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由与独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寻找内心的一份平静——我的自由与独立观
热度 1 chyq721 2012-3-26 07:29
或许是初高中时接触了类似于《心灵鸡汤》之类的积极心理学,抑或是大学时期间接的看过一些禅学观点,内心中总是对“抱怨”“发牢骚”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尽量控制自己不发牢骚,同时也一厢情愿的时不时提醒别人不要发牢骚。虽然我也要犯一些发牢骚的错误。 一路走来,至少,不愿意轻易跟风发牢骚的内在,让自己有更多的心力获得“独立之思考”。 自从喜欢上白云黄鹤,我就喜欢上论坛式的交流,后来陆续熟悉小木虫、小板凳、科学网、果壳网等知识互动平台。然而,由于内心深处对“牢骚抱怨”的抵触,总是那么敏锐的观察到,各种知识互动平台总少不了对中国科研体制与环境的不满。当自身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总是该不满的。比如,当早早踏入社会的初高中或大学同学买了房子、车子并在外炫耀时,稳扎稳打读书走过来的博士们,总是有着“怨妇”一般的情绪,从博士生补贴、工资福利待遇、学校规章制度等等,有着各种牢骚满腹,有着各种的感觉不平衡等等。刚开始,我也陷进了这份牢骚中,因为我试图去感同身受。也许,幸运的是,我时常以书为伴,时常想让自己当一辈子顽童,所以我并没有找一个从生理上就必然追求“现实一点”的女人作为自己的“可能伴侣”,于是,我似乎总是无法深刻体会房子、车子等等的压力。当然,我至今依然没有彻底踏入社会也在某种程度上让我还能够有心力从“牢骚”中走出。 于是,我从别人的“牢骚”中走出,转而思考别人为何会有这份“牢骚”,特别是作为该成为创新主体的青椒们。各类型知识分子在发表对科研体制不满时,总会提到一点——科研体制应朝着给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开始追踪并思考,如果我是一个科研体制主导者,我该如何给知识的创造群体以“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的良好科研环境。然而,我陷入了一种迷惑——科研体制只能保证提供基本的饭碗给潜在的知识创造者一个生存下去的机会,而难以提供众知识分子所描述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于是我扪心自问,如果我选择成为一个“知识创造者”,我真的是有潜力的吗?社会环境对我的这个选择真的有很大影响吗?而我到底该需要多少他人的剩余劳动量来确保自身基本之生存并能够充分的提供新知识呢? 各种找资料中, 在此,要万分感谢王鸿飞老师推荐的陈方正教授写的《继承与批判》,以及科学网上众多思考中西文化的前辈们。 最后,我得出的答案也许跟罗素先生的类似:对于那些个甘于清贫的人而言,剩余劳动量的多少并没有多少影响,关键在于内心对学问的钟情,这份钟情可以获得不尽的平静—— 真正去刨根问底者似乎不在意财富之多寡。 那好吧,我只能说“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并不是科研体制提供的,而是自身的选择。科研工作已经职业化,所以必须要有好的科研体制,既然是职业,必然要通过各种杠杆手段让各种职业的收入水平相当,那么就没有必要妄谈“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唯有那些个将科研当做事业的前辈、同龄与后辈,才会深刻明白,内心的平静,方才能获得“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所以科研体制做不到这个,只能是自己给。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于一个好的年代,当我难以承受飞机之长途旅行时,依然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可以通过正在兴起的全面西学之翻译运动等等,获得西方之科学思想;而同时又有着国内有识之士重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所以,我能够获得更多更多的知识,能够尽量避免自己产生“知识偏见”。 培根先生说“知识就是力量”,在此我“狂妄”一下——内心平静就是获取新知的终极力量。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53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