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标本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2016年度工作会议
zhuchaodong 2017-1-22 13:55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2016年度工作会议与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国家动物博物馆 陈军 2017年1月22日 为加强战略生物资源科技支撑体系运行专项项目管理和馆际交流,总结和检查 2016 年度我院各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讨论 2017 年度工作计划,根据科技促进发展局的要求和安排,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于 2017 年 1 月 18 日在动物研究所召开了 “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 2016 年度工作会议与学术研讨会 ” 。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洪德元院士、庄文颖院士、张德兴研究员、朱敏研究员、张润志研究员、李良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段子渊副局长、田永生副处长, 动物研究所苗鸿书记、朱江处长,以及来自全院 18 家生物标本馆(博物馆)馆长及代表共计 40 余人出席了会议。 苗鸿书记代表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 挂靠单位致辞。她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科技促进发展局给予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我院标本馆(博物馆)在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段子渊副局长结合我院战略生物资源“十三五”规划,指出我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将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同时也要求全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在做好标本收藏、科研服务、科学传播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国门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国情普查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全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要优势互补,积极争取国家更多、更大地支持。他对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下一年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以“构建欧亚人群遗传演化的古基因组研究”为题,向全体与会人员介绍了她带领的研究团队从化石标本中高效获得古 DNA 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开展欧亚人类遗传演化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为基于馆藏历史标本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主任、动物研究所乔格侠研究员代表工委会向会议做了 2016 年度工作报告,简要汇报了工委会 2016 年度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我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十三五”重点建设内容,对 2017 年度工作重点进行了说明和部署。 微生物研究所马俊才研究员介绍了我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信息化工作规划,并希望工委会和各标本馆(博物馆)在工作计划中结合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我院建立标本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昆明动物研究所朱建国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图册》编写计划和方案。 随后, 18 家标本馆(博物馆)围绕本馆基本情况、 2016 年度工作成绩和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2017 年度工作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汇报。专家组成员根据汇报内容,对各馆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在会议讨论阶段,与会专家、领导和各馆参会人员认为,我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保藏着不可多得和不可替代的珍贵战略生物资源,应该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充分肯定各馆过去一年突出成绩的同时,大家也认识到应该进一步发挥标本资源的价值,主动瞄准并服务于国家需求;积极争取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我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事业,引领我国生物标本馆体系的建设。
2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Dr. Bob came to share his academic experiences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6-3-4 08:20
Dr. Bob came to talk about AXIOS Robert Murphy(Bob)博士、教授,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馆员,多伦多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两爬系统学家。2003年2月,我有幸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到他的实验室访学。从此开启了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窗口。十多年来,Bob几乎每次在北京转机,都来动物研究所和包括我在内的老朋友交流科研进展和心得,并开展合作研究工作。 此次来京,Bob和我们分享了他长期投稿过程中经历的一些问题和对AXIOS系统的想法。AXIOS系统是Molecular Ecology和其它一些生态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编辑们,为提高作者投稿效率,提出的一套新思路:在作者投稿到专业期刊之前,评估最合适的候选刊物。这个思路,可以避免作者被拒稿后,不断修改论文格式,并占据编辑和审稿人宝贵的科研时间。在投稿量较低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不算太严重;但在很大的投稿量情况下,每年投稿人、编辑、审稿人在质量不高、反复拒稿或修改稿件格式的过程中浪费了海量而宝贵的科研时间。 What’s is AXIOS? Axios Review is an independent peer review service for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ecology. We aim to eliminate rejections on the basis of novelty or scope. http://axiosreview.org/about-axios/ 下面引用了2001年,Bob在科学杂志上的一段评述(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01/06/curator-new-millenium)。在这段评述中,Bob和大家分享了他的职业生涯中一些重要的阶段、经验和对传统博物馆分类学馆员的见解。 A Curator in the New Millenium F or as long as I can recall, I have wanted to be a museum curator. Blessed or cursed, I have the “collecting gene.” After I completed my B.A., I interviewed with a potential graduate adviser, Alan Leviton, a renowned herpetology curator at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an Francisco. He asked when I expected to graduate with a planned Ph.D. “About 1980, sir,” I replied. Next, he asked me to name every major North Americ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This was easy. He seemed to be impressed. Then he asked the names and approximate ages of all herpetology curators. The names were easy, but the ages presented some problems. He then noted, “So you see, young man, you don’t stand a snowball’s chance in hell of getting a job in a museum, because no one will retire when you graduate!” To this I responded, “But wasn’t the same true for you?” I became his student and 10 years later a curator at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Museum curatorial positions are very rare. In North America, there are only about 20 herpetological curator positions in what can be termed major museums, and yet there are far more than 600 herpetologists in academic positions. When a new position is offered, it’s news that everyone watches. Competition tends to be fierce. After all, what other academic position requires fieldwork and usually provides some or all of the funding to accomplish the task? Major museums with herpetological curatorial positions linked to faculty slots at leading universities are even more rare: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 McGill University in Montreal, Canada; and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with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In contrast, the other major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do not have direct faculty ties: the Field Museum in Chicago,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an Francisco,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New York City, Carnegie Museum in Pittsburgh, and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although many curators have adjunct faculty appointments. For a curator, both direct academic ties and graduate student supervision are critical. As Al Leviton once aptly commented, “You won’t stay current if you don’t have students to teach you new tricks.”Getting a curatorial job is tough. It takes a combination of self-marketing, academic training, interview skills, politics, and a whole lot of pure luck. Applicants must market themselves by publishing in the appropriate, leading journals and in traditional museum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s need to have a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rientation and be novel or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or both. Visibility is almost as important as academic pedigree; the chosen topic must have intrinsic appeal and should have demonstrable innovation. Students with a background in museum-based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management have a distinct advantage over those who do not, but essential experience also can be gained through part-time employment or volunteering. Interview skills are no less important. Regarding pure luck, usually someone must retire just as you graduate, and your research organisms may need to be from a particular geographic region. Collections tend to have geographic orientations, and many positions are tied to the strengths in the museum’s holdings, whether in Canada, Latin America, Asia, Africa, or the Caribbean.Perhaps politics is most important of all, and from this no one ever escapes-ever. It can range from committee meetings, confidential telephone calls, and e-mails to pure, unadulterated, uncensored gossip and spiteful power struggles. The curators of the major museums know each other well, and they rely on each other for research, exchanges, loans, assistance, and information, even about one another. Politics can make you, break you, promote or fail you, fund you, or leave you selling used cars, regardless of your qualifications or the tenure of the incumbent. It’s just like poker if you’ve got the ante to play: You are rarely dealt a royal flush, but you don’t need one to win. Winning, and the amount you win, depends as much on the cards you hold as on how well you play them.Academically successful curators spend the most time on research-related endeavors, including acquiring research funding. The mere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is no longer viewed as indicating original research. Today’s life science curators are expected to reconstruc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organisms and interpret the evolution of particular features based on their history, apply their phylogenies to conservation issues, and be involved in bioinformatics. The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is secondary. Research is quickly shifting toward applied conservation issues–not only the document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but also fine-grained DNA analyses of geographic variation for species management and status assessment. Research has become very molecular and, unfortunately, traditional anatomical studies have become rather passé. The most productive research programs invariably involve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and for me, work with visiting colleagu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Mexico and China. The traditional requirements of fieldwork and collection acquisition continue today, consuming 2 or more months per year. To this add a proverbial mountain of manuscripts and grant proposals to review.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mong individual curators in terms of research, exhibit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no two are alike. Some curators do not have academic appointments, and thus have neither a cohort of graduate students, external research funding, nor active research programs. The future of museums is uncertain, certainly far more so than equivalent university professorial positions. For example,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just announced plans to reduce its research staff by 350 positions. We are in a biodiversity crisis, and highly qualified systematists and museums are desperately needed to study and evaluate environmental trends and to help document priorities for conservation. Yet, there has been no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museum positions. Many museums are suffering from frozen or reduced budgets and vacant or terminated curatorial and support positions. The number of curatorial positions has dwindled recently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yet globally the human population, potenti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needs have all grown at an alarming rate. There is a paradox between granting agencies putting large amounts of addit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into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the trend for stagnation or cutbacks at museums. For the optimist, this 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to excel in research relevant to all of society. Although I sometimes wonder about the future of museums,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being a museum curator far outweigh such concerns. Dr. Robert Murphy is a senior curator of herpetology at the Centre for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Royal Ontario Museum, and a professor of zo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5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标本馆掠影(2)我不认识他
热度 12 saraca 2015-2-6 10:45
图1:在北植标本馆(PE) 我不认识他,但我知道他的名字。我没有听过他的声音,但我读过他的文章。我确实不认识他呵,但关于他的采集故事,他的工作业绩,他的分类功底,总会在周围人群中诵。提到他的名字,总会想起上一辈那些兢兢业业,采集标本,认真鉴定的分类学家。从武陵山采集队,到中苏考察团;从南水北调采集队,再到王启无、俞德浚、李延辉等,这些植物采集学家的名字伴随着一份份保存完好,压制整齐的植物标本,出现在不同标本馆中发黄的采集记录表中。 遥想几十年前的野外工作条件,夜晚下山压制标本时,要么就着昏暗的煤油灯,或者火堆旁的火光,要么蜡烛光,最后才到明亮的电灯。在这样的光照下,写下必需的采集信息,有的简洁,有的详尽;有的笔迹飞舞,有的字迹端正。后来者们似透过这些年代久远的笔迹,似乎能依稀猜想采集家们的各种性情。 那些成十千上百万的标本中,又有多少份是需要那些甘于坐冷板凳,借着亮光,在解剖镜下,专心观察每一多花的结构,每一片叶脉上的纤毛,最终给这些封存于室内的花儿一个准确的拉丁学名。 我佩服那些跋山涉水的采集前辈,我敬佩那些勤于钻研,认真鉴定的分类学家。在众多的标本鉴定者中,总是会看到他写得工整而又谦虚的小楷签名。我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植物分类学家,是蔡希陶、吴征镒等老一辈植物学家的紧密跟随者。 我熟知他的名字,因为 我读过他的文章,但 我不知道他长什么样?我从来未曾想过可以见到他。 昨天在三楼看藤山柳的标本,今天在二楼看耧斗菜的标本。当我坐在窗前,静看无距耧斗菜时,我注意到旁边多了一位深绿色茄克外套的长者,头发花白,敦厚温和,和蔼可亲。起初,他一人安安静静地走进来,坐下看那些早已摆放在桌上的标本。接着就赶来一位女生,说是从北师大赶过来, 从他办公室问寻着来标本馆找他的, 有问题求教。一老一小,凑在一起讨论某种植物的分类问题。长者声音和气,幼者语气急促。末了,只听到小女生一个劲儿地说着:“太感谢您啦!” “老师,谢谢您!”这句话至少重复了好几遍,貌似除了谢谢,再也找不到别的可以表达感激的话语。我想,这样一位退休后还愿意来标本馆坐坐,专心鉴定的儒雅学者,一定不是位普通的老师。也许 他还 会有一个更符合他身份的称谓。然而,眼前的他会是标本记录本上那些熟悉的名字中的哪一位呢? 很快,他的名字逐渐清晰地浮现于脑海,但我竟然没有勇气走上前去打扰他,贸然问个好。 看完标本,准备起身离开标本室。走过他身旁,看到他静静地端坐桌前,在解剖镜下认真观察小花,桌上放的是一本摊开的《中国植物志》,上面可圈可点,做了细细的蝇头小楷笔记,看来是他最常用的一本工具书。他静静地看着标本,沉浸在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我悄然走过他身旁,终究未上前打扰。在门口桌上的访客登记簿中,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签名,依旧是工整的小楷体:王文采。对了,我还知道,他是一位科学院院士。 图2:跑遍万水千山,采集拍摄到的藤山柳植物。 图3:前辈采集的藤山柳标本,压制很精美。 图4:压制很仔细的标本,茎干上的刚毛清晰可见,花果也很完整。 图5:一份笔迹工整的采集记录表,令人敬佩。图6:一枚珍贵的标本馆藏印章,上世纪初30年代。 图7:记录,前辈们的足迹。 图8:一份发黄的植物标本上所承载的知识积累:传承延续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7971 次阅读|31 个评论
标本馆掠影(1)那些凝固的花儿
热度 12 saraca 2015-2-5 22:19
图1:直距耧斗菜 Aquilegia rockii 1、 不远千里,北植看花 在最冷清的标本馆,翻阅着一份份发黄的植物标本。看着 熟悉的花型与果实,记录着曾经到过的山川原野,那些小花忽然间便鲜活起来,摇曳在记忆深处的川藏路两旁。有溪流草地,有雪山森林,金黄色的驴蹄草,洁白的银莲花,粉色的报春花,呼碌碌,全都盛开了。似乎还可以嗅到“空山清雨后”的清新,也可隐约听到草坡上牛儿轻轻晃动的铃铛声。 然而,当目光落在那些采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标本采集记录标签上,会忽然觉得一个世纪前,那些让后人景仰的植物学家们,也曾经血气方刚过,也曾冒雨踏泥行走过,也曾在阳光灿烂的山坡草地奔跑过…… 置身标本馆,很安静,循着前人的采集记录,细看那些早已风干成标本的花儿与果实。通过桌面上这一四方台纸上的标本,仿佛身处一个时空交替下的花开花落,也如置身于一个承载着几代植物学家为花痴迷的博物馆。 耧斗菜,小小的花儿。曾经蓝紫色,酱紫色,淡蓝色的花儿,盛开于香格里拉的山野,摇曳在九寨沟旁溪谷,或盛开于黄河边上的兴隆山,如今都静静地褪了颜色,变成了一朵夹在洁白台纸上的一朵枯黄。纸里纸外,花儿都在静静开放…… 图2:白花耧斗菜 Aquilegia lactiflora 图3:风干的无距耧斗菜 Aquilegia ecalcarata 图4:纸里纸外,耧斗菜花儿都在摇曳。 图5:穿越一个世纪的耧斗菜,花儿依旧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5466 次阅读|30 个评论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livingfossil 2012-7-12 22:36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 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孙启高 2012 年7月12日 “ 树倒猢狲散 ”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中文成语,字面意思是:“ 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会散去”。 英文里似乎也有类似的习语 ---- “ 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 ”(船要沉了,老鼠会夺命而逃)。树倒猢狲散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也是有趣的生活哲学。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将简述古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树倒猢狲散给古植物学带来的学术灾难,进而阐述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一、古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古植物学好像是自然历史研究中的“冷美人”,似乎有些神秘色彩。其实,古植物学并不神秘,而是 实实在在的学问,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问,因为古植物学的研究者、研究对象、 地层剖面、研究文献以及实验平台(如博物馆或标本馆)等等都是 “看得见、摸得着”的。 ∮ 1 需要合适的人:要有发自内心喜欢古植物学的研究者和技术支撑人员; ∮ 2 需要研究材料:开展野外工作,在埋藏植物化石的地层剖面上采集植物大化标本和孢粉学样品; ∮ 3 需要 研究文献:围绕科学问题及研究主题收集文献资料; ∮ 4 需要研究平台:要有 博物馆(标本馆)存放标本及有关资料,要有 相关实验室; ∮ 5 需要经费支持:维系研究平台的正常运行,维系研究者及技术人员的正常工作,促进古植物学的稳定而持续发展。 二、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对于古植物学而言,树倒猢狲散的层面与形式是多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直接后果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败落,而是研究标本及相关资料的混乱和散失。在当前中国学术生态环境里,古植物学领域的树倒猢狲散似乎呈现常态化与普遍化之特征。中国的古植物学不仅面临基础薄弱之问题,而且面临体制脆弱之顽疾。 ∮ 1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其研究标本管理就已经不清楚。 ∮ 2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视研究标本为自己的私有物,随意存放标本,让同行很难查看。 ∮ 3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因学习、工作变更(如改行)造成标本丢失等混乱。 ∮ 4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还没有退休,其研究标本管理就已经很混乱。 ∮ 5 某所大学曾有一个很强大的古植物学团队,有多名专职研究古植物学的老师,有很多研究生,有很多标本。其中,有位老师一度担任学术领导职务,该教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其古植物学团队很快败落,标本也很快散落丢失。 ∮ 6 某研究所曾有几位古植物学研究人员,他们一生采集很多标本。研究人员陆续退休后,无人接班,植物化石及相关学术资料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蒙受损失。 ∮ 7 某单位开展孢粉学研究(现代和化石),可是大量的孢粉载玻片( slides )无人专门管理,许多 slides 被无情地扔掉。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中国的植物化石基本上由外国人研究,产自中国的大量植物化石被运到国外,如瑞典。后来,中国人陆续研究中国的植物化石。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总体形势是政局动荡、战事频繁、经济落后。所以,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很缓慢是有客观原因的。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与建设要求地质先行。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 大大促进了中国古植物学(包括古孢粉学)的发展。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质部门和博物馆系统都相继开展古植物学研究(包括古孢粉学)。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古植物学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虽然中国古植物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总的说来,中国在古植物学领域的科学积累是很有限的、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古植物学事业 一直在混沌中挣扎,一直在昏暗中摸索。低水平的、粗放的、很不严肃的、很不严谨的学术管理甚为普遍,为中国古植物学事业带来极大浪费和损失,直接危害科学积累和学术声誉。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古植物学界,富有职业操守的古植物学前辈还是有的。他们退休后,供职单位没有空间存在 植物化石标本。老先生将标本运送到千里之外有收藏条件的学术机构。不过 ,完全依赖个人的道德力量或人格力量保护植物化石标本的安全、维护学术的尊严进而维系古植物学的生存与发展是很难持久的。 三、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的重要性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 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博物馆(或标本馆)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 1 举一个典型例子 --- 推动古植物学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博物馆 。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 是代表欧美古植物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模式。 该馆在 1884--1885 年间成立 苔藓蕨类与化石植物部( Department of Archegoniates and Fossil Plants ),后来改称 古植物部( Department of Palaeobotany ) 。这个古植物部从成立到现在已有 128 年的连续发展之历史了。 该 古植物部收藏有一大批 1920 年前后采自中国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化石,总计 22,399 块标本已统计入数据库。这可能是在中国境外有关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最大收藏 ! 1987 年丹麦籍古植物学家 Else Marie Friis(1947--) 担任 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 古植物部主任,至今有 25 年。 ∮ 2 树倒猢狲散之现象在欧美古植物学界并不少见,但如何减少损失呢?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非常悠久,开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许多植物化石标本 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普林斯顿大学 地质学家和古植物学家 Erling Dorf ( 1905--1984 ) 1974 年退休,该大学古植物学研究很快停顿,其植物化石标本“孤儿化”。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扔掉其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及文献资料。 1985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植物化石标本及文献资料被送至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收藏。 ∮ 3 古植物学研究者所在学术机构没有博物馆怎么办? 在欧美,有些大学或研究所没有长期保持植物化石标本及相关学术资料的条件。有些年轻人完成古植物学博士学位论文后,将他们的标本(包括孢粉载玻片)及相关资料送到有收藏条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以便各国同行查阅。这种做法已形成基本的职业操守。 为了准确鉴定被子植物叶化石,美国古植物学家 Jack A. Wolfe (1936--2005) 从 1958 年到 1969 年利用透明叶( cleared leaves )对现生双子叶植物的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一共调查了 15,000 种植物,这些工作主要是在他供职的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 (USGS) 进行的。后来,如此大量的 透明叶永久保存在 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构成全美国 透明叶库 (National Cleared Leaf Collection ,载玻片编码为 NCLC-W) 。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8 期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 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8):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I) Palaeobotanical catastrophes like 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 -----Museum or herbarium as important facility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6 期 The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166)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五)】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China is embracing the future of palaeobotany -----About some European –American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5485 2012-6-24 22:2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9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9):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V) The Statut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Fossil Conserv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0962 2012-5-14 22:0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8):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 ( 标本馆 )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I) An Indian model: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 Indi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8666 2012-5-8 22:09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7):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美国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 An American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922 2012-5-6 22:5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6):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瑞典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 A Swedish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568 2012-5-5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5):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 The rol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9 2012-5-4 23:2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X)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627 2012-4-25 22: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3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7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 23:17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 21:41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与古植物学
livingfossil 2012-5-14 22:00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2011 年 1 月 1 日中国 国务院正式颁布并施行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 ( 以下简称《条例》 ) 。 《条例》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原则、范围和制度,对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收藏、出境与入境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制定和施行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被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这意味着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采集、研究和收藏等工作也将被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为了加强 《条例》的 进一步 细化和具体落实工作,今后中国有关部门还要出台一系列配套办法,包括《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古生物化石发掘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收藏管理办法》以及《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管理办法》等。根据《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及相关配套办法, 今后要建立化石发掘单位的资质和审批程序,要对化石收藏单位的资质进行评估和分级。 中国的一些自然历史博物馆(包括某些大学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和一些科研院所的标本馆是开展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采集、研究和收藏等工作的重要平台。这些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标本馆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古植物学的命运。为了合法而有序地开展植物化石的采集、研究和馆藏等工作,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简要介绍《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及配套办法。 一、关于 古生物化石发掘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申请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在提出申请时提交其符合下列条件的证明材料以及发掘项目概况、发掘方案、发掘标本保存方案和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   (一)有 3 名以上拥有古生物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并有 3 年以上古生物化石发掘经历的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 1 名技术人员具有古生物专业高级职称并作为发掘活动的领队);   (二)有符合古生物化石发掘需要的设施、设备;   (三)有与古生物化石保护相适应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四)有符合古生物化石保管需要的设施、设备和场所。 二、关于古生物化石收藏    《条例》 第二十条规定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馆址、专用展室、相应面积的藏品保管场所;   (二)有相应数量的拥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古生物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防止古生物化石自然损毁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四)有完备的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和完善的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   (五)有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    《条例》 第二十一条规定 收藏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档案,并如实对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作出描述与标注。 三、建立健全 重点保护、发掘许可、进出境许可和收藏四种制度 (一)建立古生物化石的重点保护制度。《条例》按照生物进化以及生物分类上的重要程度,将古生物化石划分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 以下简称 “ 重点保护化石 ”) 和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 ( 以下简称 “ 一般保护化石 ”) 。凡是重点保护化石集中产地,都应建立保护区;凡是重点保护化石标本,都应存放在具备化石长期保存条件的博物馆或其他收藏场所,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 健全完善古生物化石发掘许可制度。 未经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内发掘化石以及在其他区域内发掘重点保护化石 ; 未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掘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外的一般保护化石。向国务院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必须提交 《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表》、《古生物化石发掘方案》、《发掘标本存放方案》、《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和发掘有关的科研、调查、科普等项目批准文件 。发掘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发掘。    (三)健全完善古生物化石的进出境许可制度。重点保护化石出境,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一般保护化石出境,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重点保护化石除合作研究和出境展览外,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批准出境。申请古生物化石出境,必须提交进出境申请书,申请重点保护化石出境的,还应提交外方合作单位基本情况、合作研究合同或出境展览合同、应急保护预案和保险证明。 境外古生物化石临时进境和复出境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核查、批准。 (四) 建立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制度。 收藏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馆或其他收藏单位,在场馆、展室、库房、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经费来源等方面,应当符合《条例》规定的条件;应当建立收藏化石档案;应当做好化石进库、出库、展示的管理工作。 孙启高 2012 年元月 10 日完稿, 5 月 13 日修改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9 期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关键词:《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古生物化石发掘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收藏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管理办法》;博物馆;标本馆; 古植物学 相关资料: http://www.mlr.gov.cn/dzhj/gswhs/ http://www.mlr.gov.cn/dzhj/gswhs/zcfg/fgwj/201109/t20110929_972323.htm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模式”:古植物学研究所+博物馆(标本馆)
livingfossil 2012-5-8 22:09
“印度模式”:古植物学研究所+博物馆(标本馆)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印度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其中位于勒克 瑙( Lucknow )的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是全印度古植物学研究中心。这个研究所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植物学研究所,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代表印度 古植物学研究实力的“印度模式” 。 一、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 的创立 1946 年 9 月 10 日,印度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举行会议,决定筹建一个古植物学研究所。该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建一方面归功于 Birbal Sahni ( 1891--1949 )及其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时任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先生 ( Jawaharlal Nehru, 1889--1964) 的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应 Birbal Sahni 教授的邀请,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 1910--1992 )于 1948 年赴印度工作。徐仁先生参与了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为该研究所的创立做出贡献。 1949 年 4 月 3 日,尼赫鲁总理参加了古植物学研究所新楼建设之奠基仪式。奠基石非常特别,因为它是 Birbal Sahni 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用植物化石精心制作的( 图 1 ) 。然而,不幸的是:一个星期后,也就是 1949 年 4 月 10 日 Birbal Sahni 教授积劳成疾,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病逝,终年 58 岁。 图 .1.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奠基石(姚轶峰 摄影并馈赠) 1949 年 10 月 28 日,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行政管理机构会议决定将“古植物学研究所”更名为“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以纪念病逝的 Birbal Sahni 教授。 1953 年 1 月 3 日,尼赫鲁总理再赴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参加该所新楼正式启用之仪式。 二、学术建制的发展与稳定 60 多年来,印度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学术建制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它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与印度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关系密切。 1946—1968 年间,该协会行政管理机构实际上负责研究所的运作。 1967 年底,古植物学协会与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开始分开,前者定位为纯粹的学术社团,后者定位为单独的学术机构。 1969 年 7 月 9 日,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正式注册为单独的学术机构,开始隶属于印度政府科学与技术部,但实行学术自治(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under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overnment of India )。经费由政府资助。这种学术建制为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博物馆和标本馆依托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 的主要目标是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加强植物科学与地球科学的整合,开展各种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传播古植物学知识等。该所拥有 一个收藏化石植物的博物馆 (Museum) 和一个收藏现代植物的标本馆 (Herbarium) 。 目前,博物馆收藏化石植物的模式与图版引证标本 (Type figured specimens)6,600 多份,模式与图版引证载薄片 (Type figured slides)12,700 多份,底片 (Negatives)17,500 多份。博物馆还珍藏着由 Birbal Sahni 教授亲手制作的研究所奠基石。 标本馆建于 1959 年,已积累 51,400 多份标本。这些现代植物标本主要用于化石植物研究的对比分析,包括 4 个部分:①上台纸的植物腊叶标本;②木材标本及其切片;③花粉与孢子样品、载薄片;④果实与种子标本。 孙启高 2012 年 5 月 7 日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52 ):走进南亚 让印度古植物学的故事在中国流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233 发表于 2010-6-24 6:51:55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6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标本馆的起源和发展
ephedra 2011-12-1 15:15
撰文·供图 覃海宁 杨志荣 标本馆的起源和发展 植物标本馆又称植物标本室,顾名思义是收藏植物标本的地方。这些标本通常是经过干燥后,小心装订在硬台纸板上,贴上有关的资料(包括记录采集时间、地点和采集人姓名的采集标签,以及由植物专家鉴定的定名签)。如此制成的标本再按照分类系统或字母顺序分别存放在分层的标本柜中。只要妥善保存,这些标本历经数百年都不会毁坏,仍可使用。 12942 12941 标本及标本馆是伴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产生的。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采集自然界野生植物资源来满足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需求,为了与同伴一起分享利用植物资源的知识和经验,而产生了保存这些植物样品以供今后使用时借鉴和参考的需要,这也许就是标本馆的原始形态和最初的实践应用。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标本馆起源于 16 世纪 30 年代的意大利。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著名的植物学家卢卡·哥亥尼发现将植物压制干燥后,粘贴在纸上可以长久保存且方便运输,他因此被认为是植物标本制作技术的创始人。哥亥尼制作并收藏了约 300 份标本,他的个人收藏可以说是标本馆的雏形,随后,他的学生于 1532 年建立了植物学史上的第一个植物标本室。最初,每份固定在纸上的标本都被装订 成册,而瑞典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发现装订成册的标本使用起来不方便,且容易损坏,因而他更喜欢将标本单独装订,平展保存,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到 17 世纪,欧洲不同城市已先后建起近 20 所不同规模的标本馆。 植物标本馆的名称起源于拉丁语“ Herbarium ”。 图内福尔特将“ Herbarium ”一词用于干燥的植物采集品,此后 该词 为林奈所采用,在他的影响下,这个词就取代了早先使用的“ hortus siccus” ,“ hortus mortus ”等词组。在当代概念中,标本馆保存的材料不仅包括干制标本(腊叶标本),还包括液体浸泡标本,以及种子、木材切片、花粉、显微切片,甚至包括冷冻的 DNA 材料等等,所有这些都统称为标本。 标本馆的功能 一般认为,标本馆是植物标本保藏和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的重要机构。换句话说,植物标本是识别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它为变化多端的植物及科学研究提供了永久的参考资料。标本还承载和记录着当地的历史,例如一个地区某个时期内的植被种类,或不同时期种类的记载、变化情况,包括一种植物首次引入该地的时间,等等。可以说,标本馆既是自然历史档案馆,也具有类似图书馆的功能。标本馆的价值在于那些精心制作的植物标本,及其标签(主要是采集记录签和定名签)上所记载的各种资料。 标本馆是收集保藏各种生物标本的中心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物种处在变化之中,尤其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愈来愈多物种濒临灭绝。生物标本馆通过标本形式把这些物种材料收集保藏起来,对研究生物分类、演替和自然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制作良好的标本可以保存数百年,因此,标本不仅有科学价值,而且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于 2003 年把 英国 皇家植物园 (邱园) 列入世界遗产地名单,其标本馆的意义和影响功不可没。标本馆也是各类凭证标本保存的最佳场所,是模式标本、解剖学、染色体、化学分析和分子系统研究等凭证标本的保藏库。在凭据标本中最重要的是模式标本。此外,对于测定染色体数目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分子研究用的标本,对于植物志引用的记录有特殊产地的标本,或者出版物中作为代表种绘图用的标本,以及其他研究领域用的标本,都应该收藏在标本室里,以便后来的研究者能够对其研究材料的可靠性进行核实。 植物标本馆是植物分类系统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中心。标本馆里的标本采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并伴随着详尽的数据,可通过直接的比较对新采集的植物进行鉴定和核对,而用其他的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些馆藏标本还是研究及编写植物志和专著的基础。标本馆收藏有各种各样的分类群,每个分类群又有许多代表性标本,从而使得标本馆成为研究及编写各类植物志、植物名录和分类学专著的最重要基地,其他分类或命名法问题可以在标本馆材料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植物标本馆是重要的教学和科普基地。标本馆凭借丰富的馆藏及图书资料等可以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植物分类以及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咨询和设施,使教学与标本室工作、植物园工作和野外工作结合在一起,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我国地域辽阔,野生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但野生珍稀物种面临濒危状况及遭受破坏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缺乏必要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孩子们对五彩缤纷的昆虫、憨态可掬的熊猫、歌喉动人的鸟类以及丰富多彩的植物寄予厚爱,但自然界的生灵在人类剧烈的经济活动中已离城市愈来愈远。标本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认识生物的生动课堂,从而激发他们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意识。 标本馆是生物标本及其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发送中心。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标本馆成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信息库。生物标本及其标签信息的电子化、信息化使得“数字植物标本馆”快速发展。研究人员通过网络查询数字标本馆,不仅能跨越时空,全方位、多层次检索研究标本信息,产生植物分类及分布学上的新假说和新视界,还可以与自然因子、其他生物信息相结合解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难点问题。另外, 电子信息网络的建立也为标本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标本馆可以实现标本出入馆动态化管理及监测,尤其是标本信息的流动情况。这些生物标本信息正以新的方式和惊人的速度发送和传播,为科学研究、多样性保护决策及公众查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标本馆的现状和未来 最新版《世界标本馆索引》收载了来自全球 147 个国家的 2 639 家标本馆。 它们共收藏标本 272 800 926 份。其中,馆藏量少于 25 000 份标本的标本馆有 1 700 家。达到 400 万份以上的国际性标本馆只有十余家。 它们除了具有全球性标本外,还有大量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标本及人物著作,包括大量的模式标本(植物首次发表时所依据的那份标本)。在全球 2 852 695 份模式标本中,欧洲标本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从标本总量分布来看,美国保存有全世界标本的 22% ( 60 421 964 份, 628 家标本馆),位居各国之首;中国以 10 042 383 份( 83 家)占 3.68% 而位列第八。 在中国,成立最早的标本馆为香港植物标本室( 1878 ),最年轻的标本室为台湾省自然科学博物馆植物标本室( 1986 ,台中)。 中国大陆的现代标本馆源于上世纪初。 1910 年钟观光先生建立了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此后秉志、胡先啸等在 1928 年成立了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标本馆,刘慎谔、林镕等在 1929 年建立了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标本馆, 1950 年两所标本馆重组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学研究所标本馆,当时馆藏各类植物标本 20 万份。解放后,我国的标本馆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据傅立国等人( 1993 )统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已有植物标本馆 300 余家,总馆藏量达 1600 余万份。其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0 万份(目前已达 260 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00 万份(目前已达 122 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71 万份(目前已达 100 万),位居国内前三位。 通过四个多世纪的研究积累,全世界现已认知生物物种约 200 万种,物种存在的凭证标本达 3 亿份(件);我国现已描述和认知的生物物种占世界已知物种总数 10% 左右,约 10 万种,凭证标本达 3 千万份(件)。物种及其存在凭证的重要原始材料是保藏在标本馆中的植物、动物和菌物标本以及植物园中栽培保育的活植物。这些材料是生物分类学、资源学、物种动态的监测、实施保护和和可持续利用、以及其他生物学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和基本信息。每个物种和标本的描述性信息达上百项,而现代化的实验观测技术,更使每一物种和标本含有的生物信息的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显然,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标本室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科学研究及社会大众对认识物种、发现物种和利用物种的迫切要求。 当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标本馆标本资料的信息化及共享化成为可能。从覆盖国家和地区甚至全球性的生物标本基础数据库中获得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信息,以能被人们理解和感受的模式表现出来,并使这些原始材料和数据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正在成为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突出的例子即为“数字植物标本馆”的发展。自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欧美发达国家就开始标本图像及资料的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实现标本数据记录、存储及传输和共享的电子化及网络化。目前,数字植物标本馆建设已经成为大多数标本馆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包括哈佛大学标本馆,它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实现馆藏模式标本及其重要参考文献的数字化及网络化共享。 “澳大利亚数字植物标本馆” ( AVH ) 则是全球首个实现全国性标本数字化共享的生物多样性大国。它使用统一标准软件对全澳(现已包括新西兰)十余家主要标本馆的数百万份标本实施数字化表达,并通过网络实现标本信息与环境信息的关联表达及共享。 AVH 实施十多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植物分类学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澳大利亚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信息研究及利用的先驱国家之一。 我国在生物标本及物种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工作开展比较早,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工作者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就敏锐地捕捉了到国际生物标本馆和植物园研究领域的数字化趋势,开始了与国际同步进行的生物物种和标本信息数字化研究工作。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生物标本数字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 九五 ” 期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 “ 生物标本及物种信息系统 ” 项目,院内多家标本馆参加了从软件开发、标本数据录入到汇总的大量尝试,取得了丰富的工作积累。随后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则把生物标本数字化工作推向全国,建成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和“教学标本整理整合与资源共享平台”等一批门户网站。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简称 CVH )” 是一个跨部门的共建网站。成员单位除了中科院系统 13 家植物标本馆外,还有院外近 20 家,基本囊括了国内主要标本馆。目前上网信息主要是三百余万份数字标本,还有一批植物学数据库、各省区电子植物志以及植物野外生活照片等 4 个部分。新版 CVH 提供标本信息的 GIS 表达格式,并与站内外标本及物种信息关联,大大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自 2006 年初开通以来,至 2010 年初, CVH 的访问量达到一千七百万人(次)。 CVH 的建立,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获取中国植物标本及相关植物学信息的电子网络平台,使得同行间交流与合作更加便捷,实现与国际接轨;政府及民间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了更便利获取参考资料的手段和渠道;对促进标本馆的现代化管理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致谢 作者感谢王文采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博士以及纽约植物园的 Barbara M. Thiers 博士、俄罗斯科学院科马洛夫植物研究所的 Igor G Levichev 博士提供部分照片。 作者简介 覃海宁,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 杨志荣,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
个人分类: 植物分类学|3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