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优势互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今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人才的组合
热度 18 fdc1947 2019-11-11 08:08
如今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人才的组合 写复合材料的时候,想起来人才的组合。 在古人那里,人才与人材常常是通假的。材本来是木材的意思,引申为一切材料,又可以指人的才能。我们是要因材施教,就是指按照人的材质去教导。 无论是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还是高分子材料,都各自有突出的优点,也有其缺陷。复合起来,往往可以取长补短,复合成为更优秀的材料。 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其长处和短处。科技人员也是如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或改进的过程中,各位科技人员也都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有些人眼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有大局观;有些人善于在具体细致甚至有些繁琐的工作;有些人文字表达能力特别好;有些人物理概念清楚;有些人善于数学推导;有些人心灵手巧,能够设计制作新装置等等。但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极少极少的,这就需要人们的合作。好的合作,往往能够产生好的工作。 合作,可以是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之中的合作。一般来说,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最大的问题是相隔距离较远,不能随时随地交流,同一个团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合作应当最为便捷。 但是,虽然同一个团队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最为便捷,但是,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同心同德,努力奋斗,能够较好的合作,可是,当取得一点进展,略有一点成绩的时候,矛盾便出来了。也就是说,取得成就的归属,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现在的考核是非常频繁、细致的。说的近一点是与每一个人每年直接的效益切切相关。现在绝大多数单位都是把 “绩效”很快地兑现的,几乎是每年立竿见影。说的长远一点,则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职称、荣誉、地位、帽子等。这样的考核,对于一个上下差别较大的团队成员之间,如,一个教授带一个副教授、或者一个讲师这样的“垂直”体系,或者一个大牛比如院士与他下面的人,问题还不很显著。而对于两个资历相似的人,麻烦就大了。 但是,所谓合作,要能够真正对两方面都有益、对解决问题帮助最大的合作,恰恰要求合作者有相差不大的水平,这样的切磋最有好处。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 “切磋”起来。两个人水平、地位相差较大,容易成为“指令”,即使交流起来,也只是对“指令”的质疑。这一点,并不一定是地位较高者的不够谦虚,也是因为地位和水平较低者的习惯性服从或自卑心理,这一点很难完全克服。 而两个资历和水平相似的成员在一个团队里,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很麻烦的事情。过去人们往往就说 “一山难容二虎”,对于现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把所谓“成绩”与名和利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情况下,很难相信还能够有同一个团队里两位资历、水平相近的人还能够真正的“切磋”。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想真正在一个领域有较大的进展,靠某一个个人的单打独斗可能是困难的(当然,除去某些像数学那样的纯 “理论”问题),都需要一个团队甚至是较大的团队集体努力。为了在一个领域保持先进的地位,也需要在某些单位中,集聚若干位水平较高的科技工作者,这里人才的组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像我们现在各高等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恐怕只适合一位教授带几个研究生做一些小事情。即使上面还有一位“大老板”,带几个教授,那几位教授恐怕也都是各人做各人的小事情,难以有真正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而要做到有不同才干的人的合作真是难上加难。 我们现在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考核过于频繁和琐碎,对于教授参加本科生教学的要求则过于空洞。所谓绩效与名、利的挂钩过于 “直接”甚至“粗鲁”。对于大学教师,对于“淡泊名利”光有空洞的教育是不行的。一方面教育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于坐冷板凳”,一方面却斤斤计较地记着“工分”,那是用后者完完全全地否定前者。我一直主张,对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教师,不需要实现所谓“绩效工资”(参见《 大学教师不宜实行 “绩效工资” 》 2018-9-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03895.html  )。心里挂着 “绩效”,难以有真正无私的合作。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也难以组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组合。 人才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这种绩效考核制度实在是难以让人才得到很适当的组合。我知道,一下子废除 “绩效工资”难以实现,但是我希望,即使不能全部废除现在这样的“绩效考核”,也应当使“绩效”与名利的挂钩逐步“松弛”一点,不要过于直接和粗暴,不要那样赤裸裸。
个人分类: 教育|11773 次阅读|34 个评论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需要优势互补,共存共荣
黄安年 2012-1-9 00:37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需要优势互补,共存共荣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我们所处的时代 , 是文化多元化兼容并包的时代 , 不是什么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动风的时代 , 或者中化战胜西化 , 西化战胜中化的时代,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需要优势互补,共存共荣,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 才能吸收世上一切先进和优秀文化 , 而不能排斥西方优秀文化。 五年前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世界史研究生的要求,笔者做了《我的治学之路》的主题发言,并回答了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其中有学生问:现在北大清华等院校 10 位博士发表公开信联名体制圣诞节活动在中国的影响,您怎么看? 我的答复是: “ 圣诞文化、迪斯尼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只是这种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通过熟悉这样的文化来了解美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宣布抵制圣诞文化,由名牌高校的博士们联名抵制实在是多此一举,说的难听一点是一场闹剧。我们需要有包容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良好心态,其中包括包容圣诞文化。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国里出现联名抵制圣诞文化,这是一种弱势文化心态,其实我们应该了解她、包容她、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荣共存有什么不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是那些圣诞文化或者迪斯尼文化所能全盘消化得了的。 几十年前约瑟夫 • 奈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的文化处于强势软实力状态,我们不是抵制她,也不是全盘接受她,而是洋为中用,取其精华。顺便提到,美国每年圣诞节的圣诞树及圣诞用品主要进口国是中国,今年因为圣诞用品供应减少而影响了美国人过圣诞节的欢乐心情,中国源源不断地圣诞节商品打进美国市场,人家美国人没有提出反倾销,我们自己的博士们却要抵制生产圣诞用品,你说怪也不怪?谨防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抬头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 引自《我的治学之路(答问摘要) ——2006 年 12 月 21 日与北师大历史学院部分世界史研究生座谈》 现在笔者依然坚持这一基本观点。 附 ****************************** 人造圣诞树的启示(补充版) 黄安年文,发表: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6 年 12 月 23 日 补充版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 2006 年 12 月 23 日 按: 12 月 21 日下午 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世界史研究生的要求,笔者做了《我的治学之路》的主题发言,并回答了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其中有学生问:现在北大清华等院校 10 位博士发表公开信联名体制圣诞节活动在中国的影响,您怎么看? 我的答复是: “ 圣诞文化、迪斯尼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只是这种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通过熟悉这样的文化来了解美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宣布抵制圣诞文化,由名牌高校的博士们联名抵制实在是多此一举,说的难听一点是一场闹剧。我们需要有包容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良好心态,其中包括包容圣诞文化。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国里出现联名抵制圣诞文化,这是一种弱势文化心态,其实我们应该了解她、包容她、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荣共存有什么不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是那些圣诞文化或者迪斯尼文化所能全盘消化得了的。 几十年前约瑟夫 • 奈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的文化处于强势软实力状态,我们不是抵制她,也不是全盘接受她,而是洋为中用,取其精华。顺便提到,美国每年圣诞节的圣诞树及圣诞用品主要进口国是中国,今年因为圣诞用品供应减少而影响了美国人过圣诞节的欢乐心情,中国源源不断地圣诞节商品打进美国市场,人家美国人没有提出反倾销,我们自己的博士们却要抵制生产圣诞用品,你说怪也不怪?谨防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抬头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 引自《我的治学之路(答问摘要) ——2006 年 12 月 21 日与北师大历史学院部分世界史研究生座谈》 ****************************************************************************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 2005 年 12 月 20 日 按:在北加州地区,我们感到圣诞节的气氛越来越浓,白天各类商场和饮食点生意兴隆,入夜许多家门前张灯结彩,我注意到其中不少圣诞礼物和装饰品 Made in China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为美国老百姓过一个体面的 “ 节余型 ” 圣诞节做出了重要贡献。 ) 美国的圣诞节是最重要的全民节日。过圣诞节家里没有一颗圣诞树是不可想象的 , 但是这些圣诞树以往是由专门的树苗供应的 , 每年的消耗极大 , 一颗圣诞树少则数十美元 , 多则数百美元 , 圣诞过后就作为废弃物处理 , 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 , 这对于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 , 尤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的邻国加拿大的得天独厚的森林条件 , 同样也要考虑有没有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圣诞树的替代品。在 20 世纪的 90 年代初,我没有发现有这样的替代品,但当跨世纪前夕,用包括塑料制品在内的人造圣诞树越来越多了。据说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时,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17 世纪初期,德国开始用松树或杉树装饰,来庆贺耶稣降生。 1841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贝托在圣诞节用松树枝来装饰温莎宫城堡,人们很快认可了这一的习俗。 我们住在怀特普莱斯市晨练时,发现将年前购买的圣诞树当作废弃物扔掉的情况为数不少 , 前天有一家干脆将圣诞树 ( 砍下的松树 ) 扔在马路中央 , 今天则看见人造塑料圣诞树也被扔了出来 , 其实这种塑料制品的圣诞树是完全可以重复利用的 , 本来其用意就是要用户重复利用 , 你若用了一次就扔将出来,为何不买个真家伙呢 , 真是有钱人不会有穷当家人的想法。设想如果全国推广塑料制品的圣诞树 , 在 9000 万个家庭中每年有 1/1000 不用成活松树作为圣诞树 , 则将节省了 9 万颗圣诞树 ,1/100, 则是节省了 90 万棵圣诞树 , 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 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资料显示: “1998 年,中等大小的圣诞树售价 49.95 美元, 1999 年,相同尺寸的圣诞树可能要 52.95 美元。最供不应求的传统树木是诺贝尔树,它要化八年到十年才会长大。现在,这种树木供应就很少。估计今年有不少家庭在欢度圣诞节期间,可能会购买塑料的圣诞树来取代真的圣诞树。 ” 据全美圣诞树协会( National Christmas Tree Association )统计, “ 美国人造圣诞树的销售量从 2001 年的 730 万棵增长到了 2003 年的 960 万棵,增长了 30% 。而天然圣诞树虽然占有 70% 的市场份额,但是自 1995 年以来销量已经减少了 37% ,仅在 2001 到 2003 年间,销量下滑了 440 万棵。连美国天然圣诞树最大的零售商也做出这样的预测: ‘ 人造产品一定会蒸蒸日上。 ’” 在美国,有些市镇专供圣诞树的需求, “ 新罕布什尔州的考尔布鲁克镇,圣诞树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的居民人口,单在该镇最大的韦尔林场就有 50 万棵圣诞树,是全镇 2500 人口的 200 倍。 ” 但是,在跨世纪的美国人造圣诞树美国在圣诞树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其中大部分是中国造的。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 “ 中国2003年出口的圣诞用品达到16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输往美国 —— 包括白宫用的7棵圣诞树。而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圣诞用品出口金额达到8.5亿美元。其中,5.1亿美元的商品来自广东省,这里有大约300多家大大小小的工厂从事圣诞商品出口生意。难怪法新社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除非你去买一棵真正的树来当圣诞树,否则你就有七成的可能买到一棵写着 “ 中国制造 ” 的圣诞树。民调显示, “ 美国 30 岁以上人群中, 2004 年使用人造圣诞树的占 70 %; 20 多岁的年轻人中,使用人造树的占 57 %。 ” 而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4 年 1 月至 7 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人造圣诞树价值 4000 万美元。 ” 使用人造圣诞树的流行和人造圣诞树绝大部分中国造,启示我们,即使美国人的生活习俗也和中国的商贸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需要美国,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勤俭办一切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节节约,即使在美国这个资源强国也是势在必行的。 ( 写于 2000 年 1 月 8 日 , 2004 年 12 月 28 日 增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5 年 8 月 21 日 首发;收录于 2005 年 11 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黄安年的《美国纪行 —— 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美国问题观察 /2005 年 12 月 20 日 发布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美国问题观察 /2006 年 12 月 23 日 补充版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0598cid=22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