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幸运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幸运

相关日志

观锦鲤,盼福祉
lixiong45 2020-2-2 12:54
个人分类: 万物生长|1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5是我的幸运号码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8-10-6 19:22
数字5是我的幸运号码 蒋继平 2018年10月6日 昨天是10月5日, 早上一起来就看到我的博文被精选了。 这虽然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 但是, 对于一个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博文被精选的我来说, 还是有点“惊喜”的味道。 中午从办公室回家吃中饭的时候, 夫人告许我, 本来计划好的一家人月底去中国, 现在计划可能要变动,因为儿子最近参加一个比赛, 是比赛的获胜者之一, 要在月底去纽约领奖, 所以, 行程安排上有冲突。 因而, 儿子可能不会和我们三人一起去中国了。 听到这个消息, 我自然很高兴。 下午回到办公室, 看到老板发来的电邮, 说是我的2018年度的红利(Bonus)(备注: 我们公司的年度核算从每年的7月一号到来年的6月30号)。看到这个电邮, 也是很高兴。 今年的红利比去年多了 1384美元, 增加了5%左右。 这个虽然不是一个大的增长, 但是对于经历了飓风艾玛的损害,仍然有这样的红利, 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昨天的三个令我感到幸运的事件, 使我想起我人生中的一些往事。 我感到冥冥之中, 数字5是我的幸运号码。记得我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 校门口的公交车是五路车,在杭州浙江省农科院(中国水稻所临时办公地点)工作的时候, 大门口的公交车也是五路车, 在北京林学院出国培训时, 林学院门口的公交车还是五路车。这三个地方给我人生带来好运, 使我一路顺风出国深造。还有, 我平时几乎不买彩票, 有一次有一个超级大乐透彩票实在太吸引人, 我花了两美元买了一组号码, 在那个单独的“Power ball”的圆圈上填了数字5. 结果还是真的中了, 不过, 因为其他的5个数字没有中, 所以, 还是没有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 这是不是属于迷信?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8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其实,我有点像《骇客帝国》中的墨菲斯发现了“the one”
jiazhang55 2016-11-20 09:08
如题,我们的信念都很坚定,相信就是这个就是我要找的,其实“the one”与单位1有相同的意思。 但,我幸运的是,我的敌人并不是非常穷凶极恶,它给了很多的时间,我可以思考其正确性
个人分类: 交流感受|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潜能
guoguoqing 2016-10-5 21:39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不漏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西班牙人把这种本领叫做潜能。一个人能具有优良的素质,能在必要时发挥这种素质,从而推动幸运的车轮转动,这就叫潜能。
2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赫克是幸运又幸福的!
热度 1 lulingkxw 2015-10-23 23:48
读到“赫克(诺奖得主因无钱支付药费悲惨离世)”的消息,感到他并不是那么悲惨,他是幸运又幸福的。 癌,本人听一位患癌的挚友生前说过,那是前年初的事情。他告诉我,自己没有任何感觉不舒适,但医生体检后告诉他,他患了癌,已经到了中晚期。他查寻资料、调查过,世界上,胃癌者从首次确诊到死亡,平均寿命只有1年半,但以目前的医学能力,治疗和不治疗的平均寿命却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治疗者痛苦更多,花钱更多,生活质量更差。他选择了不治疗或少治疗,利用最后的一年半时间,他做自己认为最应该做的事情:他拜访应该拜访的朋友,去了他认为应该去的地方……他还不到70岁,对于奋斗了大半生的科学家乃是金色的收获季,对生命当然特别依恋、他也希望活得更长。但也认为自己真的也活够,活得也很值得了,没有太多遗憾。后来,他到了已经体力不支的时候,才被劝入医院;他还叮嘱家人,当自己快不行的时候,不要硬性抢救,浪费资源,增加痛苦,让生命自然流逝就好了…… 不知道是一语成谶,还是科学的预见: 一年半过去了,他真的也从容而去了!听其夫人说,他走得特别安详。他在生前、他的离去,都给我留下了对生命的许多感悟:他那么勤奋,睿智、那么乐于奉献,他对我国的生态科学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真英雄。我为曾经有一位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 生命不仅有长度,更有厚度,宽度。对生和死,对治疗和不治疗,对生命过程感到是否悲惨和幸福,每个人的感受和看法并非一样的。 即使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赫克本来可以进入公立医院的,只是他更相信私人医院而已。生前他还有两位私人护士和侄子一起在身边照顾,他生前还获得过诺奖,最后,还活到了84岁的高寿,也不算那么悲惨吧。 在我看来, 他甚至是幸运又幸福的! 转贴: 赫克(诺奖得主因无钱支付药费悲惨离世) 10月10日,美国化学家、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赫克因病在菲律宾马尼拉去世,享年84岁。 2010年,赫克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作出贡献,与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章共同获诺贝尔化学奖。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的赫克开始从事他现今被称为赫克反应的研究,而两位日本科学家相同的研究直到70年代末才取得成功。 2006年,赫克与菲律宾妻子索科罗在菲退休。2012年妻子去世后由其侄子迈克照顾。据迈克介绍,夫妻二人膝下无子,赫克靠每月2500美元养老金度日。赫克曾患前列腺癌,近年又饱受肺炎、糖尿病以及肝硬化折磨。最近数月以来,赫克由两名私人护士轮流在家照料。 据报道,赫克因严重呕吐被紧急送往一家私人医院,但因无法支付账单被拒绝,他们最终被迫将他送至公立医院,但赫克的病情在数小时内恶化,最终去世 。(栏目主持:周天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中国科学报》 (2015-10-23 第5版 人物)
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活中到处是“运气”
ncepuztf 2015-10-3 11:55
每当资源紧张的时候, “运气”就出现了, “运气”越多,说明资源越紧张。 买房子摇号,摇中了,运气! 买车子摇号,摇中了,运气! 买彩票,中奖了,运气! 以后,生孩子指标也可以摇号,摇中了,运气! 学生说找工作也要靠运气了,由于简历太多,面试官看不过来,随机抽,被抽中的就有“运气”! 没抽中也运“气”,打电话询问,面试官说:我们也不喜欢运气不好的人!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1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苏联是中国的一大幸运
热度 8 jiasf 2015-9-5 03:27
九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以下称“阅兵式”)胜利结束,各种议论却没有结束。西方大国首脑集体缺席中国阅兵式,让很多中国人不爽,其实也真实体现了现今国际关系的格局。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冷战虽然结束二十几年了,但中西方对峙的格局依然存在,只是不那么直白,只是当年霸气冲天的带头大哥苏联换成了今天依然还有点不敢站在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 在中国人民共和国之前,曾有一个苏联,真是中国的一大幸事。建国的时候,有一个同样意识形态国家的经验和榜样可供借鉴,还是省去了很多麻烦。后来在建设国家、保家卫国过程中,虽然与老大哥发生一些冲突,但同样也得到了很多援助和保护。而最最宝贵的事实经验,可能要算苏联的垮台和其继承者俄罗斯的没落! 苏联是如何垮台的?尽管最本质的原因是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僵化的经济体制、垄断腐败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外因——西方国家推动的和平演变——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苏联人民当时对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民主、人权也是推崇至极,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大多数人也是急切盼望苏维埃制度的覆灭、代之以神圣的西方民主制度,他们以为会因此而过上民主、平等、富足的生活!因此在几个不负责任的党内高层机会主义者、投机者的主导下,苏联解体了!似乎俄罗斯等各个获得独立的原加盟共和国的人民都欢呼雀跃!正是有了这样的民意基础苏联才一夜间轰然倒塌。 二十几年过去了,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观察苏联垮台及其后按西方理念主导的社会转型的结局。曾经称霸世界的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经济实力已经变成了退居世界GDP排名第十。在1990年俄罗斯独立后,实习西方智囊主导的“休克疗法”,一夜间停止原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把国有资产按股份分给公民,明晰产权,放开市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货币自由兑换,与国际接轨。想法设想很好,但结果却是:俄罗斯经济一下子跌入深渊!因为国际炒家的蓄谋攻击,卢布一泻千里,1991年贬值54.7%,92年93.6%,93年89.7%,一直到2002年,累计贬值超过百分之三万!因为卢布贬值,公民手中刚分来的股票也瞬间贬值,大家恐慌甩卖,被国际炒家和国内有权势者低价收购,庞大的国有资产就这么轻易被资本寡头攫取。刚刚还为拥有股份高兴的公民们,突然间发现自己变的一无所有!到1998年,人均实际GDP(扣除物价影响)下降到只有1990年的57.6%,直到2006年才回到1990年的水平。到2013年,人均实际GDP才只有1990年的1.22倍,总实际GDP才只有1990年的1.17倍。1990年中国的人均GDP按当年美元计算只有俄罗斯的9%(中国$344/苏联$3840),如今已是50%。 大家知道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后有失去的20年,难道俄罗斯不是同样有失去的20年吗?只不过原因不同,日本是因为泡沫破灭、调整不力,俄罗斯则是因为采用了西方的“救世良方”!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依然对俄罗斯不依不饶, 周边的小兄弟一个接着一个被拉进了西方的势力范围,俄罗斯稍有不满就要被集体制裁!最后被逼鱼死网破,不再买西方的账,另起炉照! 看到这样的结局,作何感想?是不是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 更重要的,是中国应该警醒,尤其是那些单纯地认为西方会善良地对待中国的人应该警醒! 西方是有很多优秀的文化、科学的制度、先进的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希望与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但我们也要保持警惕,防止被不怀好意的国家或者利益集团搞破坏。因为:首先,中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的不一致,虽然与当年的美苏对抗已经有了本质差别,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乃至严重的斗争;其次,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理解已经发达的国家不一定很欢迎后发达国家变得发达,就如已经拥挤的车上的人,往往不欢迎车下的人上车,因此:西方国家对中国既爱又恨的心态是正常的,他们在被迫与不断强大的中国合作、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的同时,肯定还有另外一手:那就是明里暗里遏制中国!正因此,中国在争取团结世界最大多数国家和平相处的同时,也应该有防止敌人搞破坏的一手!或许这也正是九三阅兵式的一大主要目的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以苏联为鉴,以俄罗斯为鉴!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503 次阅读|14 个评论
你的安全,我的牵挂——连载(1)——我只想回家再看看
wangbing187717 2015-8-18 10:50
我只想回家再看看 文/王秉 那一次, 我何其幸运, 在我心存侥幸的时候,选择了老老实实。 在我手忙脚乱的时候,选择了头脑冷静。 在我粗心大意的时候,选择了小心翼翼。 在我违规作业的时候,选择了遵章守纪。 在我力求效率的时候,选择了安全第一。 ...... 那一次, 我选择对了, 美好一直在延续! 这一次, 我何其不幸, 在我需要警惕的时候,认为应该没啥事。 在我需要除患的时候,认为应该来得及。 在我需要在乎的时候,认为应该没关系。 在我需要批评的时候,认为应该多管事。 在我需要改正的时候,认为应该就这样。 ...... 这一次, 我认为错了, 只闻亲人在呼喊! 那一次, 我死死抱着幸福, 与爹娘唠叨相随,与妻儿笑脸相伴, 那一刻, 我感觉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 这一次, 我汪汪流着眼泪, 大人在撕心哭泣,孩儿在呼喊爸爸, 这一刻, 我感觉自己就是最孤独的人! 那一次与这一次, 既那么近,又那么远。 这一次, 爹娘妻儿只想知道, 你现在在那儿还好吗? 也许我可以听到,也许我能做出回答, 但这些都不重要, 我只想说, 不如让我重新选择, 没想这次只能梦中相见, 我只想回家再看看! 后记:体会过安全的重要后,再决定仅仅抱着它,只可惜,太晚了! 作于2015.8.03. 说明:由于假期家里上网不便,干其他的事不方便,空闲作了20余首安全诗歌,今天上网在科学网上刊出几首,各位多多建议,谢谢!
个人分类: 安全诗歌|2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不胜收(34)
tianwainanfeng 2015-7-8 09:37
你总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总是可以捡到硬币。关于这一点,我一个朋友曾经这么肯定地说过,“这里的硬币,就算今天你捡不到,迟早也会被你捡到。”于是乎,我幻想着我那流浪者的生活。可是,自从我见了你,常常都可以听到你捡到硬币的消息,你甚至忍不住自己的惊喜,还带有一丝侥幸地询问,“你捡到了吗?” 如果说,这是幸运的话,至少我倒愿意分一半给你。我并没有真正想过自己为什么能发现那地上的硬币,甚至它们有时候隐蔽的很好,也总在不经意间被我看到。究其原因,无外乎我的分心,我喜欢四处打量些花花草草,走路依旧像小孩子似的走路时候看看天,看看地的。有时候想到了它们,一低头也就看到了。这或许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因为它们就在那里等着你。 可是,有一次我却花光了所有的运气。那时候你正经历着难过心伤,而我或许也是如此。我们都无法摆脱一个现实的问题,以至于,在这个问题上,都受到了伤害。似乎我们谁也不知道如何才是真正正确的,可是,就算知道了又如何,倘使做人不开心的话,就算所谓的心安理得,也不过是些许都自欺欺人。虽然,我们足够善良的话,一切到了最后,不过是随风而散,似乎你看得越轻,越简单,才会越真,越美,越不忍心,那时候才是只有所谓的在乎。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是放不下,依旧认认真真地跟自己,跟现实较劲。这或许就是真实的人生,注定了有些事情一个人要去经历,要去承担。那一天我多么期望上天帮我做一个简单的决定,可是无论我怎么用心寻找,就是没有一个硬币出现在眼前。我也知道,这种接着上天决定的名义,来给自己找些信念和勇气的事情,上天也是很难为情。只是,那时候我已深深陷入其中。 自然,我还是没有那么幸运,兜了一圈,一无所获。这个时候,我只有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如果我有一百个硬币,我便可以鼓起勇气去看你。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已经顾不得难为情了,他已经开始不忍心了,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有一百个。现在想来,人在脆弱的时候,却像是无赖地放纵自己一样,总是能给自己找到点希望。 我带着这一百个硬币,就那么在自己的任性中上路。路上的风景只是飘飘而过,难得我竟然可以不被它们分心。可是我知道,这一次,我是用光了所有的幸运。虽然就算见了你,我也是什么改变不了什么,因为我知道,你我都没有正视那个现实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不过想见见你,仅此而已。如同那路上的风景不经意不去修饰一样,我不为别的,只为留恋那曾经美好的时光,情愿我从此一无所有。
个人分类: 美不胜收|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越努力 越幸运
热度 1 wangbing187717 2015-4-19 10:58
写在前面的话:今天翻出本科阶段推优全国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个人称述资料,有点感触,故贴出来! 越努力 越幸运 文/王秉 ** 年金秋九月,我离开西北农村独自一人怀揣希望迈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梦想便于此启航。在美好的求学时光中,我秉承“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继承父辈简单、淳朴、勤劳的农人灵魂,带着感恩的心,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实践、踏实探索,坚信“越努力,越幸运”,并受此不断启迪、激励自己恣意在这里绽放火热青春。相信在兴趣、理想、感恩引导下的刻苦努力不再苦,有它们陪伴下的不懈追逐不再孤独。 孜孜不倦求知识 ** 年,我带着乡村的“土气”和懵懂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到了美丽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那份艰辛和不易,很幸运正是这份体会一直鞭策自己努力走好、走实每一步。 记得刚入学时,我真正体会到了教育存在的巨大差距,记忆最深的是我对计算机和英语听力与口语的陌生。刚开始一度感到迷茫、焦虑,但我一直坚信天道酬勤。通过努力终于拿到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并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大四获得了推免资格,顺利保研继续深造。看到那一本本厚厚的单词本、笔记本,还有手机里满满的英语听力文件,说真的,我都为自己感动。 我一直很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为之进行了努力学习和探究。三年来学习成绩专业排名第一,并获得诸多奖励,其中国家奖学金1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一等人民奖学金1次,二等人民奖学金2次。 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增强科研能力,珍惜获得科研实践的每一次机会。大一至大三的课余时间,我一直在湖北省矿山安全实验室进行煤样检测与分析相关工作。那一次次实验失败时的坚持和一次次成功时的喜悦至今记忆犹新,在那里培养了我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各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工作也得到了实验室老师的一致认可。由我主持的**年“大创”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立项,并顺利通过了中期检查,取得了1篇调研报告,3篇学术论文等多项成果;参与的**年“大创”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级立项;同时,在校期间先后主持或参与了4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并有1次获得三等奖;在大三期间参与了2项教师课题研究;在大学期间,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学习,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正是这一次次的科研实践经历,培养了我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极大的学术兴趣,鼓励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投身实践觅真知 古语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作为当代大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对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说起大学最值得留恋的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提到其中一个,那就是大学里一次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我的社会实践团队。细细数来,这三年和我一起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已经有20多人了,我很感谢他们。 怎样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是需要诸多社会实践锻炼的。大学期间,我在学好自己主修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院学科优势,主动向环境工程的老师请教,学到了许多环保方面的知识,这为我之后的科研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寒暑期实践课题资助等平台,关注社会现实。针对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大一、大二期间,我先后独立完成了2项相关实践课题,连续2次获得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在大三暑期,我参与的暑期社会实践队申报的课题获得了校级重点立项,实践队被评为优秀社会实践队,成果被授予优秀成果奖并入选**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集《足迹》,个人被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在一次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认识到了团队的力量,学会了合作、交际等宝贵经验,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更多的人安全 很庆幸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安全工程,我很热爱它。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名曾经受到过众人帮助过的农家学子,我始终心存感恩,觉得自己必须肩负起部分社会责任,并时刻想着回报社会。自从选择了安全工程专业后,我找到了报效社会的平台,尽管自己能力有限,但我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认知,投身公益活动,传递安全理念,让身边更多的人安全、健康、平安地生活。 安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谐社会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祈盼,安全科学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和谐社会建设夯实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进行全社会安全知识宣传来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技能,从而构建全社会安全文化大环境。作为一名安全工程专业的当代大学生,我从身边做起,时刻记得给身边更多的人传播安全知识。借助网络发表了多篇诸如《很珍贵,很脆弱,很小心》这样的安全宣传类文章,让更多的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并积极参与社会安全公益活动,共同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为了让身边更多人的安全,无论何时,我都会把参与社会安全公益活动当作一种责任和兴趣,坚持一直做下去。 展望 转眼间,今年已经是我迈进大学以来的第四个年头了。回首过去的几年,我用激情、拼搏和感恩的心书写着无悔,用泪水和汗水装点着未来。这几个年头,有欣喜,也有不足。然而成绩已成为过去,未来更需要拼搏,我不知道下一步具体是什么,我只打算一路认真走下去,为了责任和爱而奋发。借此机会,我也感谢祖国,感谢学校,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同学,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人。 “越努力,越幸运”是我的人生信条,将激励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特别是农村,农村养育了我,农民是我的父母,我必然要用所学回报她们。
17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只能靠自己
huhumiao 2015-3-30 21:14
刚开始读研的时候,好多东西基本摸不到门道,真是举步维艰,现在慢慢进入正轨,自己也开始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但前面的路还很长,只是自己以前太贪玩,没把心思用到学习上。现在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痛定思痛,现在决心给予自己更多的责任心,让自己静下来好好学习,学习不是靠别人教你,而是更多的靠自己摸索,有人教你有人引领你,是你的幸运,每人教你没人引领,或许你会进步的比较慢,但最终决定你成功的还是你自己,只要有恒心信心,一切都不算什么。
个人分类: IDL学习个人心得|1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随想曲:语言学万岁
热度 1 liwei999 2014-9-16 18:15
松鼠好像说过,人这一辈子的工作,最幸运的事情就是: 入行做一件工作本来是为了 谋生,结果却上瘾了,感觉(也许是幻觉,但没关系)有创造性,有成就感,做了还想做。甚至 没有监工, 没有奖金,没有升职压力,还是忍不住要做工作狂。不知道多少比例的人有此运气,感觉不到10%吧。10%内的我们,应为此时时感恩。 除此以外的幸运应该是最终找到了一份轻松单纯的技术工作。虽然没有什么创造性,也不是做了还想做,但是算是一技之长,职业相对稳定,可以以此立足社会。得此幸运的人,生活不会像第一类人那样成为工作狂,他们会更多更好筹划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生活会更丰富。少了一些成就感,却多了生活情趣,总体与第一类人的幸运程度和美感体验难分伯仲。这类人比例不超过20%吧。 回想当年的惶惑,前途的渺茫,感觉命运很奇妙。研究生之前一片茫然,搞不清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一度想做文学家,拼命涂鸦写作,因为那是文傻最容易想到又可以自我安慰的自学成才之道。这与长得漂亮一些的姑娘别无所长,整天梦想成为明星的心态也差不多。现在想来,这些当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小概率,不可作为人生规划的。要不是为了考研究生,偶然撞进语言学的大门,我实际上是没有任何职业规划的。现在回想都捏了一把汗。20几岁的人充满能量和欲望,却没有目标,没有灯塔,在无尽的黑暗中欲行又止,真心伤不起啊。好在结局不坏,遵义会议遇到了毛委员。语言学万岁! 黑暗的日子中,也憧憬过一些感觉羡慕的职业。电台播音员是当年想的最多的一种。从小就喜欢高声朗诵,当年着迷夏青的广播,还特别欣赏和模仿广播电台的配乐朗诵。少年时代抓住任何一个纸片,都要高声念出来。哪怕是念人民日报社论和毛主席语录,也感觉抑扬顿挫,四体通畅,非常过瘾。这种感觉很像爱好京剧的北京街头的老头老太,拉着京胡,扯着嗓子唱段京戏,那叫一个痛快。不过,播音员的梦想也只能是梦想而已,没有那份嗓音的条件,物理条件就不及格。 有时候想,如果不搞语言学,我还能做什么呢?教师似乎是个可以考虑的职业,但尝试过中学老师和在大学做临时讲师,喜忧参半,感觉的好坏更多地决定于遇到什么样的学生,似乎不能保证职业的愉快性或轻松性。 唯一可以与语言学媲美的职业,我感觉是网页设计或音影的后期制作。唯美主义加细节上的死磕精神,在电脑的时代,应该可以刺激我的工作欲和成就感。倘若下辈子需要做职业规划的话,如果不让再做语言学家,那就做一个 graphic designer 吧。 【后记】闯进语言所像是一个偶然,但做语言学家也不是完全没有下意识的准备的。冥冥之中也许有上苍的指引和眷顾,因为回想研究生前最喜欢看的都是什么书,猛然发现一多半都与语言和语言学有关。 20年不看书。20 几年前中学大学时代的书单 作者: 立委 (*) 日期: 09/07/2014 12:06:09 1 薄冰 《简明英语语法》 2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3 吕叔湘 《 语法修辞讲话 》 《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 4 李泽厚 《美的历程》 5 曹雪芹 《红楼梦》 6 大学文学专业教材 《中国文学选读》 7 八十年代图书馆里面的科普杂志 8 马克思 《资本论》 9 语言所的杂志 《中国语文》 《国外语言学》 10 世界语读物 书单什么意思? 就是自己反复读(有的差不多翻烂了)觉得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回顾出的,不是谁事先开列的单子。 哈,一看就是“爱好科学”的文傻。当年在科普杂志上半懂不懂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说也与看曹禺戏剧一般入迷。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45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爱情]【非常幸运】BT高清1080P下载
lcj2212916 2014-2-21 21:22
片名 : 非常幸运 导演 : 丹尼·高顿 编剧 : 艾米·斯诺 / 孟瑶 / 黄旭海 / 周隼 主演 : 章子怡 / 王力宏 / 林心如 / 姚晨 / 蔡少芬 / 郑恺 / 关颖 / 高捷 / 邢思杰 / 张晋 / 刘桦 类型 :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 / 地区 : 中国大陆 / 香港 语言 :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上映日期 : 2013-09-17( 中国大陆 ) 片长 : 113 分钟 又名 : 非常完美 2 / My Lucky Star IMDb 链接 : tt2102502 剧情简介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闺蜜李莉(姚晨 饰)和陆小夕(林心如 饰)的怂恿下,宅女漫画家苏菲(章子怡 饰)踏上了去往新加坡的旅程,遇见了她梦寐以求的“邦德男人”大卫(王力宏 饰)。然而,在一系列歪打误撞之后,苏菲搅黄了“特工”大卫的计划。原来大卫和助手阿宝(郑恺 饰)正在追查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幸运星”的下落……然而,大卫不得不与苏菲配合才能完成这次任务,于是两人踏上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冒险之旅。   一路上,苏菲扮演各种角色,上演无数惊险而喜剧的桥段。对自己的心上人,当苏菲自以为即将得手时,却发现头号反派黑寡妇(关颖 饰)竟原是大卫的准前妻!在整个迷局里,苏菲只是其中一颗小小的棋子……这一切到底是真是假,大卫的感情又是真是假?苏菲到底能否拯救她的爱人?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8049894
3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俄罗斯】【幸运岛 Остров везения (2013)】
lcj2212916 2014-1-26 20:16
导演 : Кирилл Козлов 编剧 : Святослав Савченко, Константин Трофимов 主演 : Roman Yunusov / Svetlana Khodchenkova / Anna Khilkevich / Agnia Ditkovskite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Russian 上映日期: 2013-12-05 片长: 82分钟 又名: Island of Luck / Ostrov vezeniya IMDb链接: tt3338310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лайнер. Полуобнажённые красотки, участвующие в конкурсе красоты. Шампанское и голубой океан… О таком бывшая звезда телевидения, а ныне ведущий дешёвых свадеб, даже и не мечтал. Однако круиз мечты неожиданно прервётся цепью невероятных событий. И наш герой окажется на необитаемом острове, в окружении трёх финалисток конкурса — принципиальной стервы, паникёрши и 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блондинки.   Что делать? Ведь лишившись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выиграть вожделенную корону, девушки его наверняка порвут на кусочки… Значит надо продолжать конкурс! Сделав вид, что так задумано, Роман начинает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Он убеждает девиц, что на острове понатыканы скрытые камеры и микрофоны, шоу выводится в эфир одного из главных каналов и вся страна теперь следит за финалом конкурса красоты! И всего-то нужно пройти пару испытаний под прицелом вон того ближайшего кокоса… то есть камеры. И пока девушки включаются в соревнование, наш герой ищет путь спасения с острова…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5700243
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幸运2014
quqyixiao 2014-1-2 18:25
2012是我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的三大任务全部完成,我基本上全面的认识了自己,经历了我要经历的。我得到了绝大数人的承认,我是个有用的人,我考上山东大学,并且公费,每个月还有不错的补助,完全能够养活自己。我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我吃这碗 饭是绝对没有没有问题的,而且我也可以做的更好。我交到了知心朋友,并遇到了我生命中的贵人。我去了香港,南京,做了飞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回想过去,未尝没有遗憾,但是这些反映出来的问题,我将在 2014 改写,我相信, 2014 年必将改写我的历史,我将经历更多,抱怨、无助、空虚、孤独是注定的,但是即便这样,我依然相信生命给我的快乐要比痛苦多很多。 2014 年计划 两个基本点: 1. 生活最低目标,坚持以逸待劳,绝不可以放弃。 2. 工作、学习上是最基本,保证能毕业即可。 两大任务: 1. 结束 2. 发表 期望: 1. 控制情绪 ,停止抱怨。 2. 办事利索 ,不要忘事。 3. 培养气质,养成习惯(心灵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 4. 珍惜已有,注意保养。 5. 打开心扉,走出自我,走出幻想,不要沉醉于自己。 6. 外界和谐,主动交友。 7. 没有空虚,只有享受。 8 构建内心稳重平台,内心和谐。 9. 家庭和谐。 10. 培养爱好、发展特长 11. 接受新鲜 事物,勇于尝试。 11 、学会思考。思考生活,思考做的每件事,思考细节。读人,读事,读物。 12. 勇于承担,拒绝胆的怯(自信的反面,焦虑的同意词) 13. 改变心态,以客观的眼光看问题 14. 人们不在乎我的现在,我的过去,我的将来,我是自己的主角,我的目的是为我自己在我的世界里我是最好的,别人的世界我不管,幸福自己去品味。 15. 张扬个性。 16. 目标: 1. 北京、上海、西安三选二 2. 有一个影响性格的习惯:短时程快乐与长时间压抑。 认知改变: 1. 我是可以改变的,好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2. 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在意我的一言一行,所以我要做的事依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去做 3. 自己喜欢的不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不去拿,谁会送给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 4. 经历也许现在是痛苦的,但毕竟是美好的,存在即是合理。 5. 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并且不见得比别人做的差。 6. 没事就是幸福,不要没事找事,享受人生的美好。空虚时焦虑的表现,我必须驱除他 7. 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看法、想法,观点,读了毛泽东不是毛泽东,变成自己的,就要去做。 8. 要和自己和平相处,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际、金钱、物质上,要建立在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行动上。 8. 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9. 不是让快乐选择我,而是我选择快乐,生活是自己选择的,要过什么日子自己也可以选择。 10. 这个世界周围人都是好的,只是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我不喜欢的人也是好的,同样,我有好感的人也有缺点。 11 ,我要做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我是我,我去做,做对了,我高兴,做错了,是我,这是我的特色。没人逼自己做着做那,我要做的是做自己。 12. 我的幸福不在过去,更不在将来,也不再远方,而在这里,我脚踏实地的地方,在这里不幸福,到哪里也不会幸福,我的朋友将是从眼前开始,我的一切将是从眼前,从现在开始。 不要做 1. 狼受伤自己疗伤,不要抱怨,要成长,要面对问题,不要总想着逃避。 2. 不要想着做什么充实,给自己时间就是充实。想学到这,有些问题不要提前行动,比如说大三学影像,买了一些专业书,手术器械等。不想浪费时间这是焦虑空虚。有些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3 不后悔,最大的苹果也许已经错过,也许还在后边。 4 不要怕,英语辩论也许要的是努力和自信 5. 人各有所长,别人会摊煎饼吗?不比! 6. 不要预知未来的幸福与痛苦,我没有那么大本事,预知未来,不要用现在的眼光看未来。 7. 停止幻想,停止构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容易把现实、梦境颠倒。 8. 不忘事:走之前思考一下,想想,不要急。 9. 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看热闹,哪我没必在乎,因为他对自己不重要,别人在乎我的,会理解我,支持我,剩下的人既然连在乎都不在乎,我干嘛在乎! 10 。不要胆怯,焦虑是胆怯,内向也是胆怯,交朋友需要主动,做事不要胆怯,我行! 存在的问题: 1. 人际交往的问题: 2013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以后这将是所有问题之中最重要的问题,只想不去做是很难有结果的。日记的抱怨对象,每次都是去改,去做。找个人说会话,学习效率更高,心情会更好,为了自己,也不要考虑别人,去交流。 2. 心胸有待开阔:和周围人比,自己眼光是不是太小,我把信息封闭,最后谁会不知道,我要告诉他,是否多个朋友,应感恩 3. 担心未来,为未来想的太多,专业问题,或未来的职业问题源于性格和认知的考虑,这个问题将不是主要问题 4. 自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的已经很多,到可喜的事我已经看到自信的一面,并积极地展示自己。 5. 认知与行动:我的缺点,我的不足我知道,我想改变,但却重来没有去做,不主动打招呼,遇事依然不沉着。总是走老路,然后后悔,比如说哪个坏习惯。笔记本写的都很好,但是都是反复犯错误,归根结底,还是那几个问题,克服内心胆怯,承担,承受,才能享受。 6. 情绪问题:心率的问题,对于西斯底里源于性格容易反应在身体上,焦虑,失眠、恶心,是逐渐锻炼才能改善的。性格急躁,做事马马虎虎,而且略显笨拙,提倡又快又好,思考呗。 7. 性格问题,不要纠结于此,没有意义,我不是一个纯粹内向的人因为我渴望交流,并努力改变,我没找到方式方法,明尼苏达表算是一个证明 8. 对自己的世界思虑过多,对别人做事为人观察甚少,朋友是一辈子的事,这些和我蒙面的人,我要主动对待他们 9. 知易行难,有些问题我根本没注意到,那么怎么办:把注意到的做好,认真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抱怨,多交流。 10. 认知有偏差:我在乎的别人压根不在乎会给自己想法不一样,所以在乎别人的想法是最累的最愚蠢的(这里与思考别人的行为与反应不同) 11. 好胜心强是好的,渴望被关注也是好的,但不要错误的评价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力量,不能太多的受外界影响,不要错误的人周围人在关注自己,其实,平心而将,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在乎一个人,无论是否成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家都与自己的生活,谁会把别人挂在嘴边,我之中错误的认识很不好。我要做的事自己,不是别人。 12. 遇到问题:正视问题的存在,已经发生,可以有情绪,这是正常的,但不要使事情更坏,去面对,去承担。不能逃避,要想办法,不要麻醉自己 13. 做事问题:要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磨刀不误砍柴工,问清、搞清,电脑没过保修期,打印反正面是两张的钱;形成做事的好习惯。 怎么去锻炼,怎么打破常规,把想做的具体化,量化。对于有些做起来有些困难,有些需要突破过去老习惯,有些痛苦的,必须下死命令,锻炼身体,提了很长时间,空喊口号,空想,又怎么去做了?规定了去遵守了吗?笔记本关于起床习惯的问题去做了吗?清晨状态问题的解决就是很好的例子。 看来所有问题要么需要克服生理惰性,要么需要克服心理障碍,克服病态,克服内心胆怯,这些在起初是痛苦的,很别扭的,因为这些病态的习惯也不想离我而去,就像寄生虫一样,在我身心安了家,侵蚀我的灵魂,残害我的肉体,我把它们揪出来,必定是我很不舒服,但我要明白,长远来看,这些别扭、不舒服、起初的不确定,不自信,将变成财富,终将变成我身心的一部分,并让我快乐无比。 其次我知道我并不能成为完美之人,我吃五谷杂粮,也会生病,也会犯错,会感情用事,会焦虑,会害怕,这是十分正常的,这是要养成一个客观、积极看待问题的思维,培养成遇事条理分明,一定程度控制情绪,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过度悲观、抱怨。总之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天塌有个高顶着,人死也不过吊朝天,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这都不是事,是事就一阵,或者这事关我屁事,或者这是关你屁事(爱面子的人饿死),有父母,有挚友,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不能期望更多。 只要自己愿意,肯下功夫,事情总能做成,命由天定,是在人为,英语演讲可以背的很好,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这个名字可以记住。我想打乒乓球,不去问,人家不会邀请我,女朋友不去追,也不回来。只要我愿意,克服内心胆怯,我虽然成不了主席,但我可以做成我想做的事情,这是任何人都会为我让路。 为什么改变很困难,因为一个习惯往往与另一个紧密相连,他不像早晨叠被子那么简单,所以称恶习难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胆怯,意味不敢尝试,不主动,就不会有朋友,没有朋友,会孤独,孤独就会不自信,不自信,就会胆怯,就会焦虑,就难以出头,难以出头就容易被忽视,被忽视容易自卑,自卑就不自信,不自信就不敢去做,不敢去做,就会被淘汰,被淘汰会抱怨,抱怨会情绪低落,情绪低落会抑郁,抑郁让人不敢接近,不敢接近会缺乏朋友来源,自己又不主动,那么外界的路被彻底堵死了,自己自然会心胸狭窄,对其他人的成功便嫉妒,嫉妒更加封闭,封闭就更会不成功,在自己世界里沉沦,孤独寂寞,时而抱怨命运不公,给自己乱戴帽子,时而给自己鼓气,但总是走不出来,越陷越深,最后自己对自己绝望了,想逃避,一个崭新的植物人诞生了。其实要改变,抓注一点,从小事,坚持做下去,逐个攻破,日积月累,其他点也会慢慢改变的。再说一点:敏感,敏感导致焦虑,性格急躁,走路快,急躁导致办事毛糙,总办错,没信心,自卑,情绪受外界影响,波动大,容易感情用事,做完就后悔,自控能力自然会差,自控差做事容易紧张,容易暴露自己,没自信,又焦虑!恶性循环,全是负面信息,结果找不到正能量,怕被人笑话,结果这样正被人笑话(人家下完没事了,自己还当成了人物似的,在纠结),在乎这干啥。 我以后的路还很长,我的好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不能再那么胆怯的面对外界,自卑的面对自己了,人际交往是内心和谐与外界和谐的桥梁。我不奢望通过一件事、一段时间我会改变, 7 天速成, 3 步成功也不可信,我要在面对每件事事都要挑战自己,不当弱者,挑战极限,不当逃兵,思考方式方法,这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我相信我会慢慢变得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从现在,从眼前,擦亮双眼,寻找发现自己的幸福。
1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他们凭什么成为最幸运的人
fking86 2013-11-29 22:42
我们以为“幸运”的许多事情并非那么偶然。 原作:梅雷迪思·梅尔尼克(Meredith Melnick) 我们一般都认为好运气是造化的偶然。当然,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幸运或者是(取决于你的信仰)偶然也许可以解释你为什么差一点就碰上机场关闭或者在暴雨中打到了最后一辆出租车。 但生活中我们以为“幸运”的许多事情并非那么偶然。相反,它与我们的行为和信奉的世界观直接相关。毕竟,中大奖必须得买彩票吧。正如商界人士鲍勃·米格兰尼(Bob Miglani)所言: 我遇到过很多成功人士——从关系长期和睦的夫妇、成功的职业女性、亿万富翁、到家徒四壁却十分幸福的人,他们之所以“幸运”,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别出心裁,并且有所行动。 没错,研究表明,自认为幸运的人与自认为倒霉的人行为上有区别。赫特福德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运气因素》一书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博士(Dr. Richard Wiseman)在一个历时10年的实验中研究了自认为幸运和倒霉的人的行为,他们都去应征了报纸上的一则招聘广告。自认幸运和倒霉的人不仅面对生活的方式有显著差异,而且自认倒霉的人还受惠于幸运的人的行为,学会了去面对生活。换言之,运气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向,而是通过个人调整可以改变的观点。 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我们大家都可以利用所谓“幸运”者的力量: 只争朝夕 “时间无情,”精神病学家马克·班斯奇克(Mark Banschick)在《今日心理学》中写道。幸运的人最充分地利用时间,不会因为信誓旦旦地准备明天就开始行动而错失机会。他们涉足社交活动,即使并不喜欢。他们现在就写电子邮件,而不是推到以后。 正如班斯奇克所言,“事情现在不做就永远、永远不可能再做。未来可能会有类似机会,但不是这个机会——而你也不再是同样的自己。时间会改变我们。” 自认幸运 自认幸运的人处理问题时更为乐观和开朗。从而使他们更善于把生活的曲折视为愉快的意外。怀斯曼在《读者文摘》中这样描述那些学会了像幸运儿那样行事的倒霉的家伙:“80%的人更快乐了,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了——也更有运气了。一名倒霉的被试说,她调整了态度——期待好运气,不去想倒霉的事儿——于是她的霉运消失了。” 运气和偶然不可混为一谈 金融战略家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告诉《有线》杂志:“人们经常混淆使用运气和偶然两个词。我喜欢把偶然看作系统层面的东西,而运气则是在个体层面。如果我召集100个人来猜掷硬币的结果,根据偶然性法则,会有少数几个人连续五次都猜对。假如你碰巧是连续五次都猜对的人之一,那便是你的运气。” 事实就是这样,重要的是不要把不利的偶然当成一次有意义、有规律的背运。幸运的人似乎注意不到发生在他们身上不好的事情——当然就不会这么认为。 集中注意力 怀斯曼的部分研究包括幸运者的习惯,他发现,自认为幸运的人比自认为倒霉的人更敏锐。他描述了其中一次实验: 我给幸运和倒霉的人都发了一份报纸,要求他们浏览后告诉我里面有多少张照片。平均而言,倒霉的人大约要花两分钟来数照片,而幸运的人不到一分钟。为什么呢?因为报纸的第二版有这样一条信息:“别数了,这张报纸上有43张照片。”这条消息占了半个版面,字体大于2英寸。消息是多么醒目,但倒霉的人往往错失,幸运的人往往能看到。 为什么呢?怀斯曼解释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焦虑的间接影响。所谓的倒霉蛋往往更焦虑,而焦虑又和注意力难于集中相关——特别是涉及意外情况的时候。 译文来源:http://select.yeeyan.org/view/257632/386508/author
个人分类: 翻译|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何其幸运,我遇到了一个好老板
ychf8130 2013-9-20 09:03
过来人都说,读博最重要的就是挑老板。我在国外读博,不过我所在的项目当初申请时只看得见课题名字,根本不知道导师是哪位,基本可以说是个包办婚姻,决定从了这个offer也是纯属走投无路。现在来法国马上就到一年了,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那些年从本科、研究生开始在无良导师手下吃过的亏,终于变成攒下的RP,有了回报。 老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很懒于搞social的人,表现在从不更新CV,没有自己的homepage,也不担任任何审稿人,说话办事从没一句客套话,在礼节繁缛的法国-------我居然从未看过她和别人行过贴面礼。 老板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天才。我之前常常觉得自己上学很早,又是22岁开始读博,预计4年读完可以拿法国和加拿大的两个博士学位,嘴上不说,心里还总觉得以此为骄傲。结果跟老板一比就彻底歇菜了,她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搞定了博士,24岁的时候就已经从巴黎六大毕业。35岁就已经是正教授,这个年龄在教授评定非常严格的法德这些国家,算是神速了。 老板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有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土豪。我每次问我想试试XX方法行不行的时候,老板永远的答复都是we have money,we can do this,表情非常轻描淡写。去年快过圣诞的时候,老板突然急匆匆地跑到我的办公室来,对我和我对桌的哥们(也是她的学生)说,你们看看有啥想买的东西不,咱们有笔经费花不完了。我当时确实被这种直白的炫富方式震惊了,也不知道到底她手里有多少还没花完的钱,于是就报了个1400多欧的乳化仪上去。回头问一位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兄说你们今年运气不好,之前经费花不完的时候,一人发一个苹果笔记本•••说起电脑,刚到实验室就被发了一台1w多的Dell商务本,后来我提出要把操作系统换成WIN7,技术员来看了一下说换系统太花时间了,直接掏出了一个新电脑拍在桌子上,然后一边把旧电脑塞进书包里一边说,这个电脑是最新款的,电池和处理器比那个旧的要给力blabla••• 老板给我的第四个印象是护犊子,这个还是跟别人交流才知道。老板是整个实验室的academic director,对于自己的学生基本是有求必应,对别人的学生就严厉得很。去年一位博士毕业的法国女生就说,她想出去参加conference结果我老板不支持她去,嫌她打酱油,搞的她很是郁闷。结果今年我提出想参加会议的时候,还生怕老板不同意,心想人家法国人都被刁难,我一个中国人还不会法语可咋办。谁料老板一口气帮我挑了3个会,abstract都中了之后让我去了最想去的一个。来回在保加利亚住了8天的五星级酒店+吃饭打的,我一分钱都没有出。 最兴奋的事情是在这次会议上碰见了一位Harvard来的教授,算是我们这个方向的top中的top,coffee break的时候壮着胆子跑去找他一诉倾慕之情。大牛起初爱答不理,说你去联系我曾经的一个学生XXX吧,他在HKU作AP,blabla~然后我见机不对,说你还记得法国的Annie(我老板)么?(口气类似于皇上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然后大牛说原来你是她的学生啊,那You are invited to be a visiting student in my lab,过几个月我也会派几个学生去你们那里的。回了法国之后,我还很忐忑怎么跟老板开口,结果老板直接说你去办美帝签证就行了,嗯记得要发票回来报销啊。出了她办公室门我还不敢相信,我居然可以去Harvard作访问学生了! 老板给我的第五个印象是爱孩子。她从博士毕业之后就开始生孩子玩,6年连生了3个孩子,更让人佩服的是每生完一个孩子,她发的文章就能上一个档次,从soft matter到PRL再到Nature,彻底击碎了“胸大无脑”“生孩子就变傻”等谣言。有一次和老板开会时,突然小女儿给她来了电话,问老板可不可以在家里的地下室玩吉他,老板就马上中断会议和她聊天,眼神是我从所未见的溺爱慈祥。感觉老板的护犊子,和她宠孩子有很大关系。她知道我爱睡懒觉,就说我每天10点到实验室就行;我嫌冬天去加拿大报道太冷,她就顺着我让我5月再去那边入学。 除了父母之外,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欠了别人什么东西,但是这位法国导师真的让我感觉受了她太多的恩惠。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PhD为知己者做实验。这四年,一定得好好地做点研究,不能辜负了她的期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6360803 这个真心羡慕!
个人分类: 观点|2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偶然事件的必然性
whitesun 2013-9-17 10:15
最近反思今年的诸多不顺心事,如接连二三发现牙周炎(一颗牙咬外了需要拔)、高血压、血脂偏低、坐骨神经痛等,近日又被烫伤大腿和脚。说实话,以前从来都没觉得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更想不到如此集中地在虚岁39时发生,这使得我对命有所忌惮,实际上这些事看似偶然事件,但必然会发生,也就是说命中注定。 事实上,在2010年和2012年春季体检时已经发现牙周炎和高血压的迹象,只是当时认为年轻、也没什么明显的影响,就没重视,直到今年牙坏了,医生非要掉时才引起重视。这导致集中在今年拔牙时爆发,可以说当时不够重视或说达到临界点。 由于客观世界过于复杂,不可能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绝大多数偶然事件发生率又很低,因此很难找到规律,但并不是没有规律,甚至背后确实有很强的力量控制着,这就是人的智能、免疫系统等等。 数学中有条件概率、模糊数学等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上述事件。但当你看到一些人过马路时幸运的避开危险而另一些人则难逃厄运,甚至有些人早上遛弯还被撞死,很难直观的想到这些数学工具,而是归为运气、命运等。实质上来说,数学工具要考虑总体情况,而老百姓说的运气、命运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部分,往往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时忽略了同时也有极其幸运的好事发生在自己头上。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幸之事,归于运气也罢、命也罢,但幸运的是发现了问题,只要能抗过去,日后必然会有幸运的好事出现,怀着希望过日子,身体免疫系统、智能系统也会活跃很多,自然会有好事出现,这也算偶然事件的必然性。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偶然事件的必然性
whitesun 2013-9-17 10:14
最近反思今年的诸多不顺心事,如接连二三发现牙周炎(一颗牙咬外了需要拔)、高血压、血脂偏低、坐骨神经痛等,近日又被烫伤大腿和脚。说实话,以前从来都没觉得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更想不到如此集中地在虚岁39时发生,这使得我对命有所忌惮,实际上这些事看似偶然事件,但必然会发生,也就是说命中注定。 事实上,在2010年和2012年春季体检时已经发现牙周炎和高血压的迹象,只是当时认为年轻、也没什么明显的影响,就没重视,直到今年牙坏了,医生非要掉时才引起重视。这导致集中在今年拔牙时爆发,可以说当时不够重视或说达到临界点。 由于客观世界过于复杂,不可能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绝大多数偶然事件发生率又很低,因此很难找到规律,但并不是没有规律,甚至背后确实有很强的力量控制着,这就是人的智能、免疫系统等等。 数学中有条件概率、模糊数学等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上述事件。但当你看到一些人过马路时幸运的避开危险而另一些人则难逃厄运,甚至有些人早上遛弯还被撞死,很难直观的想到这些数学工具,而是归为运气、命运等。实质上来说,数学工具要考虑总体情况,而老百姓说的运气、命运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部分,往往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时忽略了同时也有极其幸运的好事发生在自己头上。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幸之事,归于运气也罢、命也罢,但幸运的是发现了问题,只要能抗过去,日后必然会有幸运的好事出现,怀着希望过日子,身体免疫系统、智能系统也会活跃很多,自然会有好事出现,这也算偶然事件的必然性。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5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暑期经历,幸运至极
热度 1 zhangqifeng0504 2013-8-4 14:40
一次幸运的暑期经历 —— Gene Golub SIAM Summer School 2013 Gene Golub SIAM Summer School 2013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3r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 The 9th Shanghai Summer School on Analysis and Numerics in Modern Sciences 于七月 22 至八月 2 号在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双子楼成功举办。 能够参加这次暑期学校,纯属巧合,当然我也为参加了这次暑期学校而感到十分幸运。这原本是针对数值代数方向开的暑期学校,而我当前做的和数值代数还是有些距离的。但不管怎样,经过这短短十多天的学习还是感觉有所收获,至少开阔了眼界。同时,我也会将所收集到的材料和所学到的东西在返回到学校后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考。 Gene Golub SIAM Summer School 每隔两年举办一次,今年有幸落户于中国,所以选拔时对中国学生算是略微照顾。一共 45 名正式的学员,包括 9 名中国学员,这和中国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 1 : 5 )基本持平。另外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士,索尔维亚,瑞典,奥地利,伊朗,黎巴嫩,捷克,中国台湾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为了照顾每个国家的学生,所以每个学校最多来了两个(复旦除外,三个,毕竟是人家的主场)。 说起幸运,还得从今年的元月份说起。那时候学校都快放假了,事实上,我也没什么心思天天窝在 paper 上,整天呆在实验室东看看,西瞅瞅的,后来就很偶然的在网上发现了这个暑期学校。当看到后我原本也没有打算去申请,因为申请需要很多东西,包括两封博导的推荐信,和一些琐碎的申请材料,而截止日期又是二月一号。但出于实在无聊,干脆就行动了起来。我是属于要干就要干完,不敢则拉到的人,就这样经过两天的精心准备,最终还是把材料发了过去,并且找了院系内两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帮忙写了推荐信,并由他们负责发给了暑期学校秘书。就这样很快,我就收到了那边的通知,说他们已经收到了两位教授的推荐信。但是录取结果到 3 月 27 才收到。后来才知道,很多优秀的人博士生都没能入选,听主办方的一位负责人说主要是为了照顾每个学校的学生。此时,我又深吸一口气,不然我铁定也没戏(光北大的人都用不完) 听这边工作人员说为了举办这次暑期学校,在去年八月已经着手准备了,为此前后他们已经付出一年多的努力,再此表示非常的感谢。另外这次暑期学校还得到了众多单位的支持,包括 Siam , ASFMA , NSF , Nag , NSFC ,上海教学中心,复旦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等等组织关心和大力支持,在这里也表示感谢。 因为前两个周是必须参加的,而第三周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听的,所以目前暑期学校还在进行中。最后预祝本次暑期学校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 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页请参看 http://math.fudan.edu.cn/g2s3/about.html 附:Nickhigham的博客: http://nickhigham.wordpress.com/2013/08/09/gene-golub-siam-summer-school-2013/ Gene Golub SIAM Summer School 2013 Posted on August 9, 2013 by Nick Higham A two week Gene Golub SIAM summer school on matrix functions and matrix equations was held a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from July 22 to August 2, 2013,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3r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and the 9th Shanghai Summer School on Analysis and Numerics in Modern Sciences. This was the fourth Golub Summer School and the second devoted to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45 PhD students attended, coming from institutions in 15 countries. The lecturers were me and Marlis Hochbruck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rmany) in week 1 and Peter Benner (Max Planck Institute, Magdeburg), Ren-Cang Li (University of Texas, Arlington) and Xiaoye (Sherry) Li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USA) in week 2. My 10 hours of lectures were on matrix functions. The slides and exercises can be downloaded from my website . The lectures were held in the mornings in the GuangHua Twin Tower – an impressive, marbled 30-storey building on the Fudan campus. Attendees were grateful that the lecture room was air conditioned, as the Shanghai summer was at its peak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on the Friday of the first week a record temperature of 40.6 degrees Celsius (105 degrees Fahrenheit) was reached in the city. The GuangHua Twin Tower from my room in the Fuxuan Hotel. Afternoons contained exercise sessions, 10-minute presentations by the students on their thesis work, and a guest seminar by Hongguo Xu (University of Kansas) in week 1 and Heike Fassbender (TU Braunschweig) in week 2. These were fully attended and it was great to see the students working so enthusiastically together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 lecturers. For the lunches and dinners the students and lecturers sat together in randomized positions – an excellent idea on the part of the local organizers which helped ensure that people got to know each other. Group photos at conferences can be rather shambolic. This one was the most professional I’ve ever seen. When we arrived at the designated spot the photographer had already set up three rows of metal staging and the photo was quickly taken (just as well given the scorching heat even at 8.15 am). Laminated photos were delivered to participants the same afternoon. The local organizers are to be congratulated on an excellent job. In particular, Weiguo Gao and Yangfeng Su (Fudan University) and Zhaojun Bai (UC Davis) were busy every day making sure that the event ran smoothly. Daniel Szyld (Temple University) must also be mentioned for his excellent work over the last 5 years in chairing the SIAM committee that manages the Gene Golub SIAM Summer School program. The school was generously supported by the SIAM Gene Golub Summer School fund, the Shanghai Center for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SFMA (Sino French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the NSF (USA) and NAG. Three things will stand out in my memory from the School. First,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mong whom will no doubt be some of the future leaders of our field. (See the blog post by my PhD student Sam Relton.) Second, sitting in the plush 15th floor cafe of the GuangHua Tower chatting to other participants over a cafe latte with smooth jazz coming over the speakers. Third, the Chinese (motor) cyclists, who carry a wondrous variety of goods on their bikes and ride without an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signals but miraculously seem to avoid accidents. See the photos below taken on the short walk from the hotel to the department! In summing up I can do no better than to endorse Charlie Van Loan’s words in describing the first Gene Golub Summer School in 2010: “The idea of a summer school for graduate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s the perfect way to honor Gene’s memory. It is exactly the kind of activity that Gene loved to promote.”
4481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化名人的厄运和幸运
热度 1 黄安年 2013-7-8 08:27
文化名人的厄运和幸运 ------ 写在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之际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7 月 8 日 发布 (按 : 今年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吕启祥为纪念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而写的本文,受权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一 曹雪芹和比他早 200 年的莎士比亚同为世界文化名人,生前皆寥落,身后境遇亦颇多相似之处。在中国 , 能读莎翁原著的人如凤毛麟角,大多只能读一些翻译的代表作品,笔者亦属此列;然而,对莎学倒有所关注。那原因,恐怕由于文化名人不论是倒霉还是走运,都折射出世道学风,更印证了他们的长存不朽。 近日读报,看到在莎士比亚的故国 , 质疑莎士比亚著作另有其人的疑莎、反莎之风甚嚣尘上。据英国老牌周刊《观察家报》今年二月报道,自 19 世纪 50 年代以来,被推定为疑似莎翁者已有 77 人之多,包括某著名哲学家、某牛津伯爵、某最受追捧的诗人和剧作家、乃至最不靠谱的候选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而且此种风气通过流行的影视传媒俘惑大众 , 蔓延到了学界 , 大有撼动以至掀翻莎士比亚地位之厄。 乍读之下真感到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种事 ? 很自然的联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不如莎士比亚资深 , 疑似的《红楼梦》作者到不了 77 位之多 , 大约也不过一、二十人。如若《红楼梦》的作者不复是曹雪芹,那么纪念云云也就无从说起了。认真想来 , 莎学的此种现状真令人大开了眼界,领略了文化名人身后的种种厄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面对红学的种种芜杂现状不必大惊小怪,名人巨匠自有其不可磨灭的永恒价值 , 是一种真实可考的历史存在,当代学人应有沉潜致远的文化定力。 红学和莎学的相似之处还在于谜团之多。莎学行家谓莎士比亚浑身上下都是谜。“学术”一点的包括他到底创作了多少部作品?他的戏剧里有没有含沙射影地针砭时弊 ? 他到底是天主教徒还是基督教徒 ?“ 八卦 ” 一点的包括他的性取向到底如何?他和太太的关系是否融洽 ? 他十四行诗里出镜率很高的美少年到底是谁?此外,当然还有一些基础性的谜团如他的名字该如何拼写以及上述那个最大的谜团:他名下的作品是否为他所写。人们慨叹“满身是谜的莎士比亚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人,连带着也有文学文艺人、戏剧电影人、学校教书人,当然还有出版商和媒体从业人。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轮番穷钻细研,到如今这些谜仍然多半无解 ---- 准确地说是解释太多 , 让人眼花缭乱,难做取舍,加之一种解释常带出更多的疑惑,故等于无解。” 上述这样的话 , 我们太熟悉了 , 不止听熟了 , 简直听腻了。曹雪芹何尝不是浑身谜团!举国上下学界内外充斥着上述那样的议论,是慨叹、是嘲讽,其实也是一种描述。在当今的《红楼梦》普及本前言中开篇即谓关于曹雪芹处处都存在争议 : 诸如他卒于何年、生于何时?他父亲是谁?祖籍何处?都有争议。甚至连他的“字”“号”也不能十分确定。较莎士比亚更其不幸的是曹雪芹的遗迹几近淹没 , 莎士比亚故居斯特拉福小镇至今保存完好 , 连他后人和邻居的遗迹也翔实可考。而有关曹雪芹的生平则只能在少之又少的史料和传说中追寻 , 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疑问。《红楼梦》为何未完 ? 如何迷失?批书的“脂砚斋”是谁?续弦妻又是哪个 ? 看法都大相径庭。至于著作权的质疑由来已久、于今尤烈;其中后四十回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 何人所续、优劣如何,歧见甚多 , 前不久笔者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坦陈自己心存的诸多困惑。说到《红楼梦》的主旨、意蕴、影射、猜测更是众说纷纭,学者和大众深挖广开 , 至今真味难解,却欲罢不能。“红学”的风景同“莎学”何其相似乃尔。 无独有偶,同曹雪芹一样,莎士比亚长得什么样也是一个大谜团。“他老人家的生前清名和死后殊荣反差巨大。囿于地位及技术限制,生前未能留下明白无误的标准像;后人在认识到他巨大的文学价值后 , 就好奇于他的真人之相,穷究至今,依然无解,但依然是个热门话题。” 同理,曹雪芹时代亦未有照相术,我辈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曾有过一场关于曹雪芹两幅画像的大讨论 , 参与者有胡适之、俞平伯、吴恩裕、吴世昌、周汝昌、陈毓羆等学者名家 , 发表文章近百篇 , 终于未能证其为真,令人失望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曹雪芹长得究竟是传说的“身胖头广而色黑”,还是友人诗中嶙峋清瘦的样子呢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还争得十分热闹,可见也是个热门话题。然而正如《也谈莎士比亚长什么样》一文结末所言,“莎士比亚又不是靠脸吃饭的”,他“代表着英国文学的一个高峰 , 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代表着人类丰富多彩的想象 , 还代表着无尽严肃研究的可能。”同样,不论曹雪芹长得什么样,都无碍于他作为中华文化优秀代表的巅峰地位,毫不影响他作品的不朽价值。 二 围绕着文化巨人的难解之谜本身,就昭示着探索研究的无限可能性 ; 由此 , 人们会时时发出 “ 说不尽的曹雪芹”的赞叹,并以此作为自己文章或著作的题目。随意抬头往书架上一望,跳入视野的立刻就有端木蕻良的《说不完的红楼梦》、胡德平的《说不尽的曹雪芹》等等,以此为题的著作和文章真不知有多少。当我在报章上看到《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标题时 , 立即被吸引住了读下去:“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的永恒的主题。有人做过统计说,莎士比亚作品的总出版量仅次于西方每个家庭必有一册的圣经,而关于它们的研究著作则稳居各作家作品的首位,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绝难有其他作家作品能予以撼动。” 我不知道在中国有没有人做过《红楼梦》出版物的统计 , 只听出版社的朋友说过《红楼梦》的各种版本时下已达 500 种之多 , 仅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普及本自五十年代至今印数约在 700 万册 , 北京及全国各地大中小出版社所印总数不得而知 , 涉“红 ” 书刊和网络 “ 红 ” 文更是不可胜数。笔者孤陋寡闻,只凭感觉而无数据。但我揣想,在当代中国,印数堪比西方圣经的大概是文革期间的毛泽东著作 ( 包括“语录” ) ,其时出版量仅次于毛著的可能就是《红楼梦》了。至于说关于《红楼梦》及其研究著作居于各作家作品研究的首位 ,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此种地位难以动摇,这样的估计大约不会太离谱。 如此巨大的印量和如此广大的读者对于作家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 到底是走运还是走邪呢?总体而言 , 自然是幸事;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什么怪事也都会发生。比照较“红学”远为资深的“莎学”,可以得到诸多借鉴和启示。远的不说 , 只看近几十年来,传统莎学仍在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引入,诸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叙事学、符号学、接受美学、文化人类学、新历史主义等等,扩大了学者的视野,作出了诸多富有新意的阐释。红学也大体经历过类似的历程,然而更其匆促和草率,它的深广度远不及莎学。就在这种大发展中 , 正如资深英国文学研究家王佐良先生所言,到了今天,虽则以莎士比亚之伟大 , 也不得不听任当今大导演的摆布。“阐释的自由代替了对莎翁原意的追索”,“其实原意固然难追,阐释又何尝自由 ? ” 阐释者“仍然受着时代思潮和社会风尚的影响。” 许多顶着创新之名的怪异荒诞之说无不是这个飞速变化焦躁不安的时代的投影。红学视野中对作品的正说、反说、歪说,浅读、细读、误读 , 杂然并存,固然可以看作阐释的多元多样,而其中某些想入非非的新说并不具备一家之言的品质 , 多半是吸引眼球崇尚娱乐时风的折射 , 或者竟是陈年旧货的重新包装。 值得重视的是莎学在传承积累的基础工程方面所下的功夫,真令人惊叹 , 应当效法。传统莎学的版本学十分兴旺 , 四百多年来 , 莎士比亚的各种英文版本已经达到 1300 余种,被陆续甄别为善本和劣本,即使较好的版本也各有长短。随着莎学的日益发展 , 学者云集,注家蜂起,渐成显学。自 1803 年起由名家主编的莎学史上规模最大的 21 卷《第一集注本》产生 , 集各版本优长及各家注,将所有文本异文列表于后 , 并附词彚索引。为后来硕大无朋的莎士比亚用语索引大词典开了先河。十年后重版成为《第二集注本》。继起的《第三集注本》规模又有扩大 , 单是所收十七、十八世纪莎士比亚各类版本的序言资料就达三卷之多。《第四集注本》又称《新集注本》,启动于 1871 年,规模更大 , 历经数任主编,已逾百年 , 迄未完工。与此同时,出版了多种面向普通读者、校注精良的版本,其中以《阿登版莎士比亚》最负盛名、最具权威 , 历时数十载,目前已出到第三版,详实精审、客观包容,吸纳了莎学的新成果。这也是我国近年来首次引进的兼具学术性和欣赏性的原版莎士比亚作品集。 至于莎士比亚大辞典 , 笔者十年前已有所闻 , 出到了四十多版。说到莎著的中文版,单行本有数十种之多 , 完整的《莎士比亚全集》也有四种。 返观我们身处的中国红学,前文提到有 500 多种版本,乍听之下,真吓了我一大跳 ,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仔细想来 , 自出版社改制、面向市场,某些机构或个人在利益驱动下 , 顶着曹公之名,只要卖得出去,就顺手牵羊、不标出处,或随意拼凑、不加校勘,种种来历不明的本子充斥市场也就是难以遏制的了。若加甄别,此类劣本当不在少数,实在也是作家遭逢的又一种厄运。当然, 250 年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红楼梦》版本的发掘、整理、印行成绩斐然,不容抹煞。各种早期抄本、刻本都得到了不止一次的影印、排印、翻印。同时 , 经过学人认真校勘、注释、评批的各种版本,包括各种普及的校注本、列出各种版本异文的汇校本、前人和当代人的各种评批本,以及插图本、节缩本、改编本等等,林林总总,相继面世。相关的辅助读物、资料汇编、研究论著也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只是良莠难分、泥沙俱下。如果以莎学为镜,深感红学缺少学术定力和操作规范 , 缺少对于学术基础工作的一代又一代持之以恒的投入。举例而言,像《红楼梦书录》、《红楼梦卷》这样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极其重要的目录和资料书早就应当认真增补了,即使本世纪初的《稀见资料》也需要修订增补。再如有关辞典一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过《红楼梦鉴赏辞典》、《红楼梦语言辞典》、《红楼梦大辞典》等若干种,《大辞典》曾作增补而殊不理想,旧错未改、新憾丛生。与莎士比亚大辞典和集注本的代代相传、学术接力棒的未曾懈怠相比,距之甚远。至于数量惊人的涉“红”之作,亟待检点、筛汰、整合,虽则已有多种红学史和史论著作 , 著者个人付出了巨大努力 , 而此种研究之研究 , 难度很大 , 需要相关资料和有深度的专题研究作为支撑,尚有待于更多的关注和付出。而上述所谓基础工作不外是指那些有益当代,功及后世的具备资料性、工具性、知识性也兼具学术性、稳定性的学术工程, 它往往难以个人之力短期完成 , 而需集结力量持久用功方能见效。在这个实用的功利的时代,到处都讲量化、讲等级,成果仿佛指日可待,而资料工作不算成果 , 这样的学术评估体制不能不逼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而学人自身的学术积累和奉献精神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因。环顾学界 , 笔者尝见某些耗资甚巨、参与者甚众的超大型工程 , 其学术质量却经不起检验。总之,周遭的学术生态和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掣肘和限制了学术的健康发展。红学的“虚热”招来非议原不足怪,学界有一种不愿以至不屑触碰“红学”的现象,则足以令人深思。归咎客观环境之余,是否也应反躬自省? 笔者尝想 , 纪念曹雪芹,一打空话莫如做一件实事。退热降温、返朴归真 , 目下恐怕仍属奢望。 说到做实事,这里要特别提出和感念一位长期专注于搜集整理红学资料的刘晓安老人。刘老于“文革”中退休 , 之后在京城潘家园设摊收售淘觅旧书,数十年来,他所搜得和辑录的红学资料无人能及。在热心红学版本资料人士的鼎力相助下,刘晓安先生和他的孙女刘雪梅合作编撰的《红楼梦研究资料分类索引》( 1630-2009 )上下两大册,终于在 2012 年 10 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收录时段最长、收集文献最全、内容最丰富、编排较合理的大型专题分类索引工具书。刘老于今年初以 96 岁高龄辞世,这部书的出版成全了他毕生心愿。刘老是出自实践的最富经验和识力的版本鉴定家,他并无教授一类的头衔,更无项目等体制内的优势 , 却做成了大有益于学术的实实在在的业绩。这里还可以拿莎学来提气。中国莎学界有一位埋头苦干、成就卓著的学者,穷二十年之功独力完成了 550 万字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辞典》。 全书据国外第一手资料 , 搜罗了三个世纪以来大量莎氏词汇,附莎剧原文例句,包括莎氏全部剧本、诗歌共 41 部作品。他说 , 二十年爬了 41 座大山 , 无一处可以省力。这位学者就是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资深莎学家刘炳善教授( 1927-2010 )。他深知在英语世界的普通读者中 , 尤其在中国一般英语专业的学生,莎士比亚的原著仍是“天书”,障碍在于莎著用语的特殊性。莎士比亚生于四百多年前 , 其语言处于中古英语向近代英语过渡的早期近代英语时期,莎剧中还包含大量伊丽莎白时代的俗语俚词,构成阅读原文极大的困难。这部功力深厚的双解辞典真是功德无量。 《红楼梦》原著对于中国读者自然不是“天书”,但所用的并非现代汉语。它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所用语言距今也有二百多年 , 不必说其中韵文属于古汉语 , 许多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名物专词需要疏解,即便看上去并无障碍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 许多词彙其含义与今天有很大差异,打开原著读下去便可举出一大串,诸如:演说、妥协、便宜、挥霍、作案、淘气、可恶、解释、能着、作法 …… 等等 , 均不能望文生义,需要注释。可见《红楼梦辞典》包括语言辞典对当今读者是必要的 , 学界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 但做得很不够。相比莎士比亚各类辞典的几十个版次 , 还处在初步阶段。比较而言,中国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了解 , 远胜于西方读者对《红楼梦》的了解。尽管《红楼梦》已有了多种外文译本,然而她的读者并不多。红学对于本国读者的帮助尚且不够,遑论外国读者。有识之士最近指出,作为“国礼”在外交场合赠送的大中华文库本《红楼梦》,存在着诸多硬伤和英汉不能对照的失误。 像这样关系到中国文化声誉、关系到《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和汉语学习的大事 , 不知道应当由哪些方面来担当和矫正。在纪念曹雪芹的时候再次提出来,怕不是多余的吧。 三 回望半个世纪前纪念曹雪芹逝世 200 周年之时 , 笔者还是一个刚刚从中文系毕业不久的青年,因身在北京又处高校,对当时纪念的隆重氛围和高规格报道是有所感知的,记得也曾去文华殿看过展览 , 盖因所教的课与曹红无涉,故不甚关注。倒是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一期专栏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学报为纪念曹雪芹精心组织的一组学术文章,共有六篇:依编次为郭预衡《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邓魁英《王熙凤的典型意义》、童庆炳《论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钟敬文《近代进步思想与红学》、聂石樵《论〈红楼梦〉的语言》、启功《读〈红楼梦〉劄记》。 这些文章我曾认真阅读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重温。在我调离北师大后到了九十年代去钟敬文老先生家聊天,他还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这篇文章,十分看重其中的观点。此文长逾两万字 , 是一篇力作 , 他对《红学三十年》编选此文很感欣慰。启功先生之文不必说是阅读和注释《红楼梦》的必读篇目,常置案头。郭、聂、邓诸先生也拿出了他们的用心之作。其中最年轻的童庆炳是我的学长 , 今已著作等身 , 成为国内文艺学领域的首席专家 ; 但一提及这篇论红之文 , 他仍会深情地称之为“学术处女作”,开启了他的学术生涯,目下正编入其 12 卷的文集。总之,以当年的北师大中文系 , 能排出这样的学术阵容来纪念曹雪芹,是够上隆重的了 , 给了我这样的后辈以深刻的教益。这期学报在整个纪念活动中 , 也留下了深深的学术足迹。如今,其中钟敬文、启功、郭预衡三老已经作古,专辑中的文章,分别收入了他们各自的文集,足见其学术分量。 应当说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围绕曹雪芹逝世 200 周年 , 红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 , 结出了弥足珍贵的成果。这是曹雪芹的幸运。然而,好景不长,自 1966 年起的十年间,曹雪芹和中国人民一道 , 遭受了空前未有的浩劫。这是由特殊国情造成的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种特殊的厄运。表面看去 , 曹雪芹同鲁迅一样走红了 , 举国上下 , 无处不在演鲁评红 ; 然而《红楼梦》和鲁迅作品相类 , 被抬举、被绑架、以至于被曲解、被利用,某些受控之作堕落到被名之曰“帮红学”的可悲境地。这一场噩梦对经历者是刻骨铭心的 , 可颇有些吊诡的是对于广大百姓尤其是知识分子而言 , 《红楼梦》由于它自身的精神魅力和深厚底蕴,在黑暗浑浊的年代里对人有一种净化和庇护作用 , 躲进作品的世界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滋养。 笔者本人就是在那个年代贫瘠的生活和窒闷的空气里触摸到了《红楼梦》的血脉气息,切己的人生感受和作品的意蕴不期而然地相通了。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事的升沉荣辱原本既可近看也可远观 , 小说里的一枝一叶一颦一笑原来同大千世界社会万象连通着 , 人生世上固然要执着当下更应寻求超越。反正,这部原先只觉琐屑平淡的书现在读下去有无穷兴味诸多感悟。于是,在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临之时,面对《红楼梦》和周遭的学术环境 , 我由衷地感叹“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这不仅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不仅是对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而言 ; 而是对所有的人物、对作品整体而言。之后,尝试探求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勾勒史湘云的不羁之态和魏晋风度,寻绎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 , 开拓秦可卿形象的诗意空间 , 等等。新世纪前后 , 着力寻求《红楼梦》的深层意蕴,蠡测它的超验之美和人性深度。总之,在求索艺术真谛和人生真味的路上,永远没有完成时 , 只有进行时。 如今,来到纪念伟大作家逝世 250 周年这个节点上 , 笔者并无什么箴言警语可说 , 高贤时彦都会说得比我好 . 这里只想就自身的感受和心愿说一句话 , 那就是 : 把《红楼梦》还给小说。 把《红楼梦》还给小说,亦即回归它作为文学艺术的本位。它不是历史、不是哲学,更不是谜语、不是密码。 有许多学者伟人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 , 这当然是一种角度,然而《红楼梦》并非历史 ; 有许多智者达人从作品中直接抽绎各种哲思学理,然而《红楼梦》并非哲学。 众所周知“新红学”是以考据为主要特征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有一种史学的品格。治史的专家曾锐意搜寻小说的原型,如最近有清史专家著文考查元春省亲的原型,该文在前人基础上作了细致缜密的梳理和追索,举出了若干间接的可资参照闻见的史料。文中实事求是地指出,“查中国历朝历代似无允许当朝妃嫔归省者”,在清代“当朝妃嫔回家归省的情景,在真实世界应不被允许”。 如此看来,在真实世界不被允许、不可能发生的事,在小说中却发生了 , 而且呈现得生动饱满、淋漓尽致。二百多年来,读者不仅不以为忤,没有质疑、责难,反而服膺、激赏,被打动、被感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显然不是实证范围内的事,不是史学可以解释的。盖因《红楼梦》是小说、是艺术创作,艺术容许虚构、必须虚构,愈是伟大的作品,其虚构的幅度也愈大。何止省亲中的元春,贾、林、薛一干人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只存在于小说之中;何止大观园,偌大荣宁府及一系列社会生活场景都是经过作家重构或曰虚构的。须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或艺术之所以有价值 , 是因为它提供了另一个世界即可能的世界 , 另一种向度即诗性的向度。 以诗性的向度观之 , 《红楼梦》的确是一个天才作家艺术虚构的王国。人们习惯认为开篇仰赖古代神话,其实是凭借一点因由而生发 , 是作家自创的极富想象力的寓言故事。炼石补天固然古已有之 , 而居然孒遗一块 , 且顽石美玉、同源异形、叠合映照 , 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一种构想。同样,三生石、前世缘人们也不陌生,而以泪酬答则是千古未闻的新异想头。即此而言 , 就奠定了林黛玉第一女主人公的地位,纵然史湘云十分可爱,也不能取而代之。 同古今中外诸如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少年维特、阿 Q 等等人物一样,贾宝玉也是作家孕育构想的产儿。《哈姆雷特》是莎作王冠上最灿烂的宝石,研究它的著作已万倍于作品本身,至今仍未有穷期。贾宝玉也一样,笔者曾经说过,要理解和欣赏贾宝玉这样的人物并不容易,是需要有一点艺术精神、有一点超越意识的。他不入世、不成熟、不崇尚实用,由此带来的超越态度和人文情怀才是他的可贵之处。 这个人物或许缺乏建构的热忱,却不乏解构的智慧。他自惭自愧、放下身段、放低姿态,才有了孩童一般的眼光,问出了一连串犯傻的问题 , 说出了一堆傻话,往往触碰到了人性的底蕴和人生的终极。这些傻话常被视作名言 , 却是恣情任意、随性而发的,不必拔高却光彩自现。书中诸如正邪二气、论阴阳、说荣枯、太极图等涉理描写都与人物情节相契,并不能视为成型的哲理学说。曹雪芹无意布道、不愿说教,讨厌理治之书。他不是思想家 , 却是思想深邃的艺术家;他不是哲学家 , 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却充盈着哲思妙谛。他的艺术疆域远不止于儿女真情、家族兴衰,而是天地宇宙、生命本原。 说《红楼梦》不是历史、不是哲学,并不贬低它。因为在一定意义上 , 文学大于历史 , 文学大于哲学。 至于把《红楼梦》当作密码来破解,当作谜语来猜测,把它演绎成推理小说、侦破小说(笔者在电视的读书节目里看到过此种改写),当然有趣得紧 , 迎合了人群中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博得了收视率和销售量 . 这只能反映在以时尚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中,没有深度的精神生活可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风景或曰煞风景 , 在诸多原因中 , 或许还同《红楼梦》本身充满着象征、隐喻、关合、谐音有关,这同汉语文字的独特和优长以及作家把这种特点优长发挥到极致有关,是一种地道的中国式表达,值得深入研究。质言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 正是一个经过精心重构或虚构的艺术天地,在这里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一切自然天成,就像生活本来的样子,空灵之美和写实之真水乳交融浑若一体。对于任何具备正常审美感觉的读者,作品激发起的不是猎奇究底的探秘欲,而是一种提升精神境界的神秘感、超越感。 归根到底,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莫过于阅读他留下的唯一作品。在日益广大的阅读群和阐释者中 , 会有附庸风雅的、老调重弹的、过度阐释的,当然也会有惊喜的发现。作为其中的一员 , 笔者愿意重新出发 , 在众声喧哗中有所持守 , 守护这个文学的家园。 遐想再过半个世纪,到了曹雪芹逝世 300 周年之期 , 我辈早已归于黄土 , 自己所发的种种红学感想和议论亦了无痕迹 ; 只有《红楼梦》依然鲜活,她的作者依然被人记起、为人纪念。因此,文化名人曹雪芹是幸运的 , 他的血泪结晶《红楼梦》将与天地日月同在。 写于二 0 一三年五月 注释: 康慨报道《没有马翁, 不是牛翁:莎翁就是莎翁》,《中华读书报》, 2013 年 4 月 3 日 第 4 版。 陈星:《也谈莎士比亚长什么样》,《中华读书报》, 2012 年 5 月 9 日 第 17 版。 子雨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华读书报》, 2008 年 3 月 19 日 第 19 版。 王佐良:《学府、园林与社会之间》一文中“莎学近况”一节,《读书》 1989 年第 4 期。 辜正坤、鞠方安:《〈阿登版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版本略谈》,《中华读书报》, 2008 年 4 月 16 日 第 11 版。 刘炳善:《一个人的二十年 ---- 我怎样编纂一部莎士比亚辞典》 , 见《南方周末》 2009 年 4 月 22 日 ( www.infzm.com/content/27326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 年 9 月 24 日 第二版有该辞典首发消息。 洪涛:《作为“国礼”的大中华文库本〈红楼梦〉》,《红楼梦学刊》 2013 年第 1 期。 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63 年第 3 期。 薛戈、黄一农 :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原型考》,《曹雪 芹研究》 2012 年第 2 辑。 见拙作《作为文化经典的红楼梦》,载《〈红楼梦〉与国际汉学 ---- 第六届〈红楼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2009 年版。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6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幸运的60后
热度 8 jlrlmylt 2013-5-24 16:28
我们在感叹生不逢时,活不逢地的时候,发现我们这一群人是那样的幸运,人生最辉煌的一刻正在和马上到来! 我们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有粮票就有吃有喝,虽然是粗茶淡饭; 我们避开了计划生育,有兄弟有姐妹,大的带小的玩,小的穿大的旧衣服; 我们错开了上山下乡,在学校里学工学农学军,反潮流交白卷; 我们上大学时,大学是公费的,家境困难的还有管吃饱的助学金; 我们大学毕业时,工作是包分配的,大多是党政、事业单位,央企国企还得挑挑; 我们恋爱时,重要的是人品本份老实,深信真正的爱情只有一次,裸婚基本盛行; 我们结婚时,房子是单位分配的,虽然有点旧 ,虽然还得论资排辈; 我们生子时,母乳基本主流,奶粉没听说有毒; 我们是尚有理想的最后一代,虽然虚幻但一直支撑着我们的信念; 我们读书的时候,国学经典已经滥觞,世界思潮大肆涌入,传承与革新集于一身; 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那时的领导基本上还识才用才,政风民风尚且纯朴; 我们与世界同步进入信息社会,电脑工具已融入生活,我们是不会电脑的最后一代,也是中囯信息时代的开拓先锋。 我们是集中出生于 1962 年 --1972 年的人,是共和国最幸福的幸运儿,几辈子人的福气都集中在今年 41 岁至 51 岁的人之间,晒晒这份幸运,在这个名盛实浮的世上要感恩,懂珍惜,再工作十年,实现梦想,继续幸运地过好后半生。
个人分类: 茶余饭后|3054 次阅读|8 个评论
盲人的幸运
zjzhang 2013-5-6 09:53
盲人的幸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窗户也会因蒙上灰尘而让我们看得不够真切,甚至从那模糊的窗子里看到的一切反而会使我们心生误解——   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托马斯发现他隔壁座位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托马斯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也是位盲人,因此他和这位老盲人谈起话来一点困难也没有,他还弄了杯热腾腾的咖啡给他喝。   当时正值洛杉矶种族暴乱的时期,他们因此就谈到了种族偏见的问题。   老先生告诉托马斯,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一起上过学。到了北方念书,有一次他被班上同学指定办一次野餐会,他居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举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抓去骂了一顿。   他说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他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去拿,不肯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触。   托马斯笑着问他 : “那你当然不会和黑人结婚了。”   他大笑起来 : “我不和他们来往,如何会和黑人结婚?说实话,我当时认为任何白人和黑人结婚,都会使其父母蒙辱。”   老人说他在波士顿念研究生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里学习如何用点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他终于能够独立生活了。   他说 : “我最苦恼的是,我弄不清楚对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辅导员谈这个问题,他也尽量开导我,我非常信赖他,什么都告诉他,将他看成良师益友。   有一天,那位辅导员告诉我,他本人就是黑人。从此以后,我的偏见就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对方是白人还是黑人,对我来讲,我只知道他是好人,不是坏人,至于肤色,对我已毫无意义了。”   车快到波士顿了,老先生说 : “ 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   在站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两人亲切地拥抱。托马斯猛然发现,他太太竟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黑人。托马斯这才发现,自己虽然视力良好,但自己的偏见还存在,这是多么不幸的事啊。   眼睛在很多时候会误导甚至欺骗我们,它让我们心存偏见、固执、狭隘、自以为是。   有的时候,盲者反倒是幸运的,因为他眼睛的窗户关闭了,所以必须用心去打量这个世界,用心去感受周遭的是是非非,这样才能“看”得更为真切,更能体会人间冷暖。   所以, 我们看待事物不仅要用眼睛,而且还要用心、用良知。   仅用眼睛去观察世界,多半是不全面的,而用心则能体悟到更真切的灵魂。
个人分类: 文学|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藏一个新进硕士生导师的悲哀与幸运
热度 33 kerer009 2013-5-1 01:22
从中科院系统出来,直接到了西藏任教,虽然工资不足以养活家人,但是所幸在经过了最初的科研靠工资阶段后,还有科研项目支撑。来西藏快四年了,终于能招到研究生了,自己的科研想法终于有学生帮助实现,自己也全心全意对待学生,希望他们在三年后有所成就,虽然已经收获了失望,但幸好还有希望。 失望的是,虽然在入学前我都和学生说过,我这里不仅仅是身体上累,心理上也很累,每个学生都表示自己想和我学习东西,不怕累,能够坚持下去;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尽管我在生活、学习上尽我所能(我们学校 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经费为零, 而我 2012 年的到帐经费只有 4.9 万元,可我仍坚持给学生 发生活费,发电话卡,发自行车,发服装,报销车票,报销试验经费等,其花费远远超过我和爱人的工资 ),但是仍然有 3 个研究生和 2 个已经考上、只待今年 9 月入学的准研究生离我而去,而他们“专业不对口,学习太累”的 理由(整个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本专业出身的)居然也可以被学校通过,当我在经济上和精力上(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我也经常去指导学生)尽我最大努力而勉力支撑的时候,我寄予最大希望的学生却给了我精神上的最大一击,尽管我的底线是宁缺勿滥,或者说心里不忍、放过他们而宁愿让全校看我的笑话,但留在我心底的却是永远沉到海底的失望,因为带了他们半年多,他们和别人不一样。 幸运的是,还有两个研究生在坚定地跟着我,即使硕士点的个别官员在询问他们的时候,也坚持跟着我。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进步,关于“草浆地膜” / “玉米地养鹅”这两个关键词,除了我这里,在任何中英文期刊上的查新都是空白的,其中的一个学生的第一篇初学论文就被《浙江大学学报》录用;已经有数天,当我午夜 从校外回来的时候,全学校的学习室、实验室中唯有我的学习室还有 2 个研究生在学习,今天学习室午夜12点他们两个还在学习,被我赶了回去。我相信我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会交出满意的答卷,我真的希望能够在那个时刻,我能够拥有我作为导师的自豪和欣慰。
7453 次阅读|78 个评论
A talent mathematician with good luck
ljxue 2013-2-1 00:1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111975942705194534.html 张寿武:一位天才加幸运的数学家 Recently, I read this story about Shou-Wu, Zhang. There is a interesting detail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apers. Before the year of 1989, Faltings seemed to be not interested in Zhang's project. When Zhang completed a manuscript and showed to Faltings, he got a friendly response from the later. The saying of President Xi, Empty talk can lead a country astray( "空谈误国"), seems to be correct in many fields.
个人分类: Live|1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师对我们很重要,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
wangxueqing8023 2012-12-28 18:09
由于做硕士课题需要查论文,由于我的课题这方面还不是很公开,查了很长时间查的论文也不多,有参考价值的也不多,今天突然查到了一篇论文觉得和我的很相关,可是论文的篇幅太少很多内容都论文中体现不出来,国内期刊都有这个毛病,篇幅太少核心内容写不进去,一些核心期刊也是!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原作者的邮箱,向他要论文的详细版本。真没想到24小时内老师给我回复了,而且对我非常有帮助!!!谢谢他
2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幸运源自内心
热度 8 stone1971111 2012-12-18 08:24
周末休息的时候,翻了翻一本小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曾经很火的印度电影的原作。故事情节比较离奇,语言比较诙谐,但是最后一句话给人启发, 男主角抛掉了两面都是正面的幸运币,说:幸运源自内心 。在工作和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好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感觉很不好的时候,我们总觉得不够走运,甚至抱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从混沌理论和蝴蝶效应来理解生活的话,不排除很多偶然的成分,确实有很多随机触发的事情,但是对于我们曾经理解的大多数所谓的幸运事件,其实并不能说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所以也有人说,偶然中的必然,我们对于这种必然或者偶然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神秘化,我认为上面的那句话说了必然的一部分理由,还有很多理由值得思考。当然为什么幸运源自内心,以及除了内心之外还有什么是必然的,需要讨论。 一、内心反应到行动。我们心里想什么,往往会表现在我们的行动上。 比如有经验的警察即便看不到小偷的脸,只要看到小偷的行为,就知道这个人是小偷。内心怯懦的人走路都是畏畏缩缩的,不够放松,内心比较固执的人在很多行动上都能表现固执。比如动作比较僵硬,行为比较直线化等。除了经过训练的演员或者特工,一般人总是不自觉地将内心反应到行动上。还有不少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大多数(超过90%)的行动是非理性的,而是靠本能去行动,这种本能实际上跟内心是紧密相连的。而运气总是行动结果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觉得遇到了运气,那一定是我们行动的结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期,那这种行动可能就是内心活动的结果。 二、内心反应到情绪。 人的情绪的产生和变化是个没有彻底清楚的一个问题,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一个生物过程,物理过程还是个化学过程。 但是情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好的情绪让我们思维活跃,想问题更加正面,行动更加积极,而坏的情绪会让我们以更加负面的思维考虑问题,行动更加保守或者更加极端冒险。 显然,在多数情况下,好情绪导致好结果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保守或者极端冒险。另外,情绪会感染别人,一个笑脸会让人温暖,一个苦脸让人厌烦,这种正面或者负面的对外影响直接导致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多数情况下,让人温暖可以获得更友好的环境,而负面的变化会恶化环境。有好的环境更有利于事情的正面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运气的产生。 三、内心反应到执行力。 我们普通事情一般不会觉得有什么运气,往往是在我们非常在意的事情上,这些就是所谓重要的事情,而对于重要的事情,往往就挑战你我们的意志,而意志决定了我们的执行力。内心强大的人往往具有更加坚定的执行力,否则可能会因为遇到小小的坎而止步不前,这样即便走了运气的一厘米范围,也会因为放弃失去了机会。 执行力就是突破最后一厘米距离的有力武器。可是没有坚强的内心就没有坚定的执行力。 革命战争时期,一个战役的成败,除了指挥员的领导艺术和战术运用的能力有关,还跟指挥员的意志力有关,狭路相逢勇者胜,所谓勇者就是执行力更好的人,而不是技能稍微好点的人。 四、内心反应到气场。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通过人的面相看人,一个很优秀的(没有见过)相面人见到一个陌生人,很快就能判断这个人的身份地位能力甚至未来。这还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既然已经成了一门手艺(称为相术,可以参考《冰鉴》),自然不会一点都不靠谱。但是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感觉到即便我们不知道一个人的任何信息,但是我们会感觉到某一个人和其他人不同,甚至觉得这个人还有点重要。这些可能是肢体语言,表情甚至是还有说不清的因素给我们的总和印象。但是这种印象对于很多人待人接物来说, 尤其是中国几千年来大家共同形成的这种对人的印象的心理暗示,直接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好的态度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但是所有这些给人的感觉,最终的源头都是内心,即便是习惯动作也是有内心的基础。 五、愿意接受挑战导致运气。 除了上面说的内心之外,还有一些理念会导致我们更容易得到运气。比如愿意接受挑战就更容易得到运气。这在《how to win before forty》中明确列为成功的条件之一。因为假如我们一成不变,那相当于一个系统就是个周期系统,完全是可预测的,就谈不上什么运气,而愿意接受挑战,就是给一个周期系统加上了一个外力,这个系统可能就产生震荡,或者产生混沌,混沌具有遍历的特点,而遍历就可能遇到无所不在的运气。实际上, 一个愿意接受挑战的人往往更加具有学习能力,而且能力更加全面,这样面对某些具有挑战的事情的时候,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在别人看来就是运气较好。这里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在于能力提高作为基础,偶然性则给不断提高的能力以发挥的场所。 六、有继承的调整导致运气。 愿意接受挑战是好事,但是类似堂吉诃德样的莽撞和盲目不会遇到好运气。即便挑战也是有继承的挑战,而非盲目的乱变。因为即便是混沌系统,也有短期的可预测性,保证这个才可能具有遍历性。我们也看到有些人不断地调整,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调整并没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更加破坏了原本就脆弱的发展基础。 当我们处于困境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希望能够改变,但是很少有人想到一定要去继承,然后再去改变。妄想一下子跟去过彻底切割,往往得不到好的结局,运气自然就谈不上。 总的来说, 尽管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最幸运的那一个,但是上帝或者自然并不是仁慈的,它总把主动权交换给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做的不对,也就不要指望它能帮助。 有个坚强的内心,愿意接受挑战,并且不断地在继承的基础上去调整自己,这可能会让我们发展的环境更加友好,最终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某些运气。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宁愿相信运气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能盲目认为运气只是必然的。当然,不要指望运气,也不要让自己感觉到有太多的运气。眼光、实力、信念才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幸福更是我们体验能力的必然结果。让内心更加强大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silong.peng@ia.ac.cn 2012.12.18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923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幸运日!
abswell 2012-11-26 18:02
公元2009年8月12日 农历己丑年 六月二十日 天气 晴 间或有云 气温 热 岗岗的热 高达33度 风 微风 西北风 心情 爽 爽歪歪 买瓶水 中奖 打开 还中 ... 买东西 抽奖 还中奖 … 不敢想了 是不今天干啥都让我成呢 嘿嘿 … 把今天做为我的幸运纪念日 以后年年庆祝! 祝愿天下人 作个无敌幸运星!
个人分类: 随笔|1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是不可预测的,人生也是不可预测的
热度 13 xyysh2008 2012-10-15 00:11
科研是不可预测的 , 人生也是不可预测的 —— 读 廖新化 精彩博文《 从整型医生到诺贝尔奖- 山中伸弥的研究历程 》有感 严少华 2012-10-14 21:57 分析得如此到位!看着,看着,我对山中伸弥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由衷地钦佩! 冥冥之中,我似乎与他不得志时有许多相同点。首先,我也是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后,转向分子生物学研究。其二,课题组研究中有多项内容也同样涉及或将要涉及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技术。其三,我所做的部分也是本实验室或国内实验室没有开展的工作,有的甚至查遍了所有中外文献均未见成功案例,也曾经历过几乎崩溃的失败,自然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幸福体验。其四,就在我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充满自信之时,却突然遭到几乎灭顶之灾,从此命运就此改变。。。 以上是我看到上述精彩博文后有感而发的评述,然意犹未 尽,写下下面的文字。 我在钦佩的同时,正如作者所言 “ 山中伸弥( ShinyaYamanaka )的成功是典型的小实验室自由探索的成功。他的成功再一次提示,有相当多的科学突破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中国有大批优质的小实验室得到稳定的资助,那么类似的科学突破就会随机但是必然地产生。 ” 另一方面,我也认为,山中伸弥也是幸运的! 其一、 Shinya 的博士后导师 Thomas 对 ApoBEC1 过表达实验结果不能符合预期很失望,如果不允许 Shinya 偏离实验室的主要方向的话,那么他就很可能不能继续探索 ApoBEC1 的致癌机理。 其二、 大阪市立大学时最低谷时, JamesThomson 在 1998 年宣布从人的囊胚中采集并建立了胚胎干细胞系,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如果没有这个消息的鼓舞, Shinya 说不定放弃科研回锅做整形医生了。 其三、在 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 ,如果不是 Shinya 声称实验室的远景目标是研究怎么从终末分化的成体细胞变回多能的干细胞 , “ 忽悠 ” 了 足够的学生或足够水平的学生, Shinya 实验室还能建立出很好的筛选诱导干细胞的系统( Fbx15 敲除鼠)吗? 其四、在京都大学“临门一脚”,如果他的学生 Kazutoshi 没有大胆地提出把 24 个病毒混合起来同时感染抗 G418 的细胞,那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逆分化成体细胞还能诞生吗?还能这么早发现吗? 其五、尤其是不可思议的是, Shinya 在一次讲座中总结 ApoBEC1 过表达实验结果的经验教训中的第三个:“也许最重要的是,不要相信导师的假说。”而试问,当今中国有几人能说出来,做得到,说不定实验没做成,就遭到了灭顶之灾了?! 当然,我作这样的假设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科研实践有时的确步步惊心,环环相扣,与时间赛跑,一不留神,就会落伍。否则,获得诺贝尔奖的也许就是 James Thomson 或者华裔科学家俞君英了, Shinya 的人生也从此改变。 因此说, 科研是不可预测的 , 人生也是不可预测的。
个人分类: 人生杂谈|9621 次阅读|30 个评论
疾病基因关联研究的困惑
热度 1 yhg926 2012-9-25 01:07
实验室一大方向是应用统计学研究疾病基因组关联。但我本人却对这个方向不大感冒。不同的研究者们的喜好也是不相同的,这与各自的哲学观有关系。在我看来,生物学与物理,数学等学科不一样, 它是一种复杂学科,是一种只能抓大概而不能够透彻细节的学科。象是一偏读不尽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统一的进化论思想,而具体现象则无规律可循。人的大脑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对复杂科学的认知有其分辨率的极限,过于琐碎的细节是不能被认知的。现在基因某多态与某某疾病关联之类研究文献 浩如烟海,基本上是些无关痛痒的研究,一个人能从此类研究中获取怎样的知识?如果你看完了这些文献,只能得出了一个结论: 基因变异与疾病有关;有多大关联?没过大关联。像这样的研究吸收了无数的智慧的大脑,却得不到一个好结果,这就是复杂性科学。 对于复杂性科学,去创造远比去认知有用得多;研究基因疾病的关联,无非是为了便利诊断疾病,除此之外对科学有多大贡献?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多大贡献?几乎没有。如果你能直接创造一个健康的组织器官,替代病变的器官不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此生物学领域更有价值的是去创造性,去实干性的科学比如 合成生物学;而不是些细枝末节的知识。 幸运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他们如何地不幸,研究他们不幸的缘起,不幸的过程;还不如研究如何创造幸运取代不幸。
4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们是幸运的
liuxuxia126 2012-6-1 08:05
你们是幸运的
大妞今年考高中,二妞今年上初三,同一今年考初中。 你们都长大了。 节日快乐,舅妈愿你们心想事成。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次地震时我很幸运
热度 5 liuxuxia126 2012-5-28 15:08
2005年11月26日上午八点多钟,九江发生5.5级地震。 我当时正在家里,坐在书房里的电脑前工作。突然感觉到书柜在跳舞,声音很大。我很奇怪。一会又跳了一次。我心慌了。没有来得及关电脑,就往楼下跑。 跑到4楼,我觉得有点鲁莽,就敲4楼邻居的门,问他们是否有我一样的感觉,是不是地震了? 楼下的彭老师在日本待过,很有经验,说,应该是地震,不过我们这里应该没什么关系。 我松了一口气,赶紧回到电脑前查询,才十几分钟,网上已经有人发地震的帖子了。可看到的消息让我大吃一惊:九江竟然是震中! 头一天我的爱人和同事一起去九江开会了,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应该在九江的会场了。我赶紧给他打电话,已经无法联络上他了。 那时候真的有心急如焚的感觉。我知道那里发生了地震,我的爱人在震中,我却联系不到他。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好吗?会不会有危险?我很无奈,但也只能等待。 终于在十点多钟,等到了爱人打来的电话,他们已经从会场开车到离九江十几公里外的开阔地带,正在赶回武汉的路上。会是不能开了。地震发生时,他们正在13层楼的会议室开会,桌椅都摇摆得厉害,很多女人被当成吓哭了,不知所措。 第二次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前一天老公从四川雅安开会赶回家,其他的与会人员都去旅游了,他因为有工作,也担心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辛苦。 当第二天发生地震的惨烈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那真的很让人后怕,早了一天啊!真的是与地震擦肩而过。而在那里生活的人,很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今天看到科学网博友发布的北京地震的消息,我感到很欣慰:震级不很危险,朋友们都还安全。 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能做什么? 我庆幸,我们还都还好好的,在庸常中体会着简单的幸福与快乐。
个人分类: 事事关心|3289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我认为我幸运地跟了一个好导师
热度 2 tomjim100 2012-5-16 15:36
我的导师据说没钱,没课题,但是我的了解,我的导师是一位朴实、认真、严谨的好导师。导师刚才问我明后天有时间没有,让我跟着出差,当得知我有课后就说不能耽误你两次的课,影响不好,不让去了,其实我很想去……之前导师还说:你是做基础应用科学的,不要求你发sci,但一定要让农民看到成果,得到实惠……我现在很感叹,我遇见了人生中对我为人,做科学影响最大,最深的第二位导师!
33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谈“不贪小便宜,不吃大亏”的经历
热度 2 sweetamy 2012-5-3 17:23
看到赵大良老师的博文,两骗子于路拦截,以电磁炉相诱惑,动机和手段还算明显,赵老师不为所动,还给骗子一句警钟似的回敬: “ 你看,我像是喜欢占便宜的人吗? ” 掷地有声。 我最近也受到了接二连三的 “ 诱惑 ” 。 事情起于去年冬天,接到一个电话,自称是天津市旅游局的,调查大家的旅游意向,什么国内国外等等。我虽然有点怀疑他们是不是旅游局的,但抱着警觉的态度也配合着回答了。结果没有什么陷阱,问答结束,电话也就结束了。然后我就放心地忘记了这件事。 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 几个月之后的一天中午,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是某某旅行社(没记住)的,感谢去年我帮他们完成了一个调查。我马上反问,不是说天津市旅游局吗,怎么变成你们旅行社了?那人回答说是旅游局和他们合作。我想,天津市旅游局怎么这样不负责任,随意出卖市民的信息,当真可恶。那人接着说,为了感谢,抽奖抽到我可以几天几夜双飞三亚游,住五星级酒店,两人出游,报销一人费用。让我周六中午去今晚报大厦几楼参加会议。我当时刚生完孩子几个月,天天喂奶,哪有时间,想也没想就直接回绝了。那人再强调什么机会难得,我也懒得理她,就抱歉之后挂断了电话。倒也干净彻底,之后就没事了。 最没想到的是,又过了几个月,也就是今年开春,我先生突然很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说是某旅行社给他打电话,为了感谢他帮忙完成调查,三亚几天几夜游,双飞住五星级酒店,两人出游,报销一人费用, blablabla... 然后我就问他,是不是周六中午去今晚报大厦开会?他很惊讶,你也接到电话啦?!我说是啊,去年的事了,竟然我们两个能如此巧合都被抽中,这个概率太小了,而且相隔这么久,他们还在做这个活动,我想这其中必有猫腻儿。我先生却不相信,觉得也许就是这么幸运呢,就想去看看。我说那也行,咱俩谁都别带钱,别带卡,让骗子骗不着。他还觉得不至于。后来,我想既然去年就给我打过电话,也肯定给其他人打了电话,说不定真有人去了呢,就让我先生上网查一下,看有没有人反映上当受骗什么的。果不其然,我先生下午打电话给我,说不能去呀,果然不是那么轻易就得便宜的。据说去了那儿,就不容易走了,先是讲课,接着让办会员,只有交几万块钱办了会员卡,才能旅游时打折,才能享受这次说的三亚游。那么,钱给了人家了,到时候究竟打几折,打完折价格是不是真的实惠,就很难说了…… 事后,我先生感慨,“看来咱们也很容易上当啊!”我送他一句话,“记住:贪小便宜吃大亏。”当你惊喜怎么这么幸运的时候,分析分析是否该这么幸运,别让惊喜变成惊吓~~
个人分类: 身边事|414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年轻时最幸运的是什么
热度 6 Xinliangzhu 2012-4-16 12:18
这篇文章是在我今天读到的一篇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工程系的创始人A. Wayne Wymore的怀念文章后结合自己以前的问题,做得一个 初步的回答。 首先叙述一下我自己的问题,我记得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就盘算着我读研的话是读哪个方向的研究生(主要是为以后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个思路,其实后来知道硕士研究生没必要分得太细,硕士还是为以后研究打基础的),当时就想着如果能找一个正处于萌芽期而且以后会有大发展的行业(研究方向),那么就有非常大的希望一辈子都处于上升期(当然这个方向要自己感兴趣,且有基础),因为我觉得大多现在繁荣的行业都会在我退休前衰落的,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繁荣。 首先读到的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何毓琦的博文:Control is dead?(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344686),这篇文章是建立在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13)-replies to requests and questions(1)(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45898)基础上的,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这两篇文章的主要思想: 首先是,关于教育和研究的那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何老首先介绍了一般科学领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下文红色标记): Most scientific fields and topics go through historical cycles. It starts with a breakthrough or new demands from the real world, e.g., the aerospace and landing-on-the-moon race during the late fifties and early sixties for the control and system field. There were flurry of activities, discoveries, and applications. This is the first generation. From this point on, the real world are more or less satisfied but continues to support additional research since the subject has yield fruitful results and the real world needs trained workers. The theorists take over, refine and deepen the results, and erect a framework and foundation for the topic. Textbooks were written, faculties were hired , more students educated, and the field continues to bloom. In control and systems this approximately covers the 70s and 80s. However, sooner or later, the field reaches maturity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stage. At this point, jobs become scarce for new entrants because both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area are already well staffed with trained people not yet retired. Whatever problems that remain are either very hard or irrelevant/unimportant to the real world. People are either doing work amounting to “gilding the lily” or, trying to find new application areas or busily looking for new topics to invent. There are little cross pollin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applied domain. Everything is in steady state. This is where control and system field are now. When a new breakthrough happens or new demand arises, the cycle will repeat. 通俗地讲就是,首先有基础科学的突破或真实世界有新的需求,然后有理论家开始研究,著书,最后很多老师和学生涌入开始传授和学习知识,该领域进入成熟期。而当到了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这个领域就已经dead了,不过何老也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法或说是对在这个阶段进入这个领域的人的建议:一,可以努力寻找二次突破,进入新的循环;二,如果不能继续搞研究了,那就去传授知识吧,毕竟还是有人需要这些知识的;三,请工业界或学术界的专家提发展方向的建议。以上三点分散于以上说的两篇博文中。 今天读到了王飞跃所长(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怀念Wymore的文章,里面Wymore的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工程是怎么创建的回忆里的一句话触发了我的思考, I had just begun to appreciate the possibilities for more complex systems because computers were certain to become available with much faster performance, more memory and cheaper cost. 这句话是Wymore对计算机以后发展趋势的展望。读到这儿,我一个一直藏于心底的结终于解开——原来他们早就认识到(1958年)计算机的局限性及计算机功能的强大性(当然他文章其他部分的内容也暗示了这点,下文标红)。也就是,当时计算机正处于萌芽期(而系统工程还没有),而且有非常大的新的需求,既处于何老说的第一个阶段。难怪Wymore后来成绩斐然:) 总结起来,人年轻时最幸运的是什么?我今天做个简单的回答(待斟酌): 人最幸运的就是,能在年轻的时候找到一个正处于萌芽期而又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从事一辈子,而这个行业又是自己擅长的(需要的基本功),这样就可以开心地工作一辈子,因为它一直是处于上升期的。 下文是Wymore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工程创立的简短而深邃的回忆: ------------------------------------------------------------------------------------------------------- I was alone in my office completely absorbed in what, I don’t now recollect. I was busy all the time: I gave lectures to individuals and groups on how the computer could be used by research faculty in diverse fields; I wrote computer programs; I developed and taught courses in programming, numerical analysis,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I wrote proposals to upgrade the computer equipment. I must have been engaged in one of these activities when Dr. Thomas L. Martin, then Dean of Engineering, came into my office, sat down and immediately began talking: “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n exciting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here I heard a paper on the new disciplin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t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for engineers merely to design boxes such as computers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y would become components of larger, more complex systems. That is wasteful because frequently the box component is a bad fit in the system and has to be redesigned or worse, can lead to system failure. We must learn how to design large-scale, complex systems from the top down so that the specification for each component is derivable from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overall system. We must also take a much larger view of systems. We must design the man-machine interfaces and even the system-society interfaces. Systems engineers must be trained for the design of large-scale, complex, man-machine-social systems.” This quotation is vastly abridged, I am sure, but it communicates the tone and some of the principal points as I recollect them. I was not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still absorbed in what I had been doing, and besides, when I heard the words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 am sure that my eyes began to glaze over. Then the Dean, undeterred by my lack of attention or perhaps so absorbed in his monologue that he didn’t notice, continued: “The next big development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will be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s a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is going to have a Department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 want you to develop and head up the Department.” Upon hearing that last sentence, I came fully to attention wishing I had listened more closely to his previous words. I sometimes characterize my intellectual life from that day to the present as trying to recall and to make sense of what the Dean had been trying to tell me that day in 1958. I was captivated by the grandeur of the vision invoked. I had just begun to appreciate the possibilities for more complex systems because computers were certain to become available with much faster performance, more memory and cheaper cost. I had glimpsed some of the interesting, even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the structure of computer programs but had yet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for research in what was to become computer science. I had already come to realize it wasn’t the computer or the programs or the user, it was the system. From: Systems Movement: Autobiographical Retrospectives Contributions to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A. Wayne Wymore Professor Emeritus of System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4301 North Camino Kino Tucson AZ 85718 wayne@sie.arizona.edu, http://www.sie.arizona.edu/faculty/wymore.html 王飞跃所长原文: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419601 写于2011年4月19日
个人分类: 一点想法|419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杨振宁先生也许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理论物理学家了吧
wangxiong868 2012-3-28 11:24
杨振宁先生也许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理论物理学家了吧 最快的诺奖获得世俗的认可 美丽的方程与上帝同在 二者兼而得之
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俺真幸运,能够遇到这样的好学生!
热度 7 wangxh 2012-3-27 15:21
学生帮助俺干了一些活儿,当然主要目的是锻练其成长了,俺肯定不是那种榨取学生剩余价值的老师,嘿嘿。可是,学生竟然不能接受其“劳动所得”。怎么劝说都不听——如果再“逼”,看样子要流泪啦!【俺只听过类似的一次事件:听老娘讲,有一次嫂子给父亲500元钱,父亲怎么也不收,最后急得嫂子都流泪了!俺至今深为感动】您说俺是不是太幸运呢?还是学生“出于倔人而胜于倔人”——比俺更倔,长江后浪推前浪,学生把俺倔人拍在沙滩上? 看来,口头表达不行了,改为笔头“教训”吧,哈哈。下面是邮件全文: XXX,听我说: 首先,对你的行为,老师不但不会不高兴的,反而感到非常欣慰——亲学生不是那种干点活儿就想着“报酬”的女孩,更不贪心,老师该高兴才是,怎么会生气呢?但是,如果看完下面的话,你仍然坚持不接受“劳动所得”,老师会很失望的哟! 在读研究生期间,给你们足够的补助(第一步是吃饱,第二步是穿暖),是我多年前的心愿,今年可能基本能够实现。(当年老师也是与你们一样,一步一步比较艰难地走过来的。当时,老师就立下“宏愿”——等我当研究生导师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不能因为吃饭而犯愁——人长大了,对于比较懂事的孩子来讲,向父母要钱是很难为情的事儿!) 当然,这种 补助一定是你们自己通过辛勤劳动所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既不是老师的施舍,更不是老师的可怜。老师只是给你们提供“劳动锻练的机会”而已,所以接受“自己的劳动所得”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 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劳动机会”看起来好像是本职工作——好好做论文的“副业”——似乎与做论文主业无关,但却对你们能力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读研期间给你们足够的补助吃饱饭一样,能说与做论文主业无关吗?话又说回来,一个人的成长绝对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历练。 基于目前条件所限,老师现在还不能给你们女同学提供与男同学相同多的“劳动”锻练机会,所以总觉得好像“对不住”你们似的。其实现实中,老师觉得女同学更需要老师的帮助与关心(可能是自己有一个女儿的缘故吧)。所以在另外一些方面可能要“偏向”你们女学生一些。 还有,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劳动锻练”的机会。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能力达到,可以从事某种“劳动”;二是品行达到、用心做事,能够把事做好——也只有用心做事、把事做好了才能达到锻练的目的嘛。 好了,话说完了。希望你乖乖地来办公室把“劳动所得”取走!否则的话,今后“剥夺你的劳动锻练机会” ——看来不给你来点儿狠的是不行的!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俺倔人遇到的学生个个如此,也有其他类型的,俺就“家丑不外扬”了,嘿嘿! PS :哈哈,这一招儿很灵,学生乖乖地照办喽!
个人分类: 教之道|3749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年3月9日-大学回忆录一
lcw110403 2012-3-9 16:24
今年是2012年3月9日,转眼间,从出生到现在,我已经度过了27个春秋了,按照古人的说法,我现在已经人生过半,一切安稳下来了,可是,现在,我还是处于漂泊状态! 中午接了个电话,弄的心情很郁闷,下午就上网发了封邮件,在网上看了看两会相关的消息。闲着无聊,在百度上面输了自己的名字,结果发现了我们当时大学同学赵三英的博客,上面提到了自己,看了下他的博客,回顾了下我们的大学,产生了自己写博客的念头! 这第一篇文章,权当回忆吧,一篇以前生活的回忆录。 从出生到读大学之前,都在在仙桃过的,一直读书过来的,应该属于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书呆子吧,想想那段没有离开家的日子,很幸运,也很感谢,那些一直陪伴着我,或者曾经陪伴着我的那些老师,那些同学。我很幸运,直到现在,我们那些初中同学,那些高中同学还有联系,感谢陶凤霞,感谢张进,感谢杨慧、何倩,因为我们现在还有联系,因为我们现在还一年聚一次,因为你们从那时一直陪着我到了现在,我们或多或少,有10年的时间在一起了吧?10年的时间,沉淀下来的朋友,我从来没期望过很多,但你们能留下,我很高兴。因为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太直来直往的人,不怎么拐弯抹角,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谢谢你们的不计较! 04年进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我没想过我的大学生活在湖北度过,在武汉度过。因为我一直想去江浙,一直想去苏杭,想去看美景,想去看看人间的天堂。可是,当时家人考虑到我当时的心里状态,考虑到现实的条件,还是建议我留在武汉,于是,我的大学四年,停留在了武汉。那是我第二次到武汉吧。以前很小的时候去过武汉。湖工的日子过的很快乐,过的出乎家人的预期,也许,她们没有想过我的大学会给我的人生添上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吧?大学,是很快乐的四年,是很幸福的四年,有我尊敬的老师,有我们可爱的同学,有那么多不计较我性格直接的校友。 大学里,朱老师一直在帮我,一直在鼓励我,直到现在,她还一直在关心着我,有这么一个老师,人生一大幸事也! 说到我的大学,不得不说到我们班的班长王俊峰,说实在话,我很佩服他,四年的班长,他就这么一直过来了,暂且不谈他做的好不好,就单纯的说,他能坚持四年,我就觉得很了不起了。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的班级是最难管理的,刚进入大学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众口难调,能当四年的班长,能那么一直被同学们支持,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我不知道我是否做得到,也许做得到,也许做不到吧,不知道。 大学四年,我们班有过两个团支书,第一个是赵欢欢,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很负责的女孩子,也是很尽心尽力的女孩子,什么事情都喜欢帮忙处理,很热心。不过她只做了一年的团支书,大一这一年,百花齐放的这一年,最难处理的这一年,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这一年,这一年中她做了很多事情。第二任团支书是吴宗昱,按照我妈妈的说法,我们班长得最黑的男孩子(当时把全班军训合影拿回家,妈妈看到了,指着吴宗昱说:你们班这个男孩子长得好黑啊,从那以后,在家我们就称他为黑孩子。与此同时,我们班班草被称之为白孩子,哈哈!)。他从大二做到了大四。我一直认为我们俩的性格很像,都属于那种直来直去的那种,但是很多话也不会往心里去的那种人。我认为别人关心你,才会说你,才会指责你。如果别人对你漠不关心,别人才不会去管你呢!他是大学里面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的有联系的人,当然,也是我一直在麻烦他咯,有时候也会被他批,然后批的脸皮有点薄了,就挂电话了,不过他也帮了我不少,研究生生活过的不如意的时候,就会给他打电话,然后他会告诉我,怎么去做,怎么去改正。不知道自己怎么会那么相信一个人,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魅力让我可以相信他的话,但是按照我现在室友的话说,如果你脑子转不过弯了,吴属于那种可以让你乖乖听话的那种人,他可以让你转过弯来! 大学四年,有三个学习委员,很不幸,本人属于第三任,哈哈!谈谈我的前两任吧,我们班第一个学习委员是小潘,一个长得白白净净,很干净的男孩子,好像是海南人,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不过我记得他当时是怎么当上第一任学习委员的,军训那会,我们选班委,全班海投,班主任说:我们班有两个得过全国竞赛,小潘属于其中一个,还有另一个同学,大家在他们两个人之间选一个吧,然后小潘当选。这是我们班第一个学习委员,不过后来大二的时候,我们班改选班委,小潘退了,接替小潘的是小杰,和小潘是一个类型的吧,都属于那种长的很干净的那种,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小杰是“三剑客”之一,另外两个是小刀和杨。小杰很可爱,现在好像是在武汉工作吧,他的第一份工作在重庆,好像因为生活方面的事情吧,还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后来到武汉去工作了,他刚去武汉那会,偶尔还会在群里冒个泡,我们也QQ聊下天,有时候给小杰打字过去的时候,经常会打成“小姐”,希望他不会介意,不过我很少写错别字哦,所以打错的几率不高,哈哈!大三大四的时候,学习委员就是我了,至于对我的评价,我就不说了哈,看别人的留言吧! 我们班的其他班委,我就不一一说了哈,感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可取代的地方!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有人说,大学里面有两大支柱,是班长和学习委员。可我一直都认为,大学里面的两大支柱是班长和团支书,一个抓大方向,一个抓细节;一个抓行动,一个抓思想。我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大学里面,我们班男生由于一部分人住在南区,一部分人住在北区,所以我们一直都是以南区男生和北区男生称呼的(虽然我现在还闹不清楚到底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哈)。所以班内篮球赛,就经常性的是南区男生和北区男生直接打,我比较喜欢看篮球赛,我也看过一个比较有趣的篮球赛,是我们班和外班打的,虽然我们班当时输了,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还是喜欢看我们自己班的男生打球吧。 我们班的男生,其实很可爱,有一些像孩子,简简单单;有一些像大哥哥,很会照顾人,有一些就是平级了,你可以和他谈各种各样的事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lucky
lifengli 2012-2-8 16:06
I find that the harder I work, the more luck I seem to have. 我发现,我越是努力,就越发幸运。——托马斯·杰斐逊
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成了[我要,上春晚!]幸运用户,获得一台电脑
热度 5 沈海军 2012-1-13 09:17
今天信箱里接到一封来信,说我成了 幸运用户,可获得一台电脑。 大哥呀,都啥年代了,还玩这种把戏,能不能来点新鲜的呀。 最后敬请科学网的各位朋友注意诈骗,不要上当。 Undeliverable: 恭喜您,成为 幸运用户,获得一台电脑,请通过电脑登陆ccntvb.com办领,验证码 幸运用户,获得一台电脑,请通过电脑登陆ccntvb.com办领,验证码 The following recipient(s) could not be reached: 767413547@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756050759@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RCPT TO:756050759@qq.com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Mailbox not foun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8 809748466@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760190032@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755210955@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798482938@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809691337@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760597931@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782874542@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812787986@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798690042@qq.com Error Type: SMTP Remote server (112.95.240.190) issued an error. hMailServer sent: . Remote server replied: 550 Ip frequency limited. http://service.mail.qq.com/cgi-bin/help?subtype=1id=20022no=1000725 hMailServer
68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闾丘露薇:女儿,看看内地孩子就知你多幸运
热度 1 wliming 2011-12-31 21:36
博主评:这是露微对丑恶中国文化的控诉! 亲爱的梵梵, 很抱歉,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虽然我们聊天的机会很多,听你讲学校里面的事情,听你讲你喜欢的歌曲还有明星,有的时候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当然最多的事情,还是提醒你不要忘记做功课,能不能够读书更加努力一点点。 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和你讲一些,我想要让你花点时间多想想的事情,也许是因为那些事情太严肃,也因为不知道如何从何说起。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我不是太着急,就好像知道你考试成绩不好,我也不是太着急的那样,我总觉得,道理,还是要靠你自己领悟出来的。 就好像最近你告诉我,你会翻墙了,因为你终于忍受不了,过了深圳河,就没有办法看你喜爱的视频,和朋友在网络上聊天的日子,虽然你只是觉得不方便,也没有去想太多的为什麽,但是至少,你去学和做了点事情,来改变这个现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去年夏天,我们去维多利亚公园,虽然你一直在那里低头玩手机,但是我知道,你其实一直在听我和朋友们的对话,你甚至很耐心的听我,简略讲述的一段历史,我想,看到周边那些和爸爸妈妈一起出现的你的同龄人们,你们都明白,为何每年,我们要让你们来到这里,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至少拥有一段记忆和印象,不会对历史茫然不知。 你知道你有多幸运吗?当我写如何才能有安全的校车文章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你,因为作为一个在职的妈妈,我明白照顾孩子和兼顾工作的难处。这个时候,如果生活的社会,能够有很多便利提供,并且保障安全的话,生活质量会提高很多。但是你知道吗,就像校车这样在你看来,从来都不是问题的事情,在中国内地的太多地方,却还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了太久,每年都有媒体在报道,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校车安全问题而受伤或者死亡,但是直到今年,在甘肃校车事故,造成二十一人死亡之后,政府才开始意识到,应该用法律的方法,构建一个制度。这当然是一种进步,虽然有点点姗姗来迟,甚至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家长发现,校车不见了。 每次去内地,你总是会听到我和你的那些叔叔阿姨们,抱怨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总是会提醒你们,千万不要乱买内地的那些食品,担心你们的健康。你知道吗,你同样是多幸运,因为我们有能力去购买昂贵的食物,为了买一个放心,但是更多的人是没有选择的。前些天我去杭州的一个城乡结合部采访,我和同事们肚子很饿,但是我们不敢买那些街边的早点,尽管热气腾腾,很香很吸引人。其实那个时候我突然有一种负疚感,当我们嫌弃这些便宜的食物的时候,这些东西却是大部分人每天在吃的东西,我们拥有这种特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多想想,怎样让我们的特权,变成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 梵梵,你已经是一个少女了,也因为这样,每次看到新闻上报道,和你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子被强奸或者被内地的官员公务员性侵犯的时候,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性侵犯未成年儿童就是要负上刑事责任,不要拿对方是否自愿来作为法律的挡箭牌,因为你们这样的年轻,是还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监护的责任,在社会以及家庭。只是,很可惜,在我看来不存在讨论余地的问题,现实结果却不是这样。这让我觉得,这个社会的安全感,又缺乏了一层。就好像每次跨过了深圳河,如果是你一个人,我总是会担心,会不会遇到坏人,就好像每次到内地,周边的人总是要善意提醒,看管好自己的财物那样,有意无意让人产生很多担心和压力。我很多时候反问自己,为何会这样,其实不仅仅是对这个社会缺乏信任,更主要的,是我担心执法部门的不作为,不知道去哪里求助,求助是不是会得到回应。 所有的这些担心,我看得出来,因为你还小,所以也不会太放在心上,这当然是好事情,因为担心太多,防备太多,那会失去童真,和对人性美好的信任。也因为这样,我很多时候很矛盾,还记得我们那年去上海世博会,那末多人打尖,看着你和你的小朋友被别人一次次挤到后面,我不得不教你们,如何保护自己。同样,看到你的那些内地的同龄朋友,他们在各种技能和学业上是那样出色,是那样的进取,我甚至有点担心你的前途,因为如果未来的社会,讲求的是赤裸裸的竞争,没有多元的生活选择的话,你会被那样的社会看成是一个失败者,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承受? 不过,说到底,你还是幸运的,因为你还是比太多人有选择,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有一些兴趣,能够有自己谋生的技能,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小悦悦躺在地上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报警,看到有不公平的事情,或者觉得自己遭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你不会害怕站出来,说出来。那末,未来,在香港这个地方,维持一种简单而有尊严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我的要求不高,对你,甚至对这个社会。我只是希望,其他的那些没有你幸运的孩子,当他们长大的时候,这个社会能够让他们过上有幸福感的生活,就可以了。之所以用幸福感这个词,这是因为,外界只是为幸福创造必要的条件,感受幸福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这个社会没有破坏人们感知幸福的能力,那,还有希望。 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小看孩子,特别是最近,看了不少高中学生的文章,让我更肯定了这种想法,我们大人总是以为很多事情你们不懂,其实,我知道,你还有你的那些同龄人,心里面,其实,清楚的很。 希望这封信只是一个开始。 爱你的阿妈
个人分类: 人生|1007 次阅读|6 个评论
浅谈几位导师
热度 11 Rein 2011-12-11 07:24
前几天,和系里面几位同学聚了聚,随便聊了聊现在的很多“变态”的教授(大部分是她们以前学校的教授),比如最近7年没有放一个学生毕业,比如组里面最早最短毕业记录是8年的,等等。谈了之后,我的感觉是我实在是太幸运了,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的教授。即使曾经被有些教授“骂”哭了N次,但是每次“哭”也都是受益匪浅。 第一个想谈的是A教授。 我在本科时,某某教授评价过我。我做研究最大的问题是在于我不知道怎么去评价一个工作的贡献,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必须要别人帮我指出。(当时我还比较理直气壮的说,我如果知道了我就自己去改了……还有没说的后半句是还要教授干嘛。)和A教授一起工作的小半年里面,A教授给我挑选了非常大量的优秀的论文让我精读,并让我对每一篇论文写评价。评价包括这篇论文在当时的贡献和不足之处,以及从现在来看这篇论文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从今天来看,A教授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不光是他给我布置了大量论文阅读作为作业,更重要的是从这大量论文阅读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即使是非常优秀的SIGCOMM PAPER,甚至BEST PAPER AWARD,他都鼓励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整个领域的高度去思考论文的贡献和意义,并且从各个角度去思考论文的合理性可行性等等。 不过我好些朋友知道我跟A教授做过研究之后有点矫枉过正。拿到几乎任何一篇看得懂的PAPER都会稀里哗啦大批评一番。(当然,也有少数那么几篇论文,能够让我看得非常之感动,觉得写得简直是太完美了……)我自然是希望写出完美的论文,但是完美的论文并不是靠希望就能写出来的。 这个时候,B教授出现了。 B教授是伯克利的教授,不过由于这个学期我导师经常出差,所以实际上我是和伯克利以及另外一位教授在合作,并且每周也和他们讨论(很感动的是B教授每周开车跑过来……我车技还不太好不太敢开伯克利)。B教授看问题很一针见血,当然这个并不是我能一下子就学习到的。让我非常震撼的是,B教授是一个非常能够鼓舞学生的教授。和以前和我一起工作的很多教授不一样,B教授不是天天说我这儿不对那儿不对。相反的,每次讨论,B教授能够挖掘出我的项目的很多的闪光点,并且鼓励我将这些闪光点做得更好更突出。 按照跟A教授一起工作的思维习惯,我其实本来想当不看好我现在的项目的,并且能够头头是道的写几页理由。只是说,我现在实在没有啥别的好做的,所以才继续做这个项目。B教授承认我说的问题都存在,但是更重要的,他告诉我录取一片论文不是因为这篇论文啥问题都没有,而是因为他有非常多的优点。与其抓住这些很难改善的缺点不放,不如投入更多精力让我的论文有更多的优点。 如果能选伯克利的教授作为co-supervisor的话,我是非常想选B教授的(其实我不太清楚这个政策)。 最后再谈一位C教授吧,就是那位把我骂得哭了N次的教授。 C教授并不是一个刻薄的教授。先说一件小事儿,离论文截稿不到两周,某天凌晨4点他还在办公室改我的论文,理由是他答应了第二天要带他孩子去游乐场,所以必须提前一天把活做完。现在我一直还保留着C教授对我毫不留情面的批评的邮件,不过回顾一下,确实是我当年做得太烂了,估计他每次看我的论文都郁闷得半死所以才会这么狠的批评我吧…… 最重要的,C教授不是光批评我就了事了。每次被C教授批评,我都还是心服口服的。记得有次我把一篇论文初稿交给他。第二天,他黑着脸把我叫过去,丢给我另外一篇论文。他说,这篇论文和你的论文的背景比较类似。你看你论文中这一段,和这篇论文中这一句话是一个意思。然后给我仔细对比别人那个句子写得好在哪儿,我的那一段写得差在哪。他用了3个小时仔仔细细地给我讲解了我论文中大概半页纸里面的问题,然后其余部分让我回去看他的批注。 虽然我和C教授的面谈次数并不多,虽然每次我都被C教授“骂”得想去撞豆腐死掉,但是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细致的指导,是我非常敬佩并且充满感激的。 这篇博文只浅谈了三位教授,但是还有很多很多教授给予我的帮助并不亚于这三位教授。 所以,我真是非常幸运啊:)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1125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我希望这样告别死亡
热度 11 Wuyishan 2011-12-6 11:11
我希望这样告别死亡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1-12/06/content_135250.htm?div=-1 ■生命·人文 核心提示: 我希望自己最后告别的过程,不要太长,不要花费太多的医疗资源。我希望尽可能呆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如果比较幸运,呆在一个明亮、温馨的临终关怀机构里,而不是呆在陌生的,如同流水线工厂的医院里,在冷漠的机器和机械的程序里,告别这个世界。 我虽然已近知天命之年,但按现代人的标准,还只是刚步入中年,远不到谈论自己的死亡的时候。何况,我还是个医生。医生都应该知道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及时发现疾病的征兆,早期得到最好的治疗。医生如果夭折,简直是对自己职业的冒犯和不负责任。但在这一点上,我早已知天命:没有人能完全预测生死。我本人这几年的学术性兴趣,是预防医学。我会在各种场合,宣传现代医学的疾病预防理论。三年前,我编写了一套“算命”的工具,或说得专业些,一套“疾病发病风险评估模型”,就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相关资料,推测他发生主要的致命性疾病,如常见的癌症、中风、冠心病,等等的风险。这种推测,虽然和纯粹是“语言魔术”的八字算命之类不同,有其科学的依据,但也只是提供一些“概率”。我们无法肯定,自己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死亡。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自己肯定会死亡。 死亡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话题。 即使当了20多年的医生,我还是觉得,向垂危病人的家属交待病情,是自己工作中最不情愿做的事。城里人,特别是文化人,对谈论死亡,至少是自己的死亡,都讳莫如深。但在我的家乡,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奶奶60岁的时候,父亲给她打好了一副棺材,作为她60大寿的礼物。我奶奶直一睡在紧挨着棺材的谷柜上,常常和这副她爱之如命的“寿方”轻声交谈。这副棺材是我们最值钱的家产,材料用的是梓木,两边画着雪白的仙鹤、梅兰菊竹、桃榴寿果,还有贴金的八个大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和我们家狭小简陋的土墙瓦屋比起来,显得气派非凡。奶奶从不惧怕谈论死亡,而是期盼能早日睡到她精致的小屋里。老人们见面问候,除了最常用的“吃了吗”,就是“你怎么还没死呀!”一些幸运的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孝顺的子女们就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上等棺材了。 死亡已成为一个越来越艰难的过程。 现代医学建立了“重症监护室”,发明了种种复杂的生命维持系统。医生们要尽职尽责,“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百分之一百地努力”。我的一个近80岁的病人,中年守寡,独自养大了5个子女,培育成才,各有出息。后来她得了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肺性脑病,临终前半年拍的胸片还提示有“肺部肿块”。她昏迷不醒,依靠呼吸机和插满全身的各种管子,维持了两个月。有一天,她的心电监护仪报警,显示“心室颤动”。子女们恳求我们尽一切力量抢救。我先是给病人做心脏电除颤,三次之后,监护屏上混乱的颤动,变成为一条直线。然后我们开始了两个多小时的“胸外心脏按压”。我感觉到她的肋骨在一条条折断,在我的手底下摩擦。我们给她的静脉里,气管里,心室内,注射进各种药物: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医生们急切地喊着医嘱,护士们敏捷地执行,仔细地记录。我们要留下详细、全面、准确的抢救依据,已备万一要在法庭上出示证据。子女们在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现代科学的奇迹。我不知道,这位操劳一生的可敬母亲,在想着什么。或许,如一些介绍濒死体验的文章所描述,她的精神已飘浮到了我们的上空,正在困惑的俯视着我们这些徒然地忙碌的人群。 几十年来,我参与过数以百计的终末期病人的“心肺复苏”,但从未见过一例成功的“起死回生”。只能说,这是现代医学特有的一种仪式。 死亡也在变得越来越昂贵。 住院的费用以无法遏制的速度攀升。重症监护室更是现代冷漠的高科技医疗典范。那里挤满了轻手轻脚、轻言细语、来去匆匆、表情严肃的医护人员,摆满了各种监护、抢救和维持生命的设备:人工呼吸机、血液滤过仪、心脏除颤器、鼻饲管、静脉输液泵,等等。充斥着各种机器、器械运转、搬动、警示的嘈杂声音和闪烁灯光。家属们在室外焦急地等待,却常常只能在亲人亡故后才能见面。我们的庞大医疗费用,近一半是花在临终前的一年内,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病逝前几天之中。 死亡还在变得越来越漫长。千万年来,我们的先辈们的死亡,主要是由于种种急性疾病或损伤:鼠疫、天花、霍乱、肺炎、脑膜炎、结核、痢疾、破伤风、百日咳、武器和外伤。但自几十年前起,百分之八十的人,将死于慢性疾病:各种癌症、中风、心脏病、慢性肺病,等等。我们在死亡前,要花越来越长的时间,呆在陌生的,如同流水线工厂的医院,大多数人还不得不呆在拥挤的病房里,疲惫地接待着一批批按程序工作的人员: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主任医生、实习护士、护士、心电图技术员、放射科技术员……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这些陌生人,我们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台机器上正待报废的部件。 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作最后的告别。 根据预测,如果不出意外,我将死于癌症,很可能是肺癌。我希望自己的死亡过程不要太长,不要花费太多的医疗资源。除非会给家人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我希望临终前尽可能呆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如果比较幸运,呆在一个明亮、温馨的临终关怀机构里。我希望自己能在尽可能清醒,至少还能认识亲人的时候告别,身边有真心爱我,但不要太悲伤的亲朋。最好,我还能看到喜欢的文字或画面,听到喜欢的音乐或声音。亲朋们不必无休止的追问,我还有什么遗愿,而是和往常一样,谈些我感兴趣的话题。我不希望有一个很多人参加的葬礼,其中很多人不得不尽力地保持着肃穆的表情。我希望亲朋们在我离别后,很快地回到他们过去的生活里,跳舞、唱歌、创作、旅游,然后偶然谈起我,就像谈起一本读过的书,或是一部看过的电影。我还希望,家人们在我死后,才把我送到医院,为的是留下我身上还有用的组织或材料,在另外一些人身上,留下一些对我的记忆。我并不期盼有一个永恒的天堂,而是觉得,无数普通的碳、氢、氧、磷等原子,以无数亿亿分之一的概率,曾短暂地组成过我这样一个生命个体,这本身就是个和天堂的存在同样足以令人惊叹的奇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医院吴海云)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321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读“导师者,当如他! ”的感想
热度 1 wcgczf 2011-10-12 20:57
读李汝资的博文《导师者,当如他!》的感想: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2051do=blogid=432839 如我导师者,确实不易,我的导师与你的老师一样,我们都是幸运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我成为研究生以后,对我导师的感激之情。现在我作为导师已是桃李满天下了,我与学生的感情,感觉每个研究生都像我的孩子,喜欢的不得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出处: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引自《 鸣沙石室佚书 -太公家教》
个人分类: 感悟|1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地從老家做火車回到了北京,真幸運!
热度 21 jiangjinsong 2011-7-24 17:38
比不幸的失事車輛早走了一天 安全地到達了北京 感謝國家感謝黨感謝鐵道部 雖然那趟車我記得夜裡也曾多次發生過臨時停車 鐵道部努力地做到沒讓別的車追尾撞到我們 也沒有讓我們撞到別的車 我現在感激涕零 從今天起天天唱紅歌! 以後儘量少出門 能不坐車就不坐車 這也是庸人自擾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其實在哪裡都一樣很安全的。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851 次阅读|35 个评论
谢晓亮:“我喜欢基础研究,我很幸运能在PNNL开始我的职业生涯”
dhwang 2011-7-11 09:09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寻找支持优秀人才 专访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道格拉斯·雷 [科学时报 王丹红美国报道] 2011年5月3日,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讲席教授谢晓亮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消息传来,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副主任道格拉斯•雷(Douglas Ray)非常高兴,他说:“晓亮是我的朋友,他做出了伟大的工作,我为他感到高兴。” 谢晓亮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和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研究为生物医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他的独立研究事业起步于PNNL,也是该实验室聘请的第一位中国籍科学家。 PNNL创建于1965年,现有员工5000多人,2010年预算超过11亿美元。PNNL为何能造就谢晓亮这样的科学精英?在最近《科学时报》对雷和谢晓亮的专访中,二人谈到了PNNL对基础研究和科研人才的支持。 使命演变 “我喜欢基础研究,我很幸运能在PNNL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我可以自由地做我喜欢的科研,不用担心经费问题。如果我是在大学里开始我的事业,我可能不会去做那么难的工作,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谢晓亮 在一个以目标驱动为中心的国家实验室,自由从事自己热爱的研究,谢晓亮的幸运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背景。 PNNL位于美国华盛顿州东南部哥伦比亚河和亚基马河交界的沙漠地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曼哈顿工程”里生产美国原子弹核材料的汉福德基地的基础上建成。PNNL最初的任务是从事原子弹核材料生产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基础研究。 汉福德基地创立于1943年,这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钚生产反应堆,为美国的核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核材料的生产也严重污染了环境,能源部从1977年开始接管基地,1987年,最后一个核反应堆停止运行,汉福德成为美国埋藏核废料最多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联邦政府每年投入20亿美元用于汉福德基地的核废料处理,这也成为世界最大的环境治理项目。PNNL的工作重点也从核材料的研制转移到环境科学,包括核废料的迁移与储藏等。 1986年,PNNL时任主任、非洲裔科学家威廉•威利(William R. Wiley)和他的团队讨论,国家面临严重环境问题,实验室应如何迎接挑战?这些思考出现在美国科学院的报告《化学中的机会》中,报告提出了与能源环境相关的几大科学问题,同时建议调整国家实验室的使命以迎接新的挑战。这种转型的结果是能源部所属国家科学用户平台——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EMSL)在PNNL的创立。威利相信,对现象背后分子过程的认识和控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EMSL将擅长计算机模拟分子过程的理论学家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科学家聚集在一起,给他们配备最好的装置、设备,营造出最好的研究条件。 在创建国家科学平台的同时,威利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为基础研究的开展做准备。他们邀请了杰出的资深科学家规划和领导实验室的研究项目。1989年,他们从耶鲁大学请来了史蒂夫•科森(Steve Colson),负责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的实验化学物理项目,每年给他250万美元研究经费供他自由支配,让他发展世界领先的表面化学物理研究项目。 科森选拔了一群优秀的年轻科学家组成团队,这其中就包括雷和谢晓亮。这批年轻人后来都得到了能源部长期经费的资助。 雷于198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JILA)做博士后,1990年加入PNNL。“初到PNNL,我们都被鼓励做最前沿的基础研究。我的工作是用激光光谱从事表面科学研究。” 寻找最好的人 “科森选拔人才的理念是寻找世界上最好的天才,帮助他们建立团队,给他们最好的支持,再向他们提出挑战,看他们是否能迎接挑战。”——道格拉斯•雷 PNNL最初找的人并不是谢晓亮。 PNNL 当时想邀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约翰•西蒙(John Simon)加入,但西蒙却推荐了自己的博士生谢晓亮。谢晓亮1984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后,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跟随西蒙攻读博士,1990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他在芝加哥大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PNNL于是转而邀请谢晓亮来面试。在面试时,谢晓亮提出要作室温下的单分子光谱成像研究,但这并不是实验室的方向,实验室希望他用超快激光研究生物系统和复杂环境系统的行为。 雷是当年谢晓亮面试委员会成员之一,他说:“他提出要做的研究,在当时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大胆想法。但他如此优秀,又受过很好的训练,我们相信,如果有人能做出这个技术,这个人就应该是他。因此科森决定聘请他。实验室为他建立了研究团队,提供所需要的研究资源,推动他的发展。晓亮最终成功了,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这是一个伟大的开始。我们为他高兴!” 然而,成功是来之不易的。科森用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谢晓亮,告诉他可在业余时间作单分子光谱研究。 他开始用的是贝尔实验室发展的近场光学成像技术在室温下观察单个分子。在最初一年多的时间里,谢晓亮和自己的第一个博士后鲍勃•邓恩(Bob Dunn)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却被贝尔实验室抢先了。 “1993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次会议上,贝尔实验室宣布单分子成像的成功。当时我在听众席上,觉得有点遗憾。”谢晓亮走出会议厅,打了两个电话,第一个安慰邓恩,第二个向科森报告。 科森在电话那头说:“这有什么关系?这只不过是一个技术,很快会有更好的技术。最重要的是你用新技术解决什么科学问题。” “这是我科研生涯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建议之一。这以后,我和学生一直在想,如果有了新技术,应该怎么用它来产生新的科学发现。”在贝尔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后几个月后,谢晓亮和邓恩探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项工作首次用荧光观察到单分子在室温下的动态过程,也为邓恩赢得了一个教授职位。 果然不出科森所预见,近场光学成像很快就被更好的远场光学成像所取代。 1998年,谢晓亮和博士后路洪通过远场荧光实时观测到单个酶分子的随机生物化学反应。这项工作为单分子酶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并成为单分子DNA测序技术的基础。 谢晓亮说:“能在PNNL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我觉得很幸运。做最前沿的研究是要遇到挫折的,在成功之前,人们需要在挫折中学习。实验室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合作环境,我感谢科森给我自由研究的机会。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领导者,我们需要他时,他总是会帮忙;平时他也不过多介入。我非常感谢他的支持。” “晓亮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所有的荣誉都属于他。PNNL只是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帮助他实现目标。”雷评价说。 2009年,谢晓亮获得美国能源部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颁奖词中说:“该奖是表彰谢晓亮教授在非线性拉曼显微学和高灵敏度分子振动成像领域的创新研究,在创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领域中的科学领导地位,以及他在酶反应动力学和活细胞基因表达领域中的杰出工作。” 不拘一格用人才 “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思考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样的目标还缺少什么?我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寻找并邀请优秀科学家加盟。”——道格拉斯·雷 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曼哈顿工程”中的PNNL,曾经有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只有持安全许可证的美国公民和持特别安全许可证的外籍人士才能进入实验室。 1992年初谢晓亮加盟PNNL,成为在这里工作的第一位中国籍科学家。如今PNNL已经有了100多位中国籍科学家和博士后,为什么国家实验室会聘请外国籍科学家? “我们所做的基础研究大部分是公开的。我们的科学和技术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最好的团队。最好的人才可能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所以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聘请人才,不只局限于美国公民。”雷强调,人才聘请的国际化不是PNNL的独特做法,美国的其他实验室也正在全世界聘请最优秀的人才。 在PNNL做了10年的一线科学家后,雷走向了科研管理岗位,先后出任过EMSL副主任、PNNL基础科学部副主任、化学科学部主任、PNNL首席研究官员。2006年8月,他接替退休的科森,出任PNNL主管基础研究的副主任。 PNNL基础科学部有700多位员工,年度研究预算为1.4亿美元,通过对生物科学、化学科学、计算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5大领域的研究,推进对复杂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系统的基本认识,为国家安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挑战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目前,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一支合适的研究团队从事世界领先的工作。2011年5月4日,PNNL综合催化研究所迎来了新所长——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奥地利籍化学家约翰尼斯•林奇(Johannes Lercher)。 为了更好地集中力量致力于有助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科学问题,PNNL希望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建立一支世界顶尖的催化研究队伍。在分析评估了现有的研究能力和人力资源后,他们决定去请林奇。“PNNL有100多位催化科学家,他们中不止一人推荐了林奇教授。” 现在,林奇并非全职在PNNL工作,他仍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PNNL认为,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拓展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国际合作。 研究与合作 “晓亮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做出了极好的工作,他擅长和同事们合作,所有的荣誉都属于他。PNNL只是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帮助他实现目标。”——道格拉斯•雷 雷认为,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使命和大学不同,二者研究的模式也不同。国家实验室以目标任务为中心,组成多学科团队,强调合作;而一般情况下,大学里的研究小组以独立研究人员为中心,成员都有类似的背景,比如都是化学家或物理学家,他们的目标是发展学科前沿和培养研究生。 这种合作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内,还有实验室之间跨越机构和国界的合作。比如 ,PNNL和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机构在能源环境研究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年,PNNL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大连化物所三方共同成立了清洁能源国际合作共同体(ICCE),开展清洁能源科学方面的研究。 在过去6年间,雷已经多次造访中国。为什么要促进国际合作?雷认为:“我们有相似的科学目标和技术目标,面临相似的问题和挑战,合作将双方的研究能力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快地实现目标。2005年11月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时,遇见了一些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优秀科学家,他们承诺要做最好的科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谈到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中的困难,雷表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科学家有时很难获得美国签证,另外美国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有差别,所以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不涉及商业利益的环境和能源基础研究领域。 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后,是PNNL开展国际合作的另一种模式。雷说:“PNNL目前有200多位博士后,他们对PNNL来说非常重要。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带着新想法和热情来实验室,实验室与他们签订临时工作合同,他们有很强的动力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做出优秀成果,为自己寻找工作做准备。当他们在新的地方开展工作后,就会与PNNL建立新的联系。 的确如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吴凯20世纪90年代曾在PNNL做博士后,现在也正与PNNL商讨新的合作。 雷最后表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科学家最崇高的荣誉之一,晓亮的事业始于PNNL,说明这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好地方。这将帮助我们继续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我们欢迎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和博士后,如果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实验室的方向一致,他们会发现这里有极好的机会。” 《科学时报》 (2011-05-26 A1 要闻) 2011年5月26日《科学时报》版面: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1612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7905.shtm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4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时间来到
bzniuscut 2011-6-13 15:55
忽然听到一首歌。听得人心里毛毛的,又有些感触。是的,似乎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奢侈地拥有太长时间,它忽然来到,又在某个时间忽然飞走。有时可以挽留,有时又注定不可挽留。所以啊,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期待未来所将有的。当某人某事某感觉离开的时间到了,就随他去吧。 这也许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附歌词 林峰 - 如果时间来到 曲/监制:邓智伟 填词:张美贤 编曲:Johnny Yim 就让剧情来预告 地设与天造 他配合你 谁亦看好 就像突然明白到 就算倾慕 退出了 沉默更好 太想走近 竟使我放慢脚步 人越近伤心更早 准我用情歌 如泣如诉 未说的话 留在万尺天牢 我太骄傲 情愿用笑声 代愁云密布 不讲一声的爱是最好 Ah 请记住时间 如果来到 就要止步 求别做笑话 失足跌倒 踏上出路 来让暂借的 还回谁共抱 转身必须比眼泪更早 可惜你未知道 没幸运同偕共老 没有虚度 爱不疚 难度更高 最伤的夜 星光会继续引路 沉默亦可感觉到 准我用情歌 如泣如诉 未说的话 留在万尺天牢 我太骄傲 情愿用笑声 代愁云密布 不讲一声的爱是最好 Ah 请记住时间 如果来到 就要止步 求别做笑话 失足跌倒 踏上出路 来让暂借的 还回谁共抱 转身必须比眼泪更早 彷佛你亦知道
3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美丽
sarstone 2011-6-6 10:20
我的美丽 是山间的悬泉飞瀑 在寂寞空灵中回响 我的美丽 是河边的萋萋青草 在晨曦雾霭中散发芬芳 我的美丽 是心地的绝远幽冥世界 一道澄清耀眼的极光 我的美丽 是人生盛宴中的酒杯 把生命的苦辛独自品尝 美丽,是命运的佳境 也许还是生活的酒坊 幸运或不幸的人啊 只有有缘的人最能欣赏 又一首 即便是谎言, 如果 是为了一种 梦的显现, 我愿意 相信这些 美丽的字眼。 即便是烈焰, 如果 是为了一种 生命的温暖, 我愿意 接受这种 心灵的烧炼! 1995.6.14
个人分类: 诗歌|2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做了一回追星族!!!
lanchaoli 2011-5-24 00:27
今天虽然没有上场比赛,但是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古力、常昊提出了合影要求,很幸运地得到了他们的同意,没有想到这些棋坛高手如此随和,踢球也很干净,球品、人品都不错。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祝福古力、常昊和中国围棋队取得更好的成绩!!!
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有如此好感觉
热度 1 kevinyoung 2011-5-23 21:13
朋友,也许你还没认识到自己的幸运,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拥有及财富,不过,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感受到这个网站的方便与魅力。昨天晚上,我很想得到一个渴望已久的学习资料,可我怎么也搜索不到,那种着急的心情无以言表,然而,我找到了科学网,它使我的眼前一亮,真是个很好的网站,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地,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个网站,她使我找到了自学的途径,她给了我求知的渴望,我会和她一生为伴,望她能把我的生命变得清澈而宁静,激动而浪漫,深情而感动。
260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仿王功权先生乱涂
fengzhigu123 2011-5-22 22:44
文得按 :前日在王功权先生微薄上看见他发的一阕词,自己仿着填了一下,由于不懂该词牌及音律,所以下面只能算作几个句子了。发在这里,权当记录。 王先生作品: 淡月萦清晓。远沉山,卧雾平林扁村横泖。夜夜痴灯凝怨影,慢表长钟知道。枉镜里,丰姿窈窕。怅抚幽筝飘玉手,对晨星,一曲相思袅。情痛处,恨多少!几回梦里倚君笑?绿池边,娇情付予俊才英貌。许下汾河丘雁誓,共唱天荒地老。怎堪这,音绝人杳!坐恨飞鸿立恨己,忍春心,妒遍天涯草。不遇你,倒还好! 我的乱涂: 粉蝶扑梅朵。翠遮山,溪几雀鸣孤村院落。日日红烛燃热火,慢表长钟知道。睹镜里,丰姿袅袅。两手温默相对久,怨晨星,恨不相识早。浓恋处,知音少!几回梦忆相识苦。红尘中,功利要挟至亲更恼。许下汾河秋雁誓,踏遍天荒地老。君在处,并立携手!或有恨丝絮萦绕,但见君,便展双颜笑。此幸运,那间找!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2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山酢浆 ----谁是你的幸运女神
Paulz 2011-4-19 02:52
深山酢浆 ----谁是你的幸运女神
深山酢浆 ---- 谁是你的幸运女神 (张军波) 很久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一直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今天读了刘祖光写的 “ 冒牌王子 ” 的幸运女神 一文,深受感动。奥巴马的母亲很伟大,她把自信、执着、敢爱敢言以及极佳的人缘传递给了她的儿子,这对奥巴马人生的成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今天把这篇文章贴出来,与朋友们共勉,但我换了一个题目。 深山酢浆很多人并不熟悉,它其实是一种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效。深山酢浆的花语是 “ 慈母之爱 ” ,适合在母亲节送给母亲,它代表着母亲的精神。 *************************************************************** 他的生父是首批进入夏威夷大学的非洲学生,这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吸引了他的母亲 ---- 一个美丽的白人少女。相识数月后,母亲未婚先孕,于是,两人结婚,因为亲友们反对他们在一起,所以他们结婚时根本没通知亲友。但他出生两年后,生父却离开了他们,带着另一个女子回到祖国。母亲做了她那个年代大部分女子都不会做的事情 ---- 嫁给一个非洲男人,生下他的孩子并且离婚。尽管母亲以后的生活会非常艰难,但她义无反顾。他后来说,母亲的性格实在是敢爱敢恨。 离婚后,母亲带着他艰难地生活着。后来,母亲认识了继父 ---- 一个来自印尼的留学生,于是母亲带着他到印尼生活。在雅加达郊区,道路到处是坑,通货膨胀严重,学校里的小伙伴把有着黝黑皮肤、满头鬈发,再加上一副肥胖身材的他喊做 “ 黑鬼 ” 。他跑回家问母亲要钱买香皂,想洗掉皮肤的黑色,但母亲告诉他,做黑人一点也不需要自卑。 后来,他被送回美国夏威夷,在外祖母的监护下成长。他头脑聪明,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里白人小孩占多数,只有 3 个黑人小孩。这次,他又对自己的肤色产生了严重怀疑。而且,亲人无意间的举动,更加深了他对肤色的恐惧。 那天傍晚,外祖母很生气地回到家,抱怨她等车时遇到了一个乞丐,她给了他一美元,但他觉得不够,继续要,她非常恐惧。他好奇地问,以前咱们也遇到过乞丐,你怎么没有害怕过?外祖母气呼呼地说,可这次遇到的是黑人啊。 他呆了。外祖母脸上自然而然出现的对黑人的嫌恶之情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灵。他怀疑如果自己不是她的外孙,她会像讨厌垃圾一样讨厌他。为了让自己自信一些,他向同学们吹嘘说父亲是非洲王子,他自然也是王室后裔。奇怪的是,同学们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话。他开始神气活现地和人交往,自信又自卑,看似快活实则痛苦迷茫,这就是他当时的心理写照。很快,叛逆期来了。十几岁的他成了一个瘾君子,他和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家境是贫穷的,肤色是被人嘲笑的,前途是黯淡的,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着。他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逃学、吸毒、泡妞等,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 “ 坏小子 ” 。没人知道该拿他怎么办,许多老师都预言:美国所有州的监狱都随时向他敞开! 这时,母亲为了考取博士学位,主动到印尼进行人类学工作。他很奇怪母亲的行为,母亲却告诉他,做人要有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要有益于他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他一下子就 “ 顿悟 ” 了。他重拾已经丢失好久的梦想 ---- 虽然我是个黑人,但我要赢得你的尊敬。 于是,他认同了自己美国黑人的身份,努力学习,在考取哥伦比亚大学的同时,还效仿母亲到社区里做义工。他发现,帮助别人真的能获得快乐,尤其是帮助那些弱势的人,更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所以,大学毕业后,他只在华尔街做了两年的高薪工作,便义无反顾地到芝加哥黑人社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虽然薪水很低,但他做得很快乐。他所做的也都是小事,社区的道路、照明、房屋修缮、劳资关系协调,等等,琐碎且庸常,但他事无巨细都做得很认真。凭此良好的记录,他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像母亲一样,他开始为了让更多人幸福而忘我地工作。 然而母亲却在这时因卵巢癌去世了。去世前几年,她完成了长达 1000 页的博士论文,论文对印尼农民的分析详细切实,让他读起来心潮澎湃。他在处理母亲后事时发现,在印尼,母亲和周围的人有着极佳的关系。母亲没有留给他任何遗言和任何遗产,但他却认为,母亲的精神 ---- 自信、执着、敢爱敢言以及极佳的人缘,是多少金钱也代替不了的宝藏。凭借母亲留给他的精神,他迅速在政坛崛起。他曾经在社区工作的经历,不仅帮他进入哈佛,还帮他打败多名有钱有势的对手,竞选为参议员。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决定竞选美国总统时,这段经历又一次帮助了他。 他自己都没想到,当年自封的非洲冒牌王子后裔,有一天居然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他想到当初自己沉沦时,母亲说的话。她说,奥巴马,我觉得你父亲是最帅最聪明的黑人,现在,你代替了他。 从一个 “ 黑小子 ”“ 坏小子 ” 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成长历程可谓一部活生生的励志片,主演是他,导演却是他的母亲。我想,许多人都和奥巴马一样,有过自卑和叛逆,有过彷徨和迷茫,然而奥巴马很幸运,他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人生的真谛:对社会的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真正尺度。我相信,我们如果能把握住这个尺度,我们的生命也会和奥巴马一样,快乐且丰富多彩。 深山酢浆草
5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朋友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1-4-13 21:21
我有很多朋友,来自学习,来自生活,来自工作,来自社会等等。其中有一位,每天我们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大家住在一个小区。我们在一起,有谈不完的话,每天见面都会哈哈大笑,一个遇到心烦事,另外一位一开导,事情也就没有了。这位朋友很大气,很有眼光,为人很正直,做事也爽快,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从不轻易麻烦人,对她来讲,求人比登天还困难。从她身上,我学到太多东西了,我很幸运,有这么一位好朋友伴我左右。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28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智慧之语
wensz902 2011-4-4 20:03
当你读完,你会放下好多事。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的更远。 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不是静止火车里,与相邻列车交错时,仿佛自己在前进的错觉,而是我们真实的在成长,在这件事里成了另一个自己。 家庭Family这个词意味著什么吗?家庭FAMILY是爸(Father)和(And)妈(Mother)、我 I 爱 Love 你 You 。“爱” 的中英文双解:Love爱=Listen倾听+Obligate感恩+Valued尊重+Excues宽恕。 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 如果某个男人主动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里边走,主动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这只能说明他之前有无数个女朋友教过他这一点。而能让他记住的女人,永远是改变了他的那个女人,而不是你。所以,越是细节完美的男人,对女人而言越是挑战。 吵架时为什么会大声?原因是,当两个人相互愤怒的时候,他们的心和心相距很远;为了填补这段距离,他们必须呼喊,这样彼此才能听到。他们越是愤怒,心和心距离则越是遥远,于是,他们只有越发强力呼喊,他们彼此才能听到。反过来,也是恋爱时为什么喃喃低语的原因。 从正面看,是伟大的神(God);从反面看,是卑鄙小人(dog)。其实,人们所犯的罪恶(evil),反过来,正是为了活着(live)。——换个角度很多事情便不一样 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一只也不会逮到。 不要贪图无所不有,否则你将一无所有;不要试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不要企图无所不能,否则你将一无所能。 人生中十种无能为力的事:1、倒向你的墙。2、离你而去的人。3、流逝的时间。4、没有选择的出身。5、莫名其妙的孤独。6、无可奈何的遗忘。7、永远的过去。8、别人的嘲笑。9、不可避免的死亡。10、不可救药的喜欢。 笨人的爱情是批发出去的,仅凭“让我一次爱个够”的蛮力;聪明人的爱情是零售出去的,懂得“只爱一点点”的精妙。 友谊、爱情、婚姻都好比铺水泥路,隔上一段就要留出一条缝隙,保持着一点点距离。不留缝隙,路面很快就会膨胀、坏掉。 金钱是个颇有神力的照妖镜,小人、伪君子在它面前皆原形毕露;爱情是个手法高超的化妆师,爱人、年轻人受它影响都容光焕发。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得意之时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当地球180度转弯,白天就要变成黑夜;当地球继续180度转弯,黑夜又恢复白天。 当我们为了一个人180度转弯,我们背对着自己的叹息;当我们为了自己再次180度转弯,其实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钟爱他(她)的芬芳! 爱情是零度的冰,友情是零度的水,也许我们是最好的冰水混合物。 走到一起后,升温,化为友情的水;降温,结成爱情的冰。不冷不热间,就是爱情与友情的暧昧. 其实美丽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只因为它没有结局所以才会美丽。这就像为什麽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让人难忘,也就像人们总是找寻的真爱,却往往擦肩而去,不是这个时代远离了爱情,而是人们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用一颗心去坚定的温暖另一颗心,不是爱情不再永恒,而是浮躁和易变的心! 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 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安定了,想要结婚;而是无法与某人安定下来,所以才要结婚。 热恋时,情侣们常感叹上辈子积了什么德;结婚后,夫妻们常怀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 爱情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越刻意地攥得紧,流失得就越快! 同样的一瓶水,便利店里2块钱,五星级酒店里却30块。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位置。 请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请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请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请感谢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请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 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并不是因为所爱的一切他们都拥有了,而是所拥有的一切他们都爱。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恕。 永远不要认为别人的老公或老婆比自己的好,因为他们爱的并不是你。 真正的爱情不在于你知道他(她)有多好才要在一起;而是明知道他(她)有太多的不好还是不愿离开。 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你年轻。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却只需轻轻一拉。 人生试题一共有四道题目: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能及格,切莫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任一题目上。 幸福不是被致命的错误所扼杀,而是被不断重复出现的小错一点点分解掉的。 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即,两人各削去一半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才完整。 我们最大的情敌不是第三者,而是岁月。 女人的幸福在于:他真的爱我;男人的幸福在于:她值得我爱。 转载: http://user.qzone.qq.com/410261452/share/1301851386
个人分类: forward|3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总结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1-3-29 11:19
今天终于迎来了教学指导老师来听课,心里还是有些紧张;昨天晚上连续思考几件事情后,竟然有些失眠了。今天早上起床后,匆忙关照了一下女儿,就来单位准备第一二节的课程。两个学时很快过去了,中间穿插了两个视频,二十分钟的讨论。课上,我发现还是有不少同学在复习解剖,病理等,也有几个在睡觉。课后,教学指导老师和我一起分析了这两个学时的课,提出几个关键问题。1.有同学反映课程还是很平淡,视频过多。老师告诉我,平淡的原因是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根本是好奇。怎样让课程有兴趣,比如可以采用归纳的方式介绍概念,由学生讲,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办法。归纳法是哲学的一种方法,这点我需要学习哲学和人文方面的一些理论和体系。2.对于疾病介绍,可以总结诊断原则,加强预防的理念,这点我会补充和完善。3.预防医学的理念是监测、干预和评价,这点可以在工作方法里适当介绍和强化。4.教学方法,要动员学生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可以请同学上讲台,面对大家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分小组讨论,选一个代表上来讲。 作了很多年老师了,今年特别幸运,有老师的指导,让我在教学方面有了新的体会,相信会产生质的变化,尤其对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方面。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 谢谢我的教学指导老师,让我再次感觉做老师真好!
22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星海附近
Alisa 2011-3-20 12:22
最近跑到单位那住去了,没想到寂静的生活是这么好。不知道我可以坚持多久?每天下班后,自己做饭、吃饭。然后到星海广场呼吸海风,穿过会展中心,就可以到和平广场的乐购购物。繁忙的时候,隔一天去一趟超市。我都佩服自己了。也许是没事可做,也许是事情太多、什么都不想去做?我也越来越琢磨不明白自己,也不想弄明白了。看看生活多难啊?一会世界那里地震了,一会那里打仗了。还好我的世界还挺好的。我应该一直为自己的世界祈祷和平,这样我才会幸运。
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猴子为啥不能进化成人
热度 2 sheep021 2011-3-15 13:55
都说人是由猿猴进化的吗,那为什么现在的猴子不能进化成人呢? 因为它们已经机会了。 假设有一只猴子由于基因变异,开始了直立行走,会是什么后果: 1.猴群的反应 哪里来的异种,群起而攻之,直至咬死为止。 2 人类的反应 万一这只猴子很幸运,逃过了同类的追杀,走出森林,希望与人类为伍。 人类一看,哎呀呀,这只猴子成精了啊,一棍子打死。 所以,现在的猴子已经没有独立行走的机会了。但有一种情况除外,耍猴的,会让他的猴子故意直立行走几步给大家看,以示炫耀。但是,如果他那只猴子真的会直立行走的话,估计小命也难保。 俺怀疑这里是不是有一个潜规则:坚决不允许猴子进化成人。
个人分类: 地震预测|166 次阅读|2 个评论
祈祷
suntao 2011-3-11 20:59
这两天自己把学位论文都放置了一边,全部精力投入到了paper上,希望这次真的能帮上ZJ一回。尽量的努力回谢他的帮助, 还有上次给她带来麻烦,为了让自己少一点愧疚吧。尽管这次同样是怀有投机的心理,但是这次的确有了很多的经验,从效率上就是一种体现,一个月一周。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这次能够继续“幸运”,这样就可以证实自己的预想是正确的。虽说是天道酬勤,但是不知道ZJ是否和我一样的幸运,其实幸运也是相对的,没有努力作为基础没有幸运青睐你的。倒是挺怪的,前一段懒散散的状态立即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的确,人应该投桃报李,这种性格挺好的,希望您能看到我的努力,至于结果,我们只能一起祈祷了
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情
热度 2 techne 2011-3-7 22:25
此诗纯属高屋借瓴套牌之作,乃根据荷尔德林的原作改写…… 爱 情 我把遥远的奇迹和梦想 带到了我的处所边缘 期待着一位女神降临 在她的渊源深处找到爱情—— 从此我能把它掌握,细密而结实 穿越一切界限,万务欣荣生辉…… 一度幸运的漫游,我俯吻她的领地 伴着一颗宝石,它精美而绚烂 她久久地掂量,然后向我坦白: “如是,在其深处一无所有”。 那宝石便倏地逸离我的双手 我的疆域再没有把它赢获…… 我于是学会了割舍,充满悲伤: 爱情破碎处,无人存在。
个人分类: 诗情话意|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准备枸杞苗的一天
热度 1 wangzhao938023 2011-3-4 20:44
准备枸杞苗的一天
我很幸运能跟着王老师做科研,从报名做他的研究生的时候就了解到王老师出了很多品种,诸如小麦、豌豆、红薯、枸杞菜等,心里很仰慕他!去年老师成功申请天精三号(枸杞菜)的国家成果转化基金,所以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帮老师推广枸杞菜的种植点,现在已经有眉目了,来年就等着验收了,心里颇为高兴! 老师今年已经六十了,可是还在兢兢业业的为小麦育种,豌豆育种,枸杞菜推广等事情忙碌着!还在地里和我们一样整枸杞苗,看到老师已经花白的鬓角、干一天科研后的腰酸背疼.心里非常心疼,也为老师的敬业精神深深的感动,我年纪轻轻的不更应该好好干,不更应该多为课题组出点力! 今天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老师跟我说:‘来我们课题组就是受累的’,我心里想能跟着老师您我非常的幸福,累点算什么!我不怕累,不怕吃苦! 该吃晚饭了! 祝老师以及我们课题组的付老师、董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91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先生错?文革错?--怪哉..
starboy 2011-2-28 09:23
施雅风:文革期间自杀未遂避免了中国科学界一大损失 乍一看,奇怪. 自杀未遂造成了科学界的巨大成就. 幸好自杀未遂阿.. 仔细一看! 奇怪. 是文革的错还是先生的错? 是先生幸运呢? 还是文革比较那个? 这标题党写的...有水平..... 为了写先生的坚韧,还是为了突出文革的无耻,还是科学界的幸运????
2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可不可以规划?
热度 9 qpzeng 2011-2-13 22:14
人生百态,各有各的特色! 锐意进取,勇于拼搏,是为积极的人生;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是为中性的人生;悲观厌世,怨天尤人,是为消极的人生。 生活的数量(岁月)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也是不可选择的;生活的质量(幸福和快乐)则因人而异,却是可以选择的 。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你是希望活得精彩还是愿意过得平庸? 人生是可以规划的!正确的人生之路既要仰赖父母的安排,也要听从师长的忠告,更要尊重个人的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基本上是没有经过规划的,成功就算幸运,失败则是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你在儿童时代没有进行人生规划,所以你“输在了起跑线上”;到了青年时代,你又没有进行人生规划,即使你奋起直追也无能为力,所以你“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人到中年,你仍没有进行人生规划,结果年华虚度,一事无成,所以你只能哀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从出生到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规划的 非自主时期 ,这时自己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人生经验,更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潜能,一切都要仰仗父母的安排。这个阶段是成功还是失败,责任主要在父母!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还在娘肚子里就开始胎教,出生后又紧锣密鼓地安排早期教育,上学后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弄得孩子无精打采,疲惫不堪,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本该拥有的天真烂漫和快乐幸福的童年!有的父母则坚信“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认为儿童的成长还是要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结果让孩子放任自流,不成大器。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察颜观色 。父母从小就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语言和动手能力,对孩子的潜能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他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让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父母只需从旁观察,留意孩子的兴趣所在,不要故意引导,更不要横加干涉。很多体育奇才和艺术尖子都是这样被发现的,比如我国的男女体操运动员从小就是“好苗子”。 因势利导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特长后,就不要再让他成天价地什么都学了,而是要让他专注于那个特长的特别训练。爱说话的训练演讲能力,爱画画的可以上美术班,爱唱歌的可以上音乐班,有条件的还要舍得花大钱,让孩子拜名师、学绝技。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台球明星丁俊晖实际上是他父亲一手培养成才的。 从基础教育迈入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规划的半自主时期 ,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有些事也可以自己做主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希望父母当自己的参谋,也愿意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这个阶段是成功还是失败,家长和老师有一半责任,自己也有一半责任。这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扬长避短 。人的天赋是有限的,也是不全面的。有的人喜欢数理化,有的人则喜欢文史地。读高中时文科生选读理科或理科生选读文科还不那么要紧,就算扩大知识面好了,但上大学选错科系就麻烦了,好在现在允许改科系。高考填志愿一定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更应该顺应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今后的学业上收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兴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想起本人的经历,其实我最大的兴趣是绘画,并且打算报考美术院校,结果因故没能考成。自己擅长的画画、写字最终只是沦为了业余爱好!呵呵,本人如今业绩平平,兴趣与专业错位不无关系啊! 奋发向上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找对了方向,就应该顺道往前走。只要条件允许,上完大学再读研究生,还要争取出国留学,最好中间不要耽搁太多时间。本人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因为断断续续完成学业,在毫无方向的探索中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岁月。你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培养各种技能和本领,让自己占据求职的制高点。当然,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你认为能充分发挥你的作用,并且觉得活得很精彩,无论学习和工作都是无可指责的。 从求学阶段结束到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规划的自主时期 ,个人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自己的事情全靠自己做主。是成是败,完全靠自己的决断。首先应该在心中形成几个短期目标,待这些目标实现后,再向更高的中远期目标迈进。成功可以复制,但没有人总是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有规划的人生就不会让人失去方向。这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敢想敢干 。趁着自己年轻,血气方刚,没有什么包袱,不必那么早就把自己“拴在一棵树上”,可以多尝试几种职业,即所谓先“就业”再“择业”。工作岗位“被炒”或“炒”都很正常,摔跤了不要紧,可以爬起来继续前行。经过几轮摸爬滚打之后,你大致上对于自己有啥能耐就有底了,这时再选一个你能“人尽其才”又能“乐在其中”的职业,应该就是自己在职场上走向成功的开始! 有舍有得 。成功并不是凡事都要往前冲,不要光“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自己认为比较擅长的,可以尽力而为;自己认为比较吃力的,要学会舍弃。如果什么事情都勉强自己,不仅干不好工作,还会累坏身体,得不偿失,实在不可取。也有的人患得患失,模凌两可,主次不分,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有位朋友跟我一样是学生物工程的,读博不去北京、上海,而是来广州,一心想去公司搞产品开发,但后来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单位,可能又留恋学校的生活,最后还是留在学校教书,至今仍后悔不迭! 互助互利 。一个人的成功除个人努力外,还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好坏。只有那些谦虚谨慎,善于团结大多数人,跟同事关系融洽又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你的学问做得再好,学术水平再高,完全达到了院士评选要求,但没有人认识你,也没有人推荐你,这个院士你是注定当不成的!在社会上工作的人太清高,跟同行老死不相往来,恐怕也不那么吃得开,成功也就流于空谈了。 以上事实清楚地表明, 人生是可以规划的,而且规划得越早越好!成功的人生离不开长辈的倾心提携、师长的谆谆教诲、社会的鼎力支持,更要靠自己正确和适度的把握!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充实、圆满、快乐、幸福的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4680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最幸运的人生
热度 1 jhongbing2 2011-1-28 19:48
1.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得自己满意,同时也能养活自己。 2.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们感到快乐!
个人分类: 随笔|1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玉锋纪念李士钊先生
wangyf1970 2010-5-21 19:09
今天的科研工作再艰难,看看古人之土大夫,已感颇为幸运了—— 虽然身处象牙塔,却忍不住要听国事、.......。虽然在象牙塔中与世无争,也免不了象牙塔外,不时地打扰。 当因为过于埋头工作、而感觉世俗难耐时;当看到有人以为学者的价值只不过是几个点子、似乎拿走了点子就再无价值时;当看到 有人拿学术的成果硬往政治和野心上套时 ,深感如今社会之知识形象,大不如古。如果想要感慨的话,就难免会想到一些人、一个现象——《武训传》。 以前听人说批斗《武训传》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文革就是从批《武训传》开始的,现在又听说 《武训传》是新中国第一文化大案 .......。这些评论都描述了一点,那就是:《武训传》事件是知识份子社会地位的历史转折点。 《武训传》讲了一名乞丐武训,终身行乞,竟然只为了办学、为了“ 誓必教天下人人尽读书识字 ”这样一个理想。其实他已经积攒了相当的财富,足可富比当地,而他只用这些财富办了三所武训学校。武训的事情,体现了那时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整个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一个人一生的奋斗只为了办学,可见那时办学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 但是现在不同了。假如一个人好好日子不过,却要去发奋读书,那这个人一定是过不下去了才会如此拼命吧......——这是什么社会观念?听到小孩子们在那里嘲讽他的同学,说穿着个假名牌.......,先不说是否真是假名牌(我看极可能是谣言),我首先猜到的是:这个同学一定是成绩相当地好吧?不然怎么会招同学如此生气?果然,当我以略带讽刺的口气反问他:“是不是他成绩非常好?”,小孩子还算单纯,至少他红了脸。 翻开《武训传》,那时侯的人们,如果嘲笑一个人穷,才会嘲笑他没知识,所以如果一个人拥有了知识权,他就可以衣锦归乡、再没有人敢当他是乞丐....... 为何现今的人,只要有人说他要追求科学理想,立刻就有人当他是穷人、是傻瓜,怎么反差这么大?知识份子被当成拿知识来论斤要价的可怜虫,似乎唯有这么一点点利用价值了......,要说知识是进步得很快,难道知识之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很快吗?(——《武训传》只不过是1951年的事情。) ——回答是:非也。纵观全世界,知识的社会地位是不断地提升。以前各国拼军事实力,现在拼科技实力,所以知识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要素,知识份子的地位应该是水涨船高的吧。 可是我们这个社会好象是个反例,和全世界其它国家不同。我说的话也许有人不爱听,也许他不认同,那是因为他已经被改造到骨子里去了,已经成了惯习,所以没有了直觉。 有人能对知识如此偏执还不自知,这全“归功”于《武训传》之后一系列的、针对知识份子的运动。 历史终是历史,学习历史的价值,不是在于清算帐,而是在于将来不犯错。 如果我们再以一系列的运动、把知识的地位端正如初,中国就跟上了世界的脚步。 欣喜的是历史是公正的。当年发动起全中国人民来讨伐的一部《武训传》,当年曾令赵丹、孙瑜等众多名人自危的一部《武训传》,终于在历史的沉淀之后,还它以清白。 当年是十大最卖座影片之一、后被强力封杀的《武训传》,现在高希希导演要重拍;相反,当年江青主持、极力推崇的、描述宋景诗的电影——那部 专门为了打击《武训传》而拍成的电影 ,有谁会去记得它?即便记得,也是 一声骂罢了 。 其实宋景诗被骂也是不公平的,宋景诗没有错,宋景诗和武训一样,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错的是那别有用心、拿他来说事的人。为了打击武训,生生拉来一个宋景诗(人家本人并不同意——死了),因为江青等人的别有用心,宋景诗只好在历史上成为武训的反面。 说来说去,这主事的人,真是很关键。千古流芳还是遗臭万年,全在这些人如何做事。 (1978年11月在臧克家寓所。左一李士钊、左二臧克家、左四陶钝、左五王浩、右一吴伯箫、右二邓广铭)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讲李士钊先生。说实在的,在中国那时的社会文化之下,全中国兴学的故事有许多许多,但是武训先生的善举,却因为陶行知先生和其追随者李士钊先生的不懈努力,而最终演变成为一代佳话。 有人 尊称武训为“一代教宗、千古学圣”、“十九世纪的孔子”、“近代中国的墨子”, 郭沫若称武训 为“中国的裴士泰洛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及孙中山挚友林森更是把每年12月5日——武训诞辰日定为“兴学节”,这其中少不了李士钊这位作家、社会活动家的功劳。 李士钊(1915--1991) 山东聊城人。三十年代在国立上海音专就读。抗战期间参加创办、编辑华北解放区《抗战日报》,1949年后历任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文化部内部刊物《文化资料》编辑,编著有《武训先生的传记》、《武训画传》、《蒲松龄作品在国外》、《联合国歌集》等,也是山东省地方史志编辑 。 我们看武训的一生,可以想见,由于他出身是乞丐,所以容易被人欺负,后来他举终身积蓄所办的三所学堂均被当地地主收回,这件事情就是武训先生处处势单力薄的一个见证。然而,在富有人家之中,也有抛开阶级观念,同情、帮助他的,比如当年武训将积蓄放在一些投资人手中,就说明武训也结交着几个富有阶层的开明人士,李士钊先生则是敬仰武训的一位文人士大夫。 据说,李士钊先生出身于聊城当地富家,他和当时文化界的许多名人皆有交往,比如:赵丹、 臧克家,等等 。大家可以在凤凰网用关键词“武训传”搜出许多文化界名人讲述的、和武训有关的事情,许多人接触武训事迹,都是通过李士钊先生这位社会活动家。 当年, 上海武训学校之筹建,是李士钊先生之所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欲租房在上海创办一所社会大学。可是,由于大家知道他是全国闻名的民主战士,不敢租给他。 李士钊先生毛遂自荐,陶先生欣然允诺。李士钊先生找到抗日名将张自忠的胞弟张自明。讲明情况后,大家认为陶行知先生办讲学堂,并用武训命名学校的意见,可以考虑。几经协商,终于达成租赁协议。” 后来当上海武训学校校长,“ 大家推荐郭沫若。但郭沫若认为不妥,就推荐李士钊先生出任上海武训学校校长 ”。“ 在陶行知先生的葬礼上,李士钊学生请董必武老人为学校题写了楹联和校牌。同时,由姚雪垠,孟秋江分别担任中文系,新闻系的主任。为了办好学校,李士钊先生聘请许多知名人士来校任教,如郭沫若,臧克家,孙起孟,方与严,田仲济,赵纪彬,张文郁等 ”。 为了宣传武训精神,“ 李士钊先生......精心挑选了自己最喜欢并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武训画传》交给了当时政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 乃至其后筹建武训祠、各界著名人士纷纷题词,比如, 臧克家、胡锦涛、李先念, 等等,都是李士钊先生在其中大力活动。 1984年秋,李士钊先生代武训先生故里人民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吴作人先生为 “ 武训先生故居 ” 题写碑文;请轻工业部部长徐运北为 “ 武训先生之墓 ” 和 “ 武训纪念堂 ” 题写碑匾,为 “ 柳林武训学校 ” 和 “ 武庄武训学校 ” 题写校牌。1985年9月,李士钊先生又请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伍必端先生,根据李松亭所绘武训先生肖像画照片,临摹了一幅四尺萱的武训先生全身画像。同年10月,他又请著名雕塑家曾竹韶先生根据丁云樵先生所作武训先生浮雕像照片和伍必端临摹放大的武训先生画像,创作了一尊武训先生半身塑像。 著名演员赵丹能够主演《武训传》,也是李士钊的原因。李士钊和赵丹等文化名人的私交甚密。 我注意到这样的片断:“ 1946年12月5日,李士钊先生在上海发起组织了武训先生纪念大会。会场悬挂《武训画传》百余幅。他本人不仅担任大会主席,而且郑重邀请孔祥熙做重要演讲,这样就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于进步人士的封锁和迫害。 ”——可见李士钊先生为了保护 武训精神,可谓竭尽了全力,甚至冒着政治风险。 身为武训学校校长,力挺武训,似乎必然?——其实未必。谁都知道在那个年代,人人自保尚且不及,有许多夫妻离婚的、父子断绝关系的.......,仅仅一个投资人和经理人的关系,不足以一直维系到李士钊先生身死。 “1957年,李士钊先生被迫从文化部‘ 调’ 回山东。1957年4月和6月,他又分别在山东省政协和省委宣传会议上发言,对江青炮制的《武训历史调查记》提出质疑,结果被定为‘ 右派’ 。 1958年5月,李士钊先生被送到农场,矿山劳动教养。他再度表示不服,于是被定为极右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士钊先生在《齐鲁 学刊》上发表了“对《武训传》问题应进行学术性探讨”一文,呼吁为武训先生平反。他又通过给领导人写信,在有关会议上发言等多种渠道呼吁重新评价武训先生的历史功绩,恢复武训先生在教育文化史上的地位。 ——都因此“极右派”了还敢活动要唱反?这些冒天下之大不违的举动,只有“理想”二字可以解释罢。 我们应该记住孙瑜导演、赵丹、上官云珠等受牵连的艺人,以及李士钊先生这样的文人、士大夫。古人说,“文谏死、武战死”,李士钊先生为了宣扬武训精神而做的事情, 真正称得上“文谏死”这句话 ,有一首诗,是1985年9月5日胡乔木为武训案平反时、 端木 蕻 良 先生 为李士钊先生写的 ,可见李士钊先生的行为之感人: 豪情胆识动京门, 愿为堂邑洗冤论。 常舞春 雩 滋大地, 香花芳草自成春。 作家王希坚为李士钊题诗曰:    行乞兴学不为私,光明磊落世皆知。    百年忽遇乌云起,黑手遮天掩事实。    武训无辜蒙此冤,李兄枝节亦牵连。    今朝义正人平反,真理昭昭明镜悬。 臧克家则为李士钊赋诗曰:    扬善甘抛一片心,情怀冰冷三十春。    耳边消息迟来到,悲喜难分泪纷纷。 流着泪读过李士钊的那些故事。 在一次批判会后,李士钊先生......找到老舍先生,告诉他: “ 今天的会我没有发言 ”。 李士钊看到老舍先生坐在主席台上,以为老舍先生会责怪他不积极发言。哪知,老舍先生脱口而出的是: “ 好!没发言好! ” 三十多年后,李士钊先生每提到老舍先生对他的理解和关怀,总是眼含泪水。 唉, 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份子,旦求李士钊先生的“ 赍志而殁 ”,足矣。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生旦求一个老舍那样的领导、或者李士钊那样的知已,足矣!~ 武家后人感慨: “ 像李士钊先生那样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的人不会有了;像李士钊先生那样深入调查,不人云亦云,毫无私心杂念的人不会有了 ”...... 希望不是如此。其实,在李士钊不懈的努力下,已经有许多人受到了他的感染。不仅是全社会,而且李士钊家族中,也有不少人因此而立志于兴学,常常拿了钱去捐建学校。 作为一个国家,旦求多多益善李士钊。 提倡建立一个“扬善节”——推动更多的人,象李士钊先生那样,宣扬社会正义、扶持理想,具有士大夫“文谏死”的气节。 脚注1:参《教育百科词典》。 脚注2:“ 赍志而殁 ”乃武训后人送给李士钊先生的金字匾牌。 文中引文大多来自于武训后人武成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传1 心路-辛路
Alisa 2010-4-16 22:11
个人自传 1979年1月的某一天,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天气,那一天我降生了。2009年7月的某一天,一连多少天都是晴空万里,我很幸运的第二次参加工作。时间过了30多年,这是一段辛路。日子辗转反复,我在东北画了一个圈,转回了我多年前想来但是却错过了的地方,也许曾经是命运捉弄我。可是现在我每天呼吸着海风,心理总是泛起大海的呼啸,面对着现实我不断的鼓励自己。希望自己可以好好的工作,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接下来的日子,我要把自己30年来的记忆一一写出来,鞭策自己。
个人分类: 自传连载|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中国的甲子,世界的幸运
lih65 2009-9-1 18:44
60载,让历史启示未来 记者 周盛平 2009年09月01日09:05 来源:《半月谈》    梳理新中国在世界行走的60年,可以找到三条脉络打破封锁、敞开国门、融入全球。 60年来,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风风雨雨中,共和国不断成长、成熟、成功,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影响世界走向。历史连接着未来,曾经是人类文明引领者的中国,仍有希望为世界带来新的贡献;一个古老国家的崭新传奇,必将在世界的聚焦中继续上演。    打破封锁为国际生存空间   在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势集团对新中国的封锁,从来没有停歇过。这些封锁,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在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思想、舆论等各领域出现,此消彼长。在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中,中国相对弱小但奋发图强的身份未变,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战略意志未变,改变的,是大国的心态和战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恨之入骨,制造反华包围圈。为了站稳脚跟,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站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但这个阵营并不牢靠。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面临的第一个生死存亡的考验。当苏联在支持中国参战的立场上一再退缩时,贫穷的新中国毅然出战,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牺牲,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一边倒政策的根基倒地,中国陷入空前孤立。在美苏两个大国的核威胁下,毛泽东意识到,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国独立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它们在人权、台湾、西藏等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中国沉着应付、稳住了阵脚,美国导演的制裁很快失败。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领导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国力持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美国的总统几年一换,但美国防范、遏制、封锁(在它有能力的地方)中国的战略意图和行径却从未改变。美国的战略利益遍及全球,视中国为其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战略对手,用三条岛链层层围堵中国。最近几年,美国在南中国海频繁染指,就是要阻止中国突破第一岛链。美国以反恐、提高保护等各种名义,在中国周边四处活动,实施战略合围。   有骨气和智慧的中国人从来不惧怕这些。以禁止对华军售为例,美国封锁向中国转让军民两用太空技术已经10年,美国和西方世界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中国航空事业蒸蒸日上:反卫星导弹试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启动、嫦娥绕月卫星升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成功。   打破封锁的另一面是以坚定的立场、灵活的政策、友好的态度,争取、团结国际上一切有利于我国的力量。结果,新中国挫败了美国亚洲人打亚洲人的诡计,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交全面登上世界舞台,甚至在1979年与美国正式建交。这些宝贵的外交遗产,为日后民富国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敞开国门为民富国强   敞开国门并不只有开放一项内容,开放也并非1978年后的中国的专利。可以说,除了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有几年时间自我封闭外,新中国一直在调整大国之门开门的方向和力度。   共和国成立伊始,美国拼命搞封锁、禁运,新中国自力更生,同时以务实的开放态度,向苏联及东欧等国家打开大门,保持香港这个国际性通道的通畅。这种选择性的开放被证明是成功的。例如,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超额完成任务。   共和国执政者也意识到,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开放局限性很大。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出向外国学习。学习的对象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学习的内容是一切真正好东西。   可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以及如何运用它,中国一度并没有搞清楚。由于执政经验的不足,一些认识和实践出现失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上,新中国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奉之为绝对真理;政治上,新中国对国际形势发生误判,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结果导致国家贫穷落后,经济濒于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再次敞开国门。中国运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实施出口导向政策,让中国产品走向全世界,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但是,这种仅依靠低成本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内需不足,国内资源、能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伤痕累累等后果。同时,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国际收支失衡,盈余太大,贸易摩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高涨,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转移到内需和科技进步上来,已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任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功,将是新中国继解决全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对世界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在广泛变革的世界大势下,打开国门越是深入,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稳定等遭遇的挑战越大。中国的崛起必然影响到一些西方势力的利益,于是在中国威胁论的别有用心的鼓噪下,西方媒体的妖魔化报道,敌对势力利用人权、宗教、价值观等进行渗透和破坏,在新时期不但没有停歇,而且花样翻新。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音,达赖、热比娅之所以在海外有市场,即源于此。   融入国际社会,也给国家安全注入了新的内涵:保障不断拓展的海外利益,如外部能源的安全供给,中国企业、公民在海外的安全,等等。为承担与中国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安全责任,体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同样要求中国军队走出去有所作为。中国海军出兵索马里护航即为积极的应对。    融入全球为和谐世界   新中国进入世界舞台,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并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因为共和国建立在积贫积弱的神州大地上,是相对弱小的后来者。中华文明的智慧这种被忽视的软实力,是新中国纵横捭阖打入全球的法宝。   抗美援朝让中国人民意识到,经济建设非得有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不可,中国需要同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国家打交道,由此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它已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为中国参与重大国际会议提供了第一次机会。中国的外交方针,迅速由打扫屋子再请客转变为必须走出去。   1955年,冒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冷嘲热讽和国民党势力的破坏、刺杀危险,周恩来率团参加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他在会上表达的求同存异思想以及与美国坐下来谈判的意愿,震动了世界。   时间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的中国引起了全世界对北京共识的思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和谐世界理念,一时间引起世界关注。   以上认识、转变和主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生动体现,是新中国的治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作贡献的缩影。   中华文明崇尚和谐、兼容并蓄的本质特性,是新中国56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根源。反映到国际关系上,中华文明崇尚和平,反对殖民掠夺小国,主张大国守雌、居下。新中国参与世界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实践上如睦邻友好,对外援助,发展大国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外交,还是理论上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及和谐世界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都根植于这样的思想、文化沃土。   几年前铁娘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她举例说:中国出口的只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甚至电视节目。她说中国不出口思想,是因为她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华文明这种我们至今仍未全面认识的至高智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资源就那么多,环境的承受力就那么大。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制造需求的能力无限膨胀。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问题,如能源短缺、气候变异、环境破坏、经济失衡、贫富差距等,已经威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国家。越来越多的西方政治家意识到,没有中国的参与,任何世界性难题都难以解决。他们甚至说一个美国和中国共同主导世界的时代(G2)正在到来,与其说他们想捧杀中国,不如说他们发出了一种时代的呼声:地球危机四伏,迫切需要中华文明的智慧,需要东西方智慧的交融。   俄罗斯和东欧的学者曾羡慕地说,中国有邓小平这样的领导者,是非常幸运的。回首共和国60年的征程,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世界有中国这样的成员,是非常幸运的。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1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赛大奖花落名家
blsm 2008-12-20 11:47
昨天去中科院研究生院参加了博客大赛闭幕式,也算给自己这一段经历一个完美的结束吧。与开幕式到场人员不多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已至于我因为路上太堵车经过近二个小时结果迟到20分场入场时,连个抽奖号都没有得到,哈,还好我心理有准备,总不能都让咱一个人再像开幕式那样抽中个大奖吧。 闭幕晚会后获奖选手的合影,修改自科学网照片 一进大礼堂,好家伙,满满的人!组委会把场地放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真值啊,以至于中科院京区党委隋副书记由衷地感叹: 我在研究生院当副院长的时候,我感觉在这个礼堂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人参加这种活动,而且吸引了我们这么多同学站在后面参加这个会,看来这个活动的吸引力真大。 哈哈,要知道那里可是聚集了各地中科院研究院所成千上万人祖国的新生哦,区区不足千人的会场就是小意思啊。 一进礼堂领导致辞环节已经结束,正好赶上主持人宣布团体入围奖,哈,第一个就是俺们小队,看来俺又预测准了! 第一类大奖: 博客大赛团体入围奖(共八支队伍): 中科院 科苑之星队,(团体入围奖) 队员: 金小伟 、 孙晓茜 、 高孟绪 中科院 科院音影吧队,(团体入围奖) 队员: 孟令宗 、 王保忠 、 张晋东 中科院 香山环岛队,(团体入围奖) 队员: 李国庆 、 高金水 、 刘兴旺 中科院 俺们是科苑的梦想之队,(团体入围奖) 队员: 由雪莲 、 方运潭 、 曾丽萍 湖南大学 湖大摄影队,(团体入围奖) 队员: 陈小开 、 吴盛华 、 李林 奖品 :价值人民币二百元的韩国现代MP3各一个 其中: 团体一等奖: 中科院 飞贼克斯·若水狂兰队 队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罗会仟 、 钱金凤 、 吴宝俊 。 奖品: 价值人民币四千元的华硕笔记本电脑各一台 团体二等奖: 中科院 萤火虫队 队员:中科院过程所研究生 于英豪 、 迟菲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 郭向云 。 奖品: 价值人民币两千元佳能数码相机各一台。 团体三等奖 :湖南大学 为梦飞翔队 队员: 张晓昱 、 杨静 、 李娟娟 。 奖品: 价值人民币一千元的创新音响各一套 第二类大奖: 最佳博客个人一等奖: 颁给了此前在博客中颇有争议的 三峡大学:王军老师 。 奖品:价值人民币四千元的松下数码摄像机一台。 中间一个小小的插曲,按活动安排有一个获奖致辞,大赛组委会为了宣传他们,提前给了王老师一个讲稿,可惜没有衔接好,王老师正在自己先说几句心里话时,主持人忽然给了王老师照着念的稿子,结果在念的过程中,下面的同学意见很大,乱成了天。明明人家王老师说的好好的嘛,非要做假,哈哈。 后来晚会后和王老师我们几个人聊天,才知道王老师当时其实正准备从口袋里掏出那份组委会预先给的讲稿,却被主持人忽然硬又给了一份,结果造成了全场最为尴尬的一幕。 我个人的感觉,这次闭幕晚会,组委会真得办得很开放,比如主持人和观众的互动,都应该是现场发挥的,如果胸怀能够更宽广一些,是不是会反响更好呢?哈 最佳博客个人二等奖: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钱金凤 ; 奖品: 价值人民币两千元的苹果MP3一个。 最佳博客个人三等奖 :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代婧伟 。 奖品: 价值人民币一千元的联想手机一部。 最高评论奖: 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 王豪 。 奖品: 价值人民币两千元的苹果MP3一个。 科学博客奖: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学 研究生 罗会仟 。 奖品: 价值人民币七千元的华硕笔记本一台 第三类大奖—博文单项奖: 科研创新: 郭向云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我的第一篇论文》; 人物体制: 王保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兰州油气中心 《几个地质队员在天山的一天》; 育人求学 :吴宝俊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Neil反面教材:《我的前途》》; 时事评论: 于英豪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看牌喝奶,扔袋骂娘》; 摄影旅游: 迟菲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美丽的乡村,同时也危机四伏》; 科普探索: 孙尉翔 华南理工大学 《麦克斯韦妖给你的笔记本电脑散热?》; 注:翔哥只写了没几篇文章就假说不写了然后一心经营自己的科学网博客去了,科学网还给个大奖,真给面子啊!顶!但因翔哥压根没入围前50,好不容易找到这个博文 读书休闲: 孟令宗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香港电影公司标志—话香港电影的兴衰》; 生活情感 :吴宝俊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Neil反面教材:我给Yale教授当翻译的经历》。 奖品: 富士Z10数码相机各一个。 第四类奖项: 优秀组织奖: 清华大学团委、北京大学团委、中国科技大学团委、南京大学团委、中山大学团委、中科院计算所团委。 (不知组织的功能体现在哪里,单位的参加的学生多好像并不就说明他们组织的好吧?呵呵,持怀疑态度) 特别贡献奖: 湖南大学团委。 (哈哈,湖南大学真对得起这个大奖!) 我把所有的链接都加上了,有兴趣的各位看看这奖评得合理不? 尤其关注一下,Neil他们队,好家伙,总共四个笔记本,两个数码相机,一个MP3,真值啊!羡慕,哈。 补充表格数据(源自科学网编辑部),权作留念。 获奖名单: 奖项 名次 姓名 奖品 单项博文奖 科研•创新类 郭向云 富士Z10数码相机 人物•体制类 王保忠 富士Z10数码相机 时事•评论类 于英豪 富士Z10数码相机 科普•探索类 孙尉翔 富士Z10数码相机 读书•休闲类 孟令宗 富士Z10数码相机 育人•求学类 吴宝俊 富士Z10数码相机 摄影•旅游类 迟 菲 富士Z10数码相机 生活•情感类 吴宝俊 富士Z10数码相机 博客团体 一等奖 罗会仟 华硕EPC笔记本电脑 钱金凤 华硕EPC笔记本电脑 吴宝俊 华硕EPC笔记本电脑 二等奖 于英豪 佳能IXUS 950 IS数码相机 迟 菲 佳能IXUS 950 IS数码相机 郭向云 佳能IXUS 950 IS数码相机 三等奖 张晓昱 创新I-Trigue3600 音箱 杨 静 创新I-Trigue3600 音箱 李娟娟 创新I-Trigue3600 音箱 最佳博客奖 一等奖 王 军 松下SDR-H48GK数码摄像机 二等奖 钱金凤 苹果ipod nano三代 8G MP3 三等奖 代婧伟 联想S320 GSM手机 最佳科学博客奖   罗会仟 华硕 F8H725P-SL 笔记本 博客最高评论奖   王 豪 苹果ipod nano三代 8G MP3 特别贡献奖   湖南大学团委   最佳组织奖   清华大学团委     北京大学团委     中国科技大学团委     南京大学团委     中山大学团委     中科院计算所团委   以 下为团体入围及个人入围奖获奖名单: 团体入围奖名单 (共15人) 队名 姓名 单位 奖品 科苑之星 金小伟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韩国现代2G MP4 孙晓茜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韩国现代2G MP4 高孟绪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韩国现代2G MP4 科院音影吧 孟令宗 中科院化学院 韩国现代2G MP4 王保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兰州油气中心 韩国现代2G MP4 张晋东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韩国现代2G MP4 湖大摄影队 陈小开 湖南大学 韩国现代2G MP4 吴盛华 湖南大学 韩国现代2G MP4 李林 湖南大学 韩国现代2G MP4 香山环岛 李国庆 中科院植物所 韩国现代2G MP4 高金水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韩国现代2G MP4 刘兴旺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韩国现代2G MP4 俺们是科苑 的梦想之队 由雪莲 中科院地球科学学院 韩国现代2G MP4 方运潭 中科院计算所 韩国现代2G MP4 曾丽萍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韩国现代2G MP4 个人入围奖名单 (共46人) 姓名 单位 奖品 王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凝聚态科技中心 ANC酷系列摄像头 高孟绪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吴臣武 中科院力学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金小伟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NC酷系列摄像头 谷雨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ANC酷系列摄像头 迟菲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张晋东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ANC酷系列摄像头 郭向云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钟小剑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孟令磊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黄佳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余恒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ANC酷系列摄像头 段煦 中科院科学时报社 ANC酷系列摄像头 周子勋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信息分析部 ANC酷系列摄像头 王英才 中科院水生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李国庆 中科院植物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马思伟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于英豪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刘勋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孟令宗 中科院化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吴宝俊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韩毓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李春明 中科院资环 ANC酷系列摄像头 孙晓茜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陶依红 南京大学图书馆 ANC酷系列摄像头 黄传兵 中科院化学化工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徐文 西安交大生命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王保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兰州油气中心 ANC酷系列摄像头 刘兴旺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李娟娟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高金水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汤建辉 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牛广锋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 ANC酷系列摄像头 杨浩 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科学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王豪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陈永金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杨静 湖南大学软件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苗猛猛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方刚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 ANC酷系列摄像头 张晓昱 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曾丽萍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ANC酷系列摄像头 钟雄 湖南大学统计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方运潭 中科院计算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陈小开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赵怡彬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ANC酷系列摄像头 李元茂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ANC酷系列摄像头
个人分类: 评头论足|720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