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远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以《孙子兵法》注解消防问题2
dfedhw 2019-8-27 11:44
【原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注解】如果随时都有一定数量的灭火剂在现场静待火“至”,无论自动还是人工方式,灭火就会变得相对更轻松,反之如果每次都要携带大量灭火剂奔赴火场就会紧张且劳顿。所以要想能够更有利于灭火,则应当从总体思路上变“追”火为“等”火,而不是被悄然而至的火情频繁紧急“调动”,最终能够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原文】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注解】如果把灭火看做进攻,屡屡势如破竹,那就要攻火所“守”不住的地方。如果把灭火看做防守,每每固若金汤,就要守住容易被火“攻”破的地方,这个“地方”并不是空间,而是指时间。但凡能够迅速调集足量灭火剂去“进攻”,火自然就没法“防守”;同样如果能以灭火剂快速去“防守”,火也就“进攻”乏术。绕来绕去,都是要以灭火剂的快速足量投送来抢得“时间”。微妙与神奇之处仅在于以现场的确定行为去影响和控制现象,从最大概率上去左右和决定每一起火势的进程,甚至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原文】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注解】(阅读此节需在敌我之间来回进行角色切换) 我方可能与火“开战”的具体地点不可提前预知,类似这样的“点”近乎无限,不可胜数,为此我方需要事先预备的战力(人力物力精力)等同于“海量”;正因为得多准备,所以往往具体到某一个时间地点,能与之实际“交战”的力量反倒显得不足。瞻前则难以顾后,左顾则难以右盼,看起来似乎没有哪一个部位没有“战力”储备,实际迎战之时,却发现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显得力量“单薄”。之所以会这样,只因为被迫全面设防,处处设防,所有可燃物均被视为了“假想敌”;交战时成为力量看起来更多的一方,火灾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够“牵动”对方随时且处处防备自己。(消防安全的总体投入毕竟是有限的, 全面设防反倒造成具体某一个点的力量被“稀释”,而且火灾未必就会首先出现在提前预备的这些“点”上 ,更让人措手不及。作为固定式自动灭火设施,甚至要考虑通过以“量”的缩减来换取“质”的提高,全覆盖设防转变为“定点”及“网格”设防,但前提是绝对可靠,不拒动也不误动。总体而言, 人工使用的灭火剂覆盖可以更为稠密,而自动灭火装置的覆盖可适当变得稀疏,仅确保该防火分区不会被轻易“逾越” 。) 【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解】如若提前知道起火的时间地点,即便驰援千里也可前往一战,且稳操胜券。不能提前获知这些信息,事发突然,左邻右舍尚难以救助,前后也只能观望,更何况几里或几十里之外?正因为时空阻隔了救兵及时增援,客观上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依我看来,尽管可燃物的数量很多,却未必都会成为火灾的 “帮手”,如此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说:成功灭火事在人为。火灾虽然看似来势汹汹且令人生畏,然而可以通过对燃烧时间进行主动控制,不给其扩大蔓延的机会。 【原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解】水依托地势来形成流向,灭火只能根据火场当时情形来开展。所以就灭火流程而言,很难提供一种固定的模式与套路,各种建议只能作为参考,这就如同水没有固定的形态;针对不同的火情,都能以灵活的手段去应对,才是可取的方式。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常胜的一方,四季更迭循环,昼夜交替,阴晴圆缺,一切事物和现象均处于变化之中。
2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物长宜放眼量
热度 5 boxcar 2013-7-27 17:40
前天从北京回哈尔滨的动车上,我拍了一组日落前后的照片。 这是其中的第一部分 :
个人分类: 摄影|31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读《寂寞的画廊》——宁近勿远 宁下勿上 宁浅勿深 宁小勿大
yyhsci 2012-3-19 20:25
2012 年 3 月 19 日星期一 趁着晚饭休息的时光,随便拿起一本书来读读,这次是 陈之藩 的《寂寞的画廊》。前段时间由于一时的疏忽,丢掉了学校图书馆的一本书,按照赔偿条款,买一本同样的新书偿还,索性把前段时间一直想的买的书买了。是陈之藩的书!也是前段在微博上看一个网友推荐的。百度百科关于他的介绍有:“他从事电机工程学研究,同时深具人文素养,其散文作品入选两岸三地的中学国文课本。”这也是我选择他的书的理由。随便翻几页,便被吸引住了,完人感觉不到这一个从事机电工程研究的学者,书读起来是那么轻松,那么让人回味。 书还没读完,所以还不有谈对这本书总的感悟,但感触却不少。《第四信——纪念胡适之先生之五》中,作者在收到胡适先生的书信。讲的是作者还胡适先生的钱,胡适回复中一句话:“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作者在这样一位”圣者“面前,感慨于自己的”污浊“。书的最后有一段话,让读者感触于作者对胡适先生的怀念之情外,却也很让人回味与思索。这段话是: “有一次,我到纽约去看他,他正在看朱熹。他说: ‘之藩,记住这几句了不得的得话: 宁近勿远 宁下勿上 宁浅勿深 宁小勿大’ 他说完这段这四句,到房里给我侄了一杯酒,要我干杯! 这几句话对我的震撼力,较威士忌还凶,至今使我晕眩!使我震荡!” “宁近勿远,宁下勿上,宁浅勿深,宁小勿大”,这是朱熹的话,但我相信只要仔细回味过这句话的人,肯定也会被‘震荡’。 生活于这个忙碌的社会,身边的一切似乎都要求我们要如何积极向上,要出人头地,要争当优秀。车子房子都要大的好,排场都要大的好,项目要都大的好,成绩业绩都要高的好,职位都要高的好 …… 是不是我们都已经负荷的太多了?能不能稍微放弃一点,安安心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个人分类: 读书思考|6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