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秋菊打官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海霞:你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
热度 2 张海霞 2020-5-1 06:08
最近遇到一些事,本来也不是啥大事,可是解决的方式和方法却是十分不合理,我非常生气,简直成了那个打官司的秋菊,每天都在那里叽里呱啦地上访,有人就问我: 张海霞,你怎么这么有斗争精神?累不累?你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 我说: 因为我一直记得十年前大家推举我选人大代表时说的话,当时作为一个无党无派的人民群众(现在也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单位里的年青人十人联名推荐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竟然一级一级通过成了正式的代表,当时那几个推荐我的年青老师找到我跟我说: 张老师,我们觉得您是唯一一个愿意也敢于替我们说话的人了,所以,我们大家推举您。 我真的是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就因为这份信任,我这些年从来不敢懈怠,无论是学生反映的问题还是老师反映的问题还是居民反映的问题还是自己偶然发现的问题都积极努力推进解决,解决不了就持续推进、决不放弃,大的做不了,从小事做起,也算是有了一点点的进步,可是总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总有很多明显有问题、明明自己做错了事还找了无数的借口坚决不改正的,着实让人生气,但是又能怎样呢?只能像秋菊一样,坚决不放弃,一定要替大家讨个说法才行。 所以,我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正是从大家十年前的那一句信任的话而来:“ 张老师,我们觉得您是唯一一个愿意也敢于替我们说话的人了,所以,我们大家推举您。 ”相信我,我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不会改变我的初心,跟不合理不规范的事斗争到底、促进它进一步合理和规范就是我这个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我不会放弃的! 秋菊打官司要讨个说法,我也会替你们讨个说法的!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28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美红5月--嵇大侠负气修擂台,洋秋菊吼骂建网站
热度 6 kiwaho 2015-5-13 10:31
科学网以3振出局的理由,4月24日,将嵇大侠的全部博客“鲁棒”地铲除,巧合地为尼泊尔大地震谱写了个序曲(瞧这地壳的 robust 性够寒碜的!)。 也就眨眼2周的功夫,正如杜立智博主强赞的那样,嵇大侠携带巨大的人气TNT,在北美点燃了星星之火,西山再起,隆重上线了: 他称之为“真正的世界华人科学博客”的网站 http://sciencenets.com 。第一篇博客于上线首日5月7日发表。 无独有偶,被控有罪但自觉冤枉的美国“洋秋菊”:Tamah Jada Clark,因请不起大律师,亲自捉笔写状纸。竟然写出几乎每句话都带脏字的洋洋洒洒万言书,并在嵇大侠被处罚的同一天交上去了。接手的法官读完民女一气呵成的状纸,长叹一声:这个案子我干不了,谁有能耐谁来上! “官科”大律师也掩卷而叹:“秋菊打官司拿出了‘ 民科’ 的无畏,这状纸堪称大师之作,我的律师资格文凭算是白拿了。”。 美国舆论大哗然:此乃美国有史以来最牛的诉状,没有之一! 洋秋菊一下子招来全美各地的名记者,镁光灯对着她闪个不停。 故事简介见我的转载:《洋秋菊写的诉状:脏话连篇骂退法官--美国司法史上的孤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889665.html 为了回应关心这件事的美国民众,这小妞像嵇大侠一样,决心搭建一个自己的网络平台,以方便与大众的互动。2周以后的5月初,洋秋菊的网站也上线了: http://tamahjadaclark.com/ 。在介绍相关事件前因后果的同时,她还在自己的网站呼吁人们为她打官司慷慨解囊。 看来,筹建一个网站真还不是个大工程,个把星期就够了。那啥也别7年之痒了,小心愿也许就7天之痒! 言论自由嘿,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就是好! 哎呀,这个5月够火红的。顺祝他们各自的网站开门大吉!
36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朱大可:十三钗的情SE爱国主义
miran 2011-12-18 09:50
[转载]朱大可:十三钗的情SE爱国主义
朱大可:十三钗的情SE爱国主义 (Sun Dec 18 09:08:27 2011) 在谈论贺岁大片《金陵十三钗》之前,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张艺谋电影的进化路线图。从 民族寻根的《红高粱》,经过民族劣根性批判之《菊豆》,到表达底层痛苦的《活着》、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张艺谋遗弃 的早期自我,它不仅表达出导演的杰出才华,更展示了电影人的基本良知。而从《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开始,张艺谋开始深化源于《红高粱》的流氓叙事,将其变成一种庸俗的 商业文本。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意味着中国主流电影的价值转向。而后,在《英雄》、《十面埋 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推行赤裸裸的低俗主义,并于花花绿绿的《三枪拍 案惊奇》中达到恶俗的高度。张艺谋就此完成了他向“三俗”领域(庸俗、低俗和恶俗) 的华丽飞跃。 张艺谋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制造了政治和商业的双赢格局,由此成 为意识形态和电影市场的最大救星。但与此同时,张艺谋电影的技术指标和媚俗指数都在 与日俱增,而《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即将迎来新一轮身体叙事的狂欢。 金陵的六朝金粉和秦淮风月,最易引发世人的情色想象。它是中国情色地理的中心。作为 本土最著名的红灯区,秦淮河摇篮催生了名妓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马香兰 、顾眉生、卞玉京、寇白门等等,而这个妓女团体的作为,颠覆了唐朝诗人杜牧“商女不 知亡国恨”的著名论断。李香君头撞墙壁而血溅扇面,成为《桃花扇》中献出政治贞操的 著名隐喻;柳如是因史学家陈寅恪立传而身价倍增;董小宛则因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名噪一 时。所有这些高尚妓女的事迹,构成了《金陵十三钗》的香艳布景。 而在280多年后的1937,日军在南京展开旷世大屠杀,据说有30万人被血腥杀害,其中八万 女性遭到奸杀。这原本是一个严厉的史实和指控。它要成为人类反思战争暴行的重大契机 。但在《金陵十三钗》里,情色地理和战争地理,秦淮河的历史风尘和南京大屠杀的血腥 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叠合,由此构成罕见的电影题材,几乎 所有人都会为这种讲述而涕泗横流——一座由西方“神父”主持的南京教堂,于1937年收 藏了一群金陵女大学生与十三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六位国军伤兵。而 在大屠杀的背景下,青楼女子们身穿唱诗礼服,暗揣刀剪,代替女学生奔赴日军的圣诞晚 会和死亡之约。这是明末爱国妓女故事的壮烈再现。 最后的赴死场面,是一次向爱国伦理的神圣超越。叙事的高潮降临了,妓女从普通的性工 作者,经过赴死的洗礼,转而成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圣女。“十三钗”虽有经营肉 体的历史,却坚定捍卫了民族国家的精神贞操。这是电影的基本主题和价值核心。金陵妓 女们面对两次精神性献身:第一次向基督的代表英格曼神父(西方的符号)献身,第二次 向民族国家(东方的符号)献身,进而成为向好莱坞和广电总局献身的奇妙转喻。可以预 料,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将为这种献身而大声鼓掌。 作为一个冒牌神父,英格曼是沦为流浪汉的“入殓师”,为躲避战争而在教堂纵酒买醉, 还要吃妓女的豆腐,却在救赎他人的危机中,完成了自我救赎的精神历程。这是一种源于 小说原作者的更为高明的叙事策略,它消解了好莱坞和中国导演及片商的价值鸿沟。严歌 苓的小说救了张艺谋,为其铺平通往美国加州的红色地毯。 为了推进影片的炒作事务,片方居然提前公布了女主角玉墨扮演者撰写的《我和贝尔演床 戏》一文,事关“好莱坞神父”和中国义妓的激情床戏,这种蓄意的披露,令其成为一件 被事先张扬的“桃色案”,并为片方营造市场气氛的情欲前奏。 这场床戏炒作,是片商营销策略的一次自我揭露。在毫无出路的情欲两边,分别站立着“ 神父”和妓女,代表灵魂和肉欲两种基本势力。但这场床戏究竟要向我们暗示什么呢?究 竟是心灵挣扎的假神父在向肉欲屈服,还是妓女在表演灵魂的超度?抑或是两者的共赢? 而事实上,被涂抹成粉红色的民族苦难(死亡、仇恨和绝望),既曲解了民族反抗的本质 ,也摧毁了基督的信念。但正是这种教堂情色+战争暴力+爱国主义的三元公式,预谋着一 种双重的胜利——张艺谋圆奥斯卡之梦,而制片者则赢取最大票房。 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年代,这部号称投资额达6亿人民币的豪华制作,正在打破中国大片的投 资记录。制片人大力鼓吹好莱坞一线明星给中国打工的舆论,旨在平息民族主义愤青的抵 制情绪,并掩饰其讨好美国观众口味的基本动机。不仅如此,他还在各类场合赤裸裸地豪 言,要拿下本土的10亿元票房,毫不掩饰把影片当作暴利工具的意图。我们已经看到,从 大地震到南京大屠杀,有关“发国难财”的民间批评,始终没有停息,而《金陵十三钗》 把这种发财模式推向新的高潮。 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妓女的人性、良知和爱情,也不反对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展示性 工作者的政治贞操,但面对南京大屠杀这种沉重题材,制片方却在眉飞色舞地爆炒床戏和 豪言票房价值,这只能构成对全体战争死难者的羞辱,更是对八万被强奸中国妇女的羞辱 。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 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 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12月15日,将是中国电影的又一次午夜狂欢。距离南京大屠杀很远,而距离圣诞节和票房 利润很近。在15日午夜,钟声将敲响十三点。这是一种充满反讽意味的报时,它要越过十 三个女人的故事,向我们说出十三种痛苦和抗议。在十三点时分观看“十三钗”,的确一 种奇怪的体验:一边是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和犹太人的哀歌,一边是张艺谋《金陵 十三钗》和中国人的视觉欢宴,它们构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令我们感到汗颜。我们将抱 着自己的良知无眠,犹如抱着一堆荒诞的现实。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1年12月13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