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一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5月6日与谈庆胜同游宁波天一阁及保国寺
热度 1 bhwangustc 2015-5-31 08:44
2015年5月6日 与中科大624校友 宁波大学谈庆胜教授 同游宁波天一阁及保国寺 甫到天一阁大门 与摄影师 万伯春 教授 (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宁波大学退休教授, 谈庆胜的挚友,特请来为我们照相 )
个人分类: 游山玩水|34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江南书城” 天一阁
热度 16 mdzhao 2014-5-29 11:01
宁波去了多少次都算不出来了,不可思议的是, 以前去宁波,大多匆匆来回,竟一直没有再访“天一阁”,算起来,上次还是在大学毕业那年去的。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自己潜意识里,访“天一阁”有点像朝圣似的,必须比较正式隆重。谁想这次去宁波,因为准备当天赶回杭州,车到得又比较早,入住饭店的话大概也就在房间休息了,没有住下,便拉了同伴去参观“天一阁”,只是仍不是那种 正式隆重的参观。 “天一阁 ”坐落在 宁波市月湖之西、宁静的天一街中,是一幢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设计精美的江南园林。 “天一阁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被誉为“江南书城” 。 大门入口,挂着“南国书城”的牌匾 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的塑像 范钦,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曾多地为官,爱书如命,嗜书成癖。他的宦迹遍及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悉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辞官时,他把搜集到的各种奇书都带了回来,藏于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后“东明草堂”已显空间不足,为使心爱所藏得到永久性的保护,范钦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前后,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这就是“天一阁”藏书楼。从天一阁的选址、定名到形制的确定,无不凝聚着范钦的用心良苦。藏书楼位于范氏故居之东,庋藏与起居不相毗连。楼前开凿水池,使其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 楼前 “天一池”,平时一泓清波平添三分美景,急时汲水灭火以保庋藏无恙。后范钦曾孙范光文更将藏书楼前的花园作了精心设计,使藏书楼成为江南独具风范的园林杰作。 天一阁的建筑形式对中国古代藏书楼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后来乾隆即仿天一阁形制,建造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澜、文宗七阁,用以贮藏《四库全书》。使天一阁在全国更享盛名。当时不仅仅有皇帝的下诏效法,在民间更有众多因仰慕而效仿的追随者。 范钦是一位兼收并蓄、兼综四部的藏书家,他不仅“喜收说经诸书”,尤其重视明朝当代文献的收藏。当时阁内储有藏书七万多卷,藏品具备五大特点:孤本多、抄本多、可与他本印证者多、明代文献多、碑帖多。天一阁收藏的科举录最为丰富,现存370种,其中90% 以上为孤本。地方志和科举录成为天一阁藏书中的双璧,在当时文士学子中颇有影响。这些文献是研究我国明代天文地理、农政水利、政制贡赋、民情风俗等的珍贵文献资料,亦可称为稀世珍宝,价值连城。清乾隆年间,因编修《四库全书》,乾隆诏谕天下各大藏书家踊跃献书。范氏家族会议研究决定,最终呈献641种,为当时全国私家藏书楼中的四个献书大户之一。其中95种书编入《四库全书》(该书共收古籍3460多种),另有381种编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合计476种;为诸家进呈之冠。 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为后辈制订了许多严格的阁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便是藏书楼的族规。范钦规定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一至三年内不得参加祭祖大典。这样就防止了书籍个人占有和书籍的分散流失。由于阁禁森严,也使许许多多想一登天一阁者望楼兴叹。范钦临终时,考虑到防止书籍分散的问题,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长子范大冲毅然决然继承了天一阁。为遵奉先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范大冲又为后辈制定了族规,曾拨出部分良田,用田租的收入保养藏书楼。 天一阁藏书原有七万余卷,虽管理严密,但还是难免多次偷盗、战乱等祸害,但自清乾隆年间开始,书籍开始陆续散失,到解放前仅存一万三千余卷,损失五分之四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宁波人民政府委派了专职干部加强了天一阁的管理工作。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五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天一阁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了藏书楼,整理周围环境。由于天一阁成了国家的一个藏书单位,宁波许多著名的藏书家也先后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绘画、碑帖等文物捐献给天一阁收藏。 都市中的古建筑,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照。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8576 次阅读|34 个评论
宁波半日游
热度 3 sunbaoxi 2012-4-21 18:47
宁波半日游
会议的大客车把我们搁在了宁波东站,离晚上的列车还有几个小时,我们决定去市区游玩一番。城市很整洁,马路也较宽广。市中心有很多高楼,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周围,与老城相映成趣。我不由得想起了法兰克福。“高楼真多啊!”,我说。司机答道:“这里的高楼并不算多,在新市区,高楼才算多呢!宁波的 GDP 全省最高,比杭州还要高。” 市中心的天一广场上有很多花坛,栽了很多花卉。四周环绕着很多商铺,广场南侧还有一所教堂。人们悠闲地坐在石凳上聊天,姑娘们早早换上了裙装,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我们向路人打听天一阁的所在,感觉并不算远。提着行李,沿街道徒步寻去,着实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力气。 到了天一阁,已是三点半钟,我们急急地探询每一个庭院,转过一条小巷,迎面不期而遇几位一同参加会议的老师,他们准备晚上乘火车返回合肥。于是相对大笑,合影留念。 我们终于大致转遍了所有院落,已是四点半钟。张老师坐在石凳上休息,随手翻阅起一部薛定谔的著作。我则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找寻当年主人的感受。明清之际,江南文化鼎盛,士人多爱藏书。有藏书,才有文化之传承,文明之延续,利泽千秋。然而藏书花费颇丰,于藏书者则无甚利益。江南文士,以一己之力行大义,令人感叹。当今大学教师课余时间搞科研,又何尝不是如此。 城隍庙步行街 居士林(宋代建筑)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余秋雨题) 回廊 小亭 水塘 假山 秦家私人戏台(不是范钦家的) 藏书楼(象天一阁,但不是天一阁) 影壁 藏经楼(请在照片中找出张老师) 秦家麻将庭院 作者本人在天一阁
个人分类: 旅游札记|527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