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格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苏东坡为什么要日啖荔枝“三”百颗?
热度 10 fdc1947 2018-6-8 08:40
苏东坡为什么要日啖荔枝“三”百颗? 看到陈奂生先生的博文,由他自己吃荔枝,想到了苏东坡的诗《惠州一绝·食荔枝》,陈先生认为日啖荔枝三百颗实在是太多了,是一种夸张。之所以要这样的夸张,是为了“ 有一个发泄通道”。是向迫害他的人示威:“荔枝在东京(开封)不是金贵吗?老子在惠州随便吃,一天可以吃300颗。我气死你们! ” 我看这首诗表现了苏轼的豁达,也确实表达出一种不向迫害者屈服的含义。 但是,既然是表示可以吃那么多荔枝,既然是夸张,他为什么一定要说三百颗呢?一天吃一百颗就非常多了,二百颗就吓人了,为什么是三百颗?如果更夸张一点,为什么不是四百颗或者更多? 这跟写诗的格律有关。这是一首绝句: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绝句要讲格律,讲究平仄。近体诗到了宋代,格律已经定型,宋代人写近体诗,基本上都是合乎格律的。 这首诗第三句的平仄格式应当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中第一字第三字可平可仄。 现在日、啖、荔、百、颗五个字是仄声(说明:颗在古代是上声字,音 kě ,到现代才变成了阴平 kē ),所以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如果也用了仄声字,那么整个句子就将只有第三字“枝”一个字是平声。那样的诗句是完全不合格律的,犯这样的错误,对于讲究“近体诗”格律的宋代人来说不可想象。犯了这样的错误,连秀才都不可能考上,不要说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了。 这样,第五字,三百颗的“三”这个位置,只能是平声。 而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中间,只有三是平声,其余都是仄声。所以,这里只能是三百颗,不能是其他数字。 所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中的三,是写诗格律的需要。换了别的数字,就不是格律诗了 。 古人写诗是要吟诵的,近体诗的格律并不是人们没有根据地随便制定的,它的产生是人们在吟诵诗的过程中,感到服从那样的格律才好读、好听,抑扬顿挫都使人感到舒服。经历了好几百年的过程,才形成了共识,这才是格律。 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比较一下,诵读“日啖荔枝三百颗( kě ),不辞长作岭南人”与“日啖荔枝二百颗( kě ),不辞长作岭南人”或“日啖荔枝四百颗( kě ),不辞长作岭南人”,哪一种更顺嘴和顺耳?当然,诵读的时候一定注意,颗字一定读上声(音可),那才是古人的感觉,如果读了阴平声,感觉就不一样了。 与之相似的道理,我们也能够理解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不能是二千丈或四千丈(白发二字都是入声)。 我们也由此可以理解,古人在写诗词时,常常用“双”代替“二”,那也是因为平仄声的不同。有时候,好好的“十五”不说(十是入声),要说“三五”。如苏轼的《蝶恋花 · 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溶金》“记得偏重三五”等, 上元就是元宵,是十五,但是如果说成“灯火钱塘十五夜”、 “ 记得偏重十五” ,就不合词律,古人吟诵起来就不好吟、不好听了。 诗词和音乐是相通的,好吟、好听,这是做诗作词的根本原则之一。 附: 1. 平仄:古代汉字读音总共四个声调,平声(现代普通话的1、2声)、上声(现代的3声)、去声(现代的4声)和入声(发音短促而音尾有阻塞,现代普通话没有了而许多方言中仍然存在),其中,上、去、入三声为仄。 2. 数字的声调:一(入声)、二(去声)、三(平声)、四(去声)、五(上声)、六(入声)、七(入声)、八(入声)、九(上声)、十(入声)。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3067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一首严格遵循古诗词格律的半自动电脑诗歌创作作品《修行》
热度 1 冯向军 2017-11-17 08:24
一首严格遵循古诗词格律的半自动电脑诗歌创作作品《修行》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11月17日写于美丽家乡 【 古诗词格律】 讲究平仄是古典诗词的主要特征,我们的先人研究诗词竟然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一句诗中,第几个字发什么音是最美的;一句话中,音调高低怎样组合才是最悦耳的。这就是“韵律”。【1】 我经诗人师弟刘庆新的点化,茅塞顿开,发现了一种半自动创作 严格遵循古诗词格律的诗歌的电脑诗歌创作方法。 作品《修行》就是其开山作。《修行》竟然被庆新诗人师弟谬赞为“牛诗” 、 “太棒了。于是斗胆发表于此地,以求教于十方高明。 【半自动电脑诗歌创作作品《修行》】 修行 俯仰乾坤无一物 侧身天地有余哀 潜心万里归元路 回首仙风四面来 【 半自动电脑诗歌创作作品《修行》的创作过程】 1.经人脑以清华大学九歌计算机古诗词创作系统为工具,反复试错,偶然得到如下所示的七绝一首: 俯仰乾坤无一物 侧身天地有余哀 伤心万里江南路 回首西风泪眼开 2.用人脑对上诗的赋比兴等意境作大幅度实质修改并保留全部原有的平仄关系不变,遂成本作品《修行》。 【喻家山电脑书法诗歌创作艺术作品:《修行》】 此曲半落青天外,是故故意让作品下边留的空白多。 【外一首《秋梦》】 喻家山电脑书法诗歌创作作品《秋梦》是严格遵守诗词格律的半自动五言绝句电脑书法开山作。 【外二首《触景生情和兆华》】 【外三首《赞耀武师弟高论》 【参考文献】 【1】 现代人写古体诗词要讲平仄吗? https://tieba.baidu.com/p/1460578239?red_tag=034355154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6 次阅读|5 个评论
格律诗与繁体字
热度 15 fdc1947 2017-3-5 08:45
格律诗与繁体字 我们大家都喜欢诗。我想,全世界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一点本民族的诗歌的。就连以科学冠名的科学网博客上,《诗词雅集》也是12个栏目中很惹人注意的栏目。我们国家的诗歌从上古的击壤诗“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今天各类博客上每天发出的无数现代诗,真是不计其数。 在这不计其数的诗作中,你能记住多少?记住的都是一些什么诗歌? 我能够记住的,大多是古典诗歌,特别是唐宋两代的诗词。我想,大多数人大概与我差不多。 有记住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的吗?对于那些被赋予“新诗”称号的所谓名诗,我基本上都记不住。 但是,要说广义的白话诗,我还是能够记得不少的。记得哪些?两类。一类是儿歌,从小时候由母亲那里听来的“康灵康灵马来哉”等吴方言儿歌,到同儿子一起背诵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等北方话儿歌,估计有不少首。另一类,是歌词。从50年代的“老黄牛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以及更早的革命歌曲,一直到90年代的电视剧插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这一类的歌词颇多。而现代有诗人桂冠的“新诗”,最多只记得一两句片段。倒是现代的格律诗词如毛泽东的诗词,还能记得不少,郭沫若校长的也能够记得几首。 为什么上面所说的有些诗词能够记得,而而另外一些诗词却记不得?我看问题很大程度上在韵律、在顺口。 先看古典诗歌,从诗经到两晋南北朝的古诗,篇目也有不少,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先秦诗歌中一些字的读音与现在相差很大,因而读诗经往往不很顺口(跟唐宋诗相比),很多也失去了韵脚。而汉末到南北朝的诗,与唐诗相比,在韵律和意境上,似乎总差这么一点。所以,这些诗就不如唐诗宋词好读好记。 在白话诗中,我上面已经说过,儿歌是容易记得的。一方面是小孩子记性好,更重要的是儿歌是最顺口的。要让小孩子好念,好记,就必须顺口。在某一方言区流行很广、念起来非常顺口的儿歌,换一个方言,那就简直无法卒读,这就是一个例证。当然,也有个别情况恰恰相反,故意特别拗口,让小孩子不容易说,而练就的就能够炫耀,像绕口令之类的。那属于例外。 那些革命歌曲或流行歌曲的歌词,可以非常盛行,也容易记得住,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能够歌唱,它们有依靠,靠的是歌曲的旋律。过了一些年,往往歌词就记不住了,或者只能丢三落四记得几句,歌曲的调调儿却还能够哼哼。这也说明音乐旋律的作用。 诗歌的韵律是诗歌的生命。诗歌是要读的,只有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这样的诗词才容易流行。有的诗,看起来并不很好,但是,让一位声音悦耳又善于朗读的人一读,就增色了许多。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又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就是说诗与声律的关系。 古代的诗歌,是到了唐代才形成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格律,才有了所谓律诗、绝句。由于在这以前的诗是不讲究这些平仄、黏对的格律的,所以,人们把那些诗称为“古体诗”,而把要求合乎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古体、今体或近体,都是站在唐代人的立场上所说的。有了这些平仄的相间,诗句读起来才更加抑扬顿挫,有了这些对和黏,诗歌才有了更多美丽的对称和变化,这种变化中往往也含有着对称。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诞生的,它是有一定曲调可以歌唱的“歌词”,从而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新诗歌”。由于要与曲调相配,所以不但限制字数、也还有平仄、用韵等限制,也就是有格律的。正因为如此,作词也往往称为填词。 千百年来在人们中最流行的、能够被最广大人们记住的就是这些格律诗词,主要是一些五言或七言的近体诗以及被称为长短句的词作。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这些文字音律的规定,即诗词格律已经发展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这些诗词的另一个大的特点是短,只有短才容易被人们背诵、传播,也正因为短,更要求作者用字简练、惜字如金。也正因为用字少,有很多含义便不很清楚,或者说是朦胧的或者多解的,这给了读者想象和体会的空间。 所有这些特点,使得唐诗宋词在人们中能够被喜爱、被一代代地流传,被学习、被模仿,人们企图用这种形式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去创作自己的作品。 我想,这些唐诗宋词的格律,在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中,仍然是必要的。由于这些格律已经近乎完美,所谓完美就是指它们合乎汉字音律变化的美学规律,所以我们仍然有必要遵循这些规律。如果我们不遵守这些规律,恐怕很难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所喜爱、所记忆、所传播。近百年来的所谓自由体诗歌之不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难以记住它们,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但是,从唐代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许多文字的读音、意义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入声在北方的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几百年,而且这已经被规定在如今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使用的普通话中。唐宋时代所用的“平水韵”中同韵的许多字的韵母现在相差很大,读起来很不和谐、难以押韵。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中,原和昏两个字是韵脚,在当时是押韵的,如今读音变化了,如果我们作诗再以原和昏做韵脚,读起来就不顺口、不押韵了。这样,我们在运用格律诗的这些格律时,不应当死抠住这些古韵,而应当应用已经变化了的音韵。 我们制定法律是要依据一定的原则的,这就是所谓法理。格律诗应当遵循的格律也有它的原则。格律诗的格律原则至今没有变,但是,我们今天作诗,就应当依据汉字已经变化了的读音,作适当的调整。也就是说,我们理解和研究唐诗宋词,必须懂得它们的格律,自己作诗,则要根据今天的读音,用今天的读音去配合格律的原则。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文字上类似的情况,繁体字和简化字。简化字是繁体字的变化,也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在变化的过程中,大多数造字的原则如形声、会意、指事、假借等仍然被应用,变化的结果,汉字仍然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毁掉汉字,用拼音代替,显然不能得到大家的赞同。我们今天,在了解古人著作时,应当懂得繁体字,但是,自己写作,则不妨而且应当使用简化字。这就是所谓写简识繁,我赞成这样做。 我们应当了解诗词格律,而且遵循这种格律,但是,要用今天的读音去适应这种格律,这才是一种有前途的做法。
个人分类: 汉语言|6736 次阅读|29 个评论
粤北点滴 2009-12-05 17:00
taodeng 2014-2-11 23:53
珠玑巷 甫出梅关路苦愁,青葱岭下暂停留。 珠江一片新天地,络绎南迁海尽头。 马坝人遗址 岩洞遮风避雨淋,渔樵应手渐舒心。 闲来犹可观山景,后世高僧住抚琴。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南春意 2009-05-15 08:53
taodeng 2014-2-9 23:23
苏堤春晓 绕径堆深翠,临桥影浅波。 晴光添暖意,满路笑声多。 龙井问茶 龙井深山里,楼台锁翠微。 品茗稍小歇,看景不思归。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瑶山上下 2009-01-17 17:17
taodeng 2014-2-9 22:38
留别金秀 雨后经行尽白烟,远观山路入云天。 千岭绿满丛林好,水涨深溪飞鸟鲜。 象州清晨 夜色悄然隐岭陂,崇山草树染金晖。 朝阳暖里杜鹃唱,晓雾浓中雨燕飞。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英文格律诗简述
热度 4 自我源于思考 2011-10-2 10:30
前言: 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词”和“曲”,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诗”。对于诗人来说,格律诗就像魔方那样具有挑战性。写出一首格律合乎范式,且兼备意境、韵律的诗作,是一种极大的自我奖励。 不过,人们的审美观是稳定的,即处于特定情境、面对特定事物,人们所认为“美”的心情、意识、思考内容、精神状态是有限有。所以相应表现这些情境、事物,反映人内心的文字组合也是有限的。在格律的制约下,追求特定意境、情感、精神,并且符合一定审美观的诗篇,或者传诵一时的佳作肯定也是有限的。 所以即便现代诗、自由诗不出现,格律诗肯定会有一个产生、发展、兴盛、平稳,最后衰退的过程。而平稳期时,虽然不乏名句涌现,但整体佳作出现的时间被延长了,如果审美观没有较大变化,就算挖空心思,推文敲字也难免落于窠臼。 当现代的自由思想漫延到诗歌后,人的审美观发生了极大变化,格律诗创作也被从现代教育中剔除,于是乎几成绝唱。虽然现代人也有按格律诗体裁创作的,但也不再严格遵循其规则了,而是增加了较多的自由度。本文只对中英文的格律诗作一些简述。 一、中文格律诗 1 、中文诗的发展 中文诗一般可简单地分两种,用文言文写的诗和用白话文与的诗。文言文写的诗又可分为格律诗和古体诗。前者包括律诗、词、曲;而不严格遵守格律诗范式的则称为古体诗。 由于语言出现早于文字形成,所以歌的出现也早于诗的形成。早期的诗歌,多只因押韵而成,没有其它更多的格律。如《诗经》所载的作品多为四言,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楚辞把诗体发展为五言、七言;五言诗在汉代发展较快,《古诗十九首》、乐府诗,多是五言诗,如《孔雀东南飞》,全篇均是五言诗句组成。到两晋以后,七言诗作开始大量出现,南北朝时鲍照的七言句法非常成熟。 但这一阶段,诗作中以五言、七言为主,间杂长短句的现象较多。如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的《木兰诗》就不同,就有一些长短句,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另外,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中也有许多长短句。 而唐代骆宾王《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个也是诗,大家并不认为这是儿歌。 随着文人增多,诗歌的大量出现,文人之间私下里相互和唱,开始形成某种风气。南齐永明年间的“声律说”开始盛行,导致注重声调和韵律的“永明体”出现,随着这一现象的发展,在初唐形成了律诗。而中文诗歌也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因格律诗毕竟不能完整地表达人复杂的感情,所以词、曲先后出现。词、元曲与乐府诗一样,在一开始是配音乐的,但后来都与音乐分离了。杨生枝评论,木兰诗除几句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而词因有着严格的格律范式,所以应当划分为格律诗的一种。 唐末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曲在元代达到了高峰。明清时期文学则向小说方面发展了,诗作也比以往更加讲究格律,但艺术水平方面却再难有突破者。 2 、中文格律诗的要求:字数、平仄与对仗 格律诗讲究字数、对仗、平仄。平仄格律的诗体句式,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其基本结构,在五言为前二后三式,于七言为前四后三式。平仄的要求是:平声与上声是平,去声和入声是仄。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在律诗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律诗要求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律诗的特点:每首八句,或五言,或七言。一般押平声韵,对仗也有规定,且律诗的平仄相粘。不依平仄的名子称拗句,一般前面不且平仄,则在下一句补偿一个,称为拗救。在词当中,同一词牌的平仄、韵多有几个变种,这也是不墨守成规的表现。 由于中文是单音字,不像英文是复音字和多音字。即便是词组,各个字也有独立性。所以能够达到完美形式的对偶与对仗,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并且词组内部也有着对偶的关系,如心惊胆战,大呼小叫。这是字母语系所不能比的优势。 在对仗方面,有严格工整的,称工对:白居易《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淑气薰行径,清阴接步廊。” 而不太工整的,则称宽对,另外还有邻对。如天文对地理,颜色对物品。更宽一些: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除此之外还有借对和流水对。 唐代以后,由于格律诗盛行,文人之间开始流行对对子。对子的出句与入句讲究平仄、对仗等,并把对子分成十几类,其中还有什么“无情对”之类的。但对子几乎大部分属于文字游戏,并不是具有思想、灵魂的作品。这可能是唐宋之后诗歌日渐衰落原因之一。 3 、中文格律诗的要求:押韵 韵,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该字拼音的韵母。古代连标点符号也不足,读文章必须要明白每句的停顿与结束(句读),所以《师说》中才会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并且古代也没有拼音,字音必须要口口相传,所以表示韵的方法就用相应的字来表示。 《说文》中常说某字“读若某”,遇到一些没有同音字的,就无法注音。而如果同音字少,只好用生僻字来注,也不利于学习。至六朝后,开始出现反切。如看,苦寒切,即用第一个切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切字的韵母拼出需要注音的字。苦 k’u+ 寒 h’an 切后等于看 k’an 。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声韵的重要性。 1913 年,全国读音统一会创作了字母 40 个。 1932 年民国政府公布《国音常用字汇》,统一为 37 个注音字母。大陆政府建立后,又以罗马字母为参考,借助英文声韵,创制了中文拼音系统。 同一个字的发音,从古代到现代是不同的。古时候各个朝代的韵也有不同,即不同的“官韵”。常用的《诗韵》定有 106 韵,上平、下平各 15 韵;几天前还有博友向我推荐了《词林正韵》一书,用于填词。 另外,在古代,把声调也算进了韵中,即不同声调的字不算同韵,所以古代严格的押韵更加困难。古韵中“上平十四是寒韵,十五是删韵”,古代人不认为寒、删是一个韵,并且在创作时严格遵守。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让香菱做一首寒韵的诗,香菱挖心搜胆,以至于耳不旁听,目不斜视。探春劝她休息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把这话都当成了诗韵,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可以看到唐宋以后对于诗词格律要求之严。不过,虽然曹雪芹为她写出了一首形式完美的格律诗,但艺术水平却难以超越古人。 律诗必须按照古代韵书押韵,唐诗喜欢押平声韵,而元曲则四声都可以押韵。有时律诗为了押韵,也在第一句做了修改。另外,五律第一句可以不押韵,也可以用邻韵,后来律诗的第一句用邻韵成为时尚。 绝句的押韵就不是太严格。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押 a-b-a-b 韵;而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押 a-b-b-b 韵。 事实上,规则都是人定的,正如词一样,虽然依照前人写好的词来填,但许多佳作都与前词有所不同,如果完全按前词的平仄、韵式必然有所束缚,无法体现好的意境。这也是大家“自度曲”的原因。词牌不断增多的过程,就是大家不断创作新的“格律”的过程,用以更好地表达和抒发美。 二、英文格律诗 英文格律诗以十四行诗为代表。十四世纪意大利的 Francesco Petrarch ,即彼得拉克擅长写十四行诗,而后传入英国,渐渐形成了英文的十四行诗。英文十四行诗兴盛于 16 世纪左右,到 19 世纪,随着自由诗的兴盛而衰落。莎士比亚等人是十四行诗集大成者。 全诗共十四行,每行十个音节,一个重音跟着一个非重音,重复五次。这与中文格律诗的字数、平仄相当。 十四行诗有多种押韵规则,英文的十四行诗多采用的是 a-b-a-b, c-d-c-d, e-f-e-f, g-g 的方式押韵。 如: “ My Love Is Like to Ice, ” by Edmund Spenser (1552? – 1599). My Love is like to ice, and I to fi re: How comes it then that this her cold so great? Is not dissolved through my so hot desire, But harder grows the more I her entreat? Or how comes it that my exceeding heat. Is not allayed by her heart-frozen cold, But that I burn much more in boiling sweat, And feel my fl ames augmented manifold? What more miraculous thing may be told, That fi re, which all things melts, should harden ice, And ice, which is congeal ’ d with senseless cold, Should kindle fi re by wonderful device? Such is the power of love in gentle mind, That it can alter all the course of kind. 爱人如冰 埃德蒙特﹒斯宾塞 (1552? – 1599) 她如一块冰,我象一团火; 为何她对我始终冷冰。 我的爱能否把她融化, 还是我的恳求使她更加坚定? 我那不断激发的热情, 会不会被她冰冻的心延缓? 但我已经燃烧了更多的火焰, 我已感受到了倍增的热能。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我那可以融化一切的火,会加固冰, 而那不含任何感觉凝结的冰, 却能神奇地把这火激发; 这就是爱——发自温柔的心, 却改变世上一切定律。 我们一般接触到的都是莎士比亚等人的英文十四行式,所以对上面这首格律感觉很熟悉,但意大利式的十四行式就不同了,他们采用 a-b-b-a, a-b-b-a, c-d-d-c, c-d, 的格式。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它基本要求还是相似的。 与中国格律诗的抝句相似,十四行也有音节、重音方面的变化,并有特定的称谓。如抑扬格反置,原本是 TA-ta, 但变成了 TA-TA 的情形,称为 trochee ;而当两个重音联在一起, TA-TA 形式,称 spondee 。另 外,与中文一样,英文在发展过程中,语音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原来的重音消失了,轻音的地方也会变成重音。 所以英文格律诗也是按照具体情况,对格律进行改变,如一首小诗所说: The beat goes on without a stop or break; With fi ve each line, just like a metronome. But if it never varies, no mistake, You end up with a very boring poem. 抑扬格没有中断和停顿, 像击打器一样每行五个, 如果它不改变也不出错, 你会写出一首乏味的诗。 音节可以改变,但十四行诗的韵不允许变化。不过,因为中文语言文字的特点,可以在格律诗中讲究对偶、对仗等修饰方式,所以即便押韵出现个别变化,仍然可以展现出独特的美 。 三、总结 总结来说,诗歌无论古今中外,一般都以押韵作为最大特点,即便格律诗也是如此。格律诗除押韵外,还讲究字数(音节)、平仄(抑扬格)。另外,由于语言逻辑上不如字母语系严密,中国的格律诗更讲究对仗、对偶。 学习平仄、韵律对于作诗有很大帮助,但一味遵循格律是非常无聊的。无论哪种格律诗,都有相当大的变化。纯粹的格律诗多是文字游戏,难以称上真正的作品。在创作中,对于格律必须要灵活掌握。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原则是“自己喜欢”;而“得到大家认可”,是次要的。 未来的时代,注定没有诗人。因为每个人都会诗歌创作,它再也不是某些人的专利。甚至于人工智能可能“创作”出比所谓的诗人更有艺术水平的作品来。 四、附注: 这篇文章基于以下四个猜测: 一、人工智能可以达到“图灵机”的标准。 二、人的审美观是稳定的,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处于特定情境、面对特定事物,所认为“美”的心情意识、思考内容、精神状态是有限有。 三、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在相互翻译的过程中,难以把一种语言的格律诗以遵守范式的形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格律诗,并且保持相同的艺术水平。不同语系之间,翻译后作品的押韵问题将特别明显,如中文与英文之间。 四、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按照人们处于特定情景、面对特定事物可能出现的心理、思想和意识,把相关的文字整合起来,按格律做诗、填词。并使之符合相应的审美观,使人无法辩认作品是由学者“创作”的,还是由人工智能“填写”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诗词格律》,王力,中华书局, 2001 年。 2 、 The art of poetry : how to read a poem. Shira Wolosky . 2001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个人分类: 文学|799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请原谅我年轻的诗与风情
savior15 2010-5-29 18:01
高晓松作词曲:《风景》 http://www.inkui.com/player/?id=172237 以后春花开了秋月清 冬阳落了夏虫鸣 谁来唱歌谁来听 谁喊了青春谁来应。 爸爸总说,现在的歌没有他们那个时候的深刻和有内涵。 对也不全对。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深刻。 60-70 年代的他们,社会初定,有动荡年代特有的不安和飘零。只要能生存工作,温饱无忧,生活就会美得像一个梦。他们有激情有冲动,他们对美的等待那么深刻。 我们就在父辈的梦里出生和成长。处处笙歌处处随。 用物质富足、精神沦丧来形容我们的时代实在有些粗浅。可是从不谙世事到初步建立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父辈们构筑的理想世界在浮光掠影中开始轰然崩塌,灰头土脸。首先倒下的是他们的物质观,接着是婚恋观,然后是社会关系、权利政治一个梦的破碎,倒下的是两代心。 我们在耳濡目染父辈世界的嬗变中继续我们的成长。社会或褒或贬,这无所谓。反正有一部分人还是会根正苗红,而另一部分继续用最玩世不恭的态度过最严肃的生活。在前一代没完成的追逐中去寻找既生活富足又内心充盈的生活方式,苦苦挣扎。精神世界里的压抑与期许,美好与残忍相互慢慢撕磨,悄悄释然。 难道不深刻? 爸爸不知道,我也爱诗,以及和诗一样美的高晓松的校园民谣。 白衣飘飘、倾城的月光、被雪覆盖的再见、谁喊了青春谁来应。与世隔绝般的纯净与剔透,熠熠生辉得令人黯然。一听可以听一个温暖的下午,如读一本好书般惬意。 想起导师说的,纸质书与上网读书的区别。网上阅读很容易被文章边花花绿绿的图片、链接、广告分散了注意力,不如读纸本书的专注。 这也许就是个隐喻。 席慕容有一首小诗:《无悔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一辈子有多长,世界有多迷乱,多少人可以始终温柔的对待一个人? 在父辈们的青春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我们的青春也在最后回眸一笑时 ,还好我们有诗,有风情。 爸爸也不知道,我写诗。 初中的时候参加了古诗词培训班,学格律、学用韵。把方方正正的七律发表在小小的校报上,自鸣得意。 诗人是偏执的。 所以,诗词可以随意评价,诗人却不可以。 诗只能存放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深刻却要放在最坚韧处。不小心放错了地方的人们,才会有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与轻。因此,迷醉于物质,搅乱了世界,而致力于经营浅薄生活的人们,或者并不能全怪他们。 想起一个关于女研究生的故事。 大概是某同学找了个研究生女朋友,一次约会经过南京某处断壁残垣,女朋友顿生感触,即兴赋诗一首。然后他们分手了。 这也许是高晓松那句请原谅我年少的诗与风情的原因了。 一个大大的隐喻。 现在的人们爱诗,却已不能再接受写诗。而即便有人写了,往往登于诗、词类的报刊,自娱自乐,权当消遣。古诗词的创作已经被当今的世界异化和边缘化了。偶尔在话剧和小说中爆出几句,时常被冠以先锋、文艺,一旦堂而皇之的侵入不读诗的现代人的视野和生活,冷漠者漠然、反抗者唏嘘。诗人的悲哀,亦是诗的悲哀。 我也已不再写诗。 但对于诗,同样也有自己的偏执。 科学网有很多学者写诗,偶尔我会去拜读一下。可是发现,多数的诗词虽然有七绝、有多种多样的词牌,但却是没有格律(平仄)而只有韵的古风,甚为可惜。我以为中华诗词最美最动人处之一是它的音律。或轻悦或幽怨,不同词格适合不同情绪;节奏与音调经过了上千年的检验,让人甘之如饴。 我也明白,太严格的格律会限制词人的情感抒写,变酣畅写意为填字游戏般的造作和矫情。我认为,这个问题通过通读古诗词是可以解决的,而如果历史传承将顺着古风的方向进展下去,格律的悠扬与绝美是否永远作古? 当然,诗其实已经是消遣了,无需多虑。 南歌子 仄仄平平仄(句) 平平仄仄平(韵) ⊙ 平 ⊙ 仄仄平平(韵) ⊙ 仄 ⊙ 平 ⊙ 仄仄平平(韵) 南歌子 月平风止 月影纱帘重, 温情梦冷终。 当年歌尽忆如风, 只笑锦年花事最匆匆。
个人分类: 忆悦|2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分钟古诗格律入门(抛砖引玉版)
iSci 2009-8-26 01:24
1,把平声看作3,仄声看作2 2,不考虑拗救、变格和押仄韵的诗(古诗押仄声韵的少) 3,以七言为例 那么: 七律和七绝总共只有四句基本的变化,所有的七律和七绝都是这四句不同次序的组合。其中,首句入韵的诗是第四句和第一句平仄相同。 这四句是: 3322332,22 3 3223 2 2333 22,3322233 (红字是要最小心孤平处,其它都可通融。) 所以,要养成格律的感觉,背熟这28个数字即可。 创作时,从任何一句都可以开始,然后按粘、对规律,循环使用上面四句。 起步可从五言律诗开始,每句去掉开头两个数字。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若能有裨于万一,不胜之喜。失误之处,请方家不吝指正。 一分钟之外的: 写律诗,平仄如果有小错误,那就是变格之一种,或者拗救;在旧诗渊源中去查,差不多总能找到先例:) 写七绝忘了粘,那就是折腰体:) 每句都押、俗不可耐,就是柏梁体 律诗根本没有粘对,那就是搀杂律句写古体了 句子参差不齐,那就是歌行...... 如果平仄通通失误,那就是依某不知名古代方言之声韵...... :) 所以小窍门是,只要你不咬定自己写的一定是律、绝,别人是怎么都抓不住你痛脚的。 其它常识: 粘:下两句起句开头的平仄,要和上一个落句开头部分的平仄重复一下,以收一唱三叹之效。 对:就是对仗。绝句对一次、律诗对两次就可以了。 孤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要避犯孤平。格律很多都可商量,唯一最难商量的就是孤平。孤平的说法较多,一般认为最严的是2233223这句里,第三个字,不能弄成2223223。 押韵:好像现代汉语拼音比古代韵表更严,也更科学,开齐合撮、洪音细音、喉舌齿牙唇,都考虑到了,所以,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同韵母、同声调押韵的话,可能可看作和古代律诗一样的严格用韵。现代人写古诗,如果不是非要追求原味的话,可不必翻阅《平水韵》?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6981 次阅读|5 个评论
同贺:唱和集 ── 贺马昌凤君开博一周年
dongping2009 2009-3-6 01:49
咏梅 新韵七古 傲雪凌寒谁与同, 来不招摇去隐踪。 网妁诗媒结厚谊, 佳歌妙和谱真情。 作者:随机组合(版权属于见南轩、郑融与玉平) 补记: 读完郑融先生的唱和集,感慨颇多,世间缘分多种,此乃其中之一也。一路再看下去,获得玉平老弟的两句,豁然心中一亮,于是顾不得什么诗词格律之规矩,这儿一句,那儿七字,随机组合起来。 郑融先生的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8546 隔一会儿,越品越觉有点意思,觉得若是仅仅给随机组合了,心中老大不忍,于是进一步不管不顾,接着魏东平了一把。 见南轩、郑融与玉平三位诗仙:这里同贺了,请教了(再补:仄平等等之处,玉平老弟您来把关了,这里我不会,应该真的不会)。 顺便再蛇足几句:个人窃以为,读诗,尤其是写诗,那是需要时境与心境的。一幌20年过去,当初年轻时代,那种豪情万丈,用心涂鸦,指点江山的感觉,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再难找寻了。昨儿随机组合这首之后,一路追寻,又读了一遍昌凤先生的感事呈...那首,但似乎与初读之时,感觉又大不一样,特别地,缺少了昌凤先生彼时那幅与诗相配的,冷眼尘间万物的一幅照片,似乎更觉少了点什么。 -------------- 格律后的玉平版咏梅(七绝)两首: 一 傲雪凌寒众不同, 来时无影去无踪。 诗媒网妁结深谊, 妙和佳歌谱挚情。 二 凌寒傲雪与孰同, 来已无声去隐踪。 网妁诗媒结厚谊, 佳歌妙和谱真情。
个人分类: 歪诗正词|4074 次阅读|7 个评论
五言律诗*安家科学网喜迎新年
cutefay 2009-1-2 21:39
小女不才,刚学格律不久,自作一首五言律诗,表达自己喜迎新年的感受,跟朋友聚会的喜悦,以及在岁末之交安家科学网,结识众多朋友的好心情。 元旦友人聚,寒冬春意生。 欢声飘四海,笑语落京城。 博客传真意,文章寄我情。 结缘科学网,广识众豪英。 经刘玉平兄指点,改为: 元旦友人聚,寒冬春意生。 欢声盈四海,笑颜落千城。 博客传真意,文章寄我情。 结缘科学网,广识众豪英。
个人分类: 诗书画作品|5263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博”诗路2008:(二)学舌格律篇
刘玉平 2008-12-29 02:13
科博 诗路 2008 :(二)学舌格律篇 一、诗兴初起 尽管孩提时代生活在 毛泽东 诗词 的世界里,中学时也曾参加过文学社,胡诌过几首七绝、清平乐和十六字令之类的。但小刺猬乃南方人士,发音不准、又懒得去记那些格律,高二分科后就差不多把古诗词的知识还给了毛主席。上得科博,自川北地震期间看到昌凤兄、 融 君、俊明兄、燕清姐姐、元宵姐姐等平平仄仄,又勾起咱的兴趣,早在一旁看得心痒痒的啦。 考兄是科博的一大才子,虽年逊于小刺猬,然闻道有先后,不时得到他的指教和关心,亦师亦友也。考兄加盟科博一年之际,见元宵姐姐贺以 忆江南 贺玲君博客一周年 ,我亦学舌并经昌凤兄和俊明兄指点,而作 忆 江 南 贺杨玲兄开博一年 : 多少夜, 槃 考键中游。睿智试求天地理,佳篇欲载世间忧。博客现良 璆 。 此后,小刺猬就开始聒噪不休、附庸风雅来了。未几日,被某博友称为正红星一级博论大师 的可真老师开博一年半。可真老师是我尊敬的师长之一,咱对哲学也比较感兴趣,从他那里我不但学到了不少知识,更学到正直、理性和严谨的人品文风。于是尝作七绝 贺 可真老师开博一年半 : 率直刚正品诚佳,严谨渊博句朴华。勤勉耕耘年半载,七百灼见伴星霞。 自称老邪的 李小文 先生,视角犀利独到、文风亦庄亦谐,特别是地震期间的不少思考十分精辟深刻,是我敬重的地学前辈,贺以拙草 忆江南贺李小文先生博客一周年 : 白驹隙,勤种屡佳篇。平易正派现字里,庄谐爱诤跃笔尖。老邪志贞坚。 2008 年 8 月初 ,正值我大学毕业进入地化所攻读研究生十五年,时光飞逝、情愫依旧,于是有了这首 七律毕业十五年感怀 : 在学舌新韵期间,还经历了科博上一度掀起风波的施琪事件。虽然打油诗不考虑格律,但对锻炼构思和写作速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益处。因此,至少从这个意义上非常感谢施琪君(见: 打油和施琪 )。 二、新韵起步 不久,喜逢北京奥运盛会,各国健儿的精彩表现激起了小刺猬的诗兴,先后应景写下了 七绝 贺举重斩获八金 、 七绝 赞男子百米决赛 、 年轻的喝彩 赞 飞人 博尔特 、 赞乒乓球女单、男子百米接力 、 奥运诗两首:赞邹市明、马琳 、 七律 奥运闭幕抒怀 等八首律诗 ,并开始尝试诗画音的博文形式。其中,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是七绝 贺举重斩获八金: 奥运会后,通过新韵习作逐步把握了近体诗的格律,并不时得到昌凤兄、 融 君、 钟 先生、绥君等师长的指教和帮助,收获颇丰。其间,还多次与直人兄、元宵姐姐、建良兄等人就诗词进行交流、切磋,获益匪浅。呵呵,这里选取其中两首自我感觉比较不错的: 七律入学三十年抒怀 求知路上卅年逝,自愧学疏技艺拙。 曾抱玄成安世梦,时吟楚子索求歌。 开轩博大家邦道,伴月精深天地说。 志向前途寻至理,人生苦短莫蹉跎。 三、初试平水韵 经过中华新韵的习练后,在昌凤兄的多次建议下,小刺猬开始尝试平水韵。最初是在 春风化雨花齐放 忆林丛 老 师 一文中,以一首七绝聊表对恩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春风化雨花齐放,蜡炬成灰泪始干。 亲切音容时宛在,敦敦教诲记心间。 接着在诗画音科普类博文 八月桂花香 中,以七绝咏桂 为引 : 度度金秋风送爽,幽香缕缕伴思飘。仙居大地繁荫盛,曾共嫦娥舞九霄。又在博客点击 10 万之际,草作 七绝博客新起点抒怀 : 博杂娱乐逾百文,又会新朋老友存。十万台阶新起点,同心问道志鸿鵾。 呵呵,得到诸位师友的初步肯定后,便以两首七律正式开始小刺猬的平水韵时代: 七绝中秋杂感两首 (一) 秋风暗送几丝寒,桂醉神州伴玉蟾。 浅峡无言翻碧浪,何时两岸共团圆。 (二) 幽幽桂馥迎明月,惊报婴号始肃州。 本享天伦千里乐,却添悲愤万民忧。 接着又写下 七绝杂感两首 、 七律近日吏治有感 和 七绝贺神七发射成功 。 这一阶段以近体格律诗作为主,并多为应景之作,字句直白、意境浅显,大致可归于文学性不高的老干体。 仲秋时节,风清夜阑,直人兄清雅秀逸的俳句 惜 秋 宛如一缕淡淡的幽香从东瀛飘来。得赏佳玉自然爱不释手,细细品味后,尝试以类似的风格而作 秋夜读直人兄雅玉偶得三则 ,开始逐步找到做诗的感觉,其中的七绝和天净沙自我感觉还不错: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4022 次阅读|15 个评论
自作一首藏头诗
cutefay 2008-12-11 10:32
自作一首以国学传承打头的藏头诗: 国粹涵容广, 学经仁义高。 传输多学士, 承继众文豪。
个人分类: 诗书画作品|4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作一首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诗歌
cutefay 2008-12-10 20:02
自己做了一首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七绝: 三月芳菲烂熳开, 山间桃树蕾苞来。 桃花莫要心焦燥, 迟到芳香更斗魁。 这首诗采用仄起首句入韵的别格形式。一方面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典故,另一方面把我的名字的字意给刻画出来。更重要的是,这首诗表达了我的一种心境。对于我来说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属于迟来的。我的同龄人大多数都工作很多年有很多已经结婚了,自己还是个学生。虽然事业起步晚,但是我相信这之前的积累能够让我事业快速发展。 所做的这几首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
个人分类: 诗书画作品|5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作两首描写参加读书会场面的五言绝句
cutefay 2008-12-10 20:01
上周日参加了一个读书会,读书会上讲了诗词韵律,布置的作业是每人写几首近体诗。于是做两首描述读书会场景的五言绝句: 读书会友 论语涵容广 唐诗智慧多 阿袁传韵律 众友好雕磨 冬韵情 尔雅诗词意 沧浪众子情 冬风寒万物 聚会暖人丁 第一首诗描写了我们读书会研习了论语和唐诗格律,大家一起互相研讨的情景。阿袁是主讲诗词韵律的老师,这首诗中引用了当天习读的论语中引用诗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典故。 第二首诗描写尽管天很冷,但是阻挡不了大家的读书会热情。不过这首诗的某些字句有些牵强。没有第一首自然流畅。这首把当天阿袁讲的沧浪二字给加进去。不过感觉加进去有些牵强之嫌。
个人分类: 诗书画作品|5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