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近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三十四:赤潮爆发频率加快
蒋高明 2011-8-25 07:08
蒋高明 赤潮被喻为海洋的“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这个特定环境就是来自陆地上的氮磷等 营养物质的集中爆发,促使海水富营养化。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赤潮是对海洋富营养化污染的笼统称呼。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危害很大,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 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 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 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 中毒。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 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 了赤潮的频繁发生。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 潮发生都很频繁。过去十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中国赤潮灾害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下表列举了过去十年 来不同时间段中国赤潮发生的频次和受害面积: 表 1 2000 年以来中国监测的海洋赤潮次数和赤潮面积 ( 数据来源 : 《中国海洋环境公报》 ) 年份 黄海 渤海 东海 南海 总计 赤潮次数 2000 4 7 11 6 28 2002 3 14 51 11 79 2003 5 12 86 16 119 2005 13 9 51 9 82 2006 2 11 63 17 93 赤潮面积 (km 2 ) 2000 800 2000 7800 50 10650 2002 310 300 9000 540 10150 2003 410 460 12990 690 14550 2005 1780 5320 19270 700 27070 2006 420 2980 15170 1270 19840 1999年,中国沿海监测的赤潮面积是15次,而到2003年久达到了119次,赤潮面积从原来的几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2.7万平方公里。从四大海域来看,无论是发生次数海水 受害面积,均以东海为甚,如2005年这一年,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是南海的5.6倍,赤潮影响面积27.5倍。2006年,中国记录的7次严重赤潮污染有6次发生在东海。这就不难看出, 内陆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排放的污染物,最终在海洋里集中,那些污染物首先造成了太湖的水不能喝,然后又造成了东海的富营养化。 表 2 2006 年中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 (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质量环境公报》 ) 起止时间 地点 赤潮面积 (km 2 ) 主要生物种类 5 月 3~8 日 浙江舟山外至六横岛东南海域 1000 具齿原甲藻、中肋骨条藻 5 月 14 ~ 17 日 长江口外海域 1000 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 5 月 20 ~ 27 日 渔山列岛附近海域 3000 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 6 月 12 ~ 14 日 浙江南部海域(洞头岛至北麂列岛) 2100 米氏凯伦藻、具齿原甲藻 6 月 15 ~ 21 日 渔山列岛、象山附近海域 1000 米氏凯伦藻、红色中缢虫 6 月 24 ~ 27 日 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韭山列岛海域 1200 旋链角毛藻、米氏凯伦藻 10 月 22 ~ 11 月 5 日 河北黄骅附近海域 1600 球形棕囊藻 2006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近岸海域293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表明,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均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海洋最终成了人类排放的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地,成了脏污纳垢的地方,那里的海洋生物又要遭殃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活动加剧近海水体缺氧
opensesame 2008-12-28 15:55
人类活动加剧近海水体缺氧 黄大吉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出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http://www.zjnsf.net.cn/sjjk/viewnews.cfm?newstype=%D1%A7%CA%F5%BD%BB%C1%F7newsid=1026 2006年11月16日-20日,联合国环境署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的第二次政府间审议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中最吸引中国注意的是:近海水体缺氧已成为全球海洋生态与环境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全球海洋中的缺氧区域已达200处之多,比2004年的149处增加约50处;我国的长江口、珠江口外海属于新增之列。由于缺氧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危害极大,缺氧区域又称为死亡地带。 在海洋中,什么样的海域被称死亡地带?又为什么被称为死亡地带呢?由于溶解在海水中的氧气(以下简称溶解氧)维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繁殖和生长。科学上,把溶解氧小于2毫克每升或溶解氧饱和度小于30%的水体称为缺氧水体,俗称死亡地带。通俗地说,海洋中的死亡地带是指水中缺氧,没有鱼、蟹、贝类存在的区域。之所以把缺氧水体称为死亡地带,道理与人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无法生存一样,海水中的鱼、蟹和贝类等生物在缺氧的环境下,也同样会受影响或窒息死亡。 缺氧是由于溶解在水中氧气的消耗比补充要多,它是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稳定的水体环境是必要的物理条件,丰富的有机物质是重要的物质基础,有机物分解过程需要消耗氧气,因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造成缺氧的内因。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河流带入海洋的营养物质剧增,富营养化程度增加,促使海洋浮游植物的暴长,为海洋生产出更多的有机物,从一个侧面加剧了水体缺氧。也就是说富营养化是加剧水体缺氧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氧对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缺氧影响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和摄食等生理过程;其次,缺氧影响生物的存活,在临界点以下,只有少量的生物能残存,游泳生物逃离,非游泳生物濒临死亡;第三,缺氧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种群受损或减少。上述三方面的影响,通过食物网传递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服务与产出。严重的缺氧事件会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崩溃,如上世纪90年代年发生挪威卡得加特海的龙虾事件和黑海底栖渔业资源崩溃事件。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龙头,随着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其它河口发达地区一样,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与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资料表明,长江口外近底层水体,于20世纪60年代就观察到缺氧现象,缺氧区域的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60年代以来,长江入海的营养盐通量增加了7到8倍,富营养化提高了初级生产力,加剧了海域底层的季节性缺氧程度。90年代末,在长江口外海域发现溶解氧低至1毫克每升,缺氧区面积达到13700平方公里。2006年调查结果表明,缺氧区面积已接近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陆域面积的30%。对比历史资料,不但缺氧面积增加,而且缺氧的程度也在加剧,形势十分严峻。 长江口外海域分布着以舟山渔场为代表的众多渔场,如长江口渔场、吕泗渔场、大沙渔场等,都是受缺氧影响的海域,缺氧区的存在和缺氧程度的加剧,必然对水域底栖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并危及我国的主要天然渔场,对沿海地区的渔业和水产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我国对长江、珠江口外夏季底层缺氧现象缺乏长期的监测,我们对它造成的生态与环境和对渔业资源的危害知之甚少。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缺氧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业务化监测,对缺氧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其造成的危害进行系统的评价,找出造成缺氧现象和加剧缺氧程度的主要因子,为政府制订相关的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以保护近海海洋生态与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人:钱昊;发布时间:2008-03-11 15:48:18
个人分类: 科普|7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