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图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画说科技史之四: 朝宗两宋(上)
热度 13 Einstein 2018-12-18 14:43
拙文刊于2018年第12A《百科知识》杂志,算是今年画说(中国)科技史系列的宋代(上)。这篇小文的主体,笔者在去年SELF科普演讲中提到了一些,比如《清明上河图》等(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090766.html )。 这些已经是学界的常识了,遴选主题的时候有些为难:再提的话,有些耳朵生茧;不提的话,又觉得避重谈轻,也不合适。索性就再啰嗦一些。已经两个多月未更新博客了,身体状况欠佳,宋代画论看的、学习的也少,不敢多妄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北宋学者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著名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沈括也被李约瑟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四大发明中,火药与指南针诞生于宋代;《武经总要》、《营造法式》等科技著作以及苏颂、韩公廉设计建造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也出现于宋代……另外,宋代文人的地位显著提高,促使了文化和艺术的繁兴,甚至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宋代的绘画作品(简称宋画)便是这场文艺复兴的集中体现者。 宋画有两大特征:首先,宋画视野上摆脱了宗教与贵族题材的羁绊,涌现了大量的世俗画,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嵩的《货郎图》、李唐的《艾灸图》、马远的《踏歌图》等;其次,宋画以高超的写实技巧摹绘自然,比如林椿的《葡萄草虫图》、马远的《白蔷薇图》、赵佶的《柳鸦芦雁图》等。美国著名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高居翰如此评价宋画:“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本系列的宋代部分我们以“朝宗两宋”命名,一方面表达对宋画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借用了李约瑟的科学史观,他认为近代科学的汪洋大海是不同古老文明科学细流“朝宗于海”的结果。宋画对前代绘画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弘扬,道理亦然。 《清明上河图》中的锯与舵 正如谈汉代画像石,若不谈山东的画像石就说不过去,因为出土数量多,分量重。谈宋代的写实画,《清明上河图》总绕不过去,亦是此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但却被后世学者当作一门学问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这在艺术界并不多见,恐怕只有清代的《红楼梦》可以类比。不禁想到王小波的一篇文章《我看国学》,批评某些红学研究者,本来就是一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结果只能走上歧途。国内《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也有类似的问题。 有人统计,目前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清明上河图》有30多个版本,但多是明清的仿本。仿本中当然也有价值很高的,比如辽宁博物馆藏的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若从写实角度考察明代苏州世俗生活,就很有价值(目前正在辽宁博物馆的“古代绘画展”展览中,有意者可前去一睹真迹)。但本文所谈的《清明上河图》,专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张择端所绘的那幅。 关于张择端,史料留下的甚少,目前我们只知道他是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在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尤擅长舟车、市肆、桥梁、街衢、城郭,存世作品除《清明上河图》外,另有藏天津博物馆的《金明池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呈现的北宋科技,学界论述不少,择二例简述如下。 第一例是框架锯或框锯的出现。所谓框锯,就是现在仍常见的工字形锯,在工字形木框的一侧安装锯条,另一侧捆缚绳带,在绳带上一般缚有绞杆——用于调节锯条的张力。国家博物馆的孙机和同济大学李浈对框锯的起源和发展做过专门论述,特别提到《清明上河图》中一制车作坊地面上摆放了一框锯(图1),这是我国最早的框锯形象。李浈认为,框锯的发明在我国古代木工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的出现,使解木变得较为简单易行,制材效率显著提高。原来可能要许多人共同进行的操作,现在只要两个人即可。那么在框锯出现之前,解木如何进行的呢?大型板材靠木楔劈裂,小型的靠斧劈开,然后再用锛(即斤,单面刃,使用时手柄与刃口垂直)斫平,最后才是刮削。如果要精加工的话,还要进行研磨(平木用的刨,明代才出现)。框锯于解木之地位,由此可见。 图1 《清明上河图》制车作坊 第二例是汴河上船只使用的平衡舵。舵是控制船只运动方向的操纵装置,故我们常常称某一群体的领导为“掌舵人”。早在东汉时,我国已经出现了船尾舵。1954年,在广州市出土了一件东汉陶船明器模型,陶船尾部就有一舵,这是船尾舵的雏形。舵杆的顶端有一孔,应是安装舵柄用;舵面后部上方也有一孔,用于靠岸时悬吊船舵。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专家席龙飞认为,东汉陶船上这种舵为“拖舵”,因为这种舵还不能沿着垂直的舵杆轴线转动,保留着以桨代舵的痕迹。据其考证,转轴舵出现在唐代。到了宋代,《清明上河图》所绘汴河上的商船和客船,全部采用了船尾舵(图2)。更重要的是,这些船尾舵均是升降式平衡舵,所谓升降式,即舵叶可以随水的深浅调整高低位置;所谓平衡舵,即舵杆的两侧均有舵叶,这样转动起来比较省力。当然除了升降式平衡舵技术,在《清明上河图》中还反映了不少宋代造船技术,学界亦有专著论述。 图2 《清明上河图》的升降式平衡舵 笔者在研究这幅画时,也有一点心得,分享如下。“同名异物”的现象在历史学中很常见,一方面可能是语言传播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事物本身的发展演变所导致。比如“辘轳”这个词,在历史上多指一种汲水机械。但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手摇(曲柄)辘轳究竟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清明上河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谜。 汉代汲水的辘轳,就是指井上的定滑轮装置。这不仅可以通过数以千计的汉代文物印证,也有陶井明器模型和画像石等作为佐证。到了北宋,手摇式辘轳的形象开始出现。《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两口井,一口在闹市区赵太丞医铺旁,是个井口呈田字形的饮水井;另一口在郊外的菜园中,井口呈圆形,上设一辘轳(图3)。绘画中辘轳很少,但可以辨认出它是手摇辘轳。过去研究《清明上河图》的学者提到过该辘轳,但并未留意其技术史价值。笔者又根据出土的一些文物资料——如北宋的砖雕作品,考证结果是:至晚在北宋中晚期,手摇辘轳已经比较普遍了。(详见《百科知识》2012年3月下刊《〈清明上河图〉中的“宝藏”》一文) 图3 《清明上河图》手摇辘轳 《耕织图》 既然《清明上河图》可以产生出“清明上河学”,那么南宋的《耕织图》完全有资格衍生一门“耕织图学”,因为自宋以降,《耕织图》的摹本、改绘本层出不穷;又因为历代统治者将其视为教化读物,大力推广、弘扬,故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很大,许多瓷器图案、木雕作品都以《耕织图》为素材来源,甚至在民国发行的纸币上都能发现《耕织图》的身影 。 现存《耕织图》的祖本来源于南宋于潜县令楼璹,据其侄楼钥记载,“伯父时为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之为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有不同,其大略不外于此”。楼璹相当于绘制了一套45幅的农桑连环画,附有诗文解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农业生产指导手册。他把《耕织图》进献给高宗皇帝后,受到褒奖,由此衍生了各种摹本。 遗憾的是,楼璹《耕织图》原本现今不存,公认最接近原貌的附有吴皇后题注的宫廷临摹本,而且仅存其中的《蚕织图》,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笔者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曾一睹真容。那么《耕图》部分是不是永远消匿于历史了?并没有。我们还算幸运,因为后的摹本中还能看到《耕图》。如果将较早的版本,比如元代程棨摹本(图4),与吴皇后本对比,便可知程棨本的《耕图》部分与楼璹本相差不大。 图4 程棨本《耕织图·插秧》 《耕织图》对科技史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真切、生动的江南农事劳作画面(农耕、蚕桑),描绘了一些较复杂的纺织机械,比如缫丝车、提花机等,为研究宋代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这里以缫丝车为例,谈谈宋本《耕织图》的重要价值。大家知道,北宋词人秦观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比如著名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均出自他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但很少有人知道,秦观还写有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的专著《蚕书》。《蚕书》体量不大,不到1000字,但系统总结了秦观家乡——江苏高邮一带养蚕缫丝的经验,特别提到一种新型的脚踏缫丝车。但遗憾的是,该书并无插图,即使对专业学者而言也艰涩难懂。这其实是我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一个通病,比如唐代陈廷章的《水轮赋》、刘禹锡的《机汲记》等莫不如此,过于追求辞藻华美、宏大叙事,结果就是读起来云山雾罩,再加上乡俗俚语、专业词汇等因素,往往使读者不知所云。《蚕书》记载的缫丝车,费了学界很大的气力,结合宋本《耕织图》、元代王祯《农书》和明末《天工开物》才弄明白。这里宋本《耕织图》是指吴皇后本《蚕织图》以及现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南宋梁楷所绘的《耕织图》(存部分“蚕织”场景)。需要注意的是,前者所绘的缫丝车还无法认定与秦观《蚕书》记载的相符,可以肯定的是梁楷《耕织图》所绘的缫丝车(图5)与《蚕书》记载一致。 因此可以说,宋本《耕织图》描绘了我国(其实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脚踏缫丝车,尤其是梁楷《耕织图》所绘图,上承《蚕书》所载,下启后世缫丝车主流形制,具有重要的技术史价值。李约瑟对这种缫丝车给予高度评价,因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由一种原动力驱动产生两种独立但运动相关的机械。具体而言,当缫丝工脚踏踏杆时,利用曲柄连杆机构使丝軖旋转完成卷绕,同时利用绳带传动,再辅助一偏心轮机构,驱使送丝杆做往复直线运动,从而把丝线交叉分层绕在丝軖 上。 图5 梁楷本《耕织图》缫丝车 龙骨水车 在“画说科技史”系列文章的开篇语中,我们提到过仇英本《清明上河图》的牛转翻车,现在集中谈下宋画中的翻车,也即龙骨水车。 翻车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机械。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出现的年代早,没迹象表明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东汉宦官毕岚、三国时巧匠马钧与翻车的创制有密切关系,但那时候的翻车究竟是后世的哪一种(脚踏还是手摇),尚存争议。其次,翻车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翻车的种类,根据原动力的不同有脚踏、手摇、牛转、风转、水转5种。正因为如此,在明末清初西方一些汲水器具传过来后,比如阿基米德螺旋(龙尾车)等,均未能取代龙骨水车。 据日本一则829年的史料记载,在唐文宗时期,我国已经有了手转、脚踏、牛转三种翻车。到了南宋,文人刘一止在一首《水车》诗中写道:“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这里描写的是风转翻车,其中“老龙下饮骨节瘦”基本解释了为何翻车也叫龙骨水车,这与明代文学家田艺蘅所言的“盖龙能行水,亦取其形之似脊骨也”是一致的。可见,到了南宋时期,除了水转翻车未有记载外,其余4种均已出现。宋画中呈现的是脚踏翻车与牛转翻车。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宋代团扇画《耕获图》,其中绘有我国最早的脚踏翻车(图6)。《耕获图》曾被认为是北宋晚期的民间画师杨威所绘,近年学界基本否定了这个说法,一般以佚名提及。《耕获图》在长宽各25厘米的画面上描绘了几十个忙碌劳作的农夫,有耕田、耙田、插秧、耘田、收割……众多劳作场景,是非常典型的宋代风俗画。如果对比《耕获图》与后世《耕织图》的“耕图”部分,就会发现两者非常相似,它们有密切的沿承关系。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耕获图》中的脚踏翻车,可以看到箱式车体斜置于溪流和田埂之间,四人双手倚靠在车架横木上用脚踩踏。可以想象当他们飞快踩踏时叶片快速翻飞的情景,正如苏轼在《无锡道中赋水车》所写:“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骨。”车架上的车棚,虽非必需,但很重要,因为踩踏水车非常辛苦,农夫往往赤背劳作,车棚可以遮挡炙热的阳光。 图6 《耕获图》局部 牛转翻车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宋画《柳阴云碓图》(图7),现藏故宫博物院。该画过去被认为是南宋马逵的作品,单也有专家认为此画并非马逵的画法,故亦以佚名题注。画面上有三棵大柳树,柳荫下有一草棚,棚下一硕大带齿木轮,木轮左侧有一牛,牛后一男子在挥鞭驱牛。木轮右侧下方有一与之啮合的小木齿轮,小木齿轮右侧便是龙骨车。在大木轮上方放置一箩状物,似是为牛添加饲料的盛具。 图7 《柳阴云碓图》 细心的读者可能觉得这幅画有点奇怪,它命名叫《柳阴云碓图》,画的却是牛转翻车,这不是明显的张冠李戴嘛。至于这个名字怎么来的,颇难考证,但乾隆皇帝肯定是误解了,他御笔一挥题诗道:“柳阴结茅棚,运水更驱牛。云碓春艰食,农民乐登秋。斯乐岂易得,祈年几许忧。”不知道他怎么把“云碓”扯了进来,云碓是云母碓的简称,云母本是一种矿物,但可以入(中)药,故在古代往往用水碓将之捣碎,这种碓便称为云母碓或云碓。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有句是“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写的便是它。再回头读乾隆的诗,可知他大概以为牛转翻车汲水后,然后用这些水再去舂云母碓,实在大谬!四体不勤的乾隆爷“脑洞”真是太大了。(画说科技史之五:《朝宗两宋(下)》见下篇博文) 相关链接: 画说科技史:开篇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100457.html 画说科技史之一:汉画万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104791.html 画说科技史之二:魏晋清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115542.html 画说科技史之三:寄情敦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135410.html
个人分类: 图像证史|9583 次阅读|33 个评论
图说“五行”相生相克
eugenef 2015-2-2 11:01
页首图片:图说“五行” 图说五行相生相克 多多巴巴 五行大家都非常熟悉,也是最适合首先教孩子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怎么教?才能让孩子又感兴趣,又记得牢,确实是一门学问。 页首图片就是沈老师的方法:用图来教。传统的读法, 金木水火土 这样的排字顺序似乎有所误导。通过图,形象地展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关系。 字字相邻构成了一个相生的循环,象一个五角多边形,或圆形,依序读来朗朗上口: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 水生木” 。 隔字相克又形成了一个相克的循环,这个循环构成了一个五角星,依序读来亦朗朗上口: “ 木克土,土克水 ,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 《三字经》中这样介绍五行 “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 ” 。依序拆成几段,相生循环: “ 水木火 ”、 “ 木火土 ” 、 “ 火 土金 ” 、 “土 金水”、“金水木 ” 。 页首图片在沈老师的方法上依据《三字经》所讲做了次序调整,金土为基础,木蕴意着生命,上善若水,水生万物, “ 火克木 ” ,归为土,回到金。金土木构成了一个牢固的三角形,水和火相伴于两侧,便于记忆。 非常有哲学深意。 有简单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有丰富的自然现象和文化,而且还是最重要的偏旁,可以说是识字的基础。所以第三次上课,沈老师特别安排了这样的内容。这可谓是打基础吧。 喜欢可以把图片打印出来,用乐趣教孩子认识和记住这些知识和简单的道理。 再增加点内容,把相生循环和相克循环分别展开,图片如下: 关注沈老师、多多、多多巴巴的 多多艺美 ,请点击: http://blog.sina.com.cn/3638404814 。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8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荐科普文章:“图说‘雾霾’和PM2.5”
热度 6 Talky 2014-5-24 16:02
自荐科普文章:“图说‘雾霾’和 PM2.5 ” 自 2011 年下半年开始,灰霾和 PM2.5 污染成为环境问题的一个热点。因为从事污染气象学方面教学和科研,有一定专业基础,因此曾写过几篇科普性文章: − “ 北京灰霾与我国空气污染”,《绿叶》 2011 年第 12 期(总第 162 期),第 13-17 页 − “ 认识‘ PM2.5 ’”,《大学科普》 2012 年第 3 期,第 85-87 页 − “为什么会‘灰霾’”,《大学科普》 2013 年第 3 期,第 85-87 页 后面两篇文章,被我转载在科学网博文里了: − 关于雾霾和 PM2.5 的科普文章之一:认识“ PM2.5 ” , 2013-11-24 , 22:49 − 关于雾霾和 PM2.5 的科普文章之二:为什么会“灰霾” , 2013-11-24 , 22:58 然而突然发现,这后一篇博文的点击率从周三( 5 月 21 日)开始突然上升,显示了网友的关注。因为灰霾和 PM2.5 污染是一个新问题,尽管有基础知识,但认识也在提高之中。特别是已经退休,能做的不过是收集网上能获得的资料,以及搜索已经发表的文献,来学习和分析。通过学习文献,特别是各地开展了PM2.5的监测分析。感觉先前写的文章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我在后一篇博文中增加了说明: ------------------------------------------------------------------------------------------- 本博文下面转贴的文章,是和前一篇文章几乎同时在 2012 年 6-7 月间写的,一篇在 2012 年发表,这篇晚了一年,是 2013 年出版的。这两篇文章写得比较早,经过之后时间的学习,和网友的交流和讨论,认识有提高(将另文具体说明), 但发表了的文章(原文)不能修改 ,因此即使有了新的认识,也没有在下文中说明或修改。 本文转载的文章应当修改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 1 )“ … 但综合我国观测工作,尚未出现相对湿度低于 50% 发生灰霾的情况”,应当更正了。我后来写博文“ 霾不是雾,水汽不是最重要的 ”就说明雾主要是自然过程,霾主要是污染。而且根据各地开展的 PM2.5 监测结果和气象数据,说明灰霾在湿度为 40% 左右时也能发生。 ( 2 )“ 相对湿度变化时,霾雾可以互相转化。 ”这个说法可能只对一半。特别是重霾已经发生,然后相对湿度降低时, PM2.5 的浓度未必会迅速随之降低的。已经几次发现, PM2.5 浓度起伏,有时和相对湿度的起伏不十分相关的情况。 ( 3 )“气流幅合稳定,不利于扩散”应当改写为“气流幅合停滞,混合层厚度较簿”。因为已经发现各地重霾污染时,常对应较簿的混合层厚度。但望出去灰蒙蒙一片,本身就说明在混合层内,扩散条件是较好的(中性和弱不稳定)。 ------------------------------------------------------------------------------------------------- 实际上,最近又应邀写了一篇科普文章:“图说‘雾霾’和 PM2.5 ”,发表于《现代物理知识》第 26 卷第 2 期第 33-40 页。总共 8 页。但奇怪的是,这篇文章以该期的“彩插”形式出现,上面没有卷期页号。目录里虽然留有 33-40 页,但该文显示在末尾“彩插”,没有在正式文章之列,如图。 这里我想向有兴趣的网友毛遂自荐:这篇文章一些概念可以补充前三篇,而且有图,比较容易懂。下面可以下载PDF文件: 彩插-图说雾霾和PM25.pdf 但是也存在问题,希望能和网友讨论完善。 例如,“能见度为什么会受损”就没有说清楚。文中引用“瑞利散射”和“米散射”理论,企图解释天空的蓝色和 PM2.5 散射引起灰色。但是,霾和雾有可能同时发生,和气溶胶相似,雾滴也是亚微米级,为什么雾呈白色,霾呈灰色呢,而且雾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我曾写博文试图解释:“ 白色 的‘ 雾’, 灰色 的 ‘ 霾’ ”,认为雾滴是散射强,吸收弱,霾颗粒是散射弱,吸收强。我这个想法不知道能否被专业方面认同,也还没有写在这篇新的科普文章中。 这篇文章各部分多写在我博文之中了。样子是:
个人分类: 灰霾|606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图说各地铁皮石斛
dingchch 2013-8-16 22:48
当前,铁皮石斛人工种植已经铺开,各地原生品种到底如何,请看图说各地铁皮石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4795do=albumid=48881
1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之九:乡村之美——图说我印象中的巴马
热度 1 baocunkuan 2013-8-14 23:06
寿乡的早晨,从一碗米粉开始。据说巴马知名长寿村所有的农产品,哪怕是一把豇豆,也被慕名前来养生的人们抢购一空。 装在笼子里卖的“土阉鸡”。快要“走上餐桌”了,依然考虑给这只第三性的“鸡”(阉后的公鸡)以较充分的空间。这在各类洋快餐店屡屡暴出“虐鸡”新闻的今天,不能不能说寿乡不只是尊重人权,还尊重“鸡权”。当然,这里土法“阉”鸡暂且不论了,呵呵~ 三根电线,似乎告诉我们,这不是天上,而是人间。 野渡无人舟自横。 新农村的美丽与魅力 一叶孤舟 白云深处有人家 雨 Ÿ 花 青山生层云 别有洞天
31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姚远等编著的《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前言-目录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2-10-5 07:25
姚远,董丁诚等编著的《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即将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60万字,插图百余幅,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两大部分。方光华校长作序。 《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前 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这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句被人长久地传唱。然而,当我们或溯源而上,或顺流而下,巡航西北大学 110 年历史长河时,却无法掩卷释念,也没有丝毫“转头空”或“都付笑谈中”的一点点意念,反而深深地被西北大学艰难曲折的历史所感动,也被一个个平凡的历史故事和一个个平凡人物的事迹所震撼。 西北大学地处华夏故地十三朝古都西安, 远承周辟雍、汉太学、隋唐国子监之绪,近则肇始于清帝离京避乱驻跸西安之时,在京、陕两地始有大学堂之设。陕源之陕西大学堂 肇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 辛亥革命后的 1912 年始称西北大学, 1923 年改为国立。抗日战争爆发,为存续国族文脉,国民政府在 1937 年 9 月 10 日命令创设长沙和西安两个临时大学,旋改为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成为抗战时期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内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合组建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旋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复于 1939 年 8 月 8 日改为国立西北大学,标志着京陕两源的合流,并形成地缘于陕,学源于京的基本历史脉络。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之一,并成为陕西以至西北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母体。 1958 年改隶陕西省主管。 1978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6 年被确定为国家“ 211 工程”大学。 2000 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院校, 2009 年成为陕西省政府与国家教育部重点支持和共建院校。 西北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深重、救亡图存的风云激荡之中,经百余年岁月洗礼,始终不渝地坚持兴学图强的宗旨,致力为国育才、科学创新与文化传承,涌现了邵力子、李仪祉、熊庆来、罗常培、黎锦熙、曹靖华、沈志远、罗章龙、曾炯、徐诵明、杨钟健、岳劼恒、侯外庐、张伯声、侯伯宇等一批蜚声中外的学术巨匠,产生了中国思想史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侯氏变换”、“王氏定理”、 张国伟的秦岭造山带理论、舒德干的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理论等 多项重大理论创新。 百余年中,学校 为国家培养了近 20 万名英才, 师生中走出了 34 位两院院士或国际研究机构院士, 赢得了“中华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等美誉 ,涌现出一大批英杰,为地区和国家社会进步及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让我们一一道来。 张凤翙在率众一举推翻清朝在陕 268 年的封建统治,东西路战火甫定,就放下刀枪,拿起笔杆,以“关系现时之建设”、“关系将来之建设”和“关系外部之防御”的高瞻远瞩创设西北大学,在遇到袁世凯政府阻挠时,又以“荡舟激流,势难中止”的坚强决心,挽狂澜于既倒,力促西北大学如期开学。 1912 年入学的西大学生赵寿山、孙蔚如两将军,抗日战争中以“挽狂澜做个中流砥柱”、“剿绝天骄”、“扫除僭逆”的激昂意志,立马中条, 800 陕西愣娃跳河殉国,坚持抗日两年半,硬是没让日寇渡过黄河侵陕。 王耀东教授别离弱妻幼女,化妆成商人逃出北平,在徐州火车站差点被低空扫射的日机机枪射中,复转徐州,奔赴西安,就任西安临大 - 西北联大教授,三年后的 1940 年妻子齐志修才带着两个孩子,历经艰险,辗转数千里找到陕南城固,一家人终于相聚,之后王耀东终身服务于西大、服务于大西北的体育教育。 汪堃仁教授携妻子、 6 岁大和襁褓中的两个女儿一家四口,经平津、香港、越南、昆明、重庆、成都,历时四个月,行程万余里,途中两次遭遇日机轰炸,还在重庆自费购买教学仪器,抵达陕南,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出了与北平协和医院相同的全部现代生理学课程,开创了中国的组织化学,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黄文弼教授四次进疆,餐风露雪,行程 38000 公里,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证实了楼兰、龟兹、于阗、焉耆等古国及许多古城的地理位置,判明了麹氏高昌的纪年顺序和茔域分布,提出了古代塔里木盆地南北两河的变迁问题,从而开创了西北考古以致中国科学考古的新纪元。 哥廷根学派的中国传人、我国第一个研究抽象代数的人,并以“曾定理”、“曾层次”闻名于世的曾炯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以及常年奔波迁徙、医疗条件恶劣,竟然在 43 岁的学术生涯巅峰时期以再平常不过的胃疾而致命于西康山区。 郑励俭教授和傅角今教授,抗战胜利后受命接收、勘测和研究南海诸岛,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西沙群岛图、中沙群岛图、南沙群岛图、太平岛图、永兴岛—石岛图。著成《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等,之后傅角今又主持划定我国南海 11 段国界线(今改为九段线)。其中特别是郑励俭教授在抗战胜利会后,携带四名西大学生,从西北大学被借调到 国民政府 内政部,受命为接收专员,于 1946 年 12 月 15 日,主持了在太平岛举行的接收南海诸岛升旗典礼,并树立界碑,宣布 中国 按照二战后的 《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宣言 》正式接收南海诸岛。 这成为我国南海问题外交谈判重要的法理基础。 被王岐山副总理认为对他一生都有重大影响的“我的老师”张伯声教授,自 1937 年至 1994 年在西北大学任教近 60 个春秋,是西北大学聘任的第一个终身教授。 他的科学贡献是一是发现了两个大矿;二是提出“嵩阳运动”界面;三是发现了“黄土线”现象;四是在构造地质方面,创立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在西北大学副校长任内,主持培养了 1200 余名石油专才,从而开创了西北大学从晚清派出中国第一批石油留学生,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均为中国石油做贡献的基础,以致一度全国 14 个大油田有 13 个油田的领导者均出自西大的教育奇迹。 侯伯宇教授 1958 年入物理系, 1973 年再回母校任教,培养了一批直达国际前沿的优秀理论物理人才,以“侯氏变换”成为中国的骄傲,也为母校赢得荣誉。他 领先做出双原子分子中电子相互作用 Green 函数的角向径向分离变量的完整双中心展开式,给出历时十余年未得证明的 SU(N) 代数表示的 Gelfand 式的证明;发现 SU(2) 单极场的可约化行为与拓扑性质;发现多种相对论性经典场,可用来产生轴对称引力场的全部解;阐明规范量子场各种反常系列之间的关系及整体特征,提出规范场算子结合律的修正及其自恰条件;明显求出极小模型等共形场的对易聚合矩阵,并且最先求出相应的量子群的耦合系数;首先给出高自旋各向异形 N 格点量子链中,特别是边界问题中的决定本征值与本征函数的方程,给出所有差分形式与对易法则,并得到新型相对论多体长程作用的动力学;首先给出热力学极限的动力学杨 -Baxter 表示,并明确指出其标度极限决定有质量场的交换法则。这些成果相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和很高国际声誉。 他在西北大学度过大半生,一生勤恳敬业,诲人不倦,长期奋斗在理论物理学国际前沿和高等物理学教育前沿,即便在遭受丧子之痛或生命垂危之际,他放不下的第一件事仍然是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 …… 他们完全是自觉自愿地从全国各地汇聚西北大学,与黄土为伴,与大风为伴,与大漠为伴,扎根西北,融入西北,化入西北,终生服务于西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 20 余万各种急需人才,成为 21 世纪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生力军。 这就是西大人的胸怀,这就是西大人的抱负,这就是西大人的使命自觉,这就是西大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奉献。这就是我们在此展示的西大 110 年的历史画卷。 用图文并茂甚或以图说为主的形式反映百余年校史,还是我们的一个尝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书中仍然存在各个历史时期许多内容上的多寡不均或重要遗漏,只好留待以后修订补充。 另有 李楠、白秀英、李晓霞、王淑红等博士生和佘又有、吕旸、高琳娜、崔莉、柴莉、刘莹、王千等硕士生也参与了书稿的撰写。在此一并 诚挚地向为此书的编著、编图、审阅、编辑、出版做出贡献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姚 远 2012-10-04于西北大学桃园校区格致斋 《图说西北大学 110 年》( 1902 — 1949 ) 目 录 一、陕西大学堂时期( 1902 — 1911 )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正月,光绪帝朱批开办陕西大学堂,标志着西北大学的创建。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改为陕西高等学堂。 1902 年至 1911 年,为西北大学的晚清时期。西北大学的师生以学堂为司令部,参与推翻了清朝在陕西数百年的封建统治,并参与了秦陇复汉军政府的组建和辛亥革命的保卫战,派出了首批留日学生,特别是派出了中国最早的留学石油的学生,传入社会主义思潮。 1. 从《学丛》的发现到光绪朱批的发现 2. 西北大学教授中的五位前清举人 3. 邵力子与陕西高等学堂 4. 晚清陕西最大的一次学潮 5. 辛亥革命前夕农业学堂学生的大规模罢课 6. 晚清西北大学最早的外籍教习足立喜六 7. 陕西大学堂数学教习李异材 8. 西北大学第一批留日学生 9. 西大留日学生当掉手表、大衣办刊物 10. 留学生期刊传入西北的社会主义思潮 11. 西北大学与晚清最早的石油留学生 12. 以陕西高等学堂为总司令部发动的辛亥革命 13. 陕西高等学堂师生参与辛亥西线战役 14. 辛亥革命中的炸弹队总队长、体操教师宋元恺 二、省立西北大学时期( 1912 — 1915 ) 辛亥革命战火甫定,张凤 翽 即以“荡舟急流,势难终止”的决心,以陕西大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客籍学堂合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参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出席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参加民国陕西地方和西北建设,开创和完善西北高等教育,创立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大学出版社,创办我国北方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学报,开展社会主义能否适行于现时中国的大讨论。学生出有孙蔚如将军。 15. 张凤翙与西北大学的创设 16. 马步云、张蔚森出席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17. 民国二年的雄辩会 18. 首开西北民主与科学先河的《学丛》 19. 出版部的成立 20. 钱鸿钧校长身陷囹圄 21. 西北大学第一个出家的居士教授 三、陕西法政专门学校与陕源国立西北大学时期( 1916 — 1926 ) 五四运动时期,各个时期的西北大学校友参与和亲历五四运动。 1923 年,陕源西北大学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实现国立,罗素的弟子傅铜、世界知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先后任校长。罗常培、汪胡桢、李仪祉、熊庆来等在校任教。鲁迅等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吴宓介绍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吴芳吉到校任教。熊庆来创建西北第一个大学数学系。西北大学经历了接近 8 个月的西安围城之难。培养了中共甘肃省委的创建人王孝锡等学生。 22.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几位校友 23. 罗素的弟子傅铜校长 24. 1924 年举办暑期学校 25. 吴芳吉爬出围城复折回 26. 柳潜之死 27. 少练一团兵,办一个西北大学 28. 播火秦陇的王孝锡烈士 29. 李仪祉成“神” 30. 围城中毕业的十八勇士 31. 我国留学水力发电第一人汪胡桢院士 四、西安中山学院-西安中山大学时期 1927 年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于右任合作,将国立西北大学改为西安中山学院。共产党人刘含初任院长。此时,在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等到校讲课。学生中有高岗、杨虎城夫人谢保真、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等。 32. 邓小平在中山学院讲学 33. 向往光明的赵寿山 34. 杨虎城夫人中山学院学生谢葆真的生死恋 35. 三入牢狱的红军军长陈浅伦 36. 我国第一个社会学社团的创始人余天休校长 五、西安临大-西北联大-西北大学时期 “九·一八”与“七·七”事变相继爆发之后 ,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国族最根本的文脉所系——高等教育 , 也面临国破校亡 , 根基沦丧的空前灾难 , 尤其是大学数量接近全国半数、在校大学生占全国 2 / 3 以上的东北与平、津、沪三地 , 面临的危险最为严峻 , 遂先有东北大学自东北向北平、向西北的颠沛流离 , 再有平、津高校的空前浩劫。 1937 年 9 月 10 日 , 国民政府教育部第 16696 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为基干 , 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 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 , 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7 年 9 月复并入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 ) 。于是 , 由此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 , 即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 年 8 月 8 日 , 国民政府教育部令 :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西安省立西北大学旧址办学,这标志着京陕两源的合流。 37. 抗战时期东北大学寄居西北大学旧址的两年岁月 38. 汪堃仁的自述:行程万里抵陕南 39. 陆懋德教授与我国第一部《史学方法大纲》 40. 第一部中国逻辑思想通史的著者汪奠基 41. 毛泽东称他为“人民哲学家” 42. 鲁迅挚友许寿裳 43. 龚人放与老师曹靖华 44. 锯掉脚趾变大脚的传奇女教授王非曼 45. 皈依佛门的张纯一教授 46. 受到斯大林接见的徐褐夫教授 47. 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创始人魏寿昆院士 48. 我国生物统计学的主要创始人汪厥明 49. 中国西医皮肤病学的奠基人之一蹇先器 50. 中国现代法医学的创始人林几教授 51. 我国遗体捐献的发起人严镜清教授 52. 王耀东化妆逃出北平 53. 参加过台儿庄会战的张同和教授 54. 西北联大的美国体育教授沙博格 55. “二刘事件”始末 56. 西大校友孙蔚如中条山抗日 57. 龚锡庆副教授城固家中遇害 58. 西北联大发掘张骞墓招来群殴之祸 59. 黎锦熙与西北联大校歌 60. “公诚勤朴”校训的由来 61. 琳琅满目的家政系手艺义卖 62. 翻越秦岭故事多 63. 化学系在城固的制造与科研乐趣 64. 警报声中的西北联大武装考试 65. 何日章褒河历险 张旭齐舍身赴义 66. 哥廷根学派在中国的传人曾炯 67. 在西大隐姓埋名的罗章龙 68. 毛泽东在陕北接见马师儒 69. 西北联大法学教授韩幽桐任高院华北分院副院长时签署的判决书 70. 被标枪击中头部的体育教授谢似颜 71. 赖琏上任骑的是刘镇华的马 72. 西大青年远征军从军题名榜 73. 教授从军第一人郁士元 74. 郁士元与胡乔木 75. 陈寅恪的弟子周传儒 76. 王子云开创我国艺术考古新领域 77. 改造中国古地理学的先驱黄国璋 78. 毛泽东与高亨 79. 陈寅恪的托命之人蒋天枢教授 80. 缥缈无踪影的“魔鬼诗人”于赓虞 81. 中国第一部新式《清代通史》的著者萧一山教授 82. 中国穆斯林史学家杨兆钧教授 83. 负笈数百册越过封锁线到西安临大的傅种孙教授 84. 张贻惠、张贻侗兄弟教授 85. 首创土壤热力学的虞宏正院士 86. 吴宓在西大讲《大学之起源与理想》 87. 于右任与西北大学及其七留墨宝 88. 中共隐蔽战线“后三杰”之一申健 89. 听命于斯大林的地下工作者王敦英 90. 西北大学抗战远征军老兵高启伟 91. 西安临时大学校友:中国驻苏联大使杨守正 92. 回迁西安三日后过世的传教士教授贾韫玉 93. 激流勇退的蒋介石侍从副官刘持生 94. 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大 95. 李俨院士与西北大学 96. “老太婆”传奇 97. 袁敦礼、董守义首倡申办奥运 98. 获得远东运动会中长跑冠军的生物系教授郭毓彬 99. 毛泽东给杨钟健的信 100. 曾拟行刺张作霖为李大钊复仇的校友卿汝楫 101. 代表我国接收南海诸岛的西大人郑资约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1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吕能通玄。吕喆,真有点玄了(图)
热度 2 sheep021 2011-1-12 16:47
1 “玄”字 古体字 Seal (說文解字來的篆軆字) Characters S02869 LST Seal (六書通來的篆軆字) Characters L07058 L07059 L07060 L07061 L07062 L07063 L07064 L07065 L07041 L07042 L07043 L07044 L07045 L07046 L07047 L07048 L07049 L07050 L07051 L07052 L07053 L07054 L07055 L07056 L07057 Bronze (金文编來的字) Characters B05934 2 “吕”字 古体字,是“玄”的主体部分 LST Seal (六書通來的篆軆字) Characters L34363 L34364 L14464 L14465 L14466 L14467 L14468 L14469 L14470 L14471 L14472 L14473 L14474 L14475 L14476 L14477 L14478 Bronze (金文编來的字) Characters B11895 B11896 B11897 B11898 B11899 B11900 B11901 B11902 B11903 B11904 B11905 B11906 B11907 B11908 3 “吕”与“玄”的区别与联系 篆文 金文 玄 吕 金文的“吕”与“玄”就是沾边与不沾边的差别!两个太极(太极是象,可以具体为任何事物,大到宇宙,小到尘埃,都是一太极),沾边就是玄,不沾边就是吕! 两个世界,你是你,我是我,相伴而行,叫吕。 两个世界,互联互通,合二为一,为玄。 因此,玄,不仅是天,而且是人,是整个宇宙,是天人合一。 就像一男一女两个人,各走各的,相伴而行,那叫吕,最多是伴侣。若是手拉手,肩靠肩,那就有点玄了,快成一家人了——阴阳合一。 不过这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若是现代,手拉手,肩靠肩,口对口的可不一定是两口子哦,也可能只是吕而已。 看下图,显然是“吕” 下图是“吕”是“玄”呢? 4 吕能通玄。吕喆,真有点玄了 从篆体和金文看,“吕”与“玄”两字有密切联系,甚至是相通的,吕能通玄。古人崇尚乐律,大有深意哦 玄者,天也。律吕者,天气之侯也。 4.1 律吕是古人认识自然的方式之一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闰余成岁”,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调整了。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 4 ,一个是 7, 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 , 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 , 同时发出一种 " 嗡 " 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 C 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 " 律吕调阳 " 。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 , 叫六吕。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 , 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如果再往下说,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 " 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 " 。比如:黄钟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 729 ,再减一倍,得数是 364.5 ( 729 ÷ 2=364.5 )。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 365 只差半天。对务农来讲,半天的误差马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讨论就要看《汉书•律历制》,就不是三言五语能说明白的了。 欧阳修《秋声赋》说:"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和七月的联系要从十二律和十二月的配合来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一年十二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适应: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据《礼记·月令》郑玄注就是"律应","律应"的征验则凭"吹灰"。吹灰是古人候气的方法,据说是用葭莩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了。 4.2 乐(律吕)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从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看,礼乐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现代人有时候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诗人?为什么差不多每个读书人都会写诗?这都是古代礼乐教育特别发达的缘故。因为诗原来是包含在"乐"中的。我们现代人读古诗,大多喜欢那些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李白、王维、孟浩然的诗尤其受到欢迎。其实,在古代,地位最高的诗人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很多事关怀社会现实,古代凡是这类诗一直都很受重视。这就是因为古代的诗原来是"乐"的一部分,"乐"又总是和"礼"紧密结合着。音乐也是这样,现代有一位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者说:"不管在孔子之前或在他之后,我们纵览整部中国史,翻来覆去,老是看到音乐和国家难分难舍。国安只要一成立,音乐家就要被动员起来,创造新乐,或者复兴旧乐,制定代表国家的乐章。这种制定的音乐如果哪天消失不见了,这代表国家没有了,甚至于是被消灭了。"其实,音乐也是古代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文人大都擅长抚琴、鼓瑟,用它来调节身心,怡情养志。曹魏时代有一个名士嵇康,他因为反抗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被司马昭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杀害了。当嵇康被押上刑场准备行刑的时候,他要求再弹一次他最喜欢的琴曲《广陵散》。因为这部琴曲当时只有嵇康一个人会弹,所以嵇康弹完了就感叹道:"我死以后,《广陵散》就从这世间消失了!"东晋时候的大诗人陶渊明本来不会弹琴,但是他家的墙上常挂着一副没有上弦的琴,闲暇的时候他就拿起琴来放在膝上,做出抚琴的动作,从中去休会无声的妙趣了。我们通常说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宝",就是琴、棋、书、画,如果从根源上讲,这都是从礼乐文化传统中产生的。 4.3 礼乐(律吕)是古人的一种理想政治状态,象征中国古代文化 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礼乐"当作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战国荀子有一篇《礼论》和一篇《乐论》,汉代司马迁《史记》里有专门的《礼书》、《乐书》,以后历代史书里大多都有一篇《礼乐志》。世界上称中国是"礼义之邦"。这话没错儿,但说得更准确点儿,应该说中国是"礼乐之邦"。因为,礼乐一直都被用象征中国古代文化。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615 次阅读|8 个评论
吕喆图说——采花大盗非他莫属,律吕调阳竟显风流
热度 1 sheep021 2011-1-10 13:54
一、采花大盗非他莫属 若说谁是2010年度科学网上的采花大盗,似乎非吕喆莫属。据这哥们儿自己主动交代,一年摘取小红花100多朵,自谓百花齐放【即:博文加精100多篇】,几乎是三天一新婚,夜夜不独眠啊。 今天发现,吕喆这名字起得好。吕是两口子,喆也是两口子,并且还有双喜之意。这真是:横看是两口子,竖看是两口子,加在一看看还是两口子,难怪人家三天一新婚,夜夜不独眠啊: 吕:竖看是两口子 喆:横看是两口子 吕喆: 加在一看看还是两口子(吕+喆) 你说,这科学网上还有谁比吕喆更有艳福呢? 二、律吕调阳竟显风流 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同本义。膂的古字〖backbone〗 吕,脊骨也。象形。《说文》 氏曰有吕。《国语周语下》。注:吕之为言膂也。 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如:吕律(我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 《千字文》中有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之说。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调整了。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 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 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三、纯阳子吕洞宾原名吕岩,跟吕喆也就一字之差 纯阳 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号「纯阳演正景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全真道祖师,锺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称为 吕祖 、吕祖师。      吕洞宾,原名 吕岩 ,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现芮城县有纪念吕洞宾的道观- 永乐宫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 观其悟道诗作,也是一个风流人物啊。 其一:赐齐州李希遇诗 少饮欺心酒,休贪不义财,福因慈善得,祸向巧奸来。  其二:题像二首录一 挥尘谈天地,凭虚识古今。一声长啸后,烟水满胸襟。  其三:隅吟二首录一 开落花前梦,真空物外情。云衣风卷碎,月扇水摇清。  其四:秋兴六首录一 秋风动江村,夜静月黄昏。我将携岛屿,欲移向昆仑。  其五:上元即事 紫气浮霄汉,红光射斗牛。金花飞灿烂,玉蝶满枝头 四、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昭觉克勤开悟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禅人以艳诗而悟道,别开生面。 圆悟克勤大师是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 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是从一首艳诗悟道的。 克勤自幼禀赋聪异,一日能记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五祖法演的门下。 数年之间,克勤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法演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克勤还没有见到自性。 后来,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提刑大人,刚巧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纵然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声呼叫自己的夫婿。只能枯坐洞房、等待夫婿的新嫁娘,自不免愁恼之情。她只能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的,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历代的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的弦外之声。法演引用这首艳诗,自有其深意。陈提刑听了,心解意会,口中频频称诺,满意地回去了。 克勤刚巧从外面回来,听到这段公案,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回答说:他识得声音。 他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 克勤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嘛!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诗意谓悟道如热恋中的情事,只能自证自知,旁人是无法知道个中况味的。悟境言语道断,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风流韵事,如人饮水,只许自知。 五祖法演见了,欣慰万分地说:见性悟道是历代诸佛祖师们念兹在兹的大事,不是小根劣器的凡夫众生所能造诣的。今天你能和诸佛声气相通,我真为你高兴!五祖于是对蜀中的禅门耆旧传出消息说:我的侍者终于参禅悟道了! 克勤成了法演最杰出的弟子。 五、总结 天南海北扯了这么多,其实还是一个意思:大道通天,九九归一,普天之下,绝无二理。不管从哪里出发,都可以直达彼岸。在道见道,在佛成佛。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知道者得道,不知道者徒增无聊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52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图说戈壁胡杨
daijingwei 2008-11-29 18:29
图说戈壁胡杨 生长在戈壁绿洲上的我是见过胡杨的。 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的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含盐量高达50%的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胡杨有特殊的生存本领。它的根可以扎到1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体内还能储存大量水分,可防干旱。胡杨的细胞有特殊的机能,不受碱水的伤害;细胞液的浓度很高,能不断地从含有盐碱的地下水中吸取水分和养料。 胡杨是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在6000多万年前就开始在地球上生存了。它是落叶乔木树高15-30米,幼树和嫩枝上密生柔毛。叶子变异很大,在幼树或嫩枝上的叶呈线状披针形,而中年树上的叶子却变成卵形或肾形,所以又称异叶杨。开紫红色披针形花,结长椭圆形蒴果。胡杨还能从根部萌生幼苗,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 这是一种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神奇植物。 当大片的胡杨因缺水而枯死,粗大的胡杨因岁月的风蚀,剥落成如飞禽似走兽模样,犹如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灵,守护着荒芜的戈壁;又像是被人遗弃的孤儿,急需人类用双手扶助它,用爱心温暖它,用汗水浇灌它,让它和人类共同融入绿色的大自然里,享受阳光雨露,展现生命的美丽。 在大自然里,胡杨诠释了生命过程的美丽和意义。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4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说水之韵律
daijingwei 2008-11-28 00:53
H2O,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 从古至今,人们利用它,研究它,当然也要观赏它。从视觉上欣赏水的韵律,你,准备好了吗?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3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