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易经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易经

相关日志

易经告诉我们不说三方面的话
kd652 2020-10-12 18:12
如题,详见【《易经》:与人聊天时,少说自己这“3件事”,福气会越来越多】 https://mi.mbd.baidu.com/r/b3Q99tsEq4?f=cprs=3851057583ruk=2h7p4uY3DkxcUdWtBkq-CAu=d413a4094c456768 简单的说: 1,不炫己(才能,后代); 2,不哭诉自家(穷,病); 3,不泄漏自家隐私;也不打听传播别人隐私。
个人分类: 思路|2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展近代科学,一定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
fqng1008 2020-6-16 15:56
■ 2004-11-12《中国新闻周刊 》  记者/方玄昌、郑伟庭(整理) 《易经》不易。作为 “六经之首”,它在产生后3000多年,还被学者“指责”为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诞生的罪魁之一。 当然,更多的人会对这种 “指责”进行反驳,试图为《易经》平反。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的论点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争论的中心论点扯出了一个老话题 ——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有着先进文明的中国萌芽。 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加入讨论的人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压倒,一小部分支持他观点的人士也显示出力量。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 争论的高潮出现在 2004年10月23日。这一天,由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和《科技中国》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陈方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等知名人士参加了这次论坛,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尽管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在论坛上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显然没有为这一争论划上句号。 杨振宁: “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在他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 “李约瑟难题”这一概念,但他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放在他论题的首位。 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 “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至于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杨振宁引用明朝末年大臣兼大学者徐光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徐光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翻译了前六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直至牛顿科学思想的形成。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杨振宁在报告中说。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徐光启的翻译本存世近 300年,在中国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杨振宁认为,这显然跟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容易接受推演逻辑有关。 另外就是关于 “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另外,杨振宁认为中医理论中把疾病与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的分类,也是受《易经》理论的影响而来。 报告中,杨振宁还指出《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另两个方面: “《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杨振宁一再强调,他提出这些观点,并没有攻击传统哲学的意思。他对“天人合一”的内涵中更重要的“天人和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董光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似乎是对杨振宁所阐述的 “《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三个方面”的一种回应,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董光璧,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言,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第一是从文化的结构和演化来看传统,第二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看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是从如何改变当代中国科学落后的状况来看易学研究。”然而,董光璧老先生的讲话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有些深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自己也认为,当时参与论坛的听众,恐怕绝大多数不能真正领会他的某些话的含义。 “所谓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在为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找原因,严格讲这不是历史学研究的问题”,在采访时董光璧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造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那么制度问题应该位列第一,因为工业文明时代是制度主导文化的时代。他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他强调,“不要把不成功的原因归罪于自己的祖宗,这会让本来应该负责任的统治者和当事人逃脱责任”。 关于逻辑问题,董光璧说,中国没有系统的逻辑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显然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逻辑有些特征跟西方相比却有优势。 “西方有归纳和演绎两大逻辑系统,他们习惯上把从特殊-特殊归到归纳里,一般-一般归到演绎里。中国逻辑的特点在‘特殊-特殊’和‘一般-一般’的推理,仅从对称考虑也应该有其一定的地位。”董光璧举例说,中国有互补或者说对称推理,即有阴必有阳,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已经显示了它独特的意义。“我们看看发现正电子的过程,既然发现了负电子,根据对称原理推论,就一定会存在正电子的。” 陈方正:中医药是中国成功的科学参与 论坛的还有一位嘉宾,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教授。陈方正原本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后来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次论战中,他提出观点:由于实用主义的驱使,中国产生了自己的科学,那就是中医。 “中国的主流文化完全是实用的、入世的,它就会促进一种实用性的科学。我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不是没有科学,中国的科学不是不成功,而是成功的,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就是在中医药。”陈方正还认为,中医药有自己系统的科学理论。“在汉代,《黄帝内经》出现了,《难经》出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出现了,这些书里都有高度理论性的东西,也有实用性的医方。”陈方正认为,也因为这种实用性思想,它就没有推动力学、天文学、理论数学的发展,因为在古代,这些没有当下的可理解的实用价值。 陈方正还对中医药的 “现象学”(根据观测,依凭经验建立模式理论)理论在未来的前景表示乐观。“我们可以举出例子来:现在科学的一个热潮就是基因学,基因不能完全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它,当然,整个基因科学是需要数理科学的支持的,可是它的基本精神是现象科学,是描述性的。这个跟我们中医药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但陈方正也承认,中医的未来可能还是要靠西方的推理性的、逻辑性的数理科学来支撑。 一场永远得不到结论的论战 针对陈方正 “中医药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一向温文尔雅的杨振宁激烈地表示:“如果中医药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另外一个与会嘉宾、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钝以及董光璧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都认为,按照现代科学的定义,中医药无论如何都不是科学。“中医药采用的不是那种建立在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培根以后建立起来的近代科学方法。因此,中医不是一种近代科学,而应该归结为传统科学,一种学术传统。”刘钝说。 而针对杨振宁认为《易经》没有推演法的观点,论坛中有听众也激烈地表示反对。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演化成六十四卦,就逻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推演法。”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从“卦象”而知“吉凶”,这也是一种推演。 刘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拿《易经》算卦,那显然是文化中的一种糟粕,《易经》里面的预测方法跟科学的逻辑概念显然相差甚远。 刘钝认为,杨振宁的三个论点中,其中两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第一个是易经影响中国文化的思路,杨先生用它来解读近代科学在中国缺席的原因之一,确实是这样的。第三个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我也觉得没有错。有争论的应该是第二个,《易经》是否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还有待于史实考证。”争论的焦点最后重回到李约瑟问题。刘钝说,李约瑟问题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在李约瑟之前,最早在17世纪,一些传教士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先进的组织和文化,却在自然科学上这样落后?但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历史问题跟数理问题不一样,历史问题只是提供讨论的一个平台。他有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来解。最普通的解是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然后还有中国的官僚体制、中国的文官制度,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甚至中国的语言。这些以前都讨论过。杨振宁从《易经》的角度来讨论,认为《易经》至少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也可以说是对李约瑟问题的一个回应。”刘钝总结说。 ( ■中国新闻周刊)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三” - 中西文化阐释(1)
liuyu2205 2020-6-1 22:25
在中西文化中,数字 “ 三 ” 具有丰富的阐释意义。比如,基督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 “ 三位一体 ” ;易经的基本概念之一: “ 三才 ” 。 《说文解字》: “ 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 第 42 章 “ 三 ” 的繁体字 “ 叄 ” ,而 “ 叄 ” 又通 “ 参 ” , “ 参与 ”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中庸 第 22 章 法语版本: https://coeur-et-esprit.blogspot.com/2020/06/
个人分类: 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6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孔子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zhengyongjun 2019-5-9 13:14
个人分类: 文献集萃|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鸿钧:为什么说“易学”不是科学?
热度 1 fqng1008 2019-1-19 21:48
正式介绍我的看法之前,先引用我认为近年写得最好的一本 “易学”著作中的一首打油诗。 借尸还魂有奇方,郢书燕说岂荒唐。 君看易部三千种,可有一种不牵强。 此诗引自章秋农著《周易占筮学 —— 读筮占技术研究》。诗的意思是说: 据近现代最著名的 “易学”专家李敬池统计,近代之前的有关著作有约三千种。它们都不过是“借尸还魂”的“郢书燕说”,其中没有一种不是牵强附会的。 章氏读过 “易学”著作 200 多种,我读过的只有 20 多种,故先借章氏来说话。 我认为章氏的看法还是比较客气,他没有说有的著作是存心骗人的。不过,近代之前几乎没有存心骗人的,因为那时不需要骗。比如,那时正面讲《周易》算卦不必忌讳。借尸还魂或牵强附会地讲儒家思想的人更多,谁也不觉得不体面,故没有必要掩饰。只是那时没有人,也没有必要说 “易学”是科学。近代的易学都是著名学者搞的。如李敬池、胡适之、郭沫若、顾颉刚、冯友兰等等,他们都从文化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周易》。没有人认为其中有什么深奥的科学道理。 近代以来,科学越来越吃香,但是,改革开放之前,没有人敢说《周易》也是科学。因为那时一提《周易》就会联想到迷信或孔孟之道。 改革开放之后,科学的地位更高了,思想方面却日趋宽松 —— 写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但是,它们又喜欢和科学拉近乎儿。于是就出现了有意骗人的 “易学”书。问题是,这样的书多数同时打着中医的牌子。于是不得不提醒同好注意了。 如果章氏的看法和拙见正确, “易学”之不科学按说不用讲了。 但多数同好不一定真明白,于是有必要讲得具体点。 为什么说 “易学”不是科学呢? 这要先说一下 “易学”的门类。我的看法是如下分: 一是求其 “真”的;二是求其用的;三是借题发挥的;四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但无意骗人的;五是有意骗人的。以下逐类说明。 所谓求其真,必须敢怀疑。故虽然不能说古人都根本不想求其真,但只要承认 “易历三圣”(伏犠、文王、孔子)这个正统说法(还有别的说法,但总有孔子),就不敢真正怀疑。所以,真正的求其真,是近代以来的事。主要人物是上面提到的李敬池、胡适之、郭沫若、顾颉刚、冯友兰等。他们都是从文化、历史、思想、哲学角度研究的。当然也免不了牵强之处。最近的著名人物是张正烺、李学勤等。 所谓求其用,就是用于占筮,即研究如何算卦。也包括象数之学。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汉代之后用儒家思想阐述《易》的微言大义。 所谓自己莫名其妙,就是完全瞎猜瞎想不着边际的。 所谓有意骗人,就是本来不懂却非要拉来科学和中医骗钱的。 上述五类 “易学”都不属于我说的科学。 故先请记住: 我所谓科学指自然科学或科学技术,因为 “易学”当中是涉及史学、思想和哲学的。 由于 “易学”被搞得太复杂了 —— 简单事是可以搞得很复杂的,不少同道可能还是不大理解上文所说。故今天同时发出另外两个帖子 —— 包括 “医易答问”。 nightman : 但是,它们又喜欢和科学拉近乎儿。这不是 “拉近乎儿”者的错!是“科学”宣传背离了科学本来面目。 曹东义 : 赵先生 , 您好! 许久未见,见您这个帖子,发一点个人看法,供您参考。 曹东义敬上 八卦之物质构成人体的生态环境 对于八卦起源的看法,尽管有起源于数字卦还是起源于形象卦的分歧,但是从形成三爻画的八个 “经卦”开始,到三爻画经卦进一步“重卦”后形成六爻画卦的 64 卦《易经》体系,都是 “以形统数”的卦爻体系。 64 卦及卦辞和 384 爻的爻辞构成了 “易经”;解释“易经”的《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序卦》《彖传》《象传》都属于“易传”,这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易经”的八卦,以及后来的 64 卦的卦辞、爻辞都很简朴, “深奥”的易理是逐渐被加上去的,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做传的历史过程,的确符合“易学”发展的脉络。在孔子做传解释《易经》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用天地风雷山泽水火解释八卦的学说。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反复把玩《易》理,用其辞义阐发自己的学说,促进了“易学”理论的发展与丰富。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帛书《系辞》等有关古籍,使我们看到了《易经》《易传》在形成过程之中的早期形态。比如通行本的乾卦、坤卦,帛书《周易》《系辞》称其为键卦、川卦;我们习惯的 “天垂象见吉凶”“设卦观象”,帛书中的“象”都写作“马”。也就是说,天象、地象、人象、物象、卦象、爻象等等,原本都是写作天马、地马、人马、物马、卦马、爻马的,由于后来用生长在南方的“长鼻牙,南方大物”的“象”,取代了北方千里马、砝码的“白马非马”的“马”,才出现了“象换马”的学术变化。 著名易学家邓球柏教授在《帛书周易校释》和《白话易经》之中指出,帛书《周易》中 “键”的本义为锁须,引申为门锁、关键、关闭、封锁、囚禁等义,假借为建立、刚健、强健等义。键还是“键闭星”的星名,代表天体。“川”的本义为“穿地而流”的河谷,引申为水、地、水流、顺畅等义。川字在字型上,接近于“示”字下方的三垂,象征天上的日月星辰。因此说用“乾坤”取代“键川”,其象征意义更加广大深远,包含着“天人相合”与“天人相分”的双重含义。邓教授认为,“设卦观马”是中原文化的产物,“设卦观象”是江南、华南、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合流后,融会儒家法家文化的结晶。笔者读到这些新的研究论点,联想起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与“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假如没有从“马”到“象”的转化,中医学里见到的将是“藏马” 、“取类比马”,人们认识思想的转变与学术观点的发展,竟有如此巨大的沧桑巨变,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易经》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思想家们的积极介入,逐渐在《易》理方面引申发扬,形成了囊括天地人一切学问的 “易学”。《说卦传》的作者推测八卦的起源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尽管阴阳学说的形成,可能受益于《易》经的卦画体系,然而不能据此认为古人根据阴阳学说才构建了《易》卦体系。就像《易经》的作者不会想到阴爻与阳爻是理想的二进位制符号一样,《易经》的作者也没有想到用阴阳学说解释卦画,因此卦辞爻辞之中没有阴阳的概念。 阴阳学说盛行之后,研究易学的学者用阴阳学说解释《易经》,促进了易学理论的大发展。就好象阴阳学说与医学相结合,使医学由零散的经验形成系统的理论,促进医学的发展一样,阴阳学说作为最具普遍意义的 “对立统一”矛盾论,为各个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学术繁荣。 八卦的乾坤坎离艮兑震巽,分别代表天地水火山泽雷风,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易》最初被人用来作为推测未来的或然判断,是披着神秘外衣的预测学。又由于组成卦形的阴阳爻,在《易》 64 卦的系统里,被看作是由于各种因素变化后才形成的位置差别与阴阳属性的不同,所以《易》的卦爻与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剂一样,都不是一一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有机体的一分子,充满了变化的哲理。因此,《系辞》说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由于《易经》历史的古老,立言的人可以从卦爻辞里获得教益;崇尚变革的人,可以从卦爻的变化里得到启发;制做器物的人,可以从卦爻的形象里体味出原理;从事占卜的人,可以从占卦的吉凶中预测未来。 邓秋柏教授《白话易经》说,易学不仅是中华民族趋利避害的 “幸福论”,而且其中深厚的文化蕴藏构成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比如,“天尊地卑”的大一统意识;“元亨利贞”的道德维系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服牛乘马”的孺子牛品格;“刚健不陷,中正不偏”的超凡气质;“爱民家行”的君子风范;“乐天知命”的豪放情怀;“下济上行”、“益流福好”的谦虚精神;“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颜回品德;“积善之家”的未来意识;“果行育德”的教育方式;“系善成生,诚德大业”的人道原则;“各正性命,保合大和”的向心力量;“利用安身”的崇德方法;“穷神知化”的德盛途径;“知物知章,知柔知刚”,“见机而作”的思维定势;“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改革意识等等,“是炎黄子孙认识自我,造就自我,超越自我,造福中华民族,造福人类社会的巨大精神财富。然而,这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却被神秘的卜筮外衣所包裹、装饰,以致于人们错误地将其视为能准确预卜未来的神秘的预测学”。 阴阳学说给了中医自立的理论武器 甲骨文之中有许多关于医学的内容,但是见不到阴阳学说的论述。用阴阳解说地震现象见于春秋之前,公元前 541 年秦国医和已经用 “阳淫热疾,阴淫寒疾”来论述疾病的病因, 50 年之后扁鹊秦越人能 “闻得其阴,论得其阳”,可见阴阳学说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已经开始于春秋末期。但是,阴阳学说在医学领域的推广的过程,也是相当缓慢的。在长沙出土的西汉马王堆汉墓医书《十一脉灸经》之中,尽管大部分的经脉已经用阴阳属性进行了标示,仍然保留着肩脉、耳脉、齿脉等原始的称谓,成了阴阳学说向医学渗透过程的“活化石”标本。 著名医史学家李经纬教授在 2005 年 11 月的 “中国内丘扁鹊文化节学术研讨会”上说,扁鹊秦越人处于春秋末期,他能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巫术,不仅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医学理论与技术的支持。此言甚确,医学的确长时期被巫术所统治。 “巫”在造字上就有沟通天地的含义,巫长期把持天文、地理、人事的学问,而且借着神秘的外衣,有意或“虔诚无意”地愚弄大众。因此说“巫”字突出的是他们自己能与天地相通,阻绝的却是人民大众的与天地通。 医学知识也长期地被巫者垄断着。公元前 581 年桑田巫与著名医家医缓一样,断定晋景公病入膏肓 “不食新矣”,难道他一点医学知识也没有吗?长桑君像盗火种的普罗米休斯一样偷偷地把“禁方书”传授给了扁鹊;扁鹊行医民间,广收弟子,“名闻天下”,作为“王官之一守”的医学知识才开始在民间流传。 春秋末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提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尽管在季康子送给他中药的时候说“丘未达,不敢尝”,但也开始用阴阳学说解释《易经》;医和、扁鹊已经开始了把阴阳学说与医学知识进行融汇的尝试,中医理论奠基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为今后形成系统的中医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巫者曾经把持的八卦体系,既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财富,就必然会被医学所吸纳。但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中却看不见八卦的文辞,并且明确地提出了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信巫不信医者为不治”的主张,笔者认为其原因就是五行学说扬弃了八卦的卜筮外衣,吸取并发展了易学关于人与天地相通,万物相互依存,变化不息的合理内核,并且加进了人类进步之后大规模制做金属工具的“金”。也就是说,五行学说的进步是医学摆脱巫术影响的关键。 五行学说改良了八卦理论 人们在解释八卦的时候,认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种或者叫八类自然物质,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物质环境,八种物质之中并没有人本身的因素在内。五行学说虽然号称源于《尚书 ·洪范》,并说大禹治水就是依据其中的法则,但是,五行学说的生克理论在社会上引起重视,是在战国的中后期。出土于长沙的马王堆医书,也只有阴阳学说的影响,而没有见到五行学说的广泛应用。 八卦的地、山、泽可以合并为土;天、雷与火可以合并为火;风转变为木;水仍然是水,五行之中独缺金。五行的 “金”可以“克木”,可以“生水”,而克木、生水的金并不是自然状态的金属,只能是人们经过开采矿石,冶炼成金属,再制成工具之后产生的“金”。这种金的工具才能够去克伐树木;也只有金属的工具,才能挖井生水、开渠引水。因此说,“金生之水”是人类劳动的成果。这只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现象,在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五行学说。而在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石制工具为主,新石器时代才出现了陶器,生产力十分低下,金属工具出现于石器时代之后的新人阶段。在金属工具不被普遍应用的时代,出现五行学说是不可能的。 当然,火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个自然力,已经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在五行的体系里得到了比在八卦里更加重要的地位;木也由于可以代表生命,也有了不同于在八卦只表示风的特殊意义;土作为凝聚了地、山、泽精华的代表,其地位也更加显著;水是这个星球最丰富的物质,也是生命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地位自然不容低估。 在八卦中, “巽”有时被解释为象征风,也有时被解释为象征木。《象传》解释十五个含有三画巽卦、上卦与下卦合体的六画卦的时候,十次使用风来解释巽,五次用木来解释巽;坎卦多数被说成是水的象征,有时也被说成是泉、云、雨的象征;离卦多被解释为火的象征,少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明、电的象征。 《说卦传》把八卦与方位的八方联系起来,而且与身体的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肢体相配合,把八卦与马牛龙鸡豕雉狗羊等动物相配属,八卦的配属事物有逐渐 “扩大化”的趋势,并且已经出现了“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等疾病的象征。 五行不仅简化了八卦的 “基本单元”,而且去掉了借助道具复杂运算的神秘外衣;使金木水火土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普遍、严密,去掉了八卦的偶然性,形成了经常存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五行学说还解决了阴阳学说的某些不足,让世界上复杂万物之间的联系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了生克制化、因果乘侮等复杂的联系形式。比如,男女是阴阳对立的,但是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阴与阳的不同属性之外,还有相生、相养的人伦关系;水火寒热除了阴阳的属性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不同地域、季节的差异;相同的水火过剩或者不足,在不同的季节、地域,引起的结果将会截然有别。这种复杂的关系用五行学说处理起来,远比阴阳学说更加得体。 在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素问》《灵枢》《难经》之中,我们见到了丰富的五行学说的内容,却没有发现八卦的文辞,作为六经之首、中华文化源头的 “易学理论”,已经被阴阳五行学说替代,它们与原始的医学知识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彻底摆脱了“巫师”“巫术”的影响,摆脱了迷信,走向了科学,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理论,指导着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完善,一起走到了 21 世纪。在与现代科学的交流与冲击中,阴阳五行学说仍然以它深厚的底蕴、宽阔的视野、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引领着中医药学,安全有效地治病与养生,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 见解未必成熟,请多指正。 曹东义 2006 、 5 、 30 张济风 : 东义先生:我认为您再好好看一下 《 系辞 》 。 洪钧按 :这位曹东义是邓铁涛的拜门弟子,却是我的老乡,我很为此惭愧。 附赵鸿钧: 《周易》是研究什么的? 洪钧按: 这是十多年前的一个旧帖。 《系辞上》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如果把天地之道理解为自然科学,把人道理解为社会科学,则周易无所不包 ——足以解决一切自然和社会问题。 这种理解,在两个层次上是正确的。 一个层次是占筮层次,即《周易》用为占筮时,它足以解决当时人们面临的一切难题。只是它的解决方式不是提供理论或方法,而是告诉人们结果如何,即预测吉凶。这是《周易》的本相或原形,即它本来不提供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答案。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它还是一本算卦的书。 实际上,《周易》从来没有完全摆脱占筮的原形,至今还用于算卦。比如,当代航天飞行,可以算是最高级的科学技术活动了。其中应该运用什么理论、怎样运算和操作,自然不是《周易》能够回答的问题。但是,由于其中不确定的因素还是很多,其结果一般是两种 ——成功和失败。起飞之前,自然可以用《周易》算一卦。如果你知道航天飞行是有充分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的,主持人非常慎重,成功的几率很高,那么,最好算出99.9%以上的成功。这样,就能证明《周易》预测是“科学”的。对很多人事和自然现象,人们求助于《周易》时,主要也是请它预测吉与凶。有的现象只有两种可能,比如生男和生女,不但只有两种可能,而且机会均等。多数人知道结果并不取决于《周易》预测,但是人类总是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做此类预测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尽量避免得出占问人不想要的结果。 不过,上古时代,占筮的意义要大得多。 简言之,无论是占卜还是占筮,那时都有强大的统一思想的作用。比如,那时最难靠理智预料结果的社会活动是战争,而部落时代战争又很频繁,靠占筮决定是否发动战争或者是否应战,就是为了统一思想,而思想的统一,对战争结果有很大的意义。到曹刿论战时,是否应战就不取决于占筮了。《孙子兵法》中,更是完全理智的讨论战争。至于狩猎,本来没有很严格的规律,预先占筮一下到哪里狩猎也是为了统一思想。 另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即《周易》被赋予哲理之后,从哲学角度解释当时关心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包括解释历史。当然,不可能解释得很好。 《系辞下》如下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现在我们知道,八卦、六十四卦、甚至阴阳爻,都不是这样来的。 又说: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这是所谓观象制器的两句,显然毫无道理。 不但这种解释古人发明创造的牵强附会不能接受,即便所谓八经卦分别配以天地山泽水火风雷,也是强拉硬扯。 古人也不知道《易》是怎样来的。如:《系辞下》说: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0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后的一笔——《易经》的卦序与单位1的精确值
jiazhang55 2017-4-24 22:36
其他,我不想多说什么了,我只告诉你们,《周易》就是那位从遥远星球来的人给人类留下提示。如果,你们想摆脱人的命运,就要完全理解《周易》,而单位1的精确值,就是从《周易》中卦序里出来的。我不会再做下去,你们再等待下一个能够理解《周易》的人出现吧
个人分类: 交流感受|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易〉录》12
kyotosizumoto 2017-2-26 14:24
汉之象数 两汉谈《易》诸家,所宗者皆以三家之学为本。然其弊乃有象无数。盖象数之学,有其象,则其数可知也。然两汉言象者蜂众,谶纬无非象也。而短于数,故于命理之学,不会起于有汉。有汉之命理,天命也,非人之运变、流年之谓也。逮至此,故子平术兴于有宋,与陈邵之学大盛当世。不为无由也。余每言及两汉之学,以为象学也,五行亦象也。 公用射隼 《解卦·上六》:“公用射箪于高墉之上”。《 旅卦·六五》:“射雉”。言射者,王公之谓也。《殷契粹编》九二八:“王其射翌日戊亡□禽吉”。又见八一:“癸酉贞射□以□用自上甲”。杨树达先生《卜辞求义》以射即射牲。《缙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九之二:“其射二牢击伊”。与此行□祭贞射正可互证。《周礼·夏官·射人》:“祭祀则赞射牲”。又《司弓矢》:“凡祭祀共射牲之弓矢”。上言射,下言禽,亦可证也。故《巽卦·六四》有“田获三品”,《 解卦·九二》有“田获三狐”,不言射者,四与二,非君位也。故其取象亦不取上。两汉言爻等,不为空谈也。 乾坤定矣 《大传》所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此古今版本之通例。然汉时亦有他本云“乾坤以定”。《后汉书》:“周举字宣光……举对曰:‘臣闻《易》称天尊地卑,乾坤以定’”。故“乾坤定矣”与“乾坤以定”当为两个版本,前者为荀爽所宗,后者为周举所本。 汉人评汉 说《易》者每见称于世。汉人任安,孟氏易学博士,时人称“居今行古任定祖”。汉人杨政,粱丘氏易学博土,时人称“说经铿铿扬子行”。汉人周举,不明其学所宗,时人称“五经纵横周宣光”。汉人荀爽,荀氏易学宗师,时人称“荀氏八罢,慈明无双”。汉人鲁丕,不明其学所宗,时人称“五经复兴鲁叔陵”。 立坤之谬 商《易》立坤,殷道亲亲也。《周易》立乾,周道尊尊也。此万世之圭臬。然陋识者违之。如英人Christopher Markert氏以为:In the presont edition I have restored the original sequence. I have also taken the liberty of rephrasing other male-oriented statements wherever I found them throughout the book. 西人之谬,尚可见谅。然国内有晚生初学,步其尘而命为首创者,浅见焉!无知焉!轻狂焉!为谋名获利而若此如,此犬马斯文丧尽。 寿之短长 黄寿祺先生《六庵易话》:余所知历代易家寿最永者,无过邵宝华。命最短者,无过江承之。清人邵宝华年百零三岁,清人江承之年十七岁。近世谈《易》诸家,迄今未有过此者。盖读《易》者本不能长寿。子所罕言,性与天道二者,非人力可求。若求之必损伤流年,劫运多生,惟其耗丧灵力,故近鬼。是以年高有寿者罕见之。昔日余二十四初度,易界同仁以为余不久于人世矣。刘大钧先生尝言吾“有大难当头”。当是时也,余以为死生之事,可由灵力而取也。三年后,余始惧怕死亡。戏作联曰:少颜子二岁,多王弼三年。然竟平安而过四七,所谓大难临头者,乃因结识小人并授以易学,其后反遭其诬,终生不得安宁也,是劫难逃,全凭上天。 钟上刻卦 有明以降,钟上刻卦,实有代鼎之义。于其中取八卦定吉凶之喻。则钟上刻卦,亦求吉而避凶,由吉凶生大业,可知铸钟亦为千秋万代之皇尊而来。明代弘冶年所铸之钟,上有奇字十六,世人多不识。现存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该馆邀余为之破译。余以为系“日月星辰刚柔阴阳雷云道气火水风泽”。奇文曲折、晦涩,显系道教易学之重要范畴。 生辰趣排 四柱者,微言大义耳。与人相映成趣。以时辰论,胡耀邦,子;翁方纲,丑;颜子,寅;张居正,卯;徐世昌,辰;孔明,已;关羽,午;朱元璋,未;孔子,申;胡汉民,酉;邵雍,戌;张飞,亥。故年月日时合,其损益可知也。尚更细论之,如计每一时辰以六十干支,其穷理愈细,创获愈多。以余之陋见,尚未发现柱同而数异者。干支循环,乃预示六十年将有类似之历史人物问世。故二者之运,必大致相类。数类而象异,象乃随时而动,而数为一也。 易家之癖 《易》奇而法者,古仁人君子之论也。冶《易》诸家,皆有怪癖。晋人王弼冶《易》,以刀屡刺汉人郑玄之雕像。其少年才子之狂气,横吞两汉。宋人朱熹,素喜押妓,然必口饰心非,正人君子状。熊十力先生,喜怒无常,常与废名辄以老拳,复修以茶酒如故。且熊公久立不能,遗精矣。马融生当汉际,然人品极差,何以故!明于命理而恃无能也。
个人分类: 易学研究|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易〉录》10
kyotosizumoto 2017-2-26 14:22
四同之说 古所谓《易》历四圣者,言作《易》之时代不一也,不可混而视之。此言为道统发,而悖于道统也。一学沿四圣,道统也。一学沿四圣,非道统也。明人摹本有鉴于,此特作四同之说。《明儒学案》:“易学四同者,谓四圣皆同也。朱邵分为羲皇之易,文周之易,孔子之易,先生正之是也。”则明儒补天之劳,于此可窥一斑。 逐字二用 逐字,卦中凡五见。逐兽者三而逐物者二。曰:逐良马、逐丧马、逐虎。曰:逐弗,逐见。殷墟文字中见逐犬、逐兔、逐麖、逐隼等,不见逐物。则逐字本专一指狩猎。至卦爻辞始见于物,故可证涉及逐字卦爻辞产生必晚于殷末。当与周初青铜器同时也。见《盥盨》:“俾复虐逐氒君氒师。”卦爻辞之分期,此为一证也。则逐良马、逐丧马、逐虎之产生早于逐茆、逐见之卦爻辞。则可证《震卦·六二》与《既济卦·六二》必系晚出 鼎奇簋偶 簋字,卦中凡二见。《坎卦·六四》言“簋二”,《损卦》言“二簋可用享”。卦中见簋,其数必二,何谓也?吾困之久矣。翻检史书,见言簋者必系偶数,言鼎者必系奇数。此中定有缘故。《礼记·郊特性》:“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然殷商之际亦如是,出土实物可证。是论显系晚出。余以为当与馂有关。《祭统》曰:“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祭祀制度使之然也。 蛊之新解 山风蛊者,卦象也。而方头者违之。有汉章句之学,明经取士,不失登龙之快捷方式。两宋说之,则曼倩谈玄,甘认下风。有清三百年以降,托古改制,漫及士林。斗筲者则乘尘而起,著名云云,甚是吓人。昔日余问学于先师,言及蛊惑之蛊乃山风之蛊乎?曰:所同者,山风蛊者,煽风蛊惑也。戏谈之下同作联以谑之。曰:“著名作家著名学者呸屎克郎冒充大牲口自己吓唬自己,浅薄小人浅薄抄公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乾坤依旧乾坤。枉费心机。”世风日下,有几人得孔门四教?真正之作家学者如钱钟书先生,一生寂寞,决无半点江湖之风、天桥之迹。 玄易之辨 《易》之流也,归《易》、玄《易》、理《易》、丹《易》诸者,各有其指归然。或云:玄、《易》为二,玄一也,《易》二也。如《南齐书·陆澄传》:“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又云:“众经皆儒,惟易独玄。”当是时也,玄自玄,弼自弼。似无异议。然玄者,《颜氏家训》谓“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则弼之学,当不若是。然弼今世所传诸学,无非老、《易》之注,于史征则不见他书,则弼学为儒学之指代。亦即为《易经》之指代无疑。故余以为玄学者,谈三家之道而不及孔,弼学者言六经之原而不涉庄。是时名分甚严,而今世范畴混杂,遂生别解。 史议杂评 今世之哲学,或以为即《大易》之指归。故某之以易学著述,论析其哲学史乘,然短于易学之法要,难穷易学之品味。是书非易学也。义理不似哲理,象数不同术数。若执前而御后,执今而衡古,是易学之源变乎?是中国哲学之衣钵乎?惜之!观是书之史络,不见其余易原之指归。夫易原不立,易学史变又如何能明?拉中国哲学史以为旁征,实难穷易学之精徽奥义也。 注述成败 前贤有言曰:“注《易》之谬也,尤不至杀人。而注《本草》之谬也,必伤人命。”故医书之注家,非大德通才而莫敢为之。而易学之注家,因其不及性命之忧,而有名利之得,古今嗜之者众。夫注述之成败,系乎性命也。注《易》之谬,虽不死一世人,而使万世之学子受其毒,如何不甚于前者?余深忧之。学风之肤浅也若是,如何面见四圣于黄泉?故今世之易学热,实为出版热、名利热,而易学仍贫瘠也。 古人看弼 王弼之学,古今皆显学。然古人评价,甚为不一。誉之者如唐人孔颖达谓之曰:“王辅嗣之《易》,独冠古今,所以江左名儒并傅其学。”非之者如宋人朱熹曰:“王弼《周易》巧而不明。”清人黄宗炎感慨曰:“宋儒诋王弼为崇尚虚无,杂述异端,曲说晋魏,谈元自王倡始。至神州陆沈,中原鱼烂,皆辅嗣所肇。甚或拟其罪为桀纣。噫!亦太甚矣。”王弼之学,实易学之珠玉,不可轻疏视之。余于易学得力于此二书甚多,曰:《李氏集解》;曰:《王氏易注》。故余尝告诫学者,应以此把玩,以求正解。
个人分类: 易学研究|1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徽派易学述略》
kyotosizumoto 2017-1-22 12:41
徽派易学述略 《易》乃群经之首。《易》之为学,汉始注重家法,世传所谓施、孟、梁丘之易也。盖未闻有以地区性治《易》成一统者。大率而论,则皖学重作而吴学重述,于《易》亦然。徽学之兴也乃皖学所属,多以训诂考据为本,以求《易》之大义。徽派易学即徽州易家之学。今略述梗概,则其要者成为此文,一得之愚存于取舍之间。 皖学之形成起于二慎修,曰:江慎修,始也。曰:戴慎修,盛也。学以入经既有汉宋之别,汉自尊汉,宋自承宋,恪守家法,判若泾渭,无得越雷池半跬。明之莱知德学融汉宋,两派皆抨之。当是时也,学统之分尤处子与娼妓之别。徽派易学亦分汉宋。清儒梁任公《清代学术概论》述评曰:“惠派之治经也,如不通欧语之人读欧书,视译人为神圣,汉儒则其译人也,故信凭之不敢有所出入。戴派不然,对于译人不轻信焉,必求原文之正确然后即安。惠派所得,则断章零句,援古正后而已。戴派每发明易义例,则通诸群书而皆得其读。是故惠派可名之曰汉学,戴派则确为清学而非汉学。”戴氏可谓徽学大圣,其治经由训诂考据以求原义,此皖派学术之特色,亦徽派易学之圭臬。故梁氏又云:“以爻辰纳甲说《易》,以五行灾异说《书》,以五际六情说《诗》,其他诸经义,无不杂引谶纬,此汉儒通习也,戴派之清《易》中用字该书庶几皆有详考,可证是论不缪。如是言之,则徽派易学汉宋之分似应直称曰象数易学、易理易学为当也,则汉清易学名言各顺。据笔者拙见,二慎修非为皖而开经学,实则江慎修诚为象数易学之始也,戴慎修为义理易学之大成。徽派易学承二慎修之旨而立。请详述之: 江永,字慎修,婺源人。其为徽派象数易学之开山。永年少就学,遍读群经,精于三礼。清儒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载其辨《易》所谓往来上下之义。其论云:“《周易》以反对为次序,卦变当于反卦取之。否反为泰,泰反为否,故曰:‘小往来大’,曰:‘大往来小’,是其例也。凡曰来曰下曰反者,自反卦之外卦来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进曰升者,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卦序之列,向有“二二相耦,非反即复。”之说。江永力主反对为序。然六十四卦仅乾、坤、泰、否、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既济、末济十二卦以反卦为序。余外则多以复卦为序。其释往来上下之说恐未脱汉易之窠臼。常著《读书随笔》一书,内有论及《易》者。 洪榜,字汝登,歙县人。榜少时研读群经,为学效戴东原,故其于文字训诂,用力慎勤。治《易》宗郑玄,以为明象为《易》之本。然不为飞伏、纳甲之说所困。榜深于经尤长于《易》,尝有易著三种,曰:《明象》,一也;曰:《述赞》,二也;曰:《周易古义录》,三也。惜其多未卒稿。《明象》一书起乾终益,得四十二卦。《述赞》之体因袭郑玄《易赞》成书,此其易著中唯一成交者。《周易古义录》涉猎先秦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书未竟。 洪莹,字宾华,歙县人。少为学饱览经史。治《易》宗象数,然亦有以事证之者。史载其著述较丰,尝有易著成书。莹比之于榜则见齐鲁为政之差也。 王艮,字无闷,歙县人。壮岁治《易》,独崇义理。然间亦不满宋儒旧说。其云:“汉儒乱其数,宋儒凿其理,其有合于《易》而不失厥旨者,要非全易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评其著《易赘》:“然大旨仍主义理,不言象数。”其《易赘》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为二卷,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徽派易著义理之学独是书为《四库全书》所收,足见其论虽主义理然不甚谨严也。 汪绂,字烂人,婺源人。少从母读经,遍览经史子集。其治《易》涉及汉魏,然以宋五子之学为宗。禀家学则少门户之见,故其讲《易》融象数于义理,有莱氏学之遗风。尝著《易经诠义》一书。近人支伟成先生《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评曰:“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 吴慎,字徽仲,歙县人。慎少为学,不喜训诂及汉易诸说,嗜好心性理气之学。尤深于宋五子书。壮岁游学于东林书院,从高世为太学。卒业归故里,执讲于紫阳书院、还古书院。时前来问学者甚众。此于徽派易学可谓别开生面矣。讲《易》严守家法,多阐发宋五子之旨,蔚为大观。尝著有《周易粹言》一书,徽州治《易》举凡宗义理者多能道其言。 胡匡衷,字寅臣,绩溪人。少读《易》疑汉儒之说。渐长,治《易》本宋儒义理之学,尤精于程朱易传,并能补其漏。又多涉猎宋元诸家易说,以为程朱易学之辅。积年有得,著《周易传义疑参》一书。是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学之异同。 施璜,字虹玉,休宁人。少儒紫阳书院,从高世太为学。以义理为宗,其于《中庸》、《大学》之旨见到尤深。以“诚”释易理,一如宋五子之旧贯,为人亦极诚信。后执教于紫阳书院,还古书院。学问精严,名重一时。尝著《思诚录》一书,发挥《中庸》、《易传》之旨。近人熊十力先生尝谓:“《中庸》本演《易》之书。”是论显系义理易学之至论也。由此亦可见璜之学统,盖后世之同道亦留意于此焉。 戴震,字慎修,休宁人。少读经既知朱子之非。嗜好《说文》、《尔雅》,故其治《易》则深于训诂,尤长于字义古音训。尝作《七经小记》,内有论《易》一篇。然其得意者乃《孟子字义疏证》一书。该书发宋儒义理易学之所未发,究天理人欲之变,与《七经小记》显然有异。然其治《易》,由训诂以达义理诚为徽派义理易学之大法。 综上所述两派九人之学,可略见徽派易学之特色有四,曰:通训诂;曰:重义理;曰:由训以达理;曰:融象于理。作多于述,此皖学有别于吴学处,亦徽学有别于浙学处。徽派象数易学亦有趋于义理易学之势,清儒章太炎为《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作校订书中已明言于此。大致论来,吴学重述而趋于象数,皖学重作而趋于义理。吴学近于汉学,皖学近于清学。而徽学,学统之严整过于浙学。如皖学中浙学易家张惠言学为皖而近于吴,此在徽学所免之。固而徽派易学之功诚不过没也。
个人分类: 易学研究|1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shantena教授“量子·世界·心灵工作坊”日程及讲稿
tian2009 2016-11-1 23:16
量子·世界·心灵工作坊 抱歉,海报我贴晚了。已经讲完两场了。还剩四场,明后天,每天两场。欢迎光临。 讲稿在此: Shantena BNU Lectures pdf(1).pdf 主讲人简介: ShantenaAugusto Sabbadini 香提拉·奥古斯托·萨芭蒂尼教授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Shantena分别在米兰大学及加州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家。出于对更具有变革性的个人和社会实践的渴望,他于1976年离开学术界,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创办了一个精神生态农业社区。 80年代末至90年代,他担任意大利Edizioni编辑社翻译和顾问,游历印度并教授和实践冥想。1991年他担任国际东西方研究中心爱诺思基金会(EranosFoundation)的科学顾问,并师从荷兰藉汉学家鲁道夫•利策玛(Rudolf Ritsema)学习中国古典,其间完成了多项翻译及评论,包括《易经》及《道德经》。 自2002年起,Shantena担任意大利托斯卡纳一间另类教育机构Pari Center for New Learning的助理总监。除此之外,现时Shantena亦在位于英国德文郡的舒马赫学院(Schumacher College)教授短期课程,并主持以道家思想、量子物理学为主题的工作坊,及利用《易经》作内省工具。 主持人: 田松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科学与艺术。 第1场 10月31日(星期一)下午3:30-5:30,北师大教八212 主题: CHAOS,ORDER AND THE ARROW OF TIME 混沌,秩序,时间之矢 提要: Theprimacy of chaos. Chaos within order and order within chaos. Strange attractorsand fractals. Entropy and the arrow of time. Boltzmann's understanding of theSecond Law. Schrödinger's What Is Life? 混沌基础;混沌中的秩序;秩序中的混沌;奇异吸引子和分形。熵与时间之矢;波尔兹曼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第2场 11月1日(星期二)下午3-5点,北师大主楼A805 主题: THERISE OF SCIENCE 科学的兴起 提要: Fromearly cosmologies, participation mystique, merger of I and world, throughGalileo, Newton and the mathematization of nature to the present dominantreductionist world view. 从早期的宇宙学,神秘的参与者,万物与我为一,通过伽利略、牛顿和对自然的数学化,至如今占主导地位的还原论世界观。 第3场 11月2日(星期三)上午9:30-11:30,北师大主楼A805 主题: THEQUANTUM WORLD 量子世界 提要: Thedevelopment of quantum physics. Uncertainty, complementarity, entanglement. Thequantum measurement problem. Persistence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an objective world. 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测不准原理;互补原理;量子纠缠;量子测量问题;信息的永恒性与客观世界的出现。 第4场 11月2日(星期三)下午2-4点,北师大主楼A805 主题: SPACEAND TIME 空间与时间 提要: Evolutionof our understanding of space and time in the XX Century. Special and generalrelativity. The Big Bang, black holes. Work in progress: towards a unificationof gravity and quantum physics. 二十世纪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革命性认知;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大爆炸;黑洞;对重力和量子物理学的统一领域研究进展。 第5场 11月3日(星期四)上午9:30-11:30,北师大主楼A805 主题: ABSTRACTIONIN SCIENCE, ECOLOGY AND THE ECONOMY 抽象化在科学、生态学与经济学 提要: Abstractionas 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Danger of forgetting the foundation. Ecologywithin the economy or the economy within ecology? Money as the ultimateabstraction. When the servant becomes the master. 抽象化是科学的基础,忘记这一基础的危险性。 经济学中的生态学还是生态学中的经济学? 当仆人成为主人:终极的抽象化-金钱。 第6场 11月3日(星期四)下午2-4点,北师大主楼A805 主题: MINDAND MATTER, SYNCHRONICITY AND THE DAO 精神与物质:同时性原理和“道” 提要:Thenotion of synchronicity. Jung and Pauli's search for a common languageencompassing nature and psyche. The co-arising of subject and object: a Daoistunderstanding. 同时性原理的概念;荣格和泡利寻找包罗“自然与心灵”的共同语言;道家的视角:主客体的共现。 讲稿在此: Shantena BNU Lectures pdf(1).pdf
个人分类: 广而告之|3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草药的量子力学特性——中医的不确定性
jiazhang55 2016-10-28 18:56
为什么《易经》的所有变化都围绕一个圆与一个点?中医为什么可以治好病?为什么几种草药配合可以治好病? 我来给个解释吧,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量子力学,就是不确定性。 当一种植物对一种病治愈率达到30%时,我们没法判断这种草药是否有效,也就是不确定,那好吧,就当他不确定。这时笨的中医会说“我在加几种草,看看治愈率是否提高”——这个意思是用实验证。 聪明的中医,从人体构造入手,设一个常数一个变数,从多个人的不同效果入手,调整这个变数,并给每个人赋予不同的数值,如果一个人的数值与常数相差较小,那么这个人被这种草药的治愈率会达到80%以上。 当然这是第一个好的中医,之后又出来第二个好的中医,他觉得一个变数态局限,适用草药的类型太单一,我们在加一个变数,于是中医出现了,金、木、水、火、土、温、寒、火、湿。当然,我们不能忘了第一个变数,就是 阴阳。 说了这些,我想《易经》为什么会围绕一个 一个圆与一个点,中医为什么可以治好病,也就说明了。 那么,古代的医书,其实就是再加变数,再加草药和方法的过程。那么一个中医的好坏判断标准,也就清楚了,就是他能判断哪个变数是主要,哪个是次要。 为什么会有三部九侯,就是敢于实践的中医,发现了人体每个器官,对应变数不同,所以,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更准确判断变数的主次。 这就是中医,我们中国的祖先运用了量子力学几千年,但是现在我们的“莘莘学子”却要去国外学习量子力学,难道这不是一种 悲哀 吗。。。。。。
个人分类: 交流感受|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振宁与《易经》、天人合一
热度 24 yangguoxue 2016-5-11 14:05
这是12年前的老文了,也就是这篇文章,让老杨挨了很多人的骂。当年的媒体玩标题党,说老杨反传统。说句老实话,我丝毫没觉得老杨有反传统的倾向,作为大科学家,老杨对《易经》的解读是非常理性的,一些学者明知道媒体在制造话题还参与这种扣帽子的行为,只能让自己维护传统的立场显得不堪。 老杨的文章也不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杨先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以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唯一标尺。杨先生的文章得出一个结论:《周易》没有推演法(演绎逻辑),因而阻碍了中国科学走向近代。如果就历史事实而言,中国在近代不仅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科学,也没有走出中国自身的近代科学道路,这是事实,但这个历史事实,是否一定要归咎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专制制度的掣肘,中国会不会走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发展道路? 以取类比象而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1892种药物按无机界的水、火、土、金石,植物界的草、谷、菜、果、木、服器,动物界的虫、鳞、介、禽、兽,最后到人,共十六部六十类,其先后次序包含着由低向高的进化程序。达尔文称此书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在明朝中后期,类似的科学著作并不少, 李时珍 的 《本草纲目》 、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 、徐光启的 《农政全书》 、方以智的 《物理小识》 。还有 《徐霞客游记》, 据说有个明朝叫万户的人,坐在绑满火药棍的椅子上,试图利用火药的推力飞上天空,可惜失败了, 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为整个人类向未知世界探索的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在想如果不是由于专制体制的制约,受《周易》的思维方式影响的人,会不会促使中国科技走出自己的近代之路? 杨先生说:“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个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杨先生此说确实抓住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特征。但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注重四季气候变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这个基点出发,如果中国医学有自身的独立的近代进程,那么它也决不会抛弃由此得出的一切相关结论。由此可见,如果中国有自己的近代科技之路,那么它决不会走向与西方完全雷同的发展道路。 当然,在欧洲近代科学走向胜利的今天,讨论“科学的中国道路”已经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就历史论历史,就学术论学术,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辩的。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 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 。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 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 似至繁,实至简, 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 。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 。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 。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 。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 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 。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 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3330 次阅读|40 个评论
《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与现代物理学 《跨界物理学》之一
lxj1166 2016-2-18 11:05
88
个人分类: 跨界物理学|4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星人来信:科学师从易经,揭开宇宙奥秘。
热度 5 fengjiegeng 2015-11-23 11:04
可爱的人类,你们好: 宇宙浩瀚,生命繁多。 很久以前,我们的飞船发生故障,抛锚于太阳系,便开采了一些资源,修理飞船,补充燃料。偶然间发现了你们,作为补偿,传授了一些知识给你们。 那时候你们理解力有限,无法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含义,但看到使用这些知识的我们“无所不能”,便努力地学习和传承着这些知识,并称呼我们为神、佛、仙等,其实,我们同你们一样,是拥有智慧的生命体,知道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后,你们也是神。 最近,我们再次途径太阳系时,发现这些知识仍记录在你们的古代典籍中,而中国典籍尤为明显、系统,同时,你们也发展了一定的科学能力。然而,你们没使用这能力去解读、学习古典中的那些知识,而是去批判它们,认为它们完全是先辈们的文哲或幻想,这导致你们的世界观仍远在它们之下,甚为可惜。 今天,我们要接通你们的科学和这些知识,希望你们正视并运用这些知识,让人类文明更上一层楼。 首先,你们需要了解你们的大脑原理: 眼耳舌身将外界信息发送给丘脑,之后由丘脑同时分发,一份发给大脑皮层进行预处理及逻辑分析,一份发给海马回、杏仁核调用存储的经验,两份结果合并后,更新存储的经验,并发送给身体做出相应反应。其中,与你们记忆反差大的外界信息,将激起杏仁核中的强烈情绪,而它会扰断脑皮层的逻辑分析,进而影响了经验更新。所以,你们的先辈会有此体验: 再者,要知道: 所以,为了进步,当你们几百年的科学权威被颠覆时,要: 在中国典籍里,除了“四书五经”(易经为群经之首),还有《黄帝内经》、《参同契》、《阴符经》、《道德经》、《天符经》、《山海经》 …… ,还有更多散落民间未被流传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举不胜举。其中,有一部分是文哲治世,有一部分是治病保健,有一部分是占卜堪舆(风水),还有一部分是炼丹修仙。在痛遭外夷炮火蹂躏之后,百年前中国人民“幡然所悟”: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打开山门,跪拜西学,美其名曰“科学”,凡违背科学、不能被科学理解的,统统被弃为蒙昧迷信。自此中医蒙羞,占卜堪舆堕入末流,炼丹修仙囚禁于罂粟之地。 如今,你们学到了科学知识,但是否悟到了科学精神呢?:任何观点、理论都有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质疑、更新。科学知识在更新,那它对典籍的既往论断,是否也应被更新呢?你们这样想象一下:如果扔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两本书,一本是《熊出没》,另一本是《数学分析》,前者是不是将成为孩子们的宝贝,而后者将会被拆毁折成飞机之类的呢? 实际上,你们一些科学家深受典籍的熏陶,而收获颇丰: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日本诺奖得主汤川秀树 …… ,潜藏在典籍内的那些知识,经社会变迁、辗转解读,变得古奥难解、正讹难辨,你们若因此而全盘否定,使其冷落迷流,实在可惜。 来,让你们的科学走进典籍,去看看宇宙里有些什么、它们如何演变、认识事物的高级思维吧。 第一部分,宇宙里有什么? 先回忆一下身边常见的东西。 上图是鱼卵,也可俗称鱼蛋。 上图是柳絮,古人称之为杨花。 上图是红色玉石。 接下来看看你们发现的宇宙场景: 上图是美国宇航局“星系演化探测器”捕捉到的“ NGC 3242 ”行星状星云附近的紫外图像。 上图是一对儿轨道周期极短的密近双星,由宽视场相机研究团队的天文学家 Bas Nefs 等人,利用位在夏威夷的 3.8 米英国红外望远镜( UKIRT )发现,它俩互绕的周期不满 4 小时。 再来看陈抟所撰《河洛理数》 . 卷三 .64 卦诗诀 . 坤卦怎么说的: 你们说它是不是把宇宙(星体类)描述很通俗形象?“得地始辉光”这句,简单解释一下:地为阴,收缩聚合之意,整句为受挤压聚变放出电磁波(光)之意。 有没有感觉到时空错乱? 宇宙里除了“鱼蛋、杨花、美玉”们,你们还发现了各种电磁波,来看你们的电磁波频谱图(下图): 从源头出来,散射到周围各方很远的地方,这种电磁波散射的场景,不妨形象地称之为“运”;而对于太空中的任一个点,又会收到周围各方发来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汇集的场景,不妨形象地称之为“覆”。 电磁波具有粒子性,即能像粒子一样产生微弱的撞击力,而且越是靠图右的电磁波玩起粒子性来越有力量,后来赵忠尧发现伽马射线竟然能玩特技 -- 变成正负电子对,也就是电磁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粒子物质。不妨形象地说“像女子一样的、拥有微弱撞击力的电磁波能够变成像男子一样的、拥有强撞击力的粒子”。(赵错失诺贝尔奖,可你们应该重视赵的发现,为他在史书中写下浓重的一笔。) 在浩瀚的宇宙里,各种电磁波们从星体开始发出,不妨称之为“元”;之后卷曲着身体,以每秒 30 万公里的速度奔向无穷远,不妨称之为“亨(通)”;当它们彼此相遇时发生相干增强和减弱,不妨称之为“利(和)”;当它们在某种情况下变成粒子时,不妨称之为“贞(坚、正)”。总之,可形象地称“元、亨、利、贞”为电磁波的四种德性。 来看陈抟所撰《河洛理数》 . 卷三 .64 卦诗诀 . 乾卦总诀: 简单解释:“从每个光源发散出去的波,又和其它各光源的波汇集各处,乾、龙是电磁波的比喻,不管什么品种,不管在哪里,它们都拥有四种德性,当它们像龙一样汇集一处,能量增加到极致( 9 在古文化中是最高的阳,即能量最高),以至于变成像男子一样的、坚固有力的粒子们,积少成多,远观则成为星云。”你们脑力有余量的人,可以参照《牛顿遇到老子 1~5 》系列,来深入理解后两句话。 你们对电磁波的了解,不仅能包含在乾卦诗诀内,还能被它补充完善。来,接着往下看。 上图是行星状星云:你们称它为八裂星云,又名南环状星云,是在船帆座内的一个明亮并且被广泛研究的玩意儿,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 2000 光年。 上图是从史匹哲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螺旋星云的红外线影像。 上图是行星状星云:呼吸器星云,位于银河系,因其形状被称为呼吸器星云。 上图是行星状星云:环状的 Shapley1 ,是以你们的著名天文学家哈洛 · 沙普利的名字命名的。 上图是行星状星云:小鬼星云,位于蛇夫座,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首先发现。 你们是不是觉得:美丽的星云附着在花蕊般的亮点周围,像开在大地上的鲜花,中间和四周都很鲜艳明亮,又像一个大灯笼照耀着四方 …… ,来看《象》中离卦是怎么说的:“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四方”;再看《彖》中离卦是怎么说的:“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 …… ”。(注:彖、象是解释易经的文章。) 来,再为这些环状星云造一个象形字: 日 ,这个逼真吧,周围的星云围绕着中心亮点。好,来看南怀瑾《易经杂说》中伏羲八卦图的离卦所对应现象: 日 。(补充:八卦图上属于离卦的“日”是你们现代人的写法,你们的祖先是甲骨文或金文写法“ 日 ”。你们可能疑问:“‘ 日 ’很久以来是指太阳,可它现在不是环状星云啊?”这问题极好。你们应该猜想:“今之太阳,在八卦创建的时候,会不会就长成环状星云那样儿,岁月蹉跎,花儿般的星云收缩为如今的黄珠呢?”) 典籍不仅密切吻合于科学,而且能洞开科学思路,值得你们反省、研究这些典籍吧。来,简单反思几点。 你们现在仰则有天文望远镜去观察宇宙,俯则有粒子对撞机(把某种粒子加速后互相碰撞,就像砸蛋一样,砸开这些粒蛋们,看看里边还有什么)去了解微观,而“古人”们呢? 你们把万物看做由本体粒子构成,先推崇原子为最小本体粒子,后推崇更小的夸克,现在又推崇更更小的 62 种基本粒子为最小本体,而“古人”把万物看做由太极而生,并认为:不断提高砸蛋技术,总能砸出一款更小的本体,所以说,真正的本体无穷小,且无处不在,正所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是为太极”。 你们把宇宙内的物分为两类 -- 粒子类的物质和电磁波,“古人”把万物视作两类 -- 阴、阳;你们把宇宙万物分成很多种,“古人”将其分成八卦、 64 卦,甚至 4096 卦或者更多种!(卦,按属性划分的集合、类。可参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02884-866756.html ) 你们努力寻找各种物之间的作用机理,而“古人”已找到各卦物之间的作用联系,叫做五行。就是说,要想知道两个物之间的作用联系,只需确定其所属的卦,进而知道该卦所属的行,然后根据五行中的作用机理来求得。 你们现在用微积分、方程组等方法来计算事物,而“古人”呢?左手中间 3 根手指共 9 节,分别代表 1~9 ,再对应到八卦,加减乘除即可断万事,高级到极致便是返璞归真,童叟易学,打破学术垄断,让所有人的智商能力都一样,还会有阶级分化吗? 你们在宇宙里都发现了:各种电磁波、新星、环状星云、小星际云、原行星盘、红巨星、恒星、红矮星、其他矮星、行星、脉冲星(又称中子星) …… ,至于黑洞、白洞、绳、超弦、暗物质、暗能量等或是你们的理论猜想,或属前面的其中一种。因此,只将前实物归属到八卦里,如下。 各种电磁波 ---- 属 乾 卦,运动特征是“ 健 ”:见下图,由哈勃望远镜拍摄,这些发光星体们发出的电磁波们,你来我往、 无休止地奔波 于无穷太空,所以:除了星体们之外,太空不空,弹丸儿空间内就有无穷的电磁波倏忽往来。 新星 ---- 属 兑 卦,运动特征是“ 说 (或 悦 ,参照甲骨文的字形可知字的本意: 转化的孔窍 。比如现在的蟹状星云是由 1054 年宋 . 杨修德发现的超新星产生的。)”:见下图,由 ALMA 阿塔卡马毫米 | 亚毫米阵列望远镜观测到的超新星 SN 1987A 产生尘埃云 。 还有下面的“气泡”,是由可见光与钱德拉 X 线卫星数据合成的图像:你们称之为 SNR 0509 ,位于大麦哲伦星系( LMC ),离地球约 16 万光年,“气泡”直径达 23 光年,并以超过 5000km/s 的速度扩张,其中绿色为 X 光,这是你们人眼看不见的强光,所以说它是一个非常“亮”的星体。 环状星云 (部分行星状星云) ---- 属 离 卦,运动特征是“ 丽 ”:前文已简述,这里再瞅一眼这 漂亮 的沙漏星云,如下图。 团状星云 (部分小星际云或原行星盘 — 比如猎户座星云中蝌蚪状云) ---- 属 震 卦,运动特征是“ 动 ”:见下面两个图,第一张由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海山二( Eta Carinae )图像,也称为船底座 η 星,距离地球 7500 光年。活动极不稳定,经常发生特大 爆发 ,甚至形状也会由 圆形变为哑铃型 。 红巨星 (稠密云) ---- 属 巽 ( xun 四声)卦,运动特征是“ 入 ”:见下图,你们称之为参宿四(为 参宿 第四星, Betelgeuse ,又名 猎户座 α 星),是一颗处于猎户座的红超巨星,距离地球约 640 光年,体积约为太阳的 7.29 亿倍,诺奖得主查尔斯 · 汤斯发现“它的直径在 15 年中 缩小 15% ”。 恒星 ---- 属 坎 卦,运动特征是“ 陷 ”:你们的太阳是恒星,上面常有黑子出现,见下图 -- 太阳黑子与地球对比图,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构成, 中间凹陷 大约 500 千米,一个小黑子大约有 1000 千米,而一个大黑子则可达 20 万千米。 另外常有风暴吹出,内含高速粒子和高能射线,时速可达 200-800 千米 / 秒,可影响甚至破坏地球卫星,如下图 — 太阳风暴图。(在此你们可能会疑问:伏羲八卦图中坎卦的现象是“月”,而月球不是恒星而是行星啊?你们应这般去思考:“月”之前是甲骨文写法“ ” , 该字形正如下图 — 太阳的风暴就像小翅膀,很久以前在造字时,月球是恒星,所以造象形字为“ ”,时光荏苒,“黄珠”变成了如今的“黑球”?总之,造字时太阳是环状星云,月亮是恒星,如今太阳由环状星云演化成了恒星,月亮由恒星演化成了行星?) 红矮星 (部分其它矮星) ---- 属 艮 卦,运动特征为“ 止 ”:银河系中 70% 的恒星是红矮星,它们比太阳的体积小、温度低、暗淡,有时低于太阳光度的万分之一,从多方面看来很像即将 停止工作 的恒星。如下示意图 — 美国宇航局 “ 雨燕 ” 探测器探测的 DG 猎犬座方向上的双星系统,距离我们 60 光年。 行星、脉冲星 ---- 属 坤 卦,运动特征为“ 顺 ”:通常自身不 发 可见 光 ,环绕着 某 星 公转,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星的自转方向相同,如下图 — 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在不同的半径轨道上,很 温顺的 绕着太阳 转动 ,嗯,像不像一个男人娶了七八个温顺的妾? 另外,你们也发现了带有完整行星系统的脉冲星,举例略。 以上是宇宙里天象(仅列部分)和八卦的从属关系,总结一下: 第二部分,宇宙里的星体怎么来的? 三宗罪: 1 未经证实 ---- 万有引力是牛爵爷猜想出来的,三百多年以来你们发现了弱核力、强核力、电磁力,却仍未发现质量产生引力的机制,你们仅在地表测得了重力常数,不能代表宇宙任何地方都是该常数,你们不觉得它是空中楼阁、假说? 2 存在局限 ---- 引力解释不了星体动力来源,且发现某些星系的质量引力与其高速公转离心力不符,不得引出暗物质猜想; 3 玄幻难懂 ---- 基于引力发展出相对论,认为时空弯曲,为此著名天文学家霍尔顿 . 阿尔普呼吁“让不合逻辑的时空弯曲、奇点、黑洞成为过去式吧”。 被忽视的事实:看到行星绕恒星转动,牛爵爷首先想到“很多天使在推动着它们”,但没想到天使是谁,转而猜想“质量产生了引力”。之后猜想擎起了物理大厦,然而大厦顶端是越来越多的乌云,探索宇宙的步履日趋艰难。此情况下,你们应该找一找“天使的推力”。 无视电磁波推力: 1887 年你们发现了光电效应,解释为“光具有粒子性”,通俗来说是“电磁波能够像粒子一样对电子形成推力”。那么,遍布宇宙电磁波,不正是天使吗?:无以数计的电磁波不停地撞击着行星里无以数计的电子们,就像无以数计的空气分子流动撞击而卷起一头牛一样,形成了浩大的宇宙星体动力。太阳发射电磁波向外推动行星,太阳系外星体发来的电磁波向太阳推动行星,二力推磨胶着,使系内行星自转、公转起来。(详见科学网《牛顿遇见老子:万有引力入土为安》。) 新星的形成过程: 来自周围的低能量密度电磁波,大量的、源源不断的聚集在在宇宙空间某处,就像凸透镜聚光后点燃火柴一样,越接近该处中心,电磁波的能量密度越大,逐渐从低频波聚集成可见光,再从可见光聚集成紫外线、 X 、伽马射线。其中某些电磁波能量荡漾出来,射到观察者眼里、观察工具里,形成了各种新星爆发的景象。另外,在该区域的中心处,电磁波能量密度达到极致后,由伽马射线聚变成粒子,并在后来者的推动下,从某些薄弱区夺路喷出,这形成了已观察到的中心射线喷流现象,接着又被外围射来的电磁波的能量聚集成粒子,同时,这些粒子又在这些外围来波的微弱推力下,停止向外奔跑,而是散落在该区域的亮核周围,形成新星周围的稀薄星云。只要周围的电磁波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心,那么在中心聚集生成、喷到四周的粒子云将越来越多。 好了,咱们前文说新星属于兑卦(类),现在看“兑”字的形状,是不是挺像“从中间的一个光核处,向两极喷出东西的样子”。这一点,从下图的沙漏星云(新星的后期是环状星云)可以形象地看出。 再来看兑卦的诗诀之一: 当我们借助甲骨文、金文,将现代的文字还原成最初的文字时,然后再基于说文、以及形象的比喻,该诗可意译为“在聚集(西,五行为金,意为收缩、汇集)的作用下,叠加(讲,意为和解、联合)进漩涡里(习,甲骨文为 ,意为小鸟在窝边飞;悦怿,从心,意为中心)。这些果实又像遇到风吹,从窝里疾飞到很远的地方。”。 再来看《道德经》中所说: 意为:中间像深谷的地方生生不息,就像生殖之门。从里边涌出天地万物的基本材料,连绵不断生出,好像怎么也不会消耗殆尽似的。” 再来看《楞伽经》中所说: 识,金文为 ,是电磁波转化为粒子。以上种种古典很明显和新星形成的描述很相符。这里提一句:佛道本为一家,和易经本属一个体系,切不可分割和对立它们,就像“ dog= 狗”,它们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语言描述,合起来能发现大象的全貌。 补充一句,它是不是很像你们理论中的“喷出物质的白洞”? 环状星云(粒子云的一种形状)的形成过程: 周围电磁波持续不断地涌入新星,由亮核喷到周围的粒子云随之越来越多。然而,随着粒子云的增厚,周围射入中心的电磁波减少,因而汇集成的亮核变暗、变小,同时,粒子云在外围来波的推力下,随之向中心亮核区域收拢、汇集。由于外围电磁波的推力分布不匀,再加上观察角度不同,就形成了各种形状的星云,有的是环状,有的是沙漏状,有的是蟹状……有的中间亮核可见,有的已不可见,有的已消失……。另外,有时候,附近的一些星体也会被外围波推进来。 来看离卦总诀,了解了此诗便知道了环状星云。 团状星云的形成过程: 周围电磁波持续向环状星云中心射入,由中心转化喷出更多粒子并包裹在周围,星云变厚、变暗,内核变暗、不可见。同时,星云在外围来波的推力下,向中心区域收拢成团状,由于外围电磁波的推力分布不匀、变化多端,形成了形状多变的团状星云,有时哑铃状,有时球状,有时蝌蚪状……。 来看震卦总诀,了解了此诗便知道了团状星云。 红巨星(低温低密度气体)的形成过程: 团状星云被外围来波向中心压缩,导致密度增大,阻断了外波射入中心并转化喷出粒子,使星云由内向外的膨胀力变弱、消失,由此导致星云加速向中心涌入。同时,由于内外各层、同层各处的密度不一致,以及外围来波的各向侧移,各处形成“翻滚”并增强。同时,粒子们开始抱团形成元素状(氢等),并进一步聚变,并释放出电磁波,部分波穿透自身星云(损耗能量—消光、红移)射向外围空间,在观测者看来既是红巨星。 下边是巽卦总诀,了解了此诗便知道了红巨星。 恒星(高温高密度气液体)的形成过程: 红巨星继续受外围来波的向内挤压,气体密度增加,元素从低位向高位聚变,高位(较重)元素(原子、分子)受压较大,聚拢成暗斑并向内层陷落,较轻的元素被挤出,加之聚变时释放的大量电磁波向外扩散,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流和喷发,以及亮暗不同的区域。同时,由于外围来波带有不同方向的侧移,使恒星表面物质随之产生不同方向的漂流,在各向侧移的角逐下,使整个恒星形成微弱的绕轴旋转,即自转。 下边是坎卦总诀,了解了此诗便知道了恒星。 红矮星(中温高密度液体、固体)的形成过程: 恒星在外围来波的持续挤压下,在整体自转、局部对流、局部喷发等运动中,微物质由较轻元素(原子、分子)聚变为较重元素(原子、分子),同时聚变时释放出的电磁波也扩散出星体,随着较重元素的增多,使得聚变减弱,随之释放的电磁波也减弱,由此星体变暗,对流、喷发等也变弱,甚至出现固体板块。同时,由于星体大部分变为液态,整体刚性增加,使得力的传递增强,因此在外围波的侧向推动下,整体自转性变得明显。 下边是艮卦总诀,了解了此诗便知道了红矮星。(提个醒:北为五行之水,即陷落,东为五行之木,即升发,整句为“星体上有对流甚至喷发”。) 行星(低温固体、液体)的形成过程: 红矮星在外围来波的持续挤压下,微物质已大部分凝聚成较重元素(原子、分子),不再发生大规模聚变,不发可见光,对流、喷发也弱化成岩浆或其它热流的喷发。同时,由于星体大部分冷凝成固态,有的还外加一些液体(水、其它)和少量大气层等,整体刚性更强,在外围来波的侧向推力下,自转较之前加快。同时,大量水作为溶剂,将简单的原子、分子结合成各种复杂的分子,复杂分子再结合成有机物,甚至更复杂的生命出现,比如地球、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脉冲星的形成过程: 行星在外围来波的持续挤压下,微物质已大部分凝聚为重元素(如重金属类),密度大、体积小、自转更快,尤其是核心部分的元素最重,开始从中衰变出低频电磁波,并大致沿自转轴(外来波压力薄弱,物质密度低)向外射出。 下边是坤卦总诀,了解了此诗便知道了行星、脉冲星。 在解读这些诗时,需要结合一些物理发现,然后参照《河洛理数》中各卦的爻诗,甚至参照《十传》等,更重要的是:用类比(比喻)的方式去解读,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因为:反观你们中的大师级人物,在讲述一个高深问题时,通常会用听众熟知的事物去比喻,辅助听众快速理解,这是符合人脑规律的好方法,古典知识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如果不用比喻的眼光去解读(类比到现代物理发现上),诗的字面意思不但不会成为便捷工具,反而成为文字障碍,使其中的知识蒙尘流俗。 总之,古典说的很通俗,你们不要把它们想的太复杂,搞懂基本概念,弄清简单问题,你们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比如说,这些基本问题: 悟的力量能迅速提升脑能力,你们不防练习一下。 对于以上星体的演化,伏羲先天八卦图里已记录,如下: 图中数字从 1 到 8 便是卦象之间的自然演化顺序,其中,坤 8 并没有结束,而是向乾 1 演化,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第三部分,一种高级思维模式。 先来看三张图。 第一张,原子级别 — 电子绕原子核的示意图: 第二张,恒星系级别 — 行星绕太阳的示意图: 第三张,银河系级别 — 银河系及周围的卫星星系分布示意图: 首先,可以看出,三种级别有着相同的动力结构:在外围来波压力及中心外射力下,做绕核运动(分布)。 再者,可以知道,三种级别由同类本体构成:银河系级别的星体,是由大量恒星系类构成;恒星级别的星体,是由大量原子类构成;而原子中的粒子是由电磁波转化而来,因此,三种空间级别的物都由相同的本体构成。 但是,可以发现,三种级别之间的作用不同:大级别是小级别的决定性外因,小级别则是大级别的微观内因。 以上三者,在古典中称为宇宙内不同级别的“同体、同功、异用”现象,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以上三个级别,而是无限多,小到无穷小,大到无穷大。 “同功”这一点很妙,意味着宇宙内不同级别间的现象如同放大或缩小:比如,原子级别不易操控观察,那太阳系级别便是放大版的原子级别,多么的“悬象著明”;反之亦然,银河系级别已超越现有工具的观测范围,那太阳系级别、原子级别便是缩小版的银河系级别,多么的“视开貌全 ”。因此,若想了解一个级别的物但不易观察到时,可以在易观察到的另一个级别物上去观察,根据“同功”原理便可知道前者。 现在能理解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道理了吧。 用这种思维法观察宇宙,是多么的简单,可以称之为“ 易 ”,由此建立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之为“ 易学 ”。 (外星人:韩宏显 ) ( 欢迎大家批评、探讨。 )
67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漫谈“汉字”(6)- “緣”(二)
热度 1 liuyu2205 2015-11-5 13:43
我将给法国朋友所释之“緣”与大家分享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897807.html ),网友们热心参与讨论,其中Framces补充到: -彖辞又称卦辞,古人将八卦的卦象画出后再挂起来,一边观摩一边琢磨,这是卜卦之情形。「彑」是挂吊绞肉的木架(猪头),「豕」是野猪,所以「彖」本意是像挂着的绞肉,引申卦辞。「缘」字此处引用的「彖」是卦辞之意,所以「缘」指「吊挂易经解卦图的绳索」之意象,也才有「理由,某种必然之联繋、相遇,边沿」等义。 (注:彖者,《説文》豕走也,又《广韵》易有彖象,是有《易繫辞》彖者,言乎象者也。) 法国朋友Didier遂将法语中的“destin(命运)”与汉字“道”相比较,谈他的观点: -法语的“destin(命运)”由超越人者(神)预先设定,是静态的概念; -汉语的“道(voie)”指通向目标的道路,是动态的概念。 - Le « destin » en français est prédéfini par une entité supérieure à l'homme (dieu) : c'est statique. - La « voie 道 » en chinois est le chemin pour aller à un but : c'est dynamique. 也就是说,Didier认为,法语的“命运”具有“确定性”的意义,而汉语的“緣”具有“不确定性”的意义。 由“緣”的字源:緣 = 糸 + 彖,若“緣”释为“吊挂易经解卦图的绳索”之意象,那么“緣”就解为“变易的过程中诸征兆的汇集、人与环境的互动”,体现为“命运”,谓之“不可预测的确定性”,也可看作是我们对NP(不确定性问题)的阐释。 于是,我又给法国朋友介绍“易经”,再释“緣”的“不确定性”: “緣 ”et « Livre des Transformations »( http://coeur-et-esprit.blogspot.fr/2015_11_01_archive.html )
个人分类: 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2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初读王礼强博士《仨源论与仨源易经》有感
热度 3 lvnaiji 2015-10-12 09:20
吕乃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王礼强博士,以及读到他的新作《仨源论与仨源易经》。我不懂《易经》,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由初步拜读其著作和听王博士的宣讲,也激起若干粗浅的感受。 一、“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说到“仨”,直接浮现在眼前的就是当下热得发烫的刘慈欣《三体》。自从有了“三”,便有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这或许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接着想到的是材料、能量、信息三大支柱,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材料是所有过程的载体,能量是过程的动力,信息则是物质和能量在时空中的分布。在更为宏观的视野,有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客观知识构成的世界3(参见 走进世界3-知识论之一 ; 世界3与世界1的对应关系 —— 学科分类的依据(一) );梁漱溟的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梁漱溟的三大关系隐隐然相应于所熟知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仨源论与仨源易经》,全书分为上中下,也是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形形色色的现象入手归纳提炼,第二部分得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第三部分是理论的应用,解释并指导现实。想起日本物理学家武谷三男的“三阶段论”:现象论阶段,收集描述分析相关的现象;实体论阶段,揭示现象背后的实体;最后是本质论阶段,以实体及其关系解释现象。关于认识过程更权威的表述是马克思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在两条道路之间是“最贴近的规定”(参见 武谷三男的 “ 三阶段论 ” 和马克思的 “ 两条道路 ” )。 上面提及的可以归于本体论的“三”和认识过程的“三”,还有人生道路之“三”。人生道路,前二三十年了解万物之理,挣钱买房买车;中二三十年处理家庭、上下级、同事,以及朋友关系;后二三十年反躬自问,体悟人生;人生道路的历程正对应于人的三大关系,由自然之理、社会之理,到人生之理。 王 博士从安徽农村一路走来,经西交大再留学法国,历游欧洲,回国供职于东南大学,继而下海经商,期间接触到三教九流儒释道各色人等,处于武谷三男的“现象论阶段”,行进于马克思的“第一条道路”。人至中年,王博士悟出“仨源论”,进而与《易经》相结合,提出 “ 仨源易经 ” ,这是武谷三男的“实体论”阶段,是“两条道路”的转折及“最贴近的规定”。此后,王博士试图由此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进而指导实践,由“第二条道路”迈向“本质论阶段”,并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理论。王博士的认识过程与他的人生道路相一致。海克尔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隐约可见。 二、为什么是“仨源”? 为什么不是“三元”,而是“仨源”?“仨”者,处于统一体中之“三”,既不是彼此无关完全独立的三方,也不是机械地把一个苹果一刀切成三份。“源”则比“元”更重要。“元”在于存在,“源”在于演化。存在必须从演化上得到说明。 实际上,已经有人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含义上提出“三”,不同领域,如医学、心理、景观、爱情……;不同含义,如从科学上理解,或者旨在对远古种种神奇现象的解释,等等。“仨源论”涉及各个领域,是跨领域的探索,因而属于哲学层面。在哲学的含义上,比较有影响的当属庞扑的《一分为三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不过《一分为三论》偏向纯哲学,以及偏向中国传统哲学;来自科学的考量较少,世界和现代因素较少。相对而言,“仨源论”涉及中西方哲学,以及有较为严密的科学基础和推理过程。 确实,《仨源论与仨源易经》有可能架起复杂性科学中的那些复杂的概念,如分岔、分形、混沌、语境、吸引子,以及涌现等等,与最古老的中国哲学之间的桥梁;让前者渗入远古哲人穿越时空的智慧,让后者在21世纪拥有新的生命。例如,通常只说“主客体”,再进一步会说到二者的“相互作用”,如今知道,“语境”是时时处处“在场”的第三方。“爸爸去哪儿”,看似没有妈妈的份,其实,妈妈作为不在场的在场者,无时无处不在。同样可以期待,在电脑、互联网大脑(刘峰)、虚拟现实,以及蚁群算法和进化算法等领域的发展中,仨源论与仨源易经与高技术的发展相辉映。《仨源论与仨源易经》既是对远古之神秘的解读,又为复杂性科学与高技术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可能途径,是前传统与后现代的结合。 王 博士此书的一大亮点在于,由“二”跨越到“仨”,“仨”回过头来又包容了“二”,这一“包容”,便是“仨源易经”。这就是黑格尔的名言:现在就是最高,“现在”包含了以往发展的关节点。于是,仨源对应于仨爻,隐性与显性对应于阴阳虚实。看似迷信的吉兆和凶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依据乃至定量数据。书中所虑及的“权重”及其变异也是全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譬如,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会引起由八卦到64卦的一系列变化。博主近日所探讨的“权力、资本与社会”的关系(参见 之二:以权力、资本与社会的关系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及其系列)看来也与“仨源易经”有关。就此话题,如果进行东西方之间的比较研究,譬如权力、资本和社会处于不同权重下的情况,有可能得出重要启示,反过来也会丰富和发展“仨源易经”。 “仨源易经”内涵丰富,书中尚未充分阐发,博主的理解更是挂一漏万。此处多半只是谬加评论了。 三、一本“后现代”的哲学著作 读《仨源论与仨源易经》,还有一个困惑时时萦绕于心。本书,旨在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是认识还是实践? 作为认识,《仨源论与仨源易经》提供给读者的是知其然还是知其所以然?博主曾经错误认为,《易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都说不上是知其然,而是十足的迷信。《水浒传》中,吴用就是籍此一步步把卢俊义引向水泊梁山。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有必要重新考虑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关系(参见 这算是大数据吗? 大数据与认识论 及其系列,以及 不 “ 知其所以然 ” 之三 ——“ 后知其然 ” ),由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进入“后知其然”。在初步知晓“仨源易经”后,博主进而感到,是否可以认为,仨源及其权重从一个角度揭示了种种卦象背后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由知其然推进到知其所以然,从而赋予《易经》以新的生命。 作为实践,多少年来,《易经》给人的印象是,吉兆凶兆,命运已定,个人唯有顺从认命,难有作为,上面提及的卢俊义便是一例,甚至被伪造的“命运”所操控。“仨源易经”则给出所谓吉兆和凶兆之原委,进而在吉凶系列的引导下改造现状,对于个人指出努力方向,对于团队则告知相关各方之间是否般配,如何相向而行,最终提升在64卦中的次序。在规律——后知其然——的基础上,在目的的引导下有所作为,既非认识上的迷信,亦非实践上的宿命。与此同时,复杂性科学中的吸引子有了某种具体的内涵;涌现,也可以有所预期。 《仨源论与仨源易经》之所以在认识论和实践领域发挥作用,在根本上在于其本体论,也就是“仨源”。“仨源”与《易经》之结合,既拓展了前者之本体,也使后者有了本体的基础,进而跨进认识论与实践的领域。 由本体论经认识论进入实践的领域,这就是完整的哲学。 显然,全书第一部分的“仨源”镌刻了希腊自然哲学的印记,也类似于欧几里德几何学,由归纳与直觉得出水是万物之本原,得出五条公理(对此的质疑导向非欧几何)。第二部分的抽象提炼和推理则明显具有现代性宏大叙事和基础主义的色彩。第三部分的应用与当前学术界的实践转向相一致,全书知行合一,后现代气息浓重。 由前传统(易经)和传统,经现代性到后现代,这就是博主所谓的“后现代”哲学。 无疑,“仨源”有待完善,譬如可以借鉴之前已有类似的著述,如庞扑的《一分为三论》;《易经》博大精深,阐释不可胜数。“仨源”与《易经》二者的结合,其方式、途径、内涵更是无穷无尽。作者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们期待作者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详见:《 仨源论与仨源易经 》。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810 次阅读|5 个评论
《诗经》里的“呦呦”与《易经》里的“鸿渐”
热度 10 lev 2015-10-8 21:33
《诗经》里的“呦呦”与《易经》里的“鸿渐” 第一次听到“呦呦”, 想到不是《诗经》 , 而是 《短歌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引用”到了这份上,不服还不行。 埋没了《小雅》,是醉醺醺的曹操: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 鹿哟, 食的是青蒿,还是黄蒿? 有土里长的,就有海上来的。 怎么少得了“中书君”,诡异的笑。 那是 方遯翁 的良苦用心,摇头晃脑: “鸿渐于干...... 鸿渐 于磐...... 鸿渐于陆...... 鸿渐于木...... 鸿渐于陵...... 鸿渐于阿 ......” 鸿渐儿啊,你可知道?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4629 次阅读|22 个评论
“第六届国际五运六气学术研讨会暨运气与易经培训班”通知
热度 2 张三火 2015-6-16 20:32
“为了加强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普及与推广, 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 , 世界中医运气学会(美国)、中华运气医学学会(澳门)协办的“第六届国际五运六气学术研讨会暨运气与易经培训班”定于 2015 年 7 月 10 日— 13 日 在天津举办。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五运六气研究专家田合禄、杨力、孙洁(澳门)、苏颖、杨威、朱东方、赖一诚(台湾)等做专题讲座。” 今天收到这个通知,日期和专家讲座介绍详情可见附件。 我想说的是最后一个专家所讲的内容,刚好今天讲课中提到《难经·六十一难》说:“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中医诊疗需要望闻问切,能够望而知之的称为神医(医技至高),能够听五音而辨别疾病的称为医圣(医技高超),能够通过了解饮食偏好分析疾病起因的医者称为工(医技精湛),能够通过切脉辨清虚实及脏腑病变部位的医生称为巧(医技熟练)。中国医学史上,达到神医水准的有两位:扁鹊和华佗。像后两者那样的高水平的医生还是比较多见的。而达到圣者水平的名医也不在少数,只是在文化断裂的当今真正懂得五音的人太少了,研究古代韵律的人更是少而又少。以前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内经研讨会上,听过来自美国的一位华人学者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报告。没想到,这次台湾专家也要报告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感叹我大中华的古老文明真的是渊源 流长、代代相传。于是,很期待这位专家的讲座—— 7、赖一诚先生:台湾专家。 本次会议主讲: 从中国音声律吕探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创建。 第六届国际五运六气学术研讨会暨运气与易经培训班 韩语.doc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1309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易经六十四卦 读音
mathscience 2014-8-30 17:48
1.乾卦:读 qián 搜索 2.坤卦:读 kūn 3.屯卦:读 zhūn 4.蒙卦:读 méng 5.需卦:读 xū 6.讼卦:读 sòng 7.师卦:读 shī 8.比卦:读 bì 9.小畜卦:读 xiao xù 10.履卦:读 lǚ 11.泰卦:读 tài 12.否卦:读 pǐ 13.同人卦:读 tóng rén 14.大有卦:读 dà yōu 15.谦卦:读 qiān 16.豫卦:读 yǜ 17.随卦:读 suí 18.蛊卦:读 gǔ 19.临卦:读 lín 20.观卦:读 guān 21.噬嗑卦:读 shì hé 22.贲卦:读 bì 23.剥卦:读 bō 24.复卦:读 fù 25.无妄卦:读 wú wàng 26.大畜卦:读 dà xù 27.颐卦:读 yí 28.大过卦:读 dà guò 29.坎卦:读 kǎn 30.离卦:读 lí 31.咸卦:读 xián 32.恒卦:读 héng 33.遁卦:读 dùn 34.大壮卦:读 dà zhuàng 35.晋卦:读 jìn 36.明夷卦:读 míng yí 37.家人卦:读 jiā 38.睽卦:读 kuí 39.蹇卦:读 jiǎn 40.解卦:读 xiè 41.损卦:读 sǔn 42.益卦:读 yì 43.夬卦:读 guài 44.姤卦:读 gòu 45.萃卦:读 cuì 46.升卦:读 shēng 47.困卦:读 kùn 48.井卦:读 jǐng 49.革卦:读 gé 50.鼎卦:读 dǐng 51.震卦:读 zhèn 52.艮卦:读 gèn 53.渐卦:读 jiàn 54.归妹卦:读 guī mèi 55.丰卦:读 fēng 56.旅卦:读 lǚ 57.巽卦:读 xùn 58.兑卦:读 duì 59.涣卦:读 huàn 60.节卦:读 jié 61.中孚卦:读 zhōng fú 62.小过卦:读 xiǎo guò 63.既济卦:读 jì jì 64.未济卦:读 wèi j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观说易经:身为国人,不读易经,真是可惜
sheep021 2014-4-25 11:05
兔子家老祖宗的宝贝,很多人都是不在意,当迷信的,非要等到老外开始学了,乃至于给中国人讲了,才能“出口转内销啊”。 周易,老子,佛经,莫不如是。 不懂周易,很难懂量子理论,也很难懂唯心唯物等等各种哲学。 甚至都难以真正深入数学,没有灯塔指明方向,学深了,非变成半个“深井冰”不可。 开始讲讲易经啊,让大家理解下,俺老观的大脑里,“卑微”是个啥概念。让乃们知道“卑下”,是多么的好。 先引易经: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 这一段,是 易传之总纲,俺个人认为,其实可以看做是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现 。 他毕生的精力,有一半都花在易经上。 周易在他之前,主要是对卦象的解释。 是孔子重新整理了周易,对每个卦做注解,并自己写了“十翼”来总体解释周易,被后人列为“易传”。和卦辞一起,合称“易经”。 可以说,“周易”,从孔子之后,才成为“群经之首”,是集孔子思想之大成者。 “论语”只是孔子的语录,“诗经”只是孔子删改过的“流行歌曲”。 要看孔子的著作,必须读“易传” ,这个,个人以为, 其文字之优美,思想之博大精深,远远超过西方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家 。 论深奥不如老子,论飘逸不如庄子,但是结构之严谨,文字之典雅,思想之严密,迄今没有其他经典可以超出 。 俺每读易传,都想大哭一场,恨不能早生几千年,以得夫子耳提面命。 72门徒,貌似没有人学会了易经。 夫子一去,只留下典籍。 千百年来,注易经的书,都可以汗牛充栋了。 却再也见不到“易传”水平的文章。 身为国人,不读易经,真是可惜啊 。 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仙师”,兔子家的师道之第一人。 俺读易经,是看了南怀瑾的解释,才明白的,其他的书,太学术化,太琐碎,贯穿不起来,只有南老师“不求甚解”的方式,可以观其大略。 感兴趣的,请自己去读全本《易经系传别讲》。 接下来看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网上有视频,也有整理好的文字。 孔老夫子利害啊,硬是开辟出一条,“儒家”,给中下之士去走,慢慢滴,成为上士。 老子当年“培击尔智”,不是反对他,而是接引他“超越上士”,直接“立地成佛”,大家别理解错了。 夫子显然是懂了,所以才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说。 “70,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说明他最后已经是“得道”了。 儒道释三家,是在逐步深入这个“终极真理”的。 乾坤二道,也包含了这个。 如果能“笃而行之”,总归会“见道”。 这个就是儒家给全人类的贡献,是符合“上中下”三士的共同之道。 具有无比巨大的现实意义,是应当大力弘扬的。 孔子的智慧在于 “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之谓也。 俺学完了佛法再来看孔子,对他老人家,佩服得五体投地,绝对的登地以上的大菩萨啊,力挽狂澜,思想和家族延续2500+而不倒,未来还要影响整个蓝星。 整个历史看过来,只有释迦牟尼佛和孔子,有这种的智慧和福德。 西藏把他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是过去七佛的老师,地位还在佛之上了。 真正懂佛教的,都知道“文殊菩萨”意味着什么,密宗里,他是一切诸佛的智慧,是一切佛的老师,地位之高,无与伦比了。 所以,兔子家的文明,是跨越了无数宇宙大爆炸,传承至今,最精华,最流弊的了。 流弊到了,乃们自己天天在用,却不明白的程度。 看看诸位用的词吧:“知道”,“有道理”,“八卦”,“道德”,“义气”,“礼貌”,“信用”…… 无一不是暗合于道啊。 什么是加持?什么是改命?这个就是,直接在语言和文字层面,构建了整体理论框架的基础材料。这简直就是最高明的咒语了。 论方块字的重要性…… 论词法对传统文化的增强作用…… 老外,对这个可是羡慕得要死,恨不得马上死掉了再投胎到兔子家…… 呵呵呵呵,来个玩笑。 关于 “终极真理”: “自我”根本不存在,这个就是“终极真理”最简单的一种表达方式了 。 西方的哲学家,发展“分析哲学”,“认知主义哲学”,乃至“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就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这种问题。 在彼此的主观观点,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况下,如何去“求同存异”,如何去验证“同”和“异”的真伪问题。 东方的全部的修炼体系,儒释道三家,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凡人”,如何“成圣”,“成仙”,“成佛”的问题。 目的都是类似的,都是去认知并实证“终极真理”的问题。 西方的宗教,把这个“终极真理”人格化了,变成了“上帝”或者“真主”。 其实,“终极真理”是否等同于高级的“意志存在”,要看大家如何去定义。 从软件和信息的角度去理解,就像“终极真理”这段的信息表达,是储存在整个分布式计算机网络,还是某台具体的超级计算机主机当中一样。 都可以,技术上都可以做到,没啥好争的。 尼玛的,“软件”果然是王道啊,不光是可以用来模拟宇宙,还可以“模拟神”。 其实在俺看来,计算机里运行的各种软件,就是乃们大脑里的各种思想。 乃至于是“神”的“意志”里的思想。 现在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仿真模拟”程序,就表明了这些。 这类的技术,把人类的能力,提升到了接近于“造物主”的层面。 整理自: 时时刻刻观自在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个人分类: 养生秘笈|11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二十回 用地貌学原理解释八卦
xuism 2014-4-20 11:06
易经之所以被誉为百经之首,乃是因为它是古人少有的认识自然的系统方法。易经的美,在于它的解释造成的神秘。周文王演八卦,孔子韦编三绝,朱熹写卦序歌,莱布尼茨体悟二进制,荣格体会出共时性原理(多种现象同时发生,彼此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台湾学者傅佩荣说过三句意味深长的话:第一,不学一定不会;第二,学了不一定会;第三,学会终身受用(傅佩荣《傅佩荣译解易经》、《听傅老师讲易经》)。这就更加激起了人们研究易经的兴趣来。 如果易经不能发挥解释的功能,它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作为一门学科,易经需要面对三个基本问题,才能为自己正名:用来解释什么?用什么方法或原则去解释?如何去验证?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对古人来说,首要的问题便是生存问题。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自然的认识——画成最简单的符号,就是阴阳二爻。用这两个符号如何去描绘起伏的山、流淌的河、冰封的大地、熊熊的大火呢?先民们聪明的地方,不是用抽象的方法去描述具体的事物,而是用另一种简单的形象去描摹另一种形象,这就是八卦( 2 3 )。从而,像灵巧的羚羊一样跳过了科学的谷隘,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却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一种认识(体悟)方法。 如何解释这八个符号呢? 我们知道,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模型化的认识——用一种原则构建一个模型,如果该模型能够解释现象,那么该模型所依据的原则成立。解释八卦,就必须用一个统一的方式去解释各个单卦,若解释得了,该原则就可以认为是成功的。倘若解释不了,或者运用了两个以上的原则,那么该原则便判定为失败。举个例子来说,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学生给出了两个以上的理由(如拉肚子,或扶老人过马路),虽然不能主观地判断该学生说谎,也至少可以得出任何一个理由都不足以直接导致迟到这样的结论。 借鉴地貌学的相关原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个“统一的方式”。什么是地貌学原理呢?地貌遵循着物质平衡原理,说白了,就是地表不同部位的加法、减法,如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接下来,要做第二件事,即为各单卦(八卦之一)赋予一个普遍而确切的含义——可以抽象为意,可以具体到物,但必须唯一。若指代不明,用张三的特征说李四,这个是相声常用的“编排”,而不是科学的解释。需要确定含义的就是爻、爻位以及各个单卦。 如何定义阴阳?阴阳共存于一事物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分别代表该事物的两态或引向两态的因素,阳是促进和强化,阴是减损和弱化。——这是由人的认识造成的,非言事物只有两态的划分,也可以有三态、四态的划分,只有两态的划分最为简单。这也是易经之易的本义——简易、变易、不易。位,是指爻的势或场,它决定了爻体现自己特征的方向(不可简单理解为爻的方向)。具体说来,阳爻在上,则高处增益;阳爻在下,则在低处增益。对于阴爻而言,据此理类推。打个比方来说,曹操是具有“志在千里”的雄心的人,和平时期,使这个和平强化——更和平;战乱年代,也会使这个战乱强化——更战乱。所以,品评家(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古人眼里,决定一个人对世界的行为,既与自身有关,又与外界有关。 单卦的位(置),由三个组成一个单卦。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代表人对自然空间的认识:平面的位,乾坤离坎;剖面的位,震艮兑巽。所谓平面,就是仰视和俯视,好比是强调地貌形态在平面上的延伸,如大地、海洋;而剖面,就是从纵切面上认识地貌在垂向上的变化,如高山、峡谷。这一纵一横囊括了完整的三维世界。 对上面的论述简单做一下梳理: ①阴爻:减损(使事物走向对立)。 ②阳爻:增益(使事物得以强化)。 ③爻位:分两类,乾坤离坎属于平面,震艮兑巽属于剖面。 下面再说单卦的含义。为什么是八个单卦?换言之,能否从八个方面构成完整的世界?世界,无外乎一个平面延展的部分加上一个剖面上变化的部分。人生大地上,所能看到的无非是天空、大地、火光、水流、地震、高山、湖泽、风流等,地貌单元也无非是这些元素或单或组地集合。 从平面上看: ① ☰ 乾卦:增到极限。代表天空,增到高处,处处一样高。 ② ☷ 坤卦:减到极限。地表大地,减到低处,处处一样低,如平原,强调的是平坦而广阔的区域。 ③ ☲ 离卦:中间减,增到两边。代表火光,中间投向两边。如火山地貌、冰川地貌(气候影响),以及其他作用造成的剥蚀地貌。 ④ ☵ 坎卦:两边减,增到中间。代表流水,两边汇向中间。如河流地貌,强调流动的水。 从剖面上看: ⑤ ☳ 震卦:所有的位都汇给低位。代表地震,越积越快,在底边动。如构造地貌。 ⑥ ☶ 艮卦:所有的位都汇给高位。代表高山,越积越慢,在高处止。如山地地貌。 ⑦ ☱ 兑卦:高位补给所有位。代表湖泽,从高往下分走,像湖泊从上往下润。如湖泊地貌、岩溶地貌,强调的是平面上相对静止的水。 ⑧ ☴ 巽卦:低位补给所有位。代表风力,从底下往上走,像树木从根往上长。如风力地貌。 以上是利用地貌学的知识对易经八卦的可能性解释,基本上可以用来概括各种地貌类型。所以,我们就能认为这种解释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古人并不满足解释世界,还要解释更多、更复杂的人类社会,于是又延伸出 64 卦、 384 爻。当然,自然界是复杂的,人类世界更是复杂又复杂的,并不是寥寥有限几个卦便可穷尽其奥妙的。
4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七八八与“七损八益”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4-10 16:07
“七”和“八”这两个数也值得一议。古人常把“七”“八”并称,后世俗语中类似情况也很常见,如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等,这也许主要因于上口方便,习俗促成,但不排斥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在内。 《内经》及中医理论中涉及“七”与“八”的、最著名的是两个学说,一是《内经》阐释男女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时,分别以七和八为阶段进行分析,从而有著名的女子“七七”,男子“八八”说(详见《内经》是怎样认识和描述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的?);二是《素问》中多篇谈及的“七损八益”问题,其他诸如《玉房秘诀》、《仙经》、《素女经》等也都有“七损八益”问题。由于宋代起房中术失传(这与理学昌盛,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无关系),故其后注释《内经》时对“七损八益”都随文衍意,未得要旨。马王堆出土简书中有《天下至道谈》一篇,其中也谈及了“七孙(损)八益”。参照房中术之书,人们恍悟它原来是一种房中(性生活)操作技术和原则,指的是七种不利于男子健康(损)的行房术和八种有益于健康的行房术。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各本书尽管都讲七损八益,具体内容却差异很大,几无相同之处。可以这样说:除了“七”可损,“八”可益以外,具体操作各有所本。重要的只是“七”与“八”两个数字。人们为什么不讲“九损十益”,或者倒过来说“八损七益”?这并非不可。如每一种合理的交媾方法都有补益作用,那少说也有几十益。因为《洞玄子》一书即录有三十种基本性交方式。显然,问题不在于此,或者说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当时人们观念中某些具有神秘含义的特定数字上。它其实和《内经》所讲的女子七七、男子八八有着同等的文化学底蕴。试浅析之:前已述及,《易经》筮法中可得出九、八、七、六四个数,其中,九为老阳、极阳之数,六为老阴、极阴之数,指阴阳老成而接近于转折;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少阴少阳代表生机初萌、发展之势盎然。 男属阳刚之体,阳得阴而长,故少阴之“八”数特别有助于男性;女子属阴柔之质,阴得阳而生,故少阳之“七”数特别有助于女子。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诠释《内经》时,便指出:“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中有阴也。”房中术是男人之术,故行少阴之数“八”法则益,行少阳之数“七”法则损。因为阴需阳助、阳需阴助;“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通过上述简单分析,不难看出中医理论中某些“数”,确有其神秘而神圣的底蕴。许多中医理论的建构,是建立在大量经验资料基础之上的。然而,在对这些经验事实进行理性概括、抽象的时候,诸如五、九、十二、七与八等带有某些特殊意蕴的“数”,也在冥冥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帮助医家以整理资料,更惬意地组织经验事实。也正因为这样,了解一些“数”的文化底蕴,同样是真切理解许多重要理论学说的关键所在。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1825 次阅读|30 个评论
祖冲之方法论
热度 4 lzj6189 2014-1-16 13:13
钟万勰先生出书喜欢在封面引用易经的“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近来看见他正在写的《经典力学-辛讲》一书,依然是这样,这使得这本书平添了些许哲理的色彩。关于解说,钟先生在很多场合都做过介绍和解释:易经的易,有三层意思:不易、变易、简易。“自牛顿以来经典动力学根本的体系,是不易的;离散、辛讲,分析结构力学,离散等,阴、阳对偶之道的特色,要复、要出奇,是变易;讲述则结合应用而落到实地,力求中庸、简明,是简易。” 有幸先“读”为快,特别书中回顾自己所经历的学术研究生涯,切切实实也体现了这三层不同经历的那段前言,感悟颇多,摘录其中一段“感想”,与大家分享: “1959年,钱学森先生指派钟万勰到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去讲授《理论力学》课程的,意义深远。当时钟万勰很嫩,也笨,体会不深。50多年后的今天,体会完全不同了。这个方向性的指点,实在是意义深远。这本书也是钟万勰的一个交帐。当年钟万勰非常艰难,感谢钱先生的指派,尤其是方向指导。18年前出版的《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破了传统一类变量求解的体系。也因读了钱伟长先生1953年的论文:“圣维南扭转问题的物理假定”,后来又聆听了在1957力学学会第一届成立会上的讨论,而激发出来的。全部是长时期坚持积累的结果。钱令希先生则给了最大的支持,“辛数学方法及其对于应用力学的应用”就是他指出的,前言讲过了。表明钟万勰挺有缘分、抓住了机会。现将他手写的两段字,《人生四乐》和《治学之道》付后,是很大的鼓励。” “ 中国古代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429-500),距今15个世纪多了。他计算圆周率Л=3. 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 已经达到Л=1415926…。可从圆周率是怎么计算开始探讨。祖冲之的方法就是用直径为1的正多角形边的总长度代替。只有多角形的角点,要求全部处于圆周上。角点的数目越多,多角形边的总长度就越逼近于。只要划分成65536的内接正多角形,就可以达到精度。显然,边两端的节点处于圆周上,满足了约束条件,而其连接直线(二维空间Euclid度量下的短程线)则不在圆周上,没有满足约束条件。所以说,约束条件不必处处满足,只要在节点处严格满足约束条件就可以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无论身处逆境顺境,厚积薄发,钟万勰潜心研究数十载终获如今的认可和成果,依然还是平常之境。对于所取得的成绩,用钟先生的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数学家具有辉煌成就, “改变其求解方法论。其实中国数学祖师爷早已有世界首创的工作了。”确实,CAE的核心技术,就是从有限到无限的接近,从松散到紧密的描述,后人的工作正是沿着前人“方法论”,挖掘继承、发扬光大。砸金砸不出新技术、新学问,只需要一份责任、一份热爱。关不住的“独立思考、学术自由”,钟万勰先生的“飞跃”就是从“牛棚”里起步的。 科学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可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先进技术,使其产生更广泛更具价值的市场化应用中。然而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结合才能形成先进生产力,没有社会经济的催化,就没有“凤凰涅槃”的机会和可能。钟先生没有在纯学术研究中徘徊,他对于自主软件产业的推进,身体力行,化了更多力气在“呼吁”,然而仅限于一个学校一个工厂的技术应用和科技攻关,没有使其成为一个产业的环境,一代知识分子终究难以圆自主软件产业的一个“中国梦”。 搞学问,有三易;搞产业,同样有三易:要技术,本就不易;搞产业,要变易;推进改革,不能倒退,只有变了环境和条件,机会就会回来,实现目标就简易了。
457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热度 6 张能立 2013-9-29 16:13
【本博按】如果热爱国学的人,见到这篇杨振宁老师的文章,心中有怨气的话,请千万不要向本博发火。“冤有头,债有主,转两圈就是杨府”,还是请心中不快的同胞找杨振宁老师去。有人会说,本博这样做不厚道,怎么能够让80多岁的杨振宁老师挡在前面的呢?说实话,如果是真实的子弹,说不定,本博头脑一发热,就替杨振宁老师挡了呢。但是,批评中国版圣经《易经》,这是比拼真知功夫。科学成就与年龄之比,杨振宁老师对于本博是无穷大,本博对于杨振宁老师是无穷小。因此,理当还是杨振宁老师接招。 【人民网编者按】是杨振宁先生2004年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杨振宁先生是华人科学家的骄傲,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这次报告中对《易经》的批评非常尖锐,报告在海内外的华人圈中引起巨大反响,尽管杨振宁声明自己并无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心,但还是引起了来自广泛途径的持久的激烈批评,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今日将报告全文转摘在此,供各位网友欣赏。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 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 。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 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 似至繁,实至简, 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 。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 。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 。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 。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 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 。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 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2004年9月23日 定稿 【点评】如果说杨振宁与李政道两位先生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是对全人类的贡献话,那么,杨振宁先生对于《易经》的批评,就是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像杨振宁先生这样用如此犀利又有力量的科学观点,对《易经》的批评,可以说开了中华民族历史先河。“传统文化、汉语及中医思维”,始终像高耸入云般大山,盘横在“上帝”(科学真理)与 中华民族 之间。 本文转自: 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40462/40463/3049020.html
个人分类: 科普|95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从《易经》看领导智慧
热度 1 Wuyishan 2013-8-26 11:10
从《易经》看领导智慧 朱丽 中外管理,2013年第7期 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均是从《易经》中得到的启发,这些也正是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在日本,松下幸之助对中华国学的推崇与运用早已扬名。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有王永庆对传统国学智慧的佐证。究竟千年的国学智慧能够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哪些永恒的启示?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冯沪祥,曾经做过蒋经国的秘书,和马英九是留美同学。他早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等。他多年一边倾注于对传统国学的深入研究,现担任北大、清华等名校客座教授;一边学贯中西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在哲学领域积淀颇深。 《中外管理》近日特别有幸分享到了冯沪祥教授的精彩观点。 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中外管理》:您曾经讲过,看待《易经》要有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在今天,领导者最该从《易经》中学什么? 冯沪祥:我们平常所说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均是从《易经》中得到的启发,这些也正是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忧患意识。孔子讲过: “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 孟子也曾强调: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实际上,这就是告诫领导者应该高瞻远瞩,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永葆竞争精神。在古代,一个有力的例证便是,周文王在黑牢中遭到迫害,却仍能不懈奋斗,推演易经,正是源于忧患意识。 创新意识。《易经》第一卦是乾元,代表 “ 天 ” 生万物的创造精神,到第 64 卦,即最后一卦,仍叫做 “ 未济 ” ,代表永远创新、不能停止的精神。这提醒领导者要能主动革新,勇于走在市场前沿,永不止息。 使命意识。这正是孔子所称的 “ 天命 ” ,代表每个人都有其天生所赋予的使命。松下幸之助就很钦佩这句话,他曾说过: “ 孔子不凡的力量即源自天命。 ” 而松下幸之助对自己认定的天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 “ 帮日本脱离贫穷 ” ,因其志向高远,经营企业有方,最终成就了 “ 日本经营之神 ” 的地位。 创新是不变的精神 《中外管理》:《易经》的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帮助?中国企业领导者应该怎样灵活地将它运用于企业管理? 冯沪祥:松下幸之助曾特别强调 “ 领导人不能受制于旧观念 ” 和 “ 领导人必须有日新月异的构想 ” 。这些观点来源于孔子所称赞的一句名言: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这是商汤刻在脸盆上的座右铭。 如果领导者每天早上洗脸时,都能以此自勉 “ 日新又新 ” ,每天自我反省:是否比昨天进步?是否比上周进步?就能真正去不间断地创新,这也正是《易经》中倡导的 “ 穷则变,变则通 ” 的创新精神。 《中外管理》:大家经常谈创新,可是在现实中总是束手束脚。制约企业创新的障碍是什么?领导者应该如何突破? 冯沪祥:简单地说,制约企业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束缚太多,条条框框太多,如此怎能去创新? 个人认为,创新对领导者的最大挑战,主要存在于心理层面,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自认权威被挑战了;二是自认地位被动摇了;三是自认利益被削减了。所以,要突破创新的障碍:第一,本身要有胸襟,鼓励创新,创造更多空间;第二,要有王阳明(明代哲学家)的 “ 知行合一 ” 精神,即知即行,创新是很好的事情,但一定要能做到才行;第三,要能做到赏罚分明,凡实行者重赏,凡阻碍者重罚。 《易经》的管理精髓 《中外管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易经》给现代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冯沪祥:第一是 “ 创新 ” 。孔子说: “ 生生之谓易。 ” 译成英文即应是 “Creative Creativity” ,实际上就是 “ 创造性的创新力 ” 。这就是说,要有创新创意、生生不息的精神。 第二是 “ 旁通 ” ( extensive connection )。《易经》 64 卦,即 32 组旁通系统,代表《易经》很早就认识到,宇宙万物之中,物物相关,环环相扣,息息相通。因此,企业领导者特别注重沟通,重视 “ 旁通统贯 ” ,亦即相互协调,不能自我为中心,并且上下一心,而不能上下离心。 第三是 “ 和谐 ” ( comprehensive harmony )。如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强调的是相反相成,而不是相反相斗。这比西方所倡导的 “ 为反对而反对 ” 、相反相斗的很多制度,要高明很多。这提醒企业领导者,要能以和为贵,目标一致,而不能搞分化,内耗内讧。 《中外管理》:在您眼里,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使他能够在企业中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冯沪祥:从儒家来看,孔子在《大学》中讲: “ 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实际上儒家强调,领导者自身一定要 “ 修身 ” ,才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对企业首要的要求就是能够正派经营,才不会有黑心产品。另外,儒家所称 “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 , “ 民 ” 在企业中就是 “ 用户 ” ,这是国学中的民本思想, “ 以民为本 ” ,用在管理哲学上就是 “ 以用户为本 ” 。 从道家来看,如老子所言 “ 上善若水 ” ,要求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放下身段,如水一般,用低姿态到一线去,倾听民意和心声。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 江海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 所以我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必定是成功的 “ 倾听者 ” ,也是成功的 “ 沟通者 ” 。 再看法家,管仲深具民族大义,能够 “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 ,顺利完成和平统一大业。对中国企业而言,一定要有民族精神,能以建立 “ 民族品牌 ” 为己任,更要以超越世界品牌为目标,才能真正使企业兴盛与强大。 学贯中西,国学最卓绝 《中外管理》:现在,不少中国企业家深受西方管理大师思想的影响,甚至照搬照套。您怎样看?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的对比性研究,您觉得哪些思想值得推荐给企业领导者学习? 冯沪祥:中西文化不同、国情不同、背景不同,当然不能硬套。然而,很多西方管理大师的思想,其伟大之处其实也与我们的传统国学相通。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就曾经强调: “ 管理的成功之道,重点在于去除隔阂,核心在于创新。 ”“ 去除隔阂 ” 指的就是 “ 沟通 ” ,再加上 “ 创新 ” ,这正是《易经》的核心思想。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也不乏有值得推荐的经典思想。比如:法兰克福学派( Frankfurt School )是当代西方思潮重要的显学,其中代表人物哈伯玛斯( J. Habermass )所强调的 “ 批判理论 ” ( Critical Theory )和 “ 沟通理论 ” ( Communication Theory ),对于企业领导者都是值得学习的。因为,通过 “ 批判理论 ” ,可以不断自我反省,检讨哪些应该寻求变革;通过 “ 沟通理论 ” ,应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领导智慧。 今天,西方管理大师或成功的企业家,基本上汲取了这两大理论的精华。可见,中外企业的成功之道,均可从中华国学中找到相同的基因。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3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态度决定一切
热度 7 yangguoxue 2013-7-31 20:26
在2004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一次讲演中说“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让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杨振宁先生的这句话造成了轩然大波,但一些反对者的“义愤”多于说理,也没能拿出什么有力的反驳。 可以说“文化的自我否定”,是很多民族都有过的现象。尤其是在近代开始落后的亚洲国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都进行过类似的思考。可为什么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各个国家对本土文化做反思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很简单,有些问题就是和文化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的。 每一种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同时被积淀为历史事实,成为后来的新理论产生的土壤。《易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方法的集中代表之一。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两个不争的事实,把两者直接联系起来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是,易经的思想体系中当真不具备产生现代科学方法的基本条件吗?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必须将易经基本的方法和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做一个比较,然后才能去做出评价。 什么是易学?伏羲那个时代的人,创造了一种叫土圭符号,古人在地面堆土立竿以其影来表示日子。“圭”这个字本身就是堆土立竿之后再刻上记号 这个记号就是圭的象形字。人们很早就知道,日出日落之时,竿影很长、很远,无法做出记号,可以在日中竿影最短、最近时加以记录。我国处在北半球,当太阳在南回归线上那一天的正午时竿影最长,白天时间最短,当太阳在北回归线上那一天的正午时竿影最短,白天最长。竿影总是在这最长、最短两点之间来回往复地变化,这种变化的点正好连成一条直线,正显示着那条所谓的“子午线”。从竿影最长之日起,在每天的竿影所到之处插一小棍,插至竿影最短之日止,可插183根或182根。再从竿影最短之日起在每天的竿影所到之处插一小棍,插至竿影最长之日止,也可插182或183根。一个来回往复可插365或366根。正好是一个冷热寒暑变化的周期,就是一年。竿影最长之日为冬至,最短之日为夏至,也是年中。定竿影至半为春分和秋分,这就是四季,四季又可分为八节。 后来有人在阴影变化的区间画上记号,作为分度,并将阴影阳迹变成两个基本的符号,表示阴阳。用堆土立竿观察日影掌握阴阳变化的方法,远古人称为“圭”,后人称为“土圭”,由于圭分成八个段,又称八圭,用圭“卜”卦,预知寒暑,就有了八卦,后来发展成为了“易学”。 从易学的诞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先人是非常聪明的,易学的研究者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方法,发现了更一般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这和近现代科学的理念、方式并无根本区别。 当然,易学是哲学而不是科学。因为易学的研究者并不满足于将易学局限于“太阳与地球关系”的领域,而是试图将这种关系引申为一种更为普遍的规则,成为所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般原则,易经的理论推广远远超出了日--地关系的领域,当然,这种超越还有更多的实验观测作为依据,具相当的合理性,具有进一步向前的追溯性,上升成了一种哲学范畴。 理论化的作用在于试图将通过局部观察获得现象作为自然界本身运行的普遍规则,作为一种已知的程式,在这个程式的定义域里,所有的事件都应按同样的规则运行,因此,只要按照这个规则就能预知更多事件的走向和结局。这就可以免去许多重复性的观察和实验,被作为了可以直接引用和利用的圭臬。 比较易经和近现代的一些科学定理,其区别仅仅在于它们是不同的抽象程度、一般性程度的经验或理论。 相比《易经》,近代科学的理论是更具可操作性的、更可靠的更具体的经验和理论。而抽象程度越高,离具体事实越远,就越不靠谱。对于易经的一些说法只能是不求甚解的、粗线条的、唯像的描述和猜想,不可能精确把握对象,只能做到大致合适。这些缺点正是易经的“异化”带来的。 试图直接从最基础范畴出发去解决具体问题的做法是一种早熟,由于缺乏丰满的内涵和坚实的基础,这种早熟只能宣布终结,封闭了进一步探索的冲动,并且把它用在了太多的地方。正是这种早熟成为了固步自封、制约现代科技萌发和成长主要原因,《易经》应该是文化早熟的集中代表。早熟的科学必然要具有宗教的特征,自己封闭自己发展的道路,导致这个迷信一直延续到今天。事实上,任何理论和实验成果都只能是有限的,都不能作为终极的信条。 我觉得说的杨振宁先生说的很对,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说到点子上。而今天的一些中国人还在犯类似的毛病,只不过易经换成了别的东西,土教条变成了洋教条。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易经不会异化,易学的研究者们不会想着去“解释一切”,玩易经的人们不带着崇拜的态度而是理性的态度,那么中国的科学史也许都会改写,一些在现代看来的“迷信”也不会延续到今天,历史总是这样相似。
265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易经
热度 1 胡业生 2013-7-25 15:12
不知道你说的“变卦”是“算卦”还是出现老阳或老阴如何变,我把用易经算卦的全过程都写下来。   【工具: 3个硬币,一只笔,一张纸,一本白话版《易经》】   NO.1《易经》算卦是咋回事?   没算过卦,您总看过八卦图吧?八卦图也没看过,那就只能请您将就着去看看韩国的国旗了。八卦图中心,是黑白相绕的两条鱼,鱼外面围绕着长长短短许多横线。   这些横线组成的图,叫卦象,那些横线本身,叫“爻”:(音姚)。   一条长直线“一”叫阳爻,中间断开的“--”叫阴爻。   《易经》中,共有六十四个卦象,每个卦象都是由六条横线,由下到上叠成的,这些卦象都有相应的卦名。   《易经》呢,相当于一本字典,内容就是对这六十四卦挨个进行解释,解释每个卦的叫卦词;对组成每个卦的线条“爻”也挨个进行了解释,这部分内容叫爻词。卦词啊、爻词啊,我们都不是神童肯定记不住,随身带本《易经》就行了,而且也很酷,不过要记得带本白话版的。   算卦,基本上就是个查字典,首先你得知道你要查哪个字,然后再弄明白那个字是什么意思。算卦的程序,简单说是这样子的:   首先,麻烦你丢一阵子硬币,再把你丢硬币的结果记下来,这个记录就会对应易经中的某个卦象某个“爻”。接着,像查字典一样从《易经》中查出这个卦、这个“爻”的意思来。   最后,如果你能把这些卦词、爻词的意思弄明白,恭喜了,你已经达到了本文预期目标——会DIY算卦了。至于灵不灵,那就要看周文王他老人家的心情和兄弟你自己的悟性了。   NO.2卦怎么个算法?   “丢硬币”这个过程,专业点的说法叫做“起卦”,起卦的方法五花八门,大仙们各有各的玩法,本文向你推荐的“硬币算卦法”,最为简单,方便易学。   OK,一切准备就绪,兄弟们就可以开始了:   1.打开钱包,拿出硬币三枚。硬币用文字标了币值的那一面,是正面;国徽或者花卉等图案的一面,是背面。   2.找一安静房间老老实实坐下来,态度端正地先净手焚香。   3.把三枚硬币用两手合握在手心里,要算什么你一定要想清楚!然后将意念高度集中,默想,使劲默想。   4.接下来手开始摇,摇几下后把硬币往地上一丢。猜猜硬币丢出来的结果有几种可能?对了,只有四种:三个都是正面,三个都是背面,二个正面一个背面,一个正面二个背面。   5.把结果记下来,以背面,也就是国徽、花卉等图案那一面出现的情况为标准。   ★如果摇出一个背面●○○奇数嘛,为阳,记作阳爻"一"。   ★如果摇出三个背面●●●也是奇数也是阳,但这个数大了点,特殊点,叫老阳,记录的时候要在阳爻的后面打个叉:“—X”。   ★如果摇出两个背面●●○偶数,自然为阴,记作阴爻“--”。   ★如果摇出零个背面○○○算是偶数吧,为阴,也比较特殊,叫老阴,记录的时候要在阴爻的后面打个叉:“--X”。   要注意那些后面打叉的老阳和老阴,那可就是大名鼎鼎的变爻,记住,变爻!!!   每次摇下来,会摇出来多少变爻是不一定的,为啥叫变爻呢?因为物极必反,老阳会变为“--”(阴);老阴要会变为"—"(阳),记住这个变化之道,《易经》的精髓所在。   6.一鼓作气连摇六次,把六次摇出来的结果用上面的记法记录在纸上,顺序是从下往上!从下往上记!!!第一次摇出的结果叫做初爻,记录在最底下;第二次摇出的结果为第二爻,记录在初爻上面,依次类推一直记上去,直至把第六次记录完。恭喜你搞定了一卦!你再使点劲记住:这个卦叫做本卦,本来的卦、原来的卦的意思。   NO.3案例教学   《左传?闵公元年》记载了一个叫毕万的人。他的祖先做过诸侯,后来失去了封地。毕万准备去晋国做官,临行前找人算一卦,卦摇出来一看,是屯卦,初爻是一个变爻。如图所示:   第六次摇○●●记录为--阴爻   第五次摇○○●记录为—阳爻   第四次摇●○●记录为--阴爻   第三次摇●○●记录为--阴爻   第二次摇●●○记录为--阴爻   第一次摇●●●记录为—X注意是老阳爻   这次算出来的本卦就是屯卦,其中第一个爻是变爻。(要想混成专业的,就要养成个好习惯:把卦象中的阳爻叫做“九”,把卦象中的阴爻叫做“六”,比如这个卦,由下往上数,最下面的就叫 ,其次叫 、 ,再接着叫 、 和 。其中 是变爻。)   找到了本卦,算卦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多半,接下来要找“变卦”.   之所以存在“变卦”是因为存在变爻,一个卦象中的变爻变了,尽管其他爻没变,但是卦象就变了,变了之后的卦象就是本卦的变卦。   仔细看刚才的例子,本卦是屯,变爻初九本来是老阳爻,要变当然变成阴爻,这样初九就变成了初六,卦象也相应变为比。   也就是说,例子中的这次算卦,本卦是屯卦,变卦是比卦,变爻在初九,即屯卦最底下那一条直线。.   这样,我们就把这一卦算了出来,就像在字典中找到了那个想找的字一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字的意思——“解卦”了。   NO.4闯难关:怎么解卦?   先告诉兄弟们一个坏消息:这是最难的一关,然后再告诉兄弟们一个好消息:这已经是最后一关了,即将大功告成!   丢丢硬币,做做记录,必然会算出个本卦,然后查看变爻——带叉的老阴和老阳。变爻出现的情况不同,则解卦的方法就不同。但变爻的情况无非就以下七种,这就是整个算卦过程里唯一的难点了,要麻烦兄弟们辛苦一下,把下面七点背下来:   1、没有变爻: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卦辞,根据这个卦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2、一个变爻: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变爻的爻辞,根据这个爻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3、二个变爻: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两个变爻的爻辞,根据这两个爻的爻词的意思来解释这一卦,但是要以上爻的爻词为主。   4、三个变爻:在《易经》中分别查出本卦和变卦的卦辞,以本卦的卦词为主,变卦的卦词为辅,综合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5、四个变爻:在《易经》中查出本卦中两个没变的爻的爻词,根据这两个爻词的意思,以下爻的爻词为主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6、五个变爻:在《易经》中查出这个本卦的变卦,然后用变卦中不变的那个爻的爻词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7、六爻皆变:在《易经》中查出这个本卦的变卦,根据这个变卦卦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现在我们来解刚才案例里的这一卦:根据本卦“屯”的变爻,即初九这个“爻”的“爻词”来解。查《易经》,屯卦的初九爻“爻词”为“磐桓,利居贞,利建侯。”翻译成白话为“万事开头难,创业时期困难大,难免彷徨,但只要行为端正,态度执着,便可建功立业。”也就是说毕万此去晋国当官,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结果呢?《左传》里记载,毕万后来为晋献公效力,灭掉了耿、霍、魏三个小国,献公把魏赐给毕万,于是毕万成了诸侯。   OK,从起卦到解卦,算卦DIY已经大功告成,半仙之路漫漫兮而修远,兄弟们上下而求索吧。
14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理解易经、五行
newniu 2013-6-11 22:52
一方面易经、五行被世人所称道,特别是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可我们自己去阅读时,总无法理解,不知所云。那我们如何理解周易、五行?在之前,先介绍类似内容。 5W2H分析法代表着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 )、多少(How much)“,又叫七何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ITIL代表IT服务的框架标准,ISO9001代表质量标准、CMMI 表示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软件体系结构等等。 以上内容代表着某一领域的框架、结构,有项目管理领域,软件设计领域,IT服务领域,质量管理领域,软件开发管理领域,分析技术本身等。某些领域甚至有不同的框架,那么在人类社会领域,其相应的框架是什么? 八卦即为人类社会的框架,周文王所创立。因古人对自然存在巨大的敬畏,八卦内容首先是自然结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基于自然,创立出56卦,用于描述人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老病死、婚丧嫁娶,战争、诉讼、出门等等。而无论做什么事,行为只有两个:做或不做,结果只有两种:凶或吉。因此,八卦代表着人类原始的智慧,对现在仍有意义,代表了人类社会不变的部分。 五行的相生相克又代表着和谐的智慧。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力量,都是相生相克的,这又进一步推理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做任何事之前,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实现相应相克的格局。比如美国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权力互相制约的格局。 在企业、家庭、社会组织中,必须考虑各种力量的平衡,只有平衡才有稳定,才有和谐。对于做任何事情,又必须考虑到相生相克,找到相生才能成功,才能有成绩。比如,家里养猫就是为了克鼠,养狗克贼。找人办事同样如此,找到正确的人事半功倍,找不到正确的人事倍功半。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2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孟老师关于“自然辨证法与科技伦理”数场报告感
热度 2 supeng19890307 2013-6-6 23:01
前言 自然辨证法与科技伦理的数场精彩报告接近尾声,心中颇感惋惜,担心这样全面的精神教育以后没机会听到,遗憾自己未能把老师传达的哲学思考全部领会。这里,我将把一学期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曾经的、近来的思考,给老师做个汇报。 浅谈中国古代自然观——易经 老师在论述自然观的历史发展时,对中国的古代自然观的发展,谈得很少,只用几张片子,很少的话语,简单的简绍了阴阳八卦说。在我看来,这部分也有必要多花些时间。 我自己觉得,用“阴阳八卦”这个名称,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太恰当,用“易经”或“太极”妥当。阴阳八卦应当只是易经(名字可与太极等同,下文以易经代替)的一部分,只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分支。而易经才是中华文化之始,是 华夏五千年 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 “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伏羲是它的开山鼻祖,伏羲八卦,这本无字天书,他阐述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一画开天”。伏羲八卦是数字和图像组成的,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提出“万物皆备于我”,意思是宇宙所有的东西在人身上都能找得到。周文王等人是其第二代发展人,文王六十四卦,解读了宇宙的 64 个密码。孔子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太极”这个名字出自孔老人只手。“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反应了易经研究的范围包罗万象。 易经的思想,已经融入到中华名族的方方面面,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受之影响。而且其哲学思想在现在也是很先进的。如男女平等的思想。虽然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男女是极其不平等的,这其实是由于封建势力对阴阳学说没有深刻的理解。男为阳,女为阴,而阴即是阳,阳即是阴。阴阳共存、阴阳合一:是不可分割的,一阴一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体两面,如影随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亦一亦二。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在易经的哲学思想里边,男女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感 费耶阿本德区别于其他许多英、美哲学家的显著特点就是 , 他对科学所持的批评态度。费耶阿本德对科学的批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科学的本性问题,其二是关于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问题。 我听了这节后,颇为震惊。讲到: 科学并没有固定的和普遍的方法论规则可以遵循,恰恰相反,科学得到发展,科学家“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不允许自己受‘理性的规律’、‘合理性的标准’,或‘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所束缚。” 没有人会否认科学的成果,但假定科学成果的获得完全不借助于任何非科学的成分,它们也不能由于混杂有这样的成分而得到改进;更假定科学的成功归功于正确的方法,而不单纯由于幸运的偶然事件。这些假定都是站不住脚的。 以上两段文字我一字不动的摘自孟老师课件,说的实在是太好。我恍然大悟,读书读了这么多年,到了研究生了,还希望老师给本教材,然后自己看着书理解,感到非常惭愧。研究生阶段,当开辟新知识,而自己却老想着现成的东西,想着用最快的时间将陈旧的知识记住。就应该像费耶阿本德的哲学思想那样,抱着批判的态度,找出前人研究的漏洞,开辟新的研究方法。这样才算是“搞研究”。 还有他的其他的思考,也很让人振奋,是我以前都没有听到过的声音。提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离是有害的。理由更为精辟,指出,科学只是人们发明的应付环境变化的其中额一种工具;科学,与其他文化,神话、宗教等意识形态没有根本的区别,他只是人们发明出的许多思想之一,没有必要值最好的;正是由于科学的最高统治地位,所以神话、宗教、魔术、巫术等等被当作不值一顾的东西。所以,老拿科学的思想来批评别人的理论,认为其不科学,当然不科学,因为可能那些文化本来就不是科学。 虽然有点偏激,但至少是不一样的声音。科学只所以能占居统治地位,肯定有它的道理在。曾经的神学、巫术、神话等都曾占居过统治地位,却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至于科学与其他的文化,神话、巫术等能不能同得对待,历史证明不行。至少,巫术、宗教等统治时期不能包容科学,而现在科学文化统治时期,我们却尝试着包容佛教、神学等文化。这就是科学优越的体现。 听讲座《“生态危机”的天人观反思与重建》与《说二战 看天下》感 夏劲老师谈到了几个话题,我感兴趣:一个是关于科技是中性的,还有是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辩,最后一个是关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是中性的”这和孟老师课上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以及科学哲学的其他一些思考有关,我想谈谈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是:科学技术不是中性的。他的观点是: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关键看是谁在用,于是推出其本质为中性的。那意思是说科技是什么性质取决于人是什么性质的。这个问题就到了人性问题。我不知道人性在哲学界的划分是什么,我觉得是有好人有坏人,形形色色,这才是客观。所以至少,科学技术也应当是形形色色的。 而当我再听了宋忠平这个扯淡的军事评论员,《说二战 看天下》的讲座后,我坚定了科学技术不是中性的。宋忠平后边谈到:“军队一边战争,经济也照样发展。不需要人民捐款捐物。所以希望有一天真的和周边某个小国打起来希望人民支持”,“和平,绝不是一仗不大。我们绝不能和美国打仗,但是给周边这些弱国教训是可以的”,“打了仗才能暴露军队作战的问题”··· 好扯淡!至少可以看出,从现在这些军人看来,杀伤性武器就是用来杀人的!随时准备着杀人!什么出去杀人希望人民支持,扯淡!有准把你自己儿子老婆老爹送上战场!出去杀人,干坏事,为什么要支持你?我们希望的和平就是没有战争,全球乃至整个宇宙一场战争都没!都有动物保护组织,那些手握别人性命的军人,还整天想着杀人!就你们这么想,那还有何理由指责美国干预别多内政?还好意思说可以欺负下弱国,就这种思想,美国人能不对咱盯得死死么?现在反而觉得,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关系网是对的,因为你确实有欺负别人的想法。希望能推己及人,我们不希望为了发展经济而成为别人的杀父仇人,被其他名族一直仇恨,像我们仇恨日本人一样。因此 , 有了比别人更强大的杀伤性武器 , 就觉得自己从此不能吃一点亏 , 不然就开火 , 这种科技怎么还是中性的 ?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论,我的支持人类中心主义的说法。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是从主客这个角度分析的,提倡以人为中心;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从自然界来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破坏了环境,甚至破坏了生态平衡。而非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保护自然而放弃自身的利益。 我反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首先,把自己同其他生物放在平等的位置看待,那意味着推卸了自己作为一个人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人类承担着保护地球的责任,谁也不想看到,如果下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某种或全部的生物灭绝,就像曾经的恐龙身上的悲剧一样。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虽然提倡人人平等,当是家长就有义务承担责任,保护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如果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占了统治地位,那么一个觉得孩子和家长平等的家长,很有可能造成自己的享乐主义,反正你和我平等,生命有限,你自己慢慢成长吧,我懒得理你。推理到生物界也是类似的。到时候,会不会可以让大猩猩或者某种植物、微生物去搞科研?还有就是,如果提倡自然界平等话,那绿叶一定会想,凭什么红花那么绽放,我们一群叶子就围绕着一两朵红花,凭什么?所以可以看出,自然界不同的阶层,都有主次之分,不同的阶层都有它的不同的责任,生物界把人类放在食物链的最高级,就希望人类能有主人翁的态度来保护地球,甚至宇宙。 听夏劲老师报告,还有一个疑问:为何保护环境也需要是,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何又是“中国特色”?那可不可以是“我家特色”的致富方式,宪法你别管:“恐怖主义特色”的生存之道,美国你别管···我觉得不能任何东西都提“特色”,“特色”就容易产生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误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命题也是短暂的,而且是迫不得已的,以后也当改。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人类特色、生物界特色、地球特色或更大,更加和谐。 致谢 感谢孟老师的教诲,受益匪浅。 苏鹏 2013 年 6 月
个人分类: 业余爱好|84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布莱希特与《易经》
热度 2 Wuyishan 2013-3-5 11:19
布莱希特与《易经》 2013-02-20 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黎    希特勒入侵苏联前十天,布莱希特离开海参崴去美国。二战以后,他又一次及时摆脱了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在遭到审讯的第二天,便举家离开美国,返回欧洲。不少布莱希特研究者认为,像他这样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历经十几年的流亡生涯,居然能够毫发无损地返回德国,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易经》“韬光养晦”、“趋吉避凶”的智慧。 布莱希特漫画像,上有布莱希特签名:赠保尔·德骚,1945 1988年,东德发行的布莱希特肖像邮票 《易经》(布莱希特著)德文版书影    《易经》在德国   在德国提起《易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周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20世纪大汉学家卫礼贤,是他第一个把中国这部最古老最难懂的著作翻译成德文,从此以后,德国读者才有幸读到它的经文,同时又能读到相当详细明白的解说。他的翻译工作是在清末官僚、大学者劳乃宣的帮助下进行的,花了大约十年工夫才完成。据说劳乃宣所依据的蓝本是朱熹的《周易本义》,他逐字逐句讲解,卫礼贤用德文写成笔记,经过一番整理,再翻译成汉语,读给劳乃宣听,得到劳乃宣认可,方可定稿。1924年,厚厚的两卷本德文《易经》在耶拿出版,此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卫礼贤为这本著作在欧洲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部译稿,还有大量中国古代哲学译著,扎扎实实地奠定了卫礼贤20世纪欧洲最伟大汉学家的地位,他被誉为“中欧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时之间,卫礼贤成了德国知识分子、社会名流聚会上的明星,许多名人的太太小姐甚至邀请他给自己算命,卫礼贤也乐得乘机展示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借助演绎《易经》的神秘性,展示自己掌握的东方智慧。著名小说家黑塞当年也十分着迷于卫礼贤翻译的这部《易经》,他曾经津津有味地研究过用蓍草卜筮的方法。这在最初接触《易经》的德国读者中,可能是个普遍现象。毕竟算命的神秘性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又毕竟是短暂的,它无法令人对《易经》产生持久的兴趣。   布莱希特则与众不同,他阅读《易经》,似乎对卜筮毫无兴趣。对他来说,《易经》的魅力在于它的辩证思维方法,它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象数义理结构中所呈现的缜密、丰富的辩证法系统,给布莱希特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他在读《易经》之前,读过老子《道德经》,这本书引起他最大兴趣的,就是其中的辩证法,而老子的辩证法显然是滥觞于《易经》。布莱希特把中国古代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辩证法结合起来,在思维能力上如虎添翼。从此以后,他就千方百计把这种辩证思维方法运用于文学创作,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熟悉布莱希特的人都知道,德国法西斯上台以后,他曾经凭着从《易经》等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得来的智慧,一而再、再而三地摆脱了德国法西斯的追捕。希特勒入侵苏联前十天,布莱希特离开海参崴去美国,在时机的把握上,他每一次都给人以“料事如神”的印象。二战以后,他又一次及时摆脱了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在遭到审讯的第二天,便举家离开美国,返回欧洲。不少布莱希特研究者认为,像他这样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历经十几年的流亡生涯,居然能够毫发无损地返回德国,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易经》“韬光养晦”、“趋吉避凶”的智慧。晚年他被尊称为“中国式智者”,甚至被冠以“中国诗人”的美誉。    《墨子∕易经》书名的是与非   说起“布莱希特与《易经》”这个话题,德国文学研究界的人立即会想到,布莱希特流亡途中断断续续写过一本语录式散文,它们无头无尾,形式和风格颇似阿拉伯世界的《朱哈的故事》,更像我国《墨子·耕柱》里有问有答的语录式散文,有些篇幅短得类似《墨经》式的短语。二战以后,学者把它们编辑成书出版,取名《墨子∕易经》(Me- Ti, Buch der Wendungen),颇受酷爱哲学思维的德国读者追捧,它是学术界研究布莱希特的思想境界,研究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绝对绕不开的一本书。   遗憾的是,《墨子∕易经》这个书名却有画蛇添足之嫌。从布莱希特的“工作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在写这些语录式散文时,把它们定名为《易经》(Buch der Wendungen),并无“墨子”二字,所谓《墨子∕易经》这个书名,是编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定的。   编辑者为何要加上“墨子”二字呢?据我猜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编辑者知道,布莱希特流亡期间,始终随身携带一本阿尔弗雷德·佛尔克(Alfred Forke)翻译的皮封《墨子》,流亡到哪里读到哪里。他十分推崇墨子为平民立言的理论倾向,墨子作为中国古代智者,在他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人们不仅能从布莱希特这本《易经》中看到墨子思想的痕迹,他的剧本《高加索灰阑记》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研习《墨子》的心得。第二个原因是,这些散文的主人公,虽然都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但大部分都被命名为“墨子”,可见作者有以墨子自诩的意思,他把自己视为像墨子一样为平民立言的作家。书中有许多对话,开头都采用“墨子说……”的格式,仿佛这些散文所表达的看法,都与墨子学说有关系。编辑者据此误以为这是“布莱希特研究墨翟学说的心得体会”(《墨子∕易经》编后记)。   这个判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误导了读者和布莱希特研究者。人们不但轻率地接受了这个画蛇添足的书名,而且也贸然相信了布莱希特这些散文“以墨翟学说为依据”的说法。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卫茂平教授在他的《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中指出,这些语录式散文并非只是布莱希特研究墨子学说的心得体会,它们还涉及老子、庄子、孔子、列子等众多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他的这个判断,对于德国学者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在德国,像布莱希特这样怀着巨大兴趣阅读过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人毕竟不多。我们不能想象,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著作在德国能像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著作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一样普及。这样看来,这位编辑者的误判,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编者认为布莱希特的《易经》与中国《易经》无关。他提出的理由是:布莱希特的本意在于创作“一部以墨翟学说为依据的《行为学手册》(Buechlein mit Verhaltenslehren)”。这个判断同样是错误的。作者自己并未这样说过,书中的内容也并非如此。   这个问题要分两层来说。第一,上文已经指出,这些散文不只是涉及墨子思想,还涉及众多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说布莱希特的《易经》是他研究《墨子》的心得体会,是以墨翟学说为依据创作的,这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书中有许多从“墨子”口里说出来的话,与墨子了不相干,有的是中国其他哲学家的思想,有的源自欧洲思想家的智慧,还有一些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们不能把所有这些都归在墨子名下。第二,说布莱希特又称他的《易经》为“行为学手册”,在中国读者看来,根本无须与墨翟学说联系起来。这样的联系是牵强附会的。任何一个稍微了解《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本来就是古代中国人的“行为指南”。这是中国易学界的共识。中国《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中国古人做事情之前,特别是重大事情,如战争、迁都、出行、狩猎、婚丧嫁娶,等等,都要由专职筮者问卜一番,以便“趋吉避凶”。《易经》就是问卜的工具书。布莱希特称他的《易经》为“行为学手册”,不就是根据他对中国《易经》性质的理解命名的吗?他的《易经》只是在表达方式上与中国《易经》不同而已,在精神实质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布莱希特效仿老子《道德经》的榜样,吸收借鉴中国《易经》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他面临的当代政治、社会、哲学、文艺、道德等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辨别,为自己也为读者确立“行为指南”,免得自己和读者成为当前这个乱世的牺牲品。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与中国先秦思想家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样,他称之为“黑暗时代”(finstere Zeiten或者schlechte Zeiten)。这样看来,布莱希特的《易经》不是与中国《易经》无关,而是关系相当密切。    这“易”那“易”,都是“易”   话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本来卫礼贤把中国《易经》这个书名翻译成“Buch der Wandlungen”,为何布莱希特翻译成“Buch der Wendungen”?他为何用“Wendungen”代替“Wandlungen”,而不因循卫礼贤的译法?细心的读者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解答这个问题的线索。   书中有一条语录,标题叫《论易》(Ueber Wendungen)。一看这个标题读者就会想到,这不就是表达他对“易”这个汉语词的理解吗?这条语录十分简练,翻译成汉语不到三十个字:“米恩列教导说:推行民主能够导致推行专制。推行专制能够导致民主。”这里的“米恩列”是布莱希特为列宁取的别名。类似的情况书中还有许多,例如称马克思为“卡梅”、恩格斯为“艾福”、黑格尔为“徐烨”、希特勒为“胡易”,等等。这条语录,话说得无头无尾,只是个结论,颇似《墨经》的语言风格。这句话是否出自列宁,布莱希特写这句话的背景如何,暂时都可以不顾。单就这句话来说,它显然表达了布莱希特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事物发展到某种程度,会实现“物极必反”。用欧洲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事物从“量变”转为“质变”。这就是布莱希特对“易”(Wendungen)这个词的内涵的理解。他大概认为“Wendungen”这个词不但能表达“量变”的内涵,更能表达“质变”的内涵。这样看来,也许布莱希特对卫礼贤把汉语的“易”字翻译成“Wandlungen”并不满意。他可能觉得“Wandlungen”这个德文词可以表达“量变”的内涵,但不足以表达“质变”的内涵,而没有“质变”的内涵,是不足以表达《易经》的辩证法真谛的。   书中还有一篇短文,也给我们提供了布莱希特何以选择“Wendungen”代替“Wandlungen”的答案。这篇短文的标题为《米恩列攀登高山的比喻》,除开头几句话,这篇短文系列宁《政论家的短评》的第一节,它的标题叫“打个比方”。这是一段寓言式的文字,文采飞扬,生动活泼。讲述一个攀登高山的人,克服了空前的困难和危险,攀上别人不曾到过的高处,但尚未到达山顶。这时他发现按照原定方向和路线继续前进,不但有困难和危险,而且简直不可能。于是他决定掉转头来往下走,另找虽然较远但可以到达山顶的道路……列宁用这段寓言比喻共产党人灵活的策略思想。从布莱希特引用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当年阅读过列宁写于1921—1922年论述“新经济政策”的系列文章和讲话。列宁在论述苏联共产党人为何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字里行间洋溢的辩证法的魅力,一定引起了布莱希特的特别关注和兴趣。尤其是在《十月革命四周年》这篇文章里,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并巩固前一革命的成果。但是,后一革命能够超过前一革命到什么程度,这要看革命的实践。革命者一定要学会“随机应变”这种必不可少的革命艺术,善于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列宁这些篇文章中多次运用“转变”这个词,在德文里这个词通常翻译成动词“wenden”,它的动名词复数是“Wendungen”。列宁运用这个词汇所表达的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处理事物的灵活性思想,一定给布莱希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大概是促使他思考如何翻译中国《易经》书名时,用“Wendungen”代替“Wandlungen” 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这两个德文词译成汉语,都可以翻译成“易”,就词义来说,前者偏于“转变,转化”,后者偏于“变化,变易”;前者不但能表现事物的“量变”,更能表现事物的“质变”,后者似乎更偏重于表现事物的“量变”。布莱希特大概觉得用“Wendungen”翻译汉字“易”,比用“Wandlungen”表达得更确切。   据德国学者介绍,布莱希特去世以后,人们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Buch der Wendungen”,时间是他流亡丹麦初期,是1934年左右,照理说应该与上述“论易”的语录写于同一时间。“Buch der Wendungen”作为书名第一次出现在他的“工作日记”里,是1939年5月25日,那时他刚刚从丹麦流亡到瑞典一个月。他在这一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一位德国流亡者与他的谈话。他认为,这位流亡者关于共产主义与伦理道德关系的说法虽然他并不完全赞同,但却为他写作Buch der Wendungen提供了相当多的素材。这说明他在流亡丹麦时期就开始写作这些语录式散文了,而且把它们定名为“Buch der Wendungen”,后来他又在“工作日记”中称他的《易经》为“行为学手册”。由此可见,布莱希特从未称他这些语录式散文为《墨子∕易经》,而是始终称它们为《易经》。而“行为学手册”这个副标题,完全符合中国易学专家对《易经》功能的理解,这个称谓与墨翟学说无关。    《易经》与布莱希特的文学创作   布莱希特研习《易经》,像研习老子、孔子、墨子等人的思想一样,是学以致用,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文学创作——如他的音乐家朋友艾斯勒(Hanns Eisler)所说,从中汲取“思想启发”(Denkanregung)。布莱希特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想法:学习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改造西方人的思维方法;学习中国人的艺术表达方式,改造西方人的艺术表达方式;学习中国人的智慧,丰富西方人的智慧。这种愿望在他的流亡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个已经被德国纳粹褫夺国籍、丧失家园的人,仿佛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宿。无论是他的理论著述,还是诗歌、剧本,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智慧。他那些被称为《易经》的语录式散文,不论是评论欧洲政治事件、哲学论争,还是分析文学艺术问题,处处都流露着他对中国《易经》式辩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每一篇散文,哪怕是一条只有几十个汉字的语录,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式辩证法智慧。正是因为这样,布莱希特这本《易经》才受到酷爱哲学思维的德国读者的欢迎。   流亡丹麦期间,从1934年到1936年,布莱希特断断续续地创作了一部教育剧,名叫《贺拉提人和库利亚提人》。这出戏取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罗马史》中的一段战争故事,布莱希特用贺拉提人和库利亚提人代替故事中的罗马人和阿尔巴隆伽人;用双方的弓箭手、长枪手和刀剑手的对决,代替原故事双方三胞胎的对决,增强了故事的社会性,削弱了素材的偶然性。库利亚提人是侵略者,贺拉提人是被侵略者;库利亚提人兵强马壮,武器精良,贺拉提人势单力薄,兵器简陋。贺拉提人作为弱者,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采取避实就虚,以退为进,把敌人分割开来,各个击破的战术,终于打败强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关于这出戏的创作背景,有人猜测是受苏联红军委托创作的,也有人猜测是他的苏联朋友建议他创作的。这些说法全无根据,“猜测”而已。我倒认为它很可能是布莱希特当年受《易经》启发而创作的。自从流亡以来,他的文学创作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大部分作品都是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驾驭欧洲题材,或者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成果。《贺拉提人和库利亚提人》就是这样一出戏。按照中国戏剧分类,这是一出“武戏”,作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演员要像中国京剧的武生一样佩带“靠”。这种做法当然有形式模仿之嫌,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后他再也不曾作过这样的尝试。不过,从这种尝试和他当时写的关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论文可以看出,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是多么浓厚。   为什么说这出戏是受中国《易经》启发创作的呢?这是因为它的主题思想与《易经》有密切关系。了解《易经》的人都知道,“师卦”在《易经》中是唯一讲兴师动众、用兵打仗的,尽管它的前一卦和后一卦都与打仗有关系,但那是讲战争前因后果的。概括起来说,“师卦”象征性地讲了战争的三重内容:一是战争的性质,二是统帅的重要性,三是作战指挥的灵活性。从思维方式来说,布莱希特十分欣赏最后这一点。本来出师打仗就是要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可战场上瞬息万变,万一形势于己不利,指挥官就要因时制宜,适时应变,不宜进攻时,就要知难而退,在保存自己实力的情况下,沉着审视敌我力量对比,采取措施,变不利为有利,伺机转退为进,夺取胜利。“师卦”在作战指挥灵活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巨大智慧和胆识,一定深深吸引了布莱希特,促使他写成这出戏。这出教育剧的目的在于向青少年展示辩证法的意义,并不像某些学者解读的那样,是直接为反法西斯战争服务的。   无独有偶,他的《易经》里有一篇短文,标题是《变换手段》。讲故事人墨子讲了一个苏国人与伽国人打仗的故事。说的是苏国人在战争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下,运用逃跑的计谋,把伽国人分割开来,逐个战而胜之。作者的代言人墨子称这个苏国人是个“辩证法家”,说他懂得“逃跑不仅是失败的标志,也是制胜的手段”。这个故事显然与《贺拉提人和库利亚提人》是同一题材,它们可能写于同一时期,其主题思想同样是来源于《易经》的“师卦”。如果我们再对比《米恩列攀登高山的比喻》、《描写真理的五重困难》等文章和叙事诗《老子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不难看出,布莱希特流亡初期,对中国《易经》中的“以退为进”、“趋吉避凶”、“韬光养晦”,《孙子兵法》中的“计谋”思想,老子的“柔能克坚”等东方智慧,曾经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在流亡年代汲取《易经》的某些智慧成果,创作出像《贺拉提人和库利亚提人》这样的作品,后来又陆续创作了《伽利略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这是必然的,说明中国《易经》为他流亡时期的文学创作,一再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发”。   布莱希特创作于1938年的《伽利略传》,同样也应该与受《易经》的启发有密切关系。剧本描写16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因证明哥白尼“日心说”,遭到罗马天主教会的迫害,被囚禁期间写出《关于两大宇宙体系的对话》,继续宣传自己的科学主张,证明自己并未屈服于教会势力,而是“身退道不退”。这个故事框架不是与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羑里而作《周易》的传说十分相似吗?   1942年,布莱希特又创作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该剧的主人公不就是一个箕子式的形象吗?他那身为亡国奴,装疯卖傻的形象,满口貌似废话,实则是对法西斯入侵者的讽刺揶揄,婉转揭露,甚至尖锐批判的语言,多么像中国历史上那个因不满殷纣王残暴统治,而佯狂披发以晦其明,身为囚奴而不改其正的箕子呀。   类似表现“韬光养晦”以蒙大难的作品,还有《寇一纳故事》中的短文《反对暴力的措施》。《逃亡者对话》中的第五篇,明显是受《易经》的“遁卦”启发而创作的。布莱希特把这些散文命名为《逃亡者对话》,这个书名同样是受了“遁卦”的启发,德文的“逃亡者”和“遁”具有同样的词根。根据这些作品的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布莱希特在1934年到1942年之间,曾经关注过《易经》的德文译本,从中为他的剧本和散文创作汲取过“思想启发”,在一段时间内井喷一番创作了这么多体裁不同的作品。布莱希特被人称为“中国式智者”,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责任编辑:陶红
个人分类: 科文交汇|258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易经与系统动力学
热度 1 liuhong59 2013-3-2 10:48
易经和道德经是古人说的话,如果还用古语去对现代人说,等于鸡同鸭讲。古人说的话,用今天说的话去对现代人去讲,现代人才易理解。我觉得,易经有点像现代系统动力学,认为目前状态决定了系统的近期变化,系统的变化(1阶导数,或者增加量)由系统目前状态决定。例如围棋,目前开局实地少,有的考虑选手考虑实地平衡,有的考虑先走厚,得到中原控制权再说,这是两种系统规则,一种产生高频响应,一种产生低频响应。数术,与风水好像很近,也就是对状态的描述,可以4,8,49,64,50 ,7,反正需要数量化,表示系统状态的数目。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状态数目,如两个态(阴阳),类似扔硬币(一正一反),莱布尼茨读了朱熹的书发现阴阳八卦与二进制的关系。总的来说,数术之类还是科学前或者前科学的状态。类似搞计算机系统的的人,读了“梦的解析”(1900年),认为很有启发,但计算机的诞生还是归功于诺依曼、图灵等,而不是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作用是,其术语可以帮助解释“操作系统”理论,使其通俗化,变成家常话。
356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11、南怀瑾先生论中医(精选)
baishp 2012-11-28 12:18
(选自南怀瑾先生著《中国文化泛言》之《略论中国医药学术与道家之关系序》) 中国医药,既云渊源于道家,而道家又以精微博大著称,其学术自当别自高明,奈何近世以来,一遇西洋医药输入,举国之人,几视其为陈腐朽败不经之学,将欲尽弃而勿论之耶?吾甚疑之,故喜涉猎其中,探寻其迹,乃知古之习医者,必以《内》《难》二经为初基,再次而研习《伤寒》《金匮》《本草》《脉诀》,然后博通群籍,融会诸学,方可以言医。至若粗知《本草》,略记药性,读汤头脉诀或专于科方针砭者,即骤自行医,实为医家之左道,人群之危人也。晚近有研求金元四大家之学,或探《医宗金鉴》之集,已可称为此中巨擎,既谓五运六气之说,徒有名言,概无实义,观摩止此,其它何足论哉。 夫《内》《难》之旨,先须详知人身气化之本,经脉血气与天地阴阳盈虚消长之理,然后效法以养生,应用以医世。......至若五行六运之说,辄取《周易》八卦之理则,智者知气为人生物理学术之最高原则,浅者反视为一派胡言乱统而已。...... 须知《内》《难》二经等所言生老病死之变迁,并天地间物理与人生之关系,统纳法则于《易经》,而易学之理,则本于天文地理人事物理之自然规律,其学术秉承,渊源有本,确非空言妄构,徒为虚玄也。老子有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盖谓人之生存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本能现象,与天地自然规律之气化,固有息息相关者存焉,识知天地生物盈虚消长变通之理,然后方可以言养生与医药,中国医药之学术,其根本基础实秉此而来,则较之西洋医学,徒以人身为本位,以卫生医疗药物理论等为专科,大有不同者在焉。 人生天地之间,生活起居,不离地域,日月运行,寒暑迁改,皆与人有俯仰往来密切之影响,穷探此自然规律之来源,则须以本系星球中心之太阳为准则,古称五行以日元为主,即此意也。而所谓“五行”者,谓太阳辐射能之及于地球,互为吸引排荡而生变化,其间并感受其它四大行星互相放射之作用,地球上生物与人,即受行星间各种辐射能而生存,复皆藉地气之中和而受其变化之妙用。行者,即为旋转运行不息之意,强名谓金木水火土,亦为代表显示其现象之名辞,并非谓金即金铁,木即林木也,如食古不化,死守成文,则剑过已远,刻舟何用。至于九宫八卦,六壬推步,乃效法天地生物演变之一种固定法则,以卦显其演变之现象,以宫定其变迁之部位,六壬记其次序,推步述其过程,详知四时寒暑代谢之间,生物之成坏有序,昼夜明暗之际,精神之衰旺不同,例如七日来复,为天地气化同人身气血盈亏之规律,春生冬藏,为热胀冷缩心身互用之情形,良知疾病之由来,非但为外界传染,与饮食起居之所致,即太阳系内各星球之影响人类生存者,随时间空间而互变,更有大且甚者。医药所以为养生,养之医之而不穷究其本元在此,徒为术耳,未足以言学也。 由此研究人身之本能,法则天地造化之奥秘,其微秘精细,如出一撤,古称人身为一小天地,亦决非夸张其辞,丹书所谓:“日出没,比精神之衰旺,月盈昃,喻气血之盛衰。”则知精神与气血,并为生命之中心,五腑之互相关系,有统于五行之运转,六腑之流通,有同于天地气机之往来,血管神经,同于江河之流注,情意畅抑,同于气象之阴晴,奇经八脉,为本能活动气化之径道,丹田命门,为能量储藏之机枢,此皆为生之学,从生命存在而可验其状况,并非有固定之质,不能于死后解剖可知其究竟。 如认窍穴以针灸,为佛道两家知特长,炼神气以长生,乃神仙方伎之专业。秉其学而致用为医药之术,则有一针二灸三砭四汤医之分,辅之以本能力量,有推拿气功之妙用。其它如辨药性,须知地理地质气象性能之互变,究物理,须知有化朽腐为神奇之妙用,总此方得言医,岂非综罗百代,集学术精微之大成者耶! 中国医药之所长既在此,而近世不知而辟之者亦正以此,每况愈下,乃不能会中药之精华,而发扬广大之,徒持门户之争,而蒙文化之羞,不亦事有必致,理所固然乎?须知中国医药,其源流由来虽久,而于东汉南北朝间,已随时代文化而一变,其间吸收古印度与诸国之所长,至盛唐而别具其光芒,历宋金元明,虽间而小变,但皆秉此余绪,出入乘除,现代一切文明,既与西洋文物接触,其交光回互,发扬精辟,正为此一时代有心者之职责,应当急起直追,融会而贯通之,实无暇闭户称尊,彼此拒纳也。西洋医药,寄精细于解剖,穷详证于物理,假手机械之神明,试临床之实验,其小心仔细。确非泛知虚玄理论之空言也。但其囿于生物之理,而昧于宇宙大化之机,视人如物而忽视其气化之精神,此则较之中国医药,似有逊色,若能截长补短,互相融化于一炉,苟日新而日日新之,其仅为民族之光,进而可为人群世界造大幸福,则所谓自亲亲,自仁民,而及于爱物直致于大同之世者,实有厚望焉。
个人分类: 抄袭剽窃|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与中心法则
热度 3 masterjia 2012-11-16 10:59
本人因喜欢传统文化,又是搞生物的。有时会胡思乱想,于是就把易经与中心法则扯起来了。不知以前是否有人曾聊过类似的话题,如果有,纯属英雄所见略同。发此日志的意思只是为了交流与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 华夏五千年 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中蕴含的文化思想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比如 :后来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都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易经的主要思想,孔子概括:一阴一阳之为道;如果用一个图来表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太极图。核心思想是说事物组成有阴有阳部分,阴生阳,阳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作用。今天,在生物学领域,许多基本的生物学规律在易经都可以找到影子。作为生物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的DNA双螺旋结构及基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与易经的核心思想-阴阳非常接近。 首先看DNA复制。DNA的空间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里的许多参数都可以用易经的阴阳思想来解释。如双链方向相反,可以认为是一阴一阳相配;双链的碱基组成是反向互补,这是否与易经的乾坤配合相一致?因为其他所有的卦都是在乾坤两卦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构成DNA的两条链的基本单是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不同之处除了核糖,就是碱基。碱基分两类,嘌呤与嘧啶。 嘌呤环的原子数为“9”, 嘧啶环的数量为“6” 刚好与易经中阴阳相互吻合,而且都是“6+3”。因为易经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作为最大的”9”代表“乾”,而作为偶数的“6”则代表“坤”。碱基配对的规律是 嘌呤 与 嘧啶 配对即“阴”与“阳”相配,或者称为乾坤配。A-T配两个氢键,属阴,G-C配对是三个氢键,属阳。所有的双链之间的氢键就是碱基配对形成的由二个(阴)和三个(阳)氢键来维系稳定的。每条链都 包含四个碱基,就碱基组成而言,可认为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6个原子的嘧啶 和 9个原子的嘌呤 共有6元环,也符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嘌呤与嘧啶的量相等,这与易经中的乾坤两卦各占总数的的比例相同,都是1/64。转录的起始碱基(+1)90%为G,10%A,因为G可以与C形成三个(阳)氢键,提示转录起始时乾的方向性决定作用。是否也提示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引导方向上的重要作用。DNA复制的特征是是半保留和 半不连续复制 。半保留是当复制时,双链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翻译出另外一条链,这样可以保证复制的忠实性。这与易经中许多卦是以乾卦为基础,而一些卦则以坤卦为基础相类似。半不连续复制原则更体现出易经的伟大智慧。双链合成方向都是 5‘-3’ ,但 引导链连续复制 ,非常像“乾”卦,连续,且引导方向;而 随从链 方向也是5‘-3‘, 但却是 不连续复制 的,非常像“坤卦”断,配合乾卦。易经64卦就是由连(阳)和断(阴)组成的。不同进化级别的生物也能体现出乾坤样的“连”与“断”。在原核生物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基本上都是“连续的”,但真核生物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则基本上都是“断续的”,即外显真子被内含子分割开来。原核与真核,一连,一断。似乎亦与乾坤的连和断相关。而随从链的“断”续复则正好与中国禅宗思想的“ 退步原来是向前 ”非常吻合。 DNA转录:一般认为转录是从DNA(双链,为阴)到RNA(单链,为阳)的过程。现在的转录过程完善以后是:DNA(阴)可以转录成RNA(阳),RNA亦可以逆转录成DNA,与易经中“阴(双数)”生阳(双数),阳生阴的基本思想极为相似;RNA与DNA区别主要是两个方面:核糖和碱基。核糖方面,脱氧核糖是DNA专属;核糖为RNA专属;碱基方面,U为RNA专有,T为DNA专有。其他三种碱基组成相同,这种组成亦非常符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且,一条链开始转录时,与其互补的链绝对不转录,这与“乾”引导方向,“坤”随从亦如出一辙。 翻译:是以RNA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此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性则更大。首先,密码子含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与八卦中每卦有“三”爻吻合;其次,易经有64卦,而密码子则刚好64个;亦有人对密码子和易经的卦进行了比对,结果也吻合得非常好( 这部分内容有人仔细研究过的。如果需要须再补充 )!。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结合方向刚好相反,与易经的乾坤配吻合;第三,翻译起始前多有Kozark 序列-GCCACC最为常见。在-3,-6和-9位置,G是偏好碱基,这三个数字在易经中都代表阳;这么多的GC组成也可能与DNA转录的“慎始”有关,因为这种碱基组成更稳定。可能与易经中的“乾”引导方向有关。 从DNA复制,转录,再到翻译,基因的信息被真实的表达出来。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基本是共同密码子,在很明显地提示着生物中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规律。从DNA到蛋白质,三个水平,两次信息传递,这与道家思想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亦有着重要的联系。每 三 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构成千差万别的蛋白质的最基本单位,与“三生万物”思想非常吻合。 或许有人说这是巧合,但我觉得这种巧合的有点太离谱了。呵呵。易经,作为群经之源,确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泉。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研究。
4906 次阅读|12 个评论
通灵人的阴阳世界观
king500 2012-7-23 16:14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7a5cc010175my.html 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或者说人是宇宙规律作用下进化的结果,或者进一步说人是在五行之气的运动下衍生的结果。从无机生命到有机生命,都是宇宙不同阶段演进的结果。我只是简单笼统这么说,事实上,人类的进化相当复杂。站在阴阳世界的角度看,整个世界的发展,是阳性生命和阴性生命在阴阳五行的规律作用下,共同演化的结果。 阴性的生命无处不在 忽视和漠视阴性生命的存在是无法探究生命的真实意义,即使是阴性生命,也是在五行规律的作用下所支配和制约。《黄帝内经》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这个道理,佛家思想也说,跳出五行,不在轮回之中。从这个角度说,“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个概念是艺术性的说法,神的本质是阴性生命的代名词、是艺术化的名字,神的背后一定是相应的阴性生命在那里支撑。在中国这个地域和历史长河中,出现极为壮观的和大批量的“神”,在印度那里也出现较多的神,即使在欧洲西方也相应出现相当可观的历史性神灵,不过,在欧洲西方世界里,神的另外称呼大体叫巫师,精灵,什么的……这些不同称呼,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神”,都应该统一规范称呼为“阴性生命体(无形众生)”。 西游记的真实内涵是一部阴性生命的小说,讲的是修行和修炼的过程,称奇的是,这部神怪小说成为名著经典了,可以说,写这本书的人不见得是吴承恩本人,但写这本书的人一定是通灵的人。包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一本阴性生命与阳性生命沟通发生的因果故事,只不过,艺术化、世俗化了,蒲松龄本人也一定具有通灵能力。 XXXX 年 X 月,我到蒲松龄故居旅游,那里的故居(狐仙园)很萧条冷清,为什么呢?因为那里阴气太重,很多不同层次的阴性生命在那里聚集。 事实上,阴性生命弥漫在另一层空间,我们这个三维度的空间是人类等生灵的所依附的空间,而阴性生命是依附另一维度的空间。阴性生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入我们这个阳性空间中。记住,我们每个人死后,都浓缩成这样的维度的能量光团,这样的光团储存着我们全部的累世因果信息,这样的光团,也与佛家所说的阿赖耶识种子类似,道家则称呼为元神,元神的物质基础就是这样的能量光团。 我们每个人在死后,都会经历中阴身 普通人通过一定像素的感光相机看到的,只是白白的能量光团。只有具备通灵的人,看到这样的光团后,显示的是阴性生命光团死前的最后人形图像。经过长期修炼的能量光团(阴性生命),还可以截取不同的累世信息,变换出累世的不同信息人形图像。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经过数千年的佛家思想的熏陶和沉淀,累世修行的人的阿赖耶识种子里储存了佛家法门修行的信息,这样的说法可以称呼为“佛缘深”。 很多人对自己的前世信息感兴趣,其实,早期我在帮人查看前世信息的时候,也很热衷,我的一个朋友 A ,被我查到上一世的信息是一名 X 时期的刽子手后,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本来在单位很有能力,工作能力极强,可自打知道自己的前世信息,心里产生极大的心理包袱。我对此也十分懊悔,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讲人家前世如何如何了。 大部分人重新投胎后,都忘记了前世 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孟婆汤,孟婆汤背后真实是什么呢,现在我就告诉你们孟婆汤背后的真实场景。很多人对自己的前世充满期待和好奇。也许被查出是好的信息,就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被查出不好的信息,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世上没有什么所谓的孟婆汤,也没有孟婆这样的人。 孟婆这样的典故是基于历史典故而出现的,据说,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她死后被上天特命为幽冥之神,准予选拔鬼吏供使唤。将第十殿所拟定,发往何地人的鬼魂,用采自俗世的药物,合成似酒非酒的汤,分为甘苦辛酸辣五味。这就是传说的历史典故,象孟婆这样的人死后,灵魂体在她当时所特定的阴性世界里,成为特定的具有特定职责的神灵是可能的。 但是,绝不意味孟婆会给每个人都灌什么汤,难道除了中国这片热土之外的外国人也都被孟婆灌了什么汤吗?那么进一步质问,外国人究竟又被谁灌了孟婆汤呢?所以说,通过简单逻辑推断,就可以否定孟婆汤的这一非科学著名论断。那么,孟婆汤的背后场景又是什么呢?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两个概念问题,一个是整个世界分为阳性世界和阴性世界,阳性世界分属一个三维逻辑空间,二者在时间概念上存在巨大差别;另一个是人死后的灵魂体是有一定质量的色身,这个有一定质量的色身就是照片上的能量光团,我们所看到的能量光团只是转入三维空间的阴性生命。 这两个概念在你们的头脑中建立起后,还要明白一个概念就是中阴空间,中阴空间是藏传佛教的特定说法,其实,中阴空间说白了,就是阴阳世界之间的过渡带,过渡空间,这个过渡空间的时间维度很窄,但这个过渡空间是以光速为临界点的。在物理学上,称之为波粒二象性,在生命科学上,称之为阴阳空间的过渡带。我们死后的灵魂体是以光速而存在的。当我们的肉体开始控制不住灵魂的时候灵魂就开始出窍了,这个出窍的过程就是体内七大脉轮开始凝聚。那些死亡时候的特定描写,我就不说了,你们可以查查。凝聚的结果就是浓缩成能量光团。开始脱体,这时的灵体还有一定色身质量的,也就是说,我们死亡后,我们的灵魂体要经历不同阶段的质量衰减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刚刚死亡后,不要轻易搬动尸体的原因。随着色身质量的衰减,灵体越来越轻飘了,也就是越来越接近光速了。 随着衰减,当接近光速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中阴空间,进入过渡带,冲出过渡带的人类时间概念是 7 天,但对于灵魂体来说,感觉就是一小会儿。当冲出过渡带后,灵体就进入阴性世界,按照阴性世界的五行规律开始运转,并在五行规律的掌控下,随着机缘不断投生和转世。当灵体在过渡带里缓冲的过程中,被这个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空间不断辐射和过滤,色身质量不断衰减,这个类似的辐射和过滤就是所说的孟婆汤,你们明白了吗?所谓的记忆被过滤了,只有因果信息被五行之气所刻录,并被延续和流转。那么,对一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来说,就滞留在中阴空间。 女子堕胎是有罪的,容易产生婴儿的附体 非正常死亡的人,他们的灵魂体滞留在阴阳过渡带,所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就是这个道理。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体,在浓缩和凝聚成光团的过程中,由于是突然死亡,承载的生命信息和精气质量太大了,色身质量太大了,无法在 7 天内快速通过中阴空间。类似小幅度缓慢衰减,这就导致非正死亡的灵体很容易进入我们人类的三维空间,进而对我们进行干扰。当然,他们干扰的对象和程度是在五行规律的作用下,基于因果链接和机缘进行干扰的。比如一些附体现象,附在一些免疫力低的人身上进行倾诉,来寻求解脱,这也是为什么东北大仙堂上需要一些非正常死亡的灵体在堂上坐镇的根本原因。当然,大仙是另一个层面的修行阴性灵体,仙家与普通的阴性生命体是有区别的。 这也就是说,在阴性世界里的阴性生命是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我在冥思和打坐中,所观到的阴性世界景象,令我极为震撼,内心无比恐惧,又令我无比舒心,也正是因为所观所想,所以我对阴性世界的各层次生命怀着无比的包容和宽容,决不丝毫厚此薄彼。也正因为如此,我对个别“大德高僧”排斥和诋毁相关阴性生命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慨和无奈。固然,低层次的阴性生命,比如一些低层次的小仙小鬼,依附某些人来作恶是不对的,如果被依附的人坚持正念和正觉,他们就不会作恶。我们要学会用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各层次阴性生命,何况,在累世的流转中,一些阴性生命又何尝不是转世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前世究竟与否,已经毫无意义了,我们要珍惜当下,承受和面对这一世的因果债务关系,好好做人,认真做事,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感恩帮助过你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才是这一世要做的最好修行方式。那些热衷给佛像披金戴彩的所谓修行人士,只不过自己多了一点点福报而已,对修行毫无帮助,那样的行为是对佛家思想的践踏。 如今,商业化的气息已经不断扩散和弥漫中国诸多的各类寺庙,可以说,很多寺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去处,只是商业化掠夺利润的工具,是宗教主义色彩的办公场所。过去古代先哲的那样避世,逃离现实的修行方式,也不太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了,那么只有自己开悟智慧,直面这一世自己的因果债务关系,在人海茫茫的迷途上,自己好好修行。 狭隘的说,人生的本质意义就是直面这一世的因果债务关系,在还债和讨债之间往复穿梭和流转。即使有的人这一世福报很大,吃喝无忧,花钱随意,但这一世福报尽,下一世也许就风光不在,倒霉透顶,这里面就包含了还债与讨债的深刻因果道理。进入末法时期,整个人类社会进一步加强伟大的佛陀思想所揭示的因果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阴性生命与现世因果 很久以来,经常朋友表达了对修行的困惑,希望我能指点一二。事实上,每个人的这一世的因果不同,个体命运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力图拿出一个答疑解惑的蓝本是很困难的。总体感觉一些朋友仍然在修行的迷雾中辗转迷失,和我当初对世间修行道法的追求一样,那种困惑、无知但执着的心态何等相似。很久以来,我通过打坐冥想,特别是元神出窍领着我幻游阴态空间(狭义上说,也可叫阴间),使我对阴性生命与因果事件的辨证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加对因果轮回有了深刻清晰的把握。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供有缘人参考。 通过冥想和穿透,我惊讶地发现:在现实中的各种意外事件、疾病、家庭变故等等的背后,阴性生命不知不觉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幕后角色。 生命的主宰是灵魂,是呈波状的能量体。累世的经历给灵魂带来了各种伤害,造成灵魂的缺陷,如:能量减弱、恶性信息的沉淀、扭曲变形、伤痕累累、残缺不全、失魂落魄等。如果灵魂有这些不健康因素,肉体就会成为牺牲品。在肉体死去后,灵魂要有一个新的归宿:上天,入地或轮回。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灵魂在肉体死亡后即可找到归宿,尤其是那些由于意外事件而突然失去肉体的灵魂,如死于车祸或战争,被谋杀的、淹死的、饿死的、自杀的、被迫害致死的,被打掉的胎儿,孤独、忧郁、痛苦、得不到关爱的,含恨或含冤而死的,死去后得不到安葬的,心中的情感割舍不下的等等。 这些既上不了天,又没有入地,也未能进入轮回的、没有归宿的阴性生命,就滞留在阴阳过渡空间,成为游荡的负能量体。虽然没有了肉体这个载体,但它们同样是生命体,有神识(类似思维,但不等同于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器官),有对能量的需求,它们需要一个寄宿地。它们一旦与人接触或接近,就会对人体产生干扰。这种干扰,轻者使人感觉身体不舒服,重者则会引发生理或心理疾病,产生慢性病、疑难病症、不治之症;也有的会引发家庭变故,学业、事业不顺,或出现意外事故等等。 学习大乘佛法,可以超度亡者的灵魂 这些由负能量干扰引起的疾病,可能是由自身魂体问题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外来阴性生命干扰产生的。在老百姓中,尤其在东北,称之为“附体病”或“鬼附身”。一些宗教将其称之为魔鬼附体或因果病。西方医学往往从细胞分析、从病毒方面去探究疾病产生的缘由,只治疗肉体,而忽略灵魂的存在,使得相当多的疾病得不到根治。 在我们周围的三维空间里,人、动物、植物活着时,肉体呈显化态,灵魂呈隐化态。当他们死后,生命从一种可见的形式转变为另一种用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即从三维空间的阳性生命体转变为三维空间的阴性生命体,或者转变为另度时空的生命体。灵魂作为一种生命形式,是一种能量体,在五行气场和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轮回转世的现象。宇宙是一个大信息场,地球是一个大信息场,人体也是一个大信息场。我们与阴性生命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因果信息交换和轮转。 在今世投胎以前,我们的生命信息就已经储存了累世的信息。今世之果源自宿世之因。在过去的轮回中,我们有可能伤害过他人,或欠了人家的“债”没还,也可能被别人所伤害,或经历过战争、自然灾难等,还有可能在幼年时经历不幸,遭遇父母离异的恐惧,受人虐待,突遇意外事件……对所有这些会在灵魂的信息库里储存着。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场所都有一个信息能量场。如果一个人受到阴性生命的干扰,他的个人能量场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场所的能量场。相当数量的人在受到阴性生命的干扰之后,情智上会发生变化,性格、爱好变得古怪,思维容易混乱,心情忧郁,甚至要自杀;或者是思维、行为受控,在突发事件中受伤甚至死亡。 XXXX 年 X 月初,我单位一个出过严重车祸的朋友自述在事发时,突然感觉自己的大脑出现短暂空白,他驾驶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接二连三地撞向另外的三辆车。事后,我用通灵查看显象当时的情况,发现有一个报复的阴性生命要置他于死地。 经查,这个灵体是他爷爷那辈的一个邻居,因当时宅基地一事跟他爷爷发生过激烈冲突,并被他爷爷把其腿打坏,这位邻居还被他爷爷因历史清白问题揭发到当时的革委会,导致这位邻居被批斗过,结果这位邻居含冤而死(一直没有托生)。在这个朋友身体阳性能量低的时候,被这个债主找上门来。同时我对出事朋友的八字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八字的角度分析,发现朋友的八字与出事那天(庚午月,庚戌日)形成煞局,显示出有车灾信息,当场我又起卦,在互卦上显示出有一位与爷爷同辈人的阴性灵体上卦,克体之卦,综合各角度分析,断定朋友的车灾属定数,属因果循环之报。 《周易》只是告诉你的“命”,但转“运”必须依靠佛法(诵经,布施,放生,多做善事,以及忏悔自己的业障;并回向功德给冤亲债主) 通过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深思,可以说,人的命运与三世因果有关,今生命运的种种吉凶福祸都由累世的业力牵引作用,无论是通过八卦或八字等预测方法上查看,还是通过天眼神通上查找,都牵扯出今生自身灵魂体与前世或今世它身灵魂体之间的因果定律。 此外,有时是几个阴性生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进行因果讨要。比如,多次堕 - 胎的胎儿的阴性魂体就会集结成群对导致其被堕 - 胎的女性进行干扰,常见的症状就是经常做奇怪的噩梦。有时是一串的阴态灵体在生者身后排队。比如,在一个朋友身上,我先是看到许多树的低能量阴性生命,那是他小时候与家人在农村造房子时砍掉的树的亡灵。将阴性生命请走以后,我又看到他父亲的阴态灵体。这些与我们有关的阴性生命,或是紧贴生者,或寄居在生者体内,或与生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些阴性生命被请走一个,就少一个,生者的灵魂辉光亮度就清亮一点,干净一点。我曾经利用数码照相机在我市一处殡葬场所拍摄到很多张照片,照片上显示难以数清的阴态光圈,密密麻麻,其亮度和大小不尽相同,通过数码相机,我们肉眼看到的是光圈,但通过天眼查看,我所感应到的是死前形象各异的无形众生(阴性生命),令人很震撼,也令人很深思。 当有一天你领悟了在生命旅途中,还有那么多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出现,与你并肩而行的阴性生命众生的时候,也许你就知道该如何珍惜生命,就理解了修行的意义所在,就不会再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就要学会承受和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拿出你的智慧和勇气,怀着感恩的心和忏悔的心,去积极处理和化解,实实在在地了断因果债务关系。 真诚的忏悔,发自内心的忏悔,冤亲债主会给你改过自新的机会 写完这篇文章,我总感觉没有把话说透。点滴的感悟是无法驾驭这么大的话题的。只希望微弱之火可以擦亮一次因果的迷雾,让我们看清一次生命存在的意义。不自觉地找到汪峰的那首歌《存在》,也许只有听这样的激昂曲调才能提振我们对生命的信心吧。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多少次荣耀却感觉屈辱   多少次狂喜却倍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却心如刀绞   多少次灿烂却失魂落魄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利用一点时间,讲一讲情债的因果道理吧。其实,这个话题是很难驾驭的,情债的内涵实在太大了。我的说法也只能是泛泛的谈论,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大家还记得歌手陈小春的那首歌吗—《我爱的人》:   我爱的人,她已有了爱人 从他们的眼神,说明了我不可能 她做了她,觉得对的选择   我只好,祝福她,真的对了   爱不到我,最想要,爱的人   谁还能要我怎样呢 歌手陈小春这首《我爱的人》,很无奈表达了男女之间情感纠葛和无奈的心声。从阴阳世界的流转看,情债是一种特定因果讨要。讨要的形式就是爱我就要对我好,满足“我”所需要的,包括情感需求,物质需求,肉体需求。这种需要或需求,在现实世界表现为物质利益、情感碰撞、肉体交换,,等等。物质利益,肉体交换自然不必说什么,大家都明白。 最难以理解的是情感碰撞(不包括那些比较正常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一些男女之间,有时彼此之间没有利益或肉体在其中,二人之间完全是基于因缘而遇产生出情感火花,这种情感超越了家庭和道德的约束,尤其在虚拟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这种情感碰撞正成为当下交友的最便捷,最时尚的方式之一。 从因果的角度看,这种一见倾心式的情感碰撞是基于前世违背诺言所引发的贪爱和依恋,并在阿赖耶识种子中储存起来,等待机缘来生发。前世的“我”违背承诺,没有兑现爱你的承诺,“我”欠了你一个情债,经过几世轮回,我们相遇,你来讨要,明明我很爱你,你却爱上别人,或已经和别人组成家庭,并在情感上进行撕心裂肺的折磨。王志文和江珊演绎的电视剧《过把瘾》就很生动地把男女之间的情感折磨表现得淋淋尽至。 广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在因果轮回中承受报应,报应不能等同于报复,以前我习惯用拆解八字的方式和通灵观察共同探究婚姻关系。发现八字所揭示的情债关系与经过通灵观察这个人的前世情债,在结果上是一致的,虽然二者之间在时空上存在不同步的现象。XXXX年X月,我在办理一起系列盗窃案件中,犯罪嫌疑人L某通过砸高档轿车玻璃,盗窃车内财物方式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仅仅起诉书中涉及的案件数量就达200多起。L在我市国有大型企业就职,待遇不错,L之所以作出一系列犯罪行为,L的网络女友S起到了不可推卸的作用。L和 S 都有各自家庭,通过网络见面后,彼此倾心,两人感情迅速升温。 二人打算结合,重新组成家庭,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L开始实施了砸高档车玻璃,进而盗窃车内财物的行为,曾经一次盗窃车内现金 10 万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累计涉案财物达到 20 余万元。我研究了L的八字格局,XXXX年己丑流年遇伤官劫杀,有牢狱之灾的信息。而这个S作为偏财之象进入他的生命中后,更加重了他的伤官信息。我在一次提审L时候,曾对他与S的情感关系进行了对话,L说:自从认识S后,我就发疯地爱上她,只要她提出的要求,我全部满足。而且涉及到一些赃款赃物的问题,L都咬定说:与 S 无关,她不知情。 当然从证据层面而言,确实没有充分证据证实S知情,并参与犯罪活动。而研究一下S的八字信息,就发现S在XXXX年不仅没有牢狱信息,而且情爱滋润,财运颇丰。反过来,再通灵观察一下二人的前世债务关联,L在前三世与S有过因果债务关系,而S轮回转过二世,并与L某在今生相遇引发情债关系,事实上,S比L大 13 岁(发帖人插句话,这L咋寻思的,长没长心?!)。进一步研究八字发现两个人之间的缘分还要在今后的岁月中持续一段时间的,后来,S到我单位来取回L的日记时,说了一句话:我会一直等他出狱的。从这句话也间接验证了上述推断。办完这起案子,我除了唏嘘感慨外,真的无语啊,我时常思索:这样的事是否能避免呢? 在我的研究领域看来,八字只是展示这一世所承受的因果债务关系。正因为如此,觉醒的人把修行作为提升自身的目标,无论在修行过程中所设定的目标多么宏大高远,形式上多么眼花缭乱,本质上都是在偿还因果业债关系。情伤的背后就是承受了一种业债关系。讨要和归还是相互交叉,层叠在一起的,但无论多么复杂,都有因果牵引和拉拽。所以说,从现实的层面说,我对那些敢爱敢恨的人充满敬意。 爱就要真挚,就要用情,珍惜爱我们的人,爱你的人,就是在还给你这份情义。中立地说:爱一个人的过程就是了断情债的过程。但这样的情债了断,如果是背离当下的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层面,就显得十分荒谬,就要受到来自道德和法律的惩罚和制约。悲剧一幕幕上演,前仆后继者仍然会纷至沓来,也许这就是轮回的另类场景吧! 对于一些修行的人来说,绝大数人都认为情债是阻碍修行的最大障碍。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修行而伤害父母及周围亲人,包括爱自己的人,对于这样的行为我是不赞同的。事实上,处理好周围各种关系,包括情债关系就是在承受和化解这一世各种债务关系。所以说,好好做人,好好处事就是另一种修行形式。佛家称呼为入世修行,那种出世修行的方式只是针对一些特定的人群,特定的人群往往是看破红尘,自身因果已经还得差不多的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恐怕都在入世中沉浮。 只有修习大乘佛法,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 包括我在内,我的修行状态也是在爬坡阶段,无法抽身引退。那天我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电台里播放无印良品的歌《没你的日子》,是一个大学女孩给她的男友点播的,女孩说了很多对她男友真挚的话,虽然他男友已经和别的女生好上了。歌中有一句最令我感动:“我不在时你会不会好好照顾自己”,大家可以找到这首歌,听听。有经历和故事的人,听完会有另一番滋味。 记住,珍惜眼前爱你的人,对那些没有结局,甚至带给你悲情伤感的“爱人”,只能在梦中问问:前世的你,在今生过得好吗?
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李大潜院士: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提高素质》有感
热度 2 lfdai2007 2012-7-16 23:48
读到李大潜院士的这篇文章,我深有体会。作为一个即将进入研二的学生,我实不敢狂言狂语地讲,数学有多么伟大。有一次与研究催化剂的同学交流,他告诉我,他们这儿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太喜欢数学。在他们看来,学数学的人似乎有点儿“不正常”。从本科到研究生,我经历了无数次的质问,学数学有什么用?面对这种问题,我多数选择了沉默。记得有一次和学电气的一同学交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偏微分方程,学数学的人首先会想这个方程怎么来的,而工科的学生多数情况下会问“这个方程有什么用处”! 什么叫有用?我的理解是,可直接转化为利益或生产力的东西。数学到底有何用?数学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习的目的就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数学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明“理”。 《易经》讲究“象”,“数”,“理”;可见几千年前,老祖宗就明白了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数”的关系的变化。数学中有许多公理或定理,数量的变化正是以“理”作为基础的。“理”永远是不变的,变的是“数”,表现出来的就是“象”。所以,学数学可以帮助人们通晓天地之理。由于数学去掉了“象”这一元素,从而使人们感到数学十分抽象。数学的高度抽象化,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物理规律往往很简单,牛顿力学体系的公式没有一个是很复杂的,电磁学里也没有什么很晦涩难懂的表达式,唯有数学里面的很多模型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因此,学习数学有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与实际物理模型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理解。 但是,越往深处学,越发现数学中很多模型都难以借助于现实模型来表达了。像代数里面的超平面,高维球等等只能借助于低维的方式去比拟。很多人都问:为什么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计算人们就想到了这种处理方式了呢?为了让非数学专业的人更好理解,我给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人们可以先通过尝试,计算三元、四元线性方程组的解,观其通解的形式。然后猜想N元情况下的表达式,然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样说部分人可以接受。其实,从几何的观点看,行列式相于计算“体积”,一个体是由那几个极大无关的基本向量构成,因此其体积也必由这几个量决定。人们从低维推广到高维,最后也会得到统一的形式! 真正懂得数学乐趣的人,必定具备高水平审美能力。读《易经》,让我由衷地感叹华夏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如此璀璨。从高中时起,就分成了文理科。到大学,越分越细。唯有《易经》真正统一了自然与人文,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不仅倡导了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在应用科学的同时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易经》对自然的解释,没有一个公式,没有一个专业化的名词,其独特的“一”与“二”的编码系统,阐述了世间一切道理。《易经》有64卦,生物的遗传密码也正是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共有64个密码子。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运行原理正好是二进制。可见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的抽象是多么精确!现代社会进入了大众化学习时代,多数人不可能像伏羲氏那样去观天象,思考日月星辰的变化。若能学好数学,就相当于有了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正如李大潜院士所言:“如果你希望做别的行业,也要先念好了数学,它的功底是留在你身边的,是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 数学是不分文理的。我希望有一天,不论是学哪方面的,都应该给予数学一份敬意。物理化学固然离不开数学,人文也不脱离数学。伟大的画家达芬奇精通射影几何,哲学家罗素也是伟大的数学家。为什么艺术家的作品如此令人沉醉,背后的“数”的变化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只不过人们只记得那一起一伏乐曲的美妙,而忘却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发现科学美,就能攀高峰。我想,发现数学美,不仅能攀登高峰,更能创造奇迹。自然界现象的结构是非常之美的,数学的美是一种由表层到深处的灵魂之美!
4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眼中的儒释道之道家
热度 1 gmhua 2012-7-7 21:17
我眼中的道家是精英中的精英宗教。 道家,不是一般人和二般人能当的,没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意志,超人的勇气是当不了道士的。古人有“饶君聪明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所以智慧小了不行;一般人,让你静下来和自己独处,解决“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念头问题,会把人逼疯,但是道士们就是要从此处入手,所以无卓绝意志也不行;至于超人的勇气,那就是,道士是以身试法,拿自己的生命当实验品,一步错,命就没了,勇气小了怎行?! 儒家,无论多么伟大,但是她建立了天人合一理论后大概只关注了社会和人伦,尽管孔子韦编三绝周易后,将其心得文字说明,使易经终于从仅仅是符号形式丰富到图文并茂,但真正继承易经思想的我觉得好像不是后世的儒家,而是道家。 对比于儒家的关注人伦,道家则是创立了天地人的全方位世界观,我们姑且不说天地人的世界观正确与否,仅仅是将人放到天与地之间,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仅仅这一点就足以令人惊叹。 道家对民族和时代最伟大的一点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饱含道家思想的人往往起到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部分人观点,个人很认同,不求共识,当然道家也不是个求共识的宗教)。 儒家,汉代以后,为真理而献身的激情就越来越小了。而道家,一直以来都是以身试道,以身求道,以身证道。无论是炼外丹时代,还是后来革新到炼内丹时代;无论是出于伟大理想,还是出于羽化登仙的私心,一代代道家人物用自己的生命做实验,为人类发掘人体本能立下了不朽功勋。如吕洞宾,在华山,组织2000多道士分若干组进行人体实验,有服食不同外丹的,更多的则是练习各种内丹,其中有800多道士因为服食不当或练习不当死于非命,但用生命换来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人类生命科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说到外丹,内丹,我认为:目前西方医学仅仅是停留在外丹阶段,以后如果西医不想死,想有革命性发展的话,一定是向内丹层次进发。西医目前大体是这样的,发现某一元素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就自然而然地工业化提取该元素,(这一点有点像外丹阶段),接着制成某药物,申请其专利(这一点又不及外丹)。而这种药物对人体整体而言,对人体长久影响等好像关心不够。内丹在此不说了,一个“任督二脉‘就够吵的了。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易经 人生 智慧
quu 2012-6-29 15:16
易经给我们的 64 个人生智慧 易经的日常用法:《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 64 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 64 个哲理,就形成了 64 个感悟, 64 个感悟回答了人生 64 个怎么办。    64 卦为我们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 ----- 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 ---- 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 ---- 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 ---- 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 ---- 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 ---- 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 ---- 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 ---- 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 ---- 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 ---- 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第十一感悟:善于沟通诚信待人 ---- 增进了解   要沟通必须诚信待人,将心比心。沟通缺少了真诚,一切都会变得虚伪,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交流都因没有力度而难以让人信任。   第十二感悟:顺应自然顺水推舟 ---- 懂得顺从   当上帝要在你面前降下灾难时,不要悲观,不要失望,要坚强,也不要过多地去苦恼,苦恼没有用,要保持平常心,要顺应自然,要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更理智地去处理路边的荆棘和杂草。更快乐的去从容面对一切。   第十三感悟:和睦相处平易近人 ---- 融入团体   我们常说,要想做事,首先必须会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而做人就是讲究人缘,要想有人缘,就必须与团体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团体,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人的心声,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难,方能得他人之心。   第十四感悟:柔顺谦逊精中求细 ---- 稳妥操办大事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所以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第十五感悟:谦虚谨慎虚若怀谷 ---- 切忌得意忘形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了,浮躁就会让人变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为了让鲜花常伴于我们身边,让事业不断前进,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谦逊谨慎,虚怀若谷吧。   第十六感悟:有备无患奉献爱心 ---- 分享快乐   世界是美好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世界时,我们征服了世界;创业是艰辛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创业时,我们成就了创业。创业是一种分享,一种付出。付出是一种爱,爱是快乐的,快乐需要微笑。微笑,没有沮丧,也没有失败,只有进步,只有成功。   第十七感悟:随机应变开阔视野 ---- 灵活变通   要学会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不断拓宽视野。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会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守旧,就会落后。   第十八感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 冷静纠正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别人的赏识,期待着社会的肯定,期待着自我价值的确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动力,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有明确的针对性,要就事而论,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洞。   第十九感悟:智慧感化德行育人 ---- 因势利导 教育人或者管理人都要以理服人,以智慧来感化,以智慧育人,坚持中庸之道,利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教导人,从而取得人们的信任或尊重。   第二十感悟:审视自我观察别人 ----- 完善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须审视自我,经常反省自我。   经常审视自我会让自己更能够认识自我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第二十一感悟:大事花小小事化了 ----- 消除阻梗   化解矛盾要首先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这样就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二十二感悟:树立形象提高修养 ---- 学会包装自我   每个人就象一个招牌,当你出现时,人们对你会产生一种印象,要想被人们所认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要树立形象。   第二十三感悟:顺应时势寻求帮助 ---- 正确对待衰败   有的时候,衰败会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躲避,这个时候,要会寻求外援,取得帮助,增加自己的力量,共同承担衰败带来致命的打击。   第二十四感悟:有错必纠改邪归正 ---- 学会做聪明人   人生就是这样,既然有了错误,就要勇于面对,要有错必纠,及时改过,方能进步。   第二十五感悟:光明磊落脚踏实地 ---- 战胜虚伪   人需要豁达,需要开朗,需要抛开烦恼,需要防开心情,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坦然地面对一切,这样,你的所有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第二十六感悟:积善行德招贤纳士 ---- 揽人才笼人   作为一个领导,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身边必须有一大批为自己能撑得起腰杆子的贤才,为自己死心踏地而卖命的志士,同时还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德行越高,懂得越多,事业才会越顺利。   第二十七感悟:自食其力养人养德 ---- 学会养家糊口   人要学会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创造财富,养护自己和家人,不要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成为家庭的懒汉,国家的负担。   第二十八感悟:敢闯敢干不怕失败 ---- 过流时期坚强如刚   在大的过渡时期,免不了困难重重,荆棘遍地,但做事情之前,需要我们的耐力,需要我们敢闯敢干,不怕失败。   第二十九感悟:流而不盈持中守正 ---- 直面坎坷 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填不完的坑坑坎坎,当我们正在困难之中时,要知道流而不盈的道理,要有持中守正的态度。   第三十感悟:选择依靠知命乐天 ---- 保存退路   当眼前的太阳已经沉没,背后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我们站在黑暗中,应该做点什么呢?   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依靠脚下的土地,依靠繁花硕果的春秋,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坚持不懈。 第三十一感悟:相感以情坦诚相待 ----- 寻找朋友   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朋友不是一段永恒,朋友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因为缘起缘灭使生命变得美丽起来。即使没有将来又有何关?至少,不能忘记的是朋友以及与朋友一起走过的岁月。   第三十二感悟:人贵有恒积极主动 ----- 持之以恒   人活在世,最怕没有志向,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成就大小,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有坚强的毅力,绝不会一无所成。   第三十三感悟:远离小人敬而远之 ----- 保护自己有学问   《易经》告诉人们,山高天退,山不论多高,也不能接近天。远离小人,但不要憎恶小人,而是严于律己,使小人不能接近。   第三十四感悟:目标正确懂得放弃 ----- 稳步壮大自己   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步前行,在磨砺中不断壮大自己;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要谦虚进取,吃苦耐劳,目标正确,懂得放弃,恰如其分地展现自我的实力。   第三十五感悟:爱岗敬业以德服人 ---- 缓步晋升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   第三十六感悟:退而自保锋芒不露 ---- 心怀远大抱负   韬光养晦就是要沉着应付,能忍辱负重,凡事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等到条件成熟时,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君子光明的德行受到创伤,这时再继续前进是非常艰难的,聪明的办法是收敛自己的光芒。   第三十七感悟:端正家风教子有方 ---- 创建美好家园   有句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为人父母的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出一些丢人现眼的事情,做儿女的难道不受到感染吗?谁不指望子成龙女成凤,但必须要一个先决条件——家风纯正   第三十八感悟:求同存异信而不疑 ---- 学会与不同人相处   当自己与别人意见相左时,关键的是要把握时机,在异中求同。异中求同,是为人处世的一大特色。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宽宏大量的气度,拼弃杂念的心态,才能被他人真诚地接受。   第三十九感悟:追思反省刚健中正 ---- 摆脱困境   困难是难免的,这个世界本来充满着矛盾,困难时时有,事事有。就看如何对待它。有了困难,要客观分析它,深入地研究它,从中得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采取对策,吸取经验,争取下次不再发生。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第四十感悟:养精蓄锐改过自新 ---- 平安渡过险境   有了困难,必须想办法解除;就像遇到高山,看到沙漠一样,必须勇敢地面对。但一定要有方法,才能平安渡过险境。 第四十一感悟:吃亏是福有失必得 ---- 获得利益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得失失,失而复得,这便是生命的历程。有一种得失是必然的 ----- 得生,必得死。然而,同是懂得这一法则的人,所得却不尽相同,一种是消极的,像“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如季羡林所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绝不能白白的把生命浪费掉。”前者对于这个法则局限于明白,而后者却是透悟 ----- 不只对这个法则,也是对人生。   第四十二感悟:乐善好施惠人惠己 -----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易经》告诉我们,损上益下,都是民悦无疆,都是道义大放光芒。你对别人好,别人对你好的概率非常大。这是自然法则,因为毕竟好人占多数,善心占多数。佛说,爱别人,别人会回报给你,这样,就等于你自己爱自己了。爱别人吧,他会回报给你。爱,让我们共赢。   第四十三感悟:当机立断胜卷在握 ------ 处理事情要果断   做事要果断,要雷厉风行,不可慢吞吞,犹豫不决。否则,会毁坏前程。有史以来,成大事者在处理事情时都会当机立断,拿得起放得下,干净利落。   第四十四感悟:珍惜缘分选择朋友 ------ 慧眼识他人   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机遇,是成功的开始。机遇之后便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从这方面来说相遇是好事。但相遇并不总是好事,所以,要学会慧眼识他人。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长 ----- 开创光明   对于现代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这就要求领导者们能做到“尚贤”,以才为标准,招揽一批可用之才。   第四十六感悟:积累资本寻找贵人 -----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机遇和贵人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的适当的人,事,物的组合体。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完美的巧合何时出现,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人脉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   第四十七感悟:卧薪尝胆笑看人生 ----- 摆脱潦倒   《易经》告诉我们,当你穷困之时,要想没有灾难,要想通达,必须做到冷静相对。虽然身陷穷困,仍然自得其乐,不心急火冒,坚持自己的理想,卧薪尝胆,坚守中正的原则。   第四十八感悟:求贤若渴善待英才 ---- 做合格的老板   给别人机会,就等于给自己机会,职场也是如此。对别人宽容,将会造成能力互补,资源共享的职场氛围。经常给自己公司的员工以涌泉相报,将有助于提升你的职场情商,增强你的职场凝聚力与向心力。   第四十九感悟:破旧立新与时俱进 ---- 改变自我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会被淘汰,所以,只有不断地推尘出新,才会有进步和发展。   第五十感悟:厚积薄发堪当重任 ----- 干大事要人才   《易经》告诉我们:才能浅薄,而地位尊贵,欠缺智慧,这样的人去图谋大事,必定能力不足。这样的人如果担当重大责任,是很少没有灾祸的。   所以,要薄积厚发,奋发向上,取得进去。 第五十一感悟:笑容坦然言行自若 ----- 遵循行为的规则   在这多变的红尘世界,谁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随遇而安,拥有一份从容,坦然面对人生。   第五十二感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 做事有分寸   在一切工作中,我们的决策都应该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第五十三感悟:循序渐进德厚载物 ---- 提升自我实现目标   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地做下去,终究会从低洼的平地攀登上理想彼岸的。   第五十四感悟:专心如一白头偕老 ---- 寻找如意伴侣   谁离开谁都可以活下去,但要知道谁要拥有了谁,会更幸福。所以请珍惜你的他(她)吧!只有相互依偎,相互关爱,相互信赖,专心如一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   第五十五感悟:扶危济困泽被后世 ---- 达则兼济天下   人生有多少价值,取决于帮助身边周遭的人创造出多少价值。人生愈有价值,生命愈有力量,自然也就愈快乐。我们不管价值观来自何方,归向何处,只要知道坚定不移,带来的是快乐,延伸的是幸福,这就够了。   第五十六感悟:走出家们闯荡世界 ----- 寻找发展之路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要走出去,看世界,学本领,破除了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和致富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勇于走出家门闯荡世界。   第五十七感悟:过谦不及有始有终 ---- 实现志向   谦虚固然好,但谦虚过度,就是懦弱。因此,面对人生的各种抉择,要知道何时应该谦虚、何时应该张扬,从而灵活应对,游刃有余,促使自己快速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巅峰。   第五十八感悟:开怀豁达齐心协力 ----- 共同进步   人的一生虽然不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坎坎坷坷,是避免不了,但欢欣、喜悦的日子也会时常光顾我们。我们要想欢欣、喜悦起来,必须学会开怀豁达,要想共同进步,必须齐心协力。   第五十九感悟:凝聚人心增强实力 ---- 一盘散沙是大害   市场上的优秀人才不多见,笼络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吸引行业最优秀的人才,笼络一流的人才才能增强公司的综合能力。   第六十感悟:洁身自保无欲则刚 ----- 懂得节制   只有懂得节制,才可能做好选择。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必须学会约束自己,时时审视自己,关键时刻要会洁身自好,要懂得无欲则刚的道理,千万不要让一些坏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第六十一感悟:诚实守信专心致志 ---- 推动事业发展   人要专心就能做成好多事。人的潜能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第六十二感悟:小过无错大过难容 ---- 正确对待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过失是很难避免的事,关键要学会正确对待过失,开动脑筋思考过失,从过失中得到启迪。   第六十三感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 保护成功果实   成功了,确实不容易,也许它蕴含了我们半生的心血,既然成功的果实来之不易,就让我们多一点居安思危的意识,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吧。   第六十四感悟:永不懈怠消除悔恨 ---- 迎接胜利   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过失而后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个人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数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错已铸成,且又无法弥补,要当机立断: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犯。这种很干脆的自我警告,比放在心里悔恨更有用。
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系辞传翻译
热度 1 douglas086 2012-6-5 21:37
易经系辞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我的翻译,请斧正。In ancient times, BaoXi was the king of the world. He looked into the sky and observed the phenomenon of the star, looked around the earth and found the rule underlying it. Learning from the language of the animals, and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y live, thinking about him own body and extend to everything, therefore he made Ba Gua to get the wisdom of the God and to elucidate the living of everything.
65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英媒:中国科学的崛起存在障碍”一文回应
热度 2 luoxc 2012-5-31 12:52
我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就是废除了领导干部职位终身制;我国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败,就是恢复因文革已远远落伍西方的科教职称终身制,使科研教育领域失去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使科研教育界一些心术不正、道德败坏者得以拉邦结派,互相吹捧、弄虚作假,误导必须四年一换的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在危及民族生存的,来自美国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和尖锐。 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必须重塑自己民族的脊梁,《易经》就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中华民族塑造的脊梁。西方科技都是“双刃剑”,“易经”能帮我们巧妙地利用有利的一刃,而避免有害的一刃。 盲目地学西方,哪怕拿再多的诺贝尔奖,中华民族也不可能振兴。 罗祥存 2012.5.31 v
个人分类: 振兴中华|3653 次阅读|5 个评论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六月飘零赠别
ssyandmltcdj 2012-5-4 22:47
跋: 前段时间曾以此为题写一些同学平时无所事事,饱食终日的文章,但是却与卦辞的原意有些遥远,我曾在《中国文化元典》课上听到过原意的解释,但是我却不怎么认同孔子《易传》的解释。今天以此为题是为了说送别的,朋友在飘零的六月远走他乡,临别之际,我的祝词里是这句话!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我虽然不是很认同这句话的解释,但是也同样认为我的解释是牵强的,终日乾乾说成是饱食终日还是不妥。但是孔子的解释对于送别还是多好的一句赠语。 我一直认为,或者说从心底里面希望,我的学生也好,好朋友也罢,出去以后都多少经历些磨难,受点挫折教育,这样可以更有助于成长,尽管我喝酒或者送别时也说“一路顺风,多保重”!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小心姿态走出社会,这样也许能够做的更好,所谓“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这种“乾乾”的态度对于人生路还是很有补助的,也是很需要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有点矫情了,有些调字眼了,送别只是表达美好祝愿嘛,没有必要这么较真!是啊,我有时候也大多这么想,我也会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内心中却时时有此想法罢了! 最近我的学生里面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跳槽大潮,有人成功如愿,找到了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也有人把梦打得破碎异常,把目标都失去了!这让我深有感触,我劝他们,也劝自己,其实能够迈出第一步就很不容易,能够多走走多看看,即使失败,也是成功,并不一定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是失败,或者说有些后悔当时辞职的冲动,这些根本无需后悔,要知道能够下一个辞职的决心是多么的不容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也许今天不能找到合适的、理想的,但是最起码有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挫折经历,这对一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也许根本不是我的几句话能够明了其中的意思的! 曾经有个同学,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然后工作、结婚都是那么的让人羡慕,但是在一年前却因为一些不太为人道的原因而香消玉损,我当时知道时是震惊的,泪水无序的飞扬,那么可爱的人怎么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我实在是想不通!后来我分析多半是因为路途太顺利了,心里的承压能力太差,一旦受到重压无法承受,实在是情有可原了!因此在以后的时候我都希望我的学生或者朋友多少受些磨难,也许这并不是磨难,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磨难也许更是人生中的财富,一笔不可多得,无法复制的财富!也许不仅仅如此,磨难在人生中的塑造完善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更是无法限量的! 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有一个“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乾乾”之心态,什么样的磨难都不在话下了,那些也就不再是磨难,而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和调味剂了!那样就一定能够做到“厉无咎”了! 再次祝愿所有的朋友能够平心承受一些“调味剂”,并且最终“厉无咎”!最后拥有“飞龙在天”的辉煌!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6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易】积善有余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2-4-10 11:59
旧时大户人家门前常用的一联,写作: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一联,源自《易经》中“坤卦”第一爻(初六爻)之解:“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一句。 坤卦初六爻,解曰: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初六爻坤卦最下面的一爻,是基础。说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与“厚德载物”,其意相通。 “馀庆”二字,因与“积善”为因果,所以常用。据《宋史·蜀世家》载:北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 964 年)除夕,蜀后主孟 昶 命学士辛寅逊为题桃符,以其非工(嫌他字写得不好),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春联。可惜好景不长。正月,宋军入川,蜀主投降。宋史记载:“其年正月十一日(蜀主)降,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圣节名也。”意思是说:宋朝灭蜀后任命的成都知府,名字就叫吕余庆;而“长春节”正是宋王朝的“国庆日”——皇帝赵匡胤的生日!正应了“新年纳(吕)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一联。 这个可怜的孟 昶,当时宠幸一位“花蕊夫人”费贵妃。传说费妃喜芙蓉,蜀后主为她在城里城外种满了芙蓉花。成都因而得名“蓉城”。国破家亡之后,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夺了去。一次大宴群臣,说起红颜祸水和后蜀灭亡的因果。花蕊夫人不忿,当场赋诗: 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安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为苏妲己以降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千百红颜所蒙冤屈大大出了一口气!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47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易】亢龙有悔
热度 2 等离子体科学 2012-4-7 11:02
上次说到:乾卦六爻皆阳爻。前五爻由下至上(由低到高)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由潜于地下到飞于高天,呈飞腾之势。到第五爻“飞龙在天”,正是九五之尊。位居九五之上,上九爻便是“亢龙”了。“亢”者,极高之意也。“亢龙,有悔”,表达了“高处不胜寒”的哲学意境。此所以:“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器盈则溢,月盈则亏。 《射雕英雄传》里洪七公解说“亢龙有悔”这一招时说,这是降龙十八掌里至刚至猛的一招,但不能一味刚猛,要有“收”意,方见威力。 所以“峣峣者易折”,所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突于岸,流必湍之”也。所谓“功成身退”,所谓“势不可使绝”,便是“亢龙,有悔”的道理。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372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读《易经》品人生
ivymissjlu 2012-4-6 10:22
读《易经》品人生   入库时间:2010年3月18日 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的一生有如白驹过隙,十分短暂。我们应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而不虚度,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下面我仅就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阳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如何对待幼稚和蒙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蒙开宗明义就说了出来:亨。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不是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学习了呢?当然不是。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无疑会被时代所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意识的推动下,给自己搭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学有所成时,就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自己施展才华。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遇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气,就到高僧那里去讨教。高僧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茶水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还能有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据此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古人是以此来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惟有时时刻刻不忘用心学习,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个人与企业的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易传》与占星学的关系——从《易传》对《易经》的思想拓展说
zhangqq 2012-3-28 15:22
论《易传》与占星学的关系 ——从《易传》对《易经》的思想拓展说起 《易经》原是占筮之书,占筮就是巫术。关于《易经》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是西周初期。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没有提及《易》,可能孔子晚年对《易》才产生兴趣。上章说过,直到汉初,《易》仍不为经学,故不在焚书之列,有秦隶传世。《易》学自田何至杨何才立博士,为经学。 《易传》是现存对《易经》最早的系统解释,后人把它与《易经》合称为《周易》。《易传》中篇目形成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但全书为汉儒编订是学术界的基本定论。在汉以后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中,它与《易经》已经难分难解,尤其是作为哲学和思想,《易传》的影响实质上已经超过《易经》本身。 然而,《易经》与《易传》的世界,具有本质的不同。《易传》的形成过程,正是邹衍占星学——阴阳五行说思想大行其道之时。《左传》、《国语》中的一些《易》占解释,也涉及到与占星学关系。我试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易传》在对《易经》思想的改造与拓展中,占星学观念所起的根本作用。正是在占星学的基础上,《易传》才把上古中国人作为卜筮工具的素朴理论,建构成一个集宇宙论、本体论一体的宏大哲学体系。 第一节 从吉凶之“象”到天文之“象” 《易经》的爻、卦就是“象”。爻象只有阴阳。卦象很丰富,经卦(又叫单卦、三爻卦)有8个,别卦(又叫重卦、六爻卦)有64个。虽然爻有阴阳,卦有卦名,但象不是文字,象的意义不是文字所能完全涵盖的。象也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形象,而是一种符号性的象征,其实更应该写作“相”。这个象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意象”。 八卦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这个系统运用阴、阳两个本源性的元素,构成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八个基本物质形态,建构了一种素朴的宇宙结构。这个结构与古代希腊的宇宙论(水、火、气、土),以及古代印度的宇宙论(即“四大”:地、水、风、火,)有某种相似,但又具有根本区别。因为它们不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而是八种事物形态。而且,宇宙也不是由这八种事物推演或演变出来的。整个《易经》没有表述任何宇宙生成的思想理论。这是易象的第一个特质。 《易经》用八卦两两相交构成的六十四重卦象,用象与象之间的关联,来含蕴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宇宙运动、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律,并预兆未来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例如:天地交合为“泰”,即安泰大吉。风在天上为“小畜”,天上有山为“大畜”,“畜”即蓄积之意。火在水上为“未济”,而水在火上为“既济”。山在泽上为“损”。火上有风为“家人”,即温暖之意。天上有雷为“大壮”。火在地上是“晋”,即日出光明之意。火入地下是“明夷”,即日落黑暗之意。可以说《易经》涉及到天文、地理、社会、政治和哲理,实际上在当时是一种实用的百科全书。西方的平面几何学、解析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种形,但都遵循一些定理,是一种数量关系之中的形相。而《易经》的象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具体可感的、变化万千的世界,具有直观的性质,是能为我们直接欣赏和体味的意象,涵义远比数学中的图像丰富。因此,《易经》卦象和爻象的世界,不同于西方科学的、数学的图形世界。但是,这个象的意义最终是指向吉凶,具有实用的价值,没有形而上学的意味。这是易象的第二个特质。 象与象之间关系形成的意义,实质上就是象与辞(不专指卦爻辞)的关系。《易经》中象与辞的关系是一个谜。现存《易经》象与象、象与辞之间关系呈现出广阔的意域,虽然在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具有一种独特的关联形态,使得象与象之间具有极为丰富的义涵和恰当的张力,但很多卦、爻象与辞之间,仍然没有明确的意义链接。按说,卦爻辞是解释卦象和爻象的,例如《震》卦,卦辞为:“震来虩虩,震惊百里。”爻辞从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六皆言“震”。但是,《乾》卦的卦爻辞中却无一句言“天”,《巽》卦的卦爻辞无一句言“风”,《离》卦的卦爻辞无一句言“火”,《艮》卦的卦爻辞无一句言“山”,《兑》卦的卦爻辞无一句言“泽”。《坤》卦与《坎》卦只说到与“地”和“水”相关的事物。 这表明,要探讨象与象之间的确定意义、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的必然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归根到底《易经》是卜筮之书,不是一个演算公式。它对于宇宙万物各种事件的解释和预测,根本依据是天意和命运,带有偶然的特点。虽然有时候它能干预某件事情的发生、发展,但它不可能把握所有事物的发生、发展。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是不可能有必然联系的。这是易象的第三个特质。 正是由于《易经》的象与辞之间的“不对位”特征,对于《易经》的解说也呈现出很多的可能性。从《左传》、《国语》中的很多记载看出,春秋以来关于《易经》的解释就是五花八门。 这就给《易传》的理论建构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易传》关于象的理论,虽然同样是对爻象和卦象的解释,却具有根本不同的意义。首先,《易传》阐发了易象的来源: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蹈之以尽神。(《系辞》上)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 象是圣人所作。“子曰”没有根据,主要是强调这个说法的法典意义。圣人即后来所谓伏羲、文王等,这些说法的根据只能是传说。然而,圣人是根据什么来创作象的呢?《易传》也有说法: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系辞》上)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系辞上》)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系辞》上)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 与只是根据传说来虚构卦象的作者不同,对于卦象创制的依据,也即整个《易经》的合法性,这里说得非常明确,即:“天垂象”,“圣人象之”。这个“象”实则是“天文”,圣人由此“天象”而创制了“易象”。这基本上是占星学思想的沿用。其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与司马迁概括占星学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在文字上也几乎一样。后人基本上把这个观点作为《易经》合法性的惟一论证。《汉书·五行志》开篇云:“《易》曰:‘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而生,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这些话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易传》由此还建立了宇宙发生学理论: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 一般把“两仪”解释为阴阳,“太极”生阴阳,混沌始开,天地自判,万物衍生。“四象”或解释为东西南北、春夏秋冬,或者直接解释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个宇宙于是运行,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豫卦·彖》)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卦·彖》)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道”就是规律。《易经》中的象虽然含义丰富,但最终意义是指向人间的吉凶祸福,既没有宇宙论,也没有形而上学的思想。而《易传》阐发中的象,则是圣人依据天象创制的。从这个象,我们上以知天文,下以察地理,中以观人事。我们可知宇宙的起源,万物的产生,并可以掌握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因此,《易传》所阐发的象的世界,所呈现的形象和意义是无穷尽的。 很显然,这些思想基本上是汉儒的信念,实质上是邹衍学派占星学的观念。 第二节 从巫术之数到天地之数 《易经》中的象涉及到与数的关系。《易经》以每卦三爻,每爻阴阳不同,分别组合,便构成最基本的八卦,再八卦两两相重,分别组合,便得六十四卦。单独的爻象不能构成卦象,无法表现出宇宙和世界万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爻象要完整表现出这种关系,必需要数。这种结构,突出了一种数的思想。古人早就发现这一点。《左传》僖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韩康伯《说卦》注云:“蓍,数也。”“蓍极数以定象,卦备象以尽数。”与龟占不同,筮法起源于数,来源于上古人们对于数变的一种崇拜。 首先是奇、偶的观念。朱伯崐先生认为,阴阳两爻就是奇、偶两画,可能最初卜筮用蓍草时,完整的一根为奇,断开为偶。奇、偶的互换、倒置、错置,构成不同的卦象。这是整个《易经》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运用的实质上是2进制的数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八卦两两相重构成六十四卦,更是2进制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数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与现代电脑使用的2进制基本上是一样的方法。 其次是对“三”的崇尚。每卦由三爻构成,其包含的思想是以三为多、为极。这种观念从古至今,对后人影响至深。《老子》的“三生万物”、孔子的“举一反三”、传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国家政体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直至当下人们所说的“事不过三”等等,都是这个观念的延续。 如果追寻《易经》卦爻的来源,它们与数的关系更大。现代考古发现,六个数排列的筮数卦画形式早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在商代卜甲、卜骨中数量也不少。因此,今存阴阳两爻,可以确定是由筮法中的筮数演变而来,它的原始形式和意义就是数。楼宇烈先生还进一步认为: 爻象“- -”是由“六”这个数目字演变而来,它的原始意义就是筮数六,以后成为一切偶数的代表,因而它的名称叫“六”,是“用六”。”……爻象“—”是由数目字“一”演变而来的,它的原始意义是筮数一,以后则成为筮数中一切奇数的代表,这是无可怀疑的。 虽然从现有考古材料中,还没有发现仅用一、六两个数字的卦画。但现存易卦爻象的确是由一、六两个数字演变而来,而且其原始含义是一、六也是无可怀疑的。“现存易卦卦有六爻肯定与原始筮数卦画只取六个数(也就是进行六次筮占)有关,是从那里延续而来的。” 如果说,《易经》中的象蕴涵着直观的物象及其意义,数则为这个世界建构了某种秩序。这些数与数学、几何中的数,意义不尽相同。因为,数学、几何中的数具有铁的逻辑和规律。但是,与直观、丰富的象的世界比较起来,《易经》中的数仍然具有最大确定性的因素。它所指向的意义,不是随意、混乱的,而是相对固定、明晰的。例如:“初”(一)表示起始,“上”(六)表示结束,并暗示新的开始,“二”与“五”表示在过程之中,而“五”是极为重要的位置,等等。因此,《易经》中的数虽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数学、几何中数的性质,还是与理性相关,是必须由理性来理解和把握的。《易经》中的数代表某种特定的秩序,具有一种抽象的性质;而象蕴含具体的形象,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它们集合一起,不仅构成一种抽象与具象的张力,也构成一种收敛与张扬、闭合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张力,形成一种特殊的思想和知识,表达了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独到思考和认识。这是《易经》的思维特色,也是中国式思维的一种特色。 另一方面,现代人类学发现,在原始宗教和巫术中很多都有对于数的崇拜。《易经》用蓍草卜筮,进行吉凶祸福的预测,根据和依靠的就是数。因此,数在这里自然具有神秘性,具有原始崇拜的意味,这是作为一般巫术的根本特征。 但是,《易传》中阐发的数的思想,与此有根本的区别: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系辞》上)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系辞》上)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系辞》上)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系辞》下) 所谓“天地之数”,也是一种本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辞》上)数在这里属于一种宇宙论、本体论甚至伦理学。把天、地、人谓之“三才”,把日、月、星谓之“三光”,来自占星学的说法。《易传》以此来解释三爻、六爻成挂的根据:“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而“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说法,就是占星学理论的简单移植,连文字也相差无几。 除《易传》外,汉代易学注重天象和术数,这个根本特征被后人称为象数《易》学。从现存汉代的孟喜、京房、费直等人的《易》学,可以看出整个汉代《易》学没有走出象数《易》学的樊篱,实质上是没有走出占星学的基本观念。 第三节 从阴阳变易到“立天之道” 《易经》中的象与阴阳变易的观念密不可分。 阴阳是《易经》中两个含义相对的基本符号。作为卜筮之书,《易经》把某些事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吉凶悔吝告诉卜筮的人。《易经》就是运用阴阳两个基本符号,衍变为八卦、六十四卦,从阴阳三百八十四爻的相互衍变中,试图反映宇宙、社会、人生的发展变化,以成吉凶悔吝的判断和预言。当然,这些吉凶悔吝都是在变动中发生的,属于事物的发展过程。这种判断和预言就已经展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可能的结果。 因此,《易经》中的阴阳两爻就不仅仅是奇偶两数,作为两个符号,它们表征了两类不同的事物、性质、现象等等。例如,“阴”本是背向阳光的意思,本身就有昧、隐的含义,表现女性和雌类动物,以及静止、柔弱、滞塞、寒冷、闭合、退守、接纳性等等,“阳”本是朝向阳光的意思,本身就有光明、显现的含义,表现男性和雄性动物,以及运动,刚勇、通顺、温暖、开放、进攻、主动性,等等。《诗经·大雅·公刘》云:“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说明西周有阴阳概念。阴阳观念后来演变成中国思想的基本元素。 《易经》的所谓“易”,即变易、不易、简易之义。变易即是阴阳流转,变化无穷。不易是说宇宙间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简易就是删繁就简,抓住要领。《易经》把宇宙和人类社会中所有的运动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大势力的对立转化,它们之间相推相济、相生相克、相胜相减,这种运动此消彼长,永恒存在。《易经》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日新,生生不息的。任何变化,都在渐变之中孕育着剧变(例如《革》卦)。任何事物,只要达到顶点、极端就会走向反面(例如《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而且,宇宙间的发展变化是周而复始,没有止境的(例如《乾》卦辞:“元亨利贞”,义含一元复始,贞下起元)。这里运用的是整体思维的方法。 因此,《易经》的全部卦爻象,不仅描述了自然世界及其关系,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君臣、夫妻、父子等关系,还描绘了各色人等在世界中之地位,状态及行动规律、趋向,揭示出各种事件的相互联系,例如战争、外交、婚丧嫁娶,并能预示吉凶、祸福等。《易经》的思想表明,任何个体的事物和人,只能在一个运动着的环境和背景中来被理解和领悟,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意义,主导它们发展的趋势,影响它们的结果。在变与不变、通与变、时与中的过程中,象与象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胜相减,能尽意的创构。 但是,全部《易经》所指向的目的,是阴阳和谐,万事大吉。 《易传》则对阴阳的内涵进行了巨大的拓展。首先,《易传》把阴阳与天地、道、德、仁、义、性、命等结合起来,建构了一种形而上学: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同神明之德。(《系辞》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 夫易,广矣大矣,……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系辞》上) 根据《易传》的理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阴阳交错、流转变化,就是“道”的体现。天之道与阴阳相关,地之道与刚柔相关,人之道与仁义相关。阴阳之义与日月一样,万古朗照。因此,《易经》的变化原理体现了“至德”。《易传》的这些思想,打通了天、地、人与仁、义、德之间的通道,从道、理到性、命,都囊括在它的形而上学之中。而占星学的根本思想,就是把天象与人间的秩序合而为一,证明人间的社会结构与列宿的结构是统一的,天理(天体运行规律)就是性命和人情,“天人”因此“合一”。可见,《易传》关于阴阳与道、德、仁、义、性、命之说,都是邹衍学派占星学思想的深刻体现。 其次,《易传》把阴阳变化与“明堂月令”之说联系起来: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挈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说卦》) 八卦与八方、四季构成一个体系,这个图式在《月令》中得到详尽的描述。冯友兰先生说这是一个世界图式。 “月令明堂”之学是汉代的显学,占星学——阴阳五行说则是这个理论的骨架和精髓。 第三,《易传》中的阴阳互感思想,与《易经》的阴阳思想也有质的不同。因为,它渗透了占星学的思想: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说卦》)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上) 因此,《易传》把《咸》卦之“咸”解释为“感”,并曰: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 天地人互感,道为阴阳动静,这是邹衍学派占星学——阴阳五行说的基本特征。《易传》认为,64卦、384爻是象,阴阳交感互动是内在动力,它们使世界生成,并使世界运动。象在这里不是孤立的,一个象往往表示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类物象的整体,而象与象之间的联系即是运动。在《易传》中,阴阳变易的义涵和功能,从卜筮预测被解释、建构成一种形而上学,一种包含天道性命、仁义道德的形而上学。 这个形而上学的内在指向是社会政治和伦理,与邹衍学派的占星学形成合流。 第四节 流动的时空:从生活世界到历史哲学 《易经》的阴阳变易也与象的时空结构相关。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由六爻构成。每一爻在空间上的不同位置,实际代表它们在时间上的不同阶段。例如,乾卦的初九爻,表明一个事件的开始,上九爻,表明事件的结果,并指向下一次发展的趋向。六爻的六个位置,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事物发展时间段。由此可见,《易经》的每一卦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形,不是简单指明一个意义,而是一个时空运行的图式。 因此,卦象中每一爻的“位”,就是一个特定的“时”,代表一个事件过程的不同时间阶段,有吉凶不同的含义。按照《易经》的原理,每一爻如果与它所处的位置非常恰当,叫“中”或“正”,就会“吉”或“大吉大利”。每一爻的位置与数有关:初、二、三、四、五、上。因此,“中”和“正”也与数有关系。 象与数一体,实际就是时与空交错。它表明,《易经》中作为空间象征的“位”与时间概念的“时”是不可分的。“时”也即“变”。空间的“位”不仅是在“时”中形成的,是这个时间过程中短暂的“立脚”场所,而且“位”(六位)还随着“时”的创进而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易经》中所有的象都不是平行并列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层次、有等级的,通过有机变化达到完形。就是说,《易经》中的空间是在时间中变化、生成的,时与空是不可分离的。“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上)“变”在《易经》的体系中,既是时间的因素,又是空间的因素。 因此,如前所说,《易经》中的数,不同于今天数学中的数。数学中的数是一种最抽象的形式或符号,本身与世界万物的任何质料是分离的,独立于一切物质形态之外。因此,它最多具有空间性(例如几何),而不具有时间性。它常常是作为其他科学,例如物理学、化学、力学等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被运用。数学科学本身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的、纯形式的游戏(例如复数展示的关系与现实世界是无关的)。《易经》中的数与象在根本上互为一体,难分难解。数即象,象即数。象与数本身之中就含有运动和变化,以虚运实,无方无体,展示了一个时空一体的观念。这样,《易经》中的空间永远是流动不拘、具体可感的,而不是抽象的、数学的或几何学的。时间在这里不仅与空间,还与特定的事件相关,因而与季节、特定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 不过,《易经》归根到底是卜筮之书,主要功能是预告人的吉凶悔吝,“时中”则为大吉大利。所以,《易经》的时空一般只是描述一个具体事件的发展过程,这个时空最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时空。 《易传》则把这种时空拓展到整个宇宙,而这个宇宙实质上就是占星学——阴阳五行说的宇宙: 六爻之动三极之象也。(《系辞》上)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系辞》下)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系辞》下) “三极”即天、地、人三才。爻所有变动,就是一种宇宙运动。这样,对于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易传》作了特殊的发挥,解释为六十四卦之最。不仅文字最多,专有《文言》全面阐释,而且最为系统,集中表述了《易传》的宇宙观: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卦·彖》)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卦·彖》)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乾卦·文言》)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卦·文言》) 在这个阴阳五行、日月列宿周转流动的宇宙里,一切都变动不居、生生不息。世界万物运动的根据在于“变”,“变”是绝对的、永恒的。在变化中,天、地、人以及君、臣、百姓各得其位,因而也各得其所:“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因此,这也是一个汉儒理想的太平盛世:“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宗白华先生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空间与生命打通”。其实,时间和生命的意义对于古代中国先民来说,就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时成岁”是中国古人生活中最普通、也是感受最深刻、最丰富、最有意义的时间。体现在“四时成岁”所展开的大千世界中,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也得以展开。因此,他把《易传》描述的这种时空称为“具体的全景”(concrete whole),这个时空因此不仅被法典化,而且被意义化、表情化,达到了一种意蕴的境界。 而且,流变的时间不仅与空间一体,还是具体生命活动的节奏,宇宙生命与个人生命融为一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 与时空一体的具体的人生、生命,因此具有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意味。 当然,占星学的目的是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因此,《易传》又把宇宙、天地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合而为一: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卦·彖》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系辞》上)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卦·彖》)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系辞》上)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乾卦·文言》) “天文”即是天象,“人文”即是文化、政治。这景象之中包含有宇宙、世界的秩序,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安宁,还呈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进程。《易传》这里所展现的时空,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不是脱离人类历史生活、与人类无关的宇宙时空。《易传》这里所阐发的“变”,则是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和规律,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历史理性的特征。 因此,圣人正是根据观天象、察天文来治理人间社会: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闔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上)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系辞》上) 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卦·彖》) 在《易经》中,掌握卜筮的人只是一个巫史,其职责只能对于某个事件进行预测,以告诫、警示人君。《易传》则把掌握卜筮之人奉为察知天道和人道的圣贤,他的职责和使命是治国安邦、济世救民。《易传》在这里阐释的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哲学,是正统的汉代意识形态。而这正是邹衍学派占星学思想的现实指向和终极意义。 第五节 小结 概而言之,《易经》是卜筮之书,相信有种神秘的力量可以左右和启示人的命运,认为世界万物与人事之间具有某种契合。它又认为通过人的努力,人的遭遇、命运可以转化。因此,它预告人的吉凶悔吝,对人有劝诫、引导、警告之意,但终究是一种巫术理论。《易传》则是一种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的骨架,是邹衍学派占星学——阴阳五行说,其意指几乎遍及当时人们所想像到的宇宙万象和大千世界的一切方面。 从历史的、政治的意义说,《易传》属于汉代的意识形态,与五经的其他文本一起构成汉帝国的统治意识。从哲学的角度说,《易传》是一个试图解释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无所不包的理论模型。这个理论模型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蓝本。 而无论是作为意识形态还是哲学理论,邹衍学派的占星学思想不仅是其构成要素,还是其灵魂和核心。 《易传》所建构的这种形而上学,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儒、道、释)、艺术(文学、绘画、书法、雕刻、舞蹈、音乐等)、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体育(围棋、武术等)、宗教(道教)、军事(兵法)等,几乎渗透在中国思想的一切方面。阴阳变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核心密码。 当然,《易传》的思想非常驳杂,其中吸取了大量的先秦儒家思想,因此一直被奉为儒家经典。还杂取了先秦道家等思想。这些方面的问题学界讨论甚多,见仁见智。限于篇幅和学养,本文只涉及《易传》与邹衍学派占星学相关的思想,对于《易传》的其他思想就存而不论了。 因为《易经》的基本素材属于西周初期或前期,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顾颉刚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古史辨》第三册)一文,对卦爻辞中的历史人物作了清楚的考订,其结论基本可靠。李镜池也认为《易经》成书于西周晚期。(李镜池:《周易探源》第3页。中华书局1978年)朱伯崐先生说:“关于《周易》的编纂,近人认为出于当时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经过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从事占筮的人,有周史、史墨、史鱼、史赵、史苏、蔡墨等,他们都是周王朝和诸侯国的史官。《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0页)但也有不同看法,例如侯外庐等人认为:“《易经》一书,不论卦、爻、辞、传,都是战国以来的作品,不足据以论西周。”(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6页) 朱伯崐先生曾提到邹衍对于《周易》的影响,但只限于阴阳五行学说。(见《易学哲学史》上册,第34页。)王博先生提到“易象”可能与占星术相关,但没有梳理中国上古天文学与占星学的关系,也没有展开系统论述。(见王博:《易象的空间——以易传为中心》,《哲学门》第十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后来人们常把“易象”解读为“意象”,这首先来自《易传》“立象以尽意”之说。唐以后意象之说用于诗学。诗僧皎然《诗式》云:“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义。”司空图《诗品》云:“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恽南田《题洁庵图》云:“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指唐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宗白华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精妙的意境理论,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第59-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但这里的“意象”已经不完全是“易象”了。 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自序》,中华书局1984年。 朱伯崐认为,古代解《易》概括起来大概有三种说法: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取象说和取义说还取其中二至五爻的卦象,后来被称为互体说。(《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9-25页。) 宗白华先生描述象的这种状况说:“象为圜,执其环中以应无穷。”(《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62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张祥龙先生说:“卦爻易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符号系统:它是深层多维的,有数、形、位、时等多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都是可以合理推演的;而且各个维度之间也是可变换沟通的。这样就造就一种比‘镜屋’还更巧妙的相互投映的‘全息’效应,或现象学中讲的境域构成的效应,具有很强的构象和诠释的能力,比西方古代和现代的公理化系统从本质上要更聪灵。”“总而言之,象与辞的主要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凭借象与辞的动态的、境域式的变通来建立或‘构成’的。……这种‘变通’是象辞互向或双向的,而且象的变通是打通象辞联系、揭示《周易》的哲理含义的更有效方式。不这样,《易》的深刻的哲理意义反倒出不来。换言之,《周易》中象与辞之间的距离在这种双向变通中成了‘解释学的距离’,要求和激发着一种注重语境和变易成象成文的思路。”(张祥龙:《象、数与文字——周易·经、毕达哥拉斯学派及莱布尼兹对中西哲理思维方式的影响》,《哲学门》第三卷,第一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见朱伯崐:《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1页。张祥龙先生对于《易经》2进制的思维特征与莱布尼兹关于2进制数学的构想的优劣得失作过深入讨论,详见《象、数与文字——周易·经、毕达哥拉斯学派及莱布尼兹对中西哲理思维方式的影响》。笛卡尔也曾有建立“普遍数学”的理想,他认为事物的可理解性归结于秩序和度量,无秩序不可理解,无度量理解不可以精确。“普遍数学”就是关于一种事物的秩序和度量的一般方法。也就是通过“普遍数学”来认识事物,这是人类固有的禀性。详见钱捷:《笛卡尔“普遍数学”的方法论意义》,《哲学门》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见朱伯崐:《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1页。 见楼宇烈:《易卦爻象原始》,《温故知新》第101-118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他甚至认为,“以‘- -’‘—’作为阴阳性质的代表符号,是在《周易》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才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意义,可能是《系辞传》出现以后的事了。”(同前) 参见朱伯崐:《周易与现代社会》。载《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祥龙先生说:“此所谓‘变—通’,所谓‘时—中’或‘中—庸’。能深刻地感受形势、情境中的‘时’,能通过这种境域体验领会万事万物的时机,尤其是朝向未来的时机,是真正的‘得道’,是最高的智慧。”(《象、数与文字——周易·经、毕达哥拉斯学派及莱布尼兹对中西哲理思维方式的影响》。)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八卷,第526页。 王博先生认为,这里八卦与五行的对应是:木-巽,火-离,土-坤,金-乾,水-坎。(王博:《易象的空间——以易传为中心》,《哲学门》第十六辑)《史记·律书》所述八风音律与月份对应,就是用八卦的模式说明律历,即关于历法和相应的气候物候状况,也是描述太阳周年视运动和一年里各个月份的名称、气候物候特点。《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就用九宫八卦盘安排了一年365天的历盘。1977年安徽阜阳夏侯灶墓出土一个“太乙九宫占盘”,与《灵枢》中的《九宫八风图》基本相同,因而证实古代用八卦九宫历盘是当时的一种历书。(见卢央:《易学与天文学》第33页,中国书店2003年) 朱伯崐先生大致概括了属于《易传》中阴阳范畴的事物:“天地,日月,寒暑,昼夜,山泽,火水,男女,父子,君民,君子小人等;涉及的性能有:刚柔,乾顺,圆方,奇偶,动静,明幽,进退,盈虚,长消,辟闔,屈伸,生死,治乱,安危,存亡,尊卑,贵贱,仁智等。总之,光明,主动,刚健,积极,前进者属于阳,阴暗,受动,柔顺,消极,后退者属于阴。”(朱伯崐:《周易与现代社会》)有人甚至认为:“我们可以在基因代码和亚基本粒子的理论中识别出‘阴’、‘阳’元素或者过程。相似的,我们也没有理由断言价值、情感和意图等就一定不能用‘阴’、‘阳’的语言来描述。这样说来,‘阴’、‘阳’可以被视为创生了关系和变化中的中性和变异性因子。”(成中英:《易经哲学中的“易”与“气”》,《哲学门》第十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611页。宗白华先生还认为,《易传》阐发的数“以构成中正中和之境为鹄的”,具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乃生命进退流动之意义之象征”。(同前,第597页。) 蒙培元先生说:“《易传》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这里说的‘天’,具有超越义,但并不是实体,它无非是宇宙自然界的全称,是一种哲学概括。所谓‘天人合一’境界,就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由’。”(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第123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易】否极泰来
热度 3 等离子体科学 2012-3-18 11:49
《易经》中,泰卦为上坤下乾,其意为通。 书中常有说“周身通泰”,便是取此意。与之相应,则为“否”(音痞)卦。否卦正与泰卦相反,为上乾下坤之象,有“阻塞”之意。成语有“否极泰来”,便是来自《易经》中“否终则倾。先否后喜。”即,“否”(坏运)到了登峰造极(上九爻)之境地,“泰”(好运)就该来了。 “否极泰来”蕴含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法。说明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否卦之卦象,上为乾卦、下为坤卦。乾为天,坤为地;九五之位为阳,六二之位属阴;皆“正位”也。若“形而上学”地看,再自然合理不过,应是“上上大吉”之象,为何反而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因为《易经》讲辩证法,讲发展地看问题。乾为天,已经“正位”,所以“到顶”了。而坤在下,方其始也。正与“三阳开泰”相反,为“三阴开否”之象。所以《易经》解为:“大往小来”——即“大人”(君子)将要走了,“小人”则风头正健。又解为“天地不交,否”:天已上浮为天,地已下沉为地,各安其位,不再发生相互作用。所以“天地不交、上下阻塞”,此为“否卦”。 否卦之最后一爻为阳爻,上九。《易经》解曰:“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即:“否”到极致,必“翻”(倾覆)。“翻”为乾在下坤在上,此“泰卦”也。 这正是辩证法。“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5336 次阅读|6 个评论
《易经》其实是一部“算法”书
热度 1 qinchuanq 2012-2-10 01:05
在计算机科学里有“算法”这样一个概念。不严格地讲可以理解为,算法就是做事情的步骤。笔者认为《易经》其实就是一部讲万事万物演变算法的书。不展开讲,不论证,仅以《乾卦》举例: ——— ——— ——— ——— ——— ———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最上面是卦象,略去不讲,第一句“元亨利贞”讲的是《乾卦》算法的效果:按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可以“元亨利贞”。初九句讲初始阶段的动作要求,九二讲经过初始阶段后有一定积累的动作要求……上九讲此人或此物晚期的动作要求。用九句讲的是此算法的最佳适用条件。群龙无首笔者觉得如果是用来描述社会的话,那么就是指这个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很好,尤其指从社会底层通往社会上层的流动。如果在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乾卦对个人发展指导的意义不大。 以上讲的很简略,读者需要首先了解乾卦的通常解释含义,要不然不容易理解笔者要表达的意思。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782 次阅读|4 个评论
愚昧古国,愚昧民族
热度 3 wliming 2011-12-17 21:31
刚刚在凤凰卫视看了几眼王鲁湘主持的“易经乾坤”节目,其中,“海南中化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刘东云谈易经。他讲到,几千年前,伏羲创立八卦的时候,把八卦画成圆的,说明那个时候伏羲就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真叫人哭笑不得啊,如果古代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怎么要等几千年后让西方人来告诉我们呢?为什么到了清朝,中国的老学究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呢?怎么“天圆地方”流传了几千年呢? 愚昧民族啊,看你愚昧到何时。你拿别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当自己的文明不羞愧吗?
个人分类: 娱乐|1547 次阅读|9 个评论
风水和易经
热度 3 伍加 2011-12-12 20:46
【科学技术(11)】 风水和易经 伍加,2011年12月12日,周一 上周六,亚特兰大周易研究会邀请了著名风水大师张景尧先生举办讲座,题目是“堪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以前听说过堪舆学,但一直不求甚解;听了这个讲座,增长了一些知识,同时存在一些疑问。为了把自己的思路理顺,本文尝试着把自己的思考要点记录如下,以待将来有机会更深入研究。 “堪”字的原意是“地突”,就是凸起的一块地,比如山包,又如平地上的坟堆;“堪”字的引申意义是指“天道”。“舆”字的原意是“下处”,就是凹进的一块地,比如一块洼地,又如一片水塘;“舆”字的引申意义是指“地道”。结合起来,堪舆学就是天道和地道之学。既是天地之学,必是大学问,不可等闲视之。而堪舆学来源于《周易》,是易学的一个应用分支;所以要想弄懂风水的道理必须先对易经有所了解。 《周易》诞生于三千多年前,是《易经》的一个版本。而《易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伏羲时代,所以,易学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夏朝的易经称为《连山》;商朝的易经称为《归藏》;周朝的易经叫《周易》。人们常说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源,作为华夏子孙应该懂得一些老祖宗创造出来的东西。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教创始人老子(老聃,李耳,字伯阳)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归宗。易经就是我们祖先发现的科学体系,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自然之道,是对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高度抽象和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 形式系统 ,是中华文化的 元理论 ,通俗地说就是传统文化的总纲。 先说为什么易经是元理论(Meta-Theory)。元理论是指关于理论的理论,是把各种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系统;元理论中的结论都是带有普适意义的结论。粗略地说,现代科学可以简单地分成“人学”和“物学”两类,“人学”主要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物学”主要指自然科学。而易经不仅给出人学和物学的普遍规律,而且研究人学和物学之间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还是孔孟之道,无论是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不论是三民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易经。有人说易经是关于占卜的学问,这是完全错误的说法。占卜、看风水只不过是易经的应用之一,而易经的用途要远远大于这些,它既是宇宙观又是方法学,对中医、哲学、军事、文化都有重大影响。 让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易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形式系统(Formal System)。在数学中,一个形式系统由如下几个组成部分: 一组符号,或叫字母表(alphabet),用来构造公式。 一组语法规则,用来定义合式公式(well-formed formulas, 简称为 wff)。 一组公理或公理模式(axiom shemata)。 一组推导规则(inference rules)。 而易经中的先天八卦就给出了最初的一套符号,如下图所示,而且这套符号可以无限扩充,从而形成 64 卦、4096 卦、16777216 卦等等,如此反复,以至无穷。这些扩充遵照着如下的语法规则:自然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 易经的语法规则不仅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数字系统,而且它还使用了属性语法概念。对易经中使用的公理模式和推理规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套形式系统是开放式的,不是封闭式形式系统。 下面再以堪舆学中的五行理论为例来看它的符号、合式公式、公理、和推理规则。 符号集合:『金,木,水,火,土,生(),克()』,其中“生”和“克”都是二元函数。 合式公式:生(X,Y),克(X,Y);X 和 Y 均取自符号集合。 公理集:生(金,水);生(水,木);生(木,火);生(火,土);生(土,金);克(金,木);克(木,土);克(土,水);克(水,火);克(火,金)。这个公理集的直观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 推理规则:需要对下属概念和推导进行形式化:八卦九星,阴阳五行,天道运行,地气流转,人在其中,等等。 定理:吉凶祸福,寿夭穷通。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圣人,他们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易经这部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经历过无数圣人的加工和阐释,其中贡献最大有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孔圣人早年周游列国,四处碰壁,“逐于宋卫,困于陈蔡,惶惶若丧家之犬”;直到他六十八岁时才开始读易经,如获至宝,韦编三绝。这就是说,孔子读易经如此用功,连竹简上的牛皮绳都翻断了三次。孔子感慨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就是说,如果我五十岁就开始学习易经的话,就不会犯大错误了。 下面总结一下张景尧先生讲座中的要点。看风水注重看地气,地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好的风水宝地最注重 藏风得水 ; 其中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得水占 70%,藏风占 30%。凡是三面环水的地方风水必定好,比如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等地,凡是半岛,自然三面环水,成为富庶之地。小到一家一户,大到国家民族也是这样,比如意大利、北欧国家、南非等三面环水的国家都有好风水。疑问:美国夹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南面又有墨西哥湾,基本上有三面环水的地势。中国目前的版图只有一面临水,要想重现三面环水的版图,只有回复到历史上的疆域,比如汉代时期的南北朝鲜和越南均属中国,甚至俄国中部和东南地区均属于中国的疆域,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临水”的地势。打通印度洋看来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军方考虑在塞舌尔驻军,似乎有点向“三面环水”的方向发展。 自西向东流的水称为“物水”,自东向西流的水称为“文水”。中国是以“物水”为主的国家,无论长江还是黄河,都是源于西方,东流入海。“物水”尚武从戈,多有战乱,朝代更替,多以武力进行。山东泰山以南曲阜以北有一条汶河是“文水”,河南南阳也有一条“文水”,安徽也有一条“文水”。但是中国总体上文水很 少,物水很多。南北流向的河流在风水上说是比较好的,中国的南北大运河虽是人工开凿,仍然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小型的南北流向的水叫“桃花水”, 附近住宅中的人容易交“桃花运”。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引起听众的一阵哄笑。 家居的风水有两个要素:整座院子的地势应该是前低后高,院子的形状应该是前窄后宽。听到这里,我坐在下面偷偷地乐,因为我家的房子就在一个 Cul-de-sac 上,院子的形状必然是后宽前窄,非常聚气;另外房后的地势也比较高。但是美国大部分带有地下室的房子都是前高后低的,特别是那些可以从地下室后门直接走出去的房子,还有湖边的房子,它们的地形必然是前高后低。房子内部的风水有三大要素:门、主卧室、和厨房,三者必须相生,不能相克。相生就是它们之间要相互滋生和助长,就是相互协调和配合;相克就是互相制约和排斥,就是互相矛盾和斗争。但是,张先生并没有详细解释相生相克的作用规则和具体例子。 在讲座的最后,张先生还讲了“三元九运”的理论,更加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套理论的核心是“发展有模式,风水轮流转”,它的理论基础是河图洛书。它的基本方法是把历史进程分成阶段,20 年划分为一运,三个 20 年也就是三运形成一元。从而历史发展的框架就分别是:三元:上元、中元、下元;上元: 一运、二运、三运;中元:四运、五运、六运;下元:七运、八运、九运。“三元九运”还以每五百四十年为一个大元,每一百八十年为一个正元,每一个正元又可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上、中、下三元,每一元又可分三个运。 中文里有“应运而生”的成语,它的意思是顺应天命和时机而产生;其中的“天命和时机”就是指“元”和“运”所规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洛书九宫图,每个“运”都 对应于一个特殊的卦相和五行元素:一坎水、二坤土、三震木、四巽木、五黄土、六乾金、七兑金、八艮土、九离火。按照这套理论,2004 年至 2023 年这一段时间属于下三元中的第八运,2024 年至 2043 年是下三元中的第九运,请记住“三、八、九”这三个数,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运”。“三震木”,东方得势;“八艮土”,东北方位发展最快;“九离火” 则有兵甲之象。尤其有趣的是,张先生说在“第七运”(1984-2003)时是西方得势,而在 2004-2023 年这一运是东方得势,怪不得中国老说“要抓住这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怪不得美国也要战略东移呢,敢情美国智囊团中也有懂“三元九运”的高人?呵呵。 在没有完全弄懂易经之前,对这些理论当然没有资格反驳;我也觉得它们太神乎其神了,甚至是神秘叵测,不可理喻。比如张先生自创的一个绝招:只要你告诉他五个数字,他就能推算出你的时运未来。对这种神奇的能力,我只能将信将疑。中国人表达这种心理状态有个很妙的说法:“不能不信,不能全信”。反正看风水就是选环境,堪舆学也可以说是环境择优学,而环境择优是人们不自觉的行为,买房子要考虑学区,上大学要选择学校,有钱人要搞投资评估,想移民的人要选择国家,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看风水”的具体行动,只是没有上升到易经的理论高度罢了。 伍加,2011年12月12日,周一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4179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要
shuilinxi 2011-12-8 22:25
1不要迷信理论 这个世界最不可靠的东西之一就是理论; 理论相当于一个暂住房,只是让你暂时不流离失所而已,不要把他想得太伟大; 理论很多基于多种假设,假设变了,理论就是在沙滩上而已; 要看到变化,灵活应对变化. 2不要迷信预测 读懂易经的人不去算卦,没懂的才去算; 一个人的心态性格原则理想价值观更重要. 3重视统计 统计和传统数学其实是两码事; 传统数学是演绎,统计学是归纳; 未来科学研究的世界是属于现象学的,是属于归纳的; 统计应该脱离传统数学范畴; 统计量化更有可能揭示真理; 如何统计,统计哪些东西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3不要迷信天赋 这个世界能够列入你的对手的人中,大家没有谁比谁明显聪明,只是擅长的东西不一样而已.不要相信对方出生名门就会比你强.我们可以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来增强自己的能力. 4不要迷信救世主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人类只能自救. 5不要迷信知易行难 事实是相反的,知道更难,这个孙中山在100年前就领悟到了.
个人分类: 生活|2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先生不相信从国学里真正能悟出什么企业管理的东西
热度 7 xupeiyang 2011-11-22 21:15
我在考虑方先生最近的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本想去参加老年大学《国学》基础班,害怕 陷入其中 。 方舟子: 千百年来我们没有科学理性传统,虽然也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说法,但是个别的声音,不是主流。我们相信经典、皇帝、前贤圣人,包括我们的小学教育也是要相信权威、师道尊严,而不是鼓励你去怀疑去探索去求证。关于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有一个统计说(有科学素养者)是3%,我觉得是夸大了,肯定达不到。中国人也许有一些科学知识,但是缺乏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理会掌握。科学思想讲究的首先是怀疑,而他们(“大师”)是让你信。中国曾经的信仰衰落后,这些“大师”们就来代替,各种各样的,本质都一样。某种程度上 这些都可归类为邪教,因为它洗脑嘛,跟传销很像。 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都已经陷入到其中,不管形式是什么。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要改变是非常难的,只能一点一点来。 方舟子: 要扯都能扯上关系,反正是哲理的东西,什么易经啊,孙子兵法啊。它只是一种包装,而不是从国学里真正悟到什么东西。 我不相信从国学里真正能悟出什么企业管理的东西。 现代企业管理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如果说真能从国学里悟出来,那我们自己就应该能衍生出来。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837 次阅读|6 个评论
坎卦
热度 1 metanb 2011-11-13 01:25
相信科学网上有不少博主有这样的经历:大学时代向往做研究,努力地考上研究生,却遇到导师不行或不指导,等自己当了导师,又遇到学生不行或不爱搞研究!象这种情状,在易经中就叫做“坎”,即上面和下面都呈现“阴性”,将“阳性”困在垓心。 易经中含有“坎”的卦象包括:“蒙卦”,“需卦”,“讼卦”,“师卦”,“比卦”,“坎卦”,“蹇卦”,“困卦”,“井卦”。可以推测,凡是带有“坎”的卦象,均与困难相联系。 根据张善文的译注, “《坎》卦象征重重险陷:胸怀信实,于是内心亨通,努力前行必被崇尚。” 又及 “《彖传》说:两坎相叠,意思是重重险陷,就像水流进陷穴不见盈满。行走在险境而不丧失信实,于是内心亨通,这是由于阳刚居中不偏所致。努力前行必被崇尚,说明往前进取可建功勋。天险高远无法升越,地险山川丘陵(也难以逾越),君王公侯于是设险守护国境:险陷之时的功用是多么宏大啊!” 又及 “《象传》说:水流叠连而至,象征重重险陷;君子因此恒久保持令德美行,反复熟习政教事物。” 用上面的阐释指导研究生教育: (1)导师不指导,于是学生便行走在险境,此时该如何办呢?易经建议说要做到“行险而不失其信”,即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因为他人的过失而令自己失信。有了这样的信念,心里感到踏实,于是“内心亨通”。“行险而不失其信”指出了行险的原则,接着又说“行有尚,往有功也”,则指明了在该原则下行险的前途。这里关键是做到始终不失其信,就算拿不到学位、不能毕业也要坚持原则。如果拿不到学位也不要紧,这年头肄业生比金子也珍贵,去能够去的地方即可,“行有尚,往有功也”。 (2)学生志不在搞研究,于是导师便行走在险境,此时该如何办呢?“行险而不失其信”大概是说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而丧失作为导师的职责,努力选择学生能做得出的课题,悉心指导,密切监督、跟踪学生的工作,令其无法犯错,结果不好坚决不能令其毕业拿学位。如果始终坚持这样做,混学位的学生自然就不来了,而那些寻找真正导师的学生就会蜂拥而至,于是导师做起学问来也将“行有尚,往有功也”。
个人分类: 问卦|35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讲述易经与人生 海口大讲堂抢票活动启动
dongzg101 2011-10-16 05:48
讲述易经与人生 海口大讲堂抢票活动启动 2011年07月11日 17:28 来源: 1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活动概述: 被誉为“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哲普大师”的傅佩荣教授,亲临“全球通VIP凤凰大讲堂”海口站,将西方的哲学和中国的《易经》结合,从身、心、灵整合的角度切入,诠释人生命运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让您尽情领略海纳百川的大师智慧,充分感受厚积薄发的哲思启迪。 全球通积分: 400 短信兑换: 编辑短信内容 发送礼品号 DH363270 或 vip23 到 10658999,可短信兑换此礼品(发送及接收短信免费) 活动地点: 海南省歌舞剧院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 活动时间: 2011年7月24日(周日)15:30—17:30 讲座主题: 《易经与人生》 主讲嘉宾: 讲师:傅佩荣,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嘉宾主持,被誉为“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哲普大师”。 相关新闻: 周公编著《易经》贡献十分重大 中国《易经》 人类文化的智慧宝典 吴晓蕙 标签: 讲堂 易经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1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水讼卦
shuilinxi 2011-8-30 16:57
三位研究生毕业了,记得自己给自己的约定,也要送一卦给几位,送的那天正好天天降大水,长沙都可以看海了,那就送天水卦吧,这一卦叫做讼卦。 讼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六卦。 易经的卦一般是不要去算的,只有充满不确定没有把握时才去算。64卦并无一卦不好。 这一卦我的理解如下: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讼。危险的事情在很小的时候就要采取措施,防止危机扩大化,以至于到了后期无法收拾的地步,导致讼。 还记得 扁鹊 三兄弟的故事吗? 古代名医扁鹊谈到自己医术时,他却说不如两个哥哥:大哥最好,医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未觉其病已除去病根;二哥次之,医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刚显已药到病除;他最差,医在病情已很严重之时,不仅病人痛苦,且下大力才得病除。 其实这个故事讲得也是 讼卦。事情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策划谋略好,根基要打好,不要到了后面来后悔。 我国的南海危机其实也可以从讼卦中学点什么?一味的韬光养晦不如在事情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策划谋略好,战争是不到万不得已才进行的。 还想送两个字给研三毕业的同学,这两个字就是“敬”字和“恕”字,这两个字也是儒家的精髓,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体会这两个字有多给力。
个人分类: 生活|4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学”入门考题简答及其他
热度 3 xcfcn 2011-8-23 02:07
“杨学”入门考题简答及其他 刘全慧 老师关于杨老谈话的解读非常精彩,并及时推出了“杨学”,我冒昧简答一下刘老师的三个问题,不知道刘老师会不会给我个鸭蛋抱回家! 1 ,关于《易经》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论点,杨先生在座谈中说“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不过我不怕,因为我想我在物理里头做的工作人家批不倒,所以我不怕!” 问题:杨振宁是否在说,我是大物理学家,老资格,反对者能奈我何?为什么? 回答:老杨说不怕的意思显然是虽然老杨说易经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观点有很多人不赞成。但是没关系,因为老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虽然老杨也是炎黄子孙,但是这不妨碍他在现代科学里面做出杰出工作。也就是说易经或许虽然阻碍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但不妨碍中国人也能在现代科学里有自己的贡献。所以,不必把老杨关于易经的观点当成洪水猛兽。 2 ,杨先生自己认为,他对物理学的贡献,最大的一项是:统计物理中的“单位圆定律”;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Yang-Mills 规范理论。猜出答案不算,也要能回答“为什么?” 回答:刘老师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排序第一的“单位圆定律”。理由是什么?老杨自己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单位圆定律”引进了复数,而复数或许是以后引入“四元数”的前奏。而引入四元数可以解决一些当今不能解决的难题:如何发展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性的 Dirac 方程如何写?自旋是几何还是代数? 不过以前看老杨的文章,他倒是一直强调“杨磨坊”的重要性,觉得宇称不守恒是小 case 了。 3 ,如果您是物理学家,他的经历、事迹、文字或者研究,对您的教学或者研究发生过什么样的影响? 回答:我不懂物理,但是对于老杨的东西还是很有兴趣。比如他说“人物传记”是四维雕塑。他很看不起中国人写的传记。还有就是他也像饶毅一样喜欢研究科学史,他也瞧不起中国人的科学史研究,因为主要是歌功颂德去了,而不是还原历史现场。从老杨对“人物传记”和“科学史研究”的态度就知道,“真实”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一生的追求。看老杨的文章和演讲纪录,能看出老杨是一个非常有层次和格局的人,也是一以贯之的人,这跟饶毅先生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两个人都玩政治。 最后,我要借机推荐一下我的一篇早期博文: 鸟 or 青蛙 VS 刺猬 or 狐狸 。伯林、哈耶克、戴森以及老杨这些有着重大科学建树的人都不约而同提出了 超牛人 所具有的一些共同品质:他们通常头脑比较迷糊( something like this ),但是一旦受某个信息刺激,他们就能豁然开朗,在一些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元素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而这样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雨人 /autism ,但是这些人通常也是常规的现代教育要淘汰的人( outlier ),在中国尤甚。
个人分类: 杂论|113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之《河洛精蕴》
qunluo 2011-8-1 14:03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之《河洛精蕴》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之《河洛精蕴》 先有河洛文化,后有《周易》,《周易》源于河洛;中华文化之根在河洛文化,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华夏子民,不懂一点河洛是说不过去的。 《河洛精蕴》 内容简介:   《河洛精蕴》为江永七十九岁时之作。内篇“河洛之精”三卷,本朱熹《易学启蒙》四篇内容而推衍,曰:“凡论图书、卦画之原,先天、后天之理,蓍策、变占之法,俱载此篇,是为河洛之精。”卷一、二推衍“本图书”、“原卦画”,卷三推衍“明蓍策”、“考变占”。外篇“河洛之蕴”六卷,以河洛图书旁及诸家之术:“算家之勾股乘方、乐家之五音六律、天文家之七曜高下、五行家之纳甲纳音、音学家之字母清浊、堪舆家之罗经理气、择日家之斗首奇门,以至于天有五运六气,人有经脉动脉,是为医学之根源,治疗之准则,亦自图书、卦画而来”。曰:“凡论图书、卦画所包函,推广他事可旁通者,俱载此篇,是为河洛之蕴”。周敦颐《易通》曰:“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江永是书则本此说而命名,自序曰:“所谓精者,自然流出,不假智力安排;所谓蕴者,包蓄无涯,不遗糟粕煨烬,而言足以尽易道之妙矣。更探本而言之,卦之精即图书之精,卦其右契,而图书其左券也。卦之蕴皆图书之蕴,卦其子孙,而图书其祖宗也。” 作者: (清)江永(1681—1762),字慎修,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未曾居官,以教授生徒为业。其学本朱子,著作甚丰,多达二十余种,《四库全书》多著录之。《清史稿》有传。其易学著作有《河洛精蕴》九卷。 《河洛精蕴》1980年孙国中点校版 ---致读者 你想揭开气功、特异功能之谜吗? 你想知道天人合一是怎样契合的吗? 你想知道《河图》《洛书》奇妙的内涵吗? 你想知道先、后天八卦的源始和作用吗? 你想知道奇门遁甲、堪舆、占卦的学说吗? 你想知道天文、地理、医学、数学、音乐、声韵等领域同《易经》的关系吗? 总是,你想知道《易》学领域中无穷的奥秘吗? 那就请您来读这本书吧!如果您在其中某个领域中已经有所建树,当您读完此书,一定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不但会使您大开眼界,在您面前展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会给您研究的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去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去完成震惊世界的发明!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7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之卦符记忆之八字要诀
likesun 2011-7-13 13:18
二二相偶,非浮即变。
个人分类: 常识|3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科学网007号才女张欣爸爸张建智先生的《<易经>与经营之道》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7-8 11:01
  6月中旬张欣来北京开会,给我带来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那就是她爸爸张建智先生(以下简称张爸)写的《易经与经营之道》,由三联书店出版。   从本书中,还知道张爸出版了专著《伤寒论通义》和《听雨斋墨耕录》。 一   序是葛剑雄写的,让我很感兴趣,因为葛先生在序里说自己对研究易经的方法和有关的出版物颇持异议。   当然,随后葛先生解释了为什么还是愿意为这样的一本书写序的道理,我看着看着笑了,因为葛先生对易经的看法和观点差不多也是我有的,我只是翻过易经,没有细读,尽管把它当做算命书颇给我们邻居家算过几回命,因为我了解邻居家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所以算得还挺准。   葛先生说张爸的这本书不是在讲易经里易经存在的经营之道,而是从基本哲学道理里推论出现代经营的一些做法,其间有逻辑上的联系。    二   张爸在自序里特别提到了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这是一位以研究易经出名的教授,给我的感觉也是他好像只会研究易经。   张爸的自序里还提到了自己写这本书时缘起是想异于梁凤仪和露丝-克雷斯的宣传营销的书。   其实,张爸的这部作品更象是于丹的说论语这种风格的书,把论语中的一些原则性说法和当代现实联系起来,所不同的无非张爸联系的是经营的现实,而于丹联系的是更广泛的现实而已。 三      这本书按照易经64卦的组成架构,分成了64小节,每节于卦辞出发阐述一个经营的道理。基本形式是先用一行引用出卦辞的核心内容,然后展开阐述相关的内容。   不过,有意思的是每一小节的写法,有的是先深入解释自己所理解的卦辞,然后联系现实,有的则是直接从故事入手,比如,第44节即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说到乔家大院,再说到合作问题。通过这一卦的系辞提升到哲学层面。 四   我本人并不做经营,因为我给自己定位就在研究上,所以,经营的东西应该不会有之间的关系,也所以,很多生意经很难在我心里激起波澜,不过,张爸的写法还是很有趣的,而且明显能够感觉得到他在读书上的涉猎之广。   在这本书后,还有一段《经营谋略谈片》,写了40小节,我想应该是作者自己平素在经营之余的感悟,但是不好冲淡64节的内容,但是又觉得非说不可,就放在了后面作为单独的一个内容。   湖州人在生意上本来就是很有感觉,很有天赋的,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个群体在这一单纯的业务上的精通,其实这背后是对生意的更深的思考,整个江浙一带一向以文化重镇著称,即便生意人,也都是饱读诗书,以知识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业务,这就比很多其他省市区的人要高明得多了,也更能持续性发展。   张爸无疑就是湖州人里尤擅文化的,看张欣在科学网上摆布的照片,家里背后那一柜又一柜的书,再加上张欣自己的文笔和经历,让我感觉到这背后张爸的影响。比较有趣的是,张欣身后的人文背景从家里继承而得,但是自然科学(或包括管理科学)的功底却自己从研读博士这里获得,这就更加难得了。也所以,看张欣的文章,都是可读且有内涵的,写法也很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意思,可谓得人文与自然交叉融合之势,端得是真才女。 五   张爸在书的最后还写了一个跋,我想,应该是还有话说,但是总觉得还是无法说清楚自己希望表达的东西,如果可以,其实应该写一部更大的书。不过,这就要看是否有整段的时间了。
个人分类: 书论|142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 曾仕强
yanzhiyuanyz 2011-5-29 08:33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 曾仕强 主讲人简介:   曾仕强:生于1934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获美国杜鲁们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   专研方向:《大易管理》《中道管理》《管理大道》《胡雪岩经营管理专题》《三国演义的道理》。   客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以及全国各地主讲中国式管理,获得广泛好评。   内容简介: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经典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曾仕强教授在美国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在英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台湾工作后,他常常觉得中国人很难理解,39岁那年,他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身心疲惫,而学习《易经》之后他发现,许多困扰他的问题,用《易经》中的道理解释,就都能够理解了。《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易经》是所有都包在里面,不管你天文地理什么,包括兵家,包括医学,甚至于现在的电脑,都是从里面来。《易经》它讲的是六个字,叫做明象位,立德业,一个人一定要搞清楚现象,象就是现象,位就是你的位置,所以前面那三个字很重要,明象位,但是后面这三个字才是根本,叫做立德业。一个人学问再好,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什么用,最要紧品德要好。中国人到最后发展,就是合而不同。我们很和谐,但是看法不一定一样,和谐绝对不是和稀泥,和稀泥就完了,和稀泥就是怎么样都可以,那个做的没有意思。我有我的原则,你有你的原则,我们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是彼此要尊重,   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化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竟成了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很多人认为,卦有好有坏,而曾仕强教授认为,每一卦都是用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社会的,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为什么连孔子都讲他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他不会犯大过失。因为《易经》告诉你,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你自己去选择,你经过判断,经过理性的选择,那你还会犯什么大错呢?不会了,那就非常好。所以年纪轻的多花一点时间读《易经》,你后面用的日子很长,年纪大的花点时间看看《易经》,你才知道这一辈子你到底过的怎么样。   那么《易经》是不是很难看懂?曾仕强教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易经》的?又是怎样通过学习《易经》而逐渐了解社会,认知自我的呢?敬请关注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易经》与人生。 var para_count=9 责编:百家讲坛
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要的是还要有“强盗”的逻辑
热度 1 liwei999 2011-4-12 08:10
回答: 没看懂,或者看不董。 由 SATI 于 March 15, 2005 15:04:50: “科学”如果只是靠演绎和归纳,也就不是今天的“科学”了。除此之外, 重要的是还要有“强盗”的逻辑 。 易经、五行就是“变”就是“演绎”,本草就是“归纳”。一部西游记,就是天、地、人、佛、道的“中国结”。 言“中国文化传统”时,是指其在“今天”这个屏幕上的“投影”?还是指其在时空轴上的“投影”?言“西方文化传统”时,也有同样的问题。不可以简单地用“西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投影”去比较“中国文化传统”在时空轴上的“投影”。就好比是不能关公战秦琼的道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要为眼前的得失而抓狂
xxsh2003 2011-4-3 23:19
俞敏洪:不要为眼前的得失而抓狂 当一个人、一个地区只顾眼前利益的时候,它将最终导致人生和事业的失败。《易经》中有一句话叫“动则得咎”,就是说只要你选择做事情,就会有得失。   如果你知道每一次失去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有更多的考验,生命中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就不再会为眼前失去的东西感到痛苦了。 一   在这个世界上,你要理解什么叫得到,什么叫失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你一辈子的努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得到的。你作为一个员工,如果拿的是计时工资,你工作两小时即可拿到两小时的工资。但是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中得到与失去是一个大循环的过程,不是现金交易,而是一辈子的“交易”。比如说,我们两人之间的交情很深,一辈子虽然没有金钱的交往,但是最后你得到了我的信任,我得到了你的信任,我们两人互相之间的信任可能就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世界上很多人看不清这样的道理,他们会过分地贪求,过分地想要去获得眼前的利益。结果,过分地贪求变成了失去一切的原因。贪官、贪商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法网,即使没有被抓起来,睡觉也会出冷汗。周正毅被抓住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总算被抓住了,这样我睡觉可以睡得安稳一点了。”因为他在被抓住以前,睡觉都是不得安宁的,天天做着恶梦就从床上跳起来了。即使他不被抓起来,最后也可能会犯心脏病死去。   只顾眼前的利益一定会直接导致人生和事业的失败。中国由于过去太贫困,所以来了一点点商业机会以后,很多人就会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中国很多人开饭馆、做生意都卖假货。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赚钱的最佳方法。但这样的人到最后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因为成功是以信誉为基础的,而信誉是建立在人们长久的观察之上的。当人们第一次发现不对头,第二次就不会买了。当时中俄边贸红火的时候,中国人把一两火车皮的各种杂货拉过去,俄罗斯人不检查就收下来了。因为尽管那是旧货,但是他们知道那是真的货物。但是后来中俄边贸出现了什么情况呢?俄罗斯人特别喜欢买中国的羽绒服,而很多中国人为了赚钱,做羽绒服时就把稻草、鸡毛塞进去了。俄罗斯人发现上当以后,中苏边贸的比例开始成直线下降。你现在常常会听说,中国的商人在俄罗斯常被俄罗斯人打,被俄罗斯人欺负,其根本的原因并不是俄罗斯人本来就想欺负中国人,而是因为俄罗斯人被中国商人骗了,最后就迁怒于所有的中国人。当俄罗斯人被一个中国人骗了以后,他一定会相信100个中国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群体效应。   我再举一个例子。在山东有一个蕨菜生产基地,向日本出口蕨菜成了那个地区唯一的经济来源。日本人要求把蕨菜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了以后打包运到日本去。由于放在太阳下面晒干需要两天时间,很多老百姓等不及,就把蕨菜收回家以后开始用锅烘烤。烘烤以后,表面上是干的,但是日本人发现用水泡不开了。日本人就警告这个地区的人,千万不要用锅炒,一定要放在太阳底下晒。大部分的老百姓遵守了这个游戏规则,放在太阳底下晒。但是游戏规则并不是说有大部分人遵守就能够维持下去的,一定要所有的人都遵守,游戏规则才能成立。有一家老百姓违反,就破坏了所有的游戏规则。仍然有几家老百姓把蕨菜偷偷地放在锅里炒,日本人发现以后,在一天之内断绝了跟这个地区的全部蕨菜交易。这个地区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现在,老百姓依然在贫困中挣扎,因为他们的蕨菜卖不出去了,日本人下决心绝不到这个地区收购任何蕨菜。   你可以想象,当一个人、一个地区只顾眼前利益的时候,它将最终导致人生和事业的失败。但是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实际上正在这么做,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直到最后失败了,才回过头来找原因,而且通常是把原因找到别人身上,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很少很少。 二   当然,有时候在生活中我们失去一些东西不一定是坏事。比如说,你失业了,才知道生活有多么艰难。你失恋了,才知道感情的成熟是多么必要。有这样一句歌词:因为我得不到你,所以我把你珍藏在心里。大家知道,世界上有一种现象,得到的东西就不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身边拥有着很多的幸福和快乐,拥有着美好的家庭,但是我们却熟视无睹。我们不尊重我们的爱人,不尊重我们身边的同事,不尊重我们所得到的工作机会,最后失去了才发现,我怎么原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那么珍贵啊。   不管怎么样,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在得与失的选择之中。比如说,你选择恋爱,就是选择快乐,同时你也在选择失恋,因为没有一个人会一辈子都恋爱成功。像钱锺书和杨绛那样的爱情故事在全中国找不到几个。因此,当你选择快乐的时候,你同时也在选择痛苦。有很多事情是很难两全其美的。昨天我到北戴河去写报告的时候,到了孟姜女庙,服务员就说烧柱香、许个愿吧。我就给自己许了一个愿,后来发现这个愿望是实现不了的。我给自己许的愿望是:愿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消失,自己的活动以及自己的不活动给所有我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个愿望实际上实现不了,因为我的存在本身已经造成了很多人的痛苦,当然,我的存在也造成了一些人的快乐,我的消失本身没法使所有人快乐,至少我的母亲会为我悲伤,老婆、孩子会为我悲伤。因此,这样的愿望实际上只是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完美的向往而已。   《易经》中有一句话叫“动则得咎”,就是说只要你选择做事情,就会有得失。“动则得咎”并不是说你动了就会被人指责,它真正的含义是你动了就会犯错误,就会冒险。根据《易经》中的另外一句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动则得咎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选择“动”实际上是要解决人生的困境,解决我们日常的困难,在动的过程中,我们在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丰富我们的心灵,锻炼我们的意志,最后使我们变成一个有着坚强意志,有着坚定不移个性,对未来有着美好向往的人。所以得到与失去永远是一个钱币的两面,你得到了钱币的正面,就失去了它的反面,你看到它的反面,不可能同时看到正面,要用正确的心态辩证地对待生活中的得失。 三   我有一个向前走的比喻。在我们前面有一瓶水,因为它是好东西,每个人都想得到它。为了能够得到这瓶水,我拼命向前跑,结果在我快要抓住这瓶水之前,水被别人拿走了。但是不能因为别人拿走了这瓶水,我就不向前走,我一定还要继续向前走。这个时候,我会发现前面还有一篮子鲜花在等着我。当然,我走到鲜花面前时,可能它又被人拿走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依然不能绝望,我知道失去了鲜花,但是未来还有东西在等着我。我再向前走,走得更远,就看到那台笔记本电脑在等着我,而它的价值可能比鲜花还要高。如果笔记本电脑我没有拿到手,我还要继续向前走,也许我心爱的人就在那里等着我。当你用这种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得失的时候,你知道失去的背后,还可以得到其他东西。即使你最后什么东西也没得到,你也知道自己在追求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命的丰富。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你就永远不会失落,你就永远不会失望。   用我个人的事情说,大家就明白了。我高考三年才考上大学。第一年,我的最高目标是江苏省常熟地区师范学院,没考上。第二年,我的目标还是江苏省常熟地区师范学院,但是还是没考上。我坚定不移地考了第三年,结果进了北大。后来我就明白了,前两年之所以没有考上,是因为冥冥之中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在等着我,这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如果第二年我放弃了,那现在一定还在农村种地。我进了北大以后,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北大六年没谈恋爱,还得了肺结核,在北大教书,什么成就也没有,最后还被北大加了个一级行政机构处分。接着联系美国学校,三年半没有一个美国大学给我奖学金。我觉得老天对我是如此地不公正,我这个人很不错,为什么让我受如此之多的苦难和绝望?但是后来我发现,之所以经历这么多的波折,之所以最后去不了美国,是因为冥冥之中有一个新东方学校在等着我。也许新东方明天就没有了,也许新东方最后消失了,但是我想新东方精神不会消失,我的那种不断在失去中前进的动力不会消失。只要我俞敏洪还在,只要我的这种心灵还在,只要我自己想做事情的勇气还在,我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重建另外一个新东方,或者改名叫新西方也未尝不可。只要有这种感觉,我们就能创造更大的事业。如果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失业了,我们还可以重新团结起来,再创造一个辉煌。如果我们不再办学了,我们可以再去办一个新东方杂货店,说不定最后就变成了像沃尔玛那样的全世界最大的连锁店。关键是你要有那颗心去做那个事,而不要为眼前的得失而抓狂。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知道每一次失去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有更多的考验,生命中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就不再会为眼前失去的东西感到痛苦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之乾卦第一
likesun 2011-3-3 19:41
象征天,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元,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 【本经】 乾 元亨利贞。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2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学经典之《易经》
likesun 2011-3-3 19:26
《易经》本是卜筮用书,后与《诗经》、《礼记》、《尚书》、《春秋》合称“五经”,成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渊源所在。《易经》号称“百经之首”。 《易经》分上下部,由六十四卦组成,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周代的军事、经济、教育、刑罚、婚姻,实际上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然而《易经》在“学”不在“术”,最主要的是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有“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变化思想、辩证思想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受到孔子的重视,在他所作的传中将它演绎了出来。但《易经》毕竟博大精深,尽管相关著作浩如烟海,却没有人能够精准地把握它的全部精神。 《易经》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重大影响,在中医、传统建筑、天文历法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子。不仅如此,它的思想还被后来的儒家、道家等各流派所吸收,甚至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吸收了其中的精华。 《易经》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典籍。
个人分类: 常识|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台湾师范大学文学教授讲易经有感
热度 2 wliming 2011-3-2 00:15
这人讲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让我深深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弱智和愚昧。 这人讲到,中国文化从来没有男尊女卑。他说,天尊地卑,但是天地共存。天就是云啊,雾啊,风一吹就会散,地必须有引力,才能把天吸住,男人就像是天,女人是地,也要有引力,否则,男人就要跑。 这就是这人讲话的狗屁逻辑。这男人女人跟天地有什么逻辑关系啊?怎么能扯到一起来?我想起来一个笑话说,一个茶壶可以配几个杯子,所以,一个男人就应该配几个女人。这笑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可是,逻辑在哪里? 没有逻辑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弱智和愚昧。很难想象的是,这样的弱智文化还有人欣赏,有人津津乐道。
个人分类: 哲学|1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吴中祥 哲理栏目 目录 易经
readnet 2011-2-25 15:51
吴中祥 吴中祥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分享 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其场论的,本质、规律,及其必然且必需的发展 吴中祥 2011-1-7 11:59 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其场论的,本质、规律,及其必然且必需的发展(12)迈克尔逊实验的设计和结果 (接(11)) 为此,他设计了如下的一个实验,即:用半镀银的透明薄片,将光束分为彼此正交的两束,使其传播方向分别平行或正交于与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方向,经不同的光程差反射折回发生干涉,而形成干涉条纹 ... 个人分类: 哲理 | 276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创建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111)通常量子力学和场论的相应改造和发展(8) 吴中祥 2010-1-28 11:56 创建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 111 ) 通常 量子力学和场论的相应改造和发展 (8) 波函数 F 随时间的变化 , (n 维 ) 多线矢 的 Schrodinger 方程 , (接( 110 )) F( , )=F0exp(i 点 ... 个人分类: 哲理 | 1847 次阅读 | 1 个评论 分享 简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吴中祥 2009-12-10 13:59 简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叔本华 的悲观 主义 倾向是很明显的。 叔本华 认为, 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 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人的一生常常与痛苦r ... 个人分类: 哲理 | 1793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简评叔本华的时空观 吴中祥 2009-11-8 21:43 简评叔本华的时空观 叔本华 的 时空观 认为: 时间和空间是客体(表象)的形式,而客体和主体是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合成世界的、两个半面。 事物的复杂多样性就是通过 他提出的四种形态的理由律 而 来。 其第一理由律,就是所谓 存在理由律 ... 个人分类: 哲理 | 2247 次阅读 | 6 个评论 分享 简评叔本华哲学思想(补脱漏) 吴中祥 2009-10-28 19:44 简评叔本华哲学思想 1.叔本华哲学思想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年)德国人, 西方近代著名哲学家,大唯意志论者。主要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等。 他认为: 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由不可分的如下两个半面合成: 一个半面是客体(表 ... 个人分类: 哲理 | 1666 次阅读 | 2 个评论 分享 简评叔本华哲学思想 吴中祥 2009-10-27 21:59 简评叔本华哲学思想 1 .叔本华哲学思想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年)德国人, 西方近代著名哲学家,大唯意志论者。主要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等。 他认为 ... 个人分类: 哲理 | 2590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科学与哲学 热度 1 吴中祥 2009-9-19 10:21 科学与哲学 最近,不少博文讨论到 科学与哲学,有着尖锐、不同的观点。 例如: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518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717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2 ... 个人分类: 哲理 | 1657 次阅读 | 7 个评论 分享 应用技术与基础理论 吴中祥 2008-2-1 23:57 应用技术与基础理论 在一切工作中,特别是在研究工作中,都存在着这个: 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应用技术与基础理论的问题? 对此,首先,应搞清楚人们对任何事物、问题认识过程的规律。 这在毛泽东 ... 个人分类: 哲理 | 1457 次阅读 | 9 个评论 分享 物质运动有从低到高的多种形态! 吴中祥 2007-9-24 16:52 物质运动有从低到高的多种形态! 物质运动有多种形态。 物理学研究的只是最基础的运动形态 ! 但是,它又是最普遍的运动形态。 它又普遍存在于较高级的运动形态之中! 比物理运动高级的,有化学。 化学除有物理的运动形态而外,还有 ... 个人分类: 哲理 | 1536 次阅读 | 2 个评论 分享 也再聊点科学!(3) 吴中祥 2007-5-26 09:43 也再 聊点科学!( 3 )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科学文化遗产瑰宝之一的《易经》! 说《易经》是科学的瑰宝,是对她的实际特性恰如其分的确切评价。特别在有人不断贬低、污蔑、攻击她的时候,用有力的事实,充分说明这个确切评价,当然,就是很有必要啊!但又并不是你所 ... 个人分类: 哲理 | 1702 次阅读 | 2 个评论 分享 答“iwesun”!(3) 吴中祥 2007-5-24 18:26 答 iwesun !( 3 ) iwesun : 现在谈你的第 3 个问题: 1. 哲学与科学 你所谓:辩证 + 唯物 = 真理,这个问题我好特说, ... 个人分类: 哲理 | 1665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答“iwesun”!(2) 吴中祥 2007-5-24 16:45 答 iwesun !( 2 ) iwesun : 现在谈你的第 2 个问题: 1. 关于《易经》,你说:《易经》是科学瑰宝,没人反对。却认为是:因为 科学瑰宝不等于科学,怎么说都行r ... 个人分类: 哲理 | 1603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14) 吴中祥 2007-5-17 18:21 《易经》是科学瑰宝!( 14 ) 总之,对于《易经》,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挖掘其潜力,发展其优势,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易经》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学说,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她不仅对各种事物有高度的归纳、概括;而且还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 ... 个人分类: 哲理 | 2601 次阅读 | 30 个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13) 吴中祥 2007-5-14 11:31 《易经》是科学瑰宝!( 13 ) 所谓卜的作用! 易经中推演、判断事物的基本依据是其中各种对立统一因素的爻,即所谓:阴阳、有无、是非、正反、 、等等。 当各种因素的爻 都能实际确定,就能具体确定相应事物的 ... 个人分类: 哲理 | 1626 次阅读 | 5 个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11) 吴中祥 2007-5-13 11:38 《易经》是科学瑰宝!( 11 ) 《河图》、《洛书》! 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由黑、白圆点(分别代表:阴、阳或天、地等)组成的数学图画,产生了数学观念和方法,形成了数理哲学和工程应用。 实际上,它们是对 1-9 这些数字的 ... 个人分类: 哲理 | 1964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9) 吴中祥 2007-5-11 22:00 《易经》是科学瑰宝!( 9 ) 五行与 5 种方位,乃至与八卦的联系! 再改变数字顺序并配以方位东,西,南,北,中,可列图如下: 2 ... 个人分类: 哲理 | 1468 次阅读 | 6 个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8) 吴中祥 2007-5-11 10:01 《易经》是科学瑰宝!( 8 ) 所谓五行! 五行只是:由选定的 5 物(水、木、火、土、金), 作为各种事物间相互生、克关系的代表,而有多种重要含义! 五行配以数字和方位,也可用以推演、计算 五 ... 个人分类: 哲理 | 1377 次阅读 | 8 个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7) 吴中祥 2007-5-10 17:56 《易经》是科学瑰宝!( 7 ) 爻的普遍运用 易经中推演、判断事物的基本依据是:其中各种因素的爻, 即所谓:阴阳、有无、是非、正反、 、等等。 当各种因素的爻 都能实际确定,就能具体确定相应事物的确切变化规律,推演、 ... 个人分类: 哲理 | 1365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6) 吴中祥 2007-5-10 11:42 《易经》是科学瑰宝!( 6 ) 多个八卦可以组成更多的卦! 两个八卦可以组成 64 卦,类似地可表达和推算更复杂的事物运动、变化的相应更精确的方位、数字(还可用以表达 8 进制的数字)和特性。并分别构成方图和圆图,以便于演绎、推算。 还 ... 个人分类: 哲理 | 1275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5) 吴中祥 2007-5-9 15:05 《易经》是科学瑰宝!( 5 ) 八卦推演、判定的一个简单例子! 例如:对 8 种事物,按如下顺序位置,分列上、下两排 壹、 贰、叁、肆、 伍、陆、柒、捌、 根据任选其一者,连续 3 次认定该种事物在上排的有、无,每次认定后, 将其顺序按捌、肆、柒、叁、陆 ...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4) 吴中祥 2007-5-9 09:25 《易经》是科学瑰宝!( 4 ) 掐指一算! 为了演绎、计算的方便, 将八卦 与 左手掌中间 3 个指头的各 3 节,排位、配数,列为: 食指上节:巽、 4 、中指上节:离、 9 、无名指上节:坤、 2 、 nb ... 个人分类: 哲理 | 1197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3) 吴中祥 2007-5-8 16:07 《易经》是科学瑰宝!( 3 ) 所谓八卦! 八卦由 3 个爻 构成,它的含义丰富! 可用以表达: 1 .通常的 3 维空间,用以确定事物的空间位置。 1 . 1 爻表达前、后rdquo ... 个人分类: 哲理 | 1226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2) 吴中祥 2007-5-8 09:06 《易经》是科学瑰宝!( 2 ) 所谓阴阳! 在《易经》中,阴阳包含在所谓爻之内。 爻者,交也。表明万物、万事相互关联;而其本质是对立的统一,故而,可分:阴、阳。 或为: ... 个人分类: 哲理 | 1357 次阅读 | 4 个评论 分享 《易经》是科学瑰宝!(1) 吴中祥 2007-5-7 21:29 《易经》是科学瑰宝!( 1 ) 什么是《易经》?! 所谓易就是变。 《易经》可以说就是研究事物变的学问。 宇宙万物、世界万事,无一不变。 研究任何事物,都是要研究其特性和变化规 ... 个人分类: 哲理 | 1471 次阅读 | 9 个评论 分享 对《河图》的一种可能的理解。 吴中祥 2007-3-19 17:46 对《河图》的一种可能的理解。 前面谈到《河图》( 1 )的 纵、横连线各 5 数的和都不为 25 ,而( 2 )、( 3 )、( 4 )、( 5 )、( 6 )、( 7 )以及它们各自左右或上下对称的两个数,分别互换,而成另外的多种排列,才都有 纵、横连线各 5 ... 个人分类: 哲理 | 1471 次阅读 | 4 个评论 分享 田忠国:请更具体谈谈你对“古人的物质场理论”的理解! 吴中祥 2007-3-19 11:39 田忠国 :请更具体谈谈你对古人的物质场理论的理解! 你认为:河图、洛书是古人的物质场理论。并且谈到算命、看风水、中医等等。 确实,河图、洛书,虽只是 1-9 以及 10 的简练图形表达,确已结合阴阳、八卦、五行, 已能演绎、推断,乃至预测,某些事物的变化规律 ... 个人分类: 哲理 | 1845 次阅读 | 12 个评论 分享 《河图》与《洛书》,都是1-9的九个数字,但排列特点与作用却根本不同! 吴中祥 2007-3-18 23:26 《河图》与《洛书》,都是 1-9 的九个数字,但排列特点与作用却根本不同! 《河图 * 纵、横连线各 5 数和为 25 ( ... 个人分类: 哲理 | 1892 次阅读 | 2 个评论 分享 刘红:很愿与你讨论! 吴中祥 2007-3-18 13:41 刘红:很愿与你讨论! 看到你找到的图。它只是原文中如( 1 )的一种。但是,它的 纵、横连线各 5 数和却都不为 25 ! 原文中还列出了如( 2 )的另一种。而且还可有如( 3 )、( 4 )的再 2 种。而且,( 2 )、( 3 )、( 4 ) ... 个人分类: 哲理 | 1251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关于《河图》、《洛书》(答刘红) 吴中祥 2007-3-16 18:23 关于《河图》、《洛书》 刘红: 《河图》、《洛书》 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由黑、白圆点(分别代表:阴、阳或天、地等)组成的数学图画,产生了数学观念和方法,形成了数理哲学和工程应用。 你认为: 洛书很像宇宙大爆炸理 ... 个人分类: 哲理 | 1337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易经》是我国传统科学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吴中祥 2007-3-15 17:31 《易经》是我国传统科学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但是,却也有几位著名科学家认为:《易经》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特别认为:阴阳、五行是伪科学、反科学,因而有必要具体了解一点,它们究竟是什么?! 1 .什么是《易经》?! 所谓 ... 分享 《洛书》的推广 吴中祥 2010-8-28 10:37 《洛书》的推广 我国的《洛书》将从1到9,这9个基本整数排列成3乘3的数阵,使得各 行、列、对角各数之和都相等,的这种排列,有着重要而神奇的作用。 《洛书》这种3行3列的数阵,是从1到3^2=9的共3^2=9个数排成的方 阵。共有从1到3^2=9的共3^2=9个数,它们的总和就是9乘(1+9)/2=45。而且,共有3行(或列),各行( ...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的奥袐
wyc 2011-2-18 11:53
易经的奥袐
承蒙网友汪芳之询问, 牛院士的文章我是在网上拜读的。请可在《网易》上捜索。 本人对《周易》的一知半解 还得益于央视“百家讲坛”的曾仕強先生指点。 曾氏的讲题有: 易经的奥祕, 何为易经? 何为阴阳? 何为太极? 何为八卦? 八卦成图. 曾氏的光盘我想各地应该便于购获. 未知对汪芳同志的询问有参考价值否?
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古代科技对气候变暖的解析
热度 2 wya 2011-2-12 11:49
根据《 中医·五运六气·大气变暖 》进行删减整理而得, 原文参见: http://www.pingxintang.com/Show.asp?sID=2nID=2ID=171 一、气候为何变暖  我们现在正处在风火之第79甲子。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天气很冷,都需要穿棉裤、棉鞋,戴棉帽,有不少人手、脚、耳朵屡犯冻疮。而从1984年之后,据气象观测记载,至2008年之前,已经出现了16个暖冬,这又恰与我们推列的气运的变化规律相符(请看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 陆懋修依60年一个“甲子”的准周期,“扩而大之”,以6个60年,即360年为一大运;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并“从厥阴风木运始”进行推算。 依此推算,从1984年起进入第14大运,至2343年前,这360年就是少阴君火和阳明燥金当令,属火燥大运。从公元904年至4503年,这3600年为第2大周,亦属火燥大周。可见,我们今天正是在火燥叠加的气运之中,气候变暖大势所趋。 只不过周期越长、越大,与某一年的相关性越小,影响力越弱。但这类叠加的推算却可以作为长期趋势的参考,或许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意义,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新的启示。 在世界各地,几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发生,20多年前的兴安岭大火、前年的希腊大火、这两年的美国加州大火,哪一场大火不是在增温?哪一场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我们却没有见到周边地区气温升高的报道,如果说它们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这些大火与几千个发电厂或数万辆汽车的排放相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气候变暖到何时结束   从1984年到2013年,30年中将出现20个暖冬(至2007年已经出现了16个,之后的暖冬还会出现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而且根据表五所推,这30年属于第79甲子的前30年,当以厥阴风木为主,气候虽会变热,但由于风具有“善行而数变”之性,其间还会出现偏冷的现象。   而其后30年,即从2014年到2043年,即第79甲子的后30年,则属于少阳相火当令,应该比前30年更热,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变暖将会更加突出。就是说现在还没热到头呢,至少要到2044年以后才有可能开始降温。在以温热为主的年运中,必然多发流感。未来的第80甲子是火上加燥,直到2104年才会回到与1984年相同的坐标横轴,重新开始变冷。 三、关于大气变暖的思考   按照运气学说,大气变暖是一个周期性的必然,就象大气变冷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都不是人为可以操控的。 即便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也应该认识到有变暖的地方就会有变冷的地方,不然暖从何来,寒归何处?现在面对大气变暖,我们说是人类过度地开发了能源。如果将来变冷了,又该怎么说?是不是又要说是人类过度地消耗了能源?   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却没有人大惊小怪,也没有人试图让地球停止转动。为什么面对长期的冷暖湿燥的规律性变化,人们却如此恐慌?人不仅生活在地球上,更要知道人还生活在宇宙中,其他星球的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对地球产生影响,只是它们的运转轨道太远,运行周期太长而已。地球打个喷嚏,就已经是人类难以抗拒的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灾难。宇宙如果打个呵欠呢? 四、大气变暖与淡水危机   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是,在第79甲子大气变暖之后的第80甲子,进入火燥当令,在热之上又加干燥少雨,恐怕将出现比较严重的淡水危机,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31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易经》之观卦
shuilinxi 2011-1-26 13:28
最近在研究观卦,不管是科研也好,生活也好,这个世界太多东西需要观,因此,观卦是很有必要研究的。 观卦的卦象是风吹拂在大地之上,风是如何去领略世界万物的风采的呢,就用观。 如何观呢?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命题。比如我们做科研就需要观。 来看看一下观卦的六爻。 (1)首先,我们以小孩子的眼光去观。 小孩的观是纯真的,好奇的,是一种无的状态。。。 (2)然后我们以女人的眼光去观。 女人的观是感性的,直觉也是一种感性。。。 (3)接着,我们观自己,用以知晓进退。 这时,我们需要男人的理性了,归纳和逻辑的力量在这里体现。。。 (4)我们再观整体和国家,看到整体的光芒。 我们关注整体,关注国家和社会。。。 (5)我们又观自己的生活和一切,反省自己,推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找到自己之后做最好的自己。。。 (6)我们观其他的人的生活和一切。我们移动了观的目标,世界越来越真切。 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善于观吗? 请看观卦。 卜此卦者要善于观,多观摩自然万物的规律,多观摩他人长处,自我反省,薰陶日久,自然可以成功。
个人分类: 人文|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之随卦六爻
shuilinxi 2011-1-26 05:07
做实验时跟李登谈起随卦,所以想分析一下随卦的六爻。 六爻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初九升官了,很吉利。他为什么升官呢? 是因为他经常主动出击,与人交往。密切联系群众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密切联系领导。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二啊,只知道跟随能力一般人,而不知道紧跟能力强的君子,哎,怎么说他呢? (如果讲沟通学,就这么理解 有的人只知道跟同事沟通,而不知道跟领导沟通,哎,怎么说他呢? 有的人只知道跟同学沟通,而不知道跟老师沟通,哎,怎么说他呢?) 六三:系丈夫,答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六三怎么这么聪明啊,紧随能力强本领高的君子,又跟一般的人保持好基本关系。这种人经常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唯一要注意的是跟人要坚持。 “嫁人要嫁普京这样的人”这首歌讲的就是这一爻。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跟人跟得好啊,得到了很多。这时不要太得意,可能会有凶险(因为人得益多就会令人嫉妒)。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定要坚守道,让正义的光芒照亮内心,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 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带领大家走在了一条光明大道上,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上六啊,明明还实力不济,应该跟随别人的。却不自量力爬到九五的上面去了。 结果被绑到到西山祭祀去了。 所以随要讲时机,该随强人时要随,不要强出头。时机成熟时,就可以使人随了。 (最近科学网在进行这方面的讨论,就是博士该不该跟大老板还是自立门户,这个可以供参考) 以上写的是随人,如果写随心又可以写出六段话来。 如果写领导学,又可以写出六段,如果写沟通学,又可以写出六段。 随卦,该随的随,不该随的不随。 注意随人,随时,随事,随心,随地,随天,随道。。。
个人分类: 人文|3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
jhongbing2 2011-1-22 22:43
《易经》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 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 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 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 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 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 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 世而无闷,不见是而 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 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 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 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 人作,而万物 覩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 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 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 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 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 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 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 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 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 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 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注释: 遯 : 同“ 遁 ” dùn ; 覩: 同“ 睹 ” dǔ 汉典网址 《易经》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 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 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战龙於野,其血玄黄。  象曰:战龙於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 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 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 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 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 无誉。」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 美之至也。 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 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易经》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 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既鹿无虞,以纵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辶+颤-页 《易经》第四卦 蒙 山水蒙 艮上坎下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   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志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 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易经》第五卦 需 水天需 坎上乾下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 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易经》第六卦 讼 天水讼 乾上坎下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 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有小言,其辩明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讼,归而逋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九四:不克讼,复自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锡之□带,终朝三褫之。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上般下革 《易经》第七卦 师 地水师 坤上坎下   师: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师,使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易经》第八卦 比 水地比 坎上下坤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 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六四:外比之,贞吉。   象曰:外比於贤,以从上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 使中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易经》第九卦 小畜 风天小畜 巽上乾下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 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九二:牵复,吉。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易经》第十卦 履 天泽履 乾上兑下   履:履虎尾,不□①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①人,亨。刚中正, 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①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①人之凶; 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九四:履虎尾,□②□②终吉。   象曰:□②□②终吉,志行也。   九五:□③履,贞厉。   象曰:□③履贞厉,位正当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①=口+至 □②=上朔+下心 □③=炔-火 《易经》第十一卦 泰 天地泰 坤上乾下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 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 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易经》第十二卦 否 地天否 乾上坤下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 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 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初六:拔茅茹,以其夤,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易经》第十三卦 同人 天火同人 乾上离下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 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易经》第十四卦 大有 火天大有 离上乾下   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 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匪其彭,无咎。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晰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易经》第十五卦 谦 地山谦 坤上艮下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 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 不可□①,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鸣谦,贞吉。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六四:无不利,□②谦。   象曰:无不利,□②谦;不违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①=足+俞 □②=扌+为 《易经》第十六卦 豫 雷地豫 震上坤下   豫:利建侯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 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 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鸣豫,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易经》第十七卦 随 泽雷随 兑上震下   随:元亨利贞,无咎。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 时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孚于嘉,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易经》第十八卦 蛊 山风蛊 艮上巽下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 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三:干父小有晦,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之蛊;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易经》第十九卦 临 地泽临 坤上兑下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 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初九:咸临,贞吉。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六四:至临,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上六:敦临,吉无咎。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易经》第二十卦 观 风地观 巽上坤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若,下 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 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禺+页 《易经》第二十一卦 噬嗑 火雷噬嗑 离上震下  噬嗑:亨。利用狱。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 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初九:履校灭趾,无咎。   象曰:履校灭趾,不行也。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九四:噬乾□,得金矢,利艰贞,吉。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上九:何校灭耳,凶。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月+姊-女 《易经》第二十二卦 贲 山火贲 艮上离下   贲:亨。小利有所往。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 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六二:贲其须。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白贲,无咎。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易经》第二十三卦 剥 山地剥 艮上坤下   剥:不利有攸往。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 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象曰:山附地上,剥;上以厚下,安宅。   初六:剥□以足,蔑贞凶。   象曰:剥□以足,以灭下也。   六二:剥□以辨,蔑贞凶。  象曰:剥□以辨,未有与也。   六三:剥之,无咎。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六四:剥□以肤,凶。   象曰:剥□以肤,切近灾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爿+木 《 易经》第二十四卦 复 地雷复 坤上震下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初九:不复远,无只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 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易经》第二十五卦 无妄 天雷无妄 乾上震下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於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 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 佑,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初九:无妄,往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六二:不耕获,不□畲,则利有攸往。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九四:可贞,无咎。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上艹下甾 《易经》第二十六卦 大畜 山天大畜 艮上乾下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有厉利已。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九二:舆说辐。  象曰:舆说辐,中无尤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六四:童豕之牿,元吉。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六五:□豕之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豕+贲 《易经》第二十七卦 颐 山雷颐 艮上震下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 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易经》第二十八卦 大过 泽风大过 兑上巽下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 攸往,乃亨。大过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①世无闷。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九二: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九三:栋桡,凶。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①=辶+丶+豚 □②=禾+弟 《易经》第二十九卦 坎 坎为水 坎上坎下   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 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 公设险以守其国,坎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水□①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初六:习坎,入于坎□②,凶。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②,勿用。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上六:?用徽□③,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①=氵+存 □②=上穴+下陷-阝 □③=纟+墨 《易经》第三十卦 离 离为火 离上离下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 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六二:黄离,元吉。  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其匪丑,无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易经》第三十一卦 咸 泽山咸 兑上艮下   咸:亨,利贞,取女吉。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 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初六:咸其拇。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九五:咸其□,无悔。   象曰:咸其□,志末也。   上六:咸其辅,颊,舌。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月+每 《易经》第三十二卦 恒 雷风恒 震上巽下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 亨无咎,利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 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 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九四:田无禽。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上六:振恒,凶。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易经》第三十三卦 □ 天山□ 乾上艮下   □:亨,小利贞。 彖曰:□亨,□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 □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山,□;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初六:□尾,厉,勿用有攸往。   象曰:□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九三:系□,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九四:好□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小人否也。   九五:嘉□,贞吉。   象曰:嘉□贞吉,以正志也。   上九:肥□,无不利。   象曰:肥□,无不利;无所疑也。 □=辶+丶+豚 《易经》第三十四卦 大壮 雷天大壮 震上乾下   大壮:利贞。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 天地之情可见矣!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九二: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车+复 《易经》第三十五卦 晋 火地晋 离上坤下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 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象曰:受之介福,以中正也。   六三:众允,悔亡。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九四:晋如硕鼠,贞厉。   象曰:硕鼠贞厉,位不当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易经》第三十六卦 明夷 地火明夷 坤上离下   明夷:利艰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 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 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出于门庭。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易经》第三十七卦 家人 风火家人 巽上离下   家人:利女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 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 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闲有家,悔亡。   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九三:家人□□,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象曰:家人□□,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六四:富家,大吉。   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口+高 《易经》第三十八卦 睽 火泽睽 离上兑下   睽:小事吉。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 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 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 媾,往遇雨则吉。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易经》第三十九卦 蹇 水山蹇 坎上艮下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 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 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初六:往蹇,来誉。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九三:往蹇来反。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六四:往蹇来连。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九五:大蹇朋来。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易经》第四十卦 解 雷水解 震上坎下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 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 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初六:无咎。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易经》第四十一卦 损 山泽损 艮上兑下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 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 虚,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易经》第四十二卦 益 风雷益 巽上震下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 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 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易经》第四十三卦 □① 泽天□① 兑上乾下   □①: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①,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 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 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①;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吝。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莫夜有戎,得中道也。   九三:壮于□②,有凶。君子□①□①,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①□①,终无咎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①□①,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①=炔-火 □②=九+页 《易经》第四十四卦 □① 天风□① 乾上巽下   □①:女壮,勿用取女。 彖曰:□①,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 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①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风,□①;后以施命诰四方。   初六:系于金□②,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踟躅。   象曰:系于金□②,柔道牵也。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九四:包无鱼,起凶。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上九:□①其角,吝,无咎。   象曰:□①其角,上穷吝也。 □①=女+后 □②=木+尼 《易经》第四十五卦 萃 泽地萃 兑上坤下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 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 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泽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①。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上六:□②咨涕□③,无咎。   象曰:□②咨涕□③,未安上也。 □①=礻+龠 □②=繁体字齐下半部丿和丨间夹一贝字 □③=氵+夷 《易经》第四十六卦 升 地风升 坤上巽下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 也。南征吉,志行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九二:孚乃利用□,无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九三:升虚邑。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六五:贞吉,升阶。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礻+龠 《易经》第四十七卦 困 泽水困 兑上坎下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 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见。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①,于□②□③,曰动悔。有悔,征吉。   象曰:困于葛□①,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①=上艹+三个品字形的田 □②=臬+危 □③=兀+危 《易经》第四十八卦 井 水风井 坎上巽下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①井,羸其瓶, 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 至亦未□①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民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井□②,无咎。   象曰:井□②无咎,修井也。   九五:井冽,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无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①=纟+橘-木 □②=上秋下瓦 《易经》第四十九卦 革 泽火革 兑上离下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 也。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易经》第五十卦 鼎 火风鼎 离上巽下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 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信如何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饣+束 《易经》第五十一卦 震 震为雷 震上震下   震:亨。震来□①□①,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彖曰:震,亨。震来□①□①,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 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象曰:□②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   初九:震来□①□①,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①□①,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 有言。   象曰:震索索,未得中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①=左上小左中曰左下小右虎 □②=氵+存 《易经》第五十二卦 艮 艮为山 艮上艮下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 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 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易经》第五十三卦 渐 风山渐 巽上艮下   渐:女归吉,利贞。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 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吉。   象曰:饮食□□,不素饱也。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 相保也。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上九: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彳+干+亍 《易经》第五十四卦 归妹 雷泽归妹 震上兑下   归妹:征凶,无攸利。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 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羊无血,无攸利。   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圭+刂 《易经》第五十五卦 丰 雷火丰 震上离下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 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於人 乎?况於鬼神乎?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六二:丰其□①,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昧,折其右肱,无咎。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九四:丰其□①,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象曰:丰其□①,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 行也。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六:丰其屋,□①其家,窥其户,□②其无人,三岁不见,凶。   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②其无人,自藏也。 □①=上艹下部 □②=外门内臭阒的误笔? 《易经》第五十六卦 旅 火山旅 离上艮下   旅:小亨,旅贞吉。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 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   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易经》第五十七卦 巽 巽为风 巽上巽下   巽:小亨,利攸往,利见大人。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 往,利见大人。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九二:巽在□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九三:频巽,吝。   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上九:巽在□下,丧其资斧,贞凶。   象曰:巽在□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爿+木 《易经》第五十八卦 兑 兑为泽 兑上兑下   兑:亨,利贞。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 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初九:和兑,吉。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九二:孚兑,吉,悔亡。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六三:来兑,凶。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九五:孚于剥,有厉。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上六:引兑。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易经》第五十九卦 涣 风水涣 巽上坎下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 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易经》第六十卦 节 水泽节 坎上兑下   节:亨。苦节不可贞。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 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 害民。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九二:不出门庭,凶。   象曰:不出门庭,失时极也。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六四:安节,亨。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易经》第六十一卦 中孚 风泽中孚 巽上兑下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 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象曰:可鼓或罢,位不当也。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象曰: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易经》第六十二卦 小过 雷山小过 震上艮下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 吉。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 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有飞鸟 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初六:飞鸟以凶。   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象曰:弗遇过之,已亢也。 《易经》第六十三卦 既济 水火既济 坎上离下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 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六二:妇丧其□①,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六四:□②有衣□③,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④祭,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①=上髟下弗 □②=纟+需 □③=衤+如 □④=礻+龠 《易经》第六十四卦 未济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 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初六:濡其尾,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九二:曳其轮,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 《易经·系辞上传》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 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 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系辞上传》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 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 《易经·系辞上传》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 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 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经·系辞上传》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 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 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 方而易无体。 《易经·系辞上传》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 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 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系辞上传》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 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 辟,是以广生焉。 《易经·系辞上传》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易经·系辞上传》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 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 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 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 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 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 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 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 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 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 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 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 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 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 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 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易经·系辞上传》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 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 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 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①以象闰,故再□①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 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 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经·系辞上传》 第十章 是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 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主子将以有为也,将以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马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 象。非天下之致变,其孰能与於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 其孰能与於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 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 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易经·系辞上传》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 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 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於 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与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 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 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 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 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 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②□②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 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 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经·系辞上传》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 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 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 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 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③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 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 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 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 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 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 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易经·系辞下传》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 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 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 也者,像此者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易经·系辞下传》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④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 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 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⑤,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 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 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⑥。 《易经·系辞下传》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 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经·系辞下传》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 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经·系辞下传》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 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 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 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 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 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 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 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 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 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 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灭耳, 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 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 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天地□⑦□③,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 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 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 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 立心勿恒,凶。』」 《易经·系辞下传》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 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於稽其 类,其衰世之意邪?」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 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 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经·系辞下传》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 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 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 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 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 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经·系辞下传》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 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於忧患与故,无有帅保,如临父母。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曲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经·系辞下传》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 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位,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 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 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易经·系辞下传》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 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 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经·系辞下传》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 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 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经·系辞下传》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 行恒简以知阻。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②□②者。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来。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 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 吝。   将叛者,其辞□8,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 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①=扌+为 □②=上亠中繁体字的丶兴'的上半部下且 □③=蕴-艹 □④=左上(留-田)左下亚右斤 □⑤=木+斥 □⑥=炔-火 □⑦=纟+因 □8=上斩下心 ------------------------------------- 《易经·说卦传》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   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 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易经·说卦传》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 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老子·说卦传》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 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易经·说卦传》 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①之,艮以止之,兑以说 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易经·说卦传》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 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 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 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 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 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 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 也,故曰成言乎艮。    《易经·说卦传》 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 疾乎风;燥万物者,莫□②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 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 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易经·说卦传》 第七章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 也;艮,止也;兑,说也。 《易经·说卦传》 第八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 为羊。 《易经·说卦传》 第九章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 为口。 《易经·说卦传》 第十章   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 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 少女。 《易经·说卦传》 第十一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 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 为文、为众、为柄、其於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 □③竹、为萑苇。其於马也,为善鸣、为□④足,为的颡。其於稼也, 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 进退、为不果、为臭。其於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 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⑤、为弓轮。其於人也,为加 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於马也,为美脊、为亟心、 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於舆也,为丁躜。为通、为月、为盗。其 於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於人也,为 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於木也,为科上 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⑥、为阍寺、为指、为 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於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於地也, 刚卤。为妾、为羊。 □①=日+亘 □②=火+繁体字的丶汉'去丶氵' □③=上竹下良 □④=上马下廾 □⑤=车+柔 □⑥=上艹下瓜瓜 ------------------------------------- 《易经·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 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①也。 物□①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 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 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 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 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 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 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 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 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 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 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 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 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 之以离;离者丽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 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 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②;□②者退也。物不可终□②,故受之以大 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 夷者伤也。伤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 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终难,故受之 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 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③;□③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 □④;□④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 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 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 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 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 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 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 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 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①=禾+犀 □②=辶+丶+豚 □③=炔-火 □④=女+后 ------------------------------------- 《易经·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   兑见,而巽伏也。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剥烂也,复反也。   晋昼也,明夷诛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咸速也,恒久也。   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   大壮则止,□①则退也。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 故,亲寡旅也。   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大过颠也。□②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 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③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 人道忧也。 □①=辶+丶+豚 □②=女+后 □③ =炔-火
个人分类: 国学|0 个评论
[转载]相信中医=迷信
热度 4 wliming 2011-1-22 19:31
相信中医=迷信   作者:牛辉   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 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就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 来的。《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没有逻辑。书中充斥着 风水、占卜、命理、天人感应、巫术等传统迷信的东西。《易经》用得最多就是 “取象比类”、“观物取象”的归纳法。当中的阴阳五行理念更是牵强附会,说 什么“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然后“取象比类”,把 其它东西都跟这五行联系起来,例如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和人体的五脏六腑,甚 至连每一个汉字都有五行之分,荒谬之极!《易经》根本就没有逻辑体系和实验 验证,思维方法本身就有问题。连大前提都错了,中医还能有正确的理论吗?   古时候的人知识面窄,不知道太阳系在哪里,不知道电磁感应,更不知道相 对论,古人尤如井底之蛙,他们写出来的东西缺乏科学依据和实验验证。人类文 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进步,难道现在人们的智慧还比不上古人吗?现在科学技 术发展了,我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对以前的东西提出质疑。   现在科技发展了,我们应该大胆地否定错误的东西。现在我把真象说了出来, 很多人会接受不了,就算有人明明知道中医不科学,但还是不肯接受。就好像现 在好多人烧香拜佛希望可以保佑幸福平安健康长寿,如果你告诉他烧香拜佛是没 有用的,他不会相信的,就算知道没用还是会继续烧香拜佛,可能图个心安理得 吧。   中医这一套理论从来未经证实,但表面上看来又难以否定,类似于黑箱理论, 接受它需要信仰。中医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信仰,相信中医等于迷信。   中医的各种基础理论到目前为止还不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例如中医说人会 上火,火为何物?人头痛了,叫中风,风在何处?现代先进的解剖学还不能发现 人体经络的存在。中医对中医和食物都有寒凉温热之分,例如绿豆是凉的,黑豆 是热的,绿豆凉在哪里?黑豆又热在哪里?中医没有解释,但生物学告诉我们, 绿豆和黑豆的分成是几乎一样的!中医认为红枣可以补血,因为红枣是红色的。 中医认为黑豆可以治白发,因为黑豆是黑色的。大家都知道人参很补,但大家有 没有问过为什么人参很补呢?补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人参长得像人形。我敢说一 条价值上千元的人参的营养价值比不上一根红萝卜。很多人都知道燕窝可能养颜, 其实燕窝只是燕子的唾液。我敢保证,一杯燕窝的营养价值比不上一只鸡蛋!   又比如,中医认为菠萝湿热,荔枝上火,于是人们就一直这样认为,根本没 有人问过为什么,人云亦云,不知所云!湿热和上火是什么意思?菠萝为什么会 湿热,荔枝为什么会上火?没有人知道!菠萝和荔枝都是我喜欢吃的水果,如果 有人愿意请我吃,我愿意做一次试验品,我每天吃一个菠萝和一斤荔枝,连续吃 一个星期(时间可以再长一些),一个星期后看看我会不会所谓的“湿热”和 “上火”。   中医的理论依据很荒唐。   如果你喉咙痛去看中医,医生一般都用到蝉蜕,因为医书记载蝉的嗓子好, 声音大,蝉蜕可以治疗嗓子。   又例如穿山甲很能穿山,所以,女人不下奶,就吃穿山甲的壳,让穿山甲来穿透 下奶的通路。因为中医记载:穿山甲的壳,可以治疗,通经下乳。   张锡纯氏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 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 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因为蜈蚣走窜很快,中医的神医就认为 蜈蚣可以治疗这些由于经络不通导致的疾病呢。   中医认为,朱砂可以安神,为什么呢?中医记载:朱砂之重,可以安神。因为朱 砂很重,所以可以把你的神给坠住。   高山雪莲,中医认为这个东西大热。为什么呢?既然能在高山的高寒之地生存, 而没有被冻死,看来这个植物一定很热了,然后用来治疗所谓的寒病。          蝙蝠的屎(又叫做夜明砂)可以治眼疾,因为中医认为,蝙蝠晚上出来,所以 眼睛好,所以,吃了蝙蝠的屎,就是治疗眼疾!   ……   这样的用联想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充斥在所有的中医的书籍中。蝙蝠眼睛好 可以治眼疾,但为什么非要吃它的屎呢?为什么不干脆把整个蝙蝠都吃了?按照 这个逻辑,牛力气大,吃牛屎身体会更强壮;人是灵长动物最聪明,吃人屎可以 变得更聪明!   上千年的“实践”,就是用这种逻辑去指导的,你能期待这样“实践”出来 的药物真的有奇效?中医不讲逻辑,只靠联想,根本就没有逻辑的统一性!   支持中医的人都在坚持一个证据,就是中医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总结出来 的,说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就出在检验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 依据说明是中药起的作用。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忽略了人本身的自愈能力。人 的病本来靠身体的能力可以自愈的,但吃了中药之后,康复的时间长了,但是他 还以为是因为吃了这些中药才好的。   其实有很多病不是因为他们吃中药好的,而是他们的病自己好的。例如感冒 了去看中医,医生开了很难吃的中药,病人吃下去过几天就好了,其实感冒不治 疗也会好的。好多中药的所谓药用效果是根据这样的巧合得出来的。打个比方, 古代的人认为日全食是因为“天狗食日”,于是人们就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打 “天狗”驱赶,他们发现这个方法可行,“天狗”果然怕锣鼓爆竹,于是这个方 法就一直延用下去。又比如,有人认为太阳升起来是因为鸡鸣,中药就好比一只 鸡,没有这只鸡,太阳也会升起来的。   据说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自己试药。他试药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 到自己身体的自愈能力。假如他发烧了,他吃了一种草,结果退烧了,然后他就 得到一个结论,这种草可以退烧。按这样的逻辑,我也可以试出很多药。例如天 气热了,身上会长痱子,我就用醋擦在身上,第二天就好了,于是我就得到一个 结论,醋可以治痱子!其实痱子根本不需要治,一两天就好了,也不管你擦什么 药上去也会好的。还有,中医治骨折时会先把断了的骨头先接驳好,然后在皮肤 外面包扎一堆黑乎乎的中药,于是人们就认为骨头接好了,是这些中药在起作用。 其实根本不需要抱任何药,断了的骨头会自行修复接驳,可能没有这些中药,骨 头修复得更快。   中医生是骗子,同时他们也是被骗者。他们学中医的时候从来就没有问过中 医的理论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只会说,《黄帝内经》或《本草纲目》是这样写的。 我看到中医生给病人把脉的时候真是恶心,我想连他们自己也知道从人的脉象中 根本得不到什么结论,就算用最先进的心电图仪也看不出什么。而那些中医生给 人看病时非要把把脉,好像在卖弄着他高明的医术。我敢跟中医打赌,如果有谁 能把出孕妇的“喜脉”,我给他1000元(本来想写10000的,但我现在的存款就 一千多了)!   中医的理论没有依据,是伪科学。中国、《黄帝内经》、老子、李时珍也不 能证明中医的成立。大家想想,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科学界的名人, 从来就不会运不动就拿出一个名著来说道理,他们都的理论有实验验证,以理服 人。比如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理论。它有大量的观察和试验的结果支持。 如果能证明光速不变性是错误的,你就可以推翻全部的相对论。   延用了几千年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 多德的很多错误的观点也延用了两千多年,但最终还是被推翻了。例如他认为重 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观点现在看来我们 都知道是错误的。古代的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但随着科 技的发展,我们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不会绕着地球转动。尽管有人 不接受,但这已经是一个事实。中医存在了那么多年,要人们一下子接受中医是 伪科学这个事实是比较难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就是,利用现代最先进的 医学技术都找不到中医理论的任何一个证据!   中医存在了几千年,但现在的中医还是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水平。存在并不代 表科学,中医的理论无论是阴阳五行,气血阴阳,八纲辨证,以至于经脉学说,都是 伪科学。一个没有科学严谨的理论系统以持的学科,等同于迷信,错误百出的理 论基础来支持的所谓医学学科,已经没有继续发展的前途了。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微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医的理论是 错误的,中医的拥护者也不要在固执的自圆其说了。我们必要拿出勇气,抛弃中 医,为自己的健康寻找新的出路。   联曰:   望闻问切,八卦五行,全是弄虚作假;   温热寒凉,五经六脉,毫无实据真凭。 (XYS20110121)
个人分类: 伪科学|1041 次阅读|5 个评论
《易经》之谦卦
shuilinxi 2011-1-22 03:56
谦卦是我们每周组会最早讨论的卦之一。一座高山却埋于大地之下,这就是谦虚,这就是谦卦的卦象。 谦卦是很牛的一卦。 一个人谦虚一定是吉利的。 谦卦告诉我们: 牛人是没有一点牛气的人。周身牛气的人是牛,不是牛人。 谦卦是牛人们的开场白。 牛人们做报告开场的时候一般告诉大家自己不牛,只是大家以为他很牛。 谦卦是一种空的境界,表示这个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谦卦占据了势能低的地方,往往正是得益的地方。 曾国藩最强调的就是谦卦。曾30前读懂易经,30后无往不利。 曾国藩认为人只有两种原因会失败,一是懒惰,二是骄傲。 (如果懒惰,就早起;如果骄傲,就少议论别人的短处。)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人类都应该学会谦卦。 (1)个人 这个历史上例子太多,就不讲了。 (2)国家 如果要举例子,也是很多。比如中国。 中国在历史上经历过璀璨的时刻,但17世纪以后,中国盲目地夜郎自大导致了后来的屈辱。 朱元璋统治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当时中国官吏认为所有的国家只有中国值得称道。“把其他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人看成野蛮民族和野蛮人,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和文明是值得称道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明末时利玛窦评论) 中国当时没有力学,也没有严密的科学系统思想,但如果当时能够虚心向国外学习交流,很快就会学会的。因为中国从来不缺聪明人。 很多错误往往是自己种下的。后来的百年屈辱,其实要从几百年前反省起。 “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来,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中国人就其个人来说,其研究天赋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中国如此任科学自生自灭的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能在科学上取得任何成就。” --------怀海特 (3)人类 有一句诗可以说明一切。 苏轼写的,说的是有一天人类消失了,花还在开水还在流。人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牛了。 卦象: 一座高山,却埋于地下。这就是谦虚啊! 六爻 (1)谦虚的人有能力涉越大川。 做人要谦虚,谦虚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这种谦虚要靠平时的修养得到。 (2)谦虚的名声远扬,吉利。 谦虚是一种自然流露,不可勉强,这样的谦虚可以带来吉祥。 (3)有功劳又谦虚的君子,会有好报,吉祥。 有功切勿自满,要谦虚谨慎。 (4)谦虚确实无往不利,但是要注意谦虚也有限度,过分的谦虚就显得虚伪了。 (5)行谦道是正确的,但不要过于柔顺,遇到嚣张跋扈的人,要坚决用武力,恩威并施,刚柔并济,方可服天下。 (6)谦虚的名声已经远扬,但是仍未实现志向,可以使用武力。 一般读懂了谦卦,最好还要读懂损卦。 如果世界上还有一卦比谦卦还好,那可能就是损卦。 老邓善于用损卦。改革开放就是一付大的损卦。
3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律吕相生,阖辟往来的应用
sheep021 2011-1-20 20:23
古时候音律在《易经》应用当中是很普遍的,但由于现代教育的缺失,致使我们甚少接触到音律。《黄帝内经●素问》的运气篇章,讲的就是如何用五音定运。五音应用当中,我们用得最多的莫过于纳音五行,不过大多数学者却不知它们是由音律而来。 音律在风水应用当中也是很重要的,不过由于音律有点难懂,所以学的人更少。风水用得最多的就是律吕阖辟之法,用的就是律吕隔八相生,逢三损益的原理,再结合律吕卦气用以动作。 上图是十二地支对应十二律吕。子--黄钟,丑--大吕,寅--太蔟,卯--夹钟,辰--姑洗,巳--仲吕,午--蕤宾,未--林钟,申--夷则,酉--南吕,戌--无射,亥--应钟。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六律,丑卯巳未酉亥为六吕,六律六吕共十二律吕。 按律吕隔八相生的原理(不是五行相生),黄钟→生林钟,林钟→太蔟,太蔟→南吕,南吕→姑洗,姑洗→应钟,应钟→蕤宾,蕤宾→大吕,大吕→夷则,夷则→夹钟,夹钟→无射,无射→仲吕,仲吕→复生黄钟。对应地支则是,子→未,未→寅,寅→酉,酉→辰,辰→亥,亥→午,午→丑,丑→申,申→卯,卯→戌,戌→巳,巳→子。 以上是隔八相生,何谓“逢三损益?”,如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其中黄钟与太蔟刚好相差三位。 黄钟子是一阳生,复为消息卦,应十一月。大吕丑是二阳生,临为消息卦,应十二月。太蔟寅是三阳生,泰为消息卦,应正月。夹钟卯是四阳生,归妹为消息卦,应二月。姑洗辰是五阳生,夬为消息卦,应三月。仲吕巳是六阳全,乾为消息卦,应四月。蕤宾午是一阴生,逅为消息卦,应五月。林钟未是二阴生,遁为消息卦,应六月。夷则申是三阴生,否为消息卦,应七月。南吕酉是四阴生,观为消息卦,应八月。无射戌是五阴生,剥为消息卦,应九月。应钟亥是六阴全,坤为消息卦,应十月。 上图是罗盘二十四山对应十二律吕。《易》曰:“阖户谓之乾,辟户谓之坤,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六律六吕往来相生就是阖辟往来。风水应用当中另将二十四山中的八个天干和四个卦称为阖,而十二地支称为辟。二十四山也是按照上图的双山排列作隔八相生,逢三损益,天干对天干(或卦),地支对地支。地支隔八相生前图已经说明,天干相生则为:壬→丁,丁→艮,艮→庚,庚→乙,乙→乾,乾→丙,丙→癸,癸→坤,坤→甲,甲→辛,辛→巽,巽→壬。 如未山一局,得子水来朝(子生未),水出寅方(未生寅),子和寅隔三位,即子水朝,出寅方。 又如丁山一局,得壬水来朝(壬生丁),水出艮方(丁生艮),壬和艮隔三位,即壬水朝,出艮方。 三合四大局是最经典的风水作法,是历史上应用得最为悠久、最为广泛的风水术。其中秘诀均在“乙丙交而趋戌,辛壬会而聚辰,斗牛纳庚丁之气,金羊收癸甲之灵”这字句当中。明白了四句诀的原理,三合水法也就差不多了。其实四句诀也是“隔八相生,逢三损益”。乙丙相隔三位,刚好相夹巽宫,巽相对乾宫,乙隔八相生是乾,乾隔八相生丙。巽龙必有随龙水乙和丙,合襟流归戌墓而去,其它三句依此类推。 这就是“隔八相生,逢三损益”的应用,再结合消息卦运,乃是风水上乘作法之一。 律吕之法还有许多运用,如纳甲消灭、八卦归魂、卦气选择、五音定运、天地定位等用法。 附录:纳音五行也是出自隔八相生的原理,沈括《梦溪笔谈● 乐律 》有所叙述。 六十甲子有纳音,鲜原其意。盖六十律旋相为宫法也。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也。凡气始于东方而右行,音起于西方而左行;阴阳相错,而生变化。所谓气始于东方者,四时始于木,右行传于火,火传于土,土传于金,金传于水。所谓音始于西方者,五音始于金,左旋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水传于土。纳音与《易》纳甲同法:干纳甲而坤纳癸,始于干而终于坤。纳音始于金,金,干也;终于土,土,坤也。纳音之法,同类娶妻,隔八生子,此《汉志》语也。此律吕相生之法也。五行先仲而后孟,孟而后季,此遁甲三元之纪也。甲子金之仲,黄钟之商。同位娶乙丑,大吕之商。同位,谓甲与乙、丙与丁之类。下皆仿此。隔八下生壬申,金之孟。夷则之商。隔八,谓大吕下生夷则也。下皆仿此。壬申同位娶癸酉,南吕之商。隔八上生庚辰,金之季。姑洗之商。此金三元终。若只以阳辰言之,则依遁甲逆传仲孟季。若兼妻言之,则顺传孟仲季也。庚辰同位聚辛巳,中吕之商。隔八下生戌子,火之仲。黄钟之征。金三元终,则左行传南火也。戌子娶已丑,大吕之征。生丙申,火之孟。夷则之征。丙申娶丁酉,南吕之征。生皿辰,火之季。姑洗之征。甲辰娶乙巳,中吕之征。生壬子,木之仲。内钟之角。火三元终,则左行传于东方木。如是左行至于丁巳,中吕之宫,五音一终。复自甲午金之仲,娶乙未,隔八生壬寅,一如甲子之法,终于癸亥。谓蕤宾娶林钟,上生太蔟之类。自子至于巳为阳,故自黄钟至于中吕皆下生;自午至于亥为阴,故自林钟至于应钟皆上生。予于《乐论》叙之甚详,此不复纪。甲子乙丑金,与甲午乙未金虽同,然甲子乙丑为阳律,阳律皆下生;甲午乙未为阳吕,阳吕皆上生。六十律相反,所以分为一纪也。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214cb0100lyfm.html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节选-转:《易经是部什么书》-张哲老先生
anhz 2011-1-19 10:43
  退休后有了时间支配权。读到《易经》离卦九三辞"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 意思是发生日食时不要敲坛子唱歌,赶天狗救太阳,这是迷信。这分明是姬昌(周文王西伯)在搞科普宣传。任何作家的宇宙观都不可能是二元的,在此处宣传科学又在别处宣扬迷信,除非他有神经分裂症。于是我断定《易经》是科普著作无疑。为了雪恨,为了中国人不被人家小瞧,老子拚上这条老命也要叫《易经》重见天日。   一头扎进去,十五年通宵达旦,终于出了这口恶气。还《易经》科技百科;人文百科,科普真面目,填补了先秦中国基础科学与综合应用科技的历史空白,颠覆了"人类文明欧洲轴心"论。同时发现《易经》非是土生土长的国粹学问,而是上古时代全人类文明的总汇,不是偏狭的地域文明。如节卦讲七调式讲的是:C、 D、 E、 F 、G、 A 、B 。中孚卦讲音符讲的是五线谱音符。这显然综合了西方乐理。姬昌搞科普,普及的是先进文化,所以他不讲中国自己更古老的五调式与宫车谱。这表明中华文明从一起步就是开放型的,不是封闭型的。姬昌是在告戒子孙,国粹主义不可取,不要拒绝别人先进的学问。   我除了没在《易经》中找到法拉第的电磁感应说外,其他欧科学巨星们的学说《易经》中一样不缺一样不少,但早三千年。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晋卦与明夷卦、伽利略与牛顿的天体力学在64卦中、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在归妹卦、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渐卦、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说在兑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无妄卦、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 在涣卦、布伦特兰于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 说在无妄卦与剥卦。   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三部浓缩经典:《圣经》《古兰经》《易经》可发现意识形态的重大差别:《圣经》《古兰经》都指望上苍保佑,上帝也罢,真主也罢,都是大自然的代名词,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老天爷,这是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够强大的潜意识。而《易经》则自信地提出"天人合一" 要与老天爷结婚,成为一家人,平起平坐。家人卦的卦辞"家人,利宇侦" 说要想与老天爷成为一家人,就要侦察宇宙自然的动向。老天爷并非是时刻都与我们合作,经常闹点恶作剧,搞的我们啼笑皆非。所以要跟踪它,盯它的梢,要预先知道它要闹什么鬼花样,把战胜它的主动权操于我手中。豫卦卦辞"预,利见候,行施"。   中国人为什么有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胆子呢?:涣卦讲质能互换,回答了物质的来源。归妹卦讲太阳的前身是黑洞,解决了天体的来源。渐卦说水生动物上陆,陆生动物上树,再从树上下来,人类就诞生了。这三根有力支柱支撑起了一个宇宙观――无神论。单靠这一点还是不能使中国人那么自信。   64卦是伏羲用二进制六位记数法记录地球在轨道上的质量变化梯度。十二律吕是十二根长短不一的竹竿,它们与地球辐射声频波发生同频共震,自动发声报出历法(阳历)中的月,每月一个声阶,这便是十二平均声阶的来历,也是最原始的龙。所以繁体龙字是立月旁。将十二律吕(天籁)依序排开,发现相邻高声阶是相邻低声阶长度的三分之二,即低声阶裁去三分之一升高一个平均声阶。这便是天文音律"三分损一",也即是《千字文》中的"律吕调阳" 九个长度单位变六个长度单位升高一个月声阶。这是外部表征,它的天体物理与数理内涵是什么?   将十二月卦的地球质量梯度数为横座标;将十二月声阶为纵座标,在相限内可找到同时具有这两个变量内涵的函数点一组,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条二进制对数曲线。在横座标上可清楚的看到天文音律"三分损一",也就是说地球质量梯度的二进制对数是天文音律的天体物理与数理内涵。损卦是讲这个课题的专章。   只能报月的龙,祖宗对它不满意,于是就在二进制对数曲线上进行线性微分内插,把月声阶微分成日声阶,分出了366个日声阶,再把最低日声阶微分出三个小日(即岁余0.2422天)声阶(岁余是承袭积累的,一个平年攒一个)总共分出了369个声阶,用天文音律筝取代竹竿,369柱天文音律筝,组成测闰(阳历)仪长龙,这便真正的龙。龙的艺术造形是这些科技内涵的谐音谜语。   龙能自动报出历法的日期,与平闰年,实质是地球在轨道上的确实位置。它的工作动能来自地球辐射声频波,也就同时监测地能辐射强度。地震前地能辐射异常,龙就乱报日期,便可发布地震预报了。中国是太平洋沿岸地震多发区,地震是中国人的老"朋友",龙把它盯死了。《易经》开篇乾卦用了五个龙字,坤卦用了一个龙字,讲的便是这学问。震卦是讲地震预测预报与防震抗震的专章。凭这点学问还是无资格与老天爷结婚,这老东西要的价码高着哩。   中国人掌握了二进制也就掌握了数码通讯,火药是光数码通信的信号发生器材,"烟花三月下扬州""江城五月落梅(媒)花" 是说的光数码通讯。就是娃娃们玩的鞭炮和花,夜晚在两个光通讯站之间,炮一闪即逝代表1;花有段延续时间代表0,用这两个数码的排列组合传输文字信息。诀(不要偏旁读乖,电脑中无此字,《易经》第43章)卦是讲火药光数码通信的专章。长江义征至扬州段称扬子江――可播扬数码子的江。扬州之北是高邮,即高台(光数码通讯台站)邮递。这是最古老的远程快速取代马匹的大众信息传媒。   我们有罗盘可测方位。有天文望远镜:(睽卦卦辞"睽,小视机")二者组装便是经纬仪。制造龙的过程使我们的声学研究达到极至,知道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声光并用便是声光测距仪。有了这两项技术便可建立全国的三角控制网。知道"勾、股、弦,定理,便可计算高程,勿须非得用三角函数。中国人在3500年前完成了大地测量。有了精确的地图。   有了远程快速通讯手段,又有地图,中国人就能编制云图、流域流量总图,气象学与水文学成熟起来。这个记录便是后(须加女字旁,电脑中无此字)卦。在近代科学史上,编第一张云图的是魏格纳,他用的通讯手段是电话,那时贝尔已经发明了电话。气象、水文学的成熟使中国人又把战胜洪、涝、旱、风,灾害的主动权握于手中。人类生存在自然渐变与灾变的夹缝中,不能预知灾变,便是自然的羔羊。这一思想记录在乾卦九三辞中"九(有)三,君子终日乾乾(牵牵),夕惕若,厉无咎" 有三说三个图件:地震监测图、云图、水文图(流域流量总图),"君子终日牵牵(连连)" 说这三个图件要不间断地编制。它们的艺术造形便是千手千眼观世音,大范围地通观自然,防灾害于未然,才能普渡众生,《易经》才是真正的诺亚方舟。然而光是地球上的这点学问,还是不能做"齐天大圣" 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天体,它的地质、气象、水文灾害有更深的根源。   地球上的灾变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关联。小过卦是讲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说它的周期是22年。(十一年一次高潮,下一次高潮与此次的磁极性相反,所以包括极性反转的周期是22年)。 上六辞说"上露,弗(凫)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生)" 说黑子像野鸭子成群结队的出现在太阳中,是地球上灾变的根源。气象异常,如今叫厄尔尼诺。这一爻辞还有引起火山爆发的意思,因为小过卦卦象是雷山,上六变九成火山旅。仅是知道太阳系,这道行离"齐天大圣" 还差两层。   《河图》是河汉(银河)之图。是个数字化了的图,汉代水货"易学家" 将中间的五旁边上下各加了一个五,表示十,扯淡,十进制数码中根本没有十,到了十它就变成高位的一了,这与二进制的数码没有二是同样的道理。再者河图的数序排列是内圈小,往外越来越大,他把十放在一与二的圈内,就违悖了数理逻辑,有点数学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数理盲干的事。这个十是多余的,不能要。将奇数:1、3、7、9,连成一条对数螺旋线(像蜗牛壳上的线)再将2、4、6、8,也连成同形的线,银河系双臂大旋涡就显现出来。中间的五代表银核的五个物质团。这是我们祖先的目光到达的第三宇宙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恒卦是讲河外星系的。上六辞"上戮,振恒,凶" 记录的是超新星爆发,亮度是太阳的几十万倍,相当于几亿亿颗核弹,一切生命均付之一炬。《圣经》中不过记录了地球上的一次核爆炸而已,有超新星爆发的场面壮观吗?超新星离地球那么遥远,没有高倍望远镜,没有分光仪,能够观测得到吗?中国人准备的聘礼已经够丰盛的了,老天爷这回再没得说的了,乖乖地嫁给了中国人(爷儿们出嫁,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观念形态)所以孔夫子解坤卦时便说"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中国人的心胸能容得下老天爷的挑皮捣蛋。   毛泽东说过《红楼梦》是中国人骄傲的资本,一点都没错。《红楼梦》的弦外之音所扣正是《易经》。 张哲 2005年9月15日 于易痴翁草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再读“翻译有机体”——《易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可通约性
sychun 2011-1-14 06:36
再读翻译有机体《易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可通约性《易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可通约性 (原载《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年第9期) 《易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可通约性
个人分类: "易学"与"译学"|2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强不息(钢笔草书)
liufusheng 2010-12-14 16:05
个人分类: 未分类|72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易经》与有限元法
outcrop 2010-12-12 12:11
下面是百度百科对有限元法和《易经》的简单介绍: 有限元法 (FEA,Finite Element Analysis)的基本概念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它将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称为有限元的小的互连子域组成,对每一单元假定一个合适的(较简单的)近似解,然后推导求解这个域总的满足条件(如结构的平衡条件),从而得到问题的解。这个解不是准确解,而是近似解,因为实际问题被较简单的问题所代替。由于大多数实际问题难以得到准确解,而有限元不仅计算精度高,而且能适应各种复杂形状,因而成为行之有效的工程分析手段。 《易经》 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般大众对《易经》的理解 存在一个误区 ,就是把《易经》当作卜筮之书。实际上所谓卜筮,只是《易经》流传下来的重要途径,要是没有卜筮的功能,《易经》怕是已经随《乐经》而去。但卜筮并不是《易经》的主要功能,《易经》 更重要的价值可能是其动态、和谐的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 。由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到64卦,逐渐形成的过程,相当类似于有限元法的思维。 个人对《易经》的理解完全是门外汉,但感觉应该是一门值得学习、研读、应用并发展的传统学问。 下一款软件的第一个版本的开发代号就定为初九吧;不知道是否合适。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的象数思维浅谈
brucceewu 2010-12-6 16:20
易经的象数思维浅谈 近读《光明日报》 2007 年 3 月 22 日国学版的《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文章,这是姜广辉先生的研究成果,指出了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所表示的数学意义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无论邵雍是有意或无意用了加一倍法,都说明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正如韩敬先生在《邵雍先天易天地自然之数一解》文章中指出的邵雍的六十四卦横图实际上是严格按照二进制的数字次序排列的一个六位数系列。但问题不在这里,而是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是易经象数思维的体现,他一定要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的数学意义转化成易经的象数思维或非数学意义的,才能体现其高明,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所接受。正如姜广辉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问题在于,邵雍虽然已经发明了二进制的方法,但除了能逻辑地处理卦序关系外,还不能将此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派上其他用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没有为数学而数学的精神,没有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没有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中国传统是一定要直接把学问应用到人事上去的,也就是学问的直接有用性,没有这种直接有用性就算不上学问。就象我国古代数学有优良的算法传统,但不能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不会上升到逻辑体系,它不会走逻辑那条路,它一定要把数学意义的理论直接转化为人事,走人事那条路,不然就不会传下来,就象祖冲之的优秀数学著作《缀术》的失传,其原因有一个就是没有形成逻辑体系,条理不清晰,难于理解、难学,另一个就是没有和中国传统的象数思维联系起来,仅仅是数学意义的《缀术》,没有附着人事。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大多数人就不会感兴趣,就不会学习,在经过一段时期,《缀术》就失传了。 象是数的基础,也就是先有象,再抽象出数来,因为自然界呈现给人类的是现象,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是人能从自然界中抽出现象出来,另立一个抽象世界来研究,数就具有抽象意义而不再和象有联系了,但易经的象数思维,数还是象征意义的数,也就是说数是和象联系在一起的,这才叫象数思维,比如一代表了人进来,在另外的场合代表了人出去,或者这个符号一代表了阴阳的阳,更进一步引申为符号一代表了太阳等等。从历史上看,一开始数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抽象概念,从记事中推演出数,由数之思维慢慢剥离开记事、人事。变成纯粹意义的抽象概念,仅仅具有数学上的理论意义,但易经的象数思维一直没有完成这种剥离,也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特点由自然因素直接导致人事。虽然汉民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算法传统,但一直没有形成西方式的数学理论、数学思维。 邵雍的先天图和祖冲之的《缀术》一样都是一种数学思维(就是名之为加一倍法,实即二进制),但构成了邵雍的元会运世的易学体系是把历史人事加到数学思维上去的。当然这种加是非常复杂的,没有洁净精微的头脑是不可能的,在直接加的过程中就在数学意义和人事意义上发生矛盾,对此,当时的人不理解,这是象数思维无法解决的。朱熹说:阴阳初生,其气中固缓,然不应如此之疏,其后却又如此之密。大抵此图位置,皆出乎自然,不应无说。当更思之。也就是对十二辟卦的中间间隔的卦数 0 、 1 、 3 、 7 、 15. 这个数的序列的规律性不知道,没办法理解。当然我们学过数的排列组合就知道这个数的序列的规律性就是 2 n -1(n=0 的整数 ) ,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只是数学意义,没必要把人事意义硬加上去。这就表明了象数思维的局限,需要另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就象数学思维无法解决的是哥德尔不完备定律,表明了数学思维的局限、终极,一定要转变,用其他思维方法来解决。 邵雍的先天易数是不好理解的,当时除了程颢称赞,朱熹说它是加一位法,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但邵雍的聪明就在于把人事加入了他的加一倍法,形成了皇极经世的体系,于是,邵雍被配享孔庙,作为民间学问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先天易的数学意义被忽视了。 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易经》的象数思维。《孔子家语》中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为其所化也。这就是易经的象数思维。芝兰之香是自然界的,化是讲社会人事方面的。这种从自然界直接到社会人事上是易经象数思维的特色,也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 比如王字,三横仅仅是三横,但中国人就认为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这是典型的象数思维,直接把人事加入到自然数字中去。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用社会现象或政治官位来比喻五脏六腑也是易经象数思维的体现。《礼记大学》篇中说: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是不能比附的,的确如此,琢玉怎么能与做人相比附呢?但这就是易经的象数思维,就是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因为这两者之间毕竟是有联系的,琢玉是要慢慢的琢,要把琢玉做细致,要思考,要下工夫,做人也是要下工夫的,也要动脑筋,做人要做细的。所以,不能用西方人的脱离象数思维的数学思维来比较象数思维的好坏。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象数思维是发散性思维,数学思维是精致性思维、专研性思维,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两种思维模式都有优缺点,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头脑清楚,要分清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尽量用两种思维方式的优点。 象数思维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从历史文化上看,象数思维是从易经这个中华民族的源头活水来的。 《易经》是群经之首,民俗的根本,百家之脉,诸子百家都可以从《易经》中找到它们的来源。《易经》是我们文化的根本,是华夏思想的源头。《易经》的象数思维是易经的一大特色,也是研究易经必须明白的一个原理。《易经》的象数思维说明了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由自然数字直接推出人事原因,不管这种思维方式合理不合理,在西方数学思维传统影响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人真正反思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只是顺应这种思维方式,不然,不顺应这种思维方式的书不会被人理解、不会流传下来,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影响到现在,影响我们建立中华数学思维的文化传统。当然,现在我们既要尊重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要建立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数学思维的文化传统。
个人分类: 未分类|7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易经基本思想到生态翻译学
热度 1 sychun 2010-11-9 06:31
从易经基本思想到生态翻译学 孙迎春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研究所,山东威海264209) 内容摘要:21世纪之初,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通过其专著及一系列论文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支持。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胡教授在2008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翻译学”,使此论显露出了蓬勃的生机和可持续的发展势头。《周易》是我国古代六经之首,原本是卜筮之书,但经过孔子研究并作传,转化成为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其基本原理可用于探讨世间万物。对《周易》的研究、注解、阐释二千多年来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即易学。它是一门变化之学,探讨世间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特别注重从整体、利害、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而这对于研究翻译这种人类不可或缺的语际文化交际是特别适用的。本文拟通过《易经》基本思想探讨,尝试对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翻译学的古代渊源进行追溯。 关键词:易经;天人合一;生态翻译学 FromEssentialThoughtsofTheBookofChangestoEco-Translatology Abstract:Putforthatthebeginningofthe21stcenturybyProf.HuGengshen,thetheorytranslationasadaptationandselectionhasbeendiscussedinadetailedwaythroughhismonographandaseriesofpapers,winningsupportofmanyascholarinourcountry.Prof.Huwentastepfurtherbyraising“eco-translatology”in2008onthebasisofthetheoreticalresearchofthetheorytranslationasadaptationandselectionwhichisbasictothewholebuilding,thuspushingthetheoryforwardwithendlessvitality.FirstoftheSixClassicsofChina,ZhouYi,originallyabookfordivination,becameanimmortalphilosophicaloneafterConfuciusdelvedintoandgaveinterpretationforit,withitsessentialprinciplescapableofbeingemployedforexploringanythingintheworld.Therehasbeenformedaspecializeddiscipline,namedYijingstudies,outofmorethantwothousandyearsofstudies,annotations,andinterpretationsforZhouYi.Itisalearningaboutchanges,probingintothelawsunderliningthebirth,developmentandchangeofthings,withspecialemphasisonlookingatthingsinaperspectivetakingintoconsiderationthewholeness,gainandlossanddialecticrelation.Suchafeature,ofcourse,isespeciallycompatiblewithtranslationresearchwhichisindispensableforhumanbilingualandbiculturalcommunication.ItisintendedinthisthesistotracetheclassicalChinesesourceofthetheorytranslationasadaptationandselectionandeco-translatologythroughinvestigatingintotheessentialthoughtsofTheBookofChanges. Keywords:Yijingstudies;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eco-translatology 每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方式不尽相同,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就传统思维方式而言,西方重分析,中国重综合,二者应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易经》是中国古代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自汉代以来形成的易学中的理论思维,带有永恒性,并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稍减其光辉,实可为今天人类的新思维提供养料或借鉴。《易》理源于自然,效法自然,是对天地的模写,与天地的法则相契合,包容了世界的一切法则,掌握了《易经》的原理就可以周知万物,普济天下。当代翻译研究毫无疑问也可从易学获得智慧的启迪,纠正偏颇。 一、《易经》的基本思想 两千多年来,以阐释《易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易学,以其神妙莫测的形态、高度凝练的智慧、华美机智的言辞和独特的理论思维,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对古代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和伦理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世界观,长期以来,成为中国知识界和文化人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它用阴阳变易的法则阐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这种特色为中国所独具,而不见于其他民族和国家,如欧洲、印度和阿拉伯世界。 《易经》本为卜筮之书,用于占筮人事吉凶或论证人事,无非是要使自己的行为有个正确的方向,趋利避害,趋吉避凶。伏羲制八卦,文王将其增衍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至孔子作《易传》阐发义理,将其转化为哲学著作,其间“物竞天择”之理随处可见,精言妙语俯拾即是。阴阳二气千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无止境,这就叫做“易”。“物竞”反映的是植物、动物、人类之“易”,“天择”透露的是各种各样的规律及其刚性。 生态翻译学的前提是把翻译比喻为有生命的活物,而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就在于“有火”。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1611–1671)对易学的研究,天地之间充满了气,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自相盘旋”,相互推移、转化,又分出五行之气,即水、火、木、金、土,五气各具阴阳之性,彼此相制而又相成,交相为用,最终又归于一气。方氏易学认为五行并非同等重要,因而提出了五行尊火说。他认为五行说到底可以归之为水火二行,如气候的变化归为寒暑,气体的变化基于水火,五脏则以心肾为主,心为火,肾为水。原因在于,水火二气乃阴阳的代表,在易学中,象征水火的坎、离二卦乃乾坤之正用。水火相较,方氏更推崇火气。其《周易时论合编》中专门写有《五行尊火为宗说》,以火为五行之尊,即推火为五行的宗主。他指出,火气无体,善于变化,所以能以其功能藏于万物之中,而又能生成万物。譬如人体,形骸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独以心火为君,肾水为臣,方能助生化食,滋养骨肉。火气不调则百病生,火散则百骸废。人之初亡,形骸俱在,待到火气消散,构成形体的四大要素土金水木,就会荡然无存。可见,以火为五行的宗主,即视之为事物运动变化和生命的泉源。(朱伯崑,2003:193–194)这也是我们倡导生态翻译学的原因所在。在生态翻译学看来,翻译具有造物之功,所创造的译文应具有鲜活的生命,火之君存在于体内,译者又为这生命赋予了在译语环境中克服困难、健康生存的能力。 天地阴阳是万事万物产生的基因,所以《周易》首列乾坤二卦。这两卦体现着《易》的基本构架和精神,因而被喻为《易》的父母卦,即乾为万物之父,坤为万物之母。乾是纯阳,坤是纯阴,其余62卦都是由乾卦的阳爻和坤卦的阴爻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故而掌握了阴阳,也就掌握了乾坤,亦即掌握了64卦,也就是说,阴阳是64卦构成的基本法则。这一点孔子在《系辞下传》中首次进行了阐释:“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宋祚胤,2002:291)这里顺便交代一下,我们所说的《易经》、《周易》、《易》是一回事,都是经过孔子编撰加工的《易》。 《易经》的基本思想,结合生态翻译学研究,笔者认为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易简知从”三句话代表。 “乾,元亨利贞。”(崔建林,2007:2)这是乾卦的卦辞,意思是“创始、通顺、适宜、正固”。其中“利”是有利,指天道的运行适宜于万物的生存,普遍地把利益带给万物。可见,若不适于万物的生存、发展,使其利益受到损害,就是违背天道。 《象传》对乾卦解释的第一句话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由六个刚爻组成,乾象征天,特征是刚健,故此卦显示的意义就是天运行刚健。《象传》要说的是,君子要效法天刚健运行的天性,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付诸实践。这样,人、天就会相互适应。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崔建林,2007:15)这是坤卦卦辞的第一句,意思是有利于以母马为代表的阴类事物的正固。因为阳的特点是主动,阴的特点是从动,阴要随顺阳才能实现二者的和谐,不随顺就会失和,失去和就没有利,因为利的内涵是义之和。以牝马为阴类代表,是因为牝马拥有力大、顺从而耐力极佳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坤之德。 坤也有元亨利贞四德,不同的是乾为先导,坤为随顺。其元为生成;其亨是契合无间地随顺天道运行,把天的化生功能变成现实;其利指有利于阴类的正固;其贞指与天保持一致永远契合无间。 《象传》对本卦解释的第一句话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与“天行健”互文见义,天动地静。天体运动,大地则顺应这种运动而变化。君子要由此受到启示,习得大地负载万物之精神,变大地的深厚为自己道德修养上的深厚,以博大深厚的道德承担起负载万物的责任。 清华大学(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盖出于此。无论是一个学校,还是一个人,只要有了这样两种特点相反而又互补相成的精神,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不能适应、发展呢? “易简知从”的思想在《系辞上》中有非常清楚的论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位乎其中矣。(朱伯崑,2003:106-107) 从这段文字可知,易简之理有多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功业的成就。乾用很简易的方式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坤用很简易的方式发挥它的作成功能。如同男性和女性一样,男女结合而生子女。乾肇始,坤则与之紧密配合,形成64卦。乾坤两卦分别是由阳爻—和阴爻––组成的,64卦尽管有384爻之多,但也不出阳爻—和阴爻––的范围,所以说易简。很容易的事物人们就好了解,很简单别人就容易赞成并遵从。这样一来人家才敢亲近你,追随你干,事情才能办成。得人心才能长久不衰,一步步地成功才能发展壮大,那才是贤人追求的功业。一句话,行道的根本原理是简易。严复的“信达雅”简易,所以影响至今巨大。有些理论特别系统、繁复,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原因何在?废话一吨不如微言一克。“造化”二字涉及乾坤二元之功,乾造坤化。细密深刻的翻译理论与推行翻译之道是相悖的,根据易理,若欲推行,必须简易。由此可知,翻译理论研究是象牙塔中的学问,宜孤芳自赏,不利于付诸实际,用处只在道的探讨本身。生态翻译学在翻译研究中必须贴近翻译实践,在系统探讨的基础上提炼出表述简捷的原理,才有可能在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引起译者关注,得到运用。在这方面胡庚申教授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翻译领域发出了中国话语的声音,难能可贵。 二、翻译策略:见群龙无首,吉 翻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适应”、“选择”、“保留”、“淘汰”现象,它们或是译者自觉的操作,或是其不自觉的自然生成过程,由此引发的深思,让胡庚申教授产生了一种冲动:“调换一个视角,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加以审视”。(胡庚申,2004:8)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扉页印着G?罗斯的渴望:“我们的确需要一种能够使我们真正回归于翻译工作的理论。”在许多学科研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国际性思潮中,胡教授锲而不舍地进行了十多年的多方面努力,成果卓著,都是为了让“翻译理论在历经了丰富、细繁的研究之后,回归到‘翻译生态环境’中去”。(同上:9) “回归到‘翻译生态环境’”就是要尽可能贴近翻译的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译者面对一部即将动手翻译的作品,重要的是从翻译的目的出发,确定一种适宜的翻译策略。这是译者在具体的生态环境中必须直接面对的首要现实问题。 笔者以为,仅分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恐怕过于粗疏,尽管为简便起见,一般性的讨论可以只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概念。笔者提出,从极端的异化到极端的归化,中间存在着不同的异化和归化,可大体分为五种,如图所示:(孙迎春,2004:204) (1)(2)(3)(4)(5) 极端异化异化为主异归均衡归化为主极端归化 (翻译方法分类图) 在《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同上:204–215)中,结合具体的译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兹不赘言。这里想把这一分类法和LawrenceVenuti、Schleiermacher所代表的翻译策略思想方法作一个比较,从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的《译者之无形——翻译史视角》(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性术语——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和foreignizingtranslation,中文译作“归化”与“异化”,因为不是单纯将其用作翻译方法,而是结合西方翻译的历史和政治加以阐释,很有力度,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关注。 其直接源头是德国早期思想家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作的一个学术演讲,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theDifferentMethodsofTranslating),说“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Venuti,1995:19-20)韦努蒂,这位敏感的美籍意大利学者灵感闪现,决意就此大做文章。他把归化–异化这一悖论放在政治、历史、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中,认真考察了从十七世纪迄今的西方翻译状况。 归化在Venuti笔下罪过很大,简直令人发指。他在书中揭示,归化的翻译在殖民状态下反映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即弱势文化均须听命于英美强势文化,在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和强化殖民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归化的翻译与殖民主义者形成了共谋,或者更明确地用中国人的习惯说法,归化的翻译充当了殖民主义者的工具或帮凶。它一则被广泛用来实施话语权力,进行文化侵吞,二则潜移默化地在殖民地人民的意识中持续不断地强化其对于自己弱者身份的认同。这样,归化翻译的罪过可就大了。于是,它在后殖民主义翻译批评中遭到了无情的指责和唾弃。 韦努蒂慷慨陈辞,揭示说归化是英美文化认准了,并置于支配地位的策略,这种选择与英美文化及他国文化之间不平衡的文化关系恰相吻合。他更进一步指了一条出路给译界:既然归化服务于更大的英美主旨,而不是自然采用的翻译策略,那就有必要将其从支配地位上推翻,方法是诉诸于悖论的另一个方面——异化。即在生成的语文本时故意打破的语惯例,手段是刻意保留反映原文异国情调的形式成分。这种意念来自施莱尔马赫的第一个选择:“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他说施莱尔马赫选择的正是这种让读者靠拢作者的策略,而非相反。 可见,Venuti、Schleiermacher的观点反映的正是西方“非此即彼”的哲学倾向,而中国的易学哲学则是迥异其趣。如《象传?睽》说:“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睽”字意为一只眼看东,一只眼看西,矛盾如同水火。上面是烈火,下面是泽水,二者势不两立,我们从中受到启示,要异中求同,同而存异。势如男女性别有异,这固是离异、相斥之象,但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男的要找女的为妻,女的要找男的为夫,男女相爱的心愿相通。男女结合,生命方能延续。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不能认为二者不共戴天。前面笔者将翻译策略分为五种,每一种都各有自己的异归关系,各种之间又是异而互补的情况,搞得好时便会很和谐。 青、赤、黄、白、黑,五色不同,而画家可用它们画出统一华美的画卷;宫、商、角、徵、羽,五音不同,而音乐家可用它们谱出协调优美的乐章;稻、黍、稷、麦、菽,五谷不同,其滋养于人则无异。五种翻译策略,分开来可成为不同译家的不同选择;合用在一篇之中,有译家的高超运化,五彩缤纷的译文便会呈现眼前。 位居《易经》之首的乾卦说:“见群龙无首,吉。”这是说,乾卦总起来看,像出现一群龙,各有各的地位、情态与施为,没有带头的,这很吉祥。从哲理上看,实指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恰如天道运行,斗柄旋转,四时更替,日出日落。翻译五法的交替使用,自然不能和自然现象那样有严格的规律,但在循环无端上亦无二致。 三、和谐是最高境界 《彖传?乾》说:“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指最和谐的状态。阴阳二气相互吸引、相互推荡、相互胜负、相互屈伸,是为太和。根据宋朝张载(1020-1077)和明朝王夫之(1619-1692)的阐释,“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虽然存在着相反相争的情况,但相反而相成,相灭而相生,总起来说,相资相济是主要的,对立面的和谐是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归宿。如张载所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王夫之所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周易外传?说卦》)。这是易学中太和范畴所表示的根本观点。”(朱伯崑,2003:173)提出翻译策略五分法,一则是要在文本外(extra-textual)层面上真实地反映翻译策略分布的实际情况,二则是要在文本(intratextual)层面上追求在一个翻译行为中综合运用各种译法的和谐境界。 文本外层面涉及不同译者之间的比较,每个人各有自己的选择。极端异化、异化为主、异归均衡、归化为主、极端归化,这五种策略都会不同程度地有人使用,按照易理,异归均衡最为适切。异化为阴,归化为阳,二者均衡,恰如天地相交,感应流通。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天地不交,阴阳不通,万物无由产生,自然更谈不上生存、成长,这是《周易》最基本的思想。异化与归化,一阴一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补充,缺一不可,二者呈现均衡状态,即呈通泰吉亨之象。极端异化与极端归化也并非纯粹的异化或纯粹的归化,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文本内层面指一个单独的翻译行为所涉及的译语语篇。一篇话语的翻译可涉及三至五种方法,分量各有不同。比如一篇一千个句子的译文话语,有500个句子属异归均衡,200个属异化为主,200个属归化为主,50个属极端异化,50个属极端归化,如果是这种情况,整体上就是阴阳平衡的象,就非常好了。各方法之间的比重自然可互有进退、增减、消长,只要是自然、和谐的,合乎信达雅三原则,就会成就一篇好译文。如果在整体上体现了另外的四种情况,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颇,偏颇越大,距离要求越远。 五种策略的不同,是阴阳相推,异归消长的反映,每个策略都是一种异归关系。在翻译过程中,从一种转换为另一种,应当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是译者的最佳选择。在Venuti和Schleiermacher看来,似乎一个人只要选择了异化与归化中的任何一个,就必然会、也必须要持之以恒,永不变更,这样说其实并不符合实际,如付诸实施则是不妥的。《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是讲《易经》里所论之道变化无常,不能机械待之,要根据情况随时变化。译之为道正是这样,要唯变所适,不执一端。即便你的主要倾向是归化,尽可能地归化,也有不得不异化的时候,如林纾把honeymoon译作“蜜月”,还作了注释加以说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林语堂是特别讲究译语之通顺的,说“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等,1984:269)但他首创把humor翻译成“幽默”,不但用的是异化方法,而且还让它在汉语里生了根。反之亦然。 因此《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话是特别符合翻译实际的,不随时变通,拘泥一种机械的观念,就会死于句下。各种翻译策略互异而互补,“异”故丰富自然,“补”故和谐高效。所谓“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系辞?下》),单一的译法是没有出路的。 《象传?旅》说:“‘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是讲客旅于途中,虽然得到生活所需的资财器物,但因不是在自己的家中,心里并不快活。现在,我们建立了生态翻译学,既可用中国话语论译,又可中西结合,实现翻译研究的最高境界,可谓得其位矣,资材器物亦丰,如在家中指点译域江山,心中感到快活了。 主要参考书目: 崔建林.周易全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宋祚胤注译.白话易经.长沙:岳麓书社,2002. 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010-11-9澳门生态翻译学国际研讨会宣读) 孙迎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译学词典。 sychun@sdu.edu.cn 0631-5688646(home);5688104(office);13863030317 通信地址:264209威海市文化西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
个人分类: 翻译理论|7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易经讲座
yanghualei 2010-10-17 00:05
1.根据你的法则和推理,动物、植物以及物体都是阴阳二气升降沉浮交替循环作用的结果同时表现出的阶段性差异源于阴阳在不同节气的主次性、均衡以及交融度,总之是物道和人道上有天道,譬如植物在不同的节、气、时、候有不同的特征,那么人的心情、体质以及性格是否也受初始的和边界的节、气、时、候的影响,即出生在秋季的人携带秋季的特点譬如犹豫和忧伤,出生在冬季的人体质健硕且意志力强,而出生在春季的人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为圆不可能是365度根据现在度数计量标准,而你说古人的圆周是365度,那么古人选用的一度与现在的一度要么不等价,要么古人早就学会了在球面与鞍面上的非欧几何。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一篇数学史论文说开去
张胜贵 2010-10-16 17:29
从一篇数学史论文说开去 美国数学协会(MAA)的机关刊物《数学杂志》(Mathmatics Magazine)2003 年10月号上登载了一篇耐人寻味的数学史长篇论文莱布尼茨、《易经》和中国人的宗教转化, 该文通过比较翔实的史料回顾了清朝康熙年间,世界有名的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和在中国的传教士科学家布韦等人,试图利用《易经》中八卦图和二进制数系中自然数的类似表达方法作为根据,去说服康熙皇帝及其左右,以达到他们把中国人转化为基督徒的目的,同时也重现了莱布尼茨当初试图把他的二进制运算解释为宇宙语言的勃勃雄心, 该文作者弗兰克施维茨是一位数学史家,对中国的数学史特别有兴趣,但可能是由于对中国的社会和宗教等背景知识的了解不足,这篇长达16页的论文的结论部份却令人惊讶地贫乏,简直就没有结论可言, 尽管如此我们却发现该文提供的史实不但能给我们有趣而有益的结论,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足以演示比较东西方科学内涵大小的方法,因而明白历代科学家们在处理东方传统科学时往往不成功的原因, 为此目的我们将原文作了最大限度的压缩,删去了不影响主题的繁琐细节,尽可能不涉及过多的专有名词和人名,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对于一些原文没有细讲、但又特别重要、多数读者也可能不知道的术语和概念(如二进制数系和八卦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方法),我们又以译注的形式添加了适当的说明,这样一来只要认真阅读,中学文化以上的读者都能理解本文的基本内涵了, 下面我们就请读者欣赏原文的摘要翻译,然后共同来得出简单明了而又令人惊讶的结论,这一段有趣的历史文字不包含任何超出中学课本的数学内容,因此读者一定会读得轻松愉快, 莱布尼茨、《易经》和中国人的宗教转化 作者弗兰克施维茨 G.W. 莱布尼茨(1646-1716)是一个各种理念的综合家,一个宗教思想家,也是一个喜欢并如饥似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他曾经搜寻一种宇宙的语言,来帮助他对全部人类知识进行有序化的探索,在他的搜寻中,他被中国的《易经》所吸引。   这一古代经典的概念和符号看来代表了二进制算法,并由此暗示了一个把上帝和天地万物联系起来的神秘模型,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莱布尼茨也卷入了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们试图把中国人转化为基督徒的活动,我们在这里考查数学史上这一奇特的篇章,并讨论莱布尼茨是怎样把数学和哲学、宇宙学、神学,以及玄学联系起来的, 1. 莱布尼茨的追求 莱布尼茨确实是一个博学之人 一个全面的天才和欧洲启蒙运动中知识分子的领袖,虽然一般人都知道他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这一犀利的数学工具,但他在数学以外的很多领域内还享有盛誉,作为一个著名的自然哲学家和打破了经院哲学束缚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个积极的试验家和发明家。    莱布尼茨在自己周围的世界中搜寻着秩序、结构与和谐,他想发展一种分析化的论证语言,该语言能通过一组基本的人类思想原素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任何一个概念,如果自然是数学化的,那么天地万物也该是数学化的,于是上帝的形象也能借助于数学而被人们所理解,莱布尼茨便这样把理性和信仰联系起来, 2. 中国的传教士和《易经》 十三世纪时,马可波罗向西方人介绍了自己亲眼所见的中国, 他的奇妙、甚至虚构般的描述点燃了西方人心中的好奇和想象,1497-98年葡萄牙人开辟了直达远东的通商航线,商人和传教士开始访问和观察这个天朝大国。   并把见闻向西方人介绍,1601年传教士们到了北京,这些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神父,是天主教中的高级知识阶层,他们不但专于神学和哲学,而且熟习许多世俗的学问,因而具有在高等学府中担任教师和教授的资格,他们的中国主人对于他们的宗教信条和神秘的教义没有甚么兴趣,但对他们的科学专门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可能为皇上所用这一点却确实很欣赏,反过来传教士们则发现中国人是一个严守纪律和道德的民族,已经具有许多传教士们希望提倡的精神品质。   结果传教士们转变中国人信仰的策略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把自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希望能发现中国文明和基督教之间的确切的联系,其次把所得信息传播回欧洲,以保持皇室和民众对中国传教团的支持, 1685年中国传教团请求多派一些科学专门人才去传教,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在年内便派了六个耶稣会的科学家去中国,其中一人在泰国被国王留下了,其余五人到了中国,这五人中有一个姓布韦(Bouvet应该是中文名字叫汤若望的人吧?)的,是一位天才而博学的学者,他后来成为当时执政的康熙皇帝及其子女们的私人数学教师。    布韦很快就对中国经典文献中的玄学理论和宇宙学信仰产生了兴趣,尤其是那本据说是最古的中文书《易经》,对他具有特别的魅力,他相信这本预言书是神向人作启示的工具,或许是一种正在失去的联系,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基督徒和中国人团结起来的古老神学, 布韦相信《易经》源于伏羲(公元前三千年),伏羲据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并在黄河边上有过一次奇遇他遇到一匹龙马,给他带来了八卦图,伏羲便由八卦获得了语言和一切事物的知识,据信八卦来自太。   而太极则通过互补的阴和阳这个二元系统控制着一切事物,(译注阴和阳在八卦图中分别以中间断开和不断开的横线来表示,这些横线都叫作爻(读音同瑶),利用三根横线(三爻)的不同组合,可以排出8种不同的图形(8种卦象),把这8种卦象按一定次序排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图,就成为八卦图,简称八卦利用六爻的不同组合则能排出64个不同的卦象,其组成的圆环图则是六十四卦图,但人们习惯上仍然叫它八卦。   这里的爻数和卦数的关系是通过中学数学书上讲的排列组合公式而来的2的3次方等于8(2对应阴和阳,3对应爻数8对应卦数)2的6次方等于64,但由于八卦中每一卦象自身内涵的完整性,人们一般只把两个三爻的八卦图迭加、组合成六爻的六十四卦图,而不用四爻来作十六卦图或用五爻来作三十二卦图,) 由于充满智慧而又古老的天朝里的一切知识都溯源到伏羲和《易经》,布韦认为这位圣王便是中国的精神和智慧之父,他会不会就是犹太 基督信仰中的亚当呢?如果是,则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易经》就能产生出宗教思想家们正在寻找的古代神学,特别是他觉得《易经》可以为转化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提供必要的联系, 3.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运算 如果上帝是最伟大的数学家,就如当时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所相信的那样,那么他用了哪些数来设计这个宇宙呢?关于数基的概念,即把任何数表示为某一特定数字(数基)的幂的和的想法,人们在十六世纪就知道了,并且已能使用不同于十的基,我们通常使用的基为十的数系叫做十进制数系,基为二就叫做二进制数系,英国数学家Thomas Harriot (1560-1621) 就曾经考虑过二进制数系,但当时觉得没有实用价值,一位西班牙主教在1670年考虑过从二到十二为基的数系,可是上帝用的是哪个数基呢?曾经是莱布尼茨的数学老师的数学家Weigel认为,答案应该是四,他的答案可能来自当时流行的宇宙学观念世间万物都是由四大原素地、水、火、空(气)组合而成的, 莱布尼茨却偏爱二进制,在他看来那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数系,他在一篇发表于1679 的文章中讨论了二进制数学并构造了一个二进制数字计算器,在一年之内,莱布尼茨又为一位公爵规划了一部这样的机器,但同时也注意到了在构造上的技术困难,1682 年他讨论了二进制过程及其在数论中可能的运用,然而莱布尼茨对二进制运算的兴趣超越了数学而包含了玄学和神学,莱布尼茨在1690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万物来自虚空原始的虚空便用0来表示,而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就用1来表示,宇宙万物的形成则来自1和0的组合,到1697年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在中国的传教士进行交流,以便他们能使用他的理论去给予中国皇帝一个深刻的印象, 4.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运算和伏羲 因为受到奇特和新颖事物的强烈吸引,莱布尼茨成了一个机敏和如饥似渴的中国文化的爱好者,热情地收集着来自这一片令人好奇的土地上的信息,他在1668年写过对中医的评论文章,后来又参与过对中国语言的讨论,在1689年访问罗马时,他结识了一位在中国呆了十七年的传教士,从他哪里获得不少关于中国的资料,1697年4月他编写了来自中国的最新消息,当时在巴黎的布韦读到了他的文章,他们从此建立起通信联系,布韦还将自己写的康熙皇帝的传记寄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在给布韦的回信中谈到了自己正在寻找的宇宙语言,并提到其可能被用来向中国人传达基督教的概念, 1698年2月28日,当时布韦还在法国,他向莱布尼茨讲了自己的想法,特别强调了伏羲和《易经》的卓绝不凡,认为《易经》中的六爻图形是神的启示的知识源泉,他又向莱布尼茨介绍了一本书中的六爻图形,莱布尼茨对这一理论很感兴趣,并于1701年2月15日给布韦的信中详细介绍了他的二进制运算理论,强调了其中上帝从虚空中创造万物的内涵,还附了一张用二进制数系表示从0到32的表格,布韦立刻就注意到表中的0和1与伏羲八卦图中的阴和阳的对应关系,布韦很高兴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证实,并在回信中又附了一张刻版印刷的先天八卦图,伏羲的先天八卦图与后来周文王画的后天八卦图在六爻的排列次序上是不同的,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数系中0和1的排列顺序则和先天八卦图中的阴阳排列顺序相吻合,布韦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一联系的人。    看到自己的二进制数系与远古的伏羲八卦图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莱布尼茨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他甚至想象,当初伏羲画八卦图时,说不定心中已经想到了《圣经》中创世纪里的经文,不过当莱布尼茨把后天八卦图拿来与他的数系比较时,却发现漫无头绪,使人深感迷惑, 1702年莱布尼茨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来使他的二进制运算在科学界内广为传播,在1703年的法国皇家科学院备忘录上,莱布尼茨发表了二进制运算的解释,除解释二进制概念外,还指出其在科学考查中的用处,阐述了它与中国的联系,作为例子他用表列出了伏羲八卦图和0到7这八个数字的二进制表示之间的对应,(请参看附表) 5. 共同合作的结果 莱布尼茨在1716年逝世,没有亲眼看到这一重大事件的结局,他也从来没有和布韦见过面,布韦也一直没能成功地运用他的理论赢得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转化,并于1730年逝世,但在一段时间内,两位富于创造性的思想家却相信他们发现了联结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以及中国的儒家和欧洲的基督教文明的纽带,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他发现了人类知识的一个根本来源以及他努力追寻的宇宙语言的关键,布韦则相信伏羲是第一位预言家。   是神的启示的接受者,在他们的合作中,他们互相补充和加强了各自的信仰, 6. 结论 把伏羲的八卦图解释为古代数学知识的重新发现,曾在18世纪初期的知识界引起过一阵轰动,一位杂志主编在1705年撰文宣称,中国人失去了六爻图的真正意义,一位欧洲天才为他们重新发现了这一知识,但几年后莱布尼茨对于《易经》及其六爻理论的新发明便几乎被忘掉了。    在二十世纪初,随着儒学经典的英文翻译和《易经》的德文解释的出现,西方世界对于六爻及其意义的兴趣又重新显露出来,精神分析法奠基者之一的荣格(C.G. Jung),在自己的文章中赞许了六爻的超自然力量,把他的追随者们吸引到这一思想中来,尽管他们的解释有些奇异和怪诞,《易经》及其六爻在数学上仍然具有吸引力,并且提出了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为六爻的排列顺序找出一个数学逻辑的问题。   迄今为止已有几种有趣的理论试图为此问题提供答案, 莱布尼茨-布韦通信集的重要性,及其与《易经》、六爻和二进制数的关系又重新得到检验和研究,从1929年直到1973年,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最近两位研究者正在准备出版一本英文版带注解的莱布尼茨-布韦通信集。   此书的面世将为广大读者提供对于那一段涉及到莱布尼茨、布韦、二进制运算、宗教信仰的转化、以及《易经》的奇异历史片段的深入理解,(原文摘译完) 下面我们就仅仅以上述文章摘译和对二进制运算、八卦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得出一些简单明确而又发人深省的结论, 1. 八卦和二进制数系的内涵有天壤之别 当莱布尼茨在他的时代首先想到用0和1来表示世间一切事物时,他的思想无疑是伟大而卓绝的,这一点已经被后来的计算机科学的飞跃发展所证实了计算机和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运算机器主要的只是速度快慢的差别,但当莱布尼茨试图用他的二进制运算来解释八卦的各种卦象时,他便犯了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以小概大。    用二进制数系表示自然数时,其中0和1的排列顺序是不可更改的,也就是一个线性序列,因为它所表示的自然数是按线性序排列的,但八卦卦象的排列是环形的,没有首尾的区别,每一个卦象与自己左右两边的卦象的推演关系是确定的,无论把哪个卦象算作第一个。   都不影响任何一卦的内涵和它与其它卦象的关系,以三爻组成的八卦图为例,我们可以从任一卦象处断开,得到一个卦象的线性序列,一共可得八个不同的这种序列。   而其中一个(即先天八卦图)和二进制数系表示的从0到7这八个数的二进制表示法可以完全对应起来(0和阴爻对,1和阳爻对)换句话说二进制数系表示的内涵顶多只是八卦图表示的内涵的八分之一,对于六爻作成的64卦图,相应的二进制数系表示法就至多只能表示其64 分之一的内涵,随着爻数的增加,它们之间所表示的内涵的差别就越来越大, 因此当莱布尼茨试图用他的二进制运算来解释八卦的各种卦象时,他不但是以升量石,而且简直就是以斗量海举例来说吧,把两个64卦图重迭、重组一次,就得到由12爻组成的4096卦图,可以断开成4096个线性序列,而相应的二进制数系表示法仍然只能对应其中一个,因而只表达其4096分之一的内涵,再重迭一次,就超过一千六百万倍了, 这两种表示法之间内涵的重大差别是任何一个稍有逻辑的人都能想到的,但莱布尼茨由于先入为主地把自己心爱的二进制数系当成了宇宙语言,因此无论甚么东西都想用它来解释,再也顾不上冷静的逻辑思考了,甚至在他已经遇到了后天八卦图与自己的二进制数系相矛盾时,也没有抓住使自己明白更大真理的机会,不管多聪明的人。   一旦被强烈的执著心蒙蔽了智慧,就可能犯一些平时根本不可能犯的错误, 2. 如果莱布尼茨说《易经》就是他要找的宇宙语言呢? 那他在二进制运算方面的整个辛勤劳动就具有了大得多的价值,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二进制数系就是先天八卦图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莱布尼茨已经注意到了后天八卦图给他的二进制数系带来的麻烦,他实际上马上就可得出结论说,八卦图的内涵远非二进制数系可以完全模拟。   然后他只消放下自己的二进制数系,捡起圆溜溜的八卦图就得了,但话又说回来,对于八卦图的内在逻辑的数学表示既然至今也没有完美的结果,那么莱布尼茨在当时不能超越时代、认定八卦图是他要找的宇宙语言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了, 3. 二生万物与现代计算机科学 现代计算机科学是从莱布尼茨当初的二进制计算器发展而来的,但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现在计算机科学所作的一切。   就是从一个方面演示了二生万物这一道家思想的部份内涵,我们不妨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一点, 当今人类的全部知识都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输入计算机中贮存起来,因此它们的任何部份都可以用有限个0和1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如果把所有这些表示式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一个仍然是由有限个0和1组成的特殊排列,这一表示式可以解读为二进制数系中的一个数。   也可按原来的次序还原为人类的全部知识,假定这一表示式由100亿个0和1组成,那它就与100亿根爻线排成的2的100亿次方个卦象的某一个序列相对应,可以想象2的100亿次方个序列中的一个就记述了迄今人类的全部知识,那它们加起来所能表达的内涵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知识的汪洋 再反过来说二生万物吧,只要存在两种可以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则由上述讨论可知,通过层层迭加和排列的办法。   就能生成任意多的具有不同性质的新物质来,道家认为万物来自虚空,即有生于无,这个有便称为一,然后一生二,这个二就是阴和阳,而八卦的推演和构成就可看作对二生万物,即万物都来自阴阳的一种诠释。    总而言之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知识的总和,也还是由有限根爻线所画成的一切可能的卦象组合中的一个而已,我们人类已经走了五千年以上的文明之路,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至今也还没有走出伏羲所画的八卦图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易》笔记!
jsnjjlj 2010-8-18 11:18
一、符号体系 基本符号: 1、爻, 分阳爻 和阴爻- - ,表征世间一切阴和阳属性的事物。如日月、男女 等 2、卦, 分八卦(即经卦)和六十卦(即别卦)。 八卦由爻三叠而成,分别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乾(qian) 坤(kun) 震(zhen) 巽(xun) 坎(kan) 离(li) 艮(gen) 兑(dui) 分别表征: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个人分类: 经史子集读书笔记|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义先拜《易经》之屯卦
yangleader 2010-6-22 09:56
杨义先拜《易经》之屯卦 ――――以“跨机构发展”为舟,渡千难万险之水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寻建侯而不宁。《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檀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従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 灵创团队跨机构发展的战略虽然当初是“逼上梁山”的产物,是不得已的“起义”之举,但是,若干年的事实已经证明,跨机构发展对国家、单位和个人都大有益处,也许这种跨机构发展的做法,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能为中国教授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创一种新模式。细细品味屯卦的智慧,我们更加坚定了跨机构发展的决心,对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寻建侯而不宁”:灵创团队在艰难中孕育,在逆境中诞生,并在“雷电交加”中走上了跨机构发展的道路,我们虽然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是,绝不敢安居无忧。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候”:由于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灵创团队在跨机构发展的道路上务必随时小心行事,绝不草率动作,同时,也敢于抓住任何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坚守正确的道路,灵创团队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和成功。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灵创团队的最高目标很清楚,即,建设影响中国21世纪信息安全的创新团队。我们的事业重点很具体,即,醉心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我们的组织架构和责任体系也非常明确,即“带头人领导下的组长负责制”、“组间良性有序竞争制”、“组长和成员不为个人谋私利”。我们坚持“以圣贤之心术,行教于天下”! “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灵创人绝不冒进,时机未成熟时,我们静心守正,谦卑自处,广纳人才,积蓄力量,扩大影响,做好“隆中对”。时机一到,立即豹变鹰扬,一举成功! “屯如檀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灵创人要沉得住气,要有耐心。我们不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成就,更不企盼“天上掉馅饼”。我们相信凡事都是“水到渠成”,我们牢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灵创团队目光远大,咬定既定的战略目标,不贪图小便宜,绝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和可能有损名誉的事情,否则将会陷入困难的境地。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吝。无不利”:灵创团队既坚持自力更生,也重视与贤者合作,与强者结盟。我们不放弃任何可能产生共赢效果的合作机会,即使不一定能成功。 “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该柔则柔,该刚则刚!身陷困境时,灵创人不鲁莽行事,坚持用忍,积小变为大变,直到最终逐渐解决问题。我们深知,危难时的任何过急行为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灵创人将竭尽全力抢渡每个险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并不追求正面攻克每个难关,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巧妙迂回,以奇制胜!
个人分类: 灵创团队|3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眼中的中西文化共通性(二)——读《爱的艺术》有感
hjf306 2010-6-15 11:22
《爱的艺术》是在大三时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的。当时感到有趣的是,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 " 堕入 " 爱的情网。前些天在图书馆偶遇,算是唤起了曾经的好奇,于是毫不犹豫地借了出来,细细地读了几遍。 书本不到 150 页,但内容却很丰富。作者 从 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什么是爱。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学习。造成 “ 爱用不着学习 ” 的三个原因如下: 1 、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把爱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2 、人们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问题。 3 、人们不了解 “ 堕入情网( fallinginlove ) ” 同 “ 持久的爱( beinginlove ) ” 这两者的区别。 爱是一种 “ 积极活动 ” ,而不是消极的情感;它是主动地 “ 投入 ” ( standingin )的活动而不是盲目地 “ 沉迷 ” ( fallfor )的情感。用通俗的说法来表达爱的话,就是: 爱是给予( giving )而不是接受( receiving )。各种形式的爱都必须具备这些要素: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分别介绍了 博爱、父母之爱、性爱、自爱、上帝之爱。 细细读来发现其中的某些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亦有相似之处,故本人尝试将其整理成一文,对比学习更能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一、博爱 《爱的艺术》里写道: “ 博爱是最基本的爱的形式,是一切爱的形式的基础 ……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同类,是众生平等的同类 …… 博爱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的爱 …… 只有在那些不带任何目的、动机的爱中,真正的爱才得以体现。 ” 《圣经》里也宣扬过这样的爱: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这不正与墨家的思想如出一辙吗? 墨家思想正是以 “ 兼爱 ” 为核心,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 “ 兼以易别 ” ,反对儒家所强调的 “ 爱有差等 ” 。所谓的兼爱,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这不正是古老的博爱精神吗?更为可贵的是,墨家学说在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尤其是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更是当时其他诸子百家所不能比的。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 “ 显学 ” 。可惜后来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墨学也渐渐失去其光辉。 二、父母之爱 父母之爱同样伟大,但两者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弗洛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去赢得,也不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必须通过努力来争取。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是大地,是海洋;父亲不代表任何一种自然渊源,父亲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环境,即思想的世界,人类所创造的由法律、秩序和冲突构成的世界。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的安全感,母爱更多的是关心儿童的生命,对其成长有一种责任感,还要培养孩子养成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而父亲的任务是教育和指导孩子怎样为人处事,怎样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父亲更偏重于教育孩子,为孩子指出通向人类社会之路的引导者。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此也有相似的看法。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易经》中将乾卦比作天和父,将坤卦比作地和母,正是取天之刚健与地之包容之意。《三字经》提到子不教父之过 , 而非子不教母之过。有 “ 严父慈母 ” 而没有 “ 严母慈父 ” 之说(针对常态而言)。 中国还有一句古语: 3 岁看大, 7 岁看老。所谓 “3 岁看大 ”, 指的是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 3 岁之前就已经定型, 3 岁之后变化不大; “7 岁看老 ” 是指在 7 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 7 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而大部分幼儿在三岁之前都是由母亲抚养的,到了五六岁左右,孩子开始需要来自父亲的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西方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实了 “3 岁看大, 7 岁看老 ” 的正确性。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在《黄帝内经》里阐述了父母对于幼儿的影响。《黄帝内经 · 灵柩》中的《天年第五十四》写道: “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 地下的部分为基,地上的支柱为楯。短短八字,不正是弗洛姆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想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成熟的人,就需要由以母爱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以父爱为中心的阶段,最后完成母爱和父爱的综合。 未完待续 ……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4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易经》,学习心得(2、什么是阴阳)
jizw0704 2010-5-25 23:54
1、往外张是阳,向内缩是阴; 2、白天是阳,晚上是阴; 3、天是阳,地是阴; 4、阳是奇数,阴是偶数; 5、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也是阴阳; 6、阴阳合一: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7、理解阴阳的三个重点:阴阳是相对的 阴阳会变动 阴阳合一; 8、阴阳图告诉我们:它是圆的,不要去伤害别人; 9、圆,不可以是圆滑,一定要圆通; 10、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11、亦一亦二,一分为二,二合为一; 12、合一是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3、阴阳是一体两用,如影随形; 14、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5、中,就是太极,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 16、仁,就是一阴一阳。 吉宗威
个人分类: 历程|3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学习心得(1、什么是易经)
jizw0704 2010-5-16 00:04
1、易经,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 2、易经是集体创作。人更三圣,世立三古(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上古,中古,近古); 3、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4、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的密码的宝典; 5、易经全部是从我们的自身得出,万物皆备于我; 6、周易,是周到,周密,周详,周流不停,生生不息; 7、易经=自然科学+人伦道德; 8、解读宇宙密码的钥匙:伏羲八卦、文王64卦、孔子《十翼》; 9、孔子对易经的解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0、伏羲八卦就是正真意义上的无字天书,一画开天; 11、伏羲八卦的由来:仰视(天象),俯视(自己的身体),广角; 12、0 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国际网络,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 吉宗威
个人分类: 历程|59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易经》有什么意义
wujingzhi 2010-5-9 21:38
一声号召,应者如云,鱼贯入校,热读周易!褒贬不一~ 以我拙见,大学《周易》是新的一次解放思想! 《礼记经解》 开首: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 易之失贼, 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很多人引用这段话来说明《易经》特点。我理解则不然!孔子只是说《易经》对人的教化作用,而非说明易经本身絜静精微。不过,这正好也说明了学习易经的重要。 如果大师们以这一段话开始讲解易经的话(可能是,因为这一段比较全面客观的概括了各种经典的特点),给一些人第一个印象可能是易经原来不只是算命、打卦的啊!紧接着发现我们的古典文化中有这么多宝贵的而没有很好传承应用的精髓。我们需要学的不只是易经,还有诗、书、礼、春秋等等!而这些经典对人的教化是各有利弊的! 如果真能如此的话,那将是另一次思想解放。如果说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是外对解放的话,这次思想解放应该是对内解放!我们不仅虚心向他人学习,更敬畏向自己先贤学习! 然而,矛盾是普遍的。没有任何一件事绝对好,也没有任何一件事一定坏。其实,这也是易经所展示的一个基本道理。易经虽然曾是占卜的书,但易经六十四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描述一个首尾相应的事物客观发展的全过程。然而,由于易经或许是被赋予最多神秘色彩的一部古籍,也是被很多为了生计或居心叵测的人玷污最多的一部著作,由此大多人对它敬而远之。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而对之遮遮掩掩。其实,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不就是占卜吗?大学里教的《随机过程》一开始就举例抛硬币,这和占卜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 荀子曾说:善为易者不占 !只有不懂易经的才瞎占卜! 学习《易经》应当是我们中国人的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整个中国文化包括儒家孔子、道家老庄、汉佛家等等都以易经作为基本。我们每天用的汉字、语言很多是源于易经。即使不学易经,也离不开易经。如此,还不如我们学习一下呢。何况易经是用人生来学习的,不着急毕业。 《三字经》曰: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不学,不如物!如此,至少开始学习,是件好事!只是,学习易经,当谨记 《易经》 一句话: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或许,这就是为何我们要有敬畏之心的缘起吧! 注:本人未深读《周易》及各经典,愿向看客学习!以上纯属胡言臆断,谬误满眼。如芒在背!不吝赐教为盼!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1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愚昧官僚:选修易经成热门
wliming 2010-5-7 08:52
2000多名司局级官员,被要求今年内在7所院校完成至少40个学分的选课任务。 2008年8月11日,中组部下发《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行干部自主选学是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之一。今年,一场司局官员的校园计划据此展开。 时隔20多年,张宁重回校园。 这位从事对外交流工作的团中央女官员,天天穿着运动鞋,在人民大学的教室、食堂、操场到处转,享受当学生。从4月12日至16日,这5天里,她的身份从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临时切换为中国经济改革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专题班学员,一个高校选课生。 和张宁一样,来自中央统战部、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等15个中央部委的2000多名厅局级官员,今年内将被全部强令在党政军三大最高学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国防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完成中央组织部规定的自主选学任务。这也是部委司局官员第一次大规模做选课生。 菜单式的自主选学 以前是让你学什么就学什么,现在是需要什么学什么。 4月16日上午8时40分,可容纳100人的人民大学汇贤大厦C座605室,已有10多人到场,像开会一样,每个人座位上均摆有姓名牌子。 此次15个试点单位司局级官员总数为2242人,应选学人数为2039人,可以不参加此次自主选学的,主要是今年参加中组部调训的官员共计329人。 试点前,中组部等曾对15个单位的1500多名司局级干部作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在5年内,参加中央党校等五大干校调训的,占65%;参加本部门、行业培训的占30%;参加境外培训的占18%;仅有97人(约占0.7%)曾到高校选学。 去高校的机会显然更为难得。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霍宪丹一下子选了近60学时,其中1个专题班和6个讲座。按照规定,每位学员需选修40~60学时课程,多数人选择1个专题班+若干讲座班。 参加工作30多年的霍宪丹记得1990年参加过中央级培训,近20年后,去年他终于又有机会去中央党校,但因工作太忙而被调至浦东干部学院短期学习。霍宪丹认为,菜单式的自主选学,提供了一个合理合法的学习机会。 坦率地说,最初我对培训效果不太确定。我不知道他们繁忙的情况下,对纯粹的学习是否感兴趣。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说,她原以为官员们更倾向于去党校和行政学院学习,那里的培训往往与提拔相关。如今的开班效果超出了她的预期。 国家工商总局外资企业局副局长徐晓东2006年曾参加中央党校的厅局级官员轮训,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等。以前是让你学什么就学什么,现在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还是这样效果好,以前培训课程内容许多属于复习。 一位学员则坦率地表示,在党校,不喜欢听的课也得听,而此次各高校供选择的课程,多有精品。初次报名结果显示,专题班中,党政军三校报名人数为729人次,而四所大学的报名人数为1610人次,选择高校的人数明显更多。 《周易》成最大热门 报名人数在前三位的讲座均来自北大,分别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佛教禅宗与人生 选课积极的司法部官员霍宪丹遭遇了一次小郁闷,他在不久前接到人事部门通知:重新选课。因为他所报的心理学、系统科学、环境保护等讲座,由于报名人数不足,被迫取消。 据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干部教育办公室闫铁军介绍,最初各高校上报的课程都很多,他们筛选删减了一部分比如类似医院改革这种过于专业的课程也让大学精简了部分课程,中组部决定最后的专题和讲座菜单。 但初次报名情况,还是让人有些意外。7院校准备的56个专题班,有13个班因未达20人门槛未开班;174门讲座中,更是有132门课,因未达25人门槛暂不开课。据透露,有的课(讲座)出现只有两个人报名的现象。 人大取消了3个专题班,分管科研的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坦言,如何契合司局级干部的需求,还需要探索。 从初次报名人数看,各个专题班差异悬殊。有4个班报名人数超过百人,60~90人之间的有10门,多数班报名人数在20~30人之间。 相比普通公众,司局级官员的追星热情同样不减。最火爆的当属学术超女于丹作第一讲的传统文化与治国之道(北京师范大学),初次报名已达155人。排在其后的依次是国防大学的国家安全与军队建设,北京大学的管理心理与创新思维、领导力与管理智慧和民族与宗教。 在可顺利开课的42个专题班中,8个与领导艺术或领导能力有关。而遭淘汰的13个专题班,有2门法律课,2门环保课,3门社会学课。有3门法律课都是涉险过关,初次报名人数均不超过30人。 而讲座中,初次报名人数在前三位的讲座均来自北大,分别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佛教禅宗与人生。北京大学选择以审美与人生境界讲座作为开学第一课,吸引80多人前去陶冶情操。 讲座的未开班率高达76%,幸存的42个讲座中,国学、宗教哲学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多达19个。中央党校准备了36个讲座,结果仅有《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达标;清华大学29个讲座仅余8个,其中7个分别是:国学概论、道家智慧、儒家文化、古代修身智慧、传统音乐、《大学》《中庸》和国史概要。 周易智慧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所80岁的余敦康讲授,初次报名就达231人,现在已增至293人。《周易》最早就是做占卜用的,只不过正统的《周易》是用来做最高决策的。余敦康曾对媒体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用它来看 风水 是没有用的。 各部委平时组织的都是一些专业类的培训,人文类的比较少。闫铁军对国学热并不感到意外。 党政军最高学府中,中央党校最热门的专题班是中共党史重大事件与人物;以行政管理学见长的国家行政学院,两门最热课程均与领导理论相关;而报名人数超过百人的国家安全与军队建设,则是国防大学开设的唯一课程。 官员也不想听老师讲套话 我想听点实用的,虚的不听。专家你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偏一点都没关系。 上述培训并没有考试,相反,老师们则要接受学员的评议,得分较低的课程,可能会被调整。 每位学员入学后,均会收到一叠教学评估表,设定教学内容、服务质量、对个人帮助程度等10个指标。 张宁给每个授课老师写上自己的评语。按照她的标准,最佳的表现是最解渴最实用最积极最务实的讲述;最差的则是授课式的讲述和灌输式的讲述。她给了两位老师10个很满意,也就是100分,而最差的老师因5个较满意和4个一般,仅得52分。 我想听点实用的,虚的不听。专家你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偏一点都没关系。张宁说。 来自人民日报的王保庆说,在党校听课和大学听课最大的不同是,在党校不敢随便提问题,大学里就没有什么顾忌。 官员并非都不爱提问。作为北师大的客座教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在此次试点中,既作为学生,也将作为老师登台授课。在他看来,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员而非学员,他不会单纯作报告,中国官员无论省部级还是司局级,一展开案例讨论,提出的问题,课堂的活跃程度,远远超过国外,我非常惊讶。说官员都是官僚主义,我说那是体制造成的,绝大多数官员是好的。 北大最受欢迎 65.6%的人希望到北京大学学习,在7所试点院校中排第一位 本次课程完毕,人大常务副校长冯惠玲等进入教室,给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以后大家都是人大校友,会进入校友录。欢迎大家经常回来,从网上回来也可以。人大党委组织部部长高德步说。 北大亦向学员颁发类似证书。当然,也得人家认,人家不认,也没办法。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于鸿君对记者说。他希望能将学员纳入校友体系中,共同关心母校的发展。 除了讲课内容之外,学校也是一些官员选课的重要因素。据北大新闻网报道,有一位司长钟爱北大,他所选的40学分课程都在北大。而据问卷调研数据,65.6%的人希望到北京大学学习,在7所试点院校中排第一位。 不同阅历背景的人在一起碰撞还是很有意思的。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霍宪丹说。 尽管只有短短5天,专题班依然力图呈现班级的形态。开学第一天下午,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邓中好被宣布为班长,他自己也不知怎么被推举上的,一位学员笑说,是内定的,可能跟单位性质有关。 据中组部文件,试点所需经费,由中央组织部从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培训专项经费中统一列支。这可是国家出的钱。王保庆说,他对此非常重视,为选课花了两天时间,还推迟了出差计划。 据南方周末
个人分类: 社会|17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聪明的代价
sheep021 2010-4-27 10:29
南怀瑾:《易经杂说》 先知邵康节的毛病   古人研究《易经》有一个毛病,大家都不肯明白说清楚,也许和我们现代的人一样,研究了很久,明白了以后,觉得自己苦了好几年,不愿意让别人一下子就会,把所了解的当成秘诀,不告诉人,每个人留一手,留到后来,就糟了。或者故意新创一个名称,换一个花样,使人不懂,跟着他转,说不定白转多少年下去,也没有结果。 就如大家崇敬的邵康节先生,我经常骂他是骗人的。他算历史命运,算得真准,可是怎么样算法?这方法找不到,他把这个钥匙藏起来,不告诉人 ,如果把这钥匙一开,就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话说回来,他也真值得尊敬,他可以把孔子以后古人们的各种法则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法则,的确是了不起的。 可是我常常说我对《易经》仅只玩玩,不愿深入,我怕深入了成为邵康节。他五十九岁就死了,而且一年到头都生病,风一吹就垮,夏天外出,车子外面还要张挂布慢,还要戴帽子,一年四季要天气好才敢出门,因为用脑过度了。 所以我说充其量学到邵康节那样,能未卜先知,又如何呢?所以我不干,大家要注意,真通《易》的不需要这样干。一般人学佛,学自在,观自在,学道的如庄子说逍遥,既不逍遥又不自在的事,我才不干。人生就是求逍遥自在,身体健康很舒服,活着就痛痛快快、健健康康,要走就干脆,不拖累儿女朋友,也不拖累自己。像邵康节那种生活多苦,传记上看到那么清高,但在我看来他却很苦,可是在历史上一般懂《易经》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易经》要学通,智慧头脑要爽朗,如不爽朗被国进去,就变成蜗牛了。 ----------------------------------------- 其他能未卜先知的聪明人: 诸葛亮也就是活到五十几岁 京房四十几岁便被杀害了! 刘伯温,年纪轻轻时就是秃顶了,最后病痛而死。 管辂,自己给自己算命说,只能活到四十八岁: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吾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天有常数,不可行讳,但人不知耳。果然在48岁死了。 南师话虽如此说 学到邵康节那样,能未卜先知,又如何呢?所以我不干 ,但还是非常想把易经玩通,以至于因为邵康节把钥匙藏起来,而骂他是骗子。这说明南师还是非常想得到打开易经的钥匙,呵呵,得不到,还骂别人是骗子。因为南师自己也说了邵康节 算历史命运,算得真准 ,应该不是骗子,骂他是骗子的唯一理由就是 可是怎么样算法?这方法找不到,他把这个钥匙藏起来,不告诉人。 南师到底聪明还是不聪明呢? 一个人最大的弱点,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总认为比别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不聪明的人,总认为不比别人聪明的人才是聪明的人。苏东坡有诗为证,别人生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做公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5 次阅读|3 个评论
易经物理
liuxiaod 2010-3-30 10: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效睡眼密笈-睡五分钟等于六钟头
brbaba 2010-2-22 19:41
  熬夜是很正常的事,但经常熬夜对身体会产生很坏的影响,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转载过来,或许对经常熬夜的同行们会有所帮助。   睡觉的诀窍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没有哪个人不做梦。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他忘记了。   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了,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   就这个时间的学问又大了,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   过了正子时大约十二点半以后,你不会想睡了,这很糟糕。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四、五点钟,五、六点卯时的时候,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   所以想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摆下来,睡它半小时,到了卯时想睡觉千万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够了。   不过失眠的人都挨过十二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结果快天亮睡着了,到第二天下午都昏头昏脑,因此你会感觉失眠、睡眠不足,实际上是你没有经验。      睡眠与养生   一、睡眠的规则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晚21点到凌晨5点为有效睡眠时间。人是动物,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白天(凌晨5点到晚上21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21点到凌晨5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和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良是一样的道理。   睡觉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养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腐败的细胞,如一夜睡不着就换不了新细胞。如果说白天消亡一百万个细胞,一晚上只补回来五十万个细胞,这时你的身体就会出现亏空,时间长了,人就糠了,像糠萝卜似的。为什么世上有百岁老人呢?因为他们每晚都在21点钟准时睡觉。   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阳面前小如微尘,与太阳对着干是愚蠢的选择,迟早会被太阳巨大的引力催垮。这是客观真理。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入睡难,睡眠质量不高的毛病。睡眠不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肝火过盛,睡觉警觉;胃火过剩,睡觉不安;肝阴不足,睡觉劳累。   二、睡眠与疾病   现代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形成四大病:水果病、冰箱病、电视电脑病、熬夜病。肝脏有一特点: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   子时(23:001:00),其实23点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并不是0点开始的,这是我们犯的误识。肝胆相表里,互为一家,23点胆经开了,如若不睡,大伤胆气,由于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也,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胆气支持中枢神经,胆气受伤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子时胆要更换胆汁,胆经渐旺人如不卧,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如果把胆给摘了,一摘就胆怯了,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了50%以上,所以不能摘,要用它本系统的巨大潜能把它化掉。   丑时肝经最旺,丑时(1:003:00)不眠,肝无法解除掉有毒之物,产生新鲜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类肝病,现在有些人肝不太好,特别在欧洲平均4个人就有一个大三阳或是小三阳,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甲肝比较好治,乙肝就很难治。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晚上经常不睡觉,人太虚弱了,也就是说秩序太乱了,病毒已经到了细胞里了。也就是说乙肝的病毒已经到了细胞里面,但是现在它还没有能力造成肝炎,当人身体处于最薄弱的时候就形成成肝炎,乙型肝炎就意味着将来40%60%的肝硬化。聪明的人是应该了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聪明的人就是应该被淘汰的人。   垃圾睡眠给肝脏带来多大伤害?   肝主疏泄,过子时不睡,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痛头晕,眼红,眼痛,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也可引起肝气升发不足,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软,晕眩,失眠,惊悸,精神恍惚,重则会晕倒在大街上,不省人事。   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子时不睡,会造成肝血不足,还会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证状。   肝开窍于目,过子时不睡,易引起肝虚,则出现视力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眼疾。   肝主筋,其华在爪,过子时不睡觉,会引起肝血不足,就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痉挛抽搐,易造成灰指甲,缺钙,髌骨软化,癫痫病,骨质疏松等症。   肝与心,过子时不睡觉,可引起肝血不足,由于心主一身之血脉,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慌、心颤等症状,严重的形成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肝与脾,过子时不睡觉,会引起肝胃不和,由于肝助脾胃消化,由于肝气太虚不能助脾胃消化,使人脾胃消化功能不好,表现为舌苔厚,长期以来会造成中气塌陷。   肝与肺,过子时不睡觉,无法滋阴潜阳,肝阴亏损,引起肝火过盛灼肺,出现干咳、或咳嗽、咳痰血等木火刑金的证状,易导致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病。   肝与肾,过子时不睡觉,肝虚导致肾亏,由于肝肾同源,容易造成生殖系统疾病、不育、骨病、牙病、脱发、糖尿病、肾衰竭等疾病。   三、睡眠的方法   交通规则你不懂就容易出事故。比如说,23点至凌晨3点为子丑时,胆肝经最活跃的时候,肝胆要回血,躺下去回血,站起来供血。如果你每晚22点钟左右躺下,静静得不要说话,到23点的时候,也就睡着了。肝胆开始回血,把有毒的血过滤掉,产生新鲜的血液,到一百岁也没有胆结石,也没有肝炎、囊肿一类的病。如果你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胆又无法换胆汁,所以这些人容易得胆结石、囊肿、大三阳、小三阳各种病症。   在欧洲地区,平均四个人就有一个肝炎病毒携带者,这就叫不懂规则。睡前半小时最好不要讲话,睡觉的时候更不要说话,如一说话,肺经动,然后心经又动,(因为心肺共为上焦)人就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所以就很难入睡。   21:0023:00为亥时。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亥时入眠,百脉皆得濡养,故百岁老人得共同特点即21:00(亥时)之前入睡。女性若想长久的保持容颜娇好,应做到早睡早期。   睡觉要关窗,不能开风扇、不能开空调,人生病很多都与此有关,因为人在睡眠之中,气血流通缓慢,体温下降,人体会在表面形成一种阳气层,这种阳气层它使人叫鬼魅不侵,什么意思呢,阳气足的人,不做恶梦,就是这种阳气,占了上风。开空调,开风扇,情况就不一样了,开窗户,窗户走的是风,风入的是筋,如果开空调,也有风,风入筋,寒入骨,早上起来,身上发黄,脸发黄,脖子后面那条筋发硬,骨节酸痛,甚至有人就开始发烧,这就是风和寒侵入到了筋和骨头里的缘故,这也就是气受伤了。如果说晚上睡觉不开窗,不开空调,不开风扇,连房门也关上,效果最好,如果热,把房门打开,把窗户关上,效果就差了一点,但是他不至于第二天早上起来浑身乏力,后背僵硬.   有人把客厅的空调开开了,把卧室的门打开,和直接开空调睡觉是差不多的,开了空调以后,空调那个寒进了骨了,所以心里发冷,心在哪,心在脑髓,脑为髓之海,骨髓里有寒,那肯定心里就寒了,怎么办,补肾阳、补中气,什么时候补到心里不冷,烧就退了,寒走出去了。   睡觉要尽量早睡,睡得晚,伤了少阳之气,必然第二天是疲倦无力,要关上窗户,不开空调、电扇,保护阳气。   肝胆在下焦,如果胃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寝睡不安,一个是胃寒,如果这个人胃阳本来就不足,过多的喝绿茶,就会出现胃寒,胃寒的时候人是睡不好觉的,或者吃带泥沙之物过多,胃隐隐作寒,肯定是睡不好;   再一个是胃热,就是热气往上走,嘴里喘的都是热气,像这种情况也睡不好觉;再一个是胃燥,口干舌燥,胃里感觉到燥;   还有一个就是胃厚,气味的味,胃厚,这种情况就是吃了这种厚腻的味道,有人吃海鲜、吃鱼、吃炖鸡,味道好鲜美,吃多了,美味不可多用,这些东西在里面要稀释它,不稀释它,它在里面味太厚了,所以这个也睡不好觉;   再一个腹涨,腹是涨鼓鼓的,也睡不着,翻来覆去也睡不着;再一个是胃气太虚,冒冷汗,这也睡不好觉,这些原因都可能形成胃不宁,胃不宁就睡不好。   睡觉时要肢暖,四肢要暖,因为四肢是阳之本,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四肢不暖,肯定是肾阳不足,应该在睡觉之前把手脚捂暖,手脚和肚脐、背后的命门都要盖好。   睡眠法因人而异,下面介绍3种做法:   1、睡觉前简单的压腿,然后在床上自然盘坐,两手重叠放于腿上,自然呼吸,感觉全身毛孔随呼吸一张一合,若能流泪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觉时倒下便睡。   2、仰卧,自然呼吸,感觉呼吸像春风,先融化大脚趾,然后是其他脚趾,接着脚、小腿、大腿逐渐融化。如还未醒着,再从头做。   3、入睡快的人可右侧卧,右手掌托右耳。右掌心为火,耳为水,二者形成水火即济,在人体中形成心肾相交。久之,养心滋肾。   睡眠一定要早起,即使在冬天,也不可超过6点起床,春夏秋季尽量在5点之前起床,因为人在寅时(3点5点)肺经旺的时候起床,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顺应阳气的舒长,来完成新陈代谢,肃降浊气,使肺气清,这样有助于养肺和顺应太阳的天势升起人体阳气,使人一天阳气充足,否则,就好像发动机,过了这段好时机就很难发动人体阳气,人体阳气淤积在人体下部不能由命门向上发动升起,会形成淫气,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早晨5点至7点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的时候,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此时如果不起床,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无法很好的完成排浊功能,使浊物停留而形成毒素,危害人体血液和脏腑百骸。早晨7点到9点人体胃经最旺,9点到11点人体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如果这时还不起床,人体胃酸会严重腐蚀胃粘膜,人体在最佳吸收营养时间得不到营养,长期以来会患脾胃疾病,造成营养不良、中气塌陷。所以千万不要赖床,赖床会造成头昏、疲惫不堪、睡眠不足的感觉,而应按时起床,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有三四点钟起床的习惯,比如华盛顿、拿破仑、康熙皇帝、曾国藩等。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话说:三天早起,一天工。   现代医学证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不易患精神类疾病。早晨不要太早出去锻炼,因为早晨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地下道的漳气、浊气正往上走(尤其是城市),这些气对人体损伤是很严重的。   养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其余起居、服装等皆是辅助。   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纳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为第二。而饮食无节,饥饱过度者,肠胃必受伤,而营养日减。睡以安神为主,神以心安为主,应配合年龄,壮年至多七小时至八小时,多睡则智昏头晕眼红胀,四肢疲软,童年必睡足八小时,或过九小时勿碍,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时已足。   睡眠中不可忽视的疾病警告   应注意:   (一)睡眠宜早,勿过十时,老年人以八点为正,勿过九点。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千万勿以安眠药片助睡。   (二)枕上切忌思索计算未来事,睡时宜一切不思,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着。   (三)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时再睡。   (四)如在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凡有心脏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时注意,则元气日强,无心跳腹泄或小便频速之病。   (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居北方宜防寒气,如在粤桂等省,早起防山岚瘴气中病。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转)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1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回答人生的64个感悟(转载)
CAUwzg 2010-1-19 13:35
易经的日常用法:《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64个哲理,就形成了64个感悟,64个感悟回答了人生64个怎么办。 64卦为我们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 ,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第十一感悟:善于沟通诚信待人----增进了解 要沟通必须诚信待人,将心比心。沟通缺少了真诚,一切都会变得虚伪,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交流都因没有力度而难以让人信任。 第十二感悟:顺应自然顺水推舟----懂得顺从 当上帝要在你面前降下灾难时,不要悲观,不要失望,要坚强,也不要过多地去苦恼,苦恼没有用,要保持平常心,要顺应自然,要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更理智地去处理路边的荆棘和杂草。更快乐的去从容面对一切。 第十三感悟:和睦相处平易近人----融入团体 我们常说,要想做事,首先必须会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而做人就是讲究人缘,要想有人缘,就必须与团体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团体,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人的心声,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难,方能得他人之心。 第十四感悟:柔顺谦逊精中求细----稳妥操办大事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 。所以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第十五感悟:谦虚谨慎虚若怀谷----切忌得意忘形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了,浮躁就会让人变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为了让鲜花常伴于我们身边,让事业不断前进,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谦逊谨慎,虚怀若谷吧。 第十六感悟:有备无患奉献爱心----分享快乐 世界是美好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世界时,我们征服了世界;创业是艰辛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创业时,我们成就了创业。创业是一种分享,一种付出。付出是一种爱,爱是快乐的,快乐需要微笑。微笑,没有沮丧,也没有失败,只有进步,只有成功。 第十七感悟:随机应变开阔视野----灵活变通 要学会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不断拓宽视野。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会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守旧,就会落后。 第十八感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冷静纠正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别人的赏识,期待着社会的肯定,期待着自我价值的确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动力,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有明确的针对性,要就事而论,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洞。 第十九感悟:智慧感化德行育人----因势利导 教育人或者管理人都要以理服人,以智慧来感化,以智慧育人,坚持中庸之道,利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教导人,从而取得人们的信任或尊重。 第二十感悟:审视自我观察别人-----完善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须审视自我,经常反省自我。 经常审视自我会让自己更能够认识自我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第二十一感悟:大事花小小事化了-----消除阻梗 化解矛盾要首先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这样就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二十二感悟:树立形象提高修养----学会包装自我 每个人就象一个招牌,当你出现时,人们对你会产生一种印象,要想被人们所认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要树立形象。 第二十三感悟:顺应时势寻求帮助----正确对待衰败 有的时候,衰败会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躲避,这个时候,要会寻求外援,取得帮助,增加自己的力量,共同承担衰败带来致命的打击。 第二十四感悟:有错必纠改邪归正----学会做聪明人 人生就是这样,既然有了错误,就要勇于面对,要有错必纠,及时改过,方能进步。 第二十五感悟:光明磊落脚踏实地----战胜虚伪 人需要豁达,需要开朗,需要抛开烦恼,需要防开心情,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坦然地面对一切,这样,你的所有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第二十六感悟:积善行德招贤纳士----揽人才笼人 作为一个领导,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身边必须有一大批为自己能撑得起腰杆子的贤才,为自己死心踏地而卖命的志士,同时还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德行越高,懂得越多,事业才会越顺利。 第二十七感悟:自食其力养人养德----学会养家糊口 人要学会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创造财富,养护自己和家人,不要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成为家庭的懒汉,国家的负担。 第二十八感悟:敢闯敢干不怕失败----过流时期坚强如刚 在大的过渡时期,免不了困难重重,荆棘遍地,但做事情之前,需要我们 的耐力,需要我们敢闯敢干,不怕失败。 第二十九感悟:流而不盈持中守正----直面坎坷 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填不完的坑坑坎坎,当我们正在困难之中时,要知道流而不盈的道理,要有持中守正的态度。 第三十感悟:选择依靠知命乐天----保存退路 当眼前的太阳已经沉没,背后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我们站在黑暗中,应该做点什么呢? 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依靠脚下的土地,依靠繁花硕果的春秋,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坚持不懈。 第三十一感悟:相感以情坦诚相待-----寻找朋友 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朋友不是一段永恒,朋友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因为缘起缘灭使生命变得美丽起来。即使没有将来又有何关?至少,不能忘记的是朋友以及与朋友一起走过的岁月。 第三十二感悟:人贵有恒积极主动-----持之以恒 人活在世,最怕没有志向,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成就大小,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有坚强的毅力,绝不会一无所成。 第三十三感悟:远离小人敬而远之-----保护自己有学问 《易经》告诉人们,山高天退,山不论多高,也不能接近天。远离小人,但不要憎恶小人,而是严于律己,使小人不能接近。 第三十四感悟:目标正确懂得放弃-----稳步壮大自己 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步前行,在磨砺中不断壮大自己;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要谦虚进取,吃苦耐劳,目标正确,懂得放弃,恰如其分地展现自我的实力。 第三十五感悟:爱岗敬业以德服人----缓步晋升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 第三十六感悟:退而自保锋芒不露----心怀远大抱负 韬光养晦就是要沉着应付,能忍辱负重,凡事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等到条件成熟时,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君子光明的德行受到创伤,这时再继续前进是非常艰难的,聪明的办法是收敛自己的光芒。 第三十七感悟:端正家风教子有方----创建美好家园 有句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为人父母的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出一些丢人现眼的事情,做儿女的难道不受到感染吗?谁不指望子成龙女成凤,但必须要一个先决条件家风纯正 第三十八感悟:求同存异信而不疑----学会与不同人相处 当自己与别人意见相左时,关键的是要把握时机,在异中求同。异中求同,是为人处世的一大特色。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宽宏大量的气度,拼弃杂念的心态,才能被他人真诚地接受。 第三十九感悟:追思反省刚健中正----摆脱困境 困难是难免的,这个世界本来充满着矛盾,困难时时有,事事有。就看如何对待它。有了困难,要客观分析它,深入地研究它,从中得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采取对策,吸取经验,争取下次不再发生。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第四十感悟:养精蓄锐改过自新----平安渡过险境 有了困难,必须想办法解除;就像遇到高山,看到沙漠一样,必须勇敢地面对。但一定要有方法,才能平安渡过险境。 第四十一感悟:吃亏是福有失必得----获得利益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得失失,失而复得,这便是生命的历程。有一种得失是必然的-----得生,必得死。然而,同是懂得这一法则的人,所得却不尽相同,一种是消极的,像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如季羡林所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绝不能白白的把生命浪费掉。前者对于这个法则局限于明白,而后者却是透悟-----不只对这个法则,也是对人生。 第四十二感悟:乐善好施惠人惠己-----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易经》告诉我们,损上益下,都是民悦无疆,都是道义大放光芒。你对别人好,别人对你好的概率非常大。这是自然法则,因为毕竟好人占多数,善心占多数。佛说,爱别人,别人会回报给你,这样,就等于你自己爱自己了。爱别人吧,他会回报给你。爱,让我们共赢。 第四十三感悟:当机立断胜卷在握------处理事情要果断 做事要果断,要雷厉风行,不可慢吞吞,犹豫不决。否则,会毁坏前程。有史以来,成大事者在处理事情时都会当机立断,拿得起放得下,干净利落。 第四十四感悟:珍惜缘分选择朋友------慧眼识他人 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机遇,是成功的开始。机遇之后便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从这方面来说相遇是好事。但相遇并不总是好事,所以,要学会慧眼识他人。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长-----开创光明 对于现代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这就要求领导者们能做到尚贤,以才为标准,招揽一批可用之才。 第四十六感悟:积累资本寻找贵人-----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机遇和贵人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的适当的人,事,物的组合体。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完美的巧合何时出现,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人脉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 第四十七感悟:卧薪尝胆笑看人生-----摆脱潦倒 《易经》告诉我们,当你穷困之时,要想没有灾难,要想通达,必须做到冷静相对。虽然身陷穷困,仍然自得其乐,不心急火冒,坚持自己的理想,卧薪尝胆,坚守中正的原则。 第四十八感悟:求贤若渴善待英才----做合格的老板 给别人机会,就等于给自己机会,职场也是如此。对别人宽容,将会造成能力互补,资源共享的职场氛围。经常给自己公司的员工以涌泉相报,将有助于提升你的职场情商,增强你的职场凝聚力与向心力。 第四十九感悟: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改变自我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会被淘汰,所以,只有不断地推尘出新,才会有进步和发展。 第五十感悟:厚积薄发堪当重任-----干大事要人才 《易经》告诉我们:才能浅薄,而地位尊贵,欠缺智慧,这样的人去图谋大事,必定能力不足。这样的人如果担当重大责任,是很少没有灾祸的。 所以,要薄积厚发,奋发向上,取得进去。 第五十一感悟:笑容坦然言行自若-----遵循行为的规则 在这多变的红尘世界,谁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随遇而安,拥有一份从容,坦然面对人生。 第五十二感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做事有分寸 在一切工作中,我们的决策都应该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第五十三感悟:循序渐进德厚载物----提升自我实现目标 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地做下去,终究会从低洼的平地攀登上理想彼岸的。 第五十四感悟:专心如一白头偕老----寻找如意伴侣 谁离开谁都可以活下去,但要知道谁要拥有了谁,会更幸福。所以请珍惜你的他(她)吧!只有相互依偎,相互关爱,相互信赖,专心如一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 第五十五感悟:扶危济困泽被后世----达则兼济天下 人生有多少价值,取决于帮助身边周遭的人创造出多少价值。人生愈有价值,生命愈有力量,自然也就愈快乐。我们不管价值观来自何方,归向何处,只要知道坚定不移,带来的是快乐,延伸的是幸福,这就够了 。 第五十六感悟:走出家们闯荡世界-----寻找发展之路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要走出去,看世界,学本领,破除了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和致富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勇于走出家门闯荡世界。 第五十七感悟:过谦不及有始有终----实现志向 谦虚固然好,但谦虚过度,就是懦弱。因此,面对人生的各种抉择,要知道何时应该谦虚、何时应该张扬,从而灵活应对,游刃有余,促使自己快速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巅峰。 第五十八感悟:开怀豁达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人的一生虽然不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坎坎坷坷,是避免不了,但欢欣、喜悦的日子也会时常光顾我们。我们要想欢欣、喜悦起来,必须学会开怀豁达,要想共同进步,必须齐心协力。 第五十九感悟:凝聚人心增强实力----一盘散沙是大害 市场上的优秀人才不多见,笼络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吸引行业最优秀的人才,笼络一流的人才才能增强公司的综合能力。 第六十感悟:洁身自保无欲则刚-----懂得节制 只有懂得节制,才可能做好选择。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必须学会约束自己,时时审视自己,关键时刻要会洁身自好,要懂得无欲则刚的道理,千万不要让一些坏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第六十一感悟:诚实守信专心致志----推动事业发展 人要专心就能做成好多事。人的潜能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第六十二感悟:小过无错大过难容----正确对待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过失是很难避免的事,关键要学会正确对待过失,开动脑筋思考过失,从过失中得到启迪。 第六十三感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保护成功果实 成功了,确实不容易,也许它蕴含了我们半生的心血,既然成功的果实来之不易,就让我们多一点居安思危的意识,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吧。 第六十四感悟:永不懈怠消除悔恨----迎接胜利 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过失而后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个人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数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错已铸成,且又无法弥补,要当机立断: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犯。这种很干脆的自我警告,比放在心里悔恨更有用。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易传
qichong 2009-12-14 23:20
易传,原来只是粗略翻过,最近开始仔细读,还是有些感触!以后有时间的话写一点出来。不过首先还是请各位大家指教! 系辞上传   第一章    天尊地卑 , 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 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 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 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 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 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 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 业 ,日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 性 存存, 道义 之门。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 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乎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初六,其用白茅。无咎。」子曰﹕「茍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德 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子曰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 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 至。」盗之招也。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 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捋而后褂。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 其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 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 卜筮 者 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 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 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机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 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 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阖 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 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 之。易有 四象 ,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 佑 之, 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行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儰,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 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 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 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系辞下传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 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地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魁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 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 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 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 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财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 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 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圣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 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子曰:「小人 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 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 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用也。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 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 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 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 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 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 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 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 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澧,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虚行。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 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也。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 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 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往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 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 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说卦传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 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 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干;干,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 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第七章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第八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第九章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第十章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第十一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 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为大涂,为长子, 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 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 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 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 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说卦传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 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 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干;干,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 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第七章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第八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第九章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第十章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第十一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 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为大涂,为长子, 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 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 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 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 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 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 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 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 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 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系辞上传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 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 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 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 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 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 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 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 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 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乎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初六,其用白茅。无咎。」子曰﹕「茍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德 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子曰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 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 至。」盗之招也。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 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 时,归奇于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捋而后褂。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其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 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 道者,知神之所为乎。」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 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 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 机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机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 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 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阖 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 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 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行思乎 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儰,系辞焉 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 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 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 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系辞下传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 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地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魁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 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 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 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 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财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 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 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圣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 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子曰:「小人 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 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 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用也。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 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 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 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 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 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 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 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 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澧,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虚行。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 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也。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 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 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往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 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 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说卦传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 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 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干;干,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 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第七章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第八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第九章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第十章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第十一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 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为大涂,为长子, 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 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 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 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 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 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 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 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 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 也,至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 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 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 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 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有夬,夬者,决也,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 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 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 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 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 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 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 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 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一种新科学
vcitym 2009-11-24 20:55
【转自】 http://hi.baidu.com/chgfan/blog/item/3b71ce39ecc4d9f73b87ce0f.html 近来一段时间,毕业设计里的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如何模拟一个专家的思维去推理故障发生的原因,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一个合适的人工智能不确定性推理模型。其实在这一方面前人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不确定性推理模型归结起来大概也有上百个了,但是我总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型去匹配我的问题,每个模型都是要经过数学方法的提炼,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了忽略掉了部分的专家思维过程,而忽略掉的部分在一些诊断问题上却可能会成为关键性的因素。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一直被这种尴尬所困扰,人们从各种现代学科领域中搬来了最好的方法到人工智能问题的研究上,但是仅就对于一个人的思维模拟问题来说,距离最后的成功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曙光。 偶然间看到了曲黎敏教授讲的《黄帝内经》,既然是讲医的,而疾病诊断正是一个典型的故障诊断问题,所以看了几集,希望对自己有所启发。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曲教授的讲解相当精彩,穿插着中国传统文化更是画龙点睛,甚至超越了于丹! 道家思想一直让我很着迷,《黄帝内经》正是借助人体很好的将道显现在我们的思维中,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手段,不需要像西医一样的人体解剖就能知道人体里面内在的气血是怎么回事,凭借着道去从外部向内部看,在天人合一的体会中,达到身体和自然的和谐。 从医入道、医以显道难怪吴仪总理为什么这么热衷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给我最重要的印象是:世界万事万物在本源上都是相似相通的。人体是这样,社会是这样,自然也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从医能入道,我们暂且把道理解为这个本源,每个人最了解的东西当然就是自己的身体了,由于万事万物本源相同,我们的身体自然也会包含这个道,体会了自身的道,自然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理解世间万事万物,这也正是儒家把修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的原因。 但这和一种新科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中医理论来源于《周易》,关于易学的理论我不太懂,但是知道易学理论是在甲骨文时期早就存在了,那时候人类才刚刚学着发明文字,而易学已经是一种成体系的理论,也就是说它先于现代科学理论,并和现代科学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点作为中国人是很容易体会到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确周易没有支持有神论,这在那个迷信的人类蒙昧时期是多么的难得!所以我愿意将它称为一种理论体系。 《一种新科学》原本是我进来在网上看到的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关于复杂理论的划时代巨著,后面有关于作者和这本书的详细介绍,这本书让作者声称此书是科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而他所做的一切不亚于牛顿的贡献。他的理论能解释诸如时间为什么单向流逝;怎样制造人造生物;解释股市涨落;诸如从雷电到星系的复杂系统如何蕴藏着智能;树叶、树木、贝壳、雪花和几乎所有其他东西的形状为什么是那个样子的,等等问题。《一种新科学》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细胞自动机,它的规则十分简单,但经过多次演化后可以产生十分复杂的现象;《一种新科学》中认为人也是细胞自动机,生物既是细胞自动机,甚至宇宙也是细胞自动机。 哈哈,在我看来,这太有戏剧性了。一位英国天才人物在几千年后所作的工作不就是努力用现代科学将我们的周易理论给模型化吗?他讲的人是细胞自动机,生物是细胞自动机,甚至宇宙也是细胞自动机,这正是万事万物无所不有又无所不在的道啊!他讲的宇宙的本质是细胞自动机,它的规则十分简单,但经过多次演化后可以产生十分复杂的现象,这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啊!只不过当时我们的老祖宗没有现代科学这么丰富的符号表示和数学建模理论,只运用了最简单的一幅八卦图来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他们的研究课题! 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这种解释体系是和现代科学理论有着本质区别的。现代科学是建立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这一基石之上的,凭借的是物理学及数学的严格公式推理证明,而且高高在上,容不得半点挑衅!我们在解题的时候都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当运用不同的思维策略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模型去描述一个相同的问题,最后得出相同正确的答案。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可以把易学理论也理解成为描述这个世界的另一种模型,应用这种模型也能对世界得到合理的解释。这里我不是说易学理论和现代科学孰优孰劣或你死我活的对立问题,它们仅仅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两个角度,我们认识世界当然也需要从不同方法,不同侧面去理解。呵呵,可能说的有点头大了,举个例子:我们都很了解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的故事,诸葛亮其实并没有什么神通,他只是天气预报的业务精通罢了,筑七星坛借东风只不过是做给周瑜看的,好让周瑜死心塌地的成为他的fans。那为什么他天气预报的功夫如此了得呢,甚至让当今借助于卫星的气象专家也汗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易学和现代科学对比的例子,注意是对比不是对立。诸葛亮是一个精通易理的高手,明白天下万物相似相通的原理,掌握了物候天气的周期运行律,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气象谚语仍十分流行时下的原因。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现代科学可以预报天气,周易也可以预报天气,两者并没有什么矛盾的,我用科学原理可以解释易学理论,你用易学理论同样也可以说明科学原理,两者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侧面,唯一的不同是它们在不同方面上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优势。当你深入的去体会易理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它的魅力恰似无懈可击的数学推理,同样美丽异常! 再回到毕业论文的问题上,我们知道人工智能理论是完全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石之上,现代科学虽然在人工智能的终极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阻碍,但是我们欣喜的看见许多努力正是朝着将现代科学与易学理论相融合的方向上在努力。人工智能问题终究是个现代科学问题,不能简单的运用易学理论去解决,诸葛亮在现代眼光看来是个了不起的高级气象专家系统(这是一个纯粹的易学理论专家系统),但是这种系统也仅仅限于诸葛亮自身去应用,我们要用易学,面对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将易学如何去用现代科学来表达出来,也许可能也许不可能?(呵呵,这可不是我论文的研究范围。) 最后,说明一个中国难生的概念。我在前面也提到过作为中国人能很容易体会到易学的种种原理,原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当中都流淌着宝贵的华夏文化基因,同时也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么多宝贵的经典巨著,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恩心里和自豪感,生为中国人是一种难得的福分!不知道taiwan and tibet怎么想?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4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转载)
wliming 2009-9-6 00:49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 似至繁,实至简, 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2004年9月23日定稿
个人分类: 哲学|2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节日、《易经》与辩证法
BaoHaifei 2009-8-12 12:40
节日、《易经》与辩证法 鲍海飞 2009-8-12 Elsevier出版与八股文 在我懂事的时候我就知道八股文,那个时候八股文是一个被说成是一个一文不值的什么东西。而现在,看看我们的世界顶级的出版 Elsevier等,看看每一篇科学文章,不都是这样的吗!从标题、作者、到引言、进而试验、讨论、结论,参考文献。我们前人的八股文怎么就一文不值了呢?其实,我们的先人是那样早的就开拓了写作的方法和步骤,只不过八股文依旧原地踏步,在那里只是玩弄文字的地方,成就了科举之路,而没有走向科学之路。 节日、《易经》与辩证法 当外国人把一个一个节日在注册的时候,我们在注册什么呢?于是,我们又重新拾起了焰火。 京剧能够写进课本!为什么《易经》就不能写进课本。京剧又如何同《易经》相比呢?中国的易经不是一部很好的辩证法和发展观吗?但是它为什么就没有成为我们教科书中的一个单元或者章节呢?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一下又有何妨?以至于被某些人拿来成为愚弄世人的工具。我们在继承什么?我们又发扬了什么呢?
个人分类: 随想|4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见的《易经》日本评点本
黄安年 2009-6-17 12:24
少见的《易经》日本评点本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17 日发布 《易经》在日本也有不少版本,杜春耕先生最近想我们展示了少见的日本评点本 , 请见附影印图片 29 张。评点学者待考。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4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0
xhsk 2009-3-25 17:13
0的写法简单得很就一个圆圈圈,但这个简单的圆圈却代表着整个宇宙的无休止循环! 东方禅宗讲究万事皆空---零即一切,一切即零的至高境界。 0是哲学的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物质都是由0开始,所以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0,这也还证明了印度佛教绝对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立。 0是中国道家所说的宇宙虚空,它是不可捉摸的无极,因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继续演变,便再由空虚不可见,而成诸多可见实体,然后一切又都归于太虚不可见,生生不息,无限循环下去,没有尽期。 电脑的灵魂二进制记数法,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易经》一书,中国古代人认为:0代表阴1代表阳,整个宇宙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交替演变而形成的,而电脑的核心就是:0.1.0.1的无休止循环! 《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读完中国《易经》后说了一句话:从虚无(0)创造万物用1足矣! 0是一切的开始,但0却是所有数字中最后一个发明使用的,0这个数字最先是印度人发明使用。后来罗马有一位学者在印度计数法中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之后,数学的运算非常方便。为此他非常高兴,他还把印度人使用的0方法介绍给罗马人。 这件事被罗马教皇知道(当时社会是由教会统治)教皇非常愤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所有数里都没有0这个怪物。如果谁要敢使用它,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那位学者被抓起来,还被施加了酷刑,就这样,也就这样0被那个伟大的教皇暂时被禁。 虽然这是个历史故事,但是,在今天我们却依然再演绎着同样愚蠢的戏剧,20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刚一出来时就造到许多权威的穷追猛打,甚至悬赏追杀爱因斯坦。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主丁肇中先生在发现J粒子之前的实验一样被权威笑掉大牙。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研究水稻期间同样被所谓的权威人士讥讽。 也许人类一直都有一种排斥陌生,排斥不可能的本能习性,而我们常常都要面对这样的局面, 因此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朋友都要知道:0心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竹分丛而合响, 草 异色而同芳都是朴素的至理名言,它体现的是0的内涵、包容,也就一种心态,笔者称之为:0心态。 人生,随时都是0,随时都应该做到0,因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是未知,也就是过去不等于未来,因此今天的你没有必要为昨天的遗憾而遗憾,更没有必要为明天的结果而过早去担忧,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这是一个需要面对的世界,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是我们拥有的此时此刻,我们无需杞人忧天。 这个世界以前没有你我,将来也会没有你我,这个世界注定没有你我,你我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 现实就是这样、人生就是如此,我们得坚强的面对,不必懦弱的逃避! 面对浮躁世事不安,我们需要清净的思、想! 失意时,应以积极的心态:一切又从0开始,让自己如同旭日一样在浩瀚的宇宙中从新升起,让自己的羽翼更加丰满,从而飞得更高更远。 得意时,又让过去的一切归于0的平静,让未来的生活又从0开始,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曾经的荣耀名利阻碍自己继续前行,这样的归0有助于我们再次登峰造极,让短暂的生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世间奇迹,而人类也仅有懂得从0开始的人,才懂得珍惜! 保持0态,保持平态,0态人生,平态世界。 社会重在0平衡,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已达和谐,环境重在0平衡,人与自然友善共处共同得利,人生重在0平衡,学会放弃以脱繁重的虚伪大衣,健康重在0平衡,因为健康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体的酸碱平衡、动静平衡和心理平衡。 人生在世,我们应做到与世无争,这看起来显得太玄,凡夫俗子是不是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去寻找那种至高境界。 那么: 这难道就只是参佛悟道的禅师们的独权吗? 试问世间有谁不想增加自己的智慧呢? 有谁愿意放弃增长自己智慧的机会呢? 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个0态心境的话,我们就不乏像智者禅师一样一触机就有如泉水般清澈的智慧涌出。 我们没有任何必要去为任何问题去与别人争斗不止,只要自己认为做了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就无所谓别人怎么说,因为后人自会客观评论,我们无需太在意别人给你我的任何评说,因为真正给我们愉悦快乐的不是别人的评语,而是做每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享受到的舒意。 一个人应该在意的不是得到了多少,而应是把得到的利用了多少,利用到了什么程度,用得到的东西为这个世界、为这个人类做了些什么? 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太多的人哀叹世之不公、抱怨人生的不幸,却不思自己丑陋的病因。 太多的人经常忽略了自己的拥有,等到失去之后,又努力作出更多更无聊的感叹和懊悔,继续削减自己短暂的生命,这也许就是世界上平庸者总是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 不管命运的洪流把我们冲到了何处,我们都应把他当作新的起点,而不是生命最后终点,这样才能有0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0即一切! 0即一切是一个直白的劝慰,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轨迹不是要浓墨重彩才能显其完美,只需淡淡的一笔,最后再反璞归真,便能达到完美。 给内心留一些空间,无需太多的浮华装饰,让人能看出心灵的清澈,纯真的善良,从而,人与人之就更能坦诚相待。 不同的人生,就像不同的楼梯,有的人生光辉灿烂,他住进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的人生平凡乏味,他住的可能只是一间陋室。 但是,当我们都处在自己心灵达到的0心态时,会意外发现:人享受生存的幸福是一样的。 0心态折射出的是一种豁达,是《中庸》恰到好处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平衡的哲学,是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人的落叶归根、物极必反等等思想都可以称之为0的思想! 0的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0的内涵远大于数学其本身! 0人幸福、0人豁达、0人智慧、0人逍遥! 何不做个有自己特色与世俗无争的江湖0号人物呢? 数学中0的前面如果不添加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0永远是0。就算在经济方面,0的前面也必需要加上数字,才能体现其价值。但0在哲学领域的意味却不同,首先可以把0当圆来比喻,圆体现的是包容性和圆融性,从这种意义上说,0(圆)的完整性不需要添加数字就可以直接体现其价值,因此在 0 的哲学中任何添加都相当于是对0的支解和附加。 俗话说:好事不如无。无是这个0,有多少好事附加给它,都不如这个0的原生态完美! 作为自然数,0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当然如果0要是素数或者合数的话,那么0也将不完美,而且它也将失去所有的哲学内涵魅力。 我们可以想象数学中如果 + - = 0 的话,那么现今已有的直线数系、对称原理、惯性原理、线性原理等一切观存在的自然科学定理、定律都将不再成立,整个宇宙也将陷入永无安宁的混乱之中! 0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宇宙中最佳黄金分割点,它在正与负的交界点得意存活,它成了正与负见面的红娘。 0/0,按照数学解释,将得到一个不确定的数,这就雷同于两个面无表情的阴险之人玩阴招,往往结果会千奇百怪琢磨不定! 0不能做除数的数学原因:若被除数、除数都等于0,商就不确定,可为任何数。 关于0是否是自然数,国际上都有过争论。英国的教材里规定了0属于自然数。因为在数数(念鼠树)里,0包含有它的意义,0代表什么都没有。0个苹果,就是没有苹果。0个苹果显然在计算个数中是自然存在的。所以英国数学协会定义0为自然数。 对于中国为什么定义0不为自然数,或许是由于零不能作为分母。不能作为分母的数,就不能完整地拥有加减乘除和被加,被减,被乘和被除的属性。所以0不定义为自然数。都有道理。但是这种定义的东西,什么时候国际上开个会统一就完了,也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 《数学之谜》的编者说:通常0表示没有。这话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意义的0话,全世界的人都认知这个观点,而编者还说:它的意义不仅表示没有,还有其他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需要的0内涵。 0的哲学意味还在于它有《道德经》: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思想。 0大而无外随时与他物保持圆满互动;小而无内,保持自身的完整性。 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好比在一个绝对平面下凸起,我们在幼稚的春天,经过艰难的曲折努力后进入旺盛的夏季,我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事业、婚姻等等,我们的社会地位可能会越来越高,但是夏季过后是凄凉的秋天,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直无限制的往上升,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客观自然规律,进入冰凉的冬天,世间的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回归尘土。 人们常祝福:万事如意,其实这也只是句听着顺耳的假话,让万事如我们的意,这就好比一个人要控制整个人类的意识变化,这压根儿就不可能! 但如果我们把万事如意换成意如万事的话,倒还有点韵味,让意来适应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则我们就会随遇而安。而意如万事其实是意具有0的哲学内涵,所以一个人有了意如万事之后才可万事如意。 朋友,学会0心态对待人生,我祝你的人生:意如万事!
个人分类: 《无形数学》|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读《〈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感
lxwang 2008-11-25 22:20
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做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演讲在文化界、科技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国学家、易学家们纷纷出来批评杨振宁不懂装懂、说外行话,甚至对杨振宁破口大骂。2004年《自然杂志》为了让广大读者能读到杨先生演讲的全文,特致函杨先生,杨先生将讲稿审定后,同意在杂志发表。我认真拜读了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在这篇文章里,杨振宁先生从《易经》的角度谈了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这个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的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李约瑟难题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关于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杨先生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了以下有五种道理: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杨先生认为第四与第五两点都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第四点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的角度谈起,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了说明这一点,杨先生举了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的例子,并得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归纳是从具体的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它有两种功能,一是概括一般情况,二是推测将来结果,其结论都超越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则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性的前提过渡到具体结论的推理,其结论没有超越前提的范围。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他认为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他用了徐光启的一些话来证明中华文化并没有发展出推演法。徐光启不仅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前六章人。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十分巨大。以至于后来牛顿写的Principia Mathematic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他认为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甚至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 归纳与演绎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其推理方向正好相反。作为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归纳和演绎都属于哲学思维方法的层次。归纳和演绎作为思维形式化的方法,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1)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作为演绎的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由归纳得出来的。(2)归纳需要以演绎为指导,人的认识一般是从研究个别对象开始,这表明归纳推理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完全脱离演绎的归纳是盲目的,所以要克服盲目性,就必须以某种演绎作为归纳的指导。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归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和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认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杨先生认为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在这里杨先生认为他并没有攻击中国的传统哲学的意思,他说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六大重点。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作出《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提出。杨先生并不否认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但他认为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 杨振宁指出易经的思想和方法根本就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要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承担罪责,自然也就否定了易经是科学明珠、科学指南、科学预言书种种无稽之谈。杨先生说:有许多中国的老先生,包括近代现代的,他们既不懂《易经》,又不懂近代科学,到处胡讲一通,要么说《易经》里头有近代科学的种子,要么说《易经》引导出近代科学的发展。风水、占卜、命理、天人感应、巫术等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统迷信在死灰复燃的同时,又往往被披上迷人的科学外衣,甚至有人声称它们代表着新科学,至少也是潜科学、类科学。也有人论证《易经》是超前的科学著作,里面蕴涵着量子力学、相对论、计算机理论、遗传密码等许多重大科学发现。还有人要以《易经》指导科学研究,根据它提出的太极原子模型,推演出太阳系有十四颗大行星,或要用它预测气象变化。我自己以前也看到过类似的观点,以至与我头脑里一直有这样的观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易经》中就包含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子,现代一切的科学技术都能在《易经》中找到相关的论述。在杨先生发表了这个演讲之后,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反响,有的人持支持态度,有的人则大批特批。我个人的看法是,杨振宁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这样的个人看法,以杨先生个人的影响力,足以引起我们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 我有幸听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8,49场主题报告会。在这场报告会上,中国思想文化史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老先生作了《中学、西学与现代化》的精彩报告。何兆武一直不赞成中学、西学、国学等提法,他认为,学术只有对错、高下之分,没有中西之分。同时,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也绝没有国别之分。这次演讲,何兆武用了中学西学与现代化这个题目,就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确定中学与西学含义的连贯性和断裂性,从而探讨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在中国的交融和消长,探讨中国的近代化即现代化问题。何兆武认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丰富,并形成了悠久优良的学术基础。但是传统学术也要不断地更新,要与时俱进,随着新的时代有新的发展。我们不要盲目乐观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如何完善,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一味抛弃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理智对待,继承由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代表将所谓的迷信也引入我们的视野,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外国文化里也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对待。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图片百科|4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