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家张友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庆贺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
黄安年 2012-7-16 06:44
《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庆贺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
《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 : 庆贺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提要 黄安年缉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7 月 16 日 发布 书名 : 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 : 庆贺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 编者 : 李剑鸣、杨令侠 责任编辑 : 岳秀坤 封面设计: 奇文云海 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销 : 新华书店 出版: 2010 年 4 月第一版 印厂 : 三河市北燕印装有限公司 印刷 : 2010 年 4 月第一次印刷 装帧: 平特 16 开 650X980 毫米 印张 : 20.75 页数: 324 定价 : 36 元 ISBN : 978-7-301-17065-6/K · 0685    本书序言说 :“ 按照惯例,以编书为前辈学者祝寿,有几种常见的做法。一种是约请学界同行专门撰写论文,另一种是从同门弟子已发表的论文中编选文集。我们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这主要是考虑到,想约的学者在各学校和研究机构多为骨干,工作负担繁重,每年都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指标;而论文集中的文章,又往往不能作为 “ 有效成果 ” 计入工作量。再者,约稿有时间限制,在短期内写出的文章,难免带有急就章的特点。如果从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挑选佳作,则更可能把有价值的论文集中起来,更好地展现同门弟子的学术水准。这种想法得到了各位同门的支持和响应。于是,这部文集很顺利地就编成付梓了。 ” 不过由于杨生茂先生在 2012 年 5 月 4 日 仙逝,这本书的散发也就推迟了很久。本书自然也没有收张先生弟子以外学者的文章。本书如果列出张先生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时间会有助于读者了解的。本书附录张友伦教授著述目录很有价值。 照片 23 张是笔者从本书翻拍的。 作者简介 张友伦,教授 1931 年 5 月生,四川成都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 一 1959 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学,归国后执教于南开大学,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 1986-1996 ),现为该研究会顾问。曾先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堪萨斯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共运史和美国史。著有《美国农业革命》(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当代美国社会运动和美国工人阶级》(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版)、《美国社会变革与美国工人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孔见集》(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美国西进运动探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等,主编《美国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等。 目 录 前言 // 李剑鸣、杨令侠 大西洋视野中的北美黑奴新教:一种文化混合体 // 高春常 清教对殖民地初期马萨诸塞政治的影响 // 毕健康 “ 人民 ” 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 李剑鸣 对《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宪法译文的意见 // 周学军 论美国殖民协会的性质 // 张聚国 “ 多数的暴政 ” 与 “ 舆论的宗教 ”——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的公众舆论观念 // 马凌 天主教爱尔兰移民及其在美国的政治参与( 1840 - 1860 ) // 原祖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中产阶级妇女走向社会的动因和问题 // 张聪 论美国公共行政管制的发展与变革 // 谭融、于家琦 《农业人口外迁与美国的城市化 // 陈奕平 哈里森毒品法》与美国社会的毒品问题 // 翟帆 女性、阶级与种族因素的互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妇女史研究 // 倪亭 1913 年美国威尔逊政府率先承认中华民国的决策过程 // 秦珊 “ 剩余品 ” 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 王慧英 战后初期美国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的形成及其失败 // 李胜凯 美国与加拿大史学界对两国关系的研究 // 杨令侠 平常的经历,肤浅的感受(代跋) // 张友伦 附录一:张友伦教授著述目录 // 杨令侠整理 附录二:作者简介 序言 2001 年 5 月,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师生聚会,庆贺张友伦教授七十华诞。当时,我们几位同门商议,到张先生八旬寿诞时,一定要专门编一本文集作为贺礼。正所谓日月如梭,转眼即近十年。年初,我们向张先生提出编书之议,他的第一反应是辞谢。据我们的理解,张先生为人处事向来冲淡宽和,自然不想在做寿这件事上过于 “ 张扬 ” ;同时,他更不愿给别人增添任何负担或麻烦,即便这次的 “ 别人 ” 是他指导过的研究生。我们解释说,编一本书并不费事,对我们做学生的,不过是答谢师恩于万一;而且,以书祝寿志庆,学术界早就有例在先。经我们反复劝说,张先生终于同意启动组稿和编辑工作。 按照惯例,以编书为前辈学者祝寿,有几种常见的做法。一种是约请学界同行专门撰写论文,另一种是从同门弟子已发表的论文中编选文集。我们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这主要是考虑到,想约的学者在各学校和研究机构多为骨干,工作负担繁重,每年都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指标;而论文集中的文章,又往往不能作为 “ 有效成果 ” 计入工作量。再者,约稿有时间限制,在短期内写出的文章,难免带有急就章的特点。如果从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挑选佳作,则更可能把有价值的论文集中起来,更好地展现同门弟子的学术水准。这种想法得到了各位同门的支持和响应。于是,这部文集很顺利地就编成付梓了。 我们这些曾受教于张先生的研究生,目前分散在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各自的学术工作中,一直谨守师训,力争无辱于张先生的教诲。在我们的心目中,张先生在许多方面都树立了标范,给我们提供了终身受益的精神资源。 在我们的印象中,张先生是那种身教胜于言传的老师。当年我们在门下求学时,很少听他谈起他自己,包括他求学和治学的经历。我们对这些情况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张先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求学,回国以后一直在南开大学任教。他在国际共运史和美国史领域,都是公认的权威学者。对南开大学乃至国内的美国史学科建设,他所做的工作尤多;其意义在今天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兴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张先生精通俄文,其学术生涯的最初二十年,重点研究国际共运史。很多同行最早了解张先生的学问,可能是通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套 “ 外国历史小丛书 ” ;其中与国际共运史有关的几本,就是由张先生撰写的。从 70 年代末期开始,张先生转治美国史,并很快在英文的运用能力上,达到了我们很多人都未能企及的程度。张先生的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国工人运动史,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领域与他长期从事的国际共运史研究有联系,同时也由于他觉得,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必要关注美国工人阶级的经历。国内美国工人运动史最活跃的时期,正是张先生专注于这个领域的阶段。为了更深入的理解美国工人运动史,张先生先后涉猎美国农业史、西部开发史、民主政治史和种族关系史;但他在这些领域发表的论著,并不是工人运动史的 “ 副产品 ” ,而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同样很受学界同行的推重。 在张先生执教的南开大学,美国史是一个特色学科,长期在国内史学界享有盛誉。杨生茂教授于 1964 年创建美国史研究室,经过多年惨淡经营,到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已经颇具气象。随着杨先生年事渐高,正当盛年的张先生开始操持具体事务。 1986 - 1990 年张先生出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这期间他对美国史学科的事情,同样倾注了很大心力。特别是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美国史研究室陷入低谷,老教师退休,年轻人出国,新成员尚待成长。应对这种局面,张先生殚精竭虑,一心要保南开的美国史学统于不坠,并在困境中求得发展壮大。在鼓励和扶持年轻人成长方面,张先生用力最多,许多事迹在南开至今有口皆碑。作为承上启下的学术带头人,张先生在南开美国史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张先生曾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达十年之久。这个学术团体创建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全国美国史学人共有的学术平台,对美国史研究和教学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老一代学者退出研究会领导岗位之后,张先生也担负了承上启下的重任。从 1986 年到 1996 年,研究会在处在一个难题接踵而至的时期,特别是 1990 年研究会秘书处搬到南开以后,张先生身上的担子更重。按照他的本意,早就想从理事长的位子退下来;但出于需要和大家的信任,他一直勉力支持,领导研究会度过了难关,并且取得了新的成绩。此外,张先生还始终参与中华美国学会 “ 美国学丛书 ” 的评审,多次担任富布赖特项目的面试专家,以不同的身份,为美国史学科的发展做着相同的工作。 同学们当年对张先生普遍有一种敬畏感,在单独面见时,不免有些紧张和局促。这种感受来自于张先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其实,只要同张先生有所接触,就不难发现,他待人十分随和平易。旧史称魏之管宁 “ 名行高洁,人望之者,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和易 ” ;在我们看来,张先生正是这种 “ 即之熙熙和易 ” 的长者。无论是在受教期间,还是在毕业以后,我们都感觉到,张先生的教导和关怀,正如春天的微风,自然和顺,时时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染。由于受张先生处世风格的感染,我们平时很少向他当面表达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次欣逢张先生八秩寿庆,终于有机会让我们展露一直深藏的心意。 这部文集的编选,得到了各位同门的关心和协助;在出版上则蒙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岳秀坤先生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条件,本书是难以如此顺利地面世的。我们编选这部文集,除以志老师华诞之庆外,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对美国史研究略有助益。至于这些文章的学术价值如何,则只有留待同行和读者来评定。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4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