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作制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田间”、“常凯申”说开去
FSD 2010-8-2 22:29
每年参加研究生答辩、审阅论文,都会发现英文摘要甚至英文题目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不是 Chinglish 的问题,而是很明显能看出来很多学生不用心、不下功夫,得过且过,甚至有的学生自己造词。前几年每次答辩时,都要说说这个问题,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意见。但是,每年如此且每况愈下,这几年也就懒得再说。当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娱乐明星等星们的语言成为社会效仿的范本,当被明星化或者被权威的专家的语言成为学术标杆的时候,对于学生们的高效率创新性做法,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说是这么说,但在自己的课堂上,遇到学生不求甚解的地方,还是觉得有必要从学习态度、方法上予以批评,并纠正其具体错误。 农作制度课选用的是英文教材。学生们经常在这些词上犯理解错误: matrix, field , farm; stakeholder, player, actor; solution, intervention, change, strategy; 等等。 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只有在真实的 scenario 下,才能确切领会其真正的含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有时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读原著而不是译作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方法,读原著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field ,多数学生理解为田间、田野,但是,我们把从北京或省城到一个县城、一个乡镇或一个村庄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叫做 field work 或 field study ,难道这些地方都是庄稼地或原野?当然不是。问题出在学生们都是学农的,很容易把 field 理解为田间或田野。文科的同学,可能犯这样错误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正确的理解是实地、现场。如果是作物生产技术方面的, field survey 甚至可以叫做生产调查。 由此想到前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常凯申事件。小心翼翼还会出错,何况不求甚解的想当然的翻译;积一生经验的学识渊博的老先生,讲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很难想象我们现在的学术 才俊创新频频,难道真的是无知无畏吗? 完成高质量的工作,需要规范的程序和体制作保障。定量化的学术,注定是常凯申式的学术。因此不能一厢情愿、居高临下、只看文献,不能只在自己的试验田做完试验就下结论并期望推广给所有的农民。正确地理解农民的真实处境需要体会他们的真实 scenario 。农作制度研发工作,要想做到位,必须到 field 。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5401 次阅读|2 个评论
维也纳一周(三):模拟模型的应用
FSD 2010-7-20 22:26
这里所说的模型,特指系统模拟模型( System simulation model ),不包括概念模型、实物模型和和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模型。 系统思想与农业科学结合的结果,在农业研究领域出现了两个新的方向,一个是农作制度研发方法(后来经过对问题诊断方法的完善、细化,形成了农业研发方法,即 ARD 方法。换句话说, ARD 方法是扩展了的农作制度描述和诊断方法,农作制度分析属于其中的一种方法);另一个就是农业系统模拟方法。 模拟模型是人对现实系统(如作物生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以符号语言进行表述的、高度简化的阐释和模仿,是对现实系统运行过程的动态模拟。系统模拟( systems simulation ),就是将系统的思路、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建立现实系统的模拟模型。人对现实存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因此,对模型的理解和模拟的方法也随之得以不断的改进。高速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模拟方法如虎添翼,应用领域空前扩大,实用性也得以大大增强。同时,模拟模型使得数学的方法与试验的方法结合了起来,独立的纯数学的方法和纯试验的方法都不可能做到对现实存在模拟得如此细致、系统、全面。 模拟模型的一般作用: 1 、利用模型进行试验:有些试验在真实系统中是很难或不可能做的(如代价太高、风险太大、对环境威胁太大等等),这时就可以利用模型来进行这一类的试验。模型能够使我们把模拟得到的结果与从系统中得到的真实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改变模型参数或参数的取值,来观察这一变化对系统其余部分的影响。比如从系统中剔除某一成份,这种试验在实际中是无法做的,因为它花费大却不说,对环境所造成的后果是往往是难以逆转的。用模型做试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假设进行验证。当然,模型必须首先通过真实的试验进行检验,以确保其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2 、对动态系统的未来过程进行预测:利用模型可以揭示复杂系统的正常变动(频率和范围),如灾害、病虫,产量的波动,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 3 、 知识体系的组织:在建造模型的过程中,模型的价值往往得自于人们对系统中种种因子及其关系的透彻了解,这正是模型建造者孜孜以求的。建造模型需要联合系统各个部分的领域专家,每位专家在其所从事的领域内比其同事要技高一畴;建模的过程中又会对系统的行为、以及从长远的眼光看,新发现的原理对其它系统的适用性等方面提出新的问题。因此,建造模拟模型有助于对系统结构和机理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4 、 储存、积累资料和思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知识的积累是艰苦而永无止境的。但是,如果知识的表达仅仅是以印刷品的形式,则难免不被人们遗忘或冷落。一个不断完善的模拟模型则可以通过获取、吸收对现实系统运作机理的多年的知识积累,使得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得以系统化和完整化。此外,模型还可以扩展人脑的功能( mind extension ) ,模拟人脑不可能做的复杂过程(前提是模型必须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系统结构和功能),用以探求未知的领域。 模拟模型在农作制度研究中的基本应用: 1 、农作制度区划:模拟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可以用于测算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确定当地的主要限制因子,从而可以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次上进行农作制度分区。 2 、最优化决策:最优化决策是农作制度研究数量化的最前沿领域之一,所遇到的问题也最多。单一使用数学方法进行的最优化(如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等等),由于是以已往的静态的数据为依据,因而往往不能适应对现行生产活动的指导作用。对于决策者来说,利用模拟结果进行决策比利用试验结果更有价值,更适于进行经济分析。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家的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3 、农作制度的评估:在农业开发决策过程中,对多熟种植与单作进行比较时,风险(稳定性)分析是一项必须的内容。由于需要多个生长周期的数据,如果用大田试验来做的话,这项工作可能在一个农业开发项目周期内完不成。这时,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模拟模型来完成这种工作,为制定农业开发政策和大田工作的重点提供指导。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模拟是从数量巨大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中进行筛选的唯一有效方法。 ----------------------- 去年 8 月在美国加州蒙特雷召开的农作制度设计国际会议上,几乎所有的论文和发言都是关于模拟模型或其应用的。这次在维也纳的会议上也有不少关于模型的论文和发言。综合两次会议有关模拟模型的论文所探讨的领域可以发现,建立和应用模拟模型的领域已经扩展到了农作制度研发的各个阶段,被用于几乎所有的工作目的,如 exploring and explaining to and from stakeholders , participants and researchers. Analyzing perspectives, trends, outcomes, recommendations (抱歉,这句话写成中文别扭,只好用英文)。 模拟模型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但千万不要让它替你去思考、去决策。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52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维也纳一周(一):会议总体印象
FSD 2010-7-18 20:24
  国际农作制度协会自从一个印度的科学家当了主席以后,就基本没有什么活动了,倒是欧洲的协会非常活跃,近年来一直没有间断每两年一次地连续举办会议。由于国际 IFSA 的 dead ,欧洲的 IFSA 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国际 IFSA 的作用(个人看法,可能是偏见)。   这次参加会议,由于是分会场的发起人和召集人,所以没有像以前参加国际会议那样自由地到处串场,只是在自己的分会场( Workshop 5.3 )(虽然事前因为限制人数拒绝了一些稿件以及有的作者没有能够按计划与会,我们的分会场人数不多,但国际性很好,有来自德国、澳大利亚、法国、中国、奥地利、荷兰的代表到场,大家讨论也很热烈)和合作分会场( Workshop 1.4 )听讲。好在会议组织者把材料事前准备得非常好,在网上可以看到所有论文的全文,会间休息( coffee break )或午饭时可以设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者进行交流。在整个会议的过程中,没有见到高屋建瓴的大家高论(也许是有眼不识泰山,或者期望过高),但还是有一些小小的火花闪现。从总体上看,结合2000年在智利圣地亚哥和去年八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蒙特雷参加会议的情况,我现在的看法是,国际农作制度方法的发展,在基本框架(四大阶段,与商品研发相同;七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和国家的特点及农业发展的热点、重大问题(如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生物能源、气候变化与碳捕获、生产力与食物保障)和科技理论和手段的进步,在诊断、设计、效果评估方法方面,不断地有一些新的进展。一个突出的方面是模拟模型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用澳大利亚科工组织( CSIRO )的可持续农业旗舰项目(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lagship )来说明农作制度研究在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条件及新的发展背景下所面对的前沿问题。   该组织将澳大利亚农、林产业的安全稳定所面临的挑战概括为: - 减少农业碳足迹的需要; - 提高单产以确保乡村产业的繁荣、以及在全球的舞台上确保食物安全的需要; - 长期保持土壤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需要; - 水、养分和能量资源的最佳利用; - 为农业、林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开发补充性的途径。 具体的目标( specific targets )包括: - 在未来的 20 年内,达到各农业关键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每年至少提高 2% ; - 通过提高单产(生产率)、减少排放以及在土壤和植被中贮存碳,到 2030 年减少生产单位食物和纤维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 50% 。 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 CSIRO 属下 APSRU 的研究人员开发了 APSIM 模型(以 DSSAT 为基础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他们称之为农作制度模拟模型( farming system simulation model ),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上述内容的研究。 由此可见,在基本框架内,工作方法不断进步,特别是模拟模型的应用以及对重大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及时跟踪和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是近年农作制度方法发展的基本脉络。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4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维也纳一周
FSD 2010-7-18 14:50
在维也纳一周的时间,收获很大:首先是作为分会场的召集人和主持人,经历了提交议题、组稿、审稿、会中、会后等各个环节,这是很重要的经验(虽然以前也做过几次分会场的主持人,但都是吃现成的,仅仅到会主持一下而已,没有像这次花费这么多的心思和时间);二是切身体会到了一些欧洲人( 2000 年在德国、 2002 年在荷兰和 2003 年在法国时没有体会到)对自然近乎宗教式的崇拜(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态度应属此类);三是学到了几个新的词汇,如 slow food, Push-pull (看来,井底之蛙过一段时间需要到井外看看,这很重要);四是结识了几个新的或以前虽然互相知道但没有见过面的国外同行、前辈,落实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内容;五是从多角度体验了维也纳这个激情四射而又祥和、静谧的现代都市( 2009 年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通过在一区一周时间的居住和会间、会后到市内外的参观,感觉名副其实);六是沿多瑙河走了走、坐了坐,这样就完成了莱茵、塞纳、多瑙的梦想(多瑙河出现在少年时的电影多瑙河之波里,故事发生在多瑙河下游的罗马尼亚);七是直接地了解了一些欧洲(有一些南北美洲、非洲、亚洲的代表和文章,但欧洲的还是绝大多数)农作制度研究的有关情况和欧洲同行的想法。 随后应该就几个话题写几篇小文。努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IFSA 2010 大会主旨发言录像、PPT、论文集
FSD 2010-7-16 18:29
论文集(有ISBN号): http://ifsa.boku.ac.at/cms/index.php?id=107 主旨演讲: http://ifsa.boku.ac.at/cms/index.php?id=plenary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47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套作、节水与农作制度分类—对套作的重新认识
FSD 2009-12-12 11:30
  在石家庄地区,历史上曾盛行小麦套种夏玉米(文字表达为小麦 / 玉米)的种植方式,冬小麦每三行或四行留出一个套种行(分别称为三密一稀、四密一稀),在小麦收获前于套种行内点种玉米。这样的种植方式,在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力不高的条件下,对于缓解三夏用工紧张的情况、减少农耗时间、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农田全年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短生育期高产杂交玉米品种的普及,这一种植方式逐渐为小麦收获后机械化铁茬直播所取代,但仍然有许多农民群众采用这一传统的种植方式。近年来,出于机械化的需要,有的部门和人士提出要消灭套种这一落后的种植方式。但是,当地部分群众并不买机械化的好,他们坚持应用点播套种的方式。难道他们不怕麻烦,不怕吃苦受累?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部分农民群众坚持套种是因为这种种植方式仍然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优点,包括:   首先,由于机井数量有限,农民一般要抓阄或排队轮号浇地,轮灌周期短则一周,长则半月,甚至有的地方要二十多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平播的方式,即使收完小麦以后立即播种玉米,也会有很多地块不能及时浇上水,最晚的要等两三周才浇得上水。如果玉米播种后没有降水,就意味着玉米要晚出苗两三周。以 6 月上中旬日平均温度 25 度计算,早出苗一周,就可以多获得 175 度的积温。据 崔彦宏 教授 研究,夏玉米生育期间每多获得1度积温最多可增产 0.31 公斤籽粒/亩,早出苗一周,即有可能多获得 54.3 公斤/亩的产量。因此,玉米播种后及早浇出苗水是争取高产的第一步。如果麦收前下雨,小麦收获就要延迟,玉米播种自然就要推后;如果麦收后立即下雨,机械无法下地作业,玉米播种也将被迫退迟这样就会造成农时(积温)的浪费。如果在麦收前就把玉米播种工作完成了,麦收前后的降水,正好可以作为出苗水,不但争取了农时,还可以节省一次灌溉。因此,套作利于争取农时、节约灌溉用水、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一个妇女一天可以点种 2-3 亩玉米 , 这样就可以省去雇用播种机具的费用。这在收入不高、生产经营规模很小、劳动力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收益。 用目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眼光来看,在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高(至少在人工作业成本低于机械作业成本)的地区,以人工点播方法替代机械播种,实在是一种利用生物能源(饭食)替代化石能源(柴油)的一个途径。    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要看机械化水平,还要看生产力水平、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农民群众和社会大群的认可程度等,包括机械化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可见,套种不但不应该消灭,还应该设法加以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套作也不宜盲目推广到其它地方,特别是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农业的基本特点。   从小麦玉米两熟节水农作制度研发的角度来看,套作的地块应该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套作既是一个类别(推荐域),又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2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美国ARS的一个全国性研究项目和2009年国际农作制度设计学术会议看当今农作制度研发的多目标、多尺度和跨学科特点
FSD 2009-12-7 14:50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 ARS, USDA)的一个农业系统竞争力与可持续性(Agricultural System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全国性研究项目(涉及15个州)代表了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农作制度研究领域的最新方向。该跨学科研究项目的任务是:整合信息、知识与技术,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美国农场开发新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收益率、能效和自然资源效用的措施和与时俱进的制度。新措施的特征(configurations)界定为:利用农场本地资源和自然生态过程,降低购买生产资料的必要性,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以精确管理、自动化、决策支持技术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增进环境效益;制定农场上可持续地生产生物能源产品的策略;体现消费者喜好、提供(产业链)系列经济信息从而为农产品和其它增加附加值的生物来源产品增加市场机会的生产系统;农业系统多样化的改善将为农场和农村社区长期的金融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提供支持,提高美国和世界的食物和纤维保障水平。项目的目标是:帮助生产者开发综合的方法,解决他们在产量、经济效益、能效和自然资源效用方面的问题。   美国农学会( ASA)申请了一个ARS的研究项目( Research Project),项目的名称是资助 2009农作制度设计会议( support of 2009 farming systems design conference;Project Number: 3625-21610-001-45;Project Type: Grant)(于 2009年8月23-27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召开)。该项目的目的阐述如下:为2009(年召开的)农作制度设计会议提供资助。这次会议将延伸在设计和评价可提高食物保障水平、降低环境压力、应对气候变化和为改善自然资源状况提供替代措施并可付诸实施的农作制度方面的强烈兴趣。系列专题会议的目标是在世界各地召开双年会,分享有关农作制度设计的观点、经验和信息。这次会议将荟集全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讨论这些问题,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成果,准备将来在世界一流科学刊物特刊上发表的论文。会议欢迎全世界对此感兴趣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参与这项理解农作制度的工作。这次会议由美国农学会、欧洲农学会、澳大利亚农学会、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和国际环境模拟与软件学会共同发起。第一次会议于2007年九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卡塔尼亚召开办。    实际到会注册代表138人,其中法国46人,美国32人, 中国二人。 论文多数涉及到模拟模型,欧洲 的 涉及综合设计 、 软科学和软方法的 内容 更多一些。会议决定下一届(第三届)会议2012年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召开。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4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九届欧洲国际农作制度协会学术研讨会
FSD 2009-9-15 12:04
第九届欧洲国际农作制度协会学术研讨会 2010年7月4-7日,维也纳,奥地利 会议主题:建设可持续的乡村未来─变化与不确定时代系统方法的额外价值 专题 5.3 ─农作制度技术设计的系统方法 召集人 : 骆世明 , 中国华南农业大学; Peter Carberry,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梁卫理 , 中国河北农业大学; Helena, 西班牙可持续农业研究院; Santiago, 法国农业科学院 在各个成分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中,单一的学科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经济学家往往忽视技术的作用及其变化和动态,农学家常常看不到市场和总体环境的变化,而许多生态学家则往往过于强调保护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一现象导致了许多由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研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能被实际应用。 科学家们常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为什么保护性农作技术( CA )如此之好而实际应用的农民却不多呢?为什么现成的技术那么多,仍然有那么多人在遭受饥饿与贫困的煎熬?对于科学家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不难,但是,切实解决这类问题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一种能够顾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包括所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见解的方法。这一方法需要系统的观点,而且以技术研发为目的。 这一专题讨论的目的,是探讨在农作制度中设计适应技术的跨学科的原理以及多尺度、多角度方法,从而实现多重目标,如解决水资源短缺、环境质量、食物保障、可持续性与产量和效益的矛盾等热点问题。在讨论会上希望能够阐明使用系统方法的潜力和途径以及在农作制度中设计有效的农艺措施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的原理。 预期成果 : 1 、加深对农作制度技术措施设计中系统方法的认识,即软和硬的系统原理和方法的更好的融合。如有可能,将出版相应的书籍。 2 、对适于小农户的保护性农业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解决现存问题的可能途径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 、 一个应用多尺度、多目标、多学科方法的,解决非洲食物保障和贫困问题的假想性项目建议书。 欢迎一切对研发适应当地资源条件并和社会经济环境相匹配的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农作制度的人士参加会议,特别欢迎探讨多尺度和(或)多学科原理和方法的会议论文。 请将稿件(一页 A4 纸英文摘要即可)在 2009 年 10 月 15 日前寄给会议召集人 (wayleel@hotmail.com, smluo@scau.edu.cn, hgomez@cica.es , and Peter.Carberry@csiro.au) 。 更多信息请查阅会议网页: www.ifsa ‐ europe.org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农作制度协会欧洲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通知
FSD 2009-7-18 10:03
Dear Colleagues, Next year, the 9th European IFSA Symposium will address a wide range of issues related to Building sustainable rural futures - The added value of systems approaches in times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There are now 28 Workshops to choose from.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workshops (attached), theynot only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e.g., learning processes, food systems, energy production), but also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within these topics(e.g., research results, project design, doctoral educ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have different formats (e.g., discussing YouTube films, exchange between practitioners, 'classical' presentations of research results). I am convinced you will find something of interest for you. The deadline to submit an abstract to the convenor(s) ofa workshop is 15 October 2009 .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http://www.ifsa-europe.org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IFSA 2010 Symposium. We wish you a great Summer and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in Viennanext year! Ika Darnhofer, Christian Vogl, Michael Hauser and Susanne Kummer (a.k.a. theLocal Organising Committee) P.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ika.darnhofer@boku.ac.at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农作制度研发方法的认识过程
FSD 2009-3-16 18:15
我对农作制度研发方法的认识,是一个由拒绝到接受、由片面到全面、由误解到入门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经历了十年的时间,但与农业科学家从困惑中逐步总结出这个方法所经历的时间和曲折相比,还算是顺利和短暂的。 1999 年初秋,当时在堪萨斯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一位同事告诉我,该大学一位做农作制度工作的教授即将访问中国,问我是否有兴趣把他邀请到学校,我回信说非常愿意,于是那位同事把 David Norman 教授的 Email 地址和业务简历发给了我。我给 Norman 教授发了一个 Email ,告诉了他我的研究、教学领域和邀请他的愿望,老先生非常热情地回了一个 Email ,但因为时间安排非常紧张,不能来学校,建议设法在北京见面,并周到地进行了一些协调、做好了见面的相应安排。数周后,在北京友谊宾馆,我和教授进行了将近 1 个小时的谈话(原来说给我 30 分钟),知道这次他是来对大陆几个洛克菲勒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估的。谈话中老先生提到来年( 2000 年)将要在智利的圣地亚哥举办第 16 届国际农作制度学术会议,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他可以推荐我获得资助,只要我写一篇文章即可。我当然求之不得。 经 Norman 教授推荐,由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国际合作中心全额资助(包括国际机票、当地交通、食宿、购买书籍、注册、参加田间考察等全部费用), 2000 年 11 月我参加了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第 16 届国际农作制度协会 (IFSA) 学术大会,提交的论文题目是 Toward harder farming system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我用这个题目的原因,一是以我的耕作学(国内把耕作制度翻译成 faming systems )背景理解农作制度 (faming systems) 研究,二是把国内一些属于农作制度描述诊断阶段的工作误解为农作制度研发工作的全部,因此觉得农作制度研究方法太软,需要硬起来,于是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会议的组织者特意安排我做了一个发言,发言后主持人祝贺、听众鼓掌,当时自我感觉很不错,但随着以后自己对农作制度方法了解的逐渐全面和深入,意识到此农作制度非彼农作制度,越来越觉得不好意思。会议期间稀里糊涂地参加了一个座谈会,事后问 Norman 教授才知道那是 ICRA (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evelopment oriented Research in Agriculture ,国际发展导向农业研究中心) alumni (学友)座谈会。会上还认识了来自法国的 Michel Fok 博士, 2003 起开始了与他多年的合作,此是后话。从会议上带回来的半行李箱的书籍资料中,包括 Norman 教授、 F.D.Worman 、 T.D. Siebert 和 E.Modiakgotla 编著的《 The farming system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appropriate technology generation 》等粮农组织农作制度丛书系列以及 M. Collinson 主编的集农作制度方法发展之精要的《 A history of farming systems research 》。以这些资料为基础,翌年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农作制度课程,教学相长,自己对农作制度方法的认识逐渐得到提高。 2002 年 1 月 14 日至 7 月 25 日,再次经 Norman 教授推荐,由德国国际发展合作基金( DSE )全额资助,我到国际发展导向农业研究中心( ICRA ,荷兰瓦赫宁根)进行了为期 6 个半月的学习研究,期间赴埃塞俄比亚进行 3 个月的食物保障 (food security ,亦译粮食安全 ) 问题的调研。在 ICRA 期间,系统地学习了系统分析方法、参与式发展(开发)、团队工作、跨学科方法、问题与机遇分析、研发策略的筛选等,但并没有意识到 ARD 方法与 FSD 方法的关系 / 渊源,只是从 Richard Hawkins 博士那里隐约了解到是几个从事农作制度工作的同行发起创立了 ARD 方法并设计了 ICRA 的学习内容。回国后,以 ICRA 的材料为基础,为研究生(主要针对博士生)开设了农业研发原理与方法课程。 2002 年底,经当时在以色列农业部工作的 Cohen 先生(可能还有耶路撒冷大学教授 Tsur 博士)提名,由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合作中心( CINADCO )全额资助,赴以色列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 Agribusiness for rural and peri-urban development 培训班,并对以色列农业的各个产业链环节进行了典型考察,遍访以色列全境。这一学习考察经历,进一步加深了对系统方法、软 - 硬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克服思维定势、保持开放头脑的重要性。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邀请 David Norman 教授于 2007 年 8 月在呼和浩特举办了为期 4 天的农作制度方法培训和交流活动,我负责主要的联络、翻译工作。这次活动虽然因为时间很短,不可能使大家对农作制度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但把基本内容介绍给了大家,起到了预期的介绍、推动作用。就我个人而言,除了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对这一方法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以外,还深切地体会到了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对这一方法的陌生和误解、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存在巨大的差距。 以上经历加上自己教学、科研和接触生产实际过程中的思考,对于我逐步加深对农作制度研发方法的理解非常重要,比如,为什么要跨学科,为什么要参与。以后我会逐步介绍农作制度研发方法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只想说明三点:第一, FSD 方法不仅仅是扶贫的方法,虽然它可以通过研发适用的技术帮助农民战胜饥饿和摆脱贫困或者象有关部门提出政策性的建议。第二, FSD 方法不仅是适用于非洲等特贫地区的方法,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发达国家也在运用这一方法。第三, FSD 方法在绝大部分意义上不是技术推广的方法,虽然它的工作成果要进行推广并且是是为了更好地推广适用技术。当然,这一方法还有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余地,特备是在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必要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调整方面,需要做一些切实的工作。 籍此机会向 Norman 教授 一个不计名利、 为消除人类的饥饿和极端贫困 现象辛劳 了大半生的学者 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 感谢 ,遥祝他健康、幸福!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system agronomy与Connor教授的通信
FSD 2009-1-29 11:10
--- On Wed, 12/3/08, LIANG Weili wrote: Dear David, Long time without writing you. Hope you and Ines are fine with everything. One question to ask you--I understand that farming/cropping systems agronomy is about the rationales and approaches in planning/designing on-farm or regional crop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intercropping, crop rotation, sequential cropping, nutrient management, water management, soil management/tillage, residue management and other relevant practices at regional/farm level. Am I right? or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to farming/cropping systems agronomy? Thanks. All the best Weili ----------------------------------- Weili, good to have your message. Yes, all is well here in Madrid after a recent hectic time. I have started on a revision of Crop Ecology that will take all next year. I am going to California next week to discuss issues with Bob Loomis. Then on 25/12 Ines and I are going to Australia. I will stay until the end of January but she must return to work on 9/1. I think your idea of farming/cropping systems is ok. They are broad concepts. I think of cropping systems for sequences of crops and farming systems for broader activities involving livestock. I hope that helps and that you enjoy the conference next year. I will not be there. In the meantime, keep smiling best wishes to you and family for navidades David Ines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system agronomy与诺曼教授的通信
FSD 2009-1-29 10:56
Dear David, One question to ask you. I understand that farming/cropping systems agronomy is about the rationales and approaches in planning/designing on-farm or regional crop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intercropping, crop rotation, sequential cropping, nutrient management, water management, soil management/tillage, residue management and other relevant practices at regional/farm level. Am I right? or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to farming/cropping systems agronomy? Thanks. All the best Weili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David Norman To: LIANG Weili Sent: Sunday, December 07, 2008 2:18 AM Subject: RE: ? Dear Weili I do not see any problem with your definition or understanding but I cannot recall seeing a formal definition of cropping systems agronomy. I probably in the spiri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farming systems approach would include an additional statement that suggests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to ensure that improvements proposed incorporate their knowledge and are compatible with their resources, skills goals and interests. Also such improvements need to be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from a societal viewpoint (see the lectures I gave in China). All the best David ------------------------------------------------ Dear David, Thanks for your suggestion. I now realize that there should be two parts in systems agronomy: the 'hard' part consisting of the issues I mentioned last time and the 'soft' part consisting of the rationale and approaches ensur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improved agronomic practices. Wish you and Shirley a pleasant Xmas season! Weili and family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分类问题与诺曼教授的讨论
FSD 2009-1-22 12:18
From: Weili Liang Sent: Thu 12/25/2008 8:43 PM To: Prof. David Norman 2; David Norman Subject: ? Dear David, Believe you and Shirley are enjoying the X'mas season. I am writing in case I would forget this issue, so please take it easy to reply me whenever you have time. I am writing a training material on farming systems classification. Could a recommendatin domain, group of farms, be considered as a type of farming system? or better to be considered a sub-type under a specific farming sytem?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or similarity between farm typology in your book and farming systems classification used by J. Dixon, A. Gulliver and D. Gibbon in their report Global Farming Sytems Study: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to 2030? I intend to understand recommendation dormains as sub-types of farming systems. similarly we can also understande a type of farming system a higher level of recommendatioin domain in a typology. I need your comments. All the best Weili From: David Norman To: Weili Liang Sent: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7:38 AM Subject: RE: ? Dear Weili I hope everything is going well with you! I am so sorry about the delay in replying to your queries. I always seem to have e-mails I need to reply to. Farming systems are often defined taking into account mainly the bio-physical element with sometimes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element. A recommendation domain is usually defined as a grouping of farmers who have have similar quantities/qualities of resources, similar problems/challenges and therefore similar solutions/opportunities. They could be analogous to farming systems that are defined in terms of both the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elements but it is likely most of the time there are likely to be several recommendation domains per farming system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defin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the bio-phsical element. Unfortunately I do not have John's book at hand at the moment but if I remember correctly the major emphasis was put on the bio-physical element and relatively little on the socio-economic element. In defence of John I think they had no choice since greater consideration of the bio-physical would have grea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farming systems that would be defined -- impossible on a global scale. I am so sorry once again for the delay in replying. I do hope it is not too late and my comments are not too confusing! Greetings to your family! Best wishes David From: Weili Liang Sent: Wed 1/21/2009 10:00 PM To: David Norman Subject: Re: ? Dear David, Thanks a lot for your comments which are very helpful. I believe you would not reject me to paste our communication of this one, and the last one on systems agronomy, on my blog propagating FSD approaches. I am writing blog articles introducing rationale and approaches of FSD to Chinese colleagues. It needs time for technical scientists to adopt the approaches. Also, since China is special, so we need to convert the 'African version' of some details into 'Chinese version' --this also takes time. Maybe the symposium on farming systems design to be held in California this coming August an attempt to develop a version of FSD approach adapted to large commercialized systems? I will see while I will be there. My blog is at http://www.sciencenet.cn/blog/FSD.htm . I have dropped 3 articles there. The year of cattle will begin on Feb 26, so wish you and Shirley a healthy and easy year of cattle! Weili From: David Norman To: Weili Liang Sent: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10:45 PM Subject: RE: ? Dear Weili Thanks for your e-mail. I certainly have no problems of you putting materials on the blog. The blog is a very good idea. I did look it up but as would be expected -- and should be -- most of it was in mandarin. All the best and keep up the good work! David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几点认识
FSD 2009-1-2 12:36
感谢陈阜提出的很有深度的问题,这是对论坛最实际的支持。我对有关问题目前的认识如下 : 一 、不是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我不赞成什么都讲接轨),更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这个实际,一方面是我们忽略了很多应该看到的东西这样一个实际,一方面是我们的农业发展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农民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技术措施。如果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和投资开发出的技术措施不能为农民接受和使用,需要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广,那才是真正的脱离中国实际。所以,技术研发的目的始终应该以生产的发展为目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沿用下来的办法应该改一改了。经济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界是否也能改一改?让科研成果、我们的产品符合用户(包括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农民和计划制定者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 / 条件?当然,这个方法不能全盘照搬,不能全面否定国内,要吸取各自的优点,有机融合。国际的方法有一些不足和不符合中国国情之处,但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需要我们努力在方法论上为研发实践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二、中国的广大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同时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因此,种植业为主是可能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其它方面可能的开发潜力。 耕作学的立足点是种植业,但耕作学工作者有能力和特长做比耕作学范畴更高层次的工作,为国家的农业发展作更多的贡献,这不等于说耕作学的内容是宏观的,而是要充分发挥耕作学工作者的特长和潜力,去满足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农作制度研发不仅是从农民出发,而是采纳所有相关方面的意见,当然包括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意见,目的就是发现和解决重大和关键问题。但是,它是要开发农民乐意并有条件使用的技术措施来解决生产中的重大和关键问题。因为,任何其他人看来好的技术措施,只要农民不用,或者在课题实施的时候用,有补贴的时候用,等课题结束了,人走了,没有补贴了,农民又回到从前的样子了,这样的措施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不能全部顺从农民的习惯(这也是我认为国际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一定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现状及其存在原因,他们的意愿。 四、逐步建立符合我们自己国情的、简便易行的方法论十分必要,需要理论、技术和推广方面的实际工作者齐心协力的努力。也许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我们应该不怕等待,持之以恒,直到成功。如果以后发展的结果与目前设想的样子或者已有的东西相去甚远,那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这不是否定自己,而是真正发挥我们的作用,但首先需要一个起点,一个平台。 五、生计问题应该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时为了全面、透彻地了解情况,需要做一下生计分析。对于生计分析方法,我个人的意见是能简单就简单,能不用就不用,但非用不可、不用发现不了问题的情况下也得用。一种方法可以服务于多种目的和多种学科,这不足为奇,不能因为物理学用了数学的方法就把物理学归为数学的范畴。农作制度研究,只要解决问题,不一定把所有的程序都走一遍,更不必把所有的方法全部用上。在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前提下,越简单、越省时越好。 六、正是因为中国三农问题纵横交错的复杂性,才需要系统的方法去开发适宜的技术措施。中国农业半自给、小规模、兼业性、地理区域分异单元小和土地所有与使用的独特方式举世无双,这些都增加了技术研发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我们不能回避这个复杂性,而应该应用有效的方法在这复杂的系统中发现简单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够撬动地球的支点,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易用、好用、适用、真正解决问题的成果交给农民、政府部门和其他的客户。开发一个好的产品,要花费一定时间和投资进行前期调研,这对保证产品的销路非常必要。设计(技术研发)人员只有把自己高超的设计能力与对客户的深入了解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高层次、销路好的产品。只有品味、没有销路或销路不好的产品只适合在 T 型台上展示。 七、过去的几年,我们自己做工作不够,现在需要补上。耕作学目前在某些方面缺位,需要拿出有成效的东西去主动占位(也许需要先定位?)。否则,临时的缺位可能会造成被永久遗忘甚至被消号的后果。学科本身的发展是另一个话题,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八、如果讨论来讨论去,找不到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东西,恐怕问题出在:( 1 )没有成熟的原理和方法体系;( 2 )某个人(不特指,包括我自己)提出的内涵和外延不周延;( 3 )概念和论述对象含糊;( 4 )论述的角度和高度 / 尺度不适当,等等。扩大我们的视野和知识、实践的范围,也许可以为讨论相关的问题提出更贴切、更全面、更深入的意见。 九、调查工作必不可少,但尽量少用问卷调查,尽量多和农民座谈。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调查完了以后,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不进行解决问题的努力就草草收场,拍屁股走人,也不把研发的成果向农面反馈,这种过河拆桥式的工作恐怕会严重影响研发工作的声誉,为以后的工作带来困难。调查本身不是目的,发现问题的工作不应该作为独立的课题,而应该是技术研发课题的前期工作。 十、个人认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有:( 1 )研究得出今后若干年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优先技术 / 措施;( 2 )在种植制度层次上研发真正有效、适合农民实际(包括条件改善以后的实际)的技术措施;( 3 )逐步完善新的条件下种植制度 / 农作制度研究的方法体系;( 4 )解决当前作物生产中技术潜力与生产实际之间的存在巨大差距的问题。 零零散散说了许多,不成体系,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仅供讨论参考,不是结论,也不是个人的结论,只是个人目前的认识,希望随着讨论逐步深入、完善。欢迎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作制度分类方法
FSD 2008-12-27 12:42
对农作制度进行适当分类可以为确定适宜的农业开发措施提供有用的框架。 农作制度研发的描述诊断阶段使用的核心方法是农作制度分析。这一方法对生产活动以及资源、技术、市场、服务、政策以及当地文化背景下的体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它把自然因素(如土壤养分和水分平衡)和社会经济因素(如性别、食物保障、经济收益)在农场(生产单位)整体的层次上结合起来。农作制度分类是农作制度分析的基础,也是农作制度分析的成果之一。由于农场是进行绝大部分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基本(最小)单元,因此通过将类似的农场(独立的生产单位)归类到相应的农作制度,便于对涉及众多农村人口的投资、政策等措施进行预先评价,如设置优先序,同时也可以增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 进行农作制度研究,需要两个层次的分类。针对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分类与针对(政府的)战略优先措施选择的分类是不同层次上的--后者在更大程度上与综合分区(区划)相关性更大,而前者是针对特定的问题(研究目的)对生产单位进行的分类。对于较大区域、国家的规划,需要战略性的分类;对于具体措施的研发,需要技术性的分类。 无论哪个层次的分类,研究对象的尺度和范畴(行业、问题、资源、生计侧重等等)决定分类的起点层次。同时,研究目的不同,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结果也就不同。 研究目的之不同如:重生态型(三江源、青藏高原)、重生计型(黄土高原)、重生产力型(松嫩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几个目的可能需要兼顾,但侧重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研究对象的尺度和范畴的不同,决定了农作制度研发工作尺度和范畴的差别,可归纳如下: 行业重点型:出于通过提高作物和牲畜的产量(单产)增加食物供应的考虑,重点关注特定行业(小麦-玉米生产、棉花生产、生猪生产等等)的发展。虽然研究过程中应用系统的观点,但工作重点集中在预先确定的行业上(如果没有应用系统的观点,则不属农作制度研发的范畴)。 --问题重点型:一方面农民的庄稼和牲畜产量低,另一方面技术研发成果采用率不高,针对这类问题开展工作。应用系统诊断方法,重点致力于发现和解决农民存在的问题,提高技术研发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自然资源重点型:运用生态系统的方法原理,以自然资源为工作重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生计重点型:运用整体优化的观点,综合考虑农场内外的各种生计来源,以消除贫困、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可持续生计为目的。 系统(战略)分类 系统的战略性分类可以分级实现。大类(涉及广大地域、众多人口,对国计民生影响较大)可以在地图上标示。在大类的基础上,根据农场类型或生计方式、相关问题的发展趋势,可确定解决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途径。 确定农作制度大类的参考指标如下: --农户(生产单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状况,如水、土地、草地、林地、气候、海拔(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地形地貌(如坡度)、农场规模及所有制,等等。 --主要的农事活动和农户生计方式,如作物、牲畜、树木、水产养殖、狩猎与采集、农场外活动等;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生产集约度、农牧结合程度;农场的管理和组织情况(如家庭式的、集体的、合作的,等等)。 根据上述指标,把常见的农作制度分为若干个大类。例如,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农作制度分为以下七大类型: 1. 灌溉农作制:包括各种农场规模和众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 2. 湿润高生产潜力区雨养农作制:以生产某一种作物为主(特别是块根块茎类、禾谷类、木本工业原料类作物-包括小规模农场、大规模种植园和商业化园艺生产),以及农牧结合(混合)的生产系统; 3. 陡峭和高原区雨养农作制:常常是农牧结合(混合)的生产系统; 4. 干旱或寒冷低生产潜力区小规模雨养农作制:主要是农牧结合(混合)的和游牧的系统,由于极度干旱或寒冷,当前生产力或生产潜力很低; 5. 大规模商品型农作制:分布于各种生态类型区,生产类型多样; 6. 沿海手工捕捞与多种经营农作制; 7. 都市农作制:主要进行园艺和畜牧生产。 在每个系统内部,有时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可再分为亚类,如小规模农场与大规模种植园或商业型农场、低海拔与高海拔地区等。每个农作制度类型的名称应力求能够反映大类的特征及其区分于其他农作制类型的属性,特别是: --水资源状况:即灌溉、雨养,干旱、湿润; -- 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基础:林木、沿海等; -- 气候:即热带、温带、地中海等; -- 地形、地貌、海拔:高海拔地区、丘陵山地/高地、低海拔地区; --农场规模与结构:小规模、大规模; --主要的生计方式:块根块茎作物、稻-麦、手工捕捞渔业、游牧等; -- 生产集约度:集约化的、粗放的、撂荒的; -- 农牧结合程度:混合的、结合的; --区位:都市的、城郊的、乡村的。 依据上述指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七大类农作制度进一步细分为72个农作制度类型。 农户(技术/研究/推广)分类 目的意义 农作(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农业研究工作所提供的技术措施往往仅仅适合(推广到、服务于)少数生产单位(农户),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1)所推广的技术不适合生产单位(农户)的农业生态条件;(2)所推广的技术不适合生产单位(农户)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单位(农户)的情况各有不同,因此所推行的新的(技术、政策等)措施也应有所不同。每个农户都不相同,最好为每个农户制定一套独特的措施,而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需要找一个平衡--把农户分为若干类别,把每一个农户归到某一个与其特点最接近的类别当中,从而从中筛选出针对那些类别的农民开展工作,为每一类农户设计不同的推荐措施。 为了使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符合各类不同生产单位(农户)的需要和条件(能力),需要对生产单位(农户)从技术和经济功能方面加以区分具有相同特点的生产单位(农户)需要相同的技术,成为一个研究域(推广域)。 适当的分类对于增强研发工作的针对性,对与明确研发成果的目标信息与条件信息至关重要。 分类的方法 功能性分类依据农场的主要功能 农民的技术选择是与其生产系统的总体功能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认为,在其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和社会经济背景中,其决策是有合理性的。功能性分类以构成农场重要功能的类别为基础,把农民为应对生产中的限制因素所做的决策与其面临气象灾害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行为相联系进行分析。例如: --棉花-粮食 --种植-养殖 -- 灌溉-旱农 结构性分类依据农场的结构 结构性分类以农场的结构状况(生产手段及管理方式)为基础。进行结构性分类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构成一个逻辑序列(内涵与外延要周延);所选定的指标要能够最大程度地解释和反映研究区域内农户的生产决策和经济行为(规模不同,生产目标不同,限制因素不同)。结构性分类不考虑农民组合其生产手段的途径。例如: -- 大,小,中等;或5亩以上,2-5亩,2亩以下 例一个综合的结构性分类体系 劳均耕种土地超过3公顷的农户 不到两头役畜 有其它收入来源 ....类型1 无其它收入来源 ..类型2 两头或以上役畜.......类型3 劳均耕种土地1-3公顷的农户 土地私有或租赁(没有佃租) 不到两头役畜......类型4 两头或以上役畜....类型5 土地佃租 有其它收入来源....类型6 无其它收入来源....类型7 劳均耕种土地少于1公顷的农户..类型8 一个农场/农户/生产单位(技术性农作制度)分类体系就是一个描述农作制度结构和功能的模型。它把存在相似问题、具有类似(同类)潜力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出路)的农场(生产单位)归为一类。功能性分类结合两个要素,它将农民应对限制因素所做的决策与应对气象灾害和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措施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最终的分类结果突出农场(生产单位)的差异,以有助于明确确定不同类别的农场(生产单位)需要什么不同的开发(技术)措施。 在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前提下,农作制度分析中对农场(生产单位)的分类必须始终遵守以下3个原则: 原则1: 当地环境的差异可以通过基于农业生态指标(土壤、气候、水利条件等等,是农业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的分区(区划)来描述、理解。 原则2 : 农户(生产单位)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必须予以考虑,特别是农户(生产单位)接近农业生态区的途经、生产手段,特别是农户组织管理其农作制度的方式。 原则3 : 必须当面向农民以及所有相关的机构和个人(责权人)介绍、解释我们已经获得的认识和成果(区划、农场分类)。 农户(生产单位/农作制度技术性)分类的步骤 步骤1精心准备初步分类框架 与主要知情人当面讨论、召开村民讨论会。生产单位(农户)间的差异从一下方面予以分析: --自然条件:土壤、气候,等等;??生产条件:耕地、牲畜数量,等等; --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数量,等等; --社会资本:,结社、组织、关系,等等;??金融资本:存款、贷款、资产,等等。 步骤2确定分类指标 每个指标是一项用于分类的依据。例如,如果灌溉是决定农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的话,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就可以作为一项分类指标。其它的指标还有: -- 农场规模(面积) -- 资产总额 -- 基础设施的水平l -- 农场上和农场外的收入来源 --生产体系 --技术水平l --土地所有制 -- 土壤质量 -- 家庭收入构成 -- 市场的便利程度 -- 家庭结结构 步骤3形成暂定分类体系 根据研究目的和已经确定的指标体系,形成一个临时的分类体系。例如,乌干达小规模奶业研发中,初始分类为: --都市农场:5头或以下泌乳奶牛,在城镇中,少量土地,有其它收入来源,集约化管理,土地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 城郊农场:5头或以下泌乳奶牛,在城镇郊区,少量土地,混合农业体系,集约化管理,劳动力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 乡村农场:10头或以下泌乳奶牛,远离城镇,土地充裕,混合农业体系,集约化管理,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步骤4进行正式调查 在每个设定的农场类别中,选取若干个样本进行访谈调查。也可以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对分类体系进行核实、修改。例如,在乌干达,研究小组在两个地区各选了3个县分别代表初始分类体系中3类不同的农场,在每个县访谈5个分别代表其类别的小规模奶农,并在3个县分别召开了村民会议。收集到的数据用于检验初始分类体系中使用的指标是否适当,探讨其它相应的指标,发现其它可能的开发措施。 步骤5修正和确认分类体系 根据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对分类体系进行改进。使用表格法把各种可能的分类组合罗列出来。分类体系结果的确认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反复核对: --研究目的对分类的要求 --研究人员对农场(生产单位)类别的认识和经验性的观察 --关键知情人的看法 例乌干达的奶牛场 根据下列指标对每个受调查的农场进行描述: -- 放牧管理:拴系、圈舍饲养、公共放牧、半集约化饲养; -- 土地占有情况:无地、有少量土地、有足够土地; -- 主要的限制因素:土地、劳力或资金; --现金收入来源:来自农场或来自二者(农场和农场外生产活动); -- 农户的富裕程度:高或低。 利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研究人员更加准确地对初始分类的3类农场的特点进行了定义,并据此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农户。 注意事项 1、切实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所有可能有效的措施和对农民的帮助都必须以对当地实际情况及其成因的谙熟以及尊重当地用户的意愿为基础,并且,在改变现状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考虑,避免忽略其存在的合理性。 2、分类调查的优点与不足:农户分类体系调查需要形成符合研究目的的初始分类体系,还需要与农民和研究区域内其他了解情况的责权人一起进行确认,它既有优点又有不足: 优点:灵活其过程可与可资利用的资料信息、时间和能力的情况相适应。 缺点:主观分类的结果依赖于研究人员的经验、阅历。 分类与分区的区别分区(区划)以地理的分异为基础,而分类以结构、功能属性(特点)的差异为归属。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但不同区域之间可能有相似的生产条件(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社会经济的)。因此,在相邻(相近的不同)区中可能有相同的类。 单指标与多指标单变量分析仅使用一个指标对生产系统进行分类。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按照农场的大小规模进行分类。这种方法简单、快捷、省钱,对数据信息的要求不高/不多,但不够严密。 多量分析使用两个或更多的指标对生产系统进行分类。例如,农场的大小规模、土地的占有情况、现金收入来源等(3个指标)。 所用的指标越多,所得到的分类体系就越严密,就越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但需要更多的数据信息以便进行更加复杂的分析。 额外提醒: --分类的过程可一直从项目开始持续到项目结束; -- 分类结果是根据技术研发和推广的需要而异的; --分类结果与目标信息和条件信息密切相关。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4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