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导资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说说博导的问题
热度 59 weijia2009 2013-12-9 06:03
也说说博导的问题 贾伟 科学网上的热点话题更新速度很快,这两天又在热议一位人民大学的女教授。主要观点是说她升得太快,科学网新闻《 人民大学前校长女秘书“火箭”升迁 》中第一句话就说:2009年6月,胡娟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1年以后,被学校评聘为教授。201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评论者们的一个核心关注点是 – 该女士获得博士学位后四年迅速获得“博导”资格,很不正常!甚至有人拿这一点来类推科学网上的其他女博主。 恕我直言,批评者应该讨论的是这个无所不能、无孔不入的“行政化”是如何让我们学术环境逐步“畸形化”的。关于博导资格,很多朋友的理解是源于现行制度,实际上不一定正确。 在我看来,一个人拿到了博士学位,他或她其实已经具备了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术条件。 美国高校没有博导一说,如果你所在的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Doctoral Program, 类似于国内说的博士点),所有的助理(以上的)教授们都是可以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具体来说,你能否指导研究生,分水岭是岗位上的划分:faculty(教员)或者 staff(职员)两大系列。如果你是一个应届博士毕业生,拿到了faculty系列的位置(可以是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只要有一定的经费和实验条件,你就可以直接招募和指导研究生了,无须参加额外的资格评审和竞聘;相反,如果你拿的是一个non-faculty位置,不论你是什么名校的博士也不论你做了多少年博士后,你是不能直接指导研究生的。记得很多年前我在读博士期间就在大学的研究所工作了,工作期间我也指导博士生,但我的工作是个staff 系列的管理岗位,没有资格,就只能跟系里(当时是核工程系和化学系)教授一起合带。 如果你在系外或校外的非学术教育机构如医疗中心、研究所任职,你愿意指导学生的话,可以到附近大学里的相近专业谋一个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的虚职。这种兼职faculty并不容易申请,因为也要经学术委员会审批,里面也分等级,如果你刚毕业不久,通常会给你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通过以后你就可以指导他们那个专业的学生了,前提是你得有经费,能找到对你研究项目感兴趣的研究生,当然你如果指导博士生的话,自己必须有博士学位。 也许你会问,刚出校门的新科助理教授,没有指导博士生的经验咋办?美国高校师资中有个柔性的“mentor”制度,即一个年轻教师上岗,系里会指派(也可以是自己找)1-2名资深教授做mentor,对其学术成长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咨询帮助。我老人家在过去五年里做过两名助理教授的mentor,对年轻人在指导学生、申请经费、写论文等方面给出谋划策。 中国大学不一定事事要跟美国学,但研究生的学术培养有其基本特点,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律和规则。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的博导制有着明显的不合理性,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学生愿意找做前沿学科的有思路有经费的年轻教授,但年轻的教授们很可能还不是博导;而一些没有研究课题和经费、专业知识也老化了的教授们,手上却有博导权力。这么多年来,这样的教师结构下滋生出了很多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杯具来。 我不清楚国内大学博导制的由来,但坚信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在不远的将来会被取消。
24721 次阅读|91 个评论
博导门槛降低,别好了导师苦了学生
热度 29 SoSoliton 2011-12-19 09:36
博导门槛降低,别好了导师苦了学生
摘除“博导”这顶荣誉性帽子、取消博导资格的职称限制,这既是一种社会进步,同时又还原了博导的本来面目:博导是一种岗位,是一份职责。既是一种岗位,那么人人都可竞聘上岗,就像大学里的某门课程,能够胜任的,谁都可以竞争去上,无论他是教授、副教授甚或讲师。但博士生培养毕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因此在降低博导职称门槛的同时,应唯能力与水平是上,对博导岗位的上岗条件设定尽可能高的门槛。 如果把博导的职称门槛降低误认为是博导门槛降低,造成的后果势必将是好了导师而苦了学生。 大学老师,无论能力和水平如何,只要还想从事或有点教学和科研工作,当然都希望有更好或更高层级的学生,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对学生不一定有利;从学生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想要在学术上有发展,他们当然更希望师从能力强、水平高、有责任心的导师。因此降低博导资格门槛,显然将使更多的老师“受益”或可能“受益”,而对于学生来说,尽管表面看来对导师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其实这种选择余地无异于“滥竽充数”。“名师出高徒”, 高水平师资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从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出发,大学应该通过设立尽可能高的博导资格门槛,把那些滥竽充数的导师从源头挡在博导门槛之外。 在国内高校纷纷跟进摘除“博导”荣誉光环、取消博导职称限制的当下,又出现对“博导”的另一种误解:把博导岗位看作是过去只有教授才能占据、如今人人都可分享的“福利”。一些高校的博导政策似乎也是更多地站在教师的立场而很少从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角度出发,尽管名义上也许不是这样。取消博导资格的职称限制后,博导的选择范围扩大了,在招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理应设立唯能力和水平是上的更高博导门槛,但遗憾的是,一些高校的博导资格门槛随着职称门槛的降低也降低了。如,有些博导资格条件比副教授晋升教授的条件低,这种做法本质上已失去了消除博导职称门槛的意义,除非教授数量不够博导人数; 有些博导资格条件甚至跟这些学校规定的博士生毕业条件相当,除了博士生不能获得的科研经费外。也就是说,能够博士毕业就能当博导 。 从老师与学生“一桶水对一杯水”的基本常识来推断,跟着这样的“水”博导,博士生将注定倒霉了!简单盘算可知,博导资格门槛跟博士毕业条件相当,只要招到一个博士生,就可永远当博导,除非那个博士生不想毕业。 降低博导门槛从相当程度说是把导师的压力转嫁到学生头上,获利的是导师,受害的是学生。 难怪现在有人奔走相告:“博导门槛降低了,招个‘高级打工仔’就可睡觉啦!” 有人认为,降低博导门槛,惠及更多老师,让更多的老师加入博导队伍,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将加剧导师之间的竞争,激励导师们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导师们需要靠充分的‘魅力’才能招到学生”。这种愿望是良好的,但实际效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 在当前竞争环境并不好的情况下,导师们靠什么样的“魅力”去招学生将很难保证,最后受损害的只能是学生。再者,“魅力”这东西,其实也符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魅力”大的“牛”导师越是在无序的“自由”竞争中越有聚集效应,如果没有门槛限制、没有数量约束,有些“魅力”“牛”导几乎可以做到“全盘通吃”。前不久媒体报道西南交通大学清理出 595 名逾期博士生和 151 名即将逾期的博士生,就我的经历和观察,我估计,这些逾期博士生大多出自“魅力”“牛”导们门下。 个人理解,我们今天开始觉醒,向欧美大学学习其一贯的做法——博导资格不设职称门槛,不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跟欧美大学一样,教授太少,博导必须要从底下“捞”,恰恰相反,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由于我们国家学术职称泛滥,“现在是教授满地走,讲师多如狗”,因此原则上我们的博导应该要尽量从上面“抓”,从“满地走”的教授中选。但由于国内高校的职称政策和晋升标准不稳定、不连续,过去“放水”,如今“关闸”,造成了目前已占据教授岗位的教师并不一定具备指导博士生的能力和水平,或者其指导博士生的能力和水平并不一定比一些年轻的副教授强和高,而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目前又因岗位被占而很难取得教授岗位,所以当下打破博导资格的职称限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可释放优秀年轻教师的学术活力,又可让更多博士生受益。 降低博导资格的职称门槛,从根本上说不应该是对更多的教师“开仓放粮”。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应站在学生的立场,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的利益应该放到其次。如果认可“高水平师资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和保证”这个观点,那么就应该对博导岗位设立尽可能高的门槛,而不是“海纳百川”。另外,从保障博士生的利益看,博导资格改革还必须对每位导师指导博士生的人数有明确限制,应坚决杜绝重招生、轻培养的现象,让超期博士生“胎死腹中”。基本的做法应该是: 该毕业的没毕业,该招生的就不再招。 这种做法才是对学生负责,同时也给那些没有“魅力”或“魅力”不够的优秀年轻人以更多机会。 我认为, 狠抓博士生质量,最根本的应该狠抓导师质量和导师的责任心。 “魅力”博导与“烦人”学生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5490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