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弗洛伊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电影鉴赏:《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之精神分析学
miran 2012-3-16 11:12
[转载]电影鉴赏:《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之精神分析学
电影鉴赏《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学内涵 电影鉴赏《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学内涵 电影鉴赏《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学内涵 电影鉴赏《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学内涵  由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导演的影片《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原名《谈疗法》(The Talking Cure),根据英国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赎罪》)的同名舞台剧本改编。 编辑本段影片信息 剧情简介 : 讲述的是一个跟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 有关的故事。不过,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 萨宾娜 ·斯皮勒林(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的犹太裔俄罗斯女子。作为精神病医生 弗洛伊德 (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和 荣格 (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的病人,这位女子给了两位心理学家极大的启发,却也促使荣格最终在理念上与恩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片 名:《危险方法》    演 员:维果·莫特森 凯拉·奈特利 迈克尔·法斯宾德   原片名:《谈疗法》    外文名:ADangerous Method    导 演: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 )    编 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   国家/地区:德国    拍摄点:莱茵河沿岸的古城科隆、苏黎士的博登湖、日内瓦    片 长:100min 主要演员: 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饰演……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 ) 饰演……萨宾娜·斯皮勒林(Sabina Spielrein)    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 饰演……荣格(Carl Jung)    莎拉·加顿(Vincent Cassel) 饰演……艾玛(Emma) 《危险方法》:“出轨”的精神分析学内涵 http://i.mtime.com/twentyfourlies/blog/7315997/ zerone 发布于: 2012-03-07 08:35 《危险方法》:“出轨”的精神分析学内涵 只有受伤的医师才有治愈的动力。      ——荣格 1 、荣格   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自传中,这位瑞士心理学家记载了他刚进巴塞尔大学学医时的一个重要的梦: ——黑夜中,他顶着强劲的风缓慢而痛苦地前行。浓雾到处飘飞。他把两只手作成杯状来护一盏小灯,而这灯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突然之间,他觉得背后有个东西正走近。回过头去,他看见一个硕大无朋的黑色人影正跟在后面。他吓坏了,却还清醒地意识到,一定得保住我这盏小灯,以便度过这个狂风之夜。   这个梦让年轻的荣格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存在着一种分裂。那提灯者指的是第一人格,这盏小灯就是人的意识及其理解力;而那投射在浓雾上的、紧紧跟随的影子则是第二人格,那是“一个为一种不同的光所照耀的、一个禁止人们涉足的王国”。   这个“阴影的王国”就是随精神分析学兴起而为人们熟知的所谓“潜意识”。   “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荣格在自传中写道,“我一生的外在性事件的记忆大都模糊了或且干脆就踪影全无了。但是我所遇到的‘另一种’现实,我与潜意识的较量,却无法消除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在这个王国里,总是存在着丰富的宝藏,与之一比,其他的一切便失去其重要性了。”   和所有精神分析学者一样,“潜意识”是荣格一生的主题,但他并不像弗洛伊德一样努力成为一名科学的、客观的、静观的分析者,而是努力向潜意识敞开自己,并与之较量——“不测和惊异应当归入这世界,这样生命才会完整”。在这种敞开与较量中,他的精神和生活总是不断地发生某种“出轨”。   在电影《危险方法》中,我们看到,这种“出轨”发生在荣格和萨比娜(病人、情人)之间,也发生在他和弗洛伊德(导师、“父亲”)之间。 2 、萨比娜   《危险方法》中的故事由知名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改编自他自己的戏剧《谈话治疗》,据说是基于荣格在治疗萨比娜的过程中记下的 50 页临床笔记,其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萨比娜的症状细节。    20 世纪初,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荣格开始在苏黎士的布尔格霍尔兹利精神病院担任助理医生。 1904 年 8 月,荣格接手新来的精神病人、不到 20 岁的俄罗斯犹太姑娘萨比娜,当时弗洛伊德才刚刚提出笼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和“谈话治疗”等概念。   荣格在萨比娜身上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了“谈话治疗”:他坐在她身后,逐步深入地谈论她的症状、挖掘她脑海中浮现的一些关键意象。荣格还发明了“单词联想测试”:他一个接一个地念单词,被分析者每听一个词,就必须回答出自己第一反应联想起的单词,荣格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对方的反应,包括沉默和犹豫的时间以及说话音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从中发现“情结”。   在某种意义上,精神分析学诞生之初的最大突破之处在于:有人开始认真地倾听精神病人的声音,开始尊重这个受到排斥的群体,试图真正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生了什么。而他们身上正藏着通往人类潜意识(阴暗面)的暗道。   “谈话治疗”在萨比娜身上起到积极作用,荣格找到了萨比娜的“创伤性硬核”:小时候光着屁股被父亲惩罚,她会从羞辱中获得(性)快感,长大后这种“非法的”快感被压抑了但依旧潜在地干扰着(“被压抑者的回归”)她的感知和情绪。   潜意识就是“被压抑者”的“阴影王国”。用荣格的话来说,“所有我知道,但在当时并未思考的事情;所有我曾意识到,但现在却已忘掉的事情;所有我的感觉已感知到,但并未被我意识头脑注意到的事情;所有我不是主动地、对其不加注意地去感受、思维、记忆、渴望和做的事情,所有将塑造我,并在某些时候会进入意识的未来的事情:所有这些都是潜意识的内容。”(见《心理结构与状态》)   萨比娜逐渐趋于正常,并成为荣格的助手学习医学,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非法快感的不道德之处,而是在谈话中逐渐学会正视自己的创伤性硬核,并用语言将被压抑者说出来,将它纳入现有的话语 - 能指网络,而不是(用道德)将它再次压抑。 3 、荣格   病人萨比娜经历了从从反常到正常的过程。与此相反,医生荣格在治疗中却经历从正常到反常的过程,因为萨比娜为他打开了一扇可以直面自己的“阴暗面”的大门,开启了深入自身潜意识的“出轨”之旅,也使他从家庭和职业的刻板秩序中获得了片刻脱离。   显然,在遇到萨比娜之前,荣格过着舒适、体面、富足和理性的生活,但是“对习俗和法律的遵从很容易成为对谎言的掩饰,这种掩饰极为巧妙,令人无法察觉。”荣格在晚年写道,无论他的正当性得到多少公众舆论或道德准则的支持,在内心深处、在普通人的意识层次之下,他仍听到一个低低的声音:“哪儿有点不正常”。   这几乎让人联想到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过着宁静而富足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断想到死,他把绳子藏起来,不敢带枪支,害怕自己突然自杀。或者,类似保罗·奥斯特虚构的人物:一次意外,突然让人觉得自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决心把自己从原来的轨迹中彻底抹掉。   在另类医生奥托·格罗斯的蛊惑下,荣格试着正视自己对萨比娜的欲望,正视那个总是要冲决现有秩序的“阴影王国”中奔突中的力量。“我便有意识地使自己服从于潜意识的种种冲动之下。”即使如此,荣格还是对此有过恐惧和反复,纠结着要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尤其在孩子们降生之后。   在和自身潜意识的斗争中,荣格认识到,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处理他人阴暗面的最好方法。他认为,承认阴影面表明了一种可敬的道德努力,人应当也可以找到一种携带着其阴影面妥善生活的方法。   “对个体而言,为了获得自我,必须接纳我们天性当中的那些低劣乖谬,甚至混沌无序的东西。我们需要用谅解与爱心来对待阴影才对,而不是去压抑与否认。”最终,无论对人还是对己,为了做到“用谅解与爱心来对待阴影”,荣格付出了高昂的精神和生活的代价。   和弗洛伊德彻底闹僵之后,荣格陷入了严重精神危机。 1913 年(一战前夕),萨比娜在回俄罗斯之前,最后一次见荣格。她和荣格坐在一起,他面对着一片起伏的湖面(潜意识),而她怀着别人的孩子则背对着他坐着。   “我对你的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好坏,使我了解了我自己。”荣格说,“有时你得做点不可原谅的事情,为了能让自己活下去。”那时候,萨比娜更像医生,而荣格更像病人。 4 、弗洛伊德   在《危险方法》中,导演在荣格和萨比娜的故事中穿插着他和弗洛伊德的故事,两条线索看似关系不大,但在思想上都贯彻着“荣格和潜意识”的主题。   从相识长谈到晕厥决裂,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关系史中最微妙的“出轨”点应该是美国之行。 1909 年,两位大学者的美国之行持续了七个星期,他们每天都聚在一起,分析彼此的梦,这是一种亲密而危险的交流。(梦境的叙述贯穿了整部电影,导演却完全没有作视觉上的展现,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当然也是一种没有人会轻易接受的巨大视觉挑战。)   那些日子里,荣格做了一些重要的梦,但他觉得弗洛伊德以性欲为核心的理论却无法加以解释。而且,荣格还从弗洛伊德的“性欲”偏执中察觉到他的潜意识冲动和病症。   荣格这样回忆:我仍然能够生动地回想起弗洛伊德是怎么跟我说的:“亲爱的荣格,请您答应我永远不放弃性欲的理论。这是一切事情中最根本的。您知道,我们得使它成为一种教条,一座不可动摇的堡垒。”   “很明显,他是要我帮助他建立起一道防卫这些威胁性的潜意识的内容的堤坝。”荣格说,一种不准批驳就加以相信的东西,其设立的目的只是为了一劳永逸地压制各种怀疑,但这却与科学的判断再也没有任何关系,而只与个人的冲动有关系。   两位学者对潜意识的认识都是深刻的,都意识到了深刻的危险,区别在于:弗洛伊德试图通过设置一个生理学的或生物学的强硬概念,一劳永逸地避免陷入“潜意识”这个泥潭不能自拔;而荣格则希望跃入深渊,在阴影中冒险。在这个意义上,荣格的拥抱潜意识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是“危险”的。   在那些弗洛伊德无法解释的梦中,荣格发现了大量集体性内容、象征性材料。这些梦开始把荣格引导到“集体潜意识”的观念上来,他对潜意识的研究逐渐从原来弗洛伊德式的个人人格至上论转向集体文化论。而紧接着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所上演的群体性疯狂,更像是图解了“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   无疑,人类总习惯用发达的虚假人格面具来压抑其真实存在中欲望、本能等异质力量构成的阴影,对自身阴暗面缺乏深刻的洞察使人类对付罪恶的能力大为下降,被压抑的阴影的反扑往往使现代人的道德显得那样脆弱不堪。   在《危险方法》的片末,影像结束在愁眉深锁的荣格形象上,接着用文字交代主要人物的结局:格罗斯死于一战后的饥饿,弗洛伊德遭到纳粹驱逐死于伦敦,萨比娜在俄国被纳粹占领军枪杀——精神接近崩溃的荣格静静地坐在椅子中,仿佛看见了他们遭遇到的罪恶。 —————————————— 《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时分 时间: 2012-03-16 09:55:03  来源: 人民网    关键词: 荣格 弗洛伊德 危险关系 1941 年 1933 年 内容摘要 : 《危险方法》仅将视线聚焦 1904-1913 年间的荣格与弗洛伊德,持续不到八年的这段情谊经历了一个高峰到低谷的过山车般的情感跌宕。”  电影《危险方法》中,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决裂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萨宾娜。 西方曾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 20 世纪是精神分析的世纪。”被誉为精神分析第一名著的《梦的解析》,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同分享至高荣誉,并列为代表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籍。精神分析学第一次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将人类的视线引领进意识幽深广袤的另一方天地,让人类重新发现自身。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他和开创了心理分析学的弟子荣格,可谓精神分析学界最出名的一对师生。然而这段著名的友谊终以荣格的“背叛”而分崩离析。 一贯气场神秘的导演大卫 ・ 柯南伯格相中了这个故事,在 2011 年 11 月上映的《危险方法》中将两位巨擘间的爱恨恩仇搬上了大银幕。编剧是曾因《危险关系》赢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克里斯托弗 ・ 汉普顿,他早在 2002 年就改编过这一故事,当时在伦敦国家大剧院由知名演员拉尔夫 ・ 费恩斯出演荣格。 这次的《危险方法》仅将视线聚焦 1904-1913 年间的荣格与弗洛伊德,持续不到八年的这段情谊经历了一个高峰到低谷的过山车般的情感跌宕。这部片拍得比较讲究,即使有的说法莫衷一是,但主要情节或台词都有其出处,篇末的字幕中还不忘免责声明:“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变,但一些场景,尤其是发生在私密情境中的场景,纯属推测。 ”   这大概有系于汉普顿这次着重引入的一位女性,一位历史上常被忽视的女性:萨宾娜 ・ 施皮尔莱因 ―― 荣格曾经的病人,一段时期的情人,后来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精神分析学家。 萨宾娜与荣格发生龃龉后转求弗洛伊德,做过他的病人,而她和他们交往期间,给这对师生都曾带来过不少思想的灵感与火花。疯狂、爱情、内心隐秘、冲突、背叛 ?? 各种戏剧性的元素在这部主题严肃的传记片中潜流涌动,极富张力。    《梦的解析》出版后,好几年一本也卖不出去 1907 年 2 月 27 日 ,荣格造访了维也纳柏格街 19 号弗洛伊德的家。第一次见面,两人分外投缘,都为对方的非凡才智与热情所感染。他们从白天聊到深夜,畅谈各自在精神分析领域所做的研究,这场生动有趣的马拉松式长谈,一直持续了十三个小时!直到凌晨三点多,双方才从棋逢对手的畅快中猛醒时间的流逝。 许多年了,他们无疑都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此时整整 50 岁了,已是六个孩子的父亲。 1856 年 5 月 6 日,他出生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身为犹太人,到处是客家”,从小就因之品尝外来的歧视,跟随家庭四处迁徙,这使得弗洛伊德一生都对犹太人的身份极为敏感。他后来怀疑荣格,也是说“不能相信一个雅利安人”。弗洛伊德的家庭条件极度贫困,在寂寞困顿的环境里,他将兴趣投入到文学、历史、宗教、神话等各个领域。弗洛伊德在中学时代即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7 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20 岁到 26 岁师从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吕克,在其指导下研究神经系统的解剖学。 当他在 1882 年爱上一个出身颇有名望的犹太人家庭的女孩玛莎时,弗洛伊德开始意识到谋生立业的重要性,决心以一种实际的工作来代替纯粹的研究。 他于 1885 年来到巴黎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让 ・ 马丁 ・ 查尔考门下求学。 四个半月的学习,成为弗洛伊德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与查尔考合作治疗癔症病人,在这一过程中将兴趣从躯体转移到了心理。第二年春,弗洛伊德返回维也纳以精神病学家的身份开业行医。当年,与心爱的女孩玛莎顺利结婚。 也是这一年他向维也纳医学会做的关于巴黎研究和见闻的报告,却备受冷落,预示着他以后的工作也将得到同样的反馈。 1886 年,弗洛伊德论及男性歇斯底里症的理论被视为标新立异,一时维也纳的医师协会仿佛受到了侮辱,群起声讨之。   《梦的解析》写于世纪之交的 1900 年,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它以梦境的种种机制探讨了无意识的结构和作用方式。但这本划时代的著作出版后,好几年一本也卖不出去。直到 1902 年,弗洛伊德家每周三的聚会上,才开始零星有人前来听他开山扬法。所以当 1906 年他收到荣格信中伸来的橄榄枝时,弗洛伊德当然倍感兴奋和欣慰。当时在维也纳,所谓精神分析圈子里的人都是犹太人。他很感激有个不同族群的人能支持自己,因为他心里也一直想把心理分析推广到非犹太人社会。 荣格将精神病学作为一生的目标。   卡尔 ・ 古斯塔夫 ・ 荣格 1875 年 7 月 26 日出生在瑞士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他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担任神职人员。 父亲是一位虔诚的乡村牧师,喜欢钻研东方古典学说,六岁时就开始教荣格拉丁文,这种氛围很大程度上酝酿了他以后挥之不去的神秘主义倾向。母亲在荣格眼中则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情绪善变,曾在精神病院住过几个月接受治疗。荣格认为母亲的人格具有双重性,在这点上他认为自己很像她,“我时常感到并恐惧于内心的分裂”。   读大学时,荣格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间游移不定,他忆起曾祖父曾是个医生,便一脚踏入了医学院。大学时他读到一本详述“唯灵论”起源的书,书中举出的都是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鬼魂传说,让荣格思索起人类所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需求。他对这些东西越感兴趣,就越感到孤独:“所有燃烧我、照亮我、使我感到极大兴趣的东西,在他人眼里却是空洞和一钱不值的东西,甚至让人害怕 ?? ”荣格对内科和外科均不感兴趣,最终将目标锁定到心理病理学方面的课程。 当时的医学界,精神医学并未有完整的发展,精神疾病对于病人犹如无药可治的绝症。荣格一次偶然翻开埃宾编的《精神病学教材》,其中埃宾将精神病说成是“人格病”,这一论断刹那震撼了他的心灵。在如同电光一闪的启示中,他说自己清晰认识到精神医学将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标。尽管老师们对此都不看好,不明白很有前途的他为什么要去从事精神病学“这一荒唐的职业”,但荣格坚持自己的决定。 1900 年 12 月,他毕业后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    荣格用弗洛伊德的方法治好了萨宾娜 当时《梦的解析》刚刚出版,荣格受到导师的推荐,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版。但对当时的他来说,还缺乏欣赏此书的准备。在随后的几年中,荣格开始从事著名的“语词联想”测验。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字词的回答方式和反应时间各不相同,其过程可以发现他后来称为“情结”的某种东西。当荣格在 1903 年再次阅读《梦的解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所探索的问题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不谋而合,自己在“语词联想”实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解释和说明。这使得他激动异常。荣格甚至想将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病人。    于是就呈现了影片中的第一幕:一个疯狂尖叫的女人,扭曲的脸庞紧贴在一架疾驰的马车的窗户上,她就是 1904 年被送到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的萨宾娜 ・ 施皮尔莱因。 这个 18 岁的俄罗斯犹太姑娘,被送来治疗具有暴力倾向的歇斯底里症。实际上她是一个受到过很好教育的女性。萨宾娜成为荣格第一个采用心理分析疗法治疗的患者。荣格用“坐在患者后面”的方式与她交谈,一层层揭开了疯姑娘内心深埋的隐疾。萨宾娜慢慢吐露出孩童时的回忆,小时候父亲曾多次殴打她,但每当父亲这么做时她却有了性冲动,为此感到屈辱万分与自我厌恶。荣格最终通过这一实验性的“谈话治疗”,成功治愈了萨宾娜的精神疾患。萨宾娜甚至因之对心理医学激起莫大的兴趣,康复第二年就顺利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医学!值得一提的是,她五年后毕业,获得心理学学位,并成为一位治疗精神病的执业医师。 目睹这一显著疗效的荣格,深受振奋,他抛开世俗的偏见,公开站到弗洛伊德这一边。 1906 年 3 月,荣格给弗洛伊德寄去第一封信,同时附上自己的论文《心理联想诊断研究》。在随后多次的书信往来中两人相谈甚欢,友谊日渐深厚。于是在 1907 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到维也纳作客。 蜜月期:弗洛伊德称荣格是自己的“长子” 第一次会晤后,在荣格这方看来:弗洛伊德是“我所认识的最杰出的人物,就我当时的认识和理解而言,没有谁能与他相匹敌”。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他也从未碰到过荣格这样知识广博,且对精神病病因怀有如此强烈兴趣的人。相形之下,他在维也纳的其他追随者就成了一帮庸众。弗洛伊德立即写信给荣格:相见“使我万分兴奋和欣慰,我得不厌其烦地用文字或言语使你明白,我信任你,你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现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正像其它任何人一样,应该有人来取代我的位置,而在我看来你正是我所指望的最恰当的人。请继续并完成我为之奋斗的事业。” 但在第一次会面,荣格就看出“弗洛伊德显而易见对他的性理论深信不疑,而且认为这种理论具有超越一切的重要意义”。荣格却力图对性动力的范围加以限制,“在一些病例中,性问题并不是致病的绝对重要的因素,只起着附加的、次要的作用”。飞鸿继续往来不断,他们在不同的观点上激烈交锋,并未因此产生任何积怨。当时两人并肩披荆斩棘、反抗世俗的压制,大概足以弥补掉任何存在的分歧了。 1908 年 4 月 26 日,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举行。会议由弗洛伊德主持。大会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受到器重的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正是在这段关系甜蜜的日子里,弗洛伊德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亲切地称他为“长子”、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 分歧:弗洛伊德著名的两次晕倒 交往伊始,荣格与弗洛伊德原本存在的思想分歧被“同仇敌忾”地故意忽略了。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的不和谐之音终究响起。 1909 年 3 月 25 日,荣格携同妻子第二次来访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的书房中发生了一件令两人都印象深刻的小事。他们当时正热烈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神秘玄妙现象,突然书架那儿发出一个巨大的响声,两人都惊骇异常。等从惊惶中恢复平静,荣格便激动地对弗洛伊德说:“你瞧 ―― 这就叫做催化显示现象。”他迫不及待地宣布还会再发生一次。而弗洛伊德对此极不以为然,“得啦,”他用嘲笑的口吻回应,“纯属无稽之谈”。但书架那儿随即再次发出爆裂声,这让荣格信誓旦旦。弗洛伊德一生恪守严谨的科学推理原则,当他发现“王储”荣格竟喜欢用超灵术语来解释这样的现象时,令他深感震惊。 这件小事,其实反映出的是两人在气质上的根本差异。 1910 年,弗洛伊德曾对荣格说:“我亲爱的荣格,请你答应我永远都不要放弃性理论。那是一切事物里面最根本的事物。我们必须使这个理论变成信条,变成不可动摇的堡垒。”荣格问他这一堡垒要抵御什么,弗洛伊德答:“抵御一切玄教的泥泞黑潮。”这正是电影中弗洛伊德对荣格的最大不满,认为他后来与“二流的神秘主义和疯疯癫癫的萨满教”同流合污。 而荣格认为弗洛伊德的学说,往往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性质,“有把一切理论都建立在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上的趋势”。另外他觉得将人类宽广的无意识领域只限定在性这唯一的作用因素上,也显得太过狭隘。他开始在言谈和书信中流露出这层意思。 1909 年,两人同时应邀去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临行前,他们俩和另一位同行学者费伦齐,在餐桌上讨论德国北部发掘出来的“泥煤田尸体”。荣格滔滔不绝兴致很高,弗洛伊德几次想打断他的话未果,突然就当场晕倒了。这就是著名的弗洛伊德第一次晕倒。“梦是愿望的达成”,后来,弗洛伊德把荣格对尸体的向往解释为:他对自己有死亡意愿。 这次美国之行格外成功,他们的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俨然已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弗洛伊德迎来了成功的巅峰,荣格也为此不胜欢喜。这次出行的成功对精神分析学理论赢得广泛的承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期间又发生了一件“对整个关系造成了严重打击”的事。荣格经常将自己的梦讲给弗洛伊德听,然后一同运用心理分析学解梦,就好像是他们之间乐此不疲的游戏。有一天,荣格试图分析弗洛伊德的一个梦,希望他进一步透露细节。弗洛伊德明显疑虑重重,过了一会,他说:“我不能拿我的权威冒险”。这件小事对荣格刺激很深,这不仅是不信任情绪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在我(荣格)看来,他这样说话的同时,他的权威已全部丢失了。因为他把自己置于真理之上”。 从美国回来后,弗洛伊德一心致力于将精神分析理论扩展到更多的领域,然而此时的荣格陷入到对象征、神话宗教文献以及玄学的狂热兴趣之中。矛盾还未发展到撕破脸的地步,甚至在 1910 年 3 月底的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弗洛伊德还再三坚持让荣格担任了学会的主席。但等到 1912 年慕尼黑的心理分析学大会,与会人士讨论起古埃及法老王阿肯那腾曾把父亲的名字从雕像上敲掉的事例,荣格将阿肯那腾此举解读为对父亲的反抗,弗洛伊德第二次晕倒。或许是由于他无法正视荣格“背叛”自己的可能性,或许是他看穿了荣格另立门户的决心,而荣格则将弗洛伊德的两次昏厥归因于他的“弑父”联想。两人间的决裂似乎一触即发。 《危险方法》仅将视线聚焦 1904-1913 年间的荣格与弗洛伊德,持续不到八年的这段情谊经历了一个高峰到低谷的过山车般的情感跌宕。这部片拍得比较讲究,即使有的说法莫衷一是,但主要情节或台词都有其出处,篇末的字幕中还不忘免责声明:“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变,但一些场景,尤其是发生在私密情境中的场景,纯属推测。” 决裂已成定局    1911 年,荣格妻子艾玛在给弗洛伊德的信中写道:“别怀着父亲那样的感情去看待卡尔·荣格 ?? 应该像普通人对待另一个人那样,他像你一样,得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了他想做的事。”这段时间的荣格,正在写作《变形的象征》这一重要著作。写到最后一章时,他心绪紧张到无法抑制,甚至无法握住手中那支自来水笔,不得不暂时中止写作。荣格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公开书中的观点,很可能会失去弗洛伊德的友谊。   最终他的这部著名论文还是发表了,弗洛伊德当然从中嗅到了“离经叛道”的气息。 1912 年 9 月,荣格再次到美国讲学,进一步提出并阐述自己的理论,赢得热烈的反响。这坚定了荣格加速同弗洛伊德理论对立的信心。当年 11 月弗洛伊德的第二次晕厥发生后,年底的通信引发了两人最后的决裂。荣格在信中火药味十足地写道:“你用对待你的病人那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学生本身就是一大错误。这样一来,你所指望而且造就的不是奴性十足、盲从的儿子,就是轻率浅薄的小人。 ?? 如果你以此来对待我,我对我的所作所为压根儿满不在乎。” 1913 年 3 月,弗洛伊德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对他(荣格)已感到失望,也不再有任何友谊。对于我来说,他的荒谬的理论并不能只归咎于他那难以令人相处的秉性。”   这一年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代表大会上,荣格及他的追随者以好战者的姿态挑战了弗洛伊德的权威。会后,弗洛伊德开始做出反击,写了驳斥荣格的论文。 1913 年 10 月,荣格辞去《年鉴》主编职务。 1914 年 4 月,荣格辞去学会主席职务。弗洛伊德毫不留情地评论道:“我们终于同他们分道扬镳。”   电影《危险方法》中,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决裂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萨宾娜。当萨宾娜试图劝说弗洛伊德与荣格和好时,弗洛伊德回答,荣格在自己心目中形象的倒塌恰恰与她有关。这就是针对现实中荣格与萨宾娜的一段婚外恋情。萨宾娜痊愈后,天资聪颖的她与荣格在不断的交流中发现彼此十分契合,慢慢产生了感情。病人与医生间发生的情感投射,也启发了荣格后来写就《移情心理学》。作风保守的弗洛伊德得知内情,认为荣格诋毁并利用了一个犹太女性。他写信给萨宾娜:“我们是,并将一直是犹太人。”这场越轨恋情最终以和平分手告终。萨宾娜后来成为研究儿童心理的一个心理分析专家。   两位精神分析学的先驱在 1912 年就此分道扬镳。即使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无疑让人觉得遗憾。正如电影里萨宾娜对此感喟道:“我觉得如果你们无法共存,这将大大阻碍精神分析学的进程,甚至是永久性的。”影片《危险方法》的结尾,讲到这儿就戛然而止。但三个人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未了的传奇   这场决裂,实际上对两人来说,都堪比失恋般的伤筋动骨。 80 岁时,荣格在回忆录中写道:“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纷纷同我疏远。我的著作被指责为胡说八道而一文不值。我成了人们难以理解的神秘主义者,如此而已。”整整三年时间内,荣格陷入“精神的低谷”而到了完全不能工作的地步。经过几年的消沉,荣格终于摆脱若有所失的阴影,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最著名的理论是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学说。荣格于 1961 年 6 月 5 日饮下最后一瓶葡萄酒,安然病逝家中。   萨宾娜则在 1912 年初嫁给了一位犹太人心理学家。十月革命后,她满怀对布尔什维克的憧憬回到祖国,在莫斯科创办了第一家运用心理学进行幼儿教育的幼儿园。 1941 年,德军侵入顿河畔的罗斯托夫,萨宾娜与她的两个女儿一起被纳粹枪杀。   弗洛伊德在荣格走后,恢复了对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控制。写于 1913 年、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浓墨探讨了原始部落中的弑父行为,不难看出他的沉重心绪。他于 1923 年获知自己得了下颚癌,此后接受了 33 次之多的痛苦手术。 1933 年纳粹开始对犹太人的清洗运动,凡是犹太人的代表人物都难逃罗网。弗洛伊德的学生玛丽·波拿巴公主,这位拿破仑的后代是他忠实的拥护者,在 1938 年纳粹占领奥地利后花了大价钱贿赂德军军官,把弗洛伊德送上去伦敦避难的飞机。 1939 年 9 月 21 日,弗洛伊德亲口要求医生遵守 10 年前的承诺,让他自己了断。此时溃疡已经在他的面颊穿了一个洞, 9 月 23 日凌晨 3 点, 20 克的吗啡使他平安离开了人间。   尽管弗洛伊德与荣格学术上存在分歧,但时至今日,他们各自的理论依旧是我们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重要依据。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精神分析学逐步被各领域所消化吸收,甚至直接导出了现代文学艺术界的各种风格与流派,比如诗歌象征派,绘画领域梦呓般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再到希区柯克令人印象深刻的心理剖析惊悚片 ?? 一个世纪以来,它深刻改变着这个世界的面貌。这是整整一百年前那场轰动的决裂也无法动摇的。    链接:电影与历史   电影中荣格的夫人很富有,但她送给荣格的礼物——那艘红帆船,涤纶做的帆、尼龙索具和不锈钢的夹板,无疑不属于那个时代。   电影末尾处,荣格对萨宾娜说的最后一句话:“有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不可原谅的事,只是为了生活能够继续。”这句话是现实中荣格写给萨宾娜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 —————————————————— 更多博客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view=mefrom=space 推荐博客: 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及对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4561 新疆摄影作品之二 :图片集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3973 《魅力新疆》摄影展入选作品之一 :图片集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0334 集体世袭的中国高层:藉助权力赚取财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1235 本博客主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
个人分类: 电影欣赏|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理活动三——潜意识
热度 3 zhangqifeng0504 2012-2-19 18:24
潜意识 含义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 六大特征   1.能量无比巨大: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   2.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   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绝不打折扣的执行者,说什么就做什么(时间长短不一定)。   4.比较容易受图像方面的刺激。   5.我们不能觉察到,但只有通过催眠才能开发它。   6.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如何开发潜意识   潜意识包罗万象,深厚神奇,那么如何来训练开发和利用它呢?以下几点可供探索参考:   1.训练开发潜意识的无限蓄储记忆功能,为我们的聪明才智开辟广阔深厚的基础。   如果你想建造高楼大厦,就必须储备好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装修材料、设计知识、建筑技能、各种建筑机械,还有指挥管理技能等等。对于一个追求成功与卓越的人来说,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给潜意识输进更多的基本常识知识、专业知识、成功知识以及相关的最新信息。   “事事留心皆学问”,你要大脑更聪明,更有智慧,更富于创造性,更符合现实性,就必须给潜意识输送更多的相关信息。   为了使你的潜意识储蓄功能更有效率,可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储存。如重要资料重复输入,重复学习,增加记忆功能,建立看得见的信息资料库——分类保存图书、剪报、笔记、日记、现代的电脑软盘等等,以便协助潜意识为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其他聪明才智服务。   2.训练对潜意识的控制能力,使它为我们成功服务,而不是把我们导向失败。   由于潜意识是非不分,积极消极、好的坏的统统吸收,常常跳过意识而直接支配人的行为,或直接形成人的各种心态。所以,成也潜意识,败也潜意识。   因此,我们要训练自己,努力开发利用有益的积极成功的潜意识,对可能导致失败消极的潜意识加以严格的控制。   具体地说,珍惜原来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输入新的有利于积极成功的信息资料,使积极成功心态占据统治地位,成为最具优势的潜意识,甚至成为支配我们行为的直觉习惯和超感。   另外,对一切消极失败心态信息进行控制,不要让它们随便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中。遇到消极思想信息时,可采取两个办法加以控制:   一是立即抑制它,回避它不要让它们污染你的大脑思想。对过去无意中吸收的消极失败潜意识,永远不要提起它,让它遗忘,让它沉入潜意识的海底。   二是进行批判分析,化腐朽为神奇。用成功积极的心态对失败消极的心态进行分析批判,化害为利,让失败消极的潜意识象毒草化成肥料一样变成有益于成功卓越的思想意识。   3.开发利用潜意识自动思维创造的智慧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获得创造性灵感。   潜意识蕴藏着我们一生有意无意、感知认知的信息,又能自动地排列组合分类,并产生一些新意念。所以我们可以给它指令,把我们成功的梦想,所碰到的难题化成清晰的指令经由意识转到潜意识中,然后放松自己等待它的答案。比如反复下达这样的指令:我该如何开辟这新的饮料市场呢?还可以把指令化小:我开辟市场的第一步应该怎样走?等等。   有不少人苦思冥想某一问题,结果却在梦中,或是在早晨醒来,或在洗澡时,或在走路时突然从大脑时蹦出了答案或灵感。所以我们要随时准备纸和笔,记下突然而来的灵感。电影大王邵逸夫,经常在思考各种问题的同时,在任何地方,都备有一本记事簿,一旦灵感从潜意识中来,便立刻记下来。这使邵逸夫成就辉煌的事业。   4.不断地想像、不断地自我确认、不断地自我暗示。   假设你想要成功,就念我会成功,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假设你想赚钱,你就念我很有钱,我很有钱,我一定会很有钱;假设你想要让自己的业绩提升,就告诉自己,我的业绩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提升,我的业绩一定会不断地提升;假设你想要存钱,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很会存钱,我很会存钱,我很会存钱。   这样子不断地经由你反复地练习,反复地输入,当你潜意识可以接受这样子一个指令的时候,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配合这样一个想法,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事到达成目标为止。   很多人试了这个方法,没有效果,原因是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不够多。影响一个人潜意识最重要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再一次地重复,大量地重复,有时间随时随地不断地确认你的目标,不断地想着你的目标,这样的话,你的目标终究会实现的。   5.吸引力法则(由朗达·拜恩的《秘密》普及开来):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大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会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力,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把和你的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过来。   潜意识的激发   我们的思想分成两部分,一是意识,二为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3万倍,所以要激发潜能,需要运用潜意识。   潜意识会依照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构成真实事物。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一旦被接受,它终究要变成事实。只要有明确画面进入潜意识,潜意识立即想尽办法把这个画面转为事实。只要我们给予潜意识一个画面,它就会努力将它实质化。   我们当前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潜意识的真实反映。在你潜意识种种的思想和观念,造就了现在的你。如果你的未来要有所不同,你一定要现在就改变你的潜意识。   看看你的周围世界吧,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外部世界,只有那些受到启迪的人才会非常关注内部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内部世界,即你的思想、感情、想象,造就了你的外部世界。   因此,这惟一的创造力产生于你的内部世界,不管是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你的意识和潜意识会相互作用。为了改变外部条件,你得首先改变内部世界。   许多人在盲目改变周围条件和环境。他们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不和谐、迷惑、匮乏和其他对于愿望的限制,这,还得向就在你的内部世界追寻原因。   你生活在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里。你的潜意识对你的思想非常敏感,你的思想先会产生一个“模型”,然后你潜意识中的无穷智慧和活力就会铸造它。本书中每一章都会列举一些实例,教你如何就会操作和运用潜意识的心理规律。   你有一个心灵,你应当知道怎样使用它。你使用意识进行思维,你的习惯性思维就会渗入到你的潜意识层,这里有创造一切的原动力。   你的潜意识是你情感的发源地。如果你想的都是好事情,好事就会来找你;如果你想的是坏事,坏的事情就来找你的麻烦。这就是你心理的工作方式。   一旦潜意识接受了一个想法,它就开始执行。潜意识既执行好的想法,也执行坏的想法。你要是消极地使用这一规律,它就会给你带来沮丧、失败和不幸。如果你的习惯思维方式是和谐的、具有建设性的,那你就会经历健康、成功和一切美好的事情。   心情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是你以正确方式思维和感受的必然结果。   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指出,当思想传递给潜意识时,在大脑的细胞中会留下痕迹,它会立刻去执行这些想法。   为达到目的,它会利用以往的所有经验和任何星星点点的知识;它会萌生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它会将所有的自然规律都加以总结和利用。有时会立刻解决问题,有时则需要几天、几周或更长的时间,但所有问题最终都会解决。   意识与潜意识的不同   意识是可以进行推理、可以作出选择的。例如,你可以选择书籍,选择住房,选择伴侣等。而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例如心脏的跳动,消化系统的运作,血液的循环、呼吸等,都是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不能进行推理,也不同你的意识进行争论。潜意识就如同土壤,意识如同种子。消极的,破坏性的思想只能长出灾难的果实。潜意识不能区别好坏。如果你认为某事是真的,潜意识也接受它为真的,即使实际上可能是假的。   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对所有指示和暗示都接受,哪怕是错误的暗示,而且一旦接受后就做出相应的反应。催眠医师对试验者在催眠状态下暗示他是某某人,是猫或狗,试验人都能做出相应反应,有些反应与暗示的非常相像。   有一个熟练的催眠医师,在受试者进入休眠状态后,分别向他们暗示:你的背要发痒,你的鼻子流血了,你现在成了大理石塑像,你现在被冻起来了,现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等之后,每个受试者做出的反应均与暗示的内容有关。   这潜意识是非人格化的,是没有选择的,是什么都接受的。因此,有意识的选择,如想法、前提等,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选择正确,你的心里才能充满快乐。   意识常常被称为客观心理,客观心理指通过身体的五大感官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通过这些感官,也就是通过观察、感受、教育等人们获得知识。客观心理的伟大功能是推理。   设想你是成千上万名旅客之一,你们每年来到洛杉矶,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洛杉矶是座美丽的城市。因为你看到美丽的公园,漂亮的街心花园,壮观的楼群,可爱的住宅……这都是客观心理工作的结果。   潜意识常被人称做主观心理。主观心理认识环境不靠五官功能,它通过直觉。它是产生感情的地方,是记忆的仓库。当你的五官停止活动时,就是它的功能最为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客观心理终止活动或处于睡眠状态时,主观心理的智慧就彰显出来。   主观心理观察事物不需要使用视觉官能,它有超人的视力和超人的听力。你的主观心理可以离开你的身体,漂离到遥远的地方,给你带回来的信息往往很真实,很准确。   通过主观心理,你可以读懂别人的心思,可以阅读未拆封的信,看到保险箱里的东西。你的主观心理不需要交流就可以理解别人。了解这两种心理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   你的潜意识无法与你争论。因此,如果你给它的是个错误的建议,它也会接受,并产生相应的结果。过去在你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基于你潜意识中的想法,它是你信仰的结果。   如果你传递的是错误观念,现在想把它改过来,你可以不断地重复一些有建设性的、和谐的和健康的思想,你的潜意识就会重新接受新的思维习惯,因为它是你习惯生成的基地。   你的意识所进行的习惯性思维在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槽沟”。如果你想的都是些健康的、有意义的东西,这对你是很有好处的。   如果目前你已深陷恐惧、担忧和一些灾难性的想法之中,要想改变并不困难。你的潜意识是万能的,向它发布命令,让它接受自由、幸福和健康的想法,很快你就会有自由、幸福和健康的感受。 具体参考 百度知道 潜意识
4867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是双刃剑——科技双刃剑辨析之四
热度 2 lvnaiji 2011-8-25 08:53
吕乃基 由以上分析可以探索科技双刃剑的根本原因。其一,在于技术的本性,那就是“理性的机巧”。但在“理性的机巧”的背后在于人的本性,在于个人或一些人当下和有限的目的和价值判断,正是这样的目的和价值判断,促使主体选择一部分自然反对另一部分自然,并由此导致负面影响。其二,因利益集团及其冲突所致,虽在理论上由人类自身的协调可以缓解;但在实际上已经看到达成有约束力的一致之难,由气候会议即可见一斑。再加上利益及其随机涨落是永恒的,因而由技术所致的人际矛盾不可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其三,在技术的平台上,人的得失(参见 双刃剑 刺向何方——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二 )。一方面,这固然是技术之使然(促逼),然而另一方面,在于主体(如凯文·沃里克)对此的评价,以及因此对自身和该项技术所做的调整。例如是积极面对并提升自己,还是耽溺于其中乃至上瘾,或是拒不接受而自我边缘化。其四,可预见性的不对称,源于单项技术的有限及其影响的无限,以及面对无限,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限。即使最完整的认识、最长远的预见,如终极关怀,如向死而生,如诗意地栖居,在实践中依然须从当下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只要迈出一步,“当下”已经改变。可预见性不对称的根源,在主观上是人类认识的不完备,在客观上是实践反馈影响的滞后。 可见,在科技双刃剑的每一个原因的背后,都有人的身影。与其说科技双刃剑,不如说人自身就是双刃剑,一刃是善,一刃是恶;一刃是自我控制,一刃是放纵自我;一侧是对世界无穷的知与控制的欲望,另一侧是有限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一边是对不确定未来的向往或恐惧,一边是对确定往事的留恋或背离。人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马克思)。在科技的双刃剑中,赫然映射出人自己的身影。即使可预见性的不对称,同样是人自身的写照: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展望未来,充满了分岔和不确定。 只要人类还在繁衍生息,双刃剑将无穷无尽;只要科技还在发展,双刃剑将愈益锋利。阿拉丁神灯释放了科技,也就是释放了双刃剑;科技将永续发展,双刃剑也不可能收回。人类最初的发明之一是火。就此,美国的一位未来学家写道,“也许,由于我们坚信自己能够控制火,我们就以为,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消除火。而在现实中,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恐怕是做不到的。就技术本事( prowess )而言,我们一向是较善于创造释放能量的方法,而不是捕获和吸收能量的方法,只要尚未开发出更好的能量‘归宿’ (sink) ,我们控制火的能力将总归是达不到完善水平的。”武夷山的博文将作者的这一观点提升到一般的高度:“人类控制力的不对称特征 ―― 会放不会 收” 。 弗洛伊德在 1930 年写道,能否理解,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本能的满足之上,又是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对强大的本能的力量(以压迫、镇压或别的方法?)不予满足为前提 ?《连线》创始主编凯文 · 凯利 (Kevin kelly) 谨慎地表示,互联网产生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不好的。但只要互联网的积极的一面仅仅比负面效应多出 1% ,我认为这 1% 会年复一年地滚动,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复合产生收益。所以,为了长远获得正效应的复利,现在互联网产生的正面效用,必须要比负效应哪怕多那么一点点 。正如凯文 . 凯利 1% 的谨慎考虑,笔者设想,本能(好奇、“放”……)或许正是比对本能的控制大了 1% 。正是这 1% 的不对称 , “建构”了迄今的文明史。说到底,人自身双刃剑的不对称,这才是科技双刃剑——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原动力。两千年前,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原子的偏斜造就了世界,上世纪居里的名言是,非对称创造世界。或许应该补充的是,非对称也会毁灭世界。公众理解科学并在科学的发展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即旨在使这 1% 不致被放大。从根本上说,在于缩小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空间上的扩散和时间上的积淀,也就是缩小“反馈环”。 人类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退回“四足行走”(伏尔泰答卢梭)的年代。尽管如海德格尔所言,每一步前行,每走过一个分岔,也就遮蔽了另外的可能;然而,这未尝不是 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理性”和“绝对精神”(黑格尔)或人类自身(马克思)的——不断自我发现 ,也就是自我解蔽的历史 。 人类就是在这样无穷的扰动 - 均衡 - 再扰动 - 再均衡的过程中,或者在分岔图上,不尽地由一个分岔到另一个分岔;注定要在当下和局部的利益,与长远和整体的后果之间,以及在对后者的修饰和调整之中,曲折前行。 Donald G. MacGregor , The future of fire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Futures , 2006 年第 4 期。转引自武夷山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802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672 【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53334 戴海东,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理性的机巧”命题的扬弃, 求索 2004 , 4
个人分类: 科技|3720 次阅读|3 个评论
终极之问
热度 2 MultiStar 2011-6-27 17:32
夫人已经熟睡了,为了避免打搅她休息,悄悄的溜到书房,打开电脑,开了这个博客。 名字起的是“终极之问”,源头就是手里捧着的这本书。 夫人推荐的,读着挺有意思的,是美国的阿曼德.尼科利写的,以C.S.路易斯和弗洛伊德的对话形式,讨论永恒、爱、性、快乐的话题。 张越写的序,挺不错的,推荐大家来读。 今天是中秋三天假期的最后一天了,明天又要开始充实紧张的上班生活了。 只是希望自己在忙碌的同时,能够多一些思考。 下午的时候去了北京图书大厦,买了一堆的书回来,希望自己能够坚持读下去。 以此作为开始。 【转自我的新浪博客 20100924】
20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个犹太人与阿四的两个梦
热度 1 iwesun 2011-6-9 19:06
两个犹太人与阿四的两个梦      世人大的错误,就是把两个犹太人的身份搞错。    佛洛依德 ,大家以为是行为艺术家,其实是正牌的科学家。    马克思 ,大家以为是科学家,其实是个行为艺术家。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大二的时候,买了一本,由来就不知道哪儿去了。   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的书,一般不会再看二遍,扔掉有点违反老鲍的罐头原则。   就慢慢丢掉更好。   丢了,不是我的错,是上帝的错。   梦,这东西,只有一个核心, 就是完完全全的自我,所有角色都是你一个人在演。    梦的表现形式,确实如弗洛伊德所说,被文化所绑架。   啊四说:他是个不知生死的人,就是对陌生和死亡不会畏惧,还有点好奇。   鲍大仙附和,俺也是。   狗屎,鲍大仙是装的,只会和小饭店的女服员耍楞,他管这叫不知生死的英雄气概。   想当年,俺放枪的时候,鲍仙跑的比兔子还快。    文化可以绑架人的灵魂,这是千真万确的。   生物人对苍蝇狗屎等等,并不会觉得恶心,反之,是一种食物。   但文化人却能够成功绑架生物人,不单单是意识层面,还会出现巨大的生理反应。   俺们以前在连队吃饭,大锅的稀汤,苍蝇灭是灭不绝的,只要从锅上面飞过,被热蒸汽一熏,就掉到汤里。   所以,菜饭汤里的有苍蝇,是太正常的事儿,不是一只两只,是络绎不绝。   大家都很习惯,不至于把苍蝇当肉,吃得更开心,也是用筷子把他挑出来就是了,看着湿漉漉翅膀的苍蝇在桌子上爬,等你吃饭,他也晾干,飞了。   大家就各干各的去了。    文化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文化的基因甚至你不可抗拒,超过生物基因本身。    文化的力量也是虚伪的,看穿了,万物皆是食物。   因此, 梦的伪装和符号化,也是必然的。   说点题外话,阿四为什么能读懂大家说根本就不懂的鬼文。    这厮是用灵魂在碰灵魂,碰到哪儿算哪儿。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懂”这个东东,只存在“碰到哪儿算哪儿”。   阿四,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和我是共用一个本体的。   小丛说“不要让好人不长寿。”   这类娘娘腔的善,对于阿四也是不好使的。   彻底绝缘。   忽悠老鲍是可以的。    迷糊   1. 老爸参加面试,似乎很NB的公司,很多人抢的职位,一大群年轻人在抢。老爸穿着西服,比平时看起来瘦,也帅。老爸在面试官面前滔滔不绝,用了一切可以用的招数来表现自己,谈了很多,心里学,成功学,农村生活,国际局势,最后慷慨激昂的讲了公司发展的预期,以及自己未来五年的计划。五年计划很动听,一听就是假的,但确实很动听,换了谁都会喜欢听,就算假的也喜欢听,老爸的声音很好听。    最后,老爸拿到了职位,所有人都很开心,面试官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却,说不出来的感觉。现实中的老爸,农民出生,城市打工5年,改革开放以后,15年的个体户。10年前买了房产,从此洗手不干,依靠房租和积蓄供我读书以及日常开支。已经10年没有工作,一直在家打麻将。    打麻将不也挺好吗,真的跟不上时代了吗?为什么要削尖脑袋,去抢年轻人的工作?我不知道,梦中的老爸,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所有人,包括我,都为老爸的成功表示祝贺。我只知道,梦中的自己,是替老爸开心的。   这里面的父亲,90%的成分是阿四自己。   看透这一点,这个梦就有解。    阿四自己在迷茫,冲还是不冲?使多大劲冲?冲了后果又如何?会不会被人当猴子耍?会比现在快乐么?   这是这么梦的核心。   焦虑和彷徨。    让别人代替自己演习一次。   冲,还是得冲,不冲,无路可走。   赖,也得赖,不赖,就无法存在。   这就是啊四目前的精神状态。   阿四的家庭定位,城市底层,比一般的农民强,但除了经济上父母有所支撑,整个社会关系,全凭自己。   能走出来很不容易。   是冲锋还是退缩,是一个选择。    凡选择,其实就一定头疼。   给阿四讲个例子:   我有个同学,人很聪明,家是农村的。   因为人聪明,上学是不费劲的,大把时间可以用来玩或者思考。   思考的结果是有点早熟,事事都有点故意做的很平淡,但一看,就感觉是刻意的。   他的父亲也是聪明人,文革前是考上大学的,和邻村的另一考上的人越好,一起去省城上学。   那天,他父亲去邻村找那个人,被告知,他已经走了。   他父亲,想想算了,就回家了,没去上大学。   他父亲是个知足的人,一辈子在山里当个聪明人,有酒喝,有肉吃,作为聪明人,总能为相亲做点什么,大家也很尊重他。   我的同学数次讲他父亲的故事。   啥事儿,都刻意表现的淡淡的。   刻意回避一些被大家说的庸俗的竞争。   过了很多年,别人大家都过得不错,他认为自己是个人才,被埋没了。   转业,去深圳做生意。   很明显,不怎么样。   但他刻意的淡定和刻意的土匪风格,到现在依然保留着。 2.    回到高中,坐在后面座位的女生,似乎有点喜欢她,似乎又不喜欢她。高中的时候,对女生总会有那种淡淡的感觉,对任何女生都有,只要她和我多说上两句话。很漂亮的女生,写得一手好字,喜欢拿毛笔画漫画,每次我都偷偷的看,确实画的不错,至少对于我这种啥都不懂的人看起来不错。她画画速度快,课间10分钟,可以画5副漫画。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幅画,都有另一个男生的名字。有一点嫉妒,也有点替她开心,自己只是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和她保持距离。    课间,下课铃响。她要画漫画,没有了墨水。我知道了,主动借给她。她说:“你可不可以帮我把墨水瓶盖打开” 我说:“你自己打开也行啊?!墨水瓶在你面前,拧两下就开了”。被我拒绝,女生有些不高兴,没有用我的墨水,而是找身边的另一个人借。墨水借来了,依然要拧瓶盖,她依然不想拧,于是,她放下笔,不再画漫画。      这是个典型的性梦。   梦的两大类,一个是有关选择的焦虑,一个是性梦。   性梦的比例还更高。   几个核心:   墨水瓶,男性器官,墨水瓶盖,代表最后一层障碍。   阿四的符号系统有点奇怪,因为这厮不太合群。   画画,代表这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规划。    等拍卖完了,画画就毫无意义了,其实也就是装佯,女人是最会装佯的,尤其是漂亮女人。   阿四,这家伙,这点比较讨厌,他认为女生都是会自动送上门的。    而且,阿四也看穿了,女生,尤其是漂亮女生,都是在钓鱼,待价而沽,惹起你的注意,只是为了搞一次拍卖,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   阿四对此深恶痛绝,自尊心受不了拍卖的打击。   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阿四知道自己没钱。   因此,他选择逃避,他拒绝参加投标。   你爱咋地咋地。   阿四就开始耍赖。   阿四永远都没有发发那样的幸福了,和腐败分子一起吃土鸡喝酒,是很畅快的。   这是宿命。    阿四这辈子完了,只能找一个喜欢崇拜阿四的,无法找到一个阿四自己喜欢并爱的。   阿四管这叫:   淡定。       这都是俺们的社会,从来都没从底层开始转变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化的社会的恶果。    一个被当做科学家的行为艺术家的犹太人的恶果。
2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犹太教育揭秘
热度 2 kerong1996 2011-5-30 19:59
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都重视教育,然而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比例不到0.3%,1901-2008年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730多人,其中犹太人就有164位,占22%。为什么? 众所周知,在世界民族之林,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贡献充实着世界宝库。这其中,无疑犹太民族是非常出色的一个。这个民族尽管人口很少,可在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哲学家的比例却异常的高。他们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圣经》,而且还为人类贡献了门德尔松、马克思、海涅、玻尔、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许许多多的文化巨人。他们对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是任何一个民族难以比拟的。 许多人把犹太人称为“智慧的民族”或者“书的民族”,就是因为他们比其他民族更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教育。以前对犹太民族以及犹太教育了解甚少,通过《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这本书了解了犹太人聪明、智慧的内在原因,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第一,据犹太宗教经典规定,学习和钻研本身就是信仰的组成部分,是犹太人一种神圣的使命。在世界上除此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将学习作为信仰。 第二,在犹太人眼里,教师比国王更伟大。犹太人重视知识,所以也十分尊重有知识的学者和传授知识的教师。在某些问题上,犹太法律赋予教师的地位甚至高过父母,因为“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入今世的生活,而教师则把他带入来世的生活”。 第三,智慧在犹太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智慧与知识不一样,知识是说你知道某一样东西,而智慧是你怎么样把你知道的东西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犹太圣贤这样教导犹太人: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仍可能是只驮着很多书本的骡子。 第四,犹太人崇尚创新。他们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在许多犹太人家庭,大人对放学的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 第五,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犹太孩子从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处,直呼父母的名字;他们需要零用钱,就必须帮助家里干活。正是这种平等和独立思想,使孩子从小认识到,要想生活的舒适,就得靠自己的奋斗争取。其实,这些意识深深的藏在犹太人的心中是与这个民族经历的苦难分不开的。也正是那些苦难使犹太人具有向逆境挑战的勇气和毅力。 第六,犹太人很重视通过节日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犹太民族的宗教节日繁多,每个节日几乎都与民族历史信息相关。每当节日来临之际,犹太人都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并且铭记苦难的历史。 第七,犹太人懂得经营之道。人们一般认为犹太人特别会赚钱,其实他们是不断的努力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一步步的走上发迹致富之路的。在这个过程中,勤奋、耐心、胆量、智慧无疑是他们的经营之道。而良好的教育无疑是“道”之源泉。 第八,犹太人具有良好的民族素质。首先,他们在民族磨难中尽管遭受压迫屠杀,但精神始终是乐观的、自信的甚至是高傲的。其次,在磨难中,犹太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具有超长的耐力和韧性。最后,犹太人是一个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的民族。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这三种品质,来源于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教育。 第九,犹太人中有许多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这些人物身上都有三点重要的品质:一是他们的成功和不凡业绩与犹太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他们一生的努力奋斗及业绩都以此为基础;二是他们事业的成功与犹太家庭中的长幼双向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以及社团教育中培养孩子勤学、好问、多思等教育方式紧密相连;三是他们都怀有对人类的一个爱心,在学业上谦虚、执著、不怕困难、不断努力,并不断向自我、向学术权威挑战,勇于创新。 第十,以色列政府在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在以色列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看来,教育投资并不是一种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种有效的国家资源。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并不要紧,只要通过教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色列就会拥有一切。 第十一,以色列教育的奇迹——希伯来语的复兴。语言无疑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复兴的纽带。希伯来语在古代曾经是犹太人的语言,《旧约圣经》就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但是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所在国的语言。这样导致希伯来语逐渐消失。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兴起后,提出了“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100多年来以色列通过教育使希伯来语成为一种表现力强、词汇丰富的“活语言”、官方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以上撷取了十一个和犹太教育有关的亮点,但这些亮点远远不能反映成功的犹太教育的全貌。一个民族的兴盛、一个国家的复兴有许多方式,而以教育为本来延续民族、繁荣国家值得我们深思。
15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五一小思一则------关于读书学习的思考
热度 2 gongjintao 2011-5-3 09:48
前天,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名字为《学习是一种信仰----犹太人教育和创造力的奇迹》,大约翻看了一下,很有感触,因为4月23号读书节时期,给学生也做过一次讲座《世界读书日与阅读》,当时引用了网络上的一组数据,全世界读书最多的人是犹太人,年平均60本图书,而中国人年平均读书5本,仅为犹太人的十二分之一。而且当时得知犹太小孩第一次上课,要穿最好的衣服,在教室,有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下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句子。孩子一边朗读字母的名称,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还要给小孩子们吃蜂蜜、苹果和核桃,目的是告诉小孩子“知识是甜的”。 犹太人在世界上各个领域人才不断,比如金融大亨索罗斯,迪斯尼的创始人迪斯尼,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们熟悉的马克思,“释梦”的弗洛伊德,需求理论提出者马斯洛,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全球最畅销的《经济学》的作者萨缪尔森,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等。这样的成绩必定有它内部的原因,其中求知可能是犹太族最大优点,因为知识仿佛不会对你人生具有立刻见效的促进,但长久来看,知识是促进你思想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知识变为智慧,内心会平衡,找到了如何与自己相处的路径;知识同样促使你对外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辨知好坏,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这个学期看了很多关于创新方面的书籍,感觉知识的多少和认知的深刻性也是创新的一个前提。 以前的自己是不爱看书的,去年没有刻意的目标,时间显得颇多了些,去年也成为我读书比较密集的时段,但算起来也达到不了犹太人的平均水平,而且今年有退步的表现,呵呵以后要多加努力了。 学习求知是人生的一部分,明确人生是一个过程,通过平凡的生活感悟,寻找内在和外在的幸福,传染给别人快乐。(传染这个词用的恰当吗?嘻嘻) 世界读书日与阅读.ppt
个人分类: 生活杂事|3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十期目录
snzgdushu 2011-4-27 15:11
第十期目录
【卷首语】 夏柱智•锻造文科精神 【争鸣•非理性的幽灵】 王海娟•非理性的幽灵 高万芹•宗教、理性与非理性 杜 鹏•弗洛伊德与非理性 王素伟•美之端庄与凌乱 【随笔】 张宏宇•啃书的境界 谭 利•人都是被“逼”的 王晋超•听水 汪彦冰•旁观者的故事 刘成良•沉沦与觉醒 张 轶•从经验论与先验论看中西文化分殊 彭银龙•内倾思维型的中国文化与思想 【书评】 田 孟•思维的逻辑 龚为纲•评《私人生活的变革》 仇 叶•土地制度与农民福祉 沈德康•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 管 珊•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名家】 魏程琳•康德哲学提要 陈 康•涂尔干的道德科学 【方法】 刘燕舞•阅读概念 印 子•阅读经典的秩序 【语丝】 原著语段摘录及品评 读书论坛摘录 下载 : 读书汇第十期.pdf 本期封面
个人分类: 往期目录|2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热度 20 qpzeng 2011-4-21 21:25
犹太人不仅最会赚钱,而且最喜爱读书。 在以色列,阅读已成为全体国民的习惯和嗜好,表现在 图书出版数量多,人均拥有图书馆比例高,读书速度快! 以色列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2000余种,公共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共有1000多座,每40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多达100多万个,占以色列总人口450万的四分之一,14岁以上的国民平均每人每月就要读完一本书。 据《圣经》记载:“ 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 ”!犹太人的崇智仅次于敬神,他们十分重视教育,在中世纪就消灭了文盲。如今,以色列的文盲率也仅有5%。犹太人特别重视学校建设,在《塔木德》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14岁以上的以色列公民接受教育的时间平均为11.4年,每4500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个教授或副教授。 在二战后的40多年里,美国科学家共有125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占全世界获奖人数的50%以上。令人惊讶的是,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约有一半是犹太人。 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全世界获奖者中有22%是犹太人! 在 思想领域 ,基督教之父斐洛、近代无神论先驱斯宾洛莎、马克思、弗洛伊德、胡塞尔都是犹太人。在 文学领域 ,有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等。在 艺术领域 ,尤其是音乐领域,有门德尔松、梅耶贝尔、奥芬巴赫等。在 自然科学领域 ,杰出的犹太科学家有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计算机先祖冯·诺依曼、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奠基人波尔、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 犹太人能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多有建树,固然与其民族性格、生存环境和奋斗历史有着重要渊源,但也与他们擅长从书中吸取营养不无关系。 只要你到过耶路撒冷、特拉维夫等城市,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以色列人几乎都是从喝一杯咖啡和看一张报纸开始自己充实的一天。许多以色列青年常常整天流连在幽静的书店或图书馆,对他们来说读书是最好的精神享受。 以色列每年都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而每年春季还有专为以色列人自己举办的“希伯来语图书周”。 一个高素质的民族,必然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知识的获取既来自教育,也源于自学。 读书可以让人博学,读书也能使人睿智;读书能让博学者“ 兼容并蓄”、“触类旁通”,读书也能让初学者“醍醐灌顶”、“心领神会” 。 因此, 人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应该蔚然成风。 我们的先辈历来重视读书,只不过读的是“四书”、“五经”,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状元、榜眼、探花、举人、秀才之类都去当官了,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划时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这说明一个道理,书不能乱读,也不能乱用。 当代也有许多大学者去做官的,但更多学者还是安心做学问,况且乱读书的人似乎不多,倒是不读书者众。作为学者, 我们应该读哪些书呢? 在我看来, 学者们除了及时掌握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外,理科人要多读文科书,文科人要多读理科书。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学者都不是好学者! 拿我们在科学网上写博客的学者来说, 学文科的不妨看看一些科普文章,学理科的可以了解一点人文知识。在阅读中学习,又在写作中运用。 我过去不太重视专业以外的阅读,人文底子尤其薄弱, 经过十个月来的写博,仅存的那点“陈词滥调”已被彻底“掏空”,深感阅读“充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本《中国读书大辞典》。不瞒各位说,我已经列出了一张“必读书”清单。我准备每天花一小时读书,一年就能读365小时的书! 事实上,我在科学网写科普文章,无一没有读过有关的专业书。诚然, 我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写博,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和素质历练! 我曾经有一种说法:“ 写博客对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因为它 让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对人对事的观察变得细致入微! 我现在仍然坚持这种看法!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今书是不缺的,缺的是读书的风气、读书的坚持和读书的用心!如果我们的茶馆和咖啡厅能成为读书的场所,如果我们的老人、孩子和青年人都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将发生重大改观!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5271 次阅读|45 个评论
如果我不能影响神祗, 那么我亦要搅动冥界
panfq 2011-3-23 19:55
一直对弗洛伊德的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 梦的解析 ) 扉页中的一句话不太在意,因为是拉丁文,太难,只当没看见。今天有雅兴,想搞清楚,从网上找到几种不同的译法。 扉页中的这句话也反映了弗洛伊德的一种精神。 Flectere si nequeo superos, Achaeronta movebo If I cannot move heaven , I will raise hell Virgil's Aeneid, book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Latin_phrases_(F) “ Flectere si nequeo Superos, Acheronta movebo ” where it is translated as: “ If I cannot bend the Higher Powers, I will move the Infernal Regions ” . The phrase was quoted by Foucault, without explicit reference to Freud.    几种译法: 如果我不能屈服于更高的权力,我将去地狱。 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将下震地狱(摘自《艾乃伊特漂泊咏》第七卷第一百七十三行) 如果我 不能影响神祗 , 那么我亦要搅动冥界 假如我不能制服诸神,我将搬走地狱 - 压抑与升 华 “ 如果我 不能使上帝快 活,我就把地狱唤醒 精神分析之 父 —— 性与梦秘密的发现 者 如果我 不能感动上帝为我 开路,我就去寻求魔鬼的帮助 改革宗神学论第一条诫 命 词汇释义: flecto flectere flexi flexum . (1) . Transf., . (2) ; 'vocem', . http://www.archives.nd.edu/cgi-bin/lookup.pl?stem=Flectending = nequeo - not be able to ; supero - vanquish, 征服战胜 to be above, have the upper hand, surpass ; si - if Acheron – 黄泉,地狱; moveo moti motum - to move, arouse, affect, influence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5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人麦克卢汉
gl6866 2011-3-10 13:59
麦克卢汉在1960年代被美国作家沃尔夫(Tom Wolfe)在《纽约先驱论坛报》描述为听起来就像“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现时代的神人(oracle)”。实际上,麦氏并没有像沃尔夫夸的那么“神”,他确实在媒体研究上做了很大的工作,尤其是他的名言“媒介是讯息”似乎一直伴着着我们,在互联网这种新媒介上依然适用。所以把它称为媒体理论家、文化批评家等还是恰如其分的,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他又被冠以“IT时代的先知”的桂冠。麦克卢汉生于1911年,今年适逢他百年冥诞。因此,也要为他举办一场专门的纪念会,现在正在征文中。主旨发言人共有五位:Eric McLuhan(麦克卢汉之子)、Robert K. Logan(物理学家和媒体生态学家)、Paul Levinson(麦克卢汉当年的学生)、Graham Harman(哲学教授)、Peter-Paul Vanbeek(技术哲学教授)。今年10月26-28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题为“麦克卢汉的媒体哲学”的纪念会,有兴趣者可以访问以下网址了解具体情况: http://www.mcluhancentennial.eu/?page_id=7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费根鲍姆的混沌之路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12 13:19
文/厚宇德 决定一位科学家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科学家自己的个性无疑是最为基本的。物理学家M·费根鲍姆(M. Feigenbaum,1944-), 在其混沌理论研究上走出的成功之路,也许对每位青年学者会有所启迪。 1961年,16岁的费根鲍姆进入了纽约的城市学院学习。他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对此他有回忆文字:“在十岁或十一岁的时候,我……听说电气工程师是搞收音机的,还知道电气工程师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收入也不少。” 在这里他3年半修完了5年的课程。1964年他得到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BEE)。同年夏季,费根鲍姆进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他把主要精力用于选修物理学和数学。这时他开始研读康德等哲学家的著作。20岁费根鲍姆开始阅读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科学家兼哲学家马赫的著作,也研究牛顿和伽利略的重要著述。1970年费根鲍姆获得了他的高能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是色散关系。 博士毕业后,费根鲍姆到康奈尔大学做了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这里,费根鲍姆认识了戴维·芬克尔斯坦(David Finkelstein)。费根鲍姆承认芬克尔斯坦对于根本问题的“真实思想”(real thinking)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1972-1974年,费根鲍姆在弗吉尼亚理工专科学院度过了两年时光。他后来自己说:“在这种2年为期的职位里要做出像样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年以后你不得不开始担心下一步将去哪里?” 结束了在弗吉尼亚的工作之后,费根鲍姆迎来了一份长期的职务。卡拉瑟斯(P. Carruthers)要到洛斯阿拉莫斯担任物理学理论部的主任,费根鲍姆获得了加入他的研究团队的机会。费根鲍姆自己回忆:“我到了洛斯阿拉莫斯时,卡拉瑟斯认为我来的正是时候,也认为我是合适人选。(他让我研究)威尔逊(Ken Wilson)的重整化群思想是否可以解决湍流这个世纪老难题。” 正是这个问题引导他走向研究奇妙的混沌理论的正确方向。 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数学家等都在研究混沌问题。费根鲍姆意识到“确定性的模式不仅能产生古怪的结果,而且一定存在着一些人们可以探索并且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规律。” 经过探索,他发现:“对截然不同的函数进行叠代,在叠代过程转向混沌时,它们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它们都受到同一个数字的支配,这个数字就是4.6692!”这就是一个费根鲍姆普适常数 。费根鲍姆对于自己的发现有过这样的描述:“回想起来,斯坦恩(P.Stein)他们已经定性地发现了周期倍增分叉现象,而我现在却能够定量地说明周期倍增分叉现象的规律。周期倍增分叉现象和规律的发现,大大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在他发现这个常数并意识到这个常数的意义时,他做了这样一件事:“那天晚上,我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我已经发现了一些真的不平凡的东西,我清楚,这将使我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 对于费根鲍姆的成果,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与费根鲍姆的发现产生的影响相比,“想像不出近期有其他理论科学的发展能在如此宽广的领域间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影响”,费根鲍姆的研究不仅影响了“纯粹的”理论研究,也影响了“十足的”应用研究 。而费根鲍姆在混沌理论研究上的巨大突破也给他带来了若干荣誉。 总结一下促使费根鲍姆成功的要素,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第一,伯乐的赏识很重要。在卡拉瑟斯为费根鲍姆提供了长期的工作机会之前,费根鲍姆科研成果寥寥无几,但卡拉瑟斯仍注意到了这位善于思考的年轻人。没有卡拉瑟斯提供的青睐,费根鲍姆要获得成功十分艰难。 第二,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并非最先进的才是最好。费根鲍姆当时用可编简单程序的袖珍计算器研究二次函数的叠代方程的倍周期分差现象。这样的计算器处理研究结果,比较缓慢。但“我很快领悟到,分叉间距应当是几何收敛的。这使我能从上一个分叉点就预计到下一个分叉点的大概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头一个领悟到了几何收敛。……我的计算器算得很慢,要不是领悟到了几何收敛的必要性,我的试验是做不下去的。我的几何收敛,是逼出来的。” 如果当时费根鲍姆利用的是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他的重大发现会在高速的计算中悄悄溜掉。 第三,最为重要的是研究者个人的定力。从开始研究混沌理论到取得成功,费根鲍姆用了6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费根鲍姆几乎没有发表研究论文。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正确的研究道路,不计当前的利益得失,这是费根鲍姆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个人因素。 纵观费根鲍姆的成功也让人产生感慨:有些制度,产生的结果与其预期往往截然其反。比如,在当下的中国,高校与研院所评价科研人员的水平与成就时,主要看其在某类期刊是否发表过论文以及发表过多少论文。这样的规定本意是鼓励科研人员做高水准的研究。但是,有时会淘汰掉像费根鲍姆这样还没有成为大师、但可以成为真正的科学大师的科学青年。 参考文献 梁美灵, 王则柯. 混沌与均衡纵横谈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 128, 129, 138, 138, 162-164. Pais A.The genius of scienc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87, 91, 91, 92.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Biographies/Feigenbaum.html .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82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
热度 2 techne 2011-1-10 19:40
此文原发表于《世界科学》,心理学方面的介绍文章。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   千百年来,人们或把梦当作一种无关生活意义的现象对其“存而不论”,或只把它当作一种神秘的异己力量而心存敬畏。殊不知,正是在梦中,隐藏着人类解开自身心理之谜的金钥匙。   严格意义上讲,真正的关于梦的心理学研究,始于弗洛伊德。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类文化史的新纪元。而其划时代的作品《梦的解析》和后期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便是在这种开创中凝聚的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代表。   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他把梦看成是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尤其是性本能欲望的满足。最简单的梦是欲望的直截了当的满足,这种梦的含义不言而喻,因而无须分析。弗洛伊德所关注的是另一类的梦,即梦的隐义(内容)大多是本能欲望,但由于意识或内心中道德观念的检查作用,梦中的欲望满足方式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说,这种梦与神经症症状一样,是本能欲望的象征。弗洛伊德的梦论起初是为其治疗神经症服务的,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往往是性压抑的结果。性本能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在有的人身上,其性能量就可能退行,向童年方向倒退。而人在睡眠时,意识(超我或道德)并未完全放弃对本能欲望的监视作用,所以潜意识的欲望要通过化装、象征的方式来加以满足。要理解梦的意义,就要分析梦境象征什么,而要弄清梦的象征意义,就要把梦与梦者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什么是梦?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的昏睡,而只有少部分是乍睡乍醒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第35页)具体来说,梦的发生包括以下一些要素。首先,梦的发生有一个心理内驱力,即趋向于愿望的达成。一般来说,人在清醒状态下遭到压抑的心理愿望,一直在寻求其达成的途径。当人在睡眠状态下时,意识的层面放松了其警惕,那些受到抑止的愿望不断通过改装,从潜意识层面浮到意识层面,以概念梦的形式实现其达成。其次, “梦”具有“显”和“隐”的区分。弗洛伊德把梦中所叙述的事物称作“梦的外显内容”,而把那他认为体现着愿望,而只能通过意念的分析才能达到的隐藏着的东西,称为“梦的内隐思想”。他认为梦不能公然代表那些本身是禁忌的、特别是和性欲有关的愿望。因此,便通过“梦的工作”,变梦的内隐思想为外显内容;而 “释梦”,则是要对“梦的工作”进行还原重构。这样可以使梦的内隐思想不再难以了解,使外显内容返回到其内隐思想。   再次,梦的发生运用了独特的形式与手段。此处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假设:“我们须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Psychic instance) 、系统(system)、心理力量(Psychical forces),第一个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个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改装’。” (第52页);“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得经过第二个心理步骤所认可,而那些第一个心理步骤的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关,则无从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关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 (第53页)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倾向。第一种要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种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凡在意识中显示出来的内容,必得经过第二种倾向所认可;而那些由第一种心理倾向产生的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种倾向的检查,则无法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种倾向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否则这些内容只能隐藏起来。这就是梦的改装。   那么梦的改装是如何运作的呢?弗洛伊德认为,依靠五种作用。第一,梦的凝缩作用,即以简缩的形式表达复杂的隐意。其凝缩方式有三:或完全消除隐意成份;或只允许某一隐意进入显构;或使某些同质性的隐意在显梦中合为一体。第二,梦的移置作用。即以隐意元素取代或置换另一隐意元素。其方式有二:或使某一隐意元素不以自身显现,而以另一些似乎无关的元素来代替;或是将某些不重要的元素置于重要元素之上,使本来的隐意更为突出。第三,梦的表现作用。即“将思想变为现象”,用幻觉的形式表达某种心理意识和观念。第四,梦的润饰作用,即对梦的产品进行重新排列,使其原有的构成秩序变得交错杂乱。第五,梦的象征作用,即梦利用象征来表现其伪装的隐匿思想。梦通过这五种手段对自身进行改装。如果能安全通过第二个心理步骤的检查制度,就会在意识层面显现出来,实现其愿望的达成;此即概念式(对话式)的梦的发生。但是,不是所有的梦都这样运作。另外还存在着一种情况,即幻觉式的梦的发生。其中,梦的表现作用是其主要的改装手段。弗洛伊德推断:与梦通过检查制度,前进到意识层、形成概念式的梦不同,潜意识中的有些梦思由于受到检查制度的阻抗作用太强,无法通过,又加上记忆复活的吸引,于是产生一种“后退”现象,从潜意识层退到记忆层,进而在感觉端产生了记忆式的幻觉,从而导致幻觉式梦的发生。   对于梦的材料,弗洛伊德认为就其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1、一般性来源:包括4种。(1)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并不直接表现于梦;(2)几个最近发生而且具有意义的事实,在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3)一个或数个最近发生且具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4)一个对做梦者本身极具意义的经验(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思潮),却经常在梦中以另一个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2、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那些在醒觉状态下所不复记忆的儿时经验可以重出现于梦中。3、肉体上的刺激(包括由外物引起的客观上存在的感官刺激、仅能主观觉察到的感官内在的兴奋状态,以及由内脏发出的肉体上的刺激)形成梦的来源。但是肉体刺激并不能单独起作用,它只有通过与精神所具有的其它事实综合,才能完成梦的材料。   以上即是导致梦的发生的一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紧密相关又相互作用。由于潜意识中愿望达成的心理内驱力的驱动,才导致梦思及其载体向意识层面渗透,而人的第二理步骤的严格检查制度,使得梦思不得不进行改装,以便通过这种检查,或者后退,在记忆复活的吸引下,找到其实现的途径,于是最终形成了表面上与梦思本来意义看来似乎并不一致的显梦,有时这种不一致性甚至达到非常奇怪的程度。此即梦的发生机理。   梦的发生机理是如此奇异且难以把握,那么,在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弗洛伊德认为:它是一种压抑愿望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正是由于压抑愿望中道德意义在梦前梦中的不断作用,才导致了梦的发生。在醒觉阶段,社会的人受到外在的或内化的道德规范的制约,其许多愿望无法得到满足,因而遭到抑止。而在梦前的睡眠阶段,这些遭到潜抑的愿望产生心理刺激,开始寻找其达成的途径,从而形成了梦的心理内驱力。梦的心理内驱力的形成是人的本能欲望及其自发利己性作用的必然结果。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中对醒觉状态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的决然反叛。但是,与此同时,内化于人心中的道德规范——良心,在人的睡眠阶段仍未完全放弃其职责。正如前面所述,它在前意识层和意识层形成了较为严格的检查制度。不过,比之于醒觉阶段而言,这种检查制度的严格程度已明显削弱。醒觉阶段,良心的力量占绝对优势,不道德的欲望刚露头或露头不久即会遭到压抑;而在睡眠阶段,欲望的力量大大增强,它以梦思的形式,或通过梦的改装,小心翼翼的躲过良心残余意识的检查,或直接呈现,形成显梦,从而最终实现愿望的达成。就睡眠阶段特别是梦阶段而言,梦的实现就是:人在醒觉阶段时的道德与欲望的冲突在人的睡眠阶段的延续。这揭示出了人性在睡眠状态时仍保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仍自发的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人自身固有的自然性与其社会性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   回顾历史,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是第一位系统地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梦的学者,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揭示了梦的形成机制。但他对梦的内容的理解似乎太过于狭隘,他过分关注梦中的性内容,尤其是被压抑被遗忘的童年性经验,所谓的梦的分析就是去挖掘这些经验。由此,他将自己关于梦的内容的解释视为普遍的解释,认为所有具有象征意义的梦都应从性,特别是从童年性经验来加以理解,这就未免太极端了。而且,作为一位开创者,弗洛伊德的理论具有更多的思辨成分,还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和有效检验机制,所以不难理解这种理论会遭到世人如此多的批评和修正。 (作者简介:王 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丹宁(译)国际文化出版社。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561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都有一个神灯精灵(外三则)
songshuhui 2010-8-22 13:04
全玄鸿 发表于 2010-08-20 9:00 Youtube评论尤其如此 汉化:游识猷 去读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它没告诉你任何和梦相关的信息,不过它给出了很多关于弗洛伊德本人的信息。 原文 S=k logW 汉化:游识猷 原文 我们都有一个神灯精灵,她的名字叫复利 汉化:游识猷 原文 老子今天省了三块钱 汉化:游识猷 原文 多大点事,我以为抢鸡蛋呢。反正这些信息他们也能从我的非死不可和推特账户里搞到的。 与此同时,第三方
个人分类: 科学漫画|1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学三论》
nevergu 2010-4-20 22:59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这本书是弗洛伊德论述性本能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三个部分:性变态,幼儿性欲,及青春期变化。说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不得不提到性这个概念。也有人就此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泛性论,也是由此引发许多争议。英文序言中指出,除了《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知识最富创造性和永恒性的贡献。这本书经过许多次的修订,每一次弗洛伊德都将最新的思考和研究结果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 其实在《性学三论》之前,在治疗和研究神经症的病人中弗洛伊德已经开始思考潜意识和性本能的关系,阐明了病人幼时性的抑制对于疾病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对神经症病因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将性作为了研究的重点。通过对梦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了梦和歇斯底里一样是潜意识幻想实现自我满足的手段,均与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现的性因素后,弗洛伊德找到了开启埋在黑暗中潜意识宝库的钥匙,研究性心理可能是进入潜意识王国的最佳途径。对于处于社会环境中的我们人类来说,性可能是埋藏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秘密,即使是相对开放的西方人。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敏锐的观察,慎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天才式的联想思维。不过也有一点运气的存在,弗洛伊德正好研究的是剥去伪装的神经症病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性活动也许是潜意识作用的外在表现。 高宣扬著《弗洛伊德传》中讲到性心理是隐藏得最神秘的心理因素。在正常生活中,在常态心理中,我们只能看到被意识控制和加工了的性心理,例如体现在男女间的正常恋爱中的那些爱情心理。这些正常的性心理只是人的性心理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这是经意识和超我(社会力量,如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等等)改造了的部分,它远不能代表真正的性动力的本来面目,更不能由此看出早已消逝的、童年的性欲。 相反地,在歇斯底里症等变态心理症中、在梦中,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就更赤裸裸地、露骨地、集中地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研究性心理也是从性变态入手。换言之,性变态乃是性动力的一种暴露手段和通道,由此可以窥见人的性的秘密。 性变态的研究的论述很多,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人类和种系演化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性器官的进化。可能最初都是从雌雄同体开始,就像自然界植物中的普遍存在的雌雄同体现象。即动物体从两性器官共同存在逐渐像单性转化,所以我们人体至今还留有双性的痕迹。 对于同性恋,弗洛伊德认为 由于早期的、幼年的心理特质可以以潜意识的形式积压在心理深层,而且它们又具有极大的主动活动能力,所以,在个人或种族的发展中(特别是个体发育中),上一代的或上数代的或早年的心理特质(包括双性时期的心理特质)都可能重现出来,都可以沿着旧有的、干涸了的河床重新宣泄出来;何况在现阶段的人体结构和人类心理中本来就还存在双性的某些痕迹。 就个人而言,双性的痕迹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因此,一旦存在着有利于恢复双性的客观条件,存在着主观意识的控制力的减弱这个内在条件,双性就会重复,而其主要表现形式乃是性倒错,即同性恋。 弗洛伊德指出:这些反常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无意之中助长了我们对于正常发展过程的了解。原来,形态上某一程度的双性倾向竞是正常的。没有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不具备异性器官的残迹。其中,有些经过转化,供他种目的之用;有些则成为一无用处的残存器官,继续存在。(引自《弗洛伊德传》) 对于在性目的方面的变态,或称为性错乱,比如恋物癖,虐待和受虐狂等。弗洛伊德认为 :性虐待狂等性错乱症乃是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因素的宣泄,而这种性动力又是人类种族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性征的痕迹。在他看来,在正常人那里,追求性目的而达到性冲动是受着意识界的各种观念(如道德观念、害羞感、嫌恶感等等)的限制的。弗洛伊德称,性冲动必须不时地受到某些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的压制,其中最明显的是害羞及嫌恶感。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力量本来是用来囿限性冲动,使之不至于溢出正常范围之外。如果在人的性冲动尚未充分发展之时,这些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们就能驾轻就熟,好好地引导性的发展,使之正常。 (引自《弗洛伊德传》) 青春期性欲研究很多,了解也最多,所以不再重述。我们重点谈谈幼儿性欲,即从出生到青春期之前的性欲。这是研究最少,被主流科学家遗忘的角落,也是给弗洛伊德引来非议的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是一种更广义的爱,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说的两性之爱,是以获得快感为终极目标。在青春期之前,男孩子好多都经历过精神紧张的情况下生殖器接触到物体引起的快感,也可以观察到幼年女孩抚摸或摩擦自己的生殖器达到满足,这里并没有我们一般所说的对于性对象的性欲,只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对性观念的发展是两方面的。第一,性一直被认为与生殖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则把它们区分开来,并视性为一种包罗更广内容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其终极目标,而生殖不过是它的次要目的;第二,我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可以用爱这个笼统字眼来形容的念头,那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这些引申所表达的,是撤除过去常常引导人们犯错误的观念和局限性。(引自《弗洛伊德传》) 这种性动力从何而来?弗洛伊德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利比多(Libido),是与我们平时感受的饥饿感对应的人在性方面的饥饿感,不完全等同于性本能。因为性本能的目的和归宿是性的结合,而弗洛伊德的利比多绝不仅仅是这样。在下面的论述中,仍以习惯称之为性本能。 弗洛伊德将儿童的性发育分为:口唇期(Oral stage,0-1),如婴儿通过吮吸自己手指、哺乳获得满足和快感;肛欲期(Anal stage,1-3),幼儿从排便中得到快感,并有意识通过控制排便获得满足;之后进入性器期,,也有人称为性蕾期(Phallic stage,3-6),幼儿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好奇,发现男女的差异,有的幼儿会通过抚摸或者摩擦生殖器获得满足,从本质上讲,幼儿的手淫与我们所说的性爱没有任何关联;随后由于父母或者老师的斥责使幼儿获得快感的冲动得到抑制,进入了潜伏期(6-12),最后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儿童进入我们熟知的青春期(12-)。 仔细思考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他的性欲本质是欲望得到满足,包括所有能够引起愉悦感受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现代医学已经知道人的愉悦感主要与脑内多巴胺水平有关,多巴胺可以说是传递快乐的信使。愉悦感可以包括许许多多,比如饱餐一顿美食,食欲得到满足;喜欢购物的人,逛逛商场,疯狂采购,可以满足购物欲;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抚,拥抱,都可以使情感得到满足;当然也包括更常说的两性之间的性欲。但有些欲望的满足,过于强化,就会变为成瘾。 弗洛伊德也许过分强调了人格发展中性本能的作用,却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我还没有仔细看看当代神经生物学家、精神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性欲理论更多的评价。总之,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理论从问世起,就争议不断,来自同行的非议批评,他的门生弟子有的因此也分道扬镳。但无论如何,他仍是当代最伟大精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性心理的理论,为我们认识自身提供了新的方向,开启了新的途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 《弗洛伊德传》高宣扬著 《性学三论》由宋广文译,戴淑燕校对。 Google 图书有其英文版: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lEbCy7D1z0sCprintsec=frontcoverdq=,Three+Essays+on+the+Theory+of+Sexualitysource=blots=U6yWSg3bVXsig=39T4BIN3-GEMnmh2eEfZkW1A9h4hl=zh-CNei=Qr_NS8PfCI_UNfrf2RY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2ved=0CBMQ6AEwAQ#v=onepageqf=false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7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我,自我和超自我
nevergu 2010-4-8 03:17
最近由于阅读Eric Kandel 的自传《In Search of Memory》,重新燃起对弗洛伊德的兴趣,所以就抽空阅读了 高宣扬著的 《 弗洛伊德传》。其实开始知道弗洛伊德名字,大概是在 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初。当时《梦的解析》非常流行,至于为什么一夜之间大江南北到处传阅,我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当时的自己,这本关于梦的书,可能像天书,也可能觉得是异类,还有可能觉得是黄色书籍,并没有仔细看过。不管怎样,奥地利精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大名还是牢牢记住了,从此知道这位精神分析方法的创立者,第一次知道了原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尽管当时并不理解。 弗洛伊德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心理学家,也是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他的精神分析方法给二十世纪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医生,弗洛伊德在对 歇斯底里病的治疗中最先采用催眠术,传记中说 催眠术的应用不仅标志着精神病治疗法的一次革命,而且,也使弗洛伊德从对歇斯底里病症的治疗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这是他转向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要关键。正是通过催眠术的应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后来,他发掘这种潜意识,并加以分析,最后导致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整个科学体系的建立。 。弗洛伊德不仅是一医术高明的医生,更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他从自己接触的 歇斯底里 病人入手,通过观察,治疗和研究, 写出了《歇斯底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分析方法。后来又通过自身心理分析和对梦的解析,写出了《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学新论》 ,提出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个新的概念与上述三种形式的心理状态相对应:原我(id)、自我(ego)和超自我(superego)。 反复阅读,越来越能体会到这三个描述人的心理层次概念的精妙之处。 原我,是指那些包含着不合理的、荒谬的内容的心理,它与意识的人格无关。原我的原字id是弗洛伊德从尼采(18441900)那里借来的。从字面上讲,它是从拉丁文的非人称的代名词生发出来的。它的原意相当于英文的it,即它。因此,它可以很恰当地表明它与意识生活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它本身不属于意识,却又时时处处想表现为意识。 说得更确切一点,原我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一味要求自我满足。因此,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它很自然地要被压抑、受阻止。事情很明显,如果不对它们压制,任其表现或泛滥,就会使人变为疯狂,不可收拾,以致最后牺牲自己的一切。现实生活是不容许原我为所欲为的。 简单地讲,人的原我,其实可以说人的动物本性,和周围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代表着人的基本欲望和本能需求。当然这些本能必须得到抑制。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原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与外界的实际接触中不断遭到打击而失败,它就得到了修改。这部分得到修改的原我便成为自我。自我限制和驾驭着原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的原则的基础上使原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自我好象成了原我的侦察兵和调度员。 也 就是说, 人的自我,是在原我的基础上,从我们出生就开始,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使自身的行为得到修正,此修正过程是不断和原我做斗争建立起来的,是经过归化的原我。有点像对野生动物通过不断的奖赏和惩罚进行驯化,变得可以家养。 对于原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说: 就全体说,自我必须满足原我的意向。假如它能制造实现这些意向的条件,它便尽了它的责任。弗洛伊德把自我与原我比作骑马人与他的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力量,但骑马者具有决定方向和向着该方向前进的指导权。然而,在原我与自我的关系中,有时也出现一些不合情理的情形,即骑马者必须在为自己所要去的方向上来指导他的马。 超自我就比较复杂点,通俗点可以理解成良心。它 可以监视着原我的冲动,并强迫自我去压制那些它所不容许的冲动。所以,超自我的胚胎是父母权威在儿童心理的内部化。到了成人以后,超自我随着人的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巩固,最后,甚至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所谓的良心的形式表现出来 。 关于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有一非常形象的比喻: 有一句成语告诉我们,人不能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但可怜的自我比这里所说的还要困难,它必须侍候三个严厉的主人,并且必须得尽力和解这三个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三个暴君便是外部世界、超自我和原我自我觉得它受到了三面包围和威胁,当它被压迫得太厉害的时候,它的忧虑便越来越厉害。因为它起源于知觉体系的经验,它命定要代表外部世界的要求;但它也愿意作原我的忠仆在另一方面,它的每个动作都为严厉的超自我所监视。这种超自我坚持一定的行为标准,根本不关心原我和外部世界的任何困难。假如这些标准未被遵守,它就用紧张的感情来责罚自我,使自我产生一种劣等的和犯罪的感觉。正是这样,为原我所激动、为超自我所包围、又为现实所阻挠的自我努力负起了调剂这种内外夹攻的势力的任务。我们大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时常抑制不住地喊出这种呼声:人生不是容易的 。 人出生后的成长受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是nature(自然属性) 和nurture(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三种角色(id, ego,superego)的混合体,有点像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属于同一体,又分属于三个不同的位格。展现在同事,朋友和家庭中我们自我,只是处于原我抑制,和超自我监控中的一个角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伪君子。这三个角色似乎是通过生物的进化而来,但不完全是从高到低的关系。 注:红体字部分直接引自高宣扬著的《 弗洛伊德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线阅读: http://www.med8th.com/readingroom/flydz/default.htm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13129 次阅读|5 个评论
文明——是否应该满足本能?
lvnaiji 2009-10-23 09:00
吕乃基 弗洛伊德在 1930 年写道,不可能无视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本能的满足之上,以及文明的存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对强大的本能的力量(以压迫、镇压或别的方法?)不予满足为前提的 。类似的言语在其他场合也曾见过。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古代,从希腊到中国,性欲之争曾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战争的缘由。从特洛伊木马,到围绕貂蝉的连环计。即使最简单如日常生活中的洗衣,为了满足人对重复性事务的厌烦,于是各类洗衣机问世,以满足本能的需要;反之,则强调勤劳。问题还在于,一旦满足了一项本能,同时往往会失去另一项本能;同时,满足了一项之后,又会生发出新的本能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动物和人的差异在于,前者全凭本能,以及彼此争斗,以各自的本能互相制约;形成了目前在人类看来和谐的生态,以及极其缓慢的进化过程。在人类,个人让渡一部分自由,彼此间形成契约,以减少争斗。或许正因为此,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在自然界(至少就地球而言)的某种统治权,同时也正因为此,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时时处处可见。是否应该说,自然作为整体,例如盖亚,也有其本能,人的本能有必要与自然的本能达成契约? 目前,谈论得有点泛的双刃剑,实际上也在于对人的本能的满足与否。这又是什么样的本能?不尽的求知欲和无边的控制欲。 或许,最需要知的是,了解你自己; 最需要的控制,是控制控制欲。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 出版地: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672
个人分类: 人文|3530 次阅读|4 个评论
你的嘴唇是否出卖了你的心灵?
eloa 2009-1-24 23:58
0.618 发表于 2009-01-23 21:07 奥巴马就职演说上的一个小小口误被n多网站转载,都说这个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到白宫的演讲天才太紧张,这怎么可能?看了视频才发现,原来是美国首席大法官他太紧张,以至于把宪法给念错了,人家奥巴马那是在纠正他呢。奥巴马还冲大法官笑了笑。所以报道应该改成大法官太紧张了。报纸毕竟报纸,只能看出大法官太紧张,殊不知精神分析中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弗洛伊德口误──专门盼着人家不小心说错话,然后给人家分析分析口误的深层原因。 弗洛伊德口误当然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说法,也属于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的范畴。听上去不知所云,其实非常方便好用,虽然和弗洛伊德其他理论一样不保证有效性,不过平时拿出来秀一秀还是很好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想法由于受到社会伦理或者其它各种约束,都是深藏不露的,甚至本人也不知道,起个名字叫潜意识。但是它很不老实,总想通过各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出来露露脸,可能出现在梦中,无意识的行为中或者口误中,反正就是你一没注意它就跑出来了,其实注意也没用,因为敌暗我明,根本逮不到它。而且它善于伪装,就算知道做了个梦,也不知道它究竟唱得是哪出。其实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一般就一出──性。幸亏弗洛伊德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人们也不怎么用他那套理论原封不动地做精神分析了,不然大法官回家估计要跪搓衣板了──他居然公然把faithfully(忠诚地)放在了后面。 大法官肯定喊冤,不会承认,可是弗洛伊德把言由心生发挥到了极致,他说这些都是潜意识的活动,即使本人也可能意识不到。这就不容他再做任何辩解了。(说到这,必须说明一下,这种不可证伪的理论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所以仅供娱乐。) 如果你按照这个思路听到有人说翻开书第11块。就判断他遇到了经济问题,或者是个财迷;有人把He说成She就说他是个色狼;听到别人把送你的花环说成花圈就觉得人家对自己不怀好意久而久之,估计你也得跟弗洛伊德一样,最后弄得众叛亲离不可。 有人曾问过弗洛伊德怎样解释他的烟斗,因为如果按照他自己的解释,他这种长期习惯性叼烟斗的行为是一种口腔固着,就是小时候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婴儿都要经历的时期)没过渡好,所以长大了老停在那个阶段。弗洛伊德说:有时候烟斗仅仅是个烟斗。看来这老头双重原则,法无定法,他的话不可全信。看吧,在韩乔生老师的口误面前他就败下阵来!
个人分类: 心理|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心理学】我眼中的弗洛伊德
yangjingangel 2008-12-18 11:14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 对于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网上有很详细的资料可查,我就不赘述那些了。我就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心理的原动力,就像他在《梦的解析》里说过,一个女人如果梦到棍子、蛇等长条状的东西就是一种对男性欲求的表现,同样男人如果梦到盒子、房子等就是对女性的欲求。他的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梦境,就是一个人潜意识的体现。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想法通常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有一天同学商量着说要一起去逛街,讨论的很热烈的时候,我走神了,这个时候她们问我说你去不去?,你无意识的脱口而出说不去。,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说去啊当然去。 同学:那你刚刚为什么说不去? 我:我刚刚没听明白你们问什么。 同学:其实你潜意识里面就是不想去,别勉强啊。 我无语。 潜意识貌似人人皆知,也用的很是理所当然。我这个人喜欢做梦也非常能做梦,几乎闭上眼睛的时候就在做梦。梦里的东西真的就是你潜意识里的想法吗?一个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受道德观念的约束、所以即使人性本恶,也会因为自己还遵守这些约束而变得善。所以当梦中出现过杀人之类的恶性事件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恶在作怪? 呵呵~~想想自己当初学心理学的动机就是希望了解自己多一点,所以当《人格心理学》老师说期终考试的形式就是自己写一篇对自己的精神分析报告时,我还真的认认真真的把自己分析了个透。精神分析学派是很重视自己童年的影响的,比如很多强迫症的患者就是因为童年的某种阴影而造成的,所以那个时候把自认为自己在童年时候的阴影对自己如今性格的影响很是牵连的一遍。恩也许确实有些牵连。 弗洛伊德是个全才,他居然还设计了弗洛伊德算法来求有向图中的最短路径,是对数据结构的一大贡献。我就在想,自己真的连数据结构都搞的不是那么灵泛,还要掺和心理学,唉,自不量力了有些。 有向图中寻找最长路径是个NP完全问题,现在自己要研究的东西就是NP难上的NP难,不知道自己毕业的时候能不能做出点啥。 PS:因是纯粹的回忆,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4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心理学】心理学的主流学派
yangjingangel 2008-12-8 10:49
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美好,毕竟学习的内容并不都是我感兴趣的。既然是来修一个学位学习一个专业,专业的基础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将来应付相关考试(考研、心理咨询师)也都要靠这几门基础专业课。不过,我也低估了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即使枯燥的《心理学导论》我也听的津津有味儿,更别提我比较钟爱的《人格心理学》了。很有意思的是,这两门课开在同一个时间段,那时我们一学期要修四门专业课,一学期分两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上两门课,第一个时间段的每个周六周日上午是《心理学导论》,下午是《人格心理学》。同一天上两门专业课很正常啊,但是讲课的两位老师大有来头,都是**大学心理学博士、教授头衔,最重要的是她们信奉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学派。 信奉的学派不一样,对现行的很多观点就会大不同。就像我们学习哲学,我们一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无法理解唯心主义者的种种想法种种观点种种理念。所以在课堂上,就会经常听到两两互批的情形,当然了她们不会互批对方,她们只是批判对方的学派观点。 讲《人格心理学》的刘老师是精神分析学派,信奉该学派祖师爷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也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刘老师是我见过的那种最温柔的老师,集所有女性的美、柔于一身,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弗洛伊德是唯心的,也许是我本身不够唯物吧,我居然被精神分析派收归(看我的博客公告就知道)。对于心理学当代的主流学派,我也查了一些较为详细的资料。后续我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几个学派作详细的回忆介绍。 ------------------------------------------------------------------------------------------------------------------------------------------------------------------------------------------------------------------------------------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4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