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彭加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遗留在罗布泊的脚印 ——为革命烈士彭加木而作
yag195544 2018-10-9 05:27
遗留在罗布泊的脚印 ——为革命烈士彭加木而作 作者:岳爱国 你在留下 “我往东去找水井”草草的字条之后 便义无反顾地向罗布泊深处走去 天高地阔 沙海茫茫 你迎着一轮明灿灿的朝阳 脚下留下了一串生命的足迹 因为你相信 偌大的罗布泊 一定会有水的存在 因为这里的八年前还是水乡泽国 这里曾经是水的领地 八年后虽已干涸的水泊 怎能干得这样彻底 你要为考察队的同伴找到生命的源泉 你要带领众人走出余下的 400 公里 敢于在沙漠戈壁徜徉 是你在年轻时就立下的志向 31 岁的你 毅然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 背起行囊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踏上了还是荒蛮之地的新疆之域 因为你 “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 连郭沫若院长都夸赞你很是了不起 32 岁的你虽身患恶疾 但你却视病痛为草芥 当病情稍微好转 便毅然重返新疆 因为那里有钟爱的事业在等待着你 阅读了你的铮铮誓言 便可将你的心迹了解仔细 “昂藏七尺志常多, 改造戈壁竟若何。 虎出山林威失恃, 岂甘俯首让沉疴 ! ” 何等豪迈 何等伟岸 掷地有声 自强不息 你不辞辛苦地十五次进疆科考 在那块丰饶的处女地上 洒下几多辛劳与汗水 你又忘我地三次踏足罗布泊 在这块古老的河床上 遗留下一串串数不清的足迹 你发誓: “我要为祖国和人民 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 ” 你说到做到 你用自己的忠诚和学识 在 中国近代史 上 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神秘面纱 解开了深藏在湖底的诸多奥秘 …… 但是有一行脚印是可以数得清的 那是你留下的最后一行舍己利他的足迹 你冒着高达 50 摄氏度的高温 踽踽走在一步一陷的沙土地上 向东 再向东 这是一条寻找生命之源的去向 也是一条死神召唤的道路 但你不畏不惧 你抱定 找不到饮用水 坚决不折返的信念 不然 我们科学的行列里 就不会缺失了你的身影 你笃信 只要心诚就会找到水源 否则 罪恶的沙漠 就不会将你仅有 55 岁的勃勃生命夺取 有人惋惜地说 你就是太过节俭 为了节省区区七千元钱 而不愿发出求救的电报 可这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 将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关键之处 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 你永远地走了 去了一个任何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你永远地睡了 睡在了洁白的沙海深处 悄悄的 悄悄的 从此再也没有了你的讯息 …… 有人说:你已羽化成仙 早已去往了遥远的天国 也有人说:你已化作了 “罗布魂” 永远地守候在了这块祖国的风水宝地 我宁愿相信后者 因为 你是一名人民的科学家 因为 你的心里装满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为此 你会化成一颗平凡的沙砾 与自己的祖国永远不离不弃 彭加木 你是科学战场的勇敢战士 彭加木 你是中华民族忠诚的子弟 作于 2018 年 9 月 23 日
个人分类: 诗歌|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彭加木塑像今在罗布泊奠基
xjtuhyg 2013-12-11 10:09
彭加木塑像今在罗布泊奠基 彭加木是出自广州的科考英雄 广州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路团队昨抵达罗布泊镇 关键词: 彭加木, 罗布泊, 沙尘暴, 生态环境建设,海水西调,陆海统筹 时间 :2010-10-29  来源 : 广州日报 作者 : 何涛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10/29/content_1170453.htm http://www.ce.cn/xwzx/kj/201010/09/t20101009_21874950.shtml 在广州开展的纪念彭加木烈士遇难 30 周年活动上,有关方面向媒体展示了一座罗布泊彭加木纪念塑像效果图。吴伟洪摄 ( 10 月 9 日上午,罗布泊彭加木纪念塑像奠基仪式举行。仪式上宣布,将开展重走彭加木探险路活动:由著名罗布泊研究专家夏训诚率领 40 名科学家进入罗布泊,进行科考、解谜。这就意味着中国 30 年来最大的罗布泊科考壮举,即将举行。 )   今年是彭加木烈士在罗布泊殉难30周年,今天彭加木失踪地罗布泊库木库都克将举行彭加木纪念塑像奠基仪式,以纪念这位出生于广州的英雄。   生命禁区罗布泊里从此将耸立一座象征着艰苦创业、一心为公和执著探险精神的丰碑。   文/本报特派记者何涛 图/本报特派记者陈安   彭加木实为白云区人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6月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在兄弟5人中排行老五。   彭加木遇难后,他的事迹传遍全国,他也一直被外界视为广东番禺的骄傲。   但由于广州行政区划的变迁,彭加木的籍贯已变为广州市白云区槎龙村。如今,槎龙村修建了一座以彭加木名字命名的公园,位于白云区的广州市第六十三中学也已更名为“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   今年是彭加木烈士失踪30周年,为了缅怀烈士功绩,学习烈士精神,表达思念烈士之情,由白云区委、区政府、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联合主办的 “ 彭加木罗布泊塑像奠基暨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路誓师仪式”,于今日在彭加木烈士的失踪地——新疆罗布泊库木库都克举行。   广州日报是广州唯一一家受邀全程参与此次科考探险的平面媒体,广州日报特派两名记者随队共往罗布泊。   横穿无人区进入罗布泊镇   本次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路团队共有20余名广州团友,于10月27日从广州出发。团队由白云区政协主席宠文洪带队,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高中生,名叫彭祖耀,是彭加木的侄孙。彭加木历史剧中少年彭加木的扮演者、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学生何晓雷也一同前往。此外,团员中还包括白云区相关部门以及广东省科学探险基金会的负责人。中途,当年随彭加木进入罗布泊考察的老专家也加入团队。   昨天一大早,团队成员从乌鲁木齐飞抵哈密,然后从哈密乘车前往罗布泊镇,行程十分紧张。   哈密距离罗布泊镇400公里,路途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车行三四个小时,途中见不到一辆车、一个人——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无人区。   罗布泊湖已经干枯   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团队进入若羌县,罗布泊就位于若羌县北部。公路开始变得颠簸起来,路两边的地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茫茫的戈壁滩变成了凹凸不平、如大块鱼鳞翻起般的地貌。随行的彭加木生前同事陈百录老人说:“这里以前就是罗布泊湖,干枯之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吾满江·艾力说,这种凹凸不平的湖底地貌说明罗布泊湖干枯的时间并不长。如果干枯很长时间,经过风化,就会变成戈壁滩。最新调查显示,罗布泊湖于1962年干枯。 ——(注释:湖底沉积的盐类与泥沙组成的固结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便会成为粉砂质碎屑,最终成为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湖底干枯后被烈日晒硬的地貌一望无际,不难想象,当初罗布泊有着壮丽的景观    罗布泊历来被称为生命禁区,这里气候变化莫测,常年有大风沙。 一般每年只有 5 月和 11 月两个月适合进入该地区。眼下的罗布泊不仅气温缓和,而且风沙也较小。   当年彭加木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时正值6月,据当地人员介绍,6月间罗布泊戈壁滩的 温度最高可达70多摄氏度 。加之当时的物质条件十分不足,考察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近6小时的长途跋涉,昨日下午3时,团队一行到达了罗布泊镇。今天一大早,本报记者将随同团队一起前往更加神秘的彭加木失踪地——库木库都克。   他是广州人的骄傲   1925年6月出生于广州的彭加木有着传奇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彭加木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31岁的彭加木主动放弃出国留学机会,申请到偏远地区参加考察。    他曾15次到新疆考察,其中3次进入无人区罗布泊探险。 为国家寻找到了稀有的矿藏,填补了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国外探险者对罗布泊的一些错误认识。   1980年6月11日,彭加木带队完成一次考察任务后,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途中考察队遭遇了极其强烈的沙尘暴和无数次陷车。   6月16日,考察队艰辛跋涉来到罗布泊东岸一处叫库木库都克的地方。由于中途迷路增加了考察时间,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几乎耗尽,剩下400公里路程还没走完。就地找水失败后,考察队向驻军发出求援电报,但送水需要花费70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资。彭加木觉得飞机运水花费太昂贵,为给国家节省费用,他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6月17日上午,考察队员起床后发现彭加木用铅笔留下的一张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 ∶ 30 。”可是直到当天下午,彭加木并未归队,队员们四处寻找却毫无踪迹。次日凌晨,科考队发出电报报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   6月23日下午,新华社对外发布新闻:“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7天没有音信。”这一消息迅速震动了全国。随后,国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搜救,但一直没有找到这位英雄。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 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彭加木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敬请参见: 走近罗布泊1(导语)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33560-481151.html 走近罗布泊2(“导语”续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33560-483787.html
1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多少"科学人"在科学考察时遇难或失踪?
热度 17 dkysdc 2012-3-5 09:34
有多少"科学人"在科学考察时遇难或失踪?
除了一般的车祸和疾病,也不算民间或个人的户外活动,还有多少科学家或科学人在野外科学考察中被害或失踪? 以下是根据本人的印象外加几分钟搜索得到的结果,其余的请大家补充: 1. 最早因公遇害的地质英才是 赵亚曾 :河北人,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区域地质学家。所著《中国长身贝科化石》等在系统分类和研究上属国际先进。他与李四光的峡东地质工作奠定了中国南方地层系统之基础。对中国北方石炭纪煤系地层的厘订为中石炭本溪统和上石炭太原统具有国际影响。他与黄汲清合著的《秦岭山与四川地质之研究》是区域地质学之重要经典。 1929 年 11 月 15 日,在云南昭通闸心场被土匪所杀。那帮土匪满心以为抢劫赵亚曾先生会发一笔横财。 2. 最离奇失踪的中国科学家是 彭加木 。 1980 年,时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的他有多年科学考察的经验, 3 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 1980 年 6 月 17 日上午 10 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一失踪事件惊动了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华国锋,组织了最大的力量包括军用飞机,但最终无果。 3.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地震是唯一在震前有地震工作者追踪震情奔赴现场并在地震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当时,在全国的地震队伍中,专程赶去唐山的就是 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六名地震工作者 ,最后六人小组在唐山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3313do=blogid=45118 )。 4. 汶川地震当天,中国地震局位于雅安的一个单位至少两 位从事地震调查 的人员被 512 地震的滑坡所埋,至今未找到尸骨(以后我会专文介绍)。 5. 中科院博士野外考察竟惨遭杀害( http://news.sohu.com/07/86/news147408607.shtml ) 6. 东北师大女生在长白山考察时失踪( http://news.sina.com.cn/s/2009-07-17/050218238801.shtml ) 7. 中科院 29 岁博士在新疆考察冰川时失踪( 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3/050323203076.shtml ) 8.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林树标,率队完成慕士塔格冰川自动气象站架设工作后,在下撤期间失去联系。失踪时妻子怀有身孕( http://www.cas.cn/xw/zyxw/yw/201108/t20110818_3323502.shtml )。 林树标同志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是青藏所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年7月28日下午,林树标同志率队完成慕士塔格冰川自动气象站架设工作后,在下撤期间失去联系。青藏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展了现场搜救。现场搜救工作组由国家登山队、新疆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新疆公安消防总队南疆作战指挥中心、新疆乔戈里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新疆阿克陶县公安局苏巴什边防派出所和青藏所等六家单位组成。现场搜救工作组领导的包括10名专业登山队员在内的29人组成的救援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尽最大的努力,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搜救工作。救援队经过长达七天半连续搜救,未能发现林树标同志。六家单位联署出具了《关于慕士塔格站副站长林树标冰川作业失踪及搜救过程的报告》,确认林树标同志“冰川作业失踪”;新疆阿克陶县公安局苏巴什边防派出所确认林树标同志“意外失踪”。 9. 杨拯陆烈士在祖国大西北考察时遭遇强寒流风暴,在石油探区她走完了年轻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年仅22岁。( http://www.xhgmw.org/archive-49476.shtml ) 10. 费孝通的妻子王同惠在广西大瑶山社会调查时失事(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142056 ) : 1935年夏,费孝通和王同惠在未名湖畔举行了简朴婚礼。9月,这对新人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但是,谁会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此次学术之行兼蜜月之旅,竟然会有着一个生死离别的结局。费孝通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被木石压住。王同惠奋不顾身地把石块逐一移开,但费孝通足部已受重伤,不能站立。王同惠赶紧跑出森林求援,从此一去不返。次日傍晚,才有人发现了费孝通,第七天在湍急的山涧中发现了王同惠的遗体。此时,她与费老结婚才108天。在奠定费孝通社会人类学巨擘地位的《江村经济》一书的卷首,费孝通深情写道: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11. 1936年元月5日,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遽尔长逝。
个人分类: 实话实说|6539 次阅读|6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