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积雨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朝看白絮云 博客记事 2019年7月14日
等离子体科学 2019-7-15 22:49
朝看白絮云 博客记事 2019年7月14日 哈尔滨——北京 晴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淋。 ———— 看云识天气农谚 “破絮云” ,就是这种白絮云:如棉絮点点。。。 农谚里“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淋 ”,说的就是夏日里白絮云飘过后面可能就有带来雷雨的“积雨云”——二者一定是相邻的。 从天上看,果然: 欲穷千里目,更需展翼行。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2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蓥山断裂带出现带状积雨云团表明有地热活动
热度 2 heartcool 2013-8-21 10:05
华蓥山断裂带出现带状积雨云团表明有地热活动 下面的附图是今天早上7时的风云2号卫星云图,可以看到在川渝交界地带的华蓥山断裂带泸州-广安段上空出现了一条浓厚的带状积雨云。这条积雨云的出现是在早上3:00-7:00之间,这是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已经完全散失的时候,而此时在这个区域出现一股上升气流形成带状积雨云,应该是地热活动的结果。 关注华蓥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的朋友近期多加注意,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异常情况。如果这个地方发生地震,其影响远远大于川西,因为这里是高度城市化区域,直辖市重庆市就在这个带上。
7223 次阅读|5 个评论
四川地震灾区上空出现大面积积雨云表明仍有地热活动
热度 1 heartcool 2013-6-20 09:48
昨天四川地震灾区上空出现了大面积的积雨云,下图1是2013年6月19日上午8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从图可以看出,积雨云的中心就是前期地震活动区域。图2是随后的24小时全国降水实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地震灾区的降水量达到了暴雨级别。积雨云的形成需要地面热力的持续推动,早上8时以前,地面的热力应该来自地下,这表明四川地震灾区仍有地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在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的东南方向的乐山市也出现了地热活动迹象。 图1 2013年6月19日上午8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 图2 2013年6月19日8时至20日8时的24小时全国降雨量实况
4725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大陆首报别样巨大喷流
热度 1 kejidaobao 2013-2-16 15:48
本刊记者/李 娜 人们对于雷电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自然界各种伴随雷暴出现的放电现象。但是还有一类放电现象不为人所知——它们发生在雷暴云(产生雷暴的积雨云)上方, 其放电高度甚至可以达到电离层,会对空间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巨大喷流(gigantic jet)就是这类放电现象中的一种。最近,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报道了巨大喷流事件,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此次报道的巨大喷流事件与已有报道存在着十分有趣的不同现象。 大陆地区首次报道 发生在雷暴云上方的放电现象不仅有不同形态,而且还有非常可爱的名字,比如红色精灵(sprite)、淘气精灵(elves)、蓝色喷流(blue jet)和巨大喷流等。据了解,红色精灵和淘气精灵是科学家根据它们捉摸不定的特征而命名的;蓝色喷流和巨大喷流则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来命名的。这些放电现象持续时间极短,因此又统称为瞬态发光事件,巨大喷流现象作为其中之一,此前曾在波多黎各、台湾吕宋岛地区等地被记录过,但是它发生的概率很低。资料显示,台湾FORMOSAT II卫星上搭载的ISUAL探测设备,在2004年7月到2007年6月期间共探测到5434例淘气精灵,633例红色精灵,但巨大喷流则仅观测到13例。 此次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报道的巨大喷流事件,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杨静与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冯桂力合作完成。他们报道的巨大喷流事件,记录于2010年8月12日的山东地区。经过观测、分析,杨、冯的研究结果以“中国大陆地区雷暴上方的巨大喷流”为题,发表在《科学通报》2012年第34期上。 杨静等研究发现,他们在山东观测到的巨大喷流属于树状,放电顶端高度达到89km,产生巨大喷流的雷暴中心大致位于35.6°N,119.8°E。以往,巨大喷流观测个例基本都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或者冬季雷暴上空,而此次在山东观测到的巨大喷流则位于中纬度地区,也是迄今观测到的距离赤道最远、发生在夏季雷暴上方的巨大喷流。 杨静告诉《科技导报》,台湾成功大学的Chou J K等人曾利用台湾ISUAL 的观测数据,将巨大喷流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形态特征演变分为3个阶段:先导喷流、发展完整的喷流和尾随喷流。第二种类型起始阶段与蓝色喷流类似,然后向上发展并到达低电离层高度,这种类型的巨大喷流发光较弱,目前倾向于认为这类放电是正极性放电。第三种类型的巨大喷流紧随闪电发生并出现在闪电附近,其亮度介于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之间。据此,杨静等人推测此次在山东记录到的巨大喷流属于第一种类型,且在巨大喷流发生前后,雷暴内存在很强的对流活动。 (a) 杨静等观测到的巨大喷流图像; (b) 同时观测的两个雷暴云A、B,其中雷暴云A产生了巨大喷流,雷暴云B则产生了5次红色精灵;图中两条黄线为观测系统视野,玫红色线为巨大喷流所在的方位角。 与以往不同的发现 在观测过程中,杨静和冯桂力发现除了巨大喷流在中国大陆中纬度地区非常少见之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更为有趣的新现象。 此前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同一个雷暴既能产生巨大喷流,又能产生红色精灵,而此次研究者发现,在山东地区观测到两个雷暴产生了两类不同的放电事件:一个雷暴只产生了1次巨大喷流;而另外一个雷暴则产生了5次红色精灵。另外,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巨大喷流产生前后正地闪占主导,本次研究结果则显示,在巨大喷流产生前后负地闪占主导,而且负地闪在整个雷暴过程中占主导。据杨静介绍,正负地闪转移的电荷属性不同,正地闪是将雷暴云中的正电荷转移到地面,负地闪则是将雷暴云中的负电荷转移到地面。 杨静等认为,这些差异性表明了产生巨大喷流雷暴的雷电活动特征存在多样性,这项研究丰富了对已有产生巨大喷流雷暴的认识,也是对台湾卫星观测结果的有益补充。不过,巨大喷流作为刚发现不久的一类放电事件,由于目前观测个例较少,人们对与其相关的许多科学问题还未有清晰认识,比如巨大喷流区域大气的电离程度如何?3类巨大喷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为何巨大喷流有树状和葡萄状等不同形态?这些都是重要的、尚待解决的基本科学问题。 杨静向《科技导报》介绍,巨大喷流这类放电事件能将几十甚至上百库仑的电荷从雷暴云转移到电离层,远大于普通地闪向地面转移的电荷量,对电离层电位有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巨大喷流这类放电事件将为全球大气电路模型提供必要的输入参量。杨静说,所谓全球大气电路模型是指,电离层(带正电荷)和大地(带负电荷)形成一个球形电容器,中间充满了具有弱导电性的大气介质,全球雷暴活动相当于一个发电机,向上连接电离层,向下连接导电大地,从而维持了全球大气电路的平衡。 巨大喷流这类放电事件,除了对全球大气电路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之外,还对空间安全有重要应用价值。据介绍,一次巨大喷流释放的能量有几十兆焦耳之多,将对飞行在临近空间内的飞行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这一能量将导致巨大喷流区域内的大气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进而导致该区域内大气物理环境的很大改变。杨静表示,今后将通过观测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发生在雷暴云上方的这类放电现象开展深入研究。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巨型冰雹”非冰雹
热度 1 jiasf 2012-5-24 16:59
据报道:5月20日下午5时许,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石牛村15组一块山坡地中,大晴天地降下一块重约20斤的冰块!( 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2_05/24/14776561_0.shtml ) 有人说是巨型冰雹,但冰雹不可能这么大,也不能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降下。因为冰雹是强烈的对流云(积雨云)中的水汽因温度骤然过冷而凝聚而成,靠空气浮力维持在空中,一旦体积长太大、自身重力超过浮力,就会落到地面!冰雹长到鸭蛋大就算稀有了!而且冰雹的形状是较圆滑的椭圆状或圆锥状。冰雹后人们看到的不规则形状的大块冰块,实际上是众多冰雹在地面凝结而成,而非冰雹本身。( http://baike.baidu.com/view/8582.htm ) 除了有人搞恶作剧谎报冰情,所谓“巨型冰雹”乃陨冰! “陨冰就是彗核的表面溅射出的一些碎冰块。彗星的彗核是以水冰为主的冰物质 ,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尘埃物质,当彗星在太阳系中运行时,受迎面而来的流星体的撞击,就会从彗核的表面溅射出一些碎冰块,有的偶尔与地球相遇,穿过大气层到了地面,就是陨冰。陨冰外表与普通冰区别甚小,落地后很快融化,故直至1958年才被确证。”( http://baike.baidu.com/view/343492.htm )
个人分类: 科普|340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