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飓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飓风袭击后纽约至丹伯里公路段全程录像片段(一)
黄安年 2011-9-1 18:45
飓风袭击后纽约至丹伯里公路段全程录像片段(一)
飓风袭击后纽约至丹伯里公路段全程录像片段 ( 一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1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笔者 2008 年 5 月 18 日离开康州丹伯里,经由丹伯里至 JFK , NYC 公路段 , 乘坐 CA982 航班回北京。 2011 年 8 月 29 日 , 又乘坐 DEL 9860 航班由西雅图飞抵 JFK ,经由 JFK 纽约至丹伯里公路段,回到了 DANBURY , CT 。路程和三年多前基本相同。为了了解这段 90 英里路程,在三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多少改变 , 尤其是遭遇艾琳飓风袭击后的 29 日中午刚刚恢复地铁等主要交通线路后的实际情况 , 笔者在 29 日 12 : 30-13 : 55 分出租汽车行驶该公路段期间,在驾驶员副座上对行驶路段全程录像。昨晚回放这段录像并下载部分片段 , 以飨读者。 在我看来,所经路段与三年前并无明显变化 , 个别路段拓宽和重铺路面了 , 沿路几乎看不到新的建筑群 , 完全是一种维系旧有线路的状态,从公路建设和沿线建筑上看不出新的增长点。白石桥 (Whitestone Bridge) 的过境费变成了 6.5 美元( 08 年时 5 美元)。原来以为出 JFK 到白石桥段会堵车 , 结果一路畅通无阻, 90 英里里程只用了 85 分钟时间 , 可以看出主干道已经恢复正常运行。据最新信息在康州 DANBURY 至 STAMFORD 路段上 , 仍然有部分交通指挥灯不 WORK ,导致交通堵塞,而 DANBURY 附加近某些路段需要抢修 , 学校为此推迟到 9 月 6 日开学上课。 照片片段截自笔者的即时录像 , 分 ( 一 )25 张 , (二) 26 张 , (三) 12 张 , (四) 26 张 , (五) 31 张。 需要说明的是 , 从原始资料保存看 , 录像从一个公路路况片断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纽约灾后情景,多数读者对此不一定有多大兴趣,无需观看。可以得出的一个初步印象是政府的预留反映和媒体的放大报道是必要的和可以理解的 , 但是实际状况不能依据政府发言人和媒体口径来评估,一切需要事实为依据。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飓风影响康州丹伯里地区一些小学不能如期开学
黄安年 2011-8-31 19:44
因飓风影响康州丹伯里地区一些小学不能如期开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8 月 31 日(美东时间)发布 8 月 29 日 2 : 00PM ,我们回到 Danbury , CT 家中,很快从美国邻居 John 那里获悉这次飓风袭击对 Danbury 有不小影响。我们的社区侥幸地没有停电 , 而附近其他社区甚至距离 100 米的社区全部停电。他还告诉我们,他的两个孩子上学的学校要推迟一个星期才开学。 当时我们两个外孙所在的小学尚未通知要推迟开学,只是孩子的体检由于受到停电影响不能如常进行 , 昨天上午接通知从下午起即可体检,于是约定 2 : 30PM 去体检,途中发现某些路段因飓风影响 , 需修路而堵车严重,有些人不得已在家工作而不去单位上班。但此前去超市购物道路通畅,未见异常。 5 : 30PM 孩子在去钢琴老师家的路上遭遇因修路堵车情况。在此期间,接外孙所在学校紧急通知 , 因道路不畅,学校开学推迟到 9 月 6 日 ( 原定 9 月 1 日 ) ,这样孩子需要在家中再过近一周的暑假生活。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讯:ALASKA游27日圆满结束,因飓风滞留西雅图
黄安年 2011-8-28 22:39
快讯 :ALASKA 游 27 日圆满结束,因飓风滞留西雅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文 /2011 年 8 月 28 日 ( 美西时间 ) 我们全家六口三代人的 Norwegian Star SEATTLE, WASHINGTON 往返 ALASKA 七日游( 8 月 20-27 日)已经顺利完成。但因东海岸遭飓风袭击 , 飞机自 27 日 12AM 起全部停飞 , 我们原定 27 日 1:55PM 起飞的 DEL 182 航班被取消 , 我们不得不滞留西雅图 , 按照最早的可能起飞时间 , 我们一行三人 29 日 1:00PM 9860 航班飞纽约 ,9:AM( 时间 ) 抵达 JFK,NY 。如果飓风袭击未过可能再被取消 , 而另三人最早则在 9 月 2 日飞离西雅图回纽约 , 目前我们住西雅图旅馆 , 等待最新飓风走向信息。 在 Norwegian Star 七日游期间,一切按照计划中的时间表进行 : 8/20/2011 SEATTLE, WASHINGTON DEPART 4:00PM 8/21/2011 CRUISE INSIDE PASSAGE CRUISE 8/22/2011 KETCHIKAN, ALASKA ARRIVE-DOCK 7:00 AM 8/22/2011 KETCHIKAN, ALASKA DEPART 3:00 PM 8/23/2011 JUNEAU, ALASKA ARRIVE-DOCK 7:00 AM 8/23/2011 JUNEAU, ALASKA DEPART 1:30 PM 8/24/2011 SKAGWAY, ALASKA ARRIVE-DOCK 7:00 AM 8/24/2011 SKAGWAY, ALASKA DEPART 5:00 PM 8/25/2011 PRINCE RUPERT, BC, CANADA, CANADA ARRIVE-DOCK 4:00 PM 8/25/2011 PRINCE RUPERT, BC, CANADA, CANADA DEPART 10:00 PM 8/26/2011 AT SEA CRUISE 8/27/2011 SEATTLE, WASHINGTON ARRIVE-DOCK 8:00 AM ALASKA 七日游对于有中国护照的我们需要同时具备美国签证和加拿大签证,否则不能登上游轮,更说不上PRINCE RUPERT, BC, CANADA了。 在游轮航行途中和加拿大管辖区不能上网,在停泊在美国港口时可以上网费用昂贵,加上时间关系,一直没有上网,发布博文。 阿拉斯加行是美好和难忘的,也是亲身体验了144年前被认为不该购买的阿拉斯加,现在则是美国极其宝贵的财富,笔者回到Danbury, CT后详细报道。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飓风来时~~
热度 2 nyouyou 2011-8-28 16:15
Hurricane Irene本来跟我没关系,但是习惯性地浏览了一下普林的主页,被吸引。连续关注了几天,看飓风来之前,学校是怎样备战。 不知道梅超风来时,相关的部门是否给民众发布过如此详细的紧急应对信息? 事后普林的老友来访,问了一下当时的情况,被告知没有大问题--仅仅是Carnegie Lake一下子波涛汹涌,还把Alexander Road上的桥给没过了一段,除此之外,无异常。 从某些人看来,也许普林斯顿大学为了这么一场虚惊封校好几天,实在是大惊小怪。但这正是天灾不会演变成人祸的原因。灾难发生之后的应急远远不如预防灾难更重要。 http://www.princeton.edu/main/news/archive/S31/45/16Q56/#comp00004e58f153000000016573bf 3:48 A.M. AUG. 28 UPDATE - University closed for non-essential staff during Hurricane Irene Posted August 28, 2011; 03:48 a.m. share a2a_linkname="Princeton News: 3:48 A.M. AUG. 28 UPDATE - University closed for non-essential staff during Hurricane Irene";a2a_linkurl="http://www.princeton.edu/main/news/archive/S31/45/16Q56/index.xml?section=";a2a_color_main="ffcc9a";a2a_color_border="dd6611";a2a_color_link_text="333333";a2a_color_link_text_hover="333333"; | e-mail | print by Staff Continued updates for campus hurricane-safety response to be posted on home page. The next update will be posted around 8 a.m. This update to previous announcements about Princeton's campus safety during Hurricane Irene contains new information related to a tornado warning that has since expired, closed or flooded roads and restored power . Because of severe weather expected from Hurricane Irene, Princeton University will be closed except for critical and essential staff beginning at midnight Sunday morning, Aug. 28, and lasting through at least 2 p.m. Sunday. Further updates will be provided after campus conditions are assessed in the wake of the storm. Many campus facilities have been closed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individuals on campus, and 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critical functions on campus have been strongly encouraged to delay their travel. An ALL CLEAR has been issued for a tornado warning that was in effect until 3:15 a.m. Normal activities can resume. The University announced shortly before 3 a.m. Sunday that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had reported a tornado warning in effect for the Princeton area. A tornado warning means that a tornado has been sighted on the ground and you should take immediate action to take cover. Information about tornadoes or other severe weather is available through the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Princeton remains under a tropical storm warning. Mercer County also is under a tornado watch until 5 a.m. Sunday, which means that weather 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rnadoes. Members of the campus community should continue to monitor weather for further developments and be prepared to take cover quickly should a tornado develop. The latest forecast now predicts the peak period of the storm is expected to occur between now and 5 p.m. Sunday. Forecasts predict heavy wind, rain of five to 10 inches or more in Mercer County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and significant flooding, which will likely make many roads impassable. On the south end of campus, Washington Road is closed between Faculty Road and Ivy Lane due to a fallen tree. Faculty Road is closed between Washington Road and Elm Drive because of a fallen utility pole, which may cause a power outage in the area. North of the campus, power has been restored at Stanworth Apartments. In the event of an outage, residents are advised to remain indoors until conditions improve. Route 206 is closed north and south of Princeton's campus. The bridge over the DR Canal on Alexander Road has been flooded. The home page, www.princeton.edu ,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primary source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during the storm, and campus opening and closing information also will be available on the University's weather emergency hotline, (609) 258-SNOW. In the unlikely event that extreme or extended power outages don't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University to update the home page, the University will seek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via Princeton's Facebook page and Twitter feed . Closures and cancellations Members of campus should be advised of the following campus closures and rescheduling: All special events scheduled through Sunday, Aug. 28 are canceled, including exhibitions, concerts, lectures, seminars, pre-orientation events, athletic events, and all other activities. Members of the campus community and patrons should check the University home page for updates. Early arrival for leaders for the Outdoor Action and Community Action pre-orientation programs who were originally scheduled to arrive on campus on Aug. 27-29 has been canceled, and these students should plan to arrive on Tuesday, Aug. 30. Early arrival for International Pre-Orientation Volunteers who were originally scheduled to arrive on campus on Aug. 27-28 has been canceled, and these students should plan to arrive on Monday, Aug. 29. Coaches of Princeton's sports teams have canceled all practices scheduled for Sunday, Aug. 28. All chapel and other religious services for Sunday, Aug. 28, have been canceled by the Office of Religious Life. All campus libraries will be closed on Sunday, Aug. 28. Students who arrive on campus this weekend will not have access to their assigned rooms until after Hurricane Irene has passed through the region. Critical and essential employees will continue to receive guidance from their supervisors about reporting to work. The Office of Human Resources defines critical and essential staff as "Critical/essential services employees (who) hold positions that are necessary to keeping the basic services of the University operating and support the safety, health and welfare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Examples include snow removal, dining services, security and power plant, or the academic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such as library, research laboratories and computer services." While move-in for most undergraduates does not take place until September -- on Sept. 3 for incoming freshmen participating in the Outdoor Action and Community Action pre-orientation programs, and Sept. 10 for other students -- arrangements for continued meal and other limited services are being made for the estimated 5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campus for sports teams, campus research, and other functions. Most of the University's estimated 2,500 graduate students also are on campus, and these students should note that available non-emergency services will be extremely limited during the storm. Because of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expected from Hurricane Irene, students having meals in Whitman College are advised to use caution while walking around campus. If conditions are severe, dining hours will be extended. The normal dining hours for Whitman College for all students and for emergency personnel this weekend and next week are as follows: 7 to 10 a.m. for breakfast, 11 a.m. to 2 p.m. for lunch and 4:30 p.m. to 7:30 p.m. for dinner. Students may dine using Paw Points or Student Charge. Throughout the storm, students are advised to exercise good judgment,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behavior, and, to the extent possible, remain inside during the worst parts of the storm and keep windows closed at all times. There will be extremely limited resources on campus and in the commun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Emergency, critical and essential staff working on campus during the storm will be housed in Spelman Hall Buildings 7 and 8, beginning 9 p.m. Saturday through 5 p.m. Sunday. A Building Services employee will be available to distribute keys to authorized employees from Spelman 81, near the front door to Spelman 8. Bed linens and basic toiletries are being provided. In preparation for the impending storm, all departments were asked to park all University vehicles/carts in the West and/or North Garage. Vehicles should be parked on the higher levels, avoiding the rooftop to better protect the vehicles, and vehicles should be returned to their normal parking loc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Monday morning, Aug. 29. Hurricane preparations urged Because of concerns over losses in power, the University turned off power to all elevators beginning at 9 p.m. Saturday, Aug. 27. The University continues to be engaged in extensive contingency planning, including moving generators into position to ensure continuation of some limited power in some of the University's apartment-style housing that is away from the central campus. To preserve power for critical systems, many technology services may not be available, including research computing. The University is strongly urging community members to make individual emergency preparations. To prepare for a hurrican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the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recommend these general guidelines: Fill vehicle gas tanks. If possible, park vehicles away from trees. For homes that have window air conditioning units, remove them from windows. Close storm windows. Stock emergency supplies that can last three to five days, including several clean containers of water, about five gallons for each person; non-perishable food; a first aid kit and manual; and a battery-powered radio, flashlights and extra batteries. Adjust refrigerators and freezers to their highest settings and keep the doors closed. Clear gutters and downspouts. Fill bathtubs and sinks with water for flushing toilets or cleaning. Stay away from windows. In addition, all campus community members are asked to reduce electrical demand to a minimum to reduce load on the University's cogeneration plant; avoid wooded areas; and avoid construction sites, detention basins or other flooded areas. Faculty, students and staff who have unsecured bikes on campus also should make efforts to lock their bikes in a bike rack, and if possible in an area with a shelter or overhang. Guidance for residents of University housing and rental housing The University shut-down of elevators ,that began at 9 p.m. Saturday, Aug. 27, helps avoid failure of the elevators while they are occupied. This affects much of the apartment-style housing. In the event of a loss of power, residents of apartment-style housing should follow this guidance: Use caution within your residence and on the stairs, as lighting will be minimal. Do not open your refrigerator or freezer; this will keep items cold and frozen. Do not use candles or any other open flame as a light or heat source. Carefully unplug carbon monoxide detectors in your residence and remove the battery if they start beeping (remove the panel located on the back of the unit to access the battery). For residents of Butler Tract, Hibben-Magie, Lawrence, Stanworth and other off-campus University housing, if power fails and then is restored, please allow about two hours for the hot water, cooling and any elevators to be operational. These systems take some time to restart. PROX cards needed for entry do not always work during power failures. In the event this occurs, members of the campus community should call Public Safety. All residents of University rental housing should check to ensure that their personal property insurance coverage is up to date. Because August has been a wet month, ground saturation suggests that people with basements may experience an ingress of water or flooding. It is advisable that items not be stored in basement areas, and that residents remove and store or secure all portable equipment, lawn furniture and other items that could be damaged in severe weather. Resid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personal property.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may report any flooding, clogged exterior drains or other hazardous conditions to the Facilities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at (609) 258-8000. The University maintains a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website , which can be accessed through the "Emergency Info" link on the home page. In addition to the latest updates, this site includes emergency guidelines for the campus community and various campus emergency quick links.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Human Resources also maintains a weather emergency reference page for employees.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urricane Irene,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provides weather updates for the central New Jersey region on its website, as well as a link to th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website.
7715 次阅读|1 个评论
龙卷风袭击美国致116人死: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热度 1 杨学祥 2011-5-26 04:09
近期研究揭示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太阳黑子极值年、厄尔尼诺、低温冷害、沙尘暴、潮汐南北震荡异常与流行性感冒世界大流行相互对应的关系及其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太平洋十年际气候变化受PDO(太平洋十年涛动的英文缩写,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支配。PDO的特点在于海水表面温度,海平面气压及风场的变化。PDO可分为暖位相和冷位相。每个PDO的位相一般持续20-30年。据最新气象卫星云图预测,从2000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3次,在1889-1924年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年2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发生0次(0次),在2004-2011年已发生5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这一预测符合最强和较强潮汐四年变化规律。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历史记录表明,20世纪初期和60-70年代的低温期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30-40年代和80年代迅速变暖与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1957、1969、1972和1976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解释了这个现象: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大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强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度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按此学说,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 2005年以来,我国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从1995 年起,每年大西洋主要飓风的数量平均为3.8个, 明显高于60年来的平均数量 2.3 个。科学家分析发现,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 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研究者说,美国因此将面临新一阶段飓风高活动期的威胁。 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 1995-202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作者总结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现在,至少在20世纪50-70年代,作者发现了禽流感爆发与沙尘暴高峰的一一对应关系。1900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初发生了中国南方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09年爆发了流感世界大流行。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暴发在2013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10年7月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2011年1-3月10日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必须严密监测2011-2012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低温冻害、拉尼娜、厄尔尼诺、沙尘暴、世界流感大流行按固定顺序持续发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更大灾害的准备。 2000-2030年,特别是2004-2018年,是极端灾害频发年。极端灾害不可避免,我们可以根据其发生规律,事前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2030-2060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是极端事件的间歇期,与1977-1999年相类似。而2000-2030年与1947-1976年灾害频发时期相类似,三年自然灾害和唐山地震记忆犹新,教训沉痛。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 ( 3 ): 1-8. 3.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1 ( 4 ): 5-12. 4.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 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6. Keeling 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7. 杨冬红 ,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8.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 2009 ,( 11 ): 4-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84588 龙卷风袭击美国致116人死 灾民:一切都被撕裂 来源: 南方日报 2011年05月25日10:38   今年袭美龙卷风已逾千场,共454人罹难,小城乔普林一场风灾失去116名市民 5月23日,美国密苏里州乔普林市部分地区在龙卷风过后一片狼藉。新华社发   美国中部密苏里州小城乔普林当地时间22日傍晚遭龙卷风袭击,至少116人死亡,上千人受伤。   气象部门官员说,这可能成为自1953年以来美国致死人数最多的一场风灾。   美国今年已经发生超过1000次龙卷风,比过去年平均数多一倍;今年产生的致命龙卷风约50次,而一般年平均数为20次。    狂风吹袭如战场   美国中部时间22日18时(北京时间23日7时)左右,小城乔普林响起25声警报,通知居民立即撤离。大约20分钟后,龙卷风从西侧袭入。   当时,罗德·佩斯站在家门后,看到屋外向东北方向飘动的旗帜突然停下,继而向西狂舞。玻璃门装有45公斤重的磁铁锁,依然被狂风吸开。佩斯一度被风吸出屋外。他抓紧门把手,随后如同玩偶一般被风推回屋内。   当时,79岁的唐纳德·卡普斯和妻子海伦蜷缩在家中一层门廊,头顶枕头。房屋坍塌,夫妻侥幸逃生。退伍老兵唐纳德说,眼前场景如战场一般。   布伦娜·布尔津斯基和男朋友选择在二层公寓的洗衣房中避难。“身边一切东西都被撕裂,”布伦娜说,“太可怕了,我们觉得自己要死了,我不知道我们如何活了下来。”   美国风暴预测中心研究人员格雷格·卡宾说,这场龙卷风时速达217公里至266公里。    汽车变成“易拉罐”   狂风刮过,在乔普林留下一道长近10公里、宽逾一公里的“伤痕”。扭曲的汽车如同易拉罐,繁茂的树林变成遍地残枝。   圣约翰地区医疗中心遭受重创,陷入瘫痪。这座9层建筑数百扇窗户破碎,X光机等医疗器械被风卷至100公里外的格林县。   乔普林消防部门主管米奇·兰德尔斯说,至少四分之一城区受灾,大约2000户住宅损坏,他自己的家也遭摧毁。   在这座人口大约5万人的小城,至少116人丧生,1000多人受伤。随着搜救工作继续,死亡人数可能进一步上升。伤者之众,难以精确统计。   23日清晨,大约1500名志愿者来到乔普林密苏里南部州立学院协助救灾。这座学院的橄榄球场用作临时停尸场所。   当地一处娱乐场馆成为临时急诊室,救灾人员在那里救治重伤员。在另外一处由商店改建的病房,厚木板成为病床。病房外,救护车与消防车待命,几乎每两分钟出动一次。   州长杰伊·尼克松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命令海岸警卫队参与救灾。   正前往爱尔兰访问的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空军1号”上发表声明说:“我们称赞那些在艰难时刻帮助朋友、邻居,参与救灾的英雄行为。”他向尼克松保证,联邦政府将为密苏里州提供一切所需帮助。    50次致命龙卷风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资料和22日龙卷风过后的死亡人数显示,全美地区这一季发生50次致命龙卷风,造成至少454人死亡,是1953年以来龙卷风夺走最多人命的一季。   今年其它较致命的龙卷风发生于4月26日到27日,给密西西比州和亚拉巴马州许多地区带来灾情,逾340人死亡。龙卷风造成亚拉巴马州哈克博格和菲尔·坎贝尔地区78人死亡。另一个龙卷风造成阿州塔斯卡路沙和伯明翰61人死亡。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管理局负责追踪龙卷风及死亡人数的信息。该局表示,前述今年的三个龙卷风,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前10大致命龙卷风。   据新华社 中新社    相关百年最强拉尼娜即将结束   据新华社电 世界气象组织23日发表公报说,去年底到今年初在世界一些地区引发干旱或洪涝灾害的拉尼娜事件即将结束。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今年中期不太可能再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但对下半年情况的展望还不明确。   拉尼娜现象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则表示这部分海水异常变暖。拉尼娜现象通常跟随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两者都会导致气候异常。   本次拉尼娜事件始于2010年7月中,2011年1月达到顶点。从海水温度变化来看,这次拉尼娜事件强度中等;但从海平面气压、风力、云量变化等大气条件看,这是过去一个世纪最强的拉尼娜现象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说,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消失之后,本次拉尼娜事件对大气的影响仍可能在某些地区持续几个月之久,气象预报应该考虑到这种残余效应。 (责任编辑:UN966) http://news.sohu.com/20110525/n308466861.shtml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5-14 07:22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杨学祥 北京德润林5月1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目前太平洋海面下的状况显示水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海面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在冬末或春季形成。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显示,截止到5月10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0,相比之下,截止到4月26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6 。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 。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 。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 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日期:2010-05-13 13:46 作者: 来源:李磊工作室。 http://www.agri.gov.cn/gjdt/t20100513_1485018.htm 2. 杨学祥,杨冬红。厄尔尼诺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发表于 2010-4-7 4:13:12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9597 3.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迅速下降 。发表于 2010-5-12 13:10: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250 4.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继续降低。发表于 2010-5-8 4:18:4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303 5. 杨学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下降。发表于 2010-5-5 9:28:5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960 6. 杨学祥。 厄尔尼诺进展。发表于 2010-4-23 4:20: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5135 7. 杨学祥。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 发表于 2010-5-14 4:38:2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83 8.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10.杨冬红, 杨学祥.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1.杨冬红,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4):5-12. 12.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2010-01-12 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13.杨学祥,杨冬红. 2007年下半年地震趋强拉尼娜可能出现(修改稿). 2007-7-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envir.online.sh.cn/forum/2007/200711652.htm 14.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9-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71.htm 15.气象局研究员称严寒天气难改气候变暖趋势。2010年01月26日03:34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6/033419544905.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2409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409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年来最强飓风横扫澳大利亚东北部:证实强潮汐增大威力
热度 2 杨学祥 2011-2-3 07:34
百年来最强飓风横扫澳大利亚东北部:证实强潮汐增大威力 字号: 大 中 小 百年来最强飓风横扫澳大利亚东北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3日05:18 人民网   人民网2月3日电 代号“雅斯”的特大飓风3日凌晨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登陆,造成大量房屋被毁、树木被连根拔起,近十万家庭电力供应中断。气象学家表示,这场堪称澳大利亚近百年来遭遇的最强飓风,威力超过2005年肆虐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   据悉,“雅斯”飓风宽达500多公里,最大风速每小时280公里。其登陆地点位于著名的大堡礁附近,“上岸”后的飓风威力不减,继续深入内陆,给当地来了1000多毫米的特大降雨。当地气象台警告说,本次飓风可能造成昆士兰州众多地区再度被严重的洪水淹没。   当地政府估计,“雅斯”飓风导致昆士兰州1万多所民居不同程度损坏,众多农作物绝收,上万人被迫转移到政府提供的避难所居住。飓风所到之处,往往会带来长达四五个小时的狂风和暴雨。飓风登陆前,很多居民抢购了发电机、瓶装水和大量食品作为应急措施。   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大片地区最近不断遭遇洪水袭击,造成至少35人遇难,大约3万所民居受损,交通中断,煤矿生产瘫痪,不少地区积水仍未退去。昆士兰州经济总量占澳大利亚五分之一左右,是蔗糖和炼焦煤主产地。 昆士兰州州长宣布,当地中部、北部和西部进入紧急状态,授权警方强行疏散危险地区居民。数以千计游客和居民则抓紧时间撤离澳东北部沿海城市。当地旅游业者无奈地表示,现在人们一提到昆士兰州,眼前就会出现这是个“一半是洪水,一半是飓风”的灾区。   此前,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发出预警,提请在昆士兰州的中国公民注意飓风“雅斯”,注意人身安全,做好生活用品储备,有条件者尽快撤离受影响地区。中国驻澳外交机构特别要求中国公民近日勿前往昆士兰州旅行。   澳大利亚北部热带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当地每年都要遭受大约6次飓风袭击。1974年,当地重镇达尔文市曾遭飓风“特雷西”重创,造成71人丧生。此后,澳大利亚政府对建筑物的防风抗灾能力提出了更要的要求。(高轶军)   避险中心内的灾民 http://news.sina.com.cn/w/2011-02-03/051821913822.shtml 我国驻澳使馆发出飓风预警:强潮汐组合增大飓风强度 2011-2-2 06:43   1日晚,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最新预报,飓风“雅思”于当晚7时由3级升为4级,并将于2日深夜在昆士兰州的凯恩斯和因尼斯费尔登陆。   潮汐组合A:2011年2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 飓风在强潮汐时期登陆,强度增大明显,将造成不可抗拒的灾害。 我国驻澳使馆发出飓风预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2日02:50 人民网   “雅思”飓风逼迫澳大利亚   人民网堪培拉2月1日电 (记者 李景卫)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1日发出预警,提请在昆士兰州的中国公民注意飓风“雅思”。   1日晚,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最新预报,飓风“雅思”于当晚7时由3级升为4级,并将于2日深夜在昆士兰州的凯恩斯和因尼斯费尔登陆。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根据“雅思”的发展情况,及时发布预警,提请在昆士兰州的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当地政府有关飓风的警报,注意人身安全,做好生活用品储备,有条件者尽快撤离受影响地区。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还提请中国公民近日勿前往昆士兰州旅行等。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02/025021911174.shtml 2011年2月潮汐组合:严寒持续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2月是第二个强潮汐月,冬季寒流偏强持续,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2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444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72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国驻澳使馆发出飓风预警:强潮汐组合增大飓风强度
热度 1 杨学祥 2011-2-2 06:43
  1日晚,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最新预报,飓风“雅思”于当晚7时由3级升为4级,并将于2日深夜在昆士兰州的凯恩斯和因尼斯费尔登陆。   潮汐组合A:2011年2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 飓风在强潮汐时期登陆,强度增大明显,将造成不可抗拒的灾害。 我国驻澳使馆发出飓风预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2日02:50 人民网   “雅思”飓风逼迫澳大利亚   人民网堪培拉2月1日电 (记者 李景卫)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1日发出预警,提请在昆士兰州的中国公民注意飓风“雅思”。   1日晚,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最新预报,飓风“雅思”于当晚7时由3级升为4级,并将于2日深夜在昆士兰州的凯恩斯和因尼斯费尔登陆。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根据“雅思”的发展情况,及时发布预警,提请在昆士兰州的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当地政府有关飓风的警报,注意人身安全,做好生活用品储备,有条件者尽快撤离受影响地区。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还提请中国公民近日勿前往昆士兰州旅行等。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02/025021911174.shtml 2011年2月潮汐组合:严寒持续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2月是第二个强潮汐月,冬季寒流偏强持续,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2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0年2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4度,2月7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2月1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3日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北纬24.0778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潮汐组合D:2月19日为月亮近地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7度,18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2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9865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444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卡尔”登陆尤卡坦半岛 双飓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
杨学祥 2010-9-16 12:27
卡尔登陆尤卡坦半岛 双飓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10:11 中国天气网      大西洋上三旋共舞,从左至右依次为卡尔、伊戈尔和朱莉亚。   据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消息,当地时间9月15日上午,卡尔以强热带风暴的强度登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登陆之后,卡尔进入坎佩切湾,预计在周五加强成为一级飓风。预报模式显示卡尔将在周五(17日)夜间到达墨西哥大陆。另外,飓风伊戈尔和朱莉亚继续在大西洋远洋移动。   美国东部时间15日20时(北京时间16日8时),卡尔位于坎佩切市东南80公里处,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最大风力65公里/时。      卡尔9月15日卫星云图。(来源:NASA)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表示,预计卡尔将给尤卡坦半岛、伯利兹以及危地马拉北部带来75毫米至125毫米的降水,局地降雨量可达200毫米。   大西洋上其余两个飓风伊戈尔和朱莉亚仍在远洋洋面上移动。伊戈尔仍维持四级飓风的强度,最大风力215公里/时(59.8米/秒),以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周三,朱莉亚减弱为三级飓风,中心最大风力205公里/每小时(57米/秒),以每小时28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未来对陆地无影响。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0/0916/59512.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卫星绘出飓风季海面温度图
maokebiao 2010-7-11 16:14
作者:唐宁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6-7 这是美国宇航局卫星绘出的今年飓风季海温图。海水温度足够形成飓风的区域以黄色和红色显示。水温过低、无法形成飓风的区域以蓝色显示。 北京时间6月7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官方网站报道,大西洋飓风季开始于6月1日,将持续6个月。5月27日,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测说今年的飓风季活跃甚至极度活跃,将会有14到23场暴风雨,8到14次飓风,3到7次超级飓风。 在形成飓风的所有因素中,足够高的海水温度是必不可少的,水温要超过摄式28度。搭载于美国宇航局Aqua卫星上的先进微波扫描辐射仪,描绘出今年飓风季之初赤道地区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一部分海域的海水温度图。海水温度足够形成飓风的区域以黄色和红色显示。水温过低、无法形成飓风的区域以蓝色显示。 从这张海水温度图可以看出,一个温暖海水带从非洲西海岸跨越大西洋、中美洲,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东部。在塞内加尔南部海域、几内亚和塞拉里昂沿海海域海水温度尤其高。而在古巴、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附近的部分海域海水温度也明显过高。 然而,在环抱中美洲的温暖海水里,还有温度较低的海域出现。如同飓风需要温暖的海水来增强势力一样,暴风雨也会把深海的冷水翻滚到海面。而在中美洲周边出现的低温海水或许是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后果。阿加莎5月底袭击了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重大灾害。 更多阅读 美国宇航局官方网站报道原文(英文) 卫星图片揭示雨果飓风严重破坏美国候鸟栖息地 美刊评地球最危险地方 飓风之都上榜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强风灾害
杨学祥 2010-4-23 07:36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强风灾害 杨学祥 2007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主要台风和飓风事件: 2005年8月25日至31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西岸,先后影响了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湾沿海地区,并对新奥尔良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死亡1209人, 损失344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在孟加拉湾形成的热带风暴纳尔吉斯(NARGIS),2008年5月2日早晨在伊洛瓦底省的海基岛附近登陆,接着横扫缅甸三角洲地区,穿过伊洛瓦底省、孟邦、克伦邦、勃固省和仰光省。据报道,登陆初期,该热带风暴的最高时速超过190公里。缅甸官方媒体的报道称,强热带风暴已经造成超过13.3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9国内外十大气候事件评选:莫拉克台风居首。台风莫拉克是2009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中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受其影响,8月6~11日,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江苏中南部及安徽南部等地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300毫米,福建东北部和浙江东南部有300~500毫米,福建柘荣达708.0毫米,其中8月6日20时至9日20时,浙江泰顺九峰雨量达1235.3毫米;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部分站点过程雨量超过50年一遇。台湾阿里山过程降水量为3139毫米,连续两天超1000毫米,强降水导致台湾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风灾害在国内外频繁发生,今后仍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实践验证了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的发生。发表于 2010-4-22 16:44:3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976 2009国内外十大气候事件评选:莫拉克台风居首 来源:中国网 2009年12月31日10:58   中国气象局2010年1月份新闻发布会,回顾了12月重大气象事件的回顾,展望了元旦期间的天气以及未来的气候。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2009年国内外十大气候事件评选中,莫拉克台风居于首位。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陈振林:   2009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 强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   台风莫拉克是2009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中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受其影响,8月6~11日,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江苏中南部及安徽南部等地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300毫米,福建东北部和浙江东南部有300~500毫米,福建柘荣达708.0毫米,其中8月6日20时至9日20时,浙江泰顺九峰雨量达1235.3毫米;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部分站点过程雨量超过50年一遇。台湾阿里山过程降水量为3139毫米,连续两天超1000毫米,强降水导致台湾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30年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中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8成以上。京冀晋豫鲁苏皖陕甘9省(市)平均降水量11.6毫米(常年值为30.9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少;平均无降水日数85.1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其中河南为历史同期最多,河北、山西为历史同期次多。总体上看,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部分地区达50年一遇。持续少雨导致北方冬麦区出现严重秋冬连旱,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受到严重不利影响。   3. 50年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2009年4月1日至5月29日,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偏少8成以上。特别是5月1~29日,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区域平均降水量9.6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区域平均气温15.9℃,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温高雨少导致黑龙江大部出现中到重旱,内蒙古东北部达特旱。干旱造成黑龙江部分地区播种困难,已播玉米和大豆种子出苗困难;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火险等级持续偏高,部分地区发生森林火灾。   4. 50年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   8月1日至11月10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6省(区)区域平均降水量294.9毫米,比常年同期(425.6毫米)偏少3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少值。特别是8月15日至9月15日,6省(区)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少,高温日数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高温少雨致使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出现严重秋旱。干旱导致江西鄱阳湖比常年提前两个月进入枯水期,赣江、湘江部分河段最低水位创历史新低;部分山丘岗地水库、山塘干涸;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   5. 华北局地最高气温破6月历史记录   6月23~27日,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此次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等地局部最高气温达40~43℃,6月25日,河南安阳(43.2 ℃),河北邢台(42.4℃),山东朝城( 41.8℃)、潍坊(41.4℃)、济南(41.2℃)、陵县(41.0℃)等地日最高气温创6月新高,安阳、邢台、朝城、潍坊等地均打破夏季极端最高气温纪录。异常高温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和城市用电、用水等造成不利影响。   6. 四川地震灾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   7月14~17日,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和阿坝州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过程,青川(203.7毫米)、北川(182.0毫米)、剑阁(166.2毫米)等8县(市)降大暴雨,其中青川连续3天出现大暴雨。强降雨造成青川县一度通讯、交通中断;北川老县城发生泥石流,交通受阻;平武县发生大面积山体垮塌和泥石流;宝成线广元至绵阳区段多趟列车运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7. 华北黄淮等地遭受今冬寒潮暴雪夹击   11月9~1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出现10℃以上降温,其中华北西南部、黄淮中西部、江淮中西部等地降温幅度达15℃以上;西北东部、华北出现中到大雪,山西大部和河北西南部积雪深度普遍超过10厘米,河北西南部及山西阳泉等地积雪深度达到30~50厘米。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最大雪深破历史记录,其中石家庄积雪深度55厘米,阳泉积雪深度40厘米,大同、临汾、长治、邢台的积雪深度超历史极值10厘米以上。由于降雪强度大,对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和设施农业等造成了不利影响。   8. 华北黄淮大范围暴雨,部分地区降水量创5月历史新高   5月9~10日,华北南部、黄淮北部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山东北部出现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降水量一般在50~150毫米。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局地日降水量创当地5月历史新高,其中河北邢台日降水量(175.5毫米)超过当地5月历史日降水量极大值123.5毫米。此次降雨过程具有历时短、强度强、极值多、范围广等特点,我国北方在5月份出现如此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极为罕见。强降雨缓解了北方大部冬麦区的旱情,但同时造成山东、河北等省农作物受灾严重。   9. 年度最强暴雨袭击长江中下游   6月28日至7月1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150毫米,部分地区达150~200毫米。湖北鹤峰过程降水量达384.0毫米;24小时降水量达313.2毫米,突破当地日降水量历史记录,为超百年一遇。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2009年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雨导致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的部分河道及淮河支流的淠河出现超警戒水位,上海、武汉等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0. 罕见强对流天气侵袭我国7省   6月3~6日,豫皖苏晋鲁浙鄂7省先后遭受飑线、强雷暴和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河南出现历史罕见强飑线过程,商丘永城风速达到29米/秒,为该站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风速;江苏省冰雹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为1961年来之最;安徽25个市(县)最大风速超过历史记录,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此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给7省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河南、安徽损失大。   (根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责任编辑:肖尧 http://news.sohu.com/20091231/n26932420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发现:飓风或许会导致气候变化
杨学祥 2010-3-4 08:03
研究发现:飓风或许会导致气候变化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0年03月03日   早在上新世时期(地质时代中第三纪最新的一个世,从距今530万年开始到距今180万年结束)距今500万至300万年间,全球温度约比现在低13.9摄氏度。然而当时大气所含的二氧化碳水平与现在却相差无几。由此可见,若将导致全球变暖的唯一因素归罪为二氧化碳,则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因此二氧化碳肯定不是唯一原因,一定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太阳亮度、大陆分布(其关系到冰盖的形成)等。不过这些因素目前的状况也和上新世时大同小异。   那么全球温度的升高该如何解释呢?根据自然杂志上一篇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飓风可能就是上述问题的答案之一。科学家们一直疑惑为何全球变暖会导致飓风变得更频繁。而这项新研究却指出这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热带气旋也会导致温度升高。本次研究的负责人耶鲁大学的科学家Alexey Fedorov说:我们发现飓风可能就是导致厄尔尼诺的幕后黑手。   在现代世界,厄尔尼诺每隔几年就会导致风和洋流发生变化,将水温较高的海水带到水温通常较低的太平洋东岸。厄尔尼诺现象是造成风暴和其他许多天气现象发生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还使全球温度出现暂时性升高。例如,1998年出现过厄尔尼诺,因此如果将这一年作为追踪全球温度的起始年,那么接下来的十年与这一年相比,温度就显得不是很高了。这也解释了为何全球变暖在一些时段看似停止了。   那么遥远的上新世到底发生了什么呢?Fedorov和他的同事介绍,全球变暖从一开始就造成了比过去更为严重的飓风。同时,飓风又加剧了变暖的速度。尽管大部分人一提到飓风首先想到的都是它们对陆地所产生的影响,但是飓风也会给大海掀起狂风巨浪。它们会像巨型搅拌机一般将温暖的表层海水向下带入海水深层。参与本次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Kerry Emanuel说,当太平洋中部出现这一状况时,这一区域的海水会被带向东部,并在那里再度抬升至赤道附近。这几乎就是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洋的状况。   但是厄尔尼诺本身为什么不会引发长期的变暖呢?因为它实际上是对海洋热量的重新分配,而不是增加整体热量。而这却也会导致环境方面的反应。当热带地区变暖了,蒸发就会加剧,从而使大气的水蒸汽含量增加,而水蒸汽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Fedorov说。因此,严重的飓风会带来许多能引起全球变暖的状况,而变暖又造成更为严重的飓风,更多的水蒸汽等等。这一相互作用的链条或许能帮助解释上新世时期那令人迷惑的温度变化情况。   不过这毕竟只是个例,也有科学家对此提出质疑。一大疑惑就是:这项研究的作者通过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海洋混合(海洋热量、盐分或其他物质浓度分布从不均匀到均匀的不可逆的物理过程)只能粗略计算飓风活动时所发生的状况。这一问题只能期待在将来采用更为精确的研究手段。   Fedorov也同意此篇他们的研究报告不能彻底揭开关于上新世较为温暖的所有谜团。他说: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此问题的解决还待将来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我们这次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不过此项研究表明了如果人类继续向大气滥排二氧化碳,使地球温度再升几度的话,即使将来能采取一定措施使那时的二氧化碳含量降到今天的水平,但温度却降不下来了。他说:到时候人们也只能去面对另一种气候了。 (孔岩编译自美国时代周刊) http://www.cma.gov.cn/qhbh/newsbobao/201003/t20100303_6041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7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自然》的不同声音:全球变暖是飓风刮出来的?
杨学祥 2010-2-26 06:19
全球变暖是飓风刮出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6日03:37 现代快报   回溯到上新世时代,也就是约五百万年到三百万年以前,地球上的平均温度要比今天高约4℃。不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现在相同。因此,说二氧化碳是引起地球变暖的唯一因素是站不住脚的,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地球变暖,其中包括太阳的亮度和大陆的位置。不过,这两个因素自上新世时代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什么才是导致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呢?根据《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飓风的嫌疑相当大。   高温引发飓风 飓风推动升温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怀疑地球变暖会使飓风变得更强烈,不过新研究表明,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热带气旋也会推动气温上升。本文第一作者,来自耶鲁大学的阿列克谢费奥多洛夫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风暴和其他一些气候现象发生变化,也导致了全球气温的暂时性升高。例如,1998年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那么如果你从这一年开始追踪全球气温,你会发现相比之下,其后十年气候没有明显变暖。这就是全球已停止变暖的神话的来源。   费奥多洛夫说,在上新世时代可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首轮全球变暖导致了非常强烈的飓风,这些强烈的飓风导致了气温的进一步升高。我们通常考虑的都是飓风对陆地的影响,然而飓风还会加剧海洋运动,像一只巨大的搅拌器搅动海水,迫使海洋表面的热流流向海洋深处。当这个现象出现在太平洋中心时,太平洋的反应就是把这股热流向东送。这跟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情况大致相同。   厄尔尼诺现象本身不会造成全球的持续变暖,也不会造成海洋热量的全面上升,它只是海洋热量的重新分布。不过,它可能会引发环境的周期性反应。费奥多洛夫说:热带变暖,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就越多,水蒸气也是很厉害的温室气体。所以,强烈的飓风最终会为全球变暖创造出条件,导致更强烈的飓风,并带来更多水蒸气,如此循环往复。这个循环有力地解释了上新世时代的高温之谜。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气温不可能复原   不过,这项研究的结论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一位专家说:我认为这个解释很有趣。不过我还没有完全被说服。这个解释的一个最大疑点是:文章依据的洋流混合是作者在电脑中模拟出来的,而且只是粗略地模拟了飓风发生时的情况。这位专家继续说:在这点上,我们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模拟方法,如果在这个方面能有突破,我们就能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对此,费奥多洛夫表示赞同。他承认这篇文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开上新世时代的高温之谜。   该文的另一位作者伊曼纽尔说:这个解释只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不过,这引出了另一个有趣的命题。这个解释提出,对于一个给定的日照和大气条件组合,地球可能会实现不止一种的稳定气候状态。   这进一步引出,如果我们继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地球气温再上升几摄氏度,那么即使在未来我们能成功地把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现在的水平,全球气温也不可能再恢复原状了。伊曼纽尔说:我们可能在未来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编译 王佳妮 http://news.sina.com.cn/w/2010-02-26/033717130540s.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与飓风强度有关吗(转载)
杨学祥 2010-1-18 04:09
全球变暖与飓风强度有关吗 2005/09/03 03:52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丁山   飓风卡特里娜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些科学家在震惊之余指出,正是全球变暖才导致了此次卡特里娜大灾难,美国应从中好好吸取教训,但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卡特里娜的形成并非气候变化的证据,它只是自然周期循环的结果。   ■科学家看法不一   今年8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候学家哈里伊曼纽尔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形成的风暴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都增加约50%。同期,全球气温上升了约1华氏度,与此同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大量增加。   研究显示,飓风或台风只能在高于26-27摄氏度的温暖海洋水域中形成。当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形成气旋时,它能从海水中带出更多的热量,气旋以这些热量为动力能逐步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科学家说,全球变暖使海洋温度缓慢上升,而温暖的海水能为经过其上的飓风提供动力,使其变得更强。   但另一些科学家说,虽然他们同意目前的飓风周期可能还要持续20年以上,但他们相信这是自然周期循环的结果而不是人为的结果。在科罗拉多大学研究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的罗杰皮尔克说,将卡特里娜和其他飓风的强度与全球变暖相联系还为时太早,许多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只使飓风的风速提高了5%或接近5%。有充分证据显示,在短期内,科学家不太可能建立起全球变暖与飓风间的联系。皮尔克表示,他将在今年底把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气象学会公报》上。   在一些网络日志上,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和环境学家也就该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人表示,虽然全球变暖与飓风强度间关系还不是很清楚,但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立即着手研究的问题。   ■飓风频繁出现还将持续20年   在过去10年里,飓风的数量达到了创记录的水平,而许多研究者认为,飓风频繁出现这一情况还会再持续20年或更长时间。他们相信,飓风周期的长短可能与大西洋洋流中的盐分和温度变化有关。当洋流中的热量和盐分循环较强的时候,北大西洋就变得温暖,并且会有更多的飓风诞生,而这种循环的周期约有40到60年。   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斯梅菲尔德同意这种看法,他说,虽然大西洋飓风在这10年间非常活跃,但从全球看,其他大洋中的飓风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这几年在太平洋上就少见这样级别的风暴,台风少了,强度低了,这也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吗?我还无法断定。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247743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工影响飓风计划(1962-1983)
songshuhui 2009-12-22 09:08
雪歌 发表于 2009-12-18 10:43 按照气象学定义,飓风(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称为台风)是指中心持续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飓风中心是相对平静的区域,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一整片涡旋云区中间有个无云的眼区。围绕眼区的是一圈快速旋转并强烈上升到对流层顶的云,像是螺旋飞速向上攀升的圆形墙,又称眼壁(eyewall)。 这是飓风最具破坏力的区域,最大持续风力和瞬时风力都发生在眼壁区。向外延展的对流涡旋云区也伴随着强风和暴雨,卫星观测显示这些多为螺旋向外延伸的螺旋雨带(rainband)。形象但不精确地打个比方,飓风就像一个被旋转地球、发热的海水和湿热空气一起催生出来的火爆陀螺,被中层大气环流抽着移动,所到之处狂风暴雨。飓风一旦登陆,强风、暴雨、风暴潮和洪水之类的灾害往往让无数人失去生命或者无家可归。想象一下,如果可以把飓风制服,让这群全身危险品的醉汉平静下来,成为乖乖运送淡水的扛水工人,那该多完美。就算不能一步实现,给飓风去去火也不错。Project STORMFURY就是当时人们所做的尝试。 1946年,Irving Langmuir等人发现云种播撒产生降水的机制。干冰粉和碘化银粉末可以促使云产生冰晶,因为云中存在很多在零度以下仍为液态的过冷水。这些过冷水遇到干冰或碘化银会迅速结晶,并快速增长成冰晶或雪片,这样能帮助云层产生降水。Irving Langmuir随后把这个理念带到飓风领域。尽管有质疑的声音,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美国陆军通信兵、美国空军、美国海军合作进行第一个人工影响飓风的计划Project Cirrus。1947年11月13日,第8号飓风正由西向东移动,远离佐治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海岸。一架飞机在飓风外围雨带播撒下约36公斤的干冰粉末。随后据机组人员所说,云层出现了很明显的改变,但是没有任何观测显示飓风的结构和强度有所变化。之后飓风突然转头向西行进,并在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登陆。这引起公众强烈不满,Irving Langmuir也在报告中声称飓风转向是由于人工干扰造成的。这项计划被迫取消,甚至被威胁将被起诉。后来因为1096年曾出现过一例类似的异常转向,而且观测记录显示第8号飓风在播撒干冰之前已有迹象将转向。这样他们才免于被起诉。人工影响飓风计划就此搁浅。 1947年第八号飓风路径图 1954年和1955年两年内6个强飓风袭击美国东海岸,导致近400人死亡。飓风带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惨痛刺激政府开始重视飓风研究。1955年美国气象局成立飓风研究课题(National Hurricane Research Project, NHRP),其中一个宗旨就是试图影响或改变飓风。科学家们认为,眼壁附近区的空气非常不稳定。如果进行云种撒播,冰晶过程释放的热量会对眼区的气压场产生扰动,眼壁的不稳定被激发而向外扩张。根据角动量守恒原理,最大持续风速就会降低。时隔14年,1961年9月16日,NHRP和美国海军合作,向飓风 Esther眼壁播撒了大量碘化银,风速减弱10%。第二天他们继续播撒碘化银,但是不在眼壁区以内,风速没有减弱。这组对比试验被认为成功地证实了当时的科学假想。 1962年整年没有适合计划的热带气旋出现。终于等到1963年8月飓风Beulah的出现,Stormfury迫不及待地开始飞行。23 日,Beulah的眼区还不明显,最大持续风速约为40米每秒,尚未达到强飓风(major hurricane)的强度。Stormfury播撒出现错误,将碘化银撒到外围区域,观测没有显示任何强度变化。第二天,Beulah发展出明显的眼区,最大持续风速达到50米每秒。当飞机将碘化银播撒到目标位置,在外围新的眼壁开始形成,最大风速减弱20%,最大风速半径也外扩到新的眼区位置。这样的结果看似又一次证实了Stormfury提出的科学假想。随后Stormfury计划的科学假想也考虑了动力学因素,在冰晶形成的过程中,不但有能量释放,产生的浮力也增强了云团中的对流上升运动。如果在眼壁区以外的强大积云塔中播撒,将加强积云塔的对流活动并产生新的眼壁。新的眼壁夺走原先眼壁的水汽和动量输送发展起来并取代旧的眼壁。这样的眼壁外扩的过程将减弱飓风的强度。但是Stormfury计划证明这个科学假想的过程存在一个逻辑缺陷,不过被观测证实已经是20年以后的事了。 Stormfury计划示意图 1965年Stormfury项目计划对飓风Betsy进行播撒,并对媒体通报了这件事。但是,飓风Betsy突然折向,奔向陆地。于是 Stormfury取消了飞行计划。之后飓风Betsy在佛罗里达州登陆。但是很多媒体没有接到Stormfury飞行取消的通知,仍然在宣传。公众和国会以为Stormfury计划又把祸水引来。Stormfury计划花了两个月时间说服国会相信他们跟飓风Betsy无关。之后几年到直到1969年飓风Debbie之前,不是由于飓风季节不够活跃,就是因为飓风的位置太靠近陆地或者离陆地太远,Stormfury计划一直没有机会进行播撒试验。飓风 Debbie符合Stormfury计划的飓风减弱理论所有的要求:位置适当,强度够强,眼区明显。两次播撒以后,飓风风速分别减弱31%和18%。这第三次证实了Stormfury计划的科学假想。他们满心希望地准备扩大试验范围和频率,把在这几年来改进了的播撒设备和观测设备充分发挥。可惜天公不作美,70年代初西北大西洋飓风活动非常不频繁,没有出现任何适合Stormfury播撒的飓风。1971年Stormfury尝试对飓风Ginger播撒。这个飓风强度较弱而且眼区不明显,播撒以后没有出现任何改变。美国海军退出该计划,而且项目使用的飞机也到达了操作年限。项目重造了两架 Lockheed WP-3D飞机。加上美国大气海洋局的一架C-130B,美国空军一架WC-130H和美国宇航局的一架Convair 990, 5架飞机可以更好地观测播撒和飓风强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西北大西洋缺乏试验对象迫使Stormfury计划寻求在北太平洋和其他海域试验的机会。 Stormfury计划无法证明播撒过程是否会改变飓风的过程和路径,于是基于安全和其他考虑,没有国家同意在邻近海域进行试验。于是1971年对飓风 Ginger的播撒试验成为Stormfury计划最后一个飓风试验。 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等设备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逐渐具备各自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不再依赖Stormfury计划这样庞大的政府计划。 Stormfury计划失去了政治上的优势。在飓风播撒期间,Stormfury计划也在观测和播撒普通积云。观测发现和普通积云不同,飓风中存在很少的过冷水,这并不适合云种播撒增加降水的机制。另一方面,1977年飓风Anita和1979年飓风David都出现新的眼壁在外围发展并取代旧的眼壁过程。人们开始怀疑之前Stormfury计划几次所谓成功干扰飓风强度的播撒试验,很可能是正好碰到飓风自身演变。Stormfury计划不得不承认其无论是云物理学还是统计学上都是不可靠的。1983年Stormfury计划正式叫停,留下很多宝贵的观测资料设备和八卦故事供后来的研究者反复引用。 参考文献和图片来源: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ject_Stormfury 2. http://www.aoml.noaa.gov/hrd/hrd_sub/sfury.html 3. Willoughby, H. E., D. P. Jorgensen, R. A. Black, and S. L. Rosenthal, 1985: Project STORMFURY, A Scientific Chronicle, 1962-1983, Bull. Amer. Meteor. Soc., 66, 505-514
个人分类: 杂志导读|1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飓风频发不足为奇(转载)
杨学祥 2009-8-14 08:21
飓风频发不足为奇 2009年08月13日14:46 来源: 人民网-国际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人民网8月13日讯据《自然》报本月12日报道,过去的评估系统显示,全球变暖会加剧飓风发生。 美国 研究人员认为,在过去十年里,大西洋飓风数量剧增并非什么稀罕事,这可能是千年一见的飓风高潮,是一种自然发生。这个发现提示,归因于全球变暖的飓风活动增加也必须补充到当前的峰值中。 这个研究发现,公元1000年左右的热带大西洋同样遭遇了一次飓风高潮,其程度丝毫不比今日低,这一发现已于今日发表在《自然》上。2005年,大西洋记载的飓风为15次,其中包括毁灭新奥尔良的黑手卡特尼娜飓风。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飓风间歇期,在公元1000年飓风高峰期前后的年间,每年只有8次或者9次飓风发生。 迈克尔曼是一位气候科学家,任职于大学城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根据研究成果,他指出,由于全球变暖,每年发生飓风的次数还会持续上升。当前的研究表明,海水表明温度升高能够引发飓风的形成。历史上的飓风频发期恰恰与海水温度较高的时期一致。曼说道。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海水表面温度和飓风活动是密切关联的。全球变暖似乎的确能够加剧飓风活动,这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而这一结果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支持。 泥泞的水域 通过查看8出遗址的地质沉积物,研究小组已经搜集到过去1500中飓风袭击大西洋盆地次数的现有最新数据。考察的遗址包括加勒比海域、美湾海岸及中大西洋海岸。飓风冲击陆地时,会将海洋沉淀物抛入海峡或者海湾中。通过碳同位素年龄测定法,科学家们能够还原这些沉淀物层的年代,进而了解到飓风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次数。 在另外一个分析中,根据1851年至2006年的现代数据,研究员运用统计模式,重新对历史上的飓风活动进行了考量。研究员们模拟了三种气候状况对每年度飓风形成的影响,这三个因素分别是:海洋表面温度;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即位于热带东太平洋的一股表层暖流;北大西洋波动,这是衡量北大西洋洋流变化的一个变量。 曼表示,两个分析都显示公元1000年左右有一次飓风频发,那个时候的气候条件对飓风的形成可谓完美。他还称,如果全球变暖继续导致海水表面温度上升的话,我们还会经历更多飓风袭击。但是如果环境改善,厄尔尼诺效应不再增加,那么飓风还是有希望减弱的。飓风研究协会中还有一个处于白热化讨论的问题过去十年飓风数量增加是不是仅仅源于计算飓风数量的技术提高? 克里斯兰德西,一个来自福罗里达州、迈阿密国家飓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称,有明确研究表明,自19世纪晚期以来,每年都有3到4次飓风被漏数。这有可能使过去十年所谓的的飓风高潮变得毫无意义。曼则表示,他在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模式考虑到了过去的飓风统计可能会不准确,但是结果仍然显示,过去十年的确是一个高发期。 厄斯尼乌是位于瑞士伯尔尼科学院的气候与全球变化论坛的一位研究员,他认为曼的论文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提供了根据现有记录能得到的最广泛、最全面的信息。他同时提出,为了更好地为飓风活动提供证明,改进飓风历史评估准确度,必须检测更多位于大西洋盆地的地质沉淀物。他还补充,其他可能影响飓风活动的环境因素也必须考虑进去,比如说西非的季风。 对此,曼表示很怀疑。他认为除了他研究中已经考虑到的之外,西非季风不太可能还有他方式影响飓风。但是由于研究是开放的,我不能说我们的统计模式是完整的。(魏小芸) (责任编辑:王欲然) http://world.people.com.cn/GB/159300/9851542.html function check_game_news_list(){ var url = window.location.href; var url2=url.substring(0,26); if (url2=="http://game.people.com.cn/"){ var isIE=true; if(!document.all)isIE=false; if(isIE){ try{ document.write(" "); setTimeout("check_game_news_show()",3000); }catch(ex){} } } } function check_game_news_show(){ try{ //document.domain = "people.com.cn"; var iframedocum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game_news_iframe").contentWindow.document; var content=iframedocument.getElementById("game_2009_list_1").innerHTML; var content2=iframedocument.getElementById("game_2009_list_2").innerHTML; document.getElementById("news_list_1").innerHTML=content; document.getElementById("news_list_2").innerHTML=content2; document.getElementById("news_list_2").style.height=200; document.getElementById("game_news_list_title").innerHTML=' 推荐阅读 '; }catch(ex){} } check_game_news_list();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学国外的科学争论:今年大西洋飓风将减少还是更猛烈?
杨学祥 2009-8-7 10:13
学学国外的科学争论:今年大西洋飓风将减少还是更猛烈? 杨学祥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没有争论的科学是死亡了的科学,是无法向前发展的。不同观点的产生和争论意味着认识的深化,创新就孕育在争论之中。以下两篇文章基于不同的观点,得出不同的结论,需要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的检验。 2009 年厄尔尼诺已经开始 英国和美国的气象学家称,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它将使得非洲、印度、澳大利亚的干旱雪上加霜;南美洲遭遇更加猛烈的降雨;甚至有可能使 2010 年成为史上最热的年份之一 。 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和海温准两年波动特征,我在 2003 年 12 月的《世界地质》和 2004 年 6 月《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上提出了检验厄尔尼诺预测理论的三个预测: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发生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8.5 的 2004 年海温暖年当年或隔年的海温暖年 2006 年;下次拉尼娜年将发生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0 的 2007 年海温冷年; 2008 年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厄尔尼诺事件将发生在当年的海温暖年 。伴随 2007 年拉尼娜事件的增强,厄尔尼诺事件后延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 。 2004 年曾一度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但没有达到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 2006 年 8 月 -2007 年 2 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07 年 8 月 -2008 年 4 月发生了拉尼娜事件。目前, 2009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迅速形成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和海温准两年波动特征正在经受实践检验。 厄尔尼诺事件的一般特征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 EI Nino 的音译。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 3 - 6 摄氏度 ,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对于我国而言,厄尔尼诺当年易发生干旱,次年易发生洪涝。如 1997 年干旱和 1998 年大洪水。 首先,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7 年、 1969 年、 1972 年、 1976-1977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54 年 -1956 年、 1964 年的拉尼娜事件给中国带来严重低温冷害。 2000 年世界逐渐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7 年 -2008 年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在 2008 年 1 月给中国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下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将带来严重低温冷害的预期值得关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20 世纪最强烈的两次厄尔尼诺事件( 1982-1983 年、 1997-1998 年)没有给中国带来严重低温冷害,因为它们处于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其次, 2007-2008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时期,据有关专家统计,太阳黑子谷值时期中国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第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第四,在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东部的海水升温将改变对流层的气流模式,在大西洋形成风切变,抑制暴风雨转变成强大的飓风,减少飓风数量。一般来说,在厄尔尼诺年,飓风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大约为 8 亿美元,是其反现象拉尼娜年的一半 。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7 年 8 月发生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2007-2008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沙尘暴趋于强烈,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严重低温冻害。流感爆发六大气候特征已发生了 5 个。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是流感爆发的警报。关注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它是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 。 科学家关于 2009 年大西洋飓风减少的预测 每年的大西洋飓风季从 6 月 1 日 开始。现在已过去两个多月,大西洋盆地还没有一个热带风暴生成,颇为平静。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专家表示,预计今年大西洋热带风暴的数量要比常年偏少。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是相关专家减少大西洋风暴预测数量的主要原因。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专家 Philip Klotzbach 和 William Gray 表示,厄尔尼诺事件与大西洋飓风数量的减少紧密相关。我们认为 2009 年大西洋飓风少于常年,并且登陆美国和加勒比海国家的比例也较常年低。他们预计今年将有 10 个命名热带气旋,其中 4 个会加强为飓风,这 4 个中可能有 2 个成为强飓风,风速达 49.5 米 / 秒。而他们在 6 月份的预测是会有 11 个热带风暴,其中 5 个将成为飓风。 Klotzbach 表示:这是近十多年来大西洋飓风季最平静的一个开端。曾在 1992 年,直到 8 月 5 日 才生成第一个热带风暴。但是,平静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后面时间没有强飓风生成。弗罗里达州的居民还是要像往年一样做好应对飓风的准备。 1992 年飓风季的开端也非常平静,但后期却有安德鲁飓风生成,造成巨大破坏 。 厄尔尼诺疑似变种 今年大西洋飓风将更猛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厄尔尼诺又出现了变种。近年来在太平洋中部赤道海域,以准周期的形式出现一种新型厄尔尼诺现象:在其形成的年份里,大西洋遭遇的飓风比正常年份更频繁。参与研究的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朱迪柯里在接受记者越洋采访时表示,目前还不清楚即将于今夏卷土重来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属于变种。 新型厄尔尼诺现象研究由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彼得韦伯斯特教授等人完成。他们通过卫星数据、热带风暴记录以及气候模型得出了这一结论。这种新型的厄尔尼诺现象却对大西洋飓风有截然不同的影响。韦伯斯特指出,在一些厄尔尼诺年,海水升温发生的区域往西挪了数千英里,出现在太平洋中部。它把大西洋飓风带到了西边,使得暴风雨更加频繁,更多飓风登陆墨西哥海湾、美国中部和加勒比海地区。而且许多科学家相信,气候变化也在使得暴风雨更加强大。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观测记录相对较短,科学家所掌握的气候模型也并不完美,现在还很难判断这种新型厄尔尼诺是否是最近这些年才形成的。也许它本来就存在,只是之前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它也可能是普通厄尔尼诺现象对大气变暖作出的反应。韦伯斯特说。参与研究的朱迪 柯里 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还不清楚这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到底是普通型的,还是变种的。至于变种厄尔尼诺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 问题来自科学研究中的预测实践 韦伯斯特开始注意到这种新型的厄尔尼诺现象,还是在 2004 年。当时专家预测, 2004 年大西洋飓风季节遭遇的飓风将比平常年份少一些。没想到那年的飓风活动是正常水平的 2.5 倍,共有 15 个被命名的热带风暴, 6 个主要飓风,佛罗里达州频频遭到风雨侵袭。来袭的热带风暴比我们预计的多得多,使我们注意起这一问题。他说 。 旧的理论出现了问题,新的理论就必然诞生。 2004 年出现了弱的厄尔尼诺现象,这是当时专家预测 2004 年大西洋飓风季节遭遇的飓风将比平常年份少一些的原因。没想到那年的飓风活动是正常水平的 2.5 倍,共有 15 个被命名的热带风暴, 6 个主要飓风,佛罗里达州频频遭到风雨侵袭。来袭的热带风暴比我们预计的多得多,使我们注意起这一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图 1 太平洋十年涛动的暖位相(暖相)和冷位相(凉相)温度、气压和风力分布 据香港天文台制作的《气候变化》教材介绍, 西北太平洋十年际气候变化受太平洋十年间涛动( PDO ,亦称 拉马德雷现象 )支配。与 ENSO 一样, PDO 的特点在于海水表面温度,海平面气压及风场的变化。 PDO 可分为暖相和凉相。 PDO 位于暖相时,赤道附近及北美洲沿岸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温暖,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水表面温度则异常清凉。 PDO 的凉相与暖相的海水表面温度相反。每个 PDO 的位相一般持续 20-30 年。在 PDO 暖相和凉相时,冬天海平面温度 ( 颜色代表 ) ,海平面气压 ( 等线代表 ) 及海表风力 ( 箭头代表 ) 异常的典型分布(见图 1 ) 。 2000-2030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变种可能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有关。 学一学国外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不变的理论,也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要认识不断发展的事物及其变化规律,就必须在建立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同时,不断地丰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一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固步自封是没有前途的。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我们必须慎重对待科学的新发现,寻找证据证明它,通过实践来检验它,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评论。排斥一切,唯我独尊,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厄尔尼诺疑似变种的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观测记录相对较短,科学家所掌握的气候模型也并不完美,现在还很难判断这种新型厄尔尼诺是否是最近这些年才形成的。也许它本来就存在,只是之前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它也可能是普通厄尔尼诺现象对大气变暖作出的反应 。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 厄尔尼诺疑似变种 今年大西洋飓风将更猛。 2009-08-05 09:17:10  来源 : 解放网 - 新闻晨报 ( 上海 ) 。 http://news.163.com/09/0805/09/5FUMFI1E0001121M.html 2.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3. 杨学祥 .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 世界地质 , 2003, 22(4): 380-384. 4.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 2004, 26 ( 3 ) : 151 - 155 5. 杨学祥 .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6.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7. 杨学祥 . 拉尼娜天气将不会恢复:厄尔尼诺出现不可逆转 . 发表于 2009-4-17 6:27:0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6565 8.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呈减弱趋势: 3 月 16 日 和 26 日海温异常比较 . 2009-3-27 5:55:5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2731 9.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将迅速减弱: 2009 年 3 月 23 日 和 30 日海温异常比较 . 2009-3-31 6:05: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498 10. 杨学祥 . 拉尼娜结束: 2009 年 3 月 30 日 和 4 月 6 日 海温异常比较 . 发表于 2009-4-7 5:43 :1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734 11.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的警报已经拉响 . 发表于 2009-4-4 7:04 :5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283 12. 杨学祥 . 拉尼娜现象持续到 4 月 7 日 的预测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9-4-8 5:13 :25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933 13. 杨学祥。厄尔尼诺和流感爆发进入倒计时。发表于 2009-6-3 12:26:1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5830 14. 杨学祥 . 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 发表于 2008-7-19 8:1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68 15. 专家预测今年大西洋热带风暴数量较常年偏少。 2009-08-05 16:08:23 来源:中国天气网。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805/46316.shtml 16. 香港天文台。气候变化。香港天文台製作的「氣候變化」教材套。 http://203.129.68.8/climate_change/resources_c.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科学争论:今年大西洋飓风将更猛?
杨学祥 2009-8-6 06:12
编者按:科学争论是正常的,不同观点的产生和争论意味着认识的深化,创新就孕育在争论之中。以下两篇文章基于不同的观点,得出不同的结论,需要实践的检验。 厄尔尼诺疑似变种 今年大西洋飓风将更猛 2009-08-05 09:17:10 来源: 解放网-新闻晨报 (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7月28日,在印尼东爪哇省的拉蒙岸郊外,一位村民在一片干涸湖区寻找水源。 新闻晨报8月5日报道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厄尔尼诺又出现了变种。近年来在太平洋中部赤道海域,以准周期的形式出现一种新型厄尔尼诺现象:在其形成的年份里,大西洋遭遇的飓风比正常年份更频繁。参与研究的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朱迪柯里在接受记者越洋采访时表示,目前还不清楚即将于今夏卷土重来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属于变种。 而英国和美国的气象学家称,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它将使得非洲、印度、澳大利亚的干旱雪上加霜;南美洲遭遇更加猛烈的降雨;甚至有可能使2010年成为史上最热的年份之一。 太平洋升温区域西迁 新型厄尔尼诺现象研究由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彼得韦伯斯特教授等人完成。他们通过卫星数据、热带风暴记录以及气候模型得出了这一结论。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通常形成于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它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暴风雨、干旱以及其他天气异常现象,使得平常湿润的地方变干旱,干燥的地方发大水。不过在科学家眼里,原本它至少有一个正面影响:在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东部的海水升温将改变对流层的气流模式,在大西洋形成风切变,抑制暴风雨转变成强大的飓风,减少飓风数量。一般来说,在厄尔尼诺年,飓风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大约为8亿美元,是其反现象拉尼娜年的一半。 然而这种新型的厄尔尼诺现象却对大西洋飓风有截然不同的影响。韦伯斯特指出,在一些厄尔尼诺年,海水升温发生的区域往西挪了数千英里,出现在太平洋中部。它把大西洋飓风带到了西边,使得暴风雨更加频繁,更多飓风登陆墨西哥海湾、美国中部和加勒比海地区。而且许多科学家相信,气候变化也在使得暴风雨更加强大。 2004年发现飓风出现异常 韦伯斯特开始注意到这种新型的厄尔尼诺现象,还是在2004年。当时专家预测,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节遭遇的飓风将比平常年份少一些。没想到那年的飓风活动是正常水平的2.5倍,共有15个被命名的热带风暴,6个主要飓风,佛罗里达州频频遭到风雨侵袭。来袭的热带风暴比我们预计的多得多,使我们注意起这一问题。他说。 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大西洋飓风带来的不同影响,韦伯斯特比喻说:这就好比你有一个大鱼缸,在下面放了个煤气灯。热量会引起水流的起伏。如果你把煤气灯的位置移一移,也会相应地改变水流的运动。水流运动的改变减少了大西洋上的风切变,进而使得飓风形成不受阻碍。 今年是否属变种待观察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观测记录相对较短,科学家所掌握的气候模型也并不完美,现在还很难判断这种新型厄尔尼诺是否是最近这些年才形成的。也许它本来就存在,只是之前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它也可能是普通厄尔尼诺现象对大气变暖作出的反应。韦伯斯特说。 根据预测,新一波厄尔尼诺现象即将于今年出现。参与研究的朱迪柯里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还不清楚这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到底是普通型的,还是变种的。至于变种厄尔尼诺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来源: 新闻晨报 ) http://news.163.com/09/0805/09/5FUMFI1E0001121M.html 专家预测今年大西洋热带风暴数量较常年偏少 【字体: 大 中 小 】 2009-08-05 16:08:23来源: 中国天气网 2008年飓风艾克云图,最大风速达49.4米/秒。 据法新社迈阿密消息 每年的大西洋飓风季从6月1日开始。现在已过去两个多月,大西洋盆地还没有一个热带风暴生成,颇为平静。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专家表示,预计今年大西洋热带风暴的数量要比常年偏少。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是相关专家减少大西洋风暴预测数量的主要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偏高,每3-6年就会发生一次,扰乱全球天气模式。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专家Philip Klotzbach和William Gray表示,厄尔尼诺事件与大西洋飓风数量的减少紧密相关。 我们认为2009年大西洋飓风少于常年,并且登陆美国和加勒比海国家的比例也较常年低。 他们预计今年将有10个命名热带气旋,其中4个会加强为飓风,这4个中可能有2个成为强飓风,风速达49.5米/秒。而他们在6月份的预测是会有11个热带风暴,其中5个将成为飓风。 Klotzbach表示:这是近十多年来大西洋飓风季最平静的一个开端。曾在1992年,直到8月5日才生成第一个热带风暴。但是,平静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后面时间没有强飓风生成。 弗罗里达州的居民还是要像往年一样做好应对飓风的准备。1992年飓风季的开端也非常平静,但后期却有安德鲁飓风生成,造成巨大破坏。 相关阅读: 2009年大西洋热带风暴数量与往年持平 2008大西洋飓风季大盘点 编辑:张慧媛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805/46316.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马德雷、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杨学祥 2009-6-11 14:24
表 4.3 拉马德雷、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杨冬红等, 2006 ) 时 期 1890-1924 1925- 1946 年 1947-1976 1977- 1999 年 2000 -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增暖 低温 增暖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7? 2013-2014?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2007 2013-2014?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2008-2009? 2011? 2015? 2018?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2008 谷年 ? 2011 峰年 ? 2018 谷年 ?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1? 2015? 2018? 时 期 1890-1913 1914- 1944 年 1945-1973 年 1974- 1995 年 1996-2020 年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时 期 1956-1970 年 1985~ 1999 年 2000-2006 中国沙尘暴 频繁年代 稀少年代 增多 时 期 1889-1924 年 1925-1945 年 1946-1977 年 1978-2003 年 2004-2005 年 8.5 级以上地震 6(2) 次 1(1) 次 11(7) 次 0(0) 次 3 次 时 期 1926 年 -1970 年 1970 年 -1994 年 1995 年 - 2020 年? 飓 风 高活动期 低活动期 高活动期 中国 气温 时期 1903-1918 年 1919-1953 年 1954-1986 年 1987-2003 年 (引自李明志等人) 冷暖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期 高温期 登陆中国台风每年超过 10 次 1893-1898 年内有 3 年 1899-1951 年内没有 1952-1981 年内有 9 年 无资料 (引自张家诚等人) 注: 1888-1889 年、 1899-1900 年和 1976-1977 年为厄尔尼诺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和 1977 年为流感爆发年。?表示预测。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年用魏松林的数据 , 1889-1978 年的地震数据取自文献 , 1900-2000 年的地震资料取自国外金森博雄修订的数据,标在括号内 。流感数据取自文献 。低温冷害数据取自文献 。沙尘暴数据取自文献 。 来源:杨冬红 , 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 ( 3 ): 1-8.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出炉
杨学祥 2009-1-1 06:39
08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出炉 飓风伊万上榜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30  发表评论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08年12月1日正式启动2008年度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以来,通过评审专家组初选和社会公众的踊跃投票,最终确定了2008年度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国网现场直播 2008年度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暴风雪、严寒和冰冻席卷欧亚多国 2008年1~2月,暴风雪、严寒、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席卷欧洲东南部经中亚至中国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地区遭遇数十年乃至百年不遇的罕见严寒冰冻天气,导致逾千人死亡。受影响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保加利亚、伊朗、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东地区、希腊、土耳其、格鲁吉亚和中国。 2.风暴纳尔吉斯重创缅甸,约14万人死亡失踪5月2日,特强气旋风暴纳尔吉斯登陆缅甸,引发暴雨、洪水和风暴潮,造成至少8.4万人死亡,5.4万人失踪。 3.龙卷风频繁袭击美国 2008年1~10月,美国东部和南部频繁遭龙卷风袭击,造成123人死亡,2008年成为1953年有确切记录以来造成伤亡情况最严重的10个龙卷风年之一。 4.4个飓风接连重创加勒比海 8月中旬至9月中旬,大西洋热带风暴费伊、飓风 古斯塔夫、汉娜和艾克相继袭击加勒比海岛国和美国,共造成至少832人死亡,其中古斯塔夫和艾克均达到4级飓风强度;古斯塔夫影响美国期间,新奥尔良200万市民被迫紧急撤离;汉娜和艾克为加勒比海岛国近48年来最严重的飓风灾害;在海地,三个飓风共造成600多人死亡。 5.飓风伊万袭击马达加斯加 2008年2月17日,飓风伊万袭击马达加斯加,造成83人死亡,177人失踪,受灾人口达32万,其中近19万人无家可归。 6.蒙古国遭遇暴风雪和沙尘暴 5月底,蒙古国中东部遭遇暴风雪和强沙尘天气袭击,造成52人死亡,部分地区能见度降到10~20米,个别地区风速达40米/秒。 7.南亚遭遇严重暴雨洪水 2008年6~9月,受季风雨影响,南亚多国出现暴雨洪水,并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共造成至少639人死亡,主要受灾国有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洪涝灾害集中出现在6月中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中下旬。 8.春季拉尼娜事件结束 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历时9个月,于2008年5月结束。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较常年偏冷的状况,拉尼娜事件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对流加强,使得周边国家如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出现降水偏多,赤道中东太平洋气候变得干冷,并通过大气环流相互作用影响到中国、北美、南美以及南部非洲和西非等地区的天气气候。2007/2008年北半球冬季,北美频繁遭遇暴风雪袭击,欧亚多国遭遇严寒袭击,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出现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9.热带风暴风神严重影响菲律宾 2008年6月20~25日,热带风暴风神袭击菲律宾和中国,共造成至少674人死亡,其中仅在菲律宾就造成664人死亡。风神登陆菲律宾东部萨马岛后,自东向西移动,横扫菲律宾中部十几个省份和首都马尼拉,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灾害。 10.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冰雪范围不断缩小。 2008年9月,卫星监测的北极海冰图片表明,北极两条联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近道,即西北和东北通道,同时没有冰块的存在。这一情况在12.5万年内还是首次出现,这也意味着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而且,由于冰块的融化,北极地区的西北和东北通道已经畅通,使得船只在北极冰帽附近海域航行成为可能。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玛莉 http://www.china.com.cn/news/2008-12/30/content_17032915.htm 2008年度国内外十大气候事件评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15:25 中国网   12月30日下午14:30,中国气象局在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举行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通报元旦天气情况及2008年国内外气候事件评选结果。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翟盘茂等出席发布会,以下为发布会内容:   中国网:   自2008年12月1日正式启动2008年度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以来,通过评审专家组初选和社会公众的踊跃投票,最终确定了2008年度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一)2008年度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肆虐南方   2.台风登陆个数多,登陆时间之早、登陆比例之高破历史纪录   3.强台风凤凰袭击9省,滁河发生大洪水   4.黄河发生建国以来最严重凌汛   5.长江中上游和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6.上海遭受超百年一遇暴雨袭击   7.10月西藏出现罕见雪灾   8.9月四川地震灾区遭受暴雨及滑坡、泥石流袭击   9.南方地区出现1951年以来最强秋雨   10.东北、华北等地发生严重冬春连旱   中国网:   (二)2008年度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暴风雪、严寒和冰冻席卷欧亚多国   2.风暴纳尔吉斯重创缅甸,约14万人死亡失踪   3.龙卷风频繁袭击美国   4.4个飓风接连重创加勒比海   5.飓风伊万袭击马达加斯加   6.蒙古国遭遇暴风雪和沙尘暴   7.南亚遭遇严重暴雨洪水   8.春季拉尼娜事件结束   9.热带风暴风神严重影响菲律宾   10.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 http://news.sina.com.cn/c/2008-12-30/152516949617.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54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8年系自然灾难最具破坏性一年(转载)
杨学祥 2008-12-31 08:40
数据表明2008年系自然灾难最具破坏性一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1日02:00 华龙网-重庆晨报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9日报道,德国一著名保险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灾难数量虽不是最多,但共导致22万人死亡,成为有史以来最具破坏性的一年。   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在其年度评估报告中指出,尽管2008年自然灾害数量少于2007年,但这一系列灾难都更具死亡性与毁灭性。   这种趋势一直在持续着,我们也一直在观察,早已开始的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导致更多极端天气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自然灾害更具杀伤性的原因。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董事托斯特-杰里卡说道。   其中,毁灭性最大的是今年5月席卷缅甸的纳吉斯热带风暴,共造成13.5万人丧身,并使近百万人无家可归。几天后,发生在中国四川省的大地震又导致近7万人死亡,18000人失踪,500万人无家可归。1月份,在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及塔吉克斯坦发生的极端寒流天气导致约1000人死亡。在8月及9月份发生在印度、孟加拉国及尼泊尔等国的洪水灾害又导致635人死亡,6月份发生在中国与菲律宾的台风又造成557人死亡,10月份巴基斯坦地震造成300人死亡。猛烈撞击美国南部的6次热带气旋共造成100亿美元损失,这也是本年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http://news.sina.com.cn/w/2008-12-31/020016951108.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 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纳尔吉斯 5月2日和3日,纳尔吉斯特强气旋风暴袭击缅甸,导致13.8万人死亡和失踪,240万人无家可归,稻田被毁。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893.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2)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四川8级地震 5月12日,中国四川省遭遇里氏8级地震,8.8万人死亡或失踪,500万人失去家园。据中国政府统计,此次灾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40亿美元,重建工作需耗时多年,重建费用可能超过2450亿美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894.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3)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古斯塔夫   8月和9月,飓风费伊、古斯塔夫、汉娜和艾克接连袭击海地并夺去800多人的生命。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895.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4)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群星公主号客轮   6月21日,菲律宾群星公主号客轮受到热带风暴风神袭击,在锡布延岛附近海域沉没,船上有862人,只有57人生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896.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5)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尾矿溃坝事件   9月8日,中国山西省发生尾矿溃坝事件,事故发生地陶寺乡受到严重破坏,至少262人死亡。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897.shtml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6)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西班牙25年来最严重的空难事故   8月20日,西班牙发生25年来最严重的空难事故,一家西班牙航空公司飞往加那利群岛的喷气式客机在马德里机场起飞后不久坠毁,172名乘客只有18人生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898.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7)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海地一所学校倒塌   11月7日,海地一所学校倒塌,造成90多名学生和教师死亡,150人受伤。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899.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8)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两辆列车淄博相撞   4月28日,一辆从北京出发的特快列车与另一辆列车在山东省淄博相撞,至少70人丧生,400多人受伤。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900.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9)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西非布基纳法索   11月15日,在西非布基纳法索,一辆超载公共汽车和一辆运糖的卡车相撞,大约60多人死亡。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901.shtml 组图: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 地震飓风火山肆虐(10)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4:46 半岛网    火借风势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蔓延   10月中旬,美国洛杉矶北部发生严重山火,火借风势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蔓延,数以万计的居民被迫离开家园。 http://travel.sina.com.cn/picture/2008-12-29/144649902.shtml 我们在 2008 年 1 月 7 日指出, 2007 年是气候变化异常年。根据天文条件和灾害记录, 2008 年可能是气候变化持续异常年,拉尼娜、厄尔尼诺、旱涝、强震、流感等灾害交替发生,人们必须做好防灾准备【1 】。 1. 杨学祥. 盘点2008年全球气候异常. 发表于2008-12-21 9:24:3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2064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