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考改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来谈谈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理解
热度 2 tairan 2014-5-19 20:17
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高考制度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因为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万千学子的人生前途,涉及到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高考如何改革大概是一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答案的问题,本文将简要谈一下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国家之所以要设置高考这一制度,其核心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选拔和对学生前期学习掌握情况的考察。 学习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想掌握知识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如果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考察那么就无法掌握每个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判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高考的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努力学习。 社会上之所以对高考有着诸多的争论,其主要集中在高考的第二个目的上,即实现人才的选拔。想读大学的人很多,大学招生数目却是有限的,那么就必然产生让谁去读大学的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排序,排在前面的就可以去读大学。从实际效果来看,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序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方法。既然这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满意呢?其实,人们并非对采用成绩的排序来选拔人才不满意,归根到底人们是对成绩的来源不满意,人们反对的是成绩代表的并非学生的能力而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人们反对的是高考的考试内容,因为高考的考试内容更多的是考察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无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目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过高要求是由于从根本上混淆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知识理解掌握能力之间的区别,错误的认为学生具备较高的应试能力就是拥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创新能力。 从实用的角度去看,高考无非是希望产生一串学生成绩的排序结果。一般地说,任何考试内容都将会产生一串学生成绩的排序结果,那么为什么不能更加合理地安排考试内容,为什么非要安排一些根本不能正确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及创新能力的考试内容? 所以说,高考制度最关键在于考什么内容,以及高中阶段教什么内容。因为任何考试最终都会得到一个学生成绩的排序,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高考成绩的含金量,即学生的分数是否能够正确反映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中阶段的培养内容、培养目标,以及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去准确的设置考试内容才是我们高考改革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另一方面,高考其实是一种省级制度,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限于同省的考生。从现阶段我国的国家发展状况来说,这一安排是有其合理性的,省内竞争一方面照顾了各个省不同于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各个省份可以在设置高考考试内容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能够设置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考试内容;另一方面省内竞争可以缩小竞争范围,降低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助于中等教育向小而精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省内高考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不均等性,东部地区拥有更高的教育发展水平,并且这一差距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观。所以,从一般教育规律及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来看,对于我国来讲,实现省级统考的高考制度是合理的。
3925 次阅读|6 个评论
还是提个建议:不要搞两套高考了!
热度 2 lxj6309 2014-4-16 22:53
本来不想说这个事了,但刚才读到一则新闻,还是忍不住想说。 新闻中说: 陕西陇县百名初三学生转入职校 成绩不好不许中考,而娃儿们和许多家长是不情愿的。 国家计划将来搞两类高考:技能职业类和学术类。这真的没有必要!一个高考,成绩自高到底录取,只要是合格的高中或职中毕业生,就应该能完成专科类职业教育,所以,本科录完以后,职专根据报名志愿录取就可以了。 总之,官员精英们要记住一句话:不要人为制造歧视环境和条件!
个人分类: 教育|24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内地将出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高考模式
zhangliwei2012 2014-3-22 19:27
2014年03月22日 18:37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徐硙 石昊 原标题:教育部副部长:我国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推出两种模式高考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徐硙、石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2013年有140万人通过第一种高考方式,进入技术技能类型的教育。这140万学生还有三年毕业,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到相当好的工作。”鲁昕说。(完)
个人分类: 教育新闻|1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高考改革为啥让美国不安?
热度 1 sqzhang 2013-12-9 10:26
在西班牙旅行期间,收到一位好久没联系的美国旧友的电子邮件,坚持要同我通话,我搜索了一下估计他想讨论的防空识别区、美国轰炸机以及拜登访华的新闻,然后把所住西班牙酒店的电话号码发给他。 电话接通后,他连寒暄都省了,马上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们高考先是要降低英语科目的分数,现在又听说要取消英语统一考试?你怎么看? 我愣了一下,说,好像是吧,我不是太清楚,也没什么看法。回答完后,我等他提下一个问题,没想到,他在这个问题上紧追不舍,询问这个改革是怎么出笼的,符合中国的开放政策吗?中国会不会就此退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今后同美国的交流会不会减少?杨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 哇,多大点事儿,问这么多问题?这哥们不提最近热得发紫的拜登访华,不提钓鱼岛,好像压根儿没听说过防空识别区似的,只是继续专注地追问我根本不关心的高考外语考试改革。 一开始我还有气无力地应付两句,但听他的语气和连珠炮似的问题,我突然狐疑起来:这哥们同我可是在研究国家战略与中美关系时就熟识的,他研究的都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包括“冷战”与“和平演变”,咋突然对中国高考感兴趣了呢?不可思议啊。 我直言不讳地问他,是不是要写什么文章,为什么突然对这个鸡毛蒜皮的事感兴趣,这可不像你老兄啊。 他沉吟了一会,说,他担心降低英语分数甚至取消英语统一考试,会影响未来中美关系,他说,中美关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靠民间往来维系,而全部的中国学子把英语像数学一样重视就尤其重要。他还说,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把英语同自己的语言(指语文)以及数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国家,他认为这是邓小平英明之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奠定了基础…… 短短几分钟,老杨头那曾经干过特殊工作的大脑立马被“激活”了:首先,这哥们并不亲华也不太关心中国国内事务,他是研究美国大战略的;其次,我们过去三年只是有邮件来往,探讨的也都是美国战略,连那些大事,也没有重要到要非通电话不可的地步;第三,他谈论中国高考英语改革的严肃认真劲头,透露出急迫与不耐烦感,太明显地暗示中国的高考改革与其说损害了中国利益,不如说也损害了美国利益。 于是,我开始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或者说我假装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想一步一步引导他说出自己为何对外语退出统一高考的改革如此感兴趣。 果然,谈论不到 20 分钟,他就透露了更多:他关心高考的改革,虽然也有从中国对外开放以及中美交流出发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外语改革,将在国民教育中无形地调低对英语国家的重视度,同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将不一定是学习英语出身的——那些从小学习英语的,未来出国留学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会选择去美国、澳洲、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 尤其是后面这一点,对于一个以人才立国的国家,难道不是比钓鱼岛更迫在眉睫的“大战略”问题?中国高考改革对美国未来在吸引人才上造成的“潜在”损失,恐怕是无法估量的。加上他毕竟是上个世纪研究对华“和平演变”政策的重量级人物之一,中国人都不学英语了,一旦美国越过防火墙与政府同中国普通人对话,那不是对牛弹琴? 我把自己的猜测直言不讳地说出来,他支吾了几句,辩解说,对美国是有损害,但对中国的损害难道不是更大吗?我说,那可未必! 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潜在的人才大国,留学对象集中在几个总人口数加起来也只不过四亿多的英语国家(不包括以英语为主的印度),还有比这更好的单向“资源输出”?在“人才”成为当今全球各国最紧缺资源时,唯独英语国家美国、澳洲、英国与加拿大从不缺人才,恐怕同中国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这一全民学英语的考试制度不无关系吧?中国的学校成了几个英语国家的“人才加工厂”。 全民学英语当然不是坏事,西方其他国家也大多选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尤其在中国长期闭关自守多年后,全民学习作为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排在第一位的英语,更是理所当然,对中国同世界沟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也多样化了,还把一种单一的语言作为全国学子们的唯一选择,且放在同数学与本国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恐怕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就拿我刚刚离开的西班牙来说吧,全球有五亿人说西班牙语,大概有近 20 个国家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一语言。西语世界不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中国今后同西班牙以及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南美国家交往一定会越来越多,需要更多西班牙语人才。 我认为避免在语言学习上一刀切,且不要让中小学生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单一一门外语上,弄得孩子功课压力太大,也没记住多少单词。我认为,应该鼓励进入中学的有条件的同学选择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外语,大学本科学习外语时更应多样化一些…… 上面这些是从文化、语言学习上出发的,至于从国家利益考虑,那是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嘛。总之,一个大国,不应该在语言学习上太过单一,从而无形中对美国等英语国家有过多的“依赖”,单向输出太多的人才,无形中限制了中国同其他更多国家的交往与交流。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330215.html?touping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出事了?
热度 4 陈龙珠 2013-11-28 08:09
【 人民大学 招生就业处处长 在深圳海关被截获调查。嚷着取消高考的人们看看,能否取消高考? 】 事件细节报道: http://t.cn/8kyk0Rc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道,现有的自主招生是在计划体制下开了一个小洞,但这个小洞就成了一个流脓的地方,成了腐败的通道。 在蔡荣生潜逃消息曝光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就发表博客称,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自主招生是毒瘤。“两年多前我就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肯定会出问题。”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的消息现身网络,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此消息一经发出,即引来热议,不久后微博被删除。 昨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发言人回复,已从有关部门确认,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正接受调查。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人大校内多名老师知道此事,其被抓原因可能是自主招生出现腐败,帮学生花钱进人大,而且涉案金额较大。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596 次阅读|6 个评论
论高考的双重功能
lxj6309 2013-10-21 09:55
论高考的双重功能 刘新建 据报道,多地酝酿高考改革新政, 均拿英语考试“开刀”。对此消息,我举双臂欢呼:好啊!赞成对英语减重,不是要让英语变得不重要,而是要让其回归本位。如果由于这种改革,使得各中小学都不重视甚至停开外语课,那将是改革的失败!马克思曾经说过: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不重视外语的国家,将是没有前途的,连美国中小学也要求设外语必修课。现在高中、大学的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比重过大,但效果并不理想,严重浪费了我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如果高考不设外语科目,而把中学的外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一个参考科目,然后加大对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督导力度,那么外语教育就会回归工具的本位。当然,对少数人,外语会成为他们的事业追求或个人文化特色。同时建议:坚决取消职称外语考试! 有人为了消除人们对英语教学将被忽视的担忧,说:“北京做的方案只是在考试中把英语的分数权重降低,但还是增加了听力。所以,我觉得大家首先要避免一个误会,就是不重视英语。实际上不是不重视英语,而是让学习英语更符合内在的规律。”我认为这是对高考功能认识的偏差。 实际上,高考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大学输送适合大学教育的人才。当然,现在的大学有各种层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需求。但是,高考不可能满足每所学校的需求,所以,不能把高考搞得无所不包。我认为:满足大学教育的需求的基本条件就是数学和语文水平,再加一个学术倾向素养。学术倾向素养可以通过不同的科目的考核来体现。现在各地搞的是3+X,将来只要2+X就可以了。只要达到了这些基本素养要求,在大学学任何科目都不会有太大困难。再配合入学后的专业调整,就不会有任何障碍。除了艺术、体育等特殊教育外,其他类高校事实上不需要再增加任何额外的项目测试。现在各高校都在搞各种实验班,这很好。实验班的人选可以通过入学后的测试选拔,其他班按通常的教育模式就行了。其实,人才教育是既高深莫测又极其朴素的一种过程,未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具有基本素质的学生,你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高考与其他评价活动一样,也存在许多衍生功能,其中高考最大的衍生功能就是对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如果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降低甚至取消,你能希望中学不降低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吗?不能!英语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将来地位下降是必然的,不必解释。关键是,这也是我们希望的效果之一。将来。X科目的难度也应该大幅度降低。这样,数学和语文的权重将非常大,其指挥棒效果必然使得中小学加强这两科的教育。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此,下一步应重视这两科的考核内容和考试方式,使之尽最大可能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现在大学生的平均写作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大学里应该分类分级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功能不仅是文化传统教育,而更重要的是语文基本能力提高。
个人分类: 教育|3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如你做教育部长
热度 1 GongChen 2012-7-24 12:18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不是教育专家,也没有研究过深奥的教育理论,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中国的教育有问题,有大问题,有大大的问题!这是路人皆知的事实。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校长,从家长到局长再到部长,有谁不认为中国教育 有问题? 关键是如何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问题的原因出在何处?我认为中国教育的症结出在高考录取方式上。高考不可少,但高考制度必须改革!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富民强国,推动社会进步。但今日之高考鼓励的是应试教育,选拔的是会考试的学生(其中有很多确实优秀),培养出来的绝大部分是二流人才(按国际标准衡量,极少数在优良土壤里还是会拔尖的),扼杀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童年青春和创造力! 中国何时会出诺贝尔科学奖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代人从 6 岁到 18 岁的黄金学习时段如何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有闲暇异想天开而不人云亦云。当十三亿中国人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时,诺贝尔科学奖不给中国人的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是什么扼杀了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是当今的教育和科研体制!高考体制不改革(不是取消),科研体制不改革,诺贝尔奖还将后推。即便有一两个得到了,也不证明我们是科技强国。 来美十八年从未间断过对中美教育的思考,尤其是如何学习美国的优秀科技教育理念以及科学管理模式。前文说到诚信危机是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有网友要我拿出解决办法。我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已在之前系列博文里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但是,假如我是教育部长,我会首先改革高考,把学生从题海中拯救出来,让他们自由地读书和思考并创造! 假如你是教育部长,你最想做什么? 欢迎网友作深入思考后开出你的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方子。
个人分类: 随感|4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浅说高考改革
热度 3 zbouyang 2012-6-15 23:53
浅 说 高 考 改 革 目前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80%以上,所谓的高考实际上变成了考重点大学。既然如此,全面高考完全可以取消,可代之以重点大学入学联考,甚至只需要搞一个211高校入学考试联考就可以了。 有需要参加重点大学入学联考的填写一个申请书即可。不想参加重点大学入学联考的可以直接将高中成绩档案邮寄给自己选定的大学招生办,由各高校直接根据学生的高中成绩档案来录取。 这样一来,估计有3/4的学生将放弃全国高考,而直接选择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或者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如此做的好处如下: (1)全面的高压复习阶段会消失,学生的学习会在低压力状况下进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高中可以缩短为2年制,因为目前的高三基本是复习,并不学习新知识。 (3)高中学制缩短,有利于青年人早成才。 (4)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每年的高考备考和高考本身是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省出来的钱可以带动其它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从而会加速中国的发展。 (5)会减轻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创造力的发挥,从而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个人分类: 建议|2897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考改革,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热度 22 lgmxxl 2012-6-14 09:33
2012年的高考再次证明了高考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地位:99%的考生有家长送;考生家长自愿组成“治安队”,保护考场的安静;母亲被撞,女儿含泪高考,等等,无一不说明,高考在中国百姓心中之重。根据中国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的介绍,目前高考制度为广大群众所拥护,2007年显示调查,95.7%的人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但是也有92%的人认为还要改革。高考制度被认为是当下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这项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进一步的改革。(人民网2011-06-13)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今后高考制度改革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考试内容改革;第二,考试形式改革;第三,录取办法改革。三个方面承载的使命也有所不同。考试内容改革重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考试形式改革重在改善一考定终身,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录取办法改革则进一步提高高校和学生的自主权,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确保特长生、优秀生脱颖而出。可以说,近三年来高考改革一直在稍稍进行:云南试行“云海工程”,外语听力每年考两次;中南大学将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的做法已在湖南省内试行了两年,2012年将在云南省进行实验;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实行“三位一体录取”,高考占50%,面试30%,会考占20%;南科大2012年也将进行“三位一体录取”;东北大学将进行“四位一体录取”;2014年山东、广东、福建将实现异地高考;各种形式的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自强计划等)也频繁出现。但,这些改革却是没有达到高考改革制度设计者初衷的实践。作为2012年家有考生的家长,我全程体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成果,由衷地认为,高考改革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考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 关于考试内容改革:虽然每个人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素质教育也进行了十多年了,可我们发现素质教育仍停留在文件上,并没有进入教育教学的实践,更没有进入到高考的试卷。高考试卷越来越多地走向标准化、计算机化,客观题占有越来越多的分值,学生不得不背诵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超大纲的知识点。学生当然也没有因为高考内容的改革而减轻学业负担。“吊瓶班”即是对素质教育的天大讽刺,也是对考试内容改革的否定。 关于考试形式改革:很多专家鼓动一年多考,给考生多次机会,多次选择。目前真正实施这一办法的也只有云南省的外语听力考试。为何这一建议难实施呢?一是成本高,二是没有太大价值。为何呢?实际上,高中三年级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考试,月考、周考、统考等交替进行,一年的考试训练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考试素质,真正高考发挥失常的人是少数。当然,最主要的是无论考生一年考多少次,考生可选择的学校是一定的。多考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最终进入名牌大学的也基本上是那些一考即可进入的同学。 关于录取办法改革:目前在录取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制度、“三位一体录取制度”等。对保送生制度,《中国青年报》(2012年06月12日07 版)调查显示,58.1%的人认同真优生不保送也能脱颖而出,54.3%的人认为保送生制度难以选出真正人才,41.5%的人赞成取消高考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制度现在基本就是一个小高考,或说是一次试高考,获得资格的同学基本上是可以考入该所大学的学生。即便是用上自主招生加分奖励的同学,奖励的也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没有体现高考的方向。特别是现在,自主招生基本上演化为一种“掐尖”运动。对“三位一体现录取制度”,我们还不敢说它有多少优势,我们怕的是它被人情所侵蚀,演化为一种权力、资本等的竞争。 为何高考改革屡被实施,却成效甚微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制约高考改革的几个因素在起作用,或者说,高考改革的时机并没有成熟。 其一,社会诚信缺失。人们之间缺乏信任,社会诚信降至低点。这时,任何改革其成本就会被放大。今年的高考被称为史上最严高考,全国94%的考场装了监控设备。但严的背后是投入,是诚信的缺失。各个家庭为高考也做出了巨大投入,有人甚至认为现在的高考成本是30年前的38倍。在这种情况下,枉谈一年多次高考,在经济上是不现实的,在实际效应上,对考生没有太多的帮助。真正的优秀学生,不愁考试,也不需要多次考试。 其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失。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将达到75%,个别省份将超过90%。在此种情况下,考生争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能否上“好大学”。而在中国,好大学目前主要是指北大、清华,985工程大学,最多延伸到211工程大学。在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招生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不管是一次考试,还是一年多次考试,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差别。在此种状态下,进行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改革,意义并不太大。有人说,美国大学生不必为高考焦虑,因为他们一年有多次SAT考试,但我要说的是,美国大学生之所以不焦虑,主要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多,同时大部分同学都可以选择到自己适应的大学。 其三,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缺失。另一个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是办学模式的高度统一化,彼此之间没有错位发展,而是最大限度地进行模仿、相互趋同。在此等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纵向上有了层次之分,但横向上却没有共生大学的产生。在中国,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地方大学,高职高专是分层的。所以中国高等教育学者才敢断言,中国首先破产的高校是高职高专学校,特别是民办性质的高职高专学校。而在美国,这种现象并不存在,很难说美国的社区学院,文理学院,就比综合性大学差。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考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是尽可能地向最高层次的大学迈进;而在美国,考生则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学校。这样,高等教育竞争压力就会大为减少。 以上三者,是当前制约中国高考改革的重大障碍。所以我认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最应该做的是分类办学,提高各层次高等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当各层次高等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提高了,高考改革的时机才算到来。在目前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高考改革,最终都会演化为高考分数的竞争,高考改革对促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没有太多的意义。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高考要继续改革。而是说,高考改革不能操之过急,高考改革不能完全由精英们所主导。高考改革至少应该体现“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即高考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不管怎么看,精英大学都是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地方。高考改革必须拓宽弱势群体后代进入精英大学的渠道。高考改革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困扰中国教育的二大问题,一是人才与社会需要脱钩;二是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没有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考改革要有利于拓展高校自主权,但这是一个双刃剑。高校没有自主权时,吆喝自主权,但真有了自主权,却没有科学的制度去落实,去约束,最终演化为腐败。这样说来,“三个有利于”说着容易,落实到实践中则难上加难,它需要时间、时机。
个人分类: 大学问题|5219 次阅读|56 个评论
就高考改革不能损害京沪学生权益一事责问教育部
热度 5 Mervyn1985 2012-3-5 15:01
如果教育部发表的是关于小升初或者中考的言论,本人绝对没有丝毫反对意见,因为人家地盘上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是人家自己的税款建立起来的,其他人不应该有想法。但是,说到高考不能损害京沪学生权益,本人十分不解,如下: 一、若京沪两地的高校属于地方高校,中央财政没有拨款,则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但是如果京沪两地属于教育部或者其他部委的高校,则在讨论之列。地方高校得中央财政支持较少,有理由进行教育保护主义,多多招生本地学生。但是得到中央财政支持的高校,必须一碗水端平,面向全国招生。中央财政是花的是全国的税款,不是只有京沪两地的税款。 二、发表此言论的相关官员必须引咎辞职!这种言论明显有分裂中国、挑起和激化业已存在区域矛盾和涉嫌种族歧视,因此发表这个言论的相关官员必须引咎辞职!发表这种言论的相关官员理论水平太低,属于败类里面的突出产品,不开除不足以清洁队伍! 三、此番言论一出,表明中央行改革之心是假,暴露了有些部委已被既得利益所把持,口口声称改革,其实在大捞特捞利益好处,这种人不开除不足以赢取民心! 四、封建社会在科举一事上尚且没有给京城考生以特权,没想到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却大行其道,我们是进步了,还是一改回到奴隶社会了?教育部如此一来与当年上海租界“狗与华人不得入内”有何区别?请教育部给一个说法! 请有识之士广布言论!
个人分类: 社会讨论|373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对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点反对意见
热度 3 lxj6309 2011-8-6 11:41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这样规定的:“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 多元录取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 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这个规定初看似乎是合理的,但最近忽然发现其中存在隐患! 第一,对“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 ”的原则规定没有指导性操作建议。实际上,招生名额分配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但国家层面还毫无想法。这个规划要管10年,再10年还改不了,问题就大了。众所周知,有两个问题是高考越来越不公平的表现。一是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比例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60%的人口在重点高校中的学生比例却不足20%(北大据统计是10%,清华是17%)。这样的教育状况能希望将来的国家领导人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吗?二是各重点高校在直辖市的计划录取比例持续处于高位,改革之声多无疾而终。这个状况如果不下决心改革,城乡的公平问题解决只能是纸上谈兵!当然,农村教育问题的全面解决还要抓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 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择优录取。”这个对农村学生将是一个陷阱!首先,所谓“ 学业水平考试” 是省级统一的,它不区分城市和乡村。如果高校招生录取要参考这个成绩,那远离大中城市的县级中学学生的成绩吃亏是必然的。其次,综合素质的说法将是一剂虚幻的毒药,如果没有面试和过硬的标准就是不可正确操作的,而过硬的评价标准对综合素质评价而言就是一个悖论。综合素质评价不可能有硬标准,这对农村学生又将是一个严重打击!第三,这一 参考 ,不知又将造成多少社会腐败的温床! 实际上,从平均的意义上说,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是无可挑剔的最优标准。至于个别奇才当用个别特殊方法去发现,为了特殊奇才的考核方法也只能用于他们,而不适合用于大规模学生。我们在评价一些事物时,经常用个例来否定一个适合于大多数人的方法,这是不科学的想法。个例问题只能用个例的方法去解决。另外,学业水平考试是基本合格水平考试,而高考是选拔考试,二者成绩不能轻易混用。 我们要认识到:在一个达到一定规模的人群中,其中的高水平高素质者与其他相当群体中的同相对水平者的发展潜力水平基本是同等的。宁夏的高素质考生比例与北京没有显著大的差异!只是在当前的知识水平和技术上有些差异,但这对未来的发明创造潜力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大学学习不会造成不可弥补的障碍! 改革要避免一些似是而非甚至误导的认知概念!
个人分类: 教育|273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高考改革悄悄运行 云南主动申请当改革试点
dongzg101 2011-7-22 20:32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 高考改革悄悄运行 云南主动申请当改革试点 将“非考试”评价方式引入高考 6月9日上午,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云南省20多万高考考生,几乎在同一时刻接到一份邀请参加升学指导测验的通知。 这一测验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合作实施的“云海工程”的内容之一。全部测验免费,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与否。 “测验的题目有200多道,问题五花八门,很生活化,你用不着紧张地思考半天,也没有让你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凭着直觉随便填,挺好玩的。” 回忆当时在网上填写测验试题的情景,昆明三中的徐璐同学还忍不住想笑。 同学们并不了解,这份看似好玩的测验题,实际上在不露声色的情况下悄悄收集了许多连他们自己都没察觉到的“个人秘密”,并成为指导其填报升学志愿乃至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指南。 更没有人知道,一场由考试向评价转化的高考改革试验已在悄悄地运行当中。正在云南、海南两省实施的“云海工程”,除了对考生的学科能力进行考核外,还引入了“非考试”的评价方式,如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来对学生学科能力以外的素质进行评价。 从6月26日零时起,参加升学指导测验的云南考生都获得了一份不同于以往成绩通知单的“高考成绩分析报告”。3天后,海南的5万多名考生也拿到了同样的报告单。 从“通知”到“报告”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完成的却是从考试到评价的巨大转变,对学生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考生从中更多的是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不再是沮丧的高考失败者。 云南主动申请要当改革试点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听到“云海工程”第一年试水的信息反馈,在某种程度上感到欣慰,“过去我们嚷嚷了半天的‘从考试到评价’,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拿起来能看见的雏形。” 2005年,原在北师大任副校长的戴家干刚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出任主任时,中心内部就有人小声议论说,“嘿!这位新来的主任还显得雄心勃勃的。” 其时,正是高考改革感到压力最大、气氛最为沉闷的时候。先后启动的几个项目——如春季招生、标准分计算,均因各种原因进展不力,甚至出现了倒退。舆论环境相当糟糕。 高考改革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又该怎么走?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直接受益者,戴家干确实还想在高考改革方面有所作为,“因为这是事关社会公平的大事,能够激发多少青年人的青春梦想啊!” 和许多官员不同,戴家干从不惧怕到网上交流,也敢于对媒体和公众发声。他公开表示要“改造我们的考试”,提出高考改革要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化的思路,同时沿着这个方向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2006年、2009年考试中心两次引进学生能力国际评价PISA项目,组织多个省市进行试测研究,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评价技术的手段;2008年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植入评价理念,形成了分类评价报告;2010年、2011年两次高水平院校联考中的评价实践,也得到了考生和招生院校的高度认可。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的目标要求,他立即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对此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小型试验,努力将教育改革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目标推进。 要实现从考试到评价的转变,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还需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以解决科学命题、科学测量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支撑能力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找到改革的志同道合者? 2010年11月的一天晚上,在昆明的一家宾馆里,来云南参加 “两基国检”的戴家干与云南省招生考试院院长、云南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华山就高考改革做了深入交流。 听说考试中心正在海南做考试评价的改革试点时,朱华山主动提出申请,“云南虽然地处西部,但这些年来,无论是改革的外部环境,还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建设,我们都具备参与这项改革的条件!” 将自主招生与多元评价尽快对接 向学生提供多元评价的报告,这只是高考改革走出的最初一步。但在进入招生环节以后,学校按照高考总分排名,由高分到低分录取的方式基本没有改变。 一直对改革怀有紧迫感的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不甘于此。他说:“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那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支离破碎,永远陷于点上的改革只会制造新的矛盾。看准了的事情就应该大胆去干!改革不能总是慢慢等,慢慢来,因为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家长早已等不起了!” 尽管教育部考试中心小心翼翼再三强调要把握好高考改革的节奏,但敢冒风险的罗崇敏还是要在自己权力所及的范围内知难前行。日前,云南省教育厅已作出决定,从今年开始,省属高校将推行高校院系专家录取制。招办将考生按院系或大类投档,各校组成的专家团队在客观分析考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之后,提出是否录取的建议。新生入校以后,要根据其特点进行一年跟踪,然后再确定个人的专业培养方向。 这一举措,意味着云南方面已在主动尝试将自主招生与多元评价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高考制度的改革。 其实,不只是在高层,基层不少与高考相关的改革也处于静悄悄的进行之中。 云南是有色金属的故乡,而矿业冶金专业强又是中南大学的一个鲜明特色。7月2日上午,由中南大学与云南省教育厅两家共同尝试的另一种形式的高考改革——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的面试工作在云南财经大学启动。 具体做法是,在原有的招生计划之外,中南大学再拿出100个名额对云南进行定向招生,云南则为其单独设置一个自主招生的特殊批次,将一本分数线以上、以中南大学为第一志愿的700多名考生作为对象,按照招生计划的两倍人数进行初选,然后由中南大学派出的专家团队按照考生总分成绩+单科成绩+面试进行综合评定的方式择优录取。未被录取者不影响后面的正常录取。 实际上,中南大学将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的做法已在湖南省内试行了两年,效果很好。对学生来说,大大减轻了在高考之前因提前备战自主招生考试带来的沉重负担;根据高考后的成绩和个人兴趣来选择志愿,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功利性。对高校来说,运用高考的成绩帮助筛选学生,既减少了学校单独组织考试的巨大成本,也增强了学校自主招生的主动性。 有资深专家认为,这一方法与目前普遍实行的考前自主招生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学生参加自主招生是入门资格,高考成绩是结果;现在是高考成绩是入门资格,学校自主招生是结果。也就是说,考后自主招生既让更多的学生真正拥有了选择权,也让更多的学校拥有了自主权。 据悉,中南大学将高考后自主招生的做法拿到省外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试验,是有关部门今年批准的唯一一家改革试点。 “将学生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学非所长、一考定终身的困境;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让学校通过自主招生办出各自特色。”让人尽其才,这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将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改革起航---走向素质教育?
zls111 2011-2-26 12:06
去食堂吃饭发现食堂很多人,原来是学校千分考后中学生面试,学校将会从这里面录取大量的高中生。感觉意义蛮重大.十年后再来看这场改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船已经上路,方向也选择好,最后的结果可能也在意料之中,带来的影响我觉得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高考的指挥棒的分量变轻,高中生的选择会更多些。就不需要象以前那样以考试为唯一目标,相应的应该很多学生能从题海中逃离出来。 尽管考试分量变轻,但还是要考试的,复旦规定录取的学生必须过重点线,你还得过千分考的分数线。接下来需要应付的是面试,这个貌似不好对付,但这个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授们关注的就不是分数,关注的是什么呢?能力,沟通,表达和应变能力,也就是社会需要的能力。就现在来看高中还没特意教这种能力,面对几十个学生,让老师去教学生这种能力貌似比较困难,当然老师的模范作用还是能起到很大影响,我觉得这种能力更大的来自家庭,父母给孩子的教育。这样势必对学校与家庭带来一定的冲击。而作为学校就需要改变以前的方针,怎么实施素质教育?做起来貌似不容易,但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希望改革在这方面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早就该把应试教育给搞掉。如果学校做的不好,家庭也可以来补救,教育孩子家庭应该占有重大的分量,有时题目不会教,为人处事相信每个父母都会的,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让孩子怎么去为人处事。 积极是一方面,消极的同时也少不了,这种改革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吗?农村孩子怎么办?近几年明显农村孩子上大学比例在下降,这种改革势必更会加快下降。难道又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就现在来看当年这个政策带来的积极效果很多,但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很多。现在的教育改革,我们明显有这种能力减少这种负面效应,就应该去做,财政应该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或者保证平等,而不是又是简单的让一部分人先上大学,上更好的学校。公平是促进效率的有效手段,让更多农村孩子进来不单单是促进农村教育,同样的也会让更多的孩子发展更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考改革方案应让公众参与
xscjack 2011-2-7 12:21
作者:熊丙奇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1-2-5 21:48:28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熊丙奇:制订高考改革方案应让公众参与 如果高考改革方案,能以厘清政府、社会机构、学校和学生的权利、责任为基本思路制订,建立起有序、公平的考试招生体系,并非难事。 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布置了今年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其中提到,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公信力。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订工作等。 教育部提出“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订工作”,这是对公众期待的积极回应。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的未知数。 在不少舆论分析中,我国高考改革的难点,在于能否保证公平,这就是通常谈到的,提到高考“一考定终身”,公众呼吁推行自主招生;而谈到招生潜规则,公众又认为当前的高考还是最不坏的制度。这种纠结的状态,让高考改革举步维艰。 其实,如果沿着保证公平的思路分析下去,本不应该有这样的纠结:是什么可能导致自主招生不公平?原因无非是教育的行政化、学校的行政化、招生受行政干预、过程不公开不透明。 那么,为何不在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时,推进大学的去行政化改革、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要求招生过程全公开、全透明,公示所有学生的详细信息?同样,为何不打破没有竞争压力的计划录取制度,把选择学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每所大学都有招不满学生的生存压力呢?如果有这样的改革,自主招生是会更公平,还是更不公平呢? 从根本上说,高考改革的难点,就在于推进政府部门放权,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前者就是如《纲要》所描述的政府只宏观管理,推行招考相对分离,这意味着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后者就是赋予考生选择权,让大学被学生选择。 很显然,推行这样的改革,如果主导权掌握在政府部门和大学,他们是不太情愿看到这样的格局的———谁愿意权力旁落,谁愿意把选择的主动权交出去?这也就是过去10多年中,我国高考改革为何始终难有本质突破、所谓的自主招生改革也走调变形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由教育部门“迅速组织”起来的“专门力量”,在制订高考改革方案中,会不会涉及政府部门的放权,以及考生的多次选择权,就很不确定。 笔者期望,在制订高考改革方案时,采取开门论证、公众参与的方式,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政府放权、尊重民意。如果高考改革方案,能以厘清政府、社会机构、学校和学生的权利、责任为基本思路制订,建立起有序、公平的考试招生体系,并非难事。
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一月高教关键词
lgmxxl 2010-12-1 09:10
11 月,临近年末,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和举措。这其中,学生事务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入口方面,先是自主招生考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后是香港变 343 学制为 334 学制,实现与大陆高等教育系统的接轨;五部门规范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在教育方面,高教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重庆官方力促 75 万大学生社会实践再学工农兵;河北建高校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制度。在出口方面,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突破 150 万 超 26 万报京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64 所高校已经获准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集中在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提高明年硕士生推免比例,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明年大学毕业生增至 660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在其它方面,一些大事同样值得关注:科技部教育部认定 10 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 86 家;山东大学首届 54 名校董筹资 1.76 亿。但本月的关键词我选择以下四个:高考改革;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新教学评估;重庆官方促 75 万大学生社会实践再学工农兵。 高考改革 11 月,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无疑是本月的最强音。先是五部门规范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后是自主招生考试三足鼎立态势形成。 高考加分: 此次调整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目。调整政策从 2011 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 2010 年(含)以前已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仍可适用调整前的相关政策。 自主招生三联盟: 清华联盟: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18 日,北大联盟扩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18 日,工科联盟成立:盟员单位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自此,清华联盟由 7 校组成;北大联盟由 13 校组成;工科联盟由 8 校组成;再加上自 2006 年就开始的北交大、北林、北邮、北科、北化工等 5 校小联盟,选择结盟的自主招生高校已达 33 所,几乎占据了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高校的半壁江山。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 11 月 18 日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并向咨询委员颁发聘书。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是贯彻中央关于科学民主决策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遵循教育决策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经验总结,是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她说,咨询委员具有高层次、多领域、跨部门的特点,相信教育咨询委员会不仅会对保障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会对健全中国特色教育决策咨询体系作出有益探索。 刘延东强调,各位委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不负历史使命。深入基层调查,积极建言献策,当好教育公共政策的谋划者;跟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科学论证、总结评估,当好重大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宣传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凝聚共识,当好社会舆论的引领者。她希望各位委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珍惜荣誉,发扬传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贴近教育基层,贴近社会各界,贴近管理决策,尽心竭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贡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是对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的咨询机构,首届委员会由64位委员组成,对应教育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十大改革任务,分10个组开展工作。 新教学评估 在 10 所新建本科院校完成合格评估试点后,教育部将启动新一轮高校评估方案的研制。新的试点方案体现出五个新特点,即落实了新理念:引导学校合理定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现了新思路:强化学校自评,引导学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制度;采取了新手段 : 运用学校基本状态数据库,提高了专家工作的针对性和评估工作的实效性;尝试了新方法 : 在专家进校考察的环节中,除了传统的集中进校方式外,还试用了分散进校的评估方式;树立了新形象 : 建立了评估责任制、项目管理制,出台了十不准。专家一致认为,试点方案符合实际,针对性和引导性强,以评促建作用明显。 重庆官方促 75 万大学生社会实践再学工农兵 重庆市党委、政府联手推动该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明文规定该市 75 万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不少于 4 个月的社会实践,以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 2010 年,重庆官方发文,要求全市大学生进行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规定在渝大学生就读期间要种 100 棵树;带薪实习 1 个月;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1 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 1 个月;开展学军 1 个月;撰写 1 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3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大缺失:使“高招改革”无“高招”
lgmxxl 2010-11-10 10:05
11 月 5 日 ,北大 11 位教授联名向校长周其凤建言,北大要常新,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实现提高人才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北大必须改变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即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 11 月 8 日 ,北大校长周其凤对该信正式予以回应,并坦言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11 月 9 日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对该信也给出回应,强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关系重大,必须要在认真研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北大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稳步、审慎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 一石激起千层浪,高招改革立时成为国人的话题,质疑声不断。为何一项世界大学通例的高考招生的高招,在中国却受到广泛质疑呢?我认为关键是我国目前存在两大缺失:诚信缺失和制度缺失。 一、诚信缺失 一个基本的表现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这其中公权力是最为人们不信任的一种。人们很难 相信 教授们一旦具备了面试的权力,会公平、公正行使。终归,教授也是人,他们也会被腐化,也经不住各式各样的说情、送礼。本来为象牙塔的大学,本来应该视求真为唯一追求的学术殿堂,不是早就广受诟病了吗?人们又何以会 相信 教授会在招生这一关系个人一生的事情上主持正义呢?就算他想主持正义,他周围的人也会把他位下水。教授们说,面试教授有几百人,关系如何可能把几百人搞定呢?这无疑于天真。项目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有几千人吧,不都被搞定了?中国人搞关系那是世界一流的。在此等缺失诚信的环境中,高考改革的高招注定不会受到国人的赞成。 二、制度缺失 另一个基本的影响这项改革进行下去的制约因素是制度缺失。我们没有系统的高考制度设计,没有针对这项改革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虽然有自主招生的实践经验,但大量的采取这种方式风险仍大于收益。首先,从国家层面上讲,国家没有授权那个大学可以任意招生。北大的校长也不能决定他想招谁,不招谁。前一段时间复旦大学与陕西招办的争议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没有整体层面的相应的高考制度设计。拿出 200 个招标可以自主招生,可以搞中学校长推荐,但如果全部招生采取这种方式,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它需要制度支持了。因为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北大文凭是中国当代大学中含金量最高的符号资本。任何一个小的变动,都会引起国人的质疑。北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决不是北大的事情,而是举国的大事。 由上观之,当这两项缺失存在时,教授的联名信只能是一厢情愿。但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动议,一定会推动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或许,多年以后,我们会有更好的高考制度。但这种制度的出台一定会有几个前提条件:中国变成高等教育强国、中国人人之间有诚信、中国有相应的高招制度的系统设计。 附联名信教授名单: 高松(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 陈十一(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叶沿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 文系 教授) 陈跃红(北京大学中 文系 教授)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潘剑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青年报 . 2010-11-10 ( 7 )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26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多少偏才怪才等校长推荐
张显峰 2009-12-16 18:22
北大校长推荐制引发的口水仗刚刚停歇,四川大学又以专收偏才、怪才、奇才的校长推荐制引来舆论围观。公布的方案中说,对分数未上线的、经专业测试出类拔萃的考生,将报教育部批准后破格录取。   听上去,颇有和北大一比高下的味道,但我并不乐观视之。   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得偿所愿,到头来收获了一箩筐尖子生。等到北大公示的时候,一直忧心忡忡的媒体才发现骂错了:既没见腐败也没见偏才。为何不举偏才,有位中学校长说得无奈:非不能也,是不敢也!他是怕背不起猜疑的口水。   我倒不这么认为。应当说非不敢也,是不能也。他说的是心情,我说的是实情。北大以降30分为诱饵,以实名推荐为招牌,招百十个它所希望的全才容易;但四川大学要大胆破格,招揽天下所谓怪才、偏才、奇才,难也。   舍却舆论猜忌不说,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所谓的奇才、偏才、怪才,在如今的大一统教育体制积年匡正下还能幸存吗?孩子的世界本来五彩缤纷,性情也不尽相同,能力也各有短长,但我们总喜欢磨得中规中矩、圆圆溜溜,搞成标准答案。就像阿Q画圈,总觉越圆越好,最后连谁画的都认不出来,那才叫好。如此这般,还会有多少孩子冥顽不化,朽木难雕?   即便偶有几个怪才、奇才、偏才,又会得到多大程度的认可呢?其实无论北大还是川大,都没能明确自己的标准。如果去除那些不能自圆其说的解释,落实到中学校长手里,无非是竞赛标兵、三好学生、博得老师领导好印象的好孩子而已。偏才、怪才往往因为其偏与怪,是很难给老师留下太好印象的。所以还是要靠各种考试来衡量,还是没能逃出成绩至上的窠臼。   钱学森先生临终前留下的大师之问让人纠结,很多人一味归咎于高考制度,似乎我们已经雪藏了很多的经世致用的奇才、怪才,只是被残酷的高考的制度埋没压抑,现在只需要几个著名大学佯装改革,一群伯乐般的中学校长慧眼举贤,这些青年才俊就能纷纷脱颖而出。   这是何其的天真!这本是两个问题。大学现在愿意给偏才、怪才、奇才开门是一回事,门外有没有偏才、怪才、奇才是另一回事。四川大学的非常之举究竟会有怎样的收获,我们不妨静观其效。但有一点不能不说:似乎眼下的教育已经给人才立起了标准,这世上除了全才,就是庸才了。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594 次阅读|5 个评论
由文理分家想起胡总的不折腾
hhanb 2009-1-14 15:38
由文理分家想起胡总的不折腾 这些年的基础教育围绕高考和所谓的素质教育,展开的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真可谓是花样繁多。比如广东早些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大综合,加英语 II 复试。新方案一出台,各学校都不敢怠慢,特别是对于大综合这个新玩意儿,大家伙心里都没有底,有的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应急科组,将各个学科的骨干老师集中组成一个新的教研班子,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大综合成绩。因为,同行之间都清楚,其他学科没有变化,彼此的水平、潜力也基本是明朗的,唯独大综合这个新学科,很可能影响高考的总成绩。事实明显摆在那儿,学校、老师如此重视,学生更不能闲着,于是无形之中等于是给学生增加了额外的学业负担。好在这项举措出台的用意是良好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大家作出点牺牲也是应当的。这算不上是折腾? 也就几年的时间,广东高考改革的车轮又启动了。这回又来了 180 度大转弯,取消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的大综合,改为小综合也就是文综理综。匆忙试行了几年的英语 II 也取消了。这样一来,学校只能随机起舞。眼下升入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考试,于是高一期末考试用的试卷名堂就与以往不一样了:什么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将来会否有文科物理,理科历史就很难说了。难道说也要分文科数学老师、理科数学老师不成?如此,过早的文理分家,势必制造人格教育的缺陷,培养出来的人才心智往往是不健全的。这不算是折腾又是什么? 2009 年,广东还要恢复已经停止多年的高中毕业汇考,汇考成绩还要纳入高考合并计算。这是不是又要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本来一门心事对付高考科目就成了,现在可好半路上又杀出个汇考,学校教学工作不得重新调整? 其实这些年的高考改革,改来改去本质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只是量上折腾来折腾去,早知道今天要文理分家,何必要当初硬要把人家撮合到一块呢,这不是折腾是什么? 如果说经济建设折腾会造成经济损失,政治体制改革折腾可能引发社会动荡,那么教育改革折腾势必会严重影响国民素质,教育可是百年大计啊,更容不得这么百般折腾。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味迁就高考的改革可能危及全局
hhanb 2008-12-26 09:03
一味迁就高考的改革可能危及全局 基础教育属于全民教育,立足点是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世界上没有听说哪个国家是拿基础教育与高考画等号的。可是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突出的正是高考,甚至干脆把基础教育同高考画上了等号,从种种迹象看,我们国家目前的做法就有些像这个样子。当然,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总还是有人也要通过相关考试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但他们这样做,很多时候只是公民自主选择,而非政府主导。 最近又有几则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搅得人心惶惶。有人说江苏省最新出台的高考方案有失公允,也有人说广东 09 年高考改革方案是变相的倒退。备受人们争议的还是日渐加剧的文理分家。这几天,民盟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一再高呼文理分科要不得,更有传媒用了久违的炮轰一词形容人们对文理分科反响的激烈程度。 毋庸质疑,高考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大家看到这些年来全社会的高考这根弦绷的越来越紧,学校的中心任务是高考,校长的命荣辱系于高考;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由高考决定,就连家长个个都神经兮兮地注视着高考的一举一动。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把高考凌驾于全民教育之上,基础教育完全被高考所挟持,这样的做法合理吗? 按高考派人士的说法,为了确保大学招生的公平,高考是不能取消的。其实没有人说要取消高考,只是说,高考不能凌驾于基础教育之上,任何一项高考方案的出台都不能以牺牲全民教育这个核心价值为代价。比如,文理分科就严重危及国民基本素养教育。 事实证明,高考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教育领域的上空随时都会刺向基础教育。只要不把高考从惟我独尊的位置上拉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永远都会像魔杖一样显示它的魔力。这些年,在历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较量中,哪一次不是以素质教育全面溃败而收场。教育界流行的说法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事实上,这些年先后推出的素质教育内容,几尽覆没。课程改革形同虚设,研究性学习徒有虚名,综合社会实践应付差事,惟有高考科目谁也不敢懈怠。争分夺秒不说,还要加班加点。应试教育已经从当年的黄岗现象全面提升为今天的县一中现象,而且还有进一步向全国蔓延的势头。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同高考画上了等号。 因此,人们有理由担心,高考方案的蛛丝马迹,一经嗅出,就一定会影响到基础教育。回首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基本上走的就是一条文理分科的路子,先期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期,不仅是文理分家,而且是理科吃香,文科不值钱。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教育的后果,严重危及国民素养,所以有识之士才不遗余力地呼吁要文理并重,不仅基础教育阶段不宜文理分家,就是到了大学也要强调通识教育。经过抗争好不容易为文科教育迎来暂时的繁荣,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这次文科繁荣主要得益于市场导向,尤其以经济管理和法律文秘类专业吃香。 暂时的繁荣只是虚假繁荣,缺乏持久发展的支撑。以至于到今天,文理均衡发展的教育模式还在磨合当中,新一轮文理分家又来临了。 文理分科主要危害并非知识的获取,也无关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但它却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一般来说人们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诚信意识、科学意识等都依赖基础教育,如果基础教育偏离了这样的轨道,一味地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就会酿成严重后果,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缺德现象都脱不了干系。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并非有意教导学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而是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不作为。因为大家都顾着去忙高考科目去了,人格教育只好靠边站。 说实在话,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就既缺乏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缺乏科学素养教育传统的国家,理应大力提倡文理并重,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就是因为人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高考上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表现为一种高考狂热症,为高考不惜一起代价。这样势必影响到全民基本素养水准,这是否因小失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就是由于人逐渐认识真理而使人变得富于人性。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笔者以为还是应该理顺基础教育与高考的关系:高考只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而国民基本素养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