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画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藏品说史(5)| 杨孝述和杨臣勋——说说中国科学社同仁中的父子兵(2)
ScientificNK 2020-7-10 15:02
杨孝述和杨臣勋 ——说说中国科学社同仁中的父子兵(2) 杨孝述(1889—1974),字允中,1910年考入清华学堂,后以庚子赔款赴美留学,于191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电工系,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他是中国科学社早期社员。1928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理事,并连选连任,直至1948年。他创办并发行《科学画报》,积极宣传科学,是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杨臣勋( 1919—2007 ),是杨孝述的长子,1942年3月与他的姐姐杨姮彩同时加入中国科学社。杨孝述、杨臣勋父子同为中国科学社社员,共同任职服务于中国科学社,都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编辑)刊物并出版著作,是中国科学社同仁中名副其实的“父子兵”。 一、杨孝述:筚路蓝缕创办《科学画报》,堪称表率 1933年1月,时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中国科学社创办)总经理的杨孝述在中国科学社理事会上提出创办《科学画报》的构想,但因办刊经费、编辑力量和发行等未能落实而搁浅。 虽然提案未获通过,但杨孝述并未放弃。他找到具有丰富编辑出版经验的中国科学社社员冯执中商议,两人不谋而合,当即就说好由冯执中担任经理编辑。杨孝述又与中国科学社社员徐韦曼、卢于道、周仁、王琎等进一步筹划创刊事宜。大家认为,这本刊物应由中国科学社负责编辑,因为该社人才济济;应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负责印刷发行,因为该公司拥有精良的进口印刷设备和图书发行人员;办刊经费应由这两个机构先行垫付。考虑到杨孝述所任职务,大家觉得由杨孝述分别向这两个机构提出比较合适。 杨孝述即在1933年6月13日召开的中国科学社第108次理事会上再次提议创办《科学画报》,并详述相关方案,得到了杨杏佛等不少中国科学社理事的大力支持,获得通过。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董事会也通过了杨孝述的这一提案。 在杨孝述的主持下,经过不到两个月的紧张筹备,1933年8月,中国现代科普的发轫之刊《科学画报》在匆忙中诞生。创刊后不久,冯执中因病辞职,杨孝述接任经理编辑一职,接过这一棒即呕心沥血整整17年。 《科学画报》创刊号封面 王琎为《科学画报》撰发刊词 时任中国科学社社长王琎在发刊词中表述了办刊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普通科学智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我们希望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或照片,把世界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于谐谈游戏都介绍给他们。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中一部分,使他们看科学为容易接近可以眼前利用的数据,而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幻术……我们希望这呱呱堕地的《科学画报》,可以做引大众入科学的媒介。”《科学画报》被设计为一本12开40面的半月刊,甫一发行就让人眼前一亮,人们领略了科学的神奇,感受了科普的韵味,出版没几年,发行量就超过两万册。 杨孝述十分重视与读者的互动,特地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内80多位著名科学家成立了“科学咨询部”,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将其中有普遍意义的问答刊登在《科学画报》“读者信箱”专栏中。此外,这些专家在与读者交流时还可与读者建立联系和合作,甚至可争取广告。 杨孝述还组织了不少富有特色的活动以吸引读者眼球。在创刊号上就有两则奖金启事,一则是中国科学社爱迪生纪念奖金给奖办法,另一则是一位高女士捐赠1200大洋设立一基金征集科学论文,两种评奖均奖励给获奖者高额现金和一枚金质奖章。 当然,在办刊中杨孝述艰辛备尝。据杨孝述女儿杨姮彩 回忆: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上海是个孤岛,刊物无法发往内地,但尚可通信。杨孝述就把《科学画报》一页一页撕下来,分装在几封信里寄给在桂林上学的女儿,再由她组织人员翻印装订后向大后方发行。由于翻印时只能印文字,无法复制图画照片,因此那时发行的是没有图画的《科学画报》。 其实,杨孝述当时之所以要坚持创办《科学画报》,是因为他发现,虽然中国许多人不理解和不重视科学,但还是有一部分民众推崇科学,希望自己和孩子能学习和理解科学,杨孝述就把握住这个科普商机。《科学画报》出版后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一路走高,充分证明了杨孝述敏锐和不凡的商业眼光。杨孝述还对《科学画报》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编辑“《科学画报》丛书”,到1950年已出版了46种,盈利可观。他自己就曾经根据《科学画报》中的素材编写了一本《物理游戏》,1946年6月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并多次重印,深受读者欢迎。 《物理游戏》书影 《物理游戏》扉页 《物理游戏》目录 二、杨臣勋:编著《世界工程奇迹》,勤勉不让乃父 上海沦陷前,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的部分设备内迁,杨孝述奉命留守中国科学社总部。日军占领上海期间,杨孝述坚守《科学画报》的出版阵地。由于人手紧张,杨臣勋1941年从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就到父亲任职的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担任《科学画报》的编辑工作,后被中国科学社理事会聘任为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副经理。期间杨臣勋不仅参与了中国科学社工程丛书的编辑校对工作,自己还编撰了《世界工程奇迹》一书,于1942年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该书介绍了世界各国桥梁、建筑、古代建筑、道路、铁路、隧道及水利等重大工程,其中包括钱塘江大桥、上海市体育场、滇湎公路、长城等中国古今建筑,旨在揭示“现代工程师之思想技巧及其精神毅力”,“不但可以使一般人认识现代工程之实质与其重要性,亦足以供工程学生之借镜与修养焉”。 《世界工程奇迹》书影(封面为钱塘江大桥) 《世界工程奇迹》扉页 三、用特殊的方式传承爱:值得历史铭记的中国科学社“父子兵” 任鸿隽曾说,许多社员始终为科学社服务,“数十年如一日,这如已故的胡明复先生、杨杏佛先生,及现存的秉农山先生、钱雨农先生、杨允中先生,皆在社中主持研究,或服务社中在二十年以上。这是因为他们真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里的“善道”,在杨孝述、杨臣勋父子身上不仅体现为普及科学的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也表现为儿子用子承父业的方式诠释着对父亲的理解与爱戴,他们父子坚守科学救国初心、携手踽踽前行的背影,是中国科学史上一道亮丽、感人的风景。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社研究|45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可能改变世界的13个终结(下)
热度 11 Einstein 2017-3-28 09:33
按:译文刊载于2017年3月号《科学画报(新知版)》,续上篇博文。刊载时13个“终结”的顺序编辑有调整,博文采用原文顺序。这7篇“终结”的作者分别是: 7 、麦肯·尤兰( Maiken Ueland ),悉尼科技大学数学与物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8 、丹尼尔·科辛斯( Daniel Cossins ), 《新科学家》专题编辑。 9 、理查德·韦伯( Richard Webb ),《新科学家》首席专题编辑。 10 、迈克尔·佩奇( Michael Le Page ),《新科学家》专题编辑。 11 、麦格雷戈·坎贝尔( MacGregor Cam pbell),同2(见上篇博文)。 12 、克里斯托弗·卡帕( Christopher Kemp ),科学作家,为《新科学家》、《自然》等撰稿。 13 、丹尼尔·科辛斯( Daniel Cossins ),同 8 7、你的终结 全世 界每年有约600万人死去( 按:翻译时感觉此数字偏小,经核实,2011年世界死亡人数为5500万,供参考 ),但是死去的原因多种多样。下方的条状图示表明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人们死亡的原因。对每一个年龄组,每一种色带的高度代表了2014年因相关疾病或事故而死亡的百分比。 尸体是如何腐烂的呢?总有一天你会离世,一旦你去世,你的身体将会发生什么?尸体分解的速度取决于环境,但是对每个人而言这些阶段是相同的。 0-1天 变硬 当你的心脏停止跳动几小时后,血液淤积在血管中,肌肉变得僵硬,这会从脸部开始。你的细胞开始自消化,苍蝇会在尸体上孵卵。 1-10天 膨胀 肠道中的细菌从死去细胞中享受盛宴,释放的气体使腹部鼓胀起来。一些气体从身体的孔洞中逸出,产生出特殊的腐臭。 10-20天 溃烂 充气的尸体如此膨胀,以至于你的皮肤都破裂了。因此体液渗出,微生物和蛆虫会饱餐你的软组织,从而导致了尸体皱缩和溃烂。 20-50天 萎缩 当大部分软组织消失后,苍蝇和蛆虫继续前进,还有皮蠹科甲虫会尽情地享用残肤剩肉。 50天之后 干枯 剩下的缓慢腐烂,毛发也不能幸免,最后 只剩下枯骨。 8 、性的终结 有关性终结的传闻或许为时过早。至今它仍好好的,此外从生物本性上讲我们生来就需要它。但是当提到受孕,它便不是唯一的选择了。无性生殖已越来越普通了。 去年,研究人员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培育出了人类精子和卵子的前体细胞。出于伦理上的考虑,研究人员没有将这些细胞诱导成为全能的精子和卵子。但这项应用在小鼠身上实现了,据报道中国的一个研究小组用干细胞来源的精子培育出了健康小鼠。 如果这项技术能在人类中安全地重复运用,将会发生什么?这对不孕症将是一种彻底治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艾伦·佩西( Allan Pa cey )说。这也意味着同性夫妇不需要捐赠者的帮助便可怀孕。 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女性的干细胞生成精子,男性的干细胞生产卵子的话,这甚至提升了单性生殖的希望。这样后代便不是相关个体的克隆,因为每次产生的性细胞 DNA 都会“重新洗牌”。即便如此,这也不是好消息,佩西说。因为自我繁殖与近亲繁殖类似,它把后代可获得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了一半。 无性生殖也吸引了那些可以自然怀孕的人,因为性细胞产生时 DNA 的混合会发生问题。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婴儿由于基因缺陷天生残疾。更多的儿童由于基因变异更容易患上严重疾病。 在将胚胎移植到子宫之前,准父母可以拥有已进行过基因缺陷筛查的体外胚胎。使用干细胞可以更容易产生大量卵子,这些卵子依次进行植入前的检测,从而获得更合适的。 但是这种应用是否会被允许?佩西考虑到破坏胚胎会受到强烈反对,因此猜测不会。 加州斯坦福大学法律和生物科学中心主任,《性的终结和人类生殖的未来》 一书的作者亨利·格里利( Henry Greel y )对此持不同意见。他预测干细胞将首先用于帮助那些无法产生精子和卵子的人。一旦获得了允许,格里利说,别的应用就会接踵而至,特别在美国,那里任何获得批准的医疗产品的标签外使用都是允许的。 同辈的压力甚至可能说服自然怀孕的人们,这是不负责的,只会导致生育诊所恳求我们“拥有最好的孩子”而使其获得利益。格里利说,这将会改变人类,人们需要注意这一问题了。 9 、经济增长的终结 如果经济萎缩或疲软,你就麻烦了。你希望 GDP 变大还要持续增长,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表面上看,对经济增长的痴迷无可厚非。一块更大的蛋糕意味着更多分享, GDP 的进一步增长会落入到一个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中。是这样吗? 经济增长有其自然极限的思想首次引起公众关注是在 1972 年,因为罗马俱乐部思想库的一份《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它声称早晚有一天,世界经济增长需求的资源会超过地球能提供的。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牛津大学环境经济学家卡梅隆·海浦伯恩( Cameron Hepburn ) 说。“关于资源耗尽耸人听闻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四五十年,它们没有成为现实而且也不会。”他说,资源是有价的,当太多外力使价格上涨时,这种经济燃烧会促使我们去寻找替代方案。 创新是持久的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但是创新可能也是有限的资源,位于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的罗伯特·戈登说,他是《美国增长的起落》的作者。他认为,自工业革命首次阵痛以来,经济增长伴随着持续的技术革命: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和数字通信。但是现在不容易看清下一次增长从哪里产生。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自 1970 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的 GDP 增长一直走低。 海浦伯恩认为这种观点过分悲观了。他说,“我不认为人类在衰退,部分原因在会计工作, GDP 被定义为经济行为产生的商品和服务总额,它并不是衡量社会中经济增长的合适方式。社会可以发现更好的使商品便宜的途径。”他同时看到了一项潜在的促进生产力大增的创新——廉价的太阳能。 无论如何,没有经济增长的世界是否就糟糕呢?传统的悲观论者认为是。戈登说,经济的零增长会带来政治的两极分化:很少有钱去资助学校和医院,富人和穷人的鸿沟将拉大。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和美国民粹运动的增长给了我们警示。一些悲观论者甚至目睹了 1930 年代零经济增长伴随着政治动乱引发了世界大战。 前景并不令人悲观,英国吉尔福德萨里大学的提姆·杰克逊( Tim Jackson )说,他是 2009 年出版的《没有增长的繁荣》一书的作者。除了一定水平的物质发展外,我们的幸福并不依赖于生产和消费更多的物资。 在这种观点下,在后增长的世界繁荣并不会缩水:分享型经济会更强调翻新和整修而不是生产新商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活动中,这些是提升价值同时保持社会凝聚力而不需要消耗更多的途径。 这听起来像乌托邦,并需要重新回顾支撑了经济思考达一个世纪或更久的假设。我们或许应该结束更富有者。“无论如何去完成并不是件平凡的事,”杰克逊说,“但是我们可以用较少的钱得到更多快乐。” 10 、冰的终结 上次冰河时代结束于 12000 年前,当时冰层从欧亚大陆和北美撤退。我们现在正受惠于间冰期的温暖,但是地球上仍存有大量的冰。仅南极覆盖的冰层面积就超过美国和印度两国的国土面积,在某些地方厚度接近 5 千米。 或许持续不了多久了。如果我们愚蠢到把所有发现的化石燃料用尽的话,冰河时代将会终结,这是去年(译者注:指 2015 年)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这将会持续数千年,当最后一大块南极冰融化或者滑落到海洋时,全球海平面将会比现在上升 70 米。平均而言,就是如此。 不过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海平面会下降。因为水上冰块的缩减会比过去产生较小的引力。当冰全部融化后,陆地将会缓慢上升。 冰的消融对北极熊是个坏消息,不过也有受益者。植物、动物和人类可以进驻了。如今格陵兰岛是一块白色的贫瘠之地,只有在海岸有一些绿地,最终整个岛将变绿。还有更惊奇的变化,它便是极点。当格陵兰岛的冰层消失后,地轴便会指向该岛。地球的旋转会轻微减慢,这是因为赤道海平面的上升就像一个自旋的舞者张开双臂而降低转速。这听起来充满戏剧性,不过没什么严重后果,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帕克分校的理查德·阿利说。 海平面的上升并不如此。从太空俯视,这些改变并不剧烈。确实一些大块的陆地将消失于碧波之下,其中包括弗罗里达、孟加拉、荷兰、丹麦、英格兰东部和中国一大块。不过在绝大多数地区,只有沿海相对较窄的区域会淹没。 将消失的陆地几乎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现有人口,那里有人类建设的最大城市。威尼斯、伦敦、纽约、上海、悉尼以及更多的城市会部分或全部消失在这场只能想象的、缓慢到来的大灾难中。 这恐怕不是第一次人类被迫撤退。在上次冰河时代末,海洋吞没了世界范围的大量滨海平原。比如道格兰,它曾经连接着英国和欧洲大陆,但是现在淹没在北海了。 正像当初道格兰的情境,如今沿海大城市的居民毫无疑问会移居他处。或许有一天南极地区会成为那些宏伟大都市居民的归宿,在那里建造的城市就像 10000 年前那些居民建造的那样原始。 11、银河系的终结 作为漂浮在夜色之海中的一抹光带,银河看上去非常稳定。的确,它和环绕其周围的宇宙一样古老。但是正如引力创造了我们称之为家园的星系一样,引力也决定了其命运:银河在与邻近的仙女座的“慢舞”中死去。 仙女座,也称为螺旋状星系 M31 ,以每小时 360 千米的速度直奔我们而来。幸运的是,它距我们有 250 万光年之遥,在未来 4 百万年内它不会与银河系相撞。 天文学家知道仙女座的靠近已经近一个世纪了,但是对其轨迹的测量不足以精确到告诉我们的星系是会“受伤”还是遭到“撞击”。现在答案明了了。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托尼·索恩( Tony Sohn )说,“我们的测量表明它们的相遇将是一次迎面碰撞”。他利用了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在三维运动上追踪了仙女座的轨迹。 碰撞本身会持续 25 亿年。起初仙女座在夜空中若隐若现,可能更亮一些。然后,两星系中的数千亿的的恒星、巨大的气体云和暗物质旋转和撞击。新星体产生的区域将会点燃,它们每一个都会持续几千年。 当这两个星系融合成一个更大星系时,有时称之为 Milkomed (注:这是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两个词合成的一个新词),它们可能彼此穿越许多次。索恩说,但是星系中的恒星和行星不大可能彼此相撞,因为银河系中恒星的平均距离是 4 光年,这为仙女座星系中的恒星和行星顺畅穿过留下了足够空间。索恩说,无论你是否相信,最初的碰撞对太阳系都不影响,尽管这种侥幸可能会影响到引力 和行星轨道。 当“融合”完成后, MIlkomeda 或许就像椭圆星系一样稳定下来,一个在夜空中漫射光芒的巨球。银河合并完成后,在无尽的夜空中将成为一条稍微大些的光带。 12 、智人的终结 我们人类是一支成功的群体。没有其他物种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或形成我们这样完整的环境。如此,我们便可以避开许多促使我们进化的选择压力。但是智人在过去几千年比过去进化得更快,并且将持续如此。那么我们智人的命运将会如何? 预言我们未来的进化比较复杂:很难知道会出现怎样的遗传特性,以及其中哪些会起作用。虽然如此,科学家开始通过研究健康和生殖趋势以考量进化的可能性。 比如一个由耶鲁大学   斯蒂芬 ·   斯特恩( Stephen Stearns )领导的小组发现,过去 60 多年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镇( Framingham )相对矮胖的妇女比具有相反特征的妇女拥有更多的孩子。他们同时发现这些身体特征可以遗传给她们的女儿,表明自然选择依然在人类中起作用。很难说是什么选择了这些特征,但是我们可以预期,平均而言西方国家的妇女将变得有些矮胖。 更激进的是,我们已开始主导我们的进化了。依靠塑造我们的环境和文化,无意中我们便会使基因产生可遗传的变化。但是如果复杂的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可以在精子和卵子中实施全基因组工程的话,我们将会比以往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特征遗传给下一代。 很可能我们的整个计划会缩短,通过核毁灭、无法控制的气候改变或者别的灾难。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少一些智人会幸存下来,或许被迫撤到一些偏远的避难场所。对 70 亿个体紧密相连的物种而言,由于不同的生态环境我们将变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群体都受其环境压力的影响。 这些是有利于新的不同物种产生的环境, 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人类学家伊恩·塔特萨尔( Ian Tattersall )说。如果那些种群足够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利的随机突变便可能融入到幸存智人的基因组中。随着遗传特性的积累,人口便出现了分化。 最终,举例而言,加拿大北极地区的人们适应了环境的挑战而具有了新的特征。同时在澳大利亚,人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适应了新的环境。最后,一个群体的成员不再能与另外群体的成员繁殖生育——这是新物种产生的关键特征之一。 如果那些新人类再次接触的话,一定会爆发战争。塔特萨尔说,“我们很可能处在这样的境遇,非常像上次冰河期的末期。现代人已经遍布全球,对抗其他人种并消灭他们。”因此历史可以重演,就像过去我们战胜的那些物种一样,我们所有征服的物种终会被迫灭绝。 产生新人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哈佛大学研究人类进化的戴维·皮尔比姆( David Pilbeam )说,它可能持续数万年,如果不是数百万年的话,这将使这一物种形成变得几无可能。不考虑世界末日情景的话,除非人类失去探索的冲动,彼此隔离的人类在新人类出现之前可能会相遇并繁衍后代。 最后,智人可能会在别的星球开拓殖民地,从而为新物种的产生提供足够长的隔离时间。因此如果会产生新人类的话,他们将是外太空新奇世界的奇异环境造就的产物。 13 、宇宙的终结 吞噬、崩塌、解体还是冻结?所有的一切结局都依赖于暗能量的神秘特性,或许不是…… 大冻结 在 1990 年代,对遥远超新星的观测揭示了宇宙在过去数十亿年来一直在加速膨胀。“暗能量”是加速膨胀的根源,但没人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一切不改变的话,像大多数宇宙学家预言的那样,宇宙“气球”持续膨胀最终变得非常稀薄以至于星系、星体甚至微粒都不再接触,甚至彼此消失在“视野”之外。新的星体不再产生,既有的恒星将燃烧殆尽。因此随着宇宙的温度会跌至绝对零度,死寂的宇宙终将消失在寒冷、黑暗的“啜泣”中。 大解体 暗能量使宇宙数十亿年来“分裂”如此,很可能越来越严重。如此的话,宇宙注定面临一个比冻结更离奇的命运。“暴虐”的暗能量将会逐渐撕裂星系与星体,最终甚至撕裂时空本身。最近的计算预计最早的“大解体”将会发生在 28 亿年之后,在太阳烧尽之前。不过,大多数宇宙学家认为太阳系是安全的。即使大解体要发生的话,最大可能也会在数十亿年之后。 大崩塌 如果无论什么原因暗能量变弱,引力将最终改变宇宙幽灵般的厄运,从而走上它途。宇宙再次开始塌缩,恢复到其最初点状无限致密的状态。大爆炸宇宙将与大崩塌伴生。尽管这对宇宙中所有能事物都是坏消息,但其对宇宙本身并不是坏消息:一些宇宙模型认为,(大崩塌引发的)“大反弹”将会创生另一个宇宙,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大吞噬 很可能存在干扰,会改变宇宙的结局。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赋予其他基本粒子质量的粒子,在某种情况下保持了宇宙的稳态。但是 2012 年欧洲核子中心( CERN )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是奇异的光,表明宇宙处于一种不稳固的“假真空”状态,濒临毁灭。任何时候的量子涨落都会产生一个真空泡。这种情况下,宇宙将会从内向外以光速“吞噬”自己,其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个人分类: 科普|7984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