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替代计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推特当中的机器账户
yuhouq 2016-9-6 09:09
数据显示ID为 amobeirne的用户,在不同时间推了同一篇文章高达86次,可是翻看他的历史推文,竟然无法判断这货究竟是人还是机器,于是发推问他道: 若干天后,杳无音讯,一查发现:竟然被他屏蔽了…… 好吧,他可能(https://twitter.com/amobeirne)是个半机器人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赞替代引用:社交媒体数据能走多远?
热度 1 ZJUlijiang 2016-8-9 10:14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被引次数与基于被引次数的指标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在汤姆森路透出售WEBOFSCIENCE相关业务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摒弃影响因子等传统计量指标的重要时机和转折点。社交媒体数据真的能替代被引次数吗? 马瑞敏 / 山西大学副教授美国DrexelUniversity访问学者 替代计量学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在汤姆森路透出售WEBOFSCIENCE相关业务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摒弃影响因子等传统计量指标的重要时机和转折点。实质上,有不少学者尤其是科学计量学圈子内学者早已经考虑取代或者优化传统影响因子等指标,并且最近又提出了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用来补充甚至取代传统的计量指标,充分考虑“网络”影响。但是,通过近期的较多研究已经表明,要想取代传统的计量指标并非易事,替代计量学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网络计量学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M.Thelwall与他的合作者系统统计了PubMed中发表论文在Twitter、Facebook、Google+等11种网络服务媒介的表现,并与传统的被引次数相比较,它们发现对于大部分网络服务媒介的替代计量得分并不与被引次数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论在后续的较多论文中都得以印证,如R.Costas等的研究也发现替代计量指标与被引次数有很弱的相关。 社交媒体数据也有缺陷 弱相关并不能说明替代计量学指标不合理,但是人们发现传统被引次数一是好理解好操作且精度相对较高,二是在很大程度能代表一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而替代计量学指标存在较大问题(S.Haustein等,2016),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平台的异质性,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内容框架;二是数据质量难以保障——准确性、连续性和可复制性缺失;三是技术依赖性,依赖于APIs和DOIs的可获取性,也依赖于数据提供者。 所以,我们当前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被引次数等传统计量指标更加科学的方法去评价论文、学者和机构,如果冒然使用新的指标或者方法,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在没有设计好更好的替代方案时,一刀切地否定原来的一切,似乎我们又陷入了冒进主义的陷阱。所以,科研评价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方法改进,更需要理性,万不可因噎废食。 参考文献 Costas,R.,Zahedi,Z.,Wouters,P.(2014).Do“altmetrics”correlatewithcitations?extensivecomparisonofaltmetricindicatorswithcitationsfromamultidisciplinaryperspective. 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 66 (10),2003–2019. Haustein,S.(2016).Grandchallengesinaltmetrics:heterogeneity,dataqualityanddependencies. Scientometrics ,1-11. Thelwall,M.,Haustein,S.,Larivière,V.,Sugimoto,C.R.(2013).Doaltmetricswork?twitterandtenothersocialwebservices. PlosOne, 8 (5),e64841.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33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替代计量指标用于检索应用的实例
yuhouq 2015-12-4 02:38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除了热火朝天的评价研究之外,终于有机构开始了检索应用。 https://www.scienceopen.com/search?0q=diabetesbase-header:header:type=articlesort=18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替代计量学在台湾高校
热度 2 yuhouq 2015-7-21 10:08
台湾高校建设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校和学术研究者的国际知名度及竞争力,从2006年至今,在由台湾大学负责建设的“台湾学术机构典藏计划”(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TAIR)的带动下,全台湾高校都参与IR的构建。随着国际开放存取的推动和IR绿色OA的成功发展,学术传播方式通过网络科学的发展,从纸制文本传播快速扩充到网络传递和交流,并且发展出新的学术评价技术,OA期刊的出版形态提供文章在网络阅读的渠道,以及即时呈现各种社交网络引用学术影响力。传统的学术评价主要依据文献被引用次数,但是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等学术评价指标已无法满足网络文献被引和符合数字出版物评价的需求。因此,台湾高校图书馆除了应用国外引文数据库如WOS和Scopus中的SCI、SSCI和EI等内容数据,更加大力度关注国际组织对于数字资源技术发展和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在学术评价的实践,例如导入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理论和分析工具做为传统学术影响力指标的互补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自2013年到2014年对两岸32所高校的IR进行调研,其中台湾10所发展IR成功案例不仅使IR保存大量学术成果,对于IR长期开放获取积累的信息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也很有帮助。    高校发展IR的原因   台湾高校发展IR的主因除了学术成果的保存和应用价值外,图书馆和科研处配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争取获得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为推动台湾高校争取国际学术排名的台湾顶尖大学计划和教学卓越计划的奖励,依据各大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所采用的学术评价指标和引文分析工具,分析机构学术能量分布、专业领域研究趋势以及部门研究绩效,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和策略。图书馆利用引文数据库的分析结果作为学术成果应用的新工具,让馆藏数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应用。科研单位和学校科研处(台湾称研究发展处)构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或称现况研究情报系统”(Current Research 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s,简称CRIS),每月、每季定期向高校管理者提交院系、研究中心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高校图书馆协助提供科研处教师、研究人员的学术评价所需信息,发掘校内学术能量和科研成果亮点,以做为管理单位对于职称考评、研究经费奖励与分配、科研方向选择和监督各单位执行进度的指标。   目前,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和QS的大学排名学术指标仍采取传统引文评价指标外,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The Spanish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所属科学资讯暨资料中心CSIC,以网络计量学评比国际高校的网络学术研究资料表现。促使高校依据评价指标构建IR,不仅将机构研究成果进行完整保存,更能做为学术交流和展示工具。CSIC在2014年首次将替代性指标(Altmetrics)列入评价指标(表1),也就是互联网中一般和学术性社群网站内容都列入学术成果评量参考。   由于TAIR的第一版本未能支援网站使用情况的即时统计功能,所以大多数高校与谷歌合作,逐月将分析数据(GoogleAnalytics)以电子档案方式公告在IR网站上。台湾TAIR联盟平台针对网络用户的使用习惯,在2014年发布的版本(RC6)增加前台揭示网络流量分析功能,例如IR最近3年保存文献数量和下载次数统计以及其他后台管理功能。已更新版本的高校IR可以在前台看到各类型统计数据,联盟平台也提供全部成员馆的统计分析信息以及单一或多所高校学术趋势图,提供校外用户参考。其他增加服务机制包括:1.使用Google Analytics API进行离线分析,获得以上信息,再制作成离线报表。2.在平台上增加学术趋势图的机制,可依机构及年份统计单一或多个机构各时期出现最多的词汇和词频。3.结合Altmetric的计量图示提供互联网引文统计数据。4.提供行动版网站。5.提供IR和发现系统间整合查询的异质系统。6.提供社交网站如脸书、favorities、Google+、推特等分享机制。IR更多的后台管理数据可提供给校内其他单位或是研究者做学术研究,这些数据包括研究成果的保存总量、上传和下载数量、浏览、检索和其他用户使用习惯分析。    IR对数字资源技术和替代计量学的应用   元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能提高IR文献的开放获取和被引用次数,高校IR于数据清洗时对文献和研究者添加标识符号,一种是“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系统”(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System,简称DOI),主要是确保电子文献(如电子期刊)在互联网上可永久正确地链接。华艺公司是台湾地区唯一授权注册机构负责繁体中文文献的编码,中文期刊文章可以通过出版社向华艺公司获得授权编码。另一项辨识体系的导入是研究者识别码,初期多数高校采用爱思唯尔公司的SCOPUS AuthorID和汤森路透公司为投稿到旗下出版品的作者分配唯一标识符Research ID,2012年,汤森路透将ORCID注册系统与公司内科学和学术研究产品整合,确保原本使用Research ID的全球用户能同时使用这两套编码。ORCID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跨学科、跨研究部门和国界进行交流,将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与这些标识符相关联。个人可免费使用注册系统,获取标识符;机构通过付费成为会员后,平台可将机构记录和标识符相关联、更新互操作记录,以及为员工和学生注册个人标识符。完成注册的个人可将标识符嵌入工作流程,例如研究者资料维护、手稿提交、资助申请和专利申请。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医学院和淡江大学等4所高校是ORCID会员,高校图书馆已经为校内教师申请研究者识别码,作者只要将识别码信息加入文献中,不论是引文数据库、科研平台、用户和图书馆便可以通过多种学术评价渠道正确获得引文统计。以研究者识别码替代姓名的优点,可避免非英语系国家作者的英文姓名翻译和参考文献在录格式上的不同所产生的误判。 IR中替代计量学分析工具的应用   2010年,Jason Priem,DarioTaraborelli,Paul Groth, Cameron Neylon等人在Altmetrics网站( http://altmetrics.org )发表Altmetrics 宣言(altmetrics:a manifesto)为Altmetrics正式定名。Altmetrics,即为Alternative Metrics,大陆学者翻译为“替代计量学”或是“选择性计量学”,台湾学者多直接使用英文名称或称“另类计量学”。与学术出版社以年为单位统计单篇文献引用所得出影响因子不同,替代计量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网络技术对于博客、一般社交网络或学术社交网络,如脸书、推特、Youtube和TED等各种学术研究的网络数据源,针对单项研究成果所引发的讨论,如评论、储存书签、下载保存、引用和链接等获取大量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在短时间内进行统计和分析。目前具代表性推动替代计量学的机构包括非营利性的Impact Story,PLOS和营利性的Altmetric.com,PLUM,EBSCO公司并购PLUM,将PLUM X系统分析与EBSCO的信息服务整合。这项新的学术评价指标发展已经获得出版社、高校等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等关注,许多研究着重将替代计量学和传统引文分析进行比较,并讨论未来学术传播与评价方式的趋势。   台湾高校图书情报学对于文献计量研究热烈,如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蔡明月馆长、台湾交通大学图书馆黄明居副馆长和台湾大学图书馆陈光华副馆长、唐牧群教授等学者,从2014年陆续发表相关的研究报告。台湾高校应用替代计量学作为学术评价指标的决策系统主要是知识库(IR)和科研管理系统,部分IR采用前述两种系统功能整合应用,不论是采用TAIR新版本RC6,或是自行开发、采购的IR平台陆续引入网络计量学的分析工具和替代计量学为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已经将替代计量学指标应用在IR的高校包括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和台湾中兴大学等。台湾大学的IR( http://ntur.lib.ntu.edu.tw/ )前台可即时呈现单篇文献的引文信息,包括汤森路透的WOS和爱思唯尔的Scopus引文数字,以及导入Altmetrics公司的替代计量学工具,以视觉化图型(包括色彩和类似甜甜圈的图型)呈现,用户更容易了解文献使用状况并对使用对象进行分析。   台湾交通大学2014年以DSpace自行开发IR的新版本(http://ir.nctu.edu.tw/),网页设计将IR所需各项服务和内容以视觉化图型呈现,例如在作者的学术履历中将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曲线图表现统计分析结果;单篇文献加入doi标识符,可浏览单一著作包括整合网络流量统计数据、图书馆发现系统、引用建议格式和完整的元数据栏位说明,提供脸书与推特等一般社交网站和学术社交网站如Mendeley,CiteUlike,Zotero的分享链接,并且应用Altmetric与PLUMX同时呈现该著作各项替代计量统计结果(图1)。   台湾中兴大学2009年采用TAIR版本建设校内IR,为每篇著作添加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doi,2014年12月发布的新版本IR平台( http://ir.lib.nchu.edu.tw/ )便可应用Altmetrics.com的替代计量学工具和PubMed Central引文检索信息,做为网络计量的统计分析依据。    台湾IR应用替代计量学未来趋势   高校IR建设完成后的发展趋势是与校内其他异构数据库进行资料介接,或是与其他系统功能互补,其中和IR密切相关的平台是科研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CRIS)。由于CRIS所收集和保存的学术著作元数据没有IR详细,且两系统建设都是以学术评价为主要目标,因此台湾高校IR的发展分为两种趋势,一种是IR提供其他平台所需信息,管理层所需要的学术评价和决策资讯由其他系统平台进行统计分析。例如台湾淡江大学教师历程系统( http://teacher.tku.edu.tw )通过校内6个异构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整合应用;台湾交通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学术集成系统”等。另一种形式是IR 扩充服务功能涵盖CRIS机制,如香港大学的IR发展模式是国际颇为知名的范例,台湾高校中,中兴大学新发布的IR平台(NCH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RIS)具备所需要的扩充服务功能。由于大部分替代计量学的工具对于个人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免费使用授权,所以除了本文所介绍的几所高校中IR已经应用替代计量学的例子外,其他已应用数字资源标识符和研究者ID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着手相关工具的设计和使用测试,例如台湾“国家卫生研究院”为所有的研究者申请SCOPUS AuthorID和Research ID,目前可从IR网页中社群和检索内容查询到研究者ID,并且链接到SCOPUS和WOS引文数据库信息,各项学术成果元数据已增加doi编号,这些信息都有助于IR平台导入替代计量学的应用。   IR应用替代计量学的优点是增强IR提供机构管理者可信赖的决策资讯;帮助作者个人学术履历的学术能量推广,了解OA学术环境下用户的使用行为和补充传统引文统计对于网络计量考量的不足;支持图书馆对机构内推动IR发展计划、对机构外的云端化服务等增值应用。网络计量学发展出许多的分支理论,其中替代计量学的推广较为普及并且获得较多学者的支持,但是目前也只有CSIC被列为学术评价指标之一,尚未形成主流思想。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发现替代计量学仍有以下不足:1.各公司发展出的分析工具与IR原始设计的引文分析方式不同。2.不同分析工具收录数据类型与来源并没有标准规范,以目前较多被应用的Altmetrics.com工具为例,其不支持传统WOS等引文数据库。3.因为OA出版品目前偏重科学、技术与医学领域发展,网络计量所获得的数据源也以这些学科领域为主,对于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等尚未普遍支持OA出版领域的学科则研究关注度不足。4.替代计量学的发展尚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需要较为一致的标准规范,例如数据源的可信度和分析依据;如何辨识社交网络对于研究成果的正负面讨论等。   2014年,替代计量学是台湾图书、情报和档案学领域学者研究热点,业界期望加入新形态的网络OA传播和学术评价规范,以打破长期依赖商业出版社期刊论文为学术传播手段和评价依据所形成的争议问题。相关研究不仅限于理论和概念的讨论,部分高校更应用于IR和决策管理系统中,相信随着国际上对于替代计量学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各公司分析工具在良性竞争下功能更趋向完善,这些后续发展有助于替代计量学的应用。 ( 包心萍 刘兹恒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2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替代计量指标的换算
热度 3 yuhouq 2015-5-26 11:23
笔者不禁要问:100次的阅读,可抵得上1次推荐?1000次的阅读,可抵得上1次引用? 认可度的外化是,投入程度(level of engagement)和利用深度(level of usage)。
3067 次阅读|3 个评论
替代计量学视角下的在线科学交流新模式
yuhouq 2014-9-21 11:01
论述我国科学家科学交流的落后状态及其主要原因,阐述替代计量学的生态体系,据此构建在线科学交流新模式,详细论述其传递机制和过滤机制,进而刻画基于替代计量学的在线科学交流过程,揭示这种新模式能消除之前在线科学交流之障碍的机理。 替代计量学视角下的在线科学交流新模式.pdf
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替代计量成为主流?来自Altmetric创始人Euan Adie的观点
热度 1 yuhouq 2014-9-5 16:33
Alternative metrics, sometimes shortened to just altmetrics, is an umbrella term covering new ways of approaching, measuring and provideing evidence for impact. ——Euan Adie Alternative to what (替代什么)? 替代计量中的“替代”部分,意指替代研究计量的传统视角,即仅使用引文来测度影响力。 但是这并不是说,要完全代替基于引文的计量指标。 Uptake of Altmetrics(替代计量的采用) Publishers and institutions have been quick to take to altme-trics of various forms, and many journal platforms support the provision of altmetrics in some form as standard; altme-tric.com alone serves some 4M requests for data a day, and some publishers like PLoS successfully run in-house altme-trics collection programmes. Interestingly one of the primary drivers of usage of altmetrics is authors looking at their own work, rather than other people’s. This makes sense: if you published a paper tomorrow, would you interested in who else might read or discuss it? Would you want to have some indication of whether or not it was getting more or less attention that you might expect? Partly this is,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an ego thing. It’s natural as an author to want to know who has seen your work, who is reading it properly, commenting on it, citing it. In this context, however, egotism isn’t a negative character trait. Rather it’s something that you need to have developed to be a successful researcher –grants don’t go to people who can’t demonstrate that they’ve had any influence in their field. Practically speaking this means that the majority of acade-mic publishers using altmetrics do so as an author service, linking to altmetrics data reports from each article. Using the data for discovery is less popular amongst publis-hers, perhaps because of the more complicated integrations required for their platforms. That said several successful pilots have been run by Elsevier (showing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ta-lked about recently on journal homepages) and others. Altmetrics are also used in other areas: by institutions as an awareness tool, for research admin or for reputation mana-gement; by funders, looking for evidence to help show that grant funded research outputs are giving value for money and by mainstream media to pick up interesting stories be-fore they’ve been picked up in other media outlets. Challenges(替代计量面临的挑战) Before altmetrics can truly be considered mainstream there are several challenges to overcome. One is simply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exactly what altmetrics are and how they should be used: the price of rapid progress in the field has been some confusion over exactly what is being claimed; about what’s hope and what’s hype and what circumstances the data is to be used in. Another is to get stakeholder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ltmetrics tools and best practice. Up until now altmetrics has been driven by the people working in that field (and coming, generally, from academic re-search or publishing backgrounds). If altmetrics are to be truly useful to, for example, a small biomedical funder then we need small biomedical funders to be speaking up and talking about what the data they need is. Finally, data availability and reliability is critical. Citations have the benefit of being for the most part stable, captured in the scholarly record and clearly recorded, at least since the advent of CrossRef, Scopus and Web of science. The nature of altmetrics data is that it is much more transient and difficult to capture, at least in a way that allows for clear auditing and tracking data back to the source. 截选自Taking the alternative mainstream,里面也有涉及替代计量内涵的探讨,包括替代计量的快速发展造成的一些困扰。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4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科学网整合了Google Scholar检索
热度 2 yuhouq 2014-8-29 23:12
近期Google Scholar好像生病了一样,打开缓慢,时而显示,时而不显示,不少学者甚至在科学网上犯起了牢骚。不用着急!笔者发现新科学网( http://www.xinkexue.com/?fromuid=16041 )有如神助一般,整合了Google Scholar检索,检索起来十分流畅。此外,还集成了PubMed和Scirus,其提供的全文求助和论文收藏功能,也非常实用。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406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项有趣的替代计量学实验
yuhouq 2014-8-29 00:15
这个实验发生在2006年,替代计量的史前时期,但是按照现行的定义,它完全属于替代计量研究范畴。学者Beltrao将Connotea中所有标签为“evolution”的论文抽出来,发现其平均被引量,甚至比Nature或Science论文的还要高! 他兴奋地写道:“什么是科学期刊?一个可能的定义是,期刊是内容提供者,它为特定群体过滤和选择出最合适的科学内容。当下,期刊根据小部分人的决策来选择论文刊登,可能是一到两个编辑,辅以若干评议专家。 而网络让基于更大规模群体的知识来选取和过滤内容的替代性方法,成为可能。最终,这些方法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取代现在大多数期刊所采用的编辑流程 ,……”。 当然,他也指出:“在那之前,这些方法必须经受检验。” 原文见 http://www.evocellnet.com/2006/11/connotea-tagevolution-citation-report.html Connotea自2011年停止服务,其团队在博客中写道,由于业已存在很多其他良好的同类服务,所以其使命达成,功成身退。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要聪明一点
热度 1 yuhouq 2014-8-28 20:14
科学家总体来讲,是好人,发明了许多东西,去提高别人的效率,可是轮到自己就苦哈哈的。任何公司都乐意,对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其工作效率,进行投资。可是,科学家几乎忙到忘记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很少想到,其实自己的科研工作可以更加舒适。显然,科学家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Tim Berners Lee 有这样的觉悟,所以他发明了网络来帮助科学家传递信息,可是,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却仍然艰难地影响着科学界。 现在的科学家,可以坐在家里,玩弄着手机,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商家会根据自己的购物记录和消费水平,推荐自己中意的产品;打开 Flipboard 之类的 app ,可供订阅的频道各式各样,它们争先恐后地改良自己的信息界面,选择精华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在任何有网的地方,数不尽的歌曲和视频,可供挑选…… 但是,现在的科学家,想读论文,仍然得坐回电脑前,面对枯燥的文字,聪明一点的可以在平板上,通过网站上的 RSS 订阅器,看看最新的论文摘要。在此之外,没有任何进步,有的期刊明明都出版到第 8 期了,网站上还只有第 1 期,第 5 斯的纸质版还没寄到作者手里;有不少科学家还在用文件夹管理文献,聪明点的用单机版文献管理软件,可是别想点下收藏就把喜欢的文章收归囊中,更别想打开某款应用跳出来的刚好是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因为科研可用的应用基本上没有。 其实,学术成果的出版形式和传播形式可以分离的,完整的论文可以分割成片段进行传播,不同期刊相同主题的论文可以按频道订阅;其实,学者开会的视频、讲座的视频、制作的 PPT ,都可以加工成传播单元,有网的地方就能学习;其实,科学家可以通过 APP 评论看到的新鲜论文,而不仅是分享美食和旅途的照片;其实,科学家可以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完成很多过去看起来刻板的内容…… 简而言之,现在的科学界,更像过去的卖方市场,出版商(包括期刊社)缺乏动力去改进服务,主管部门只会为科研产出投入经费,但是科研环境如何,并不关心,所以科学家自己要聪明一点,争取让研究过程更舒服些。可是谁出这个头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114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网继续向新科学网学习
热度 1 yuhouq 2014-8-27 21:37
今天发现,原来在科学网之外,还有个新科学网(http://www.xinkexue.com/?fromuid=16041) 。据说 是 几个热血青年创办的, 比Mendeley用起来还舒服。经笔者鉴定,其功能十分强大,既实现了阅读笔记在线分享,也实现了按研究方向检索。十分可惜的是,现在用户基数不够大,内容也不够丰富。但是新科学网蕴含的思想、实现的功能,即使在全球来看,也是相当先进的。 新科学网的个人空间界面,和科学网的一模一样,吓了我一跳!我主观地判定,是科学网模仿的新科学网,因为科学网个人空间改版是近年的事,而新科学已经存在很久了,没有任何直接证据。 科学网日渐活跃,因为它出身好,新科学网非常出色,但是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这和我国的氛围有关,却是另一个话题。 新科学网有很多方面值得科学网继续学习,不过,从效率角度考虑,科学网赶紧把新科学网并购了吧!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7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引文的马太效应该不该批判
热度 2 yuhouq 2014-8-23 20:30
替代计量研究者常说引文有三大罪:一是太慢,没错;二是不全面,可用于评价的科研产品不全面,评价的角度方法不全面,也没错;可是第三,引文有马太效应,导致高被引的论文,会继续受到更多的引用,这就批判得太苛刻了。因为马太效应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全社会都这样,何况引文,替代计量指标恐怕也难逃此劫吧!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784 次阅读|4 个评论
什么是替代计量?
热度 1 yuhouq 2014-8-20 16:04
什么是替代计量?人们怎样使用替代计量?它是指学者使用在线工具,来促进科学的非正式交流,传播科学成果,提高科学影响力,以及促进科学向社会公众的扩散,让科学平民化。当数据不足的时候,很显然,优先发展某些学科,以其优势赢得认可,方可普及。 (随记类,不严谨)
2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