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原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院院士地理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
热度 1 tarimriver 2010-5-17 13:56
09年10月,学院下达了给本科毕业生出论文题目的通知,我忽然想到了有关院士分布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这个题目,然后让学生做。首先是要分析两院院士的各省份分布特点,主要内容是要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力,学生做了,但多是网络上现成的东西,自己的分析没有,我想要的结果是历史气候变迁导致中国经济文化重心转移,然后导致今天的院士扎堆出现的现象,同时,国民政府内迁,新中国三线建设也是其中的原因,让学生继续做,现在是学生没有修改的部分内容,欢迎指导! 2 两院院士地理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致分布在29个省份,但由于各省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院士分布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由两院院士地理分布图表仔细观察和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出:院士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中南和西南等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的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省,是院士的高产区;而如湖南、四川、安徽等省虽然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上人文传统较为厚重,因此亦属院士高产区。而西部及边缘地区院士人数都较少。造成两院院士地理分布如此巨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原因复杂。 2.1 院士地理分布与各省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具有较高一致性 在对院士的出生地及祖籍进行统计时发现其分布与各省的经济文化水平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可分析得到一般经济发达的地区对院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出现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由于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条件及对知识的认识使他们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以教育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在对教育及科技的投入上较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大得多,这使得他们有更好的条件去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如此周而复始是他们的教育及经济之间不多的相互促进。 以江浙地区为例,两院院士中江苏是院士分布最多的省份,浙江排名第三。 江浙等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在现代中国堪称一流,中国有句俗语中国教育看江浙。在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很少受战争的残害,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积攒了深厚的文化的底蕴。现在江浙等地更加加大了教育的投入,而且他们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南京一中的教育理念是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而不是现在中学中一味寻求的如何提高升学率 。同时在教师的培训上他们的投入也非常大,江苏省2006年安排专项资金7000万元,浙江省从2005年起对农村教师队伍培训的专项经费每年2000万元,各地配套1.11.2亿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浙等地的经济基础非常雄厚,因此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来,从而使他们不论在教育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其他地区没有的成绩,院士数量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广西、云南则恰恰相反,这两个省份属于偏远的省份他们的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也很低。西部及边缘省份由于经济发展较慢而且与外界交流较少,从而使他们在教育及人文方面的投入较少,导致他们不论在经济还是在优秀人才的培养上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山东是人口大省各地的升学压力较大,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教育面向应试化,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虽然省政府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不少但是就培养有创新能力方面的人才确实收效甚微。因此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却在院士数量方面上不占优势是有因可查的。由此可见,强劲的经济实力对于人才培养只能起到外在推动作用,关键还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两院院士地理分布最显著特征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有其深刻历史原因。历史上经历无数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经过秦代和西汉秦、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隋唐两朝、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元末明初以及清末和民国时期等几次大动乱、人口迁移大高潮,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发生了历史性迁移,随之对南北文化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江浙地区、四川、山东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江浙地区在近段历史中人才辈出,是目前两院院士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但在宋唐以前全国优秀人才(状元)却很少,这一现象有其深刻历史原因。我国历史上由于政治需要、战乱逃难、经济谋生等原因经历了无数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现在的江浙和福建地区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集中地,精华所在,在历史上的几次汉民族精英分子的集中南迁中,也都把江浙地区作为其目的地。人口由北向南迁移在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同时,也导致了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南移动,为该地历史文化、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有西晋的士大夫贵族从洛阳南迁到江浙,建立东晋;后又有北宋的汉族精英分子从开封地区集中南迁到了浙江的杭州建立了南宋;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五胡 ( 匈奴、鲜卑、羯、氐、羌)南迁,即所谓的那些北方的夷狄分子从北方内迁到中原地区,而汉族的这些精英分子们又在几次的大动荡中,陆续的迁到了长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北方持续战乱是历史上北方动荡时间最长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两段时期南方要相对安定的多,汉族政权在被迫南迁的同时也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南方从此开始从各方面赶上和超越北方,直到现在。具体的发展脉络是晋朝开始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国的经济中心从那时起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正是由于中国经济中心转移的这种基本趋势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最终使得中国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先后在北宋王朝末叶和灭亡之后相继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四川,四川产出院士排名第十位,相比于其他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所出院士人数较多,近代中国的领导人也大都出生于此,其与历史上人口南迁也有密切联系。早在元代以前,两湖便开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康熙年间,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移民入川,并以优惠政策招抚外逃的四川人。有数以万计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到巴蜀大地,其中十之六七位湖广籍,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据历史考证,如今的四川人多为湖广的后代。至近代,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政府搬迁重庆,一是大批人才的引入,二是四川重庆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之地,对当地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苏关系紧张时期我国进行三线建设,四川成为其重心地区,三线建设中大批的工业和人才、知青迁入该地,使得以重庆为核心的四川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该地人才培养、院士产生起到了巨大的内推作用。 再如山东,山东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历来就是一个文化大省,无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以及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中山东状元,无一不体现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在近几年由于教育事业地位的上升,和山东经济的发展,使得山东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自宋朝以来的战乱和南宋重心的南迁 ,山东的教育发展非常缓慢,经济也遭受沉重的打击,使得在所有的中国院士人数排名中山东和湖南排名并列第7位。山东历史上人口也是几经变迁,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社会动乱,军阀混战,流民(移民)为逃避战乱由战乱最烈的缓和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乏学者、士大夫,如诸葛亮由鲁南迁;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社会动乱,北方大批人口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著名词人李清照;清末和民国时期,山东人口大量流入东北,形成闯关东洪流,对山东近现代人才产出有一定限制作用。 2.3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文传统 一个地区的人才培养与其历史文化和良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福建、湖南、四川、湖北和安徽等省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这些省虽然经济实力不如华东沿海省份,但是都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历史上人文传统较为厚重,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已经认识到了人才培养对经济的影响从而这些地区也会在教育方面做出很大的投入,以此来进一步的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这些省的人们都非常具有创新的思想,并且都敢于将思想付诸于行动,也难怪近代中国的领导人大都出生于此。 江浙地区素来具有重文传统。在科举制度盛行之时,吴越地区重视教育,有着浓厚的习文风气,通过科举考试跃龙门的人数不胜数。如从1598年到1706年,108年时间经历了明清两代共产生了39名状元,其中江苏、浙江人为32名,占总数的82% 。重文传统铸就了江浙人的文化性格,提高了江浙人的文化素质,为江浙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动力。现在人们都注意到, 长江三 角 洲 比 珠江三角洲 的发展更具后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江浙人的重文传统。 2.4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我国院士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因为这里地势平缓,河湖纵横、降水丰沛,为该 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这些地区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和孕育着灿烂的湘楚文化之地湖南,虽然相比江浙地区经济欠发达,但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一度成为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学气息浓重,产出院士也较多。 自古江南多才子,绝非偶然。南方气候相比北方优越,水域面积较大;而北方多山,地形复杂,气候干燥,不利于发展。在笔者看来,可以对此具体作出如下解释: 首先,山多的地方,都是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高山一方面阻断了暖湿气流的进入,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而且,地形本身也不利于生产建设,使得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而教育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崇山峻岭,崎岖的地形,也阻碍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这些对一个地区人才的成长都是不利因素。与此对应,水域面积大的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经济和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成长 。 其次,山体伟岸岿然,山体环境容易使人们形成倔强的性格,而在倔强的同时就难免呆板。相反,水域环境能赋予人以灵性,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我国院士分布与古代状元分布 基本吻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理特征和物质特征既反映了也影响着个人的、社会的和环境的认识。 2.5 战争和灾难的疾苦 山西、陕西、甘肃分别有两院院士22、19、13。这三省身居中国腹地,经济发展较为迟缓教育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在笔者看来这些中原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争和灾难的疾苦 ,思想上都比较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的想法,安于本来平静的生活。在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教育无法获得很好的发展,再加上当地人思想的保守,创新无从谈起。因此代表中国科技最高地位的院士也是寥寥无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教育、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人文等共同影响着院士等高素质人才在地区上的分布,他们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存在相互的影响。其中经济和教育起主导作用,历史变迁对院士地理分布的南北差异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导致像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在院士人数上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 http://www.njyz.net/second.asp?parentid=185menuid=635contentid=15052 http://baike.baidu.com/view/48994.htm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4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氨水腐蚀金属的原因
yaoronggui 2010-5-16 09:25
氨水腐蚀金属有两个原因:一是氨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离子,二是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 具体解释:由于氨可以与许多金属离子形成比较稳定的配离子,所以会使金属离子与金属单质之间的标准电极电势降低,用高中化学的话说,就是使金属更容易被氧化。加上氧气,所以金属变得更容易被氧化了,也就是腐蚀现象。 确切一些说,真正腐蚀金属的是大气中的氧,氨的作用是使得腐蚀更容易进行。 比如铜质的容器不可以盛放氨水,因为会生成四氨合铜(II)络离子。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5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在科学网开博的原因
yaoronggui 2010-5-12 15:04
每天,我们的视野半径,只在周围延展;每天,我们都和不同的世界擦肩而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生活的悲喜无常,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书写传奇! 我是2007年在科学网开始写博客的,以前也在很多网站上写过博客,但最终还是放弃在那些网站写博客了,因为我喜欢在一个学术氛围中写写博客,不喜欢写那些娱乐性的东西。所以我现在在科学网的博客内容绝大部分是专业性的东西。 我的理想是搞科研。我2002年大学毕业在高中工作4年之后,我毅然离开的工作岗位去读研究生,本来打算读完硕士读博士,然后走上科研之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放弃我的理想回到了我原来工作的岗位,但此时回来已经是一切从头开始,因为当时我离开时是辞职的。 虽然我现在不能搞科研了,但我还是喜欢看看关于科研或者大学化学的相关知识。我现在是高中老师,所以目前我的博客侧重在大学化学知识、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竞赛方面。 我的博客有一部分是转载的,原因一是为了记录我平时容易忘记或者经常要查询的资料;原因二是为了方便我的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点。 将我平时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写出来,也可以方便以后提醒自己和后来人。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3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旱与涝:影响江苏玉米稳产的重要障碍
tjm9518 2010-1-11 09:50
兼析今年江苏夏玉米出现较大面积空秆、一秆多穗现象的原因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盐城、南通、徐州等地有多位农民或农资销售商来电话反映,当地较大面积夏玉米出现较为严重的空秆和一秆多穗现象。其中,大丰市反映这种情况的最多,主要集中在农单 5 号等玉米品种上;如东、如皋、射阳、东台、亭湖、滨海、建湖、新沂、铜山、丰县也有较多农民反映类似情况,品种涉及白玉 109 、郑单 958 、苏玉 17 号、鲁单 981 等多个品种。 据初步分析,上述地区今年较大面积夏玉米出现空秆、一秆多穗现象,主要与玉米生长期特别是雌穗发育期遇连续阴雨等特殊的天气条件有关。部分田块种植密度过高,也是引发玉米空秆的重要原因。 玉米的旱涝灾害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和对旱涝灾害的耐受力不同。 玉米苗期(播种至拔节)怕涝不怕旱。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受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从出苗至 7 叶期易受涝害。土壤湿度过大甚至积水,会使根部受害甚至死亡,当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 90% 时就会形成苗期涝害。玉米 3 叶期田间持水量 90% 以上持续 3 天,植株会变红、变细,生长瘦弱甚至停止生长。连续降雨大于 5 天,会造成苗弱、苗黄或死亡。玉米在 8 叶期以前生长点还未露出地面,田间积水会使玉米受到严重伤害,造成大幅度减少,甚至可造成绝收。 玉米穗期(拔节至抽雄)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穗、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玉米对水分敏感,特别是抽雄前 10 天至抽雄后 20 天(穗分化及开花期),是水分临界期,干旱持续半个月会造成玉米的卡脖旱,使幼穗发育不好,果穗小,籽粒少。此期若连续 2 旬旬雨量不能满足玉米的需求,会造成雄穗与雌穗抽出时间间隔太长,授粉不良,果穗籽粒少,雄穗和雌穗抽不出来,雌穗部分不育甚至空秆。江苏夏玉米一般在 6 月中下旬播种, 7 月中下旬至 8 月上中旬玉米处于玉米抽雄前后。此时,正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易发期,夏玉米很容易受旱。拔节至抽雄期玉米耐涝性较强,即使地面淹水深度达 10 厘米持续 3 天,只要叶片露出水面都不会死亡,但产量会受到很大影响。在玉米抽雄期前后,如果出现长于 10 天的连阴雨天气,玉米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瘦弱,常出现空秆。在玉米花期遇连续阴雨, 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雨量之和大于 200 毫米,或 8 月上旬的雨量大于 100 毫米,会影响玉米的正常开花授粉,造成大量秃顶和空粒。 此外,玉米还会受到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玉米开花期平均气温高于 32 ℃,不利于授粉;最高气温达到 38-39 ℃时,会造成高温热害,高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恢复越困难。 江苏玉米易受旱涝危害 江苏的淮北玉米种植区地处黄淮夏玉米种植区的东南部,南通、东台等沿江、沿海地区,属长江流域夏玉米种植区。江苏夏玉米和部分地区的春玉米生长期遇旱、遇涝的几率大,旱涝灾害是影响玉米稳产的重要障碍。 近年来江苏玉米受旱涝灾害特别是涝灾影响较大,空秆、一秆多穗、结实不良等情况历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加上近年来各地灰飞虱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玉米难以高产、稳产。 2005 年,江苏沿淮等一些地区,夏玉米就曾受到严重涝渍害,出现空秆率高等现象。 如泗洪等地,今年从 7月10日开始连续下了近一个月的雨,光照少,气温比常年低,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对玉米生长极为不利,玉米根系生长不良,生长量比常年小,并出现大面积死苗现象。当年泗洪县有十几万亩玉米因受涝而发生死苗现象,另有大面积不同品种的玉米出现严重的空秆率高和结实率低等问题。玉米空秆、结实率下降,主要是因为玉米生长量小或者水发徒长,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少,不能满足穗子生长发育需要。特别是大穗型品种,空秆率高、结实率低。穗型比较小的品种,像郑单958等品种,空秆率比较低。这主要是大穗型品种穗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营养,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很难满足,而小穗型品种穗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相对低些,在连续阴雨的天气条件下长穗结籽受到的影响较小。 今年, 5月上中旬全省大范围出现异常高温和干旱天气,对春玉米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地区玉米一秆多穗现象发生较普遍。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江苏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连续阴雨天气,对玉米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较大面积的玉米出现空秆现象。 据气象部门信息,今年 7 月前中期,淮河以南地区处于梅汛期,期间的强降水过程导致局部田间短时积水较多,农田受淹。由于排涝及时,对农作物影响较小。 7 月 15 ~ 20 日淮河以南地区出梅后江苏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有利于田间排水降渍,有利于春玉米的籽粒充实、夏玉米拔节。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而当时江苏夏玉米处于拔节至抽雄期前后,土壤水分过多对夏玉米的穗分化影响很大,导致空秆率增加。低温阴雨对当时处于乳熟期的春玉米的灌浆也有较大影响。 种植密度过大易空秆 据有关专家分析,近年来江苏一些地区和田块的玉米,特别是一些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过大,也是玉米空秆率高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郑单 958 等一些耐密植型玉米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种植密度显著提高。每亩 4000-5000 株甚至 6000 株的高密度种植,逐渐成为一些农民种植玉米的习惯。在这样高的种植密度下,一些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会很不适应,在其生长前期会由于密度过大而营养不良、生长瘦弱,或者相互遮阴而徒长,均容易出现空秆现象。(水清) 案例和提示 案例 大丰市万言镇一农资经销商 8 月 28 日来电话:今年麦收后种植农单 5 号玉米的田块近期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一秆多穗现象,通常是每株长了 3 ~ 4 个小棒子,有的棒子上没有结籽,严重的比例占到 70% 。出现一秆多穗的植株长势都没有异常,株高大多在 2.2 米左右。有人认为是品种的问题,但当地农户在种植春玉米时选用农单 5 号,后期抽穗结实都很好。 大丰市小海镇一农资经销商 9 月 8 日来电话:本地有 100 多亩农单 5 号夏玉米发生一秆多穗,每株有 3 ~ 4 个小穗子。田块间受害程度差异较大,密度高的田块较重些。该品种用作春播的时候抽穗结实很正常,亩产一般 500 公斤,而夏播的这些田块目前看来亩产量只能拿到 100 多公斤。据了解,当地春玉米种植密度一般每亩 3500-4000 株,而夏玉米为 6000 株,今年小暑至立秋期间曾连续下了 20 多天的雨。 大丰市新丰镇一农资经销商 9 月 2 日来电:近期很多农户反映夏玉米出现一秆多穗现象,涉及到多个玉米品种,其中以白玉 109 严重些,有人认为是种子问题,但该品种春播时田间表现很好。咨询盐城市农科所等单位,据说是雨水多、光照少等环境因素造成的。阜宁县板湖镇孔伟家也反映了白玉 109 一秆多穗的类似问题。 提示 春播玉米幼苗生长阶段温度较低、土壤偏干,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有利于蹲苗,一般不会徒长,生长较稳健,茎秆较粗壮,不容易发生空秆、一秆多穗现象。而夏播玉米,苗期高温多湿,茎叶生长较快,若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生长快,节间相对加长,不仅容易因植株太高造成倒伏,还易引起空秆增多。 据气象部门信息,今年大丰市、滨海等地 7-8月夏玉米穗分化发育期遇连续的阴雨寡照天气。其中滨海县7月份的日照时数仅122小时,为全省各县(市、区)最低。 案例 大丰市大桥镇一农资经销商 8 月 31 日来电话:去年本地种植农单 5 号玉米表现很好,因此今年这个品种种植面积较大,但近期发现有 70% 选用该品种的玉米田都出现一秆多穗现象,每株有 3 ~ 7 个小穗,而且结实率很低,田块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差异。据了解,玉米大多在 6 月中下旬播种,种植密度为每亩 5000 ~ 6000 株,前期植株长势及株高均正常,目前附近其他品种如金海 5 号等也有类似情况。 如皋市东陈镇一农资销售商 9 月 7 日来电话:前几个月一农户从我这购买 2.4 公斤农单 5 号玉米种子,于 6 月 23 日播种了 1.1 亩地,近期该农户来反映田间很多植株长了多个小穗,不知道是不是种子问题。经查问,该田块施肥量较高,田间种植密度也很大,长势偏旺,田间植株雄穗抽出后遇连阴雨天气。 射阳县一农资经销商 9 月 2 日来电话:近期有 10 多个农户反映夏玉米很多都长了好几个小穗,一般每株有 3 ~ 4 个,多的有 6 ~ 7 个,小穗的结实率很低。病田涉及到多个玉米品种,其中以农单 5 号较严重些。检查后发现田块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区别,如密度较高的田块一秆多穗的比例占到 60% 以上,而种得较稀的田块比例大多在 30% 左右,田中间一秆多穗的情况较严重,田四周一般都还可以。农单 5 号今年在本地曾作春玉米种植,当时田间表现很好。 东台市头灶镇、如东县袁庄镇、大丰市小海镇、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大丰市白驹镇、滨海县五汛镇、大丰市万盈镇等地有多位农民农资销售商来电话反映了当地一些农户种植的农单 5 号等玉米品种出现一秆多穗现象。 提示 农单 5号为大穗型玉米品种,本身在生长期遇连续阴雨等条件下就容易发生徒长和空秆、一秆多穗现象。在种植密度过高的情况下,植株更容易出现徒长现象,出现更严重的空秆或一秆多穗现象。生产上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控制肥水,有利于防止徒长,减轻空秆和一秆多穗现象发生。夏玉米选用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一般在3000-3500株比较适宜。地力低的可以适当密植,地力高的宜适当稀植。 案例 新沂市石集镇一农资销售商 8 月 22 日来电:有 1.9 亩郑单 958 玉米,从 6 月 17 日播种至今长势都还可以,最近发现田间有 80% 的植株空秆,另有少部分每株结了 3 ~ 4 个棒子。查看周边玉米田都没有发现类似情况。据了解,当地玉米种植密度通常以每亩 5500 株左右,该田块的密度略高些,接近每亩 6000 株。 新沂市新安镇一农资销售商 9 月 1 日来电:今年麦收后种的郑单 958 出现一秆多穗现象,每株有三四个小穗子,田间比例大概 20% ,田块间区别不大。到田间排查后可以排除粗缩病。本地周边两个乡镇都有类似情况发生,除郑单 958 外,别的品种也有。 提示 : 郑单 958为耐密植型玉米品种,但种植密度过大时植株生长瘦弱或徒长,也会发生空秆现象。特别是在生长前中期(拔节至抽雄期)遇阴雨天气的情况下,植株容易徒长,出现空秆现象。 该品种用于夏玉米种植,密度以每亩 3500-4000株为宜。高产栽培时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增加产量,但遇气候不良的年份稳产性会大大下降。高产田块以每亩4000株较为适宜,最高不要超过4500株。 丰县师寨镇一农民 8 月 5 日来电:今年 6 月 5 日种了 2 亩地玉米,之前长势一直很好,最近发现田里有 60% 的玉米植株上长了 2 ~ 3 个小棒子,周边别人家的玉米田里也有这种情况,共涉及到多个玉米品种,如蠡玉 35 、蠡玉 16 、安玉 12 等,田块间有一定区别,大致是以晚播的田这种情况较少。 铜山县刘泉镇一农资销售商 9 月 15 日来电:当地有 100 多亩地玉米出现空秆现象,严重的地块比例占 40% 左右。病田涉及到苏玉 20 、 6850 等多个玉米品种,大多在 6 月 18 日前后播种,田间种植密度在每亩 4500 ~ 5000 株,植株株高等都正常,长势略偏旺。 建湖县曹埝镇一农资经销商 9 月 16 日来电:今年卖了 200 多公斤苏玉 17 玉米种子,近期农户普遍反映田间出现空秆、结实率低、一秆多穗等情况,严重的田块比例占到 50% 。附近种植其他品种的田块也有类似情况,但都没有苏玉 17 严重。据了解,这些田块都是在麦收后播种,目前株高正常。我将这种情况反映给盐城市粮油站,得知可能是由气候造成的,但为什么唯独这个品种会这么严重。 提示:苏玉 17号属半紧凑型中早熟玉米品种,适宜江苏省春播玉米地区种植及夏播玉米地区作搭配品种种植,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该品种较耐密植,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4500-5000株。种植密度过高可能出现徒长和空秆、一秆多穗等现象。另外,不同玉米品种其生育期可能不一致,在相同的不利天气条件下,如果某品种的敏感生育期正好与不利天气条件相遇,而其他品种的敏感生育期正好避过不利天气条件,这样,这个就会显得受害重些。 资料链接 玉米的一秆多穗和空秆现象 玉米出现一秆多穗现象,有的是正常的,有的是不正常的。 甜玉米品种一秆多穗现象很普遍,这是生产上所需要的,结穗多,幼穗产量才高。 普通的饲料玉米品种,以收子粒为目标,一般要求一株只结一个雌穗,这样有利于提高玉米子粒的产量。目前几乎所有的饲料玉米品种,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株只结一个雌穗。在光照和肥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田间部分植株会一秆结 2 个甚至更多个雌穗,而且每个雌穗生长发育和结实都比较好,这也是正常现象。在逆境条件下,田间某些植株会在一秆上结多个雌穗,但每个雌穗生长发育和结实都不良,会影响产量。这种不正常的一秆多穗现象,在生产上每年都有发生,只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上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和造成的产量损失有所不同。 从玉米的发育规律看,在条件具备时,除茎秆上部 5 节外,其下部每个节的叶腋处的潜伏腋芽都有形成果穗的可能。春玉米一般只有上部第六、第七、第八节的腋芽能发育成果穗。玉米在正常情况下一株只结一个穗子,主要是先发育的幼穗有穗位优势,能抑制其他腋芽的幼穗分化和发育。像春玉米,第六至第八节的腋芽穗发育过程中,其中条件最好的一个穗子会优先发育,并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激素,促进植株体内的养分向其体内传输、抑制其他幼穗分化和发育。这就像树苗一样,有顶端生长优势,顶芽生长过程中形成大量的生长素,抑制其下部芽的萌发和生长,使其成为潜伏芽。 如果先发育的玉米幼穗在逆境条件下发育受阻,不能形成足量激素抑制其他腋芽穗分化和发育,其穗位优势就会丧失,玉米秆上就可能结出多个幼穗。一株结多个穗子,养分分散供应,穗子就会变小,结实率也会下降。就像小树苗的顶端被掐掉后,下部的潜伏芽会大量萌发形成小枝条一样。 可能导致玉米穗位优势丧失的因素有很多。花期遇到连续阴雨,雌穗吐丝不畅,或者雄穗不能正常开花散粉,影响授粉、受精;在玉米抽穗前后半个月的需水关键期,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雌穗、雄穗抽生的时间间隔延长,导致花期不遇,影响第一雌穗受精结实;病虫危害,也会导致第一雌穗发育不良甚至停止。先发育的玉米穗不能正常成穗,植株体内多余的营养会供给其相邻的上下两个果穗发育,如果这两个果穗仍然不能正常受精结实,营养又会供给其他穗子发育,出现更多的穗子。 在玉米拔节后的雌穗发育阶段,如果肥水充足,植株体内过多的营养物质无法消耗,也有形成一秆多穗的可能,此时把多余的果穗掰掉,只保留 1 ~ 2 个果穗,可使玉米雌穗的穗形和结实率基本正常。 玉米受粗缩病等病害危害,也会出现一秆多穗现象。玉米粗缩病病毒在玉米体内能产生激动素等激素,会打破玉米体内的激素平衡。玉米穗分化发育期受粗缩病危害,第一雌穗的穗位优势丧失,会形成很多小穗子。病株一般节间缩短、矮化,但部分轻病株仅比正常株略矮,其叶背通常可以检查到病害特征性症状蜡白条。 造成玉米空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雄穗对雌穗的抑制。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的,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 7 ~ 10 天;雌穗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生长势弱。如果外界条件不适,玉米体内营养不足,雄穗会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吸收养分,雌穗则因营养不足而发育不良,表现为玉米空秆。二是营养失调。雌穗分化阶段玉米生长不良,光合能力弱,或者肥水过足,特别是氮肥过多,植株营养生长过旺(大量消耗光合产物),都会造成植株体内光合产物(糖分)积累少,雌穗分化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出现空秆现象。 7 ~ 8 月玉米拔节至抽雄期气候异常,玉米受涝,根系发育不良;或者水发旺长,空秆率通常较高。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7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温干旱会引起玉米“多穗”
tjm9518 2010-1-11 09:46
最近一段时间,沿淮、淮北等地有多位农民、农资销售商反映部分田块的玉米多穗现象发生比较重,每株玉米上长了 3 ~ 5 个小穗子,通常不能很好地结实,对产量影响大。很多农民认为玉米品种不好,要求种子销售商承担责任。 案例:泗阳县爱园镇一农资销售商 7 月 22 日来电话说,当地一农户种的 3 亩地郑单 958 ,目前田间绝大部分玉米植株上结了 2 ~ 3 个穗子,多的结了 5 个穗子。所结的穗子短而细,长度不足正常穗的一半,部分穗子上能结实,而且籽粒大小与正常籽粒差不多,绝大部分穗子不结实,或者结实很少。抽查其中一株结了 3 个穗的玉米,其中中间一个穗,长 12 厘米,虽然较短,但整个穗子上都结有正常的玉米粒;上面一个穗,长 5 厘米,没有结实;下面一个穗,长 7 厘米,上面只有少量的玉米粒。这些玉米在 4 月 5 日前播种,株高与正常植株差不多。 此前,在 7 月 8 日,东台市头灶镇一农资销售商反映,当地一农户种植的 1 亩多地春玉米,出现严重的多穗现象,一株上结 5 ~ 6 个穗子,基本不结实。玉米品种为糯玉米品种苏玉糯 1 号,在 6 月下旬就已发现多穗现象。 6 月 29 日,新沂市马陵山镇一农资销售商反映,当地有一农户的 2 亩地郑单 958 普遍出现多穗现象,每株上结了 4-5 个甚至 7-8 个穗子。当地其他田块、其他品种上也有类似情况。 6 月 17 日,连云港市海州区一农资销售商来电话反映,当地有较大面积的春玉米出现严重的多穗现象,单株结穗 3 ~ 4 个,穗形小,郑单 958 、农大 108 、苏玉 20 、登海 11 号、浚单 20 等品种上均有这种现象发生。这些玉米 4 月上中旬播种, 5 月上中旬当地曾出现 33 ℃异常高温。 分析:生产上玉米多穗现象每年都有发生,只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上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和造成的产量损失有所不同。 2005 年江苏沿淮及淮北地区就曾出现过较大面积的玉米多穗现象。 可能造成玉米多穗现象的因素很多。从今年各地春玉米发生多穗现象的情况看,很可能主要与春玉米穗分化发育期间遇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关。今年 5 月中旬前后,江苏各地曾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当时在田的小麦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高温遇熟和死穗现象。这种天气也会对当时在田的春玉米的穗分化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主穗生长受阻后,其上面和下面节位上会长出幼穗,出现多穗现象。 今年某些田块郑单 958 、农大 108 、苏玉 20 、登海 11 号、浚单 20 等常用玉米品种出现多穗现象,主要与天气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有关,一般不会是玉米种子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对于同一地区某些品种、某些田块玉米多穗现象严重,而其他品种、其他田块的玉米结穗正常的情况,应该可以解释为某些玉米品种容易出现多穗现象,或者是某些田块的玉米播种期与其他田块不一致,穗发育进程不一致,田间玉米穗发育关键期正好遇到了不利天气,因而出现多穗现象。某些田块肥水管理不当,穗分化发育期土壤过旱,也会引起玉米多穗现象发生较重。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江苏各地夏秋玉米即将进入穗分化发育关键期,生产上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异常高温、干旱和雨涝等不利条件引起玉米穗分化发育受阻,出现空秆、多穗、结实不良等现象。特别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玉米抽穗后半个月左右,要保持土壤墒情适宜,避免土壤过干或受涝渍危害。(水清) 本文写于 2009 年 7 月 29 日 资料链接: 玉米一株多穗现象首先是由遗传特性决定。笋用玉米品种一株多穗现象很普遍,这也是生产上所要求的,结穗多,幼穗产量才高。甜糯玉米品种也比较容易出现多穗现象。普通的饲料玉米品种,以收子粒为目标,一般要求一株只结一个雌穗,这样有利于提高玉米子粒的产量。目前几乎所有的饲料玉米品种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一株只结一个雌穗,部分品种双穗率较高(一株结 2 个正常雌穗,穗形不明显变小,结实率正常)。不同品种在逆境条件下均可能出现一株多穗现象,有的品种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生一株多穗现象。 从玉米的发育规律看,在条件具备时,除茎秆上部 5 节外,下部每个节叶腋处的潜伏腋芽都有形成果穗的可能。春玉米一般只有上部第六、第七、第八节的腋芽能发育成果穗。玉米在正常情况下一株只结一个穗子,主要是先发育的幼穗有穗位优势,能抑制其他腋芽的幼穗分化和发育。像春玉米,第六至第八节的腋芽穗发育过程中,其中条件最好的一个穗子会优先发育,并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激素,促进植株体内的养分向其体内传输,抑制其他幼穗分化和发育。 如果先发育的玉米幼穗在逆境条件下发育受阻,不能形成足量激素抑制其他腋芽穗分化和发育,其穗位优势就会丧失,玉米秆上就可能结出多个幼穗。一株结多个穗子,养分分散供应,穗子就会变小,结实率也会下降。 可能导致玉米穗位优势丧失的因素有很多。花期遇到连续阴雨,雌穗吐丝不畅,或者雄穗不能正常开花散粉,影响授粉、受精;在玉米抽穗前后半个月的需水关键期,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雌穗、雄穗抽生的时间间隔延长,导致花期不遇,影响第一雌穗受精结实;病虫危害,也会导致第一雌穗发育不良甚至停止。先发育的玉米穗不能正常成穗,植株体内多余的营养会供给其相邻的上下两个果穗发育,如果这两个果穗仍然不能正常受精结实,营养又会供给其他穗子发育,出现更多的穗子。 在玉米拔节后的雌穗发育阶段,如果肥水充足,植株体内过多的营养物质无法消耗,也有形成多穗的可能,此时把多余的果穗掰掉,只保留 1 ~ 2 个果穗,可使玉米雌穗的穗形和结实率基本正常。 玉米受粗缩病等病害危害,也会出现多穗现象。玉米粗缩病病毒在玉米体内能产生激动素等激素,会打破玉米体内的激素平衡。玉米穗分化发育期受粗缩病危害,第一雌穗的穗位优势丧失,会形成很多小穗子。因玉米粗缩病危害而出现多穗现象的玉米,一般叶色较深,植株比正常株矮。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8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人性无能究竟是谁的错?
andrologist 2009-12-26 15:40
患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其伴侣的性生活多半也不幸福,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女性性功能障碍。根据《性医学杂志》(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 所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女性伴侣在男人发生性功能障碍前后的性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差异,而这已经影响到女性本身的性功能。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所谓 从来没有性无能的女子,有的只是笨拙的情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多数妇女与生俱来就有达到性高潮的能力,不过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有一位温柔体贴的性伴侣。   在性爱前的前戏阶段,浪漫的亲吻和拥抱是基本的,满足五官的刺激和性高潮同样的重要。虽然妇女达到高潮主要依靠熟练的肉体刺激技巧,但性欲诱导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常常要受男伴侣的影响。女性性高潮时的表现千变万化,受到男性伴侣临场发挥水平的影响甚深,总体表现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造成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女人是发泄性欲的工具   有些男人没把女人当作是有感情、有欲望、有性需求的人对待。如果男人的亲近是突然的(例如,霸王硬上弓型的)、敷衍的(例如,办完房事后会随手丢下几千元埋单走人型的),甚至是粗鲁的(例如,只管自己陶醉而不管对方病苦型的),那么女方就会感到他只不过是在寻求肉体的满足,而不是追求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甚至有些男人作爱时喜欢用A片助兴,在床第之间把性幻想转移发泄在身边的女人身上,使女性深感到失去自我和自尊,造成日后性功能障碍。 (二)男人喜欢在性爱中掌握主导权   女性对性满意的体验决不仅仅是性交而已。在有些夫妻的性生活中,一切都是由老公发号施令的,如行房的提起、行房时间的长短、连爱抚亲密前戏也是如此,办事速战速决,在五分钟内搞定!女性外阴部的阴蒂,从解剖学和功能上好比男性的阴茎体,在性交前充分刺激阴蒂,才能充分呼唤起女性的欲望。另外女性对性爱前爱抚的喜好各不相同,有的人乳房比较敏感,有的则是耳朵或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特别敏感,因人而异,需要男人慢慢细心的去探索,一点也猴急不得! (三)性爱时间选择不当   女人对性爱的择时是非常苛刻的,如果时机选择不当,女性常常会用回避性借口进行推脱,如: 今天真是累垮了! 因此,男人要能察言观色,先了解对方的身体和心情状况然后再提出性爱暗示。另外有些年纪较长的男人好不容易早上能有较好的勃起,而女人却因种种原因(例如早上安排小孩起床上学、赶上班等)感到有压力,无法放松尽情的享受这美好时光。更离谱的是,有些男人把性爱列成日程表,预先就订好在每周或每月的某一天,而未考虑女性当时的身体状况,从而忽略了女性也有自己周期性的不方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抹杀了女性的性爱权利! (四)只用下半身思考的男人   只顾自己的一时性冲动,往往是男子令女方失望的重要原因。无可否认,有时候男人性冲动来得迅速也很强烈,如果男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体恤女方的感觉,强求把自己的性冲动施加于对方,从而忽略了女人注重性交之外的其它表达方式的特点。有些男人误认为女人的高潮本应该在性爱过程中已经享受,因此在男人自己达到高潮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不再管女性的性满足了!   根据 2004 年 Cayan S. 和 2005 年 Fisher W. 的研究报告,很多患有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可以借助 PDE5 抑制剂(如万艾可、希爱力、艾力达)来改善自己的勃起功能,来增加女性性生活质量( sexual quality of life )和高潮满足感( orgasm satisfaction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在性生活中要有提高女人性欲的性爱前奏和技巧,在床第之间激发女性的性欲,才能有美好的性生活!
个人分类: 女性|5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大医学教授为什么离奇死亡?
罗帆 2009-11-4 09:46
今晨,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不禁悲愤交加。 北大女教授熊卓为离奇死在北大第一医院的手术室中。其丈夫发现妻子熊卓为死于医院的粗暴抢救,抢救造成肋骨胸骨骨折,刺破心包,刺破心脏,肝脏破裂大出血无法止血致死。实施这一手术的是北大 3 名在校学生,均无行医资格。记者发现,北大医院无证行医已屡伤人命。 令人更加愤怒的是,这件事发生近四年以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这家三级甲等、全国赫赫有名的医院,非法行医情况竟依然普遍存在。 北大在校生无证行医致本校医学教授死亡 2009-11-04 01:19:52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 北京 ) http://news.163.com/09/1104/01/5N85AVIP0001124J_3.html 北大医学教授为什么离奇死亡? 这一事件反映出哪些深层次的问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然而应该如何解决?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8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导致甲午海战失败的一个被忽视的原因
热度 1 liuxiaod 2009-10-26 22:50
在关于甲午海战的研究中,有一个因素始终没有被提起,那就是清朝海军操练用的是英语.这个事实甚至曾被当成清军素质优良的象征,实际上却是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清海军的管带们都是留学英国的,讲英语自不在话下,舰上还有羊人顾问,当然也要讲英语,航行日志当然也要用英文写,战斗条例也是英文,枪炮长也是外籍雇员,讲英语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但是中国的水兵和下级军官却根本不会讲英语。 当年留学的也不过20 多人,这些人后来都当了正副管带等高级军官,可是军舰上还有很多重要岗位,如信号兵,轮机长,弹药手,观测兵,鱼雷长等都要由下级军官或普通水兵担任,而这些人不可能会讲英语.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普及小学教育,水兵多来自当地的渔民或淮军老乡,他们既不懂算术,也不懂几何,连拖拉机也没有开过,更不会外语,既使有10年以上的训练,难道就能听得懂英语,还能讲得出英语吗?战场上更是瞬息万变,如果邓大人用英语讲,左满舵30度,到车,右满舵90度,轮机长能听得懂吗?如果刘步蟾用英语要求信号兵向全舰队发信号,信号兵知道刘大人在说什么吗?当观测兵测量敌舰距离以后,他会用英语报出测量数据码? 有人会说,北洋海军经过近10年的训练,讲英语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吧? 事实上,很多中国农民偷渡来美国20,30年了,还是不会讲英语,一点不奇怪. 那么平时训练怎么办呢? 要知道,北洋海军训练的时候放枪,放炮,放鱼雷,都是预量尺码的,大家心中有数,不会出错,既使听不懂,到时候也知道应该干甚么.但是打仗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听不懂,不会说就是灾难了。 那么刘大人们不能讲中文吗? 可是不行啊,洋人顾问不就凉在一边了吗?还有枪炮长也是外国人,人家听不懂中文呢.那么北洋海军为什么要雇用外籍枪炮长呢? 就是因为中国的水兵没有文化,放炮可是一个高技术活,多远的距离,用什么样的炮弹,装多少发射火药,多大的发射角和提前量,对于没有文化的中国水兵来说,是不可能弄明白的.雇用外籍枪炮长是保证平时训练水平的一个办法,但是在打仗的时候就麻烦了.(事实上,大东沟海战以后,外籍古元不愿意再战,北洋海军就出不了海,打不了仗).如果外集枪炮长伤亡,中国水兵就不会操炮。 舰队司令丁汝昌本人也不会讲英语,在舰上根本就没有指挥权. 可见,英语是导致北洋海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分类: 历史|4313 次阅读|4 个评论
检讨中国文化:出了问题该先解决问题还是先找出原因?
famingkuang 2009-10-6 13:38
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发现咱中国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一旦出了某个问题,大伙第一件做的事往往是找责任人这是谁负责的?这是谁犯的错?而对问题的处理往往就被放在第二位了。 而问题的原因岂是一时三刻就找得到的?于是你指责我,我指责他,他指责你。所以中国人在出了问题之后往往是骂架,骂解决不了就打架。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放在后边没人管了。 比如,有一次在发发家,B在煮饭的时候忘记插电了,结果到吃饭的时候,饭根本就没熟,这时候A怪B插电这样重要的事都能忘记?B怪C为什么在隔壁看电视都不过来看一下,C怪A一天到晚游手好闲都不煮饭。结果是可想而知了,大伙不但没饭吃,还得了一肚子气,最后各自空着肚子上床蒙头睡大觉。 本来大伙的目的是吃饭,没饭吃,想办法弄饭吃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才是大伙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大伙都忘了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转而进入了相互攻击的战斗中了。这既伤了和气又不解决实际问题。可是咱中国人就那么热衷做这种傻事。 不管是家庭小事还是国家大事,好象都喜欢采用这种方式去解决,我们中国人怎么啦?是哪里出了问题?该不该好好的检讨一下?
个人分类: 反思|706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研界穷人太多及原因分析(修改)
whitesun 2009-9-27 17:54
引: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下文讨论仅为个人观点和理解;同时,删除了部分留言,已避免给留言者带来伤害,望谅解。 如果说作为中国科研主力军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整天为生活费发愁,为家庭对自己的付出所累,不能愉快地搞科研,其实这只是一方面。细想一下,部分导师更穷,不知道他们是没同情心还是缺乏理解力,居然选择对如此穷的博士生下手,常用的手段是削减科研补助,达到肉体上剥削的目的,疯狂地指责与谩骂以及背信弃义,到达精神上摧残的目的。这是怎么了?细致分析,可以找到如下原因: 第一,Nature,Science对导师诱惑导致他们对名利的疯狂崇拜,进而丧失基本的育人的能力,可教学生的东西越来越少,直到穷困无比,发疯发狂; 第二,社会群众对博士尤其是成功博士所拥有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愚昧崇拜,这导致很多博士生及其家人对博士未来的期待过高和常常让人迷失方向; 第三,社会不同阶层虽然共同为国贡献,但收入和待遇差别巨大,同工不同酬,也是博士生、导师对科研贡献相同而回报不同的另一种例子。 此外,不良的科研环境与竞争机制常导致导师们盲目创新,弄虚作假 , 爆发户的心态,玩弄权利等等。 注:实在能力有限,希望有能力的博主、学者好好深入分析一番,期盼早日见到建立良好科研环境的制度出现,盼有生之年能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中静静的思考人类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54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新疆地区暴乱的原因与对策(转载)
haicius 2009-7-9 08:36
中国新疆地区暴乱的原因与对策 (2009-07-08) ● 纪 赟 中国聚焦 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问题一直是应该重点加以解决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贫富分化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发展再快,最后必将是以动乱和大破坏来加以结局。 中国应该借鉴美国以及新加坡等的成功经验,要以民族大熔炉的政策(Melting Pot policy)来取代民族自治政策。强化华人(Chinese)概念而不是某一单独民族概念。   这两天新疆地区的暴乱,以及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联想到去年西藏发生的流血冲突,感觉实在是太让人痛心。然而仅仅痛心是没有用的,现在已经到了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首先要说明一下中国大陆目前的民族政策,其核心就是民族确认与民族自治。说实话,如果不是一个像我这样在中国大陆生活了三十来年的人,外国人是很难能体会在中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所能享受到的好处。在我幼年时,物资还异常匮乏,而我的一位姓杨的同学,据说他是回民,所以每到过年时,就有普通汉民没有的牛羊肉、芝麻油等副食品的供应。这几乎让每一个汉族人都觉得非常羡慕。   而且,我知道他家里是完全和普通汉族人没有任何区别的,甚至包括吃猪肉等等一般回民的禁忌。以后,开始上大学了,才知道,原来少数民族上大学也是有分数照顾的。直到我读硕士时,那一年的全国统考的英语及格线是55分,而如果你是少数民族,那只需要50分。前几天大陆刚刚又爆出了丑闻,重庆的高考状元将自己的民族由汉族改成了少数民族。   另外,一个社会一般来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中国,如果你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犯了同样的罪,你完全可以获得更宽厚的处罚。因为在大陆法律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待少数民族要实行两少一宽的政策。什么叫两少一宽呢?无非就是对少数民族的犯罪人实行少捕少杀,并且在在处理上一般从宽。所以,整个大陆在九十年代以后内地出现的大量新疆籍犯罪集团的问题,内地的司法机关几乎都束手无策。由于政策的原因,不少地方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犯罪的纵容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种事情,我想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因为在中国,你如果是少数民族,是可以享受到很多普通人没有的好处的。 民族政策的误区    但是,即使是这样,得到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好。中国境外总会指责中共当局歧视少数民族,中共当局更是自感冤枉到了极点。少数民族尤其像藏族和维族固然是不买账,而一般汉族的普通民众也是牢骚满腹。觉得自己和少数民族一比,纯粹成了二等公民。在这所有的族群之中,竟然没有一家感到满意,真是奇怪到了极点。所以,无论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它绝对是一个有问题的政策。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源还在于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身就是一个误区。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完全是照搬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策。关键就是我上面讲的民族确认与民族自治。其实在中国,强调民族(Nation),并同时强调民族自决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以前有人问我汉族到底是个什么民族?说实话,我用了几乎好几个小时才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因为对这个问题,你不能仅从血缘上考虑,而要从文化来加以把握。   其实,一般有过出国经验的人都知道,出国时填你的民族,我们决不会写Han(汉)而只是写Chinese(华人)。像我提到的那位回民同学,他自己的爸爸是汉人,妈妈是回民,他自己填表时填的是回族(不能不说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后来又娶了一位汉族的女子,而他的孩子,据我所知,到现在填表时还是填回族。像这种情况,再强调他的民族,又还有多少意义呢?而且,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在于,前苏联诸多加盟共和国,一遇风吹草动,就纷纷独立出去,这种民族自治造成的分裂局面殷鉴不远,难道中国还想重蹈覆辙吗?   但是有人可能要问了,同样是民族自治地区,为什么只有新疆和西藏闹独立呢?这是因为这两地除了民族问题以外,还有宗教冲突,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矛盾就是贫富分化问题。看看中国最近几年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其中一个主导因素也是因为贫富、官民之间的对立。而到了新疆地区,这些问题都被民族和宗教问题掩盖掉了而已。 应取消过度倾斜的政策    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呢?首先,要重新考量民族政策中不合时宜的地方。不能再人为地扩大民族问题,比如说应考虑逐步取消不平等的过度倾斜的民族政策。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借鉴美国以及新加坡等的成功经验,要以民族大熔炉的政策(Melting Pot policy)来取代民族自治政策。强化华人(Chinese)概念而不是某一单独民族概念,否则,一旦有了社会动乱或者其他问题,即使现在看起来没有问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等也难保不出现独立的趋势,前苏联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其次,要正视并解决民族矛盾之外的其他矛盾,比如宗教上的矛盾。这一点在西藏问题上尤甚,中国政府在以前,比如文革期间是有欠账的。而在现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对无神论的推崇和宗教的防范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将之过度强化到全体国民的意志之上。当然,对于以宗教为工具来分裂国家,自然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   另外,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问题一直是应该重点加以解决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贫富分化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发展再快,最后必将是以动乱和大破坏来加以结局。而以新疆为例,南疆这些维族聚居地就一直比较落后,贫富差距、汉维之间的差距也大。而这些经济上的赤贫者,是最容易被煽动而参与暴乱的人。解决了他们的贫困问题,就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是要加强赤贫地区的教育问题,除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外,可以考虑再延长三年。多建一所学校所花的钱,总比少建一所监狱对一个社会的贡献要大一些。而这两点,不仅对新疆适用,对中国其他内陆地区也同样适用。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民族政策已然实行多年。现在要想改变,又谈何容易。再加这几年整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割裂与对抗已是愈演愈烈,作为一名海外华人,思之真是不胜伤感。      作者祖籍中国安徽,专业为佛教文献学,现为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
个人分类: 观点评论|1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会出现未经证实的新闻
xbyang 2009-6-22 16:04
  我们看报纸、电视或者网络,经常在新闻中看见有未经证实的字样。   例如:(1)伊朗骚乱造成的死伤人数也成为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迈阿密先驱报》援引一名德黑兰匿名男子发来的电子邮件称,示威抗议过程中已经有30人死亡200人受伤。CNN报道说,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有150人在20日的冲突中死亡。   (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6/494022.html )   (2)济南日报记者获得的未经证实的消息说,近日中央领导收到了反映基本药物目录独家品种过多的信,该信随后转到卫生部,由卫生部进行处理。早应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在带给关注它的人更多的期待时,又给即将到来的6月带来了悬念。   ( http://health.rednet.cn/c/2009/06/21/1779322.htm )   为什么国内外都会有未经证实的新闻出现呢?这些新闻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原则吗?   我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定要对新闻源和当事人进行核实,这才符合新闻报道的原则。对于周报、周刊、月刊这种出版周期比较长的媒体来说,我认为不应当出现未经核实的新闻。   然而,对于日报、电视、网络这些即时性媒体来说,我认为未经证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新闻报道的新闻性是第一要义,我们有时不能等各方都证实好了才登才报,那就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也失去了新闻传播的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未经证实的现象呢?(1)有的新闻是发生在异地或国外,自己的记者来不及赶过去,只好采用新闻提供人提供的新闻素材进行编辑。(2)有时找不到新闻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就只能根据现有的素材进行报道,有时就出现了不公平的报道出现。(3)有的新闻来自匿名人的提供,不能和提供人取得更多的联系。(4)有的新闻出现在战乱地区和恐怖分子控制地区,不能有效核对新闻的真实性。(5)在国内,有时候为了保护揭露黑幕的当事人,故意说未经证实。   只要这些新闻有一定的依据,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故意制造假新闻,主观上不是为了制造社会混乱,我认为未经核实的新闻还是可以出现的。当然,记者或新闻部门应该尽量查找真相,不能无缘无故地撰写或刊登未经证实的新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多少因素可以导致空难
xbyang 2009-6-3 15:09
  2009年6月1日,法国航空公司一架载有216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的空客A330客机从巴西里约热内卢机场起飞3.5小时后失踪。客机出事海域目前已被确定,大约位于巴西海岸与非洲海岸的中间地带,搜救人员已经在相关海域找到失事的飞机残骸,但是还没有找到失踪的乘客。如果飞机上的乘客全部遇难,六一空难将是自2001年以来最大的空难事故。随着乘坐飞机的人数和航班的增多,航空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究竟是哪些原因会导致空难,研究人员如何去寻找制造空难的元凶?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空难档案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30年来,全球的空难数量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每100万架起落的飞机中,会有1.5架飞机发生事故。但是,飞行航线和乘客数量的增加、航空租赁公司的增加以及国际惩戒力度的缺乏,使得航空安全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虽然近年来恐怖分子活动十分猖獗,但是自从九一一恐怖袭击之后,各国加强了防范,恐怖袭击从空难的原因中消失了。除了人为的操作失误、恐怖袭击、犯罪攻击等人为因素引起的空难外,空难大多是不可抗因素引起的。    机械事故: 在飞机延误和事故分析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机械故障。飞机是一种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体,出现机械故障在所难免。机械故障常见的有起落架收不起来、发动机故障、仪表显示不正常等情况,一般在起飞之前能检查出不少机械故障,所以真正出现在飞行途中的突发性机械故障还是很少的。    气候影响: 雷雨会直接危及飞行安全。因为航路或机场上空的雷暴、雷雨云、台风、龙卷风、强烈颠簸及低云、低能见度以及跑道结冰等恶劣气候,会对飞机结构和通讯设备以及飞机起降构成直接威胁。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早晨第一班飞机往往在机场冷冻了一夜。如果有关工作人员疏忽,没有将薄冰除去就起飞,特别是机翼上还留有薄冰的话,整个飞机的气动性就会受到破坏,飞机会因为动力不足而坠毁。    电磁波干扰: 据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每年都发生20多起因为电磁波干扰而引起的飞行事故。原来,飞机上的导航设备是利用电磁波来测定方向的,它接收到地面导航站不断发射出的电磁波后,就能测出飞机的准确位置。外来的电磁波会干扰飞机上的导航设备和操纵系统,引发险情。手机、寻呼机、游戏机会辐射电磁波,因此这些设备也不能在飞机上使用。此外,太阳黑子和北极光等天文现象产生的电磁波也会干扰飞机的正常航行。    油箱爆炸: 自1990年以来,美国共发生3起飞机油箱爆炸事故,其中最严重的是1996年7月环球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在纽约长岛上空爆炸的事故,共造成230人丧生。据分析,事故主要是由于静电火花点燃油箱内燃料蒸气引起的。    大鸟袭击 : 即使是一只像麻雀一样大小的鸟儿,对高速飞行的飞机的破坏力也不亚于一颗炸弹;而一只体重为3千克左右的鸟儿与飞机相撞时可以产生16吨的冲击力,对飞机来说无异于遭到一枚导弹的袭击。如果鸟儿从飞机涡轮机的进气口处被吸入发动机,轻则造成每片价值数万美元的叶片因扭曲变形而损坏,重则造成发动机停机,甚至因鸟在机内摩擦而起火,引发飞机爆炸或坠毁,造成重大空难。 六一空难原因猜想 由于黑匣子难以寻找,飞机残骸难以全部找到,因此目前一些专家只能对六一空难的原因进行猜想。为什么飞机坠毁前并没有发出无线电求救信号?航空专家克里斯耶茨表示:可能飞机下降非常快,快到飞行员来不及发出紧急呼叫。尽管航空专家强调现在猜测坠机事故的原因还太早,但他们指出可能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法航首席发言人布鲁斯表示,可能是闪电击中飞机,造成飞机损坏。但是,一些专家怀疑单单闪电是否足以使飞机坠毁。闪电因素在航空事业伊始就被考虑在内。在飞机低空航行时,闪电是非常普遍的。由于现在飞机很容易就能避开热带风暴,所以遇到闪电的概率在减少。飞安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比尔沃斯表示,飞机机身表面可以引导和释放电流,而且会经过抗强电磁冲击试验。   现在的飞机通常是靠FBW系统(电波导航系统)飞行。A330拥有先进的FBW控制系统,以及4套备用供电系统。如果需要,飞行员可以通过飞机方向舵手动控制飞行。此前飞机发出自动警告称出现电力故障,这也说明飞机并未立即全面瘫痪。事实上,空客FBW系统能够令飞机按预定航程飞行,这大大限制了飞行员操控飞机的能力。如果朝一个方向踩踏方向舵过于用力或者过快,飞机就会忽略人工操作而继续按原定方案飞行。这本是为防止飞行员操作过头而造成飞机失速、旋转等问题的设计。但是随着电力系统开始失效,飞机已经不能快速正确的对人为操作进行控制。 在2001年11月12日,美国航空587航班的空难中,飞机仅遇到很轻微的颠簸,但副驾驶过重地踩下了方向舵踏板导致垂直尾翼断裂。这一操作失误直接导致飞机坠毁。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原因
fanmingxia 2009-5-16 13:18
突发性耳聋的病情中年人发病率在逐年递增,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 下面来分析一下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突法性耳膜,嘈杂的噪音、过大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是造成中青年人群突发性耳聋的几大元凶。萧山惠耳听力服务中心听力顾问徐鹏云将致聋原因具体分类:   噪音易夺走听力,这类受害者较多的是工人。萧山企业越来越多,其中纺织、服装、钢材等行业占不小比例。这些企业生产车间的噪音一般都较大,工人长时间地置身其中,如果不注意调节和休息,很容易引发突发性耳聋。   精神压力过大是听力丢失的另一个主因。以前,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致突发性耳聋的多是40岁以上的人,如今已向中青年人群蔓延。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葛晓辉医师分析,因竞争因素而致耳病的人群有两个高峰年龄段:中学生、大学生和35岁-60岁的成功人士。他们都有较强的竞争心理,精力常处于透支状态,长时间紧张疲劳而得不到休整,就容易引发突发性耳聋。   不良生活方式也是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人通宵玩网络游戏、无节制地泡吧蹦迪、打麻将,使得很多人的睡眠严重不足。而睡眠不足易使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造成内耳供血不足,对听力有极强的杀伤力。时下mp3、mp4、视频聊天,电话耳机,这些新鲜时尚的玩意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殊不知,耳膜长时间置于这些声波冲击之下,极易受到伤害。   另外,因中耳炎引起的耳聋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应酬较多的年轻人,生活无规律,压抑的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容易导致内耳痉挛,出现神经性耳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35 冰川的形成原因及植物的演化历程
rock6783 2009-5-14 14:22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前面,我们讨论了 第三章 地球的去气作用和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化学平衡 ,现在,我们继续讨论 第四章 生物对冰川的作用及太阳系的生命 。我们先来看看 第一节 生物演化对冰川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分析冰川的形成原因。 1 、冰川的形成原因 由于第四纪冰川期尚未完全结束,现在的地球两极及高山上,仍能观察到冰川 (秦大河和任贾文, 2001 ) 。 地史上冰川期的次数,有不同说法,有学者认为地质史上共发生过 5 次大冰期 ;有的认为只有四期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 ;有学者把元古宙及以前的冰期分为 3~5 个冰期 ( Kaufman, et. al., 1997 ) 。 地质史上冰川的形成和消融的原因,曾有很多种理论对其进行说明和解释。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天文假说,如有学者认为冰川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和黄道面夹角作周期性缓慢变化而形成 ( Williams, 1975b ) ;后来,又有动态倾斜模型来解释冰川的形成 ( Williams, 1975a ) 。其它的还有大气成分说和构造运动说等。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大量古地磁学、同位素学、碳酸盐沉积等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资料和证据不断积累, Kirschvink 等提出了雪球假说 ( Kirschvink, 1992; Hoffman, 1998 ) 。这个模型提出了新元古宙冰期冰川形成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变化有关,并用相关的证据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雪球假说没有解释其它冰期冰川的成因。 其它冰川期,是否也像前寒武纪末期的造成雪球地球的大冰川一样,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使温室效应下降而造成的?我们前面已分析过,二氧化碳的降低,与生物的光合作用有关。那其它冰川期的形成,是否也有相关的植物资源贮备,有造成二氧化碳降低的可能?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尤其是植物的演化进行分析。 2 、生物(植物)的演化过程 由于原始地球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 40~38 亿年前地壳形成 (张昀, 1998 ) 。当地壳的温度降至常压下的 100 ℃ 以下时,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若压力高,则水的凝结点也相应地高),原始海洋形成 (张昀, 1998 ) 。这为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条件,可能于 38 亿年前,或更早,出现了原核细胞(为异养性生物,并具有厌氧性)。 35 亿前或更早,出现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蓝藻) (张昀, 1998; 郝守刚等, 2000 ) 。含有染色体、细胞核及其它进化的内部结构的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出现于 20-19 亿年前, 9-8.5 亿年前至 7 亿年前,疑原类( acritarchs )单细胞真核生物繁盛,但在 6 亿年前左右绝灭 (张昀, 1998; 郝守刚等, 2000 ) 多细胞生物大约在 7-6 亿年前出现,其间发生了多细胞化、组织分化、性分化和世代交替的生活史出现。后生植物化石(多细胞藻类),略早于埃迪卡拉( Ediacara )后生动物化石 ( 郝守刚等, 2000 ) 。各地所发现的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层位均介于新元古代末期冰碛层之上,时限为 5.8-5.6 亿年前 ( 郝守刚等, 2000 ; Conway Morris, 1993 ) 。小壳动物化石出现 5.6 亿年前 。 5.44 亿年前,出现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 郝守刚等, 2000 ; Conway Morris, 1993; Bowring, et. al., 1993 ) 。 从新元古宙开始至志留纪,海洋植物主要是多细胞藻类进化并繁盛。 志留纪后,植物开始登陆,石炭纪时,蕨类植物繁盛。 裸子植物,从晚二叠纪(约 2.5 亿年前)开始至中生代(距今约 2.5~0.5 亿年),讯速地发展起来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 。 早白垩纪晚期,地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被子植物,发展讯速,到晚白垩纪,终于取代了裸子植物,在大陆上占统治地位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地球植物的演化过程,也大概知道了目前人类对冰川形成的认识(虽尚有很多争议)。那么,植物到底与冰川有什么关系?即植物、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与冰川的形成,到底有着怎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下回预告 : 地球科学原理之 36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和冰川的形成 参考文献: 郝守刚,马学平,董熙平,齐文同,张昀 .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历史中的生命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1-242 秦大河,任贾文主编 . 南极冰川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1, 1-220 宋春青,张振春 . 地质学基础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6, 272-348 张昀 . 生物进化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8, 41-99 Bowring S, Grotzinger J, Isachsen C, et al. Calibrating rates of Early Cambrian Evolution. Science, 1993, 261: 1293-1298 Conway M. S. The fossil record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Metazoa. Nature, 1993, 361: 219-225 Hoffman P F. The break-up of Rocinia, birth of Gondwana, true polar wander and the snowball Earth .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 1998, 28: 17-33 Kaufman A L, Knoll A H, Narbonne G M. Isotopes, ice ages, and terminal Proterrozoic earth history. Proc. Natl. Acad. Sci. , 1997, 95: 6600-6605 Kirschvink J L. Late Proterozoic low-altitude global glaceation: the snowball Earth .Schopf J W, Klein C. The Proterozoic Biosphere .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1-52 Reading H 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 London :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78, 518-544 Williams G E. Late Precambrian glaciation and the earths obliquity, Geol. Mag., 1975a , 112: 441-465 Williams G E. Possible relation between periodic glaciation and the flexure of the galaxy, Earth planet, Sci. Lett., 1975b, 26: 361-369 (注: 本地球科学原理系列,是根据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 2007 年 5 月)出版的《地球科学原理》一书改编而来,转载者请署明出处,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960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孕不育的原因
Medicine 2009-5-14 12:22
根据某医院医生反映现在被不孕不育困扰的人逐年增多,每年来我们医院就诊的患者有四五千人,其中约有一半是女性卵巢功能障碍。烟台山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张孝禹说。   毓璜顶医院的生殖中心也同样门庭若市,来自该院门诊处的统计显示,一年有2万余人次前来挂号求诊不孕不育。   其它相关医院也在接诊此类患者,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去这些医院求孩子的也有上百人。   不孕不育的原因很多,电脑辐射、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以及生活方式不当等,都对生殖有危害。毓璜顶医院的郝翠芳主任说,女性每天静坐时间如果超过8个小时、经常熬夜以及工作压力过大,都会影响输卵管排卵。这个说法记者确实是头一次听说。   此外,一些女性不能生育则是自己造成的。很多小女孩思想开放却又不会保护自己,未婚同居、拥有多个性伙伴,一旦怀孕,很随意就去做人工流产,最终形成习惯性流产。等到想要孩子时,才发现自己年轻时多么荒唐。说这话时,郝主任一脸的遗憾,她说流产后不少女性怕被别人发现,仍然坚持上班,休息不好而造成卵巢早衰;另外还有部分人找江湖医生做流产手术,造成感染,最终造成了生育障碍。   紧急避孕药也不能常吃,一年如果吃四五次,就可能造成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生育。郝翠芳提醒说。 担架 热板仪 呼吸 人工呼吸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贴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ysxbhxf 2008-11-20 22:46
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日前出版的《中国科学基金》杂志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游苏宁发表了《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一文,针对我国已是科技期刊大国而非强国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强调应切实将为读者服务放在首位,提出了能真正发挥科技期刊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作用的具体建议。 (1)我国已经是科技期刊的大国,但远不是强国。 2006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7.1万篇,占世界份额的5.9%。若按论文数排序,我国已经连续3年排在世界第5位。尽管2006年我国科技论文在数量上有大幅度增加,但从质量上看,过去10年间我国论文被引用次数依然排在世界第13位,也就是说,多数论文发表后没有获得同行的引用。 (2)办刊分散及重复办刊,集团化运作困难。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杨文志列举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期刊目前的主要特点为数量多,规模小,条块分割,资源垂直配置,多数杂志是单个编辑部运作。据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资料,我国的期刊数为12759种,尽管拥有近5000种科技期刊,但我国出版单位平均每家出版期刊仅为1.6种。作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最大的航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也只拥有118种科技期刊。而美国有500多家集团出版3种以上期刊;英国Blackwell出版公司出版600多种期刊。就医学领域而言,目前国内拥有正式刊号的期刊就高达1148种,其中报道内科学有关的期刊超过百种,由于高质量的稿件有限,导致期刊论文的整体质量下滑,低品位学术期刊过剩。 (3)政策导向造成优秀的稿源外流。 经过多年的经营,西方科技期刊已经形成了核心效应。基于奖励以及晋升的考虑,中国顶尖的研究者经常选择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国人却要为了重新得到自己研究论文有限的阅读权而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订阅费。2003年我国SCI论文总数为38092篇,其中在海外期刊发表者高达67.3%。当今的中国,SCI成了科学界最时髦的词语,中国科学工作者们的职称评定、奖金、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都无不与SCI挂钩。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中国科学院李国杰院士戏谑地评价道: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这种现状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论文审稿和发表的费用、中文版权的回购以及国外重要数据库的使用等,不仅要耗费巨额国有资源,而且势必使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不能为中国的同行首先获悉,也使得国内的科技期刊在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方面面临极大的困境。 (4)重视专业数据库不够。 作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国,没有自己的国际性数据库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切肤之痛。近年来,我们通过已经完成的科技部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建言,希望在中国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数据库。令人欣慰的是,科技部即将公布首批收录有(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国家数据库。 (5)仅以影响因子论英雄。 有关统计显示,在各级领导层错误的长官意志引导下,我国被SCI收录的论文总篇数以大跃进的速度激增,但我国约80%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表明我国的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提高赶不上数量跃进。 (6)将期刊影响力等同于论文影响力。 编辑学的研究理论认为,期刊上已经发表的论文中,90%为可登可不登。统计表明,论文引用次数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存在所谓80/20定律,即80%的引用次数来自于20%的论文。因此,一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可能很少被人引用,而一篇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则也有可能被很多人引用。但是,国内不少科研人员却把发表其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同于其论文的影响因子,甚至在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中,把各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加起来作为自己论文的影响因子之和,这种做法显然荒谬。 (7)办刊经费严重不足与版面费之争。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想真正发挥科技期刊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文章的具体建议如下:(1)要正确看待SCI并重视专业化数据库;(2)提倡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战略,秉承为中国读者服务的初衷矢志不移,同时应共享发表在海外的优秀研究成果;(3)集中国力创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数据库,使我国拥有国际化的期刊数据库;(4)通过信息的有效传播,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变成软实力,争取在国内创办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京大学教授田大成:我的观点和进化论有出入
lefeng 2008-9-27 19:55
转载: 7月2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破解生物多样性起源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从根本上解释了生命的多样性从哪里来这一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 论文的作者就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大成,和他的课题组成员。 《北京科技报》: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发现新结论的? 田大成:最初的灵感要追溯到8年前。2000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学习,那个元旦是我这个研究灵感的生日。 那天,我在读当时的一些最新文献,其中一种植物的抗病基因在个体间的组成结构激发了我。经典遗传学赖以成立的 基因组 间结构是对称的;而这是典型的非对称性结构。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能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遗传机制。 后来,我们对比了人、黑猩猩、恒河猴、小鼠、大鼠、果蝇、两个水稻和三个酿酒酵母的 基因组 ,发现一种DNA序列的某一特定位置的突变频率比其他区域高得多。而之前,学界认为自发突变是没有规律的。 《北京科技报》:您的这一发现,解决了哪些问题? 田大成:不同物种间、相同物种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DNA序列的不同,这个不同又是突变产生的。原先认为,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进化的方向起了关键作用。我们所研究的,就是在外界因素作用时,基因内部会发生变异来适应变化。 其实,这个观点和进化论有些出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证明了现存的多样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在生存竞争中,有利的变异较多地保存了下来,有害的则被淘汰。在进化论中,生命的多样性是被动产生的。而我的观点是,生命会主动去适应这个环境。当然,我并不是排斥自然选择学说。但我们是不是低估了生物本身的适应潜能?传统理论认为,生物的基因突变很少,其实突变的潜能很高。一旦生物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生物本身的突变数量完全可能应付环境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动是存在的。 《北京科技报》:您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物种,会有什么意义? 田大成:现在很多生命都在灭绝,如果想恢复到一模一样很困难。但从我们这个理论来看,如果有新的空间或新的环境出现,新的物种就会随之出现。如果有生命灭绝,新物种产生的速度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这个交替变化不像原先想的那么悲观。这是我们研究的一层引申意义。 《北京科技报》:您为何对遗传学如此感兴趣呢? 田大成:这和我的经历有关。我的父母都是旧社会的大学生。我五岁的那年,父亲作为右派分子入狱并发配远方,母亲、外公、外婆先后去世。我成了孤儿,被送到农村。母亲是学生物的。我读了她留下的一些书后,就在农村搞科学实验,逐渐对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那段时间,我还进行了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就这样,我一步步接触到了基因科学,并对遗传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田大成,博士,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赴澳洲Newcastle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其论文在《科学》、《自然》等期刊上发表。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