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冷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未来全球或进入“冷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拉马德雷冷位相
热度 2 杨学祥 2012-2-11 14:01
北大物理学院气候与海气实验室气象专家王绍武表示,按照规律,“小冰期”很快再出现一次可能性不大,但未来可能出现“冷期”。这与我们的近期发表的观点相同。 我们认为,小冰期的周期为1800年,400年前发生了上一次小冰期,下次小冰期大约在3107年发生,目前不会重现小冰期,而是处于小冰期后的变暖高峰,可持续到24世纪。 此外气候还有两个周期:其一,200年太阳黑子极小期周期,历史上已发生5-6次,目前处于变冷初期,可持续40-70年;其二,60年拉马德雷周期,目前处于冷位相时期,气候变冷将逐步进入高潮,大约在2020年前后。 相关新闻: 北大教授称近期严寒属正常冷空气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1日02:24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 仲玉维)昨日,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邀请专家分析近期的“严寒”背后的 天气真相,北大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陶祖钰教授表示,此次“严寒”属于正常的强冷空气活动,不能因为 一次寒冷,认为全球“变冷”。   “对于这次强冷空气的进入,一周之前,天气预报就有预报,当时预报了从1月31日8时到2月6日8时 的情况,与‘实况’相当一致。”陶祖钰用“相当完美”夸赞了一下此次天气预报。   “全球来看,欧洲中部、南部是冷了,但北欧是暖的,中国还是比较暖的。”陶祖钰教授说,相比于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天气,今年并不是很冷,由于冬季是12月、1月、2月,需要等2月底结束后,与以往 多年同期的平均值做比较,才能确定到底是变冷了还是暖了,不能以一次的寒冷,断定全球“变冷”。   陶祖钰说,此次天冷只是一次降温过程,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的活动,也是冬季常有的现象 ,不能随便用“偏暖”还是“偏冷”来概括全球气候状况。   ■ 对话   未来全球或进入“冷期”   年初的“极寒”天气,让人们知道了“小冰期”。昨日,北大物理学院气候与海气实验室气象专家王 绍武表示,按照规律,“小冰期”很快再出现一次可能性不大,但未来可能出现“冷期”。   新京报:什么是小冰期?   王绍武:“小冰期”指的是公元1300-1900年的一段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期。公元1971-2000年为温暖时 间,与之相比,小冰期时的温度大约要低1℃左右。近来由于一些地区出现了冷冬,因此有人认为“小冰 期”又来临。   新京报: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气候当中?   王绍武:是气候温暖的间冰期,这个“间冰期”称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下一 个“小冰期”的出现,将在全新世晚期。   新京报:现在是全新世晚期吗?“小冰期”要来了吗?   王绍武:是否为“晚期”这不确定。但上一次小冰期距离我们只有上百年,按照规律,很快再出现一 次“小冰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未来可能出现冷期,但并不像小冰期那么冷。   新京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王绍武:与太阳活动有关。近来中国、欧洲、北美,多次出现区域性的冷冬大雪,是否会出现一个与 太阳活动减弱有关的气候寒冷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http://news.sina.com.cn/c/2012-02-11/022423915500.shtml 小冰期的后代: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拉马德雷 已有 185 次阅读 2012-2-9 14:38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小冰期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拉马德雷 地震 推荐到群组 小冰期的后代: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拉马德雷 杨学祥,杨冬红 目前气象学家解释 2012 年的欧洲寒流,回避了两个气候现象: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拉马德雷。北极涛动和拉尼娜被公认为是此次欧洲寒流的成因之一,可是,为什么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不发生欧洲寒流? 张培群对全球变暖的看法很客观,他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全球变暖在 2000 年以前表现为连续发生暖冬,在 2000 年以后出现了一些阶段性低温, 2006 年以来基本每年 1 月份都出现了阶段性低温,有些时候 12 月份也有。这说明 2000 年以后,全球变暖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以《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为题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发表自己的观点:中国连续 18 年暖冬的终结是 2000 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9.1 级地震和海啸的合理结果。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和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对应气候变冷波动时期;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对应气候变暖时期。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 2000 年以前, 1977-1999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气温迅速变暖, 1986-2004 年中国发生连续 18 年暖冬;在 2000 年之后,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阶段和冷冬开始频繁发生。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4 (拉尼娜年)、 1957 (厄尔尼诺年)、 1969 (厄尔尼诺年)、 1972 (厄尔尼诺年)、 1976 (厄尔尼诺年)中国东北发生了严重低温冻害; 1955 (拉尼娜年)、 1957 (厄尔尼诺年)、 1964 (拉尼娜年)、 1969 (厄尔尼诺年)、 1972 (厄尔尼诺年)、 1977 (厄尔尼诺年)长江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 从 1645 到 1715 年,太阳活动衰微,太阳黑子非常少,持续时间不可思议地持续长达 70 年。 1894 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把这 70 年称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已发生 5 次,其中蒙德极小期最冷,道尔顿极小期变冷减弱,预测中的 21 世纪极小期将会更弱,不会重复道尔顿极小期,更不会重复蒙德极小期。应为相应的潮汐强度在蒙德极小期最强,在道尔顿极小期变弱,目前变得更弱,接近 2133-2337 年的最低值(见图 1 )。 2337 年达到变暖高峰, 3107 年达到变冷高峰,重现小冰期。 表 3 太阳黑子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 ( 年 )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全球气温 欧特极小期 1040-1080 1062 超前 22a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 1280-1350 1264 滞后 16a 低温 史玻勒极小期 1450-1550 1425 滞后 25a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45-1715 1629 滞后 16a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90-1820 1770 滞后 20a 低温 21 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 33a 低温? 注:太阳黑子数据引自文献 ,潮汐资料引自文献 ,全球气温资料引自文献 。 强潮汐1800年周期(据季林,2000)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 ,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2000 年查尔斯•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 我们的研究表明,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11 年 PDO “冷位相”已发生 5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深海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 2004 年、 2005 年、 2007 年、苏门答腊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和 2009 年 9 月 30 日 南大洋萨摩亚群岛 8 级地震海啸,是 2005 年中国 18 年暖冬终结、 2006 年初低温寒流、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 8.8 级地震和海啸与 2010 年 12 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海啸对应欧洲和日本2011年底2012年初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深海巨震是导致气候变冷的三大因素,其中前两者是小冰期的后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全球气温变化的 1800 年、 200 年和 60 年周期。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03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