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肠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你的肠道连着脑 -资料
lulingkxw 2018-9-26 19:41
你的肠道连着脑 图片来源:NICOLLE R. FULLER/SCIENCE SOURCE 人类肠道排列着1亿多个神经细胞——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脑。的确,肠道会同大脑对话,向血流中释放激素,在约10分钟的时间里告诉人们它有多饿或者人们不应当吃掉整个比萨。不过,最新研究表明,肠道和大脑之间通过一个在几秒钟内传递信号的神经回路建立了更加直接的联系。此项发现或带来针对肥胖、饮食失调,甚至抑郁症和自闭症的新疗法,因为它们均同功能失调的肠道存在关联。 【 《科学》相关文章 】 2010年,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科学家Diego Bohórquez在看电子显微镜时有了一个惊人发现。散布在肠道内壁并产生促进消化和抑制饥饿激素的肠内分泌细胞,拥有类似于突触(用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足状突起。Bohórquez知道,肠内分泌细胞能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激素信息,但他怀疑它们能否利用电信号同大脑“对话”,正如神经元所做的那样。如果是,它们将不得不通过从肠道穿行至脑干的迷走神经发送信号。 为此,Bohórquez和同事向小鼠结肠内注射通过神经突触传输的荧光狂犬病病毒,并且等待肠内分泌细胞及其“搭档”被点亮。事实证明,这些“搭档”正是迷走神经元。研究人员在日前出版的《科学》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近日发表于《细胞》的另一项独立研究则揭示了关于肠道感觉细胞如何令人类受益的另一个线索。研究人员利用激光刺激小鼠肠道中的感觉神经元。它们产生令这些啮齿类动物努力去重复的奖励感觉。激光刺激还增加了小鼠大脑中改善心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水平。 主导第二项研究的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神经科学家Ivan de Araujo表示,两项工作帮助解释了为何用电流刺激迷走神经能治疗人类的严重抑郁。这些结果或许还能解释为何吃东西让人们感觉良好。他认为,“即便这些神经元在大脑外面,它们也完美地符合关于奖励神经元的定义”,即让人类变得更有动力并且增加愉悦感 。(宗华)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v4883 《中国科学报》 (2018-09-25 第2版 国际)
个人分类: 其他|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的肠子不同于肉食动物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2-3-23 00:06
人类的肠子不同于肉食动物
# 老蒋动保每日谈 #20120323 :人类的肠子不同于肉食动物 人類的腸子在解剖學上來說,與天然的肉食動物(比如貓、狗)很不相同。貓狗之類肉食動物的腸子的構造,可以保證食物在很短時間通過腸子排出體外。 我們的腸壁是皺皺的,而肉食動物缺失平滑的;我們的有許多小囊袋,它們的沒有;我們的曲面長,路徑複雜如同迂回而有很多狹窄轉彎的山路;它們的是短而直的滑槽,有如高速公路般平坦。腐蝕肉類產生的毒素對它們來說,不是個問題,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快速通過腸子,貓狗以及其他天然食肉動物不會因高油脂、低纖維、以肉類為主而得直腸癌,但是我們會。 新世界饮食,约翰·罗宾斯著,张国蓉涂世玲译,郑如玲审订,珠海出版社, 2011 年版, 224 页。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6283 次阅读|26 个评论
地球的"铁石心肠”
热度 22 Majorite 2012-2-24 09:34
地球的"铁石心肠”
地球的"铁石心肠” 嵇少丞 构造地质学科普系列之三 今天给大家讲讲地球的"铁石心肠”。 地球与行星的肌体是石头, 地质学家在大山深处找到石头肠子(如图所示),有的如大肠,有的如小肠,有的发白是白肠,有的显红为红肠,还有花花肠子。扭过去弯过来,委婉缠绵,形态各异,万般风情。岩层的扭曲也是不得已的,高压(差应力)下不得不屈服,顺其自然,随着大流。就其年龄,有的20-30亿年,最年轻也有几千万年,它们默默无闻,无怨无悔、静卧深山,悠聆流水,与世无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石头肠子今犹在,不见当年大恐龙。就当今石肠子的硬度,皆坚如磐石。可见,地球是"铁石心肠”, 怪不得它打个喷嚏(强震),我们人类都会无比疼痛。 虽然现在“铁石心肠”, 当初也曾 “温柔随和”、“柔情似水”。环境决定一切。 其实,图示的是常见一种地质形变现象。本来岩石中含有不同强度的成分层,在构造挤压过程中,那些柔弱岩层与周边岩石一起塑性变形,形成一系列极其不规则的褶皱,貌似动物的肠子。构造地质学形象地称之为肠状褶皱。据其特征,地质学家可以估算有限应变,例如,地壳的缩短量。假想把那些石头肠拉直、展开到变形前的长度,我们就可发现这些岩石经受的缩短量竟然高达百分之几千,原来巨大的坚硬的山脉被压短如此之多,地质作用如此神奇! 下面这两张照片(第二张是孟津照的)所示的是肠状的河流,这不是由挤压造成的。 ( 部分照片自网络收集,来源不详,仅供地质教学和科普之用,特此致谢图片的原作者)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772 次阅读|2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