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冰川地壳均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外研究:地球旋转变化和气候变化是导致火山活动增加的原因
热度 1 杨学祥 2016-5-26 05:55
中外研究:地球旋转变化和气候变化是导致火山活动增加的原因 杨学祥,杨冬红 一、 国外的研究 2014 年 2 月,《 Terra Nova 》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 19 世纪初开始,在地球旋转速度发生变化后,全球火山活动往往都会增加。 1830 年到 2013 年是我们能够找到可靠记录的最长一段期间。在这段时间,每次地球旋转速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大规模火山爆发的次数都会立刻增加。而且,作者还相信,旋转速度的变化与火山爆发增加不仅是时间先后的关系,而且还有因果关系。   改变地球的旋转,即使非常微小的改变,也需要巨大的能量。据估计,地球转速的变化每年需要消耗 12 万皮焦耳的能量——相当于美国各个领域全年所消耗的能量。这些能量会转移到地球的大气和地表。《 Terra Nova 》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这是引起火山爆发的第二个原因。   地球旋转变化将大量能量带到了地表,这很可能扰乱地表的压力场。由于岩浆存在于地壳之中,地壳的压力变化可能使岩浆更容易上升到地表。从而增加火山喷发的概率。   《 Terra Nova 》的文章并不是盖棺定论。但是,地球旋转的微小变化可以影响地球深处火山活动的这种观点,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是,还有一些自然现象似乎会对火山活动有更强烈的影响,其中一个因素可能让人大跌眼镜,那就是气候变化。   最近几十年我们明显看到,地球冰盖减少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海平面的上升。已经有证据表明,在历史上,在冰川大幅度减少之后,都会出现火山活动的剧烈增加。   在大约 19000 年前,地球上的冰川面积是最大的,欧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随后,气候变暖了,冰川开始减少。这次气候变化基本上是对人类有利的。   但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一些研究指出,随着冰盖的消失,火山喷发也越来越频繁了。例如, 2009 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在 12000 年前到 7000 年前之间,全球的火山活动增加了六倍。在那一段时期,冰岛的火山活动概率至少是现在的 30 倍。   还有一些来自欧洲大陆、北美和南极洲的证据支持这个结论,在冰川消减周期的早期,火山活动也会增加。火山活动似乎会随着冰川面积的增减而增减,至少有时候是这样。但是为什么呢?可能还是因为压力的原因。 冰盖很重。每年,南极洲大约都会减少 400 亿公吨冰。实际上,这些冰非常重,甚至会将地壳压弯,就像被压在重物下面的木板一样。所以,当冰盖融化的时候,冰盖的质量就减轻了,地壳会弹回原来的位置。这种向上伸展的运动可能导致下层岩石受到的压力减少,而这会使岩浆更容易到达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http://www.guangyuanol.cn/news/baike/2016/0525/581040.html 二、 国内的研究 潮汐形变影响地球自转 我们在 2011 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地球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中短期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 10% ,日长增量 0.07ms ,这使地球自转具有一年的变化周期。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地球扁率在秋分和春分变为最大,自转速度最慢,日长增量 0.27ms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计算表明,由于气圈、水圈和固体地球扁率变化不同,所以产生不同圈层的差异旋转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的 18.6 年周期增强或减弱这一效应。 当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28.6 度向北(南)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 事实上, 2014 年和 2015 年都创造了全球最热新纪录,我们的理论预测得到证实。 潮汐形变影响地震火山活动 据科学时报 2002 年 9 月 6 日 2 版报道, 2000 年 6~8 月,历史上记录到最活跃的密集地震袭击日本 Izu 半岛南部 60 公里 的区域,其中 7000 次震级大于或等于 3 , 5 次大于或等于 6 。该密集地震伴随着 Miyake 火山的几次蒸气和碎石喷发。 图 1 宫岛 (Miyakejima) 的地震频率 ( 引自吉野泰造 等 , 2002) Fig.1 Frequency ofearthquakes at Miyakejima (from TAIZOH Yoshino et al, 2002) 自 1996 年以来 , 在东京都地区的 4 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 . 这个项目称为 ” 基石 ” 计划 (Keystone Project, KSP). 2000 年 6 月 26 日 , 东京以南约 150km 的 Miyake 岛发生群震 . 6 月 27 日 , 又开始火山活动 . 地震活动见图 1 所示 . 可以看出 , 7 月和 8 月的地震活动较多 . 在此之后 , “ 基石 ” 网络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 . 地震活动于 2000 年 9 月基本停止 .2000 年 6 月 26 日 至 9 月 15 日 期间 , 馆山相对于鹿岛的移动速率是 62.5px/ 月 , 三浦 相对于鹿岛的移动速率是 37.5px/ 月 , 这与过去 3 年的平均运动速率 (35px/ 月和 32.5px/ 月 ) 相比是相当大的 . 吉野泰造等人把这个现象解释为伊豆岛的岩脉侵入 . 估计模型计算得到的岩脉参数是 : 长 20km, 深 3 ~ 15km, 张开 5m. 根据该参数模型计算得到位移场 . 馆山和三浦站的位移分别是 125px 和 75px . 通过 2000 年强潮汐天文条件与日本 Miyake 岛地震火山活动对比 , 我们发现在月平均尺度上 , 强潮汐天文条件与地震火山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见表 1). 其原因在于当月内的潮汐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大 , 最大的潮汐差引起地壳强烈震动 , 强烈震动贯穿最大潮差的始终 . 由表 1 可以看到 , 最强潮汐在 7 月 2 日 和 30 日 , 但在文献 图 4 中这两天只是两个地震高峰的起始点 , 月球远地点的潮汐最小值却对应地震最高峰 . 这是特殊天象组合期本身意义不大的原因 , 也是最大潮汐差起作用的证据 . 表 . 1 2000 年强潮汐天文条件及 Miyake 岛地震火山活动 Table 1. The astronomical condition in 2000 and activities of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at Miyakejima 近 地 点 时 间 日 食 月 食 潮 汐 极端事件 年 月 日 时 农历日 月 日 月 日 弱R 强Q 2000 4 9 6.1 5 R La Nina 事件末期 2000 5 6 17.2 3 Q 强潮汐天文条件初期 2000 6 3 21.4 2 QQ 6月26日Miyake 岛发生群震 6 月27日 Miyake 岛发生火山活动 2000 7 2 6.3 1 07-01 07-16 QQQQ 地震活动最强时期 2000 7 30 15.7 29* 07-31 QQQ 地震活动最强时期 2000 8 27 21.9 28* Q 8 月△LOD极小值,地震活动较强时期 2000 9 24 16.4 27 R 9 月Miyake岛地震活动基本停止 注: 29* 和 28* 表示当月没有 30.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之间相关 . 这个地区包含了地球上最广阔的山脉体系之一 , 巨大的能源在那里通过海底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来 . 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厄尔尼诺和地震群——不顾它们无规律的循环速率和周期 , 看上去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 在过去最持久的六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相一致 , 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 厄尔尼诺和地震群的相互关系是同时受到强潮汐的激发作用 . 我们在 2002 年指出,目前人们只注意强震的研究和预报 , 忽视了弱震的发生规律和形成机制 . 事实上 , 2000 年 6~8 月日本 Miyake 岛火山和地震活动在最新大地测量技术观测下 , 清晰准确地证实了人们多年的理论研究结果 : 强潮汐产生的最大潮汐差对地震火山的激发作用 . 最大潮汐差对地震的激发作用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盛期和交界处非常明显。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转化中的反向变化形成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是其形成机制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使海水在惯性力作用下增大海面倾斜度 , 加强潮汐的激发作用 , 是判定极值状态的依据 . 我们在 2011 年指出,根据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及天文条件, 作者 对 1940-1981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得出图 2 。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 发生在 1 月的地震有 8 次,排位第二; 2 月和 3 月各有 7 次,排位第三;发生在 7 月的地震有 9 次,排位第一。 1-4 月和 7-8 月地震次数较多, 6 月和 9-12 月地震次数较少。上半年地震次数为 33 次,下半年为 27 次,上半年多 6 次,地震活动较强烈。 印度洋地壳的南北方向潮汐跷跷板运动是对太平洋地壳东西向潮汐跷跷板运动的一个推广,对研究欧亚地震带的地震发生规律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印度大陆在 1 月东北季风的作用下海面降低,在 7 月西南季风的作用下海面升高, 1 月和 7 月附近应该是欧亚地震带强震高发的季节。 图 2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按月分布 Fig. 2 amonthly curve of Ms≥7 earthquakes in 1940-1981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 9 级地震就发生在 12 月 26 日 日月大潮和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当月的最大值 27.9 度)叠加时段。印度洋中脊的西北 - 东南向分布,为印度洋地壳潮汐跷跷板运动和印度大陆向北东方向运动提供了构造条件。太阳高潮区在北纬 23.5 度和南纬 23.5 度之间震荡,月亮高潮区在北纬 28.6 度和南纬 28.6 度之间震荡, 1 月初和 7 月初太阳分别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太阳潮的南北震荡最强,加剧了跷跷板运动(见图 3 )。 1940-1981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总数 60 次,距月亮视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不超过 3 天的地震次数: 31 ,出现频率为 31/60 ,大于 1/2 。距日月大潮不超过 3 天的地震次数: 19 ,出现频率为 19/60 ,小于 1/3 。月亮视赤纬角极值的作用大于日月大潮,它产生的潮汐南北震荡对印度洋地壳跷跷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后,在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 28.6 度)连续发生三次 Ms 8.5 级以上的大震,地点在印尼苏门答腊,时间分别在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 、 2005 年 3 月 29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 在亚洲大陆东部的西太平洋沿海,由于 1 月盛行西北季风, 7 月盛行东南季风,西太平洋地壳的潮汐跷跷板运动也受季风的影响,使地震活动在 1 月和 7 月非常显著。 赤道辐合带 的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其平均位置 1 月在 5°S 附近, 7 月在 12—15°N 左右。这对季风和跷跷板运动有重要影响。 图 3 季风引起的海面升降与印度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Fig. 3 Sea level changes by monsoon and “seesawmovement” in Pacific crust 学者徐道一指出,某些地区的地震频度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有关。例如,北极地区(大于等于北纬 50 度) 7 级以上地震逐月频数在 3 月和 7 月有两个峰值,在 1 月和 9 月有两个谷值;南极地区正好相反。南中纬度地区( 13-33 度之间) 1 月和 8 月有两个峰值,在 3 月和 11 月有两个谷值,北中纬度地区正好相反 。 3 月和 9 月与春分和秋分有关, 1 月和 7 月与季风、冬至、夏至、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有关。南北半球情况反向变化,与季节性冰盖消长和风向海流变化有关。图 2 的统计结果并不是一个特例,与以往统计结果相比符合普遍规律。 过去,人们仅仅把日月大潮时发生的地震火山活动看成是潮汐激发的结果,因而,强潮汐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显。如果考虑朔、望、上弦、下弦、月亮近地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七个天文要素,强潮汐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对应关系就非常明显了, 2008-2010 年的 相关对比数据发表在《科学网》的博客上。 潮汐组合 A : 4 月 6 日 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南纬 0.0003 度, 4 月 7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8 日 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 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 发生 6 级以上地震 3 次 ) 潮汐组合 B : 4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1714 度。 4 月 14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为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 ( 发生 6 级以上地震 7 次 )( 台湾发生 4 级以上地震 3 次 ) 潮汐组合 C : 4 月 22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19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0 度, 4 月 22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强 ) 。 ( 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 发生 6 级以上地震 1 次 ) 潮汐组合 D : 4 月 2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8.2259 度。 4 月 30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 ( 发生 6 级以上地震 2 次 ) ( 台湾发生 4 级以上地震 7 次 )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特别警惕倒春寒的发生。 2016 年 3-6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7182.html 潮汐的东西震荡和南北震荡,使东西太平洋海平面和南北太平洋海面发生反向升降,幅度为 1500px ,破坏了地壳均衡,使洋壳反向降升 500px ,由此引起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可激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可以起到增效作用。 实际上,潮汐变化是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椭球面起伏变化,平面模型仅仅是一级近似。为了更精确地计算球面潮汐引起的地壳跷跷板运动,潮汐 - 均衡模式球面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公元前 426 年至公元 1980 年全球 8 级以上地震目录的统计结果发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 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 年。应该说明的是,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南部发生 9.5 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 8.5 级地震的 30 倍。因此,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59-1960 年地震活动非常强烈。这是地震与地球扁率变化和自转速度变化相对应的原因,也是潮汐强弱变化激发地震活动的原因。地震有约 9 年周期(月亮赤纬角 18.6 年周期的一半,即极大值和极小值都可以激发地震)和 51-56 年 PDO 周期( 1896-1920 年地震高潮对应 PDO 冷位相、 1920-1939 年地震低潮对 PDO 暖位相、 1939-1978 年地震高潮对应 PDO 冷位相)。这个结果与全球 Ms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在 PDO 冷位相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 。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Ms 8.5 级的地震共 22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4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4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Fig. 4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vement by the changes of sea level 由图 4 中可以看到,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AB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见图 b ) :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子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对应的圆心角增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AB 弧上升到 A’B’ 弧时(见图 a ),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Ms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圆心角越大,新洋壳就越大,这是地震带集中在环太平洋沿海地区的原因。 参考文献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杨学祥 . 2001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 45( 增刊 ):56-61 相关报道 为什么火山爆发会扎堆儿? 作者:蝌蚪君编译来源:蝌蚪五线谱发布时间: 2014-09-28 地球旋转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化可能都是导致火山活动增加的原因。   最近似乎有很多火山爆发事件。现在在冰岛、夏威夷、印尼和墨西哥都有火山正在爆发。此外,在菲律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最近也发生过火山爆发,不过现在似乎已经平息了。这些火山爆发中,有些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住所,使居民被迫转移。这样集中的火山爆发,让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存在一个类似于雨季、旱季这样的“火山爆发季”呢?   令人惊讶的是,还真有这样的可能性。虽然并不存在“火山爆发季”,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火山活动的一些有趣的规律。   地轴指向和偏离太阳,导致了四季的变化。但是地球也在经历另一种不太为人所知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更加微妙。可能也是更猛烈的影响。   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拉动作用等因素,地球转动的速度一直是变化的。相应地,不同年份中,一天的长度实际上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可能只有百万分之一秒。但是新的研究指出,这种微小的变化似乎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对地球内部产生巨大影响。 2014 年 2 月,《 Terra Nova 》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 19 世纪初开始,在地球旋转速度发生变化后,全球火山活动往往都会增加。 1830 年到 2013 年是我们能够找到可靠记录的最长一段期间。在这段时间,每次地球旋转速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大规模火山爆发的次数都会立刻增加。而且,作者还相信,旋转速度的变化与火山爆发增加不仅是时间先后的关系,而且还有因果关系。   改变地球的旋转,即使非常微小的改变,也需要巨大的能量。据估计,地球转速的变化每年需要消耗 12 万皮焦耳的能量——相当于美国各个领域全年所消耗的能量。这些能量会转移到地球的大气和地表。《 Terra Nova 》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这是引起火山爆发的第二个原因。   地球旋转变化将大量能量带到了地表,这很可能扰乱地表的压力场。由于岩浆存在于地壳之中,地壳的压力变化可能使岩浆更容易上升到地表。从而增加火山喷发的概率。   《 Terra Nova 》的文章并不是盖棺定论。但是,地球旋转的微小变化可以影响地球深处火山活动的这种观点,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是,还有一些自然现象似乎会对火山活动有更强烈的影响,其中一个因素可能让人大跌眼镜,那就是气候变化。   最近几十年我们明显看到,地球冰盖减少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海平面的上升。已经有证据表明,在历史上,在冰川大幅度减少之后,都会出现火山活动的剧烈增加。   在大约 19000 年前,地球上的冰川面积是最大的,欧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随后,气候变暖了,冰川开始减少。这次气候变化基本上是对人类有利的。   但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一些研究指出,随着冰盖的消失,火山喷发也越来越频繁了。例如, 2009 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在 12000 年前到 7000 年前之间,全球的火山活动增加了六倍。在那一段时期,冰岛的火山活动概率至少是现在的 30 倍。   还有一些来自欧洲大陆、北美和南极洲的证据支持这个结论,在冰川消减周期的早期,火山活动也会增加。火山活动似乎会随着冰川面积的增减而增减,至少有时候是这样。但是为什么呢?可能还是因为压力的原因。   冰盖很重。每年,南极洲大约都会减少 400 亿公吨冰。实际上,这些冰非常重,甚至会将地壳压弯,就像被压在重物下面的木板一样。所以,当冰盖融化的时候,冰盖的质量就减轻了,地壳会弹回原来的位置。这种向上伸展的运动可能导致下层岩石受到的压力减少,而这会使岩浆更容易到达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我们现在仍然不太理解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的联系。很多火山似乎并没有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现在的媒体也不太关注气候变化对火山的影响,虽然未来冰盖面积将越来越小。从冰川融化,到火山活动因此而增加,可能需要上千年的时间。   不过,虽然这不是我们马上就要面临的威胁,但是这种奇怪的效应应该提醒我们,地球可能会以我们始料未及的方式来应对各种变化。火山虽然让人感觉很狂野,但是它能够帮助科学家了解,我们的地球到底有多么敏感。   (原文转自 discovermagazine.com ,原作者 Robin Wylie ,蝌蚪君编译。转载请标注来源。) http://news.kedo.gov.cn/hotnews/photonews/602992.shtml 为什么火山爆发会扎堆儿? 是不是存在“火山爆发季”? 川北在线 2016-05-25 15:45 http://www.guangyuanol.cn/news/baike/2016/0525/581040.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1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让事实说话:全球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18 14:14
让事实说话: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表 1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2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5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新发现:气候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地震火山活动
热度 1 杨学祥 2016-3-29 20:24
研究新发现:气候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摘要: 一直以来,火山喷发可以在短期内影响气候已经得到公认。不过近日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 GEOMAR )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发现,气候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火山活动。我们在 2011 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地震;火山;气候;厄尔尼诺;冰川地壳均衡 一、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会反过来影响火山活动 一直以来,火山喷发可以在短期内影响气候已经得到公认。不过近日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 GEOMAR )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发现,气候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火山活动。 1991 年爆发的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是 20 世纪最强的一次火山爆发。它将约 5 立方千米的火山灰喷射到了 18 到 30 千米的高空,还喷出超过 2000 万吨的二氧化硫,给平流层注入大量的气溶胶。由于大气中含有火山灰和其他粒子,对阳光反射比以前要强。该火山爆发后的最初几年,全球气温下降约 0.5 摄氏度。火山活动影响短期气候可见一斑。 而反过来,气候也会在更长时间内系统地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火山喷发。这一全新的概念来自于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的联合研究。科学家们从过去 100 万年左右太平洋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中发现了这种关系的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国际期刊《地质学》上。 这一发现的基础是基尔特别研究领域( SFB )的工作,其中包括对中美洲火山十多年的深入考察。“从中我们获得了过去 46 万年火山喷发重建的海底火山灰层。”基尔海洋研究中心的火山学博士斯特芬·库特罗尔夫说。他从一开始就参加了该特别研究领域的工作,并发现火山活动有一个明显的大爆发时期。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火山活动频繁期略为延迟地跟在全球温度升高和相关的快速融冰之后。为了使这一发现基于更广泛的基础之上,库特罗尔夫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检测了整个太平洋地区的钻芯取样。这些取样来自于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IODP )及其前身的项目,取样覆盖约一百万年的地质历史。“事实上,我们在这些钻芯取样中发现了同样的模式。”同样参与目前研究的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昂·杰根博士说。 通过地质计算机模型的帮助,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期,陆地上冰川的融化相对较快,同时海平面在上升。于是在很短时间内大陆板块承受的重量变小,海洋构造板块承受的重量变大。因此,地球内部的压力上升,导致地壳出现更多的能让岩浆上升的通道。”杰根博士解释说。 而地球变暖的冷却过程则要慢得多,所以他们不会产生太大的地下压力变化。库特罗尔夫博士说:“如果人们遵循自然的气候周期,我们目前确实处在一个温暖阶段的末期。因此火山比较安静。至于人造气候变暖将会如何,就目前的研究水平人们还无法预见。”(记者 李山)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qhbhyw/12/1761773.shtml 二、更早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地震火山活动 厄尔尼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强烈的信号,早在 2004 年我们就发表了厄尔尼诺和地震火山活动相互作用的成果 。 1. 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地震火山活动的机制: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周春平综合 WyrtkiK.(1982) 、王宗山等( 1990 )、张先恭等( 1990 )、林传兰( 1991 )、蔡亲炳等( 1993 )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的变化与 El Nino 事件的密切关系。在 El Nino 期间海平面高度变化一般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El Nino 前期由于信风加强,暖水在西太平洋堆积,斜温层变深,西太平洋海面高度一般可高出常年平均 20~750px ,相反东太平洋海水高度比常年平均低 20~750px ,形成“西高东低”的形势;第二阶段, El Nino 事件爆发的当年,西太平洋海面高度迅速下降到正常高度以下,暖水以开尔文波的形式向东传播,而东太平洋的海面高度迅速上升到正常高度或以上;第三阶段,在 El Nino 盛行阶段,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强烈地降低,东太平洋海面高度强烈地上升,这时暖水仍以开尔文波的形式不断地向东传播,到达南美沿岸,然后反射,以罗斯贝波向西传播,整个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形成“东高西低”的形式;第四阶段为海平面高度恢复阶段,在 El Nino 衰退过程中,西太平洋暖池海面高度逐渐恢复到正常高度,东太平洋海面高度则下降到正常高度 。 赤道信风使暖水集中在赤道西太平洋,冷水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温差为 3~9 o C ,高差为 40~1500px 、 。当厄尔尼诺到来时,情况发生逆转。由于地壳均衡原理和水均衡作用,东西太平洋地壳在厄尔尼诺前后至少分别升降 13~20 cm ,引发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厄尔尼诺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具有东西太平洋地壳反向升降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与南方涛动的气压变化跷跷板现象一一对应。它是微力放大的典型事例,即较小的东西赤道太平洋上空气压反向变化,增强或减弱赤道信风,引起东西赤道太平洋海面的反向变化和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 图1 厄尔尼诺事件和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Fig 1. El Nino event and “seesawmovement” in Pacific Crust 如图1 所示,当赤道信风使西太平洋海面增高和东太平洋海面降低时,西太平洋地壳下降,形成海沟处的消减带,挤压地下流体上喷形成西太平洋暖池,或向西部大陆和东部大洋的地壳下流动,形成岛弧火山和大陆火山;东太平洋地壳相对抬升,使东太平洋海隆和沿岸断裂带张开,岩浆和热气喷出,形成海底火山,加热海水及其上方空气,降低大气压,减弱赤道信风,使太平洋西部暖水东流,形成厄尔尼诺。信风减弱使东太平洋海面增高和西太平洋海面降低,东太平洋地壳下降,使东太平洋海隆闭合下降,挤压地下流体向东部大陆和西部大洋的地壳下流动,挤压新生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运动;西太平洋地壳相对抬升,使西太平洋岛弧断裂张开,岩浆喷出,形成陆地火山。若 火山在中太平洋莱恩群岛一带喷发,则会出现中太平洋表面海水首先增温的情况 。 科里奥利力使上升物体西移,下降物体东移 。所以,西升东降的断裂处于引张状态,有利于火山喷发(图 1 中 a 情况);东升西降的断裂处于挤压状态,不利于火山喷发(图 1 中 b 情况)。这是厄尔尼诺发生后火山活动逐渐变弱的原因。赤道大陆火山喷发时,炽热的火山灰升入高空,在赤道信风和科氏力作用下向西飘移,使大气受热膨胀自转变慢,增强赤道信风;而冷却的火山灰云团收缩、下降并在科氏力作用下向东飘移,减弱太阳辐射,使大气对流层变冷收缩自转变快,增强赤道西风,减弱赤道信风。赤道陆地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发生的延迟因子,赤道海底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的激发因子。 2. 火山地震活动和厄尔尼诺相互影响的证据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 ~ 1979 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 ENSO 的最重要外强迫因子 。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 、引潮力说 和地球扁率变化说 得到有力的支持。 火山喷发物到达的高度为 1 — 40 km ;持续时间为几星期至 10 多年。低纬度火山喷发能扩散到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在极冠落下。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对中高纬度的影响最大。 1963 年 3 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爆发, 1980 年 5 月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造成次年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量都在 15% 以上,使北半球平均温度下降。滞后于火山喷发 18 个月,我国有一个显著的低温期。 1951 年到 1985 年,我国东北地区有 6 个夏季低温冷害年,其中 5 年都发生在 2 级以上火山喷发后 1 - 2 年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4 个夏季低温冷害年为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与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发生 。低纬度地区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延迟因子 . 东太平洋海隆有加拉帕戈斯三合点,中太平洋莱恩群岛一带有活火山分布。太平洋暖池与地幔热气排放相关 ,海底火山在秘鲁和厄瓜多尔西边海域的加拉帕戈斯三合点和热点喷出会加速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海底火山比大陆火山要强烈得多,平均每年至少有 100km 3 的岩浆溢出海底,释放的热能为 4.5 × 10 21 J 。模拟试验表明,冷水下沉和热水上升,都是沿类似热幔柱状的连续通道上下运动,与周围热交换极少,符合刘厚赞等模拟计算结果,即地幔排出的热液会很快覆盖海洋表面 。海底探测资料表明,东北太平洋洋脊有两个地热排泄区,位于 12~ 24 o N ,110 o W和 40 ~ 50 o N ,135 o W。大量岩浆由洋脊轴部溢出形成海底火山活动带。1982-1983,1986-1987,1991-1992年3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前这两个地热排泄区(1982-1983年只有其中一个)表层海水均有持续发展的 海面水温 (SST ) 正距平区 。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之间相关 . 这个地区包含了地球上最广阔的山脉体系之一 , 巨大的能源在那里通过海底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来 . 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厄尔尼诺和地震群——不顾它们无规律的循环速率和周期 , 看上去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 同样 , Daniel A. Walker (1995) 发现 , 在过去最持久的六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相一致 , 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 根据海底火山作用和热液活动 , 东太平洋隆起从 15 o S 到 40 o S 地区是地球上有据可查的最活跃地区 , 在这个地区微小相同的变化或大气压力范围的转移对引发厄尔尼诺的作用是公认的 . 如果这个地区的热活动没有被海洋覆盖 , 这些活动将被认为是引起厄尔尼诺的重要因素 . 3. 地震火山活动与气候相互影响的数理模型 2002 年 郭增建提出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 。 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这是地震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地球物理机制。同样,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地震火山活动。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我们在 2006 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 表 1 1890 年以特大地震和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30 6 ( 6 ) 0 ? 2 2000-2030 冷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注 : 括号内为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 50-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1800 年潮汐长周期,以及 2 、 4 、 10 万年冰期周期 。 在 10 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由图 2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2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地震活跃期划分标准在于能准确反映地震发展趋势,为防震减灾提供可靠依据。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预示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平静期(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 (0 千米 ~ 70 千米 ) ,全部的中源 (70 千米 ~ 300 千米 ) 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 80% 。 强震导致陆海连接处环太平洋断裂带的形成,地下岩浆沿断裂带裂缝上升,这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带地震火山最为强烈的原因,也是气候变化影响地震火山活动的数理模型。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 GEOMAR )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发现,气候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火山活动。这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长周期的证据。 三、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   科学画报 6 月 14 日 报道 2010 年 4 月 14 日 7 时 49 分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 7.1 级地震。到目前为止,地震已造成 2200 多人死亡,上万人受伤。与此同时,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一座火山喷发,不仅使部分冰川融化引发洪水,冲毁了附近道路和桥梁,而且产生的大量火山烟尘严重地影响了欧洲的空中交通,多国机场被迫关闭。对于接连发生的地质灾难,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的强地震和火山爆发;也有人说,气候变化和地震、火山活动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那么,全球气候变暖真的会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吗?    气候变化疑似祸首   早在 2004 年 12 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的几天内,互联网上就充斥着各种关于气候变化导致这次海啸的讨论。不少人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下的岩浆升温,地球的温度升高,从而造成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不过,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印度洋海啸的发生与海水面升高之间有直接联系的证据。   虽然气候变暖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的理论有些牵强,但是其中包含的一些理论还是值得人们思考,即气候变化与极端的地质事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气候学家理查德 ? 贝茨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课题,可能会取得有趣的结果。之前我们假定气候变化和这些事件无关,但不妨推测两者之间其实可能存在一些关系。从长期、大量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可能会看到一些效果。”不过,贝茨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当前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与中国的地震和冰岛的火山爆发有关。 2009 年 9 月,英国伦敦曾召开了一个关于“气候对地质和地貌的影响”的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气候变化会打破地球的微平衡和诱发地质灾害。他们指出,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有关。对于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会不会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虽然目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全球气候变暖不能被遏制的话,人类面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更加炎热的未来,而且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未来。   水与冰对地壳的影响   地质学家指出,气候和地壳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通过地球上的水-冰转换进行的,水和冰给予地壳的压力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 立方米 的水质量为 1 吨,而 1 立方米 冰的质量为 0.9 吨。如果向地面倾倒 1000 米 厚的冰盖,或者从海洋中移去等体积的水,都会造成地壳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的变化。因此,水和冰在地壳上的改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自然并不奇怪。   一般情况下,地面上的水和冰对地壳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出现一些极端的、突发性的气候变化,这种作用就会变得明显,比如在冰期的开始和结束,再比如我们面临的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其内部的力的平衡被打破,就很容易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   类似的事情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在过去的 65 万年中,地球上大约出现过 7 次较大的冰期,当时南北两极的冰盖大大超过今天。由于大量的水被冻在海洋中和大陆上,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大大改变,海水面大幅下降。其直接后果就是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发生改变。当冰盖融化时,水在地球上再次被重新分配,而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又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些频繁的变化中,地壳很容易产生新的断层并诱发更多的地震。 1970 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约翰 ? 查普尔研究了冰期的循环与火山爆发频率的关系。从最近一次冰期结束(距今 1 万年前)地球开始变暖算起,冰岛经历了 4 次剧烈的火山爆发,这被认为是冰盖融化导致地壳内的岩浆所受到的压力变化的结果。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进行研究发现,过去 80 万年中这里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此外,在美国喀斯喀特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中的中纬度冰川的进退也与火山活动的增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地震活动与火山爆发有点相似。瑞典科学家指出,在过去的冰期中,地壳所受的压力和张力的平衡发生变化,触发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地震,类似的事情在苏格兰和北美也都曾发生。此后,加拿大科学家进一步指出,这种效应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特别说明,北美大陆应力的回弹可能是 1811 - 1812 年之间美国新马德里大地震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不容忽视   在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 2004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物理学家珍妮 ? 索伯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布鲁斯 ? 莫尔纳指出,阿拉斯加州西南部的冰川快速消融使得该地区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 1979 年当地的 7.2 级大地震。“这种事情将来还会继续发生。”他们警告说,“在那些与阿拉斯加州相似的地区,评估地震威胁的时候,必须将地震和冰川融化之间的联系考虑进来。”这对那些冰川和断层并存的地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以及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脉。   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架上还存在一个特别的问题。冰盖的融化会导致海底所受的压力发生变化,有可能触发地震。而在这个地区的大陆边缘存在着数量巨大的沉积物,一旦发生地震,必然造成海底滑坡,进而引起巨大的海啸。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其规模将与 8000 年前在挪威西海岸发生的由海底滑坡所造成的海啸不相上下。挪威西海岸发生的那次海底滑坡被认为是由一次海底地震引起的,造成了三次巨大的沉积物滑坡,继而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在苏格兰北部的设得兰群岛附近形成了 20 米 高的海浪,在苏格兰东岸也形成了 6 米 高的海浪。目前,这个地区很稳定,但格陵兰岛的这些沉积物却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可能重蹈覆辙。 1997 年,伦敦大学学院的比尔 ? 麦圭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从沉积物的岩心中获取的数据后指出,过去 8 万年间地中海的海水面变化与火山爆发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最强烈的火山爆发事件恰恰发生在过去 15000 年中海水面一直上升的时期,而且这并不是一次区域性的事件。新汉普郡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从格陵兰冰盖的冰芯中找到了同时期火山爆发的证据。   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意味着以前暴露的大陆边缘将被海水淹没。在最近一次冰期结束的时候,大部分主要的海盆边缘的断层异常活跃,并触发地震,还在洋底引起了巨大的滑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北大西洋盆地发现了 27 个这样的滑坡遗迹,其中很多被证实是由过去 15000 年间海水面上升触发导致的。   那么,这些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啸是否会再次发生呢?索伯和莫尔纳的研究暗示,它们其实已经发生了。最近,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研究人员注意到,格陵兰冰盖的加速融化和南极洲西部冰盖的崩塌可能是当今海水面升高的开端。这意味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海水面将升高数米。这几乎和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海水面上升的最快速度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将来可能不仅仅面临着一个更加温暖的地球,还将面临着一个充斥着火山爆发和地震频发的地球。   对于火山而言,目前全世界依然活跃的 600 多座活火山中有 57% 分布在岛屿或者海岸线上,还有 38% 分布在海岸线附近 250 千米 之内。这些活火山很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而压力则可能来自极地冰盖融化引起的海水面上升。同样,大陆边缘也会因此提高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并引起一些不稳定地区的海底滑坡和海啸,如美国的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沿岸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北部。   科学家指出,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会引发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即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造成大规模的甲烷释放。在海盆边缘的沉积物中储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由海水温度上升或者海水面上升引起的地震都会使它们分解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出来。虽然海水面升高,海底所受到的压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但是作为比二氧化碳更加厉害的大气保温气体,甲烷释放也会进一步促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火山爆发和地震都与气候变化有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因为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火山爆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这可能使地表温度下降而减缓大气保温效应。    火山爆发竟是天气惹的祸   在白令海峡,有一座叫做巴甫洛夫的火山,它的爆发由天气控制。   巴甫洛夫火山的爆发几乎都发生在秋天和冬天。阿拉斯加火山观测站的史蒂夫 ? 麦克纳特认为,这是因为寒冷天气下的低气压控制了该火山的爆发。按照麦克纳特的说法,气压降低会使巴甫洛夫火山附近的水平面上升 30 厘米 ,而暴风有可能将水面推得更高。他推测,高水面使火山受到更大的压力,继而把岩浆通过火山通道向上挤压,就像挤牙膏一样。因此,巴甫洛夫火山形成了有规律的喷发。   巴甫洛夫火山并不是唯一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火山。剑桥大学的本 ? 马森和他的同事认为,大部分的火山对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他们通过对 1700 - 1999 年间 3000 多次火山爆发的时间进行统计研究,总结出了地球上火山爆发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即发生在 11 月到次年 3 月之间的火山爆发比一年内其他时间更多。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海水面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有关。由于季节的冷暖变化,使得亿万吨的水在海洋和大陆之间转移。这种转移必然使地壳所受到的压力产生巨大变化,继而导致火山爆发。   一些因断层产生的地震同样对季节非常敏感。与巴甫洛夫火山相似,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的地球物理学家将发生在台湾东部的一类“慢地震”(发震持续时间较长)与台风的超低气压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推测,很多潜在的地质灾害都与洋流、海水面和气压的短期变化有关。在过去 30 年间,气候变化导致超出预期 2 倍多的热带气旋出现。强热带气旋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更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14/52477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35334.html 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 GEOMAR )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发现,气候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火山活动。这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2. 周春平 . 大洋暖池及其影响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2001. 1, 84. 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4.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1996. 116 - 117, 135 - 138, 212. 5. 张丽欣 . 厄尔尼诺——来自天道的警告 . 北京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315~316. 6. 高庆华 , 胡景江 , 徐炳川 等 . 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1996. 131, 135. 7. 战淑芸 . 厄尔尼诺事件和地震活动 . 见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 编 , 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集 (1990).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0. 302~305. 8. 侯章栓 , 李晓东 .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 .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0, 36 (5): 641 - 650. 9. 刘厚赞 , 刘辉 , 俞永强 . 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 . 气象学报 . 1998,56(5): 602~610. 10.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 7 ( 4 ): 509~510. 11. 任振球 . 全球变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0. 60, 72-74, 81, 88, 105. 12. 杨学祥 . 2001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2, 45 (增刊) : 56-61 13. 杜乐天 . 自然灾害可能的深部流体肇因 . 地学前缘 , 1996, 3 (4): 298~305. 14. Walker, D. A., More EvidenceIndicates Link Between El Ninos and Seismicity. Eos. 1995,76 (4): 33,34,36. 15. 郭增建 , 郭安宁 , 周可兴 . 地球物理灾害链 . 西安地图出版社 , 2007. 111~114, 146~158 16.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 (3): 287 1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19.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 。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20.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7173 次阅读|1 个评论
俄罗斯6.6级地震:关注3月23-25日潮汐组合
热度 1 杨学祥 2016-3-21 15:30
俄罗斯6.6级地震:关注3月23-25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杨冬红 俄罗斯6.6级地震暂未有伤亡报告 2016/3/21 10:58:59 文章来源:大公即时 作者:佚名 文章简介:据《星岛日报》消息,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对开海底发生黎克特制6.6级地震,暂时未有伤亡及损毁报告。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俄罗斯堪察加边疆区尼科利斯科耶西南235公里处,本港时间清晨6时许发生6.6级地震。   大公网3月21日讯 据《星岛日报》消息,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对开海底发生黎克特制6.6级地震,暂时未有伤亡及损毁报告。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俄罗斯堪察加边疆区尼科利斯科耶西南235公里处,本港时间清晨6时许发生6.6级地震。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表示,相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 http://www.afinance.cn/new/gjcj/201603/1083254.html 我们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4年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 ,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级地震、2012年印尼8.6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3.8 2016-03-21 11:35:49 29.59 102.01 12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4.7 2016-03-21 11:29:32 40.27 98.22 20 甘肃酒泉市金塔县 6.52016-03-21 06:50:2054.32162.8150堪察加东岸近海 3.8 2016-03-21 00:54:10 29.79 93.16 7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 5.9 2016-03-19 19:26:30 18.10 -60.70 20 背风群岛 4.9 2016-03-19 18:54:55 54.25 126.61 6 俄罗斯 3.0 2016-03-19 10:54:56 29.63 102.01 13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6.12016-03-19 09:35:1251.50-174.2020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5.4 2016-03-19 00:11:04 37.88 72.58 92 塔吉克斯坦 3.1 2016-03-18 22:21:29 40.97 115.14 10 河北张家口市崇礼县 3.2 2016-03-18 19:20:33 43.20 96.33 8 蒙古 3.8 2016-03-18 01:19:51 29.61 102.01 5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4.0 2016-03-18 00:53:45 51.40 123.04 7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 3.7 2016-03-17 10:13:24 37.46 78.06 23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6 2016-03-15 12:28:21 29.76 98.07 8 西藏昌都市左贡县 3.0 2016-03-15 08:26:34 39.62 73.47 8 吉尔吉斯斯坦 3.0 2016-03-15 00:14:24 35.01 110.88 5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 2.8 2016-03-14 22:55:35 38.82 119.22 24 河北唐山市乐亭县附近海域 3.1 2016-03-14 10:56:26 39.39 117.95 15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 4.0 2016-03-13 18:30:11 26.55 92.56 7 印度 3.8 2016-03-13 13:15:37 27.78 84.88 6 尼泊尔 6.22016-03-13 02:06:4551.62-173.9410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5.0 2016-03-12 12:00:34 18.56 119.88 50 菲律宾群岛地区 4.4 2016-03-12 11:14:09 35.00 110.90 5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 4.3 2016-03-11 22:44:25 36.54 83.93 5 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 3.6 2016-03-11 19:07:16 27.93 101.41 11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3.0 2016-03-11 11:38:09 39.42 73.71 15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2 2016-03-10 13:43:36 40.15 78.08 8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 4.2 2016-03-10 06:05:50 30.28 99.78 20 四川甘孜州理塘县 3.0 2016-03-09 06:41:48 38.31 75.65 126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3 2016-03-07 17:09:33 39.18 73.83 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4.3 2016-03-07 11:57:12 38.40 73.95 131 塔吉克斯坦 4.3 2016-03-07 09:24:42 22.52 102.07 10 云南普洱市江城县 3.2 2016-03-06 02:11:05 24.76 121.67 15 台湾宜兰县 4.6 2016-03-05 19:20:22 21.71 101.35 6 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3.7 2016-03-03 22:52:47 33.33 81.47 5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 3.0 2016-03-03 19:32:53 39.48 73.07 10 吉尔吉斯斯坦 7.82016-03-02 20:49:47-4.9094.2120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 3.4 2016-03-02 12:17:16 42.86 96.32 7 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市 3.0 2016-03-02 08:20:57 37.96 83.86 17 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 3.0 2016-03-01 05:21:20 27.00 103.43 8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 3.6 2016-03-01 02:37:57 37.37 78.06 38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9 2016-03-01 02:37:10 43.10 80.35 10 哈萨克斯坦 3.8 2016-03-01 02:35:46 37.43 78.09 9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0 2016-02-28 08:06:57 38.35 75.39 137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http://www.ceic.ac.cn/ 2016年3月潮汐组合:特别警惕倒春寒的发生 已有 819 次阅读 2016-1-17 11:57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倒春寒 地震 推荐到群组 2016年3月潮汐组合:特别警惕倒春寒的发生 杨学祥,杨冬红 2016年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年1-2月,2015年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年3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2016年3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和寒潮,不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潮汐组合A:3月3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21039度,3月2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B:3月10日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南纬0.00005度和月亮近地潮,3月9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潮汐组合C:3月1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0517度。3月16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为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D:3月23日为日月大潮,3月23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15度,3月25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E:3月3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24016度。3月31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特别警惕倒春寒的发生。 2016年3-6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7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日本6.7级地震及中国5级地震
热度 2 杨学祥 2016-1-14 15:29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日本 6.7 级地震及中国 5 级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一、 亚洲地震频繁发生   中新网 1 月 14 日 电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北京时间 14 日 11 时 25 分,日本北海道地区附近发生 6.7 级地震,震源深度 47 公里 。   中新社拉萨 1 月 14 日 电 ( 记者赵延 )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1 月 14 日凌晨 4 时 34 分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 北纬 32.62 度,东经 91.67 度 ) 发生 5.3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 中新网乌鲁木齐 1 月 14 日 电 ( 记者 陶拴科 )14 日 5 时 18 分,新疆轮台县发生 5.3 级地震,周边多地震感强烈,目前无人员伤亡消息,但震中有危旧房屋出现裂缝。 2016 年 1 月地震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相关报道)。 我们在 1 月 13 日 指出,自 2016 年 1 月 1 日 起, 13 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 6 次 6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 1763 年以来的 19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 1900 年以来的 7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 1990 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 1950~1979 年期间,共有 15 个暖水年,其中 12 年均发生了 8 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 80% 。 根据公元前 2000 ~公元 1979 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 ENSO 的最重要外强迫因子 。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 、引潮力说 和地球扁率变化说 得到有力的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2015 年发生了仅次于 1997-1998 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二、8 级地震路线图 据 2015 年 06 月 01 日 中国新闻网报道,日本继 5 月 30 日 发生 8.5 级强震 ( 日方后修改为 8.1 级 ) 之后,第二日又发生了 6.4 级地震。由于最近接连发生强震,地震学家敦促日本保持警惕,为下一场大地震的来袭做好准备。 特大地震路线图:往返于冰川消融山区和海平面上升的沿海地震带 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4 年到 2007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见表 1 )。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2010 年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印尼 8.6 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 2012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北京时间 5 月 25 日下午 1 时 30 分 左右,日本崎玉县北部发生了里氏 5.6 级地震,茨城县土浦市的最大震度为 5 度弱 ( 日本标准 ) 。我们在 2015 年 5 月 26 日 对日本大震又一次提出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日本 5 月 30 日 8 级地震再次验证了地震路线图。 2015 年 1-4 月为强潮汐时期, 4 月 25 日 尼泊尔 8.1 级地震证实了 4 月进入地震高潮。由于 2015 年厄尔尼诺的出现,地震高潮持续到 2015 年 5 月。 尼泊尔毗邻中国的青藏高原, 4 月 25 日 尼泊尔 8.1 级地震表明新一轮的陆海地震路线图的开始。日本大震之后,美国大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280.html 三、 超级厄尔尼诺助力特大地震发生 历史记录表明 2015 年 5 月 30 日 日本 8 级地震与厄尔尼诺有关 2015 年 5 月 30 日 我们指出,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5 年和 2018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16-2017 年和 2019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4-2018 年预测为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年。 2015 年 5 月为弱潮汐时期,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40-60 厘米,破坏了地壳原有的重力均衡,引发海洋地壳反向降升 13-20 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678.html 2015 年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 5 月 30 日 日本 8 级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历史记录表明,日本 8 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在 1896.~1897 最强厄尔尼诺事件中,日本发生 8 、 8.4 、 8.6 级三次特大地震。从表 1 中可以看到, 1854-2011 年日本 8 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有非常好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预示 2015 年 5 月 30 日 的日本 8 级地震可能仅仅是前兆,并非是强震的终结。 图 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导致的东西太平洋反向升降形成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表 1 1854-2011 年日本 8 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的时间对比 序号年月日地震地点 震级 厄尔尼诺时间拉尼娜时间 1.1854.12.23, 农历十一月初四 , 日本东海 \ 南海道各 8.4 级 ; 1854 2.1891.10.28, 农历九月二十六 , 日本浓尾 8.4 级 ; #1891: 3.1896.6.15, 农历五月初五 , 日本三陆 8.6 级 ;#1896.~1897, 4.1896.6.17, 农历五月初七 , 日本本州东部 8 级 ;#1896.~1897, 5. 1897.8.5, 农历七月初八 , 日本仙台 8.1 级 ;#1896.~1897, 6. 1901.8.9, 农历六月二十五 , 日本本州东北远海 8.2 级 ; #1899:~#1900 7.1911.6.15, 农历五月十九 , 琉球群岛 8.2 级 ; #1911:~#1912. 8. 1923.9.1, 农历七月二十一 , 日本关东地区 8.2 级 ; 1923 ; 9. 1933.3.2, 农历二月初七 , 日本三陆 8.3 级 ; 1932 ; 10.1944.12.7, 农历十月二十二 , 日本东南海 8.1 级 ; #1944 ; 11.1946.12.20, 农历十一月初三 , 日本南海 8.4 级 ; 1946 ; 12.1952.3.4, 农历二月初九 , 日本十胜近海 8.1 级 ; 1951, 1953 ; 13.1953.11.25, 农历十月初九 , 日本本州东南远海 8 级 ; 1953 ; 14.1968.5.16, 农历四月二十 , 日本青森县 8.1 级 ; 1968~#1969 ; 15.1969.8.11, 农历六月二十九 , 日本北海道以东 7.8 级 *;1968~#1969 ; 16.1993.8.8, 农历六月二十一 , 关岛 8.1 极 ; 1992-1993 , 1993-1994 ; 17.2003.9.26, 农历九月初一 , 日本北海道 8.2 级 ; 2002-2003 ; 18.2011.3.11, 农历二月初七 , 日本宫城外海 8.8 级。 2009-2010 ; 2010-2011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25671.shtml 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时间是后加的,数据来自张家诚。 张家诚 . 再见 , 厄尔尼诺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冰川融化是全球特大地震的主要动力 近十年研究发现,厄尔尼诺( El Nino )和拉尼娜( La Nina )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 PacificDecadal Oscillation ,缩写为 PDO ,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密切相关 。 PDO 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一种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l Nino South Oscillation ,缩写为 ENSO )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 PDO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 PDO 已经出现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890-1924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25-1945 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946-1976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77-1999 年。 2000 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一个周期为 50-70 年 。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板块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与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2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 2011 年第 4 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1896-1897 年日本三次 8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 1896-1897 年处于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全球发生了 6 次,其中日本发生了一次。 其次, 1896-1897 年全球发生了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日本发生了 3 次 8 级以上特大地震。 第三, 1854-2011 年日本 8 级以上地震和厄尔尼诺事件有一一对应关系。 第四, 2000-2030 年全球重新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第五,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已经发生; 第六, 2015 年 5 月 30 日 日本已经发生 8 级地震。 敏感的历史性事件巧合表明,美国和日本大震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098.html 综合数据分析表明,日本目前的地震趋势和条件与 1896-1897 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时期大致相同, 2015 年 5 月 30 日 日本 8 级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关注 2015 年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962.html 我们在 2015 年 6 月 1 日 指出,关注日本更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自 2016 年 1 月 1 日 起 , 14 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 7 次 6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相关报道 日本 6.7 级地震不会引发海啸 多地有震感列车停运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 2016-01-1412:03:08   中新网 1 月 14 日 电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北京时间 14 日 11 时 25 分,日本北海道地区附近发生 6.7 级地震,震源深度 47 公里 。日本新闻网援引日本气象厅的地震速报称,此次地震会导致海水略微变化,但是不会导致海啸。   来自北海道的消息说,地震发生时,有数十秒的摇晃,但是没有发生器物倒下的问题。   这一次地震导致北海道和东北地区广大范围的震动。北海道的渡岛地区、日高地区和函馆市的震级为 5 级弱。青森县的部分地区的震级也有 5 级弱。   北海道新千岁机场已经关闭了跑道。东北新干线在青森县和岩手县境内的列车暂时停驶,正在检查路线。 本文转自:温州网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6/01/14/104694180.shtml 西藏安多发生两次地震 青藏铁路未受影响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 2016-01-1412:34:14   中新社拉萨 1 月 14 日 电 ( 记者赵延 )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1 月 14 日凌晨 4 时 34 分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 北纬 32.62 度,东经 91.67 度 ) 发生 5.3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随后, 8 时 30 分该县再次发生 3.8 级地震。记者从青藏铁路安多段专职护路办获悉,该段铁路在地震中未受影响。   安多站平均海拔 4800 米 ,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为青藏铁路进入西藏的第一大客货两用车站。   青藏铁路安多段专职护路办主任普布扎西,在电话采访中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还在睡眠中的他被一阵摇晃惊醒。随后,他立即向护路办值班人员了解铁路情况,得知一切正常后,他提醒工作人员加强铁轨方面的检查。   截至目前,安多县委、县政府已致电各乡镇,要求驻村工作队尽快核实灾情,目前尚未接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安多县城一切正常。当地已派出工作组前往岗尼乡等震中地区。 ( 完 )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6/01/14/104694212.shtml 新疆轮台县 5.3 级地震 震中小村危旧房屋有裂缝 http://www.gxtv.cn2016-01-14 12:27:34   广西电视网  我要发表评论 (0) 中新网乌鲁木齐 1 月 14 日 电 ( 记者 陶拴科 )14 日 5 时 18 分,新疆轮台县发生 5.3 级地震,周边多地震感强烈,目前无人员伤亡消息,但震中有危旧房屋出现裂缝。 目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震局已经赶赴震中,震中位于轮台县 40 公里的塔尔拉克镇塔拉克村,正在现场的巴州地震局工作人员赛买提介绍,这里部分民众危旧房屋出现裂缝,民众没有恐慌情绪稳定,其它情况正在核查之中。 另外,巴州地震局工作人员谭光明透露,最为担心的是震中有 8 个多煤矿,矿区地面上暂无损失情况,但是井下情况不明,工作人员正在实地排查了解情况。 谭光明介绍,地震发生在晚间,人们还在熟睡,但相距 100 多公里的库尔勒市震感强烈,部分市民被地震惊醒。地震发生不久,地震局就派人员前往震中查看。库尔勒市民陈女士介绍,昨晚感觉震感很强,持续约 10 几秒左右。 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排查中。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消防大队已做好抗震救灾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后续工作还在进一步开展中。 ( 完 )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gxtv.cn/201601/news_1638001341.html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6.7 2016-01-1411:25:34 42.04 142.86 50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 3.8 2016-01-1408:30:42 32.59 91.61 7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3.3 2016-01-1408:03:52 29.70 88.22 6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 3.8 2016-01-1407:15:44 29.68 88.20 7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 4.5 2016-01-1405:37:35 38.71 73.17 7 塔吉克斯坦 5.3 2016-01-1405:18:14 42.19 84.12 5 新疆巴音郭楞州轮台县 5.3 2016-01-1404:34:55 32.62 91.67 10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4.3 2016-01-1401:22:36 24.13 121.90 7 台湾花莲县海域 4.1 2016-01-1401:11:46 24.14 121.93 8 台湾花莲县海域 2.8 2016-01-1321:42:18 38.95 110.57 0 陕西榆林市神木县 ( 塌陷 ) 6.0 2016-01-1304:04:59 36.56 71.13 230 兴都库什地区 3.6 2016-01-1301:11:24 36.38 106.40 6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 3.1 2016-01-1210:46:49 30.34 102.93 14 四川雅安市宝兴县 3.4 2016-01-1208:38:01 43.77 84.09 8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 3.6 2016-01-1203:49:58 34.40 89.56 7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6.5 2016-01-1201:08:02 44.45 141.25 230 日本北海道地区 3.0 2016-01-1200:40:59 38.20 119.50 10 渤海海域 6.5 2016-01-1200:38:05 3.85 126.85 10 塔劳群岛 4.5 2016-01-1112:52:54 23.41 121.63 11 台湾台东县海域 2.6 2016-01-1002:25:48 40.47 115.58 11 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 3.1 2016-01-0800:38:19 34.96 118.58 9 山东临沂市临沭县 3.3 2016-01-0721:42:49 28.15 93.01 6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 3.5 2016-01-0712:37:13 34.25 87.36 9 西藏那曲地区双湖县 3.4 2016-01-0712:17:59 29.58 104.64 7 四川内江市威远县 3.6 2016-01-0705:29:27 46.91 91.02 6 蒙古 4.9 2016-01-0609:30:01 41.30 129.10 0 朝鲜(疑爆) 3.7 2016-01-0501:20:00 21.76 121.35 8 台湾屏东县海域 3.9 2016-01-0421:56:09 36.35 97.68 10 青海海西州乌兰县 4.6 2016-01-0418:27:05 43.60 82.99 10 新疆伊犁州新源县 3.0 2016-01-0415:25:46 38.60 76.11 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6.5 2016-01-0407:05:23 24.81 93.58 60 印度 3.6 2016-01-0401:27:24 25.07 99.94 12 云南保山市昌宁县 4.2 2016-01-0323:44:30 29.40 104.05 12 四川乐山市犍为县 3.7 2016-01-0322:01:28 24.64 122.03 52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3.6 2016-01-0320:38:32 39.79 82.53 6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 3.1 2016-01-0315:55:40 44.36 82.28 10 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 6.4 2016-01-0212:22:19 44.81 129.95 580 黑龙江牡丹江市林口县 2.3 2016-01-0116:42:09 43.41 87.14 10 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 ( 有感 ) 3.0 2016-01-0115:38:27 44.00 87.33 12 新疆昌吉州昌吉市 6.3 2016-01-0110:00:41 -50.47 139.44 10 西印度洋 3.0 2016-01-0100:22:27 42.14 87.29 8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 3.3 2015-12-3013:44:13 38.93 74.73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http://www.ceic.ac.cn/ 2016 年 1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已有 521 次阅读 2015-11-15 13:22 | 个人分类 : 潮汐预警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 关键词 : 潮汐组合潮汐预警雾霾厄尔尼诺 推荐到群组 2016 年 1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6 年 3-6 月和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6 年 1-2 月, 2015 年 7-8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6 年 1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2016 年 1 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1 月 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 度, 1 月 2 日 为月亮远地潮, 1 月 2 日 为日月小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B : 1 月 9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8.2516 度, 1 月 1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 C : 1 月 17 日 为日月小潮, 1 月 1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0 度。 1 月 15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D : 1 月 24 日 为日月大潮, 1 月 2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2235 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变为最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39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96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云南昌宁5级地震:关注10月31日至11月3日潮汐组合
热度 1 杨学祥 2015-10-31 06:41
云南昌宁 5 级地震:关注 10 月 31 日 至 11 月 3 日 潮汐组合 杨学祥 报道 : 云南昌宁 5.1 级地震:一个村通讯受影响 其他村畅通 2015 年 10 月 30 日 22:41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 10 月 30 日 电 今日 19 时 26 分,云南省昌宁县发生 5.1 级地震。据云南省地震局网站最新消息, 2015 年 10 月 30 日 22 时,云南省地震局皇甫岗局长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了视频通话,向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赵明司长汇报了“ 10 · 30 ” 昌宁 5.1 级地震后的最新情况。通过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已初步圈定了有感区域,此次地震的影响区域范围为 4.5 万平方千米,包含 3 个州市。截止目前,未收到震区人员伤亡报告,除一个村的通讯受到影响外,震区其他村的通讯、交通均畅通。 ( 责编:赵艳红、白宇 )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5/1030/c1008-27759954.html 分析: 我在 10 月 29 日 指出, 2015 年 10 月 29 日 ,云南香格里拉市发生 4.7 级地震。 2015 年 10 月 26 日 ,阿富汗兴都库什地区发生 7.8 级地震。 2015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与 6 级以上地震一一对应,表明地震能量积累已经达到爆发水平 . 关注 10 月 31 日 潮汐组合。 潮汐组合 D : 10 月 27 日 为日月大潮, 10 月 2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0 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10 月 31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24063 度, 11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5 年 9-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798.html 10 月 31 日 -11 月 3 日 潮汐组合对云南地震的激发作用正在得到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1851.html 地震活跃期 : 目前全球处于特大地震活跃期: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4-2018 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 2005 年和 2008 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表 1 1890 年以特大地震和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30 6 ( 6 ) ? 2 2000-2030 冷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注 : 括号内为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我在 2012 年 8 月 30 日 指出,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交叉地区,两大地震带的活跃表明中国进入强震活跃期。根据历史数据,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国也存在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我们在 2006 年和 2008 年相继指出,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活跃期, 2004-2018 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期。 2010 、 2011 、 2012 年连续发生 3 次 8.5 级以上大地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2013-2018 年还将有特大地震来证实我们的预测。 2015-2018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5-2018 年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时期,因而也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历史数据表明,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 17 年,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繁交替时期一一对应: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9-1961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1950-1964 年发生 7 次 8.5 级以上地震,其中 9 级以上地震 4 次;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4-2012 年发生 6 次 8.5 级以上地震,其中 9 级以上地震 2 次; 特大地震活跃期将持续到 2018 年。其中, 2015-2016 年和 2018 年为强厄尔尼诺年, 2016-2017 年为强拉尼娜年。 2015-2018 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2015-2016 年云南处于特大地震活跃期: 表 2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据胡辉等, 2003 ,杨冬红等修改, 2008,2010 )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 大于 7 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22 1913 1923 1917 第 1 活跃期 1913 峨山 7.0 , 1925 大理凤仪 7.0 1932 1941 1933 1944 1937 第 2 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 7.0 , 1941 勐海 7.0 1950 1959- 1960 1954 1957 1950 勐海 7.0 1968- 1970 1977- 1979 1964 1976 1968 第 3 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 7.7 , 1974 昭通大关 7.1 , 1976 龙陵 7.3 , 1976 龙陵 7.4 1986- 1988 1995- 1997 1986 1996 1989 第 4 活跃期 1988 澜沧 7.6 , 1988 耿马 7.2 , 1995 孟连 7.3 , 1996 丽江 7.0 2005- 2007 2014 2016 2008 2020 2013 第 5 活跃期 ( 2007 普洱 6.4 , 2008 盈江 5.9 ) 7 级地震空区 注:在文献 表格的基础上,添加了太阳黑子活动和白赤交角最小值等数据。 最近,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 2.2 、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潮汐可以使偏离地球质心的内核在液核中产生潮汐波动,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地磁、地震、大气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 1913-1999 年 7 级以上强震(共 13 次)有以下规律性: 第一、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的最大值年; 第二、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4 个结束于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附近; 第三、强震活跃期历时 7-12 年,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至最小值 9.3 年周期相对应。 第四、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太阳黑子谷年,一个首发于太阳黑子峰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是云南 7 级地震多发年。 3 个强震活跃期与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对应,始于太阳黑子谷年,在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或其前结束。 数据表明,云南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易发生 7 级地震,如,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 1913 、 1950 、 1970 、 1988 年和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附近的 1941 、 1976 、 1995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9/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地震,太阳黑子峰年前一年 1988 和谷年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7/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叠加年(三年内)易发生地震,如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8/1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0348.html 关注云南地震的发展。 本文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仅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复制、转载与外传该文,违者必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冬红 , 杨德彬 , 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 2011,54(4): 926-93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6,21(3): 1023-1027.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24(3): 287. 郭增建 , 郭安宁 , 周可兴 . 地球物理灾害链 . 西安地图出版社 , 2007.111-114, 146-158.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4 ): 49-54.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 2006 , 23 ( 3 ): 30-35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相关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5.1 2015-10-3019:26:39 25.1 99.5 10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2.9 2015-10-3017:49:56 27.6 100.3 5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 2.5 2015-10-2922:03:19 40.6 111.9 19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有感) 3.3 2015-10-2907:17:32 36.2 78.1 9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4.7 2015-10-2904:12:06 27.6 100.3 8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 3.2 2015-10-2816:09:17 23.5 98.0 5 缅甸 3.1 2015-10-2810:01:54 32.1 104.5 10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4.2 2015-10-2702:11:23 30.1 98.0 8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 7.8 2015-10-2617:09:32 36.5 70.8 210 兴都库什地区 3.4 2015-10-2519:28:43 39.8 103.5 15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 4.0 2015-10-2419:29:40 29.1 102.1 16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 3.0 2015-10-2403:53:27 43.9 87.9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 3.6 2015-10-2402:19:05 36.5 78.0 10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1 2015-10-2318:24:44 31.9 95.1 7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 3.9 2015-10-2221:02:49 39.3 77.3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 3.8 2015-10-2215:11:01 31.9 95.0 10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丁青县 4.5 2015-10-2113:58:20 44.6 124.2 9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2.6 2015-10-2108:36:03 38.4 109.8 0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 塌陷 ) 7.2 2015-10-2105:52:03 -14.8 167.3 130 瓦努阿图群岛 4.8 2015-10-1915:20:11 24.8 122.4 8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5 2015-10-1913:42:14 25.0 121.8 7 台湾新北市 5.3 2015-10-1910:17:36 24.9 122.0 7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3.6 2015-10-1908:40:08 32.4 105.0 24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3.0 2015-10-1715:03:41 29.6 102.0 1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 3.6 2015-10-1619:43:40 38.5 73.5 128 塔吉克斯坦 4.1 2015-10-1607:52:45 24.3 121.8 16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2 2015-10-1509:06:36 37.6 77.9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2.9 2015-10-1502:57:03 36.0 99.2 9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 2.9 2015-10-1500:26:03 27.7 100.3 5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 3.4 2015-10-1420:50:34 31.9 95.0 11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丁青县 6.0 2015-10-1413:43:08 48.9 156.2 20 千岛群岛 3.3 2015-10-1407:41:13 28.2 104.8 4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 3.2 2015-10-1320:36:39 37.6 77.9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4.6 2015-10-1319:49:03 23.6 121.6 8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6 2015-10-1313:26:56 42.0 83.8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3.0 2015-10-1303:18:44 27.4 106.2 6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 4.1 2015-10-1223:39:06 29.1 86.5 7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 4.6 2015-10-1219:14:47 22.5 121.5 8 台湾台东县附近海域 5.2 2015-10-1218:04:14 34.4 98.2 9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 3.4 2015-10-1018:34:04 29.7 102.0 12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 4.2 2015-10-1004:30:00 28.8 86.3 6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 3.7 2015-10-0909:07:37 37.5 77.9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3 2015-10-0909:01:22 29.4 86.6 7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 3.8 2015-10-0805:50:12 24.3 121.8 7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3 2015-10-0804:30:20 35.8 82.1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 3.0 2015-10-0721:02:21 35.4 99.6 10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 3.3 2015-10-0702:05:41 39.4 73.5 8 塔吉克斯坦 6.0 2015-10-0600:33:25 -30.3 -71.7 3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3.5 2015-10-0600:18:06 31.7 86.6 4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3.1 2015-10-0523:35:42 32.6 87.5 6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双湖县 4.2 2015-10-0515:33:25 28.0 85.9 15 尼泊尔 3.7 2015-10-0313:26:13 31.0 98.4 5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贡觉县 3.3 2015-10-0203:50:42 34.9 81.1 9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 3.4 2015-10-0123:37:25 37.6 78.1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http://www.ceic.ac.cn/ 2015 年 10 月强潮汐组合: 9 月至 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已有 575 次阅读 2015-9-2 10:21 | 个人分类 : 潮汐预警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 关键词 : 潮汐预警潮汐组合地震天气 推荐到群组 2015 年 10 月强潮汐组合: 9 月至 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杨学祥,杨冬红 2015 年 1-4 月和 8-11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4 年 11-12 月, 2015 年 5-6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5 年 10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三个月, 10 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 9 月至 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 A : 10 月 5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13963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10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日食), 10 月 1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06 度, 10 月 11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10 月 21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8.19012 度, 10 月 21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10 月 27 日 为日月大潮, 10 月 2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0 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10 月 31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24063 度, 11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5 年 9-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79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185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相同的预见:科学家预测南亚地区未来可能还会发生地震
杨学祥 2015-10-30 13:41
相同的预见:科学家预测南亚地区未来可能还会发生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0月28日报道,阿富汗26日下午发生里氏规模7.5级强震,周遭国家都受到波及。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尔发生里氏规模7.9级的强烈地震,造成逾9000人丧生。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发生里氏规模7.6的强震,造成约8万人丧命。而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遭到里氏规模7.7的强震袭击,也造成约2万人死亡。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说法,板块移动至今仍在持续,有些理论模型显示这一地区有两个“隐没带”(Subduction zone)存在,但科学界对此尚无定论。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本世纪结束前,南亚地区很有可能发生一场超过里氏规模8级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 (李梓瑄谭利娅) 我在2015年5月9日指出,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8.1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南亚是地震高发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面对贫穷、城市过度拥挤和贪污腐败问题,任何一场大地震都将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地震专家希望,尼泊尔大地震给南亚各国敲响警钟,因为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低劣建筑和灾害应变能力不足,可在未来的大地震中造成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但专家认为,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至今没有从地震灾害中得到教训。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07/13688932_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825.html 我在2015年10月27日指出, 阿富汗7.8级强烈地震再次敲响了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1266.html 相关报道 科学家预测南亚地区未来可能还会发生地震 中新网  2015-10-28 18:05:39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0月28日报道,阿富汗26日下午发生里氏规模7.5级强震,周遭国家都受到波及。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有灾民忆述当时“以为是世界末日”,有至少两名女子死于地震引发的心脏病。   据报道,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首府斯利那加的震动持续约40秒,多棵大树倒塌,一棵数百年树龄的法国梧桐被连根拔起,压毁旁边车辆。当地居民指建筑物震动,电线摇晃剧烈,民众纷纷逃到街上,架空公路出现裂痕,交通陷入瘫痪。居民哈尼夫指,震感非常强烈,令人想起十年前的克什米尔大地震。   报道称,此次震央所在的兴都库什山脉地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过往发生过至少三次强烈地震。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尔发生里氏规模7.9级的强烈地震,造成逾9000人丧生。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发生里氏规模7.6的强震,造成约8万人丧命。而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遭到里氏规模7.7的强震袭击,也造成约2万人死亡。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说法,板块移动至今仍在持续,有些理论模型显示这一地区有两个“隐没带”(Subduction zone)存在,但科学界对此尚无定论。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本世纪结束前,南亚地区很有可能发生一场超过里氏规模8级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李梓瑄谭利娅)   原标题:科学家预测南亚地区未来可能还会发生地震   稿源:中新网   作者: 编辑:辛华、王瑶 http://news.xhby.net/system/2015/10/28/02679768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富汗超7级地震: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热度 1 杨学祥 2015-10-27 04:55
阿富汗超7级地震: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杨学祥 阿富汗东北部26日下午发生7.8级强烈地震,巴基斯坦、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邻国均有强烈震感。目前地震已造成阿富汗境内至少34人死亡,巴基斯坦境内至少125人死亡。 我在2015年5月9日指出,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这一理论模式并未在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得到体现。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1英寸约合2.5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Sentinel-1A卫星4月29日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4月15日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1999年到2008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1999年到2008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冰川却在以每年11厘米到22厘米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因为印度大陆碰撞下插到欧亚板块也会导致青藏高原的上升。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8.1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2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南亚是地震高发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面对贫穷、城市过度拥挤和贪污腐败问题,任何一场大地震都将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地震专家希望,尼泊尔大地震给南亚各国敲响警钟,因为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低劣建筑和灾害应变能力不足,可在未来的大地震中造成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但专家认为,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至今没有从地震灾害中得到教训。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07/13688932_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825.html 阿富汗7.8级强烈地震再次敲响了警钟! 相关报道 阿富汗超7级地震 多国有震感已致超过150人遇难 2015年10月27日01:20 新文化报 0   阿富汗首都建筑物强烈晃动,持续时间至少1分钟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10月26日,在巴基斯坦白沙瓦,人们在强震后聚集在室外进行祈祷 新华社发   受损建筑  A06版   阿富汗东北部26日下午发生7.8级强烈地震,巴基斯坦、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邻国均有强烈震感。目前地震已造成阿富汗境内至少34人死亡,巴基斯坦境内至少125人死亡。   据悉,强震还造成阿富汗境内200多人受伤,多个省份上千民房倒塌。塔哈尔省政府官员告诉新华社记者,该省一所学校的12名女学生在地震引发的踩踏事件中不幸遇难,另外还有数十人受伤。   地震发生时,首都喀布尔有强烈震感,建筑物强烈晃动,持续时间至少有1分钟,电力和手机信号一度中断,许多民众跑到室外躲避,部分建筑墙体出现裂痕。   喀布尔居民萨达瓦·奥马里说:“这是我第一次经历这么强烈的地震,以前阿富汗也发生过几次小地震,但这次持续的时间长,震感很强烈,让人非常紧张。”   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目前地震已造成巴全国至少125人死亡,千余人受伤,大批房屋和建筑被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震感。 http://news.sina.com.cn/c/2015-10-27/doc-ifxizetf8189093.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13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5至2018年特大地震排行榜:地震路线图的准确性
热度 2 杨学祥 2015-9-14 08:36
2015 至 2018 年特大地震排行榜:地震路线图的准确性 杨学祥 我们在 2008-6-1 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1 年到 2008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见表 1 )。 表 1 2001-2008 年 8 级以上地震数据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 Ms ) 震中位置 2001-11-14 17:26:00 36.2° 090.9° 8.1 新疆青海交界 2003-09-26 03:50:00 42.2° 144.1° 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4-12-26 08:58:00 3.9° 95.9° 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00:09:00 2.2° 97.0° 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06-14 06:44:00 -19.9° -69.2° 8.1 智利北部 2006-04-21 07:25:00 61.0° 167.2° 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19:14:00 46.6° 153.3° 8.0 千岛群岛 2007-09-12 19:10:00 -4.4° 101.5° 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0 -2.5° 100.9° 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14:28:00 31.0° 103.4° 8.0 四川汶川县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 2010 年 2 月 27 日 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发生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发生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 2015 年 5 月 30 日 日本发生 8.1 级地震, 2015 年 4 月 25 日 14 时 11 分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余下的北美和俄罗斯仍然是高风险地区;海岛地震连续发生,日本依然是高风险地区;回归点中国的高风险地区在西部(包括云南)和台湾,美洲西部山脉的冰川融化也构成回归点。 2015-2018 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688.html 参考文献 1 .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2 .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1992, 7(5): 22-29. 3 .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4 . 杨学祥 . 汶川地震中的地壳均衡运动 . 发表于 2008-6-1 7:41 :17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7353 次阅读|4 个评论
特大地震的气候周期:冰川地壳均衡与地震的关系
杨学祥 2015-8-28 15:43
特大地震的气候周期:冰川地壳均衡与地震的关系 杨学祥,杨冬红 一、 美国地震、地幔对流和冰川地壳均衡的关系 据中国科学报张章 2015 年 08 月 27 日 报道,美国西部地震频繁,很可能是因为地幔对流的缘故。 图 1 冰川地壳均衡、地幔对流和美国地震分布图对比 为什么某些地震会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本周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这种板块内的地震与地壳下的对流有关,这种对流叫作地幔对流。 在美国西部,板块内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从北到南的叫作山间带的区域当中。南加州大学 Thorsten Becker 和研究团队使用最近从地震波计算出的地幔流动模型预测该区域中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幔中的物质的运动与对流,尤其是地幔的主动上涌都可能有助于引起地震。 这项研究提出的分析地震活动的方法有应用于其他出现大陆变形的地区的潜力。这些研究结果突出了地幔流在塑造地貌从而导致大陆变形和构造板块地震活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对于研究板块内地震和相关危害有重要意义。 http://tech.qq.com/a/20150827/019368.htm 我们的研究表明,近期美国西部地幔上涌是由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见图 1 )。冰川增加导致的地幔对流见图 2 。 图 2 冰川增加导致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地幔对流 二、 冰川地壳均衡的气候周期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 2011 年第 4 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图 3 两极冰盖压裂地球地壳 由图 3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见图 4 )。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4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杨学祥, 201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292.html 20 世纪 30 年代,由塞尔维亚数学家米兰科维奇创立了一个著名的理论解释——天文冰期理论。米兰科维奇认为冰期的形成与地球运动轨道三要素(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斜度、岁差)的周期性变化相关联。换句话说,即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公转轨道形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黄道面间交角和公转时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都会有变化,这几个方面的自然波动使得地球接受太阳的辐射有变化,影响了气候和冰期的形成。周期分别为 10 、 4 、 2 万年。 近期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还有 1800 年潮汐强弱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周期、 55 年拉马德雷周期、 18.6 年月亮赤纬角极值变化周期。 三、 特大地震的拉马德雷气候周期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使地震具有明显的气候周期。目前研究的结果表明,特大地震具有 55 年拉马德雷周期。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气候变冷周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不仅如此,一个理论可查事实可见的转化机制是:陆地冰川融化和大洋海平面升高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引发强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深海强震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低气温,吸收温室气体,导致冷周期的到来。这就是地震学家郭增建 2002 年提出的“海震降温说”。控制气候变化的地质活动不仅仅是火山活。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海洋及其周边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 2004 年、 2005 年、 2007 年、苏门答腊三次 Ms 8.5 级以上强震和 2009 年 9 月 30 日 南大洋萨摩亚群岛 Ms 8 级地震海啸,是 2005 年中国 18 年暖冬终结、 2006 年初低温寒流、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 Ms 8.8 级地震和海啸与 2010 年 12 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半岛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以及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21 世纪最强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和 2011 年日本,与全球变暖停滞期和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四、 全球变暖的最大威胁 笔者认为,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它不仅导致洪水泛滥,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冰岛地区的地壳均衡,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认真调查全球变暖和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相关关系可以预防更大的灾害发生。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相应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目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频繁的原因。 全球变暖并不仅仅引发气候问题,由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极冰和海水的转换)会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将造成对人类社会的更大伤害。 海平面上升只能威胁沿海地区,特大地震不仅威胁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内陆,其破坏强度远远高于海平面上升。这是全球变暖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56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板块运动和地壳均衡:尼泊尔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动3厘米 板块运动
热度 2 杨学祥 2015-6-19 04:46
板块运动和地壳均衡:尼泊尔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动3厘米 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网6月18日讯 据法国媒体6月16日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移动4厘米,而之前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使其一下向反方向移动了3厘米。从这一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情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7.8级地震。据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称,这次地震导致珠穆朗玛峰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厘米。而此前的十年以来,珠峰都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移动,并总体上升了3厘米。 国家测绘地信局15日称,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3厘米,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同时,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10年位移40厘米、上升3厘米。 这两个结果很难否定尼泊尔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2.5厘米的卫星测量结果,原因有二: 其一是时间差。尼泊尔2015年4月25日8.1级地震后,发生了一系列余震,包括4月26日7.1级地震,5月12日7.5级地震。余震可能导致下降的珠峰调整上升,恢复原态。 其二是地区空间差距。卫星测量的是珠峰高度,国家测绘地信局测量的是珠峰地区高度,两者的范围有很大差距。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纬27°59′15.85″,东经86°55′39.51″,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10年位移40厘米、上升3厘米。这表明,珠峰仍然以冰川融化和均衡上升为主。 珠峰处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东段的分界线——中段,分别受到东西两端构造变化的影响。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在全球快速变暖后将有显著的表现。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8.1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地震风暴:每次地震后的压力转移是产生地震风暴的原因。一次地震可能引起同一板块边界上的一系列地震,余震可能发生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该理论在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的一系列地震中得到了验证。1939~1999年间,该地区发生13次地震,其中7次在同一断层,且每次都发生在前一次地震区域的西部。 http://news.qq.com/a/20150615/028164.htm?tu_biz=1.114.2.1 喜马拉雅山脉的跷跷板式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407.html 珠穆朗玛峰的“官方”高度是8848米,这是在1954年由一名印度学者定下的高度。然而,由于定义的标准不同,珠峰的“官方”高度也存在分歧。中国定义的珠峰高度并不包含山顶积雪和冰块的高度,故测量结果为8844米。而美国在1999年通过GPS测得的结果是8850米。 冰川消融后地壳均衡上升,这符合冰川地壳均衡理论。伴随冰川融化的加剧,珠峰地区的强震会更加频繁。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移动4厘米,而之前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使其一下向反方向移动了3厘米。从这一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情况:印度大陆北移和冰川地壳均衡运动交替发生的结果。 相关报道 板块运动:尼泊尔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动3厘米 2015-06-18 10:54:27 来源: 中国网(北京) 中国网6月18日讯 据法国媒体6月16日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移动4厘米,而之前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使其一下向反方向移动了3厘米。从这一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情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7.8级地震。据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称,这次地震导致珠穆朗玛峰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厘米。而此前的十年以来,珠峰都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移动,并总体上升了3厘米。 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一名负责人说,“珠穆朗玛峰近数年一直向着东北方向移动,而这次地震使其朝反方向移动。珠峰位于尼泊尔和西藏边界,是观察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运动的重要窗口,这一带也常常发生地震。” “珠穆朗玛峰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会处,二者的运动导致珠峰移动了数厘米。在这样的一个区域里,常常发生缓慢的以年计算的变形,而这一次,因为地震,只在几秒钟内就发生了变形。”法国地理学家、Joseph Fourier大学教授Michel Campillo这样说道。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位于震源东南80公里外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也因地震南移了约2米。尼泊尔地理学家Madhu Sudan Adhikari表示,加德满都南移了1.5米以上,并增高了将近1米。Madhu Sudan Adhikari及其团队在研究受地震影响的中心地区时发现,南移的情况时有发生。 珠穆朗玛峰的“官方”高度是8848米,这是在1954年由一名印度学者定下的高度。然而,由于定义的标准不同,珠峰的“官方”高度也存在分歧。中国定义的珠峰高度并不包含山顶积雪和冰块的高度,故测量结果为8844米。而美国在1999年通过GPS测得的结果是8850米。此外,人类首次测量珠峰是在1856年,首次登上珠峰是在1953年。 (陈怡) (原标题:板块运动:尼泊尔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动3厘米) netease 本文来源:中国网 http://news.163.com/15/0618/11/ASCUCA8T00014JB6.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7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本发生罕见深源八级地震是前兆:地壳均衡进入地球深部
热度 5 杨学祥 2015-6-1 06:09
日本发生罕见深源八级地震是前兆:地壳均衡进入地球深部 杨学祥,杨冬红 科技日报北京 5 月 30 日 电 (记者张盖伦 陈瑜)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30 日 19 时 23 分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北纬 27.9 度,东经 140.5 度)发生 8.0 级地震,震源深度 690 千米 。稍早时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地震震级为 8.5 级,随后美国地震局修正数据,认为这次地震为 7.8 级。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副所长、研究员张东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深源地震以 7 级左右比较多,在如此深的地方发生 8 级大地震比较少见。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531/c1057-27080889.html?t=1433051682379 据新华社 5 月 31 日 消息,日本小笠原群岛 30 日晚发生 8.1 级强烈地震。通过精确测算,日本气象厅 31 日将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从原先宣布的 590 公里 改为 682 公里 。该机构指出,在 1900 年后的全球 8 级以上地震中,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最大。 石桥克彦教授认为:“从整体上来看,受 2011 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影响,日本列岛变得活跃起来,此次地震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http://www.caixin.com/2015-05-31/100814921.html 2015 年 5 月 30 日 我们指出,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5 年和 2018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16-2017 年和 2019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4-2018 年预测为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年: 2015 年 5 月为弱潮汐时期,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40-60 厘米,破坏了地壳原有的重力均衡,引发海洋地壳反向降升 13-20 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678.html 敏感的历史性事件巧合表明,美国和日本大震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098.html 告急!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据 2015 年 01 月 19 日 《中国科学报》报道:告急!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4 年,被称为“地球冰箱”的北极继续以世界其他地区两倍的速度变暖,这一持续了 30 年之久的“北极放大效应”显著改变了北极的生态系统。 为何北极变暖的速度会远超全球其他地区?其对人类生态环境乃至安全、贸易影响几何?如何应对这一气候变化危机?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变暖致冰川融化加剧   此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就地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发表声明称,进入本世纪以来,地球温度升高速度在短期内有所减缓。既然如此,为何北极变暖的速度反而加快呢?   “北极变暖应该和特殊的地质和地理条件有关。地质过程是阶段性的,就好像天然地震一样,有稳定过程(能量聚集),有突变过程,整个地质历史时期也具有周期性。”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梁光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球变暖存在区域上的差异,高纬度地区的变暖要更强一些。过去几十年间,北极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变暖速度要比其他地区快。”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而达告诉记者,全球变暖的速度在最近十几年开始放缓,但北极变暖的速度依旧很快,尤其是夏季冰川融化比较厉害。   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 2011 年 9 月 9 日 ,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缩小为 453 万平方公里,接近观测史上最小值 425 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 700 万平方公里。   据美国宇航局与华盛顿大学专家观测,自 2004 年以来,北冰洋海冰每年变薄约 17.8 厘米 ,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则急剧减少 42% 。这使得冰和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研究人员警告说,北冰洋海冰将在 30 年内消失,而不是之前预测的 90 年。 “如果北极的冰全部融化,将使海平面升高 7 米 。”林而达说。 带来全球性挑战   北极变暖、冰川融化,对全球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   “冰川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整体上升,处于海平面附近的陆地将会被淹没,海岛也将不复存在。”梁光河表示。   “北极冰川融化的过程很复杂,大量淡水流入大洋里,改变了洋流,影响到环流,甚至是全球气候。”林而达告诉记者,事实上,近几十年各大洲和各海域都已显现出一些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低洼的三角州地区都会受到影响,近年来多地频繁遭遇台风、海啸等灾害,与此不无关联。”林而达认为。 当然,北极变暖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在生态、气候层面,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吴绍洪介绍说,北极冰盖融化后,附近航道将得以打通。而这可能会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资源环境利用格局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119/c1007-26407885.html 气候变化加剧了地球的不稳定性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 2011 年第 4 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图 1 两极冰盖压裂地球地壳 由图 1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见图 2 )。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2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杨学祥, 201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292.html 特大地震频发是全球变暖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板块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与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30 日 19 时 23 分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北纬 27.9 度,东经 140.5 度)发生 8.0 级地震,震源深度 690 千米 。稍早时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地震震级为 8.5 级,随后美国地震局修正数据,认为这次地震为 7.8 级。 日本小笠原群岛 30 日晚发生 8.1 级强烈地震。通过精确测算,日本气象厅 31 日将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从原先宣布的 590 公里 改为 682 公里 。该机构指出,在 1900 年后的全球 8 级以上地震中,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最大。 石桥克彦教授认为:“从整体上来看,受 2011 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影响,日本列岛变得活跃起来,此次地震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http://www.caixin.com/2015-05-31/100814921.html 此次日本深源 8 级地震表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底地壳均衡已今入 1900 年以来的最大深度,特大地震活动异常强烈,将超过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表 1 全球 1890-2015 年 8.5 级以上地震表(最新)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3 1922-11-11 智利 8.5 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5 1946-04-01 阿拉斯加 8.6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7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9 1960-05-22 智利 9.5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3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2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16 2010-02-27 智利 8.8 17 2011-03-11 日本 9.0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19 2015-05-30 日本小笠原群岛海域 8.5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有: 阿拉斯加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46-04-01 , 1957-03-09 , 1964-03-27 , 1965-02-04 ,时间间隔为 1 年、 7 年、 8 年、 11 年、 18 年和 19 年( 4 次)。 苏门答腊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2004-12-26 , 2005-03-28 , 2007-09-12 , 2012-04-11 ,时间间隔为 3 个月、 2 年半、 3 年、 4 年半、 7 年( 4 次)。 智利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22-11-11 , 1960-05-22 , 2010-02-27 ,时间间隔为 38 年、 50 年( 3 次)。 日本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896-06-15 , 2011-03-11 , 2015-05-30 ,时间间隔为 4 年、 11 年、 15 年和 19 年( 3 次)。 中国西部附近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50-08-15 , 2015-05-30 ,时间间隔为 65 年( 2 次)。 俄罗斯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52-11-04 , 1963-10-13 。时间间隔为 11 年( 2 次)。 冰川融化是特大地震的动力,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欧亚地震带沿海地区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将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喜马拉雅山脉冰融地区和南北美洲西部山脉冰融地区的特大地震将频繁发生。 空前规模的特大地震爆发时期将带来气候变冷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不仅如此,一个理论可查事实可见的转化机制是:陆地冰川融化和大洋海平面升高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引发强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深海强震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低气温,吸收温室气体,导致冷周期的到来。这就是地震学家郭增建 2002 年提出的“海震降温说”。控制气候变化的地质活动不仅仅是火山活。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海洋及其周边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 2004 年、 2005 年、 2007 年、苏门答腊三次 Ms 8.5 级以上强震和 2009 年 9 月 30 日 南大洋萨摩亚群岛 Ms 8 级地震海啸,是 2005 年中国 18 年暖冬终结、 2006 年初低温寒流、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 Ms 8.8 级地震和海啸与 2010 年 12 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21 世纪最强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和 2011 年日本。 5 月 30 日 日本最深源 8 级地震表明,更多更强的特大地震还将继续发生。 关注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气候变冷。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相关报道: 日本小笠原群岛地震震源百余年来最深 2015 年 05 月 31 日 22:03 来源于 财新网 日本小笠原群岛 30 日晚发生 8.1 级强烈地震。通过精确测算,日本气象厅 31 日将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从原先宣布的 590 公里改为 682 公里。该机构指出,在 1900 年后的全球 8 级以上地震中,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最大。   据新华社 5 月 31 日 消息,日本小笠原群岛 30 日晚发生 8.1 级强烈地震。通过精确测算,日本气象厅 31 日将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从原先宣布的 590 公里 改为 682 公里 。该机构指出,在 1900 年后的全球 8 级以上地震中,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最大。   日本气象厅介绍说,这次地震发生时,日本全国都有震感,距离震中一千多公里、首都东京所在的关东地区震感尤为强烈。自日本 1885 年有地震科学观测以来,该地震首次使日本全国 47 个都道府县都出现烈度 1 级以上的晃动。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该烈度数值越高,地震破坏性越大。   日本气象厅指出,此次地震是太平洋板块沉降时在其内部深处发生的。由于地震波在板块内部不容易衰减,晃动传到了日本关东等地。   神户大学名誉教授石桥克彦指出,从地质结构看,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对于日本列岛来说如同“扇轴”一样,所以日本列岛都出现了晃动。   据日本媒体报道, 2011 年 3 月 11 日 的日本东部大地震是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界处发生的,震源深度只有约 24 公里 ,因此海底出现错位,引发巨大海啸。而此次地震在板块内部发生,震源很深,所以海底没有错位,未引起海啸。   石桥克彦教授认为:“从整体上来看,受 2011 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影响,日本列岛变得活跃起来,此次地震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 版面编辑:陈希影 http://www.caixin.com/2015-05-31/100814921.html 日本发生罕见深源八级地震 2015 年 05 月 31 日 00:57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日本发生罕见深源八级地震   科技日报北京 5 月 30 日 电 (记者张盖伦 陈瑜)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30 日 19 时 23 分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北纬 27.9 度,东经 140.5 度)发生 8.0 级地震,震源深度 690 千米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预警中心根据此次地震信息判断,本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   据了解,稍早时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地震震级为 8.5 级,随后美国地震局修正数据,认为这次地震为 7.8 级。   小笠原群岛是日本在太平洋的一个群岛,位于东京以南 1000 余千米,属东京都小笠原村管辖。群岛由 30 多个小岛组成,人口数千人。   受地震影响,包括距离小笠原群岛 1000 余千米的东京在内,日本关东地区和东北地区多地有明显震感,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东京地铁正常行驶,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据路透社消息,福岛核电站目前一切正常。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称,深度超过 600 千米 的巨大地震十分罕见。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副所长、研究员张东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深源地震以 7 级左右比较多,在如此深的地方发生 8 级大地震比较少见。   一般来说,地震一般都发生在地壳中上部。不过,地球浅层板块运动具有循环性,自大洋中脊上升形成的板块水平运动一段时间,在合适的位置会沿俯冲带下沉,表面脆性物质也会随之沉至几百千米深,若俯冲下去的板片发生突然断裂和滑动,就产生深源地震。张东宁说,日本岛弧附近就有这样的俯冲带,该俯冲带一直斜插到我国东北地区下部几百千米深,所以日本岛弧附近,包括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经常会发生深源地震。   地震发生后,我国不少网友发微博说有震感。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解释,这也是此次地震的特点之一:震源位于地幔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能量衰减减慢,低频成份携带的巨大能量得以传播更远。   有媒体报道说,这是日本今年 5 月以来第 6 次 5 级以上强震。这是否意味着日本进入地震多发期?张东宁说,太平洋板块一直在缓慢移动,如果放到地质尺度来看,这种移动更加微小。“地震能量的积累需要很长时间,个人认为目前还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按照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60 千米 范围内的浅源地震发震频率高,其中震源深度在 30 千米 以内的占多数,它也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震源深度超过 300 千米 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到 2014 年为止,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 4% ,一般不会造成灾害。作为一种灾难性的海浪,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 千米 以内、震级 6.5 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 来源 : 科技日报 ) ( 责编:魏艳、马丽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531/c1057-27080889.html?t=1433051682379 告急!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彭科峰 2015 年 01 月 19 日 08:44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告急!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2014 年,被称为“地球冰箱”的北极继续以世界其他地区两倍的速度变暖,这一持续了 30 年之久的“北极放大效应”显著改变了北极的生态系统——   ■本报见习记者 郭爽 记者 彭科峰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4 年,被称为“地球冰箱”的北极继续以世界其他地区两倍的速度变暖,这一持续了 30 年之久的“北极放大效应”显著改变了北极的生态系统。   为何北极变暖的速度会远超全球其他地区?其对人类生态环境乃至安全、贸易影响几何?如何应对这一气候变化危机?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变暖致冰川融化加剧   此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就地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发表声明称,进入本世纪以来,地球温度升高速度在短期内有所减缓。既然如此,为何北极变暖的速度反而加快呢?   “北极变暖应该和特殊的地质和地理条件有关。地质过程是阶段性的,就好像天然地震一样,有稳定过程(能量聚集),有突变过程,整个地质历史时期也具有周期性。”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梁光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球变暖存在区域上的差异,高纬度地区的变暖要更强一些。过去几十年间,北极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变暖速度要比其他地区快。”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而达告诉记者,全球变暖的速度在最近十几年开始放缓,但北极变暖的速度依旧很快,尤其是夏季冰川融化比较厉害。   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 2011 年 9 月 9 日 ,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缩小为 453 万平方公里,接近观测史上最小值 425 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 700 万平方公里。   据美国宇航局与华盛顿大学专家观测,自 2004 年以来,北冰洋海冰每年变薄约 17.8 厘米 ,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则急剧减少 42% 。这使得冰和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研究人员警告说,北冰洋海冰将在 30 年内消失,而不是之前预测的 90 年。   “如果北极的冰全部融化,将使海平面升高 7 米 。”林而达说。   带来全球性挑战   北极变暖、冰川融化,对全球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   “冰川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整体上升,处于海平面附近的陆地将会被淹没,海岛也将不复存在。”梁光河表示。   “北极冰川融化的过程很复杂,大量淡水流入大洋里,改变了洋流,影响到环流,甚至是全球气候。”林而达告诉记者,事实上,近几十年各大洲和各海域都已显现出一些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低洼的三角州地区都会受到影响,近年来多地频繁遭遇台风、海啸等灾害,与此不无关联。”林而达认为。   当然,北极变暖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在生态、气候层面,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吴绍洪介绍说,北极冰盖融化后,附近航道将得以打通。而这可能会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资源环境利用格局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北极变暖加速,人类活动难辞其咎。 2014 年 11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综合报告》,确认世界各地都在发生气候变化,而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相比之前的评估报告,该报告更为肯定地指出一项事实,即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人为驱动因子已成为自 20 世纪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林而达认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确导致北极变暖,但事实上,人为的排放和自然的变化两个因素是叠加在一起的。“虽然自然气候变化难以预测,但人为排放可以控制。”   “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人为造成的气候变暖已经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控制人类行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人为因素导致的影响减到最小。”林而达说。   在自然气候变化因素中,海洋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速度仅为人类排放速度的一半,这就是著名的碳丢失问题。那个不为人知的、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的地方就是海洋。”梁光河说,因此当前也亟待加强海洋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当然,我们提倡的节能减排都是为了保护全球气候。北极变暖加速也在警示我们,必须把低碳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林而达表示。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119/c1007-26407885.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622 次阅读|7 个评论
喜马拉雅构造带或还有大地震:关注喜马拉雅山跷跷板运动
杨学祥 2015-5-28 04:26
喜马拉雅构造带或还有大地震:关注喜马拉雅山跷跷板运动 杨学祥 科技日报2015年5月28日讯 (记者张盖伦)“今后几年大地震活动形势仍然紧迫,需重点关注巴颜喀拉断块、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喜马拉雅构造带。”在5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举办的院士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邓起东对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分析后表示,不排除喜马拉雅造山带再度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我在2015年5月20日指出,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综合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冰川每年变薄大于42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以每年11厘米到22厘米的速度增长。按照冰川地壳均衡原理,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壳每年将均衡上升14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壳,将以每年4厘米到7厘米的速度下降。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破坏性地震。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2.5厘米。证实了这一理论变化趋势。 这一理论预测也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壳每年将均衡上升14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壳,将以每年4厘米到7厘米的速度下降。这是典型的西降东升的跷跷板运动。它预示: 地震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 西降是东升的预兆; 东升的规模比西降大两倍以上; 伴随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该地区的特大地震能量继续积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1426.html 相关报道 喜马拉雅构造带或还有大地震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5年05月28日 00:40 今后几年大地震活动形势仍然紧迫,需重点关注巴颜喀拉断块、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喜马拉雅构造带。 喜马拉雅构造带或还有大地震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盖伦)“今后几年大地震活动形势仍然紧迫,需重点关注巴颜喀拉断块、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喜马拉雅构造带。”在5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举办的院士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邓起东对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分析后表示,不排除喜马拉雅造山带再度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邓起东向与会者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表示,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南缘的喜马拉雅构造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边界,至今还处于强烈推挤过程中。尼泊尔,就正处于喜马拉雅构造带上。 算上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青藏高原内已经记录到多达19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而且这些地震无一例外都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断块区及其次级断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其中9次发生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上的8级地震中,有4次都在尼泊尔。 不仅如此,活跃的青藏高原从1900年以来曾经历3次地震活动丛集高潮。目前,青藏高原正处在1995年至今的第三次地震活动高潮期内,这被称作“昆仑—汶川”地震系列。研究表明,这一地震系列的活动尚未结束,这意味着在今后几年内,仍可能有7级甚至8级地震发生。 邓起东特别提出,根据以往地震历史记录,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在青藏高原每一地震活动丛集期都有8级大地震发生,这反映了它们之间紧密的动力学联系。近期尼泊尔发生的8.1级地震,是否就是本次地震活动丛集期的那个大地震呢?“这次尼泊尔地震的矩震级为7.8级,面波震级为8.1级,所以有人也在怀疑,这次地震丛和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上的最大地震可能还没有到来。”邓起东说。 邓起东认为,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依然在延续中,其主体活动区是巴颜喀拉断块和南北带中南段。他特别强调,要注意巴颜喀拉断块、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和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再次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这一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的强化研究和观测。 http://www.wokeji.com/jbsj/yb/201505/t20150528_1218985.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西兰的地震风险:被忽视的地震专家预言
杨学祥 2015-5-21 09:13
新西兰的地震风险:被忽视的地震专家预言 杨学祥,杨冬红 2015 年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这次地震曾被地震专家多次预言过。 新华社专电 尼泊尔 2015 年 4 月 25 日 遭遇强震,截至 26 日中午,超过 1900 人丧生。一些地震专家预料到尼泊尔会发生这样的灾难性强震,只是,他们无法预测灾难何时降临。 美联社报道,仅仅一周前,国际非政府组织“地震无国界”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 50 名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会,讨论如何让人口密度高、建筑缺乏抗震设计的加德满都更好地为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做好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468.html 中国日报网站 2001 年 08 月 24 日 消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美国《科学》周刊 8 月 24 日 警告说, 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 8 级,而附近 5000 万人的生命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威胁。 我们在 2011 年 9 月 22 日 指出,喜马拉雅山脉敲响警钟,特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见相关报道),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2012 年 12 月 18 日 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地震学家 16 日在报告中称,与 1255 年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并夺去国王阿巴亚 - 马拉王生命的那场大地震级别一样的地震,有可能会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脉。 2008 年 5 月 20 日 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发生后,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3872.html 事实上, 2010 年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发生 9 级地震, 2012 年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6 级地震, 2015 年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 8 级大震按路线图有序发生,由喜马拉雅山地区开始,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绕了一圈,又回到喜马拉雅山地区。 下一场地震又轮到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新西兰、日本、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和印尼。 由于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远远高于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变暖时期,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导致的地震将处于百年历史的最高水平,这是气候变暖对人类的最大威胁。 参考消息网 2015 年 5 月 20 日 报道,新西兰也许确有发生史上最强地震的可能性。首次发现的地质学证据显示,当地发生过一次巨大的跨越断层边界的大型逆冲区地震。这证实了新西兰发生里氏 8.9 级地震的最坏可能性。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 5 月 18 日 报道,此前的模型显示,这样一次地震仅在惠灵顿就可能导致逾 3000 人死亡,造成 130 亿澳元(约合 104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10 年,新西兰发生里氏 7.1 级地震,第二年又发生 6.3 级地震,造成 185 人死亡,仅克赖斯特彻奇一地的重建费用就达到 400 亿澳元。 关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陆海连接处的特大地震。 关注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056 被忽视的地震专家预言:这次是尼泊尔,下次是新西兰吗? 相关报道: 英刊:证据显示新西兰或发生史上最强 8.9 级地震 2015-05-20 11:46:53  来源 : 参考消息网 ( 北京 ) 参考消息网 5 月 20 日 报道 新西兰也许确有发生史上最强地震的可能性。首次发现的地质学证据显示,当地发生过一次巨大的跨越断层边界的大型逆冲区地震。这证实了新西兰发生里氏 8.9 级地震的最坏可能性。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 5 月 18 日 报道,此前的模型显示,这样一次地震仅在惠灵顿就可能导致逾 3000 人死亡,造成 130 亿澳元(约合 104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10 年,新西兰发生里氏 7.1 级地震,第二年又发生 6.3 级地震,造成 185 人死亡,仅克赖斯特彻奇一地的重建费用就达到 400 亿澳元。 在新西兰东海岸附近,太平洋板块在所谓的“希库朗伊边缘”与澳大利亚板块相撞并俯冲至澳大利亚板块之下。这个断层被分成三段,而最坏情况的模型显示这三段可能同时破裂,此前这被认为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 2004 年苏门答腊地震、 2010 年智利地震、 2011 年日本地震等世界上最强的一些地震都发生在这样的俯冲带。俯冲带地震震源深,威力大,可能波及很广的范围,但它们通常只发生在一段断层上。 直到不久前,地质学家甚至不确定地震能否跨越断层段落边界。但后来,这种情况出现在 2007 年所罗门群岛地震和 2011 年日本东北部地震中,而且地质学证据显示,这种情况过去也曾在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附近的卡斯凯迪亚出现过。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西兰的地震风险,新西兰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的凯特·克拉克和同事们对该国盐沼中的沉积物进行了勘查,并利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来确定沉积层的年代。这使他们发现了新西兰所处断层南段在过去 1000 年中曾发生两次破裂的首个直接证据。 那两次地震中较近的一次发生在大约 500 年前,似乎与此前所知的一次中段断层破裂的时间相吻合。这说明它们可能是同时发生的。碳定年法只能确定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隔时间小于 150 年,但这足以说明它们可能是有关联的。 netease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http://news.163.com/15/0520/12/AQ2CK5N700014AEE.html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已有 2213 次阅读 2012-12-18 11:03 | 个人分类 :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 论文交流 | 关键词 : 地震 喜马拉雅山 地壳均衡 冰盖融化 海平面上升 推荐到群组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12 月 18 日 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地震学家 16 日在报告中称,与 1255 年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并夺去国王阿巴亚 - 马拉王生命的那场大地震级别一样的地震,有可能会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次大陆每年以多达 50 毫米的速度靠近亚洲构造板块,尼泊尔、法国和新加坡专家绘制了那条断层线部分区域的河流沉积物地图。在碳定年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一个地方的泥土位移,与由 1255 年 7 月 7 日 级别相同的大地震引起的位移相符。超过 6 个世纪后,这里又发生一次地表断裂事件,这与 1934 年发生的里氏 8.2 级地震有关系 。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 Medieval Warm Period ,简称 MWP )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有关这两个暖期的状态、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是目前学术界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代暖期增温的幅度是否超过自然背景下的中世纪暖期,中世纪暖期的季节性特点与现在有什么差异,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敏感的古气候指标和准确的研究方法,一直是古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科组旺罗副研究员利用硅藻组合( diatom assemblages )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了东北龙岗火山区二龙湾玛珥湖记录的 1000 年来气候变化过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二龙湾玛珥湖硅藻记录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 20 世纪暖期在季节分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世纪暖期的夏季明显比 20 世纪的夏季长,而春季和秋季相对较短。换句话说,中世纪暖期的春季和秋季并不明显,与目前东北春夏秋分明的气候状态有着显著的差异。此外,该湖硅藻记录还揭示气候转暖过程中首先迅速延长的是春秋两季 。 2008 年 5 月 20 日 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发生后,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参考文献 1. 孝文。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2012 年 12 月 18 日 09:26 新浪科技 微博。 http://tech.sina.com.cn/d/2012-12-18/09267897903.shtml 2. Wang et al. A 1000-yr record of environmentalchange in NE China indicated by diatom assemblages from maar lake Erlongwan.Quaternary Research, 2012, 78: 24-34 3.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温度比现代高同时夏季明显更长 . 2012 年 06 月 27 日 18:17 来源:中国科学院。 http://news.hexun.com/2012-06-27/142913875.html 4. 杨学祥,杨冬红 .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 2008-6-1 10:00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3872.html 喜马拉雅山脉敲响警钟 特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8 级地震路线图 已有 1851 次阅读 2011-9-22 17:42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特大地震活跃期 路线图 推荐到群组 喜马拉雅山脉敲响警钟 特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1 年 08 月 24 日 15:49 中国日报网站 印度次大陆板块正向亚洲板块下方运动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美国《科学》周刊 8 月 24 日 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 8 级,而附近 5000 万人的生命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威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质学家罗杰·比尔汗和彼得·莫尔纳和印度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温诺德·古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跟踪、研究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运动。通过对地质学现象和历史记录的仔细研究,他们作出了这个惊人的论断。比尔汗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大量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场特大地震已经不远了,当地居民应严肃对待这个警讯,立即采取行动,防震抗震。”   ·灾难将突然而至   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曾经是两个完全分离的板块,但印度次大陆一直没有停止向亚洲大陆漂移。就在大约 4 千万年以前,这两个板块终于发生碰撞。从那时起,印度就在不停地“研磨”着它的亚洲邻居。尽管板块“研磨”现象十分缓慢,但力量却异常惊人,不仅造就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还时不时带来破坏性极强的地震。这就是印度次大陆乃至中国和中亚地区地震不断的根源所在。   印度次大陆就像一个天然的巨型推土机,对亚洲板块进行着不间断的“进攻”,它极其缓慢地向喜马拉雅山底部深入。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的地层探测结果显示,在过去的 10 年中,印度次大陆板块每年会以 3 毫米 ( 差不多指甲厚度 ) 的速度不断向亚洲大陆挤压。挤压所产生的压力被印度和中国西藏之间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吸收了。当压力积聚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这种力量需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释放,而地震就是板块“研磨”产生的压力大释放的一个表现。   如果查看历史纪录,你会发现地震的发生呈现不均匀分布状态,但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本应为地震多发区的地方在过去 300 年中竟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比尔汗认为,这个现象只能解释为风暴前的寂静,今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爆发的强烈地震则是风暴即将抵达的信号——喜马拉雅大祸临头了。但破坏之神会在何时降临,人们无法回答,只知道它会给我们一个突然袭击。   ·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地震是人类力量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特大地震,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包括中国西藏的人民将面临的危险可能是无法想像的。大约 5000 万人生活在地震辐射区,即使是轻微一些的地震也会对 1000 万人造成影响。   今年 1 月 26 日早晨 8 点 46 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发生里氏 7.9 级的强烈地震。据印度官方统计,这次 50 年来印度的最大地震共造成 2 万多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 45 亿美元。而喜马拉雅山脉大地震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就拿印度来讲,那里的人口非常稠密,他们如何度过此次劫难,真的很令人担忧。 目前人们能做的只有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将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降至最小。调整建筑结构,增加房屋的抗震性;普及抗震知识,让公众拥有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 ( 席雪莲 )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2008-6-1 10:00 | 个人分类 : 灾害预测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4 年到 2007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见表 1 )。 表 1 2001-2008 年 8 级以上地震数据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 Ms ) 震中位置 2001-11-14 17:26:00 36.2 ° 090.9 ° 8.1 新疆青海交界 2003-09-26 03:50:00 42.2 ° 144.1 ° 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4-12-26 08:58:00 3.9 ° 95.9 ° 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00:09:00 2.2 ° 97.0 ° 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06-14 06:44:00 -19.9 ° -69.2 ° 8.1 智利北部 2006-04-21 07:25:00 61.0 ° 167.2 ° 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19:14:00 46.6 ° 153.3 ° 8.0 千岛群岛 2007-09-12 19:10:00 -4.4 ° 101.5 ° 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0 -2.5 ° 100.9 ° 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14:28:00 31.0 ° 103.4 ° 8.0 四川汶川县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1 .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2 .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2,7(5): 22-29. 3 .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4 . 杨学祥 . 汶川地震中的地壳均衡运动 . 发表于 2008-6-1 7:41:17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致西藏两地南移约0.6米:关注喜马拉雅山跷跷板运动
杨学祥 2015-5-20 09:06
地震致西藏两地南移约0.6米:关注喜马拉雅山跷跷板运动 杨学祥 据新华社2015年5月20日电 一项最新观测研究发现,受尼泊尔强震影响,我国西藏日喀则市的吉隆镇、聂拉木县向南水平移动了60厘米左右。地震还造成聂拉木县垂直下降约10厘米。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综合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冰川每年变薄大于42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以每年11厘米到22厘米的速度增长。按照冰川地壳均衡原理,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壳每年将均衡上升14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壳,将以每年4厘米到7厘米的速度下降。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破坏性地震。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2.5厘米。证实了这一理论变化趋势。 这一理论预测也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壳每年将均衡上升14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壳,将以每年4厘米到7厘米的速度下降。这是典型的西降东升的跷跷板运动。它预示: 地震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 西降是东升的预兆; 东升的规模比西降大两倍以上; 伴随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该地区的特大地震能量继续积累。 相关报道: 地震致西藏两地南移约0.6米 近日将公布珠峰高度变化 2015-05-20 08:31:46 来源: 新华报业网(南京) 据新华社电 一项最新观测研究发现,受尼泊尔强震影响,我国西藏日喀则市的吉隆镇、聂拉木县向南水平移动了60厘米左右。地震还造成聂拉木县垂直下降约10厘米。 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成的联合野外观测小组于5月6日起开始对西藏震区的国家2000GPS网点开展了应急观测,在获取大量观测数据并分析后,得出了上述结论。 长期从事地壳变形监测与地震研究的王琪教授说,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珠穆朗玛峰高度下降了2.5厘米,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核准。目前,观测小组已经获取了珠峰区域的地壳变动资料,经过精准对比分析后,将于近日公布珠峰的高度变化。 (原标题:地震致西藏两地南移约0.6米 近日将公布珠峰高度变化) http://news.163.com/15/0520/08/AQ20GI2800014SEH.html 尼泊尔再发7.5级地震:关注喜马拉雅山跷跷板运动 已有 264 次阅读 2015-5-13 05:4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尼泊尔地震 潮汐组合 地壳均衡 冰川消长 推荐到群组 尼泊尔再发7.5级地震:关注喜马拉雅山跷跷板运动 杨学祥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如果按喜马拉雅山脉冰川以平均每年21厘米的速度变薄和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冰川却在以每年11厘米到22厘米的速度增长来计算,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冰川每年变薄大于42厘米,接近在印度西北部冰川每年变薄约66厘米的速度;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以每年11厘米到22厘米的速度增长。 综合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冰川每年变薄大于42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以每年11厘米到22厘米的速度增长。按照冰川地壳均衡原理,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壳每年将均衡上升14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壳,将以每年4厘米到7厘米的速度下降。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破坏性地震。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2.5厘米。证实了这一理论变化趋势。 这一理论预测也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壳每年将均衡上升14厘米;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壳,将以每年4厘米到7厘米的速度下降。这是典型的西降东升的跷跷板运动。它预示: 地震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 西降是东升的预兆; 东升的规模比西降大两倍以上; 伴随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该地区的特大地震能量继续积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94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975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尼泊尔地震能量或未完全释放:关注喜马拉雅山跷跷板运动
杨学祥 2015-5-12 10:28
尼泊尔地震能量或未完全释放:关注喜马拉雅山跷跷板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尼泊尔地震的实际错动偏低,能量完全释放可能还有个过程。” 5 月 7 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葛林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尼泊尔地震的断层错动和余震情况,他担心未来可能还会发生更多余震。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告诉记者,一个大地震会造成周围地区应力场发生变化,对周围有些地区来说,这种变化可能减少了地震危险性;但对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增加了地震危险性。 “这对我国青藏高原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西藏南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在增大。应该密切关注拉萨、日喀则区域被诱发地震的可能性。”石耀霖说。   同时,此次强震的余震数量也没达到科学家的预期。 对于这种观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表示认同。“余震的多少和大小取决于尼泊尔主震滑动面上破裂和滑动的状态。如果滑动量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则在主震滑动量较小的部位会发生较大的余震。”徐锡伟说。 http://www.cas.cn/zkyzs/2015/05/01/cmsm/201505/t20150511_4353194.shtml 我们在 5 月 9 日 指出,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这一理论模式并未在 2015 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得到体现。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1 英寸约合 2.5 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 Sentinel-1A 卫星 4 月 29 日 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4 月 15 日 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 1999 年到 2008 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 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 1999 年到 2008 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 Karakoram )冰川却在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 2 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 / 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 8.1 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2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一项研究表明,在 2003 年至 2008 年之间,喜马拉雅山脉冰川以平均每年 21 厘米 的速度变薄,显然低于全球平均冰川和冰帽的流失速度。 平均冰层变化有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它掩盖了喜马拉雅山脉某些部分的大冰川流失,这种消融正被其他较小的变化甚至增加所抵消。例如,在印度西北部,冰川每年变薄约 66 厘米 ,而在喀喇昆仑山脉,整个的变化却很小。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24/c1007-18821522.html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如果按喜马拉雅山脉冰川以平均每年 21 厘米 的速度变薄和 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 Karakoram )冰川却在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来计算, 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冰川每年变薄大于 42 厘米 ,接近在印度西北部冰川每年变薄约 66 厘米 的速度;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 。 综合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冰川每年变薄大于 42 厘米 ;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 。按照冰川地壳均衡原理,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壳每年将均衡上升 14 厘米 ;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壳,将 以每年 4 厘米 到 7 厘米 的速度下降 。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破坏性地震。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2.5 厘米。证实了这一理论变化趋势。 这一理论预测也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壳每年将均衡上升 14 厘米 ;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壳,将 以每年 4 厘米 到 7 厘米 的速度下降 。这是典型的西降东升的跷跷板运动。 它预示: 地震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 西降是东升的预兆; 东升的规模比西降大两倍以上; 伴随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该地区的特大地震能量继续积累。 相关报道: 【中国科学报】尼泊尔地震能量或未完全释放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倪思洁 发布时间: 2015-05-11   “尼泊尔地震的实际错动偏低,能量完全释放可能还有个过程。” 5 月 7 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葛林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尼泊尔地震的断层错动和余震情况,他担心未来可能还会发生更多余震。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尼泊尔博克拉市,震源深度 15 公里 。   “地震孕育过程就好比把弹簧压紧,将两端用绳子连起来。地震发生就好比用剪刀将绳子剪断,如果弹簧回弹时被其他物体阻挡,能量就只能部分释放。震区错动就好比弹簧回弹,位移越大,能量释放就越彻底,否则就得靠余震继续释放。”葛林林说。   不过,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按震级模拟的估计,尼泊尔地震的断层错动应该为 3 米 ,而葛林林等研究人员发现,断层错动仅为 1.37 米 。   这一数据是葛林林通过分析日本 ALOS-2 和欧空局 Sentinel 1A 卫星实测数据,并比较了由 ALOS-2 卫星在 2 月 21 日 和 5 月 2 日 飞过尼泊尔的地球表面图像后得出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告诉记者,一个大地震会造成周围地区应力场发生变化,对周围有些地区来说,这种变化可能减少了地震危险性;但对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增加了地震危险性。   “这与区域相对于大地震的距离和位置,以及该区域内活动断层的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有关。”石耀霖表示,从目前的三维球形模型的并行计算来看,尼泊尔地震断层活动,造成藏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南北走向的正断层更加容易发震。   “这对我国青藏高原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西藏南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在增大。应该密切关注拉萨、日喀则区域被诱发地震的可能性。”石耀霖说。   同时,此次强震的余震数量也没达到科学家的预期。   葛林林通过将尼泊尔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测震数据比较后发现,“两次地震同属主震—余震型,余震数量不应该有太大差别。但汶川地震余震有 700 多次,而尼泊尔地震余震才 100 多次。这也表明地震能量尚未完全释放出来。”葛林林说。   葛林林表示,如果沿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界有更多余震的话,该地区会更安全。   对于这种观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表示认同。“余震的多少和大小取决于尼泊尔主震滑动面上破裂和滑动的状态。如果滑动量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则在主震滑动量较小的部位会发生较大的余震。”徐锡伟说。   不过,对于未来余震的强度,科学家表示无法预测。“什么时候发生,很难说。只能确定余震发生的地点,预测时间和震级仍是难题。”徐锡伟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5-11 第 1 版 要闻 ) http://www.cas.cn/zkyzs/2015/05/01/cmsm/201505/t20150511_4353194.shtml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杨学祥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这一理论模式并未在 2015 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得到体现。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1 英寸约合 2.5 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 Sentinel-1A 卫星 4 月 29 日 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4 月 15 日 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 1999 年到 2008 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 1999 年到 2008 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 Karakoram )冰川却在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 2 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 / 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 8.1 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2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南亚是地震高发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面对贫穷、城市过度拥挤和贪污腐败问题,任何一场大地震都将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地震专家希望,尼泊尔大地震给南亚各国敲响警钟,因为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低劣建筑和灾害应变能力不足,可在未来的大地震中造成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但专家认为,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至今没有从地震灾害中得到教训。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07/13688932_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825.html 三研究三结果 喜马拉雅冰川萎缩速度难评估 赵路 2012 年 08 月 24 日 08:47 手机看新闻   现在已经证明很难确定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的萎缩到底有多快。   图片来源: EtienneBerthier   本报讯(记者赵路)卫星是绘制发生在难以到达地区的复杂变化的强有力工具,但前提是研究人员要能够正确阐释其测量结果的含义。 2010 年的一项研究在分析了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 GRACE )卫星所获取的测量结果后,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冰川大约正以每年 500 亿吨的速度消融。然而这一结果被两年后由另一研究团队利用相同数据集进行的一项分析所否定——该研究显示,冰川的流失速度仅为前者的 1/10 。   如今,利用名为 ICESat 的另一颗卫星对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进行的第三项研究指出,从 2003 年至 2008 年,这些冰川平均以每年 120 亿吨的速度消融。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 8 月 23 日 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在随后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加拿大安大略省彼得伯勒市特伦特大学的遥感专家 Graham Cogley 表示,新的评估结果对高山冰川的卫星与实地测量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这无异于“引狼入室”。尽管 ICESat 的结果显示流逝的冰量是 GRACE 数据二次评估结果的两倍,但这一数字依然仅仅是基于野外调查的区域损失评估结果的 1/3 。 ICESat 由美国宇航局( NASA )于 2003 年发射升空,旨在利用一部激光高度计测量极地冰原的表面海拔高度,从而达到追踪其变化的目的。主持最新一项研究的挪威奥斯陆大学的遥感专家 Andreas K? 覿 ? 覿 b 表示:“它是专为极地区域平整的地形所设计,不能轻易用于绘制恶劣的地形,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为了绕开这一问题,研究小组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一个为生成高分辨率地球数字地形数据库而进行的国际研究合作项目——提供的海拔测量结果,系统地纠正了 ICESat 数据。 K? 覿 ? 覿 b 和同事还检验了邻近地形的海拔——它们应该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从而确保 ICESat 在冰川表面探测到的任何海拔变化都是真实的。   在这些更正和检查都到位后,研究人员利用 ICESat 数据,以 70 米 的分辨率对该区域进行了绘图。这项研究表明,在 2003 年至 2008 年之间,喜马拉雅山脉冰川以平均每年 21 厘米 的速度变薄,显然低于全球平均冰川和冰帽的流失速度。   但是 K? 覿 ? 覿 b 警告说,平均冰层变化有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它掩盖了喜马拉雅山脉某些部分的大冰川流失,这种消融正被其他较小的变化甚至增加所抵消。例如,在印度西北部,冰川每年变薄约 66 厘米 ,而在喀喇昆仑山脉,整个的变化却很小。 K? 覿 ? 覿 b 表示,这种区域差异“关系到数以百万的生活在由冰川供给的河流盆地的人们”。 Cogley 指出:“这项研究是与单独实地测量相一致的首个针对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的地区性完整测量结果。”但 Cogley 表示,它与其他的卫星研究和区域尺度的实地评估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他说,我们需要对不同的卫星方法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的命运“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K? 覿 ? 覿 b 强调,与 GRACE 的观测类似,这项研究并没有指明气候趋势或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的命运,这需要采集几十年的数据。他说:“我们仅仅是给出了使用 ICESat 的一条新途径,而其结果则能够作为底线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使用。”   对于美国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冰川学家 Lonnie Thompson 来说,现在需要迫切了解的是这些卫星研究为什么会彼此不同,并且与一些野外测量结果不同,它们错误的来源是什么,如何能够更好地加以校正。 Thompson 说:“这是跟踪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约 4.6 万条冰川变化的唯一途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赵竹青、马丽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24/c1007-1882152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冰川增加与地壳均衡:尼泊尔大地震使珠峰“矮”了2.5厘米
杨学祥 2015-5-9 14:18
冰川增加与地壳均衡:尼泊尔大地震使珠峰“矮”了 2.5 厘米 杨学祥,杨冬红 一、 尼泊尔大地震打破板块碰撞的旧模式 尼泊尔、新加坡和法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绘制了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断层线部分区域的河流沉积物地图,这两大板块每年以多达 50 毫米 的速度靠近。该团队借助碳测年法发现一个地方出现了与由 1255 年 7 月 7 日 级别相同的大地震引起的位移相似的泥土位移。据了解,该地在 600 多年后还发生了一次地表断裂事件,而且这与 1934 年发生的里氏 8.2 级地震有关系。由于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地表断裂是由这些板块碰撞造成的,因此这一发现至关重要。 科学家估计断层的某些地方可能潜伏着大型地质活动。地表断裂的迹象可能暗示着板块之间积聚的压力在堆积数百年后突然释放出来。该研究报告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将成真。 http://it.sohu.com/20121218/n360793281.shtml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这一理论模式并未在尼泊尔大地震中得到体现。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1 英寸约合 2.5 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 Sentinel-1A 卫星 4 月 29 日 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图 1 印度大陆向北推移的速度和强度无法解释尼泊尔大地震造成的珠峰“矮”了 2.5 厘米 二、 冰川地壳均衡是一种合理解释 远古地质运动中,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了世界屋脊,而这种碰撞至今没有停止。有数据表明,每年两个板块的挤压速度大约在 30 毫米 — 45 毫米 左右。 喜马拉雅山大地震与全球变暖有关,历史上的大地震都发生在全球变暖的中后期,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印度洋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印度大陆向北推移的速度和强度。 尼泊尔大地震两周前,科学家提醒该区域可能有强震;研究者称地震级别没预料的大。 2008 年以来,多国科学家预测喜马拉雅山可能发生大地震。 2015 年 4 月 7 日 -9 日,尼泊尔地理学会在加德满都举行第七届尼泊尔地理学大会。会上,一份最新的研究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做了陈述:在尼泊尔全境中,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地区是该国发生地震风险最高的地方。这份研究目前已提交给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在审核之中。“如果要发生地震,就会是在这个地方。”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就在预料的地方。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 2010 年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发生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2014 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暖年,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表明一个新的循环正在开始。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276.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4 月 15 日 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 1999 年到 2008 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 1999 年到 2008 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 Karakoram )冰川却在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 2 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研究人员称,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不像以往估计的那样大。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 / 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 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三、 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8.1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美洲西部的地震风险:加拿大冰川本世纪或消失七成
热度 1 杨学祥 2015-4-30 12:38
关注美洲西部的地震风险:加拿大冰川本世纪或消失七成 杨学祥 参考消息网2015年4月16日报道 外媒称,最新研究发现,加拿大西部的大部分冰川将在本世纪内融化,这将给当地淡水生态系统和水力发电等造成巨大压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6日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发表报告,在长达10年的研究中,他们持续观测加拿大西部地区的冰川变化,并结合大量相关参数,如地球重力场分布、降水量变化等,最终模拟并预测出未来这一地区的冰川消融过程。   该报告预测,到2100年,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70%的冰川将消失,位于内陆落基山脉的冰川将消融90%,邻近的艾伯塔省境内也将有大量冰川消融。 http://tech.sina.com.cn/d/n/2015-04-17/doc-ichmifpy8527276.shtml 喜马拉雅山大地震与全球变暖有关,历史上的大地震都发生在全球变暖的中后期,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印度洋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印度大陆向北推移的速度和强度。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2010年发生智利8.8级地震,2011年发生日本9级地震,2012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1000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20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1000年左右,而是公元1200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1255年7月7日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20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8.2级地震恰好是20世纪30-40年代的温暖期。经过60-70年代低温后,80年代又迅速变暖。2014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暖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表明一个新的循环正在开始。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8.5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747.html 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想象!当人类正不断往大气中注入二氧化碳时,地球这个行星本身可能正进入一次剧烈无比的冰川期中。科学家最新数据模型认为,几千年后,整个北半球都将被冰层覆盖,如同现在的南北极一样———前提是新的冰川期没有和“大气变暖”发生冲突。我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过去80万年的排放总量都多。这可能会永久推迟任何剧烈的冰川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正把自己往另一极端推,那就是500万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热室地球”。   100-200米厚的海水层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变化中不断地从两极冰盖和赤道海水中转换迁移,将引起地壳的巨大形变,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引发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就像轮船装载和卸载会引起吃水线变化一样)。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了130米,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至少会继续上升60米。这意味着,大洋地壳因负载增加,要均衡下降20米,两极地壳因冰盖消失而卸载,要依据原冰盖的厚度,上升其1/3的数量(岩石和海水密度比为3:1)。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最末一次冰川后期,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冰盖厚度为2000米,冰盖融化后,已上升了500米,还将继续上升200米。科学家称其为冰期地壳均衡理论的大自然实验室。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到2100年,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70%的冰川将消失,位于内陆落基山脉的冰川将消融90%,邻近的艾伯塔省境内也将有大量冰川消融。由此导致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将使美洲西部强震频繁发生。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不仅仅是淹没沿海地区,大陆冰川融化导致的地震增强值得关注。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尼泊尔大地震与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
热度 1 杨学祥 2015-4-30 05:28
尼泊尔大地震与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 杨学祥,杨冬红 远古地质运动中,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了世界屋脊,而这种碰撞至今没有停止。有数据表明,每年两个板块的挤压速度大约在30毫米—45毫米左右。 喜马拉雅山大地震与全球变暖有关,历史上的大地震都发生在全球变暖的中后期,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印度洋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印度大陆向北推移的速度和强度。 尼泊尔大地震两周前,科学家提醒该区域可能有强震;研究者称地震级别没预料的大。 2008年以来,多国科学家预测喜马拉雅山可能发生大地震。2015年4月7日-9日,尼泊尔地理学会在加德满都举行第七届尼泊尔地理学大会。会上,一份最新的研究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做了陈述:在尼泊尔全境中,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地区是该国发生地震风险最高的地方。这份研究目前已提交给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在审核之中。“如果要发生地震,就会是在这个地方。”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就在预料的地方。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2010年发生智利8.8级地震,2011年发生日本9级地震,2012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1000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20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1000年左右,而是公元1200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1255年7月7日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20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8.2级地震恰好是20世纪30-40年代的温暖期。经过60-70年代低温后,80年代又迅速变暖。2014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暖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表明一个新的循环正在开始。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8.5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747.html 图1 印度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图2 海平面升降导致的地壳水平运动 相关报道: 一次“并不意外”的地震, 我们依然无法预测 2015年04月30日01:29 来源: 科技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原标题:一次“并不意外”的地震, 我们依然无法预测   4月26日,在尼泊尔帕坦,杜巴广场一片狼藉。当地时间25日12时许,尼泊尔中部地区突发7.9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8.1级)强烈地震,截至目前已经造成尼境内4352人死亡,受伤人数近8000人。新华社发(塔帕摄)   远古地质运动中,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了世界屋脊,而这种碰撞至今没有停止。有数据表明,每年两个板块的挤压速度大约在30毫米—45毫米左右。   “处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尼泊尔发生这样一场大地震并不意外”。   28日,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刘静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仍然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测地震什么时候发生”。   事实上,已有多项科学研究表明,位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的尼泊尔已积累了大量能量,“根据历史数据,科学家推算这里将发生大地震,而且预测的最大地震级别甚至比8.1级还要高。”刘静说,“从这一地区累积的‘能量’来计算,该地区‘缺少’一次高震级的地震来释放已累积的‘能量’。”   令地质学家担忧的“能量”最终爆发——4月25日14时11分,在北纬28.2度,东经84.7度的尼泊尔旅游胜地博克拉发生里氏8.1级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28日20时,地震已经导致尼泊尔境内至少4352人死亡,受伤人数近8000人;许多古建筑被震得粉碎,城市因此满目疮痍。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尼泊尔,也包括我国西藏和印度北部,此次地震成为喜马拉雅山脉数十年间遭受的最大自然灾害。   为什么这是一场“并不意外”的地震?面对可能发生的此类灾害,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两大板块之间的“恩怨”    逆断层“超期服役”   远古地质运动中,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了世界屋脊,而这种碰撞至今没有停止。   “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曾经是两个完全分离的板块,在碰到一起之前,已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刘静告诉记者,“随着板块的漂移,6千万年前这两个板块碰撞在一起。在这之前两个板块间的大洋消失在俯冲带上。”   有数据表明,每年两个板块的挤压速度大约在30毫米—45毫米左右。“印度板块不断向亚欧板块挤压,在尼泊尔附近产生了一个绵延数千公里的巨大逆断层带。”   对尼泊尔所面临的地震威胁,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地震研究者嵇少丞也一直忧心重重。2010年,他在美国探索发现频道的一档科普片《大陆苦旅:地质与生命的内在联系》中担任解说嘉宾时称,“尼泊尔将有发生巨大地震的危险性,因为那里的逆断层已经超期服役很久了”。    汶川、庐山地震都与板块挤压有关   对于此次地震的性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计算得出的震源机制,表现为低角度逆冲断层(冲断层一般总是将老地层推覆到较年轻的地层之上,造成地层在垂向上的重复叠置)推覆方向由北到南,当地东西向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一下子长高了几米, 引发一系列地表破裂过程及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雪崩。   资料显示,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交界处,即喜马拉雅山南麓,发育着三条主要的断裂,分别是从南向北依次是主中央断裂(MCT,Main Central Thrust)、主边界断裂(MBT,Main Boundary Thrust)和主前断裂(MFT,Main Frontal Thrust)。   据嵇少丞介绍:“尼泊尔东部1934年1月15日发生过大地震,造成10600人死亡,这次地震断裂发生在上次的西边,估计是主边界断裂带上。”   事实上,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不断的挤压,其作用不仅表现在中尼交界地带,“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以及云南持续的地震,都和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的挤压有关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事实上,在近15年的时间,尼泊尔不断被世界各地的地质学者警告。   美国《科学》周刊在2001年8月24日曾刊文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8级。   在尼泊尔地震发生后,美国媒体的分析文章指出,尼泊尔和周边地区一直是地震雪崩多发地区,每75年即可能有大震。   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所产生的压力会不断集聚。“当板块断裂带无法承受压力时,便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释放,而地震便是这种压力释放的最主要表象。”刘静说,“这里曾发生过数次大地震,像此次这样的地震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地震后的思考    断裂带地震规律我们需要了解更多   “从浅表来看,这一次的地震是个大地震,但大地震的破裂区往下延伸的地方却是稳滑的,也是地应力的加载部位。”刘静说。   在构造地质学中,稳滑是指沿剪切面不间断地相对缓慢地稳定滑动,在位移滑动过程中差应力保持不变,应变能得以连续释放而不积累。   在破裂区与稳滑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到底有多深,在地表上对应的是哪一个位置,是不是和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相对应?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刘静说,”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断裂带地震规律的了解。   “另外,我们还会根据此次大地震产生的位移,来比对它是否与我们震前已积累的数据相符合,观察其横向的不均匀性能不能看出来。”刘静说,“一些地震,断裂可能没有在地表产生,却在地底下产生了,未来,我们还要去了解这样的地震在造山和地形成长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此次地震之后科学家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不能不说的地震预测    数据匮乏难住了地震预测   此前,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罗杰·宾汉(Roger Bilham)和加州理工学院的飞利浦·阿沃克(Philippe Avouac)两位地震学家早就警告过尼泊尔地下的板块张力正在累积。而就在本次地震发生的一周前,加德满都就曾召开过一次地质灾害的研讨会,这是一个由非政府组织的研讨会,目的正是为了提高当地的防震减灾意识。然而,尽管地质学家已多次预言了大地震的到来,这里仍然遭受了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   “我们只能根据历史的趋势来判断地震的可能性,但是地震具体什么时间会发生,发生的震级是多大,就目前的认知水平,这些都无法预知。”刘静说。   据她介绍,事实上我国同样存在一些处于断裂带的地区,尽管科学家可以预言一些地区是否会发生地震,甚至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判断地震大致的等级,但地震是在3、5年内爆发,还是3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爆发,“目前还是一项科学难题”。   之所以是世界难题,刘静表示是因为缺少相关的科学数据。“因为在地底下发生的变化,通过地表观测很难了解深部的过程。就像我们去预报天气,那就必须有云图、风向等数据,但是地震的震源有可能在底下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数据很难获得,因此不容易预测。”    地震高发区的建筑要更“坚强”   “人们只好去‘赌’地震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刘静说。对此,国际地质灾难协会的总裁兼创始人布莱恩·塔克(Brian Tucker)同样这样认为。上世纪90年代,布莱恩所在的组织曾预测,倘若尼泊尔1934年的地震再次发生,就会造成4万人死亡。“这是因为人口在向这座城市迁移,高大而脆弱的建筑物将会坍塌。”   “人们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让灾难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刘静说,“从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受限,如今,如果有条件,人们已经开始在地震高发地带建造抗震水平较高的建筑,或者通过抗震设计加固已有的建筑,用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 (来源: 科技日报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430/c1057-2692793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尼泊尔大地震预警: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热度 2 杨学祥 2015-4-28 09:13
尼泊尔大地震预警: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尼泊尔大地震两周前,科学家提醒该区域可能有强震;研究者称地震级别没预料的大。 2008 年以来,多国科学家预测喜马拉雅山可能发生大地震。 2015 年 4 月 7 日 -9 日,尼泊尔地理学会在加德满都举行第七届尼泊尔地理学大会。会上,一份最新的研究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做了陈述:在尼泊尔全境中,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地区是该国发生地震风险最高的地方。这份研究目前已提交给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在审核之中。“如果要发生地震,就会是在这个地方。”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就在预料的地方。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 2010 年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发生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2014 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暖年,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表明一个新的循环正在开始。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相关报道: 地震区域两周前被预料会地震 教授:预料不等于预测 2015 年 04 月 27 日 02:24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预料中的强震? 地震两周前,科学家提醒该区域可能有强震;研究者称地震级别没预料的大。 4 月 7 日 -9 日,尼泊尔地理学会在加德满都举行第七届尼泊尔地理学大会。会上,一份最新的研究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做了陈述:在尼泊尔全境中,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地区是该国发生地震风险最高的地方。这份研究目前已提交给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在审核之中。“如果要发生地震,就会是在这个地方。”昨日,该研究参与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保罗·塔珀尼尔对新京报记者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就在预料的地方。 地震区域被预测“最可能出大震” 在该研究之前,塔珀尼尔和他的同行,包括尼泊尔矿产与地理部国家地震中心、法国原子能署的科学家们,曾多次发表研究论文,评估喜马拉雅地震带再次发生大震的可能性。 其他也有多份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的论文强调了该区域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今年 4 月,有印度学者刊文认为,喜马拉雅前缘逆向断裂附近可能会发生大地震,今年 2 月,《自然》杂志也撰文称,一场强震可能在喜马拉雅地区随时发生。 尼泊尔地震,是科学家们预料之中的吗? 与塔珀尼尔一同参与了新研究的法国原子能署的劳伦特·波林格认为:“是的”。 根据塔珀尼尔和波林格等人最新的研究,他们预料中的强震会出现在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地区。 “这里是尼泊尔最危险的地方,因为过去 600 多年没有发生大地震,在尼泊尔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这里是最可能出现大震的。”塔珀尼尔说,此次地震就发生在当时预测的地区,只不过,破裂带在加德满都往西 150 公里 之外终止了,而他们预料中的地震破裂可能还会更往西一点。 除此之外,研究者预料中的地震还可能更大一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现在不知道地下的能量是否大部分被释放出来。”塔珀尼尔说,如果没有的话,或许在加德满都以西还会再发生一次大震。 每次强震距上一次约六七百年 波林格说,印度板块每年都要在青藏板块底下以较快速度挤压,而这两个构造板块边界上的断裂带在数个世纪以来被“锁定”了,一直到大的地震爆发,才能被“纠正”。 而此次发生地震的地区,上一次发生强震,是在 13 或 14 世纪。波林格说,也就是说,在过去的 600 多年中,这块地方看起来很“平静”。 “平静并不意味着安全,特别是在一个已知的活动断裂带上时。”塔珀尼尔也将过去的 600 多年评价为没有发生什么大震的“平静期”。 他说,根据计算,尼泊尔地区发生强震的周期是六七百年左右。 1934 年加德满都以东地震,距离此前强震,以及此次强震,距离上一次强震都有六七百年间隔。 当地 600 年无大震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塔珀尼尔说,这需要对尼泊尔当地做大量的研究。首先需要查阅历史文献,在尼泊尔,大约从 800 年前开始有了记载,“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记录就多得多,有 3000 年的记载。”他说,历史数据并不完全准确,比如此前地震可能有村庄被摧毁,但并没有被记载。 此外还需要做实地的地质分析,看哪儿曾发生过地震。“这次发生地震的地方,有 600 年没有移动了。”他解释,断裂带是一直在移动中的,如果其移动受阻一段时间后,当能量超过岩石阻力时,就会爆发地震。 预料≠预测 “这完全不是预测。我们没法预测地震。”塔珀尼尔说,预测地震意味着科学家知道将在哪一天或哪一年会发生大震,而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判断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地震,是评估一个地方的地震危险性。 他说,在汶川地震后,西藏一年中发生了 7 次地震,很让科学家困惑。“这些大震之间,肯定有个什么机制连着,是需要地震学家去了解的,某一天我们会知道,但还不是现在。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地震仪纪录只有百年历史,相对构造数百万年活动历史来说实在是太短了,我们必须保持谨慎。” 在他看来,这次地震并不比他们“意料”的来得早,因为他们“意料中的地震”是在数十年的范畴中,尼泊尔这块地方会很危险,此次发生地震的时间也属于其预期的大体范围中,“但具体哪天发生我们没法知道。” 地震损失为何这么严重? 尼泊尔 25 日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一些地质学家认为,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破坏力大,事发人口密集区,对当地抗震性不强的建筑构成严重冲击,导致人员死伤严重。 据介绍,地震震级相差一级,所代表的地震强度差别巨大。比如,里氏 6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里氏 5 级地震的 30 倍。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 全球多家权威机构测定的结果显示,这次尼泊尔地震震级介乎 7.8 级和 8.1 级之间,震源深度介乎 11 公里 和 20 公里 之间,属于浅源强震,地面震感非常强烈。 这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震中靠近尼泊尔人口最稠密的首都加德满都,而当地房屋抗震性普遍较差,难以抵御如此级别的强震。 加德满都人口超过 260 万,占全国人口约十分之一。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先前有关评估认定,加德满都及周边地区所住的房屋为不经加固的砖土结构,在地震产生的晃动中非常容易倒塌。 美联社报道,仅仅一周前,国际非政府组织“地震无国界”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 50 名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会,讨论如何让人口密度高、建筑缺乏抗震设计的加德满都更好地为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做好准备。 综合新华社电 未来是否还有较强余震? 26 日 15 时 9 分,尼泊尔再次发生 7.1 级地震。昨日,在尼泊尔 8.1 级地震附近地区已发生 2 次 7 级地震。 未来是否还会发生较强余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表示,两次 7 级强余震的发生是正常情况。一个 8 级左右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几个月都有可能。尼泊尔包括我国西藏受灾地区的群众未来一段时间仍需防范较强余震发生。 据新华社电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 / 新京报记者金煜 http://news.ifeng.com/a/20150427/43638060_0.shtml?_t=t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已有 2128 次阅读 2012-12-18 11:03 | 个人分类 :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 论文交流 | 关键词 : 地震 喜马拉雅山 地壳均衡 冰盖融化 海平面上升 推荐到群组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12 月 18 日 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地震学家 16 日在报告中称,与 1255 年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并夺去国王阿巴亚 - 马拉王生命的那场大地震级别一样的地震,有可能会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次大陆每年以多达 50 毫米 的速度靠近亚洲构造板块,尼泊尔、法国和新加坡专家绘制了那条断层线部分区域的河流沉积物地图。在碳定年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一个地方的泥土位移,与由 1255 年 7 月 7 日 级别相同的大地震引起的位移相符。超过 6 个世纪后,这里又发生一次地表断裂事件,这与 1934 年发生的里氏 8.2 级地震有关系 。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 Medieval Warm Period ,简称 MWP )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有关这两个暖期的状态、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是目前学术界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代暖期增温的幅度是否超过自然背景下的中世纪暖期,中世纪暖期的季节性特点与现在有什么差异,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敏感的古气候指标和准确的研究方法,一直是古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科组旺罗副研究员利用硅藻组合( diatom assemblages )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了东北龙岗火山区二龙湾玛珥湖记录的 1000 年来气候变化过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二龙湾玛珥湖硅藻记录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 20 世纪暖期在季节分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世纪暖期的夏季明显比 20 世纪的夏季长,而春季和秋季相对较短。换句话说,中世纪暖期的春季和秋季并不明显,与目前东北春夏秋分明的气候状态有着显著的差异。此外,该湖硅藻记录还揭示气候转暖过程中首先迅速延长的是春秋两季 。 2008 年 5 月 20 日 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发生后,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参考文献 1. 孝文。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2012 年 12 月 18 日 09:26 新浪科技 微博。 http://tech.sina.com.cn/d/2012-12-18/09267897903.shtml 2. Wang et al. A 1000-yr record ofenvironmental change in NE China indicated by diatom assemblages from maar lake Erlongwan.Quaternary Research, 2012, 78: 24-34 3.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温度比现代高同时夏季明显更长 . 2012 年 06 月 27 日 18:17 来源:中国科学院。 http://news.hexun.com/2012-06-27/142913875.html 4. 杨学祥,杨冬红 .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 2008-6-1 10:00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3872.html 尼泊尔地震值得关注: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已有 1628 次阅读 2014-12-19 04:54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特大地震活跃期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壳均衡 推荐到群组 尼泊尔地震值得关注: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杨学祥 中新社加德满都 2014 年 12 月 18 日 电 ( 记者符永康 ) 据尼泊尔国家地震中心数据,当地时间 18 日夜间 21 时 17 分,该国东北部发生里氏 5.9 级地震,震中位于苏卢克胡木布 (Solukhumbu) 县,临近尼泊尔与中国边境。 2001 年 08 月 24 日 15:49 中国日报网站以《印度次大陆板块正向亚洲板块下方运动》为题,对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提出警告。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美国《科学》周刊 8 月 24 日 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 8 级,而附近 5000 万人的生命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威胁。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北京 2014 年 12 月 13 日 电 ( 记者吴晶晶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3 日在京发布《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 18% 左右。 http://news.sina.com.cn/c/2014-12-13/192731282019.shtml 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有很好的相关性,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从大间冰期到大冰期, 100-200 米 的海水层的海水变为两极的 2000 米 巨厚冰盖,破坏了原有的地壳重力均衡,海水和地壳的密度比大约为 1 : 3 ,所以,赤道海洋地壳要上升 33-66 米 ,两极冰盖要下降 66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重力均衡,陆海地壳的相对升降导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从大冰期到大间冰期情况正好相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形成 2000 米 的冰盖,在 1 万年前的间冰期冰盖融化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衡上升了 500 米 ,还将上升 20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均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471.html 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均衡沉降,引发环太平洋地震带频发的地震活动。深海巨震的降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自然的冷暖自调节作用,其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变化造成的冰水转换 。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会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从而使地球降温 20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3712.html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 2010 年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发生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如果查看历史纪录,你会发现地震的发生呈现不均匀分布状态,但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本应为地震多发区的地方在过去 300 年中竟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比尔汗认为,这个现象只能解释为风暴前的寂静,今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爆发的强烈地震则是风暴即将抵达的信号——喜马拉雅大祸临头了。但破坏之神会在何时降临,人们无法回答,只知道它会给我们一个突然袭击。 地震是人类力量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特大地震,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包括中国西藏的人民将面临的危险可能是无法想像的。大约 5000 万人生活在地震辐射区,即使是轻微一些的地震也会对 1000 万人造成影响。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5000 米 高的青藏高原和 8000 米 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被巨厚的冰雪覆盖,冰雪融化将导致地壳因载荷减少而均衡上升,这将有利于印度次大陆的巨型推土机对亚洲板块进行的“进攻”,增强它向喜马拉雅山底部深入,加快特大地震的形成进程。 2001 年 1 月 26 日 早晨 8 点 46 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发生里氏 7.9 级的强烈地震。据印度官方统计,这次 50 年来印度的最大地震共造成 2 万多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 45 亿美元。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造成 87149 人死亡(其中 69,226 人找见尸体, 17,923 人失踪,即尸体尚埋在废墟、塌方或泥石流之中), 374,643 人受伤, 4,500 多万人失去家园,导致上万亿元的财产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822273.html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 中国中强地震伴随气温上升迅速增加,敲响了世界特大灾害的警钟: 2004-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我们在 2008 年就提出了这一警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0917.html 2014 年 12 月 18 日 发生的尼泊尔里氏 5.9 级地震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林一杕。中国历史上地震记载。来源:羊城晚报 2013-04-24 14:25:26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3/0424/14/21252451.shtml 2. 马德。气候颠覆历史:罗贯中定律与竺可桢曲线。 2010-3-28 12:04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071-306828.html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2178.html 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成真 已有 1436 次阅读 2012-12-19 02:36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地震 喜马拉雅山 冰盖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壳均衡 推荐到群组 点评: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成真 2012 年 12 月 18 日 14:32 来源:搜狐科学 2012 年 11 月 21 日 公布的这张照片显示,喜马拉雅山有可能会发生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在 1255 年突发的导致该地区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的那场大地震同等级别的地震。 喜马拉雅山附近每隔几百年就会发生一次 8-9 级的大地震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震学家近日通过对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断层进行研究后称,喜马拉雅山有可能会发生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在 1255 年突发的导致该地区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的那场大地震同等级别的地震。此项研究的研究报告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尼泊尔、新加坡和法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绘制了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断层线部分区域的河流沉积物地图,这两大板块每年以多达 50 毫米 的速度靠近。该团队借助碳测年法发现一个地方出现了与由 1255 年 7 月 7 日 级别相同的大地震引起的位移相似的泥土位移。据了解,该地在 600 多年后还发生了一次地表断裂事件,而且这与 1934 年发生的里氏 8.2 级地震有关系。由于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地表断裂是由这些板块碰撞造成的,因此这一发现至关重要。 科学家估计断层的某些地方可能潜伏着大型地质活动。地表断裂的迹象可能暗示着板块之间积聚的压力在堆积数百年后突然释放出来。该研究报告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将成真。(尚力) http://it.sohu.com/20121218/n360793281.shtml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2012-12-18 11:03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4387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4111.html 喜马拉雅山脉敲响警钟 特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8 级地震路线图 已有 1680 次阅读 2011-9-22 17:42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特大地震活跃期 路线图 推荐到群组 喜马拉雅山脉敲响警钟 特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1 年 08 月 24 日 15:49 中国日报网站 印度次大陆板块正向亚洲板块下方运 动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美国《科学》周刊 8 月 24 日 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 8 级,而附近 5000 万人的生命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威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质学家罗杰·比尔汗和彼得·莫尔纳和印度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温诺德·古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跟踪、研究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运动。通过对地质学现象和历史记录的仔细研究,他们作出了这个惊人的论断。比尔汗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大量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场特大地震已经不远了,当地居民应严肃对待这个警讯,立即采取行动,防震抗震。” ·灾难将突然而至   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曾经是两个完全分离的板块,但印度次大陆一直没有停止向亚洲大陆漂移。就在大约 4 千万年以前,这两个板块终于发生碰撞。从那时起,印度就在不停地“研磨”着它的亚洲邻居。尽管板块“研磨”现象十分缓慢,但力量却异常惊人,不仅造就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还时不时带来破坏性极强的地震。这就是印度次大陆乃至中国和中亚地区地震不断的根源所在。   印度次大陆就像一个天然的巨型推土机,对亚洲板块进行着不间断的“进攻”,它极其缓慢地向喜马拉雅山底部深入。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的地层探测结果显示,在过去的 10 年中,印度次大陆板块每年会以 3 毫米 ( 差不多指甲厚度 ) 的速度不断向亚洲大陆挤压。挤压所产生的压力被印度和中国西藏之间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吸收了。当压力积聚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这种力量需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释放,而地震就是板块“研磨”产生的压力大释放的一个表现。   如果查看历史纪录,你会发现地震的发生呈现不均匀分布状态,但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本应为地震多发区的地方在过去 300 年中竟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比尔汗认为,这个现象只能解释为风暴前的寂静,今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爆发的强烈地震则是风暴即将抵达的信号——喜马拉雅大祸临头了。但破坏之神会在何时降临,人们无法回答,只知道它会给我们一个突然袭击。 ·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地震是人类力量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特大地震,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包括中国西藏的人民将面临的危险可能是无法想像的。大约 5000 万人生活在地震辐射区,即使是轻微一些的地震也会对 1000 万人造成影响。   今年 1 月 26 日早晨 8 点 46 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发生里氏 7.9 级的强烈地震。据印度官方统计,这次 50 年来印度的最大地震共造成 2 万多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 45 亿美元。而喜马拉雅山脉大地震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就拿印度来讲,那里的人口非常稠密,他们如何度过此次劫难,真的很令人担忧。 目前人们能做的只有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将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降至最小。调整建筑结构,增加房屋的抗震性;普及抗震知识,让公众拥有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 ( 席雪莲 )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2008-6-1 10:00 | 个人分类 : 灾害预测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4 年到 2007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见表 1 )。 表 1 2001-2008 年 8 级以上地震数据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 Ms ) 震中位置 2001-11-14 17:26:00 36.2 ° 090.9 ° 8.1 新疆青海交界 2003-09-26 03:50:00 42.2 ° 144.1 ° 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4-12-26 08:58:00 3.9 ° 95.9 ° 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00:09:00 2.2 ° 97.0 ° 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06-14 06:44:00 -19.9 ° -69.2 ° 8.1 智利北部 2006-04-21 07:25:00 61.0 ° 167.2 ° 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19:14:00 46.6 ° 153.3 ° 8.0 千岛群岛 2007-09-12 19:10:00 -4.4 ° 101.5 ° 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0 -2.5 ° 100.9 ° 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14:28:00 31.0 ° 103.4 ° 8.0 四川汶川县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1 .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2 .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2,7(5): 22-29. 3 .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4 . 杨学祥 . 汶川地震中的地壳均衡运动 . 发表于 2008-6-1 7:41:17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75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