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王老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鸿飞老师初印象
热度 10 yunfeng1990 2012-12-6 12:58
盼望着,盼望着,期盼已久的王鸿飞老师(直呼其名了,希望王老师不会介意)终于得空来化学所做报告了!这一次他回国主要是受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凯院长的邀请来做兴大报告的,当导师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开始期待着这一天了,今天梦终于圆了! 第一次听说王老师是在年初调剂的时候,在目前导师的简历里看到的。当时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特别亲切,就开始查他的资料,当看到他简历的时候我震撼了。立刻就注册了科学网来看他的博文,慢慢的被他的文字所吸引,就开始崇拜,就幻想着哪一天能见到他,能现场听听他的报告。基于对王老师的崇拜,从决定调剂到干老师门下的那一刻起在心里就没有动摇过,因为我喜欢王老师所传承的这种学术氛围。 今一大早我就赶着乘车高峰期坐了一个多小时地铁来到化学所3#101会议室,我竟然是第一个到会场的。大约过了十几分钟,邓师兄陪着王老师过来了,师兄刚刚介绍说我是干老师的学生。王老师就非常和蔼的跟我握手并说“我们在科学网上认识的,我知道”,当时真的是很高兴啊,随后88岁的朱起鹤院士也来到会场。化学所的郭老师主持了会议,王老师先是简单介绍了西北太平洋实验室,然后做了《亚波数分辨率表面非线性光谱》的报告。报告中包括了以前在化学所做的一些原创性的研究(相位匹配、零位偏角等),王老师在国际上一直很有名声,对SHG和SFG的研究进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提到非线性光谱相对于线性(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优势,SFG能得到更多的信号峰并用SFG光谱纠正了以前人们用红外光谱得到的一些错误的结论。随着仪器的发展,现在用的宽带飞秒激光相比于以前的皮秒激光可以做超快动力学研究,信噪比也会更好,但是分辨率比较差(回所以后我应该是用飞秒激光)。基于这几天我对SFG的思考和在功能材料讨论课上跟大家讨论关于SFG能否应用于固体纳米表面的研究王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只是局限于对得到的大量数据难以分析,所以很多人望而止步不敢研究,以至于目前国际上用SFG研究固体纳米表面的研究不多。以我目前菜鸟水平对于非线性光谱的理解,王老师的报告能听的10%已经很满足了,以后还需要多加的学习才是。然而,通过这次报告我对于目前的方向更加感兴趣了,虽然仪器设备比较昂贵,目前做这方面研究的groups不太多,但它可以应用到包括化学、生物、纳米、溶胶在内的好多表界面的分析,路看起来很窄实际上还是很宽的。虽然也有人在很权威的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对此研究做出过很负面的评价,但王老师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条路是可以走下去的,他在用实际行动去引领整个非线性光谱学的研究潮流。王老师的语言让人听了很舒服,没有大牛的架子,非常和蔼平易近人,互动交流环节也讨论的非常融洽,我也很喜欢这种氛围。稍微遗憾的是我没有跟王老师面对面交流,因为有太多的疑问不知道从何说起;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只有心存回忆,满怀感恩,期待下一次相遇! 虽然稍有遗憾,但已经很满足了,期待与师爷的下一次相遇! 房辉 2012-12-5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868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老师如何激发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
热度 3 chenbinmse 2011-9-10 11:40
我们经常听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 等诸如此类的名言,我们也听说 “ 兴趣要从小培养 ” ,那么对于老师们来说,如何启蒙学生的兴趣,以及当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如何正确引导他们不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且艰巨的问题。今天适逢教师节,我以我高中物理老师的一个真实例子,从一个侧面窥探一下这个似乎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谨于此文深切纪念我的高中物理老师-王老师。同时,祝愿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算挺好的,这体现在考试分数上是比较高的。对物理这门课来说,虽然考试分数还不错,但自己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没有真正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用自己记孰的一些物理定理来解答试卷上的题目。后来上了高中,开始的时候还是大致延续初中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就题答题”,自然成绩也是不错的。直到有一天的到来,才使自己明确感受到了对物理研究的兴趣。自此以后,自己开始步入思考问题的行列并一步一步坚持下来。那么,物理老师王老师是如何激发和引导的呢? 王老师是我们班的物理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班的班主任。那时候,他特别年轻,和我们学生很能打成一片。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跟我们几个酷爱篮球的人去玩上几个小时。在高中那种考试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这成了我们最快乐和放松的时刻。至今回想起来,那种幸福的美景仍历历在目。 话题回到他是如何诱导我的物理研究兴趣的。清楚记得,那时我们学到了高中物理的电学部分-电路的串连和并联问题。当一个上午的第四节课上完后,我走上前去问王老师:“王老师,我现在有个问题把我弄糊涂了。是这样的,当我们手电筒( 3 节电池)在不用的时候,为了避免每次使用的麻烦,我们经常不是把 3 节电池都取出来,而是把其中的 1 节电池倒过来即可。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看不到灯泡亮的,自然我们也认为电池的电量是不会慢慢减少的。可是用今天学的电路的串并联理论, 2 节同向排列的电池加上 1 节倒向排列的电池,最终的结果是还有 1 节应该在工作啊,但为什么我们通常看不到灯泡亮呢?”王老师想了想,好像生活中的常识也的确是这样,确实不好回答。大概想了十多分钟后,王老师拉着我走到了我们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在那里,我见到了很多的物理仪器设备。王老师顺手拿来 3 节电池,按照我刚才问题的构想,连接好了电路。当开光闭合的时候,神奇的一幕发生了:灯泡真的亮了。当时我的感觉,现在其实也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但那种“惊愕”却渐渐激发了我对物理研究的浓厚兴趣。以至于后来,我学习物理是在用兴趣去学,是在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解答书本上的题目。我印象中还很深刻的思考过的一个问题是“太阳光传到地球要好几分钟,但为什么我们一抬头就能见到阳光呢?” 后来,凡是我问道的一些书本上没有的问题,王老师总是会耐心的引导我去思考,其实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一定要有个固定答案。在王老师的激发和在以后的逐渐引导下,我对物理有了浓厚的兴趣。我现在的专业虽说是材料学,但我更多的还是在从事材料中物理行为方面的研究。从高中时的一个偶然,老师没有敷衍了事的草草回答,而是用亲历亲为的实验,点燃了一个学生的科研乐趣,以至于他现在从事的行业也和这相关,可见激发和引导兴趣的重要性。如何去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上面的例子或许能有点启发意义。 如今,王老师离开我们了,他走的时候才四十多岁,得的是脊髓星形细胞瘤。如此年轻,他却轻轻的走了;谁的眼泪在飞,凄楚痛哭的旋律凝露生命的无奈与宝贵。谨以此文深切纪念敬爱的王老师!也祝愿所有的老师都保重身体,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幸福长寿!
个人分类: 师生情谊|8580 次阅读|6 个评论
请给予我力量!工大,我来了!
wangyanhui 2011-8-17 16:24
唐山之行,和王老师见面之后,感觉坦然多了,也多了奋斗的劲头!王老师挺照顾我,允许我考在职的博士生,很感谢! 下一步是了解华电的人事政策变了没变,准备报考;好好复习,必须抓住这次机会!目前考虑能在职就在职,毕竟机会太宝贵! 这个暑假过得太憋屈。想挣点快钱,早日买车。结果没想到赔了不少,还整天盯盘,耽搁了不少事。股票只能先放着吧,不折腾了,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算。不能把正事耽搁了。一个假期得出一个结论:本人根本不适合炒股;尤其是短线和超短线!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生活吧!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王老师的所得税的“疑问”
liwei999 2011-6-16 23:12
但愿是镜某理解错了。回答王老师的所得税的“疑问”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6/2011 05:23:34 个税起征点:民众 vs. 专家 是王老师的博文,热点是“超八成网络意见不赞成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 拜读了王老师的博文之后,镜某发现很可能所谓“超八成网络意见不赞成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的原因是来自 对所得税的误解 。镜某说道:按北京的房价,很可能没有几个人要交“所得税”。一个人在京城里能有3千每月的“所得”,应该是不容易的。 所得 的概念与 收入 不同。是收入减去为获得收入而付出的成本。活着就要有衣食住行的费用。这个部分的成本是不应该课税的。如果允许的话,就可以有“人头税”了。即活着就要给政府缴税。 被减去的东西 还可以有许多,比如说负债的一部分,保险的一部分、赡养子女、老人的部分、捐出的部分、遭遇小偷等等的临时损失。当然不会是都减去,但可以考虑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今天税法里没有,明天也可以加进去。因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和谐社会需要的。 王老师底气很足地说: Quote Income tax,翻译成“所得税”,就是指你的收入,而不是收入减去为获得收入而付出的成本得到的余额。法律上说的“个人所得税”就是这个概念。 这不是我能发明的。 但是镜某也很有底气,因为即便是文科人设计的税制也不会如此“弱智”。 收入与所得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妨看看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 所得 , 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八百元后的余额 ,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这是1999年的修正税法。当时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在今天看来,有些太低了。因此“专家们”商议将八百提到三千。 如果说月收3000元可以一分不交的话,不知是否还会有“超八成网络意见不赞成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的事情。 镜某的理解是“月收3000元可以一分不交”。3000意味着一天100元的“生存成本”,应该是个比较合适的额度。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悼念大学辅导员王老师
liuzaiqun 2010-3-6 14:36
3月3日凌晨4时4分,我们的大学辅导员王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与食道癌进行了5年坚强的斗争,一直很乐观地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遗憾的是,辅导员还没有退休,只有55岁。但与病魔进行了5年的斗争。 3日上午,在芜湖的同学通过手机短信、QQ群和5460网站,把王老师永远离开我们的消息发向了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美国等各地。同学们纷纷表示深切的哀痛和哀悼。 3日、4日,辅导员的82级学生、86级、88级、92级学生纷纷乘车从合肥、南京等地赶到芜湖,还有的坐飞机从北京赶到芜湖。来到的同学敬献了花圈、花篮,并在老师的遗像前叩首或者鞠躬,并慰问了我们的师母及老师的孩子。 5日上午9:20分在芜湖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8:40参加告别仪式的人在凤凰山宿舍区统一候车前去。 辅导员对我们的恩情,既是师生父子关系,又是朋友亲人之交。 师恩难忘,愿老师英灵安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老师要回国啦
blsm 2008-12-15 20:11
博客大赛后,博文的更新速度不自觉地慢了下来,虽然客观上的确是有点忙。 今天无意在查询文章时,竟然看到了航模的相关消息,再一看日期好像就在不久前,因为一直没和王老师留具体的联系方式,所以赶快去王老师博客上看,哈。王老师真够意思, 百篇博文大纪念上 还记挂着自己的承诺,着实感动啊。 我也没忘记科学博客大赛开幕式一等奖获得者高孟绪同学,请准备好航模飞机,我也会备好450元人民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顺便给王老师的报告做个宣传,哈 学术报告:纳米科技,开放获取 报告人:王志明,美国阿肯色大学研究教授 时间:12月18日(周四)14:00-16:0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微纳米研究院大楼102会议室 摘要: 什么是纳米科技?诺贝尔奖得主Smalley五年前引发的争论还在继续。什么是开放获取?2008年有了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日(10/14)。施普林格作为世界最大的科技出版公司之一,于2006年推出了它第一份开放获取的专业学术期刊,纳米研究快讯(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NRL)。NRL主编王志明将以自己的科研专长外延量子点为出发点,鸟瞰纳米科技,论述开放获取的纳米科技对中国科研人员学术生涯的意义,以及对社会大众的深层含义。 王老师很谦虚但又很自信,哈。 (这次回国,实在是走得很匆忙,报告到现在也没准备,这个摘要也是临时草拟的。不过,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心里。在飞机上和到达上海后的时间也是可以把报告准备好的。) 进入研究所读博后,常常怀念在大学读研的日子,偶尔可以听个感兴趣但与学科不是特相关的报告,然而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王老师回来后,俺的航模也算在年前有个交待了,期待与王老师的相见,我觉得他会是一个很cool又很帅的家伙哦,俺是又想和他见面又怕和他见面,因为他说 :“我对此次科学博客大赛比较感兴趣,背后有一个原因是要更多地了解80后们,看看他们是否能为未来科技出版交流带来新的希望。” , 俺对这方面可是不太了解啊,而且王老师对我期待的希望能写个关于航模知识方面的博文俺到现在还没有写呢。。。
个人分类: 心情随笔|4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