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拥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挤地铁是一种修炼
热度 1 Augsong 2012-12-20 18:44
这几天地铁格外挤,每天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要等四五辆车才能上得去,上去了也是在门口,转不得身,动弹不得。 今天,是在起跑线上就先进,挤上了换乘时正对楼梯的位置,所以有幸在下一趟地铁第三辆车就上了。仍然挤在门口。一会儿,旁边的小姑娘嘟囔:你凭什么靠我身上啊,真是的。本已木然的我还没反应过来,她又大声说:真是的,净往人身上靠。我才反应过来是说我呢。“是别人挤我。”我回应了一句。没想到她变本加厉,“不带挤地铁还有这样的。”一直嘟囔了一路。 心里很生气。但是一大早,实在不想吵架。算了,还是不一般见识。 出了地铁站,一路都在想这个事情。 别人不挤我,我怎么会挤她?再说,谁想这么挤。定是她也很烦躁,烦不可耐。说过来,早高峰的地铁里人人都已是麻木中带着愤怒,只等着导火索。说话刻薄,以伤人为快。吵架的、推搡的已不胜枚举。 北京的交通已然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要么拼命早起,那会困得要命,要么,就只有挤。想起地铁没通的日子,为了公交能有座位,我必须先往回坐,而后来往回坐也不灵了,十次有五六次还是得先站一段。这段是不能站着点头打盹的,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给自己找个座位。在那段日里,我已练就了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人大概在什么地方下车:在门口的一般会提早下车,但门口堆积的人多,有座位的概率小,所以最好往里面走一点;最里面的人往往坐的站数多,所以不能在最里面;上车就睡的一般是路程远的,就甭想了;挨到座位歪着做,不把手套围巾等理理好,将将就就的,有可能很快就下。这时,我就会踉踉跄跄走到诸如此类情况的人面前,每报站就格外清醒,眼巴巴注视着动静。待坐定后,就可以放心抱好包睡了。 迎来了乘地铁的日子之后,也摸索了一段时间。一开始就随便走,自然是坐不到扶梯的。那我想就走楼梯呗,爬楼梯,锻炼身体。后来发现那楼梯绝不是走的,那是踱。一步步踱到下一个线路时,队伍已经排了老长,直接延长了等车的时间。这一折腾十五二十分钟就过去了。凡是均有规律,一段日子之后发现了正对楼梯口的车厢,一个箭步冲出去,然后赶紧走扶梯,再冲向下一线路排队。并且,要排可能下车人多的那个车厢,这样才能挤上去(已观察到哪几个车厢在 ** 站下车人多了)。 挤上去归挤上去,却完全没有任何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在北京,挤地铁已经变成了一种修炼。要修炼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跟得上腿也跟得上;要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要在满腔怒火中保持风度;要在面色麻木的人群里认识到自己还活着并要对生活充满希望,既而认识到再让人崩溃的事情也有它的乐趣所在:今天鞋子没怎么被踩,包还完好无损,衣服没掉钮扣,内衣没有变形。 出地铁站,吹了冷风,清醒了,一路都在想怎么克服这个境况。 不在早高峰上班?不可能。 开车上班? LG 单位还连地铁都没有,公交完了还得打车,还得给他开。 买第二辆车?开销太大,暂时负担不起。 换近点的房子?还不如买个小车现实呢。 买彩票?异想天开。 等待 2012.12.21 ?电影看多了。 …… 经过一轮思考,发现,以现在的状况,只能继续修炼。
个人分类: 五味杂陈|3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挤还是不挤?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1-8-30 07:16
挤还是不挤? --- 十八天的惊与喜( 2 ) 蒋继平 2011 年 8 月 29 日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登上了从酒泉到兰州的 K9202 次快车的 5 号软卧车厢。 我的票本来是 1 号卧室的下铺, Jackie 的票是上铺。 考虑到她年纪大,身体肥胖, 睡上铺很不方便, 我和她换了一个铺位。为此, 她和她丈夫 Pieter 非常感谢我。 在这一点上, 西方人是非常讲礼貌的。 一路无事。 列车按时到达兰州车站。 下车后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潮走出车站的出口大门。因为我们还要乘车到宁夏的中卫去,而且到开车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就在车站的出口大门和进口大门之间的地方找了一家餐馆吃早饭。 有一家是美国连锁店,肯德基炸鸡店( KFC )。 餐馆内的人很多。 我们找到一张桌子坐下后, 我让 Pieter 夫妇看好行李,我自己就去排队买早点。 站在队伍后边,一边排队一遍看菜谱, 以决定买什么食物。 几分钟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仍然是最后一位,原来比我晚到的人都跑到我前面去了。那些人根本不顾什么次序, 只顾往前挤。 我不想跟他们学, 还是按照次序排队。 结果总是在最后。 一位服务员大概实在看不惯, 她就从柜台内跑出来,专门来到我的身边, 问我需要买什么。我跟她订了三份早餐。 吃完早饭, 我们就去候车室。 在进入候车室之前, 必须经过安全检查。这个时候是候车高峰期, 有很多人在广场上要经过安检进候车室。 队伍排得很长。 我和 Pieter 夫妇照样按照规矩排队, 可是,人潮汹涌, 非常拥挤, 有些人根本不顾次序, 急着往前挤。尤其是在安检的地方, 我们三个人都有笨重的行李箱, 我们已经习惯了有条有理的做事方式, 因而, 我们按照规定一件一件地往安检仪上摆放行李和相关物品, 可是, 在我们身边的人, 不顾一切地往前挤, 急急地把他们的东西乱扔上去, 使我们感到非常吃惊。 通过安检, 我们来到了规定的二号候车室。 因为 2636 次列车是从兰州始发的 , 因而,候车的人特别的多。 候车室内各个座位座无虚席, 而且空地上也坐满了人。大概到离开车时间还有半小时的时候, 有经验的旅客们就开始在检票口自动排队。 由于人实在太多,车站又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 人们前推后拥,拥挤不堪。 我们三人在这拥挤的人潮中, 即使根本不想挤, 也没有任何办法, 只能随波逐流, 跟着拥挤的人潮往前移动。 在推推撞撞的尴尬处境中通过了检票口, 急急忙忙地来到了 13 号车厢。我们随身带的行李箱的尺寸太大,车厢的行李架上根本不能放, 只好把它们安放在床底下。到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 Jackie 的大行李箱已经被割开了两个大口子。 经过这个过程, 我在想,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我们应该学会挤,还是应该像在美国一样, 按照次序排队? 不去挤的话,那么, 我们永远只能在最后, 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规定的车次。去挤的话,有这个必要吗?要是大家都能按照次序排队,不要争先恐后,车站管理上加以一定的改善, 以保证各位旅客能准时从容地登上自己的车次, 那就根本用不着挤。 从内心中说, 我不想挤, 也不愿意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国的拥挤踩踏事件更易发生在校园
热度 7 cutefay 2011-7-20 18:06
今天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在我国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更容易发生在校园,这跟世界上常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的场所不大一样。 总结了一下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引起反响的拥挤踩踏事件,如下: 2002 年 9 月 23 日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丰镇市第二中学发生学生拥挤造成楼梯护栏坍塌事故,事故中 21 名学生死亡, 47 名学生受伤。 2004 年 2 月 5 日 北京市密云县密虹公园里,因一观灯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拥挤,造成踩死挤伤游人特大恶性事故, 37 人死亡, 15 人受伤。 2005 年 10 月 25 日 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 8 名学生死亡、 17 名学生受伤。 2006 年 18 日晚,江西省都昌县土塘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拥挤踩踏伤亡事件,致 6 人死亡, 90 余人受伤。 2009 年 12 月 7 日 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一私立学校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事件目前已经造成 8 人罹难, 26 人受伤。 2010 年 11 月 29 日 ,位于新疆阿克苏市杭州大道的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踩踏事故,踩踏事故中住院人数 41 人,其中 1 人病危, 6 人重伤。 这几起拥挤踩踏事件,除了北京密云灯会事件之外,其他的都是校园事件。 而世界上的大型拥挤踩踏事件如下: 2004 年 2 月 1 日 ,朝觐者在麦加参加一个宗教活动时发生拥挤踩踏事件,至少造成 244 人被踩死,另有 200 多人被踩伤。 2005 年 1 月 25 日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曼达德维神庙在举行大型宗教集会时,参加祈祷的人群中发生大规模踩踏事件,造成 300 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2005 年 8 月 31 日 上午,数千人通过一座桥时,因有人谎称有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恐慌和踩踏,造成至少 965 人死亡, 465 人受伤。死者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2006 年 1 月 12 日 ,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发生朝觐者拥挤踩踏事件,造成至少 345 人死亡, 289 人受伤。 2006 年 2 月 4 日 ,菲律宾大马尼拉区帕西格市的一个体育馆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造成至少 73 人死亡, 342 人受伤。 2008 年 8 月 3 日 , 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比拉斯布尔地区知名庙宇奈纳德维庙发生踩踏 , 至少 145 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同年 9 月 , 拉贾斯坦邦一座寺庙再发踩踏 ,200 多人伤亡。 2010 年 3 月 4 日 ,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东南 180 公里贡达的一场宗教集会上,拥挤的人群发生踩踏,并造成寺庙大门突然坍塌,造成至少 63 人死亡,上百人受伤。 2010 年 7 月 24 日 ,德国西部城市杜伊斯堡约有 140 万人参加的 “ 爱的大游行 ” 电子音乐狂欢节发生严重踩踏事件,事件造成 19 人死亡, 342 人受伤。 2010 年 11 月 22 日 ,柬埔寨钻石岛送水节上发生严重拥挤踩踏事件,造成 351 人死亡。 本来校园应该是一个象征安全的地方,而拥挤踩踏事件却屡禁不止。这些事情多发生在课间操等集体活动的时候,这说明学校的建筑设计和管理存在着很多隐患问题。例如,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的校园拥挤踩踏事件中,楼梯口仅有1.5米宽左右,这导致众多学生经过时会发生拥堵,而拥堵过程中一旦遇到一点干扰,则很容易引起踩踏事件。再者,在管理方面,学校课间操等本应该可以采取通过错开时间点集合的方式,来避免拥堵,但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另外,学校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不够,很多学生们没有拥挤踩踏的危险防范意识。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544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世博与怀孕
lxwang 2010-7-23 11:37
本来世博和怀孕是怎么也搭不上边的事,但现在在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的情况下,或者在某些怀有不良企图的人的口中,世博还真和怀孕搭上了边: 今天搜狐上的一则新闻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网传游客在世博园内被人挤怀孕 警方称系虚构 ,报道称,据5月30日上海世博会一女生在世博展览馆被人挤怀孕一文表述,受害人何婷的母亲家住浦东新区的陈女士在事发后,于6月11日前往上海康桥派出所报案,称其女儿在世博展览馆展览期间被一男子强奸怀孕。东方网记者在向上海浦东警方求证后了解到,受害者何婷不存在,也没有接到过这样的报案。网络真是强大,什么消息都能散播,什么消息也都敢散播,很久以前看过这样一则笑话:两个女士在抱怨如今的公交车拥挤,使她们痛苦不堪. 一个说:我真是倒霉呀!在车上我被挤得流了产。 一个说:我才叫倒霉呢!在车上我被挤得都怀了孕。估计传播这新闻的人也是从这样的笑话里得到启发吧。世博是人多,但据我四天参观的经验看,大家排队都是很有秩序的,并不存在很挤的情况吧。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4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拥挤收费谁来收 之 案例分析
weberfrank 2009-11-26 22:49
零八年,写了两篇博文, 拥挤收费谁来收 和 拥挤权交易 ,今以案例呼应之。 试想,一条繁忙大道,交叉口上游设不设置掉头正困扰着你交管局领导。 左手是小区居民、娱乐消费者、货运者、公务车辆的掉头需求;右手是掉头成本=信号设施和车道渠化硬件费用+交通流冲突时间延误及安全风险。 是以难以抉择,听说拥挤收费是条路,那么收费定价,由谁话事呢?政府V.S.市场。 Scenario 1-政府定价 方案一,一刀切,掉头车辆一律收费2块。技术实现不难,安装路侧视频监控、车牌识别软件,方案操作成本不高。但此方案中,小客车与大货车不公平。 方案一升级,价格分歧,小车1.5,大车3块。还要安装识别车型软件,操作成本升高。然而仍然存在不公平问题,例如在小区居民和娱乐消费者之间? 方案难以再升级细化,因此,政府定价的代价是必然牺牲掉一部分用户的利益 。 Scenario2-市场定价 首先,拥挤权区分车型、道路和时间。并且,所有人都平等地拥有拥挤权,即其市场将是大规模的。市场定价的方式是,用户将自己的拥挤权,拿到市场上交易,愿买愿卖,竞争定价。 于是乎,以下情形将发生: 情形一,大货车因其车型和车速条件需要使用跟多权的拥挤权,得出价购买小客车多余的拥挤权;而小客车都有拥挤权,一定价格上你不卖给大货车,其他小客车就卖,于是市价形成。 情形二,小区居民需要较多地使用道路,得购买消费娱乐者无关紧要的拥挤权;同样,竞争之下市价形成。 更多类似情形,被无形的手高效地操控,形成恰当的市价... 市场定价之下,所有人为其使用道路拥挤他人付出了恰当代价,并会努力通过其他生产服务弥补该代价,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因此,市价是唯一能以最低代价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满足所有人交通利益的办法。 注,拥挤收费,政府定价的做法,如今已不新鲜,伦敦和新加坡,频频为人推举。正如上述简单案例所揭示的那样,政府定价的做法有许多隐患为人诟病。以伦敦为例(区域拥挤收费),主要争议有: 一,重复收费的公平性问题; 二,社会公平(穷人交通弱势); 三,收费方式的公平性问题:圈外买单、圈内收益、临接区域的交通压力尤其是停车压力、对区域内零售业打击; 四,质疑收费平和范围的合理、质疑收费所得的用途等等。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2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立的一刹那
agrilife 2009-10-27 00:44
======================== 独立的一刹那 ======================== 早晨醒来,发觉昨夜薄薄的秋雨已悄悄捎来几丝沁凉,打开房门,一只灰黑的小鸟直映眼帘,像是从对面的山雾中俯冲而来,心里一个惊退,嘿,眼睛睁大一点,噢,是一只超大号的飞蛾,可能是因为她的身材对称得近乎完美,平素的厌恶立即融化在新晨的惊喜中了,她酣酣地趴在已被夜雨冲刷得透亮的窗户上,那样子就像静挂在空中一样,也俨然一个鲜活的标本,一平方多的窗户便成那标本框,背景是深绿却明亮的薄雾盘山,呵,她也是个单身。(照片见上) 她真像一只嫩翅初绽的苍鹰,傻趴在岩石壁上哭着鼻子要妈妈教她飞翔的最后一项要领这小家伙一定很上镜!说拍就拍。果然,在我的镜头里,她显得格外端庄,照片里的天空万物是她一个人的!她可能不会因此而显得更加孤独,因为她身边至少还有我在看守着;这一刹那的独立倒更显出了她的勇敢与坚强,不信你俯拍,嘿,她要是可以看到,肯定会倍感自豪,那形象简直就是得胜的少将边唱凯歌边笑展双臂飞向她久候的夫君。 或许正是因为她的单身让我的目光更集中,一下子没了夏日灯光下成群结队时的烦乱,倒成了一道值得欣赏的美景 我想起 2002 年意外住院的那一段时月,当时不仅要放下学业,还不能随意运动天天静静躺在白白的床单上笑看白白的天花板才能赢得护士们的肯定。于是,我们只有在晚饭后到园区所围的湖畔散步,两个星期的牢狱般软禁过后,我开始变得习惯,变得不再去拼命回想校园里的激越,变得开始认真倾听湖边小孩的哭搡声,开始长长凝望湖面偶有小鱼浮头掀起的涟漪,开始静心欣赏臂肘所依的绿地上每一株小草嗯,我不是有小药杯吗?别再白扔了,拿来种草,每个药杯只种一种草,只种一株草,看看感觉如何?于是,我立马起身,竹筷作锹、药杯为钵,当第一杯小草捧到我掌心时,嘿,这颗绿色的小生命在我的掌控里亭亭玉立、精神抖擞,随着我的微笑,加速的鼻息使她温柔地点头又摆袖,但很快又挺直了腰身,她显然比我精神!我高兴极了,我觉得自己无意间地创造了一件艺术品。一个多小时后,我移栽了 22 小杯, 22 种曾经很不起眼的小野草。我兴奋地把她们搬进病房,在阳台上一会儿摆成直线,一会儿摆成 S 形曲线,一下子我们学生病区的气氛活跃了起来,看着病友们把一杯杯小草捧到手心里玩弄欣赏,就像西游记里唐僧看到小木匣子里缩身的孙悟空一样惊喜,我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晴空万里。 后来,我想,那不是我创造了艺术品,她们本来每一株都是艺术品,只不过是很多时候,生命的参差不齐又太过拥挤使她们看似卑微、弱小,失去了整体感和独立感,于是不经意间失去了个性和魅力。 后来,我常常把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老人和小孩,包括我自己,一个个地独立审视,发现平凡的日子里,他们常常闪耀着很多很多精彩,和伟大;于是,我开始试图更多地去体会谦虚,体会宽容,体会感恩,体会责任,体会正邪对错的尺度。 现在,更加明析以人为本所无处不在的深意,并在工作与生活中,充分尊重个性、向内部学习、从身边寻宝。
个人分类: 心灵之窗|4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力更生,不给组织添麻烦~~~
xiegming 2009-1-6 22:58
传说中的工学院大楼今年应该能开工了,可是我们实验室布置在废弃的平房中的设备和场地就没有地方放了。 本想向院里说说,可是参加了一次院里会议之后放弃了这个念头,院里肯定无能为力。 只好自谋出路了。别无他法,整合实验室现有的空间。我正在设想把一个大一点的房间和一个小一点的房间的功能对调一下。然后再让学生挤一挤,密度最大化,然后再减去一个场地,应该差不多了。不差不多又能怎样,我已经在自己的办公室放了一个学生了。 明年三月号称能够盖成新楼,不知道有没有我们的部分,工学院还有很多老师散落在各处。 我想尽快拍几张我们在平房的照片,留作纪念。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4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和市政府迁出市区
税法茶座 2008-12-30 08:58
最近经常在下午五点半到六点半之前在牡丹园东站坐 345 快车。发现在下班高峰期,想在这个站挤上 345 快车,还真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 2008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四)晚 6 点,我在牡丹园东站目睹了老百姓挤 345 快车的情景。 我从一辆公交车上刚挤下来,就发现一辆 345 快车周围挤满了人,但车门并未打开。原来车上已经挤满了人,车门无法打开,或许刚刚关上。但前门似乎还能挤上两个人。人们在车外要求打开前门,但司机似乎无动于衷,好像这是违反纪律的事情。一个中年男子立即站到了汽车前面,大声说:不开门我就不走,今天我就管定这个闲事了!僵持了一会,司机打开了前门,三四个人挤了进去,就再也挤不进去了。我本来也站在门口的,只是精力不够集中,没有在车门打开的刹那间迅速作出挤车的决定,等我再想挤的时候只能半个身子悬在车门外了,我不想做那个宁愿身子悬在车门外也不愿意再等一辆车的人(参见我的博客中国领导人是不挤公交车的),因为我还有老婆孩子以及父母需要照顾,我万一牺牲了,谁来照顾他们呢? 这辆车刚缓缓驶出,第二辆 345 快又进站了,车上的情形丝毫不容乐观,司机仍然仅开中门,挤上不到五个人,就挤不动了。有了前面一辆车的先例,人群再次要求司机打开前门。这位司机似乎铁面无私,丝毫不为车外的寒风以及人群的呼喊所动。人们开始用手拍门,还有人开始用脚踢门。这些举动没有被那位司机所采纳。三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忍不下这口气,大声叫:把门打开!把门打开!把门打开!三声过后(这位司机犯了事不过三的忌讳),三个小伙子联手硬硬将前门的一扇门给拉开了。三个人挤了进去,我本想趁机挤进去,没想到他们一松手,车门立即关上了,我一个人无法抗拒车门巨大的力量。 下一辆车一看这阵势,根本连站也不进,车也不停,直接开走了。 这样等了六辆车,我终于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是否文明,也不管是否应当礼让老人和其他人了(估计老年人、儿童和孕妇都已经接受了忠告:严格禁止在高峰挤 345 快,否则,直接拨打 120 ),迅速在人群中奔向车门并用力挤了进去,让身后那群人再等下一辆吧。 345 快在高峰时大约每半分钟就发一辆可以容纳近 200 人的车(非高峰时也大约 1 分钟一辆),所以,一般在路上,总是可以从你所坐的 345 快上看到前面的 345 快车和后面的 345 快车,可谓从德胜门到昌平首尾相连,蔚为壮观。如果再加上 344 快车, 919 快车以及若干慢车,那么,每天晚上从德胜门附近向昌平方向运送的乘客是非常庞大的。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么多车还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要?难道仅仅因为人多?还有为什么北京市区的道路几乎天天堵?难道仅仅因为车多?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政府都在市区,都在好地方,领导上下班,来政府机关办事的人,以及那些为了伴随政府而繁荣起来的商业区和办公区带来了交通的拥挤。 如果你是外星人,你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每天早晨都有几百万人从四面八方涌进市区,晚上这几百万人再从市区涌回四面八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果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全部迁到北五环、西五环、东五环和南四环以外,那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每天涌进市区吗?为什么政府要和老百姓抢道路,抢舒适呢?为什么政府要住在市区,而让老百姓住在郊区呢? 我心里突然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强烈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和市政府迁出市区!自己不禁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我有这个权利吗? 当然有,因为我们是纳税人,我们是政府的衣食父母!马克思不是说过吗?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或娘奶)! 世界很多首都,国内的很多城市都已经有了将政府迁往郊区的先例(当然,我们纳税人强烈反对那些为了自己舒适而将政府迁往郊区并大兴土木的做法),首都的今天已经不得不考虑将政府迁往郊区了。 按照党章,按照宪法,按照毛主席以及刻在大多数政府大门口或者大门里的那句话的要求(那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吧),我觉得,当老百姓(纳税人)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以老百姓(纳税人)的利益优先。因此,政府应当迁出市区,把道路留给老百姓(纳税人),把蓝天留给老百姓(纳税人),把首都的文物古迹留给老百姓(纳税人),把方便和舒适留给老百姓(纳税人),把低房价留给老百姓(纳税人)(政府迁出市区可以大大降低市区的房价并适当提高郊区的房价)。 由于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良民,因此,标题的题目似乎应该改为恳求或者跪求党中央、国务院和市政府迁出市区,虽然我们在理论上是主人的一员,政府和领导是公仆,但我们在大多时候感到自己连孙子都不如。其实,如果政府真能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孙子,我们还巴不得呢,你想想,现在哪个爷爷奶奶不把孙子捧在手里当宝贝?但政府把我们捧在手里了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9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