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颁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江湖后浪谁家强?︱iCANX研究生学术联赛完全获奖名单
张海霞 2020-8-24 09:34
​十大赛区耀东方, 三十导师比精良, 六十后浪抢登场, 六场比赛闪 光芒 , 十大评委点评强! 江湖后浪谁家 强? 学术联赛见真章!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年学生最佳论文评审委员会以及颁奖
Fangjinqin 2019-11-12 17:39
              学生最佳论文评审委员会合影2019、10、11
个人分类: 科学论坛|3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年JPS创新奖提名征集正式开始!
WileyChina 2015-11-17 10:09
高分子科学杂志创新奖 Th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nnovation Award 从2012 年起开始设立, 表彰40 岁以下的有杰出研究创新和成果的高分子科学家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在此郑重 征集第五届的国际奖项的提名 。 该奖项包括 参加ACS主办的与 Polymeric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 (PMSE) 有关的研讨会, ACS Fall meeting 晚宴上出席表彰,5000 美元的奖金,以及 颁奖年 ACS Fall meeting 的1000 美金路费。 该奖项提名需要 提交一页纸的文件,陈述为什么被提名人的研究创新性值得表彰,以及被提名人的最新简历一份。 请将提名于 2016 年1 月19 日前发送至 jpschem@wiley.com 或 jpsphys@wiley.com 过去的四个奖项颁给了探索聚合物体系物理和化学新领域的年轻科学家。以前的获奖者包括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 Christopher Bielawski ,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Ryan Hayward ,佛罗里达大学的化学系副教授 Brent Sumerlin ,以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化学工程和材料学教授 Rachel Segalman 。 2016 年提名正式开始了!~ Associated Title(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原文: Th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nnovation Award wasestablished in 2012 to celebrate significant research innovation andachievement in a polymer scientist under 40. Th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s again proud to announce the call fornominations for the fifth year of its international award. The award consists of a symposium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Polymeri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MSE) Division of the ACS anda dinner in recognition of the recipient at the ACS Fall meeting , a $5,000 prize, and travel expenses of up to$1,000 to the ACS fall meeting for the award year. Nominations for the prize should consist of a one-page documentfrom the nominator in support of the nominee explaining why the innovativenature of their research deserves recognition and an up-to-date CV from thenominee. Please send nominations to jpschem@wiley.com or jpsphys@wiley.com before January 19th, 2016. The past four awards were given to young scientists exploringexciting new fields in the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mer systems. Previousaward winners include Christopher Bielawski,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the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yan Haywar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ymer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BrentSumerlin, then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Florida; and Rachel Segalman, Professor in both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Material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Let the 2016 nominations begin!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2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数学》举办第一届优秀论文颁奖活动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3-11-11 16:04
《中国科学:数学》第一届优秀论文颁奖活动于2013年11月3日下午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同时,《中国科学:数学》新一届编委会召开了2013年度第二次正副主编扩大会议,本届正副主编、上届正副主编、优秀论文作者、《中国科学》杂志社领导及编辑部成员参加本次会议。 颁奖活动由《中国科学:数学》主编袁亚湘院士主持。 袁亚湘院士和杨乐院士在主席台 主持人首先简要介绍了优秀论文评选的过程。此次优秀论文评选历经一年多的筹划和推荐评审,经全体编委从2007至2011年发表的1000余篇英文文章中推荐、近400位国际专家投票,最终确定3篇获“优秀论文奖”和5篇获“优秀论文提名奖”文章。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三篇文章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陆启铿院士、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张寿武教授。 陆启铿院士多年来主要从事多复变函数数论、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如今80多岁高龄的陆院士仍然活跃在学术圈中,此次其获奖论文将有界域嵌入到有限秩的无限维Grassman流形中去,实现了一个实质性的推广,彰显了华派高超的计算能力。彭实戈院士长期致力于随机控制、金融数学和概率统计方面的研究,在随机控制理论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次线性期望下的随机分析不仅是对经典随机分析理论的推广,也是研究数理金融的重要数学工具,彭院士的获奖文章系统地综述了近年该领域中所取得的若干重要进展,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已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华裔数学家张寿武教授此次的获奖论文是在其系列演讲的基础上形成的,讨论的Shimura curves 是当今数学的前沿课题,结果意义重大,文章影响深远。 另外5篇优秀论文提名奖的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哈佛大学的萧荫堂教授、复旦大学邱维元教授等。 《中国科学:数学》上届主编杨乐院士向到会的优秀论文奖获得者陆启铿院士和彭实戈院士颁奖,《中国科学:数学》本届正副主编向到会的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 杨乐院士为陆启铿院士颁奖 《中国科学:数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由上届主编杨乐院士号召发起,旨在通过优秀论文评选促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提升文章品质,扩大本土原创刊物的国内外影响力,提高读者的关注度,以此吸引国际优秀论文,把《中国科学:数学》办成国际一流数学期刊。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数学》编委会的鼎力支持以及数百名海内外数学家的帮助。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中国科学报 :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11/279873.shtm 科技日报 :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11/07/content_232325.htm?div=-1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9346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年度CCF(计算机学会)颁奖大会在北京长城饭店召开
热度 2 shenhuawei 2012-1-9 14:07
2012年1月7日晚,题为”责任 创新 奉献“的 CCF 2011年度 颁奖大会在北京长城饭店召开,颁发了优秀博士论文奖、青年科学家奖和终身成就奖。 优秀博士论文奖及提名奖: 作者 培养单位 论文题目 导师 施晓晗 浙江大学 高质量大规模网格形变技术 鲍虎军 韦世奎 北京交通大学 基于信息融合的多媒体内容搜索 赵耀 俞扬 南京大学 演化计算理论分析与学习算法的研究 周志华 陈天石 中国科技大学 演化算法的计算复杂性研究 陈国良 陈韬 清华大学 基于图形交互的互联网图像合成及绘制 胡事民 张逢喆 复旦大学 公共云计算环境下用户数据的隐私性与安全性保护 臧斌宇 钱宇华 山西大学 复杂数据的粒化机理与数据建模 梁吉业 王铁磊 北京大学 面向二进制程序的漏洞挖掘关键技术研究 邹维 汪黎 国防科技大学 面向软件管理片上存储器的编译优化技术研究 杨学军 张笑钦 中科院自动化所 复杂场景下目标的跟踪与姿态估计 胡卫明 汪国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miRNA 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与调控功能分析 王晓龙 陈汉华 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对等网络的大规模内容检索研究 金 海 董 玮 浙江大学 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 陈 纯 龙国平 中科院计算所 局部性制导的多核 / 多线程处理器片上资源共享研究 徐志伟 沈华伟 中科院计算所 复杂网络的社区结构 高庆狮 青年科学家: 徐恪 清华大学 於志文 西北工业大学 李翠萍 人民大学 终身成就奖 徐家福 中科院软件所 杨芙清 北京大学
6302 次阅读|4 个评论
获奖太意外,领奖的路太多意外
热度 27 xqhuang 2011-11-3 11:07
获奖太意外,领奖的路太多意外 五月份,在赵彦先生的鼓动下,参加了“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中,用了一个小时写了“中国科学院需要六个反思”,没有想到最后获得三等奖。 征文办公室通知11月1日去北京颁奖,13:30-15:00 “与院长面对面”座谈会,15:15-17:00 颁奖典礼。提前一个星期定好11月1日去北京的最早航班(7:50),正常情况9:20到北京,心想有四个多小时的提前量,足够了。人算不如天算,4:30分起床,简单洗漱吃早点,5:30打的,6:30到机场,7:20准时登机,7:50机内广播通知因大雾,飞机无法准点起飞,等到8:30有不少旅客开始骚动,手机响个不停。这时空姐推着餐车出现了,吃“中午饭”!话说吃人的嘴软,一份炒面、一个面包、一杯咖啡,大家都安静了。10点飞机还是不能起飞,这时候大家反而变得非常淡定,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希望并不可怕。正打算打电话告诉征文办公室,我可能无法参加座谈会和颁奖典礼时,空姐出现了,她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飞机要起飞了。10:20飞机升空(天,在飞机内足足闷了三个小时),11:50到了首都机场,算了一下还是有可能在1:30前赶到现场,人生有时候是为了这一丝的希望活着、努力着? 大概12点上了的士,司机说不知道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哪,我就让他开到玉泉路地铁站。实在有点困,不知不觉中打起盹了,突然听到司机说:“到了!”,睁眼环视车外感觉不像地铁站,疑问:“到了吗?”,司机回答:“下车往回走200米,过马路就是玉泉路地铁站!”,“师傅,我有急事,您还是把车开过去吧!”,司机:“现在要到地铁站只能往前走,再绕一个大圈更花时间,你今天运气比较好,没有堵车,否则两个小时都到不了这!”。一看时间已经是1:10,车外有人在等车了,只能交钱下车,再一次领教了首都的哥的厉害! 狂奔到研究生院礼堂,一看时间1:20,总算松了一口气。问接待人员,被告知座谈会在另一个地方,1:25分赶到座谈会现场,座谈会还没有正式开始,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内衣已经完全湿透了,拿上两包小纸巾就往楼尽头的卫生间跑,用最快的速度把内衣上的汗水吸掉一部分。回到座谈会室,人员基本到齐,武夷山老师与白院长是真正的面对面,我的对面放着赵彦先生的名牌,遗憾,到座谈会结束他一直没有出现。 3:00座谈会准时结束,3:10分左右到达颁奖现场,说真的,当时头有点晕,有湿内衣冰凉、中午没有吃饭的因素,最大的原因是场面太壮观了,我想象中的场面:(几十个人,领导把奖品颁发给获奖者,握个手、照张像,大伙一起谈谈感受,结束)。领导、嘉宾和获奖代表合影完,颁奖典礼正式开始,主持人是大名鼎鼎的李杨(因为有疯狂英语的李阳,李杨老师幽默了一把),这时征文办公室的一位小女孩过来,她递给我一张颁奖仪式提示,她说:“今天上午已经进行了彩排,就我没来得及参加,并告诉我三等奖颁奖结束后,其他获奖者下台时,我必须一个人留在台上,主持人会请我谈获奖感言!”,听完真的有点想尿裤子的感觉(大宝语),这比上战场还考验人! 虽然事先根据自己想象的场合,像武夷山老师一样也准备了一份获奖感言,可明显不能在这种大场合用,比如:“创新,它不是集体在大庭广众口号式的口腔运动,而是个体偷鸡摸狗式的脑部活动。。。”,完了,脑袋瞬间一片空白!反复提醒自己:不能再开炮,要送鲜花了!稀里糊涂地走上台,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只记得:11月1日,双脚,世界第一。如果再说,我估计只能喊中国科学院万岁!。。。 晚上在高能所专家招待所用餐,饭后就感觉不舒服,头痛发烧,吃了两片银翘片,喝了两大杯水,一夜上了n次厕所,。。。折腾!感受:中国人太能折腾了,能把一个小小的征文活动折腾成一场大戏,如果哪天有人拿个诺奖,他/她非被折腾死不可。在座谈会过程,我一直注意白院长,能感觉出他的疲惫,相信他也不想折腾、也不想被折腾,可中国就有这样的魔力,大家不知不觉中头脑发热,就开始折腾、开始运动。 说一句奖后感言:如果我们能把奖台上的创意用在科学舞台上,中国何愁没有诺贝尔奖?要做大学问,就不要轻易上奖台! 最后感谢赵彦先生的邀请,感谢征文办公室同志的辛勤工作和精心安排,祝中科院早日“走出”世界第一!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4381 次阅读|80 个评论
[转载]IACAP庆祝25周年年会
热度 1 gl6866 2011-1-22 11:55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and Philosophy (IACAP)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ACAP : celebrating 25 years of Computing and Philosophy (CAP) conferences Conference Theme: “The Computational Turn: Past, Presents, Futures?” Aarhus University – July 4-6, 2011 Important dates Feb 15, 2011: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March 15, 201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April 15, 2011: Early registration deadline NB: up to six bursaries of $500.00 each will be awarded to the authors of the best PhD student or post-doc papers, in support of travel and related costs for attending IACAP’11. Organizing Chair Charles Es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Studies, Aarhus University) imvce@hum.au.dk KEYNOTE SPEAKERS Presidential address : Tony Beavers, “Is Ethics Computable, or What Other than Can Does Ought Imply?” Covey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Terrill (Terry) Ward Bynum,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South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Center on Computing Society Additional keynote to be announced. Program Committee / Comité scientifique · Tony Beavers (University of Evansville, USA: President, IACAP) · Philip Bre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University of Twente, Netherlands · Gordana Dodig-Crnkovic, School of Innovat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Mälardalen University, Sweden · Luciano Floridi,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and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 Jean-Gabriel Ganascia (Paris VI, Director of Laboratoire d’informatique de Paris) · Ruth Hagengruber, University of Paderborn, Germany · Soraj Hongladarom (Philosophy,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Bangkok, Thailand) · Teresa Numerico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Rome) · Carson Reynolds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okyo) · Jean Sallantin, Directeur des Recherche au Laboratoire d'Informatique, de Robotique et de Microélectronique de Montpellier (LIRMM) (LIRMM), France · Johnny Søraker (Philosophy, Twente, Netherlands) · Mariarosaria Taddeo (Philosophy, Hertfordshire, UK) · Jordi Vallverdú, 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 Philosophy Department, Spain · Jan van Leeuwen, Universiteit Utrecht, Center for Algorithmic Systems,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Lorentz Fellow (Lorentz Center for the Science), The Netherlands · Jutta Weber (Philosophy, Braunschweig / Vienna) Committee: best PhD /post-doc paper awards (including bursaries) Chair: Johnny Søraker (Twente: j.h.soraker@utwente.nl ) Conference Theme, “The Computational Turn: Past, Presents, Futures?” In the West, philosophical attention to computation and computational devices is at least as old as Leibniz. But since the early 1940s, electronic computers have evolved from a few machines filling several rooms to widely diffused – indeed, ubiquitous – devices, ranging from networked desktops, laptops, smartphones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long the way, initial philosophical attention – in particular, to the eth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devices (so Norbert Wiener, 1950) – became sufficiently broad and influential as to justify the phrase “the computational turn” by the 1980s. In part, the computational turn referred to the multiple ways in which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and usability of computers allowed philosophers to explore a range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interests – e.g., in log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hilosophical mathematics, ethics, political philosophy, epistemology, ontology, to name a few – in new ways, often shedding significant new light on traditional issues and arguments. Simultaneously, computer scientists, mathematicians, and others whose work focused on computation and computational devices often found their work to evoke (if not force) reflection and debate precisely on the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their research. These two large streams of development - especially as calling for necessary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s that crossed what were otherwise often har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 inspired what became the first of the Computing and Philosophy (CAP) conferences in 1986 (devoted to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Since 1986, CAP conferences have grown in scope and range, to include a bewildering array of intersections between computation and philosophy as explored across a global range of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In keeping with what has now become a significant tradition, IACAP’11 will accept presentations across this array and range.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recognize and celebrate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CAP conferences, we specifically encourage submissions that include attention to the past, present(s), and possible future(s) of their foci as expressions of this computational turn. SUBMISSIONS – due February 15, 2011 Authors should submit an electronic version of an extended abstract (total word count approximately 1000 words) to the chair of the track most closely affiliated with the proposed paper topic(s): see list of tracks and chair(s) below. The file should also contain a 350 word abstract that will be used for the conference web site/booklet. NB: if you are a PhD- or post-doc student who would like for your paper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travel bursaries, be sure to indicate this in your submission. PROGRAM The conference is interdisciplinary: we invite papers from philosophy, computer science, robotics, engineering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Papers can address one (or more) of a range of topics at the conceptual crossroads between philosophy and computation, including: biocomputing, AI, logic, cognition, ontology, knowledge systems, simulations, robotics, affective computing, epistemology, information ethics (including robot ethics), histo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se. IACAP’11 will promote scholarly dialogues on all aspects of this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al turn of society and the use of computers and robots in the service of philosophy. TRACKS NB: for complete track descriptions, see: http://www.ia-cap.org/IACAP_2011_CFP.pdf I. Philosophy of Computer Science Chair: Raymond Turner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ssex: turnr@essex.ac.uk ) Chair: Rainhard Bengez ( Philosoph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nd Carl von Linde-Akademie, TU München: bengez@cvl-a.tum.de ) II.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and Cognition Chair: Orlin Vakarelov (University of Arizona: okv@u.arizona.edu ) III. Robotics, AI, and Cognitive Systems Chair: Matthias Scheutz (Tufts University: mscheutz@cs.tufts.edu ) Chair: Mark Bishop (University of London: m.bishop@gold.ac.uk ) IV. Technosecurity: from Everyday Surveillance to Digital Warfare Chair: Jutta Weber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raunschweig: jutta.weber@tu-bs.de ) Chair: Doris Allhutter (Institut für Technikfolgen-Abschätzung, Ö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doris.allhutter@oeaw.ac.at ) V. Information Ethics / Robot Ethics Chair: John Sullins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CA: john.sullins@sonoma.edu ) Chair: Mark Coeckelbergh (Twente, the Netherlands: m.j.k.coeckelbergh@utwente.nl ) VI.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Chair: Jan van Leeuwen (Universiteit Utrecht: jan@cs.uu.nl ) VII. Social Computing Chair: Gordana Dodig-Crnkovic (Mälardalen University, Sweden: gordana.dodig-crnkovic@mdh.se ) Chair: Judith Simon ( Institut Jean Nicod (ENS) , Paris: judith.simon@ens.fr ) VIII. IT,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Chair: Soraj Hongladarom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Bangkok: s.hongladarom@gmail.com ) Chair : Philip Brey (Twente: P.A.E.Brey@utwente.nl ) IX. Surveillance, sousveillance … Chair: Jean-Gabriel Ganascia (University Pierre et Marie Curie, Paris: Jean-Gabriel@Ganascia.name) Chair: Anders Albrechtslund (Aarhus: alb@hum.au.dk ) X: SIG Track –Machines and Mentality Chair : Marcello Guarini (University of Windsor, Canada: mguarini@uwindsor.ca ) Chair : Paul Bello (RPI: paul.bello@alum.rpi.edu )
1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颁奖晚会背后的人和事
STS 2010-6-19 11:33
博客大赛颁奖晚会落下帷幕,做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现场协调负责人,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千忙、万忙之中抽时间来研究生院,招待不周,请多多原谅。 晚会现场非常荣幸见到了黄安年老先生和陈儒军老师,与他们聊天很长见识,很轻松,陈老师是这次大赛的大赢家,那么多奖品不知带回中南大学是否方便,如果不方便欢迎捐给研究生院啊! 大宝的相声是相当不错的,相信大家也有同感。晚会结束之后,那把关羽大刀被我扫荡来了,当然还得谢谢大宝的慷慨。没有你,哪来的大刀啊!也非常佩服你写的那本《玩进科学院》,没想到在相声里面还给自己做广告(我这也是在给你做广告啊,算是对大刀的感谢了)。 祝贺二傻子得到的大熊,当时我就座你后面,也座在熊的后面,真想把那个大熊抢过来拿走。但那个大熊做装饰可以,就不要给孩子玩了,毛绒的,对肺不好。 杨丽大姐也不容易,那么大老远的替杨芳来领奖品,而且还带着孩子。不过小朋友还是挺机灵的,将来肯定能超过她小姨。 盖博士的发言也是相当的精彩,至少把杨芳姐夫震憾了,在后台连连说好,说青年人有朝气,有影响力,能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去。 还有我们应该感谢晚会所有志愿者(当然包括我自己),他们为了晚会的顺利进行,或者处在舞台背后,或者在角落里,默默无闻,没有一声怨言。我为这些兄弟们默默支持我的工作表示感谢。 不多说了,明年颁奖,欢迎大家再来研究生院。
个人分类: 评论|417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颁奖晚会视频
STS 2010-6-19 11:13
博客大赛颁奖晚会结束了,相信观看了的朋友一定会觉得过瘾,尤其是大宝的相声。 不知大赛组委会能否将晚会录像上传到网上,这样咋晚没看到视频的博主也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或者哪位看官知道现在能看的地址也发一个,俺也去看看。
个人分类: 评论|3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CN域名杯第二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闭幕式暨颁奖晚会
MissJinjin 2010-6-18 09:46
2010年6月18号,即今天晚上7点,CN域名杯第二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闭幕式暨颁奖晚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举行。 怎么说我也积极参与了,虽然写的文章数量有限、质量有限,但还是要去见识一下各位大虾们。不知道谁是头奖呢? 各位,晚上见哈! 哇塞,终于要见名人啦,好激动哦!O(_)O~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颁奖之后,提议博主一起high
STS 2010-6-10 16:49
各位博主: 博客大赛结束,颁奖晚会在即。对于各位博主来说,这将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好机会,大家平时都是在网上交流,能有一个机会当面讨论。面对面的交流应该是另一种美妙的感觉。 颁奖晚会安排在下周五晚上七点到九点,根据日程安排,估计得接近九点半结束。不知各位博主是否有意聚一聚,提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家下午四点到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校区,聊天吃饭,然后一起去晚会现场;另一种方式是晚会结束后,大家相聚出去high,但估计各位博主的奖品就不好拿了 不知大家意向如何?都发表一下意见啊
个人分类: 评论|3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泄密!博客大赛颁奖晚会节目
STS 2010-6-10 16:09
博客大赛结束了,目前大家最期待的应该就是颁奖晚会了。除了能见到众多只能在网上交流的参赛选手和颁奖嘉宾以外,晚会安排的文艺节目也是当晚的亮点之一。刚才去看了颁奖晚会的彩排,节目不但有武术表演,舞蹈《nobody》之外,还有相声等节目,而且节目的质量还是瞒高的。 下周五晚上,大家不见不散啊!
个人分类: 评论|2970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术促进会颁发走访百名博士活动奖
neuliulei 2010-3-23 20:5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颁奖【组图】
pup 2009-12-24 17:25
200年12月22日(周二)下午14:00,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大厅举行了2009年(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颁奖仪式。我社的《科学的旅程》以票数最高荣当榜首,我有幸见证了该仪式。 副馆长陈力主持仪式 馆长詹福瑞介绍本届评选情况 副馆长魏大威宣读获奖名单 专家评审委员王渝生致辞。 北大 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凤珠致辞。 获奖的十种图书名单 《科学的旅程》 《风风雨雨一百年》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简明新全球史》 《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 《吴冠中画作诞生记》 《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 《亲爱的安德烈》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北大出版社占2种:《科学的旅程》《简明新全球史》 王渝生的发言: 总评一年一度的文津图书奖到今年已经五周年了。逢五逢十是大庆,是应该大大庆祝一番的。   为学术津梁,做文化使者,作为图书的收藏者和管理者,国家图书馆通过文津图书奖在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这三者之间建立了联系的纽带,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实在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每年都企盼着文津图书奖的选评活动。一则是提前好几个月,国图就派人送来了一大箱初评选出来的50来种图书,让我每天晚上都有一顿丰盛的精神夜宵,倘佯在书海里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二则是参加终评会议,可以同国图的馆长和各位评委一起交流切磋,讨论甚至争论对参选书籍的看法,这大大提高了我读书的品位!三则是出席颁奖典礼,与那些熟悉的或者初次谋面的获奖书籍的作者和出版人济济一堂,交谈中获益匪浅,甚至可以说是净化了心灵!   文津图书奖每年产生10种获奖图书,30种推荐图书,其中翻译作品不超过1/3,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不少于1/3,这就鼓励了原创性的作品,同时也鼓励了科学普及的作品,重视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获奖图书和推荐图书,既有大部头的名家名著,也有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小品,严肃的,活泼的,亦庄亦谐,老少咸宜。例如,本次评选出来的获奖图书,既有以全球史观把全球化历史化、历史学全球化的《简明新全球史》和酌古斟今的编年体《科学的旅程》,又有聆听季羡林娓娓道来的《风风雨雨一百年》和将文与画巧配姻缘的《吴冠中画作诞生记》;既有严肃的《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和《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又有自成一格的《风化成典:西藏文化故事十五讲》和《亲爱的安德烈》;既有政论文式的《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又有诙谐的《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居然把视觉、听觉和味觉联系在一起,极富趣味性和吸引力,这不禁使我想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一句名言: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英国化学家波特则说过:五岁的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好奇、好问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而这也正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只有好奇,对未知世界抱有惊讶的态度,才能有所发现;只有好问,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的激情,才能有所发明。文津图书奖五岁了,他也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也好奇,寻觅世上的好书;他也好问,这些好书好在哪里?于是搜集,选评,审读,讨论,得出结果,写出评语,推荐介绍,力图影响社会。 王渝生推荐《科学的旅程》的评语: 《科学的旅程》是一部关于科学发展的编年史著作从古代的科学萌芽到中世纪的科学蒙难,从16世纪的科学革命到17世纪的近代科学,从18世纪的理性时代到19世纪的综合时代,从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科学到20世纪下半叶的科学前沿,一共五编56万字。   该书对每一历史时期的科学发展,都是分三个部分进行考察: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科学与社会。讲到近代科学革命,本书从哥白尼到牛顿,从维萨留斯到哈维,分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门类,描述了从16世纪近代科学革命到17世纪近代科学诞生的全过程,得出了既是尊重历史的又是合乎逻辑的结论。最后,作者在书中的重大科学事件描述中,突出了人的因素,因为科学不仅是知识,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本书的描写重在科学发现的过程,包括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使读者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伟大。   我以为本书也完全可以作为我国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教材,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服务。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王渝生
个人分类: 书天堂|4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9-21科学共同体要闻
kejidaobao 2009-11-12 15:16
10月31日,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科学巨星钱学森院士在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卓越的学术成就与珍贵的道德品格使钱学森在全社会享有崇高声誉。图为1986年6月钱学森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后向热情的科技工作者合手致意。 (图片来源中新社) 《科技导报》编辑部 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发 10月23日,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为获奖者颁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等出席。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中国地质界的最高荣誉,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善文等14位在地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获奖。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2009国际工程教育大会 以融合互动创新为主题 10月21日,2009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国近500名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的工程教育专家、大学和企业领导,以融合互动创新为主题,共同探讨面向企业需求、服务科学发展的工程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主持。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合会创始主席Claudio Borri、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等7位中外著名专家学者、企业领导作大会特邀报告。大会设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创新人才成长之路、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教育3个分会场,并就教育与企业关系话题展开了高端对话。大会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9家全国学会和多家国外知名学术团体联合承办。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聚焦体制改革与数字化建设 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水平的标志之一。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科技期刊,特别是各学科具有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科技期刊迫在眉睫。在10月27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暨2009上海国际科技期刊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杨福家院士在他的主题报告中如是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是中国科协于2004年创办的一个连续性学术交流品牌项目,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上海市科协承办,分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创新、科技期刊的评估体系与科技期刊发展、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和集团化发展、开放存取等出版新形式与科技期刊发展、大众期刊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战略5场分组报告会,来自国内外近400名期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与数字化建设主题做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中国航空学会杰出贡献奖等颁发 10月20日,中国航空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谭瑞松等领导到会祝贺。会上,授予丛日刚、范肖梅等12位同志中国航空学会杰出贡献奖,表彰了在学会工作中成绩显著的6个地方航空学会、6个专业分会、16个团体会员单位和124位学会优秀工作者。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和2009年度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2009年中国微生物学会 学术年会在湖南召开 10月18日,2009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在湖南召开。来自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2名微生物科学专家学者和技术研究人员参加大会。年会期间,中国微生物学界二位前辈沈鼎鸿教授、高树德教授科研事迹报告会先后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教授等16位著名专家作大会学术报告。大会还设有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生物技术与工业、农业以及医学微生物学3个分会场,4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就微生物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展示了近期的研究成果和重大突破。 《科技导报》编辑部 节能减排成为2009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重要议题 10月20日,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主要包括先进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8个专题分会场交流会、美籍汽车专家来华讲学活动,聚集了大众、宝马、北汽德国大陆等众多世界知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吸引了550多名汽车行业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参与讨论。会议共征集论文近600篇,录取430余篇,论文展示了我国汽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代表了中国汽车众多技术领域内的技术水平。 《科技导报》编辑部 2009年度CCF王选奖和 CCF海外杰出贡献奖颁发 10月23日,以引领科技创新,展望计算未来为主题的2009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天津举行。大会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纵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在大会期间,还为CCF王选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孟晓峰教授及其团队、北京邮电大学杨放春教授及其团队以及中国计算机学会海外杰出贡献奖的获得者香港科技大学的倪明选教授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研究、教育、产业、政府、应用等各界专家学者等愈600人参会。与会者从多个度角展示了计算机各个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技术发展趋势。本次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天津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共同承办。 中国计算机学会 第37期学术沙龙探讨仿真技术 10月16日,中国科协第37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厦门举办。沙龙主题为仿真是基于模型的实验吗?。由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和清华大学肖田元教授担任领衔科学家,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不同领域的仿真专家学者近30人参加了沙龙讨论。与会专家紧密围绕主题,就现代仿真技术的内涵、仿真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仿真与实验研究的关系、仿真对未知世界研究的作用、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思路与战略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促进了业内认识,加强了学术共识。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严陆光获超导应用杰出贡献奖 10月19日,第二十一届国际磁体技术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议授予中国科学院严陆光院士由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应用超导委员会颁发的超导应用杰出贡献奖。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此项奖励。来自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就核聚变磁体、强磁场、核磁共振等磁体科学技术及应用领域里最前沿问题和最新进展展开了交流和研讨。 新华网 第30届亚洲遥感会议: 迈向空间时代的亚洲 10月19日,第30届亚洲遥感会议在北京召开。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席Orhan Altan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会议旨在促进亚洲各国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技术应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次会议由亚洲遥感协会(AARS)与中国遥感委员会(CNCRS)共同组织。会议以迈向空间时代的亚洲为主题,研讨议题涉及新型传感器和应用、遥感应用、数据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内容。大会为对亚洲遥感科学技术做出杰出贡献的24位科学家颁发了贡献奖。 《科学时报》 首届中美工程前沿研讨会 在湖南举行 10月19日,由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共同举办的首届中美工程前沿研讨会在湖南大学举行。来自不同工程科学领域的34名美国专家和40名中国专家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美国工程院院长Charles M. Vest,会议中方主席、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和美方主席、哈佛大学Allen and Marilyn Puckett院士出席开幕式。中美专家围绕工程与公共卫生、确保食品安全、新节能技术、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智能交通系统等主题开展研讨。 《科学时报》 2009年度赵九章优秀 中青年科学奖在京颁发 10月22日,2009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张绍东博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胡永云博士,分获本年度空间物理学科领域和大气物理学科领域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地球物理学科领域和空间探测学科领域奖项,分别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双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方伟博士获得。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设立于1989年,至今已有71位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 《科学时报》 无线通信的发展将由3W时代 进入4W新纪元 无线通信的发展将从whoever、 wherever、whenever的3W时代进入whoever、wherever、whenever、whatever的4W新纪元。10月16日,ICCTA 2009 大会主席张英海教授在大会开幕词如此预测。在北京召开的2009年IEEE国际通信技术与应用大会由IEEE和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英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通信领域的技术问题和产业发展。 《科技日报》 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80周年 纪念活动举行 10月19日,纪念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发现80周年国际古人类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亚洲第四纪研究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设立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和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年会学术专场,同时还召开了亚洲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学术会议。 《科学时报》 基因组学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10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遗传学学会共同主办的2009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基因组学的众多领军机构的科学家及科研人员近300人出席了大会。大会议题涉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表观遗传学、DNA修复、分子进化和系统生物学等领域。与会代表就基因组学前沿问题、基因组稳定性与表观遗传学、基因组信息与生物计算和基因组与细胞进化机制4个基本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科技日报》 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 共同关注休闲这一跨学科议题 休闲是科学技术进步带给人类的一件最重要的礼物。10月24日,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中期会议暨2009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休闲学开拓者于光远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如是说。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休闲已经引起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共同主办,主题为休闲:一条通向人类福祉与社会和谐之路,旨在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学者提供共同对话的交流平台。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中国真空学会即将换届 中国真空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中国真空论坛将于11月27-12月2日在厦门进行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的理事和常务理事,现任学会理事长为中国科学院侯建国院士。 《科技导报》编辑部 (本栏目欢迎各级科协和全国学会 推荐或自荐稿件) (责任编辑 吴晓丽) 刊载于2009年第21期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共同体要闻|1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比赛结束了,对这里有些恋恋不舍
cutefay 2008-12-21 22:15
博客大赛终于结束了。没有结束的时候心理总是盼望着早些结束,而结束了之后又有依依不舍的情绪。 虽然我很乐意去尝试和接受新的事物,但我还是很恋旧的,无论是对旧的物品还是对于过去的一些经历,经常会怀念。博客大赛持续了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几乎每天上来写写博客,看看其他人的博文,形成了一种习惯。而突然之间结束了,这里一下子冷清了下来,又觉得心里很失落。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总要有说再见的时刻,而在这样的时刻,总是很让人伤感。很怀念大家积极地写博文的时候,很怀念很多人看我博客,并且在我博客上留言评论的那种感觉,很怀念跟几位博友互相鼓励、在博客或者QQ上互相聊天的日子 因为博客比赛,让很多的人加强了联系,而感觉博客大赛一结束,大家又各奔东西了,有种孤零零的感觉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9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客大赛颁奖典礼之单项奖感受篇
cutefay 2008-12-20 00:48
我的博文美丽的乡村,同时也危机四伏(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0234 )获得了最佳旅游*摄影奖,这是我唯一的一篇旅游摄影类的文章,但我觉得它也是我最可能获奖的博文。其他类的博文虽然写得多,我真正满意的不多,而这篇博文,是我最满意的博文之一。 我觉得摄影的意义,不仅仅是要把美丽的画面给拍下来,更重要的是,来反映一定的主题,这种主题可以是赞美,可以是批判,可以是感动,可以是悲伤,也可以是发人深思等等。我的照相技术一般,照的那天天气也不好,雾蒙蒙的,但是我想用我的相机记录下来一些现代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让人痛心并发人深思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让人心痛,也让人无奈,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种情况,去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 在我们的博客参赛文章中,也有很多很优秀的摄影作品的博文,所以我觉得我的这篇摄影方面的博文在这些专业摄影作品面前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要向大家多多学习。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博客大赛典礼之博友印象篇
cutefay 2008-12-20 00:38
今天博客大赛颁奖典礼上,见到了好几位博友。我觉得有些博友的形象跟博客上的文字风格形象是很一致的,而有些博友则感觉跟博客上的风格不大一样,或者说,是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要说形象跟博客上的文字风格最一致的,那当属吴宝俊了。这位老兄无论在台上还是在台下都是很幽默的,或者说古灵精怪,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印象最深的是结束后在领奖处的地方遇到这位老兄的时候使劲地握手,打招呼的方式挺特别的,呵呵。 博客比赛颁奖典礼上首先见到的以前没有见过的博友是郭向云老师,也是跟我想象中的形象是一样的,成熟稳重和蔼亲切的老师。我们在典礼结束之后照了好几张合影。他从山西赶过来参加博客比赛颁奖典礼真不容易,在去玉泉的汽车上,我还向于英豪问起郭老师会不会来,当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里最盼望着见到的博友就是郭老师了。 后来典礼结束之后,还见到了王军、孟令宗、张晋东、高孟绪等人,几人一起合影留念,后来我们有几人一起去等校车,坐校车,聊得比较多一些。博客大赛的这些人都很亲切,很容易相处。来去匆匆,大家刚刚认识又要分开,有些没聊得尽兴的感觉。我觉得博友们应该找个时间来个聚会,再互相认识一下。 在这篇博文的最后做两个公告: 公告一:12月23日(下周二)晚上7:00在过程工程所主楼311举办圣诞化妆舞会,是我组织的,欢迎各位博友前去相聚。我觉得去跳不跳舞无所谓,关键是大家一起聚聚聊聊天,很开心。舞会上提供羽毛面具、圣诞帽、甜点、水果、饮料等。舞曲都是比较简单的交谊舞以及好玩的集体舞,即使没有学过跳舞,也保证能玩得很高兴。并且如果谁想现场学舞,我可以负责教大家。这个公告也算是科学网博客大赛博友聚会号召贴。 公告二:谁的相机上有我的照片,请把照片发到我的邮箱chifeispirit#163.com(自行把#改成@)。 期待着下周二见到大家以及早些看到大家发给我的照片。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博客大赛颁奖典礼之心情激动篇
cutefay 2008-12-20 00:21
博客大赛的主办方的保密情况做得很好,事前不向大家透露每个人获得的是什么奖,来保持一种神秘感。我觉得这样做挺好的,呵呵。提前知道的话现场就没有那种兴奋的感觉了。 当博客大赛主办方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参加颁奖典礼的时候,我心想,如果不是什么重要的奖项我就不参加了,因为晚上还有其他重要的事前。主办方说让我一定要来,因为获得重要奖项,我一听心里很激动,于是,我就立刻把另一边的事情给推掉了,来参加颁奖晚会了。来之前一直在想自己是获得什么重要奖项,心想:可能是团体入围奖或者三等奖吧~。来了之后发现自己得了团体二等奖和一个单项奖,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于是整个晚上到现在还都处于兴奋状态中。并且很巧的是,我们团队每个人都是又得了一个单项奖,三个人的奖品一模一样。 今天刚到的时候,因为还没有吃饭,看还有些时间,就去找住在玉泉的一位师妹一起吃饭去了,吃到了7点半才回到现场,结果错过了单项奖的颁奖仪式。其实主要是自己没有料到会得到单项奖,所以就慢悠悠地吃饭,心想自己的团体奖还早着颁奖呢!当于英豪告诉我说我也得了一个单项奖的时候,我对他说:你不是骗我吧? 这不是我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之前有很多的比赛都曾经站在领奖台上,每一次站在领奖台的时候,无论获得的是什么奖项,心里总是特别高兴的。现场领奖总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有一些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奖的时候,更是内心激动。大学参加的比赛似乎很少有这样出乎意料的惊喜,而研究生期间经历过好几次这样的惊喜:一次是第一次参加北京高校社交舞比赛,那个时候作为中科院的新人参加,获得了两个第一名的成绩,当时我作为科苑获奖代表讲话的时候,激动得不知道该讲什么合适;还有参加第八届全国院校杯国标舞锦标赛获得季军的时候,也是很高兴的;还有一次参加中科院演讲比赛,本来比赛之前心想自己不要垫底就不错了,结果得了二等奖,激动了半天类似的出乎意料的惊喜事情还有很多,这样的经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回想起来,就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因为心情很激动,所以先写心情激动篇了,其他感想下篇博文见。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