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motivation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指导学生-Motivate student's motivation
watersci 2013-8-4 13:12
今天偶然在MITBBS上闲逛,看到FACULTY版面一个人问“如何指导学生”,回帖有一句话让我十分震撼“Motivate student's motivation”! 现在很多老师都抱怨学生没有MOTIVATION,我也经常会抱怨。看到这句话,着实很惭愧。
5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被ProQuest全文收录
热度 9 cosismine 2012-8-23 09:32
http://gradworks.umi.com/35/10/3510886.html 受Antwerp大学资助,我的博士论文已经公开发表并被ProQuest Dissertation Thesis全文收录。下面是博士论文摘要。博士论文基本已经发表或者已经接受发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并引用。引用格式如下: Liu, Y x . (2011). The diffusion of scientific ideas in time and indicator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his process. Doctoral thesis. Antwerp University. The aim of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to provide a metho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diffusion of scientific ideas through citation analysis. It is claimed that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citing is interestingness of the phenomenon. Documents are cited because the phenomena investigated in the documents are of interest to the citer who wants to do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 this way we see a citation as the result of an interaction between old ideas and new insights. Citation diffusion as a deterministic process is driven by these interactions. The rate of change of citations is the key by which we monitor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process. We define different times series of citation indicators to describe dynamic aspects of science. We continued our investigations by studying knowledge production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diffusion focusing on the notions of diversity and coherence. Science i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l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ideas on phenomena under study.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ideas related to a phenomenon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se ideas may be coherent, but may also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They may stimulate further developments or may - at least temporarily hinder further progress. We map citations to the investigated phenomena, and establish a function reflecting how citations grow in time. Using spline interpolation we are able to detect changes in the timelines of citation data. The citation history of Nobelist K.C. Kao's main article containing his highly original idea on fiber optics, is used to illustrate how interactions occur during the citation process. We reveal the different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of its academic and application phase. In this way our work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links this development to citation analysis.
8012 次阅读|11 个评论
old soul, new life
medmaxine 2012-2-20 22:27
我新近认识了一个朋友,年少时玩得疯狂,现在学习工作起来,每天有充沛的动力与精力,让我羡慕不已。对比自己之前高高垒起的荣誉与现在逐渐枯竭的动力,惭愧之余,我不禁想:是我曾经活得太认真,现在要补偿了吗?还是单纯地出于女性对家庭的渴望?还是被太多灰尘蒙蔽暗淡了心灵? 对积极勤奋斗志昂扬的赞赏与动力枯竭松散度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我目前最大的痛苦。改变发生的过程我有所察觉,但由于太多事情同时发生,无法抽丝剥缕地找出根本的原因线索。也许只是年龄大了,也许是雌激素作用,也许是懒惰基因开始表达,也许是受伤多了,也许是头脑不单纯了...... 无从得知。如果动力衰竭是一个普遍问题的话,也许大样本量调查多因素回归分析能有所帮助,当然前提是量化动力。话说我真的很想知道我现在的motivation能打几分,是从前的几分之一。 或者说,我是缺少了成功的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成功,没有成功就没有激励。恶性循环。just another theory. 好吧,我不是心理学家。但我是自己唯一的医生。 处方:1.降低期望值,享受慢生活,淡泊功利心。副作用:碌碌无为。 2.调整心态,抖擞掉灰尘,重新发现激情点,自尊自律自强。副作用:脱发。 不管我今天如何对自己失望,或者别人如何对我失望。 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有时间。一切都还来得及。 所有的梦想,都来得及。 从明天开始,做一个有志好青年。 乐观态度。不抱怨。 积极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力所能及规律作息。自律。 温柔宽容待人,修身养性。 学会持之以恒一些事情。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课题计划:本周完成初步数据分析及相关统计学习。统计咨询:信度效度分析;样本量;问卷有效性是以明志。 做一个decent的人,让我重新爱上自己。是以明志。
个人分类: motivation|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刘未鹏)
medmaxine 2012-2-20 21:20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写一个博客有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 。 让我说得更明确一点: 用博客的形式来记录下你有价值的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 。Note: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琐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也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也不算思考,请以此类推。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写一个长期的 价值博客 的最大的几点好处: 1. 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自己既写博客,也读别人的博客,在这个时代,对于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拓宽朋友圈子的途径几乎只有一个,通过网络,而如何在网络中寻找到气味相投的朋友,如何判断别人和自己是否有共同语言?显然,通过天天在SNS上碎碎念的那些日记是难以做到的。我佩服的一些朋友几乎全都是长期用博客记录想法的人, 因此,和他们即便不打照面,也是心照不宣 。即便素未谋面也能坐下来就聊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博客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潜力要远胜于原始的交谈方式?很简单, 第一,博客无地域限制,整个互联网上从A到B只有一个点击的距离 ,而传统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则受到地域限制。 第二 ,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即如果按照以前结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聊天,交流观点,然后才逐渐熟悉起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更糟糕的是,当你遇到另一个陌生人,又要把整个过程重复一次,表达你已经对老友表达过的那番想法。可博客却做到了“ 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 ”,当我看到一个写了好几年的博客,看完了之后我仿佛和这个人交谈了很久, 用程序员们喜欢听的话来说就是,“博客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 我曾在CSDN上写了近六年的博客,后来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 TopLanguage ),由于我的博客的长期阅读者都是互相有共同语言的,因此这个Group一开始就热火朝天,而高质量的技术讨论则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牛人的参与,雪球滚起来之后,就很难停下来了,将近一年半下来,从这个Group的讨论中我获益良多 。而对于非程序员朋友,科学松鼠会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我在《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里面详细总结了书写的好处,这里就不拷贝粘贴了。有些想法如果不写下来,也就忘掉了,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数学牛人们的轶事》(荣耀属于ukim)里面讲了希尔伯特的一个故事:一次在Hilbert的讨论班上,一个年轻人报告,其中用了一个很漂亮的定理,Hilbert说:“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wunderbaschon)的定理呀,是谁发现的?”那个年轻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对Hilbert说:“是你.……”。 3. “教”是最好的“学” 。 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绝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在程序员行业面试官经常要求你讲解一个东西给他听,他会说他不懂这个东西(他如果真的不懂的话效果其实是最好的),而你的任务则是说到让他理解为止。 为了让一个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你必须要知道从明白到不明白他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概念,这就迫使我们对我们大脑中整个的知识体系来个寻根究底,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东西统统挖出来,把大脑中的那些我们知道、 但不知道自己知道 的潜在概念或假设(assumptions)都挖出来,把它们从内隐记忆拉扯到 外显记忆 中。因为只有完全知道、 并知道自己知道 一切来龙去脉的人,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讲得通通透透。 但是,你可能会怀疑,那除了能够讲清楚之外,弄清自己到底知道哪些东西还有其他什么好处吗?如果没有其他好处,那我又何必费这个劲呢?我又不当老师。 TopLanguage上的一位朋友sagasw曾经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在某个著名软件公司里,开发组的桌上会放着一只小熊,大家互相问问题之前,先对着小熊把问题说一遍,看能不能把问题描述的清晰,基本上说的比较有条理以后,答案也就随之而来了。当然,你不一定要对小熊说,你可以在大脑中虚构一个听众,一个不懂行的听众,然后你说给他听。这是可行的,我经常在路上用。不过如果你能坐下来,我建议你还是说给实际的听众听——即写下你的思考,因为书写是更好的思考。 我们的绝大多数知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在潜意识中,其实我们意识的窗口很小,我们的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寥寥数个条目(记得那个“看你能够记住屏幕上同时闪现的多少个数字”的flash小游戏吗?),我们平时所作的推理过程很大部分都是自动的,发生在潜意识中,而我们只能感知到一些中间结论。不信你回忆一下你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有多少次觉得“ 反正就是这样,我感觉得到它是对的,但是你问我,我也说不清到底怎么回事 ”,对此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如果你都不能从逻辑上支持你的结论,你怎么就能确信它是对的呢?仅仅因为你的直觉强烈地告诉你它是对的?那如果旁边有另一个人,他和你持相反的观念,而他的直觉也强烈地告诉他他是对的。这时候你又怎么想?“他的直觉错了,我的直觉是对的”?难道你这么自信你的直觉是世界上最可靠的? 我自己则是非常珍惜类似这样的机会,即当“我强烈地觉得它是对的,但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候 往往是到大脑中翻箱倒柜的时候,弄清来龙去脉的时候,深入反思的时候,纠正一直以来错误的潜在前提假设的时候 。另一方面,“ 我强烈地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但我却说不清它为什么有问题,到底哪有问题 ”,这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瞬间,它几乎总是意味着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潜在的偏差,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没有觉知到的地方引入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偷换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等等。而这种时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时候,当你终于潜到问题的底层,触摸到问题的实质,把水面之下的冰山整体看清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通体舒泰的感觉。 为什么说以上这些?因为刚才说的是你必须等待这样的反思机会,但如果你选择经常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说出来给你的读者听,你就会发现你自己 创造 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平时不反思,我们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当然的,但结果如果要你一开口说给别人听,常常会发现事情就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你说着说着,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需要用到“ 反正 ”这个词了。 于是,反思的机会就来了。 一旦你把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从幕后拉出来,你就有了面对并反思它们的可能,而不是任它们在幕后阴险地左右你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并不是我们不会反思,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有那些隐含的假设(assumptions),如果你只感觉到答案,却 不知道你大脑得到这个答案之前做了哪些推理,你又怎么知道哪一环可能出了问题呢 ?另一方面,一旦你弄清了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离意识到问题就不远了,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别人和你争辩的时候总是只摆立场,你就很难和他辩,但如果他把自己的推理过程原原本本暴露给你,批判起来总是容易得多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人总是把逻辑藏在背后,不敢暴露出来) 绝大多数时候其实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得出一些结论,就像上了发条的自动机,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结论到底怎么来的,在思维的背后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故而当我们发现我们的结论错了的时候,一头雾水,没法着手寻找到底在哪错了。如果你注意一下很多人的发言(论坛、博客等等),如果你把他们的发言分为“前提”、“假设”、“逻辑”、“结论”这四个部分,你会发现一大堆人只会不停地下结论,摆立场,却见不到这些结论或离场的前提、假设和个中逻辑,倒也不是他们不愿意写出逻辑,而是因为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实在是一件困难非常的事情,我们的推理过程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意识的水面之下,只有当有了重要结论的时候这条逻辑链才会浮出来冒一个泡,让我们的意识捕捉到。更何况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用的其实并不是完整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是思维捷径。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 ——因为他没有任何预备的知识,所以要让他弄懂你所知道的,你就必须彻底反思你的知识体系,弄清这座大厦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弄清它的骨架在什么地方,一砖一瓦到底是怎么垒起来的,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层上,然后假设你的读者站在第10层,指望着只要告诉他第11层有那些内容就让他明白。你的读者站在第一层,你必须知道你脚下踩着的另外10层到底是怎么构造的。这就迫使你对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作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4. 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另一方面,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有机会说给完全不懂的人听,更大的可能性是说给同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人听 ,这个时候并不代表就不能促使反思了,实际上,你会发现,如果你公开你的想法, 几乎总能看到与你持不同意见的人 ,然后你通过 比较你和他的观念之间的差别 ,会发现你们在一开始的思路上就存在差异,差异从哪里来的? 在进一步讨论中你们就会不断地迫使对方拿出更深层次的理由 ,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促使自己反思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双方的理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 一些平时难以注意到的深层面的差异性就会逐渐浮现出来,你也就多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去审视自己的思维中到底存放了哪些错误的信息 。 5. 激励你去持续学习和思考 。如果你没有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你的博客很快就会没有内容可写,就只能整点碎碎念或者转载,然后你就会失去读者,然后你就会关掉博客,然后一旦关掉博客之后你也就死了写博客的心,然后就少了一条激励你去思考和总结的途径,然后你变得更不高兴总结和思考,然后…… 作者:刘未鹏 出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为了打破这个死循环,不要永久停止更新你的博客,就算你两个月,三个月都不写,只要你每篇都是写自己思考的产物,写有价值的东西,在互联网上,金子的确总是会发光的,因为有无数的信息聚合平台在期待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有搜索引擎为你的内容提供海量的潜在读者,有海量的人肉在手动挖掘和转载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所能做的最差的一个决策莫过于停止做一件没有任何坏处,却有一大堆好处的事情 。 为了让你的博客有价值,你必须不断总结自己学习的结果,你必须不断思考,给出比别人深刻、独到的见解。这看起来有点本末倒置,但很快本和末就会正过来。 6. 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很多人在生活中容易觉得迷失,不知道想要做什么,是因为没有一件能够持续地做的事情,用俗话来说就是没有主心骨。用积极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一件能够创造 流体验 的事情,而书写自己的思想则是一件容易产生流体验的事情,在书写的时候,特别是理性地书写的时候,大脑逐渐进入推理分析模块,一切不愉快的情绪,烦躁感都会逐渐消隐下去。不过前提是你得开始,并且坚持过一开始的困难期,以后的一切便成了习惯成自然。 7. 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简历 。这里的“简历”并非是狭义上的求职简历,毕竟现在还没有到 价值博客的时代 ,很多人写博客都是到处转载或者干脆碎碎念,正因此面试官未必拿个人博客当成了解一个人的更可靠窗口。这里的“简历”是指一个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窗口,虽然我们未必做得到像罗永浩、Keso这样的博客,个人的影响力已经足以支撑出一份事业(牛博和5gme),但至少你会因此而结识更多的人,你的博客价值越高,你结识的人就越牛,跟牛人交流又会让你的眼界得到极大的开阔,打开一扇又一扇你原本不知道的门,于是你就变得更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待续; 此文的修订版已收录《暗时间》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作者于2009年7月获得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从事软件研发工程师工作。
个人分类: motivation|0 个评论
求decent的英语翻译
热度 4 cosismine 2012-1-15 16:03
他是我对真善美可以执着追求的最后凭依,是我在摔得粉身碎骨后,依然有力量可以前行的精神支柱,我因之可以向更艰险的高峰攀登。 He is the motivation that I still pursue the truth, grace and beauty in the world that full of hypocrisy, and the spiritual prop that I struggle again to go forward when I am crushed to pieces, I hence can climb to a more perilous peak. 求高手看看上面的汉语如何翻译成更为decent的英语?我翻译了一下,可能中国人能看懂,老外可能不知所云呢。 Because of him, i can purse truth, grace and beauty; because of him, i can move forward after crushed into pieces; because of him, i can reach the summit of difficulties. It is he who motives me to pursue the truth, grace and beauty in the world that full of hypocrisy. it is he who spiritually supports me to move forward after Iam crushed into pieces. I hence can reachto the summits of difficulties again and again. It is he who motives me to pursue the truth, grace and beauty in the world that is full of hypocrisy. it is he who spiritually supports me to move forward after Iam crushed into pieces by a hail of the frustrations. I hence can reachto the summits of difficulties again and again. It is he who motives me to pursue truth, grace and beauty in the world full of hypocrisy, who spiritually supports me to move forward after my being crushed into pieces. I hence can reach the summits of difficulty again and again. It is he who stood by my side as I pursued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in a world that is full of hypocrisy. It is he who supported me spiritually to move forward when I was at the valley full of frustrations. I was then able to reach one summit after another, despite of hardship.
3637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