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红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红柳:戈壁沙漠的精灵
热度 6 lixuekuan 2019-11-3 11:22
很多沙漠并不是寸草不生,都是有生物生活在那里的。在新疆戈壁、沙漠里最常见的植物梭梭、骆驼刺、红柳、胡杨、沙枣树等,有些我也叫不上名字。 红柳很漂亮,夏天还会开花。秋天的红柳通体可以变成黄色或者红色。据说南疆有一个湖由于四周都是红柳,倒影映入让湖水感觉是红色的,所以叫红海。 今天上几张秋天红柳的照片。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43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真正的科学家是为穷人服务的
热度 5 dapengniaoer 2012-5-13 20:30
真正的科学家是为穷人服务的
作为一名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研究生,我很幸运能碰到像刘铭庭这样的前辈科学家因为他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看了刘铭庭教授的事迹,我对自己专业以及对人生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刘铭庭,植物学家,世界著名治沙专家,长期从事沙漠治理研究,发现了桎柳属5个新种,将中国的桎柳植物研究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在流沙地、重盐碱地通过引洪成功地大面积恢复和发展了桎柳灌木林,十余年间推广100万亩,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国家、省部级奖十多项,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科学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尊称为“刘红柳”。 这位三次获得联合国治沙大奖的科学家浑身都是土和沙,给人的印象不像个科学家的样子。这位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亲密接触了近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家,将100万亩红柳栽种在了全疆最大的盐碱地上,他与当地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深知当地群众需要什么。他坚信科学家就是为穷人服务的,他就是为沙区群众服务的。为了让沙区群众尽快富起来,他把老婆孩子都接到了新疆和田地区,开始全家动员教当地群众在红柳根部种植大芸,一亩地能挣四五千元。现在他的农民“粉丝”越来越多,当地群众盖起了新房子,把毛驴也换成了小汽车。而他却还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骑着摩托车教农民种植大芸。他说要尽到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把大芸的种植技术教给农民,在有生之年要尽量提高大芸的产量。在十二五期间,他要在他的专业户中培养五个百万元户和十个五十万元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面对的是山地、隔壁和荒漠,年近八旬他毅然奔波着为的就是让沙漠里多一点绿洲,让农民的地里多一点收成。 审视一下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有很多需要反省的地方。除了导师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之外,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发表SCI,这样太过功利的学习目标限制了我的视野,也使我很难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除了学习英语以及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和研究对象。研究生阶段,正是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要把时间充分利用好,把自己的所学所关注与农业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争取为2050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做点事情! 刘铭庭先生是真正的科学家!只有这样的科学家才是国家和人民真正需要的!
个人分类: 榜样的力量|5094 次阅读|9 个评论
阿尔金—红柳沟—河流地貌:第三次新疆考查记
热度 30 dkysdc 2012-1-13 16:37
阿尔金—红柳沟—河流地貌:第三次新疆考查记
2003 年 8 月 21 日至 9 月 2 日,笔者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科考队赴罗布泊南缘阿尔金山的红柳沟进行的地质考察。 罗布泊曾是一望无际、碧波浩淼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周边地区曾现水美草肥、胡杨成林、红柳遍地的美景;楼兰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闪亮的明星。然而,受剧烈的地壳运动影响,这里的气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罗布泊地区遭遇了持续多年的高强度蒸发,平均年降雨量仅为几十毫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 2000 余毫米。罗布泊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几百年前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 1972 年最后一滴水从罗布泊湖心区蒸发,湖盆中心区寸草不生,极度荒芜,罗布泊从此变成了神秘的死亡之海。 与湖盆中心区相比,位于罗布泊东南缘、阿尔金山麓的红柳沟则仿佛受到了大自然的特殊照顾与恩惠,阿尔金山溶化的雪水常年流淌,沟内分布大片的红柳林和芦苇,偶尔还可见巨大的胡杨。红柳沟内常有野骆驼、野驴、黄羊、野山羊、狼和野兔等出没,柳林及芦苇中有各种鸟类。中国最大的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即位于附近。 考察期间,正值红柳开花旺季,沟谷两侧的红柳纷纷绽出紫红色的花絮,远远望去,好似大自然在沟底铺了两条蜿蜒起伏、红绿相间的彩带,红柳沟得名大概即源于此。 有证据表明,至少从一亿年前的白垩纪以来,阿尔金山便开始隆升。进入地质时代的第三纪,隆升更加剧烈,每年隆升速率达到 4-30 毫米。在隆升的地块上的河流表现为强烈的下蚀作用。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奇特的地貌景观。 一天上午,我们驱车沿红柳沟考察,突然发现前进方向的右岸上有两只状似恐龙的东西从岸边岩石中探出头来向我们张望。 走近一看,原来是水流和风蚀作用形成的残余岩柱。 最绝的当属沟谷中的“潜水艇”了。 这是一块质地比较坚硬的堆积物 " 长期水流的冲刷使其迎水面的坡度明显小于背水面的坡度 " 水流与风沙的双重作用又在两层不同岩性的结合部掏出一个长约 1.5 米、高约 1 米的洞穴,可以容纳 1 至 2 人休息乘凉。 还有一天,当我们的车队沿谷底继续前行时,忽然司机把车停了下来。 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望去,两侧的谷壁在前方相交到了一起,我们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然而转过一个大的急弯,忽然被眼前壮观的景象惊呆了。原来两侧的谷岸在这里并没有完全闭合,它的上部虽相距不到一米,而下部却被河水冲开一个四五米宽的方形豁口,足可以通过一辆大卡车。 穿过豁口,前方豁然开朗,又进入了新的河段。此时此刻,我们似乎真正感觉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我们在一处废弃的道班安营扎寨。这里离河边较近,相对地势又较高。用水方便还没有危险。考虑到水源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我们在青海的花土沟油田生活区购买了几个大的水桶,装足了两周用的饮用水,购买了足够的米面,自带一个小型发电机。肉的问题比较难解决,在花土沟我们买了几只活鸡,平时拴养在住地,隔三四天杀一只,既解决了蛋白质的补充问题,也解决了保鲜的问题。 说明:上面的部分文字曾经以“红柳沟冲蚀地貌”一文发表于2004年的大自然杂志。 以下照片左下角显示 E5700 的照片均为本人所照,余下几张为本人同事所拍。 眼花的读者:本文中的照片与其他照片一样,均可放大浏览。最简单的放大办法:左手按住左下角的Ctrl键,右手按+号。 敦煌开车到花土沟的路上,雅丹地貌随处可见。 赴无人区之前我们的住宿地:花土沟油田的宾馆。 从花土沟去阿尔金保护区的必经地:茫崖石棉矿。 看漫天的烟尘 。 去往无人区的路上,边修路,边行进。整个考查期间,这辆皮卡是我的“专车”, 负责开路、殿后或运送给养。 去往无人区的路上,边修路,边行进。 强烈的河流侵蚀。 强烈的河流侵蚀。 路上遇到美景,需要休息休息。 考查途中这样的事比较常见。 宿营地。 宿营地。 宿营地日出前的天空。 远观宿营地。 正文中说的“潜水艇”。 正文中说的“潜水艇”。 河流地貌。 知道什么叫豁然开朗么?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岸边露出来象恐龙头的东西。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由于阿尔金地区剧烈上升,河流向下侵蚀速度特别大,两岸风景异常壮观。 红柳沟。 考查并不是总有趣。在这样的地方,背上几十Kg的石头,走上一天,您去试试再说。 红色箭头是三只Guagua鸡。大的群落有几百只。 遇到比较新鲜的狼粪,小心点。 很久以前的遗骨。 好看的红柳。 好看的红柳。 枯死的红柳,但它在未来300年还要保持这样的姿势。 顽强的红柳。 上百年的胡杨。 好看的植物。 好看的植物。 泥裂上面的圆环至今是个未解之迷。拍照时在圆形的图案中见到一些小蚂蚁,我当时估计是蚂蚁所为。 昨天请教了科学网的 段煦老师 后,他告诉我可能不是小动物和小昆虫所为。知道答案的或者见到类似现象的给我留个言。 特别要感谢我们的司机师傅。前面这位师傅就是皮卡车的专职司机。
个人分类: 野外照片|13626 次阅读|7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