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指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学生主动要求每周讨论了
热度 1 xiegming 2010-6-18 15:06
一个学生主动要求每周见一次面,汇报一下科研进展,一起讨论讨论。真是令人高兴的进步!对于一个学生,越早能够意识到这个事情的意义,就越早入了科研的门道。 记得刚开始,我就是这样要求的。但是,每次见面学生都说没什么可说的,于是就慢慢松了下来,一周变成了两周,到后来变成了随机性的交流和讨论。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我一直强调做学生最关键的是要有主动性。什么时候把老师逼得狼狈不堪、疲于应付,就说明你真的进入角色了。 作为一个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如果最后在你毕业的时候,你没有在你所研究的小小方向领先于你的导师,你其实是没有达到博士毕业的内在要求,只是算是形式上毕业了。你还得继续努力。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41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数字空间的礼貌( The cyber-politeness)和三无邮件
tangchangjie 2010-5-26 11:23
数字空间的礼貌(cyber-politeness)和三无邮件(唐常杰) 今天上午,收到一份陌生人的三无电子邮件,无主题、无称呼、无署名;咨询学习数据库的方法和参考书,开门见山、行文简洁、问号结束、嘎然而止;关于发信人信息,仅有来信地址QQXXXXX,堪称裸邮。它 默认收信邮址为称谓,默认发信人邮址为署名。熟人朋友在QQ中这么做,尚可理解,首次交互就略觉唐突。 回信大致如下: QQXXXXX 同学: 很高兴和你交流学习数据库的方法.(1)(2)(3)(4)..... (实名署名)。 回信之后,回味出怪怪的感觉。如果对方不是学生,称其为同学可能不恭;用号码指代人,有点像特殊场所呼唤被监管人员的味道。同事们说,来信缺乏数字空间礼貌,还给出了类似几种典型: (1)无字天书+附件 。一位正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收到一份无字而仅有附件的信件,附件是要求老师修改的论文,这是真人真事。 (2)模仿无线电静默,玩数字空间失踪 。老师们常用电子邮件作为指导论文的辅助手段(不是要取代面对面的指导)。但总有少数学生采取电邮静默,不理睬、不回复。 发信人常纳闷, 是邮件地址错? 是学生病了?是系统把邮件当做垃圾?这位学生论文进展如何?是否陷入抑郁?没有信息,真是令人担心。 设若父母一个月内没有收到在校子女的音讯,他们会很担心,性急的会风尘仆仆,千里万里地赶到学校,才发现是学生乐不思邮,双亲家中苦等。 孟郊在《游子吟》中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实,一封信一条短消息,也能略报半春晖,父母师长也就放心了。 在战争年代, 如派出的小分队长时间无线电静默,总部会疑虑其是否已经光荣牺牲。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盖世太保老狐狸就利用小分队向总部发送偏于乐观的信息后,破坏小分队的电台,试图破坏游击队的行动的两阶段协议的行动方案,数据库中的分布并发的三阶段协议旨在解决此类问题。 (3)惜字如金的低碳邮件 。有提问邮件惜字如金,问题笼统,难以做出个性化诊断,只能发些万金油式的指导处方。万金油虽不会出大事,也不会解决多大问题。 曾有人调侃最简短信件:妈,(我很)好,(我很)忙,(寄)钱,儿,现在如果把称呼和署名都作为默认方式省去,只需三字,好,忙,钱。再极端一点,只留一个字:钱,这可能引起多种疑虑和联想,莫非......?。 电子邮件,短信,QQ,是数字空间的新交流工具,人们相信,Something new is better.但是,数字空间也有数字空间的礼貌--- cyber-politeness(临时造的一个术语,可能不很规范)。 数字空间中,的确不需要酸麻的称谓或署名,如尊鉴、阁下、台鉴、 敬叩、谨启之类;但称呼一个某老师,某同学,末尾署一个名,收邮件后,及时地回复知道了...,是不会增加多少碳排放的。 三无邮件使得微软和谷歌开发的,按主题、收、发信人快速查找的功能全部失效,从而增加碳排放,想必少有用户会歌颂三无邮件。 学校的老师对学生邮件比较宽容,公司的老总则严格得多,就怕老师的宽容惯坏了学生,到他们毕业走进比较严酷的社会环境时,变得惊慌失措。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9022 次阅读|10 个评论
生态学图书推介(6)The Princeton Guide to Ecology
lianas 2010-5-3 14:32
名称 The Princeton Guide to Ecology 编者 Edited by Simon A. Levin,Stephen R. Carpenter, H. Charles J. Godfray, Ann P. Kinzig, Michel Loreau, Jonathan B. Losos, Brian Walker David S. Wilcove, associate editors 出版信息 Cloth | October 2009 | 848 pp. | 8 x 10 | 25 color illus. 14 halftones. 185 line illus. 22 tables. 介绍 The Princeton Guide to Ecology is a concise, authoritative one-volume reference to the field's major subjects and key concepts. Edited by eminent ecologist Simon Levin,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leading ecologists, the book contains more than ninety clear, accurate, and up-to-date articles on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within seven major areas: autecology, population ecology,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landscapes and the biosphere, conservation biology, ecosystem services, and biosphere management. Complete with more than 200 illustrations (including sixteen pages in color), a glossary of key terms, a chronology of milestones in the fiel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on each topic, and an index, this is an essential volume fo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ecologists, scientists in related fields, policymakers, and anyone else with a serious interest in ecology. Explains key topics in one concise and authoritative volume Features more than ninety articles written by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leading ecologists Contains more than 200 illustrations, including sixteen pages in color Includes glossary, chronology,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and index Covers autecology, population ecology,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landscapes and the biosphere, conservation biology, ecosystem services, and biosphere management Simon A. Levin is the George M. Moffett 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a professor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where he directs the Center for BioComplexity. He is the author, editor, or coeditor of many books, including the Encyclopedia of Biodiversity . Among his many awards are the Heineken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the Kyoto Prize in Basic Sciences. Reviews: content-rich volume presenting the diversity of ecology, from basic to applied.-- Library Journal The Princeton Guide to Ecology is a comprehensive assemblage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research studies and issue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the ecological sciences. . .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book is presented in a simple-to-understand manner; a comprehensive glossary facilitate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erminology/concepts. This volume will be useful to students as well as professionals in area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ublic policy.-- Choice Endorsements: A long-needed sourcebook to the science so pertinent to the future, providing rich and eminently readable entries on all aspects of ecology--so valuable that it is hard to imagine how anyone managed without it.--Thomas E. Lovejoy, President, Heinz Center for Science,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a synoptic survey of our still-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science. It first deals with fundamental principles, ranging from individual plants or animals through populations and ecosystems to entire landscapes. These principles are then applied in insightful discussion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ecosystem services, and ultimately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our planet's biosphere. The 'autecology' of this book is itself remarkable, as tight editing has drawn together contributions from more than one hundred individual authors into a unified whole. In short, the book is a timely and important one.--Robert M. May, University of Oxford Essential reading for biologists, social scientists, and all interested in a holistic view of the world, this marvelous collection presents the flourishing state of ecology today and its even more exciting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Peter H. Raven, President,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内容 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 vii Contributors ix Part I: Autecology 1 I.1 Ecological Niche 3 I.2 Physiological Ecology: Animals 14 I.3 Physiological Ecology: Plants 20 I.4 Functional Morphology: Muscles, Elastic Mechanisms, and Animal Performance 27 I.5 Habitat Selection 38 I.6 Dispersal 45 I.7 Foraging Behavior 51 I.8 Social Behavior 59 I.9 Phenotypic Plasticity 65 I.10 Life History 72 I.11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79 I.12 Geographic Range 87 I.13 Adaptation 93 I.14 Phenotypic Selection 101 I.15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Ecology 109 I.16 Phylogenetics and Comparative Methods 117 I.17 Microevolution 126 I.18 Ecological Speciation: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Species 134 I.19 Adaptive Radiation 143 Part II: Population Ecology 153 II.1 Age-Structured and Stage-Structured Population Dynamics 155 II.2 Density Dependence and Single- Species Population Dynamics 166 II.3 Biological Chaos and Complex Dynamics 172 II.4 Metapopulations and Spatial Population Processes 177 II.5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in Plant Communities 186 II.6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in Animal Communities 196 II.7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s 202 II.8 Host-Parasitoid Interactions 213 II.9 Ecological Epidemiology 220 II.10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 and Herbivores 227 II.11 Mutualism and Symbiosis 233 II.12 Ecology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239 II.13 Coevolution 247 Part III: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253 III.1 Biodiversity: Concepts, Patterns, and Measurement 257 III.2 Competition, Neutrality,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 264 III.3 Predation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 274 III.4 Facilit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282 III.5 Indirect Effects in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The Role of Trophic and Nontrophic Interactions 289 III.6 Top-Down and Bottom-Up Regulation of Communities 296 III.7 T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Food Webs 305 III.8 Spatial and Metacommunity Dynamics in Biodiversity 312 III.9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Flows: Patterns across Ecosystems 320 III.10 Nutrient Cycling and Biogeochemistry 330 III.11 Terrestrial Carbon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340 III.12 Freshwater Carbon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347 III.13 The Marine Carbon Cycle 358 III.14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367 III.15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376 III.16 Macro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386 III.17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and Regime Shifts in Ecosystems 395 III.18 Responses of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to Global Changes 407 III.19 Evolution of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414 Part IV: Landscapes and the Biosphere 423 IV.1 Landscape Dynamics 425 IV.2 Landscape Pattern and Biodiversity 431 IV.3 Ecological Dynamics in Fragmented Landscapes 438 IV.4 Biodiversity Patterns in Managed and Natural Landscapes 445 IV.5 Boundary Dynamics in Landscapes 458 IV.6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464 IV.7 Biospher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in Landscapes 474 IV.8 Seascape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Coral Reefs 482 IV.9 Seascape Microbial Ecology: Habitat Structur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488 IV.10 Spatial Dynamics of Marine Fisheries 501 Part V: Conservation Biology 511 V.1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pecies Extinctions 514 V.2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521 V.3 Principles of Reserve Design 529 V.4 Building and Implementing Systems of Conservation Areas 538 V.5 Marine Conservation 548 V.6 Conserva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557 V.7 Restoration Ecology 566 Part VI: Ecosystem Services 573 VI.1 Ecosystem Services: Issues of Scale and Trade-Offs 579 VI.2 Biodiversity,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Ecosystem Services 584 VI.3 Beyond Biodiversity: Other Aspects of Ecological Organization 591 VI.4 Human-Dominated Systems: Agroecosystems 597 VI.5 Forests 606 VI.6 Grasslands 614 VI.7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619 VI.8 Provisioning Services: A Focus on Fresh Water 625 VI.9 Regulating Services: A Focus on Disease Regulation 634 VI.10 Support Services: A Focus on Genetic Diversity 642 VI.11 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 Services 652 VI.12 Technological Substitution and Augment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659 VI.13 Conserv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670 Part VII: Managing the Biosphere 679 VII.1 Biological 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683 VII.2 Fisheries Management 689 VII.3 Wildlife Management 695 VII.4 Managing the Global Water System 701 VII.5 Managing Nutrient Mobilization and Eutrophication 712 VII.6 Mana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718 VII.7 Agriculture, Land Us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lanet Earth 724 VII.8 The Ecolo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731 VII.9 Ecological Economics: Principles of Economic Policy Design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740 VII.10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s 748 VII.11 Assessments: Linking Ecology to Policy 754 Milestones in Ecology 761 Glossary 775 Index 79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应诲人不倦,切莫“毁人”不倦
boxcar 2010-4-22 07:22
关于读博、读研与人生之间关系以及研究生指导的话题,最近一周又成了科学网的热点,有一系列关于读博士会毁掉人生【1】,读人生可以毁掉博士【2】、博士如何被毁【3】、女博士的出路【4】、博士被毁的原因【5】、研究生导师的责任【6】、博士生培养工作内容的实质【7】的的热点文章(包括精选博文、置顶博文)。我曾在其中一篇博文的下面评论到 要诲人不倦的导师,不要毁人不倦的导师 。今天就这这个话题,阐述一下我对诲人与毁人问题的看法。 诲人不倦的导师会经常谆谆教诲自己的研究生,通过言传身教带学生先走进科学的大门,走出科学的迷宫,最后能够走上科学研究的金光大道。从字型上看(不好意思,又要卖弄我的拆字法),诲人拆开了就是言每人,也就是说导师要和每个人(研究生)说话,要有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过程来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导师如能诲人不倦,学生便会在导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能力也会在导师的帮助下获得很大幅度的提高,获得导师多年积累的间接经验。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目前很让大家不齿的放羊式研究生教育。放羊人(导师)找一片宽阔的大草地(研究方向),把鞭子(要求,即毕业的硬杠杠)一挥便把羊儿(研究生)们赶出去,任由羊儿(研究生)自己去找草(可以研究的东西)吃(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导师(牧羊人)可以很威风气派,因为学生多(羊多)、有很宽的研究方向(牧场大)、有格调(有鞭子耍),就算学生们(羊们)的平均表现再不济,也总还可以矬子里面拔大个儿,靠少数杰出人物(肥羊)的优异表现展示其作为导师的本领。在这种放羊模式中,因为研究生们的成长主要靠自己,那些自身素质好、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好的发展;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却很不利,他们会在缺乏直接指导的情况下迷茫很久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做的课题。其实无论是哪种学生,在此模式下进入状态做出东西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时间永远是宝贵的,在激烈变革的当代中国,研究生毕业的时间和时机对他们日后的就业和生活都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人会感叹读博士毁了人生,其实就是错过了好的时机而因此抱憾后半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因为疏于对学生的指导而导致学生的毕业和就业被延误的导师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如果这样的事情一再在一个导师那里发生,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样的导师就会被看成毁人不倦的导师。 此外,大多数诲人不倦的导师在教诲中会带给学生帮助,有些毁人不倦的导师可能经常给学生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如果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被彻底消灭了,从此变得非常自卑,那么这个学生也会被毁掉。从这个角度讲,导师在指导学生时的方式和方法很重要,学生面对导师的教诲和批评的态度也很关键。比较理想的情况是通过谆谆教诲,达到教会学生的目的,让师生的思想有一个好的交汇;比较糟糕的情况则是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被教毁,或者导师教了以后自己后悔(教悔),那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产生了相反的、破坏性的后果。 无论如何,诲人不倦的导师总是受欢迎的,毁人不倦这种戏谑的定语最好永远不要被用来修饰导师。 ~~~~~~~~~~~~~~~~~~~~~~~~~~~~~~~~~ 参考: 【1】盖鑫磊: 读博士,把人生都毁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2883 【2】吕喆: 读人生,也可以把博士给毁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3237 【3】柳东阳: 博士是如何被毁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3772 【4】张晓昱: 女博士的人生,情何以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3882 【5】孙静宇:博士生是这样成为博士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239 【6】王进:研究生本身就是导师的项目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548 【7】黄合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4737 ************************友情植入广告************************** 填写科普调查网上问卷,获赠《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 请友情支持科普事业: 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况调查网上调查 您好! 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况调查是中国科协支持的课题,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承担。感谢您参与我们的问卷调研。本问卷旨在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状况。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无需署名。我们承诺:您的信息绝不会透露出去;您所提供的材料将只用于统计分析。 请您花几分钟时间填写问卷。请点击进入问卷调查网址: http://www.sojump.com/jq/235069.aspx 作为报答,提供刘博士翻译出版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中译本电子版(原版:Bridgstock等著,剑桥大学出版社)。 如果您填写了网上调查问卷,并愿意接受这个小礼物,请告知您的电子邮箱。当然您也可以无私地赞助填写而不接受小礼物。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祝您工作愉快! 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况调查课题组 联系人:刘博士 liuli66@tsinghua.edu.cn;柯女士kww0420@gmail.com 简介《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本书从人文、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多方位的考察。本书讨论的主题包括:科学共同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研的伦理、科技争论、产业革命、科技经济学、科技政策学、科学技术与欠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本书各章均提供有丰富的文献阅读指南。本书视域广阔,论题广泛,案例丰富,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语言流畅。
个人分类: 科研|857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如何作好研究生--1.日常工作(翻译作品)
热度 1 ntcoldfish 2010-3-7 15:53
注意:本文是对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的文章 How to Be a Good Graduate Student 的翻译。已经得到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的翻译授权。如果转载,请注明本文的出处,及原作者的姓名。如要用于商业目的,请与原作者 Marie desJardins 联系。 Note: This is a translation of How to Be a Good Graduate Student , by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I have been permitted to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to Chinese from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If you want to quote this article, please associate the original author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with. If you want to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 please contact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 这篇文章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研究生工作指导,我将它翻译成中文,希望我们的研究生也能读到,并有所收获。本文有很多小节,因为我时间有限,我会从我认为最有帮助的小节开始翻译。如果大家认为不错,我会继续翻译。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请英语好的朋友直接看英文原文,也希望大家对翻译不足的地方给与指导,我会及时更正。 This is the best guidance to Graduate Student Ive ever read. I 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 with hope that our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could also take advantage from it. This whole article contains many sections. However, Im not a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most useful and helpful sections (at least I believe they are). If you also deem it an excellent article, I will continue translate the rest. As my English, as well as my Chinese, limited, please read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directly if you can. If you find some errors in my translation, let me know. I will revise it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position of this section within the whole article. (Marked in RED) 这个小节在整个文章中的位置 ( 红色标记 ) 。 Introduction Before You Start Doing Research The Daily Grind Staying Motivated Getting to the Thesis Finding an Advisor Finding a Thesis Topic Writing the Thesis Getting Feedback Getting Financial Support Advice for Advisors Interacting With Students Becoming Part of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ttending Conferences Publishing Papers Networking All Work and No Play... Issues for Women Conclusions Bibliography ======================================================================== Doing Research 搞研究 For many new 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e school is unlike anything else they've done. Sometimes it's hard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 you're supposed to be learning. Yes, you have to complete a dissertation, but how do you start? What should you spend your time doing? 对于很多新入学的研究生,将要做的事情恐怕和他们以往做过的事情很不一样。有时候真的很难说你应该去学些什么。没错,你是要去完成你的毕业论文,但要怎么开始呢?你的时间应该怎么分配呢? Graduate school is a very unstructured environment in most cases. Graduate students typically take nine hours or less of coursework per semester, especially after the second year. For many, the third year -- after coursework is largely finished and preliminary exams have been completed -- is a very difficult and stressful period. This is when you're supposed to find a thesis topic, if you're not one of the lucky few who has already found one. Once you do find a topic, you can expect two or more years until completion, with very few landmarks or milestones in sight. 大体来看,研究生院的环境都是个比较自由的。研究生每学期 的课程不会超过九个学分。尤其研二以后。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研三开学,基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并且通过了资格考试。而这一年,却会非常辛苦,会承受很大压力。除非你属于极少数,已经找到课题的幸运儿,那么这一年你得确定研究课题。就算你找到了课题,并且预期两三年能完成,而这个课题也可能没有什么好的前景。 The following sections talk about the day-to-day process of doing research, criticism and feedback, working on the thesis,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research. 接下来的几个小节,谈一谈搞研究的日常事物,如何评价别人的工作,并给与反馈,如何完成论文,并争取资金的支持。 The Daily Grind 每日安排 Being a good researcher involves more than ``merely'' coming up with brilliant ideas and implementing them. Most researchers spend the majority of their time reading papers, discussing ideas with colleagues, writing and revising papers, staring blankly into space -- and, of course, having brilliant ideas and implementing them. 做一个好的科研人员,绝不仅仅是突然有个好点子,并付诸行动。大多数研究员花大部分的时间阅读文献,和同事交流讨论想法,撰写修订文章,睁眼空想,当然,也会有些绝妙的点子,并付诸实践。 A later section discusses the process and importance of becoming part of a larger research community, which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being a successful researcher. This section contains ideas on keeping track of where you're going, and where you've been, with your research, staying motivated, and how to spend your time wisely. 接下来的内容就讨论如何在一个大的科研团队里工作,这对作个成功的研究者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包括掌控自己目前的研究,总结做过的事情,保持热情,和如何智慧的分配时间。 Keeping a journal of your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ideas is very useful. Write down speculations, interesting problems, possible solutions, random ideas, references to look up, notes on papers you've read, outlines of papers to write, and interesting quotes. Read back through it periodically. You'll notice that the bits of random thoughts start to come together and form a pattern, often turning into a research project or even a thesis topic. I was surprised, looking back through my journal as I was finishing up my thesis, how early and often similar ideas had cropped up in my thinking, and how they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dissertation. 应该把你的研究活动和主意都记录下来,做一个思想汇总。写下自己的推测,有趣的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随时冒出来的想法,可以参考的文献,读过文章的笔记,要写的文章的提纲,引用来的有趣的段子。定期读一读这些东西。你会发现貌似东一个西一个的想法,会凝结一起,形成某种联系。常常会演变成研究项目,甚至成为论文题目。当我看到我完成的论文和我曾经的思想汇总是那么的类似,看到这些小的想法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成最终的论文,我深感震惊。 You'll have to read a lot of technical papers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any field, and to stay current once you've caught up. You may find yourself spending over half of your time reading, especially at the beginning. This is normal. It's also normal to be overwhelmed by the amount of reading you think you ``should'' do. Try to remember that it's impossible to read everything that might be relevant: instead, read selectively. When you first start reading up on a new field, ask your advisor or a fellow student what the most useful journals 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re in your field, and ask for a list of seminal or ``classic'' papers that you should definitely read. For AI researchers, a useful (if slightly outdated) starting point is Agre's (see ) summary of basic AI references. Similar documents may exist for other research areas -- ask around. Start with these papers and the last few years of journals and proceedings. 你得读大量的文献才能熟悉你的研究领域,之后就可以开始读近期发布的文献。你会发现你几乎得花超过一半的时间读文献,尤其是一开始的时候。这很正常。即使被这些应该读的文献压的直不起身也很正常。但是你要记住,读完所有与之有关的文献是不可能的事情。应该选择性的阅读。当你开始想熟悉一个领域的时候,问一问你的导师,或者你的学长,在这个领域,什么期刊,什么会议记录最有用,要个研讨会的列表,或者经典必读文献的列表。比如,对 AI 的研究者来说,(作者是搞计算机的, AI 表示人工智能)一个不错的开始(虽然有点过时)就是阅读 Agre 关于基本 AI 的综述。类似的综述应该在其他领域也存在,多问问人吧。先读这些经典文献,然后读近几年发表的文献。 Before bothering to read *any* paper, make sure it's worth it. Scan the title, then the abstract, then -- if you haven't completely lost interest already -- glance at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s. (Of course, if your advisor tells you that this is an important paper, skip this preliminary step and jump right in!) Before you try to get all of the nitty-gritty details of the paper, skim the whole thing, and try to get a feel for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If it still seems worthwhile and relevant, go back and read the whole thing. Many people find it useful to take notes while they read. Even if you don't go back later and reread them, it helps to focus your attention and forces you to summarize as you read. And if you do need to refresh your memory later, rereading your notes is much easier and faster than reading the whole paper. 读一篇文献之前,先确定它值得一读。扫一下标题,看一下摘要,如果你这时候对它还没完全失去兴趣,那就读读前言和结论。(当然,如果你的导师告诉你这是个重要的文献,那就直接跳过这几步,从正文读起吧!)在抠每个细节之前,先把握整体框架,感觉一下这篇文章的重点(亮点)在哪里。如果这时候还觉得确实值得一读,倒回去,细细的读吧。边读边记笔记是个不错的习惯。即使你一辈子也不会看你记的那些笔记,但至少能帮你集中精力,迫使你总结你读的文字,(增强理解。)如果你要重温关于这篇文章的记忆,看笔记总比看整篇文章容易得多,也效率得多。 A few other points to keep in mind as you read and evaluate papers: 在阅读和评价文献时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 Make sure the ideas described really worked (as opposed to just being theoretically valid, or tested on a few toy examples). 1. 确保文中的想法确切实际。(而不是仅仅理论上正确,或者仅仅做了几个简单的测试) 2. Try to get past buzzwords: they may sound good, but not mean much. Is there substance and an interesting idea underneath the jargon? 2. 别管那些(恶心的)专业词汇(那些作者生掰硬造出来的词):他们看上去深奥,但实际上意思肤浅。(只需要想一想)在这些专业词汇的背后,是否有确凿的证据和有趣的想法。 3. To really understand a paper, 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s for the problem posed, the choices made in finding a solution, the assumptions behind the solution, whether the assumptions are realistic and whether they can be removed without invalidating the approach,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what was actually accomplished or implemented, the validity (or lack thereof) of the 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s or empirical demonstrations, and the potential for extending and scaling the algorithm up. 3. 要想真正理解一篇文章,你得知道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针对什么问题,寻求答案时做了何种选择,结论背后存在何种假设,这种假设是否现实,如果没能让方法无效(字面意思如此,我确实没有理解这句),他们是否可以被剔除,这项研究的未来方向是什么,哪些确实已经达到了,理论解释或者实际实验是否可信,这种算法扩展的潜力大小等等。 Keep the papers you read filed away so you can find them again later, and set up an online bibliography (BibTeX is a popular format, but anything consistent will do). I find it useful to add extra fields for keywords, the location of the paper (if you borrowed the reference from the library or a friend), and a short summary of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papers. This bibliography will be useful for later reference, for writing your dissertation, and for sharing with other graduate students (and eventually, perhaps, advisees). 管理好你读过的文献,建立参考文献集,以备日后查找。建立一个在线的参考文献集( BibTex 是很流行的格式,但不管是啥能用就成)。我发现给 bib 添加一些属性非常有用,诸如关键字,借阅的地点(比如从哪个图书馆,哪个朋友),对非常感兴趣的文章做的小结。这个参考文献集在日后你写论文的时候将会非常有用。甚至将来可以提供给其他研究生使用。(最终的最终,是对给你指导的学生的财富。)(哈哈哈,终于当上导师了。)(这段如果看不懂,请查询 BibTex 的作用用法等。如果有时间,我希望能写一篇简短的介绍,和入门的用法,供大家参考。) (If you can not understand this paragraph, please wiki or google the keyword BibTex. I wish I could write something introduction or preliminary tutorial about it. Of course, in Chinese.)
个人分类: 祝君成功|16498 次阅读|4 个评论
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和建议
liugc 2010-2-11 10:00
一、 理念是温总理的那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二、 方法以主观教育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观点和方法,实行阶段目标制。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主观引导常给他们说老师好不如自己好;制度好不如人好,要求他们自觉努力学习和专研。 2、方法和技巧引导概括地说,要求他们:在阅读中开阔眼见;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观测中提高洞察能力;在思考中提出创新;在作图中提高表达技巧;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在进步中提升自己的位置。三、 建议在招生考试或面试中,增加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内容;在培养过程中,增加学生德育方面的考核。在考核评定中,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不要过多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来教教博导如何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wangxh 2010-1-18 23:46
昨天听说的,一个年青教师,去年刚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到某校。今年由于申请到一个国家级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职称改聘低职高聘,由讲师升任副教授,并指定为 博导 全乱套了! 更荒唐的该 博导 是教物理的,该校至今没有物理专业本科生,也就是说该 博导 还未指导过本科毕业论文,其 博导 挂在 材料学博士点 。学校荒唐点儿也就算了,但另 一位老师 遇到大麻烦了,这个 博导 招的博士竟然要考某一门 材料课程 ,而 这位老师 就是该科目的出题组长呀 秋风、秋雨、愁煞人 啊! 【注】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被捕后经三次过堂审讯,她未作任何口供,仅挥毫书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这七个字,是秋瑾引用清代诗人陶澹如的诗句。全诗为: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 ,寒宵独坐心如捣。
个人分类: 社会|1082 次阅读|6 个评论
研究生导师,做还是不做?
boxcar 2009-12-3 17:57
科学网的首席博主(点击率位列总排行榜首位)王鸿飞老师日前撰文介绍了他在国外接触过的某牛人不做研究生导师的理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612 ),让我等了解到了大牛对待指导研究生问题的看法。 下面我就先说说做研究生导师(在中国)的理由。 先说几条大家普遍认同要做研究生导师的理由: 1、在中国做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具有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等以上)或者至少要有博士学位(某些高校目前允许拥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担任硕士生导师),多少算是所说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果是博士生导师,说起来更有面子,算是比寻常的同级职称的人多个头衔,更别说有时在还能有更多的待遇和收入,所以老师们通常是喜欢做研究生导师的。 2、当了研究生导师,自然就可以带研究生了,也就有了可以指挥运用的手下弟子,不但科研上有了具体干活的人,而且原来在工作中的一些琐事(实验器材订货、报账以及)尽可由他们去办,可以清闲许多,自然乐此不疲。 3、当了研究生导师,每年招收若干研究生,则可以做更多的科研工作,比原来自己亲自干活更有效率,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人多力量就是大,出的数据和成果自然就多,在现下这种经常被考核的年代里,成果多自然是大大的好事,所以学校里面的老师都愿意做研究生导师,而且都愿意多招学生,招好学生,多招好学生,似乎多多益善。 下面再看看会让老师不想做研究生导师的理由: 1、如今的学生真的很难带。这个我不必多说,前面早有刘进平老师所写的《 一位年轻导师对研究生的血泪控诉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130 )。很多研究生素质确实不高,既没有慧根灵气,又极度缺乏对科研的热情和干劲儿,这种学生带着费劲,自然会颇让导师伤心和忧心,所以不带也罢。 2、如今的学生也很让一些导师害怕(有被吃怕了的),请见张少雄老师的博文《 吃研究生的教师与吃教师的研究生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103 )。有些导师的思想和成果居然不经意间被学生吃掉甚至不吐骨头,怎不让老师心寒? 3、做导师其实压力挺大。因为现在连可不可以训学生都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了,请看陈安老师的博文《 导师可不可以训学生?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028 )。如果导师不小心狠狠地训了某个学生,那么是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的,想想看,如果学生上网去闹、到学校去告甚至干脆来个自杀秀可都不是闹着玩的。 4、导师要为学生的学术行为背书。如果学生捅了娄子,出了学术不端事件,(普通的)导师必须承担责任。(当然这条对大牛未必适用)这方面的例子就不举了。 以上7条,都是一个老师做不做研究生导师时应该明白的。那么若要是问我自己要做不做研究生导师,我的答案是当然要做,而且要努力做好,争取做到让学生拥护,单位满意和社会放心。因为我不是牛人,境界也不高,所以和那些或许并不聪明的学生差距没那么大,尚能容忍他们的笨拙(虽然也经常为此训学生),学生虽然可能对科研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兴趣,我却总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争取帮他们树立信心和培养兴趣,通过多些接触和指导多少解决些问题。 关于我个人如何做研究生导师这个问题,我曾在以前的一系列博文中有所阐述: 1、 不牛的人如何做导师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126 ) 2、 二年制硕士如何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644 ) 3、 事在人为,何须控诉?也来说说带研究生的事儿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253 )
个人分类: 教育|7478 次阅读|6 个评论
二年制硕士如何带
boxcar 2009-10-9 08:16
本篇博文的原文是作为科学网博客文章《二年制硕士促生研究生博士化》的回帖发在科学网上,曾收入我自己的新浪网博客,题目改为二年制硕士如何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83rn.html )。刚才看了王宝山老师的博文 要课题的研究生,给课题的导师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602 ) 发现原文中还缺少课题方面的充分说明,于是加了一段,重新发在科学网上。 实话实说,3年制的学生和2年制的我都带过,不见得2年制一定很弱,3年制就一定强,决定性的因素是导师对研究进度的安排、学生的工作态度和选题的合理性。如果进度安排合理,可以通过提前下实验室提早研究生初级训练(入门)的时间,通过严格任务的时间节点要求和对学生的管理强化工作效率,通过选定高度可行的课题和加强研究过程中的指导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这些措施是可以保证学生在仅仅读2年研究生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训练并取得较好的成果的。当然,前提是学生的心思在读研究生上,而不是整天盘算着考外语出国、干家教或者兼职赚钱或者找对象,而导师也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带研究生上,而非一天到晚琢磨当官、跑项目、开公司赚钱或者其他难以拿到桌面上说的事情上。 我们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学制基本是2年制,前8个月上课,但实际春季学期开学(3月初)就已经可以下实验室了,这时我一般安排1年级学生跟前面的师兄师姐们学习一下样品制备、处理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让他们给前辈学长当学徒工,在帮助别人做一些具体的实验辅助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并逐步了解自己研究课题有关的知识;到5月毕业生开始写论文时,他们的课程也结束了,这时会根据毕业生的工作进展情况,确定1年级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者是直接延续发展,或者在新发现的题目上开展工作,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样的选题风险小、可行性高,论文的效果也会很好。一般学生在5月到10月要努力工作,拿出比较象样的结果(成熟的课题),甚至撰写出第一篇文章,如果课题是全新的,至少要有个初步的结论,这样学生在10月~12月的找工作和考博与论文工作之间冲突较少。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完善研究成果,其中的许多工作是可以在下届师弟师妹们的帮助下完成的。 前面段落已经说到了一种2年制硕士生论文选题的一种方式,那就是上下届连贯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不打算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可能需要确定新的课题。我个人通常不采取学生一下实验室就让他们自己去找新课题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有一个固有的缺陷,那就是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太高了。我自己读硕士阶段曾经在正式开始参与实验工作之前通过大量的查阅文献自己找过课题,在用了1个半月时间、把当时图书馆里近15年的CA查了个遍、找到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原文浏览了一个遍之后,手写了一份长达17页半洋洋万言的开题报告,写了份很有内容的研究计划,但下实验室后,发现只有其中的半页多是当时的实验室条件能做的,其他部分几乎是空想。从本科学习成绩看,当时我绝对不是同届同专业8名同学中天分最好、素质最高的(素质最高的几个在忙着考托福和GRE搞出国),但却是做科研最早(大二暑假开始下实验室)和开题调研最认真的,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课题是有点儿找多了,在当时那种不了解具体的实验条件情况下就比较盲目地寻找课题,可能找到的是没条件做的课题。 当然,现在的实验条件和文献资源要比十几年前好许多倍了,也许找到课题而做不了的情况虽然还有,已经没那么困难了,但也绝对没发达到啥都能做的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是没法避免一些理论上的或实验技术上的障碍横在研究生和导师的面前难以逾越,所以对课题的可行性把握仍很重要。确定研究生课题可行性(这个对不同的学生还不一样)的办法之一就是让新生在没有明确课题要求的阶段就介入科研,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提升能力、熟悉环境和资源,同时导师和师兄师姐可以评价新生的实际能力和特长,学徒期满后,根据其特点先确定一个近期的、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题目,在完成这个短期课题的过程中,能力强、开窍快的学生自己就会找到以后一年做的课题并逐渐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即使能力稍差的学生,也不会一直迷茫下去。课题的确定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急不得,导师也恼不得。当然,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案,适用性有限,可能仅限于我这种胸无大志的BN导师和出身卑微的BN学生所做的低水平研究工作,一些最具创新性的课题应该另有更好的方式。 我的这种模式实际使用效果很不错,许多学生能在硕士期间发表至少一篇有些水平(SCI检索)的文章(虽然这不作为硕士论文的绝对标准和决定性因素),这在那些名门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留在本校读研当然不成问题,但像我们这样以诸多考研专业户大学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课题组还是很值得我们欣 慰的。
个人分类: 教育|9977 次阅读|5 个评论
导师的风向(中断或巡查式)和学生的风帆-- 研教散记(2)-
tangchangjie 2009-8-4 09:50
从控制方式的角度考察研究生指导,有三种模式: (1) 中断式 ,(2) 巡查式 , (3) 前两种的复合方式。 直观地,中断式可比 喻为 君王上朝时“有事奏本,无事散朝”。边关的敌情或国内的祥瑞事件( event )都会打断君王主控的思绪。计算机科学中,称此类“奏本”为中断请求 (interrupt request) ;系统调用预案程序处理之后,又回到主控思绪。 中断式指导研究生的算法大致可描述如下 while ( not stop ) { For each interrupt request call predefined process routine; Do teacher’s main process ; } 这种指导方法适合作基础研究 ; 这种方式下,学生压力小,自由度大,思路活跃。管得好,能出大成果,管得不好,会消极怠工; 巡查式管理研究生,像甲流感期间的幼儿园阿姨,挨个儿问感觉怎样,进展如何。 这种方式指导研究生的算法大致可描述如下 For ( i=1 i total; i++) { ask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 What are you doing today ? } 这种方法会给学生较大的压力 有督促、检查、推动的作用,适合管理开发项目;研究生有时会背地说这个老闆很 push ; 第 3 种是前两种方法的复合,复合时可以不同的加权因子,从而有形形色色的方式。 不管是否喜欢,这些模式都客观地存在,存在于国内外的大学中和科研机构中。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中,统计意义上,研究生属于弱势或受支配的一方;奥运会帆板赛中, 选手不能改变风向, 却能调整风帆。 在中断管理方式下, 研究生应该多发出中断,多思考, 多提问;看到实验室该添某种设备,有了一个合理化建议,想到一个科研的 idea ,想到一个新的计算方法,都是发出“中断请求”的时机,中断能为科研出力,中断能实施项目突破,中断 能为 老师减压分忧,(说实话,老师受到的压力大得多,项目、经费、论文、评奖、职称 ,… )学生多发中断则多受指导,多受益。 想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是不错的想法;但这里的“人”是指“他人”, 老师不是“他人 ” 而是自己人,可以先发个中断请求,鸣给老师听听。 在巡查方式下,研究生应雷厉风行,当天事当天完,案无隔夜公文 , 甚至预测下一步将要做的任务,提前准备,这样受到的 Push 比较少,然后,就有好心情,有时间来考虑好的 Idea, 好的方案,必要时主动发出中断请求 点此回此搏主顶层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7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代学生修改论文
热度 1 wangxh 2009-6-26 18:27
那天看到《 一位年轻导师对研究生的血泪控诉 》博文,产生一些想法,于是写了《学生是需要培养的,不是被导师雇用的》一文。 今天科学网首页出现《 一个导师对本科生的深深道歉 》一文,结合刚刚过去的今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也产生一些想法,于是造出本文。(但此文现在已经被博主删除,故在此不便透露作者的名字。但鄙人有一个毛病,遇到喜欢的文章,愿意保存到电脑里。)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现在的学生难教,或因独生子女,或因高校扩招。但究其根由,还是我们教师没尽到应尽的责任。可能有的教师感到委屈,但是无论如何学生教育成现在的样子,教师的确难脱干系。 (本人无意冒犯他人,只是就事论事阐述一下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就拿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来说, 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亲自替学生修改论文”! 我们的 某些学生之所以如此“没有出息”,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不负责任 。鄙人认为,替学生修改论文一点儿也不能说明一个教师是否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在误人子弟,因为教师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这相当于结课考试(不是作业,作业教师可以并且应该修改),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一些学生不及格,教师可以自己补充一下答案使其通过考试吗?形式虽然不同,但道理完全相同。毕业论文也是应该客观反映学生水平的,如果教师替学生修改论文,这还算学生自己的论文吗 ? “ 整个论文一字不改的人 ”不一定不是好导师,而替学生修改论文的教师不一定是好导师 。 现在许多老师替学生修改论文,而鄙人从来不替学生修改一个字!但是学生在不断的“逼迫”下,每每能造出比较合格的论文,当然也不乏校优秀论文。 当然恰如其分的指导是一定的:例如,章或节的“小结”就相当于中学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段落大意”;摘要就相当于课文的“中心思想”;写得不错地方以蓝色标记啊,写得差或应该删除的段落抹红啊,或者加个批准什么的;上下标怎么弄啊,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何编辑啊,甚至顺便透露一点儿 word 使用技巧,等等等等,反正只要鼠标一动即可完成。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再一遍不行就又再一遍,反正“站着说话不腰疼”,动动嘴皮子也累不到哪去 !当然有的学生也想“耍耍臭无赖”什么的——“老师,我实在水平太低,实在不会写,你帮帮我吧,我求您啦!”答曰:“实在不好意思,我绝对不能替你写作业。如果你确实认为自己不行,那就留下再做一次毕业论文吧,我还可以带你。” 不用说本科毕业论文一字不替学生修改,就是研究生论文也是一字不改。( 发表的论文另当别论! 这是合作编写的,要是一字不改怎么好意思把名字署上呢?发表的论文也是“逼迫”研究生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有个学生为了表示“无声的抗议”,竟然自己在论文电子稿文件名后加上版本号,竟然加到“修 48 ”!如图所示) 在教师不断逼迫下,学生最终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毕业论文拿出来的时候,那种自豪的神气是难以言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指导教师真正负责任,学生肯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一点点,一段段,一节节,毕业论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出来,就像“ 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总之,鄙人指导学生论文的招数是: 教、训、哄、骗、吓、拍、踢 等等。用一位学生的话就是威逼利诱!学生同样找机会“收拾”鄙人,有一次带生产实习,顺便到附近有山有水的XXXX沟游玩,这帮无法无天的徒弟竟然搞了鄙人一个落汤鸡般!鄙人与他们的父母一般大,甚至比有些父母还大,有的学生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光天化日之下像对哥们儿一样喊“慧哥,请你吃拉面呀?”——“不去,哪次你们请客不是我掏钱儿?”今天照毕业照,有人竟然在全学院老师和毕业生面前拍着我的肩膀说道:“慧哥,跟我来张合影!”——“好啊,不过收取景费,每次2元”引来一片O(∩_∩)O哈!哈......为师如此,实乃人生之快载,夫复何求? 按: 这里藏龙卧虎,哪路尊神都有,怕无意伤害到他人,故 特别说明。 本文的目的是与趣味相投者交流指导学生论文心得,没有卖弄自己或贬低他人之意;况且自己的观点也不一定对,也没有什么值得卖弄之处。
个人分类: 教之道|5722 次阅读|6 个评论
怎样指导学生??
scichina 2009-6-17 22:04
每年的六月,是学生收获的季节,也是盘点老师成果的季节。这大家都知道,我也知道。但如何把一个学生指导成为一个有用的学生,我的确不知道。 可能很多老师面临与我相同的问题,因为在答辩过后,总有很多评委说那个学生很差,哪个学生不错;很差的不一定是导师没名气,学生也不一定比其他人苯。但总有些遗憾。怎样指导学生呢?我觉得要考虑到以下的因素,综合评价。 1 选题是导师参考的还是自己为主考虑的? 2 实验过程或者调查过程是否完整参与,并从中找到了一些以前没有预计的东西? 3 是否独立分析了问题并撰写了论文?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事在人为,何须“控诉”?——也来说说带研究生的事儿
boxcar 2009-6-5 19:35
刚才看了刘进平老师的博文《 一位年轻导师对研究生的血泪控诉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130 ),作为一名还算年轻的研究生导师,虽然带研究生7年以来在肚子里积累的苦水也不少,但却也不敢轻言控诉,只想谈谈自己的感想。 我觉得带研究生(包括本科毕业生)这事儿完全事在人为,成不足大喜,败也莫过度伤心,还是心态平和地面对现实,遇到问题具体分析,遇到困难设法克服吧。 作为导师,既不要瞧不起那些不知名的小学校甚至考研专业户学校来的学生,也不要对所谓名牌大学的学生寄托过分的期望。导师自己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招进来的学生基础和能力如何,然后先给他一个(或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去做,不要怕所安排的工作简单、水平低,先帮其树立信心和培养兴趣最要紧,先把活儿干起来很必要。其实能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只要其考研成绩没有太大水分)至少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带好学生的关键是让他去做哪些事情和先做哪些事情。以导师的经验判断学生肯定不能胜任的任务千万别派,因为派了也白派,否则结果只能证明学生的愚笨和导师不够明智;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可以派,但不是一开始就派,而是等他有了一定科研能力和信心之后再派,这样成功的把握会大些;学生很快就能顺利完成的任务可以先派,很快任务就胜利完成了,学生会对后面的工作更有信心,而在完成简单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在随着信心一起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切记力所能及永远好过力不从心,而更高的境界则是游刃有余。 我带过的学生中,出身好的不多,大部分都来自没啥名气的师范类院校,但他们当中能在硕士阶段出比较好的成果的并不少,如果可以暂时用发表SCI文章和申报发明专利作为评价标准的话,他们八成是有这个级别的成果的。这个勉强算得上的成功之关键还是师生共同的勤奋和努力,加上适合学生特点的选题和工作安排。因为学生出身寒门,他(或她)必须努力多投入、能吃苦才能做出点儿成绩来,此外别无捷径。当导师面对的是高考分数不高(记忆力可能较差)、本科基础也比较薄弱的研究生时,千万不能指望他们一上来就是科研的成手儿,而要立足于长期培养,必须有一个心理准备付出多倍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和指导这些学生,甚至是每天多掉几根头发、不惜早日聪明绝顶(我正在身体力行之)。当把学生带上了路,真的开了窍,自己知道了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好的成果还是可以期待的。这个过程对于好学生来讲可能用3个月到半年,对于差学生也许要半年到1年半,真的做到这个层次,有时从成果上表现出来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就已经不像开始那么大了,尽管在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方面的差异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能把差学生培养成好学生的导师是成功的导师,虽然其宏观表现有时比不得带着好学生的好导师们风光。但总还可以靠着实实在在的进步激励师生,让他们同时在收获成果的时候,也收获一些信心和希望。 其实现在的普通导师是很难再去要求学生基础有多好、水平有多高了,因为通常层次高的学校出来的学生的目标通常更高,结果是每个级别的学校或研究所的大宗生源只能是层次更低的学校或研究所,硕士阶段把他们培养到和学校的层次相当了,他们再往更高层次进发。 出身可能不错的年轻导师们作出这种血泪控诉并不奇怪,因为他们自己作研究生的阶段可能很优秀,因此对自己学生的期望值也会很高,这也许就是师生在代沟之外额外多出的智沟(智力能力差异)吧。但无论如何,出现这种血泪控诉还是让人感到有些夸张,因为导师如此控诉研究生似乎比更常见的研究生控诉导师更雷人!
个人分类: 教育|7340 次阅读|7 个评论
做梦还在审基金
xiegming 2009-5-21 10:14
昨天晚上工作到1点,评议了几份基金申请书,比较累人。虽然研究大方向上自己比较熟悉,但是具体到每个申请者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对各种事物的命名不统一,一些名词的含义和用法也不统一,所以每看一篇都需要从一个论证体系切换到另一个论证体系,很是费力。 后来睡了以后居然梦到还在看申请书,满眼各种名词,看到后面,似乎想和自己的申请书比较一下,于是就出现了自己的申请书,可是怎么读起来像文学作品,一点学术的严肃性都没有,于是有些着急,怎么写成这个样子了。醒了以后感觉怪怪的,仔细想想自己的申请书,应该不是梦中的样子,这才有些踏实了。 大部分都是青年基金,申请人都比较年轻。同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还是能够感觉出水平的差异。有人写了快30页,也有人只写了13页。有排版的问题,但主要还是论证程度的差异。不能说写得长就是写得好,写得短就是不认真。但是,如果技术路线和可行性分析只是泛泛的几句话,根本没有说到一定的实现细节,怎么能让人信服你真的认真思考了,真的能做出来呢?有的人根本没有按照提纲写,一些必要内容根本没有涉及,这个有些太不认真了。 还有人还是在对旧问题用旧方法在做,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新意,申请者或者对基金的支持方向没有理解透彻,或者确实是没有想到新的点子。 有一个申请者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发表了若干国际期刊论文,但是申请书写得非常草率,并且没有和原有工作紧密融合。既然要做相同的方向,如果能够把要做的和已经做的自然融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申请书。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明显感觉到申请者的导师做了很好的指导。申请书写得非常规范,虽然工作基础没有前一个那么出色,但是问题论证得非常系统,有理有据,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很难挑出毛病。 申请青年基金,基本上都是博士刚毕业不久,或者正在读博士。作为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新人,应该多向自己的导师讨教科研中的各种事情。导师的宝贵经验可以让你少走好多弯路。同时导师方面也应该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不只是为了毕业发表几篇文章。 通过评审别人的申请书,其实自己的收获也是很大,最主要是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观点和想法,对自己的科研也有促进作用。昨天只是看了一小部分,明天接着看。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8963 次阅读|9 个评论
指导学生让我深感压力
xiegming 2009-4-8 23:12
学生真的不能太多,否则肯定指导不过来,这是我目前的感受。 以前总希望学生越多越好,因为原来学生很少。现在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有10多个学生了。 虽然博士生只有3个,剩下的都是硕士生,并且其中有三个强军的学生,但是我已经开始感觉到指导的压力。 时间和精力感觉不是那么够用了。 学生好不容易考进来了,结果遇到一个不合格的导师,那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作为导师,责任重大。 现在虽然建立了一些指导机制,但是感觉和学生多面对面的交流时间还是不够,而这种交流往往是最有效的。 怎么能够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看来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了。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努力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深感自己还有多方面需要提高。自己的水平都不行,如何指导学生啊?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27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今天还是把论文修改了,投了
xiegming 2009-3-7 15:17
毕竟这个会议是头一次在国内开,是我们领域的顶级会议,交流机会非常难得,我非常希望让学生能够去成。 距离截止时间还有不到一个小时,我终于弄出了一个样子,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是至少是可以投稿了。如果不投,机会是一点都没有。 我也似乎冷静了许多,想想这和我头一次独立指导博士生有很大关系,自己的压力蛮大的,太想做好了,但是经验还是不足。 或许这就是正常的成长的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抛弃,不放弃。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4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博士生写的论文把我搞崩溃了
xiegming 2009-3-7 02:53
现在是凌晨三点。 本来想熬夜把一个学生的论文修改,明天好投一个会议。 可是改着改着,我要崩溃了。 学生犯了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错误,我都欲哭无泪了。 我必须写点文字,把情绪释放一下。 我甚至想我一直花那么大的心血是否值得,或许真是我的指导有问题。 文章不改了,但是今夜肯定无眠。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9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女学生的指导问题
xiegming 2009-2-13 10:08
一个同事不招女生,当然没有公开说过,只不过在招生时自己执行而已。 我虽然觉得招女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实际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1女孩子比较脆弱,容易情绪化。曾经把一个女学生说哭两次,只是说,或者说批评,也没有当着其他人。我个人认为我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时候还是非常从对方的角度着想的。因为自己也从学生身份经历过,理解学生的处境。可是没想到说着说着就看见她眼泪下来了。弄得我不知道该如何继续。 2女孩子不敢随意安排工作,担心安全问题。一个是晚上来实验室工作的问题。我们实验室部在校园内,而宿舍在校园内,学生来实验室都要经过一个可怕的北大东门路口。这个路口最近由于出了严重交通事故,终于信号灯优先考虑了行人的权利,有一个时段禁止所有机动车行驶,而让行人走。可是晚上路上行人也很少,我还是挺担心学生的安全。另一个是很多活,比如出差,买东西等,让一个男生去没有问题,可是让女生去做就要考虑考虑了。 3女孩子的毕业后发展。读完博士,即使是一口气读下来,也快到30岁了,女孩子更多地要考虑组成家庭和生小孩的问题。有了家庭,就要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有个侧重。感觉很多学生没有考虑得很清楚。我一般期望学生的眼光要放得长远一点,把现在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结合起来考虑,把长远的目标落实到今天该做的具体事情上。这样学生的思路清楚了,做起事情来容易把握轻重缓急,不会稀里糊涂。对于男生似乎好帮他做这个分析,并建立一个规划。但是对于女生,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她自己也没有想清楚,不确定的因素也太多。 当然女学生也不是都不行,实验室也有不少女生成为科研主力。好学生应该不分男女。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985 次阅读|3 个评论
看到博导之最,有感!
xiegming 2009-1-4 00:24
有些有同感,有些不同。 1, 博导最关心的:申报基金,横向项目、专利及SCI文章,总之就一个字钱。 目前就我们这种副教授兼博导,绝对是这种状况, 2, 博导最担心的:招不到博士生。{现在读博士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开始理性思考 啦,从年龄、婚姻、家庭经济状况、就业前景等综合考虑,而不象以前盲目追求高学历}。 当然,也有一部分高校教师想读在职博士,但是博导们不想招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干不了 什么活,经常不在学校,所以要想把在职的博士生变成免费打工崽,难呀!} 我最担心招不到好学生,现在名额很紧,自己又不是所谓大牛,肯定不是学生的优先选择。 3, 博导最舍不得博士生毕业,尤其是优秀的博士。 刚刚开始带学生,还没有这个感觉 4, 博导最不希望研究生找他谈毕业答辩的事。 我倒是希望 5, 博导最拿手的绝招:你想不想毕业??? 这个还真说过,不过是和硕士生说的,一般我都问你想不想顺利毕业? 6, 博导最佳的身份:象牙塔里的监工。 我和每个学生都说希望不要变成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但是有时候真要督促他们。 7, 博导最得意的:拿个notebook+PPT到处忽悠。 这个和我无关,忽悠没用。 8, 博导最不想做,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上课。 这个我很矛盾,一方面想上课,吸引更多的好本科生,一方面不想上课,确实要花费很多精力。 下个学期我有三门课。 9, 博导最幻想的事:没有星期六星期日、没有暑寒假,那该多好。 现在我的想法相反,多放假吧,让我心安理得照顾孩子。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1666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导师,你做得够好了吗?
pony911 2008-12-27 14:01
自从做了研究生导师,尤其是这两年在实验室中接触到越来越多,各种特点的同学,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和自己一样的小老师成长为硕导、博导,经常会发现和感觉到,我们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给予同学们指导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学习和实践,真正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经常会在忙碌一天后,问自己:作为导师,你做的够好了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780 ,另一篇从导师的角度看导师的博文) 以下文字摘自科学网 唐凌峰的博客。发表于2008-11-3。感觉他作为一个研究生确实思考了很多为师之道,也为我们这些研究生导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么我想,作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工作环境中成长的青年学生,应该有自己对导师的共性要求和个性要求。烦请各位同学,在唐同学的启发下,谈谈自己对导师的希望和要求。 假如我是导师,我招收的学生要一半以上都不是学医的,他们来自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假如我是导师,我一定不要那些考分很高却不热爱科研的学生。如果有非常热爱科研但却考分低的学生,我也会破格录取,如果所有报考的学生都不热爱科研,我宁愿不招。 假如我是导师,我会教学生学会反对我的意见,他们应该知道不应该迷信任何的权威,除了我,还有教材和其他的权威。他们应该学会批判性的继承,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学生才能够超越自己的老师。 假如我是导师,我要从科研经费中拨出足够的钱保证学生不为日常生活开销发愁,他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研究上,这个补助的总额在国内硕士应该达到 1500-2000 每月,博士应该达到 2000-3000 每月。 假如我是导师,我会要求学生能够提出很多的问题来。没有问题便没有科研,提出问题的质和量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科研潜力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时没有任何疑问,这样的学生最终不会在科学上有所成就。 假如我是导师,我不会直接指定课题给学生,而是将学生的兴趣和我的兴趣结合起来确定课题,例如我提出几个课题由学生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学生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我确定一个,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 假如我是导师,我会要求他们广泛地阅读科学家传记。从这些传记中,他们应该发现科学家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他们也应该阅读别人写的科研经验教训,博采众长。 假如我是导师,当学生问我问题时,有些问题我会坦率的承认我不知道,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我会要求他们首先具备自学能力,而不是所有的问题 都向 老师学习。 假如我是导师,我会告诉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不要把自己的知识局限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里。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一个先博,后专,然后再博,再专的无限循环过程。关注一下那些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书籍、讲座,也许就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产生科研的突破。 假如我是导师,在学生介绍文献时,我一定要求他们评价作者所用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让他们阐述假如是自己设计试验解决这个问题时会怎样设计,可否设计出更好的方法。 (本文为自己对于研究生教学的不成熟看法,尚待完善。未完,待续 假如你是导师,你希望......
个人分类: 文摘|376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