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交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陋居铭
xu782219 2009-5-17 10:53
陋居铭 卧室十平米,兼做读书房。 儿孙来嬉戏,弦歌任飞扬。 常为惊天语,彻夜搜枯肠。 寓形陋室内,神思遨八荒。 陋居疑 赠友人鸿儒 李增福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此之居室,唯君德馨。 莫道笏之小,腹中宇宙容。 育满堂子孙,传朗朗笑声。 网上游四海,开机会宾朋。 胸中藏万卷,提笔巨著涌。 天书吾识读,出语似雷鸣。 携老庄论道,古今外,陆海空。 邀子期赏弦,兼诗画、论五经。 谈古论今鸿儒在,礼贤下士会白丁。 低头看花开花落,推窗观云卷云舒。 身在凡尘,神处仙境。 诸葛慕欲易,子云愧不及。 君子之居,岂言陋哉?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請回歸到思想的交流上
jiangjinsong 2009-5-9 17:24
最近本網關於某些問題有些爭論,這很正常,其中有分歧,也有誤解,更有對交流方式的不同看法,這些都可以通過進一步交流加深理解,也可以暫時擱置分歧,讓時間的流水飄去一時的紛擾,留下真正有意義的爭論和探索。 我要表揚一下施楊同學,他用實名表達自己的觀點,當認識到某些言論不妥的時候,他勇於承認(指的是回覆陳安博士的留言)。不管他的觀點是否還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習和讚歎的。 我從施楊同學這裡同樣看到了中國未來青年人的希望。 我建議,大家對事不對人,把爭論聚焦到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上來,不要轉移到人身攻擊上去;大家以實名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好不要匿名參與爭論,尤其反對匿名進行人身攻擊。 我想人生苦短,時間寶貴,本網科學家都是中國科學界的精英,如果大家耗費精力在彼此攻擊上,是大家的損失,更是國家的損失。 大家應該珍惜精力,努力提高本業,這樣才能為國家和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這場糾紛不是好事,但如果能以此為契機,深入討論中國科學界發展的一些戰略問題的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此事件中多少有些過節的科學家們,如果不打不相識,加深瞭解,能平心靜氣地交流,未嘗不可以成為好朋友,開展合作,共同促進中國和人類的學術進步!是所愿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745 次阅读|15 个评论
小草也在“聊天”
王惜宝 2009-5-1 12:39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想,作为生物界一物种的 人 有思想,有意识,人和人之间有情感交流,也需要情感交流,难道植物之间就没有吗?植物对环境有感知吗?植物对环境有意识吗? 我不是搞植物的,所以对植物结构了解不多,不过我知道人感知环境是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然后对感知信号汇集脑部进行分析判断后发出应对环境的指令,而植物也是通过根系、枝叶等感知环境,它们也会对环境作出反应,如干燥时卷起叶子,寒冷时脱去叶子等等,那么它们通过什么来分析环境信号、发布上述应对环境的指令的呢?它们也有一个未知的思维器官? 最近,为了测试植物之间是否也在偷偷聊天,我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家里阳台上一起养了好多盘花草,虽然种类不同,但都长得生机勃勃,为了试试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情感交流或者聊天,我把其它的花都挪到了另外一个相距较远的地方,阳台上只剩下一盆花,结果不过一个月,这盆孤零零的花,就开始掉叶子,失去生气,而放在远处另外地方的那些花却依旧生机盎然。 这是为什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难道植物也怕孤单?它们也需要聊天? 人会寂寞,作为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人有的,动植物都会有,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人不要总以自己的形式都度量其它生物,而应该以更深刻的洞察力、更泛义的思维、更宽广的胸怀去理解每一个生物,学会与它们和谐相处! 注意哦,别让阳台上的小草偷听了你们的悄悄话了!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博与大家交流学习
pisces272 2009-4-22 16:33
今天偶然发现这个博客,知道的太晚了,原来很多学者在这里各抒己见。我也来学习一下,和大家交流。希望,这个交流平台越办越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開博感言
LEOLAND 2009-4-21 18:46
今日在此開博,心情稍有激動。 往日也有博客傍身,內容多為胡思亂寫,不足為外人道。近期一直思慮“改邪歸正”,故有另置新“家”的打算。遍尋夢想博園,以“科學網”為第一焦點。站內隱身拜讀群博多日,以餘細品慢嚼之功,享其學氛之氤氳,心中竊喜,引為同道,故此請賜一博,當日有成,甚為感激。 思想之利在於分享,共識之途全在交流。借此寶地,我自當再入課堂,學應學之“學”,練有用之“術”,享讀博之“樂”,議當議之“論”,以收“求新、求實、文明、和諧”之效。 是為開博感言。
个人分类: 未 分 类|2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互动互通
zhyk97 2009-4-20 15:37
一个人的存在只有置身于群体才能更章显其意义, 让自己认识世界的同时,自己也同时被世界所了解。 放飞自己的思想,灵魂太能高远。 喜欢交流的朋友们有空来坐坐、聊聊, 虽没有古之煮酒论英雄, 但心灵却永不寂寞! 因为有你、有我, 还有这个精彩的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感言|2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签证还是那么讨厌,ACC又泡汤了 | 我是否也该出国一段时间
xiegming 2009-3-27 22:28
昨天去美国大使馆折腾签证,花了一天时间,结果和去年一样,还是要check. 接待我的是一个女华裔签证官,态度很好,也没有用英语,直接用汉语和我交流。看了我的ACC会议邀请信,说你的情况必须要check,并且目前check的工作量比去年还大,所以你这次90%以上赶不上这次会议了,但是应该会给你一个一年期限的签证,以后你一年之内可以去。我想了想,为了已经花费的904元的签证费不能就这么算了,就说那这次就check吧。 唉,表面上很平静,其实心里很气愤。美国有什么好牛的,我还真不想去呢。03年是第一次过去,到芝加哥,旧金山走访一下。那次不需要面试,所以比较简单。07年RoboCup比赛,我带5个学生去签证,结果也都给了,其中有两个当年应届毕业生呢。结果我只是让学生去了,因为我家里有些事情走不开。最后比赛成绩非常遗憾,只差一点点。如果我去了,肯定有所不同。 可是到了08年我再去签,情况就大变了。当时是9月,要参加10月的一个会议。签证官当时告诉我要补充一个简历。我回去给他email了,然后接到电话,说要1个月时间进行check。我一听就说那我就不签了,那钱能不能退我。他说会给我一个单子,一年内可以免费在申请一次。于是就有了昨天的经历。 不过这次签证倒是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事情。 目前几乎所有我的同事,要么是海归,要么已经在国外访问过至少1年。而我直到现在,在北大干了快8年了,除了参加几次国际会议,至今还没有出去待过。似乎国内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认识,国外经历是必需的,很多人的主页也都把这一项列着。 我其实也想出去看看。原来也有过被邀请,但一直无法成行。后来实验室的工作越来越重,教学任务也无法脱身,又生小孩子,竟然就这么多年过来了。 可是我是个非常恋家的人,至今人生的所有春节都要回家过。现在又有了孩子,更是感觉不想离开。似乎这方面是我的弱点。或许1~3个月的短期访问对我比较合适,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机会。
个人分类: 活动记录|58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旧金山湾区部分富布赖特学者来UC Davis 考察
webfun 2009-3-20 06:59
2009年3月19日,美国旧金山湾区部分富布赖特学者20多人来UC Davis 考察社区组织、酒类和食品科学研究中心等。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4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里有很多能够跟自己交流思想的人
cutefay 2009-3-2 15:06
我越来越喜欢在科学网上写博客了,是因为在这里能够有一种融入进来的归属感,并且这里有很多能够跟自己很好地交流思想的人。 虽然我还是学生,但是我在校期间除了科研之外,还做过很多其他的事情,经历比起大多数学生要丰富一些,并且我平时喜欢去思考和感悟。而很多感想和体会要么一般的学生不感兴趣,要么是他们觉得我写得太高深,抱着一种请教和学习的态度,要么是一种不能理解的态度,总之就是不能在同一层面上相互交流思想。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思想很单纯的,因为毕竟没有很多社会的阅历,而很多道理是需要亲身经历才能够有所体会的。例如我以前在校内网上写过关于人际关系网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的博文,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人际关系网很重要,他们有人觉得通过个人努力什么都可以得到的。而这个社会没有那么理想化,有时候并不是你比别人优秀得到的就能够比别人多。 而在科学网上,有一群能够跟我交流思想的人,有支持我某些想法的人,也有反对我一些想法的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我觉得交流本身是一件好事,说明我的想法会引起他人的注意,通过大家的交流,我能够让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变得成熟,或者更加鉴定原来认定的一些想法,或者纠正自己原来的一些想法。总之,我觉得这种交流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并且这种交流,或许也让我的博文给其他人带来收获。 科学网上的经常写博文的博主大多都是阅历很深有思想的老师或者一些比较活跃喜欢思考的学生,能够跟这样一群优秀的群体交流思想,受到一些有思想的人的指点,是一种幸福。 因为我毕竟还年轻,工作经验为零,所以很多想法还不成熟或者不对,还希望这里的朋友能够多多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5236 次阅读|9 个评论
珍惜科学网:不要轻易说再见
杨学祥 2009-2-27 16:28
知识越广,共性的东西就越多。假若你到原始森林,几乎没有生命能听懂你;假若你到了一个原始部落,你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信仰或迷信;不过,我有幸来到科学网,共同语言要比其它网站多得多。我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它是我与别人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增加共同的东西,减少不同的东西,交流首先是不断改变自己,把自己融入这个集体,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改变了这个集体,至少是多了一个新成员,一种新思维。
个人分类: 备忘录|3464 次阅读|7 个评论
图说北美交流学习点滴
远帆 2009-2-25 01:00
上学期有幸入选清华大学公派学生出国交换计划,离开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习,点点滴滴收获颇多,感悟也非一时能写完。最近在利用课余时间读医学史家Michael Bliss写的《The Discovery of Insulin》,备感多伦多大学前人创业之艰,同时在如何做人做学问方面,大师的风范让我一生受益。 文章我正在给系刊《荷风》写一篇,先贴一个我上学期放假后制作的一个摄影集,供大家欣赏。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Toronto, Ontario, Canada Great exchange for great future. King's King's Circl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mpus. We build up our body as well as friendship. Victoria's Residence Garden, University of Toronto. We communicate freely——Great minds do not have to think alike. Queen's Park,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mpus. Squirrels store nuts for the winter, and we store knowledge for the future. "Glory enough for all": The Discovery of Insulin by Banting, Best Macleod, University of Toronto Medical Science Building Memorial Lobby. Who says an undergraduate can not dream about the Nobel Prize? Always motivated by a story that never fades. Dr. Normal Bethune(白求恩大夫), a pioneer of blood transplantation and national hero of China, is among Toronto's graduating class of 1916. CCBR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Where the past wonders of medicine intersect with new breakthroughs. (后注:CCBR 门口设立了一个"加拿大医学名人堂"雕塑,十位科学家中有一位华人——徐立之,他在Sickkids Hospital的出色工作发现了Cystic Fibrosis Gene,为该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打下基础。徐立之现回到中国,担任香港大学校长。) Take a nap at the garden of University College. Was is because John C. Fields(菲尔茨) got some inspiration from the scenic campus that he later became the father of The Fields Award in Mathematics? Studying in such a library is absolutely a feast for the mind. NYPL. The Annual Christmas Dinner at our Burwash Dining Hall It teaches me to care about the world: Before anything else on that day, we mourned for those who died in the Bombay terrorist attack in India. Toronto's Annual Santa Clause Parade Sometimes I just walk along the streets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a foreign culture. St. Patrick Church, Fifth Avenue, New York But most of the time I kept thinking and working hard to explore why we fell behind and what we can proudly say to our own children? Historical record at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00 years ago, Principal Tsao Yun Shiang made a promise for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e'll see. Yuanfan at University of Toronto. Celebrating Birthday with Tsinghua students at Toronto, a big warm family. With Professor Steipe (German Guy...). I got A+ in his terrific Bioinformatics course, and he kindly wrote a warm recommendation letter for me. Yuanfan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ston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iGEM competition final Jamboree. Toronto, I will be back to see you.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4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上学术交流还是少
buffer 2009-2-1 21:07
在科学网上混了将近一年,觉得这里首先是个科技新闻网站,及时的把一些期刊的论文,科技新闻以及相关政策报道出来,但是仍旧会出现把水稻说成是大米的科学网,显然显得不算是很科学。 这里大量的文章是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工作上,生活上以及个人感情方面的总结,见解和困惑。 我呢,看人家的博文也觉得很爽,自己呢,不怎么会写,那就随便说说吧,贴贴图片什么的。o(_)o...老希望别人讨论科学问题,自己也没有开个好头。那我就不要埋怨科学网不科学了,死脑筋一个。随大流吧!能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就行了,自己的那点事儿,自己解决吧!甚至有时候觉得不能在这里混久了,浪费时间了,要做的事情多着呢!我更愿意看小时候看到的村人有误解,吵嘴打架的情形,至少那是真实的,还具有刺激性!这里的吵架斗嘴实质上应该和那差不多吧,不过这是在第三方的平台上! 一开始这里遇到的好多高产博主是不是也有了同样的感觉?发现他们的文章生产速度小多了。 我们在首页看到的被推荐的文章,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不过我看的比较多的文章应该是推荐给看的。毕竟自己也算是生命科学圈子里的人,对那些热议中的人和事还是很感冒的。个人觉得科学网还是很偏爱生命科学的,毕竟这是几乎唯一给划定专栏的吧,无论在博客上,还是在招生招聘栏目上。特别感谢招生招聘栏目,给我以及周围的人提供了不少招聘信息。 BBS上的文章,是靠点击率对博文进行排名的。科学网试过吗?那么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看到会是什么的情形呢?很期待ing!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585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对付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话
cutefay 2009-1-8 20:30
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网络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网络上,经常会有一些人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不负责任的话是指这个人觉得别人不知道他是谁,就随便在网上乱发言指责别人,或者故意跟别人对着干。 我觉得,网络上是允许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如果有跟博主或者楼主不同的观点,可以在回帖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是会被读者信服的。这种情况是一种探讨和交流,在这种争论和交流中,双方的思想还会碰撞出不少智慧的火花。而网络上有个别的人,经常匿名或者注册马甲发一些无理取闹的话,甚至人身攻击的话。这样的话既影响了博主的版面的干净,也影响了博主和读者的心情,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引起一场不必要的争端。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三种对付办法: 1、以柔克刚。对方越是叫骂得很凶越是显得他没有品味。这时候如果博主态度谦虚诚恳,反而会更受人尊敬。这个时候,不用博主亲自出马,博主的粉丝的口水就会把那个人收拾了。这种办法对于那种有很多粉丝名博尤其有效。 2、直接删除。如果没有粉丝帮忙拍死,那么就采取最简单的办法,直接删除这个人的回帖或者留言。这种办法对于博客有效,对于bbs,则需要版主协助删除,前提是版主也觉得那个人的话是污言秽语,也认为要删除。 3、一句话把对方噎死。博主或者楼主如果有一种办法能够一句话把对方噎死,对方再也不敢吭声的话,那就采用这种办法。这种办法如果能够实行,那么是大快人心。噎死对方的话必须是直戳要害,让对方没有半点回驳的余地。我有一次就用了这样的办法,让我觉得很爽。有一次在科苑星空bbs上的百家讲坛版上,有人发了个讲座通知的帖子,是中科院一位老研究员的讲座。因为这位老研究员以前说过民间科学的好话,所以有个极其反对民间科学的学生就很不负责任地回帖说这老研究员就是个民科又在招摇撞骗。我看了这话很反感。我就回复他的帖子说:既然你认为他是民科,那么我们俩打个赌吧,赌他到底是不是,就赌1000元钱。你敢还是不敢?一句话把对方噎死了,再也不敢回复。并且我心里知道他肯定不敢回复,也肯定不敢打这个赌,因为他内心也知道如果打赌他肯定输,所以就灰溜溜地走了。后来有个人回复我的帖子说我真彪悍。我觉得人生偶尔彪悍一点,也是不错的,呵呵。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很鄙视在网络上批评指责别人,却不敢留名的人。堂堂君子,做事要光明磊落,连对自己的话付责任的勇气都没有么?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718 次阅读|9 个评论
研究交流及其他
jlpemail 2008-12-30 09:15
用非母语与人交流感觉和用母语大不一样。尤其是双方的母语一样,却要用另外一种语言交流,感觉就是隔了两层。就好像两个外省老乡,本来普通话都不怎么样,却放弃用家乡话交流,用的是很不流畅的普通话,双方都不会爽快的,如同咀嚼了蜡烛一样。 而双方的母语不一样,使用同一种非母语交流,就有意思了。有的人很流畅地说这种外语,但并不标准。却很有震慑力。有很牛皮的洋鬼子,(非英语母语的),来我国时本来很牛气。但他的英语水平一般。我们的同胞以外省口音很重的英语和他过招,结果这个洋人马上谦虚起来了,他听不明白这种英语。他不知道自己是输在了英语上,还是输在了外省口音上。总之,他变的小心谨慎起来。外省人击败了洋人,自我感觉更加好起来。 男孩子们迷恋的大陆的战争片里,有生气的蒋介石出现时,往往趁机普及一下一句浙江话。近日,和儿子笑谈:有研究民国断代史的 *** 教授发表《蒋介石用浙江方言骂嫡系部下的原因和意义》的学术演讲,历时三个小时以上,(接近于贺岁片中葛优扮演的秦奋在日本北海道忏悔的时间)内容主要有: 蒋介石的籍贯和语言习惯。 蒋介石为何骂娘;为何用浙江方言骂娘? 这句三个音节的短语的平仄特点(仄平仄);与国骂的平仄对比(仄仄平)。 哪些人算老蒋的嫡系?蒋介石最欣赏哪些黄埔弟子?蒋的嫡系部下为何欣赏被用浙江方言骂娘? 蒋介石用浙江方言骂嫡系部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比如刺激出了丁点儿战斗力)。 儿子说爸爸你真爱开玩笑,有这样无聊的教授吗?研究这种问题。我说,类似的情况是有的。无非是为了饭碗问题,揪住一些十分无聊的事情深入研究开去,大做文章特做文章。好似选定了一个地点,挖下去。先出土,后出水,再出油,然后或许就是文物古董、金银财宝了。总之是肯定有收获的。我的意思无非是:其实研究没有什么,不过是抓住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前后上下左右地天天琢磨。把琢磨的结果记录、总结下来。用别人可以理解的工具进行交流,力争扩大影响面。 而我对于刚才那个演讲的回答是:老蒋的骂法,让他的部下感觉很亲切! 他不用普通话骂,也不用外语,用的是韵文十足的浙江方言。这就让挨骂的人受宠若惊了。那是在骂自己人哪!与此相反,我认识的一个小伙子曾经用地道的英语骂(没有学习过英文的)领导。领导很生气,不是生气挨了骂,而是因为听不懂。这不是典型的语言歧视吗?领导普通话还没有讲利落,你小子却用流利的英语骂人了,真是欺负官人太甚了!领导回敬他的不过是:一句地地道道的川骂,和老蒋喜欢用的省骂字数很接近。 事情的结果很严重,这个很有才华的小伙子的结局很惨,若干年后在他的川籍领导的热切关怀下,小伙子回老家种地(一说去深圳打工)了。 看、听杂技演出时,经常对那些口齿伶俐、模仿力强的艺人赞叹不已。艺人可以以假乱真,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好像他们会说禽言兽语一样。他们当然是乐于卖弄技巧的。好似神枪手卖弄枪法,武师卖弄拳脚功夫一样。 语言是否也有大小、高低、贵贱之分?我看没有。影响力以及普及运用的范围不一样。就作为交流工具本身而言,价值一样的。 就我自己而言。与人交流,我更愿意使用母语。无论口头还是书面的。 用非母语与他人交流,我当作一种补充。说是业余的爱好或者乐趣也行。 我以母语书写的文字,自己敢看第二三遍;用非母语写的,不敢看第二遍。看了会觉得那不是自己的产品。对那些产品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即使它们成了白纸上的黑字(不,黑色的字母!)也依然觉得不可靠。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和文字没有关联,只是表示一个报告的现场.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丝绸古道上的小河遗址到隔海相望的大和民族
moxj 2008-12-18 19:32
查看大图 我们屋的一位同学是学人文地理的.最近回去休息的时候大家聊一些西部环境、文化之类的事情.聊到新疆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提到了小河墓地这个事情上来.大概因为前些时候看博客里的文章,大家找到一些关于新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东西吧. 说起这个小河墓地,其实距离今天的时间并不长,大概有 4000 年左右的历史吧.我们内地这个时期的文明多得很了.但这个墓地的主人却和内地的不同,他们不但不是我们中原人种,而是遥远的欧罗巴人.有推测大概是他们把我们今天的主食-小麦传到了中原大地. 虽然,现在很多关于他们历史的东西不能够找到了.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曾经迁徙的那些人都去哪里了呢?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和当时的中原人融合过,还是没有? 说到这个和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的遗址,四川的三星堆遗址也是足够引起关注的地方.从那里的发觉的文物显示当时为青铜时代.和中原文化的商朝差不多,但保留下来的文物表明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甚至和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有联系.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盆地里,有如此高的文明,而且和中原文化差异之大,也是值得思考的.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几千年前的往事了.在我们的华夏大地上,比起这些文明早一点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先进文明崛起了.比喻南方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那是 7000 年以前的故事了.还有西安的半坡文化,这些可能都是我们华夏文化前身的一部分.当然了,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从前还提到了诸如红山文化、仰韶等先民们的文明. 这些东西掺杂在一起都不能说明什么事情.现在的主流观点是人类起源于非洲.而且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成果也符合这个说法.看来不管是丝绸古道上出现了不同与我们人类文明,还是四川盆地里的往事都只能是这个框架里的一处点缀了. 不过正像很多人说的一样:科学只是提供找到真理的一些方法和事实...那些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和后来的山顶洞人就不说了. 经过持续开发的河北泥河湾遗址是国内学者坚持华夏大地人类自己进化而来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那里挖出来的东西把人类的追溯到了 200 万年前了.而且这些遗物和北方文化有很好的吻合. 这些时间跨度之大,即使人类只靠步行,也足够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何况我们现在确实在吃从别人那里引进的小麦,当然还有很多,只是题目里的话题和这个有关. 可见不管西边那条古道有着怎样的意义.接受新的、更先进的东西,才是文明进步的正确道路. 这些时间虽然已经老到很不连贯,让研究很棘手的地步.但对于科学,这大概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如果把我们的视野再放大几百倍,看看星球上的那些古老生物,也许能知道我们未来的文化动向.当人们发现距离今天有 6 亿年之远的 埃迪卡拉动物群时,是多么兴奋啊. 那个时代不能用我公元纪年的朝代和时期来衡量.人们叫它寒武纪.所以有了寒武纪生命大爆炸这个说法.很多人都相信:从那个爆炸开始,生物逐步扩散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就是这个时期的爆炸事件,相继在别的地方也发现了.如果有机会去云南的澄江看看那里的寒武纪化石.大概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这些事情都扯的很远了.但却窥视了一点我们这样的生物在地球上成长的艰难历程.最后看看题目里的大和民族.提到他们,因为现在看来大家之间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我聊了上面这些繁杂的东西.只不过想让大家看到现在的这个大和族,不管是北方的先民迁徙后形成,还是有人从海上漂泊过去了,或者南方的先民也上了那些小岛,最后有了现在这个叫日本的国家.她相对我们现在华夏文明的历程,就像我们现在华夏大地上的人类对于前面那些辉煌的先民文明历程一样.  哈哈,是不是给鬼子们评价太高了. 让思维走出我们的视野-远离我们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里面都讲了现在的人类也只是转瞬即逝的万年间的一种形态这样的话.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重要找到了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共同优秀品质,鬼子以后用作表扬人的话,又有什么不同...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参加国学传承读书会
cutefay 2008-12-8 10:08
昨天去参加了一个国学传承读书会,这个读书会是天际网的国学爱好者们组织的一个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虽然说是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但是办得有声有色,从去年开办到现在已经办了14期了。 读书会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大家一起细读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例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大家一起来解析交流其含义,并且从中学到很多道理。另一部分是请其中一位参加活动的朋友来给大家讲解他的专业或者行业领域的事情。 最近的读书会读的是《论语》,《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们现在的很多成语以及很多思想,都来自论语。这两次读的是《学而第一篇》,在研读和解析的时候,可以听听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的理解,是很长见识的。 在专业讲座方面,上次的读书会,我给大家做了一次交流,题目是《生物技术人类的一把双刃剑》。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本来我以为去参加的人大多数都是学文的,所以想大体科普地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就可以,结果去的人中有两位中科院纳米中心的老师,还有一位海归的医学硕士,他们对生物技术懂得还挺多,在讲之前感觉到了压力。在讲解的时候,他们中间提问的一些问题问得还是挺深的,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跟他们探讨。生物技术的很多方面现在也是一个发展和完善阶段,有些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很喜欢讲课,因为我喜欢把我的知识跟别人分享,此外我在音调和音色等方面也是很适合讲课的。 这次的读书会上,请到了京城一位有名的诗人阿袁来讲诗词韵律方面的知识。唐诗宋词我挺喜欢的,通过这次课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并且觉得写诗还是很有趣的,也想自己做几首小诗试试。 通过这两次的读书会,我觉得自己的语文知识太贫乏,自己的语文知识仅仅是高中及其以前语文课上学得的知识,自己并没有再多去看些什么。以前不喜欢语文,仅仅是为了考试才去学习语文的。而通过这样的读书会,自己在慢慢喜欢语文,尤其是古文。 参加读书会的人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其中有不少是企业总经理的人物,大家在这样一个读书会里交流,都一点儿也没有架子,都是朋友式的交流。我很佩服其中的一位温州mm,三十岁出头,很漂亮,自己创业办公司。我要向她好好学习。这次来做讲座的阿袁,是一位非常随和豪爽的人,很乐意跟我们交流。负责这读书会的gg,是一位很温文尔雅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去学习。 我觉得通过读书会认识这样一群朋友的意义要大于读书交流本身的意义,朋友们的谈笑不仅仅增加了快乐,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并且很高兴的是,读书会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跟我交谈。引用《学而第一篇》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国家纳米中心2008年纳米科技年会
guoxiangyun 2008-12-3 17:50
12月2号在北京国家纳米中心参加了纳米科技分会第一届年会,会议组织者邀请了几位院士和专家报告了各自实验室在纳米研究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应该说,每个报告都很精彩,大家的反映都不错。 大会安排的第一个报告是清华大学朱静院士的报告,她讲了实验室如何利用共振频率测量氧化锌纳米线的拉伸和弯曲摸量,发现氧化锌纳米线的摸量都和纳米线的直径有关。听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对于一些特殊形貌或结构的纳米线,例如我们做出来的碳化硅纳米链和具有周期性孪晶结构的纳米线,它们的摸量除了受直径的影响外,是否还受到其它因素(如珠或孪晶之间的周期等)的影响?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允许大家问一个问题,我等了一下看见没有人提问,就举手向朱院士提出了我的问题,成了会议的第一个提问者。紧接着做报告的欧阳院士,在他的报告中也提到了我问的问题。他说,刚才报告结束后有提问者问到珠串状结构的问题,实际上在纳米尺度范围内这种结构很容易出现。看来,我的提问也不是毫无水平。 我觉得参加会议时重要的不是每一个报告都认认真真地听下来、记下来,而应该是通过报告人的一些只言片语或某个实验结果,联系到自己的工作,使自己脑海里产生一个哪怕很小的火花。这样,开会就没有白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19 次阅读|6 个评论
在北京“拜佛”
jxz1963 2008-11-10 23:12
11月8日,是个周六,北京的天有一些冷,由于在北京开会及会后留京写点文字,因而就有了与网友会面(拜佛)的机会。 和谁会面?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和谁会面的问题,就这一点让我在思想里争斗了好一会,老祖是一定要见的,他给我画了肖像画(在《科学网》上他第一个给杨玲先生画的,第二个就给我这个无名卒画了),在给杨玲先生画时,当时我还评论了一番他画的杨先生。还好给祖先生的电话一打就通,他这个爽快人一下子就答应了,一点架子都没有,他还给我提供了杨玲的手机号。 想到要给杨玲打电话,心里没底,毕竟杨玲是名人,最起码是科学网上最有名的人之一,杨玲是一定要见的,他的思想有太多的东西,太吸引人了,太让人想见了。给杨先生打电话过去,他正在参加朋友的婚礼,答应也是爽快的。 还有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王应宽博士和任胜利博士。 虽说已有两年都不干编辑工作了,但对科学网里的科技编辑还是情有独衷的。无奈,王博士的手机一直关机,我想一定是平时打电话的人太多了,好不容易过个周末干脆关机吧,但还是想见,没辙了给他手机上发个信息,他开机就能见到,这也是我和经常关机人联络的最好办法。和任胜利博士联络不上是比较正常的,因为我没有他的手机号吗,想想我就问了陕西一位名编,他说直接把电话给我有些不妥,真是的,我很快建议他给任博发一短信,任博愿意见我了再说。这样做真的是十分稳妥的,我很感激这位年纪不大但做事认真的陕西名编。 十分不巧,王博和任博当天都去厦门了,王博接到短信时已经下了飞机,到了厦门机场,而任博在打来电话时,人已经到了首都机场。这时我想起来了,厦门的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会议是8日报到,在西安时就听朋友说过,没办法,见不到编辑朋友虽说有些遗憾,但我想总会见到这些朋友的,我有这个信心! 本来想见的朋友很多,但一是没有联系方式,第二当天又是周末,年纪大的不敢叫,不熟悉的更不敢贸然邀请,女网友就更不敢邀请了,不是我封建,主要是怕她和她家的他误会了,毕竟这年月啥事情都会发生(小报上经常刊登一些怪事情的个案)。唉,我这个人总是要替他人着想的! 会了面该说些啥? 在给两位网友发邀请信息时,说好了五点到我住的宾馆,我在地铁站出口等,我想这是最好的,一来我对首都还不是太熟悉,二来他们是北京当地人,他们跑比我跑要少走许多弯路。 不到五点杨玲就发来了短信,说是可能会晚点到,但祖先生五点准时到了,我得去接他老兄。当我到了地铁出口时,眼前的祖兄与我想象中的老祖有一定的距离,戴个帽子,遮蔽了神秘的光头,戴幅眼镜,让人见不着那鹰般的眼神,胡子虽说有一点,但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长,可能是冬天的原因,祖兄的个子好象也比我想象的矮了那么一些,祖兄把他画的画用镜框裱装了送给我,还亲自签了名字和2008.11.8的时间,意外收获,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五点多一点,杨玲和夫人徐小姐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惊呀的是,真正的杨玲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瘦弱,眼睛也比祖兄画里的大了许多,更让人羡慕的是,杨先生的夫人竟美丽的象一只蝴蝶一样。 在网上我从没有问过杨先生和祖先生一句私生活,但真正见了面,我的问题居然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且都是一些俗得不能再俗的生活上的事情和工作上的事情,当然台湾问题和美国总统也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内容。 在宾馆我们吃着简餐、喝着小酒,边吃饭边聊天,从科学网的众博友、科学网信息、科学网的思潮,以及99%博士不合格、周老虎,到食品安全、奥动会,几乎是无所不谈了,在聊天的时候,我听出来了,杨夫人徐小姐也是一位不抛头露面的博友,她不光知道科学网上的各位博友的姓名和大作,还对博文的内容熟知有加。 在我们四人的交流中,虽说有些观点不能全部相互包容,但对科学网的主流意识还是清晰的。 这次当面见着祖先生,让我首先圆了与艺术家约会的梦想,还当面致谢了为我画画的科学网的著名画家,更多的是我想从此与艺术结了个缘份。 见到了杨玲,我问他用什么方法打字,为何杨玲先生的博文总是写的哪么深刻,又是那么充满神秘感和富有哲理性。当我们谈及评论博文时,我说只所以没有太多的评论杨先生的博文,更多的原因是有些杨文并没有读懂,起码有许多杨文让我仅读一遍是读不懂的,出于谦虚,祖兄也附和着我的说法。 祖兄的博文则与杨文形成明鲜的对比,简单明了更富有意境的画让人很享受,我问祖兄:为啥一个三鹿事件在您的手下就让人感到那么地酣畅淋漓呢?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对三位网友的点滴印记 与三位博友呆得时间长了,我才略微有了一种感觉,可以说我们都是性情中人。 祖兄是一位富含艺术质感、颇有大家风范、又对生活理解有深度的名画家,其艺术潜力不在悲鸿之下。 杨玲先生是一位永远让人充满期待、充满希望、又充满神秘感的思想大才子,这一点我通过这次当面讨教,对他是充满信心的。 杨夫人徐小姐更让人敬佩有加,她对科博上的许多文脉摸得比我还透,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科博的理解,让人真有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花木兰感受。 有一句话经常在我嘴边说:没有见到真佛,天天都想着如何拜佛,见了真佛却不知道该如何拜佛了!用这句话结束本文,不知道是否合适,还望三位博友海涵!           蒋新正2008年11月10日夜草书于北京木樨地 手棒祖兄给我画的画,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左边是祖兄,右边是杨兄)! 三个网友在一起,十分的开心!(特别声明:以上两幅照片作者为徐小姐)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53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百篇博文感言
wangyk 2008-8-9 16:57
百篇博文感言 王 应 宽 2008-08-08 自 3 月 5 日起 ,应赵彦总编之邀在科学网开博以来,时间已经过去 5 个月了,不知不觉已发表博文一百篇了。 感触颇深,感知特广,感谢太多。首先要感谢赵严总编,不仅仅因为他把我领入了科学网博客的殿堂,更重要的是他倾力奉献打造了这个精彩的平台;感谢科学网编辑的悉心呵护、敬业奉献;感谢科学网博主的华彩篇章和用心交流;感谢博友们的热情支持和精妙点评 别人大多是在开博之初发表感言,或写开博序言,抑或是在点击量达到某个数量级后感激而言或感慨而言。在开博时,我还没想到写开博序言,因当时对科学网博客知之甚少尚不敢言,或无感言。论点击量如今也还没有达到科学网编辑部祝贺的门限值,亦不能感言。唯以发表博文百篇感言一把,窃以为尚可,也算是对前一阶段弄博的小小总结。 此前虽也在别处尝试开博,但那只是尝鲜,蜻蜓点水似的胡乱贴几段文字作罢,没有投入和坚持,昙花一现。 而科学网博客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开放共享的空间,初来乍到即感受到博主们学科之宽广、学衔之高贵、学识之渊博、学术之辉煌、学养之深厚、学业之专深、学艺之精湛、学德之谦恭、学风之严谨 读科学网博文,如同欣赏一本好的大百科全书,犹如与大师亲切交流,与朋友促膝聊天,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开博之初,预订全年计划,把年内想干的事情在心中做个列表,并坚信每个小小的梦想都能够慢慢的实现!其中 写博百篇,点击十万 就是当时我对自己在科学网博客的预期。如今赛程近半,便已经提前完成数量要求,发表博文百篇。但点击量如何呢?目前才接近 7 万。与预期的百篇博文点击十万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但相信到年底达到目标还是很乐观的。 点击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博文的质量和博友的关注度。 我的博文百篇点击七万与预期的百篇点击十万的差距,让我开始审视和反思自己发表的博文,有点数量优先,质量其次的感觉。盘点已发的博文,有精品博文也有平庸之作,有广受热评的也有无人问津的,有预期收获高点击量而事与愿违的,也有出人意料一鸣惊人的 目前,点击最高的一篇博文列当时一周博文排行榜首,转发科学网《电子杂志》,点击达 6500 多次(获取基金支持的十大简则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683 )。最低的博文点击寥寥百余次。自我感觉,好的内容仍然是关键。本人精心策划、用心撰写的几篇博文都受到推荐和好评,表现不俗。而一般性的奏数博文自然表现平平。其实,博文与期刊发表论文类似,期刊论文要求好科学加好写作( Good Science, Good Writing ),而博文也首先需要好的主题内容,然后是好的写作与表达,即 Good Topics, Good Writing 。现在,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也正在从数量增长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转变。本人期待与科学网博主一道在博文数量增长的同时,多多奉献精品。 开博感受最直接的是学习交流。 前面说了,科学网博客是一本好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时效性强,不但增长知识,还能及时了解到许多最新的资讯,对积累知识,丰富生活,改进工作都大有裨益。 科学网博客是交友的俱乐部。 许多志趣相同的朋友在此聚会,各抒己见,奉献各自的精彩。 相互的交流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能激励创新,又能增进友谊。 时常造访的编辑出版界同仁有任胜利、张玉国、蒋新正、武夷山、王志明、王晓峰、李霞、苏青等,很受教育和启发。虽然还没来得及逐一拜会学界的其他高人,但科学网名流的博客还是经常拜读的,如王鸿飞、何毓琦、杨玲、祖乃甡、黄安年、青水洋、周可真、翟保平、曹聪、蒋高明、李飞、黎在珣、嵇少丞、刘玉平、黄庆、孟津、王德华、王铮、王鹰、王汉森 、 王飞跃、王安邦、李小文、等等,只是有时没有登陆谨以游客身份前去学习取经而没有留下印迹。感谢他们领衔科学网博客,奉献了很多精彩华章! 通过写博客,敦促自己勤于动笔,总结科研经验,采写生活感悟,创造精彩,增加了成果积累。 博客既是个人成果的资料夹,又是创作的助推器。 写博和读博(而不是赌博)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每每创造精彩时,还有那么一丝丝自豪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博客变成了繁忙工作和生活的调味剂。 二次传播成效显。 除了原创博文以外,通过博客把自己已经发表的作品以 Open Access 的模式提供开放共享,借助网络的优势再传播,扩大作品和作者的显示度,使成果传播效益最大化,成效显著,也值得尝试和发扬。 说到写博、读博耽误时间。我想还是引用鲁迅的一句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的感受是,如果 不写博文,生活依旧,时间照样流失,也未必就能比现在更充实,更有成就感。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5892 次阅读|7 个评论
博主简况及“杂”文目录
wangyk 2008-7-27 17:28
博主简况及杂文目录 王应宽, 1971 年 12 月生于陕西镇巴。中共党员,大汉民族。管理学博士,副编审,《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JABE )执行主编。 教育背景 国民教育 1991,9-1995,7西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习,大学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9-1998,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习,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9-2006,12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学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培训学习 2007,9,3-13 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北京,参加第十五期中央单位科技期刊主编岗位培训, 获得主编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007,5,27-30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参加由英美期刊主编讲授的英文编辑业务培训研讨。 2002,8,28-30 首届国际科学编辑讲座研讨班,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2001,5,20-29参加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举办的科技期刊英文编辑研修,获结业证书。 2000,12,5-12参加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全国报刊主编岗位培训,获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1998,11,1-13,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业务研修班学习编辑业务,获结业证书。 1996,91997,2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控系学习计算机、自动控制、CAD,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外出进修选课) 1993,91994,7吉林演讲交际培训学院交际公关专业(函授)学习,获大专结业证书。 工作经历 1998年7月至今,就职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从事《农业工程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历任助理编辑、编辑、副主编。专业职称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编审。自2002年至今连续3届担任农业工程科技信息中心党支部副书记。 2007,1-12,兼任《农业工程技术》旬刊执行主编。 2008-兼任《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执行主编,独立策划、筹备创办国际英文刊。 研究领域 农业工程,编辑出版,开放存取,网络期刊,学术传播。 学术交流 主要限于国内交流。利用出差参会之机或应邀专程去本刊作者较集中的单位进行讲座和交流60余场次,对宣传期刊、联络作者和读者,规范论文写作,了解专家,结交朋友,吸引稿源等起到积极作用。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共参加3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10余次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在大会宣读论文,6次特邀报告。应邀去同行期刊编辑部讲座交流3次。受聘为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讲师,为全国性科技期刊编辑研修班授课3次。 获奖情况 获得2003年度周培源基金会优秀学术团体干部奖;获得2003年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党员;获得2004年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得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专兼职干部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农业部职工英语风采大赛青年组优胜奖;获得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骏马奖;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获得第2届全国优秀编辑学论著二等奖;被评为2005年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党员。2008年获得农业部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双打第五名。 论文目录 编辑是杂家,平素勤耕,发些文字,涉及面广,杂得可以。目录贴此,准备挨砸。 一、 1998 , 7 2000 , 12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4 篇 1. 王应宽 ,陈 军,白友仁.拖拉机液力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EI收录源刊,核心期刊,双效期刊),2000,16(2): 75-79.(EI收录) 2. 王应宽 ,等.科技学术论文英文题名与摘要等的译写.编辑学报(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第一名,双效期刊),2000,12(4): 214-217. 3.蒲应?, 王应宽 .对陕西省城市化滞后状况的实证分析.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核心期刊),2000,9(3): 36 - 41. 4. 陈 军,师帅兵, 王应宽 . 汽缸活塞组磨损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双效期刊),1998,26(6):66 - 69. 二、 2001 2007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33 篇,会议论文 3 篇 I. 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7 篇(信息与知识传播类中文核心期刊第二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效期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期刊) 5 王应宽 ,魏秀菊。农业工程学报办刊实践与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3):229-241。 6 王应宽 ,王锦贵。中国期刊媒体的十大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713-717。 7 王应宽 . 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与经营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285-290。(代表作,获得第2届全国优秀编辑学论著二等奖;该文在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张家界,2004,11). 8 王应宽 ,王锦贵. 科技期刊面对电视报纸等强势媒体扩张的竞争环境分析与发展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6):781- 786. 9 王应宽, 王锦贵. 基于赢利模式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 BioMed Central案例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354-359.(该文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贵阳,2005,11)。 10 王应宽. 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55-760. 11 魏秀菊, 王应宽. 充分发挥编委会在办刊活动中的作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12(4):290- 291. II. 编辑出版类其他核心期刊 12 王应宽 . 美国《科学》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的启示.出版发行研究(核心期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2004,(12):80-84. 13 王应宽.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PLoS案例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2006(5):59-64. 14 王应宽, 王锦贵,王 波.高校图书馆在营造校园先进文化方面的作用研究.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4):3-6. 15 王应宽 ,蒲应?。科技论文英文图表题名的译写举隅。编辑学报(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第一名,双效期刊),2001,13(增刊):24-26. III. 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 6 篇(( EI 收录源刊,俄罗斯文摘、 CA 、 CSA 与 CABI 收录期刊,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第一名,双效期刊) 16 王应宽 .《农业工程学报》研究简报的特点与写作要求.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160-163.(EI收录,截至2007年底仅在刊载期刊网上已被浏览375次,全文下载123次) 17 魏秀菊, 王应宽, 王 柳,等. 跟踪学科前沿,引导学科发展农业工程学报的发展探索.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171-175. 18 Zhou Changji, Wang Yingkuan (王应宽) . Modern Greenhouses and Their Performances in China (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2001,17(1): 16-21. 19 Li Changsheng, Wang Yingkuan (王应宽) . Technology of Swine Manure Treatment on Intensive Scaled Swine Farms (英文).农业工程学报,2001,17(1): 86-90. 20 蒲应?, 王应宽 .畜禽产业的规模经济与畜禽产品品质的关系.农业工程学报,2001,17(ZK):26-30. (此文后被《中国家禽》2002年第20期全文转载) 21 蒲应?,刘巧绒, 王应宽 .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效应及其发展对策.农业工程学报,2003,19(ZK):22-25. IV. 其 他 22 王应宽, 蒲应?.太阳能生态卫生厕所. 太阳能(核心期刊), 2001, 20(3): 20-23. 23 蒲应?, 王应宽. 中国绿色休闲食品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英文对照 ).2001天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1: 343-348. 24 邵文华, 王应宽 . 中国科技园区的产品采后处理及其规划设计( 中英文对照 ). 2001天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11: 326-329.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 《马业》杂志特约稿 4 篇 25 王应宽. 马力的象征,美的化身.农村实用工程技术.马业杂志,2003,(7): 30-33. 26 王应宽 .美国西部牛仔揭秘美国西部牛仔的起源.农村实用工程技术.马业杂志,2004(6):30-33. 27 王应宽. 大话牛仔美国西部牛仔的行头.农村实用工程技术.马业杂志,2004,(9):46-49. 28 王应宽 .马背上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中英文对照).农村实用工程技术.马业杂志,2005(9): 40-45. 在《农业工程技术》杂志公开发表9 篇 29 王应宽. 中国新能源产业,任重道远、前景光明对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朱明的访谈纪要.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1):1-4. 30 王应宽.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空间探析.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2):19-27. 31 王应宽 .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利用空间巨大. 中国信息报(网络版),2007-09-19. 32 张佰明, 王应宽 . 让常青的种子撒遍华夏大地访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中荷合作项目负责人邓可蕴女士.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2):10-13. 33 王应宽, 张佰明. 倾情奉献农村能源,续写生物质能新篇独家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张百良教授.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3):1-7. 34 王应宽, 张佰明.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像马拉松赛跑李俊峰研究员专访.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4):1-5. 35 王应宽. 大力发展生物燃油产业,捍卫中国能源安全独家专访东北林业大学生物质能技术工程中心主任王述洋.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5):5-11. 36 王应宽 ,张佰明. 专注沼气开发利用,推动沼气产业发展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首席专家、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李文哲教授专访.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6):1-6. 37 王应宽. (奶业发展专题)卷首语.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8). 特邀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 38 王应宽 . 广告发展趋势的全方位审视. 郑州: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论文集,2005,9.(荣获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9 王应宽 , 王锦贵. 电子信息时代期刊编辑领域的重大变革. 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收录论文. 武汉:武汉大学,2004,10. 40 魏秀菊, 王应宽 ,杨邦杰. 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纪念《农业工程学报》创刊20周年. 广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12. 三、 2008 年已发表文章(10 ) 41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 等.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络化出版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3): 359366 42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OA)出版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4): 554560 43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 等. 对建设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的问卷调查. 编辑学报, 2008, 19(5): 420422 44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国外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6): 948953 45 王应宽.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存取期刊认知度与认可度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753-762. 46 王应宽.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对开放存取的影响及版权策略 .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6): 67-71. 47 王应宽. 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 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4): 7-13. 48 蒲应?, 王应宽 ,岳田利,高振鹏. 苹果-苹果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构建.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upp.2):(EI收录) 49 蒲应?,高振鹏,岳田利,袁亚宏, 王应宽 . 苹果-苹果汁安全监管机制及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2008(11). 50 蒲应?,高振鹏,岳田利,袁亚宏, 王应宽 . 苹果-苹果汁生产的负外部性. 食品科学,2008(10). 四、2009年已发表文章() 51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1): 3643. 52 王应宽, 王 柳,彭明喜.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仓储认知度与认可度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 .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61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