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弗洛伊德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弗洛伊德

相关日志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61)
罗非 2016-3-11 10:31
洗脑机何以转个不停 你肯定很熟悉公共关系。你或者你的公司也许已经雇佣了一家公关公司。也许你为某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甚至是拥有或者管理着一家公关公司。可是,你知道爱德华·伯奈斯这个名字吗?大概不知道。然而,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的伯奈斯毫无疑问地,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为什么呢?借助他的舅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及因为那条会垂涎三尺的狗而闻名的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工作,伯奈斯成了懂得潜意识编程技术、并把它应用于大众传播工具的科学与艺术之中的第一人。 并非巧合的是,伯内斯的工作跨越了 20 世纪的很大一部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冷战,并且赤裸裸地反映出那个信条,即在一个冷漠无情的随机宇宙中,唯物为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伯内斯为乔治·克里尔领导的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 (CPI) 工作。该委员会制作的战争宣传品,以及新兴的大众媒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都给伯内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官方的广告标语“为了民主,让世界更安全”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张经典海报,上边画着一个来势汹汹的德国士兵,还有一幅标题,“买自由公债,打退德国佬!” 每一场战争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把敌人非人化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杀掉他们的后果并不比踩死一只蟑螂来得更大。 CPI 不仅发明了若干暴行,同时也重复利用了以往战争中的谎言。他懂得,正如当今所有负面政治广告承包商所知的,负面广告和故事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因为它们可以调动人们内心隐藏的针对任何以及一切东西的愤怒,然后把这些怒火集中到附近的某个人类目标上。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会卷入一场针对日益危险的“赤党分子”的冷战,并且和卑鄙的“德国佬”、“日本鬼子”、“斯拉夫佬”,“高丽棒子”、和“中东鬼子”打了好几场热战。 战争结束后,伯内斯的注意力转向了和平时期的各种问题。在他的书《 宣传 》中,他写道,“当然,正是在战争期间宣传那种令人震惊的成功让生活各部门中的那 少数的聪明人 大开了眼界,了解了严密管制公众头脑的可能性。”伯内斯愿意称自己为一个“先进分子”,但仍然把群众看做一个“需要被领导的群体”,并坦率地写下了他自己的使命,也就是去“控制群众,并且不为他们所知。” 你最近见过女孩点烟没有?你也可以为此感谢爱德华·伯内斯的天才。在 1920 年代,女孩抽烟即使不算是不道德,也是有失温柔的表现。由于认识到这个在变革的时代之中的尚未开发的市场,幸运牌香烟的制造者,美国烟草公司,决定雇佣伯内斯来为此做些什么。伯内斯始终是一位了不起的自我推销员,他把这次行动的结果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公关事件之一。 为了 1929 年在纽约和其他地方举行的复活节游行,伯内斯雇佣了一批迷人的少女,边抽烟边参加游行,就这样把这种在当时既现代又叛逆的抽烟行为与时尚和热爱自由关联到了一起。报纸和新闻片对此产生了兴趣,而这成了社会接受女性吸烟的转折点。不过,伯内斯也为此做过正面的努力。在吸烟的毒性作用曝光后,他领导了一场游说活动——尽管没有成功——试图使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同意不再为烟草公司工作。 然而,有一件事伯内斯始终没有表示歉疚,那就是他在一代人之后为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搞的那场运动。 1951 年,他被该公司雇用,帮助他们解决在危地马拉遇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答案是:民主。新当选的总统雅各布·阿本斯曾发誓要启动土地改革,从而把国家财富归还给危地马拉人民。作为危地马拉最大的地主,联合果品公司反对哪怕是最温和的改革,并雇用伯内斯代表他们其游说美国政府。 伯内斯显然相信自己的宣传能力,他把新当选的危地马拉政府构陷为“共产主义威胁”。实际上,阿本斯总统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他是一位改革者。他还曾在就职演说中发誓,要把危地马拉转变成“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如此,伯内斯用公款安排记者旅游访问危地马拉,当然,这是联合果品公司出钱。这些记者见证并报道了一系列仿冒的共产主义暴动,这一切都是伯内斯为了他的公司赞助商的利益而导演的。当然,伯内斯说服记者和美国公众的工作,由于当时席卷美国的反共的麦卡锡主义而变得更加容易了。 你问这次运动的结果? 1954 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发起的代号为 PB 成功活动的秘密行动推翻了阿本斯,并建立了一个军事独裁统治,由此发起了一场将会持续 38 年之久血雨腥风。各项土地改革均被推翻,联合果品公司和其他公司们趁机大行其道。在这一系列由伯内斯的公关努力所促成的残酷政变,叛乱和镇压期间,数千名危地马拉人死亡,上百万人沦为难民。 人们很容易佩服伯内斯那才华横溢的、富于创造性的头脑,因为事实如此。他既非不道德,也不是不择手段,而是把宣传看做一种为了利益而发挥影响的科学方法。问题是,当唯物为重时,科学可以为了各种物质利益而被滥用。我们只能猜想,对于 2001 年五角大楼在一项为期四个月的合同中给公关企业伦登集团支付了 397,000 美元,以帮助他们向公众推销对阿富汗的轰炸这件事,爱德华·伯内斯究竟会说些什么。 作为其结果,新的丛林法则,这条附加的道德准则已经只差刻印在石碑上了:为了追求你自己的幸福,汝等应撒谎、欺骗、偷窃,以及采取其他任何手段,只要你可以逃脱处罚。 How the Brainwashing Machine Got Stuck inSpin Certainly, you’re familiar withpublic relations. Maybe you or your company has hired a PR firm. Maybe you workfor, or even own or manage, one. However, do you recognize the name EdwardBernays? Probably not. Yet, Bernays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public relations”and is, no doubt,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recent times. Why? Drawing on the work of hisuncle, Sigmund Freud, as well as Russian psychologist Ivan Pavlov—famous forhis salivating dogs—Bernays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understand and applysubconscious programming to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s. Not coincidentally,Bernays’ work spanned much of the 20th century, from World War I to the ColdWar, and starkly reflected the credo that, in an uncaring random Universe, onlymatter matters. Bernays’ first job as a young man duringWorld War I was working for the 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 (CPI), directedby George Creel. Bernays was impressed by the war propaganda created by thatcommittee and with the newly emerging mass media’s power to persuade andinfluence. In addition to the official advertising slogan, “Making the worldsafe for democracy,” World War I gave us the classic poster that depicts amenacing German soldier and the caption, “Beat Back the Hun with LibertyBonds.” 54 Edward Bernays’ poster that helped sellthe American public on World War I An important part of every war is todehumanize the foe to such an extent that killing them is of no greaterconsequence than stepping on a roach. The CPI invented atrocities andrecycled lies from previous wars. He understood, as present day purveyors ofnegative political ads know, that negative ads and stories are powerful becausethey mobilize an inner rage about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then focus that rageon a handy human target. That’s why America engaged in a Cold War against theever-dangerous “Red Commies,” and fought hot wars against the vile “Huns,”“Japs,” “Slopes,” “Gooks,” and “Rag Heads.” After the war, Bernays turned hisatten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peace. In his book Propaganda, he wrote, “It was, of course, the astounding success of propaganda duringthe war that opened the eyes of the intelligent few in all departments of life tothe possibilities of regimenting the public mind.” 55 Bernays wouldhave called himself a “progressive,” but nonetheless considered the massesas a “herdthat needed to be led” and wrote frankly about his mission to “control themasses without their knowing about it.” 56 Have youseen a woman light up a cigarette lately? You can thank the genius of EdwardBernays for that, too. In the 1920s, a woman smoking was considered to beunfeminine if not scandalous. Recognizing an untapped market in changing times,American Tobacco Company, the makers of Lucky Strike TM , hiredBernays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Bernays, always a great self-promoter, calledthe result one of the greatest PR events of the century. For the1929 Easter Parade in New York and elsewhere, Bernays hired attractive youngdebutantes to parade as suffragettes while smoking, thus associating the modernand then-rebellious act of smoking with being fashionable and freedom-loving.Newspapers and newsreels ate this up, and it stood 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acceptanceof women as smokers. To Bernays’ credit, however, once the toxic effects ofsmoking were known, he led the lobbying effort—unsuccessfully—to get the Public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 to agree not to work on behalf of tobaccocompanies. 57 One thingBernays was not apologetic for, however, was his campaign a generation later onbehalf of the United Fruit Company. He was hired by that company in 1951to helpthem with a problem in Guatemala. The problem? Democracy. Newly electedpresident Jacobo Arbenz had vowed to initiate land reform, thus returningnational wealth to the citizens of Guatemala. As the largest landowner inGuatemala, United Fruit took exception to even the most moderate reforms andhired Bernays to lobby the U.S. government on their behalf. 58 Clearlybelieving his own propaganda, he framed the new Guatemalan government as a“Communist menace.” In reality, President Arbenz was not a Communist; he was areformer who vowed in his inauguration speech to turn Guatemala into a “moderncapitalist country.” 59 Nonetheless, Bernays arranged junkets forjournalists to visit Guatemala, at United Fruit’s expense, where they witnessedand reported on mocked-up communist riots that Bernays staged for the benefitof his corporate sponsors. 60 Of course, Bernays’ job of convincingthe journalists and the American public was made easier by anti-CommunistMcCarthyism, which was sweeping the U.S. at that time. The result of this campaign? In1954, a CIA covert action called Operation PBSuccess overthrew Arbenz andinstalled a military dictatorship, initiating a reign of terror that would last38 years. Land reforms were overturned, and United Fruit and other corporationsgot their way. During a series of brutal coups, rebellions, and repressions,which were precipitated by Bernays’ PR efforts, thousands of Guatemalans diedand a million became refugees. 61 It’s easyenough to admire Bernays as a brilliant and creative mind, which he was. He wasneither immoral nor unscrupulous, but rather saw propaganda as a scientific wayto influence for the good. The problem is, when all that matters is matter,science can be abused on behalf of material interests. Wecan only wonder what Edward Bernays would have said about the Pentagon paying apublic relations firm, the Rendon Group, $397,000 for a four-month contract in2001 to help sell the bombing of Afghanistan. 62 As aresult, the new law-of-the-jungle, extra-moral code has been all but emblazonedon stone tablets: Thou shalt lie, cheat, steal, and do anything you can getaway with in pursuit of your own happiness.
个人分类: 科普|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聂凡:精神分析思想散记
fqng1008 2015-10-1 07:44
1. 幼年或童年的经历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或者自己无法产生强烈的打开精神枷锁的愿望,换句话说, 自主的、正确的调控个人的精神状态。 我们的成年生活注定是缺陷的,无论是在婚姻、工作、家庭,个人的人格自信的树立,都将出现障碍。这种表现形式也因为每个人不同的生活际遇,表达也不同。有梦中的情景,有无意识的情景,也有精神因为社会、伦理、舆论、时代的变迁导致的或压抑、或忧郁、或焦虑、或扭曲所表达的各种情景,它们或形成于语言,或形成于行为,或在意识状态中被控制。 2. 人格的自信是建立在快乐的记忆的基础上,它能和不愉快的因素完全、彻底的分开,以致无论人生中遇到怎样的经历,都能用单纯的快乐化解。当然,这是极不容易的。只有当我们自己主动意识到内心深处所承载的精神的包袱,并将它彻底卸下时,我们的精神才会真正的获得轻松、快乐,才能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格的自信,而不是依托于他人因为一种精神的依赖和信靠,所获得的心灵或心灵暗示的“安全的港湾”。我想,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变性人和同性恋了,我想,这对于他 / 她们都有值得触动的启示。那么不极端的例子则投射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 人的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精神的成熟,是建立在人格自信的基础上的成熟,是快乐的成熟,而不仅仅是所谓言谈举止、社会交际、事业往来的成熟。后者的成熟往往成为极大的伪装,掩饰自己童年的精神创伤。我们常常被这种虚幻的美蒙蔽,从而产生困惑,关于他 / 她的性取向,或者犯过的奇怪的错误,或者异常的行为,或者得的奇怪的病。 4. 《圣经》不是关于神圣的渴望,而是人类心灵的库藏。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上帝和撒旦,更多的或许是精神的幻象,或许是不正确的精神引导。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归于负罪感。因为我们无法把握负罪感的恰当的尺度,常常让自己背上过重的精神的惩罚,以致自虐或他虐。当然,简单的从宗教中找到精神的归属,并不是恰当的心灵缺陷的解释,因为它常常偏离了心灵的真实想法,产生了一种“美好的扭曲”,获得了心灵暗示的释然。 5. 梦本身并不意味什么,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解梦。无论是满足愿望,还是宣泄情绪,对于释梦者而言,这只是梦本身所传达的一种信号。释梦者真正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去忠实的传递信号,而是把信号引向崭新的方向,暂且称它为“意想不到的惊喜”。古人在解梦时,虽然有荒诞的地方,但却也有值得启示的思考。释梦,本身也是艺术的再加工和创造,这听起来有点像文学或雕塑。哈哈,也许恰是如此。 6. 巫,事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在现在看来,不应该被完全排斥。中医过去也叫巫医,这充分反映了中医无论是药物还是按摩,都有心灵治疗的含义。即使是明显器官出了问题,中医也仍然从心灵的角度给予解释,并借用药物、手法等手段,改善心灵的创伤,使人获得来自内心的喜悦。这一点,与精神分析的谈话、移情等疗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最令我惊喜的是,在精神分析著作阅读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冲突、对立、矛盾”,这与中医对“阴阳”的理解有相一致之处,当然,中医对“阴阳”的理解,还建立在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基础上。换句话说, 矛盾自身也是解决矛盾的钥匙。 总之,将精神分析结合中医治疗手段,我想,这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都将产生令人鼓舞的结果。有些疾病反复发作,不断根,我想这和精神因素也有极大的关联。 7. 弗洛伊德曾经认为, 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 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冲动的满足,将文化创造起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各个人 ; 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最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的目标。但是由此而造成的组织是不大稳固的,因为性的冲动不易控制 ; 而参与文化事业的各个人都不免有受性力反抗的危险。性力如果一且放肆,回复到它原始的目标,社会文化就将遭受到最大的危机。所以社会不愿有人指出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 更不愿承认性本能的势力,或讨论各人性生活的重要 : 为了训练克制,关于性的问题,就完全避而不谈了。 我个人倒不是很赞同。性的冲动,与文化的创造没有必然的关系。实际上,人在进行创造活动时,是不会有性的冲动的,当然,不排除历史上某些著名人物是在妓女的床上产生灵感和作品。文化的创造,从积极的层面解读,乃是愉悦、轻松情绪的倾诉和表达,因为灵感是纯粹的,是与外界环境相隔离的。一旦离世俗好恶太近,灵感就会走向枯竭,或者宣告终结。当然,即使是在妓女的床上产生的灵感,也是纯粹的、愉悦的情绪的表达,而不存在压迫或痛苦对灵魂的撕咬。即使是贝多芬,在创造的过程中,也是全部身心的投入,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性只是文化创造的附带产品,并非文化创造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我们之所以不放纵自己的性行为,倒也不完全是因为社会道德的约束,确实是,过度的性行为,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心灵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甚至削弱我们的理性思考,以致我们完全活在感性,不成熟的精神状态中,成为心灵迷失的个体。人类,终究是要回归理性的。总之,性欲只是潜意识的投射,背后隐藏的仍然是“心灵和 性格的密码”。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的科学精神
热度 34 wb19901025 2015-7-12 19:39
闲来无事,读了几本名人著作,包括P.布尔迪厄、卡尔.马克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马丁.戴维斯、戈登.凯恩等。 恰好最近要写一篇关于科学精神方面的文章,正愁找不到切入点。看到此新闻后立马感觉受到了鼓舞,为了赶上新闻的实效性,于是便查文献、搜资料等等,遂成此文。 中国人的传统科学精神之数学的没落 数学作为社会与人类文明这个巨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语言,它的兴盛于衰微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于是很有必要对此进行论述。要回答这个难解之谜不仅要考虑数学子系统本身的特点及运行方式,更要考虑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此外还要考查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于相互影响。 数学的素质和数学在某文明中的地位会影响该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从泰勒斯到毕达哥拉斯,再到柏拉图,都充分意识到了数学的作用。古希腊的数学有如下特点:数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是大众的、理论的、逻辑的、严格的、具有美学标准。 数学问题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现实问题的抽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由于解决这类问题的迫切需要,会使大量的数学家同时从不同的途径攻克它。而这些问题是解决往往向数学界引入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由此构建起新的数学体系,开辟新的数学领域。数学发展的一些重要变革,例如微积分的创立,常微分方程以及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理论提出都采用这种途径,这个过程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天文学的迫切要求促使了中国和巴比伦数学的发展。 第二类问题则是数学家们创造的,其中有些问题虽然也具有具体问题的原型,但是数学家的兴趣显然不在于作为原型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而是数学问题本身的数学结构,是攻克难题的兴趣和欲望。例如柯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问题,还有许多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模型,例如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的23个问题。 数学作为文化的子系统与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发展以来于社会的发展所提的新问题,而数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部分著作主要是由一些问题和解法构成。例如,中国算学的经典著作《九章算术》包括264个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与此有关的数学理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不但整理了解题的方法系统,而且创立了足够多的新解法,阐述了一些解法的原理,甚至是极为重要的思想,但是也没有形成欧几里得几何那样的数学范式。 至于其它的著作如《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包括《缀术》这样的数学著作都更像是一本数学问题集。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数学重实践的传统。在中国文化模式当中,数学是一种“术”,一种济世之术,而在西方,数学是一门“学”,是成体系的学问。 中国数学家致力于解方程而发展起来的极为重要的数学理论都没有形成公理化的结构,就是说还不注重概念的严格定义,没有求证的传统,也没有理论体系完备性的概念。 华裔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1997年6月在北京清华大学等高等研究中心开幕式上有严格演讲,他说:“我们要谈中国数学的未来,先看一下我们的过去,现在中国人习惯上讲自己很了不起,事实上,中国古代数学主要贡献在计算及实用化方面,我们算圆周率算的位数很高,但是对数学理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讲究,基本上抗拒几何学的逻辑结构和发现抽象代数。在我看来,它们在中国从来没有生过根,我们对传统的科学有不合理的热爱,结构不能接受新的观念,也不能对应用数学做出贡献。” 一 、 公理化的缺失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公理化思想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深刻源泉。 在古希腊诞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公理化思想不无关系,最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有跑步一项比赛,参加比赛者不分种族和社会地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人们平等竞争,民主评定,谁先到达终点,雕刻家就用大理石塑造其健美的雄姿,诗人作家描写其技巧和勇敢的伟绩。这就是公理化思想在运动场上的体现,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之所在。 公理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就是社会的法制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理化思想在技术领域的体现就是专利法的实行,社会保护发明者的利益,有偿推广发明者的成果,向全社会公开。 祖冲之的数学著作《缀术》的失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朝科举制度分科取士,其中以“明算科”规定《算经十术》之一的《缀术》做教科书,学习四年,这就足以见它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和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但是这门课程后来被腐败的官僚取消,因为许多官员不懂《缀术》,设立这门课程有损他们的威信。更有甚者,《缀术》被进一步污蔑为妖术,实行查禁,以致最后失传。为此,至今人们不能明确祖冲之圆周率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可以设想,如果在一个公理化思想普及的社会,专权者能如此恣意横行吗? 为何西方世界从15世纪以后科技大大超越中国?因为他们普及公理化思想,把教育建立在公理化思想的基础上。公理化思想可保证社会平等的竞争,保证科学技术连续发展,不会失传,保证每一代研究者都能站在科学的最前沿进行再创造,保证后人一定超过前人,今人一定超越古人。中国科技知识的祖传方法,基本属于个体的智力劳动,而公理化的研究方法是社会性的劳动,个人的力量怎能会超过全社会的智力呢?因此,15世纪西方在普及公理化思想后胜过中国就成必然的了。 二 、 功利化的泛滥 康熙年间的一位传教士巴多明提出了中国科学落后的问题,他的看法是:首先,凡是想一试身手的人得不到任何报酬。从历史上看来,数学家的失误受到重罚,无人见到他们的勤劳受到奖赏,他们观察天象,免不了受冻挨饿……钦天监正假如是一位饱学之士,热爱科学,努力完成科研;如果有意精益求精,或超过别人,加紧观察或改良操作方法,在监内同僚之中就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大家是要坚持按部就班的,这势必成为一种阻力,以使北京观象台无人再使用望远镜去观察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也不用座钟去计算精确的时刻,皇宫内原来配备得很好,仪器都出自欧洲的能工巧匠之手(指耶稣会士汤若望等人),但有人大反特反这些发明,他们抱残守缺、墨守陈规、只顾私利…这就是在我前面论述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那些基因在作祟了。 巴多明认为:“使科学停滞不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里里外外没有刺激与竞争,假如中国邻邦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它研究科学,它的学者足以揭露中国人在天文学中的错误,中国人也许可以大梦初醒,皇帝变得谨慎,追求进步;据我所知,中国只想去抑制这个王国,使之静默无言;勉强它恭恭敬敬地接受中国的正朔;人们可以看见中国人不止一次为了黄历而战。”其实,在这里巴多明批判的就是中国当时初步的闭关锁国政策。 “ 内部无竞争,连轻描淡写的竞争都没有。研究学问绝不是走向荣华富贵之路,走向高官厚禄的康庄大道,而这些文人学士一旦考取功名,便可以青云直上,安享尊荣,随之而来,炙手可热,有意做官的人,官位有的是,可以被看做地方官,他们的家庭就可以免掉各种徭役赋税,他们可以享受许多特权。” 从这些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出,巴多明对当时中国科学现状的批评还是很有见地的,并且好多现在仍然适用。 他认为要从长远打算,必须重视知识分子,改革教育体制,奖励有成果之人,建立稳固基金,解决数学家落魄穷困之扰。这些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知道1998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接受杰克逊(Allyn Jackson)采访时还说:“我想在中国,数学进步的主要障碍是工资太低。”当然现在看来以上情况是有所改善,但是如今学术界的经费不是不够就是滥用。 三 、 重实用轻理论 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曾对中国的科学状况产生过很大的兴趣,他通过与耶稣会士闵明我、白晋的会面通信中,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中国近事》(Novissima Sinica,1697)一书中,莱布尼兹曾认为中国的手工艺技术和欧洲的不相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要略胜欧洲一筹,但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伦理、治国方面,中国远远要比欧洲进步。同时这位科学家还对中国的数学状况做了评论:“看来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实际经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 在莱布尼兹看来,“研究数学不应看做是工匠是事情,而应作为哲学家的事物。”而“中国人尽管几千年来发展着自己的学问,并奇迹般地用于实际应用,他们的学者可以得到很高的奖赏,然而他们在科学方面并没有达到很高的造诣。简单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欧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数学。”也就是说,莱布尼兹认为中国科学落后于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中国人对数学的研究只注意与实际应用,而缺乏证明,妨碍了对其它科学的深入研究。 丘成桐先生指出:“我很少见到中国数学家提出有意义的猜想,数学的一般理论需要大量的现象学研究……当我们发展一个一般理论时,我们不是为了服务于其它科学,而是基于它自身的美达到和谐统一的愿望。” 近年来大家已经理解到经济发展的一大部分是来自先前科学研究投资的报偿。有些人会认为科研成果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个说法并没错,但并不完整。对科学知识的想象和理解自然万物的向往,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投身科学与工程研究。在他们学成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一定是一开始吸引他们的领域;这些受了教育的人,常常在研发工业产品或者信息产品上做出贡献。科学带来的知识丰富了人类文化并改变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对年轻人带来的影响冲击,或许是社会应该慷慨支持基础研究的两项最重要原因。 除了这些好处之外,基础研究往往还具有另一种周边效应报答社会的办法。希格斯玻色子、超伴子、暗物质等研究成果,不太可能导致欧经济民生的产品问世。不过由于这些研究走在科技发展的尖端,科学家必须发展新的工具或技术,这些技术总是会导致工业革新,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为了使LEP对撞机的国际合作者都能获得资料,所发展出来的全球网际网络(WWW),李克特(Burton Richter)常说,如果当初他们命为HEP(指高能物理)而非WWW,或向每个使用者收取一分钱,粒子物理的经费就不再是问题了。 加速器是另一个例子。当初发明加速器是为了探测原子核与质子等粒子物理的研究,现在加速器用来研究物质,提供更为坚固安全的材料,或是探测病毒结构等等。 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对抽象逻辑观念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语言到莱布尼兹,到布尔把逻辑变为代数,到弗雷格的突破,到康托尔的集合论,到希尔伯特的计划,到哥德尔的不相容性原理,再到图灵构想通用计算机再到第一批通用计算机的成果研制再到你现在坐在电脑前或者用手机看这篇文章。这都源于那些看似毫无用处的抽象逻辑语言的研究。 可见那些看似无用的理论往往能带来重大的实用性突破,因此投资基础科学的研究还是非常重要的。 四 、 崇拜祖先、缺乏胆识 在观察中国科学发展状况的诸多欧洲人中,伏尔泰是最重要的一位,有人曾风趣地称:“当他用中国的茶碗喝着阿拉伯的咖啡时,他感觉他的历史视野扩大了。”他认为中国科学与艺术落后的原因表现在道德、教育、语言等方面,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伏尔泰认为:对祖先的崇拜导致中国人缺乏胆识;并把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与欧洲人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结合起来。在《风俗论》中,伏尔泰写到:“试问中国人为什么这样落后、这样停滞不前?为什么天文学在他们那里古已有之却固步自封,这些人好像天生如此,和我们的性格不同,他们只想发明机器,有利民生,一劳永逸,不愿越雷池一步。 很多艺术、科学源远流长、连绵不断,而进步是这样少,也许有两个原因:其一即是这个民族敬祖先敬的出奇,在他们眼里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是圆满无缺的;其二就是语言的性质,语言作为一切知识之本。”他认为中国语言是所有认识的首要原则,因此把科学落后于语言相联系,并把中国汉字的规范化以及字母化看做是促进科学进步的一个条件。 当然在《路易十四时代》中的那句“对祖先的崇拜导致中国人缺乏胆识”我并不认同,因为根据我前文关于环境造就性格的论述,我认为应该是“正因为缺乏胆识才导致对祖先的疯狂崇拜。” 五、其他学者的观点 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奎奈(F.Quesnay,1694—1774)认为造成中国缺乏抽象思考及逻辑观念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实用性,“虽然中国人很好学,且很容易在所有学问上成功,但他们在思辨上很少进步,因为他们重视实利,所以他们在天文、地理、自然哲学、物理学及很多实用学科上有很好的构想,他们的研究倾向于科学、文法、伦理、历史、法律、政治等看起来有益于指导人类行为及增进社会福利的学问。”这与莱布尼兹的看法相一致。 1741 年和1742年,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出版了他的《论文集》。此书收集了近50篇论文,其中有不少谈到了中国。他把中国科学与文化同贸易联系起来,他认为没有什么能比若干邻近而独立的国家通过贸易和政策联合在一起而更有利于提高教养和学问了。中国恰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从而使原来可能发展出更完美和完备的教育科学,在许多世纪的进程中,收获甚微。从外部来说,其原因在于没有更多的外贸对象,但从内部来说,是由于中国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之下,说一种语言,在一种法律统治下,赞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对权威的宣传和敬畏,造成了勇气的丧失。休谟实际上以自己的见解回答了为什么在那个非凡的帝国,科学只取得了如此缓慢的进展这一问题。 狄德罗曾分析过中国没有出现像欧洲那些天才的原因,主要在于东方精神的束缚,在他看来,东方精神趋于安宁、怠惰,只局限于最切身的利益,对成俗不敢逾越,对新事物缺乏热烈的渴求。而这一切恰恰与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探索精神格格不入。他说:“虽然中国人的历史比我们悠久,但我们却远远走在了他们前面。”狄德罗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的问题,而莱布尼兹是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科学,是比较求实的态度,这与一些旅行家的偏见是不可等量齐观的。 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努力 纵使参考了大量文献,引用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见解。但我仍然觉得“环境塑造人”这条原理是正确的,所有的观点其实都是建立在这个原理之上的。虽然我们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让我们带上了不敢向新事物发起进攻的基因,但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所有的事情并非一成不变,都只是过程的集合体罢了,只要意识到了,要改变还是来得及的。但愿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精神和前进的步伐之上,而不只是一句喊的无比响亮的口号。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科学精神不是看到某事物后就凭自己的感觉经验妄下结论,而是脚踏实地、认真考证。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也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一种科学信仰,很多人正在失去耐心。但当我们面对新鲜的事物失去研究的耐心、随意下结论时,灾难也正在向我们靠近。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开始,“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问题”并不是研究人员拿着国家科研经费胡编乱造,也不是胡乱搪塞或者拿三岁小孩子玩的游戏博取眼球,而是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依据的学术问题。其实,这是属于博弈论的范畴,看过电影《美丽心灵》的人都知道,约翰.纳什就是凭借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以前的中国人,重实用轻理论,导致在科学技术上落后西方几百年。现在从石头剪刀布研究起并不是科学精神的沦落胡乱批评,而是一种超越传统的进步值得赞扬。这种耳熟能详的游戏也拉进了科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把科学变成一种流行文化总比把娱乐节目变成流行文化好的多。 参考资料 《从毕达哥拉斯到怀尔斯》 《逻辑的引擎》 《人的世界语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 《超对称》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9612 次阅读|36 个评论
野人山 12
yihongxu9 2015-2-17 04:43
这天逛完书店,辛茹抱着一摞书,跳上了公共汽车。 车上人不多。她把书放在腿上,抽出当天的报纸,浏览起来。 车突然刹住了。她的身体向前一冲,头就撞到前面座位的金属靠背上。她的书从报纸下面溜出去,有几本掉在脚下,还有几本落到旁边去了。 有人俯下身去,把书捡起来,递给她。 辛茹接过书,抬头往上看。还没看到头,就听对方说:“不客气”。 辛茹苦笑不得。这人真有意思,不等人家说谢谢,先说起不客气来了。他的口气里带着调侃,还有一点自来熟的的味道。辛茹本来是感谢的,这时却觉得很不舒服。跟她搭讪的男人多了,她通常是不理他们的。 不过,人家都说不客气了,她总得说声谢谢。谁让司机刹车刹得那么急呢?这书掉的真不是时候。 这时,她看清楚了帮她捡书的人。难怪她使劲仰头才看得见他,原来是一个大高个子,外国人。辛茹吃了一惊:这人怎么会讲一口地道的北方话?不看他的长相,真想不到他是个外国人。这样一走神,她就忘了说谢谢。 外国人笑着对她说: “碰疼了吧?” 辛茹说: “还好。” 她把书在腿上重新放整齐,又把报纸又放到书的上面。她感觉出他一直在旁边看着她,所以目不斜视。到了两路口,她没跟他打招呼,径直下车走回宿舍。 过了两天,辛茹在两路口公共汽车站边等车,突然有人站在了她的身边。 是那个帮她捡书的高个子。 辛茹有点不快。这也太巧了吧? 这时候公共汽车来了,她赶紧跳了上去。 过了几天,在同一辆公共汽车上,辛茹又遇到了他。他跟着辛茹下了车,快走两步,挡住了她的路。他说:“小姐你好,我叫约翰。我很想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我很想再见到你。” 辛茹不高兴了:“你老是跟着我,不会是为了逼我说声谢谢吧?我现在就说:谢谢你帮我把书捡起来。好,这事儿就了结了。你不需要再见到我。” “小姐,我想和你做个朋友。我已经为了你坐了好几次车了”,他解释说, “你别担心,我没有别的意思。” “我又不认识你,怎么会跟你做朋友!” “我们已经认识了嘛。只是不知道你的名字。你可以告诉我吗?” 辛茹白了他一眼:“想知道我的名字?买票去吧!” “什么票? ” “《两面人》” “在哪儿?” “银社剧场!” 第二次晚上,幕间休息的时候,剧务交给辛茹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是你在公共汽车上见过的约翰•贾尔维。我希望演出结束后能够见到你。” 演出结束后他到后台找辛茹。他穿着正规的西装,打着鲜艳的领带,看起来有点拘谨,像个情窦初开的大学生。 辛茹笑了。他们聊了一会儿,算是正式认识了。 约翰出生在山东黄县,在芝罘传教士子女学校念完初中才回美国。他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现在是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政治顾问。 走出剧场,约翰说,他想请辛茹吃饭。 辛茹知道他说的是正式饭局。可是现在她对约翰有了亲切感,一放松,调皮的一面就跳出来了。她开玩笑说:“吃饭?这时候吃的可不叫饭。那叫夜宵。 ” “是宵夜吧?” 中国北方没有晚上吃东西的习惯。妈妈总是说,晚上吃东西不健康。在重庆,他听说过“宵夜”这个词。 “不,夜宵”,辛茹坚持道。 “那,那我们就去吃夜宵,好吗? ” 约翰央求道。他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辛茹笑了。也好,自己早晚要去美国留学,那就向他多了解一点情况吧。 约翰非常开心:这样美丽的女演员,该是多少人心中的偶像啊!她是不会随便跟一个男人去吃东西的,哪怕请她去吃法国大餐。他有点飘飘然。 没有想到,他们居然会谈得如此开心。 约翰上高中的时候回到父亲的老家路易维尔,跟祖父生活在一起。有很长时间,他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小社会。他觉得同学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难以理解,他们则觉得他怪怪的。 上大学的时候,他跟六岁时从阿根廷移民美国的苏菲亚约会过。苏菲亚的父母到美国后一直住在圣路易斯,刚到美国时英语听力不好,误解了别人的意思,稀里糊涂地让她去考一家有名的私立学校。苏菲亚考上了以后,父母才知道要交很贵的学费,于是改变了主意。校长联系了一个富有的学生家长,问他肯不肯资助这个聪明的女孩,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七年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赞助人申请破产保护,苏菲亚的学费没有了着落。她是个出色的学生,校长让她先上着。直到高中毕业那天,她的学费还欠着。又是那位校长,找赞助人为她交了学费。 在私立中学,苏菲亚总觉得自己是异类。她有资格进很好的私立大学,可是她选择了给给予她优质奖学金的印第安纳大学。她跟约翰很有共鸣,因为他们都是美国社会的边缘人。恋爱一年半,他们有过很多美好的时光。可是上了大三,有个花花公子追求苏菲亚,苏菲亚没禁得起诱惑,离开了他。 他上大学以后,他的弟弟奈德才从中国回路易维尔读高中。 约翰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外交部。圣诞节,他回路易维尔看望祖父,遇到了奈德的高中同学南希。 跟大部分同学一样,南希从未去过肯塔基和印第安纳以外的地方,奈德的异域经验让她好奇,也让她羡慕。奈德瘦瘦的,个子也不高,但是他态度亲切自然,双目炯炯有神,南希非常喜欢他。不过奈德打算进神学院,毕业后要去中国传教。她可不要跟奈德的母亲一样,为了让几个异邦人信主,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 奈德也没有爱上南希。他理想中的女孩子,是妈妈那样既淳朴又勇敢的基督徒。她会愿意跟他去天涯海角,尽力撒播福音的种子。 约翰比南希大五岁。他身材高大,沉静内敛,在南希的眼里,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约翰也很喜欢南希。南希高中一毕业,他们就结了婚。 半年后,约翰被派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工作。过了三个月,南希也到了上海。她喜欢上海的都市气息,喜欢上海的英美侨民圈,也喜欢上海生活的舒适。 过了一年半,约翰被调到昆明联络处。昆明西方人很少,住处也简陋得不像样子。还有,在昆明,连个像样的西餐厨师都找不到。于是,南希撇下约翰,自己回美国念书去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翰被调到重庆。 自从见到辛茹,约翰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他总觉得以前见过她?后来他对辛茹说了他的感觉,辛茹说: “你是不是看过我的演出?” 约翰说没有。真的没有。 他爱南希。可是跟南希在一起的时候,他内心深处有一个地方还是空的。她比他小那么多,生活经历又完全不同,他不指望她像苏菲亚那样理解他。 在欢声笑语的宴会上,他不止一次感到孤独。 他的孤独不是因为南希不在身边。小的时候,听着被海风吹得呜呜作响的松林,他就有这种感觉。有时候,他觉得这是因为自己缺乏信仰的力量——为什么他不能像自己的父亲,把整个生命放在祭坛上? 还有奈德,充实得简直让他嫉妒。 跟辛茹在一起的时候,他那种孤独的感觉消失了。 假如他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约翰就会意识到,辛茹之所以如此吸引他,最主要的原因,是她长得像他的保姆玉贞。 玉贞带他的时候还没出嫁,很喜欢他也很疼爱他。他四岁的时候,七岁的姐姐病了,发烧、咳嗽、吞咽困难。不久,她身上起了红斑,喘气都很困难。爸爸妈妈眼睁睁地看着姐姐跟死亡搏斗。他们怕他传染上,便让玉贞带着他。 姐姐被疾病折磨得无法休息。她疼得厉害,喘不上气,可是她说,如果耶稣招她去,她并不害怕。他虽然也信耶稣,却吓得睡不着觉。不,他不要姐姐死掉,哪怕死后她会去天堂。 十几天后,姐姐躺在一个很大的木匣子里,身上盖着一块白色的法兰绒,被爸爸妈妈送到登州。她被安葬在一个朝海的小山坡上,那里有死在登州的传教士们,还有他们的孩子。 姐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一生下来就有她。他一出生,她就轻轻抚摸他的小脸,亲切地对他微笑。后来她喜欢抱他,常常跟他一起祷告。出门的时候,她总是拉着他的手。 他对上帝发怒了。他怎么可以把约翰的姐姐带走!难道他不知道,没有姐姐,约翰会多么孤独多么伤心? 他太小,还不能理解自己。悲痛的波涛和错愕的感觉在他心中轮流交替,他几乎要被吞噬了。 最糟糕的是,他尚未学会表达自己。妈妈不知道,这小小的人儿,有着那样深切的焦虑、无助和绝望。 那些日子,他常常藏在玉贞的怀里,她温热的身体让他感到安全。 他是个孩子,怎能明白妈妈的痛苦?那些日子,妈妈常常为姐姐哭泣,也常常为他担心。她怕他生病,怕他有一天跟姐姐一样,也会离开她。有一天晚上她十分软弱,觉得自己非带约翰回美国不可了。这时她听到一个声音,那是她在韦恩堡的母会弗格森牧师的声音:“艾伦,你照顾神所宝贝的,神会照顾你的约翰。” 彷佛神亲手抹去了她心中的恐惧和脸上的泪水,她得到了安慰,能够继续专心地服事了。 约翰的爸爸常出去传教,有时候,他会从走两三天的路,去平度看望那里的中国教徒。他的妈妈常为学校里和村子里的中国孩子所环绕。爸爸妈妈认为他们跟约翰一样需要关爱,他们都是神所宝贝的。 他已经失去了姐姐,他不要再失去妈妈!他在心里悲伤地呼唤她,可是她听不见。他不肯洗脸,不肯好好吃饭,他尖叫、哭闹,乱咬乱踢。哦,他要妈妈陪伴他!他要妈妈把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爱都给他。只给他一个人。 父母不知道约翰是在下意识地以这种方式寻求关注。他闹,他们就处罚他。 他终于灰了心。大人认为他们的管教起了作用:他变成了一个安安静静的孩子。 奈德出世以后,妈妈就更忙了。 只有玉贞是他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需要,她就会出现。她亲切关怀的眼神安慰着他孤独的心,她柔软温暖的怀抱是他甜蜜的港湾。 玉贞离开他家的时候,他并不十分难过。每次回家探亲之前,玉贞都逗他,说她不再回来了。 她不是每次都回来了吗? 她抱着他,搂了又搂,亲了又亲。 她这么爱他,怎么会不再回来呢? 可是这一次,她是真的没有回来。再也没有回来。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自己寻找的是什么。更为遗憾的是,就是知道,找到那个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玉贞,是印在约翰爱情图谱上的形象。 南希让他在陌生的美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辛茹,则让他找回了自己的安全感。 可是太晚了。 使君有妇这个词,好像是为他定身而造的。 约翰只好跟辛茹约定做最好的朋友。无论生活有何变迁,只要他们都活着,他们都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消息。他们无缘相伴,可是他们之间的友情,将会地久天长。 辛茹要去巡回演出了,约翰要了她的行程表,打算给她寄几张明信片。 她刚离开重庆,约翰就知道他高估了自己。他是多么需要她!他意识到,此生无论怎样热闹,没有她,心底总归是寂寞的。 明信片变成了一封封长信,一路追赶着她。一遍又一遍,他对她诉说着自己的需要和对她的思念。 他不像奈德那样虔诚,可他毕竟也是传教士的孩子,婚外恋违反他的人生原则。他一边倾诉衷情一边对自己说,这是错的。信写好了,他拖延着不发。最后却总是熬不住,一封接着一封,全寄给她了。 巡回演出还没结束,辛茹就爱上了约翰。 她怎么能不爱他呢?他是多么深情,又是多么高贵!他爱她,他爱和平,他爱中国这块土地,他爱这块土地上的平民。他热爱欧洲文学,他热爱西洋音乐,他还热爱中国戏曲。 这个世上,还能找到比他们更相像的人吗? 路过云镇的时候,辛茹在一个旧货店看到了一幅油画:一条大河浩浩荡荡,河旁的高楼若隐若现,天空上的夕阳绚丽夺目。辛茹被它吸引住了。这幅流落到边陲小镇的油画,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过什么样的沧桑?它很陈旧,它的木框油漆斑驳,但是看那笔触的力度!看那色彩的浓烈!它的作者对生命有过怎样热烈的期盼啊。 辛茹将这幅一尺见方的油画买下来,寄给了约翰。 她写道:“我把这幅画命名为热烈的爱。是的,尘世不像画上的城市那么渺小,你我无法将它彻底抛却。是的,大河上面的天空并不像画上那样蓝得清澄如碧,河畔的夕阳也不像画上那样热烈得奋不顾身。然而,画面上拥抱巨流的夕阳就是你热烈的爱,画面上如碧的天空就是我对你清澄的心。我从你的瞳仁看到了我灵魂的倒影,于是我热烈地热烈地追寻你。” 她的回应令约翰心潮激荡。 她很快就要回到重庆,那时他该怎么办呢?在他不可自抑地追求她的时候,潜意识里,也许希望她能坚决地拒绝自己。那样,他既满足了对爱情的渴望,又不会影响自己品格上的正直和诚实。 可是,若是她拒绝他的爱,他敢对自己说,他没有失落和痛苦吗? 他们俩都预感到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已至此,他们难道还能够在重逢时望望彼此的眼睛,然后各走各的路吗?
个人分类: 小说|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世纪的西方文明与弗洛伊德
热度 1 smallland 2014-6-7 20:33
要说上世纪的西方文明与弗洛伊德有关,一点也不过分。前面说过他的外甥,利用舅舅的理论,游走于高层政商之间,创立和发展了现代公共关系。 这个家族还有一人,弗洛伊德女儿安娜,作用也不小。和波耐不同,她算是其父学术上的传人,学霸。她相信,人的本性是坏的,不能任其发展,必须要压抑,否则社会就乱套。 波耐做的事情,就是利用人的本性来愚弄人民,这和舅舅,和安娜的压抑论似乎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不能让本性自由发挥,需要引导。 20 世纪中期的美国,以科学的名义搞过运动,发明过配方,比如治疗同性恋,比如擦除记忆创新新人生,等等。最终,还是走向了个性主义,自由主义,弗氏家族没能挡住。后来的胜利者嘲弄他们,弗洛伊德本身就是很拘谨和保守的人,安娜也是靠自慰释放本能,怎能指望他们赞成自由与个性? 所谓的自由与个性,其实也是少数人利用和操纵多数人的本性,比如,同一块布料,做成不同的花样,这个花样适合你,那个花样适合我;结果,同一季节功能差不多的服装,每个人就可能消费若干套。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天地,更多的可能性。每个人都要努力工作,装扮“自我”,实现“自我”。 “自我”是个什么东西?也离不开弗洛伊德的发现,也离不开周围的人 ---- 至少当做参照物。没有了“群众”,还有什么自我? 人民,总是要被愚弄的;如果被愚弄者不高兴,就是压迫;如果高兴,就是解放。
2648 次阅读|3 个评论
性本能与原始医学
热度 29 何裕民 2014-6-4 16:39
“食、色、性也。”包括生殖和繁衍后代在内的“性”与求食一样,亦是人类最重要的本能。本世纪初的弗洛伊德,被后代西方学者标为与马克思、尼采齐名的近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则创立了他的泛性主义理论,视性本能为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性,作为人类生活中既神秘而又重要的本能活动,是古人思想深刻激动的源泉。在人类医学之始,以它神奇的力量影响着医学意识的形成。 古人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最早的认识对象之一,是自己身体中最有魅力、最富创造性的器官――生殖器。除去性交的快感、生儿育女的功利,生殖崇拜的基因便是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赞美。西方古代神庙墙下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为人类提出了亘古不衰而又时刻保持新鲜活力的研究课题。由单纯的本能渲泄,发展成生殖崇拜意识,体现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原始社会中人的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因此,只能以增加出生率来求得人口数量的增长。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导致原始人类产生了炽烈的生殖崇拜意识,东西方的原始人概莫能外。人们已在许多地方发现了远古生殖崇拜的遗迹。 出土于西安半坡村的著名新石器时期文物“双面人鱼”陶盆,代表了生殖崇拜的观念:其中鱼纹象征女阴;双鱼中的人面,代表双鱼相交产生的新的生命,是生命之神的象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阴阳鱼”、“八卦鱼”、“龙传人”、“二龙戏珠”等。都来源于这个原型。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以阴阳五行学说与医学结合为标志。“阴阳”这对基本的哲学范畴,来自对许多具体可感事物的特征── “象”的抽绎。不少学者认为阴阳的符号就是男女生殖器的符号,郭沫若曾指出《易经》中表现阴阳概念的“阳爻”(-)和“阴爻”(--)是两性生殖器的高度抽象。也有人认为阴阳文化是生殖文化的直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易学的精髓“阴阳二元论”、“太极一元论”,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而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从发生学角度看,都是生殖文化的衍生物。由阴阳范畴派生出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造就了具备中国传统特色的,以类比、推理、辩证为特征的思维方式。这些都与生殖崇拜有革种源流关系。因此,我们说中医学术植根于传统文化,在它身上,流动着生殖文化的血液。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取源于儒、道二家,其中,儒家对生殖活动的认识,强烈地表现出社会道德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重视子嗣之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在它的影响下,中医学尤其强调“性”对子嗣的作用。宋代以后的医书凡涉及性问题的,都是冠以“求嗣”之名。子嗣问题的客观效果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中医学作为一门实用的技术,为此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温肾壮阳为基本内容的男性医学,以调经养血为基本内容的妇科医学,自古至今都高明有效。 道家则对性、生殖抱着十分直率的态度。道学鼻祖老子说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含义是:女性是人欲产生的源泉;女性生殖器是世间万物的根本;若想精神永存,长生久视,则性交必须有节制。后世多将“玄牝之门”喻为“道”之变化无穷,这是从哲学角度释《老子》。但老子既然用女性生殖器比喻天地之始,并象征性地表述他所鼓吹的“道”,却再公开、坦率不过地表露出他对生殖文化的态度,而《老子》中“好气养精,贵接而不施”的论述,简直就是中医学性保健的理论准则。到了“独尊儒术”之后,这种重人欲的认识对中医学的影响就变得非常潜在,但它在中医学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发挥巨大的作用,影响也十分深远。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房中术,可以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中医生理学结合的产物。 概言之,中国理性医学的确立是以阴阳五行思想与经验医学相结合为标志的,而阴阳文化脱胎于生殖文化,因此生殖文化也应视作中医理论的基因之一。由于生殖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二元的立场来审视世界,所以中医学千百年来一直讲究中和平衡,却没有陷入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这或许可以说是得力于生殖文化二元论所赋予人们的独特的认识方法。 古代的西方也有着极为丰富而生动的生殖文化,给后代留下了不少美丽的传说和神话。例如:古希腊传说中的爱神(或性交之神)名叫阿弗洛狄特(Aphrodite),这是后来催情剂(激发性欲的药物或食物,aphrodisiac)的词源:阿弗洛狄特与荷米兹神所生的儿子梅弗罗第托斯(Hermaphrodtos ),是一位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生殖器的人,因此成为两性人(hermaphroditism)的词源;这个半阴阳之神却与酒神奥尼索斯生下了一个阴茎永远勃起的神普里阿普斯(Priapus),成了阴茎异常勃起(priapism)的词源。在《旧约﹒创世纪》里,犹大(Judah)死去的长子没有后代,犹大对另一个儿子欧男(Onan)说:与你的嫂子结婚,为哥哥育种。欧男却将“种子”(精液)撒到了地上。上帝因此杀死了欧男。于是欧男的名字成了“性交中断法”(onanism)的来源。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818 次阅读|29 个评论
群体的力量
smallland 2014-5-20 16:58
前面说过弗洛伊德的外甥,外甥利用舅舅的认识改变了 20 世纪的美国。舅舅,当然看到了外甥的成就,但晚年的舅舅已对人类感到绝望 ---- 人类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物种,因为潜在的罪恶的本能太危险,太容易被激发出来 ---- 特别是在群体中。 看看下面几个图片,就知道,一旦获得群体的掩盖和庇护,罪恶的本能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酷刑折磨,虐杀,敌人越痛苦自己越兴奋,毫不留情。要说文革与纳粹与南京大屠杀有什么共性,那就是“群众”的力量。这些罪恶,德国人认错了,日本还在赖账;文革?有人站出来道歉了。这不是个人的错误,是群体的错误。群体的领袖依然在被瞻仰着,几个良心发现者只能替自己道歉。当然,日本人中也有道歉的,性质差不多。 当然,和平时期,集体的力量依然存在。不过,这力量只是追求幸福的力量,比如淘宝,超市,比如苹果一代一代地更换,更有能力的,同时追求生物的刺激,推动着苍蝇和老虎的繁衍生息。如果不加限制,生物体腐败了,环境也腐败了。 这些东西,也还是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集体的追捧,人的消费欲望就无法充分发挥。外甥的功劳,大概如此吧。
2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命根子的生死疲劳
热度 21 x0xu0008 2013-7-4 22:21
男性生殖器英文名叫 penis ,来源于拉丁语,最初有尾巴( tail )的意思,这是从形态上命名的;中国则俗称为命根子,也就是生命的根本,这是从功能上命名的。显然中文命名更能说明男性生殖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西方并非不重视男性生殖器的作用。在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 )的作品里,性力( Libido 2 )被描述成生命的本能推动力之一,或者说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意志。这个理论在圈里圈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在专业领域为心理分析( Psychoanalysis )奠基,也在普通百姓中家喻户晓。作为性力的具体执行者,男性生殖器的意义不言而喻。 人类历史常常被描述为荷尔蒙飞溅的自然史,这是委婉的说法;更加直白的说法是英国作家 Robin Baker 笔下的精子战争编年史,但我觉得,可以再坦诚一点,命根子的竞争史。 命根子在进化上和身高,健壮程度一样举足轻重。女性的选择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命根子 3-4 。不妨把这叫做信“长”的野望。 弗洛伊德的目光凝聚在人本身,从而得出性力的概念;如果把目光投的更远一些,以整个地球的自然历史为背景,性力的概念还放之四海而皆准么?雄性命根子还那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么? 其实,性,只是 DNA 意志的汪洋大海里的一条小船,命根子则是武功高手手中的长剑: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剑就有点多余了。 让我们从鸡开始说起。 雄鸡的温柔 我说的是真的鸡,拉丁学名叫做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的生物。鸡和人一样,也采用体内受精的方式生殖,然而,它们并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性活动。 我小时候在北方农村,看到雄鸡笨拙而又凶悍地欺负母鸡,真搞不懂它们在干什么,现在才知道这叫做 cloacal kiss: 雄鸡和雌鸡的生殖器互相接触实现受精。 其实雄鸡也不想这么做,可是它们没有明显的生殖器,也只能出此下策了。实际上,超过 97% 的雄性鸟类和雄鸡一样无奈,它们都没有明显可见的生殖器 5-6 ,只有一个叫做泄殖腔的器官。 既然数字是 97% 而不是 100% ,说明有 3% 的雄性鸟类并不尴尬;事实上,它们中的一些成员不但不尴尬,甚至足以自傲了。比如雄性鸭子,有着将近一半体长的生殖器 7 ,因此可能鸭比鹤更有资格站立在鸡群里。 所以,或者是雄鸡在进化中生殖器逐渐变短,或者是雄鸭在进化中获得了越来越长的生殖器。考虑到大多数( 97% )鸟类的生殖器几乎不可见,后一个判断的可能性更大:鸭子才是鸟类中的异数。 然而常识常常不能告诉我们真相。第一种判断才靠谱:雄鸡曾经有过象鸭子一样长的生殖器,不过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短以至于消失不见了。证实这个判断其实比想象的简单的多:拿鸡蛋和鸭蛋进行孵育,同时在蛋壳上钻小孔进行观察,看它们中雄心的生殖器是如何发育的。观察结果令人吃惊:在刚开始发育的时候,雄鸡和雄鸭有相似长度的生殖器,但是在发育的第九天,雄鸡的生殖器停止发育并开始萎缩,雄鸭则依然故我的疯长。看来,雄鸡和雄鸭是在 9 天后,也就是第 10 天才开始出现性器官上的差别。难怪鸡在十二属相中排名第十,这是对自己遭遇的一种控诉,还是心安理得的接受?只有鸡知道。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问题的关键是雄鸡为什么没把根留住呢? 通过比较雄鸡和雄鸭生殖器前端组织中蛋白的表达量,一种叫做 BMP4 的蛋白进入科学家的视野:它们在雄鸡的生殖器前端表达量更高。那么,它们是导致鸡的生殖器变短的罪魁么,有没有可能 BMP4 的存在导致了雄鸡生殖器的萎缩?答案是肯定的。在雄鸡的发育过程中用 BMP4 的抑制蛋白处理生殖器前端组织,也就是降低 BMP4 在这些组织中的活性水平,雄鸡的生殖器开始疯长,最终达到没有处理的雄鸡的生殖器的 6.5 倍;而在雄鸭发育中中用 BMP4 处理生殖器前端组织,雄鸭的生殖器发生萎缩。 BMP4 就像慢性自宫的小刀。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雄鸡想练就葵花宝典,辟邪剑法一样的神功,从而武林称雄,那么,在进化上,雄鸡为什么逐渐采用 BMP4 来自残呢?雄鸡生殖器的减短是怎么促成的呢? 一种说法是鸟类四肢和牙齿都在进化中缩短,这种缩短也由 BMP4 的增多造成,从而间接的导致生殖器的缩短。 另一种说法是:在雄雌鸡生殖器接触( cloacal kiss )的过程中,雌鸡会选择生殖器较小的雄性从而防止交配过程中的物理伤害。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这种更加两情相悦的温柔,导致了在进化上雄鸡的生殖器逐渐变短。表面上雄赳赳气昂昂的雄鸡,有着一颗多么体贴的心啊。 DNA 的意志让雄鸡们放弃了自己主要雄性器官。当然大自然也是善解人意的,雄鸡被赋予了鲜红的鸡冠和靓丽的羽毛,相比之下,雄性和雌性鸭子在外观上的区别要小得多。 黑猩猩的尖锐 从人的角度看动物,会觉得世界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从动物的角度看人,也能看出很多别样的感受。在雄鸡的心里,男人似乎并不温柔浪漫,更多顾及自己的感受;而在黑猩猩的印象里,人可能更多圆滑——雄性黑猩猩的生殖器上是有很多小刺的,有点象牙刷。 从尖锐走向圆滑平庸的人类是猩猩中堕落的一支,愚蠢的人类如何失去小刺的呢?黑猩猩在思考。 第一个思考的结论是,人类显然没有自己有雄性气概,而雄性气概的生理基础是雄性荷尔蒙,所以雄性荷尔蒙决定了生殖器上的小刺。确实如此,阉割的雄性灵长类生殖器小刺会消失;增加睾酮后,小刺又奇迹般重现。 这是一只善于深入思考的黑猩猩,他的名字叫格尔,黑猩猩格尔被同伴们亲切的称为黑格尔——当然不需要加上猩猩个字,见过老张管老李叫中国人老李么?黑格尔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结论,他在思考小刺消失的深层次原因。考虑到自己的 DNA 在变化,黑猩猩认为人类男性生殖器失去小刺的最大可能是某些 DNA 失去了,又由于荷尔蒙决定小刺,最大的可能是荷尔蒙基因上的DNA发生变化。真相是:位于黑猩猩雄性荷尔蒙受体上的一段 DNA 在人中是不存在的,而这段 DNA 就是负责产生雄性生殖器上的小刺的 8 。 黑格尔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了解人类愚蠢的深层次原因:生殖器上的小刺如牙刷,能够刷去情敌留在雌性黑猩猩体内的精液 9 ,人类为什么要毫不留恋的舍弃小刺呢?但同时他也敬畏进化的伟绩:人类更多的采用一夫一妻制,这种制度保证了忠贞,忠贞又宣告了小刺的无用;另外小刺的消失,能够让伴侣之间有更亲密的关系,便于诞生和抚养更加健康优秀的后代。 DNA 在延续自己的过程中有了很多伟大的发明,性和亲密关系都是早期的创作,以它们为基础的爱情,则是 DNA 最伟大的作品。 DNA 的意志让黑猩猩变得尖锐。 海蜗牛的决心 为了在同情敌竞争中增加自己生育子女的机会,雄性黑猩猩小心翼翼地使用着自己带有小刺的生殖器。然而四肢孔武有力的雄黑猩猩在海蜗牛的眼中,头脑如此简单:生殖器上的小刺固然能刷洗掉竞争者的精液,可是如何避免下次性活动的时候,不会带着自己情敌的精液呢?那自己的一番辛苦,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然而海蜗牛似乎太激进了,为了让自己的担忧不会发生,它们会在交配后,放弃自己的生殖器! 海蜗牛是一种雌雄同体的生物,同时拥有雄雌性器官。在交配后的 20 分钟内,海蜗牛会抛弃自己的雄性生殖器,而在 24 小时之内,新的生殖器又会浴火重生 10-11 。 要想更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DNA 的意志让海蜗牛刚烈。 更高远的境界 人作为个体,性力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命根子也因此至关重要。 包含很多个体的物种,则是 DNA 意志的执行者,以自身携带的 DNA 的传播作为最高目标,宁可牺牲个体的一些追求。猩猩得,蜗牛失,鸡短人长,这无数浮云的背后,是倔强而又灵活的 DNA 意志。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生百年; DNA 则用成千上万年的进化丈量自己:植物爆发,恐龙繁盛,动辄亿年,仅仅是 DNA 的早饭和午餐。 从个体对性的偏好,到物种上体现的 DNA 的意志,伏在这些头角下面的,是对自我执着的冰山。佛教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一种叫做末那识的,就是自我的本源。 不管怎样,命根子在物种的丛林中奔波辗转,生死疲劳,来源于心中的 DNA 意志。 图片来自引用的文献。图片一来自参考 5 ,图片二来自参考 9 ,图片三来自参考 11 。 SigmundFreud. Wikipdia. Libido.Wikipdia. Bigger not alwaysbetter for penis size. Nature News. 08 April 2013. Penis size interactswith body shape and height to influence male attractiveness . PNAS 2013 ; 110 : 6925-6930 . How thechicken lost its penis. 06 June 2013 NatureNews . Developmental Basis of Phallus Reduction during Bird Evolution. Current Biology Available online 6 June2013. Sexual selection: Are ducks impressed by drakes' display? Nature 413,128 (13 September 2001). Human-specific loss of regulatory DNA and theevolution of human-specific traits. Nature 2011; 471 : 216–219. How the penis lost its spikes. 09 March 2011 Nature News . Disposable penisand its replenishment in a simultaneous hermaphrodite. Biol. Lett. 23 April 2013; 9 no.2 20121150. Sea slug loses penis after sex but grows anotherthe next day. 13 February 2013 NatureNews .
个人分类: 科普|9347 次阅读|24 个评论
人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以及猪的意义(补)
seawan 2013-2-22 08:39
人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以及猪的意义(补)
以前采集一些材料写了一篇“ 人生的意义 ”的小文(里面还放了许多的很好看的图 )。 日前突然又有几个新的想法,随手记下: 所谓“人的意义”,和“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个人可以有多彩的“意义”解读,例如,“出名”和“实现价值”等等都可以是意义的根源。 但作为全体, 人的意义,可能很大程度上在于繁殖和进化; 从这个意义看,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还是很有创见的,他将人的各种问题归结于libido。( 附:力比多亦称“欲力”、“性力”、“心力”,精神分析术语。指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是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百度百科 ) 即便是选择不要孩子的“丁克族”,也不是对人的繁殖和进化没有帮助的。丁克们也需要工作和消费吧,这本身就是维护人类整体的运作的行为。 纯粹的“邪恶”“反人类”的人,应该是很少见的。 那么对于像“佛教”这样的认识,又该如何分类呢? 一方面,佛教的“慈悲”是符合人类的基本进化意义的; 另一方面,“涅磐”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生的否定。 当然,这个“否定”也可以看成是“进化”,是一种更高级的发展。 ----- 跳出“人”这个圈子,来想想“猪的意义”。 如果猪们在泥巴坑中边晒太阳边哼哼着思考“猪生的意义”的时候,会不会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呢? 但是,可以想见的一点,是: 猪们大约不是可以将“猪皮鞋,猪皮裤、猪头肉、猪肉火腿”之类的东西当成他们的“意义”的。 或者,可以安全的推理,站在猪们的鞋子中(立场上),是推理不出来超越猪们的意义的。 如果如此,那么同样的,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也可能难以思考出来所谓的“生命的意义”, 因为, 生命,是一个比“人类”更大的范畴。 更不用说“宇宙”或者“存在”的意义了。 ----- 随手摘录一张图欣赏: 在17世纪占星术中手抄本中以与乌语波罗斯(咬自己尾巴的蛇)相似的环形的蛇象征永恒。古埃及以环形蛇主要的象征是宇宙四神的统一,印度以咬自己尾巴的蛇来譬喻生命轮回。荣格把咬尾蛇看成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原型和炼金术的基本曼陀罗。
个人分类: 杂感|3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brain )
tortoise123456 2013-1-25 17:41
the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brain )
Introduction of psychology class 2 Brian.pdf 哈,学习了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的第二课,做了思维导图:我觉得这堂课的思路看一下思维导图也可以明白不少了~~主要和哲学与生物有关。就废话少说,转化成了PDF文档,觉得那样自己看起来更加清晰。明天学习的课是弗洛伊德的,这位精神分析师呀。晚上看自己的课题鸟,下午几乎一半时间都在做这个导图了~~55555 大体的课程导图,PDF的版本清楚
个人分类: 心理学|2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5) 山风在林中吹过
热度 2 baidawei 2012-12-23 09:07
要是你没听过勃拉姆斯的这几首曲子,确实有些遗憾,尤其是G大调小提琴曲78号,真的很美,美的有些过分。 这么完美的曲子是怎样“炼成”的呢? 有一次在火车上,勃拉姆斯和一位年轻的音乐家乔治韩韶(George Henschel)有这样的长谈,看来艺术和做科学,或做任何事情都差不多: 真正的创意是不可能不劳而获的。即使有来自上天的灵感,不经过一番辛苦的耕耘我都受之有愧。而且不要太急于得到这种灵感,它们通常是下意识的出现,不取决于我们。比如说我起了第一段曲子,我会合上书,出去走走,做点其他事,也许几个月后我才回来,可什么都没丢,而且它们在这段时间里也许已经更有型了,这时我才真正的开始工作。 勃拉姆斯的说法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能在心灵大殿的后堂酝酿,不论我们感觉没有。我们可以等待,它们成熟了的时候就会出来。 我案头有各种各样的书,我的思绪有很多条,有些不成熟写出来,我就换个话题。知道最后它们都会出来的! 等待归等待,辛苦耕耘还是必须的,否则心灵后堂的酝酿就会终止。勃拉姆斯对韩韶继续说: 你有时轻易的就满足了。永远不要忘记,在完善一件作品的过程中,你学到的东西,要比你重新写一首曲子,或者半途而废结束一打曲子,多得多。沉住气,休息一下,把曲子放一下,不断回来,一遍又一遍,直到音节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没有一段再需要更改。是否很美很好听(Beautiful)完全是另一回事,但一定要完美(Perfect)。我从来不会把一首曲子冷落,不到完美,我决不罢休。 哈,勃拉姆斯的这些曲子,不仅完美(Perfect),而且动听(Beautiful)。 如果你已经听完了我推荐的那几首,那听听他的 作品40号,圆号三重奏吧 ,也是我挚爱的一首。你会发现,圆号那单调的声音会如此感人。勃拉姆斯没有把号角写的如震耳欲聋的行军令,所以他是我等的知音。让我想起在瑞士山区的行走,听那山风在山林中吹过。(http://www.youtube.com/watch?v=ae6atQtOmgw)
个人分类: 音乐|3617 次阅读|4 个评论
著名心理学家郭本禹教授应邀主持精神分析与诠释学关系研究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12-12 13:34
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 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本禹 诠释学(hermeneutics)又译“解释学”、“释义学”、“阐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自施莱尔马赫以来,诠释学已经演变出各种不同的体系,这些体系或交错并行,或前后相继,呈现出各自的风格与面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诠释学思潮,并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的精神分析学与诠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多元、双向的。传统诠释学从方法论上支持了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和发展,现代诠释学家既把精神分析当做重要的“文本”来解读,又视其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工具。精神分析与解释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精神分析自身发展体现出诠释学特征。在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弗洛伊德和其之后的许多精神分析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不同时期诠释学的影响,其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都具有明显的诠释学特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无论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案例治疗上,都践行着诠释学方法。荣格分析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看作一个有价值的文本进行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和解读。霍妮的文化学神经病理论把被分析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作为精神分析的内容或重要参考的做法,体现了狄尔泰把文本作为部分,而把文本所处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整体的思想。而存在精神分析学家宾斯万格存在分析学,则是把海德格尔“此在分析”概念与心理治疗的案例分析联系起来进行改造的结果。 二是诠释学家对精神分析学的解读。精神分析重视理解和解释,同时又蕴含着深远的文化解释功能,使之备受不同时期的诠释学家的推崇,有些诠释学家把精神分析看做是诠释学的一种范式。伽达默尔曾指出:“自由无拘束的理性的讨论应当‘治愈’错误的社会意识,犹如心理疗法的对话将病人引回到对话共同体中一样。事实上通过对话而得到的康愈是一种突出的诠释学现象。”(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92-493页。)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成为现代诠释学创立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工具和解读文本,现代诠释学家哈贝马斯和利科,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解读,阐明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认识论价值和本体论意义,以揭示精神分析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过程,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经久不衰的多元价值和意义。 三是精神分析与诠释学的融合。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临场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改善办法。在此过程中,有一批人引入诠释学方法,以期对精神分析认识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形成了一种共同取向——诠释学精神分析。“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些属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精神分析师……认为精神分析是一门诠释学而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们主张精神分析不处理那些可以说明的事实,而是处理那些只有通过理解才可以得到的意义。”(Etchegoyen,R.Horacio. Psychoanalysis Today and Tomorr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93,vol.74,p.1110.) 有些人甚至宣称自己就是诠释学精神分析学家,把精神分析看做是诠释学的一种形式。尽管诠释学精神分析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体系和理论,但在核心概念、理论模式和基本观点等方面达成某些共识,已初露学派端倪。诠释学精神分析所致力于的并不是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是意义结构和叙事一致,在治疗上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把患者的梦、联想、动作倒错等看做是其所创作的“文本”,借助解释寻求意义,同时强调平等的治疗关系,充分发挥建构功效,注重患者达成理解,从而达到帮助患者寻找到行为的意义的治疗目标。 附: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郭本禹教授 郭本禹,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3月12日生,安徽肥西人。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0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3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心理学博士学位。郭本禹教授与当今活跃在中国学术界的复旦大学申荷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翔平教授、广州大学叶浩生教授、东南大学马向真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孙庆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爱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穿石教授等学者,均在不同时段师从我国心理学学术泰斗、翻译巨匠、一代宗师高觉敷先生。1993年7月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1995、2000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7、2000年分别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分会副会长,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心理学探新》、《心理研究》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滁州学院兼职教授,南京审计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顾问等。 郭本禹教授学术兴趣浓郁。他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流派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次提出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重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首次提出用内部发展和整合与外部发展和整合重建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史。首倡西方心理学史论研究,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历史本身研究,开展对心理学史的史学理论研究,拓宽了心理学史的学科领域。对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流派和人物均有专门的研究。在德育心理学领域主要从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科尔伯格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提出建构中国德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设想。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完整德育模式的构建”、“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当代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等10多项。 郭本禹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他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实验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学术代表作有《试评西方心理学史的时代精神说与伟人说》、《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述评》、《从他律到自律》、《库恩的范式革命与心理学革命》、《百年历程: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威廉.詹姆斯与超个人心理学》、《新自体心理学的诠释观》、《论新自体心理学的夫妻治疗模式》、《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测量方法学》、《宽恕: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等。其中有30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中的《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转摘,在学术界特别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反响。 郭本禹教授学术著作等身。他先后出版专著、主编、译著、编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潜意识的诠释》、《道德发展心理学》、《心理学通史》(第四卷)、《人类心灵的故事》、《心理学史导论》、《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当代心理学体系》、《西方心理学史纲》、《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20余部。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心理学理论及其应用书系》、《研究生教材/心理学系列》、《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心理学各科理论译丛》、《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道德教育心理学译丛》等10套大型学术丛书。 郭本禹教授学术荣誉丰赡。他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项,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1996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01年获得“第三届江苏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2年获江“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荣誉称号,同年被列入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对象。2004年获得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2005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012年12月学界再传佳音,郭本禹教授领衔撰著的 《 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 ( 崔光辉、陈巍合著 )获得第十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承载着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学界的重托,出任《心理学报》编委。 郭本禹教授完美地诠释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南京师范大学校训,其著作等身的累累硕果与教书育人的非凡业绩也生动地展示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南京师范大学校风。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71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深刻解读诺奖: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力都是来源于精神病
热度 22 laserdai 2012-10-17 23:39
弗洛伊德 最著名的贡献是使用性来解释一切,但是,作为精神病专家他还没有说一切创造力都是来源于精神病。之前都知道,一切创造力都是偏执狂的表现, 真正的科学家都是疯子(这也从根本上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最近30年来中国根本没有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最近又看到一点阐述。 最近,一项研究超过100万人的调查显示,人的创造力是精神疾病的一部分,尤其以作家最容易受影响。 瑞典卡罗琳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诺奖委员会都在这个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作家患有焦虑、躁郁症、精神分裂、抑郁症和药物滥用的风险比一般人高。 调查发现,作家的自杀率也是一般人的两倍。 除了作家之外,舞蹈家和摄影家患有躁郁症的风险也比较高。 比如: 《丑小鸭》、《美人鱼》等童话作者安徒生(Christian Anderson)患有抑郁症。 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有抑郁症,以自杀结束生命。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Virginia Woolf)有抑郁症,最后投河自尽。 英国作家格林(Graham Greene)有躁郁症。 等等等。 在《精神病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发表的一篇报告说,和其他人相比,这个艺术家群体的人更有可能和厌食症、自闭症等异常现象有密切联系。主要研究人员卡嘎(Simon Kyaga)说,这个调查结果告诉 人们应该重新审视对精神疾病的观点,精神疾病有些特征其实是有益处的 。 例如,自闭症患者对某一主题有异于常人的兴趣,躁郁症患者近乎痴狂的执著,精神分裂者的思考,有时候能造就天才和丰富创造力,或是大师杰作。 这样看来,让人出大成果 == 让人得精神分裂。 中国没有出诺奖级别的科研成果,是因为大家都很理智,心里很健康,没有人得精神病。 或者,去精神病院去找几位来做科学研究,中国的科学诺奖才有希望。 更多阅读请参见: 艺术家与精神病 http://www.hudong.com/z/w/Mentalillness/index.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207/09/460133_10541124.shtml 情感障碍和创造力相伴相生 同时也是精神疾病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8a30b010003l6.html 伦敦精神病学新发现:适度抑郁激发创造力 , http://health.sohu.com/20080311/n255637044.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11097 次阅读|62 个评论
收集身边的笑料
热度 7 pingcn 2012-6-18 13:53
“你知道和博士谈恋爱的感觉吗?他们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一定会给你讲相对论; 在出去购物的时候,一定会给你讲人类起源;会给你讲弗洛伊德……” 这段话是在《非诚勿扰》里看到的。 看着看着我就笑了,因为突然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和某博士一起逛商场,他盯着从天花板垂吊下来的灯饰看了很久,然后说—— 看,这个灯饰是个蛋白结构, α-helix。(α螺旋) 我说,嗯,边儿上应该挂一个β-sheet (β折叠),遥相呼应。 每当想到这个桥段,我就乐得不行不行的 非诚勿扰上有个男嘉宾,把自己的婚纱照都排好了(1/2)—— 他自己的拍好了,回头把女方拍了P上去就行。 哇,这个主意不错。我小人家回头也去拍一组, 女:你恋爱后,和女友在经济方面会采用哪种方式?会AA制吗? 男:嗯,共同生活方面会AA,但是会有礼物赠送etc。。。 女孩说,我理想的是AB制的——男人比女人多承担一些。 问:如果女的挣钱比男人多呢?答:那还是AB,女人多承担一些。 想起我们大学时讨论这个问题时两个MM的回答: A:如果到时候他挣钱比我多,那就不AA;如果我挣钱比他多,那就AA。 B:当然不AA了~~~都我出!因为,我的钱是我的,他的钱也是我的!! 这俩妞的回答,至今都觉得财迷得很霸气。。。 听说国外(法国)的公共厕所比较少,快餐店的公厕是需要密码的。 于是,就有个男人说,他会用心记住一些快餐店的厕所密码,以备不时之需 另一个段子:在巴黎卢浮宫,排好长的队,进厕所,花1.5欧元,然后,连门都没有,还要被人看…… 还有更八卦的——男生进了男厕,发现里面有3个女的;退出去看,是男厕没错啊,原来,女厕排队太长,男厕没人。 乐嘉同学说,按照时长etc,男女厕所的比例应该是1:5比较合适。孟非说:哇~~~你对这个问题好有研究噢 轻点得瑟,容易掉毛。 我喜欢你是觉得你好有眼光——你喜欢我这样的好人 能花那么一番心思去了解你的人,值得珍惜。
16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旧话重提:大租界(飞地)理论是破解我国洋务运动僵局的关键
热度 2 mountainwind1 2012-5-27 13:49
2000年我还叫山风,在网易论坛混。这贴是简易版,为增加观赏价值我尽量不用学术词语了。 1.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三大资源: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部分;科技资源实际上是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文化资源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东西。 2.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性部分分为动物本能,人性和神性三部分,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兽性,人性和神性的统一体。其具体内容弗洛伊德(生本能和死本能,心里能量),荣格(无意识部分),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等有详尽的分析。处于发展上升期的社会应满足促使人与集体,理性与感性得以分离发展;人性与神性得以深化;从而减少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增加对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消费的能力,以期低于地球大生态圈可容纳的限度。 3.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形而上文化意识部分,该部分内容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详尽的分析。 我国1949年后长期实行战时经济社会的体制,具体是经济上计划管制,思想上严格控制,以国家,党派和个体的生存为执政目的。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集中全社会人力物力进行大项目建设如重工业,大型农业等,但存在的问题一是社会管理过渡依赖于官员的素质,而恰恰社会伦理被革命全面摧毁而又未重新体系性地建立,使道德和法律失去依托;二是个体的发展受到抑制导致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内源性枯竭;一二两条恰好相互制约,形成一个互相推进堕落的格局,导致了短短30年内社会走向崩溃边缘。 改革开放实际上类似清朝的洋务运动,是一种旧有体制对现代化的抗拒性调整。其特点是在凝固文化精神层面形而上,形而下两部分的前提下实施对文化物质层面的调适,这种模式为生产方式发展预先进行了限定,相应导致了这场洋务运动必然性地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掠夺性开发的方式进行,同时大量资源无控制地主动向权力掌握者和发达地区汇集,目前社会上各种现象行为基本可以归类到这个基点。 由于各社会群体(或阶级)力量悬殊,这种发展类型无法实现自发的改良,因此应当考虑通过异核文化的可控碰撞,来促使我国的改革从洋务运动方式向正规发展转化。 可以考虑在大陆内部设立多个大型可控租界,可控租界以文化可独立存在的面积(如数百到数千平方公里)和社会体制可独立发展(半独立)的模式设立。租界的作用:1.可控性地提供一个无定型文化层面上的异核文化碰撞点(东部地区)。2.作为经济链的衔接和带动(西部和中部地区)。3.为社会的真正改革提供资金(土地换社保,提供改革资金等)。 2000年我还是个文科的呵呵。当时社保基金已经潜亏3万亿了,而且”改革“已经呈现了众多危机。飞地理论当年参考消息就说不适合中国国情了呵呵。一切有据可查。
3508 次阅读|8 个评论
人本心理学---给你的生活添彩
jimmy198360 2012-4-17 11:12
弗洛伊德引领的精神分析学派或者说观念注重病理化的分析(当然不一定全是病理的角度,但是往往会使人们导向一种病理的认识); 创始并发展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秉承理性科学的理念主张科学式的实验性的机械化的研究和认识心理学和人。 就急性病理分析来说,精神分析或能治病救急;就科学理性地认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来说,行为主义对于思辨中的科学研究者或许更客观,但对于想从心理学知识中获得帮助的普通人来说,更容易导向机械化,因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就主张从人的主观出发,也就是说改变思路,从以往把人当客体来研究的角度转换为把人当主体来研究,从而尽最大程度思考和研究并发挥人的幸福的潜能。 这些人本心理学家的著作,便是这种有益思考和研究的结果。正是因为是他们“主观”角度的相对客观的研究,使读者在阅读这些思考并激发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我,使自我更通畅。 当然,上面的评判是相对一个极端的角度,因为任何的学科有自己的出发点,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也都在逐渐的走向完善,虽然永远不可能完美。 维基百科对人本心理学的总结很完备对想了解这种心理学的人很有帮助。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istic_psychology 下面附录其第一段的简短介绍,全文很长,可以通过链接去看。 Humanistic psychology is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which rose to prominence in the mid-20th centu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rtiary sector beginning to produce in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ore then the secondary sector was produc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demanding creativity and new understanding of human capital.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sychology: behaviorism, psychoanalysis, and humanism i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third force". It adopt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human existence through investigations of creativity, free will, and human potential. Its ideas were picked up by spirituality.It believes that people are inherently good. 下面几位人本心理学家的著作是国内译介最全的,这些著作的电子版在通过搜索在国内网站上都可以找到。 马斯洛著作(译成中文)豆列: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34793/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45252/ 卡尔.罗杰斯著作(译成中文)豆列: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34842/ 罗洛.梅著作(译成中文)豆列: http://book.douban.com/series/3630 http://book.douban.com/search/%E7%BD%97%E6%B4%9B%C2%B7%E6%A2%85 ps:上面全是外行人鹦鹉学舌的观点,若有贻笑大方之处,欢迎批评指导。
3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Alluvion 2012-4-7 17:47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她是俄罗斯流亡贵族的掌上明珠,有怀疑上帝的叛逆,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她为尼采所深爱、受弗洛伊德赏识、与里尔克同居同游。 中文名: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外文名: Lou Andreas-Salomé 国籍: 俄罗斯 出生地: 俄罗斯圣彼得堡 出生日期: 1861年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37年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不详 目录 个人简介 他人纪念 情 史 哲人的假面舞——与尼采的情史 诗人的华尔兹——与里尔克的情史 心理学家的探戈——泽尔曼 个人简介 他人纪念 情 史 哲人的假面舞——与尼采的情史 诗人的华尔兹——与里尔克的情史 心理学家的探戈——泽尔曼 展开 编辑本段 个人简介   莎乐美(1861—1937)是19世纪晚期欧洲大陆知识沙龙所共享的“玫瑰”,她把自己人生最后的25年都献给了精神分析;她不仅给精神分析贡献了许多价值非凡的论文,而且还进行了具体运用。   1861年1月12日,露·莎乐美降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座将军府邸里,由于家族声名显赫,连沙皇也亲自写信祝贺。   这位千金小姐童年时,有点孤僻、落落寡合,但心智非常早熟。在莎乐美的青少年时代,对她帮助最大、影响最大的男人是基洛特。从1878年冬到1879年,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两人过从甚密,莎乐美从基洛特那里学习了宗教史、宗教比较学、宗教社会学、宗教教义、哲学、逻辑学、文学、戏剧等课程,并广泛阅读了笛卡儿、帕斯卡、席勒、歌德、康德、克尔凯郭尔、卢梭、伏尔泰、费希特、叔本华等人的著作。她在这几个月里所学到的东西相当于一般大学生几年的所得,为她在宗教和哲学方面的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为了能够亲眼见识浪漫主义的法国和理性主义的德国,莎乐美在父亲病故后,以陪母亲散心的名义,踏上了出游的行程。   在罗马,莎乐美与尼采第一次见面,尼采对莎乐美一见倾心。莎乐美欣赏甚至崇拜尼采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谈婚论嫁时,莎乐美却拒绝了这个亦师亦兄的怪杰。在遭到拒绝之后,尼采本来就有的偏头痛连连发作,开始患上了仇女情结。   1897年的一个傍晚,莎乐美和里尔克在别人的介绍下认识。尽管莎乐美大里尔克14岁,但她的魅力还是征服了这位青年诗人。里尔克在莎乐美身边也享受到了别的任何男人所享受不到的关爱。两人曾同居过许多时日,同游过许多地方。1926年深秋,里尔克因为玫瑰花刺伤了手指而染上败血症,不久一命归西,莎乐美痛心不已,写过许多动人心魂、催人泪下的悼念文字。   莎乐美身上最闪光的,是她永远不知疲倦的学习精神。为了学习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学术思想,她到处拜师。哪位大师的思想最前沿,她就去哪儿程门立雪。 1911年秋天,在魏玛举行的精神分析学大会上,她与弗洛伊德谋面。靠着超群的悟性,她花了六个月,居然学完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课程。1912年春天,她去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再次提出拜师的要求。弗洛伊德把莎乐美收做了及门弟子。 编辑本段 他人纪念    和经典舞剧无关;和王尔德的戏剧无关;和天才尼采、弗洛伊德、里尔克有关。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还能听到你,   没有双足,我还能走到你那里,   没有嘴,我也还能对你宣誓。   打断我的臂膀,我还能用我的心,   象用我的手一样,把你抓劳,   揿住我的心,额上的脉管还会跳,   你如果放火烧毁我的额头,   我就用我的血液将年承受。   --诗人里尔克为莎乐美而作.   纵使我们已经在两艘不同的船上,我们仍然会在同一条河上航行—因为同一个源头在等着我们;里尔克对她说。   “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失去莎乐美后,尼采愤懑而作。据说尼采见到莎乐美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在她的老师弗洛伊德的书架上,摆放的是莎乐美的照片。 编辑本段 情 史 哲人的假面舞——与尼采的情史   少女的祈祷总是虔诚的,少女的梦想总是热烈的。莎乐美渴望什么?她渴望有朝一日能与伟大的心灵当面对话,从那口甘泉中舀取一瓢琼浆玉液。弗罗琳·冯·梅森伯格是莎乐美的知音,也是莎乐美的引导者,这位“女巫”仰眺璀璨的星空,犹豫的只是该让谁来下凡?她的目光被一颗最闪亮的星,也是一颗最孤独的星吸引了,他就是伟大而又可怜的弗莱德里希·尼采。弗罗琳待人接物的技巧颇为圆熟,她先给莎乐美寄去尼采的新著《悲剧的诞生》,然后又写了一封长信讲述这位哲人的故事。在她的笔下,尼采的精神屹立不倒,人格独立不羁,他剑锋所指,竟迫得尊崇已久的恩师瓦格纳无地自容,大有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和憨劲。然而,这位思想的巨人,偏偏又是生活的弱者,他年近四十,却萍踪浪迹,孤身漂泊,而且与病魔长年周旋。莎乐美读了尼采的著作,不禁为他横空绝地的智慧所震撼,读了弗罗琳的长信,又不禁为哲人孤苦悲凉的身世而感伤。震撼加感伤这难道还不够吗?她直觉自己已被征服了,是的,尼采具有伟大的心灵,她渴望尽快见到他。   帷幕徐徐拉开,导演弗罗琳·冯·梅森伯格已退到舞台之后,她正指点欧洲最伟大的哲人去约会欧洲最聪明的闺秀,地点选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弗罗琳急于将此剧导演成千古佳话。可奇怪的副导演则是保尔·李,尽管他内心狂热地迷恋莎乐美,却愿意退避三舍,为朋友让路。至于最迟登场的男主角尼采,经弗罗琳和保尔·李两人从旁大煽特煽,心中的那团烈火已由深红而趋于纯青了。他甚至飘飘然,有点盲目乐观,在写给保尔·李的信中,跳闪着下面的语句:“请您代我问候那位俄罗斯女郎,如果这样做有意义的话。我正需要此种类型的女子。……一段篇章的开始是婚姻。我同意最多两年的婚姻,不过这也必须考虑到我今后十年内将做些什么而定。”这话说得过于托大了,他以为局势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莎乐美则未能征得兄长罗伯特的同意,因为罗伯特的眼光完全是世俗的,对尼采这种饱学多才的老光棍抱有十足的戒心,怕妹妹会上当受骗;此外,他还告诫妹妹,作为大家闺秀,须知形象第一,名誉第一,人言可畏,浪漫无异于玩火自焚。向来特立独行的莎乐美自然很反感这样的提醒,她在回信中明显带着几分火气:   我既不追随典范去生活,也不奢求自己成为谁的典范,我只为我自己而生活。因此我的生活中没有不可逾越的规则,而是有太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感受——它们蕴含于我自身,在喧闹的生活中越受压抑越要呼喊出来。   “一个真正的男子需要两种不同的东西:危险和游戏。因而他需要女人,当作最危险的玩物。”这是尼采的语录。那么,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他与莎乐美的约会是该算危险,还是游戏,抑或是危险的游戏?   尼采未及躲闪,便遭到了爱神的当胸一箭。当见到莎乐美金黄色的卷发、优美绝伦的面部轮廓、丰满鲜艳的嘴唇、朗若晨星的眼睛和扑面而至的青春气息,他就无可救药地爱上她了。这位二十一岁的妙龄女郎举止娴雅,气质高华,思维敏捷,要言不烦,这些都是尼采欣赏的。当弗罗琳问及第一印象如何,尼采的评价只有短短的一句:“那是一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人灵魂的人!”与尼采相比,莎乐美则要冷静得多,在她眼中,尼采的形象显然不是什么白马王子的形象,与那些自己常见的华服盛装丰神秀貌的贵族青年相比,尼采简直无异于山野狂夫。她在回忆录中用了以下这些词去形容尼采:孤僻——尼采的性格几乎一目了然;平凡——尼采的外表没什么惊人之处;朴素——尼采的衣着十分整洁;慎重——尼采的言行节制而略显拘谨;优美——尼采的双手非常吸引人;半盲——尼采的眼睛高度近视;笨拙——尼采的客套仿佛是一个假面具。   这七个关健词串联在一起,将构成怎样的印象已不言自明。尼采毕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对此,她并没有感到失望和怀疑。但敬重是一回事,爱慕则是另外一回事,对于一位比自己大十七岁的病夫,莎乐美的心扉欲开还闭。这时,她母亲——一位糖厂老板的女儿开始嘀咕:“尼采先生的财产还不够养活自己,你跟他去喝西北风?”她真的不了解女儿,受穷,这是莎乐美最不介意的一点。莎乐美只担心尼采伟大的心灵是一个风暴眼,除了填没俗世的幸福,自己还将牺牲得更多,包括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不管怎么说,尼采和莎乐美的旅行还是愉快的,另一护花使者(保尔·李)则未必有此同感。这无疑是全新的体验,尼采仿佛扮演着疯骑士堂吉诃德的角色,护卫着自己的心上人杜尔西内娅。更妙的是,他与莎乐美单独去了一趟海滨城市蒙特卡洛(现为摩纳哥的赌城)。在那里,尼采是否把握了机遇?仅作哲学的玄谈?仅有思想的共鸣?莎乐美透出的口风是:“至于尼采在蒙特卡洛是否吻过我,我已经不记得了。”恐怕连傻瓜都能猜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保尔·李见到尼采的“震颤”和莎乐美的神采飞扬,不由得大吃其醋。而尼采胜券在握,便假装大方,怂恿自己的道友去娶莎乐美。保尔·李很清楚自己处在下风,便再次摆出高姿态:“我是一个厌世者,一想到生儿育女的世俗生活就心存厌恶。还是你娶她吧,她正是你孜孜以求的伴侣。”其实,在尼采早先的想法中,恋爱时的近视只需一副眼镜就可豁然而愈,婚姻则是慢性疾病,不可能妙手回春,世间没有那样的神医和良药。然而莎乐美该是一个例外,世间还哪有这样秀色可餐的解语花?她善于倾听,无论尼采谈到多么玄奥的问题,她全都听得懂。又岂止听得懂,她还能恰如其分地补充几句,仿佛画龙点睛。为这样的女子动心,为这样的女子销魂,尼采一点也不感到可羞可愧。他竟决意为莎乐美而改变自己对女性不甚乐观的看法。幸福本来是可以这样成全尼采的,将他身上屡屡抬头的那股愤愤不平的戾气化为无形,如此一来,作为哲人的尼采也许会受损,然而作为常人的尼采则必定会受益。但尼采打的是最理想的算盘:“莎乐美具备高贵而睿智的心灵,而且有鹰的视觉,有狮子的勇气,她一定愿与我一道肩负起人类精神的十字架,走一条上升之路!”他反复思虑,居然找不到否定的可能性。那么,事不宜迟,他决定向莎乐美求婚,毕其功于一役。可怜的哲人,在思想领域他敢于冲锋陷阵,在感情的后花园则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懦夫,他让道友和情敌保尔·李相机行事,代为操持,自己则一溜烟逃回了瑞士的巴塞尔,静候远方的佳音。   你不妨猜猜看,陷于恋爱迷狂状态的尼采此时满脑袋都蹦跳着怎样的念头?他想入非非:娶莎乐美为妻也许并不是最好的主意,自己更看重精神恋爱,对肉欲是排斥和鄙视的,但为了她的名誉不遭外界的恶意中伤,将彼此的姓名联为一体仍属必要。他甚至考虑到了最世俗的事情,那就是财产,即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获得最划算的版税?也许该去大学里谋得一席教职,因为漂游不定的生活有损于家庭的稳定。他最感欣慰的是,既然找到了智慧的心灵伴侣,就必定有许多元气充盈的精神之子将呱呱面世。   然而,尼采的幻想犹如精美的瓷器,被莎乐美的当头一棒击得粉碎。莎乐美的回答很简单,正因为简单,便愈加残忍。总之一句话:莎乐美不想结婚。她希望尼采能比那位济罗牧师更为明智,但他们都无可救药地将心灵生活与世俗生活混为一谈,纠缠不清。说到底,尼采和济罗都没有看出,莎乐美是一位奇异的女子,思想只是她的游戏,她欣然入局,并不意味着她要找一位游戏伙伴做自己的丈夫。为此,莎乐美毅然决然地将十九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哲人的求婚挡了回去。   哲人毕竟是哲人,尼采的绮梦破灭了,并不意味着他就颓唐了,就完蛋了。尼采决意向古希腊的哲人学习,舍弃世俗生活中的核心部分,妻子不再重要,又何妨退而求其次,他和莎乐美依然是心灵的朋友,依然可以诞生他们的精神之子——查拉图斯特拉。莎乐美也不愿看到这位伟大而可怜的哲人因求婚受挫而伤心,她给尼采寄去了诗篇。这的确不失为一帖良药,使尼采的精神重又得到了抚慰:   谁一旦被你逮住还能逃脱?   要是他感觉你注视着他那双庄严的眼睛。   我无法拯救自己,假如你将我获取,   除了摧毁你还能做什么?我永远不会相信。   是啊,你必定会光顾尘世上的每一个生灵,   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你的掌心:   生活没有你——依然美丽,   ——你也同样值得生活下去。   有人说,尼采便是古罗马暴君尼禄精神上的兄弟。关于尼禄,普鲁东有一个精辟的论断:“尼禄是一位艺术家,一位抒情戏剧的崇拜者、奖章的收集家、旅游家、剑客;他是唐璜,也是登徒子;他还是一位充满机智、幻想和同情心的高尚的人,在他身上洋溢着对生活和享乐的热爱。这就是为什么他成为尼禄的原因。”应该说,尼禄的某些特性尼采并不具有,但某些特性则在他身上得以强化,内心的风暴肯定是一致的,即尼禄擅长于破坏,尼采则除此之外,还擅长于创造。能与这位伟大的创造者结为知己,莎乐美感到十分欣慰,1882年8月14日,她在尼采的居处陶顿堡写信给保尔·李,即表明了这一点:   总体上说尼采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然单方面看,他又是个极其情绪化的人。同尼采谈话是十分惬意的事情——你一定也知道这一点,在这种有共同理想、共同感觉的交谈中,常常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尼采本人也这样说:“我相信,我们之间唯一区别就是年龄。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是多么的一致。”   对于这种“一致性”,保尔·李无疑是吃醋的,而另一位以尼采的保护神和知己自居的女人则感到异常妒忌,她就是哲学家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伊丽莎白·尼采心胸狭隘,眼看着莎乐美的锋头处处盖过自己,让哥哥像傻瓜似的意乱情迷,令自己遭到日甚一日的冷落,因此对莎乐美抱有深刻的敌意。女人之间的怨恨如同死结,是很难解开的,她们会挖空心思去中伤自己的对手或假想敌。伊丽莎白便找准哥哥的软肋猛力捶打,讽刺他的哲学越来越带有莎乐美的色彩,认定那位俄国女子的个性在左右一切。尼采几乎立刻就鬼上身了,他向来就以君临思想界的哲王自居,不容许有异样的声音响在耳畔。莎乐美虽然是尼采的知己,在许多方面能与他共鸣,但莎乐美决不盲从,也不愿成为别人的附庸,她有自己的立场。有时她会置疑,有时她会坚持相反的意见。每当这种时候,尼采就怒火中烧,甚至拂袖而去。这对性格古怪的兄妹终于迫使莎乐美踏上了归程。这是富丽的九月,尚未剥蚀光彩的仲秋,但一股萧瑟的别情已萦绕在尼采和莎乐美的心间,久久挥之不散。   莎乐美走了,尼采仿佛脱水的鱼,一时间,茫然无主,连思考和写作都丧失了原有的动力。莎乐美则再次听到了老妈的唠叨:“和弗莱德里希在一起你是不会幸福的,不错不错,我指的是世俗的幸福,也许他是一位圣人,可是失去世俗的幸福,做个圣人又怎样呢?上帝原谅我说这样的话,可这就是我的观点。这位尼采先生不仅渎神,而且全身是病,虚弱不堪,你怎么可以嫁给他?除非你疯了,想做一个终身制的护士或大夫。还有他的母亲和妹妹,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赶走你的,别傻了,我的孩子。”莎乐美没疯,也不傻,此时,她身体内似乎有两个自己,一个是虚荣的,以驾驭和支配两位哲人(尼采和保尔·李)的感情为快,使两位哲人竞相博取她的欢心为荣;另一个则是冷静的,看到尼采生出妒忌心,听他中伤保尔·李是个时刻准备服毒自杀的胆小鬼,她便心生轻蔑。当莎乐美再次遭到伊丽莎白的恶语中伤(称莎乐美与弗莱德里希交往,纯粹出于卑劣的虚荣心,而哲学家从未爱过她),人格上受到莫大的侮辱,一气之下,她便与这对兄妹恩断义绝了。其后不久,莎乐美与保尔·李在柏林同居,尼采永远失去了能减轻其孤独与痛楚、赋予其勇气和希望的天使。尼采对莎乐美的谴责再次暴露了他受到刺激之后的偏激:“我以为我已经找到了一位能帮助我的人;当然,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智力,而且还要有第一流的道德,但是相反的,我却发现了一位只想娱乐自己的人物。她不害臊的是,梦想把地球上最伟大的天才作为她玩弄的对象。”保尔·李读了道友尼采的这封信,是否也有同感?莎乐美与保尔·李同居不到一年,就因为他坚持学医,彼此意气不投而分道扬镳了。也许保尔·李更有资格说莎乐美玩弄了自己的感情。十八年后,一直抑郁寡欢的保尔·李最终选择了自杀。对此,莎乐美并未感到良心不安,她认为良心不安是软弱的表现。   告别了天使,尼采只好与自己最新创造的精神之子查拉图斯特拉组成“单亲家庭”,独自走完生命最后阶段疯狂的黑洞。他冲到大街上,抱着被鞭打的骏马的脖子,热泪迸涌地高呼“我的兄弟”。那一刻,他疯狂得极为美丽,也极为善良。   也许,在尼采的脑海中,有一首歌的词曲仍如佛殿的长明灯一样闪烁不灭。词作者是莎乐美,曲作者是尼采,《赞美生活》是他们唯一的“私生子”:   像朋友那样   真诚地爱着一位朋友,   就如我爱你一样。   呵,我的内心翻卷着怎样的波浪?   如果你为我带来喜悦或忧伤,   如果我低声啜泣或纵情欢唱,   那就是以不同的面孔   倾诉着对于你的爱的衷肠。   你的别离   为我留下深深的绝望,   而你的拥抱   又使我抹去眼角的泪光。   让我们像知己一样心心相印,   并且在寂静中   倾听着它们的碰撞。   如果你仍旧不曾使我狂喜,   那就努力吧,   因为同样的悲戚也在折磨着你的心房。   哲人的假面舞曲终人散了,原本心心相印的舞伴以快乐始,却以痛苦终。然而,正是这种精神的痛苦化为酒药,使尼采酿出了最醇香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超人哲学得以功德圆满。另一方面,这种精神的苦痛也充分凸显了其负作用,尼采对女性的仇视和轻蔑在生命的最后七年达于极致:“你到女人那儿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这无疑是泄愤之语,尽管他心底下针对的只是某个人——露·莎乐美,仍然不足为训。   莎乐美以不爱为大爱,这原本是尼采的思路,尼采是不该抱怨的。莎乐美毕竟没有砍下这位先知的头颅,给尼采最残忍的一吻。何况,在尼采辞世后四年,莎乐美出版了自己的精心之作《尼采评传》,这本书足以纪念他们心灵相拥相握的那些美好时光。 诗人的华尔兹——与里尔克的情史   离开尼采后,作为才女的莎乐美已逐渐浮出海面。她先后创作了思想录《与上帝之争》和小说《露特》,在欧洲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她独立了,不再只是作为尼采和保尔·李的不光彩的“情人”被长舌妇们挂在嘴上,嚼在牙间。谁也不能否认,昔日那位善解人意的漂亮小姐露·莎乐美现在已是富有魅力和才情的女士。但二十六岁的她再次做出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她曾逃脱了一位弗莱德里希,现在却嫁给了另一位弗莱德里希——柏林的西亚语言学教授弗莱德里希·卡尔·安德列亚斯。这位比莎乐美大了整整十五岁的老书生有何绝招赢取美人心?说出来,却十分可笑,他竟是以自杀相威胁而夺取了芳标。尼采的想象力太超迈了,像这样下三滥的招法他是既想不到也做不到的。此亦弗莱德里希,彼亦弗莱德里希,用招却是天差地别,胜负也是判然两极。不过,这位枯燥的语言学教授也有一宗不易有的好处,即他不干涉莎乐美的自由,莎乐美从此有了婚姻的保护伞,更可以天马行空。   勒内·马利亚·里尔克是幸运的,他二十二岁时在舞会上遇见了三十六岁的莎乐美。莎乐美不仅魅力四射,才华一流,而且具有极高的眼界和洞察力,在不多的几次交往后,她便看出身形瘦小、体质羸弱、性格腼腆的里尔克是一块非凡的璞玉,假以时日,经过精心雕琢,必能光耀欧洲,成为伟大的诗国之雄和诗国之王。尼采曾是她的引路人,现在,她便是里尔克的明灯,且乐意扮演这个角色。里尔克生长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二十一岁时彻底逃离了那个小市民家庭,走向西方,宣称:“我是我自己的立法者和国王,在我之上别无他人,连上帝也没有。”如今置身于西方世界里,其敏感的心灵渴求许多东西——母爱、恋情、学识和荣誉,这四项,他从莎乐美那里都可以获得。这太神奇了。里尔克从未遇见过这样优异的女性,智慧、大度,而且极具理解力和包容性。他明白了,为什么连最高傲的哲人之王尼采都曾拜倒在莎乐美的石榴裙下。于是,莎乐美很快就收到了里尔克的情书。而对于这样的“刺激-反应”,她见惯不惊,但还是发出了一句感叹:“多么细腻而内敛的灵魂,他会大有作为的!”只挑选天才作为自己心灵的舞伴,这是莎乐美的原则。里尔克的幸运正是天才的幸运,尽管他既不伟岸,也不雄健,但具有尼采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能穿透时空的敏锐性。这就够了。依照尼采永劫轮回的定律,里尔克也许就是另一个尼采?莎乐美昔日不能给予尼采的爱情,今日尽可给予里尔克,这仿佛是命运之神的旨意。   里尔克的告白异常热烈:   我要通过你看世界,因为这样我看到的就不是世界,而永远只是你、你、你!……只要见到你的身影,我就愿向你祈祷。只要听到你说话,我就对你深信不疑。只要盼望你,我就愿为你受苦。只要追求你,我就想跪在你面前。   面对这般如火如荼的爱的告白,只有盲目盲心的女人才能无动于衷,莎乐美又怎会是那样的女人?她无愧于最高的礼赞——里尔克在信中有所保留,而在诗中则无所保留那种最高的礼赞: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见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   没有脚,我能够走到你身旁,   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   折断我的双臂,我仍能拥抱你——   用我的心,像手一样。   钳住我的心,我的脑子不会停息,   你放火烧我的脑子,   我仍将托举你,用我的血液。   若非情热到极限,向来以冷静平和著称的里尔克是写不出这样灼人胸臆的诗句的。这深度的迷恋打开了莎乐美心灵中久已扃闭的那扇门,促成了她身上母爱的觉醒。这种感觉简直太新奇了,太美好了。莎乐美带着里尔克漫游欧洲,讨论哲学,写诗,唱歌,会友,闲聊,野餐,打猎,在月光下漫游,在花丛中拥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的母亲是大地之神盖娅,只要安泰身不离地,便能源源不绝地吸取母亲的力量。莎乐美便是里尔克的大地,是他精神的母亲。在莎乐美身边,里尔克的创造力空前饱满,诗的灵感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而一旦莎乐美回到丈夫的身边,里尔克就会深陷于孤独和相思之苦,完全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这时,莎乐美便会写信安抚他:   不要着急,我的孩子。真正的艺术家总是要经历无限的孤独和漫长的痛苦,你必须在安静中等待回应。忍耐,忍耐,再忍耐,终有一天你将脱颖而出,展翅高飞。正如总有一天我会再次回到你的身边。   这便是寓教于爱的指点,如同母亲的叮咛。里尔克是受益者,他从双份的爱意——母爱与情爱、精神和肉体中体验了人生的幸福。莎乐美担心里尔克的天才会在误打误撞的野路上迷失,又建议他去大学听课,弥补知识的缺陷,以加强其理论修养,增厚其文化底蕴。她还劝导里尔克从相对空洞的内宇宙转向自然和真实,从抒写主观的“我”转向精细地观察和刻画大千世界。这些适时适地的点拨都收到了奇效,但丝毫也未扰乱里尔克敏感而丰富的内心天地。莎乐美给里尔克自由和恰如其分的孤独,是必要的,对一位正在蓬勃上升的天才,不能听任情爱的烈火烧坏脑子,里尔克必须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莎乐美对这位诗歌王子的改造无微不至,甚至包括他的大名,莎乐美打趣说“勒内”有脂粉气,里尔克便将它改为“莱纳”,这也可见出里尔克对自己的女友和“母亲”是如何的尊敬,莎乐美的话就是圣旨。   三十八岁的莎乐美决定回返阔别了二十年的故国俄罗斯,去找回自己少女时代的感觉。陪同她前往的有里尔克,也有她的丈夫安德列亚斯。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三人行也许有点尴尬,但换个角度看,一位女王配上两位侍卫,却又非常正常。毕竟一切都由莎乐美作主,她便是女王。这趟俄罗斯之行,莎乐美和里尔克都有很大的收获:里尔克的收获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那片广袤土地上纯朴的民情民风都是西方世界里找不到的最鲜活的素材;莎乐美的收获则主要是生命意义上的,她找到了故乡,找到了久违的亲人,找到了儿时的伙伴,找到了记忆的源头,内心激情澎湃,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翌年(1900年),莎乐美和里尔克又作了第二度俄罗斯之行,拜访了契诃夫和高尔基,还去图拉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拜访了七十二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在芳香弥漫的花园里,他们聆听托翁畅谈福音和改造俄国乡村的计划,批评西方文明的虚伪和浅薄,还亲眼见证了托翁的夫人索尼娅的阴郁脾气。   两次俄罗斯之行结束了,莎乐美与里尔克的爱情也结束了。莎乐美认为里尔克已到了“心理断奶期”,必须从恋母情结中解脱出去,正如小袋鼠最后一次从母亲的胸袋中跳出一样,才能宣告独立和成熟。这个决定是痛苦的,但是必要的,诗人的心灵需要痛苦的淬炼,里尔克为此陷入了迷惘,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一年后,他与罗丹的女弟子、画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仓促结婚,仍带有负气的成分。这桩婚姻显然是失败的,但里尔克一旦走出痛苦的阴影,重新开始漫游和等待,他的创作便达到了崭新的境界。里尔克写于1903年的那首名诗《豹——在巴黎植物园》便将现代诗歌“思想知觉化”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令读者耳目一新。   这对天才恋人分手二十六年后,里尔克去世了。莎乐美一生阅人多矣,却在其回忆录《生命的回顾》中宣称:“我是里尔克的妻子。”这一大胆告白说明莎乐美对这段爱情格外看重。正如她当初预言的那样,此时的里尔克成了欧洲的诗人之王。这再次证明,莎乐美与天才共舞,既充满了激情之美,也充满了智慧之美。 心理学家的探戈——泽尔曼   1902年,莎乐美出版了较为成熟的心理小说《中途降落》,涉及的主题是乱伦和不贞、性欲的倒错和癫狂。此外,对于性饥渴这个女性作家的禁区,她也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写了一本名为《性爱》的书,探讨性与爱的融合与分离的过程。在这本书里,莎乐美将一个离经叛道的观点推到了卫道士们的鼻尖下:婚姻和爱情可以并行不悖,从婚姻中能获得安慰和支持,从爱情中则可以汲取力量和快乐。在她看来,性爱是人类生活的动力源泉,它最能显示人性的本质,所以是高贵而圣洁的,践踏它的人即践踏人性本身,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但莎乐美并非一味地贪求床笫之欢,却看重性与爱的水乳交融。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回,莎乐美已入住某家旅馆,约好与男友共度良宵,可突然感到忐忑不安,也许这一切都搞错了,自己并非真心实意地爱他。怎么办?莎乐美赶紧一走了之,乘车去邻近的城市,入住另一家旅馆。然而,下榻伊始,喘息未定,她却又强烈地意识到此举的荒唐可笑,觉得自己百分之百地爱着那位朋友。可现在遥隔两地,如何慰解相思?她想起手头有那位朋友的一封信,好,就吃了它,味道还真不赖。   这样的浪漫,许多人一生都不会有一次,而对于莎乐美来说,这只不过是她的日常功课。   离开里尔克后,私人医生泽克曼成了莎乐美的情人,这段感情既开了花,也结了果,尽管谈不上美满温馨。这样,莎乐美有了做母亲的欣喜,也有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安德列亚斯不肯离婚,泽克曼的母亲则将她轰出家门。更伤心的是,她因采摘苹果不慎跌倒而流产。   泽克曼的出现曾使里尔克嫉妒得发狂,但这位医生只是一个过渡性人物。在他之后,另一位同行,瑞典的精神疗法医生希尔·比耶尔接管了莎乐美的感情领地,正是他将莎乐美引领到精神分析学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座前。   莎乐美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无意识学说、本能学说、梦的解析学说和人格学说)充满好奇和兴趣。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枯燥,他的比喻异常生动:“无意识”好比一个宽敞的门厅,其中拥挤着各种各样的冲动,都想闯入“前意识”控管的一小间会客厅,得到那位雄居其中的“意识”先生的青睐。可是接待室外门口(学名为“意识阀”)站着警卫,将那些硬往里闯的欲念一一挡驾。然而,那些被拦阻在“无意识”大厅里的冲动贼心不死,倘若乘乱过了玄关,为“意识”所接纳,则万事大吉;倘若一再遭到压制,就可能酿成危险的变态心理。精神分析学要做的就是撤除那些“警卫”,使“无意识”与“意识”会晤。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尖新,研究的又是人类以往欲说还休的性意识,自不免被人骂成“一心要败坏公众道德的淫棍”,但他在莎乐美的眼中则是学术界大智大勇的普罗米修斯。何况,莎乐美曾撰写过《性爱》那样的著作和《物质的爱情》那样的文章,探讨的同是人类共有的心魔——性意识。当时她掘进得不够深,只能说是浅尝辄止,现在她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则可以钻探到真正的“矿层”。   1912年秋天,莎乐美正式决定赴维也纳在弗洛伊德的手下受训。应该说,他们并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作为朋友,两人的理论观点也不无分歧,谁也不能说服谁,谁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立场,但他们彼此尊重。其实,弗洛伊德和莎乐美在智力游戏中是同一类型的天才,同样罕逢对手,同样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同样因为离经叛道而树敌多多,同样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但他们在情场上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弗洛伊德从不寻求爱情的确定性,只寻求知识的确定性,他悲天悯人,也害怕在不确定的情感状况中遭受痛苦,因此尊崇的是意志和理性这两位铁面门神,为此宁肯回避和舍弃生命中某些强烈的欢愉和喜悦。莎乐美则是一个在感情和理智中都能得到快乐的冒险家,她对多变情感和欲望的驾驭得心应手,堪称最好的驯马师,尽管也有痛苦,也有别离,也有忧伤,但正是这些负面的深切的感受构成了她生命中另一道奇异的风景。   在精神分析学专家的圈子里,是没有任何禁区的,或者说,常人的那些禁区恰恰是他们的花园,对于性欲冲动的形象化比喻更是信手拈来。有一次,莎乐美一边听着那些专家谈话,一边织毛衣,竟有人脑袋里灵光一闪,指着莎乐美调侃道,她通过织毛衣的动作表现出了女性潜意识中对不间断性交的渴望。这当然不会惹莎乐美生气。在她看来,这并非冒犯和侮辱,而是不拘一格的论学。   专家也是正常的人,有正常的七情六欲,追求莎乐美的男士有一大把,夺得芳标的却只有一个,他就是维克多·陶斯克——弗洛伊德门下最有才华的弟子之一。此时莎乐美已五十一岁,仍有十足的魅力捕获这位三十五岁的英俊男子。陶斯克原本喜欢的是莎乐美的朋友、妩媚多情的爱伦·德尔普,但莎乐美横刀夺爱,使陶斯克投入了她的怀抱。这无疑又是一段“母子恋”的翻版,外人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莎乐美给陶斯克的精神安抚多过性满足。事实却恰恰相反。她正是有感于陶斯克身上“人类创造力的斗争”过于酷烈,遂决定用自己的爱使他体内猛兽一般的原始力量得到纾解。实际上,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完全歧异的,陶斯克向往稳定和永恒,莎乐美则喜欢变数和短暂,她认为女人只须对自己保持忠诚,女性对男人“不忠”恰恰是为了回归自我,并非欺骗和淫荡。恋爱中的女人仿佛是“一棵等待闪电将其劈开的树”,它或者内心分裂,或者发出新芽长出新枝;也就是说她要么牺牲自我,要么对男人“不忠”。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莎乐美看来,爱情只是风暴,只是彩虹,只是海市蜃楼,想把它固定在婚姻的框架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陶斯克的出局早已注定,当莎乐美离开奥地利维也纳返回德国哥廷根时已成事实。十五年后,陶斯克——这位历经战争磨难的精神分析专家如愿以偿,有了自己的诊所,有了心爱的女人(一位音乐家),却在结婚的日子里,将脖子伸进窗帘的拉绳套,开枪自杀了。猝闻噩耗,莎乐美写信给弗洛伊德,感慨系之:“可怜的陶斯克,我曾爱过他,认为了解他,却从未想过他会自杀。这种死亡的方式既是一种暴力行为,同时也是一个承受过巨大痛苦的人的最佳选择。”她此时已了生断死,并未使用人们惯用的那种怜悯痛惜的陈词滥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屠戮使莎乐美看清人类欲望中最卑劣最阴暗的一面——魔鬼一样的嗜血如狂。这不只是某个军事集团的罪责,而是人类全体的罪责。她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有“反对普遍犯罪的感情倾向”,因此决定拿起精神分析疗法为患者服务。从1921年起,作为心理医生,莎乐美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这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忠告的极限,但她乐此不疲。她使不少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病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这的确是神奇的绩效、非凡的功德。   临到晚年,莎乐美身患糖尿病,还因为胸部肿瘤切除了乳房,但她从未抱怨过什么,也从不接受同情,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37年2月5日的夜晚。她是作为一位严谨的学者和一位本色的女人而告别人世的。   希尔·比耶尔在风烛残年之际回忆莎乐美,眼神中仍闪烁出朝霞之光,他的描绘值得留意:“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人们立刻就会发觉这一点。她具有能够直接切入到他人思想世界深处的天赋,尤其是当她爱那个人时,她那巨大的精神专注力仿佛点燃了她爱人的精神之火……”莎乐美无疑是一位决定命运的女人,天生具有一种本事,让命运老老实实地跟着自己的节奏亦步亦趋。她不是那种紧跟在天才身后“拾麦穗”的安琪儿,却与天才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他们。这才是她奇特的地方。   莎乐美一生风流韵事不断,但她只与天才的心灵共舞。诚然,爱过她的男人多半没有幸福的结局,三位终身未娶(尼采、保尔·李、泽克曼),两位自杀身亡(保尔·李和陶斯克),这更证明了她的爱情让那些男人刻骨铭心,曾经沧海难为水。客观地说,她的自然力和爱情风暴并非全是毁人不倦,还使那些天才的鹰翼得到强力的鼓荡,将那些天才托举到更高的海拔,尼采的哲学和里尔克的诗歌中便包含了许多由她激发出来的灵感。即便是号称“定海神针”的弗洛伊德,也险些被莎乐美的风暴卷走,她和煦的微风(友情)同样使那位精神分析学大师受益无穷。绝顶智慧的莎乐美堪称二十世纪欧洲不可多得的自由的女人和自足的女人,是欧洲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亮点和奇迹——称她为尼采的“曙光”,里尔克的“圣母”,弗洛伊德的“吉兆”,可算是毫不夸张。作为天才心灵的最佳舞伴,她的表现无可挑剔。   爱伦·德尔普曾指出,她在莎乐美身上看到了饱满充实的人生所必备的三种激情:对爱情不可遏止的追求,对真理不可遏止的探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悲悯。正是这三种不可遏止的激情使她成为魅力无穷个性独具的尤物,那些傲睨人间不可一世的天才也只得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她迷狂,为她痛苦。但希尔·比耶尔也曾特别指出:“莎乐美可以在精神上对一位天才全神贯注,却不能彻底与之融合。这或许是她生命中真正的悲剧。她渴望从自己强烈的个性中解放出来,却得不到拯救。从某种深层意义上说,莎乐美是一位未曾获救的女人。” 引用地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843962.htm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0 个评论
[转载]电影鉴赏:《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之精神分析学
miran 2012-3-16 11:12
[转载]电影鉴赏:《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之精神分析学
电影鉴赏《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学内涵 电影鉴赏《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学内涵 电影鉴赏《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学内涵 电影鉴赏《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学内涵  由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导演的影片《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原名《谈疗法》(The Talking Cure),根据英国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赎罪》)的同名舞台剧本改编。 编辑本段影片信息 剧情简介 : 讲述的是一个跟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 有关的故事。不过,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 萨宾娜 ·斯皮勒林(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的犹太裔俄罗斯女子。作为精神病医生 弗洛伊德 (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和 荣格 (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的病人,这位女子给了两位心理学家极大的启发,却也促使荣格最终在理念上与恩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片 名:《危险方法》    演 员:维果·莫特森 凯拉·奈特利 迈克尔·法斯宾德   原片名:《谈疗法》    外文名:ADangerous Method    导 演: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 )    编 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   国家/地区:德国    拍摄点:莱茵河沿岸的古城科隆、苏黎士的博登湖、日内瓦    片 长:100min 主要演员: 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饰演……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 ) 饰演……萨宾娜·斯皮勒林(Sabina Spielrein)    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 饰演……荣格(Carl Jung)    莎拉·加顿(Vincent Cassel) 饰演……艾玛(Emma) 《危险方法》:“出轨”的精神分析学内涵 http://i.mtime.com/twentyfourlies/blog/7315997/ zerone 发布于: 2012-03-07 08:35 《危险方法》:“出轨”的精神分析学内涵 只有受伤的医师才有治愈的动力。      ——荣格 1 、荣格   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自传中,这位瑞士心理学家记载了他刚进巴塞尔大学学医时的一个重要的梦: ——黑夜中,他顶着强劲的风缓慢而痛苦地前行。浓雾到处飘飞。他把两只手作成杯状来护一盏小灯,而这灯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突然之间,他觉得背后有个东西正走近。回过头去,他看见一个硕大无朋的黑色人影正跟在后面。他吓坏了,却还清醒地意识到,一定得保住我这盏小灯,以便度过这个狂风之夜。   这个梦让年轻的荣格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存在着一种分裂。那提灯者指的是第一人格,这盏小灯就是人的意识及其理解力;而那投射在浓雾上的、紧紧跟随的影子则是第二人格,那是“一个为一种不同的光所照耀的、一个禁止人们涉足的王国”。   这个“阴影的王国”就是随精神分析学兴起而为人们熟知的所谓“潜意识”。   “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荣格在自传中写道,“我一生的外在性事件的记忆大都模糊了或且干脆就踪影全无了。但是我所遇到的‘另一种’现实,我与潜意识的较量,却无法消除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在这个王国里,总是存在着丰富的宝藏,与之一比,其他的一切便失去其重要性了。”   和所有精神分析学者一样,“潜意识”是荣格一生的主题,但他并不像弗洛伊德一样努力成为一名科学的、客观的、静观的分析者,而是努力向潜意识敞开自己,并与之较量——“不测和惊异应当归入这世界,这样生命才会完整”。在这种敞开与较量中,他的精神和生活总是不断地发生某种“出轨”。   在电影《危险方法》中,我们看到,这种“出轨”发生在荣格和萨比娜(病人、情人)之间,也发生在他和弗洛伊德(导师、“父亲”)之间。 2 、萨比娜   《危险方法》中的故事由知名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改编自他自己的戏剧《谈话治疗》,据说是基于荣格在治疗萨比娜的过程中记下的 50 页临床笔记,其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萨比娜的症状细节。    20 世纪初,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荣格开始在苏黎士的布尔格霍尔兹利精神病院担任助理医生。 1904 年 8 月,荣格接手新来的精神病人、不到 20 岁的俄罗斯犹太姑娘萨比娜,当时弗洛伊德才刚刚提出笼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和“谈话治疗”等概念。   荣格在萨比娜身上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了“谈话治疗”:他坐在她身后,逐步深入地谈论她的症状、挖掘她脑海中浮现的一些关键意象。荣格还发明了“单词联想测试”:他一个接一个地念单词,被分析者每听一个词,就必须回答出自己第一反应联想起的单词,荣格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对方的反应,包括沉默和犹豫的时间以及说话音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从中发现“情结”。   在某种意义上,精神分析学诞生之初的最大突破之处在于:有人开始认真地倾听精神病人的声音,开始尊重这个受到排斥的群体,试图真正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生了什么。而他们身上正藏着通往人类潜意识(阴暗面)的暗道。   “谈话治疗”在萨比娜身上起到积极作用,荣格找到了萨比娜的“创伤性硬核”:小时候光着屁股被父亲惩罚,她会从羞辱中获得(性)快感,长大后这种“非法的”快感被压抑了但依旧潜在地干扰着(“被压抑者的回归”)她的感知和情绪。   潜意识就是“被压抑者”的“阴影王国”。用荣格的话来说,“所有我知道,但在当时并未思考的事情;所有我曾意识到,但现在却已忘掉的事情;所有我的感觉已感知到,但并未被我意识头脑注意到的事情;所有我不是主动地、对其不加注意地去感受、思维、记忆、渴望和做的事情,所有将塑造我,并在某些时候会进入意识的未来的事情:所有这些都是潜意识的内容。”(见《心理结构与状态》)   萨比娜逐渐趋于正常,并成为荣格的助手学习医学,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非法快感的不道德之处,而是在谈话中逐渐学会正视自己的创伤性硬核,并用语言将被压抑者说出来,将它纳入现有的话语 - 能指网络,而不是(用道德)将它再次压抑。 3 、荣格   病人萨比娜经历了从从反常到正常的过程。与此相反,医生荣格在治疗中却经历从正常到反常的过程,因为萨比娜为他打开了一扇可以直面自己的“阴暗面”的大门,开启了深入自身潜意识的“出轨”之旅,也使他从家庭和职业的刻板秩序中获得了片刻脱离。   显然,在遇到萨比娜之前,荣格过着舒适、体面、富足和理性的生活,但是“对习俗和法律的遵从很容易成为对谎言的掩饰,这种掩饰极为巧妙,令人无法察觉。”荣格在晚年写道,无论他的正当性得到多少公众舆论或道德准则的支持,在内心深处、在普通人的意识层次之下,他仍听到一个低低的声音:“哪儿有点不正常”。   这几乎让人联想到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过着宁静而富足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断想到死,他把绳子藏起来,不敢带枪支,害怕自己突然自杀。或者,类似保罗·奥斯特虚构的人物:一次意外,突然让人觉得自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决心把自己从原来的轨迹中彻底抹掉。   在另类医生奥托·格罗斯的蛊惑下,荣格试着正视自己对萨比娜的欲望,正视那个总是要冲决现有秩序的“阴影王国”中奔突中的力量。“我便有意识地使自己服从于潜意识的种种冲动之下。”即使如此,荣格还是对此有过恐惧和反复,纠结着要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尤其在孩子们降生之后。   在和自身潜意识的斗争中,荣格认识到,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处理他人阴暗面的最好方法。他认为,承认阴影面表明了一种可敬的道德努力,人应当也可以找到一种携带着其阴影面妥善生活的方法。   “对个体而言,为了获得自我,必须接纳我们天性当中的那些低劣乖谬,甚至混沌无序的东西。我们需要用谅解与爱心来对待阴影才对,而不是去压抑与否认。”最终,无论对人还是对己,为了做到“用谅解与爱心来对待阴影”,荣格付出了高昂的精神和生活的代价。   和弗洛伊德彻底闹僵之后,荣格陷入了严重精神危机。 1913 年(一战前夕),萨比娜在回俄罗斯之前,最后一次见荣格。她和荣格坐在一起,他面对着一片起伏的湖面(潜意识),而她怀着别人的孩子则背对着他坐着。   “我对你的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好坏,使我了解了我自己。”荣格说,“有时你得做点不可原谅的事情,为了能让自己活下去。”那时候,萨比娜更像医生,而荣格更像病人。 4 、弗洛伊德   在《危险方法》中,导演在荣格和萨比娜的故事中穿插着他和弗洛伊德的故事,两条线索看似关系不大,但在思想上都贯彻着“荣格和潜意识”的主题。   从相识长谈到晕厥决裂,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关系史中最微妙的“出轨”点应该是美国之行。 1909 年,两位大学者的美国之行持续了七个星期,他们每天都聚在一起,分析彼此的梦,这是一种亲密而危险的交流。(梦境的叙述贯穿了整部电影,导演却完全没有作视觉上的展现,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当然也是一种没有人会轻易接受的巨大视觉挑战。)   那些日子里,荣格做了一些重要的梦,但他觉得弗洛伊德以性欲为核心的理论却无法加以解释。而且,荣格还从弗洛伊德的“性欲”偏执中察觉到他的潜意识冲动和病症。   荣格这样回忆:我仍然能够生动地回想起弗洛伊德是怎么跟我说的:“亲爱的荣格,请您答应我永远不放弃性欲的理论。这是一切事情中最根本的。您知道,我们得使它成为一种教条,一座不可动摇的堡垒。”   “很明显,他是要我帮助他建立起一道防卫这些威胁性的潜意识的内容的堤坝。”荣格说,一种不准批驳就加以相信的东西,其设立的目的只是为了一劳永逸地压制各种怀疑,但这却与科学的判断再也没有任何关系,而只与个人的冲动有关系。   两位学者对潜意识的认识都是深刻的,都意识到了深刻的危险,区别在于:弗洛伊德试图通过设置一个生理学的或生物学的强硬概念,一劳永逸地避免陷入“潜意识”这个泥潭不能自拔;而荣格则希望跃入深渊,在阴影中冒险。在这个意义上,荣格的拥抱潜意识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是“危险”的。   在那些弗洛伊德无法解释的梦中,荣格发现了大量集体性内容、象征性材料。这些梦开始把荣格引导到“集体潜意识”的观念上来,他对潜意识的研究逐渐从原来弗洛伊德式的个人人格至上论转向集体文化论。而紧接着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所上演的群体性疯狂,更像是图解了“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   无疑,人类总习惯用发达的虚假人格面具来压抑其真实存在中欲望、本能等异质力量构成的阴影,对自身阴暗面缺乏深刻的洞察使人类对付罪恶的能力大为下降,被压抑的阴影的反扑往往使现代人的道德显得那样脆弱不堪。   在《危险方法》的片末,影像结束在愁眉深锁的荣格形象上,接着用文字交代主要人物的结局:格罗斯死于一战后的饥饿,弗洛伊德遭到纳粹驱逐死于伦敦,萨比娜在俄国被纳粹占领军枪杀——精神接近崩溃的荣格静静地坐在椅子中,仿佛看见了他们遭遇到的罪恶。 —————————————— 《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时分 时间: 2012-03-16 09:55:03  来源: 人民网    关键词: 荣格 弗洛伊德 危险关系 1941 年 1933 年 内容摘要 : 《危险方法》仅将视线聚焦 1904-1913 年间的荣格与弗洛伊德,持续不到八年的这段情谊经历了一个高峰到低谷的过山车般的情感跌宕。”  电影《危险方法》中,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决裂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萨宾娜。 西方曾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 20 世纪是精神分析的世纪。”被誉为精神分析第一名著的《梦的解析》,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同分享至高荣誉,并列为代表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籍。精神分析学第一次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将人类的视线引领进意识幽深广袤的另一方天地,让人类重新发现自身。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他和开创了心理分析学的弟子荣格,可谓精神分析学界最出名的一对师生。然而这段著名的友谊终以荣格的“背叛”而分崩离析。 一贯气场神秘的导演大卫 ・ 柯南伯格相中了这个故事,在 2011 年 11 月上映的《危险方法》中将两位巨擘间的爱恨恩仇搬上了大银幕。编剧是曾因《危险关系》赢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克里斯托弗 ・ 汉普顿,他早在 2002 年就改编过这一故事,当时在伦敦国家大剧院由知名演员拉尔夫 ・ 费恩斯出演荣格。 这次的《危险方法》仅将视线聚焦 1904-1913 年间的荣格与弗洛伊德,持续不到八年的这段情谊经历了一个高峰到低谷的过山车般的情感跌宕。这部片拍得比较讲究,即使有的说法莫衷一是,但主要情节或台词都有其出处,篇末的字幕中还不忘免责声明:“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变,但一些场景,尤其是发生在私密情境中的场景,纯属推测。 ”   这大概有系于汉普顿这次着重引入的一位女性,一位历史上常被忽视的女性:萨宾娜 ・ 施皮尔莱因 ―― 荣格曾经的病人,一段时期的情人,后来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精神分析学家。 萨宾娜与荣格发生龃龉后转求弗洛伊德,做过他的病人,而她和他们交往期间,给这对师生都曾带来过不少思想的灵感与火花。疯狂、爱情、内心隐秘、冲突、背叛 ?? 各种戏剧性的元素在这部主题严肃的传记片中潜流涌动,极富张力。    《梦的解析》出版后,好几年一本也卖不出去 1907 年 2 月 27 日 ,荣格造访了维也纳柏格街 19 号弗洛伊德的家。第一次见面,两人分外投缘,都为对方的非凡才智与热情所感染。他们从白天聊到深夜,畅谈各自在精神分析领域所做的研究,这场生动有趣的马拉松式长谈,一直持续了十三个小时!直到凌晨三点多,双方才从棋逢对手的畅快中猛醒时间的流逝。 许多年了,他们无疑都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此时整整 50 岁了,已是六个孩子的父亲。 1856 年 5 月 6 日,他出生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身为犹太人,到处是客家”,从小就因之品尝外来的歧视,跟随家庭四处迁徙,这使得弗洛伊德一生都对犹太人的身份极为敏感。他后来怀疑荣格,也是说“不能相信一个雅利安人”。弗洛伊德的家庭条件极度贫困,在寂寞困顿的环境里,他将兴趣投入到文学、历史、宗教、神话等各个领域。弗洛伊德在中学时代即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7 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20 岁到 26 岁师从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吕克,在其指导下研究神经系统的解剖学。 当他在 1882 年爱上一个出身颇有名望的犹太人家庭的女孩玛莎时,弗洛伊德开始意识到谋生立业的重要性,决心以一种实际的工作来代替纯粹的研究。 他于 1885 年来到巴黎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让 ・ 马丁 ・ 查尔考门下求学。 四个半月的学习,成为弗洛伊德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与查尔考合作治疗癔症病人,在这一过程中将兴趣从躯体转移到了心理。第二年春,弗洛伊德返回维也纳以精神病学家的身份开业行医。当年,与心爱的女孩玛莎顺利结婚。 也是这一年他向维也纳医学会做的关于巴黎研究和见闻的报告,却备受冷落,预示着他以后的工作也将得到同样的反馈。 1886 年,弗洛伊德论及男性歇斯底里症的理论被视为标新立异,一时维也纳的医师协会仿佛受到了侮辱,群起声讨之。   《梦的解析》写于世纪之交的 1900 年,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它以梦境的种种机制探讨了无意识的结构和作用方式。但这本划时代的著作出版后,好几年一本也卖不出去。直到 1902 年,弗洛伊德家每周三的聚会上,才开始零星有人前来听他开山扬法。所以当 1906 年他收到荣格信中伸来的橄榄枝时,弗洛伊德当然倍感兴奋和欣慰。当时在维也纳,所谓精神分析圈子里的人都是犹太人。他很感激有个不同族群的人能支持自己,因为他心里也一直想把心理分析推广到非犹太人社会。 荣格将精神病学作为一生的目标。   卡尔 ・ 古斯塔夫 ・ 荣格 1875 年 7 月 26 日出生在瑞士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他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担任神职人员。 父亲是一位虔诚的乡村牧师,喜欢钻研东方古典学说,六岁时就开始教荣格拉丁文,这种氛围很大程度上酝酿了他以后挥之不去的神秘主义倾向。母亲在荣格眼中则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情绪善变,曾在精神病院住过几个月接受治疗。荣格认为母亲的人格具有双重性,在这点上他认为自己很像她,“我时常感到并恐惧于内心的分裂”。   读大学时,荣格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间游移不定,他忆起曾祖父曾是个医生,便一脚踏入了医学院。大学时他读到一本详述“唯灵论”起源的书,书中举出的都是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鬼魂传说,让荣格思索起人类所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需求。他对这些东西越感兴趣,就越感到孤独:“所有燃烧我、照亮我、使我感到极大兴趣的东西,在他人眼里却是空洞和一钱不值的东西,甚至让人害怕 ?? ”荣格对内科和外科均不感兴趣,最终将目标锁定到心理病理学方面的课程。 当时的医学界,精神医学并未有完整的发展,精神疾病对于病人犹如无药可治的绝症。荣格一次偶然翻开埃宾编的《精神病学教材》,其中埃宾将精神病说成是“人格病”,这一论断刹那震撼了他的心灵。在如同电光一闪的启示中,他说自己清晰认识到精神医学将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标。尽管老师们对此都不看好,不明白很有前途的他为什么要去从事精神病学“这一荒唐的职业”,但荣格坚持自己的决定。 1900 年 12 月,他毕业后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    荣格用弗洛伊德的方法治好了萨宾娜 当时《梦的解析》刚刚出版,荣格受到导师的推荐,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版。但对当时的他来说,还缺乏欣赏此书的准备。在随后的几年中,荣格开始从事著名的“语词联想”测验。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字词的回答方式和反应时间各不相同,其过程可以发现他后来称为“情结”的某种东西。当荣格在 1903 年再次阅读《梦的解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所探索的问题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不谋而合,自己在“语词联想”实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解释和说明。这使得他激动异常。荣格甚至想将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病人。    于是就呈现了影片中的第一幕:一个疯狂尖叫的女人,扭曲的脸庞紧贴在一架疾驰的马车的窗户上,她就是 1904 年被送到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的萨宾娜 ・ 施皮尔莱因。 这个 18 岁的俄罗斯犹太姑娘,被送来治疗具有暴力倾向的歇斯底里症。实际上她是一个受到过很好教育的女性。萨宾娜成为荣格第一个采用心理分析疗法治疗的患者。荣格用“坐在患者后面”的方式与她交谈,一层层揭开了疯姑娘内心深埋的隐疾。萨宾娜慢慢吐露出孩童时的回忆,小时候父亲曾多次殴打她,但每当父亲这么做时她却有了性冲动,为此感到屈辱万分与自我厌恶。荣格最终通过这一实验性的“谈话治疗”,成功治愈了萨宾娜的精神疾患。萨宾娜甚至因之对心理医学激起莫大的兴趣,康复第二年就顺利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医学!值得一提的是,她五年后毕业,获得心理学学位,并成为一位治疗精神病的执业医师。 目睹这一显著疗效的荣格,深受振奋,他抛开世俗的偏见,公开站到弗洛伊德这一边。 1906 年 3 月,荣格给弗洛伊德寄去第一封信,同时附上自己的论文《心理联想诊断研究》。在随后多次的书信往来中两人相谈甚欢,友谊日渐深厚。于是在 1907 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到维也纳作客。 蜜月期:弗洛伊德称荣格是自己的“长子” 第一次会晤后,在荣格这方看来:弗洛伊德是“我所认识的最杰出的人物,就我当时的认识和理解而言,没有谁能与他相匹敌”。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他也从未碰到过荣格这样知识广博,且对精神病病因怀有如此强烈兴趣的人。相形之下,他在维也纳的其他追随者就成了一帮庸众。弗洛伊德立即写信给荣格:相见“使我万分兴奋和欣慰,我得不厌其烦地用文字或言语使你明白,我信任你,你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现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正像其它任何人一样,应该有人来取代我的位置,而在我看来你正是我所指望的最恰当的人。请继续并完成我为之奋斗的事业。” 但在第一次会面,荣格就看出“弗洛伊德显而易见对他的性理论深信不疑,而且认为这种理论具有超越一切的重要意义”。荣格却力图对性动力的范围加以限制,“在一些病例中,性问题并不是致病的绝对重要的因素,只起着附加的、次要的作用”。飞鸿继续往来不断,他们在不同的观点上激烈交锋,并未因此产生任何积怨。当时两人并肩披荆斩棘、反抗世俗的压制,大概足以弥补掉任何存在的分歧了。 1908 年 4 月 26 日,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举行。会议由弗洛伊德主持。大会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受到器重的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正是在这段关系甜蜜的日子里,弗洛伊德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亲切地称他为“长子”、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 分歧:弗洛伊德著名的两次晕倒 交往伊始,荣格与弗洛伊德原本存在的思想分歧被“同仇敌忾”地故意忽略了。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的不和谐之音终究响起。 1909 年 3 月 25 日,荣格携同妻子第二次来访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的书房中发生了一件令两人都印象深刻的小事。他们当时正热烈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神秘玄妙现象,突然书架那儿发出一个巨大的响声,两人都惊骇异常。等从惊惶中恢复平静,荣格便激动地对弗洛伊德说:“你瞧 ―― 这就叫做催化显示现象。”他迫不及待地宣布还会再发生一次。而弗洛伊德对此极不以为然,“得啦,”他用嘲笑的口吻回应,“纯属无稽之谈”。但书架那儿随即再次发出爆裂声,这让荣格信誓旦旦。弗洛伊德一生恪守严谨的科学推理原则,当他发现“王储”荣格竟喜欢用超灵术语来解释这样的现象时,令他深感震惊。 这件小事,其实反映出的是两人在气质上的根本差异。 1910 年,弗洛伊德曾对荣格说:“我亲爱的荣格,请你答应我永远都不要放弃性理论。那是一切事物里面最根本的事物。我们必须使这个理论变成信条,变成不可动摇的堡垒。”荣格问他这一堡垒要抵御什么,弗洛伊德答:“抵御一切玄教的泥泞黑潮。”这正是电影中弗洛伊德对荣格的最大不满,认为他后来与“二流的神秘主义和疯疯癫癫的萨满教”同流合污。 而荣格认为弗洛伊德的学说,往往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性质,“有把一切理论都建立在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上的趋势”。另外他觉得将人类宽广的无意识领域只限定在性这唯一的作用因素上,也显得太过狭隘。他开始在言谈和书信中流露出这层意思。 1909 年,两人同时应邀去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临行前,他们俩和另一位同行学者费伦齐,在餐桌上讨论德国北部发掘出来的“泥煤田尸体”。荣格滔滔不绝兴致很高,弗洛伊德几次想打断他的话未果,突然就当场晕倒了。这就是著名的弗洛伊德第一次晕倒。“梦是愿望的达成”,后来,弗洛伊德把荣格对尸体的向往解释为:他对自己有死亡意愿。 这次美国之行格外成功,他们的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俨然已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弗洛伊德迎来了成功的巅峰,荣格也为此不胜欢喜。这次出行的成功对精神分析学理论赢得广泛的承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期间又发生了一件“对整个关系造成了严重打击”的事。荣格经常将自己的梦讲给弗洛伊德听,然后一同运用心理分析学解梦,就好像是他们之间乐此不疲的游戏。有一天,荣格试图分析弗洛伊德的一个梦,希望他进一步透露细节。弗洛伊德明显疑虑重重,过了一会,他说:“我不能拿我的权威冒险”。这件小事对荣格刺激很深,这不仅是不信任情绪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在我(荣格)看来,他这样说话的同时,他的权威已全部丢失了。因为他把自己置于真理之上”。 从美国回来后,弗洛伊德一心致力于将精神分析理论扩展到更多的领域,然而此时的荣格陷入到对象征、神话宗教文献以及玄学的狂热兴趣之中。矛盾还未发展到撕破脸的地步,甚至在 1910 年 3 月底的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弗洛伊德还再三坚持让荣格担任了学会的主席。但等到 1912 年慕尼黑的心理分析学大会,与会人士讨论起古埃及法老王阿肯那腾曾把父亲的名字从雕像上敲掉的事例,荣格将阿肯那腾此举解读为对父亲的反抗,弗洛伊德第二次晕倒。或许是由于他无法正视荣格“背叛”自己的可能性,或许是他看穿了荣格另立门户的决心,而荣格则将弗洛伊德的两次昏厥归因于他的“弑父”联想。两人间的决裂似乎一触即发。 《危险方法》仅将视线聚焦 1904-1913 年间的荣格与弗洛伊德,持续不到八年的这段情谊经历了一个高峰到低谷的过山车般的情感跌宕。这部片拍得比较讲究,即使有的说法莫衷一是,但主要情节或台词都有其出处,篇末的字幕中还不忘免责声明:“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变,但一些场景,尤其是发生在私密情境中的场景,纯属推测。” 决裂已成定局    1911 年,荣格妻子艾玛在给弗洛伊德的信中写道:“别怀着父亲那样的感情去看待卡尔·荣格 ?? 应该像普通人对待另一个人那样,他像你一样,得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了他想做的事。”这段时间的荣格,正在写作《变形的象征》这一重要著作。写到最后一章时,他心绪紧张到无法抑制,甚至无法握住手中那支自来水笔,不得不暂时中止写作。荣格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公开书中的观点,很可能会失去弗洛伊德的友谊。   最终他的这部著名论文还是发表了,弗洛伊德当然从中嗅到了“离经叛道”的气息。 1912 年 9 月,荣格再次到美国讲学,进一步提出并阐述自己的理论,赢得热烈的反响。这坚定了荣格加速同弗洛伊德理论对立的信心。当年 11 月弗洛伊德的第二次晕厥发生后,年底的通信引发了两人最后的决裂。荣格在信中火药味十足地写道:“你用对待你的病人那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学生本身就是一大错误。这样一来,你所指望而且造就的不是奴性十足、盲从的儿子,就是轻率浅薄的小人。 ?? 如果你以此来对待我,我对我的所作所为压根儿满不在乎。” 1913 年 3 月,弗洛伊德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对他(荣格)已感到失望,也不再有任何友谊。对于我来说,他的荒谬的理论并不能只归咎于他那难以令人相处的秉性。”   这一年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代表大会上,荣格及他的追随者以好战者的姿态挑战了弗洛伊德的权威。会后,弗洛伊德开始做出反击,写了驳斥荣格的论文。 1913 年 10 月,荣格辞去《年鉴》主编职务。 1914 年 4 月,荣格辞去学会主席职务。弗洛伊德毫不留情地评论道:“我们终于同他们分道扬镳。”   电影《危险方法》中,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决裂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萨宾娜。当萨宾娜试图劝说弗洛伊德与荣格和好时,弗洛伊德回答,荣格在自己心目中形象的倒塌恰恰与她有关。这就是针对现实中荣格与萨宾娜的一段婚外恋情。萨宾娜痊愈后,天资聪颖的她与荣格在不断的交流中发现彼此十分契合,慢慢产生了感情。病人与医生间发生的情感投射,也启发了荣格后来写就《移情心理学》。作风保守的弗洛伊德得知内情,认为荣格诋毁并利用了一个犹太女性。他写信给萨宾娜:“我们是,并将一直是犹太人。”这场越轨恋情最终以和平分手告终。萨宾娜后来成为研究儿童心理的一个心理分析专家。   两位精神分析学的先驱在 1912 年就此分道扬镳。即使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无疑让人觉得遗憾。正如电影里萨宾娜对此感喟道:“我觉得如果你们无法共存,这将大大阻碍精神分析学的进程,甚至是永久性的。”影片《危险方法》的结尾,讲到这儿就戛然而止。但三个人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未了的传奇   这场决裂,实际上对两人来说,都堪比失恋般的伤筋动骨。 80 岁时,荣格在回忆录中写道:“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纷纷同我疏远。我的著作被指责为胡说八道而一文不值。我成了人们难以理解的神秘主义者,如此而已。”整整三年时间内,荣格陷入“精神的低谷”而到了完全不能工作的地步。经过几年的消沉,荣格终于摆脱若有所失的阴影,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最著名的理论是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学说。荣格于 1961 年 6 月 5 日饮下最后一瓶葡萄酒,安然病逝家中。   萨宾娜则在 1912 年初嫁给了一位犹太人心理学家。十月革命后,她满怀对布尔什维克的憧憬回到祖国,在莫斯科创办了第一家运用心理学进行幼儿教育的幼儿园。 1941 年,德军侵入顿河畔的罗斯托夫,萨宾娜与她的两个女儿一起被纳粹枪杀。   弗洛伊德在荣格走后,恢复了对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控制。写于 1913 年、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浓墨探讨了原始部落中的弑父行为,不难看出他的沉重心绪。他于 1923 年获知自己得了下颚癌,此后接受了 33 次之多的痛苦手术。 1933 年纳粹开始对犹太人的清洗运动,凡是犹太人的代表人物都难逃罗网。弗洛伊德的学生玛丽·波拿巴公主,这位拿破仑的后代是他忠实的拥护者,在 1938 年纳粹占领奥地利后花了大价钱贿赂德军军官,把弗洛伊德送上去伦敦避难的飞机。 1939 年 9 月 21 日,弗洛伊德亲口要求医生遵守 10 年前的承诺,让他自己了断。此时溃疡已经在他的面颊穿了一个洞, 9 月 23 日凌晨 3 点, 20 克的吗啡使他平安离开了人间。   尽管弗洛伊德与荣格学术上存在分歧,但时至今日,他们各自的理论依旧是我们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重要依据。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精神分析学逐步被各领域所消化吸收,甚至直接导出了现代文学艺术界的各种风格与流派,比如诗歌象征派,绘画领域梦呓般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再到希区柯克令人印象深刻的心理剖析惊悚片 ?? 一个世纪以来,它深刻改变着这个世界的面貌。这是整整一百年前那场轰动的决裂也无法动摇的。    链接:电影与历史   电影中荣格的夫人很富有,但她送给荣格的礼物——那艘红帆船,涤纶做的帆、尼龙索具和不锈钢的夹板,无疑不属于那个时代。   电影末尾处,荣格对萨宾娜说的最后一句话:“有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不可原谅的事,只是为了生活能够继续。”这句话是现实中荣格写给萨宾娜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 —————————————————— 更多博客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view=mefrom=space 推荐博客: 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及对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4561 新疆摄影作品之二 :图片集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3973 《魅力新疆》摄影展入选作品之一 :图片集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0334 集体世袭的中国高层:藉助权力赚取财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1235 本博客主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
个人分类: 电影欣赏|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理活动三——潜意识
热度 3 zhangqifeng0504 2012-2-19 18:24
潜意识 含义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 六大特征   1.能量无比巨大: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   2.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   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绝不打折扣的执行者,说什么就做什么(时间长短不一定)。   4.比较容易受图像方面的刺激。   5.我们不能觉察到,但只有通过催眠才能开发它。   6.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如何开发潜意识   潜意识包罗万象,深厚神奇,那么如何来训练开发和利用它呢?以下几点可供探索参考:   1.训练开发潜意识的无限蓄储记忆功能,为我们的聪明才智开辟广阔深厚的基础。   如果你想建造高楼大厦,就必须储备好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装修材料、设计知识、建筑技能、各种建筑机械,还有指挥管理技能等等。对于一个追求成功与卓越的人来说,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给潜意识输进更多的基本常识知识、专业知识、成功知识以及相关的最新信息。   “事事留心皆学问”,你要大脑更聪明,更有智慧,更富于创造性,更符合现实性,就必须给潜意识输送更多的相关信息。   为了使你的潜意识储蓄功能更有效率,可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储存。如重要资料重复输入,重复学习,增加记忆功能,建立看得见的信息资料库——分类保存图书、剪报、笔记、日记、现代的电脑软盘等等,以便协助潜意识为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其他聪明才智服务。   2.训练对潜意识的控制能力,使它为我们成功服务,而不是把我们导向失败。   由于潜意识是非不分,积极消极、好的坏的统统吸收,常常跳过意识而直接支配人的行为,或直接形成人的各种心态。所以,成也潜意识,败也潜意识。   因此,我们要训练自己,努力开发利用有益的积极成功的潜意识,对可能导致失败消极的潜意识加以严格的控制。   具体地说,珍惜原来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输入新的有利于积极成功的信息资料,使积极成功心态占据统治地位,成为最具优势的潜意识,甚至成为支配我们行为的直觉习惯和超感。   另外,对一切消极失败心态信息进行控制,不要让它们随便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中。遇到消极思想信息时,可采取两个办法加以控制:   一是立即抑制它,回避它不要让它们污染你的大脑思想。对过去无意中吸收的消极失败潜意识,永远不要提起它,让它遗忘,让它沉入潜意识的海底。   二是进行批判分析,化腐朽为神奇。用成功积极的心态对失败消极的心态进行分析批判,化害为利,让失败消极的潜意识象毒草化成肥料一样变成有益于成功卓越的思想意识。   3.开发利用潜意识自动思维创造的智慧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获得创造性灵感。   潜意识蕴藏着我们一生有意无意、感知认知的信息,又能自动地排列组合分类,并产生一些新意念。所以我们可以给它指令,把我们成功的梦想,所碰到的难题化成清晰的指令经由意识转到潜意识中,然后放松自己等待它的答案。比如反复下达这样的指令:我该如何开辟这新的饮料市场呢?还可以把指令化小:我开辟市场的第一步应该怎样走?等等。   有不少人苦思冥想某一问题,结果却在梦中,或是在早晨醒来,或在洗澡时,或在走路时突然从大脑时蹦出了答案或灵感。所以我们要随时准备纸和笔,记下突然而来的灵感。电影大王邵逸夫,经常在思考各种问题的同时,在任何地方,都备有一本记事簿,一旦灵感从潜意识中来,便立刻记下来。这使邵逸夫成就辉煌的事业。   4.不断地想像、不断地自我确认、不断地自我暗示。   假设你想要成功,就念我会成功,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假设你想赚钱,你就念我很有钱,我很有钱,我一定会很有钱;假设你想要让自己的业绩提升,就告诉自己,我的业绩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提升,我的业绩一定会不断地提升;假设你想要存钱,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很会存钱,我很会存钱,我很会存钱。   这样子不断地经由你反复地练习,反复地输入,当你潜意识可以接受这样子一个指令的时候,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配合这样一个想法,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事到达成目标为止。   很多人试了这个方法,没有效果,原因是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不够多。影响一个人潜意识最重要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再一次地重复,大量地重复,有时间随时随地不断地确认你的目标,不断地想着你的目标,这样的话,你的目标终究会实现的。   5.吸引力法则(由朗达·拜恩的《秘密》普及开来):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大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会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力,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把和你的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过来。   潜意识的激发   我们的思想分成两部分,一是意识,二为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3万倍,所以要激发潜能,需要运用潜意识。   潜意识会依照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构成真实事物。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一旦被接受,它终究要变成事实。只要有明确画面进入潜意识,潜意识立即想尽办法把这个画面转为事实。只要我们给予潜意识一个画面,它就会努力将它实质化。   我们当前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潜意识的真实反映。在你潜意识种种的思想和观念,造就了现在的你。如果你的未来要有所不同,你一定要现在就改变你的潜意识。   看看你的周围世界吧,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外部世界,只有那些受到启迪的人才会非常关注内部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内部世界,即你的思想、感情、想象,造就了你的外部世界。   因此,这惟一的创造力产生于你的内部世界,不管是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你的意识和潜意识会相互作用。为了改变外部条件,你得首先改变内部世界。   许多人在盲目改变周围条件和环境。他们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不和谐、迷惑、匮乏和其他对于愿望的限制,这,还得向就在你的内部世界追寻原因。   你生活在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里。你的潜意识对你的思想非常敏感,你的思想先会产生一个“模型”,然后你潜意识中的无穷智慧和活力就会铸造它。本书中每一章都会列举一些实例,教你如何就会操作和运用潜意识的心理规律。   你有一个心灵,你应当知道怎样使用它。你使用意识进行思维,你的习惯性思维就会渗入到你的潜意识层,这里有创造一切的原动力。   你的潜意识是你情感的发源地。如果你想的都是好事情,好事就会来找你;如果你想的是坏事,坏的事情就来找你的麻烦。这就是你心理的工作方式。   一旦潜意识接受了一个想法,它就开始执行。潜意识既执行好的想法,也执行坏的想法。你要是消极地使用这一规律,它就会给你带来沮丧、失败和不幸。如果你的习惯思维方式是和谐的、具有建设性的,那你就会经历健康、成功和一切美好的事情。   心情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是你以正确方式思维和感受的必然结果。   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指出,当思想传递给潜意识时,在大脑的细胞中会留下痕迹,它会立刻去执行这些想法。   为达到目的,它会利用以往的所有经验和任何星星点点的知识;它会萌生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它会将所有的自然规律都加以总结和利用。有时会立刻解决问题,有时则需要几天、几周或更长的时间,但所有问题最终都会解决。   意识与潜意识的不同   意识是可以进行推理、可以作出选择的。例如,你可以选择书籍,选择住房,选择伴侣等。而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例如心脏的跳动,消化系统的运作,血液的循环、呼吸等,都是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不能进行推理,也不同你的意识进行争论。潜意识就如同土壤,意识如同种子。消极的,破坏性的思想只能长出灾难的果实。潜意识不能区别好坏。如果你认为某事是真的,潜意识也接受它为真的,即使实际上可能是假的。   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对所有指示和暗示都接受,哪怕是错误的暗示,而且一旦接受后就做出相应的反应。催眠医师对试验者在催眠状态下暗示他是某某人,是猫或狗,试验人都能做出相应反应,有些反应与暗示的非常相像。   有一个熟练的催眠医师,在受试者进入休眠状态后,分别向他们暗示:你的背要发痒,你的鼻子流血了,你现在成了大理石塑像,你现在被冻起来了,现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等之后,每个受试者做出的反应均与暗示的内容有关。   这潜意识是非人格化的,是没有选择的,是什么都接受的。因此,有意识的选择,如想法、前提等,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选择正确,你的心里才能充满快乐。   意识常常被称为客观心理,客观心理指通过身体的五大感官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通过这些感官,也就是通过观察、感受、教育等人们获得知识。客观心理的伟大功能是推理。   设想你是成千上万名旅客之一,你们每年来到洛杉矶,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洛杉矶是座美丽的城市。因为你看到美丽的公园,漂亮的街心花园,壮观的楼群,可爱的住宅……这都是客观心理工作的结果。   潜意识常被人称做主观心理。主观心理认识环境不靠五官功能,它通过直觉。它是产生感情的地方,是记忆的仓库。当你的五官停止活动时,就是它的功能最为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客观心理终止活动或处于睡眠状态时,主观心理的智慧就彰显出来。   主观心理观察事物不需要使用视觉官能,它有超人的视力和超人的听力。你的主观心理可以离开你的身体,漂离到遥远的地方,给你带回来的信息往往很真实,很准确。   通过主观心理,你可以读懂别人的心思,可以阅读未拆封的信,看到保险箱里的东西。你的主观心理不需要交流就可以理解别人。了解这两种心理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   你的潜意识无法与你争论。因此,如果你给它的是个错误的建议,它也会接受,并产生相应的结果。过去在你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基于你潜意识中的想法,它是你信仰的结果。   如果你传递的是错误观念,现在想把它改过来,你可以不断地重复一些有建设性的、和谐的和健康的思想,你的潜意识就会重新接受新的思维习惯,因为它是你习惯生成的基地。   你的意识所进行的习惯性思维在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槽沟”。如果你想的都是些健康的、有意义的东西,这对你是很有好处的。   如果目前你已深陷恐惧、担忧和一些灾难性的想法之中,要想改变并不困难。你的潜意识是万能的,向它发布命令,让它接受自由、幸福和健康的想法,很快你就会有自由、幸福和健康的感受。 具体参考 百度知道 潜意识
4884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是双刃剑——科技双刃剑辨析之四
热度 2 lvnaiji 2011-8-25 08:53
吕乃基 由以上分析可以探索科技双刃剑的根本原因。其一,在于技术的本性,那就是“理性的机巧”。但在“理性的机巧”的背后在于人的本性,在于个人或一些人当下和有限的目的和价值判断,正是这样的目的和价值判断,促使主体选择一部分自然反对另一部分自然,并由此导致负面影响。其二,因利益集团及其冲突所致,虽在理论上由人类自身的协调可以缓解;但在实际上已经看到达成有约束力的一致之难,由气候会议即可见一斑。再加上利益及其随机涨落是永恒的,因而由技术所致的人际矛盾不可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其三,在技术的平台上,人的得失(参见 双刃剑 刺向何方——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二 )。一方面,这固然是技术之使然(促逼),然而另一方面,在于主体(如凯文·沃里克)对此的评价,以及因此对自身和该项技术所做的调整。例如是积极面对并提升自己,还是耽溺于其中乃至上瘾,或是拒不接受而自我边缘化。其四,可预见性的不对称,源于单项技术的有限及其影响的无限,以及面对无限,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限。即使最完整的认识、最长远的预见,如终极关怀,如向死而生,如诗意地栖居,在实践中依然须从当下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只要迈出一步,“当下”已经改变。可预见性不对称的根源,在主观上是人类认识的不完备,在客观上是实践反馈影响的滞后。 可见,在科技双刃剑的每一个原因的背后,都有人的身影。与其说科技双刃剑,不如说人自身就是双刃剑,一刃是善,一刃是恶;一刃是自我控制,一刃是放纵自我;一侧是对世界无穷的知与控制的欲望,另一侧是有限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一边是对不确定未来的向往或恐惧,一边是对确定往事的留恋或背离。人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马克思)。在科技的双刃剑中,赫然映射出人自己的身影。即使可预见性的不对称,同样是人自身的写照: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展望未来,充满了分岔和不确定。 只要人类还在繁衍生息,双刃剑将无穷无尽;只要科技还在发展,双刃剑将愈益锋利。阿拉丁神灯释放了科技,也就是释放了双刃剑;科技将永续发展,双刃剑也不可能收回。人类最初的发明之一是火。就此,美国的一位未来学家写道,“也许,由于我们坚信自己能够控制火,我们就以为,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消除火。而在现实中,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恐怕是做不到的。就技术本事( prowess )而言,我们一向是较善于创造释放能量的方法,而不是捕获和吸收能量的方法,只要尚未开发出更好的能量‘归宿’ (sink) ,我们控制火的能力将总归是达不到完善水平的。”武夷山的博文将作者的这一观点提升到一般的高度:“人类控制力的不对称特征 ―― 会放不会 收” 。 弗洛伊德在 1930 年写道,能否理解,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本能的满足之上,又是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对强大的本能的力量(以压迫、镇压或别的方法?)不予满足为前提 ?《连线》创始主编凯文 · 凯利 (Kevin kelly) 谨慎地表示,互联网产生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不好的。但只要互联网的积极的一面仅仅比负面效应多出 1% ,我认为这 1% 会年复一年地滚动,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复合产生收益。所以,为了长远获得正效应的复利,现在互联网产生的正面效用,必须要比负效应哪怕多那么一点点 。正如凯文 . 凯利 1% 的谨慎考虑,笔者设想,本能(好奇、“放”……)或许正是比对本能的控制大了 1% 。正是这 1% 的不对称 , “建构”了迄今的文明史。说到底,人自身双刃剑的不对称,这才是科技双刃剑——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原动力。两千年前,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原子的偏斜造就了世界,上世纪居里的名言是,非对称创造世界。或许应该补充的是,非对称也会毁灭世界。公众理解科学并在科学的发展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即旨在使这 1% 不致被放大。从根本上说,在于缩小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空间上的扩散和时间上的积淀,也就是缩小“反馈环”。 人类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退回“四足行走”(伏尔泰答卢梭)的年代。尽管如海德格尔所言,每一步前行,每走过一个分岔,也就遮蔽了另外的可能;然而,这未尝不是 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理性”和“绝对精神”(黑格尔)或人类自身(马克思)的——不断自我发现 ,也就是自我解蔽的历史 。 人类就是在这样无穷的扰动 - 均衡 - 再扰动 - 再均衡的过程中,或者在分岔图上,不尽地由一个分岔到另一个分岔;注定要在当下和局部的利益,与长远和整体的后果之间,以及在对后者的修饰和调整之中,曲折前行。 Donald G. MacGregor , The future of fire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Futures , 2006 年第 4 期。转引自武夷山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802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672 【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53334 戴海东,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理性的机巧”命题的扬弃, 求索 2004 , 4
个人分类: 科技|3720 次阅读|3 个评论
终极之问
热度 2 MultiStar 2011-6-27 17:32
夫人已经熟睡了,为了避免打搅她休息,悄悄的溜到书房,打开电脑,开了这个博客。 名字起的是“终极之问”,源头就是手里捧着的这本书。 夫人推荐的,读着挺有意思的,是美国的阿曼德.尼科利写的,以C.S.路易斯和弗洛伊德的对话形式,讨论永恒、爱、性、快乐的话题。 张越写的序,挺不错的,推荐大家来读。 今天是中秋三天假期的最后一天了,明天又要开始充实紧张的上班生活了。 只是希望自己在忙碌的同时,能够多一些思考。 下午的时候去了北京图书大厦,买了一堆的书回来,希望自己能够坚持读下去。 以此作为开始。 【转自我的新浪博客 20100924】
21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个犹太人与阿四的两个梦
热度 1 iwesun 2011-6-9 19:06
两个犹太人与阿四的两个梦      世人大的错误,就是把两个犹太人的身份搞错。    佛洛依德 ,大家以为是行为艺术家,其实是正牌的科学家。    马克思 ,大家以为是科学家,其实是个行为艺术家。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大二的时候,买了一本,由来就不知道哪儿去了。   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的书,一般不会再看二遍,扔掉有点违反老鲍的罐头原则。   就慢慢丢掉更好。   丢了,不是我的错,是上帝的错。   梦,这东西,只有一个核心, 就是完完全全的自我,所有角色都是你一个人在演。    梦的表现形式,确实如弗洛伊德所说,被文化所绑架。   啊四说:他是个不知生死的人,就是对陌生和死亡不会畏惧,还有点好奇。   鲍大仙附和,俺也是。   狗屎,鲍大仙是装的,只会和小饭店的女服员耍楞,他管这叫不知生死的英雄气概。   想当年,俺放枪的时候,鲍仙跑的比兔子还快。    文化可以绑架人的灵魂,这是千真万确的。   生物人对苍蝇狗屎等等,并不会觉得恶心,反之,是一种食物。   但文化人却能够成功绑架生物人,不单单是意识层面,还会出现巨大的生理反应。   俺们以前在连队吃饭,大锅的稀汤,苍蝇灭是灭不绝的,只要从锅上面飞过,被热蒸汽一熏,就掉到汤里。   所以,菜饭汤里的有苍蝇,是太正常的事儿,不是一只两只,是络绎不绝。   大家都很习惯,不至于把苍蝇当肉,吃得更开心,也是用筷子把他挑出来就是了,看着湿漉漉翅膀的苍蝇在桌子上爬,等你吃饭,他也晾干,飞了。   大家就各干各的去了。    文化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文化的基因甚至你不可抗拒,超过生物基因本身。    文化的力量也是虚伪的,看穿了,万物皆是食物。   因此, 梦的伪装和符号化,也是必然的。   说点题外话,阿四为什么能读懂大家说根本就不懂的鬼文。    这厮是用灵魂在碰灵魂,碰到哪儿算哪儿。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懂”这个东东,只存在“碰到哪儿算哪儿”。   阿四,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和我是共用一个本体的。   小丛说“不要让好人不长寿。”   这类娘娘腔的善,对于阿四也是不好使的。   彻底绝缘。   忽悠老鲍是可以的。    迷糊   1. 老爸参加面试,似乎很NB的公司,很多人抢的职位,一大群年轻人在抢。老爸穿着西服,比平时看起来瘦,也帅。老爸在面试官面前滔滔不绝,用了一切可以用的招数来表现自己,谈了很多,心里学,成功学,农村生活,国际局势,最后慷慨激昂的讲了公司发展的预期,以及自己未来五年的计划。五年计划很动听,一听就是假的,但确实很动听,换了谁都会喜欢听,就算假的也喜欢听,老爸的声音很好听。    最后,老爸拿到了职位,所有人都很开心,面试官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却,说不出来的感觉。现实中的老爸,农民出生,城市打工5年,改革开放以后,15年的个体户。10年前买了房产,从此洗手不干,依靠房租和积蓄供我读书以及日常开支。已经10年没有工作,一直在家打麻将。    打麻将不也挺好吗,真的跟不上时代了吗?为什么要削尖脑袋,去抢年轻人的工作?我不知道,梦中的老爸,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所有人,包括我,都为老爸的成功表示祝贺。我只知道,梦中的自己,是替老爸开心的。   这里面的父亲,90%的成分是阿四自己。   看透这一点,这个梦就有解。    阿四自己在迷茫,冲还是不冲?使多大劲冲?冲了后果又如何?会不会被人当猴子耍?会比现在快乐么?   这是这么梦的核心。   焦虑和彷徨。    让别人代替自己演习一次。   冲,还是得冲,不冲,无路可走。   赖,也得赖,不赖,就无法存在。   这就是啊四目前的精神状态。   阿四的家庭定位,城市底层,比一般的农民强,但除了经济上父母有所支撑,整个社会关系,全凭自己。   能走出来很不容易。   是冲锋还是退缩,是一个选择。    凡选择,其实就一定头疼。   给阿四讲个例子:   我有个同学,人很聪明,家是农村的。   因为人聪明,上学是不费劲的,大把时间可以用来玩或者思考。   思考的结果是有点早熟,事事都有点故意做的很平淡,但一看,就感觉是刻意的。   他的父亲也是聪明人,文革前是考上大学的,和邻村的另一考上的人越好,一起去省城上学。   那天,他父亲去邻村找那个人,被告知,他已经走了。   他父亲,想想算了,就回家了,没去上大学。   他父亲是个知足的人,一辈子在山里当个聪明人,有酒喝,有肉吃,作为聪明人,总能为相亲做点什么,大家也很尊重他。   我的同学数次讲他父亲的故事。   啥事儿,都刻意表现的淡淡的。   刻意回避一些被大家说的庸俗的竞争。   过了很多年,别人大家都过得不错,他认为自己是个人才,被埋没了。   转业,去深圳做生意。   很明显,不怎么样。   但他刻意的淡定和刻意的土匪风格,到现在依然保留着。 2.    回到高中,坐在后面座位的女生,似乎有点喜欢她,似乎又不喜欢她。高中的时候,对女生总会有那种淡淡的感觉,对任何女生都有,只要她和我多说上两句话。很漂亮的女生,写得一手好字,喜欢拿毛笔画漫画,每次我都偷偷的看,确实画的不错,至少对于我这种啥都不懂的人看起来不错。她画画速度快,课间10分钟,可以画5副漫画。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幅画,都有另一个男生的名字。有一点嫉妒,也有点替她开心,自己只是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和她保持距离。    课间,下课铃响。她要画漫画,没有了墨水。我知道了,主动借给她。她说:“你可不可以帮我把墨水瓶盖打开” 我说:“你自己打开也行啊?!墨水瓶在你面前,拧两下就开了”。被我拒绝,女生有些不高兴,没有用我的墨水,而是找身边的另一个人借。墨水借来了,依然要拧瓶盖,她依然不想拧,于是,她放下笔,不再画漫画。      这是个典型的性梦。   梦的两大类,一个是有关选择的焦虑,一个是性梦。   性梦的比例还更高。   几个核心:   墨水瓶,男性器官,墨水瓶盖,代表最后一层障碍。   阿四的符号系统有点奇怪,因为这厮不太合群。   画画,代表这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规划。    等拍卖完了,画画就毫无意义了,其实也就是装佯,女人是最会装佯的,尤其是漂亮女人。   阿四,这家伙,这点比较讨厌,他认为女生都是会自动送上门的。    而且,阿四也看穿了,女生,尤其是漂亮女生,都是在钓鱼,待价而沽,惹起你的注意,只是为了搞一次拍卖,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   阿四对此深恶痛绝,自尊心受不了拍卖的打击。   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阿四知道自己没钱。   因此,他选择逃避,他拒绝参加投标。   你爱咋地咋地。   阿四就开始耍赖。   阿四永远都没有发发那样的幸福了,和腐败分子一起吃土鸡喝酒,是很畅快的。   这是宿命。    阿四这辈子完了,只能找一个喜欢崇拜阿四的,无法找到一个阿四自己喜欢并爱的。   阿四管这叫:   淡定。       这都是俺们的社会,从来都没从底层开始转变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化的社会的恶果。    一个被当做科学家的行为艺术家的犹太人的恶果。
2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犹太教育揭秘
热度 2 kerong1996 2011-5-30 19:59
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都重视教育,然而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比例不到0.3%,1901-2008年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730多人,其中犹太人就有164位,占22%。为什么? 众所周知,在世界民族之林,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贡献充实着世界宝库。这其中,无疑犹太民族是非常出色的一个。这个民族尽管人口很少,可在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哲学家的比例却异常的高。他们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圣经》,而且还为人类贡献了门德尔松、马克思、海涅、玻尔、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许许多多的文化巨人。他们对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是任何一个民族难以比拟的。 许多人把犹太人称为“智慧的民族”或者“书的民族”,就是因为他们比其他民族更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教育。以前对犹太民族以及犹太教育了解甚少,通过《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这本书了解了犹太人聪明、智慧的内在原因,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第一,据犹太宗教经典规定,学习和钻研本身就是信仰的组成部分,是犹太人一种神圣的使命。在世界上除此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将学习作为信仰。 第二,在犹太人眼里,教师比国王更伟大。犹太人重视知识,所以也十分尊重有知识的学者和传授知识的教师。在某些问题上,犹太法律赋予教师的地位甚至高过父母,因为“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入今世的生活,而教师则把他带入来世的生活”。 第三,智慧在犹太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智慧与知识不一样,知识是说你知道某一样东西,而智慧是你怎么样把你知道的东西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犹太圣贤这样教导犹太人: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仍可能是只驮着很多书本的骡子。 第四,犹太人崇尚创新。他们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在许多犹太人家庭,大人对放学的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 第五,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犹太孩子从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处,直呼父母的名字;他们需要零用钱,就必须帮助家里干活。正是这种平等和独立思想,使孩子从小认识到,要想生活的舒适,就得靠自己的奋斗争取。其实,这些意识深深的藏在犹太人的心中是与这个民族经历的苦难分不开的。也正是那些苦难使犹太人具有向逆境挑战的勇气和毅力。 第六,犹太人很重视通过节日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犹太民族的宗教节日繁多,每个节日几乎都与民族历史信息相关。每当节日来临之际,犹太人都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并且铭记苦难的历史。 第七,犹太人懂得经营之道。人们一般认为犹太人特别会赚钱,其实他们是不断的努力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一步步的走上发迹致富之路的。在这个过程中,勤奋、耐心、胆量、智慧无疑是他们的经营之道。而良好的教育无疑是“道”之源泉。 第八,犹太人具有良好的民族素质。首先,他们在民族磨难中尽管遭受压迫屠杀,但精神始终是乐观的、自信的甚至是高傲的。其次,在磨难中,犹太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具有超长的耐力和韧性。最后,犹太人是一个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的民族。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这三种品质,来源于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教育。 第九,犹太人中有许多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这些人物身上都有三点重要的品质:一是他们的成功和不凡业绩与犹太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他们一生的努力奋斗及业绩都以此为基础;二是他们事业的成功与犹太家庭中的长幼双向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以及社团教育中培养孩子勤学、好问、多思等教育方式紧密相连;三是他们都怀有对人类的一个爱心,在学业上谦虚、执著、不怕困难、不断努力,并不断向自我、向学术权威挑战,勇于创新。 第十,以色列政府在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在以色列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看来,教育投资并不是一种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种有效的国家资源。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并不要紧,只要通过教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色列就会拥有一切。 第十一,以色列教育的奇迹——希伯来语的复兴。语言无疑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复兴的纽带。希伯来语在古代曾经是犹太人的语言,《旧约圣经》就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但是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所在国的语言。这样导致希伯来语逐渐消失。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兴起后,提出了“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100多年来以色列通过教育使希伯来语成为一种表现力强、词汇丰富的“活语言”、官方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以上撷取了十一个和犹太教育有关的亮点,但这些亮点远远不能反映成功的犹太教育的全貌。一个民族的兴盛、一个国家的复兴有许多方式,而以教育为本来延续民族、繁荣国家值得我们深思。
15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五一小思一则------关于读书学习的思考
热度 2 gongjintao 2011-5-3 09:48
前天,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名字为《学习是一种信仰----犹太人教育和创造力的奇迹》,大约翻看了一下,很有感触,因为4月23号读书节时期,给学生也做过一次讲座《世界读书日与阅读》,当时引用了网络上的一组数据,全世界读书最多的人是犹太人,年平均60本图书,而中国人年平均读书5本,仅为犹太人的十二分之一。而且当时得知犹太小孩第一次上课,要穿最好的衣服,在教室,有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下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句子。孩子一边朗读字母的名称,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还要给小孩子们吃蜂蜜、苹果和核桃,目的是告诉小孩子“知识是甜的”。 犹太人在世界上各个领域人才不断,比如金融大亨索罗斯,迪斯尼的创始人迪斯尼,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们熟悉的马克思,“释梦”的弗洛伊德,需求理论提出者马斯洛,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全球最畅销的《经济学》的作者萨缪尔森,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等。这样的成绩必定有它内部的原因,其中求知可能是犹太族最大优点,因为知识仿佛不会对你人生具有立刻见效的促进,但长久来看,知识是促进你思想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知识变为智慧,内心会平衡,找到了如何与自己相处的路径;知识同样促使你对外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辨知好坏,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这个学期看了很多关于创新方面的书籍,感觉知识的多少和认知的深刻性也是创新的一个前提。 以前的自己是不爱看书的,去年没有刻意的目标,时间显得颇多了些,去年也成为我读书比较密集的时段,但算起来也达到不了犹太人的平均水平,而且今年有退步的表现,呵呵以后要多加努力了。 学习求知是人生的一部分,明确人生是一个过程,通过平凡的生活感悟,寻找内在和外在的幸福,传染给别人快乐。(传染这个词用的恰当吗?嘻嘻) 世界读书日与阅读.ppt
个人分类: 生活杂事|33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十期目录
snzgdushu 2011-4-27 15:11
第十期目录
【卷首语】 夏柱智•锻造文科精神 【争鸣•非理性的幽灵】 王海娟•非理性的幽灵 高万芹•宗教、理性与非理性 杜 鹏•弗洛伊德与非理性 王素伟•美之端庄与凌乱 【随笔】 张宏宇•啃书的境界 谭 利•人都是被“逼”的 王晋超•听水 汪彦冰•旁观者的故事 刘成良•沉沦与觉醒 张 轶•从经验论与先验论看中西文化分殊 彭银龙•内倾思维型的中国文化与思想 【书评】 田 孟•思维的逻辑 龚为纲•评《私人生活的变革》 仇 叶•土地制度与农民福祉 沈德康•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 管 珊•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名家】 魏程琳•康德哲学提要 陈 康•涂尔干的道德科学 【方法】 刘燕舞•阅读概念 印 子•阅读经典的秩序 【语丝】 原著语段摘录及品评 读书论坛摘录 下载 : 读书汇第十期.pdf 本期封面
个人分类: 往期目录|2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热度 20 qpzeng 2011-4-21 21:25
犹太人不仅最会赚钱,而且最喜爱读书。 在以色列,阅读已成为全体国民的习惯和嗜好,表现在 图书出版数量多,人均拥有图书馆比例高,读书速度快! 以色列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2000余种,公共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共有1000多座,每40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多达100多万个,占以色列总人口450万的四分之一,14岁以上的国民平均每人每月就要读完一本书。 据《圣经》记载:“ 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 ”!犹太人的崇智仅次于敬神,他们十分重视教育,在中世纪就消灭了文盲。如今,以色列的文盲率也仅有5%。犹太人特别重视学校建设,在《塔木德》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14岁以上的以色列公民接受教育的时间平均为11.4年,每4500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个教授或副教授。 在二战后的40多年里,美国科学家共有125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占全世界获奖人数的50%以上。令人惊讶的是,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约有一半是犹太人。 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全世界获奖者中有22%是犹太人! 在 思想领域 ,基督教之父斐洛、近代无神论先驱斯宾洛莎、马克思、弗洛伊德、胡塞尔都是犹太人。在 文学领域 ,有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等。在 艺术领域 ,尤其是音乐领域,有门德尔松、梅耶贝尔、奥芬巴赫等。在 自然科学领域 ,杰出的犹太科学家有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计算机先祖冯·诺依曼、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奠基人波尔、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 犹太人能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多有建树,固然与其民族性格、生存环境和奋斗历史有着重要渊源,但也与他们擅长从书中吸取营养不无关系。 只要你到过耶路撒冷、特拉维夫等城市,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以色列人几乎都是从喝一杯咖啡和看一张报纸开始自己充实的一天。许多以色列青年常常整天流连在幽静的书店或图书馆,对他们来说读书是最好的精神享受。 以色列每年都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而每年春季还有专为以色列人自己举办的“希伯来语图书周”。 一个高素质的民族,必然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知识的获取既来自教育,也源于自学。 读书可以让人博学,读书也能使人睿智;读书能让博学者“ 兼容并蓄”、“触类旁通”,读书也能让初学者“醍醐灌顶”、“心领神会” 。 因此, 人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应该蔚然成风。 我们的先辈历来重视读书,只不过读的是“四书”、“五经”,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状元、榜眼、探花、举人、秀才之类都去当官了,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划时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这说明一个道理,书不能乱读,也不能乱用。 当代也有许多大学者去做官的,但更多学者还是安心做学问,况且乱读书的人似乎不多,倒是不读书者众。作为学者, 我们应该读哪些书呢? 在我看来, 学者们除了及时掌握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外,理科人要多读文科书,文科人要多读理科书。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学者都不是好学者! 拿我们在科学网上写博客的学者来说, 学文科的不妨看看一些科普文章,学理科的可以了解一点人文知识。在阅读中学习,又在写作中运用。 我过去不太重视专业以外的阅读,人文底子尤其薄弱, 经过十个月来的写博,仅存的那点“陈词滥调”已被彻底“掏空”,深感阅读“充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本《中国读书大辞典》。不瞒各位说,我已经列出了一张“必读书”清单。我准备每天花一小时读书,一年就能读365小时的书! 事实上,我在科学网写科普文章,无一没有读过有关的专业书。诚然, 我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写博,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和素质历练! 我曾经有一种说法:“ 写博客对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因为它 让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对人对事的观察变得细致入微! 我现在仍然坚持这种看法!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今书是不缺的,缺的是读书的风气、读书的坚持和读书的用心!如果我们的茶馆和咖啡厅能成为读书的场所,如果我们的老人、孩子和青年人都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将发生重大改观!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5271 次阅读|45 个评论
如果我不能影响神祗, 那么我亦要搅动冥界
panfq 2011-3-23 19:55
一直对弗洛伊德的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 梦的解析 ) 扉页中的一句话不太在意,因为是拉丁文,太难,只当没看见。今天有雅兴,想搞清楚,从网上找到几种不同的译法。 扉页中的这句话也反映了弗洛伊德的一种精神。 Flectere si nequeo superos, Achaeronta movebo If I cannot move heaven , I will raise hell Virgil's Aeneid, book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Latin_phrases_(F) “ Flectere si nequeo Superos, Acheronta movebo ” where it is translated as: “ If I cannot bend the Higher Powers, I will move the Infernal Regions ” . The phrase was quoted by Foucault, without explicit reference to Freud.    几种译法: 如果我不能屈服于更高的权力,我将去地狱。 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将下震地狱(摘自《艾乃伊特漂泊咏》第七卷第一百七十三行) 如果我 不能影响神祗 , 那么我亦要搅动冥界 假如我不能制服诸神,我将搬走地狱 - 压抑与升 华 “ 如果我 不能使上帝快 活,我就把地狱唤醒 精神分析之 父 —— 性与梦秘密的发现 者 如果我 不能感动上帝为我 开路,我就去寻求魔鬼的帮助 改革宗神学论第一条诫 命 词汇释义: flecto flectere flexi flexum . (1) . Transf., . (2) ; 'vocem', . http://www.archives.nd.edu/cgi-bin/lookup.pl?stem=Flectending = nequeo - not be able to ; supero - vanquish, 征服战胜 to be above, have the upper hand, surpass ; si - if Acheron – 黄泉,地狱; moveo moti motum - to move, arouse, affect, influence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5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人麦克卢汉
gl6866 2011-3-10 13:59
麦克卢汉在1960年代被美国作家沃尔夫(Tom Wolfe)在《纽约先驱论坛报》描述为听起来就像“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现时代的神人(oracle)”。实际上,麦氏并没有像沃尔夫夸的那么“神”,他确实在媒体研究上做了很大的工作,尤其是他的名言“媒介是讯息”似乎一直伴着着我们,在互联网这种新媒介上依然适用。所以把它称为媒体理论家、文化批评家等还是恰如其分的,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他又被冠以“IT时代的先知”的桂冠。麦克卢汉生于1911年,今年适逢他百年冥诞。因此,也要为他举办一场专门的纪念会,现在正在征文中。主旨发言人共有五位:Eric McLuhan(麦克卢汉之子)、Robert K. Logan(物理学家和媒体生态学家)、Paul Levinson(麦克卢汉当年的学生)、Graham Harman(哲学教授)、Peter-Paul Vanbeek(技术哲学教授)。今年10月26-28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题为“麦克卢汉的媒体哲学”的纪念会,有兴趣者可以访问以下网址了解具体情况: http://www.mcluhancentennial.eu/?page_id=7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费根鲍姆的混沌之路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12 13:19
文/厚宇德 决定一位科学家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科学家自己的个性无疑是最为基本的。物理学家M·费根鲍姆(M. Feigenbaum,1944-), 在其混沌理论研究上走出的成功之路,也许对每位青年学者会有所启迪。 1961年,16岁的费根鲍姆进入了纽约的城市学院学习。他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对此他有回忆文字:“在十岁或十一岁的时候,我……听说电气工程师是搞收音机的,还知道电气工程师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收入也不少。” 在这里他3年半修完了5年的课程。1964年他得到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BEE)。同年夏季,费根鲍姆进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他把主要精力用于选修物理学和数学。这时他开始研读康德等哲学家的著作。20岁费根鲍姆开始阅读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科学家兼哲学家马赫的著作,也研究牛顿和伽利略的重要著述。1970年费根鲍姆获得了他的高能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是色散关系。 博士毕业后,费根鲍姆到康奈尔大学做了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这里,费根鲍姆认识了戴维·芬克尔斯坦(David Finkelstein)。费根鲍姆承认芬克尔斯坦对于根本问题的“真实思想”(real thinking)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1972-1974年,费根鲍姆在弗吉尼亚理工专科学院度过了两年时光。他后来自己说:“在这种2年为期的职位里要做出像样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年以后你不得不开始担心下一步将去哪里?” 结束了在弗吉尼亚的工作之后,费根鲍姆迎来了一份长期的职务。卡拉瑟斯(P. Carruthers)要到洛斯阿拉莫斯担任物理学理论部的主任,费根鲍姆获得了加入他的研究团队的机会。费根鲍姆自己回忆:“我到了洛斯阿拉莫斯时,卡拉瑟斯认为我来的正是时候,也认为我是合适人选。(他让我研究)威尔逊(Ken Wilson)的重整化群思想是否可以解决湍流这个世纪老难题。” 正是这个问题引导他走向研究奇妙的混沌理论的正确方向。 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数学家等都在研究混沌问题。费根鲍姆意识到“确定性的模式不仅能产生古怪的结果,而且一定存在着一些人们可以探索并且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规律。” 经过探索,他发现:“对截然不同的函数进行叠代,在叠代过程转向混沌时,它们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它们都受到同一个数字的支配,这个数字就是4.6692!”这就是一个费根鲍姆普适常数 。费根鲍姆对于自己的发现有过这样的描述:“回想起来,斯坦恩(P.Stein)他们已经定性地发现了周期倍增分叉现象,而我现在却能够定量地说明周期倍增分叉现象的规律。周期倍增分叉现象和规律的发现,大大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在他发现这个常数并意识到这个常数的意义时,他做了这样一件事:“那天晚上,我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我已经发现了一些真的不平凡的东西,我清楚,这将使我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 对于费根鲍姆的成果,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与费根鲍姆的发现产生的影响相比,“想像不出近期有其他理论科学的发展能在如此宽广的领域间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影响”,费根鲍姆的研究不仅影响了“纯粹的”理论研究,也影响了“十足的”应用研究 。而费根鲍姆在混沌理论研究上的巨大突破也给他带来了若干荣誉。 总结一下促使费根鲍姆成功的要素,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第一,伯乐的赏识很重要。在卡拉瑟斯为费根鲍姆提供了长期的工作机会之前,费根鲍姆科研成果寥寥无几,但卡拉瑟斯仍注意到了这位善于思考的年轻人。没有卡拉瑟斯提供的青睐,费根鲍姆要获得成功十分艰难。 第二,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并非最先进的才是最好。费根鲍姆当时用可编简单程序的袖珍计算器研究二次函数的叠代方程的倍周期分差现象。这样的计算器处理研究结果,比较缓慢。但“我很快领悟到,分叉间距应当是几何收敛的。这使我能从上一个分叉点就预计到下一个分叉点的大概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头一个领悟到了几何收敛。……我的计算器算得很慢,要不是领悟到了几何收敛的必要性,我的试验是做不下去的。我的几何收敛,是逼出来的。” 如果当时费根鲍姆利用的是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他的重大发现会在高速的计算中悄悄溜掉。 第三,最为重要的是研究者个人的定力。从开始研究混沌理论到取得成功,费根鲍姆用了6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费根鲍姆几乎没有发表研究论文。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正确的研究道路,不计当前的利益得失,这是费根鲍姆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个人因素。 纵观费根鲍姆的成功也让人产生感慨:有些制度,产生的结果与其预期往往截然其反。比如,在当下的中国,高校与研院所评价科研人员的水平与成就时,主要看其在某类期刊是否发表过论文以及发表过多少论文。这样的规定本意是鼓励科研人员做高水准的研究。但是,有时会淘汰掉像费根鲍姆这样还没有成为大师、但可以成为真正的科学大师的科学青年。 参考文献 梁美灵, 王则柯. 混沌与均衡纵横谈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 128, 129, 138, 138, 162-164. Pais A.The genius of scienc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87, 91, 91, 92.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Biographies/Feigenbaum.html .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82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
热度 2 techne 2011-1-10 19:40
此文原发表于《世界科学》,心理学方面的介绍文章。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   千百年来,人们或把梦当作一种无关生活意义的现象对其“存而不论”,或只把它当作一种神秘的异己力量而心存敬畏。殊不知,正是在梦中,隐藏着人类解开自身心理之谜的金钥匙。   严格意义上讲,真正的关于梦的心理学研究,始于弗洛伊德。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类文化史的新纪元。而其划时代的作品《梦的解析》和后期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便是在这种开创中凝聚的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代表。   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他把梦看成是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尤其是性本能欲望的满足。最简单的梦是欲望的直截了当的满足,这种梦的含义不言而喻,因而无须分析。弗洛伊德所关注的是另一类的梦,即梦的隐义(内容)大多是本能欲望,但由于意识或内心中道德观念的检查作用,梦中的欲望满足方式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说,这种梦与神经症症状一样,是本能欲望的象征。弗洛伊德的梦论起初是为其治疗神经症服务的,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往往是性压抑的结果。性本能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在有的人身上,其性能量就可能退行,向童年方向倒退。而人在睡眠时,意识(超我或道德)并未完全放弃对本能欲望的监视作用,所以潜意识的欲望要通过化装、象征的方式来加以满足。要理解梦的意义,就要分析梦境象征什么,而要弄清梦的象征意义,就要把梦与梦者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什么是梦?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的昏睡,而只有少部分是乍睡乍醒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第35页)具体来说,梦的发生包括以下一些要素。首先,梦的发生有一个心理内驱力,即趋向于愿望的达成。一般来说,人在清醒状态下遭到压抑的心理愿望,一直在寻求其达成的途径。当人在睡眠状态下时,意识的层面放松了其警惕,那些受到抑止的愿望不断通过改装,从潜意识层面浮到意识层面,以概念梦的形式实现其达成。其次, “梦”具有“显”和“隐”的区分。弗洛伊德把梦中所叙述的事物称作“梦的外显内容”,而把那他认为体现着愿望,而只能通过意念的分析才能达到的隐藏着的东西,称为“梦的内隐思想”。他认为梦不能公然代表那些本身是禁忌的、特别是和性欲有关的愿望。因此,便通过“梦的工作”,变梦的内隐思想为外显内容;而 “释梦”,则是要对“梦的工作”进行还原重构。这样可以使梦的内隐思想不再难以了解,使外显内容返回到其内隐思想。   再次,梦的发生运用了独特的形式与手段。此处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假设:“我们须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Psychic instance) 、系统(system)、心理力量(Psychical forces),第一个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个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改装’。” (第52页);“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得经过第二个心理步骤所认可,而那些第一个心理步骤的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关,则无从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关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 (第53页)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倾向。第一种要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种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凡在意识中显示出来的内容,必得经过第二种倾向所认可;而那些由第一种心理倾向产生的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种倾向的检查,则无法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种倾向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否则这些内容只能隐藏起来。这就是梦的改装。   那么梦的改装是如何运作的呢?弗洛伊德认为,依靠五种作用。第一,梦的凝缩作用,即以简缩的形式表达复杂的隐意。其凝缩方式有三:或完全消除隐意成份;或只允许某一隐意进入显构;或使某些同质性的隐意在显梦中合为一体。第二,梦的移置作用。即以隐意元素取代或置换另一隐意元素。其方式有二:或使某一隐意元素不以自身显现,而以另一些似乎无关的元素来代替;或是将某些不重要的元素置于重要元素之上,使本来的隐意更为突出。第三,梦的表现作用。即“将思想变为现象”,用幻觉的形式表达某种心理意识和观念。第四,梦的润饰作用,即对梦的产品进行重新排列,使其原有的构成秩序变得交错杂乱。第五,梦的象征作用,即梦利用象征来表现其伪装的隐匿思想。梦通过这五种手段对自身进行改装。如果能安全通过第二个心理步骤的检查制度,就会在意识层面显现出来,实现其愿望的达成;此即概念式(对话式)的梦的发生。但是,不是所有的梦都这样运作。另外还存在着一种情况,即幻觉式的梦的发生。其中,梦的表现作用是其主要的改装手段。弗洛伊德推断:与梦通过检查制度,前进到意识层、形成概念式的梦不同,潜意识中的有些梦思由于受到检查制度的阻抗作用太强,无法通过,又加上记忆复活的吸引,于是产生一种“后退”现象,从潜意识层退到记忆层,进而在感觉端产生了记忆式的幻觉,从而导致幻觉式梦的发生。   对于梦的材料,弗洛伊德认为就其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1、一般性来源:包括4种。(1)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并不直接表现于梦;(2)几个最近发生而且具有意义的事实,在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3)一个或数个最近发生且具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4)一个对做梦者本身极具意义的经验(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思潮),却经常在梦中以另一个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2、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那些在醒觉状态下所不复记忆的儿时经验可以重出现于梦中。3、肉体上的刺激(包括由外物引起的客观上存在的感官刺激、仅能主观觉察到的感官内在的兴奋状态,以及由内脏发出的肉体上的刺激)形成梦的来源。但是肉体刺激并不能单独起作用,它只有通过与精神所具有的其它事实综合,才能完成梦的材料。   以上即是导致梦的发生的一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紧密相关又相互作用。由于潜意识中愿望达成的心理内驱力的驱动,才导致梦思及其载体向意识层面渗透,而人的第二理步骤的严格检查制度,使得梦思不得不进行改装,以便通过这种检查,或者后退,在记忆复活的吸引下,找到其实现的途径,于是最终形成了表面上与梦思本来意义看来似乎并不一致的显梦,有时这种不一致性甚至达到非常奇怪的程度。此即梦的发生机理。   梦的发生机理是如此奇异且难以把握,那么,在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弗洛伊德认为:它是一种压抑愿望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正是由于压抑愿望中道德意义在梦前梦中的不断作用,才导致了梦的发生。在醒觉阶段,社会的人受到外在的或内化的道德规范的制约,其许多愿望无法得到满足,因而遭到抑止。而在梦前的睡眠阶段,这些遭到潜抑的愿望产生心理刺激,开始寻找其达成的途径,从而形成了梦的心理内驱力。梦的心理内驱力的形成是人的本能欲望及其自发利己性作用的必然结果。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中对醒觉状态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的决然反叛。但是,与此同时,内化于人心中的道德规范——良心,在人的睡眠阶段仍未完全放弃其职责。正如前面所述,它在前意识层和意识层形成了较为严格的检查制度。不过,比之于醒觉阶段而言,这种检查制度的严格程度已明显削弱。醒觉阶段,良心的力量占绝对优势,不道德的欲望刚露头或露头不久即会遭到压抑;而在睡眠阶段,欲望的力量大大增强,它以梦思的形式,或通过梦的改装,小心翼翼的躲过良心残余意识的检查,或直接呈现,形成显梦,从而最终实现愿望的达成。就睡眠阶段特别是梦阶段而言,梦的实现就是:人在醒觉阶段时的道德与欲望的冲突在人的睡眠阶段的延续。这揭示出了人性在睡眠状态时仍保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仍自发的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人自身固有的自然性与其社会性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   回顾历史,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是第一位系统地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梦的学者,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揭示了梦的形成机制。但他对梦的内容的理解似乎太过于狭隘,他过分关注梦中的性内容,尤其是被压抑被遗忘的童年性经验,所谓的梦的分析就是去挖掘这些经验。由此,他将自己关于梦的内容的解释视为普遍的解释,认为所有具有象征意义的梦都应从性,特别是从童年性经验来加以理解,这就未免太极端了。而且,作为一位开创者,弗洛伊德的理论具有更多的思辨成分,还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和有效检验机制,所以不难理解这种理论会遭到世人如此多的批评和修正。 (作者简介:王 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丹宁(译)国际文化出版社。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561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都有一个神灯精灵(外三则)
songshuhui 2010-8-22 13:04
全玄鸿 发表于 2010-08-20 9:00 Youtube评论尤其如此 汉化:游识猷 去读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它没告诉你任何和梦相关的信息,不过它给出了很多关于弗洛伊德本人的信息。 原文 S=k logW 汉化:游识猷 原文 我们都有一个神灯精灵,她的名字叫复利 汉化:游识猷 原文 老子今天省了三块钱 汉化:游识猷 原文 多大点事,我以为抢鸡蛋呢。反正这些信息他们也能从我的非死不可和推特账户里搞到的。 与此同时,第三方
个人分类: 科学漫画|1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学三论》
nevergu 2010-4-20 22:59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这本书是弗洛伊德论述性本能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三个部分:性变态,幼儿性欲,及青春期变化。说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不得不提到性这个概念。也有人就此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泛性论,也是由此引发许多争议。英文序言中指出,除了《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知识最富创造性和永恒性的贡献。这本书经过许多次的修订,每一次弗洛伊德都将最新的思考和研究结果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 其实在《性学三论》之前,在治疗和研究神经症的病人中弗洛伊德已经开始思考潜意识和性本能的关系,阐明了病人幼时性的抑制对于疾病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对神经症病因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将性作为了研究的重点。通过对梦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了梦和歇斯底里一样是潜意识幻想实现自我满足的手段,均与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现的性因素后,弗洛伊德找到了开启埋在黑暗中潜意识宝库的钥匙,研究性心理可能是进入潜意识王国的最佳途径。对于处于社会环境中的我们人类来说,性可能是埋藏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秘密,即使是相对开放的西方人。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敏锐的观察,慎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天才式的联想思维。不过也有一点运气的存在,弗洛伊德正好研究的是剥去伪装的神经症病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性活动也许是潜意识作用的外在表现。 高宣扬著《弗洛伊德传》中讲到性心理是隐藏得最神秘的心理因素。在正常生活中,在常态心理中,我们只能看到被意识控制和加工了的性心理,例如体现在男女间的正常恋爱中的那些爱情心理。这些正常的性心理只是人的性心理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这是经意识和超我(社会力量,如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等等)改造了的部分,它远不能代表真正的性动力的本来面目,更不能由此看出早已消逝的、童年的性欲。 相反地,在歇斯底里症等变态心理症中、在梦中,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就更赤裸裸地、露骨地、集中地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研究性心理也是从性变态入手。换言之,性变态乃是性动力的一种暴露手段和通道,由此可以窥见人的性的秘密。 性变态的研究的论述很多,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人类和种系演化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性器官的进化。可能最初都是从雌雄同体开始,就像自然界植物中的普遍存在的雌雄同体现象。即动物体从两性器官共同存在逐渐像单性转化,所以我们人体至今还留有双性的痕迹。 对于同性恋,弗洛伊德认为 由于早期的、幼年的心理特质可以以潜意识的形式积压在心理深层,而且它们又具有极大的主动活动能力,所以,在个人或种族的发展中(特别是个体发育中),上一代的或上数代的或早年的心理特质(包括双性时期的心理特质)都可能重现出来,都可以沿着旧有的、干涸了的河床重新宣泄出来;何况在现阶段的人体结构和人类心理中本来就还存在双性的某些痕迹。 就个人而言,双性的痕迹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因此,一旦存在着有利于恢复双性的客观条件,存在着主观意识的控制力的减弱这个内在条件,双性就会重复,而其主要表现形式乃是性倒错,即同性恋。 弗洛伊德指出:这些反常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无意之中助长了我们对于正常发展过程的了解。原来,形态上某一程度的双性倾向竞是正常的。没有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不具备异性器官的残迹。其中,有些经过转化,供他种目的之用;有些则成为一无用处的残存器官,继续存在。(引自《弗洛伊德传》) 对于在性目的方面的变态,或称为性错乱,比如恋物癖,虐待和受虐狂等。弗洛伊德认为 :性虐待狂等性错乱症乃是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因素的宣泄,而这种性动力又是人类种族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性征的痕迹。在他看来,在正常人那里,追求性目的而达到性冲动是受着意识界的各种观念(如道德观念、害羞感、嫌恶感等等)的限制的。弗洛伊德称,性冲动必须不时地受到某些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的压制,其中最明显的是害羞及嫌恶感。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力量本来是用来囿限性冲动,使之不至于溢出正常范围之外。如果在人的性冲动尚未充分发展之时,这些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们就能驾轻就熟,好好地引导性的发展,使之正常。 (引自《弗洛伊德传》) 青春期性欲研究很多,了解也最多,所以不再重述。我们重点谈谈幼儿性欲,即从出生到青春期之前的性欲。这是研究最少,被主流科学家遗忘的角落,也是给弗洛伊德引来非议的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是一种更广义的爱,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说的两性之爱,是以获得快感为终极目标。在青春期之前,男孩子好多都经历过精神紧张的情况下生殖器接触到物体引起的快感,也可以观察到幼年女孩抚摸或摩擦自己的生殖器达到满足,这里并没有我们一般所说的对于性对象的性欲,只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对性观念的发展是两方面的。第一,性一直被认为与生殖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则把它们区分开来,并视性为一种包罗更广内容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其终极目标,而生殖不过是它的次要目的;第二,我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可以用爱这个笼统字眼来形容的念头,那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这些引申所表达的,是撤除过去常常引导人们犯错误的观念和局限性。(引自《弗洛伊德传》) 这种性动力从何而来?弗洛伊德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利比多(Libido),是与我们平时感受的饥饿感对应的人在性方面的饥饿感,不完全等同于性本能。因为性本能的目的和归宿是性的结合,而弗洛伊德的利比多绝不仅仅是这样。在下面的论述中,仍以习惯称之为性本能。 弗洛伊德将儿童的性发育分为:口唇期(Oral stage,0-1),如婴儿通过吮吸自己手指、哺乳获得满足和快感;肛欲期(Anal stage,1-3),幼儿从排便中得到快感,并有意识通过控制排便获得满足;之后进入性器期,,也有人称为性蕾期(Phallic stage,3-6),幼儿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好奇,发现男女的差异,有的幼儿会通过抚摸或者摩擦生殖器获得满足,从本质上讲,幼儿的手淫与我们所说的性爱没有任何关联;随后由于父母或者老师的斥责使幼儿获得快感的冲动得到抑制,进入了潜伏期(6-12),最后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儿童进入我们熟知的青春期(12-)。 仔细思考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他的性欲本质是欲望得到满足,包括所有能够引起愉悦感受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现代医学已经知道人的愉悦感主要与脑内多巴胺水平有关,多巴胺可以说是传递快乐的信使。愉悦感可以包括许许多多,比如饱餐一顿美食,食欲得到满足;喜欢购物的人,逛逛商场,疯狂采购,可以满足购物欲;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抚,拥抱,都可以使情感得到满足;当然也包括更常说的两性之间的性欲。但有些欲望的满足,过于强化,就会变为成瘾。 弗洛伊德也许过分强调了人格发展中性本能的作用,却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我还没有仔细看看当代神经生物学家、精神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性欲理论更多的评价。总之,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理论从问世起,就争议不断,来自同行的非议批评,他的门生弟子有的因此也分道扬镳。但无论如何,他仍是当代最伟大精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性心理的理论,为我们认识自身提供了新的方向,开启了新的途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 《弗洛伊德传》高宣扬著 《性学三论》由宋广文译,戴淑燕校对。 Google 图书有其英文版: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lEbCy7D1z0sCprintsec=frontcoverdq=,Three+Essays+on+the+Theory+of+Sexualitysource=blots=U6yWSg3bVXsig=39T4BIN3-GEMnmh2eEfZkW1A9h4hl=zh-CNei=Qr_NS8PfCI_UNfrf2RY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2ved=0CBMQ6AEwAQ#v=onepageqf=false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7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我,自我和超自我
nevergu 2010-4-8 03:17
最近由于阅读Eric Kandel 的自传《In Search of Memory》,重新燃起对弗洛伊德的兴趣,所以就抽空阅读了 高宣扬著的 《 弗洛伊德传》。其实开始知道弗洛伊德名字,大概是在 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初。当时《梦的解析》非常流行,至于为什么一夜之间大江南北到处传阅,我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当时的自己,这本关于梦的书,可能像天书,也可能觉得是异类,还有可能觉得是黄色书籍,并没有仔细看过。不管怎样,奥地利精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大名还是牢牢记住了,从此知道这位精神分析方法的创立者,第一次知道了原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尽管当时并不理解。 弗洛伊德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心理学家,也是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他的精神分析方法给二十世纪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医生,弗洛伊德在对 歇斯底里病的治疗中最先采用催眠术,传记中说 催眠术的应用不仅标志着精神病治疗法的一次革命,而且,也使弗洛伊德从对歇斯底里病症的治疗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这是他转向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要关键。正是通过催眠术的应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后来,他发掘这种潜意识,并加以分析,最后导致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整个科学体系的建立。 。弗洛伊德不仅是一医术高明的医生,更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他从自己接触的 歇斯底里 病人入手,通过观察,治疗和研究, 写出了《歇斯底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分析方法。后来又通过自身心理分析和对梦的解析,写出了《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学新论》 ,提出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个新的概念与上述三种形式的心理状态相对应:原我(id)、自我(ego)和超自我(superego)。 反复阅读,越来越能体会到这三个描述人的心理层次概念的精妙之处。 原我,是指那些包含着不合理的、荒谬的内容的心理,它与意识的人格无关。原我的原字id是弗洛伊德从尼采(18441900)那里借来的。从字面上讲,它是从拉丁文的非人称的代名词生发出来的。它的原意相当于英文的it,即它。因此,它可以很恰当地表明它与意识生活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它本身不属于意识,却又时时处处想表现为意识。 说得更确切一点,原我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一味要求自我满足。因此,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它很自然地要被压抑、受阻止。事情很明显,如果不对它们压制,任其表现或泛滥,就会使人变为疯狂,不可收拾,以致最后牺牲自己的一切。现实生活是不容许原我为所欲为的。 简单地讲,人的原我,其实可以说人的动物本性,和周围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代表着人的基本欲望和本能需求。当然这些本能必须得到抑制。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原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与外界的实际接触中不断遭到打击而失败,它就得到了修改。这部分得到修改的原我便成为自我。自我限制和驾驭着原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的原则的基础上使原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自我好象成了原我的侦察兵和调度员。 也 就是说, 人的自我,是在原我的基础上,从我们出生就开始,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使自身的行为得到修正,此修正过程是不断和原我做斗争建立起来的,是经过归化的原我。有点像对野生动物通过不断的奖赏和惩罚进行驯化,变得可以家养。 对于原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说: 就全体说,自我必须满足原我的意向。假如它能制造实现这些意向的条件,它便尽了它的责任。弗洛伊德把自我与原我比作骑马人与他的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力量,但骑马者具有决定方向和向着该方向前进的指导权。然而,在原我与自我的关系中,有时也出现一些不合情理的情形,即骑马者必须在为自己所要去的方向上来指导他的马。 超自我就比较复杂点,通俗点可以理解成良心。它 可以监视着原我的冲动,并强迫自我去压制那些它所不容许的冲动。所以,超自我的胚胎是父母权威在儿童心理的内部化。到了成人以后,超自我随着人的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巩固,最后,甚至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所谓的良心的形式表现出来 。 关于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有一非常形象的比喻: 有一句成语告诉我们,人不能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但可怜的自我比这里所说的还要困难,它必须侍候三个严厉的主人,并且必须得尽力和解这三个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三个暴君便是外部世界、超自我和原我自我觉得它受到了三面包围和威胁,当它被压迫得太厉害的时候,它的忧虑便越来越厉害。因为它起源于知觉体系的经验,它命定要代表外部世界的要求;但它也愿意作原我的忠仆在另一方面,它的每个动作都为严厉的超自我所监视。这种超自我坚持一定的行为标准,根本不关心原我和外部世界的任何困难。假如这些标准未被遵守,它就用紧张的感情来责罚自我,使自我产生一种劣等的和犯罪的感觉。正是这样,为原我所激动、为超自我所包围、又为现实所阻挠的自我努力负起了调剂这种内外夹攻的势力的任务。我们大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时常抑制不住地喊出这种呼声:人生不是容易的 。 人出生后的成长受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是nature(自然属性) 和nurture(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三种角色(id, ego,superego)的混合体,有点像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属于同一体,又分属于三个不同的位格。展现在同事,朋友和家庭中我们自我,只是处于原我抑制,和超自我监控中的一个角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伪君子。这三个角色似乎是通过生物的进化而来,但不完全是从高到低的关系。 注:红体字部分直接引自高宣扬著的《 弗洛伊德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线阅读: http://www.med8th.com/readingroom/flydz/default.htm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13198 次阅读|5 个评论
文明——是否应该满足本能?
lvnaiji 2009-10-23 09:00
吕乃基 弗洛伊德在 1930 年写道,不可能无视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本能的满足之上,以及文明的存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对强大的本能的力量(以压迫、镇压或别的方法?)不予满足为前提的 。类似的言语在其他场合也曾见过。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古代,从希腊到中国,性欲之争曾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战争的缘由。从特洛伊木马,到围绕貂蝉的连环计。即使最简单如日常生活中的洗衣,为了满足人对重复性事务的厌烦,于是各类洗衣机问世,以满足本能的需要;反之,则强调勤劳。问题还在于,一旦满足了一项本能,同时往往会失去另一项本能;同时,满足了一项之后,又会生发出新的本能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动物和人的差异在于,前者全凭本能,以及彼此争斗,以各自的本能互相制约;形成了目前在人类看来和谐的生态,以及极其缓慢的进化过程。在人类,个人让渡一部分自由,彼此间形成契约,以减少争斗。或许正因为此,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在自然界(至少就地球而言)的某种统治权,同时也正因为此,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时时处处可见。是否应该说,自然作为整体,例如盖亚,也有其本能,人的本能有必要与自然的本能达成契约? 目前,谈论得有点泛的双刃剑,实际上也在于对人的本能的满足与否。这又是什么样的本能?不尽的求知欲和无边的控制欲。 或许,最需要知的是,了解你自己; 最需要的控制,是控制控制欲。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 出版地: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672
个人分类: 人文|3530 次阅读|4 个评论
你的嘴唇是否出卖了你的心灵?
eloa 2009-1-24 23:58
0.618 发表于 2009-01-23 21:07 奥巴马就职演说上的一个小小口误被n多网站转载,都说这个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到白宫的演讲天才太紧张,这怎么可能?看了视频才发现,原来是美国首席大法官他太紧张,以至于把宪法给念错了,人家奥巴马那是在纠正他呢。奥巴马还冲大法官笑了笑。所以报道应该改成大法官太紧张了。报纸毕竟报纸,只能看出大法官太紧张,殊不知精神分析中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弗洛伊德口误──专门盼着人家不小心说错话,然后给人家分析分析口误的深层原因。 弗洛伊德口误当然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说法,也属于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的范畴。听上去不知所云,其实非常方便好用,虽然和弗洛伊德其他理论一样不保证有效性,不过平时拿出来秀一秀还是很好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想法由于受到社会伦理或者其它各种约束,都是深藏不露的,甚至本人也不知道,起个名字叫潜意识。但是它很不老实,总想通过各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出来露露脸,可能出现在梦中,无意识的行为中或者口误中,反正就是你一没注意它就跑出来了,其实注意也没用,因为敌暗我明,根本逮不到它。而且它善于伪装,就算知道做了个梦,也不知道它究竟唱得是哪出。其实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一般就一出──性。幸亏弗洛伊德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人们也不怎么用他那套理论原封不动地做精神分析了,不然大法官回家估计要跪搓衣板了──他居然公然把faithfully(忠诚地)放在了后面。 大法官肯定喊冤,不会承认,可是弗洛伊德把言由心生发挥到了极致,他说这些都是潜意识的活动,即使本人也可能意识不到。这就不容他再做任何辩解了。(说到这,必须说明一下,这种不可证伪的理论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所以仅供娱乐。) 如果你按照这个思路听到有人说翻开书第11块。就判断他遇到了经济问题,或者是个财迷;有人把He说成She就说他是个色狼;听到别人把送你的花环说成花圈就觉得人家对自己不怀好意久而久之,估计你也得跟弗洛伊德一样,最后弄得众叛亲离不可。 有人曾问过弗洛伊德怎样解释他的烟斗,因为如果按照他自己的解释,他这种长期习惯性叼烟斗的行为是一种口腔固着,就是小时候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婴儿都要经历的时期)没过渡好,所以长大了老停在那个阶段。弗洛伊德说:有时候烟斗仅仅是个烟斗。看来这老头双重原则,法无定法,他的话不可全信。看吧,在韩乔生老师的口误面前他就败下阵来!
个人分类: 心理|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心理学】我眼中的弗洛伊德
yangjingangel 2008-12-18 11:14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 对于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网上有很详细的资料可查,我就不赘述那些了。我就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心理的原动力,就像他在《梦的解析》里说过,一个女人如果梦到棍子、蛇等长条状的东西就是一种对男性欲求的表现,同样男人如果梦到盒子、房子等就是对女性的欲求。他的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梦境,就是一个人潜意识的体现。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想法通常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有一天同学商量着说要一起去逛街,讨论的很热烈的时候,我走神了,这个时候她们问我说你去不去?,你无意识的脱口而出说不去。,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说去啊当然去。 同学:那你刚刚为什么说不去? 我:我刚刚没听明白你们问什么。 同学:其实你潜意识里面就是不想去,别勉强啊。 我无语。 潜意识貌似人人皆知,也用的很是理所当然。我这个人喜欢做梦也非常能做梦,几乎闭上眼睛的时候就在做梦。梦里的东西真的就是你潜意识里的想法吗?一个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受道德观念的约束、所以即使人性本恶,也会因为自己还遵守这些约束而变得善。所以当梦中出现过杀人之类的恶性事件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恶在作怪? 呵呵~~想想自己当初学心理学的动机就是希望了解自己多一点,所以当《人格心理学》老师说期终考试的形式就是自己写一篇对自己的精神分析报告时,我还真的认认真真的把自己分析了个透。精神分析学派是很重视自己童年的影响的,比如很多强迫症的患者就是因为童年的某种阴影而造成的,所以那个时候把自认为自己在童年时候的阴影对自己如今性格的影响很是牵连的一遍。恩也许确实有些牵连。 弗洛伊德是个全才,他居然还设计了弗洛伊德算法来求有向图中的最短路径,是对数据结构的一大贡献。我就在想,自己真的连数据结构都搞的不是那么灵泛,还要掺和心理学,唉,自不量力了有些。 有向图中寻找最长路径是个NP完全问题,现在自己要研究的东西就是NP难上的NP难,不知道自己毕业的时候能不能做出点啥。 PS:因是纯粹的回忆,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4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心理学】心理学的主流学派
yangjingangel 2008-12-8 10:49
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美好,毕竟学习的内容并不都是我感兴趣的。既然是来修一个学位学习一个专业,专业的基础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将来应付相关考试(考研、心理咨询师)也都要靠这几门基础专业课。不过,我也低估了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即使枯燥的《心理学导论》我也听的津津有味儿,更别提我比较钟爱的《人格心理学》了。很有意思的是,这两门课开在同一个时间段,那时我们一学期要修四门专业课,一学期分两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上两门课,第一个时间段的每个周六周日上午是《心理学导论》,下午是《人格心理学》。同一天上两门专业课很正常啊,但是讲课的两位老师大有来头,都是**大学心理学博士、教授头衔,最重要的是她们信奉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学派。 信奉的学派不一样,对现行的很多观点就会大不同。就像我们学习哲学,我们一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无法理解唯心主义者的种种想法种种观点种种理念。所以在课堂上,就会经常听到两两互批的情形,当然了她们不会互批对方,她们只是批判对方的学派观点。 讲《人格心理学》的刘老师是精神分析学派,信奉该学派祖师爷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也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刘老师是我见过的那种最温柔的老师,集所有女性的美、柔于一身,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弗洛伊德是唯心的,也许是我本身不够唯物吧,我居然被精神分析派收归(看我的博客公告就知道)。对于心理学当代的主流学派,我也查了一些较为详细的资料。后续我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几个学派作详细的回忆介绍。 ------------------------------------------------------------------------------------------------------------------------------------------------------------------------------------------------------------------------------------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462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