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考研基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英雄不问出处--也说考研基地
热度 5 dongleon 2014-1-8 16:24
刚才路过,浏览了一下今天的在线访谈。感觉不是关于“二三本院校变考研基地,谁之错?”的讨论,而更多的是关于对曲师大不是“考研基地”的申诉及对央视的声讨。非常理解。 说两句: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曲师大或其他任何学校的学生想通过考研和留学改变学习环境,上进心难得,应当鼓励。曲师大官方对自己的学生上进,考研率高应该感到骄傲。如还有具体做法鼓励和帮助学生上进,也应肯定,如果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央视作为媒体,有权利对社会热点或自己认为值得报道的新闻进行报道,也应对可能带来的后果负责。但这里要分清“事实”和“观点”。如果曲师大认为报道的事实有误并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可以起诉。如果只是一个媒体的观点,大可不理。 大学生已经成人,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学也知道自己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招研究生的导师也知道自己该招什么样的学生。相信大家都有判断力。学生和大学都应该多元化,每个人,每个学校都会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曲师大应该庆幸没在空气污浊、人心浮躁的大城市,而在风清水秀的孔孟之乡,还有这么多上进的学子。最后,祝曲师大的学生心想事成,早日成才。
个人分类: 设计教育|313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一样的thinker
cgh 2014-1-8 13:25
不一样的 thinker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都是大部分中国人认同的。最近曲阜有点火热,原因是曲阜师大经过央视传声,以考研基地的形象在科学网爆炒。师大,曾经被本人认为是教育教育者的地方,后来感觉并不是如此。而中国人又不得不承认,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教育者。所以,曲阜有一个很好的师大因为曲阜有孔子而变得那么顺其自然,现在搞个考研基地却惹来天大争议,有点奇了怪。 现在的中国思想家其实真的不值当。美国人一个 thinker 就是中国的思想家,不知道是“中国思想家”这顶帽子不值钱了,还是这顶帽子被不值钱的人张冠李戴了。美国《 外交政策 》杂志每年评选“ TheLeading Global Thinkers ”, 2013 年有 8 位“ 全球百名思想家 ” 来自中国。从 万达集团的媒体上 可以看到王健林。少不了政界精英, 还有 解振华 、 贾樟柯 等 。当然,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国《 外交政策 》杂志 2011 年的评选 中有艾未未, 2010 年有韩寒, 2012 年有陈光诚等。 也许很多人中国人都有选择性发布和获取信息的习惯。没错,这说明你也是属于 thinker 。同样一条信息,有些人只把自己有益的部分拿来宣传自己,有些人只把对别人有害的信息拿来攻击别人。其实大家都是 thinker ,可不是每个人都是思想家。 thinker 们的不同在于,他是否有话语权并用来巩固他的利益。 只有很少的 thinker 会取得众人的支持并获得无形的话语权,最终为众人的利益服务,这样的 thinker 才是真正中国意义上的思想家。也许刚刚离逝的邵逸夫算一个吧?!
个人分类: 杂谈|226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不公平?
热度 10 fdc1947 2014-1-8 12:06
 科学网声讨央视关于 Q 学校是考研基地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可是,有一件事情很奇怪。人家央视说的考研基地首先是信阳师范学院,可是科学网头版怎么一点信阳师范学院的声音都没有呢? 可能的原因: 1. 河南人不如我们山东人力量大。 2. 信阳师范学院不如 Q 校。 3. 信阳师范学院很低调。 4. 科学网不公平。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273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开的‘药方’----考研基地
热度 41 lin602 2014-1-8 09:56
‘考研基地’的出现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对曲阜师范大学等‘考研基地’的学校与学生们我们是怀着敬意的,因为他们不想浪费人生,努力学习,进行深造,为自己的发展与事业努力,也为国家输送人才。比许多学生泡在游戏厅,到宿舍侃大山要强多了。这也反映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应该是不错的。我也到过曲师大,的确学习风气是不错的。 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 大学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与导师对研究生素质的需要、对科技创新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如果不一致,说明我们的顶层设计出了毛病。 我认为,要从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及模式上进行重大改进。 目前就我们化工类工科考研究生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与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这考试模式意味着什么?只要在大学学好这四门课,过初试关,按复试1:1.2的比例,这四门课好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就非常非常大了。专业能力强的,经常反映不出来,在这种考试中被淘汰出局! 我做化工几十年了,也快退休了。从我的角度来说,除了最后一门与专业相关的课,其他三门不是很重要,甚至一些课不重要!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如果业务需要,可以强化某个方面。对于化学工程类与计算类,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对从事化工专业的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说,只要道德品质可以,政治课成绩不重要,英语有二个层次,一是能够看英文专业资料,进行简单口语,第二个层次是做国际业务,要会说会讲会听会写,而这些并不是在研究生考试中能够达到与训练的。我们都知道,许多英语好的人,不是课堂上学习与考研究生的结果,是平时注意听说写坚持不懈达到的,有些人到了企业因为环境所逼,他们的英语最后非常非常好,但他们都说是逼出来。从研究生考试来说,英语只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准就可以。对许多单位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对数学要求并不高,对有机合成的,基本上用不到数学。 从专业的角度,我希望我招收的学生(化学工艺专业)有如下的知识与能力: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工原理、有机分析、化工设备、自动控制(这可以弱点)、查资料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对科研的灵感(当然也包括其他专业能力与知识)。加上能吃苦。 本科生如果上述能力强,英语能够熟练查资料,或者能够‘四会’,加上品德好,有点情商,他们就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应该来说,教授们对考生的标准与企业的标准是一致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化工专业的大学教育应该要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培养,就会与导师、企业相吻合! 如果我们的研究生考试与上述标准一致,‘考研基地’这个特定的名词就不存在了。 我认为我们的研究生考试模式‘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政治考试,完全可以取消,或者进行过关考试就行了,只要大家掌握基本的内容就可以。政治考得好,不见得思想觉悟高,不见得道德品质好!许多高学历贪官比起农村老大爷来,思想要肮脏多了! 英语考试,我觉得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行了,不要让英语成绩成为进研究生大门的‘重要法码’。如果在现在四级或六级英语的基础上,将四级或六级英语中的‘合格’作为研究生考试资格的门槛肯定是可以了。考试良好可以在最后录取中加上10分,过六级英语可以加上20分,就OK了。这样可以将学生们大量的复习英语时间腾出来。如果他们在今后研究生学习中,在工作中自己努力,英语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数学考试现在是工科及一些学科必考,这点我不太好说。反正对我们做化学工艺特别是有机合成的人来说,我们用得不多,而对于化学工程的人来说,数学很重要。将数学作为研究生必考科目是可以的,数学也可以反映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觉得研究生的选拔,在政治、英语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按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几方面来进行‘排队’!这就是说,研究生考试应该着重专业基础、专业、能力、思维、反映、实验能力来设计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我们的考试还是闭卷考试,也是八股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现有的电脑、数据库等来考察学生们呢?当然有些考试还是需要闭卷的。 就我的化学工艺专业(针对我们的研究,不针对其他学校的化学工艺)来说,我们可以考: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工原理及设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及实验设计、实验等,甚至考一门综合课,内含产品结构分析、制图、自动控制等。数据库及实验设计完全可以让考生上电脑并上内部网查数据库,看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考察他们的反映与思维,考验他们对专业的理解能力。按这些成绩来选择我们的研究生。 如果各个学校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培养,不但为考研究生做好了准备,也为社会准备好了专业人才。 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曲师大等学校的学生还是那样努力,考上研究生的人还是很多,他们就是中国的‘英雄大学’!
7864 次阅读|68 个评论
央视关于考研基地到底说了些什么?
热度 9 fdc1947 2014-1-8 09:51
 这两天。科学网上有关“考研基地”的事情几乎闹翻了天。其缘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关于“考研基地”问题有一个 4 分多钟的报道,采访了两个大学的几位学生和 二十一世纪 教育 研究院 副院长 熊 丙奇 。 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到底说了些什么?那么多“气愤填膺”的博主是冲着什么去的?有一位我很尊重的博主竟然发了大火,而且上了科学网的头条,她说 :“ 没想到这次竟然上了央视新闻而且是看起来贬远大于褒(已经不看央视很久,所以这次也没看),真是岂有此理! ” 这个似乎不像做科学的人说的话了。不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就把别人骂一顿,这算个什么?看来人在愤怒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 我本来对这个问题不想讲任何一句话,因为某些先生对于类似的话题过于敏感。因为看到了一些人实在过于愤怒,我们的传统语言有“怒伤肝”之说。因此,劝大家先看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到底说了些什么:(总共只有四分多钟) 【 CCTV 视频】 记者探访 “ 考研基地 ” :学生更倾向于自习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4001/01a78a75-4228-44b3-b54b-fe52439df00b.shtml 至于那句说 某校要破产的流言 ,出自二十一世纪 教育 研究院 副院长 熊 丙奇先生,全文如下(本人抄自视频): 我们的一些二本、三本院校要给学生真正货真价实的教育。如果把考研当成一个出口,解决学生的就业的一个出口的话,那实际上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如果这个学生考研考不了,那他本身在大学这个求学没有任何的保障,而且没办法就业,就会进一步加剧我的这个学校的一个考研的趋势。那当一天考研也没找到出路的时候,这个学校不久破产了? 只是说二本三本学校如何办学,中间没有提到任何学校的名称。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7525 次阅读|17 个评论
这哪里是“考研基地”?简直就是“考研圣地”嘛!
热度 10 boxcar 2014-1-8 00:19
如题。 刚才在位长安博友的博文“央视,请还原一个真实的曲师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19117do=blogid=756957 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考研辅导班的老师说,在山东有个神奇的地方叫曲师大,这个地方的学生特别能考研,很多学生都从大一就准备考研。” 对此俺的评价是—— 这哪里是“考研基地”,简直就是“考研圣地”嘛! 孔夫子,您怎么看?
4242 次阅读|20 个评论
污名与偏袒均要不得,考研基地现象值得严肃研讨
热度 2 JYH64J98Y99H 2014-1-8 00:13
我注意到,科学网上那几个大牛的说法有明显的故乡情结!热爱家乡是好事情,热爱学习是好学风,可是,如果在情绪激动之下说话,离开科学理性的距离就远点了。所以,热问题需要冷思考。坐而论道,贵在公平,如果偏袒一方,处事就未必公道了。不要为哪一所大学说话,而要为所有的中国大学说话。眼下的问题,就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何去何从重大问题,也就是科研后备军的来源问题。具体一点,就是如何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招生录取考试,科学选拔人才、造就人才的问题。 个人以为,央视的报道其实是很有见地,非常敏锐的,他们向社会提出了可以严肃讨论的问题。其新闻媒体的瞭望价值恰恰发挥出来了。一个名牌大学老师爱家乡,难能可贵,帮助弱小学校,身体力行,精神可嘉。保证弱小大学学生上升通道自然没有什么错,可是,那些较好大学学生怎么办?大家不在同一层面上,如何公平竞争。所以,考研基地的出现,既是二、三本高校的生存发展策略,又是就业难的无奈选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涉及研究生教育的激励机制、选拔机制、淘汰机制,是高等教育更高层次资源的分配利用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的教育肯定不是好的教育。展开来看,教育已经从幼儿园入学闹起,小学入学,小升初,优质高中,像衡水那样的高考基地,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话题。竞争无处不在,但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大牛扶弱精神可嘉,如何让高考选拔的好苗子有个更好的出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考研基地的客观现象值得严肃探讨,大牛们表达有偏袒家乡、意气用事之嫌。教育需要五湖四海,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进而言之,就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该如何进一步改革的问题。高考基地出现引发社会关注,其潜在问题,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甚至有人将其比喻成监狱。基础教育像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完全是工厂一样的精密加工,部队一样快速集结,监狱一样的放风活动,什么个体差异、个性品质,什么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什么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活脱脱一支名校突击队。如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使得教育缺乏持续发展的支持,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分数。高考基地带来的残酷、惨烈的竞争本身,就是一些自然而然学习成长的孩子考取名牌大学的机会消失于无形之中。果真应了一句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 如果高考基地的存在,已经让大家麻木了,被动认可了,如果说大家都这么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那么,其战场已经延伸到需要研究、创造的考研基地上来了,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教育界、科技界惊醒、深思吗?高等学校需要美誉度,大众传媒需要公信力,什么样的大学是考研基地,人们存在争议非常正常。问题是,幽灵一样出没的考研基地被媒体捕捉,并激发人们思考、探讨,这不正是传媒人的价值所在吗?大学可以摆事实拒斥污名,社会必须用理性正视问题。 我也感到曲阜师范大学的愤怒与不满,另外一所被央视点名的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没有更多的反映。中国大学之间固然存在不少差异,但根本上,正如邓小平谈论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恰恰因为央视的报道,我才有机会关注曲阜师范大学,原来他们是如此朝气蓬勃,奋发进取,他们也给985,211大学的师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许他们担心被社会污名,至少,在我看来,诞生于孔孟之乡的曲阜师范大学更加可爱了。身正不怕影子歪!走自己的路,关注央视的报道吧。对待批评最好的态度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实上,央视出于新闻报道的需要,他们必须走近新闻现场,从新闻采编的技术层面上看,他们无可指责。如果报道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出现曲阜师范大学,估计他们要给央视发感谢信了。让人爱恨交加的人可能就是所谓的分手恋人,让人爱恨交加的职业可能就是新闻记者了。 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给普通人提供更好的社会上升通道,如何消弭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的社会歧视,如何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的公平、公正,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不加情绪色彩,考研基地的出现,已经拉响了研究生教育必须改革的警报!社会转型与变革倒逼教育变革,为了明天的社会,中国教育必须变革。希望2014年就是中国教育变革年。 附录:林中祥:我的药方——考研基地 考研基地’的出现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对曲阜师范大学等‘考研基地’的学校与学生们我们是怀着敬意的,因为他们不想浪费人生,努力学习,进行深造,为自己的发展与事业努力,也为国家输送人才。比许多学生泡在游戏厅,到宿舍侃大山要强多了。这也反映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应该是不错的。我也到过曲师大,的确学习风气是不错的。 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 大学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与导师对研究生素质的需要、对科技创新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如果不一致,说明我们的顶层设计出了毛病。 我认为,要从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及模式上进行重大改进。 目前就我们化工类工科考研究生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与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这考试模式意味着什么?只要在大学学好这四门课,过初试关,按复试1:1.2的比例,这四门课好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就非常非常大了。专业能力强的,经常反映不出来,在这种考试中被淘汰出局! 我做化工几十年了,也快退休了。从我的角度来说,除了最后一门与专业相关的课,其他三门不是很重要,甚至一些课不重要!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如果业务需要,可以强化某个方面。对于化学工程类与计算类,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对从事化工专业的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说,只要道德品质可以,政治课成绩不重要,英语有二个层次,一是能够看英文专业资料,进行简单口语,第二个层次是做国际业务,要会说会讲会听会写,而这些并不是在研究生考试中能够达到与训练的。我们都知道,许多英语好的人,不是课堂上学习与考研究生的结果,是平时注意听说写坚持不懈达到的,有些人到了企业因为环境所逼,他们的英语最后非常非常好,但他们都说是逼出来。从研究生考试来说,英语只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准就可以。对许多单位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对数学要求并不高,对有机合成的,基本上用不到数学。 从专业的角度,我希望我招收的学生(化学工艺专业)有如下的知识与能力: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工原理、有机分析、化工设备、自动控制(这可以弱点)、查资料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对科研的灵感(当然也包括其他专业能力与知识)。加上能吃苦。 本科生如果上述能力强,英语能够熟练查资料,或者能够‘四会’,加上品德好,有点情商,他们就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应该来说,教授们对考生的标准与企业的标准是一致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化工专业的大学教育应该要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培养,就会与导师、企业相吻合! 如果我们的研究生考试与上述标准一致,‘考研基地’这个特定的名词就不存在了。 我认为我们的研究生考试模式‘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政治考试,完全可以取消,或者进行过关考试就行了,只要大家掌握基本的内容就可以。政治考得好,不见得思想觉悟高,不见得道德品质好!许多高学历贪官比起农村老大爷来,思想要肮脏多了! 英语考试,我觉得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行了,不要让英语成绩成为进研究生大门的‘重要法码’。如果在现在四级或六级英语的基础上,将四级或六级英语中的‘合格’作为研究生考试资格的门槛肯定是可以了。考试良好可以在最后录取中加上10分,过六级英语可以加上20分,就OK了。这样可以将学生们大量的复习英语时间腾出来。如果他们在今后研究生学习中,在工作中自己努力,英语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数学考试现在是工科及一些学科必考,这点我不太好说。反正对我们做化学工艺特别是有机合成的人来说,我们用得不多,而对于化学工程的人来说,数学很重要。将数学作为研究生必考科目是可以的,数学也可以反映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觉得研究生的选拔,在政治、英语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按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几方面来进行‘排队’!这就是说,研究生考试应该着重专业基础、专业、能力、思维、反映、实验能力来设计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我们的考试还是闭卷考试,也是八股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现有的电脑、数据库等来考察学生们呢?当然有些考试还是需要闭卷的。 就我的化学工艺专业(针对我们的研究,不针对其他学校的化学工艺)来说,我们可以考: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工原理及设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及实验设计、实验等,甚至考一门综合课,内含产品结构分析、制图、自动控制等。数据库及实验设计完全可以让考生上电脑并上内部网查数据库,看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考察他们的反映与思维,考验他们对专业的理解能力。按这些成绩来选择我们的研究生。 如果各个学校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培养,不但为考研究生做好了准备,也为社会准备好了专业人才。 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曲师大等学校的学生还是那样努力,考上研究生的人还是很多,他们就是中国的‘英雄大学’!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926 次阅读|4 个评论
“考研基地”这一话题值得争论吗?
热度 23 chenjcc 2014-1-7 22:53
这两天,科学网一直为“考研基地”这一话题争论不休,不仅点击量超高,而且还被置顶,明天还准备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在线访谈。我不知道为什么会争起来。这种话题,在发达国家,绝对争不起来,因为它不值得讨论。殊不知,发达国家愿意读研究生的很少,每年都招不满。你办“考研基地”,人家求之不得,高兴死了。 张海霞发了一个支持“考研基地”的帖子,引来一边倒的支持与喝彩。我想问的是,你既然大力支持“考研基地”,你北大为什么不办成“考研基地”?你既然喜欢来自“考研基地”的学生,你为什么不反对985高校保研制度?保研制度是一种制度性的怪胎,国外大学没有保研制度。有趣的是,美国名牌大学更喜欢外校考生,中国名牌大学更喜欢本校考生。在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面前,大家都在抱怨“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考研能改变命运?高考不公与“考研基地”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高考不公能够通过“考研基地”来改变?恐怕更多还得通过改变大学录取制度才能改变高考不公。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能把“考研基地”办成“就业基地”呢?直接向高新技术企业输送人才不比向985高校输送人才更好吗?读研的目的不就是找一个好饭碗么?像乔布斯、比尔盖茨之类的人,莫说读研,就是读本科都不愿读完。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7636 次阅读|23 个评论
考研基地之事---有没有再从另一个角度看
热度 11 lin602 2014-1-7 20:38
首先申明,我所在的南京林业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我讲这事将这些因素抛开,客观地提出问题来讨论。 1 没有任何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红头文件说,研究生招生中有歧视的条款。所以这与政策与文件甚至管理歧视搭不上。 2 ‘考研基地’这个词是客观存在的,其实科学网前段时间已经讨论过了。这是导师与小学科在研究生招生中存在的‘选择性录取’,是客观存在的。 3 导师们选择性录取是不是‘错’?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不少导师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中,他们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进行过对比,他们形成了自己的选择取向。说明了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各个学校之间质量上存在着的差距。 4 不少考研基地学校的学生,因为本科教学条件要差些,在复试中可能会有点劣势。这也会存在的。 5 我们反过来要这样问一下: 一些考研基地的学校这么多年来,在本科生培养上没有做好自己的‘品牌’!如果学生质量真是好,我想品牌会提升的。所有的导师在排除特殊情况下,都喜欢‘好学生’!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6 我们一边提倡要搞好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但在考研基地事情上,又忽略学校与专业的教学质量问题。其实导师对研究生的选择,也是对本科生学校与专业的一个社会认可!相当于市场选择一个道理! 7 金子是总是发光的,我的一个三本学生考上复旦的研究生,(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560539.html ),而同级同专业的二个班的一本学生一个没有被这样的学校录取。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全校几千名毕业生只有六名(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668413.html ),包括占大多数的一本学生。他在大学就看德文书了,英文是第一外语。复旦没有歧视,因为教授们觉得‘他真行’。 8 这给我们的大学也敲响一个警钟,要重视本科教学,要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不但考研究生教授们会选择,到社会上工作,社会同样也会选择! 9 提高培养我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实实在在地,要让他们经得起考研导师们的选择,也要经得起社会对人才的选择。说是没有用的。 10 就象跑马拉松,学校考得差相当于跑落后一段距离了,学生们要花更多的精力跑了追上去。这才是硬道理。我相信,你如何行,你会真行!许多人是不强的大学毕业,但最后获得成功,就是这样的道理。 11 不加思考分析地大声支持‘考研基地’,无益!提出好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赋予行动,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12 我们要客观分析这些事情,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 让我们的教育部门改善研究生考试模式,使其更科学合理。鞭策我们的学校与学科,要重视我们的教育质量,不要忽悠学生,要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好好的对待我们的学生们,让他们被社会(包括考研究生时被教授们)认可。不要对不起我们的学生们!
50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大学教学不能完全服务于考研的需要
热度 33 sunbaoxi 2014-1-7 20:00
近日,曲阜师范大学被央视选为“考研基地”的代表之一进行报道,这一新闻话题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科学网定于1月8日14:00——15:00举行在线访谈,邀请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中科院王德华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孙宝玺副教授作为嘉宾与网友对此话题进行讨论。 由于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于是很多同学选择报考研究生作为将来寻找好工作,尤其是到大城市寻找满意工作的一条途径,动机可以理解。作为一名有资格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教师,我可以向每一名报考我的研究生保证,无论你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你是应届生,还是往届生;无论你毕业的本科院校是 985 、 211 高校,还是二本、三本的地方院校;无论你本科是否物理专业,只要在研究生期间好好学习,认真完成导师交给的科研任务。您的前途都将是光明的,我都会尽我的最大努力帮助你。 今年有 170 万学生报考研究生,研究生报考的持续升温成为个别地方院校演变成考研基地的市场驱动力。但是,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传授知识和文明的基地,应该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片面地把大学变成“考研基地”,背离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实用主义教育模式的体现。 我们的教育体制需要变革,教育平等亟待实现,但是,一切都不能成为大学推行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的借口。 把大学变成“考研基地”,不仅不利于青年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还会破坏正常的研究生培养秩序(录取、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质量的整体下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个人分类: 思想杂谈|8842 次阅读|35 个评论
可笑的科学网
热度 11 lin602 2014-1-7 17:34
这次‘考研基地’由于央视报道成了热点,也成为科学网的热点了,这二天的博文与评论非常多。 ‘考研基地’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各种说法意见不一致相当正常。要知道, 这不是政府的行为,也不是媒体导向,这已经存在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中估计有十多年时间的问题了。不优选‘考研基地’的考生,存在于许多研究生导师及招生小单位的招生选择中,这也是一种长期以来的自然选择,如果这些‘考研基地’学校生源质量非常非常好,导师们不但不会排斥,甚至要抢着招他们为自己的研究生。 不少研究生导师都说过这件事。 看看科学网的精选博文及访谈嘉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756827.html ),全是清一色的高喊‘支持曲师大’的博文与博主。他们的话语没有错,也是他们的所想所思,但其他的博文与想法就是‘非主流’了?不符合‘全力支持考研基地’精神的博文就没有一篇被精选,哈哈。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这些博文后面的评论,并不是一个声音! 从这里可以看出, 科学网给予清一色观点以支持!这不符合科学精神,不符合平台互相讨论与交流的宗旨。从一种倾向滑到另一个倾向,这同样是一个不好甚至危险的做法。 特别是访谈嘉宾,全是一个观点还叫访谈吗?应该让不同观点的博主给予不同的观点与角度才是正确的。只有‘控辩双方’都在场,意见不一致的几方都发声并争论,才能让争论趋于理性与‘真’。 毫不客气地说,光是高喊取消‘考研基地歧视’的口号,不进行理性地、客观地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意见并整改,越高喊口号,结果越走向反面!
2876 次阅读|17 个评论
“考研基地”的“孕育条件”
热度 2 lpy19862006 2014-1-7 12:44
母校没想到这样方式走到大众的视野! 河南和山东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2013年河南的高考人数是71.63万,山东的是50.8万,两省占全国总招生人数的13.5%。 而一本上线率,北京是河南的3倍! 在河南,上大学成为能改变一个农村孩子命运的唯一方式(虽然现如今越来越难),尤其是今天阶层固化的如此厉害。对与一个大城市的孩子,985,211都见怪不怪,但对于农村人确实可望不可即。我06年高考,班里有近70个人参加高考,最终只有13个考上大学,有5个考上一本,好像有一个进211—郑州大学。其他的同学多数出去打工了,然后结婚生子。 我有幸进入大学,虽然是二本院校,足以拓展我的视野,知道为了兴趣去学习,知道求知的乐趣。虽然这些学校被多数人鄙视的一塌糊涂,我很满足,自认为能走出命运的轮回,而那帮在高考中同甘共苦的兄弟们,都渐渐失去联系。可大三时,渐渐明白的高考是多么的不公平。 考研不同于高考,没有地域的界限,没有户口的限制。这些二本三本的孩子终于可以在公平的舞台上进行一次公平的竞争。考研基地之所以出现在河南和山东的二本院校,是有原因的:只有这里的孩子知道好学校的价值,一个985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白日梦,一个211是他们遥望期冀的愿望。其二,这里他们可以展现一下真实的实力,如果高考是公平的话,他们就不会有这样强烈的冲动。其三,他们能吃下这份苦,考研比高考容易多了,只需费后者几分之一的努力便能考上一个当年梦寐以求的高校,这样的收益谁都会投资。 来自地方性院校的研究生都有一股强烈的危机感,机会来之不易,多数人不会浑浑噩噩,更不会整日浸入网游的世界,否则内心的愧疚感会让你失去一切娱乐的快感。这些人在科研道路上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敢保证是最努力的。 绝大多数不会对物质条件匮乏产生抱怨,也不会对导师的苛刻要求讨价还价,这是因为他们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与平台。 公平从来只是相对的:不同的院校师资力量相差很大,二本院校的孩子受到的学术熏陶自然少了很多。(不过感谢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学四年不少课程时间投资都在英语政治上,使得专业知识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容易弥补。)高校的生源歧视也令人头疼。不过相对于高考,确实公平多了,可以说考研时最公平的考试。这里不用拼爹,拼各种加分,拼关系。 高考不公平造就了考研基地的诞生。考研基地只诞生于那些不公平的高考大省的二本院校。这里有改变命运,有坚强的意志,有不懈的努力。
29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曲阜师范大学的考研率高不丢人
热度 116 wangdh 2014-1-7 12:42
曲阜师范大学的考生不丢人 ( 王德华 ) 2014 年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刚结束,央视报道了两个所谓的“考研基地”,一个是河南的,一个是山东的。不知道央视做这个节目是什么目的,是批评当今的研究生招生(教育),还是批评当今的大学教育?还是批评 985 、 211 等名校的好学生都出国了,国内的研究生生源出了问题?我 找不到答案。 山东、河南,这两个省份是人口大省,每年的高考,这两个省份学生们的竞争异常惨烈。 不知道为何对一所大学冠以“考研基地”的称号。 我不是很明白,大学生考研错了吗?从大一开始就想考研的想法,错了吗?不管考研的学生是出于什么目的,考研违法了吗?考研基地的考生作弊了吗?考场混乱了吗?成绩是假的吗? 上海的金老师说:“无论如何,剥夺年轻人希望的政策是极其残酷的政策,特别是对那些在高考中受到歧视性对待的学生。嫌本科的应试学习不好,可以采取多方面的积极改进,如信息沟通,考题设计等。绝不该剥夺青年学子的希望。 ” 我非常同意金老师的观点和看法,也忍不住接连说了几句狠话: “剥夺孩子追求上进的机会是极其残忍的! ”, “山东人惹谁了?山东考生惹谁了?曲阜师大的考生惹谁了?世风日下的今日,竟然开始打击发奋读书的孩子了,哪有天理?什么世道?” 乡土乡情,情绪化难免。情绪归情绪,该冷静还是要冷静,该理性还是要理性。 我们的高考政策一直有争议,我们的教育资源一直不公平。 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本科教育有问题,研究生教育有问题。 这些与考研基地有关吗? 大学生扩招给了一些孩子机会,也的确毁了一些孩子的梦。 研究生扩招给了一些学子进一步求学的机会,也让不少盲目的学生误入歧途。 本科重要吗?重要。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还是视野重要?能力和视野比知识重要。 本科阶段,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树立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追求,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是最最重要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这是很关键的。 所以,在大学老师们抱怨学生们翘课、挂科,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不负责任,等等的大环境下,一个学校的学生因为考研率高而遭到质疑,甚至受到歧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多么不负责任的事情。我们这是在做什么事情呢?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大学里农村孩子占多数,他们受父辈的影响,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坚信读书能够改变生活。他们苦读书错了吗?如果是为了给自己再一次选择的机会,选择考研有什么可质疑的呢?怎么就成了“考研基地”了呢? 从全国各地录取的学生来看,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还是受到了很多单位和导师们的肯定,给了他们机会,使他们有了新的追求。我们单位也有不少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我自己也培养过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这些“考研基地”来的学生不差,学习不差,做得也不差,甚至有些做得很出色。 曲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应该站出来,展示自己的风采,让母校为自己的表现而自豪,让学弟学妹们重新树立自信,坚定追求学问的信念。同时,告诫他们,理性选择,明确目标。一旦选择了,决定了,就要坚持下去,任何风浪都不会削弱自己的信念,任何打击只能会使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强。改变命运,靠自己,靠能力。 我们也应该反思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我曾质疑过,为什么要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科目呢?既然规定了固定的科目,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复习,重视考研的科目,忽视其他科目,有什么错呢?这种现象谁造成的?全国研究生统考,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录取的时候,更是有各种规定,有单科线,有总分线,有复试要求,这些年各个招生单位也在认真执行上面的这些规定,有谁仔细思考过吗?这是有利于发现有潜力的学生呢,还是合理合法地扼杀了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呢?国家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来做呢? 研究生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兴趣教育。现在从考试、录取到毕业的的一些做法,合适吗? 我们该反思的是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我们不该打击努力学习的孩子,不该打击努力读书的孩子,不该打击有追求的孩子。任何扼杀孩子追求美好生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荒唐的,可悲的。难道高考没有考入一流大学,就是一生的错误吗? 曲阜师范大学的考生们没有错,考试成绩好,不丢人。 同时,任何一所地方院校的优秀学生,积极向上的追求,都没有错。 需要注意的是:知道不足,扬长补短。一旦有机会,一定努力把不足给补上。本科阶段很重要,但不是决定终身的。 曲阜师大的学子们,加油! 作为山东人,匆匆写几句声援一下。 ************ 说明一下(1.10):本文只涉及曲师大及其同类院校的考生,不涉及学校的政策和办学理念,不涉及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资源分配。 如果学生是理性考研,应该鼓励,给他们一个发奋上进的机会。如果是盲目考研,复试的时候,要严格把关,也帮他们一把,以免误入歧途。 很多老师提醒我要呼吁一下,学校层面应该对学生考研热进行正确引导,尤其是就业困难,地处老少边穷的院校,师资和学校硬件都严重不足的院校。通过这次事件,学校能够正确反思,把历届学生考研复试时遇到的问题,逐步解决,提高教学质量,扭转部分学生一味考研不顾其他的思想。同时在就业方面,适当给以指导。 这样的话,“考研基地”的称呼,就会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9431 次阅读|146 个评论
考研基地----谁作的孽?
热度 21 lin602 2014-1-7 12:02
这几天科学网有关‘考研基地’是一热点了。 ‘考研基地’的产生与抵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的博文‘ 形成考研基地,谁的错? ’将问题简单化,喊出支持曲阜师范大学的口号是不科学也苍白无力的。你讲支持导师们就听你的了?他们就会无条件收考研基地的学子们? 哈哈。口号是没有用的! 我们分析分析,这事情的源头在哪里,怪谁? 1 怪考研基地的学生们吗?不!他们没有错!他们复习考试上研究生是他们向上的要求,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努力其实是大学中的正能量。 2 怪类似曲师大这样的考研基地学校吗?他们有点错,但他们也是为了发展自己,为高校输送人才。而且在国家研究生招生的规定与要求之内。只是太强调所考科目,忽略其他科目与实验的要求而已。 3 怪其他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与导师们?不!他们没有错!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发现,考研基地中有一些好学生,但总体上除了所考科目外,其他的实验动手能力、查资料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要弱于比较好的学校的学生。招收科研能力强、素质好的学生读研,是他们的本能。 到底责任在哪里? 责任在我们教育部的研究生考试与选拔的机制! 按照现在的考研方式,研究生初试时只要考四门左右,政治、英语、数学(工科及其他不少专业)、一门专业课。而且初考后按一定比例进行复试。 前三门课是高中式的学习最为优势,多做题,多辅导。最后一门课往往是专业基础课,一般高校都开的,进行突击,加强复习,多做题就可以让自己的分数有上线的竞争力。 查资料、做实验、做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考研中统统为零。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初考只考数学,那各大学的数学专业的学生特别都优先,如果只考英语,那各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考各专业都有可能,如果只考政治,情况一样。 只考这几门课,无法让素质教育、实验动手能力、查资料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反映出来! 因此不少学校与考生,不考的课程经常被忽略甚至不学,实验做得少,科研动手能力不强,这就成了考研基地的‘缺陷’(当然不排除特别好的学生,要用统计的观点来看)。 只有通过初试,才能进入到复试,初试已经将不少素质好的学生涮了,而全力学习政治、英语及数学、一门专业课的考生,由于得分高进入了复试。 教育部目前的考研模式,是制造这些考研基地的根子。英语、政治成为研究生考试中主要得分点是非常荒唐的。 要科学地进行研究生选拔,让好学生真正能够选拔出来,这才是避免不公平待遇的基础。 空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你的口号不会改变普通导师对研究生的选择,因为导师要选择能力强素质好的考生。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口号越响,最后遭到的抵制可能越严重!
4332 次阅读|29 个评论
既成就又悲剧了‘考研基地’的原因是什么?
热度 4 lin602 2013-3-31 22:39
‘考研基地’给重点大学、研究所输送了许多研究生,但目前不少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又尽量少收‘考研基地’的考生。 什么原因成就了考研基地,什么原因又悲剧了考研基地? 其实就是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方法。 许多年来,研究生考试就考四、五门,目前初试四门为多,拿我们化工专业来说: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前三门为全国统一考卷,最后一门为学校出题,因此考生们严格来说,全力以赴学习政治,英语与数学,专业课反正也一门。 大家知道,大学本科要学不少课的,专业课与选修课,要做不少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但在考研中只有一门课要考,因为考研基地学校的领导、教师与学生,就盯着这些考试课程复习,甚至办考研辅导班。不考的科目可以马虎学习,不严格要求,甚至就.......。 这是非常不好现象,你说,特别注意考试科目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其他课程与训练非常差,特别是观念上,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研,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拿个文凭,出来好找个工作。许多学校没有科研气氛,学生们没有得到科研气氛的熏淘,特别是做实验与动手,许多学生考进研究生后,导师需要花大力气来进行本科实验、查资料的训练。 多少年来,许多重点大学都遇到这现象。因此,考研基地学校的学生经常不受欢迎,而这就连带了不少素质非常好的学生们。 如果考研究生的考试方法更加科学,将本科多学科内容(例化工专业: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合成、制图、工厂设计、化工自动化等,这是我个人随便说的不一定准确)、实习、实验等基础知识与实验内容都在几门考试中综合进行,许多只学习几门课的学生们不占优势,这情况就会有所改变。而许多素质好的学生会考得非常好。 招生考试方法成就了考研基地,也悲剧了考研基地。这些都是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不调研不科学的结果。 作为考研基地学校,他们这样做也没有什么错,因为这是按要求来应变的。 据我所知,不少学校都在‘考研基地黑名单’中。而这都不摆上桌面,只是在操作中的约定俗成。而这些重点大学的导师们也是‘苦恼人的笑’。 中国是:既不作为也不懂教育的教育行政官员,用不科学的方法强制地管理搞科学与教育的大学、大学教授。
3641 次阅读|7 个评论
也谈“二本·文科·考研女”
热度 80 dawnshower 2012-4-17 13:58
也谈“二本·文科·考研女”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的博文,他在参与了研究生招生面试后感慨:为什么来面试的全是女生?为什么大部分都是“考研基地”(大多是211、985以外的二流学校)来的?为什么文科专业,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虽然作者最后把问题归结于教育制度,但是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他对“二本文科考研女”的不满。作为一个曾经的“二本出身考研女”,而且现在也由理科转到了文科,我也谈谈我对此事的看法吧——说实话,我觉得在这样的现状中,“二本·文科·考研女”实际上是最无辜的。 首先,大家都应尊重人才市场的客观规律吧——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务,所以作为导师,您要和世界500强企业、国外高校、政府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内其他专业其他院校的导师一起竞争优秀的人才。你们不是很好奇“优秀的人才都到哪里去了”吗?看看国内一流大学的民谣就知道了。早些年的说法是“一流学生出国、二流学生考研、三流学生工作”;这几年的说法是“一流学生工作、二流学生出国、三流学生考研”。虽然个别会有例外(比如有些特别优秀的、超一流的学生也选择在国内读研),但是这样的高校民谣大致反映了时代的大趋势以及优秀人才的主要流向。这里先不讨论我们的导师如何能吸引那些打算报考公务员的学生和打算找工作的优秀学生,我只谈谈我所知道的两个例子——导师们是如何主动吸引那些具有学术潜质与兴趣的优秀人才来报考他们。 在版纳园工作时,有一次听到一位导师抱怨:“每次考研的成绩出来后,就会发现我们想招的学生都没有报考,而考上的都是来自一些很一般的大学”。这时另外有一位导师就说:“这个还是要靠自己走出去宣传。我去年去了**大学(排名很靠前的一本)作讲座,结果当时就有学生对我研究的方向很感兴趣,想报考我的研究生。后来他果然来了。”这位老师经常去高校讲学、一方面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到潜在的科研苗子。所以他的生源一直都不错。他说,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学生对于版纳园缺乏了解,甚至对整个西部地区的认识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印象上,因此报考人数较少。他建议人事教育处组织版纳园的科学家到全国各大高校进行演讲,一方面有利于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生源。 另一个例子是“科学文化人”的几位导师。他们主要是研究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学史方面。应该说,这些都是比较冷门、小众的方向。但是这几年,这个专业的报考人数逐年增长。在《东方早报》的一篇访谈里,江晓原对记者说:“现在媒体从业人员中来读我的研究生的逐渐多起来。他们自己本来是媒体从业人员,最初是来这里寻求作者资源,后来他们就自己考了我的研究生,觉得到这里来读书,既可以吸收科学文化方面的思想资源,又可以发展出一批作者资源……在读博士中还有一个是北方某出版社的副总编;今年报考我的博士生中又有一家出版社的总编……”当然,或许并不是所有导师都喜欢或者认同这么主动地将自己“推销”到主流文化层面,但是适当地宣传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多少还是有些益处——至少能够吸引到一些好的生源吧。 另一方面,我觉得一味地指责“考研基地”也是不应该的。下面的人唱什么歌,是由台上的指挥棒决定的。如果考研的题目就是以基础知识为主、需要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那怎么能够埋怨招来的人都是死记硬背型的呢?另外,您以为女生就喜欢背那些玩意儿吗?我备考的时候,也是像喝中药一样,捏着鼻子把它们灌进去的呀!至于“思想、创意”之类,我很欣赏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老师的一段话:“做学问没有才情不行,单靠才情也不行。我见识很多志存高远的北大学生,不屑于从小事做起,看不上具体的专业训练,整天想着如何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在《假如没有“文学史”……》(《读书》2009年1期)中,我曾提及:成功的文学史研究,必须兼及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个人趣味、精神境界。为何连“劳动强度”也算在内?你用什么资料,花多少力气,下多大功夫,内行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劳动量大的,不一定是好论文;但没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凭小聪明写出来的,不会有大的贡献。” 最后,还是想说说“二本考研女”。我们都明白,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考研比高考更公平(至少考研时不会因为你是北京户口就给你100多分的优惠)。所以二本出身的学生,不一定就比一本的差;他/她们在考研中考得好,也不一定是因为“一进校就开始备考了”。另外,在她们最好的年华,没有去参加“非诚勿扰”的相亲、没有去追求一份有着五险一金的工作——如果选择这些,她们应该能够活得更加光鲜、更加轻松一些吧。她们选择了学术这一条寂寞的道路,无论如何,还是源于内心中有一些坚守、有一些对智识和美感的向往。在这个时代能够静得下心来看书的女生,还是请导师们珍惜吧。
20359 次阅读|102 个评论
用科学方法将非重点学校中的优秀考生选拔出来
热度 33 lin602 2012-4-16 19:18
近期网上有关研究生考试招生博文很多,特别是其中有关‘考研基地’考生录取的问题正反两方面意见很多。 我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大约一半同学来自于非重点学校,毕业后各自走向工作岗位,许多非重点学校的同学发展得很好,所以我一直认为非重点学校中有非常多的优秀学生。那时候考研究生考的门数比较多,除了英语,政治外,专业课有三门左右,难度比较大。特别是有一门综合题,涉及的课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化学课程,题量非常大。因为能够考上,的确学习是很优秀的。那时候根本没有考研基地一说。 考研基地一说是近十多年出现的,特别是近几年,情况尤甚。原因是许多非重点学校(特别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学生与教师一切为了能够考上研究生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毕业论文、专业实验、非考研课程都不重视,甚至免了。以至于这些学生被招入学校做研究生时,基础不好,导师带起来相对来说要吃力。 昨天我们研究生面试时,部分学校的考生根本就没有做毕业论文,查资料也是不清楚,问了一些基础问题,许多人回答不出来。当然其中也有部分好的学生。 希望大家不要对上面现象否认,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的感觉,我就听到了许多大学的同学与朋友们这样说过。有的学校与导师就是因为多年受到这样情况的困惑,以至于私下在复试时进行部分限制。 怪谁? 怪学生?不!他们没有错,他们是根据考试规则进行的,他们要求向上是非常好的,这种精神也是民族的希望。 怪导师?不!导师也是非常希望收取相对好的学生,其实内心里,只要学生优秀,导师是不问考生们出身的。但多年这种情况,让他们也不知所措。 怪考研基地的学校?不!这些学校因为基础差,经费少,师资差点,科研条件不足,经常也没有办法与重点高校一样的进行教学活动。他们给学生提供考研条件也是没有错的。 错在那里?错在研究生的选拔考试与选择方式上! 目前只考四门课的做法,特别是工科院校三门课(政治,数学,外语)统一考试,只考一门专业课的情况下,国家线按这四门分数进行划线进档,这种考试方法无法将非常优秀的人才从中选择出来,而且也不能指导学校对大学生的专业面、查资料、做实验、科研进行有效的教学与实践。 目前应该改变这种研究生考试方式,加大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考试内容,加入综合考试内容,以考察考生们的综合素质,让优秀的学生真正能够表达出来(要考虑非重点学校实验条件与科研条件上足,不要因为这点要让优秀人才被挡在门外)。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们多学习点专业与专业基础知识(因为这些教材与书图书馆都是有的,也可以买到),促成他们学会查资料(一些资料库许多学校有的,还有免费资料库),对基础实验操作重视起来。也促成学校不要单单为考研而开设课程,提高所有学生的专业与专业基础的学习面,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即使不读研究生,直接到社会上工作也是非常好的。 真正优秀的学生会表现出来的。如果非重点考生在科学的研究生考试与选拔方法下脱颖而出,让导师们不再有这样的疑虑,我相信导师们非常乐意收这样能够吃苦,能力强的考生们。 导师需要优秀的研究生,这是不容怀疑的。 如果目前这样继续下去,最后受害的真正是非重点学校的优秀考生们。他们才是‘冤大头’,因为在这种选择方式下面,他们被埋没了。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受害的是社会,到单位来工作的学生都是为考几门课上研究生而培养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3901 次阅读|74 个评论
研究生‘调剂’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热度 12 lin602 2012-4-15 22:44
对于研究生招生生源好的学校与专业,不涉及调剂问题,但对于许多学校或专业,调剂是正常现象。 研究生招生调剂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还不太好解决。 1 互相遵守承诺的问题: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通过调剂时,一个调剂考生可能会联系多个学校,如果这个考生答应这个学校甚至这个学校的某个导师愿意调剂过来,你给他指标但最后他可能不来了。因为招生有个时间问题,他到后面说不来时,这个导师或专业可能就会浪费了指标,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多次了。当然也出现导师答应后,招了其他研究生,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一般来说,考生违反承诺的现象要多一些。前几年为了互相承诺,收取考生几千元保证金,但后来因为上级指示而取消了。这个现象到底如何解决,到现在也没有好的办法。 2 导师与研究生互选的问题:需要调剂生源的时候,为了能够保证自己能够招到学生,达到分配的指标,导师往往对先来联系的考生优先答应,因为后面的不定因素很多。既然有考生来联系了,如果各方面条件还可以,往往会同意的。但后面有更好的考生时,但导师已经答应前面来联系的研究生,只能忍痛割爱,所以会出现后面素质好的考生也不能被招的情况。可能不少人会对这种情况进行‘指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不好避免的。现实非常无奈,如果导师或学校不给联系的考生一个承诺,那么这个研究生心里是没有底的,他不知道能不能录取,没有承诺时,他只能再联系能够给承诺的学校或导师。如果某个导师或专业都是这样不能给调剂生承诺,那么最后可能会调剂不到研究生,谁愿意调剂到没有承诺的导师处呢。 3 调剂生中‘考研基地类型’的考生比例很大:许多基础不太好的学校(例一些地方的师范院校,一些工科学校)的考生,他们往往靠考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这些学校的学生将考研究生作为自己大学期间最最重要的任务,基本上冲着所考的几门课进行‘攻关’(大家看这几天科学网博客上已经多篇博文说这问题了),因为数学、政治与英语三门课份量很大,另一门专业课也基本上是专业基础课,加强复习多做题,许多考生考研成绩非常高,上了国家线。但他们在所报志愿的学校(985,211)复试时,经常被刷掉,所以他们经常被调剂到其他学校。复试时能够看出,许多这些考研基地类型的学校基本上不做毕业论文,查资料也不行,实验做得少,经常一问三不知。这种现象非常突出,所以许多考研基地类型的学校上了科学院一些研究所及大学的黑名单中。因为国家线是按比例划的,所以调剂生中这类学生比例很大。
5121 次阅读|25 个评论
我为神马既不心惊,也不心凉?
热度 24 boxcar 2012-4-14 09:43
王云才老师前天的一篇“ 应聘博士的简历来了 —— 从喜悦到心惊 ”【 1 】,昨天被黄秀清老师解读为“心凉”了【 2 】,然后洋洋洒洒地分析了一下“教育大跃进” + “学位大注水”的现状及其恶果,这终于让老黄有“精”了(戴上了“精选”小红花)。今天早上,王云才老师赶紧解释他为什么“心惊”【 3 】,还给出了一个他们院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面试来源及报考学校的列表,让俺在一些近几年非常熟悉的大学校名之外又额外多知道了若干学校的大名,很好。 俺非常理解王老师的心惊,也能体会到黄老师的心凉。不过,就自己的感受而言,看到这种场面和阵势(王文中的列表与黄文中的柱状图)是既不心惊,也不心凉。因为,如果我因此而心惊,没准早就因惊吓过度而精神失常了;如果我心凉,在哈尔滨这个苦寒之地难保不在一个数九寒天的凌晨给冻死。 10 年来,这样的列表我已经看过 N 多遍,这样的指数规律上升曲线,也见过 M 都回了,在历经最初的困惑、失望和杯挨后,迄今已然可以泰然处之了。 事实上,在过去的 10 年里,我们招收的研究生有一多半来自王云才列表中的那些类型的学院或大学,其中自然不乏 “考研基地”(或称“考研专业户”)。现如今,“考研基地”多半已经上了各种大学及其诸多教授的“黑名单”,已经像“烤烟基地”一样容易遭到抵制。教授们对考研基地培训出来的“高材生”们的普遍评价是“基础太差”,认为他们除了考研课程反复学过 N 遍能考出个很高的成绩外,其他很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能只学了 1/N 遍,知识盲点、弱点太多,许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人能力难以胜任科研任务。如果一位此前门下弟子素以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多著称的教授某日忽然面对这样一份列表,只在报考学校栏看到各种名校和科学院研究所的大名,却在来源学校栏中完全看不到那些熟悉的名牌大学,却充斥着那些不知名的学院和由于培训考研生才变得知名的院校的名字,不把他吓得心惊肉跳才怪。好在俺 10 年之中能招收到的研究生之中只有约 1/8 是本校保送生,其余多半来自这些非名校,甚至最初还有非名校考非名校未遂调剂过来的,所以看到这样一份名单就不必再心惊,而完全可以 Hold 住了。 名单固然没把我惊住,学生来了是不是就会把我 LRJ 雷倒呢?也木有!这些考研基地出来的学生,基础确实让人不感恭维,但绝非一无是处。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肯卖力气能吃苦,学习和工作状态还比较好,如果再能够克服自卑情绪,更加自信些,在从事他们力所能及的研究时完全可以做得很好。作为导师,无疑应该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给学生选课题和设计研究方案时应该对其基础和能力有所考虑;在工作安排上也应该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指望一蹴而就。当教授们有的是机会选择名校出身的“牛”学生的时候,或许没有谁会对这些成绩好、基础差、能力也多属一般的学生感兴趣。但是,国内名校的学生把眼光锁定在了国际名校,导师们因此再没有更好的选择,甚至连神马“酒吧舞”和“二摇摇”级别的学生都一生难求的情况下,也只能招收这些学生,毕竟多数人在“讲究”不起的时候,通常也只能“将就”了。话说回来了,带这些学生的确多半是吃苦受累的差事,可咱们当导师的不久是干这行当的么?! 黄秀清关于“教育大跃进”的提法,似乎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但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最近 14 年里扩张得太快,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地表现出了不均衡发展,其过热的态势相当的明显。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结果,自然会是高教“产品滞销”——学生就业难。其实就像 50 多年前一样,“大跃进”的过后也必然跟随着一个“困难时期”。当前大学生和研究生们的求职就业难,无疑已经让学生、家长及其导师“心凉”;很多毕业生的素质低、水平低和工作能力不足其实更让用人单位“心凉”。但是,我们也不妨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所谓的就业难,其实并不全是就业岗位的绝对稀缺,而是大家求职和用人的热情空前地高涨,经常是一个职位几十个人去角逐,而同时每个毕业生都要投出几十分简历出去,在大家都广泛撒网希望补到最大的那条“带鱼”(待遇)的情况下,撒出去的网不纠结在一起才怪!在热情和热度都太高的情况下,心凉一点儿、头脑冷静些也未必是坏事,总比烧昏了头要好。 在“学位大注水”的情况下,再凉一些、冷一些,或许可以把学位中的水分冻成冰晶,让人对这些水分看得更清楚和明白。面对各种单位“人才高消费”的现实,“人才”自己可不能也稀里糊涂地去追求“高消费”。恰恰相反,在“人才高消费”、拿博士去干硕士的活儿、拿硕士去做本科生甚至大专生就能干的工作的情况下,薪水是难免也要缩水的,所以人才们多少还要有些过紧日子的心理准备。 参考: 【1】 王云才: 应聘博士的简历来了 —— 从喜悦到心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3458do=blogid=558668 【2】 黄秀清: 王云才老师心凉的背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558743 【3】 王云才:我为什么心惊 —— 兼答部分博主提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3458do=blogid=559028
个人分类: 教育|6128 次阅读|4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