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年轻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年轻人

相关日志

看来现在我国多数年轻人对中国的优秀文化还知道得不足,需补课
热度 5 Huangyy 2014-11-1 12:18
由于中国近20年来比较过于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搞那种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而且不够注重文化的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持和传承,使得当今大多数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优秀文化已经很淡忘、可能多数是了解得不够。那天, 我问了20多个年轻人说: “ 你们知道于蓝是谁吗? ” ,居然没有一个能回答的。然后说,是著名的电影演员后,还是不懂。这没什么,一个知名演员嘛。然后问: “ 你们看过电影 “ 《革命家庭》吗? ” ,回答:一个也没看过;问到: “ 你们看过《烈火中永生》吗? ” ,一个也没看过,这可能有些问题。好在,当我说:“她就是江姐的扮演者”,才出现了“哦——”的让你能欣慰些的声音。说明,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道得还不足,需要补课。我想,不知道他们看过《英雄儿女》吗?,可能大部分也没看过。可是如果你问他们:你看过那个“鸟叔”的“江南 Style” 吗?听过哪位国外的歌手的歌吗?看过《憨豆先生》吗?等等,基本都很熟啊。 责任不在这些年轻人,因为媒体等,基本都在播这些东西,在那大肆地宣扬呢。使得这个国家大多数人跟着跳、喊和叫,然后推崇者说这是:“时髦”、“新潮”,这些鼓噪之词很有鼓动性,然后,不管其实际如何,大家都跟着学和闹,遍及全国各地。 这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退化的表现,先从 30 多岁、 20 多岁的年轻人开始,国外的文化和势力大举地渗透进来,慢慢把这个国家的审美角度,艺术风格,意识形态等领域逐渐地占领,然后,这个国家基本没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以及一个可传承、可支配这个民族奋勇前行的精神支柱了;这个国家的人们基本上就没有根了,现在的根就已经被刨得很多了。当一个国家,人们没有或极为缺少文化的根基(不是指放在图书馆里的那些书,而是印在广大人们的心里。指带有普片意义那些内容),没有精神上依托,就茫然了。就像飘在水面上的植物,随波逐流。那么,就欣赏他国的文化了,跟着他国后面喊和叫,自己则沦为他国思想和文化的附庸。这样,这个国家的人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感到很幸福,即便有钱。因为,幸福感,主要不是物质的,约 70% 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这就是为何其他国家都那么注重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原因。 其实认知有个过程,很多文化的内容大多数人不可能掌握得那么多,如果是广义的文化范畴更加如此;只是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掌握得多,甚至其可能已是某方面的专家 。但是,与本国家和民族相关的一些主要的历史事件、故事和经典的文化作品还是应该多了解的。如了解得还不足的,也没事,慢慢补充也可以。但是应该有这个想 做这方面补充的心才比较合适,这 就需要社会营造对 这方面 的宣传和引导的氛围才行。 请文化、艺术界和媒体等,以及各级相关部门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吧,不要老是为了赚钱去忽悠年轻人看那些本来艺术水准就不怎么高,内涵又很少, 而且基本艺术元素是国外的东西。 因为 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在开始,要全面抓好才行的。保持住自己文化的根基、优秀思想的根基,这个民族才能有精神上的依托和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3227 次阅读|5 个评论
“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的安全学分析 —学会安全,活着就好
wangbing187717 2014-10-26 15:42
随着最近女大学生频频遭侵害,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并为女大学生防侵害各路出招,正如央视《新闻 1+1 》在解读时所说:她今年 20 岁,因在返家途中错上一辆黑车而被害身亡。她今年 22 岁,因在火车站搭上一辆黑出租而被性侵。她今年 19 岁,在返校途中失踪,至今已达半月。她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她们都是单身外出的女大学生,她们为何大都选择相信陌生人? 对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本人不持任何绝对的观点和立场,但是从安全学的角度分析它,它们都存在诸多不足和偏颇。个人认为这属于公共安全范畴,属于全民安全文化构建的问题,他们的分析太狭隘,适用性不强,重要是有些问题立足点存在很大偏差。今天笔者就从安全学角度出发,基于事故(伤害)致因理论,结合各个新闻报道,谈谈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几点拙见。 首先提及的各个新闻报道的内容,各个新闻报道标题大多以“女大学生屡遭侵害”相关标题报道解读这个问题符合新闻稿标题设置要求和特点,但是报道内容还是我们传统的对待安全事件,包括其他大多事件都通用的思维模式,“哪里出事说哪里,哪里出事治哪里”,缺乏触类旁通。例如前不久发生的昆山市企业爆炸事故,事故一出那就是国家从上到下都天天谈 “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专项行动”,从行动监察到一些列规章规定,直到下一起安全事故出现,就会转移焦点,再去说它治它,你说这样安全工作能搞好吗?况且事故还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和潜伏性。其实后来发现该企业还有一种比粉尘爆炸更可怕,工人工作环境。我们是不是应该痛定思痛,反思也不能只是停留于粉尘爆炸,是否扩展到对一般爆炸、火灾等等安全问题的防范。对公共安全事件也是,今年公共安全事件甚是颇多,从公交车爆炸,到火车站、街道混乱砍人,再到西餐厅斗殴,但是大多报道或节目都是就事论事,罕有系统性的公共安全事件防范的宣传或解读。这次大多新闻报道对女大学受害问题的解读和报道更是狭隘,全文报道我为找到一个“男”而感到高心,不幸仔细一看还是那位实施犯罪的男性,我为找到一个“女性”、“未成年人”而感到欣慰,但实在是少之甚少,再就不用谈“全体公民”这样有公共色彩的词语了,竟然总述性的部分也是“女大学生”、“年轻单身女性”这样具体的限定,你说这是在解读公共安全事件吗?的确这 3 次受害的都是女大学生,都是乘“黑车”,而且她们出门受害危险显得大一点。我就不信除了女大学生、年轻单身女性,其他女性和男性同胞就不会发生类似的侵害或其他伤害。也许做报道的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余部分你可以就事论事,但总述段落怎么也这么狭隘具体的叙述,是不是有点偏颇公共安全事件的固有属性:公共性和随机性,值得思考。习总书记去年谈到的安全问题,我概括为全民“大安全”格局,该如何形成和运转我们也值得思考。 央视解读时主持人的结尾一句话我也觉得不是很符合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韵律,缺乏对安全、生命的真正诠释。“的确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也不可无啊!”这句话,的确前半句话毋庸置疑,但是“防人之心也不可无”这句话虽然是句老话,但是对人的感觉总是有那么点缺乏互相信任的感觉,本来现在的社会信任就很匮乏。即便我们大多都知道此话的深意,但这句话说给那些刚能理解字面意思的孩童,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理解的。况且把一个解读防范公共安全事件的结尾中心就落在了一个点“防人”上,是不是也同样太狭隘了,我们不是在谈公共安全事件吗?不是在谈防范意识、风险意识、安全、生命问题吗 ? 那为什么不用这样一句话来结尾呢,“学会安全,活着就好”,这才是安全与生命关系的最高诠释。 关于前面的话就先说到这里,下面我们就基于事故(伤害)相关理论深入谈谈这些侵害事件,至于防范方面与新闻报道中有差异的地方在后面叙述中逐一提及。 (一)基于瑟利( Thiele )模型的“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事件的原因剖析——以山东济南女大学生金某搭黑车受害为例 我们知道瑟利( Thiele )模型把事故或伤害(侵害)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类似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知觉、认识和行为响应过程。简单来说,金某受害实际上一组她的信息处理过程出了问题,这里我们统一在下文叙述中把实施犯罪的“黑车司机代某”用 A 指代,受害女大学生金某用 B 来指代来剖析这件事。 在危险( A )出现阶段,如果 B 的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正确,危险就能够被消除或得到控制;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 B 直接面临危险。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 B 的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正确的,则虽然面临着已经显现出来的危险( A ),但仍然可以采取措施来避免危险释放出来,尽可能避免带来伤害或侵害;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危险 (A) 就会转化成伤害或侵害。瑟利模型对其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两个阶段都存在类似的警告性线索,都具有类似的信息处理过程。这张图就清晰明了的说明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原因。这种分析的思路,与我探讨的事故致因 R-t 图把事故的发生分为安全区、危险潜伏区、危险暴露区和危险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信息处理过程便不谋而合,(详见王秉,安灿,曹端.事故致因 R-t 图初探.价值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 ( 08 ),图示如下)。 (二)基于两类危险源理论的“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事件分析 在系统安全研究中,我们认为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伤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伤害)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危险源为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按此定义,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不安全因素都是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在事故(伤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和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在分析“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事件时,我们可以把实施犯罪者(有犯罪意图或动机)定义为第一类危险源,而约束、限制犯罪者实施犯罪的不安全因素可以定义为第二类危险源,这主要体现在受害人自身(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措施等),但也包括环境因素(黑夜、偏僻等)。在山东济南女大学生金某搭黑车受害实践中,以上要素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这种分析,一般类似侵害事件的发生的直接原因还是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犯罪者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人主要指受害人的不安全行为,例如争吵、麻痹随意、贪便宜、暴露财物(这里大多指通常没暴露在外的财物,例如大量现金等)、透露真实处境(特别是对犯罪者实施犯罪有利的处境)等等,物的方面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现实而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可是各路新闻报道都未曾提及,也许是不好意思提及,我觉得是很真实的问题啊!那就是夏季女性为了时髦、展示身材实在是有的穿得太露了,无论从类似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多都在夏季方面看,还是犯罪者的性别和犯罪类型比例看,这是个很现实的不安全因素,另外显露在外的名表、贵重金银首饰都极易作为第二类敏感危险源触发第一类危险源,环境就是夜晚、偏僻人少等这种容易造成侵害的环境。 两类危险源理论告诉我们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侵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为我们提供了预防此类侵害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的思路,因从个人安全素质提升做起。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怎样避免自身在生活中免受侵害或者伤害的个人观点。 (三)请你带上“安全意愿”、“爱”和“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避免公共安全事件伤害 在这里笔者仅仅探讨从我们自身角度出发该如何防范,不谈具体措施,因为具体措施、技能就在那里,根本问题不解决措施仅仅永远是摆设。还记得央视解读时邀请嘉宾讲到如何防范此事时,嘉宾说:知识就是力量,随及提到的便是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专门提出的七种具体措施)等,的确你说的对,但是你没说到根。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三个层次,安全知识是基本层次,安全意识是深层次,安全意愿是核心层次。这样一说大家就知道我讲到的她解读的偏颇之处了。在提升人的安全素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安全知识胜于安全措施,安全意识强于安全知识,安全意愿优于安全意识三项原则。提高人的安全意愿才是最关键和有用的措施,这就告诉我们安全研究的核心应该是“人”(心理、行为等),这与我们之前都非常热衷的安全技术研究出现了点分歧,安全技术重要提高的本质安全性,它应该是很关键的一个安全辅助措施,而核心是人,这也与研究表明的 88% 的事故(伤害)是有人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是相吻合的。 要让全民形成强烈的安全意愿,我们要从情感角度入手,有了情感依托,才会有态度的转变,搞清楚“安全为了谁”是解决所有安全问题的一把金钥匙。第一,当人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才能理解家人、别人的安全说教,才会清楚为什么要那样做,安全教育才能入脑入心,安全意识才能深处扎根;第二,当人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警钟长鸣,紧绷安全弦。才可以战胜单调、枯燥和紧张,消除麻痹等意识,克服“安全意识疲劳”,保持安全警惕性;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生成败在于习惯,安全与否也在于习惯。就像习惯性违章,违章成为习惯,习惯会让人抱憾终生。安全也可以成为习惯,只要人们明白“安全为了谁”,就可以保证“第一次就做对”。当人们有了安全意愿,第二次做对就不存在问题。正确的一再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安全的习惯,就会让人终生受益。明白“安全为了谁”,是安全意识之母,是全民安全之魂。 刚谈到了感情依托,因此安全如人心,时时保持安全警惕性,我们还需要“带上爱”出发、工作和生活,这让我们想起有名的戈麦斯安全法则。阿根廷著名的旅游景点卡特德拉尔,有一段蜿蜒的山间公路,其中 3 公里路段弯道就多达 12 处,因为弯道密集,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故被人称之为“死亡弯道”,这段路从 1994 年通车到 2004 年,十年间,共发生 320 起交通事故, 106 人在此处丧生。交通部门在弯道入口处竖立了警示牌,“前方多弯道,请减速行驶”,没有任何用处,于是又将提示语改为“这是世界第一的事故路段”,“这儿离医院很近”等等。可是事故依然高发。最后交通部听从了一位老驾驶员葛麦斯的建议,将提示语的内容改为了“家人正在等你吃饭,请不要让他们失望”,“安全驾驶,不要让白发苍苍的父母为你伤心”,“您的平安是对家人最好的爱” ...... 结果该路段的交通事故率大大降低, 2005 年发生 6 起交通事故, 2006 年和 2007 年一起也没有发生。这个故事里,您感觉到爱的力量了吗?请“带上爱”,想想你的妻子正在等你吃晚餐;你还要陪孩子上学;年迈的父母正是需要你照顾的时候 ...... 你就会有安全意愿,一切都会小心。安全教育是严肃的爱,爱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怎样将爱的元素融进我们的安全标语、安全文化传播也正是今后我们重点探究的方向。 意识不到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这正是以上 3 起女大学生受害和诸多安全事件的症结所在。正如儿时我们听到的那个小故事,《和尚剃头》中的小和尚的行为是一样的,我想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 , 那么试问一下,老和尚为什么会惨死在徒弟的剃刀之下呢?不就是因为最后小和尚那习惯性地随手一刀吗。故事可以一笑而过,但在现实的工作中,如果因为习惯性“安全意识疲劳”的行为造成了生命的消逝,悔恨之余,我们能将时光倒流吗?这就需要我们需要一种“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这是笔者自创的一种说法,笔者把它的含义理解为:把“无危险”当作“有危险”去对待,从而养成一种习惯性安全行为。如把“没电”当“有电”对待,把“没毒”当“有毒”对待,把“陌生人”当“可疑坏人”对待 ...... 假设时刻都存在危险,真不就养成了一种长效的“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我个人认为这比央视指出的那 7 种措施有效多了,但是关于“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我还没做深入探讨和研究,所以就只能说道这里了,以后继续深究它。 就事论事的话,我觉得除过央视指出的那 7 各防范措施外,我提及的不能透露你的真实处境(特别是对犯罪者实施犯罪有利的处境)和女性的穿着也非常值得注意和警惕,还有我们手机在设计时能不能考虑设计专门的报警键或者按钮。 带上“安全意愿”、“爱”和“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去生活和工作,记住您的平安是对家人最好的爱,学会安全,活着就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it's all about dream
saraxuying 2014-10-16 19:38
哲学课的时候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现在仍然上学为的是什么?我心里的答案是:梦想,其他的的答案基本限于追求更优越的生活等经济欲望中,反思,如果让我在全班好几百人面前说出我为的是实现我的梦想,可能性比较小,我会委婉的说为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等等,也许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正值今年诺奖颁发的时候,我们作为中国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唯独在诺奖上仍然是空空如也,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正如大家所说,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使得中国的孩子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人民内敛本质的问题,使得我们崇尚谦虚,不善于表现,真的是这样吗?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心怀梦想,想做出一般大事业,为祖国奉献,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很少,人们不会崇拜你的远大志向,反而会取消你,这么空虚飘渺的答案,你竟然也会说出来,这就是原因,没有梦想,谈何奋斗,又为何努力? it's all about dream, 虽说如此,现状仍无法改变,但是我会仍然坚持在这条看似艰辛无比的路上,我乐在其中!真心的希望我的孩子在遇到这个问题时可以大声的说出:梦想!!
个人分类: 生活的轨迹|1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想要这样一个团队。
jzhou65 2014-9-4 20:13
团队,这个词讲来讲去,总是很重要,但是团队协作我总是缺乏深刻的认识。 作为,这个词说多了,讲的是当官的,有职位的人,但是我觉得作为团队里的每个人应该自觉地有作为才行。 今天看到一篇“美国科学院女院士杨薇:事业家庭可以双赢”的文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709.shtm ,我有两点感触,也是杨薇院士说的“新一代 留美中国青年研究员传承华人刻苦钻研精神,却缺少科学“造反”精神和集体意识。有的年轻人眼界、思路 窄,导师指到哪才做哪;有疑问宁愿掏出手机查Google,都不愿寻求团队帮助”、 “在中国时她随波逐流, 凡事有父母师长安排妥当;在美国却不得不破釜沉舟”。从以上两点里面我觉得两个词很重要,就是团队和 作为。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这两个词的看法。一个人在不在一个团队里面,当不当官都应该有作为才好,不然 白来地球一遭啊!所谓的作为,自然是好的作为,大到贡献国家,小到助强扶弱。团队怎么说呢?团队是集 体,要有集体意识,有集体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才会如鱼得水。我在想我要什么样子的团队呢?假如我要建 立一个团队,我要什么人?讲什么团队精神?团队协作如何进行?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团队中的问题比如人 与人的矛盾怎样解决? 我冥思苦想我的团队,我觉得我的团队是这样的。首先,我要选择人,选择把集体利益放于首位的人,比 如,我在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要做值日,团队中的人轮流值日;我值日的时候,我首先把为服务团队的事 放在首位,或者早早安排好,不耽误整个团队其他人的事情,然后我做事情也很顺心不被打搅,如果我做的 不好,团队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我工作也不顺心如意;其次,就像杨薇院士说的,我的团队里的每个人都 要有作为,在这个团队里只要不是丧尽天良,我想做错了也不一定是坏作为,但是有破釜沉舟的人才会有好 的作为,才真正掌握了主动权;再次,我考虑团队协作的意义和具体团队成员间是如何互帮互助的,所以我 留心团队成员的关系是不是够融洽,是不是能够遇到问题一起解决。杨薇院士说,有疑问就拿手机google, 不去找团队解决问题。我觉得关键是团队成员间还是存在问题的,或是交流障碍,或是团队之间不够融洽, 或是网迷,或是其他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我觉得成员间要懂得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只是一小部分,当把每个 人做的工作交流一下,每个人就懂得很多,就如同一个实验要设定不同的实验条件,去摸索最优的实验条 件,当团队成员都各自做完自己的实验,拿出来交流了,相信最优条件也出来了。此时一个人有问题也解决 了,不能解决,也会从各个可能角度得到意见。这样,我鼓励我团队每位成员都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说出 来,主动找团队的其他成员讲讲自己的问题,团队成员也可以一天工作后闲聊放松一下,谈谈一天的收获。 目前,就这些吧!团队里要有集体意识,每位成员要有作为,成员间团结协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研究者的职业发展课
meixinqing 2014-8-30 21:07
自从加入新学校以来,除了适应新的环境,熟悉新的同事外,还加入了学校一个“年轻研究者”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Network)的组织。以前对这类组织,培训都不是太感冒,认为他们无非组织点鸡汤类的活动,是学校借机多招行政人员的借口;对个人而言,也无非是听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次报名的动机也很简单,仅仅是想在新的环境里多认识些人。然而,在两次职业发展培训/交流活动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参加的第一个培训(workshop)是面向从事科学类研究的年轻人,主讲人是有多年学术职业培训经验的一位女教授。一整天的培训虽然跟具体研究内容无关,但信息量之大,也让人毫无休息和喘息的机会。培训场地是一个会议室,附带简单的厨房供应咖啡茶水。房间摆了几张能座6-8人的桌子,总共也不过三四十人。每人发一张类似问卷调查一样的讲义,随着讨论话题的变化和深入,这份讲义慢慢被我填满,也跟邻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开篇就讨论了为什么要从事学术工作,讲义上供选择的原因五花八门,包括热爱科学,想出名,工作灵活,赚钱,为社会做贡献,转去工业界等等。各种回答也让我大开眼界,长期局限在一个小圈子的我突然体会到人生的不同活法和各种可能。接着是列出自己的长处,以及希望在下一阶段发展的能力。有一页纸以表格的形式,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列出了作为成功的研究者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个列表,与其说是必要条件,不如说是对年轻研究者的一个提醒:如果想在2-3年后在学术圈有所发展,那么这2-3年需要做什么。从未来雇主的角度考虑,哪些事情,是现在就要准备的。 整个培训,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对学术界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反思和展望,没有太多鸡汤的成分,而是一次深入的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哪些现有的和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条件能帮助我实现目标。大部分问题都需要讨论,而且面对的是对自己完全不了解,也许目标也完全不同的同伴。这种情况下,可以卸下心里的包袱和伪装,观察自己,也观察其他人的生活方式。敞开心扉的同时,思维的碰撞也给我和我的同伴都带来了新的想法。虽然培训是由学校组织,但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偏向学校的利益,更多是从科研工作者自身发展考虑。比如在被老板过度压榨的情况下怎么处理,比如如何通过自身现有条件,在院系里得到最多支持。教授的提醒,让很多人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老板,院系雇佣的“科研打工仔”,更多的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 另外一个活动更加休闲,给从事科研的女性提供早餐,顺便邀请几位成功女性交流(Women in Science Breakfast)。由于在大学教员里,女性一直算是弱势群体,学校对这方面也是非常重视。然而女性在科研中取得成就本来就很难,并且即使成功,这种成功也更加无法复制。即使都是几个孩子的妈妈,即使都是在科研第一线,但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不同,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这样的活动,也许不能直接带来什么,但看到还是有很多女性可以做到这些,可以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这些对任何一个挣扎在顾家还是顾工作二选一的职场女性面前,都是一种鼓励和促进。现在很多大学把女性教员的比例作为一项考核标准,希望可以因此给女性带来更多机会。除此之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多有潜力的女性研究者可以借此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给后来人们更多鼓励。这些,便是我在这次活动体会最深的。
个人分类: 职业发展|4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如何与年轻人打交道了
热度 2 duke01361 2014-8-12 08:25
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如何与年轻人打交道了 可以理解的原因,很多的情况下,儿子很少和我谈论一些“大”事情,所以他给我的印象,过于被“娇惯”的孩子! 他母亲提醒我一定要多多从正面引导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消除他对某些问题的“负面”看法。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就处心积虑,粉饰天平,淡化矛盾,积极配合进行正面宣教! 结果,好像儿子并不以为然,面对这种情况,我似乎多少有些自暴自弃的感觉! 但昨晚发生的事情让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或许我最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因势利导,在现有基础上,顺势而为,努力打造儿子的优势,尽可能地帮助他取得更大的发展。 昨天晚上临睡前,儿子请我给他讲故事,随便什么故事都可以。我见有机可乘,就试图进行宣教工作,话题一打开,我吃惊地发现儿子对当今诸多国家和政界大事非常清楚,并给出了非常理性的评论! 这确实让我感到非常吃惊! 比如他对澳洲人口和资源矛盾的分析,对中国香港的现实地位的分析,对美中澳三国关系的分析... 说实话,很多问题,要么我不知所以然,要么压根儿就没想到过!当他反过来征求我的看法时,只好闪烁其词,支支吾吾.... 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愿意为他只是能够上网打游戏...真的没想到,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已经有了如此系统,比较成熟的世界认识... 出于中国父母的传统习惯,我突然觉得如果我们努力引导,全力培育,把儿子培养成澳大利亚联邦共和国栋梁(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椋)也许不是特别的不可能... 二三十年之后,当他步入中年的时候,我实在想象不出,这样的想法会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 他出生在英国,在英语国家长大,从幼儿园开始接受英语系教育... 想到这里,我多少又有些失落,很多迹象表明,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的那些传统观念已经越来越改变不了他丝毫...我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改变自己的观念,采取顺势推舟的做法,帮助他成长为他应该成长成的自己! 如果能够在20-30年后,成为澳大利亚联邦共和国的有用之才,这也算是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个贡献了! 想到这里,替儿子的国家唱响国歌: Australians all let us rejoice, For we are young and free; We've golden soil and wealth for toil, Our home is girt by sea; Our land abounds in nature's gifts Of beauty rich and rare; In history's page, let every stage Advance Australia Fair. In joyful strains then let us sing, Advance Australia Fair. Beneath our radiant Southern Cross, We'll toil with hearts and hands; To make this Commonwealth of ours Renowned of all the lands; For those who've come across the seas We've boundless plains to share; With courage let us all combine To Advance Australia Fair. In joyful strains then let us sing, Advance Australia Fair.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4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和小朋友谈前途想起的......
热度 1 CHENGJIANLAN 2014-8-7 10:50
最近和一个工作得很不错的小朋友聊天,问他职称评了没有?在职研究生复习准备了没有?他说初级职称已经有了,中级职称还没到年限,工作和生活很忙,无暇顾及在职研究生的复习。后来我嘱咐他,一定要及时关注自己的职称考试、在职研究生的复习,因为,只要你及时具备了这些硬件指标,脱颖而出是很容易的。 小朋友热情洋溢地感谢我,说他很受启发。 我对他的感激有些出乎意料,觉得这些都是平日思考的问题。但反过来想,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是很容易埋头工作,急于拉近自己与资深员工的距离而忽视自己硬性条件的提高的。 但,在个人进步的过程中,时间是会很快流逝的,在岗位的要求中,对年龄的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而学历的高要求也是将来的趋势,学历提高有几种方式,在职研究生学历的学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我所在的单位在国家政策调控下效益下滑得比较严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这些人才流动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系统内外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招聘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如果你在足够年轻的情况下具备职称、学历、资格证、健康的话,要想适当地流动流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换句话说:那只是时间问题,而那些年纪超过了、再有工作经验但没有足够的学历文凭、职称的人,就只能在原地踏步。 所以,在努力工作和好好生活的同时,需要我 们分秒必争地加强我们硬件指标的提高,这样,前途在我们这里才不是茶余饭后闲散叹息愤青的谈资。 在大学的时候,同学分了好几种大类,其中有一类女生,不管什么时候,手边都是《新概念》,她们天天单词不离口,几个人相互地促进,现在三人中其中两人在国外,还有一个自己在国内和先生一起开了个咨询公司,在有一天的同学邀约打羽毛球中遇到她,说是经常打羽毛球、网球,问她什么时候打,她说:随便什么时候啊!当然,人家自己是老板,而我们上了一天班,可能没精力常常打哦。 举我同学的例子不是羡慕她能常常有时间和精力打球,而是想说,要想达到一个目标,需要见缝插针找时间、把计划安排形成每日 的必须,这样,学习和锻炼成了生活的常态,在技能方面量变到质变地提高,身体也能很好地提供你驰骋沙场的足够力量。 而在想到一个单位新入职的员工,28岁的硕士研究生,没有直接被放在主要的岗位上,总隐隐觉得他错失了什么。虽然也能很好地锻炼,他具备的学习能力将来也能很好地提高,但在提倡年轻化的今天他在年龄上已然不占优势。 不知道他是怎样一步步奋斗到今天,也许他之前没有就业,一直在考研,或者他就了业,干了几年后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考取后辞职,不管怎样,研究生是读了,由于不是211的学校而没进主要生产岗位。 这就给我们一种思考,单纯地拼命读研是否就能达到自己梦想的目标? 假设你单位还可以,如果你简单地认为自己没有及时进步仅仅是学历低的话,完全可以在在职的情况下考读研究生,这样,工作也历练了,也不担心毕业就业,还可以连续计算着工龄,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失为一种努力的方向。 当然,如果单位很不理想,你需要重新开始,那就另当别论。 还有一种情况,你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或者对高学历有着非常纯粹地认识和向往,不顾一切,就是要读研究生,那咱不评说这些。 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弱弱地说:你考研究竟是想提高自己的境界、从事更高精尖的工作,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高大上的向往,如果是后者,那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是否有点大了些,这是需要权衡的一个问题。
个人分类: 亲子交流|2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梯偶遇
陈龙珠 2014-8-5 19:39
同行教授暑期来校访学,刚出差回来的我,下午离开@楼的办公室 乘电梯上楼去看望他。 电梯门一开,便冲出了一位年轻人,同时听到里面另一位年轻人的招呼声 我们还没到#楼。 冲出来的这位又返回电梯,嘴里却埋怨道 没到#楼,干啥要按@楼让电梯停下来开门呢? 在电梯里,我看着这么说话的年轻人 忍俊不禁,差点忘记按下自己要去的楼层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冒险】【大力神重生 Hercules Reborn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7-13 20:06
导演 : Nick Lyon 编剧 : Jim Hemphill 主演 : 约翰·赫宁甘 类型: 动作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 片长: 95分钟 又名: 海克力斯重生 IMDb链接: tt3499424 一个年轻人的新娘被邪恶的国王绑架,他向大力神寻求帮助。因杀害家人而被放逐,破落的英雄一直过着流亡生活。年轻人的勇气激励了海克力斯。他们一起抗争,拯救新娘并且挽回了大力士的荣誉。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8398426
3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年生活困苦,理想和梦想成了空中楼阁
热度 1 jzhou65 2014-7-12 18:24
有激情有干劲的时候是年轻的时候,可是这时候的人确实没有一切的经济来源。只是这时候的年轻人天不怕地不怕,有的是一股精神和年轻的身体。也许年轻人很无知,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觉得可以靠自己打拼,仅此而已。 我们的国家提供给青年人什么了?我觉得这有点不够。国家的重担在青年人身上,可是青年人的青春在流逝。 我想做点什么事,我心里知道做事的苦楚。 如果,我可以忘却所有,我想做点事,解决大家生活的疾苦,可是目前确实空想。 生活有问题,什么也干不了,什么也成就不了。 我只是感叹,取得成绩的人,都是毅力坚定,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要是我自己,没人给我温暖,没人给我微笑,我想冷血会让我执着做事。
3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良师益友-----记与大豆大庆试验站站长田中艳研究员点滴
陈井生 2014-6-20 14:39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友,择良友而友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很多诲人不倦的老师,也可能会有很多情同手足的朋友,但是师亦友的一定并不多见。 我有幸认识田中艳老师是在2006年,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6人,从沈阳辗转哈尔滨来到安达。第一次见面她便给我留下了印象,极具正能量,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生动幽默、工作干练有余。二年后,我竟与她成了同事、老师、邻里。我虽不在她的指导下,她也一样地关心和帮助我,其实关照的不仅仅是我,而是她身边的每一个年轻人。2008年,我们所在的研究团队有幸加入到大豆体系,同时这也让我有机会和田老师一起工作。在试验站的工作中,每一次开会回来,她都认真细致的开会部署;不会开小差,不会疲惫,不会困倦,工作对她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享受。从试验站的基础性工作到应急性任务,从示范县调研到下乡科技服务,所有的工作都让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体系的历练中,使我迅速成长、受益匪浅! 2012 年全国大豆生产研讨会是由大庆试验站承办,这种全国性的大会议,对于我们来说它的难度、复杂性是始料未及的。从会议通知到回执,从会场选址到会议议程以及实地考察线路,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凝聚了她辛勤的汗水。随着大会的圆满闭幕,试验站以大庆这座年轻的城市为依托,送走了四面八方的客人,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整个筹备期间恰好是她的儿子从高三模拟到高考备考,从填报志愿到录取入学的全过程。她把试验站的工作放到了第一位,她敬业、勤奋,而且谦逊、谨慎、脚踏实地,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接触过她的人对其工作态度和人品是有口皆碑的。每每一起聊天,从她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技巧。他告诉我们要潜下心来,做的住冷板凳,要勤于下地调查,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总结规律获得真知;她教会我们要怀揣梦想,鼓励我们去探索未知,永远也不要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更告诫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戒骄戒躁,把名利置身之外。 她那种柔中有刚的性格、对科学的执著、对工作热爱、对体系任务的格尽职守造就了她的独特人格魅力。她的内心像海一样广阔,当收获来临的时候,俯身大地,放眼望去在金黄的豆田中,她每每的坚持,在宁静中正艳丽的盛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剧】【上帝未死 God's Not Dead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5-10 17:40
导演 : 哈洛德·科朗克 编剧 : Hunter Dennis 主演 : 凯文·索伯 / 肖恩·哈珀 / 戴维·怀特 / 迪恩·凯恩 / 威利·罗伯逊 / Korie Robertson / Trisha LaFache / Benjamin Ochieng / Paul Kwo / Hadeel Sittu / Cory Oliver 类型: 剧情 / 喜剧 官方网站: www.pureflix.com/GodsNotDead/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3-21(美国) 片长: 95分钟 IMDb链接: tt2528814 《上帝未死》讲述的是一位名叫乔什·惠顿(Shane Harper)的年轻人捍卫其对上帝的信仰的故事。乔什是一名大一新生,他的教授(Kevin Sorbo)告诉学生们“上帝死了”,并要求学生们签署一份关于“上帝死了”的声明才能及格。而乔什拒绝签这份声明,并不得不接受证明“神活着”的挑战。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4441110
3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民伯伯的子女假期就是农活
热度 1 吴信 2014-5-3 16:12
每逢假期忆苦思甜,小时候的放假了就是干农活,比如收麦子、秋收等等,最好的假期好像就是过年,那时候年味十足,早早起来去拾落下来蔫的鞭炮,回来把炸药收集一下,自己再做鞭炮,看着自己做的鞭炮放响了,就那么一刹那,很有满足感。 现在的假期就是旅游,想想很多农民伯伯的子女假期旅游来说还是奢侈的不得了的事情。 想想小时候,去了一次镇上看到绿化就觉得那个美很是享受,永生难忘。以至于到了现在看多了国外的名胜古迹,还是觉得那时候的享受。 最近看到法国的一则信息,青年福利:18-25岁年轻人可以享受法国的“公款”旅游了!如果你也是18-25岁的年轻人,没钱旅游的苦恼或许你也会了解,据调查统计,全法国百分之四十五的年轻人都没有足够的去旅游,这意味着超过300万年轻人对旅游这件事望眼欲穿但又无能为力。不过,法国政府终于出招了!他们推出了一项名为Chèques-Vacances的项目,可以让你享受“公款”旅游哦~! 不知道我们是否有类似的资助了。此外,法国对年青人的租房补助、博物馆等方面的优惠也算是很多的。 有个朋友聊天,给我说,小孩是国家的,为国家做贡献的劳动力,国家给了他们多少呢? 看着他们的消息,在看着我们国内旅游的人山人海,五一节杭州西湖游人爆棚 只见人头不见断桥。一方面为我们国人越来越多的富有感到暗喜,一方面也为部分人及其子女没有机会去看看感到悲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动态
热度 5 赵国求 2014-4-25 17:15
4月22日下午3-6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向相关理论物理研究生开了一次“双四维时空量子力学描述”的讲座。讨论中有如下共识: 1、球模型有优越性,最吸引人的,是物质波波函数的推导及物质波的实在性。这是量子力学中最难的一个问题。现在应该是有了明确答案(曹天予就这样认为),剩下的是如何争取公认。当然,争取公认的难度,恐怕不会亚于科学上的论证。期待年轻人的努力。 2、如果物质波是一种真实的物理波,象电磁波一样,它是可以应用的,期待看到物质波在通讯领域的新应用。从现场互动情况看,我认为极大地调 动了大家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期待有人去完成相应的实验工作。 3、这次讨论会,可期待更好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学子的关注参加讨论, 已有共识,适时再组织。 4、期待广大物理学者专家的关注,引起更多的重视。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2856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成长、创新的路径选择
热度 1 xuxfyuwp 2014-4-25 14:32
热带对流年(YOTC)和亚洲季风年(AMY)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有机会与不少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气领域科学家进行了交流,感受到国内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水准仍有较大差距。 见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著名美籍华裔气象学家刘家铭先生,在交谈中,他较多地提到国内的学术氛围问题。 一是如何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看法,敢于挑战前人和权威。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也不仅是在科技界。一开始我们从体制上进行探讨,谈到若学生得罪了导师或权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可能在学术上受到压制,甚至在求职、晋升方面遇到困难。接着,刘先生换了个角度谈了看法。 他说在美国教授比较欢迎学生挑战,倒不是真的宽容大量,而是能意识到其内在的价值。若课堂上鸦雀无声,可能会有多方面的原因,或许学生们完全没有听懂,那是教授自己的责任;也可能学生对所讲内容没有兴趣,也算不上好的结果;还有可能是讲课方式问题,缺少对学生的启发性等等。一般而言,学生通过提问或争论,对授课和学习效果是绝对是有正效益的,这也是教授所期待的方式。 在研究领域,教授们就更无法自认权威了。凡是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往往都会有不确定性,只有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才会有创造性,有所作为,有发展前景。特别是敢于对前人结论提出挑战的人,则更有希望。只能跟着教授的思路周旋,则不会走得太远。这是正常的人才成长规律,具有普适性,在世界各国都应如此。有作为的科学家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人去推进学科的发展。 敢于并善于提问或挑战,有习惯或文化上的问题,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能力上的问题,中国学生不太善于发起争论、挑战,原因也不是单一的。但我理解刘先生看问题的角度则不限于此,他是在从遵循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这一出发点来考虑的,要想在教学、科研、人才成长等方面取得成就,允许质疑、宽容异议、鼓励竞争就不仅仅是限于鼓励、提倡、赞成的层面上,而是必然的选择,任何阻碍这一选择的做法都会产生糟糕的后果。 与刘先生谈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有资历的人如何继续认真做事,不要靠过去取得的成就应付现在或将来。他谈到在美国靠资历争取项目或课题是比较难的,你若提不出新的想法,做不出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实际的贡献,就无法在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实际贡献,美国有较严格的规程,谈论中没有具体涉及,值得进一步关注。但在中国确实不完全是规程问题,有更复杂的因素。 刘家铭先生与中国老一辈气象学家有较深的交往,他谈到很希望能见到有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走到科技前沿。以上两个话题的讨论和看法,相信刘先生是有感而发的。在国内,我们确实应更多地关注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环境改善,违背客观规律的文化、习惯、制度、机制、做法会阻碍科技上的创新和超越,也腐蚀了人才成长的根基。 (原文写于2011-05-21 23:11:1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1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路和小路 (文摘)
xuxfyuwp 2014-4-23 14:30
从我居住的城市到巴黎和到伦敦的距离都差不多。但感觉上伦敦总是个比较遥远的地方。轻易不会去那里。因为儿子果同学在伦敦政经学院刚刚通过了硕士考试,我们就有了一个去伦敦的理由。 到伦敦已经是傍晚。果同学说晚上有一个世界顶级的经济学教授在学院做一个公开讲座,主题是——在脆弱的社会体制下的民主意识。他问我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去听。我和家属都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去。没上过名校,在名校听名教授讲一次课也算是个经历。 讲座在一个很大的阶梯式会议厅举行。虽然学期考试已经结束,但基本上还是座无虚席。说实话,自从在德国生活以后,我的英语一直与日渐退。所以名教授的讲座,我大概只能听懂一半。可这听懂的一半,让我心里有点不爽。这个教授以肯尼亚为范例,讲述他对脆弱社会体制下推广民主的思路和建议。以我的理解是,他所说的民主的真正意义,其实是维护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利益。 十分钟以后,前面几排的年轻人一起站起来,退出。尽管他们轻手轻脚,但还是给讲台上的人带来一点尴尬。我充满希望地看看果同学,可他稳稳地坐在那里,我只得放弃退出的念头。在后来教授和学生的对话里,我真希望果同学像其它几个学生一样,向教授提出尖锐的质问。可是,果同学很乖地坐在那里,一脸好学生的样子。独自在外几年,果同学锋芒已经收敛。成熟了,或者说,世故了。做妈妈的有点欣慰,也有一点失望。 讲座结束后,我们沿着泰晤士河散步。家属开始猛烈批评名教授的讲座。他曾在肯尼亚讲过学,对那里的情况很了解。所以他认为,这个教授根本不了解肯尼亚的真实情况。他说,名校名教授,绝不等于是真理。一个做学生的,在这样的地方更应该保持独立思考。果同学说,刚开始时,他也曾经站起来给一个名教授提问,他的问题是那样的尖锐和不讲情面,以至于那个教授当天在自己的博客里反复提到这件事。后来,他的朋友们都劝他不必认真。因为,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是来结识权威,而不是来挑战权威的。如果不小心得罪了哪个权威,而哪一天,这个权威正好处在决定果同学命运的位置上,他或许会很幸运,也或许会很倒霉。所以,现在果同学选择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做法。 我默默地跟着他们走,没有参与讨论。人生的道路,有两种选择。一条是康庄大道,顺着人流往前走,成群结队,目标明确,前途光明。一条是崎岖小路,孤身只影,前途莫测,可能最终奇峰独秀,也可能会走进迷谷和死角。家属是那个喜欢走小路的人。而作为一个母亲,我更希望他人生的道路走得顺畅光明一些。 他选择大路,我会很高兴。如果他选择小路,我也会为他祝福。 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归根到底,走路的人,是他自己。 程玮 (2010-07-21 扬子晚报 ) (原文写于2010-09-06 08:55:4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