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界小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热度 2 Mech 2018-12-7 09:43
江萍的小说《何直教授》, 1988 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后三章曾发表于《天涯》 1984 年 4 期。作者标注“一九八二年十月写于从化温泉”。陈残云的序写于“一九八五年国庆前夕”。故事的时间是 1957 年反右到 1978 ,地点主要是南方植物学院。该小说是非常典型甚至可以说是俗套的伤痕文学作品,只是主人公为大学教授,因此也不能说不是学界小说。 主人公何直教授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与房东的女儿柳丽丝结婚后海归,在南方植物学院任教,担任柑桔病害研究所所长。小说开始时就是反右,何直被要求做检讨,还被打成右派。原因是对于中国特有的黄龙病原因与苏联专家意见不同,专家认为是水害,何直认为是病毒。他的学生许求实支持他,另一位学生贾志强反戈一击批判他。被定极右后,押送到黄牛岗监督劳动。在那里又目睹了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等闹剧。 59 年摘帽,回学校,但研究所由代所长贾志强领导。许求实在各地考察柑桔病害情况。何直的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但学校没有批准,贾志强打算参加,会议主办者没有同意。这个事情在随后的文革中,又成了里通外国的罪证,与当年把他打成右派的校党委书记高一民一起进了牛棚。后来去了黄牛岗附近的农场。贾志强是造反派,后来成了校革委会副主任。柳丽丝因为无意损毁毛主席语录被打成反革命,进了监狱,成了精神病。保外就医后,得罪造反派,被定“患有精神病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何直本人也发现胃癌,作手术切除。女儿到黄牛岗下乡。然后就是个光明的尾巴,粉碎“四人帮”,高一民官复原职,为何直平反,恢复一级教授待遇。 虽然小说是八十年代末期出版,其实属于八十年代初作品。主题先行,生活基础未免有些欠缺。现在读起来,常有怪怪的感觉。例如,写纽约,“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走着,朦胧的夜色里,流动着的河水像一道闪光的水银,远处巍峨的自由女神像矗立在黑漆的夜空里,高擎的火炬闪着耀眼的亮光。 (p. 2) ”再例如,何教授的话,“实验实验,必须身体力行,实地干过,才有体验。 (p. 7) ”我相信,作者基于亲身经历写的《港九枪声》这种小说更有可读性,虽然我没有读过。不管怎样,小说对这些苦难的发生缺乏深刻的分析。反思只是到这样的程度,“说真话的吃苦,说假话的吃香,搞科学的受罪,瞎指挥的升官,国家该从这里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教训呢? (p. 76) ”我觉得深度差强人意。 作者江萍,本名郑江萍, 1923 年出生于广东佛冈。在中学读书加入闹钟剧社。 1938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展学生运动等地下工作。 1944 年后,在东江纵队担任政工队队长,北江支队独立一大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连县星子区党支部书记、连山县特派员、连县基联中学和广州美华中学党小组长,连江支队政治指导员。 1948 年 10 月后,在香港从事学运、工运,并开始发表文献作品。 1949 年后,历任中共连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华南分局宣传部理论处干事,华南分局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清远县县委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 1993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20 次阅读|7 个评论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热度 1 Mech 2018-12-1 09:00
德兰的长篇小说《求 ( 第二部 ) 》,发表于《收获》 1983 年 6 期,北京出版社 1984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之二。“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整合为《海外归人》 ( 北京出版社 , 1998) ,包括《求知》《求真》和《求实》三部分,《求 ( 第二部 ) 》基本是《求真》部分,有一章划入《求实》部分。《求 ( 第二部 ) 》主要是廖凌之回国担任英语教授后的职业和生活,小说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 1947 年或更早到 1977 年后。有相当篇幅是标准的学界小说,从英语教授的视角概览了高校近 30 年的变迁,但主要的故事并不属于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 小说从赵孺山回忆童年的小伙伴“小知音”廖凌之开始。然后跳到赵在北平做地下党,争取了生物学教授欧阳云。随后赵到巴黎为共和国招募人才,意外发现小提琴家吴仁 ( 餐饮业大亨姜复生的儿子 ) 的未婚妻就是廖凌之。廖回国,在北京大学翻译科工作,科长正是赵孺山。廖与母亲欧阳云住在一起,但仍以姨妈相称。欧阳云一直在根据已故老师留下的资料,整理《中国万木纲目》。欧阳云不与前夫廖继宗交往,廖是在美国的潦倒画家和作家。 吴仁仍在法国,准备一年后学成归国。廖在国内参加土改,没有如约半年后回巴黎。随后调到西方语言学院担任副教授。书记是她的三姑,嫁给赵孺山的大哥、曾追求二姑的赵孺益。表妹 ( 大姑女儿 ) 廖梅芝调到翻译科。廖凌之请学校陆书记为表妹和赵孺山做媒。在美国没有听说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同事苑俞夫追求廖凌之。廖凌之“洗澡”没有过关,被挂起来不许上课,编写翻译教程。随后参加亚太和平大会筹备,培训翻译人员。吴仁回国访问,与廖凌之解除婚约。 赵孺山地下党关系缺少证明人,被下放到周口店。廖梅芝与他断交,后来嫁给苑俞夫。欧阳云有意让廖凌之嫁给赵孺山。廖带着新被子去找赵,准备向赵求婚。两人争执中,被子掉入河中,廖成了没有嫁妆的新娘。两人结婚。欧阳云送给他们《资本论》的英文简写本。 1954 年生女儿廖晓凌,送江西南昌由廖凌之的养母照料。反右中赵孺山被打成右派,主动提出与廖离婚,为了孩子不受牵连。在最后签字时,廖拒绝签字,实际并未离婚。赵下放东北边疆,九死一生。廖晓凌从小不知道有父亲。 60 年饥饿年代,农村没有粮,廖晓凌被带回北京。她也见过赵孺山,称为赵伯伯。 文革来临,廖凌之进了牛棚,一起的还有彭院长等。廖凌之在《资本论》空白处写自传,被彭院长发现。高等学校下放到湖南农村,廖凌之教幼儿园。廖晓凌随欧阳云下放到江西,读了中学后插队,然后经过考试当了工农兵大学生,到北京学英语。回校复课,又都回到北京。赵孺山在穷乡僻壤反而逍遥,藏着北京带去的欧阳云、廖凌之的著作手稿。 三姑挨整后重新当领导负责政工,苑俞夫也当了校领导负责业务,都在军代表领导下工作。经历天安门广场怀念周总理运动,三姑努力保护师生。赵孺益出狱后在家画山水画,用墨越来越浓。开始写毛主席诗词,天安门事件后只写“还我河山”。然后粉碎“四人帮”,北京市的酒脱销。三代人都很忙,成天吃挂面。欧阳云当了市人大代表,接待群众之后,仍闭门著述。廖凌之写教材,到处讲学。廖晓凌准备出国考试,考取了留英奖学金。赵孺山的地下党联系人找到,就是彭院长,落实政策还没有完成。 廖晓凌到英国,见到妈妈当年的朋友,也见到外祖父廖继宗,但不认识他。她要弄清楚父亲是谁,找到姜复生。吴仁正好在伦敦开音乐会,邀请她和姜复生参加,并把演奏会献给廖晓凌。吴仁仍是二流小提琴演奏家,生活颓废,酗酒、吸毒、乱搞女人。姜复生问廖晓凌父亲是谁,她回答是赵孺山,并下决心把愿望变成现实。 小说简略地涉及了共和国时代高校的几个主要阶段。尤其是“洗澡”。 “今年各大专学校一律不放寒假,师生一同全力投入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我院为例,每一个讲师以上的教员都要经历以下思想改造过程:学习文件 — 暴露思想 — 小组检讨 — 确定‘主导思想’ — 大组检讨。绝大部分教师第一次检讨都没有通过,便再来一次,一个个都要对自己的‘严重思想问题’表示‘痛心’。同志们一般第二次在大组里洗完澡后,也就过关了,但是有少数需要三次才勉强通过。还有人三次检讨仍通不过,那只好‘挂起来’,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开课。 (p. 95) ”所谓“主导思想”,就是最核心的错误思想,例如,欧阳云的是“不问政治”,而廖凌之因为对苏联的教学法等有怀疑,被定为“反动思想”。系主任孟老因为她不能讲翻译课而叹息,“廖老师,你是刚回国,年纪又太轻,要知道,国家大事向来是不能随便谈的呀! (p. 98) ”看来不许“妄议”,历史悠久。孟老的“主导思想”是“中庸之道”。其他历史阶段都比较简略。写这个历史阶段的小说比较少,似乎只有杨绛先生的《洗澡》。 从小说中看到,对归国人员评价的问题,在五十年代初就有。西方语言学院需要征集优秀师资。除了牛津硕士廖凌之外,还从北大翻译科选中美国不知名高校的博士苑俞夫,实际英语水平还不如没有出过国的人;还有长期在多伦多居住的鲁大姐,她一直是家庭主妇,只是丈夫去世后做个临时工。“单纯以学衔或者以居住国外的时间来估量教师的外语水平 (p. 81) ”,原因也很简单,“人家不懂业务 (p. 82) ”。 除主人公外,海归博士苑俞夫尤其值得注意,虽然小说的写法有些漫画化,是个丑角。他属于那批自己明白但误导国人对西方生活认知的始作俑者。在政治学习发言中说,“工人生活,似乎个个饥寒交迫、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 表面上是花花世界,实际上人民水深火热 …… 西方文化,全部都是极端庸俗、猥亵、颓靡,就连科学,也远不如苏联老大哥的先进。 …… 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和旧中国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地、纯粹地,建筑在金钱上。 (p. 55) ”这种鬼话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被没有机会出去的国人包括我自己深信不疑,甚至现在也未必没有底层无知者相信。这种性质的误导即使在今日仍然存在,只是换了形式,因此也为害甚烈。“洗澡”时,苑俞夫找到个合适的“主导思想”“小资产阶级爱面子”加上痛哭流涕,很快过关。随后当了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大跃进期间当了系副主任。反右倾后老主任退休他接替了主任。他的英语教学法也是配合多快好省,“突击记单词,集中学语法,强记所学,决心速成。 (p. 212) ”这本质上也是后来所有英语应试的不二法门。大家共同编写的培养英语笔译教材,由他定稿,封面上只有主编的名字,成了所谓“苑俞夫”英语。文革中,“先是拍造反派,然后拍工宣队,接着又拍军宣队 (p. 245) ”,在 76 年时成为负责业务的校领导班子成员。文革后,再向老知识分子们宣布,都改造好了,成为无产阶级一部分。 这种“不倒翁”,在当时其实是种套路。我高中语文课作文里,就写过这样“三朝元老”的副校长。 在我现在看来,高校中经过历次运动都不倒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苑俞夫真能如此,那确实有过人之处了。这是作者以及社会上很多人的误解甚至偏见,以为没有底线的人反而混得好。这最轻也是对社会和对学界缺乏恰当的体认,诛心而论就是对自己的成败没有反思到位。 读这部小说,我也时有共鸣。如欧阳云谈学者的兴趣。“古今中外都有一种人,爱自己的专业到迷恋的程度, …… 希望自己搞出一点成果来,对国家多少会有用处,为人类探索真理,虽然是沧海一粟,可是多少会有一点点贡献。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爱好,实际上超过了爱好。我们废寝忘食第著书或者是做实验,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宁可自己饿着,也要先把孩子喂饱。 (p. 79) ”面对高压,“每次运动做检讨的时候,不得不撒谎。凡是被迫进行自我批评的人,只能是口服心不服,因此不可能说真心话。这个极简单的道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p. 259) ” 整部小说,都有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山虽然高,但是一步一步地攀登,终究会爬上去的。 …… 被一阵大风刮下来 …… 自己爬起来顶着风再攀登的。 (p. 115) ”顶风向上走,真是学者的标准形象。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并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求 ( 第二部 ) 》是其第二部自传体长篇小说。逝世年份不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热度 2 Mech 2018-11-21 10:25
现在看八十年代早期的小说,多少都有些沉闷。不是恍如隔世,也是时过境迁。前些天,因为故事背景的亲切,讲到了故事发生较晚的小说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这次再插入说篇也让我有熟悉感的小说。熟悉的原因主要是,故事发生在我的母校,此外主人公是理工科教授。要谈的是长篇小说《教授罗恒》,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出版。小说记述了罗恒从本科生到教授博导的成长历程,时间和学校都没有明确说。 虽然小说没有说,但故事发生的校园就是我当年就读的东北工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小说中提到的实习的钢铁企业 A 钢就是鞍钢。开始时,我就觉得校园的描写似曾相识,学校在东北省城,“在省里部里还都称得上名列前茅 (p. 4) ”。学校旁有个公园,就是南湖公园了。后来又有一章写到被男友抛弃的中学女教师到校园搞次爆破,不仅与男友同归于尽,而且还炸死了另一位同学。这是东北工学院当时很著名的事件。只是小说中把这个事件写在工农兵大学生时代,我印象中是 80 年后,但不能很确定。 至于时间,从入学第二年大炼钢铁,可以推断是 1956 年入学,结束的时间在 90 年代,很可能是 96 年左右 ( 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 20 年,提到卢刚事件因此在 91 年后去日本的学生拿到博士学位海归 ) 。这样该书就是写一位冶金教授的 40 年。 罗恒从湘西考取东北省城的高校,乘慢车到校。开始是所谓白丁,后来因为成绩优秀当了班级学委。“白丁”一词,把罗同学急于当学生干部的迫切溢于言表。当然也说明主人公有上进心。我从高中起一直是“白丁”但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词,虽然读过“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那一届学生,读书时间相对比较短了。入学不久就赶上大炼钢铁,在校园西南角要建成小鞍钢。 该书对教师教学风格的描述还是很有理工科的生活基础。罗恒与同学们一起,注意到不同老师的特点。多数同学喜欢这样的老师,“夏老师语言的确很简练,没废话。细听都能听出标点符号来。 (p. 20) ”罗恒那样的优秀学生,喜欢的是另外风格。“他挺注重分析,比如这个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疑难,来龙去脉都有交待。也善于启发,好从不同角度提出些问号来引导你思考。 (p. 22) ”有些同学则觉得这种讲法有些乱。还有的老师强调科学方法。“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就从实际出发,往往是不实际的;然而,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从不实际出发,却往往是实际的。 (p. 20) ”典型的例子就是力学模型,类似的话,似乎我在课堂上也讲过。“基础课不仅仅是学知识,很重要的是学习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p. 21) ” 罗恒毕业留校,先当见习助教。过的第一关是闭卷试做学生要用的考卷。据说如果考砸了,就好几年抬不起头。然后是试讲。卷子我试作过,但没有那么大压力。试讲当然也讲过。罗恒还当了班主任,做学生工作。参加社教工作队,到西部山区,在哪里入了党。然后罗恒就赶上文革了。大学要办到农村去。罗恒去了城南两百多公里外的大农场。随后被派到欧洲国家 ( 推测是阿尔巴尼亚 ) 当了一年教师。回国后开始给工农兵学员上课,继续做学生工作。带领学生到牧区开门办学。回校抢险河堤。这是现在学校教师很难理解的履历。班主任我也当过,只干了一年,唯一的离开校园是带学生到军队训练。 接着就与现在差不多了。国家公派,到瑞典工作一年,顺访德国和芬兰。用国外老板的报酬给系里买了实验设备。建设实验室,历任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晋升副教授。担任系教学副主任,也管学生工作。到工厂做横向课题。受外方邀请带妻子出访日本。晋升教授。到北美去看望中国留学生。最后心梗,做了搭桥手术,全书结束。 在记录职业成长的同时,也叙述了情感关系的建立和变化。罗恒在大学期间与班上美女于明兰恋爱。毕业分配时被老师拆散。罗恒留校,于明兰有海外关系,会影响他的发展,分配到外地。于忍痛中断了他们的关系,在 90 年代罹患癌症去世。刚留校任教时,被女生肖艳追求。肖艳主动,罗恒半推半就,也没有拒绝。几经波折,终于没成。在与肖艳还没有完全中断时,有人介绍了同事谢秋怡。之前他在食堂被她吸引,跟踪她知道所住的寝室。不过,两人的关系被肖艳插入,结果罗恒与肖艳和谢秋怡都结束了关系,前者主动,后者被动。肖艳后来成了交际花式的人物;结婚又离婚;当县里某局办公室主任,与局长关系暧昧,局长出事。谢秋怡与另一位同事结婚,与罗恒仍有交往,也是悔不当初;两人有张合影,罗锁在办公室铁柜里;办公室被盗,他妻子去发现合影,大闹一阵。在大农场时,同事介绍了工厂的化验员乔淑芹,两人认识后很快结婚。后来乔从工厂调入学校当实验员。罗恒忙工作,乔淑芹料理家务。好像关系不是很融洽。罗恒似乎瞧不起妻子。“简直像个小市民,外加小心眼儿!他最后把这归结为受教育不够。她没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只能停留在这种层次上。 (p. 347) ”有“似水流年”而无“如花美眷”,也有些遗憾吧!他们生了一女一子。女儿很优秀,出国留学;儿子比较平常。 总体上,小说风格平实内容可信,确实是一位工科教授职业生涯真实写照。小说风格平实,我比较欣赏,都是身边的具体事情。有些国家层面上的风云变幻,如所谓粉碎“四人帮”,小说中都没有提到,毕竟对那位教授的生活,当时没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个别细节我有些怀疑。例如,在反右之前,也就是在李杨的诺贝尔奖获奖之前,罗恒与室友晚上卧谈就提到他们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工作。作为工科低年级本科生,他们的科学素养真有些高得不可思议。 把这本小说与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比较,也算相映成趣。该书主人公在研究型大学中基本上还算一帆风顺当了博导,《手记》的主人公在教学型大学多次碰壁在副教授任上离职出国,虽然两人都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行。 作者龙午,本名龙凤伦。东北工学院冶金系毕业留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相继担任冶金系实验室主任和教学副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3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Mech 2018-11-18 15:29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是她的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早出版的一部, 1980 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7 年收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能是那套丛书中唯一以共和国时代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另一部以民国大学为背景的是宗璞的《 南渡记 · 东藏记 》。插句题外话,这也表明,学界小说在小说中的文学品级不高。学界小说属于行业小说,算是通俗小说,比较边缘化,而且不像武侠小说那种通俗小说读者众多。过去在大学里读的是广东的版本,重读的是 2007 年的版本。故事发生在 C 城大学,时间推测是 1978 年下半年,因为其中提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那是在 78 年 6 月。作者标注,“一九八〇年五月初稿,七月二稿,八月定稿”。反右和文革不断闪回,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小说的结构比较新颖,至少在当时看如此。书中人物从各自的角度叙述,构成了不同的章。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者和视角逐章变化。幸运的是,各种叙述互相补充,没有矛盾之处。本质上就是转换第一人称叙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就已经出现,例如《呼啸山庄》,是否有更早的我不知道。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56 年,青梅竹马的孙悦和赵振环到 C 城大学读书。早一年入学的何荆夫与孙悦颇有共鸣。在一次话剧表演时失态吐露真心。虽然孙悦与何更有共同语言,还是宣布了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反右中,何荆夫因校党委书记奚流不许同学出国探望患病的母亲而贴他的大字报。多名同学包括孙悦、许恒忠等签了名。许恒忠看到情况不对,就涂掉自己的签名,并在校刊编辑写好的反击大字报上签了自己 名。何荆夫被打成右派,遣送回乡,日记中大量对孙表示爱慕的内容被摘录公布。毕业时孙悦和赵振环被分配到异地。 1962 年学校又通知何荆夫复学,但他家里亲人已死,没有牵挂,开始浪迹天下,成了没有身份的“黑人”。文革中,奚流受到造反派冲击。孙悦和许恒忠都是保皇派,后来许恒忠得知内幕文革与鸣放不同,准备反戈一击,并让妻子通知孙悦一起反戈,孙拒绝。批斗奚流时,孙与党委秘书陈玉立一起作为他的姘头陪斗。造反派公布了奚流写给陈玉立的情书,虽然两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在 A 城报社工作的赵振环,出轨风流漂亮的女工冯兰香,并使她怀孕。他与孙悦离婚,归女方的孩子环环从此改名憾憾。文革结束后,丧偶的奚流与离异的陈玉立结婚,孩子们都反对并离家另住,只有小儿子奚望暂时住在家里。孙悦被从中学调回,当了中文系总支书记。许恒忠受到清算,他妻子去世前托孙悦照顾许和儿子生活。 1976 年之后,何荆夫被招回学校,在资料室工作,他的思想和为人吸引不少年轻人,包括奚望和憾憾。许恒忠追求孙悦,后来孙悦托在中学工作的同事给他成功介绍女朋友。赵振环与妻子分居,想求得孙悦谅解,并见女儿。何荆夫仍对孙悦有意,她也感受到他的吸引力,但对他有负罪感,而放不下面子接受。憾憾本来想促成母亲和何,但与父亲赵振环见面后又似乎倾向于支持父母复婚。何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出版,受到奚流压制,他动用了与省宣传部长的私人关系,使出版社搁置出版。在争取出版过程中,两人关系更为密切,憾憾也明确支持两人结合。孙悦反思了她与赵振环的爱情和婚姻,愿意与他保持同学和朋友关系。 小说的新意是对历史的反思。与文革刚结束时,大量作品只描写老干部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不同,也写了那些老干部在文革之前也整过别人。“你们对自己也是只记住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而要抹去和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历史。 …… 你也曾把别人搞得家破人亡啊! (p. 14) ”尤其是文革后,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反而是,“过去我有功。十年我有苦。现在我有权。 (p. 17) ”但“吃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吃苦可以提高一个人,也可以降低一个人。 (p. 23) ”“他原有的那些长处:明智、能干、深入群众等,也都一起离开了他。那时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还是关心的,谁不说学校食堂办得好?可是现在,他只关心自己的权位。 (p. 17) ” 小说竭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现在看或许已是常识,难以置信当时竟是那样离经叛道。这确实是中国特色,当初为争论文学作品是否能写中间人物还开过杀戒。按小说中所写,人道主义的信仰者并非取得理论的胜利,而更是人格魅力的胜利。“对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特的态度。对自己认定是正确的、美好的目标,一个劲地去追求,锲而不舍!何叔叔懂得什么是人,他尊重人的价值。他有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p. 117) ” 当然,人道主义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大家都面对历史,让历史去选择每一个人,也让每一个人在历史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只能对历史和自己负责。此外,再也没有责任了。 (p. 77) ”这种基本上原子状态的个人主义,即使在欧美恐怕也非共识。 作者对五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也有反思。“做学生的时候,我们谈起理想来总是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脸颊和眼睛一样发出光彩。可是现在谈起理想却是这副样子!神情黯淡,感慨万千。是理想贬值了,还是我们自己贬值了? (p. 186) ”问题的关键是洗脑有副作用。如年轻人奚望所称,“治理国家不能搞愚民政策,教育孩子也不能搞愚童政策。你们这一代人,从小洁白得像一张白纸,结果怎么样,碰到什么颜色都受染。一个个碰得头破血流,有的懵了,有的哑了,有的死了。白纸和白痴有什么两样? (p. 151)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一辈子都不曾混乱过,那就只能说明他不曾认真地生活过和思索过。或者是白痴。 (p. 156) ” 书中也有所谓“国民性批判”了。“中国人奴性太深,惰性大重。许多人只会想,不会做,或不愿意做。他们只希望别人去干,自己袖手旁观,‘保留批评的权利’。他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在清官当权的时候,他们还敢于把脑袋伸在领子外。要是碰上了贪官酷吏呢?对不起,他们只会逆来顺受,甚至为虎作怅。 (p. 313) ” 小说女主人公处于核心位置,但不同于《诗人之死》,似乎并不具有自传性。只是作者的婚姻解体与书中女主人公类似。作者与同学结婚,毕业后两地分居。有女儿后,丈夫出轨,与她离婚。作者带女儿生活。 这本书在大学期间读过。重读再次看到当年印象很深的那幅对句 (p. 164) 古树参天,直来直往,你谓粗疏 曲径通幽,千回百转,我嫌迂阔 我现在怀疑,当时的阅历和知识,并没有充分理解这本小说,所以只记住这幅对句。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人啊,人!》是她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不是最早完成的。出版后曾引发批判,可能是她最有影响的作品。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热度 2 Mech 2018-11-12 14:19
前几天在说《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时,提到大学女教师小说。那篇其实并非典型。那类小说总体上我不太爱看,作者往往缺乏客观的视角,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的背景。当然也有例外。这次要说的《鱼肠剑》就很不错,主要人物有学界的特点。 阿袁的长篇小说《鱼肠剑》 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标记,“ 2011 年于南昌”。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第 12 期的同名中篇小说。该中篇还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中篇小说选刊》 2010 年 1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小说写住在上海某大学同一个宿舍单元里的三位大龄中文系女博士生的情场故事。结束时间是毕业后的 2010 年,推测开始时间就是入学时的 2007 年。主要是情场故事,具体时间也无关宏旨。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住在博士公寓 305 的三位女博士。处于中心位置的应该是住 B 房的孟繁,研究李商隐诗, 36 岁。有些像薛宝钗式的人物,心思缜密,慎言慎行,很有分寸感,“有分寸的女人总是让人尊敬的 (p. 22) ”。也掌握婚姻的艺术,“生活是由细节组成的,尤其是婚姻生活,女人要懂得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道理。 (p. 33) ”故事开始时有 10 多岁的女儿,丈夫孙东坡比他高一届,在上海另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在家乡小城的普通中学教书时恋爱结婚。相继考研,硕士毕业后在省城的三流大学教书。又相继到上海读博士。老公毕业后,去了异地的二流学校教书。为了独立地再拿一份博士安家费 30 万 ( 两个博士一家只能拿一份 ) ,两人离婚。但毕业时未能调入前夫的学校,前夫也另娶了她的室友吕蓓卡,法律上的前夫,变为事实上的前夫。孟繁内毒攻心,起了疹子,无法像过去那样淡定了。空档一段时间后,又与开书店的男人李莲英交往。他过去开夜总会赚够了钱,开家没有生意也不赚钱的书店。女儿孙桃夭强烈要求父母破镜重圆,不然就不好好读书。孟繁未置可否,但希望看到前夫先离婚。孙东坡也考虑离婚,并离开所在的学校和城市,联系好了调到杭州的一所三流高校。小说结束时,现在的学校任命他当了文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不知道他是否还有离婚调离的决心? 夺走孟繁丈夫的是住在 A 房的吕蓓卡,研究明清戏剧, 33 岁 (1975 年出生 ) 。她算是美女,五代词风格的美女。名教授的女儿,因为学校要求没有博士学位不能升正高,出来读博。她风情万种,大事小事都有男生愿意帮忙。入学凭导师喜欢,论文靠师兄代劳。开始时,男友范吉安在美国读博士,理工科的。她去美国探亲,发现男友已经与邻居一位与国内丈夫离异的女博士生姜小白恋爱。回国后,拿下孟繁的帅气丈夫。两人一起回吕蓓卡的原单位教书。但丈夫与她父亲不和,反而与他的对头现任系主任关系很好。她御男有术,“男友和老公也不一样,男友可以当长工用,用得再狠,再彻底,也不必心痛,谁知道这个男人最后会是哪个女人的?不用白不用。但用老公却要讲究许多,不能涸泽而渔,泽涸了,以后吃什么?也不能大材小用,老公明明是胡琏,做老婆的有眼无珠,把他当菜篮子用了,这不上算。 (p. 154) ”也不介意丈夫对父亲的不敬,但两人还难免有矛盾。她有一次想宁事息人地打算色诱丈夫,却被骂“婊子”。那让她与丈夫相处有了心理障碍,经常住在自己父母家。后来怀孕,孙东坡希望她再生个儿子,但她小产,而且检查是习惯性流产,让孙很失望,甚至想习惯性离婚了。男友在美国的移情别恋,以及吕婚后的生活,是最初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里所没有。 比较独立的人物是 C 房的齐鲁,研究先秦文学, 30 岁。她姿色平平,又少风骚,所以一直没有男人问津。开始她觉得自己没有需要,以读书为乐。在她看来,“轻薄是事物最坏的品质。东西一轻薄,就容易破碎。文章一轻薄,就容易低俗。男女一轻薄,就容易堕落。……放纵亦是事物最坏的品质。花朵一放纵,就凋零了,果实一放纵,就腐朽了。女人一放纵,就成破鞋了。 (p. 41) ”后来在网上认识了墨,成了网上夫妻。又发展到现实中见面,原来是图书馆阅览室的司徒主任,有妻子儿子不可能离婚的 49 岁中年男子。“精明的上海男人,但也是有教养的上海男人。 (p. 119) ”两人在过刊室关门后,在里面做爱。齐鲁做中学教师的父母操心女儿的婚事,她想请墨见父母,应付一下。墨以为要谈婚论嫁,中断关系。“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是名士风流的派头。但犯不上为它弄个妻离子散 — 那就不是风流了,而是风流云散。 (p. 126) ”“四十九的上海男人,虽然还有偶尔的生理冲动,但不可能还有精神冲动了。 (p. 127) ”后来齐鲁博士毕业,到北京去做博士后。开会顺便到上海玩,匆匆去了图书馆,不知道是否重续旧好? 男性人物相对不重要,除了在孟繁和吕蓓卡之间的孙东坡。他是很有上进心的人,所以从中学教师继续读硕士、任教三流大学、读博士、任教二流大学。“前程总是第一位的,比金钱重要,比时间重要,甚至比女人与操守重要。在锦绣前程面前,孙东坡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p. 47) ”在与女性打交道方面,也有些经验。“男人最重要的,不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有所言有所不言,言三分,不言七分。这是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画画的人则把这个叫做‘留白’。男人只有会‘留白’了,才能把夫妻关系升华到艺术的层次。 (p. 58) ”他的遗憾,或许只是没有儿子。 小说多少也写到了高校学界,就是我在《 理科和文科的学界 》说过,文科像演艺界。“学术界和娱乐界表面看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出镜率同样都是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重要场合下的出镜。躲在书斋里十年磨一剑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如今的学者,都要会轻功。要凌波微步,要日行千里。今天在此,明天又在彼,此起彼伏之后,你就成了腕儿了。这是自然的。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惜时如金,看你的书当然不如看你的脸来得快。 (p. 133) ”也说到了教师的艰辛,“如今在高校混,也不容易,每年可都有论文和课题任务的,论文多少篇,课题经费多少,都有具体的数字要求,完不成,生生要扣科研津贴的。 (p. 155) ”还说到了博士生的招生和答辩。“考博是最容易玩猫腻的,特别是中文系的考试。一张专业卷子,就那么一两道论述题,论述题又不比数学,有一个客观标准,都是主观的东西,好不好的,还不由导师说了算? …… 这是导师的特权,是国家和学校赋予导师的冠冕堂皇的特权! 论文答辩也如是,一样有猫腻,答辩委员都是导师请来的,私交自然不错,无论如何也不会刁难导师的心爱弟子。他们当然能看出学生的妍媸,文章的良莠,都是眼光十分毒辣的老狐狸,看出这个还不是小菜一碟?但看出来了也不会一语道破,打狗要看主人面,这是人情世故,也是他们这行的规矩。一旦逾了规矩,下次谁还敢请你呢?区区千把块的答辩费没有了也就罢了,可为了卖弄学问而因此做不了答辩委员甚至答辩主席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p. 132) ”作为对比,说美国高校,“这儿的学院生活,简单,诚实,有尊严,是知识分子应该过的理想生活。 (p. 73) ”当然,这只是书中还是博士生的姜小白的看法。美国教授未必这样看。否则怎么也有那么多美国的学界小说,更不会有一干“大千”“青千”联袂海归。 小说还揭露了男士勾搭女士上床的花招。“一个陌生的男人,要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勾搭上手,总要学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去,十万八千里之外,再一个跟头翻出去,又十万八千里之外,云里雾里地翻上那么几个跟头,女人绝对就晕了 (p. 90) ”。“当男人对你说什么人生苦短的时候,你别以为他真和曹操的境界一样,狗屁,他不过是忽悠你,他真实的意思和阿 Q 其实是一样的,无非是想和你困觉。 (p. 91) ”这显然是女性视角,或许把问题简单化了。 该书有学者小说的特点,不仅是写学者至少是准学者的生活,而且概念界定很清晰。例如,说吕蓓卡与前男友范吉安有男女的恩爱,“是鲜花着锦,是烈火油烹 (p. 77) ”,而范吉安与在美国的新女友姜小白有夫妻的恩爱,“是风和日丽,是国泰民安,有太平盛世的清明安稳。 (p. 77) ”。又例如,说孟繁和她的新男友,“李莲英脸上的冷清,是三秋过后诸芳尽的干净了然。……孟繁看上去也是风轻云淡的,却是薛宝钗式的风轻云淡,要靠了冷香丸才压得下体内那种热气和邪气。 (p. 180) ”当然,小说与学术论文不同,多用形象语言。“哪个女人不爱流言呢?流言是暗夜里的璀璨烟火,是连天衰草中的斑斓蝴蝶,那缤纷秀色岂是枯燥的学问枯燥的论文能比的? (p. 8) ”小说其实也是种故事完整的流言。 我很喜欢该书的语言,精致典雅。特别是融入古典诗词,不用引号,把诗句当成语般使用。例如,写西湖春天,直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p. 185) ”也有修改后使用。例如,说孟繁离婚后相亲都不太看得上。就改写了辛弃疾《贺新郎》,“反其意而用之”,“我看青山不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p. 179) ” 原词是“多妩媚”。又例如,前面所引“三秋过后诸芳尽”,改自《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 同样重要的时,即使不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对意思的理解也无大碍。小说的标题也是如此,鱼肠剑,从字面上看就似乎就是种颇柔软的剑。典出《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是把短剑或匕首 ( “小刑”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专诸曾用于鱼肠剑刺吴王僚 “时阖庐又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使披肠夷之甲三事。阖庐使专诸为奏炙鱼者,引剑而刺之,遂弒王僚。”这个故事也见《史记·刺客列传》,但没有提到鱼肠剑,只是说“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或许作者想用此象征女博士生之间争风吃醋的博弈策略。 另外有段话,我觉得也有道理。“高尚的行为不需要同志,千里走单骑,才能成就孤胆英雄。但堕落不一样--背后说人是非,这差不多就算堕落了。她们受儒家教育多年,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明知,也要故犯,因为堕落是更快乐更容易的事情。往上总是更吃力,而往下则轻而易举,这是力学规律。大多数人不能逃脱于规律之外。女人更不能,因为体力不支。体力不支也会造成精神不支,而不支的结果就是需要堕落的共犯。一个人堕落让人不安,而两个人,或者更多,那不安的意味就会减弱甚至化为乌有。 (p. 9) ”说的是八卦,其实不止八卦。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大学生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有些后来扩展为长篇,除《鱼肠剑》外,还有《上邪》;还有些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如《郑袖的梨园》有 10 篇,《子在川上》有 9 篇,《梨园记》有 6 篇,《绫罗》有 6 篇,其中有重复,而且不全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397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热度 1 Mech 2018-11-1 04:45
学界小说丛谈还没有谈过网络小说,虽然有些纸质小说我也看了网络版。这次开个先例,或许只是破次例,说说简孙的《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未见发表或出版,似乎是 2007 年上网。该小说叙述一位 1982 年毕业入职的女教师,在东海矿业学院工作到 2001 年移民加拿大的过程,同时也写了她一些同事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很平淡,几乎是流水账。有些同事的故事倒是跌宕起伏,有点儿戏剧性。 小说女主人公徐爽是山东人, 1962 年出生。小说描述的基本职业简历: 1977 年考入西北工学院, 1982 年到在苏北的东海矿业学院工作。担任材料力学等课程的教学。曾两次考研究生,都因政治课成绩在 40 分以下未能考取。 1989 年晋升讲师。 1995 年通过省外语职称考试。“发表了几篇文章,参编了一本教材,又帮助她父亲文革时下放的县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利项目”,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 1997 年申报副高有些技术性失误未通过。 1998 年晋升副高。调动到其他学校未成。 1999 年开始办理移民加拿大手续, 2001 年成行,学校这边算是自动离职。 生活方面,刚进校时与同年入职的于卞莉和李瑶同住单身宿舍,是个套间,与于卞莉住在外面的大房间。 1984 年换了宿舍,与正在与丈夫闹离婚的邢老师同住。后来离婚不成,她就搬回家去了。 1992 年,分到一室一厅的住房。至于她的情感生活,按小说中所写,几乎是一片空白。刚入职时校组织部汪部长有为她儿子求婚的意思,一起报到的同事韦君和夏明德的也追求过,但她都没有动心。后来还有个年轻十岁的学生有仰慕之意。 整部小说中,徐爽似乎都在与人对抗。刚入校就被水电科收走了宿舍违规使用的电加热器。因为误会与实验员和教研室主任都有矛盾。不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不错,但学生评价只是良好。被教务科查到提前下课。因为学校没有及时通知撤掉申报职称材料中超过时限的论文,晋级失败,到省教委告状,还一度要到法院起诉。最后移民出国,似乎也是明智之举。三十六计走为上。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小时候父母的娇惯。她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为家里的独生女。原来跟父亲姓孙,只是小朋友取笑,就要求跟母亲姓徐,她父亲居然同意了,并去派出所办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说话等比较直接,往往不顾周围人的感受。而且也比较高冷,如小说中所写,“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冷的目光”。面对周围环境的反弹,自己的自信也大受影响。系里聚餐,徐爽就坐到工人等一桌,“喜欢与下层民众交往,这使她充满自信,毫无压力。” 小说还写了徐爽的同事们,特别是一同入职的。山西室友于卞莉比较有戏剧性。她先与男青年教师马冬生恋爱,男方父母反对没有成,后来嫁给了高中同学张晋松。从外地调来,住在学校分的房子里。于会做人,不仅迎合领导,而且教学中“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特别注意迎合学生的心态”,学生评价很高。比徐爽早一年晋升了副教授,还当了机械系副主任。后来与校长助理夏明德有次性行为。她详细地写在日记中,被丈夫发现。被百般虐待和侮辱后,跳楼自杀身亡。他丈夫也很伤心,回到山西原籍。小心谨慎的人,大事上反而会掉以轻心。她嫁人、出轨、日记,导致了死亡结局。 室友李瑶身材曼妙,是许多同事和学生的梦中情人。她长期两地分居。有位学生迷恋她四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临行前两人上床。李瑶后来调回原籍苏州而离开矿院。 与于卞莉谈过恋爱的马冬生,后来与四川老乡结婚,也是两地分居,学校不允许调动。寂寞中去嫖娼,被抓,黯然调离学校。 同时入职的夏明德曾追求过徐爽,来自湖北,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娶了高官的女儿,一帆风顺,还去匈牙利进修一年,成了学校首位海归。当了校长助理,比徐爽早一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在与于卞莉出轨事发后,调到临市一所职业学校当副校长。也 追求过徐爽的韦君,安徽人,毕业于合肥工大。也比徐爽早一年晋升副教授,接替于卞莉当了机械系副主任。 徐爽所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研室主任柳云杉,也算勤勉踏实。“他的短处是论文少或论文的档次不够 ( 大都发表在校刊和校报上 ) ;他的长处是课讲得条条是道,细水长流,挺对学生的口味。”包销教材当副主编,只有徐爽开始还不肯用,系领导做工作后才同意。在徐爽晋升副教授时柳晋升了教授,但肝癌身亡,临终也没有见到正式晋级批文。 令我遗憾的是,小说中缺少比较正面的形象,能在那种环境中走出自己的路。似乎只有一个例外。小说中着墨不多地提到有位上流体力学课的老师朱励。“课上得不太好,源于地方口音太重,还有,说话带点磕巴,但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与本教研室的人也没搞好关系”。在八十年代后期,在没有被大家看好的氛围中考取了硕士生,然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学校唯一的在读博士生,毕业后又进行博士后研究。按学校要求“定向”,不过后来有省内“大哥大”地位的学校,愿意调他去,可以重新建档,学校也放人了。 按小说所写,东海矿院是纯本科教学型高校,连硕士点都没有,虽然最后改成了东海理工学院。“‘矿院’在教学科研这些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硬指标上总是在省里排不上号,历来都是倒着数的,但在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方面,却一贯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这档子学校里,“有很多好事,是找出来的,磨出来的,不能守株待兔,等着好事往头上撞。”“成绩不是干出来的,是写出来的。” 尽管小说的女主人公有些高冷,这部小说读起来还是觉得亲切。我也属于书中主人公那批本科毕业就接着教本科的青椒,也在机械工程系工作,虽然入职比小说所写晚了两年。书中写的材料力学课,我也上过,虽然很少上,我主要讲理论力学。 不过,小说中写的人物,我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也没有遇到。毕竟我工作的学校,比小说中的学校似乎还要好一些,至少有硕士点。学校各方面也都强一点儿,例如最早归国的海龟在西欧而不是东欧拿了博士学位。我不住在学校,与同事学生打交道的时间要少得多,交往也浅得多。总体上与所有同事都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那些我老师辈的同事,多数很普通很平常,基本上就是教书匠,但对我都很关照。他们给我不少方便,我也很尊重他们。我的同辈,有几位像小说中的朱励那样,考取研究生、接着博士生。有些回到了学校,有些如我自己做博士后,离开了学校。无疑我也不是会说话的人,但我会不说话,因此不应该冒犯过任何人,至少没有严重冒犯。当然,也许我冒犯了人家自己不知道。在我早期青椒生活中,除了读书学习,校园生活确实也没有什么其他快乐,但也说不上有什么痛苦。 因为不久前会过校友,想起当年青椒生活。把这本已经提到九十年代末的小说提前说了。我本来以为,过去那种教学型高校的那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不过,现在似乎也有翻回来的可能。 作者的传记资料暂付阙如。 顺便一提,高校女教师 ( 包括女博士 ) 小说是学小说的一个亚类。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通常更侧重情感生活的描述。这类小说有《马兰草 (1980) 》《求 ( 第二部 ) (1984) 》《空中的足音 (1986) 》《真 (1988) 》《悬空的十字路口 (1999) 》《女博士的风流韵事 (2004) 》《我是女博我嫁谁 (2005) 》《女博士的柴米故事 (2008) 》《鱼肠剑 (2011) 》《缺氧 (2011) 》《中国女博士 (2011) 》《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2012) 》《上邪 (2017) 》等,其中有一本注了作者名字,因为同名学界或校园小说至少有三本。如果再算上校园小说如《北大女生 (2001) 》或广义的学界小说如《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01) 》》,那就更多了。除了第一本,都还没有说到,以后会陆续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拨乱反正—学界小说丛谈之1977-1989年的大学
Mech 2018-10-25 14:34
随着政治强人的身故,“文革”戛然而止,历史走向了后“文革”时代。“文革”刚结束, 1977 年便恢复高考,重新以建政后文革前“十七年”的方式招生。同时停招工农兵学员。因此,工农兵大学生的时代,通常认为到 1977 年就结束了,其实那时学校里仍有工农兵大学生在读。 进入后“文革”时代,高校与全国一样,都要“拨乱反正”。“乱”的含义比较清楚,就是指当时的状况,包括人们的思想。“正”的含义则不断变化。最初大概就是要回到“文革”之前,特别是 57 年之前,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回到“文革”之前,或许意味着再经过“反右”而通向“文革”。因此“正”的含义就复杂起来,总体上说,多数学者追求的是“科学”与“民主”,至少在学界是主流话语。那个时代的局限,严重低估了“自由”和“人权”的价值,更没有充分理解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在“学界小说丛谈”系列博文中,我把从 77 年开始到 89 年结束的 13 年作为学界小说的一个阶段,称为拨乱反正的年代 ( 不说八十年代小说,因为还有八十年代之前的三年 ) 。这个过程一方面确实在“拨乱”,大学里不论教学科研还是学者生活都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其实并没有“反正”,对“正”的理解也变得多元,甚至有尖锐的对立。对“正”的自觉追求,在 89 年后至少不是主流,让位于马上到了的九十年代经济大潮。正是在经济大潮冲击下,高校有了更根本性的变化。终于在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进入了高校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或许可称之为职业化的年代。在职业化的年代,对高校的“正”或许在学界高层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只是还没有被多数人包括大学中人充分知悉和理解。因此对职业化的反抗而不是职业化,是那个时代学界小说的主题。 拨乱反正年代的早期作品,有很多是追溯“十七年”和“文革”的,这种回忆甚至占了大部分篇幅。这些作品 ( 书名后数字为出版年,一般晚于完成年,有些差了数年 ) 包括:戴厚英《人啊,人!》 (1980) 、汪浙成和温小钰《土壤》 (1981) 、德兰《求 ( 第二部 ) 》 (1983) 、施昌东《一个探索美的人》 (1987) 和江萍《何直教授》 (1988) 。其中《土壤》只有回忆部分是在大学中。也有些小说主要写 77 年之后的大学,包括汪洋《无爱的情歌》 (1986) 、戴厚英《空中的足音》 (1986) 、德兰《真》 (1987) 、袁越《大学城》 (1987) 、金岱《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1989) 、袁越《大学恋》 (1993) 、马瑞芳《蓝眼睛·黑眼睛》 (1993) 、金岱《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1994) 、戴厚英《悬空的十字路口》 (1999) 和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2013) 。另外还有部小说黄梵《第十一诫》 (2004) ,故事没有具体时代,但从内容和氛围判断也是写八十年代,虽然出版比较晚。 这部分的小说,大多数完成于八十年代,具有我所谓的“实时性”。当然,也有比较晚的小说涉及八十年代的内容,但因为有较多八十年代之后的内容,以后在相应部分另说。 值得注意的是,到这个八十年代,已经有些共和国时代的学界小说了。“十七年”和“工农兵大学生”年代只有主要写学生的校园小说。拨乱反正时代,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有《无爱的情歌》《空中的足音》《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和《第十一诫》。这些小说以大学教师为主要人物,强调了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大学之外的社会相对独立。在性质而不是水平上,是《围城》所开创学界小说谱系的后继者。 按故事结束的年代排序,这部分打算谈下列小说 ( 书名后数字为故事年代 ) ,《求 ( 第二部 ) 》 (1947-1977) 、《人啊,人!》 (1956-1978) 、《何直教授》 (1957-1978) 、《土壤》 (1959-1979) 、《一个探索美的人》 (1932-1980) 、《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1977-1980) 、《无爱的情歌》 (1981) 、《空中的足音》 (1981) 、《真》 (1981-1982) 、《蓝眼睛·黑眼睛》 (1981,1993) 、《大学城》 (1984)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1983-1987) 、《大学恋》 (1987) 、《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1988) 、《悬空的十字路口》 (1989) 和《第十一诫》 ( ? ) 。其中只有《蓝眼睛·黑眼睛》已经谈过,当然不再重复。另外,为了使德兰的“求真三部曲”完整,增加本不是学界小说 ( 部分内容属于留学生文学 ) 的《求》 (1925-1951) ,放在最前面。共有 16 部小说,将新写博文 15 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热度 2 Mech 2018-9-10 09:06
晓风的《弦歌》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由四篇分别发表的中篇小说构成,《开局》发表于《十月》 2013 年第 5 期,《岗位》发表于《江南》 2013 年第 6 期,《职称》发表于《中国作家》 2013 年第 3 期,《第三种人》发表于《当代》 2013 年第 4 期并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8 期。故事都发生在位于国际旅游城市也是江南名城 ( 白居易和苏东坡当过市长,无疑就是杭州了 ) 的东海大学 ( 浙江大学? ) ,时间没有明确,但从小说提到“中国梦”流行和三年前搞教师“分流”推断是在 2013 年。虽然是几部中篇的组合,实在是少见的优秀学界小说。 《开局》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可以作为文科青年教师大学职场指南。首先是 求职关 。主人公金渊明在北京的北华大学读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年过五十的美女教授赵若芷。她不是顶尖人物,却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读书期间推荐他发表不少论文。“普通刊物发文六篇,核心期刊发文三篇,一级期刊发文两篇。 (p. 36) ”东海大学到北京招聘,文科本来只招领军人才,但看他论文多就留下了简历。到校拜访钱南邨院长时送些土特产。面试太紧张发挥失常,在五人中排第四。钱院长告诉他,除非问学校再要个指标,否则不可能录用他。正巧人事副校长朱玉鹤与他导师是大学同学似乎还曾有特殊关系,导师稍有勉强地出面求了朱校长,金渊明拿到了增加的指标,顺利入职,并有十万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是 教学关 。新人受照顾,仍要上两门课,周四学时。金口才不好,但认真备课。没有把握时,钱院长替他讲了第一课,并送他菊花茶,算是还礼。他观摩后总结了收获,“一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读书心得;二是要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目标;三是要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教学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所谓‘心中无我,而课中有我’也。 (p. 17) ”后来又旁听了本专业和公共课受欢迎教师的课,也听了本系两位普通教师的比较差的课。终于在评教中取得了中等偏上的分数。第三是 项目关 。社科项目限额申报,校内请校外专家筛选,出学校都很难。金渊明带着中华烟,以导师的名义去看望朱校长,谈了导师点点滴滴包括平日饮食起居和业余生活,朱校长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金说,“今年我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听说校内要先筛选,您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关心一下? (p. 31) ”措辞得体,也是跟导师学的。最后不仅学校顺利出线,而且也最终拿到基金,帮助文学院完成考核指标。第四是 论文关 。他写出论文投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因为与院长讨论过几句,犹豫再三,把院长列为第一作者。但院长坚决拒绝署名。后来因为专家意见不统一,论文被退稿了。第五是 经济关 。每月工资加津贴到手不到四千,年底据说另有万元左右奖金,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的“重奖”也只有五千。租房有补贴每月一千五,一室一厅小套月房租一千八。另为给女友五百,给爷爷奶奶三百。第六是 情感关 。金渊明有女朋友姜群英,是博士期间同校思政专业硕士,即将毕业,正在联系到东海大学所在城市的高职任教。但金渊明入职时一见钟情迷上了师资科长牛津海归唐璜。“五一”与高聚会滚床单时想的却是唐。他给唐电邮发去两首诗表示赞美,没有回复。当面问,唐说不知道写给她也看不懂什么意思,可以请她在哈佛工作的男友帮忙看看。金知难而退。后来唐璜男友海归,结婚时还送他喜糖。作者毕竟是成功的学者,上述指南写得挺到位。 《岗位》写学校里一对青年夫妻在学校岗位晋升和轮换中的努力和结果,也有一定学界职场指南的作用。 35 岁沈健行和 33 岁的周冰如夫妻,结婚七年,女儿六岁。 26 岁时沈健行硕士毕业留经济学院当助教,做 MBA 班的班主任,坚持原则不受学员摆布,不受欢迎,但正好考取陆淳品教授的在职博士生,换了其他人。 30 岁时获得博士学位, 32 岁任副教授四岗。争取晋升副教授六岗。他导师很有影响力,也建议他逐一拜访另外八位有投票权的院聘任委员会委员。他与妻子商量后送每人一箱价值五百元的进口车厘子,《开局》中的金博士开会时坐在沈身边还不认识这种水果。送出四箱后,但有人匿名举报他学术不端而且与 MBA 女生有行为不端,前者事出有因,后者完全诬陷。已经拜访过的都不愿意见他,后来有三位在办公室见了他。另外四人有两人在家里见他,另外两人就只在办公室见。车厘子也不敢送了。讨论时,导师力挺沈健行,其他委员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投票结果只有 4 票,没有到三分之二,只晋升一级。导师也反省自己,“别以为你可以只手遮天,人家其实并不买账! (p. 144) ”顺便一提,评审有倾向性时,慷慨陈词的支持意义不大,姿态要低,身段要软,审时度势,若不能以协商争取共识,还可以提问引导其他委员,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事实上,经济学院没有人晋升两级,也没有人被降两级。周冰如 24 岁本科毕业时放弃保研任校办行政秘书,联系科研副校长王畅,因酒量大而表现出色,鞍前马后下基层跑京城。 27 岁时担任校办接待科科长。 30 岁时离开节奏太快的校办岗位到宣传部任新闻科科长,虽然是学新闻出身,但为维护学校形象也劳心劳力。转岗的目标是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周冰如谒见了组织部夏部长,遇到现在已经分管人事而且有望晋升院士的王校长,王校长也是她个人的偶像。在王校长干预下,周成功转岗组织部。岗位的另一方面,还有家庭中的责任。沈的母亲轻度老年痴呆,在几个儿子家轮住,正住在他家,大小便不能完全自理,又无法接受保姆或钟点工,自己在家满脸落寞地等儿子归来。周在宣传科时,有突发事件,两人都不能及时接女儿,幼儿园老师很不高兴。四箱没有送出去的车厘子,给老师送去一箱。小说还写到经济学家与官员、老板、记者打交道的见闻。导师说,“学界也是江湖啊!江湖险恶,还得自尊自重! (p. 108) ”沈健行理解为,“导师告诫自己‘自尊自重’,是要他自己行走江湖时,不要丢了学者尊严和文人本色,粘上太多的江湖味和江湖气,但要完全屏蔽江湖气,又谈何容易啊!即使以同门师兄弟而言,会聚在导师的大旗下,互为犄角,此呼彼应,摆开一字长蛇阵,攻城略地,无往不胜,这……这……这难度不也是一种江湖习气吗? (p. 108) ” 《职称》其实是男主人公放弃争取职称的心路历程,男主人公为 教古汉语的校园讲课明星张有忌 , 也是《开局》中提到的本专业教学优秀者。 46 岁的张有忌在八年前晋升了副教授,两年前申报教授没有成功。按照学校的规则,有两次申报教授的机会,如果都没有通过,就要走人了。他的强项是上课,“课上一涉及自己热爱且熟悉的领域,……完全可以用‘口若悬河’、‘挥洒自如’、‘妙语连珠’来形容。从学生 ( 尤其是女学生 ) 赞赏甚至有些爱慕的眼神中,他赢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p. 152) ”弱项是科研成果弱,因为教学占用时间多、不愿意粗制滥造、在一级期刊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困难。我插一句,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接受,但没有发表好的论文本质上还是对所研究问题没有独到的见解。这样他处于两难境地。申报教授,不成功就要走人。不申报,只能是副教授,不仅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不受重视,在家里也被儿子和妻子瞧不起。与儿子关系不融洽,在成人礼上代表家长发言,对他精心准备的发言,儿子跟其母亲当他面评价道,“真酸!……听老爸的口吻就像个成功人士,可他一个副教授,算什么成功人士呢? (p. 171) ”妻子是英语的同届学同学,本科留校工作。“她曾听到几个处长、部长在一起议论学者:‘那些学者,只不过‘术业有专攻’而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他们固然驾轻就熟;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他们就有些弱智了,有的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白痴’ (p. 178) ”后来下海。三年后,收入就是张有忌的三倍不止,在家里也居于支配地位。更有洋老板不断追求,“成为不想出墙而终于出墙的‘红杏’ (p. 186) ”张有忌准备与妻子商量是否申报教授职称的当晚,妻子很晚才由洋老板送回家,他愤而离家出走,没有谈成。当然,校园明星也不乏追星的女生。留校三年时,就有江南水乡的美女追求他。当下也有过去课上的学生现在的研究生宋伊伊感觉他婚姻出了问题,想做他的红颜知己。宋父亲是成功商人,所以对一般成功人士并不看好。在她眼中,他“有许多成功人士所没有的真与善 (p. 213) ”。张又不想与她有任何超越师生之外的关系。张有忌也想与师长讨论。博士生导师李乾坤是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教学名师,“三分之一在校内,三分之一在校外,三分之一在国外、他已经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了,偶尔开始一两个讲座。 (p. 190) ”但他与导师关系有些疏离,“学术上的差距,使他对李教授不仅有高山仰止之情,还多少有些敬畏。 (p. 191) ”他的硕士导师是《开局》中曾经出场过的人事副校长朱玉鹤,关系很融洽,他去找朱校长说说内心的纠结。朱校长反而向他大吐苦水。“学校领导层面现在压力大啊!大到你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和我们承受的压力相比,你们感受到的那丁点考核的压力又算什么呢? (p. 197) ”“许多学者久居书斋,不涉世事,想当然应该如何如何,动不动就对我们指手画脚,横加指责。其实,有些东西理论上说说可以,实践中则是行不通的。 (p. 199) ”朱校长其实知道张有忌找他的目的,也很欣赏他,但觉得实在帮不上忙。他的纠结以种很意外的方式解决了。他当班主任的班上,有个学生因失恋出走有可能自杀,大家忙活着找回这个学生,就过了申报的时限。最后,张有忌在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中获得第三名。宋伊伊登台唱歌,给他献花。他随后打算向校长建言。不管怎样,他已经不为职称纠结了。故事也突出了现代大学的氛围,“为读书而读书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返了。 (p. 149)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状态,那叫‘慵懒’,甚至可以叫‘堕落’,属于典型的虚度年华、自毁前程。 (p. 150) ”这个故事总体上是以抨击时弊的方式流于俗套,我个人觉得全书中最弱的一篇,但恰是这个中篇获了奖。当然,故事的寓意确实有一定普适性和预见性。教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能有鲜花和掌声,但职称困难;或许能有美少女芳心暗许,但可能缺少家庭成员的长久尊重。 《第三种人》讲了高校中几位女博士的故事,主要是情场故事。女一号是 41 岁的冻龄美女,哈佛博士化学教授陈焉,在《岗位》中出场过的王畅副校长的妻子,女博士联谊会 ( 俗称第三种人俱乐部 ) 的发起人和召集人,俱乐部核心人物是七朵金花。除陈焉外,最先出场的是 45 岁的数学教授梅高风,她所嫁非人自杀了。丈夫田宇是她大学同学,读书时对她体贴入微,赢得芳心。但业务能力平庸,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梅高凤是本校博士,虽然一度是学术明星,但专业上遇到瓶颈,想定岗二级教授也无把握。导师白院士说她,“对自己要求太高,对家人也要求太高。 (p. 262) ”她在家与丈夫无话可说,丈夫怀疑她与所推崇的一位中年成功学者有私情。他在酒后说出他的怀疑,还强暴了她,从此两人分床。丈夫以自渎解决需求又被她撞到,给儿子留下遗书就以白练自缢。随后出场的刚过 40 岁的新闻系教授许彤彤,她所爱非人,一直单身。本科时就喜欢后来的研究生导师赵庭松。他在文革落难时被农村姑娘张玉兰 ( 有时写成张红兰,推测是同一个人 ) 周到照料。绝望投河时,被悄悄跟着的张救下,两人结婚,生了儿子。恢复高考后,赵读大学,毕业留校,把妻子儿子接来。许彤彤博士毕业留校。师母肝癌,临终前,丈夫不顾她反对,承诺“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导师承认许是他真心喜欢的女人,但还是无法再接受任何女人。导师一直单身,许彤彤也一直单身。虽然写那诗句的元稹不仅续弦而且还纳妾。中文系女博士李怀壁,才华出众,性格张扬,经常让人难堪, 30 多岁,尚无男友。也是 30 多岁的吴瑕,在大学中有恋爱但无结果。正在与一位离异孩子归前妻的处长交往。初次见面留下深刻印象。“她从中看到了杨处长手中所掌握的权力的巨大含金量,以及它与婚后的优裕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p. 287) ”第二次见面是与几个女博士一起吃饭,感觉就不太好了。处长随意言谈中“有些自骄身份的意味了,敏感的女博士们顿觉原来人家和咱有着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的差别。 (p. 288) ”催老板快上菜时,“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满嘴都是威胁的口吻,不自觉地流露出渗透在骨子里的官气和霸气,让过惯了平民生活并认同平等观念的女博士们感到很不舒服。 (p. 289) ”两人关系的走向就在未定之数了。“很善良,很单纯,很容易感动,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相信别人 (p.290) ”的何丽娜从大学开始就总是上当受骗,正在“姐弟恋”,对方是小她八岁又高又帅的博士生,还是她专业课班上的学生。女博士们和她父母都表示反对,她仍坚持,但也慢慢发现男博士生对他不如开始时用心,两人关系的走向与归宿有了疑虑。只有许梓涵,丈夫是本省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知名度不高,但对她很好。最后陈焉的事情让整个故事更有波澜。她心血来潮到丈夫办公室去看他,发现俱乐部成员秦璐璐在房间里,而且床上有压痕。后来丈夫向她表示爱意并给她解释,虽然秦才貌都远不及她,“她的温柔,她的细腻,她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我的浸透了骨髓的崇拜 (p. 310) ”吸引了他,不过他们谈话不仅没有性,也没有情,只是对红颜知己精神的放松。如果她介意,也可以只保持工作关系。床上的痕迹只是他头晕休息。陈焉也反省自己不够体贴入微,还有些小小的任性。但两人关系何去何从,还拿不定主意。故事引人入胜,但总体上仍限于男性视角,与《鱼肠剑》那种写女博士情感的小说比较,差别还是很大。 前面说该书是优秀的学界小说,尤其体现在前两个故事,主要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地描述了校园职场的现实。作者行文心平气和,而且点到为止,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是成功学者和教师,也有在校级行政和党务管理岗位工作的经历。 需要强调,我完全不赞成《职称》主人公看法,“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肯定,这才是最重要的! (p. 232)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成长,这要在 10 年 2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能看出。至于学生在校园时的主观肯定,不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更不能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在现代大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基于反映其业务能力和素质的研究产出和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是反映其愿望和动机的教学投入。从培养人的角度,前者对学生更有帮助。小说没有明说但也暗示的事实,学术水平如何,同行甚至同事其实都是心知肚明,这个与学生如何评价完全没有关系。 《弦歌》的标题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似乎是种很理想的教学状态。作者也写在书前的扉页上。不过,作者没有说的是,《庄子·渔父》中,孔子受到渔父的教训,“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用现代的话说,几近于无照执教甚至非法办学。 作者晓风,本名肖瑞峰, 1956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人。 1984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同年分配至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7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 年晋升为教授,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 年起任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任国家中文教学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1999 年起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2000 年起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教学、实验室与设备、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5 年起分管人事、教学、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6 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10 年起改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负责组织、党校、老干部和工会、教代会工作,并受校长委托负责离退休工作。 2016 年卸任,享受本科高校正职待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08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Mech 2018-7-19 18:18
王新纪、陶正和田增翔的长篇小说《魂兮归来 ( 上、下册 ) 》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是第一部描写工农兵大学生的小说。我在读大学时就看过,印象不深。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没有说到,因为忘记了。这次阅读,才想起原来看过了。该小说的不同寻常之处是三位作者合作,这或许也是“文革”中写作班子的流风余韵。小说写 1972 年秋到 1976 年清明期间工农兵大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也算是学界小说。故事发生在新华大学,其实是北京大学,其中的揽星湖就是未名湖。该小说对工农兵大学生的描写,既有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的鲜活,也难免有主题先行的时代局限。 小说以出版时的正统观点,反映了 72 年到 76 年时代风云下的校园。开始是所谓“整顿”,后来被批判为“右倾回潮”,然后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最后结束于天安门广场前的四五运动。整个故事还是有些俗套,就不细说了。在这个过程中,几乎全部教师和多数工农兵大学生都对文革有了新的认识。这大概就是小说标题所谓的“魂兮归来”。尽管四五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小说仍在充满希望中结束。结尾处写道,“一个变革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这些人已经敲响了它的大门。 (p. 936) ”这确实是已经被历史证明正确的预言。小时写了大转折前的大学校园。 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女主人公梁晓茵的成长,从软弱到坚强,从幼稚到成熟。她是文革中受冲击老干部梁牧的女儿,母亲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打死。父亲即将出来工作,她也得以到新华大学学习。开始有些郁郁寡欢,后来受同学老师的影响,稍微积极些,一度还发表了跟风性的小说,以母亲为原型写了走资派,受到父亲的批评。后来读书思考,参加劳动等,对文革有了否定性看法。特别是受男主人公影响,性格也坚强起来。在小说即将结束时,投身四五运动,被公安局逮捕。 小说中有几条爱情的线索。梁晓茵与岳明辉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岳是红卫兵,梁母亲被打死时他在现场。但他以自身的活力吸引了梁。“这正是生活有意思的地方:永远有未知的东西展现在他的前面,让他探索;永远有新的目标树立在他的前面,让他追求。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里! (p. 47) ”“身上似乎有种奇特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你,使你能够那么持久,那么锲而不舍地追求一个目标 (p. 781) ”尽管直到最后,两人关于文革的看法仍有分歧,但还是走到一起。另一条线索是美女陶陶,先被冒充高干子弟的卢新宇欺骗委身,卢暴露后与一直暗恋他的同学于良才走到一起,当然还有不小思想差别。最后参加四五运动,在天安门广场一起陷入绝境,陶陶后悔,于良才“漠然地瞥视这奔跑着、吼叫着、挥舞着大棒朝他们扑过来的警察和工人民兵;漠然地倾听着棍棒打人的钝响和人民遭打时的惨叫通通淹没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中。 (p. 936) ” 小说人物众多,形象都算丰满鲜明,虽然出版较早,文学性其实可能也好于后面些更有纪实性的作品。反面人物有些漫画化,这大概是当时的套路,不过主要人物还不是“高大全”。我更感兴趣的是比较中间的人物。例如,于良才“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裕,生活诸事全不用他操心,成天只是读书而已。他整天沉浸在书本里,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与人的关系所知无几。 (p. 263) ” 文革中他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后,“除了更广泛地读书,也开始观察社会,研究一些社会问题了。但这种观察和研究却是比较超脱的,他喜欢捕捉一些细致的现象对未来作些预言,由于旁观者清,有些时候说得很准,这使他赢得了目光敏锐,见微知著的美名。同时,大量地阅读了历史和文学书籍,也确实培养和加强了他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力。可是他从没有亲身投入生活的激流之中,没有在汹涌的浪涛中奋斗,挣扎过,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个聪明的旁观者而已。三年的插队生活固然给了他不少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却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态度。他埋头干活,用心读书,基本上与世无争。这种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生活经验,一旦狂风大浪扑到他脸上,他也就心慌意乱了。那些洞察力、预见性,和那个聪颖的大脑袋并不能帮他多少忙。 (p. 263) ”推测当年自己的大学里,读到这段话,一定若有所思。又例如,文学一年级支部书记王磊“事实,却与他的预言相差无几。这就好像把一出在他心中的小舞台上排演过的悲剧,搬到现实的大舞台上公演了一次似的,只使他尝到双倍的苦味。哎,智慧的痛苦啊,你虽然比别的痛苦更崇高,但也比别的痛苦更沉重。 (p. 307) ” 作者王新纪,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工农兵大学生,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作者陶正, 1948 年生于浙江绍兴, 1968 年赴陕北乡村插队务农,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也是工农兵大学生; 1977 年后历任北京歌舞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作者田增翔, 1947 年生于北京,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出版社少儿文艺编辑室编辑、《十月》编辑部编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Mech 2018-7-3 22:53
《诗人之死》是作者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1982 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按作者附注,“一九七八年六月草稿。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初稿。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至一九七九年元月八月二稿。一九七九年六月改定。”该小说在 1979 年就改定,但当时在上海无法出版。直到 82 年才在福建出版,据说还是时任省委书记项南亲自决定。这样出版时间就在《人啊,人!》之后。 1994 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小说反映了 1968 年夏到 1971 年初期间作协机关的生活,虽然与高校无关,也是广义的学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谱系中,或许可以算所谓“伤痕文学” 小说写男女主人公余子期和向南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恋爱故事,标题称为《诗人之恋》或许更合适。开始时,作协党组成员、诗人余子期被隔离审查,向南是专案组长。余子期的妻子柳如梅在造反派抄家时当着两个女儿跳楼身亡。余子期先被转入收容所关押,后来又回作协隔离,然后到农村劳动,并结束了隔离审查。在农村的集体生活中,两人产生了爱情。两人打报告要求结婚。余子期所写的长诗歌颂他的老首长,被作为彻底搬倒老首长的抓手。作协负责人和工宣队长等就以两人关系为突破口,重新开始批判余子期。余为不牵连向南和他自己的两个女儿,自杀身亡。小说中也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属于特定时代,虽然也反映人性,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个故事有很强的自传性。诗人闻捷的妻子杜芳梅在他被隔离审查中自杀。专案组长戴厚英与他在上海郊区奉贤县的“文化系统五七干校”劳动。她与前夫已经离婚。两人恋爱。张春桥 ( 小说中叫狄化桥,张有笔名狄克 ) 对此批示“这是文艺黑线回潮的典型事例”和“是文艺界的一个怪现象”。闻捷受到了密集性的批斗,后来自杀身亡。 小说中的向南已经是五十年代中期入学的大学生,与《大学春秋》等小说中主人公属于同一时代,也曾是积极向上的革命青年。她自己总结,与“五四”那代人的“反抗”不同,“新社会里长大的,我的脑门上、心坎上也印着两个字:服从。这也是革命的标志,进步的标志! (p. 534) ” 小说描写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要么劳动,要么批斗或者被批斗。知识分子成天写的不是检讨书,就是举报信,要么就是大字报。现在回望,简直觉得处于疯狂状态,但其实当时设身处地分析,或许也有合理性。当然,人们也有期待。如那位曾进驻作协后来因为斗争不利被撤回工厂的工宣队长所说,“总有一天大家都会各就各位的。工人作工,农民种地,学生念书。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也还是搞你们的行当去。 (p. 599) ”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诗人之死》是她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如前所述,不是最早出版的。本系列《学界小说丛谈》后面将陆续说到她的另外 四 部小说,都能算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Mech 2018-6-20 19:24
19 66 年后大学停止招生了,虽然还有些在校生没有毕业。 1968 年 7 月 21 日,毛主席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上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以毛泽东对这一调查报告的指示日期为名的“七二一”大学。我父亲在鞍钢的“七二一”大学兼过课,我见过他写得很工整的教案,但不记得他说起上课的情况。有些企业的学校,就是由“七二一”大学转制而成,如鞍钢工学院。 到了 1970 年,大学恢复招生,开始从在职的工人、农民、解放军中招生,就是所谓工农兵大学生。曾听前辈教授称他们为 WPS( 一种曾经很流行的排版软件的缩写, workers, peasents, and soldiers) ,不知是否是他原创。 1970 年到 1976 年,这批特殊的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各高校。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现象。他们入学的目的,至少在原则上,是“上大学,管大学,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从小学到高中不等,入学主要采取推荐制。实际上的录取入学情况很复杂。 有些遗憾的是,反映工农兵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小说比较有限。 76 年之前没有相关小说实时出版,至少是我不知道有长篇小说。因此没有当时原汁原味的记录,例如记录民国时的大学《围城》和 50 年代中叶大学的《大学时代》。比较“实时”但仍略有滞后,就是我读大学时看过的王新纪、陶正、田曾翔《魂兮归来 ( 上下册 ) 》 (1980) ,还有没有当时没有看过的李泊《起步》 (1983) 。两书的故事发生在 1972 年至 1976 年。善写“文革”题材的梁晓声,在 1986 年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故事发生在 1974 至 1976 年。 或许是热闹的题材比较多。工农兵大学生题材随后十多年中非常沉寂。再能找到的就是王曦昌的《紫色学历》 (1999) 。故事主要发生在 1973 至 1976 年,最后同学聚会是 1988 年。 接着又是近十年的空白期。直到近十年来,工农兵大学生的小说又出了几本,包括王金昌的《大普学历》 (2008) 、马以鑫的《黄花堆积》 (2010) 和王金昌《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大普学历》的修订版 ) 。《黄花堆积》是作者自传性小说“红黄蓝三部曲” ( 从初中生经过下乡到工农兵大学生 ) 中的一部 ( 按出版顺序是第二部,按时间顺序是第三部 ) 。写了工农兵大学生在校的生活,基本以毕业为止,用尾声稍作延伸。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是 1973-1976 年。《工农兵大学生》则刻画了多位关联不太强的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工作,故事主要发生在 1975 至 1978 ,最后两章跳到了 1995 和 2008 年。另外有些纪实文学性质的,如栗文忠的《悠悠岁月:献给工农兵大学生及其子女们》、海天和肖炜《我的大学 1970-1976 :工农兵大学生》,不是小说,自然不在这个系列中谈了。 除了写工农兵大学生外,文革期间的学界小说很少。已经谈过的《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涉及“文革”前入学大学生的早期“文革”岁月。戴厚英的《诗人之死》 (1982) 或许勉强可算。该书主要是 1968 年至 1971 年间文化人的生活记录,不是写大学,更不是写工农兵大学生。也放在这部分。 有修订版的,本系列就不另谈较早版本了。后面的小说《所谓教授》《教授的黄昏》也这样处理。 “工农兵大学生”的大学小说过去在“丛谈”中都没有说过。以后将按所反映年代顺序依次说来。包括《诗人之死》《魂兮归来》《起步》《黄花堆积》《我的大学》《紫色学历》和《工农兵大学生》。可能的话,再选择汇总几篇当时的“两报一刊”文章,体会当年的主流教育观念。 不管如何评价,工农兵大学生所伴随的“上、管、改”,都是种独特而罕见的大学模式。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Mech 2018-6-19 15:34
宋浩浩的小说《双山》 2009 年长征出版社出版。前半部故事发生在北京第一流的大学京大,时间是京大即将南迁之时,也就是 1937 年。后半部写几位京大师生长途跋涉从北平到上海入职沪江大学。作者标注“写于 2004 年 1 月 12 日 -2004 年 2 月 2 日”,“改于 2008 年 12 月 30 日”。写作日期表明,作者是大四的学生。小说有写于 2005 年 12 月 15 日上海徐汇的《后记》和 2008 年 12 月 25 日双山的《再记》,还有篇写于 2008 年 12 月 19 日的附录,《大江东流,一水双山 —我写《双山》的缘由》。 上半部写日本人兵临城下的北平中的京大,勉强能算学界小说。京大副校长贾弘毅想在学校南迁前当上正校长。他要通过北平商会会长马栋贤疏通其侄子教育部次长马颂元。为此他准备把学校的美女讲师林涵韵,才学俱佳的京大博士,介绍给马栋贤的儿子马骏当女朋友。具体游说的是教务处长曾芜辽,她妻子李结尔是无锡人,与苏州人林涵韵可以算老乡。马骏是美国斯坦福的博士海归,在相亲宴会上对林涵韵一见钟情。林对他也不无好感,但在上海已经有男朋友。两人吃饭看电影等,但林坚称两人仅是朋友。贾弘毅通过马栋贤送名画给马颂元。京大校长已经有人选,不仅到任,贾弘毅改任代理副校长。随后任命贾弘毅到隔壁的协和当校长。曾芜辽外面养了偏房,后来同住,享齐人之福。林涵韵决定回江南,拒绝了马骏给她找的市政府秘书处职位,也不鼓励马随她南下。马骏收到她人离开时留下的信后,难过得三天没有吃饭。 下半部写到了北京之外。林涵韵的南行由外文学院欧朴杰教授带队。还有男女教师各一位,家在无锡的刘若彬教授,家在上海的周环幻讲师。另有欧的男女学生各一位,徐伟豪和杭秋言。他们的路线,北京 - 河北 - 山东 - 河南 - 安徽 - 南京 - 上海。危城之外的生活光怪陆离。廊坊条件恶劣有窃贼光顾的饭店。半路熄火然后途中在庙里过夜的长途汽车,临西县住进有暗娼的旅馆欧朴杰云雨一场,得罪镇长儿子被一顿暴打、女性差点儿失身而得到儿子在京大读书的县长解救。在山东肥城落入饭店圈套打碎人家桌子和碗碟被敲诈钱财,在街上被碰瓷弄碎货物遭人绑起来吊灯索要钱物,侥幸逃脱后偷搭军车到河南太康。在太康没有钱了,欧朴杰和林涵韵给镇长儿子当塾师、周环幻和徐伟豪在镇上当文书,干了 15 天拿到薪水不辞而别。在蚌埠收到汇款大吃大喝,刘若彬开钟点房睡了黄梅戏团的女角被团里武生痛打。 一行人总算到了南京。找到出差公干的欧朴杰的堂叔欧再修,他是沪江大学新成立的文学院的院长。他带他们到上海。南行这一干人们都加盟了文学院。林涵秋晋升副教授,两个学生当了助教。林涵秋要找的男友仍然没有找到。他不仅辞了《申报》的工作,而且被新任职的报社派驻香港。她途中觉得如果男友待她不好还不如留在北平。她不知道,欧再修在打她主意,想让她嫁给自己的儿子。 途中的故事大体上还符合想象,读起来没有上半部危城内大学故事的出戏感。只是我有些奇怪,他们去南京或者上海,应该首选从天津乘火车。北平到上海不比钱锺书《围城》所写上海到湖南。 小说的名称有些费解。小说结尾处有议论,“人生的选择也仿佛这双山,你不在两山中间,便只能在一方山巅,一个人无法同时站立在两座山顶。 (p. 214) ”或许是点题吧?我愚钝,还是不解,甚至觉得那段话不是很通。又看了后记、附录等仍不解。只知道“双山”是地名,为女主人公的家乡,也是作者的家乡。作者在《附录》中称,“我的这本小说就是为了向先生和他的《围城》致敬的。 (p. 218) ”按作者的命名法,《围城》其实应该叫《无锡》,无锡是《围城》男主人公方鸿渐和作者的故乡。顺便一提,作者曾想原来的标题是《蓝跳蚤》,我看不错。小说是否可以有多个标题?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说笔名太多的作家,“只怕一个人的名气太大,负担不起了,还化了好几个笔名来分。” 作者显然想学习《围城》,但摹本和真迹还是相去甚远。《围城》中奇妙的比喻与对学界的洞悉,《双山》里都找不到,当然也许只是我眼拙。我能找到最有意思的句子,就是“想升官想发财和移情别恋有根本的相似,就是不满足现状。 (p. 72) ” 读后对我理解民国时候的学界似乎并没有什么帮助,作者想象力有些过于丰富。尤其是我读到处长“上面还有司局级的副校长,还有副部级的校长 (p. 6) ”我恍惚觉得不是说民国时候的京大,而是现在的北大。当然,大学生能写成这样也算难能可贵了。写学界小说仅有才华和天分不够,还需要职场经验。写出学界小说传世名篇的如钱锺书或大卫·洛奇,都当了多年教授。 作者宋浩浩, 1981 年出生于江苏。 2004 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据说以辞赋、散文见长,我都没有读过。职业似乎是编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Mech 2018-6-14 21:36
在大学时,我读“文革”前大学生活的小说如《大学时代》和《大学春秋》,就觉得有些压抑。我现在终于想清楚其中的原因,不欣赏甚至反感其中宣扬的那种理想主义。 表面上看,《大学春秋》等是理想主义的小说,与《未央歌》的性质相近。都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大学校园生活,也都以理想主义为号召。但仔细体会,理想主义其实也不止一种。 一种理想主义是带有强制力的理想主义。除了该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外,并没有其他理想。或者说,其他的理想,即使不是错误,也只是该主义所推崇理想的比较低级或初等的形式。信奉这种理想主义的人,遇到别人有不同的理想,首先想到的就是争高低对错,低的错的自然应该服从高的对的。所以,大家只能竞相夸耀自己的理想,调门会越来越高,行动终于无力跟上。于是社会上假话流行、处处虚伪。时过境迁之后回首,看到的就是《勇往直前》中所谓,“硬生生的进步姿态,干巴巴的政治语言,空洞洞的天真幻想,疯颠颠的火热干劲”。这是种独断的强制的理想主义,往往伴随着伪善甚至欺诈。 另一种理想主义相对温柔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些理想不尽相同。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互通有无,所谓“兼相爱,交相利”。每个人在成就自己理想的同时,也可以 ( 但非必须 ) 帮助他人成就他们自己的理想。大家通过践行自己的理想,而吸引、感召那些有不同理想的人。这是种多元的宽容的理想主义,往往更具有建设性。 《大学时代》《大学春秋》等无疑是前种理想主义。所以书中人物如果在现实中要么碰壁要么堕落。当然,《未央歌》也不能完全达到后种理想主义,但至少离前面一种更远些。我在读大学时,就本能地反感《大学春秋》。那时候如果能读到《未央歌》,也许会喜欢。 此外,《大学时代》《大学春秋》等的理想主义,其实是排斥个人。《大学春秋》很核心的教训就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个人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p. 627) ”这话当然很有道理。公开的、正直的个人主义在五十年代确实没有出路,虽然有黄美云那样的异数让我读起来略感安慰。有出路的或许是打着共产主义等旗号的利己主义。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还证明另一个事实。个人主义没有出路的社会没有发展,甚至也可以说没有出路。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热度 1 Mech 2018-5-16 14:20
亢彩屏的长篇小说《马兰草》于 1980 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算是典型的学界小说了,写 1961 年到 1962 年塞外省城中某大学历史系教师的故事。是学界小说中很有“伤痕文学”色彩的作品。作者标注,“ 1979.7.23 初稿”“ 1980.2.29 修定”,那也正是“伤痕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伤痕文学”中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不多,而且该小说独特之处是所反映的时代既不是反右也不是文革。 80 年前后出版的大学小说,例如戴厚英的几部,更接近所谓“反思文学”了。 这是个非常凄惨的故事,甚于该作者写反右的《牵牛花》。结构上也是倒述。开篇“楔子”写因病而显得极度衰弱和苍老的何丹在“东海之滨,三江交汇的临河小城 (p. 5) ”养病,等来了当年陪护妻子期间被作为“敌人”抓走的丈夫柳彤回到故里,他自己“评上讲师了;几篇论文要出集子。 (p. 11) ”学校也把“讲师”职称作为礼物,送给长期患病在江南丈夫故乡治疗的何丹。时间推算是 1978 年。后面的正文从何丹 1961 年从师范学院借调到大学开始,到 1962 年她患病努力争取到回故乡治疗结束。最后“未完的话”,说明小说中主要人物此后的生活轨迹。 24 岁的女主人公何丹是“一个政治上纯洁、业务上出众、前程远大的少女 (p. 128) ”,却只有“平庸的外貌 (p. 128) ”。因为自身的朝气和活力,引来历史系副主任燕君陶的追求,也被教师团支部书记、校党委秘书金临风看中。她却因为人品学问看上了比她大 9 岁的摘帽右派柳彤。由于系书记陆芒与宣传部长俞帆斗争需要,校党委费书记独断专行,还有系秘书胡沛的盯梢密报,他们都成了被批判对象。金临风趁机强奸何丹。之后何患了精神分裂症,另外还有种什么怪病,要用激素治疗。陆芒了解内情,却因为斗争需要,声称何是与燕或柳私下发生关系。燕君陶虽然有上海人的琐碎小气,但还是与人为善,当时也无能为力。同事中好人也是多数,但于事无补。尽管知道何丹的病无法治愈,也不能生育,柳彤还是与何结婚,以便于照料她。陆芒等把他们两人下放到农村,但因病被退回。小说结束时,在校组织部长陈信等领导支持下,柳彤何丹夫妻转诊上海治疗。作为对照,小说还写了不择手段往上爬的美女教师吕人美,为利益而结婚,为利益而揭发丈夫并离婚,先后害了三任丈夫或情人,包括第三任的金临风。 大学的大环境变得愈发险恶,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只有生命力及其顽强的马兰草大西北较多,耐旱,耐贫瘠才能存活。前面写反右的小说如《牵牛花》和《生命与爱情》中,被打成右派都是多少有些言论。这里的何丹完全是无妄之灾。斗争也更加残酷。当了右派降级使用的俞帆被甄别摘帽了,他还是感慨,“甄别有什么用?甄别了老的,再打小的;‘分子’只会增加,不能减少! (p. 310) ” 小说的重点写政治斗争,反映时代的残酷性。上层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下层无可奈何,人人自危。更糟的是,大象打架,小草遭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小说顺便也提到当时的大学及其教师。“如果把系里的聪明人排队,确是个摆不平的事。因为这里边实在都是些天资很高的人,把谁当作庸才谁也不服气。他们都是名牌大学的产品,而且,学业成绩都应该在中等以上;否则,不可能分配在高等学校任教。可是,实在的情形是,尽管这里边的人都不苯,但智慧的表现却各有千秋,各具特点。 (p. 255) ”当然,大学从来都是这样。那时候教师要挑灯备课。“做教师的都养成了夜间工作的习惯,白天要开会,做学生工作,写讲稿往往被打断,效率不高,只有晚上才‘出活’。 (p. 39) ”现在开夜车大概是搞研究了。此外,当年也有现在所谓的“行政化”“学府变成了官场,真是斯文扫地! (p. 285) ”官场的逻辑,“走到哪里都要有个靠山、后台,否则不会顺利。千万不能得罪顶头上司。 (p. 312) ” 作者的校友苏叔阳写了序并推荐出版。这个有些过于凄惨的故事,当年竟然重印,共印了九万五千册。当年的文学盛况,以及“伤痕文学”大行其路,现在真是难以想象了。 作者亢彩屏, 1937 年出生于河北。 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并到宁夏医学院任教, 1962 年调入宁夏大学担任政治系教师。与男朋友分手后,与“摘帽右派”汤宜庄恋爱。 1965 年结婚后夫妻一起下放六盘水区,但因病被退回。随后辗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治疗。《马兰草》是其处女作,个人生活经历较多 ( 如与“摘帽右派”恋爱,患病到南方治疗等 ) 。已经说过的《牵牛花》出版在《马兰草》之后,写的是反右在《马兰草》之前。《马兰草》在主人公在《牵牛花》中也提了一句,主人公所在班级毕业分配,“有的人像西北荒漠中的一棵‘马兰草’ (p. 451) ”,仅此而已。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2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Mech 2018-5-7 20:58
蔡观华的长篇小说《生命与爱情》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4) 讲述被划为右派的大学生及其他的恋人和朋友的故事,算是特殊时期的学界小说了。时间跨度为 1956 年底到 1962 年初。故事发生在石头城的云山大学。石头城就是南京了,云山大学从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描述是南京大学,从地理位置 ( 学校旁的白莲湖就是玄武湖 ) 和校园描写看是当年的南京农学院。 小说主要是个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董海生学业成绩突出,大二就被本校著名学者林值中教师看中参加科研;人长得也帅,身材如大卫。同班同学罗莎先追求他,罗的父亲是将军,并与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很熟悉。她邀请他到家里玩,与长辈一起出去拍照。准备连同新照片,再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表白。而在这之前,董海生回家去探望病中的父母,遇到一直在照料他母亲的远房表妹闻清婵,她在上海的大学里学英语。两人青梅竹马,双方家长都有意促成。罗海生的哥哥与闻清婵的姐姐已经订婚但哥哥去了美国失去联系。这样两人就明确了恋爱关系。等董海生回到学校时,面对罗莎的表白,就只能拒绝了,而且据说原来就是当妹妹看待。罗的室友老大姐团支书王玉娟向罗莎解释了一切,两人又成为好朋友。有人偷了董与罗的合影以及罗的照片,寄给闻清婵,引起闻的误解。董则给她看自己的日记,表明心迹。反右中罗被打成右派,闻清婵受到压力,表面上与董断绝了关系,但内心中一直仍忠于他们的感情。罗海生在劳改中看到好友为他而死,心灰意冷,决定自杀。这时候外面已经开始对右派“脱帽加冕”了。他给闻清婵写了遗书,退还爱情信物。闻得知后,马上与劳改农场去,罗莎同行。但并没有见到尸体,只是推断董从农场逃脱,投海了。事实上,董走错了方向,奇迹般逃脱,藏在大山中当了道士。小说结尾处,闻清婵等知道董海生还活着,也办好了相关手续,等待他返校。 罗莎的行为可能不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在罗做出选择后,她就退出了,而且在被诬陷为脚踩两只船时,董海生建议罗莎,接受老大哥同学江汉夫 ( 共产党员、校团委委员、学生会主席 ) 的追求,并在小说结尾处有比较清晰的意向。江功课不错,但留校后在人事科搞行政。罗与江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罗的选择缺乏可信性,除非她只是为了让董海生解套。听说闻清婵与右派董海生划清界线,她似乎又有些动心,但很快老大姐王玉娟与闻面谈后知道她的真实想法,告诉罗后让她打消了念头。 与爱情平行发展的还有男主人公的事业追求。他参加了林值中教授重要的科学实验,当助手,并拉罗莎参加。在劳改农场,还进行了鸡的杂交育种。只是这方面描写线条比较粗。 与写于 17 年的《大学时代》《勇往直前》和《大学春秋》不同,男主人公的出生不再是简单的劳动人民甚至革命烈士后代。董海生的父亲是国军将领,在抗战中捐躯。又有海外关系,哥哥在美国。这大概就是 84 年出版小说与 17 年中的差别吧! 56 年其实是共和国大学前 17 年中最让广大师生心情舒畅的一年。小说开场描写的 57 年新年晚会,很有盛世狂欢的意味,当然历史上只是曲终人散前的回光返照。有高校文化特点的是,有些学生装扮成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时珍、拜伦、庄子、雅典娜、奥菲利亚等中外名人或虚拟人物出场。这真是很有创意的活动。甚至在运动开始时,大家仍然是轻松愉快。“对于这众多的年轻人,似乎眼前的自由就是一切。他们热爱生活,信赖生活,听凭生活之流把他们推向前去;最后推到什么地方,他们并不介意。人们常有这样一种成见 — 或许自己意识不到:忧虑和烦恼只是少数智者的嗜癖,愚者的妄念,与他们是无缘的。 (p. 130) ”这大概真是 50 年代大学生的心态。 小说展现反右的全过程。开始是党号召知识分子帮助自己整风。师生踊跃参与,积极提意见。主要还是善意的批评,也有过火的讽刺,甚至有恶意的攻击。连校党委书记家的鹦鹉都会学舌,“秀才造反,利令智昏。”然后风向突变。先前的号召成为引蛇出洞。提意见的人就成了右派。到 58 年初,风头几乎过去时,又来个“回头望”,划右派比较少的单位补划了一批。右派有三种处理,“开除送劳教”,“保留公职学籍,劳动观察”和“带帽留用”。书中的男主人公董海生开始并没有提意见,并且反对过火的讽刺。但后来同情右派,最终自己也被定为右派,并被开除送劳教。后来到 62 年,又开始摘帽一批。对此,罗莎的父亲罗剑将军称,“事物的复杂性、多重性,常常不是一个原则一个公式能解释清楚的。 (p. 199) ”话不错,但也是很无奈。 在当时的宏观背景下,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右派产生的微观机制。言行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人在意这些言行。校级领导,有坚定执行上级政策的,也有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加以保护甚至牵连自己的。基层干部,有与人为善的,也有乘机报复构陷的。董海生成为右派,主要是年级的党支书汪思贵极力促成。毕业后,汪分配到闻清婵的学校,又假装同情董,试图以此接近闻。作者以此刻画其卑鄙小人面目。 小说的故事比较老套。作者用了些倒叙等试图讲得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方面还算鲜明。除了男主人公董海生以及他的恋人朋友闻清婵、罗莎、江汉夫、王玉娟,以及反面人物汪思贵,还有些其他人物读后也有些印象。如努力工作但唯上是从的党委书记,有政治自觉和独立思考的党委副书记,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系总支副书记,人品低下的同学等。总体上,推测小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高校中的情况,虽然写在 20 多年之后。 作者蔡观华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曾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编辑工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热度 1 Mech 2018-3-7 09:18
程树榛的小说《大学时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于 1980 年。所写的故事发生于 1953-1957 年间。作者标注完成于 1957 年 2 月至 7 月,分别在无锡和天津;修改于 1978 年 3 月至 1979 年 10 月,分别在富拉尔基和北京。 小说写了几个工科大学生在天津的北方大学 ( 应该就是天津大学了 ) 的校园生活。以工人特招生刘向明的入学开始,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为主线。叙述这个没有读过高中的技校学生,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 ( 因病晚入学,基础差,数学老师不负责还刁难 ) ,完成了基础课学习。然后就跳到第三年,团支部改选,刘向明当了书记。他带领同学冲破人为障碍,攻克技术难题,论文在期刊发表并在全校学术会议上报告。同时也赢得了学习干事和宣传委员赵敏的爱情。最终毕业,刘向明去富拉尔基重机厂工作,赵敏去天津的工具研究所。 学生学业主线之外,还有学生情感的副线。女主角是来自苏州的赵敏。她开始被担任支部书记并一起长大的表哥王文斌视为天热女友,后来两人裂痕明显后,表哥还利用家里老人施压。然后被校诗社负责人也是作家之子的郭亚狂热追求。她却对男主人公情有独钟。同时,担任班长的归国华侨刘岚暗恋郭亚。 高校里当然也少不了教师。地下党出身的系主任兼书记顾巍教授又红又专,年富力强,全力支持学生。更老的一代教授徐鸣,矢志报国,但身体欠佳。转变性人物王守维教授,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学术上也因循保守,听不得不同意见。还有负责学工的团干部。正面的是总支书记周坚,反面人物是副书记李庆。 小说的人物形象很鲜明。正直真诚、奋发上进、刻苦勤奋的刘向明。漂亮敏感、善解人意、聪明好学的赵敏。热情奔放、才华横溢的郭亚。美丽活泼、多才多艺的刘岚。专心于学、心无旁骛的魏永斌。取巧钻营、性格阴暗的王文斌。当然也可以说形象单调,不够丰富。 小说中的冲突,主要是以刘向明为代表的大学生向科学技术进军,与李庆的空喊政治口号弄权专权的矛盾,以及与王守维的保守因循患得患失的矛盾。我个人感觉,矛盾冲突的设置,无疑是受长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尽管价值判断有所颠覆,但思维方式其实同出一辙。 小说所体现那种昂扬的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确实应该是五十年代初的时代精神。而反映的大学生活,大体上真实,或者说与我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比较接近。读来很觉得亲切。但有些细节多少影响了可信度。小的如,学的课程居然有“复变函数和解析数论”,这显然不会出现在工科教学计划中。更大些,只读过 4 年小学和 2 年技校的刘向明,又缺课一个月,居然能把高等数学课补上,这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过于紧密。顾巍、王守维、郭亚的父亲都是徐鸣的学生,顾威是李庆的老师,王守维是王文斌的表叔,王文斌和赵敏是表兄妹,李庆和王文斌是校友,等等。巧合未免太多。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反面人物李庆比较隐晦所说,“生活中一直有两部分人:主人和奴隶。形象地说,是‘赶车的’和‘拉车的’。 …… 古今中外从来都是外行领导内行,这是一条铁的定律。 …… 主人与奴隶,赶车的与拉车的;外行与内行 …… 都是某种同义语。 (p.157) ”这在当时无疑符合现实。即使在今日,是不是也揭示了高校的某种现实? 小说结束在 1957 年,真是幸运。正好是暴风骤雨来临前那段风和日丽的日子。让师生们有相对太平的环境和氛围,力争上游地学习工作。或许一、两年后,就恍若隔世了。 说句题外话,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篇小说读起来都比较亲切。让我想到自己的大学时代。确实有些像男主人公那种好学上进奋发有为的同学,只是好像没有女主人公那样的女生,希望没有因此得罪班上的女同学。至于我自己,只是个旁观者。我喜欢看人家热火朝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要不是非拉我进去。 作者程树榛, 1934 年生于江苏徐州。 1953 年至 1957 年在天津大学机械系学习。毕业后到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 (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前身 ) 工作,直到 1983 年。 90 年代曾担任《人民文学》主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Mech 2018-2-19 22:07
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 1988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故事发生于由私人机构转制的文学研究社, 1949 年建立, 1952 年解散。虽然没有发生在大学中,这部小说却是部学界小说。小说聚焦文学社中的外国文学组。主要人物是几位来自旧社会或者从海外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些年轻知识分子和其他工作人员。 小说的名字《洗澡》,来自当时知识分子对“三反”运动的委婉称呼。“三反”的原意是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时间是 1951 年底到 1952 年 10 月。在高校中,变成了各级领导和教师自我检讨、群众监督的“人人过关”。正式的说法可能是,采取各种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以帮助他们摆脱剥削阶级世界观的束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总之,就是要知识分子心悦诚服。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小说虽然名称叫《洗澡》,最吸引人的其实恋爱故事。作者杨绛善于写精致细腻婚外恋情,早先有篇以教授为男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小阳春》,很有特色。续书《洗澡之后》把《洗澡》中的恋爱都通向婚姻。恋爱的男主角是英国归国的许彦成,女主角是研究所最初创建人的女儿姚宓。许彦成的形象不是特别鲜明,基本上专心治学的读书人,最突出的特点是老实;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太在意,与不爱的人都可以结婚,但不肯敷衍说“我爱你!”。姚宓是《围城》中唐晓芙那样的理想人物,因为登台时间更长,所处局面更复杂,因此形象也更为丰满。作者渲染了两人相处的聪明机智心心相印,而且“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就是所谓有情无欲、好色不淫。“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然,局外人看来,精神出轨的许彦成只是所谓“道义上的懦夫”,或许可能导致婚姻变化;而姚小姐及其母亲,也许真是如《围城》中的孙柔嘉“煞费苦心”。恋爱故事不是 “学界小说丛谈”博文主旨所在,就不仔细说了。 小说前两部分,大概占总篇幅的近四分之三,“洗澡”还没有开始。说明主要人物的背景,以及进入研究所以后情场和职场的勾心斗角。除了作者偏爱的许彦成和姚宓,几乎人人都露出丑态。杨绛下笔留有情面,如果像《围城》那样写,就完全是另一景象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说明了“洗澡”的必要性。其中有些职场故事,如巴结上司、交接同事、垄断资料、匿名攻击同事研究工作等,既有时代特点,也有一定人性因素。至于“洗澡”的可能性,更简单,已经开始建立雇佣知识分子的垄断市场。“我们靠薪水过日子的,经常怕两件事:一怕失业,二怕生病。现在一不愁失业,二不愁生病,生了病公费医疗,不用花钱请大夫,也不用花钱请代课。我们还有不拥护社会主义的吗! (p. 262) ”这是垄断温柔的一面,凡事总是有另一面。 从发动运动的本意看,当时也未必一定有多大恶意。还是希望知识分子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别存心侥幸,观望徘徊,企图蒙混过关;应该勇敢地跳进水里,洗净垢污,加入人民的队伍;自外于人民就是自绝于人民,绝没有好结果。 (p. 244) ”“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所以只好谨小慎微,经常战战兢兢,对人民如临大敌,对运动如临大难,好像党和人民要难为你似的。 …… 不要害怕,运动是为了改造你,让你可以加入人民的队伍。我们欢迎一切愿意投入我们队伍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努力,为人民做出贡献。 (p. 265) ” “洗澡”过程中,那些知识分子处于“两难”。“人越是作恶多端,越是不要脸,检讨起来才有话说,说起来也有声有色,越显得觉悟高,检讨深刻。不过,也有个难题。你要是打点儿偏手,群众会说你不老实,狡猾,很不够。你要是一口气说尽了,群众再挤你,你添不出货了,怎么办呢? (p. 226) ” 在具体实施中,老实人或许觉得有些委屈。或许如书中人物许彦成所谓,“为什么老把最坏的心思来冤我们呢? (p. 233) ”聪明人也有投机的办法。“关键是不要护着自己,该把自己当冤家似的挑出错儿来,狠狠地骂,骂得越凶越好。 (p. 261) ” 被“洗澡”者,是旧知识分子。所谓群众,就是洗澡水了。这也符合古贤,“庶人者,水也。 ( 《荀子·王制》 ) ”小说中这样描写,“满座的年轻人都神情严肃,一张张脸上漠无表情,显然已经端正态度,站稳立场。 …… 认识的都不认识了,和气的都不和气了。 (p. 225) ”有留法的学者讥讽群众为“英明的尾巴”,“他们只懂官话。他们空有千只眼睛千只手,只是一个魔君。 (p. 258) ” “洗澡”的失败有某种必然性。方法上而言,表面上是“王道”,实质上还是“霸道”。如小说中许彦成所说,“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点。现在咱们是在运动的压力下,群众帮助咱们认识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法儿抵赖了,只好承认。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况且,咱们还有个遁逃。千不好,万不好,都怪旧思想旧意识不好,罪不在我。只要痛恨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我的立场就变了,我身上就干净了。” (p. 267) ”更实质性的是,人性趋利避害,难以长期逆转。例如,许彦成夫人杜丽琳的自我批评,“工作不过是饭碗儿,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学识只是本钱。她上大学、留学、读学位是为了积累资本,本钱大,就可以赚大钱。 (p. 248) ” 这种所谓“资产阶级的信念”,只是人性的体现,恐怕难以根除。 “洗澡”过关后的知识分子仍是诚惶诚恐。一位说,“听说是从此不洗了。洗伤了元气了!洗螃蟹似的,捉过来,硬刷子刷,剖开肚脐挤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p. 285) ”另一位说,“我的消息更可靠,不但还要洗,还要经常洗,和每天洗脸一样。只是以后要‘和风细雨’。 (p. 285)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他们都说错了!后面还有暴风骤雨,反右、反右倾、文革等。 不管怎样,当年官方接手民间文学研究社,“出于‘统战’的原则,不拘一格收罗人材 (p. 20) ”。“当时文学研究社不拘一格采集的人才,如今经过清洗,都安插到各个岗位上去了。 (p. 293) ”只是体制化的开始。许彦成有了自知之明。“我认识到我是绝对不配教文学的。如果我单讲潜移默化的艺术。我就成了脱离政治,为艺术而艺术。我以后离文学越远越好。 (p. 288) ”他们夫妻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一个准备教英文文法,另一个讲口语。 我个人感觉,这篇小说还是较为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与心态,以及当时的政治氛围。在这个意义上,可能是写“十七年”的最好的学界小说,虽然背景不在高校,而且直接有关的篇幅也不大。读后多少可以理解,当年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放弃独立思考。“洗澡”或许是漫长所谓“逆淘汰”的开始,但肯定不是最糟的一次。本意只是在让知识分子变得更善良的名目下变得更顺从,实际上却只是让知识分子变得更狡猾。但可惜,“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那些自以为得计的知识分子,“洗澡”过关,还有“反右”,更有“文革”。而那些当“洗澡水”的年轻人,后面的路也很坎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作者杨绛 ( 原名杨季康 ) , 1911 年生于江苏, 2016 年逝世。 1928 年考取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1932 年到清华大学政治系借读,并考取英文研究生。 1935 年随丈夫赴英国、法国留学,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听课。 1938 年随丈夫带女儿回国。担任振华上海分校校长两年。 1940 年起任工部局北区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三年多,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46 年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1949 年起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兼职教授。 1953 年在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文组任研究员,所在研究所隶属关系相继改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写过几篇学界中人情感方面的中短篇小说,也都挺有意思。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Mech 2018-1-2 08:10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华夏大地上出现很晚。如果从最早的教会学校算起,是创建于 1879 年的上海圣约瀚书院, 1892 年开设大学课程, 1905 年升格为圣约瀚大学。如果只算官方办学,那就是盛宣怀分别在 1895 年和 1896 年创办的北洋公学和南阳公学,然后才是 1898 年的京师大学堂。这些都是在民国之前了。到民国鼎革的 49 年,总共只有 50 多年历史。大学生人数也很少,在 49 年前,算上专门学校的学生,大学毕业生也就十多万人。 大学的历史短、规模小,早期甚至没有专门的学界。当然,那时候已经有文坛,许多文人作家可以到大学中任教。专任教师有些直接延聘洋人。因此也就很少所谓学界小说,民国之前的干脆没有见到。因此早期华夏大学有个的小说实际上只能从民国时代开始。 早期与大学有关的小说有两部, 老舍的《赵子曰》 (1927) 和陈白尘的《漩涡》 (1928) ,都是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而且大学生生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赵子曰》写大学生赵子曰在读大学期间的成长,现在看仍然比较有意思。《漩涡》后面部分涉及几个大学生的感情纠缠,与其说反映校园生活,不如说暴露社会问题,现在真有些勉强卒读。 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只有钱锺书的《围城》,或者更确切地说,《围城》中的一部分。该书 1946 年 2 月至翌年 1 月在《文艺复兴》上连载, 1947 年 5 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单行本。应该说,作者有写中国大学小说的自觉。早在 1933 年,钱锺书就发现中国学界小说的空白, A novel of Chinese college life at first-hand knowledge still remain to be written. 事实上,《围城》对学界的洞见和对人性的体认,就是与成熟的欧美学界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钱锺书的渊博学问和冷静旁观,使得汉语学界小说有个出乎预料的高起点。可惜,并没有后续力作,几成绝响。我曾经再三阅读《围城》,当然没有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也读过英译本。该小说还拍成电视连续剧,男主角是陈道明,但我没有看过。 学界小说的近亲,校园小说,也有汉语开山之作,那就是鹿桥的《未央歌》 (1959) 。出版较晚,其实在 1945 年就完成了。作者鹿桥听过钱锺书的课,是学生辈。《未央歌》单纯唯美,抒发少年情怀,渲染玫瑰色彩,都堪称校园小说典范。不仅在民国时期为绝响,现在也少后续。该书出版后,在台湾非常流行,但引入大陆比较晚。当然,我个人读时不是很喜欢,勉强终卷。 共和国时代的一些小说也涉及民国期间的大学。早些如杨沫《青春之歌》 (1958)( 她后来扩展成“青春三部曲”,又写了《芳菲之歌》 (1992) 和《英华之歌》 (1995) ,第三部与大学没有关系 ) 。晚些如张扬《第二次握手》 (1979) 和宗璞 小说系列“野葫芦引”的前三部,《南渡记》 (1988) 《东藏记》 (2000) 和《西征记》 (2009) 。其中《东藏记》与大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最像学界小说。或许还有其他,我现在不知道。 《青春之歌》当年在大陆极度流行,可能超过《未央歌》在台湾的流行程度,还拍成电影,女主角是谢芳。“青春三部曲”的后两部都少有人问津。 杨沫的小说我年轻时看就不喜欢。就像我在说王蒙《青春万岁》时所谓,“我大概更倾向于‘狷者’,对小说中所讴歌的‘狂者’自然有些无动于衷。”事实上,年轻时不仅无动于衷,还有些不以为然。所以,《青春之歌》后面就不说了吧。 顺便一提,杨沫前夫张中行 ( 《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 ) 的自传《流年碎影》很好看,但不是小说。民国大学的情况可以在许多书信日记或自传中反映,例如鲁迅的书信和日记、《胡适的日记》、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何兆武《上学记》、许渊冲《流水年华》等。随便说些尚有些印象的。 《第二次握手》当时看还好看,现在多少还有些印象。该书曾作为禁书很流行,但无疑也算不上好小说。其中渤海大学的校园生活,不仅占小说比例不大,而且感觉作者臆断的成分很大。作者并没有在民国期间读过大学。所以后面也不谈了。 过去已经谈过《围城》《未央歌》和《南渡记》。民国校园的的小说还准备谈《赵子曰》《漩涡》和《 东藏记 》。《西征记》中学生走出了校园,我也没有看过,暂时就不打算说了。 作为比较,国外在 50 年代之前与大学有关的小说也很少,我自己基本没有读过,当然也知道些。个别读过,但当时没有注意到其中讲了大学中的事情。研究学界小说的专著《学院大厦》就称学界小说正式出现在 50 年代,应该是以 The Masters (1951) 为标志。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热度 1 Mech 2017-12-27 08:31
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通过阅读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历史和现实,一直是我的愿望。从当学生算起,已经在大学中 37 年,自然也想多阅读关于大学的小说,来理解大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职业方面。也就是说,大学本身,既是官场,也是职场,还是情场,但我比较关注职场的侧面。从职场角度,记了些阅读札记,有所谓“大学小说丛谈”这个系列。到现在已经有近 40 篇。基本上写到 98 年,但顺序不严格,也有些 98 年后的书。 当时准备大体上按年代顺序,但后来发现收集完备很不容易。例如, 49 年前的小说,只说了钱钟书的《围城》 (1946) 和鹿桥的《未央歌》 (1945) 。更早的与大学有关的长篇小说还有老舍的《赵子曰》 (1927) 和陈白尘的《漩涡》 (1928) 。中短篇小说就更多了,出自名家之手的就有废名《李教授》 (1828) 、沈从文《八骏图》 (1935) 、叶绍钧《英文教授》 (1936) 、汪曾祺《老鲁》 (1945) 等。不同时期的中短篇很多。因此我准备把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分开。其实,在英文意义上,小说 novel 就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叫 novelette 或 novella ,短篇只是 short story 。 描述大学职场侧面的小说称为学界小说,这个名称已经比较流行,比我所谓大学小说更规范。所以重新开始的系列为“学界小说丛谈”。因为过去也收集些校园小说,丛谈中也会包括一些,虽然那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就不特别仔细地区分了。大体上,校园小说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主要是男欢女爱或个人成长,属于青春小说或成长小说;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以学者特别是大学教师为主要人物,场景是学术界主要是大学,属于职场小说。 大陆的学界小说,或者更确切的是也包括校园小说的大学小说,大体上分民国时的大学 (1912-1949) 、“十七年”的大学 (1949-1966) 、停止招生和“工农兵大学生”时代的大学 (1966-1977) 、政治经济转轨中的大学 (1977-1996) 和学科建设中的大学 (1996-) 。最后两个阶段,是我自己多少有些随意的划分。不同阶段,长篇小说的体量差别很大。前三个阶段,小说应该都是个位数。后面两个阶段,小说数激增,我知道的就有七、八十种。还有些我不知道的,特别是校园小说,过去没有特别留意。 与先前的“大学小说丛谈”系列不同,新的“学界小说丛谈”系列尽可能按照小说反映的时代排列,而不仅是小说出版的年代。这个差别可能很大。例如,杨绛的《洗澡 (1988) 》就要放在扎拉嘎胡的《红路 (1959) 》和程树榛的《大学时代 (1980) 》之间了,因为三者发生的时代依次是 1951-1952 , 1947-1948 和 1953-1956 年。又例如,王金昌《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就要与 王新纪、陶正、田曾翔《魂兮归来 ( 上下 ) 》 (1980) 和 李泊《起步》 (1983) 等放在一起,都是写工农兵学生。这要以小说的收集相对完备为前提,我觉得至少对早期 ( 就是前述的前 3 个时段 ) 的长篇小说而言,现在或多或少具备了这个前提。 学界小说包括境内也包括境外,但境外小说看的比较少,书也比较少,英文和译本估计都不到 20 本,目前还在陆续收集中。读英文毕竟比较慢,即使是重读。所以可能要等以后更闲些再说了。 或许以后另外有个“学界中短篇小说丛谈”。那个系列不准备严格按时间顺序了,太困难,不现实。随时读了随时记。但在附录链接中,不按博文贴出顺序排列,按小说发表时间为顺序。聊为补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Mech 2017-5-8 20:38
《 蓝眼睛·黑眼睛 》是新儒林长篇系列的第一部。 1993 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我是先借阅了该系列第二部《天眼》,觉得不错,正好在书店遇到第一部,也买来看看。故事开始并主要发生在 80 年代初,具体是 81 年。 77 年入学的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还没有毕业。除了大的氛围,还有些过来人才了解的生活细节,如北韩系列惊险电影《无名英雄》的播放。另有个 12 年后的尾声,算是最后一章。我对 81 年前后的高校教师生活不了解,我是 80 年入学的学生,本科生通常不太了解教师。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认知的空白,所以比较感兴趣。最近又重新大概翻翻。 尽管是写文革后那个冰雪初融的年代,但是在93年所写,已经比文革前的《大学春秋》和《大学时代》之类不可同日而语。校园小说的主人公其实是学生,蓝眼睛应该指代外国人,尤其是男主人公,来自瑞典的留学生,后来成了传媒大亨。黑眼睛当然是中国人,主要是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尤其是男主人公求之不得的情人,或许还有他后来的妻子。因此,小说的主线其实是校园罗曼司,中文系学生还有几位外国留学生的大学生活,包括上课、讨论、外出观光等。不限于爱情,但爱情的分量越来越重。众所周知,罗曼司的结束要么主人公逝世,要么结婚。小说用的是前一种。聪明单纯的女主人公英年早逝,永远定格在最美好的年华。男主人公则迎娶了当年共同的同学,梦中情人的好朋友,一位天性善良但人情练达的“驭夫高手”,如童话结束时常说,“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蓝眼睛·黑眼睛》的主线在校园情场,是所谓罗曼司;副线是校园职场,也是所谓学界小说。小说再现了中文系几位老师的职业生涯的一个片段,包括研究和教学等,而主要的矛盾冲突是职称晋升。年轻时可能对主线更感兴趣,但现在看来,恍若隔世,不堪卒读。变化的不仅是读者,也是时代。反而是副线,虽然也是时过境迁,但仍有某种启示。至少在我年轻的时候,对自己有所启示。 总的来说,与学生朝气蓬勃聪明机智不同,老师的形象总体上比较暗淡。给人的感觉,善良的人不能干,能干的人不善良。谢天谢地,我自己当教师的经历表明,情况不是那么糟糕。从长远看,多数出人头地的学者要么埋头苦干,要么与人为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中的女一号无疑是作者塑造的正面形象。文革前的研究生,研究李清照的专家,有专著、有论文,有国际声誉,被前辈看好,上课也受学生欢迎。但得势不得分。 81 年申报副教授没有成功。到 93 年仍然是副教授。她的学生已经当教授了。这位老师借他人的诗明志: 如果不能做船长,那就做水手。 如果不能做大道,那就做小路。 如果不能做太阳,那就做小星。 大小并非决定成败的理由, 做什么就要出类拔萃,精益求精。 (p. 263) 这确实是非常职业的态度。只是说句题外话,在汉语中“小星”有如夫人的意思,主攻古典文学的女子朗读“那就做小星”,画面有些违和。副教授落选后,前辈学者勉励她,“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在学业上一心前行,只要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就什么都不怕。这次你还能给人弄下来,说明到底还是学术地位不够稳固,还需要继续修炼。世界上的事永远不可能尽如人意。凡事得想开一点,退化一步天地宽哪。这种竞争还早呢,可是最严格的竞争是人格的竞争,最严酷的竞争是身体的竞争。不能为了蜗角微利就丧失人格,不能为了一时的蹉跌就伤了身体。 (p.439) ”这话说起来、听起来都很励志,很正能量。但与己、与世有多大用处很难说。或者积极些说,最有用处的提示其实是,“最严酷的竞争是身体的竞争。”她哥哥就毫不含糊地告诫,“你就留着你那个良心当职称,当房子,当工资,当出国名额吧。你就还我行我素地干吧。反正这个社会总是得有人埋头苦干,有人打花唿哨,放心,共产党的政策,也早晚有你一碗大锅饭吃。 (p. 444) ”当然,如果个人涵养功夫到家,这种洁身自好未必不能是种选择。只是,对个人涵养功夫的要求,远比想象的要高。多数人达不到。 与这位正面教师形成对照的是她本科时的同学,一位漫画化甚至丑角化的女教师。总是说“我是做学问的”“做学问得甘于寂寞”“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其实成天与人聊天,达到八段水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就任何话题神聊”。后来更是不择手段,甚至委身过去的老师、现在的系副主任。她顺利晋升副教授、教授,还是所谓“优秀教师”。而那位副主任自然是教师中的大反派,自己往上爬,而且还踩着别人。不过,他当了教授、博导,研究生院院长,差点儿就是副校长。 小说中的教师有各种类型,但总体上都是所谓“偏平人物”。学贯中西、儒雅睿智的校长,是老一代海归的代表。 克己奉公、勤勉敬业但有小心谨慎的另一位系副主任,是中年骨干的代表。还有几位老先生,共同特点是学问好、正直但不通世故、容易上当。官迷心窍、欺下瞒上、不学无术的系总支副书记,是非学术人的中层干部的代表。总体上,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丰富性发掘似嫌不足。 尽管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但写作应该在九十年代初。在我的记忆中,那是大学最黑暗的日子。政治压力、经济压力接踵而至,对大学职业还有浪漫想象的教师永失乐园。作者前面的笔触还有些欢快俏皮,尤其是写学生。写老师一直比较沉重,到快结束时突然变得凄厉。那些优秀人物 死亡的节奏简直比谋杀小说还快。第十七章女主人公当省政协副主席的父亲病逝。第十九章,文学系主任、正直的老一代学术权威主任病逝;一天后,中年骨干那位副主任逝世;三天后系主任夫人去世。第二十章,几个炮灰级的中年教师病故,有一个车祸,还有几个自杀;校长的儿子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校长也逝世;最后女主人公病逝。标志着罗曼司的结束。虽然还有最后一章多少算是个光明的尾巴。 我刚当教师的时候,觉得学校基本上是与世无争的地方。那其实只是我当时地位太低,或者也是学校太差。从小说中看,当年在大学里也为了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勾心斗角。校“重点教师”名号,带着留学生与参观旅游,公费出国,等等。 只是这 没有经费也不增加工资的 “重点教师”这个名号,就让系副主任 有机会玩弄 当年的女学生和准情人也是现在的女同事。 后来的争夺主要集中到职称。 职称晋升是该书学界小说侧面的重点。按照小说里的说法,系一级评审就是几位主任、几位书记,还有几位老先生,开会讨论决定。职称申报者需要一个个做工作,投其说好。结果自然是乌烟瘴气,怨声载道。在我的记忆中,这种情况应该没有在 80 年代初出现。当时老先生们影响比较大,评审还算公平。 小说中说,晋升职称抱怨最少的做法,是数学系。基本上就是现在量化的方法。高级职称科研和教学六四开,中级职称四六开。所以申报者材料公示。评高级职称,教学满工作量得教学 20 分,超过 30% 的再加 5 分。另外 15 或 20 分为所谓“水平分”;国家 ( 省 ) 级出版社专著 30(25) 分,国家 ( 省 ) 级论文 5 篇 25(20) 分,国外发表再加 5 分,国家 ( 省 ) 级奖励加 10(5) , 50 分封顶,剩下的 10 分是“水平分”。所谓“水平分”其实就是印象分或者人情分。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量化的标准颇多诟病,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以此突破按资排辈传统,突破人情困境,也是青年才俊出头的不二法门。 小说也放映了当时大学老师生活的困境。当然,任何时候都有教授认为自己工资低。不同的是,现在如果当了教授了最坏也是“相对贫困化”,而那个时候即使是教授,也是“绝对贫困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术语。小说中写教师生活困窘的例子。夫人在附中工作的文学系副主任一家, 一子两女,还有个老太太,在发薪前三天,只剩下六元钱。当时也有用物质待遇吸引教师的做法。某师专缺教师,引入条件,“三间住房,外加一个储藏室。家属可以农转非。”按照小说的写法,到 93 年,教师的待遇已经大大改善了。这个好像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大学中有许多问题,但同时,教师的绝对生活水平,伴随着社会进步,有所提高。 我个人感觉,小说中说的种种乱象,其实出现要稍微晚晚几年。另外对小说一些细节还是有所怀疑。文革前的研究生在 81 年不能晋升副教授很正常。我的硕士导师就是那代人,当时也没有晋升。我的博士导师更早些,而且是留苏的,也只是在 81 年晋升了副教授。当时更资深的老先生太多,总体上是论资排辈。但说同时毕业的本科生,还一度离开过高校,又没有过硬的学术成果,能评上副教授,我觉得很不可信。到 93 年时, 77 届入学的学生当了教授,这倒是完全可能。前面说到晋升职称看国家级奖励,这个事情也不可能在 81 年。因为在 81 年前,只有在 56 年评奖,当时能获奖的早就是教授了。再评奖就是 82 年了。因此,我怀疑作者在写作时把后来发生的时期,都算到了 81 年。 作者 马瑞芳 是山东大学的 古典文学 教授博导。古典文学教学、研究、普及之余,也创作散文和小说。 作者是山东大学的教授,开始以研究《聊斋志异》成名,后来转向研究《红楼梦》。创作方面除了三部新儒林长篇系列的《黑眼睛·蓝眼睛》《天眼》和《感受四季》外,还有散文随笔集《假如我很有钱》《野狐禅》等。这五本书我都收藏了纸质本。 教授写小说,有其博学一面。《黑眼睛·蓝眼睛》中有些语言和文学的知识和趣味展示,我个人很喜欢,虽然可能被不欣赏的视为炫耀。小说中也有些对先贤的致敬,尤其是对《围城》。不仅引用了,而且也有借鉴。例如把《围城》中不同专业的 歧视链用于不同学生,“‘文革’前的毕业生瞧不起‘老五届’,老五届瞧不起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学员既然谁都可以瞧不起,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扬长避短,走仕途,倒过来领导这一切瞧不起自己的人,把他们一概瞧不起。 (P. 78) ” 。又例如,那位丑角化的女教师 这样抬高自己,在上大学时,就当堂纠正名家的错误,让名家心服口服,其实只是说明自己是女生而不是名家从名字推断的男生;还把自己在著名期刊上的几句话的读者来信称为论著。这些都与《围城》有类似之处。开篇不久的孪生姐妹误会,让我联想到同是学界小说的《小世界》。故事发生的学校子午大学,就是子虚乌有的意思,结束时接二连三的死人,也都循着《红楼梦》的先例。 再说句题外的话。小说中也提到初值敏感性。所谓“同班同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十几年过去,那饱食终日的给博闻强记的当学生都不够格。 (p. 53) ”当然,也许也不全是个人努力的问题。小说中还写到,“一步上不去,步步上不去 (p. 440) ”。这真是种很残酷的机制。 不管怎样,出版 20 多年后,仍然可读的小说,应该算很不错了。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