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潮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因果不虚 报应不爽
dongzg101 2012-1-4 08:32
因果不虚 报应不爽 2011年12月29日 09:46 来源:《段子》 作者: 滕征辉 31 人参与 7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万事万物各有缘起,因果不虚、报应不爽,所谓“命”就是我们身口意的现见(图片来源:资料图) 刚创业那会儿,很喜欢算命,隔三差五地见见高人算一算,听的时候甚为入理入心,过后一想,嘛也没有。不过,有些事确实不是巧合,比如一位过路 风水 师曾说,我上两辈有位爷爷会没有男孩子,原因是盖房的时候石头没了,用泥顶的,回去一问果然如此。大师们对我的评价林林总总,但差不多总有两个字:命硬。 据说领袖人物的命都硬。类似的例子很多,约旦国王侯赛因一生遭受过12次暗杀,有一次他和爷爷同时被枪击,但胸前的一枚奖章使他幸免于难,而那名凶手则被他亲手抓获。老侯说:“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活在一本侦探小说里。” 命硬的男人管理世界,命硬的女人支撑家庭。有一位农村妇女先后嫁了五次,但她始终乐观向上,不辞辛苦地带大了八个孩子,其中五个都上了大学。过去有句老话:“骒马不拉车”,意思是女人不能做老大,其实哪个家庭不是女人在当家做主,母亲才是我们永远的老大。 现在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位命最硬的人物,他就是古巴的卡斯特罗!他一生中经历了638次暗杀,这些暗杀手段几乎可以写成三本厚厚的书,像雪茄炸弹、真菌潜水服等,其中有一位老情人准备毒死他,下手时发现药片融化在了她的面霜里,于是只好坦白。老卡曾跟自己的哥们儿马拉多纳说: “奥运会要是有个项目比命硬的话,那么这块金牌非我莫属。” 大凡有点生活经历的人,一般都沾点命运色彩,这是茶余饭后最常提起的话题。佛教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万事万物各有其缘起,因果不虚、报应不爽,所谓“命”就是我们身口意的现见。与其迷信一种神我的存在,还不如现在开始:“诸善奉行、诸恶莫为、自净其意!” 在一个风雪之夜,有几位朋友遭遇到了车祸,眼见得小车像怒浪之舟一般碰撞在栏杆与大货车之间,一位朋友突然郑重而庄严地喊起“阿弥陀佛!”同行的也都是居士,在同口同心的“阿弥陀佛”佛号之中,那辆车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托着一样,停靠在临时摆放的石块之上,所有人毫发无伤。事后,有人说他们命硬,那哥们说是“命应”: 慧命的报应。 相关新闻: · 画在木板上的草莓 · 留一段路让别人自己去走 · 树立看得见的目标 · 成功需要懂得放弃 · 世界无界 心容则容 · 保持善心原有的味道 黎玲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命硬 因果 佛教 命运
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妨碍政体改革的认识误区
duzhanchi 2011-12-7 13:21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严重滞后的情况。原来想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权力制约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公职人员的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等等。这种政治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和要求不相适应,与世界民主进步的潮流不相适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又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除此以外,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不开步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体制优越论   体制优越论者认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是好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因此,在谈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总是强调坚持和完善我们的各项制度,而不是改革它。这种观点看不到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根本缺陷和弊端。这是妨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认识上的障碍。既然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很多优越性和优势,那还改它干什么?我们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无病呻吟么!?   其实,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对我们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主要是从领袖和政党的关系这个角度来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如果从更深层次看问题,我们就会看到,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背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大道的严重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无产阶级专政推向极端。   在马克思那里,无产阶级专政是有特定含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最大多数人的统治。而十月革命后,在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实践中,将无产阶级专政推向极端,实行红色恐怖,取消了俄国人民二月革命后争得的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一系列自由,包括言论、出版、游行、示威、集会、结社等自由。191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罗莎?卢森堡就对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将无产阶级专政推向极端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她说:自由受到了限制,国家的公共生活就是枯燥的,贫乏的,公式化的,没有成效的,这正是因为它通过取消民主而堵塞了一切精神财富和进步的生动活泼的泉源。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没有使俄国走上民主宪政的道路。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道来看,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中断。苏联后来垮台的根子也在这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从苏东剧变中正确地吸取经验教训。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穷人则是陷阱和骗局。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民主百万倍。似乎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确切些说,似乎只要我们宣布自己搞社会主义(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就一定是民主制度,而且这种民主制度就一定比资本主义民主民主百万倍。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确切些说是误导。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真正的民主制度在这些国家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些国家实际上是绕开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从建设民主政治大厦这个角度看,这些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偷工减料的问题。由于这些国家并没有完成民主主义的任务,因此,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清洗和镇压就如影随形。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40年代对所谓铁托分子的清洗,50年代的波兰、匈牙利事件,6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等。由于这些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大厦中缺乏民主的支柱,最后都轰然倒塌了。这都是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结果。苏东剧变证明了一条真理:一切不民主的制度都会死亡。   二是将共产党的先进性置于无须检验的地位。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并不就只有共产党一个,而是有多个。共产党只是众多工人政党中的一个政党。这说明,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就有一个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的关系问题。 而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其他的政党先后被布尔什维克党所消灭。   那么,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列宁当时是这样论述的:“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21页。)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这段话并没有全面、完整地阐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全面、完整地阐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究竟由哪个政党执掌政权是由人民群众来决定的。关键是这最后一句。这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真谛。   列宁说: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斯大林在他的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的第一条中就对列宁的这个公式作了如下的解释:必须使得党不把自己看成为国会选举机构的附属物——像社会民主党在实际上把自己看成的那样;也不能看成为职工会的不要钱的附加品——如同某些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分子有时对于这点所反复说的那样;而应看作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联合之最高形式,负责领导无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形式的组织——自职工会到国会党团——的使命。也就是说,党不只是一个有组织的部队,而且是超出于工人阶级其他一切组织的最高组织形式。因此,党领导着政府,党领导着军队,党领导着工会,党领导着合作社,党领导着工矿企业、学校,党领导着妇女群众组织和青年群众组织,等等。   一个政党是否代表先进,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由谁来检验呢?当然只能由人民群众来检验。通过什么途径来检验?在战争年代,是通过战争的实践来检验,即通过人民群众支持战争的一方来检验。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往往支持那些相对来说进步一些的势力去反对那些相对来说保守或反动一些的势力。那么在和平年代如何检验呢?那就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来检验,在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进步潮流的现代社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来检验。在民主政治体制下,任何政党,是否执掌政权,要由人民群众来选择、来决定。换句话说,要由人民群众来授权,因为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如果不由人民群众来选择、来决定,那就根本谈不上民主政治。    三是实行严格的集中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明确使用民主集中制的提法。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是列宁。民主集中制的提法并不是强调民主,而是侧重强调集中。实行集中制是由俄国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在沙皇统治之下,俄国没有民主可言,当时成立的革命组织基本上都是秘密的,这些组织都强调集中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之初,由于组织松散软弱和处于秘密状态的特殊条件,列宁强调党要实行严格的集中制。1902年,有社会民主党人给列宁写信质疑集中制,认为集中制容易造成个人专断,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列宁在复信中说:如果中央偶然出现一个大权在握的无能的人,那么严格的集中制就很容易断送整个事业。这种情况当然可能发生,但是不能拿选举制和分散制作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的手段,在专制制度下进行革命工作,无论在多大的范围内搞选举制和分散制,都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并且简直是有害的。   如果说,在专制制度下,强调集中制是必要的话,那么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应该着重建设民主制。但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组织原则,并推广到其它国家。   民主集中制与民主制有区别。在民主制下,民主具有最高的权威,民主的核心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或者说,多数决定,保护少数。民主的结果就自然而然地集中了。而在民主集中制下,集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民主的结果并不一定就自然而然地集中了。如果大家发表的意见与集中指导者(领导者)的意见相左,集中指导者会说,下次再讨论吧。如果民主的结果是自然而然地集中了,那还要集中制干什么?之所以要加“集中”二字,就是因为集中高于民主。   总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以布尔什维克为代表的政治体制,曲解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体制从一开始就存在重大缺陷,就好像一辆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汽车,如果不改变这种设计,不管驾驶者的技术如何,迟早是要出事的。这种政治体制及其设计思想至今仍然控制着不少人的头脑和手脚。 第二种:发展落后论   发展落后论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还比较落后,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现在谈民主政治建设为时尚早。只有等到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我们才能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这种观点完全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文化发展对立起来,似乎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妨碍经济文化发展。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更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能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如果说过去我们的经济文化条件落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的话,那么,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文化水平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的提升,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   1986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我们应该回到这个认识上来。 第三种:文化缺失论   文化缺失论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专制主义文化。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为什么中国人能够忍受极权政治?因为中国人几千年都是生活在专制统治之下。专制统治者对人的残酷迫害使人们不敢表示反对意见。还有人甚至说,中国人根本就缺少民主、自由的基因。西方人是“不自由,毋宁死”。中国人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因此,中国人已经习惯于生活在极权政治体制之下,没有必要进行民主政治改革。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屈服于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无所作为的观点。的确,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专制主义文化根深蒂固。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民就不追求民主和自由。近代以来,中国多少志士仁人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体现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自由民主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新的境界。当然,中国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使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非常艰难,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就永远不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只要我们认真吸取人类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也能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 第四种:民主动乱论   民主动乱论者认为,中国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制度,就一定会出现动乱的局面。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社会才能真正的稳定。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社会矛盾容易得到解决,社会生活会秩序井然。相反,在不民主的制度下,社会矛盾会不断激化,只有靠强力维持,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都很紧张,社会表面的稳定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我们可以举罗马尼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东欧国家中,罗马尼亚可以说是一个不搞改革的典型例子,但结果怎么样呢?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14次代表大会期间,代表们为齐奥塞斯库欢呼不下60次,但就在14大以后没多久,形势急转直下,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处死。为什么呢?因为在罗马尼亚,个人专断,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在高压的气氛下,人民群众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面上的稳定掩盖着事实上的不稳定。罗马尼亚垮起来可谓是一夜之间。因此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现在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不是专制主义的国家,而是民主制度健全的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的体制真正能够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社会的各种矛盾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社会就能建立在真正稳定的基础之上。因此,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应该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 第五种:民主分裂论   民主分裂论者认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制度,就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这种观点低估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近代的历史。中国在列强瓜分的情况下,都没有出现分裂的局面。辛亥革命时各省宣布独立也并不是分裂,而是独立于清廷,实际上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即使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国都没有分裂。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可以说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主在本质上是自治的。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各个地方的事情应该让各个地方的人民自主地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应由下面决定和执行,这是一个总的原则。我们应该坚持这条原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地方的事情都由那个地方的人民自己作主,将会是一个什么情况。比如,村里事情,由村民作主,乡镇不干预;乡镇的事情由乡镇居民作主,县里不干预;县市的事情由县市人民作主,省区不干预;省区的事情由省区的人民作主,中央不干预。只有跨区域的事情才由上一级政府来协调或决定。这样事情会办得更好些。各地实行高度的自治,国家只保持五个方面的统一就行了。这五个统一是:统一外交、统一国防(武装力量)、统一海关、统一法律、统一货币。这五个统一不仅适用于内地,也适用于台、港、澳地区。全国的事情由全国人民共同决定,地方的事情由地方的人民自己决定。在民主的基础上更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不仅中国大陆的统一需要健全的民主制度,而且完成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更需要健全的民主制度。中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大陆和台湾还处在分裂分治的状态。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海峡两岸如何才能统一呢?我认为,两岸的统一只能走民主统一之路。两岸统一不可能统一于哪个政党,而只能统一于民主。现在,台湾居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台湾的民主政治步子也越来越坚实。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两岸的统一,只能统一于民主。统一于民主就是统一于进步。其实,海峡两岸都存在统一的意愿,只不过统一的理念不一样罢了。我们有必要树立共同的民主政治理念。只有统一于健全的民主制度,才符合两岸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可以这样说,中国民主政治健全之日,就是中国统一之时。  (作者韩云川,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原载:2009年第8期 炎黄春秋杂志。 见: http://www.yhcqw.com/html/wenzjc/2009/811/0981111315KBF826022G55BF1CG71J10IB.html
个人分类: 转载|2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他们”被淘汰是特色潮流
jiangxun 2011-11-23 12:28
公开讨论被禁止,他本人的微博被禁止,名字在新浪微博被禁止搜索、禁止发表,就连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想发他的名字都要写成“艾W未”。有3万人共“借给他”869万元人民币。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问道: 3万人,这个数字大吗?中国有13亿人,新浪微博用户据称超过1亿! “‘他们’被淘汰是社会潮流。”单仁平说到我们屁民心坎上了。坚决支持单仁平!
个人分类: 天下|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近期学术事件和科研进展的我的一些感想 (9.23博文)
热度 2 ssg334 2011-10-24 13:45
近日在论坛里闲逛,看了很多新的研究进展,心底既受鼓舞又受打击;另外转载了科学网的一些时事博客,有关国内外学术风气和治学之道的。慢慢平静下来,始有自己写些文字的心境。 国内的学术是否有不正之风?我想,如果以科学服务社会良性发展为准则,国内外的学术环境都多少显得功利和商业化,差距只在伯仲之间。如若偏袒一方,不免以五十步笑百步。如果以国内万象更新,百废待举为依托,现今的科研,可以称为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科研,以示差别。那我们以此出发,可以有很多问题:饶毅的独树一帜,看似是力挽学术界不正之潮流,却是否可以真正应用于现下?院士的特权和地位是否不应由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得来,抑或是整改减少院士的这些待遇是否会使杰出贡献者心灰?对于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是否国内做得华而不实,是否改革后可以适应现阶段国情?王晓东突然的冷苛的讲话,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学术界旧事,院士的腐败问题(不知是狗咬狗还是证据确凿),王鸿飞、文双春等对国内学术风气的暗讽,似乎连成了一个可以看到真相的侧面。这样的现象,不一定是好事,在这样的浪潮之下,唯有冷静才不会片面。但是,有些事,如何看清??这些问题像是在对自己转帖高呼学术清风时的一腔热血唱反调,但却又是细细想来觉得“不可不察”的方面。 这一周,在Cell,Nature及其子刊上,报道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和富有创新性的成果,无疑是令人振奋的。TAF3对内胚层细胞早期分化的作用的报道( http://bbs.bbioo.com/thread-126770-1-1.html ),FOXP1在干细胞多能分化中的开关作用( http://bbs.bbioo.com/thread-127208-1-1.html ),neanderthal在进化史上与人类的关系的进一步阐明( http://bbs.bbioo.com/thread-127304-1-1.html ),溶瘤病毒研究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真正的治愈了癌症( http://bbs.bbioo.com/thread-127304-1-1.html ),NLRC4受体介导的M细胞免疫应答的新机理的发现( http://bbs.bbioo.com/thread-127208-1-1.html )、还有其介导流感病毒致死机制的发现( http://bbs.bbioo.com/thread-126982-1-1.html ),赖氨酸巴豆酰化机理的阐述( http://bbs.bbioo.com/thread-127282-1-1.html ),还有。。。当然,艾滋病的研究之路还是喜忧参半。发现了抑制其攻击细胞的新方法( http://bbs.bbioo.com/thread-127422-1-1.html ),却也发现了其传播和攻击的新途径。。。这些工作,虽然只是略读,也让我目不暇接,感叹不已。想来生命科学好像是浩瀚的海洋,在海边时看到的是美丽的海市蜃楼,伸手可及。自己真正的在海中航行,才明白其广袤无穷。且不说看到彼岸,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向前航行,就已经困难重重了。 写到这里,倦意上涌。看着手边等待汇总的厚厚的资料,明天再说吧。。。。。。 2011-9-23
2210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为什么都这样?太可怕了!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19 12:17
  自然界有没有必然性的规律,这个问题应该说早有答案了,那就是有,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个规律,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比如人为什么活着,又如何活的问题?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自然生活,一种是社会生活,顺应社会你就会事业顺遂,顺应自然你就会身体健康,人就是一个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存在的一个有机生命体。这个规律是什么?其实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社会的力量是宏大的,它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自然的力量同样是宏大的,你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些什么?那就是要懂得顺应,而不是盲目地斗争,否则违背社会的潮流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违背自然的发展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让你生病。这就是天理。   人是在不断与大自然或社会变化的斗争中存在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人从骨子里都有一种否定对立面的倾向,进而把自己凌驾在所依赖生存的大环境之上。如果一个人要给你讲大自然或社会决定着你这个规律,你在心理上很难接受的,可如果一个人要给讲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人定胜天,那么你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它,它满足了你不断扩张的欲望。可真实上是怎样,这个世界并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而是有一个规则的制约,你违背这个规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受到它的严厉惩罚,只有你顺应这个规则,你才能够事半功倍。至于人定胜天,更是一种奢望,无限广大的宇宙中的一分子竟然要控制巨大的宇宙,那不是笑话吗,你看哪一次人类的扩张自然没有惩罚人类?由此可见,认识到规律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它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虽然这种思想是没有人愿意接受的。   看看人类的发展史,每一次有人把“人是自然中心”这个观念抛出来,都会受到人们的欢呼与鼓舞。最早是“人神同形说”,它把人放在了上帝之下万物之上的位置,人俨然成了自然的中心。其次是“活力论”,它要证明人是与众不同的一种生物,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人有意识,其它生物没有意识,于是人的那份自豪感无形中就鼓了起来。再次是科学万能论,仿佛它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人不要怕破坏自然,地球坏了人可以再选择一个星球,科学最终能够帮助人长生不老,这当然是人们最想的事了。再次则是对因果关系的否定,以往科学上一直相信的一个必然性的规则在决定着人类,可科学却证明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规则,人们真的是太兴奋了,因为从此人就可以万所欲为,不用担心自然规律的惩罚,多么伟大的发现啊!   人啊,为什么都喜欢那些虚荣的东西,而不喜欢真正的东西,人类现在就象抽了大烟,沉迷于美妙的幻想之中,可结果呢?人类真的快乐吗?人类真的能破坏了自然再选择一个星球生存吗?幻想就是幻想,人类破坏了地球就是人类的末日,人类不知道顺应自然,大自然就会惩罚你生病,不治之症的纷纭而来不是很好地说明了问题吗?   人啊,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人们真正对自己了解多少,难道真如科学告诉我们的那样,仅仅是一堆基因的组合,人们可以随意创造?不然吧!人不管再伟大,它永远首先都是自然的人,其次才是社会的人,顺应自然才是人活着的根本,这就象企业顺应社会需求变化才是活着的根本一样,虽然这种关系是看不见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它的存在就只能让众多不治之症还惩罚人们,医学的无能不是正在证明这一点吗?   不可否认,人的理智的力量是巨大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进展证明了这一点。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可以借助于科学仪器认识宏观的宇宙和微观粒子,但独独不能认识自己,这是现代科学的可悲,更是人类的可悲。人的可悲不在于他缺乏知识,而是人的偏见和虚伪。人如果对自己根本缺乏知识,那倒是一件好事,可怕的是人一知半解,尽管自己有的不知道,却偏偏装出一幅无所不知的样子,听任自己误入歧途。更可悲的是,人们往往用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构织成美丽而动人的花环,掩视自己的无知。诚然,这一方法是最为便当的,并为人们所乐于接受,但这样一来,世界就是双倍的不可理解。   如果是你,你愿意接受自然规则的制约吗?      
个人分类: 杂文|1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呼唤科学精神
热度 1 oasisxiang 2011-10-12 20:44
参加中美英三国合成生物学研讨会。人类的想法多么crazy!我们要从头设计满足需要的生命,并合成之。这并不是不可能,科学家想充当上帝的雄心和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科学本身是中性的;但是这离不开金钱的推动,也是最为可怕的。就好比科学家努力研究新能源以解决危机。但我们能躲开资本的魔爪吗?解决的真正关键在于放慢我们的生活节奏。 会议期间,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的研究有没有前景?合不合潮流?一个学生的提问:“XXX博士,你觉得那个研究方向最有市场价值?毕竟没有钱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这个时代的科学尤其需要真正追求真理和造福人类的精神。我们要么不明白要么不愿意。科学和技术只有与金钱平等,才能真的造福人类。我们的科学家又有几个真的自由于经费呢? 21世纪的科学家不同于前几世纪的,任何把服务金钱或某个国家作为最高宗旨,都将导致巨大的灾难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98 次阅读|1 个评论
风与帆的递归较量--议论科研管理一现象
热度 22 tangchangjie 2011-10-12 14:43
金风送爽,带来了秋粮丰收的消息,也带来几分秋后算账的萧瑟,因为,对若干单位,又是一年职称评定时。    今年又亏了 。 一位远方的“前学生”(不是钱学森)朋友来信,抱怨所在的学校提高了职称考核标准,原以为按去年规矩,将问题不大,殊不知,关于考核项目的权重规则变了,今年比去年更加看重SCI而轻EI;看重纵向项目而轻横向项目;他自己的成果中,SCI少 而EI多,纵向项目少 而横向项目多;秋后一算,哎,今年又亏了,处于晋升临界区间,等待结果等得郁闷极了。郁闷之余,想模仿屈原之《问天》来“问风”,问SCI之风,问标准提高之风,问风从何方来,风向何方去,还从《离骚》改出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风”。 对该单位科研和晋升政策,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发言权。征得朋友同意,就事情和心态写成这篇博文。    帆船赛的风向不以运动员意志为转移 。在奥运会的帆船竞赛中,竞赛水域的风向受大自然客观规律制约, 不以运动员、裁判员和拉拉队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科幻小说中,作弊分子可在水域附近用气象武器制造高低压,从而干预风向,这至少在近十年内还只是科幻)。但运动员可以调整自己的风帆,顺应风向和潮流。记得中学时候,做过一道物理竞赛题,在河流中,巧妙地调整风帆,在局部上用非直线的航迹,达到宏观上的不顺风不顺水的行驶。(记不清具体题目和时间了,请博友指正)。       社会潮流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前,多次起义虽然失败,但血染的长街使共和观念渐入人心,武昌首义时,若干个偶然的和突发的事件叠加之下,群龙无首的士兵为了生存揭竿而起,只有不到一夜的准备时间,比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借鱼腹标语造舆论来,显得更加仓猝,尽管仓猝,但完成了推翻2000年封建专制的关键一击!   冥冥中,是什么起了作用?是潮流,是历史潮流!历史潮流是只能顺,不能逆,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风与帆之多层递归较量 。类似于帆船竞赛中调整风帆,这里有多个层次的风向和风帆的调整。用n表示层次,例如n=0是社会,n=1是省部,n=2是学校,n=3是学院….   第n层的科研单位 要生存、要发展、要和同行竞争,要向上级负责,要向群众交代,其科研管理策略只能跟着第1、2..、以及 n-1层的风向走,作些微调,突出本单位的特色,构成第n层的风帆,包括管理政策、奖励方法,考核标准。对上层的风,它是风帆;但摇身一变,它又是第n层的阵风。   仔细考察,大致有下列要点(欢迎补充):    (a) 第n层风帆变身第n层阵风,它又指导下一层的风帆。这是目前科技管理中客观存在的递归现象。    (b)粗观之,似乎被管理末端是教师,实不尽然,处于第m层的教师还可刮起第m层风,对第m+1层的课题小组管理,而课题小组还可设政策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和奖励(第m+2层)。   (c)学校学院科研单位的职称评审中的SCI之风是从第0层(社会,国际国内科技环境)继承来的.不以学校学院领导的意志为转移的。   (d)第 k层风向可以结合本单位的特色,但也可能有部分偏颇。游戏规则的更改,应该在游戏之先,例如一年之前告知公众。我那位在远方的前学生,抱怨的也许不是规则的改变,而是抱怨一边游戏,一边修改规则(这常可能塞进私货)。       路漫漫其修远兮,运动员应专注而求己 。回议远方的“前学生”朋友,他问“风从何方来,风向何方去”,上面关于风与帆之多层递归议论表明,风从世界来,风向世界去,所以,无“骚”可“离”,更不必学屈原之汨罗行为。   这位朋友现“处于晋升临界区间”,现在还有希望,但需明白, 临界点 有个特色, 若成功了,是差一点就失败, 无傲可骄;若失败了,也是差一点就成功,不要气馁 。   作为过来人,而今在岸上,但曾经在水中,体会过突遇标准提高的那种难过的郁闷,理解职称之路之漫漫和修远,但驾船在途中而“上下求风”不解近忧,求风之说,诸葛亮不信,周瑜也不信。生活总要继续,帆船还要前进,在风向多变的帆船竞赛中,顺应潮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适当的科研计划,今年SCI少了一点,明年就多做一点,“求风不如求己”也许比说几句传统的安慰话实在。 首先要在大风 中生存,在潮流中发展。 某一天,当上了第n层的科研的负责人,或许能顺应潮流,刮起一股第n层的局部漩风;或许能施展独到见解,做个不再跟风的带头人,撑起一片抵挡前面(n-1)层风的墙,就像南方某大学一样,这不但要眼光、要胆识,要有失败的准备,还要有机遇。 相关博文(研究生导师系列) 导师的面子,学生的胆子、路子和帽子 研究生导师的“两怕”及避防体会 急用先学 vs 厚积薄发 : 两种不同风格的讨论班 新导师首次招收多少研究生 名山、名师与高徒 科研管理中的风与帆的递归较量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3142 次阅读|53 个评论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
热度 6 杨学祥 2011-5-20 10:07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 杨学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科技发明和科学管理应该齐头并进,傻子过年看邻居的东施效颦时代必须结束,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有待于中国科学的创新。 首先,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不能让外刊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事实上,中国的学术期刊发表过很多有别于世界名刊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在 1998 年发表的许靖华的论文。 早在 1998 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 2900 — 2200 年, 1800 — 1250 年, 700 — 60 年,公元 600 — 1280 年, 1820 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 3400 — 2900 年, 2200 — 1800 年 , 1275 — 700 年, 60 —公元 600 年, 1280 — 1820 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1 】。 西方科学家至今尚未找到全球变暖导致人类文化衰亡的历史证据。欧洲减排温室气体的计划是为欧洲能源计划服务的,是压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圈套和科学陷阱。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民族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唯一用华语研究和讨论科学问题的阵地,它的削弱和消亡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科学期刊发展是中华复兴的标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去跟风西方的现代化。如果我们的科学政策不利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这只能说明我们已经沦为“西方科学”的信徒和奴隶,真正的科学不是信仰,不是宗教,而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其次,科学不是教条,不是教义,中国科学不能通过简单的引进外国学术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是西方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由此造成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将导致现代文明的消失。 在中国科协 2005 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 144 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 100 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 55 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8.3 %、 4.1 %、 26.5 %和 9.7 %。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37.1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 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 18.21 %(世界平均 29.6 %),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 1121 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 190 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 5 %的人口,消耗世界 25 %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 】。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3 】。 13 亿中国人的高消费是不现实的,浪费资源和能源无异于饮鸩止渴。今年盖了一座新楼增长了 GDP ,明年拆了重盖又增长了 GDP ,资源和能源被浪费了,社会总的财富并没有增加,只不过是从一些人的手中转移到另一些人的手中。拆了别人的标志性建筑,建立起自己的标志性建筑,扭曲的业绩观导致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第三,建立科学发展的网络监督机制,对重大科学问题定期开展网络研讨和辩论,对违背科学的行为通过网络曝光和揭发,中国科学院应该领导和组织相关的科学宣传、研究、讨论和监督活动。许多有创建的观点被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网络是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方法提供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科学大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地心说和太阳中心说的争论、进化论和不变论的争论,渐变论和突变论、火成论和水成论的争论、固定论和活动论的争论,都导致科学的迅猛发展,新学说战胜旧学说。中国的科学界静悄悄,科学大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科学院应该引领科学潮流,在科学大争论中为中国科学发展运筹帷幄,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许靖华 .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 中国科学 , D 辑 . 1998, 28(4): 366~384 2. 贺劲松、常爱玲 .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3. 杨学祥。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2011-5-20 09:19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605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54 次阅读|4 个评论
Newton_Raphson法潮流计算Matlab程序
热度 1 max 2010-11-5 14:24
% This program is to calculate power flow using Newton-Raphonson iterative % method. Developed by Wang shishan, 2010-10-27. % Part 1: Creating admittance matrix Y; clear; Nn=3; % Number of nodes; y= ; Y= ; G=real(Y); % Real part, conductive matrix; B=imag(Y); % Image part, susceptance matrix; % Part 2: Initialing voltage, power value; SB=100 ; % MVA, base power; Pin= ; % Input active power at 2th node; Pout= ; % Output active power at 2th node; Qin= ; % Inpouring reactive power; Qout= ; % Outing reactive power; Q2_range= ; % Range of min and max for Q2; U= ; sita=angle(U); % Phase angle of voltage; Um=abs(U); % Amplititude of voltage; Nmax=10; TL=1E-06; % Tolerance level; % Part 3: Iterative process; for Ite=1:Nmax % Iterative vary; % Part 3.1: Solving error vectors of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s; for L=2:3 % L: No. of node; Temp1=0; Temp2=0; for k=1:3 delta=sita(L)-sita(k); Temp1=Temp1+Um(k)*(G(L,k)*cos(delta)+B(L,k)*sin(delta)); Temp2=Temp2+Um(k)*(G(L,k)*sin(delta)-B(L,k)*cos(delta)); end P(L)=Um(L)*Temp1; Q(L)=Um(L)*Temp2; end deltaP=(Pin-Pout)/SB-P'; deltaQ=(Qin-Qout)/SB-Q'; deltaPQ= '; if max(deltaPQ)TL disp('Iteration is sucessful.') Ite Um sita break; end % Part 3.2: Creating Jacobi elements coreponding matrix J; % H matrix; for L=2:3 H(L,L)=Q(L)+B(L,L)*Um(L)*Um(L); for k=(L+1):3 delta=sita(L)-sita(k); Temp1=G(L,k)*sin(delta)-B(L,k)*cos(delta); H(L,k)=-Um(L)*Um(k)*Temp1; H(k,L)=H(L,k); end end % N matrix; delta=sita(2)-sita(3); Temp1=G(2,3)*cos(delta)+B(2,3)*sin(delta); N23=-Um(2)*Um(3)*Temp1; N33=-P(3)-G(3,3)*Um(3)*Um(3); % J matrix; J32=-N23; J33=-P(3)+G(3,3)*Um(3)^2; % L matrix; L33=-Q(3)+B(3,3)*Um(3)^2; % Creating Jacobi matrix; Jacobi= % Part 3.3: Solving the correcting equation; Correct=Jacobi\deltaPQ; % Part 3.4: Correcting voltage for PQ nodes and angles for PV nodes; for k=2:3 sita(k)=sita(k)-Correct(k-1); end Um(3)=Um(3)-Correct(3)*Um(3); % Part 3.5: Checking Q2? Q2_G=SB*Q(2)-Qout(2); if Q2_GQ2_range(2) Q(2)=Q2_range(2)/SB; elseif Q2_GQ2_range(1) Q(2)=Q2_range(1)/SB; else disp('Reactive power at 2th node in a norm range'); end end % END-iteration. % Part 4: Postprocess----Power flowing in every branch; for k=1:Nn U(k)=Um(k)*exp(j*sita(k)); end for I=1:Nn for J=1:Nn S(I,J)=U(I)*conj((U(I)-U(J))*y(I,J)); end end %THE END, 2010-10-28, 2010-11-3, Wang Shishan.
个人分类: 电力系统|9529 次阅读|3 个评论
理性思考,免失自我
gongshiliang 2010-10-27 21:09
理性思考,免失自我   不久前,某个中医养生大师提倡的养生之道风靡九州,一时间,绿豆价格暴涨、长条茄子可遇不可求、泥鳅不敢公开露面,大 师本人及助其炒作的媒体也是赚得盆溢钵满。   该大师的颇受追捧,和潮男潮女们不论有无必要一味疯狂求购某知名电子生产商近年来陆续推出的革命性多媒体手机和新一代便携式 网络终端及多年来持续炎烧的所谓SPA热等许多社会潮流,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颇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由少数人通过宣传、炒作等手段 ,在极短时间里忽悠大众一哄而上,唯恐落伍终成潮流。殊不知流行未必适合。绿豆性寒,不适合脾胃虚寒人士大量食用是众所周知的养 生常识,然而竟有许多人每天按斤摄取,终致身体垮掉,旧病未除又添新患。   观今之流行,趋同化乃一大特征。趋同化背后深藏的原因无非是有些人面对新事物缺乏独立、理性的判断与思考,往往是罕究对错好坏, 不辨善恶美丑,人云亦云,盲目跟从。上述现象,究其本质,与四十多年前之打鸡血以可祛病强身之风等如出一辙。目下修正消法或将承 认消费者后悔权的立法动向,可谓与当今大量出现的非理性消费有关。   某事物既至流行,对其合理性确不可一概否定,但也绝不可轻断其普遍适用。若真心求新求异、不想迷失自我,则不论某事物是否流行 或亲朋或同窗或同事的追捧,不妨冷静考虑一下其于己合适与否,继而决定趋同或自持。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力系统分析》课件—3. 稳态运行分析(Ver 2010-2012)
max 2010-10-13 11:29
内容提要: 介绍以传输线和变压器组成的简单电力系统电压、电流功率之间的关系;复杂电力系统节点电压方程,由此引出潮流计算公式;介绍了Gauss-Seidel法、N-R以及P-Q分解法潮流迭代的算法;有功功率和频率,无功功率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Ver2010! Ver2011继续等待......因为没有什么大修改,暂时就使用Ver2010,等大修改后会及时上传,但是本年度会不会修改也说不定,也许只能等待2012了...... Ver2012 ! 终于发布了,还是很不一样,值得一读!
个人分类: 电力系统|5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自网易] 2010-2020年引领时代潮流的十大科技预测
goney 2009-12-31 11:18
网易探索12月31日报道 10年前,当20世纪的大门即将关闭的时候,全世界人民都还在沉浸在千年虫的恐慌中:据说一次因早期技术不完善会带来技术灾难。然而随后的一切看上去像一场闹剧:原以为会掀起滔天巨浪的千年虫最终演变成一场茶杯里的风暴,但接下去的十年却让我们目睹了科学技术空前绝后的进步人类基因图谱、社会媒体、纳米技术、太空旅游、面部移植手术、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通信、数字存储,等等、等等。回顾过去,尽管还存在种种明显不足,但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丝毫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 因此,当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10年的时候,会有些什么期待呢?在未来10年中,哪些新兴技术将领导时代潮流,并且占据头版头条? 下面,我准备列举值得关注的前十项技术。虽然我们知道,预测未来必担当一定的风险,出点意外也在所难免。不过,当我仔细研究了新兴技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发现这些领域似乎已经进入了黄金收获期。 拯救地球地球工程技术将引发争论 2009年是地球工程从边缘步入主流的一年。在全球范围内,为气候量体裁衣的想法由来已久。随着经济危机的降临,我们或许无力或许不愿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而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地球工程却已经被提上议程。我预测:未来十年人们会看到地球工程引发的争论更加激烈。一方面,能研究出方法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方法来维护环境,同时,为了把计划付诸实施,政治和社会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不论是多方合作,还是自行其事),迫使对地球工程学的运用作出种种限制。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利用这项技术时,究竟是以负责任的态度全球协调一致努力,还是以丑陋的方式引发可能的灾难,并且让所有人承担后果? 智能电网:未来10年内最靠谱的东西 它的优点对于普通消费者可能并不那么明显,但是电力的生成、存储和传输方式面临巨大的压力。随着对电力需求的增加,如何在需要的时候把电力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这就需要对电网的设置做出重新思考。智能电网将是未来10年里最有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它通过一个相互关联的智能网络把电力的生产者与用户联系在一起。智能电网允许小规模风力发电场和家庭太阳能电池板等分布式能源来扩充甚至取代集中式电站,同时通过线路把过剩的电力转移到急需的地方。智能电网还允许个人不仅成为消费者,也可以变成供应商,需要时从网上获取电力,同时可以把自己家庭发出的多余电力送到网上,由此可以极大地促进发电和供电的速度、效率和灵活性的提高。在未来十年中,常规电网会受到能源需求增加和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双重冲击,我们希望看到智能电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材料:碳纳米产品将更多被关注 过去十年已经见证了我们在精密设计新材料方面的惊人进步。这些都是革命性的,因为它们在强度、轻度、导电、导热等诸多特点上远远超越了传统材料。虽然许多材料尚处于研究阶段,但由于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医疗设备、先进微处理器、安全高效的汽车以及太空飞行都少不了它们,这些颠覆性的材料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碳纳米产品。在过去的十年中,这种具有商业用途的独特材料已经面临着诸多挑战。不过,我期待在未来10年中,这些挑战将被一一攻克,不让它辜负世人的长久期待。 合成生物学 10年前,听说过合成生物学的人一定寥寥无几。如今,科学家能够白手起家合成一个新生物的基因组,而且几乎可以用它来创造一种活体细菌。 由于阅读和合成DNA序列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现在可以像计算机程序员编制数字代码那样对DNA进行重组。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生命系统也可以像其他系统一样人为地设计。在许多方面,合成生物学就是生物学的数字化。我们现在可以把基因序列上传到电脑,然后对这些数字数据进行修改。反之,一旦我们摆弄完毕,在感兴趣的现有生物体内创造出新的遗传密码,或者创造出全新的生物,还可以把数据下载到现实当中。 不过这样做的代价依然高昂,完全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对于掌控遗传密码运作规律的了解,我们才开始接触到一些皮毛。不过,随着DNA测序和合成技术成本的持续下降,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中,该领域会出现巨大的发展。对于我们能否在2020年前破解遗传密码的详细规律,我并不过分乐观,这是因为我们了解得越多,就明白我们不了解的东西也越多。不过,我完全相信,合成生物学将成为未来十年中的的热门话题。我们尤其可以期待,通过开发和利用生物砖块类似于电子元件的东西诞生出第一个人造生物。等着生物DIY技术的崛起吧。 个体基因组预测解读将会更快速更低廉 个体基因组与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依赖于对个人DNA序列的快速测序和判读。 完成于2001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约270亿美元,历时13年才得以大功告成。2007年,詹姆斯沃森的全球首个个人基因组图谱耗资200万美元,历时两个月,而2009年的全基因组对个人基因组的测序成本不到5000美元。到下个十年结束的时候,该项服务可能更快捷、更便宜,成本降至1000美元已经近在咫尺。 然而,对于究竟如何去处理这一大堆数据,目前人们还众说纷纭,因为我们还未能把它们理出个头绪。此外,还存在表观遗传学的复杂状况。在这里,外部因素导致了代代相传的遗传信息发生了变化,而且还无法确定在未来十年中个人基因组会进展到何种程度。然而,我们毫不怀疑开发和使用这些信息背后的个人、社会和经济推动力。这些都可能在未来十年中为个人的遗传信息的利用奠定越来越大的市场,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开发利用这些数据的队伍中来。 生物界面或将介入生命工程 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我们对此见怪不怪已经有些年头。无论是创造出人与机器混合的怪物,设计出高性能的人体器官,还是人与电脑的直接连接,生物界面不仅是人类的异想天开,也是我们的恶梦。幸运的是,我们与科幻小说中最离奇的想象仍然相隔遥远,因为我们暂时还造不出的星际旅行者九之七。不过,开发出可能与人体衔接的复杂界面,应当是指日可待了。不信你瞧瞧迪恩卡门创建的Luke Arm from Deka,或者本田公司在大脑与机接口方面的工作,便可察觉到些许蛛丝马迹。 在未来十年中,信息技术、纳米工程、生物技术和神经技术之间的融合很可能诞生出高度复杂的生物接口。 我们可以看到进步有:插入大脑的传感器、用意念控制的假肢、甚至直接植入大脑的接口。我认为,生物接口方面更多的飞跃性发展可能会出现在2020年以后,但是很多的基础工作将在未来十年中完成。 互联网:将更加人性化处理海量信息 在以往的十年中,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经出现了爆炸性增长。在过去十年里,利用互联网主要是获取信息,我相信在未来十年中,将转变为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果没有能力从信息的汪洋大海找到需要的东西,我们将毫不留情地被数据的海水吞没。尽管谷歌那样的搜索引擎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我们仍然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把有意义的信息同垃圾信息分开。因此在未来十年中,我们将见证网民与互联网的互动出现一些重大变化。实际上,我们已经在类似Wolfram Alpha的网站看到了端倪,它们会计算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返回搜索点击处。还有微软的Bing,也会对搜索结果做些推测。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还见识了诸如第六感工程那样的设想,它利用交互式界面查找与上下文相关的信息。电话、相机、投影仪、电视机、电脑、汽车、购物手推车等东西,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我们也将看到,人类利用网络的方式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阳能动力:将会无处不在 未来10年将是太阳能动力处处兑现的时代吗?非常有可能。 大环境迫使我们朝着可持续能源的方向迈进,在未来几年里会有多项太阳能技术得到发展。首先是可印刷太阳能电池的问世。虽然它们在效率上不一定会大大超过传统的太阳能电池,但如果该技术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解决了一些暂时性困难,可能会导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直线下降。该技术在概念上相当简单:使用比较传统的印刷工艺和特种油墨,把太阳能电池印刷到廉价、易于弯曲的基板上,其成本也许是传统硅基电池的一个零头,于是为太阳能的广泛使用敞开了一道大门。第二个可以预见的技术是太阳能辅助反应堆。它通过把集中的太阳辐射与某种出色的催化剂组合起来,切实可行地让阳光转化成其他形式的高效能源。想象一下,添加适当的催化剂,利用阳光把水分解成氢和氧,然后在把两者重组的过程中回收所需要的能量,而且能量的损失微乎其微。这两项太阳能技术一定会对未来的十年产生深远的影响。 益智药 能够提高智力的药物,即所谓的益智药,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儿。但是它们的式样却是全新的。为了在智力上领先一步,诸如利他林、多奈哌齐和莫达非尼等药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学者和其他人群使用。令人惊奇的是,一般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接受。 在未来十年中,益智药问题会愈演愈烈。由此会产生如下的问题,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些药物,个人利益是否大于社会利益?使用者考取更高分数、找到更好的工作、赚到更多钱的会不会把其他人置于不公平的地位?而且,如果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益智药市场,会不会有新的、更有效的药物接踵而来?后面的问题是,谁会得到好东西,谁会品尝苦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于增强脑力的物质,接下去的10年肯定会变得非常有趣。 药用化妆品 随着合成化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具有美容功能的产品正在它变得越来越有可能。 以上是未来十年我非常看好的十大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人会问,纳米技术怎么啦?这个短小的名单上还有什么其他技术?纳米技术在过去的十年中曾经独领风骚。不过,从许多方面来看,它是个赝品。纳米技术被人为操纵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科学上的早期成果都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但纳米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便利的速记符号,它像一只装载了从半导体到防晒霜的木筏,而且常常把介于1至100纳米规模的人造物一并收入筏中。因此,与其把目光投向纳米技术,不如去关注那些我认为会在未来十年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具体技术。尽管它们并不惊世骇俗,但从某种程度上看还得在纳米尺度的条件下才能展现它们的身手。 在新兴技术的名录上,要列举10项主要趋势决非易事。我在第一份清单中包括了电池、分散计算技术、生物燃料、干细胞、克隆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地球低轨道飞行、清洁技术、神经科学和忆阻器。毫无疑问,能进入该名录的东西还有不少。其中有些将在未来10年之后才能进入黄金发展期,有些因缺少潜力而上不了榜单。不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主观和个人的过程,而且我相信,如果由别人来挑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 最后不得不提到一个词:融合技术。它突出地反映了一个总的趋势。在未来的10年中如果没有不同知识领域和技术之间的协同融合,任何一项单独的技术绝不可能独领风骚。这就意味着,无论我在预测时如何信心满满,某种全然不同、异乎寻常并且令人目瞪口呆的技术脱颖而出,其机率仍然是相当高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学校开设试婚寝室
moxj 2009-8-4 23:04
---- 道德不仅被用来遵守 如同蚂蚁组成的社会要保证良好的运作必须有许多成员放弃自己的性别、走向变态一样,即使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平等、个性、自由的理想,在逐步壮大的社会里,人类也不得不创造无数苛刻、荒诞、甚至龌龊的行为准则来保证社会的良好运作,同时执着、欣然、也许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同类走向变态。 兰州的夏天虽然比武汉要好过的多,但男女混住的宿舍楼让这里的空气比地大那边连女生进男生楼也要限制的大学气息窝闷了很多。 大概研究所都有这个问题,人数少,只有一幢宿舍楼,男女只有混住。很多分层住了,还是效果不好。没有办法, 学生们早已经进入了生育和交配的年龄,而且有一些学生已经结婚,但这些社会定义不同的学生混住在一起,自己和他人心里都习惯性的产生了隔阂。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因为妻子来宿舍楼看他,他们回到寝室就赶快把门关起来,生怕影响周围的同学, 也怕盛夏里火热的空气离开他们的房间。 另外一个活泼的姑娘和楼里的一个小伙子产生了感情,希望能有独处的时候是非常正常的,但当他们俩去男孩子寝室时路过我另一个兄第的寝室,那时我这哥们不但敞开门流通空气,自己的衣着也很空气流通。姑娘瞧见后脸马上红了,很不好意思的低头走了过去,我兄弟也马上关好门,穿好衣服跑来问我:为什么平时最爱和他开玩笑的姑娘,今天怎么这么尴尬 多么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情,结果在这幢楼里住了一年都没有闻到一点喜庆的气味。虽然在地大上学的时候和现在的科学院学生公寓周围都没有见到网络上炒作的日租房之流;倒是新年组织学生相亲、科院博士参加和女生搭讪培训班之类的事情常见报道,小小的兰州分院也要组织光棍节派对这样的活动 就想变态过后的蚂蚁会很正常的工作一样,相当数量的学生都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着。我曾经提议在性退化之前让学生们找天安门广场那样开阔且景色宜人的地点进行性行为;现在看来,即使让大家离开狭小的宿舍,到楼前的花坛边,在我这样好朋友的祝福和歌声中体验他们和心上人的火热激情,都会被所有人当作神智出了问题。 从小就接受共产主义教育的孩子们,在一路考试后,走到科学院博士的时候,终于彻底迷失了什么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教练的指导下开始学着和异性搭讪;在牵挂周围人的寝室里和男(女)朋友秘密幽会 在遥望共产共妻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大骂异族人的性变态 道德不仅被用来遵守。走过骄傲,走过理想,走过困惑,走过解脱的孩子们。〝世界是你们面前那些教授的,也是你们自己的,世界终将还是你们的。〞不要痴迷那个名家在什么 CCTV 之流的地方被人们追捧,你们也跟着鼓掌、躁动。〝一切伪科学都是纸老虎。〞 (后记:社会还存在的时候,无数变态行为都将在长时间里作为常态存在。即使我们面前的诸法都空相了。众多的社会法则也将在首先被遵守的前提下才能不仅被遵守。这篇日记仅回答一部分同学的问题,不能泛泛交流。在当前 信用 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过分的强调自由可能导致 责任 的缺失加重,这些将是一个种族和国家所不能承受的。 另,当前的人口结构及相关观念,甚至房地产市场相关行为可能是作者记录这篇日记的主要原因。 )
个人分类: 未来文明|2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胡子史话小窥
moxj 2008-11-25 16:52
图片来源: http://www.wfnews.com.cn/video/2008-01/16/content_98808.htm (看到这几天的博文点击连 30 都到不了,心里有点失落.再看看后面的留言,好象大部分是认识的人在鼓励我.也许不只失落,因该叫失败吧.不过让我面对失败失去信心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在前面景仰各位大侠的时候已经提过,论学识、论才情我都远不及各位,甚至各位的学生,但我相信自己的坚韧会让我陪伴每一位走到最后.虽然这里名字叫科学网,但显然写些博客比赛关注、娱乐爆料才是能吸引大家眼球的. 我本来想建议科学网在做关注排名的时候要在点击量后面乘文章类型系数,保护科技、新思维、和新信息等有较优的机会提供给大家,但考虑选手自身写作范围的差别一直没有敢提. 今天也灵活点,不谈天说地讲故事了,谈谈小料看它如何,唯一遗憾的是不知道把它放自己的哪个栏目里好.) 谈起胡子这个东西还真有说不完的话.古今中外都可以说一点. 我国古代有句话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之不孝 。既然刮胡子是 不孝 之一,可见古代男子留胡子,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大方,和区别两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孝道. 古乐府 《陌上桑》里有句话: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汉书》里称汉高祖 美须髯 。可见汉代自下而上,是以胡子为美的.而且有 曹操 割须代首 后,士卒皆为之震惊这样的事情,可见古人对胡子并不像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割掉不痛不痒,无所谓. 但大家在电影里也常听到一句话:玉树临风赛潘安,一朵梨花压海棠.可见有的时候小白脸更受欢迎.(潘安是没有胡子的) 至于胡子的形状,由于我国古代较早时候的画像,和其它艺术作品中都是上翘,元朝以后变下拖了.所以 鲁迅 先生认为下拖式胡子是蒙古人征服中国后带来的。但也有其它争论,不过胡子长太长了当然会下拖.以我个人毛发的硬度来衡量,半年之内胡子是会保持它自然形状的:脸上的胡子向上、向后长,下巴的向后长.虽然我长这么大只买过一次梳子,就是为胡子买的,不过基本没有用,照片上的样子一般是自然成型的.半年以后需要打理了,可以刮掉. 鲁迅 先生的胡子是 一 字形的,因为有国粹家认为上翘的洋人的胡子.所以他搞个不上不下. 不过现代的胡子在中国已经不同于以前的的文化了.胡子和精英们的形象已经极不合拍.而只是娱乐剧里面,邋遢和走霉运男人的标志.如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留胡子.那一般是标榜自己为艺术人士了.当然也有些大师也不屑这些. 我留胡子当然不是标榜什么艺术或是男性.对人的性别我是不在意的.比喻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女性把乳房搞到很大,我看这是奴化自己,不合适进化潮流的.学了点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皮肤表层的细小毛发有很多有益的作用,你都刮掉,胳膊自然难受.所以在炎热的环境或寒冷的冬天,我尝试刮掉胡子,同时也刮掉了这些细小毛发,身体是非常难受的. 既然我进化的没有别人好.就不要苛求什么比别人好的形象.坦白的把我的形象放在头像里.吓跑不少网友也没什么.毕竟做人坦然是很重要的. 说完国内,再看看国外.( 如下引自新华网,包括图片 ) 埃及法老的人造胡子体现了他们的身份。波斯君主也喜欢蓄浓密卷曲的胡子,并用指甲花精心染过,香气扑鼻。胡子同样是睿智和满腹经纶的标志。在古希腊,从人们所蓄胡子的形状,可以判断出他们是哪一个哲学学派的拥趸。有时胡子甚至遮住了人脸,难怪古人会打趣说:我看到了胡子,但却看不见哲学家本人。 彼得大帝登上王位之前,蓄大胡子意味着对俄罗斯悠久文化和习俗的尊重,并且能将俄罗斯人与拉丁人、东正教徒与天主教徒区分开来。伊凡雷帝时代,教会要给剪短和剃掉胡子者定罪。所以当时的俄罗斯男子个个都是美髯公。 政府第一次拿胡子开刀是在 1705 年。彼得大帝要求国民剃须,并向那些拒不从命者每年征收蓄须税。据当时的典籍记载,税额在 30 至 100 卢布不等,这是来源稳定的税种。看来,忤逆王意者大有人在。按时足额缴纳者可以拿到一枚正面印有胡子图案的铜章。而彼得大帝在 1722 年的改革改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改革的措施之一便是引进轻便的外国服装、参加舞会、推行剃掉胡须及其他欧洲习俗。 在亚历山大三世 1881 年登基后,人们才重获蓄须自由。沙皇带头蓄须,以示对传统的尊重。 圣彼得堡艺术家团体的著名人士沙金是此次展览的坚定支持者。他说:我个人不打算抛弃蓄了多年的胡子,毕竟这是从事艺术的男子的标志,也是我们圣彼得堡艺术家团体成员的特征。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50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