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哥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游子归来:三十年如一梦
热度 29 xin 2017-2-1 08:55
大年初三晚上九点四十,我在办公室收拾好办公桌,穿过幽暗的楼道,便乘坐电梯下楼回家。寒假,校园里冷清无人,空气有点冷。我突然被一个 拉着行李箱的女人 ,叫停下来。她问我:林大南门是不是直走,打车好打不。如果走去北京语言大学,怎么走?是不是直走? 我看她,拉着行李,急匆匆的跨过原本种冬青的花池,来问我,想必内心着急。我说直走就是南门,很好打车。如果走过去也容易,但路有点曲折,你走过去容易迷糊。我比较熟悉路,这条路我至少走过五百次。大致需要过天桥,穿小区,走巷子,但还不容易说清。时候有点晚了,她可能也不好问路。我说我可以带她步行过去,大约一公里、十分钟的路程。她欣然应允,我便领路带她到北语,目的地是:理发店和收取快递的十字路。 路上聊天得知,她1982-1986年在北林园林学院读书,由此推知她应该五十三四岁了吧。她额头前头发花白,带着深色眼镜,似乎青春未老,但容颜已逝。她本科毕业后,1986年赴美去 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 ,攻读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和另一个专业的双硕士。然后,又去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读工商管理硕士。在纽约工作生活三十年,2016年因一些事要处理回国。她说在美国做一些事,回国处理一些事,但具体没说什么事,表达的都比较模糊,都不得而知。 她老家就是北京,父亲江苏人,母亲山东青岛人。母亲的父亲是山东潍坊昌邑人。根据她住在北语家属院,想必她父母,至少有一个是北语的教授吧。她今晚原本去看望林大园林学院陈晓阳先生,可惜,陈先生休息的早,她没能见成,一箱子的水果,只能拉回来了。她读书的时候,陈先生特器重她。她出国前,陈先生郑重告诉她: 去美国如果结婚的话,一定要是因为爱情结婚。 不知赴美三十年,她是否收获了完美的爱情和婚姻,看她独自一人回国,似乎情况不妙。 她还提到,读书的时候,她是林大 女子篮球队 的队员。现在园林学院的李雄院长,也是新科副校长,是从省篮球队考大学考到林大来的。当时,还经常教她们打篮球的一些技巧。她还提了很多人的名字,我一概不知,没有一个认识的。我提了园林学院出来的张启翔校长,她竟然也不认识,不知道。看来,她对林大知道的已经很少,甚至都不知道有水保学院。 三十年,一座大学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她在北林学园林,去美国宾大读的园林,后来到哥大转到财经。我说她读的大学真好,专业也都很好,她用英语说她只是幸运而已。我为她没有继续做园林的事而惋惜,说她如果赴美获得学位回国留校,理应多年前就是教授。过去三十年,刚好踏上祖国经济腾飞、城市化进程加快,各个城市都在做各种绿化,应该非常有钱。 我说林大园林学院的风景园林现在很火、很难考取。她说当时她考的时候,全国只有同济和林大招收园林专业学生,林大园林是从清华分出来的,名声很大。考试的时候,需要考画画,当时会的极少, 一千才能考上一个 。当时,仿佛昨日荣光再现。她后来,读的大学和专业,还是那么高端,她真是个才女啊。 我推测,她在美国做财经,她回国似乎也从事财经的事情。她说了国内做财经的一串人的名字,我竟然一个都不知道。我说,我只关心我的专业,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她开始感觉有一些差异,甚至有一些惋惜。几秒种后,她说,不知道也好,说道: 他们现在都不是好人,以前都是很好的人。 我心想,赚钱搞经济,人心大变,都可理解,毕竟人的品行随着社会环境和所从事的事情而变化。 一公里 的路,很快就走完了。送到她要去的十字路口,停下来,我看她聊的很有热情,再站在哪儿聊了几分钟。 虽然意犹未尽,但街头起了寒冷的风,因此,我果断中断了谈话。 我们就此告别了。她还嘱咐让我小心,注意人身安全。临走的时候,我想问她要个联系方式,以后推荐学生去美国读研究生用,甚至还想到,是不是女儿长大了以后让她联系去宾大读建筑。但又怕唐突,就放弃了这个鲁莽的想法。 三十年,风华正茂的少年,现如今,却成了花白头发的老人。三十年,故乡成了异乡,北京变了模样。她已经找不清路,虽然,还记得方向。 我从她身上感到造物弄人,世事难料,时光易逝。我在北平的寒冬里,顶着风,大步流星,穿过黑洞洞的小区。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记,匆匆行文以记之,初步成文。 早晨醒来,旧文重读,修改润色一番,便有现稿。交流一刻钟,修改半小时,行文一千字,读来盘根错节,细腻感人。 哀叹青春易逝,感怀人生如梦。
9577 次阅读|68 个评论
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旧文重贴】
热度 11 hongfei 2015-1-31 17:35
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旧文重贴】 2015.01.31 近日闻科大清华二位校长高升,两校校友一片欢腾。 两位校长中一位是我母校的学长、同行和同事,一位是家庭密友曾经的博士导师,对他们的升迁自然感到高兴。不过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的一篇博文《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那是关于我的另一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校长的陈年往事。 现旧文重贴,让有兴趣的朋友们再嚼一次嚼过的甘蔗皮。 《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996.html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佬的私立大学的大学校长,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公立大学的校长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前者是非营利机构的CEO,后者本来就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或者党的高级干部。 拜托大家千万不要想歪了。 **************************************************** 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 2007.3.31 前几天说了几句Eisenhower的好话,引来了些异议。现在要说一些有关Eisenhower的不好的话,题目就叫: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 白宫网页上Eisenhower的传略: http://www.whitehouse.gov/history/presidents/de34.html 维基百科上Eisenhower的较详细传略: http://en.wikipedia.org/wiki/Dwight_D._Eisenhower 第13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二战胜利后不久,Eisenhower解甲归田。1947年7月,哥伦比亚大学校董会推选Eisenhower出任该校第13任校长。 哥伦比亚的上一任校长是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Nicholas Murray Butler (1862-1947)。Butler从上大学开始,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工作了60年。他从1901年到1945年间任该校校长达44年之久,在教育和政界影响巨大,无愧为是伟大的教育家。 诺贝尔奖网站上Butler的传略: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31/butler-bio.html Butler于1945年83岁时宣布退休,校长职位一直由Frank Fackenthal代理,直到Eisenhower于1948年5月上任。Eisenhower于1952年11月4日当选美国总统后辞去校长职务,哥伦比亚大学校董会选举Grayson Kirk出任第14任校长。Kirk任校长一直到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后去职。 Eisenhower的全名是Dwight D. Eisenhower,有被人昵称为Ike。他在1952年竞选美国总统时的一个宣传口号叫做“I Like Ike”,家喻户晓。Ike有一个弟弟叫做Milton S. Eisenhower。Milton是一位成功的大学校长,曾经是Kansas State University(1943-50)、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50-56) 和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56-1967, and 1971-72) 等大学的校长。所以,Ike做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时,他弟弟已经做过5年大学校长,自己家里就是有内行指点的。 Milton S. Eisenhower传略: http://www.answers.com/topic/milton-s-eisenhower 维基百科上Milton S. Eisenhower的较详细传略: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lton_S._Eisenhower 可是,作哥伦比亚大学这种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所需要的才能和需要投入的精力,并不是一般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不够大的小学校可以比拟的。Ike显然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他似乎以为和西点军校或一般的乡下小学校一样,校长只要能让学生在体育比赛时高兴就行了。他可能对和学者们打交道,以及建设一流大学的高质量教授队伍没有太多概念。 而且,Eisenhower的其它活动也不允许他在学校花太多的功夫。在他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期间,他还从学校请假将近两年,任刚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总司令一职(1950.12-1952.5)。所以,Eisenhower在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职位上既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相应的能力,也没有时间去行使自己的大学校长职责。 Eisenhower校长任期的历史评价 二战以后是美国的各个重要的大学进行学术重建的黄金时代,Eisenhower在位哥大校长的几年中无所作为。他的任期被他的继任Kirk评价为: 对哥伦比亚大学来说,是在Eisenhower任校长期间失去了抓住战后新的学术脉搏的机会。(For Columbia, the Eisenhower presidency was a lost opportunity to catch the new beat of postwar academe.) 事实正是这样。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靠吃自己的老本还能保持自己在各方面的影响。但在70年代和80年代,整个学校的的影响滑至谷底,居然学校排名从原先的前三名,跌倒20多名。从80年代末才开始好转,逐步升回10名左右。因为学校教授队伍的建设,其效果一般要在十几年到三十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说Eisenhower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糟糕的大学校长选择,一点也不为过。 1904年,当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Butler在给当时的美国总统Theodore Roosevelt的信中说: “Nothing injures a University so much as to give the University itself and the public reason to believe that President looks upon his position as a stepping stone to political office.” 即: “没有任何对大学的伤害,会超过给予大学和公众以理由相信校长职位只是被当作进入政界和官场的垫脚石。” 当时刚任哥大校长三年的Butler以此理由拒绝了到Roosevelt的政府中任职。Butler从此专心做他的校长,历时44年,护航哥伦比亚大学进入了它最黄金的发展时期。 在2004年哥伦比亚大学250周年校庆时,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历史学教授Robert A. McCaughey撰写的从1754-2004年间的校史Stand Columbia。其中第12章的一节题为“Life with Ike”,专门叙述了Eisenhower任校长这一段历史。上面的Butler的话就是出自本章开头。 Amazon上Stand Columbia一书的资料见: http://www.amazon.com/Stand-Columbia-History-University-1754-2004/dp/0231130082 Eisenhower被哥大校董会选为校长,其原因很多。原因之一是Eisenhower无疑可疑增强哥大的国际影响和声誉;原因之二是为一直是军人的Eisenhower进入公职,即竞选美国总统,铺平道路。这样哥伦比亚大学的名声也将更响亮,真是一箭双雕的好主意,可惜被历史开了个玩笑,变成了弄巧反拙。 不管怎样,董事会选择Eisenhower做校长,都不是为了面对和解决学校内部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Eisenhower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这在2001年出版的Eisenhower at Columbia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和评价。但是,哥大大学内部的学术建设和长远发展,无疑是被忽略和牺牲了。所以,Eisenhower成为一个糟糕的大学校长,应该说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董事会)的责任,还不能说完全是Eisenhower自己的责任。但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至少是在做人上不够尽责。 Amazon上Eisenhower at Columbia一书的资料: http://www.amazon.com/Eisenhower-at-Columbia-Travis-Jacobs/dp/0765800365 Eisenhower做总统,以“无为”而有名。以他的“无为”思想,去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是非常好的,这使得他可以以结束朝鲜战争而载入史册。后来Eisenhower在总结自己的8年总统任期时也不无自豪地宣称: “The United States never lost a soldier or a foot of ground in my administration. We kept the peace. People asked how it happened — by God, it didn’t just happen, I’ll tell you that.” 即: “美国在我的总统行政任期内没有损失过一个士兵和一寸土地。我们捍卫了和平。人们曾经问这是怎样做到的--我可以告诉你这一点,向毛主席保证,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注: by God, 即老天作证,用我们小时候的口头禅来讲,就是向毛主席保证。) 可是,作为一个大学校长需要的领导能力和学术建设能力,和做一国之主的当家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治大学可不是。 经验和教训 人们常说中国当代缺少真正的教育家。其原因很多,但在大学的管理体制上的政治化和行政化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 解放后我们的大学校长几乎都是政治和行政任命,任期也很短。正应了Butler的那句话,校长职位不过是政治和行政上的垫脚石而已。哪里还能有象Butler那样,或者其它伟大的中外教育家那样,一辈子或长期献身于一所大学的学术建设和发展的人?解放后唯一当校长时间最长的可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郭沫若和上海大学的钱伟长。 现在的中国的大学校长,更是和官员一样,有级别规定,有任期限制,还要教育部直接挑选和任命,换来换去象走马灯一样,没有人记得住。就算是找到Eisenhower这样了不起的人,蜻蜓点水一下,又到别处当官,并不以大学的内部发展和建设为自己最迫切的任务,哪里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教育家?而且,正如科大朱清时校长前几年抱怨的,大学校长连自己的副校长度没法选择,如何管理大学?因为,要改变一个大学和一个学院或系的面貌,没有十年以上系统和持续努力,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国内大学更热衷于排名和扩大外部影响,延请官员和院士兼职,这样可以在招生和争取资源上有所帮助,哪里有更多心思去进行长远的大学师资和文化建设? 历史告诉我们的是,纵使一所大学的实力有如40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那样强大,在学校校长选择上的失误,不能及时抓住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其对于大学的未来后果是致命的。 当然,哥伦比亚大学在战后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下坡路,原因并不仅仅象这样简单。不过,我们在反思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的未来的时候,是不是至少应该多体味一下Butler的关于大学校长的这句明言呢? “Nothing injures a University so much as to give the University itself and the public reason to believe that President looks upon his position as a stepping stone to political office.” 对大学校长来讲是如此,对大学教授和科学家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2467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美国七个月见闻
zllzll 2013-12-15 09:48
来美国已经7个月了,从最初的不适应到目前感觉稍好一些。也是经历了不少心路,下面随便就生活和科研谈点感受。 1). 纽约初印象: 刚到的时候会有一种身处异域的感觉。西式建筑,大多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美国人的建筑比较扎实,百年的屋子依然可以很好地使用和住人。相比之下中国的豆腐渣工程早就翻新N遍了。纽约人真是多种族,白人、黑人、墨西哥人、亚裔等都各有不少的比例。尤其是哥大校园里面,外来者的比重更大。刚来的时候,办了很多手续上的东西。美国的手续比新加坡要繁琐很多。新加坡都是“一号通”,但这里经常要弄好几个卡、好几个号什么。管理似乎更加繁琐复杂。这种复杂的程度跟中国有的一拼。纽约虽然说玩得地方不少,但我们一般也就每个周末就几个固定的地方买东西。另外,语言学习也确实是个长期的过程,虽然表面泛泛地交流还问题不大。但是词汇量不够,因此俚语什么的还是听不大懂。纽约上空飞行器很多,客机、直升机、武装直升机、飞艇、热气球等等非常多见,一不小心就说不定看成UFO了。纽约的警察装备很先进,但是能力还有待提高,不然犯罪率也不会如此遭诟病。 2). 名校的局限: 哥大作为250年历史的世界名校,自然会给人带来很多的期望。但是这个学校的规模确实还不算大,因此一些资源仿佛也有限制。比如至少化学系缺少一个公共开发性实验室这样,所以自己组里没有的仪器都得到处找别人家去用。有些学校自己没有的,还得跑校外。于是就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效率。哥大的好处网上都能查到,这里说的也就是从自身独特的环境出发所遇到的一些局限。 3). 科研的挑战: 美国人对待科研的态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仔细。从老板到学生,对待任何一个细节都很重视并且极力做到位。不过我倒觉得,仔细是好事,但是要从提高科研效率角度出发其实还是有方法可以讲究的。其次就是美国人普遍基础知识很扎实,这一点也确实很重要。本来做科研就是要求真务实,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就会有助于避免对实际课题的一知半解以致出纰漏等问题。另外就是我这儿遇到的老板想法比较多,想法多能够多指导人倒也是好事,只是有时候也容易把人牵着鼻子走。不过谁是谁非在科研成果出来之前都不好说,因此对于希望发好文章又多发文章的博后来讲会更加有挑战。观点一致并且有结果出来的时刻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来这儿更得不断努力才行,学东西和发文章都不能耽误。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5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涉嫌自我剽窃的哥大化学教授说:我错了
chemicalbond 2012-5-1 19:41
【认错也是一种美德;相反,有些人被揪出来了之后反而说,过洁世同嫌。有些莫名其妙。】 http://cen.acs.org/articles/90/web/2012/04/Breslow-Paper-JACS-Questioned.html UPDATE: On April 28 via e-mail, Breslow responded to CEN’s request for comment: “The Perspective was requested by the editor of JACS, and I decided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since I thought the work definitely deserved JACS publication,” Breslow wrote. “However, I had written two reviews before in other journals, so I was concerned to avoid self-plagiarism. I knew that figures should not be duplicated, so I redid them and, of course, used a new title and introduction, and a new sequence of presentation, but then I am afraid I fell in love with my own words previously used—after all it was the same material being discussed—and did not make enough effort to change them. “ I recognize that this was an error , and made it impossible for the journal to publish what I still believe was very important work answering a long-standing question. Apparently, many people had not read my previous reviews in journals with more specialized circulation, and wrote me favorably about the Perspective, seeing the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However, repetition of so much was certainly an error , so I understand why the Perspective needs to be withdrawn.”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2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