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永兴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红色的珊瑚不一定是红珊瑚·印象西沙8
热度 6 博物 2012-1-9 01:51
红色的珊瑚不一定是红珊瑚·印象西沙8
“宝滩”西沙 在永兴岛的海滩上散步,你会有一种“如入宝山,目不暇接”的感觉。倘若当有人第一次登上这白花花的珊瑚滩,倘若又偶然看到滩上躺着一珠红丸,那他准会忙不迭地奔过去,以极快的速度将这“宝贝”纳入掌中,然后唏嘘地观赏——“啊,珍宝啊,这可是价值连城的红珊瑚哟......”,而后,他会渐渐发现,在这海滩上,这样的“珍宝”原来俯首即是,再细细端详,不对了,这“红珊瑚”怎么净是洞洞和眼眼,还轻飘飘的呢?可是,怎么看却怎么是还是珊瑚的骨骼?这不是“红珊瑚”,又是什么呢? 红色的珊瑚骨骼 其实,红色的珊瑚并不一定就是红珊瑚。著名的有机宝石红珊瑚,是一种柳珊瑚目动物的角质骨骼,经过加工后,这种骨骼呈现出一种温润油亮的蜡状光泽,有深红、火红、桃红、粉红等颜色,生长在西太平洋、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海域,它骨骼的主要成分由高镁方解石、磷灰石,碳酸钙、氧化亚铁和有机质构成,结构致密,硬度较大,可琢磨成各种首饰、摆件等,因数量极少,又极富观赏性,所以非常珍贵。 而能够在西沙群岛海滩上捡到的这种红色的珊瑚骨骼,其动物原体属于软珊瑚目,但它们也有硬质的骨骼,这骨骼的样子么,就是一层层的小管子摞在一起,其排列组合的方式特别像西方教堂中的管风琴。每一条小管子里,当年都有一只活生生的珊瑚虫生活,而每条珊瑚虫呢,都会长出有8条像羽毛状的触手出来,这些触手最长能长到几毫米,它们生活在水流通畅,富含浮游生物的浅水环境里,骨骼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因此比较易碎,又因为小管子中空,所以掂量起来,轻飘飘的。虽然,笙珊瑚在数量上是绝对压倒红珊瑚的,但笙珊瑚的分布范围也很局限,它仅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的中西部地区,人们从来没在大西洋里见到过这种动物。 一层摞一层的小管子 这是其中颜色最好的标本 像管风琴造型的 关于它的名字,英文叫organ-pipe coral,意思是像风琴管一样的珊瑚,就得自它骨骼的长相;而我们国家的动物分类学家对这个名称却并不买账,我们国家不也有类似于这种结构的乐器吗?那就是芦笙,你看这一层层的小管子,难道不像芦笙那一层层的芦管吗?中文的种名就定作笙珊瑚吧!瞧,就是这么有骨气。 这块标本真的很象芦笙,可这乐器得找个模特儿抱着吹才好呀,得!就让我的小猴儿吹吧 organ-pipe coral要译作笙珊瑚,而不是风琴管珊瑚(不止在一种出版物上见过这名字)。这又一次让我想到了那些市场上泛滥的,译制科普书及音像出版物中不求甚解、“想当然”地翻译,造成今天中文物种名称的使用混乱。在此提示,翻译生物种名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直译,同样指一种动物,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规范的名称,看见Siberian Tiger就翻译成西伯利亚虎,这是错误的,必须得用规范的中文种名——东北虎才对。而就这个错误来说,一开电视,比比皆是。但,这样的“想当然”还不算什么,我曾经看到有一张中文科技类报刊,编辑竟然给一则关于tasmania tiger的新闻配了一张大老虎的插图,难道看见tiger就必须得是老虎吗?tasmania tiger是种吃肉的袋鼠——澳大利亚的袋狼呀!(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水族海洋|4270 次阅读|6 个评论
超级大号鼻涕虫·印象西沙6
热度 8 博物 2012-1-7 01:29
超级大号鼻涕虫·印象西沙6
雨后的永兴岛,清丽秀美 在上一篇文章中( 一片叶子上的万千气象——印象西沙2 ),我曾设问,这里远离大陆,岛礁是珊瑚造的,与大陆漂移学说没任何关系,那些大量发生在岛上,不会游泳的蜗牛是打哪儿来的呢?我的假设是,这里的蜗牛,可能是“外来物种入侵”,蜗牛本来是生在大陆海滩上的树干上的,而这里的台风特别多,大树被风吹倒,随着海流漂泊到这里,蜗牛也就被免费带到了新的家园繁殖起来,也有可能是人们为了盖房子,蜗牛就趁人们从大陆上运木料时“偷渡”过来的。 看来,这天就是一个应该纪念的日子了。我午饭后,仍旧一个人在永兴岛的林子里采集,结果就在一窝雨水洼里,发现了一种不长壳的蜗牛——足襞蛞蝓科在我国分布唯一一属动物,证明了我之前的假设。 我是北方人,不大认识蛞蝓,只有在北方的深山区和特别温暖的温室里,才会看到这种南方朋友非常熟悉鼻涕虫。可我知道,在广东、广西等地,有一种足襞蛞蝓科唯一分布在我国的一属动物,就是足襞蛞蝓科足襞蛞蝓属动物 。 能记住这种动物的原因在于,我国的鼻涕虫(蛞蝓),大多数都是浅色的,比如可以在北京采集到的野蛞蝓、黄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等等,都是灰白色或黄褐色。而独有足襞蛞蝓科的大家伙们(这个科的鼻涕虫是该大家庭的巨人族,个体一般都比较肥大)是深深的褐色或者黑色。 雨后的永兴岛,清丽秀美,宽阔的柏油路被雨水冲刷得特别干净,路面上,不时有一汪汪积水,像镜子一样,倒映着蓝天、白云和云里的椰子树,看了,能让人暂时忘却俗世中的烦恼。 我喜欢蹲下身来俯瞰镜中的蓝天,忽然,我发现,水中躺着一个肉乎乎的,黑褐色的“大蚂蝗”,我奓着胆子在它的背上摸了一下,并没有像蚂蝗一样突然收缩起来,于是乎我从容地给它翻个身,淡黄色的腹面,并没有吸盘,我知道了,并不是吸人血的蚂蝗。 我从水里把这只动物捞出来,放在泥地上观察,慢慢地,它开始爬动,慢慢的,又从身体的一端伸出两只犄角来。啊,这下我看出来了,原来是蛞蝓,而长得黑褐色的蛞蝓,常见的只有足襞蛞蝓,而我国,只有一个属,也就是足襞蛞蝓属了。 这只足襞蛞蝓在地上慢慢前行。把它放在树干上,它也慢慢前行。把它放在一桌没下完的棋盘上,它仍旧慢慢前行。我仔细观察这慢慢前行的家伙。身体裸露,贝壳完全退化了,退化得真干净,连其它种蛞蝓身上那一块小小的骨板也退化干净了。柔软而宽大,足足有80毫米长,身上覆盖着一层类似于革质的外套膜,表面有无数个细小的颗粒状突起,最为明显的标志是,背部中央有一条细细的,黄褐色的条纹纵贯头尾。 观棋不语真君子,在玻璃板上爬行时,可以看到,它其实有两对触角,上面的一对较长,顶端是它的眼睛,下一对很短,不带眼。 这是种典型的大陆型陆生软体动物,喜欢生长在山坡、丘陵、农田隙地等有灌木的地方,以腐殖质、低等植物和植物的嫩茎叶为食物,也喜欢到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去讨生活,因此,随人来到孤岛上的几率是挺大的。 这天,我挺高兴。你可能不以为然,但我,一个北方人,第一次见到了在我国分布的唯一一属的蛞蝓。(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博友往来: 应前几日张珑先生的要求——“我对南沙的蜗牛也感兴趣,找到了没有呢?有照片看看吗”,趁这次介绍陆生软体动物之机,把在西沙搜集到的一种小蜗牛(巴蜗牛科,还未及鉴定)汇报给您和同样喜欢小蜗牛的朋友们,特别是小朋友们。 一场雨后,我在永兴岛的林子里转啊转,小蜗牛们就钻出来了
个人分类: 虫行天下|9305 次阅读|11 个评论
珊瑚礁上找不到珊瑚·印象西沙5
热度 3 博物 2012-1-5 22:05
珊瑚礁上找不到珊瑚·印象西沙5
粗看,这个标题是有语病的。珊瑚礁,本来就是珊瑚虫造的,你怎么能愣说找不到珊瑚呢?珊瑚,既不是珠宝店里那些瓷红色的珠子,也不是三亚旅游纪念品店里那些白花花的海石花,珊瑚,是活生生的腔肠动物! 昨天,我发上来一大堆死去珊瑚的骨骼,白花花的。我知道,有些人喜欢,可我不喜欢,再美,也是没有生命的骨骼——尸体的一部分。我不喜欢,可是没办法,因为在近岸的礁盘上,我找了大半日,也没找到一丛活着的珊瑚。 永兴岛的珊瑚礁由于修建港口和机场,破坏得比较严重,好多地方的珊瑚已经出现了退化,在礁盘表面已经很难见到活着的珊瑚了。我头顶烈日,脚踩浪花,趟水来到距离岸边几十米的礁盘中部,转了好大一圈儿(在崎岖不平的水里走路,那滋味...),最终,只发现了这么一小丛活着的珊瑚虫。只可惜,走的时候没计划水下摄影来着,设备没有携带齐全(这是此行的一个小小遗憾),因此,这张相片是“隔水摄影”,有些变形,您凑合看吧,毕竟得到它,太不易了。这是一小丛孤零零,还活着的,随波摇摆着漂亮触手的软珊瑚,珊瑚对环境很敏感,是活的海洋健康程度指示计,它的发育状况告诉人们,这里,海水的水质,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工程炸礁和连年的人为破坏使礁盘的表面的珊瑚虫几乎没有立锥之地。 另外,在此提醒大家,很多珊瑚礁礁盘都是退潮也不会露出海面的浅滩,就是类似于曾母暗沙那样的地方,没事可别上去,如果不计算好潮汐时间,遇到潮水袭来,是很危险的;还有,珊瑚礁盘表面有很多突起的死亡珊瑚骨骼,被薄薄的珊瑚砂所覆盖,有坚硬的尖角,千万不要光脚下水,抬脚落脚稍有不慎,极其容易撞伤扎破,近岸还好,如果走出去过远,一是可能因行动不便而失血过多,二是容易引来鲨鱼袭击,也是很危险的;还有,这里有很多剧毒的海蛇、魟鱼,不了解情况贸然下海,都是不明智之举。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规程是:出发前查阅或问明当地潮汐时间,然后着长裤,穿一双高帮的胶底鞋下水,注意,还要找一副备用鞋带,将裤管和鞋帮的结合部扎紧系好,以防海蛇钻入。(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尽管这里生物多样性很丰富,但对于珊瑚虫而言,白花花的礁盘上,绝不是天堂。
个人分类: 水族海洋|471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