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出生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出生率是人口结构中的关键指标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7-7-16 19:39
出生率是 人口 结构中的关键问题,它反映了未来年轻人数量、占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和人口再生产的能力,我们是需要欧洲的还是非洲的人口结构或者美国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overeign_states_and_dependent_territories_by_birth_rate 在225个国家地区中, 中国 大陆出生率1.225%,第162名;美国1.366%,列147名;全面二胎第一年,中国新生儿在1800万左右,出生率水平达到1.3%,更加接近美国,生育水平比中国更低的国家更多了。 在出生率高于中国的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属于非洲以及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有七八十个。除去高生育率的非洲及伊斯兰世界的16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的生育水平处于中游。生育水平比中国还低的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高人文发展水平的欧美国家 1.25%的出生率,如果预期寿命是80岁的话,意味着人口数量不增不减,1.25*80=100。而高于1.25%,人口则会持续增长下去。严重少子化的日本和德国等出生率只有0.7%-0.8%,也就是如果没有外来移民的话,本世纪内,德国和日本的人口大概会减少1/3,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正在熄火。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467 次阅读|2 个评论
没有外来人口,京沪会怎样?兼论易富贤先生“京沪衰落”说不靠谱
jiangming800403 2017-5-8 18:42
京沪两千万人口当中的大多数,几代之前都是外来人口。至少,如果没有外来的人口,上海还会是松江府的一个小县城。当然,现在旧松江府已经在府域范围内实现融城了。 易富贤先生在人口方面大多数观点都是不靠谱的,因为他试图用一个简单的“黑箱”关系来解释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结果自然不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关于经济发展,易先生开出的方子就是多生孩子,显而易见,生育率最高的非洲地区,经济一塌糊涂。 包括北京、上海等的大城市,年轻人多(包括很多大学生),但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会在京津婚育,这就是说根据常住人口数据的总和生育率,就会低估“北漂”青年的生育水平。或者易富贤先生认为“北漂”们不在北京生孩子就永远不会生孩子吧?但是人口是流动的。 根据“五普”、“六普”时期每年十四五万人的出生规模,按人均预期寿命计算,如果没有外来人口,北京上海未来人口规模会回到一千两三百万,即户籍人口的规模。 但二胎全面放开后,去年北京实际出生人口增加了10万,达到了24万的水平,今年可能还会更多,因为积压了很多80+的生育意愿(80+中其实没有多少多生子女),上海也差不多,也就是如果这样的生育规模一直保持下去,即使没有外来人口,北京、上海的总人口也会在2000万以上。一句话,帝都会更强大。不仅,大兴、通州,昌平、顺义、房山都会和北京融城 北京“肥胖”否? 治堵只有一策:不按时上下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58837.html 上一篇: 回乡偶书:记我县的两位书记 下一篇: 我已经不是“北漂”的年龄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46088.html 上一篇: 房地产库存很大程度上只存在于专家的逻辑里 下一篇: 北京现在大概只是我国第三大城市群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72116.html 反计人士一贯处心积虑的论证中国人快绝种了,真不知道能得到有什么好处?多生孩子对父母、对小孩、对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真的很好吗? 推测与现实情况不一致的时候一定是推测错了,而不可能是现实情况错了。按六普数据,目前处于生育活跃期(1981-1990)的女性数量是6340+5018=11348万,年化后是1135万,按照那些忧国忧民的“反计人士”的逻辑“只有不到75%的生孩子,一个女性一辈子只生不到1.1个孩子”,那现在每年的出生人口只有930多万,是每年超过1600万的人口出生数据错了,还是易富贤们错了。用1600万除以1100万,还会得出我国的实际生育水平在每个女性一生生育1.5个孩子(考虑了独身不育等因素),基本等于15年以前的政策生育率。 我为什么反对现在就全面二胎,第一,现在生育数量仍然处于爬坡的阶段,现在全面放开二胎就是在汽车加速下坡的阶段踩油门;第二,80+当中,很多都是有兄弟姐妹的,来自多子女家庭,他们的父辈根本就没怎么好好执行过计划生育政策,更不用说一胎化,给他们(当然也是我们,我也不是独子)开闸,就是老市民给农民工腾地方,因为80年代的独生子女都已经可以生育二胎。 实际上中国从来没有过全面的一胎化政策,而且整个80年代,农村的计划生育就没有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否则现在总人口可能不会突破13亿,而且已经停止增长了。1995年以前农村超生一直很严重,实际上目前很多农村二孩仍然占多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18079.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03371.html 上一篇:从六普数据看我国未来各民族和各省市人口 下一篇:未来人口规模与结构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38344.html 上一篇:易富贤先生的人口理论自相矛盾 下一篇:环珠三角贫困带兼评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3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总和生育率(TFR)是什么,兼谈易富贤先生在人口问题上的不靠谱
jiangming800403 2017-3-8 22:19
总和生育率( TFR )是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最重要指标,它的内涵是反映平均一个妇女一生生育多少孩子。 TFR 这个指标名义上是指一个妇女在其生命周期中所生的孩子的总数,应当表征的是整个社会的生育行为特征。妇女的生育行为特征,和她所处的年代紧密相关。但是实际进行统计计算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一代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汇总。那样的数据,可以等到一代人彻底失去生育能力以后,比较精确地算出来,但是那样的数据,只有历史意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将育龄期妇女“当前的”行为特征进行平均汇总得出的。而且,从低到高各年龄段妇女的权重,与其人口规模也是一致的。 其计算方法是(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区别): 1. 把育龄妇女( 15 岁到 49 岁)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统计,每个年龄段覆盖五年,即,划分成 15-19 岁、 20-24 岁、直到 44-49 岁等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的妇女人数,以及普查之前一年内每一年龄段妇女生育的子女总数。这样就得到每一年龄段的妇女的出生率(注意, 出生率都是以每年每千人为单位)。这个出生率叫做分年龄出生率( Age-specificbirthrate ,简写是 ASBR )。 2. 将各个年龄段的 ASBR 累加,再乘以 5 年,就得到总和生育率(公式见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 ...p=rep1type=pdf )。注意这时是以每千名妇女为单位。中国所采用的总和生育率是以每名妇女为单位,所以应该再除以 1000 。   按照最新发布的 “ 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 ” ,查表 6-3“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 2009.11.1-2010.10.31 ) ” ,可以计算出总和生育率: ( 5.93+69.47+84.08+45.84+18.71+7.51+4.68 ) ×5/1000=1.18 1.18 的总和生育率的含义是:一位15-19的女性在普查年份生育的可能性是5.93/1000,并类比认为一位女性她 15-19 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 5.93*5/1000=0.02965(为什么要乘以5?) ,在 20-24 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 69.47*5/1000=0.34735 ,其它依此类推,最终算出来她生孩子的可能性是 1.18 ,也就是她在一生中生 1.18 个孩子。 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 1.18 并没有问题,但这个公式只是它统计了普查前一年内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于 15 至 19 岁,育龄妇女的 ASBR 值为 5.93 , 25 至 29 岁为 84.08 , 45 至 49 岁为 4.68 ,差异非常大,这非常好解释,是因为 15 至 19 岁生孩子太早, 45 至 49 岁生孩子太晚,这两个年龄段生孩子的数量肯定少,而 25 至 29 岁为生育活跃期,很多妇女在这个年龄段当了妈妈,因此,这样的数字进行求和及平均,可以很好的反映过去一年育龄妇女的生育活跃程度,却不能反映妇女终身生育的子女数量, 45 至 49 岁妇女以前生过孩子吗? 15 至 19 岁少女以后还会再生孩子吗?在这个公式里体现不出来,除非每个年龄段妇女的生育行为完全一致,否则 1.18 只能反映过去一年内育龄妇女生育活跃程度,而与我们关心的妇女终身生育多少个孩子无关。 因此 ,只有当所有年龄段妇女生育行为特征完全一致,而且各年龄段女性人口权重相同时理论值才是成立的,但是 20 多岁的女孩,和 40 多岁的中年妇女(实际上已经是两代人)的生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09 年, 20-24 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 69.47*5/1000=0.34735 ,而 25-29 岁大约是 0.42 , 30 岁 -34 岁为 0.23 ,但问题是 20 多岁的女孩子当她们 30 多岁的时候,生育的可能性还会是 0.23 吗,过去十年随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妇女平均的除婚育年龄提高了不下 5 岁。现在 30 多岁的女性,她们 20-24 岁和 25-29 岁的生育可能性也不一定是 0.35 和 0.42 。而 40-49 岁的大姐和阿姨,她们年轻时候的生育可能性肯定不可能是 0.35 和 0.42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总和生育率指标指反映了过去一年中实际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 15 至 49 岁)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与一位妇女一生中实际生育的孩子数量毫无关系。 实际上,“六普”时候20岁的女孩子,当他们25-29岁、30-34岁的时候,ASBR可能不是84.08和45.84,而可能是104.08和65.84,这样她一生生育的孩子数就不是1.18,而是1.38;当然实际是多少,只有根据七普和八普数据知道。 由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婴儿潮的累加我国育龄妇女总数一直处于高位。这造成了TFR计算中分母虚高, 如果以现有的育龄妇女为基数,硬性让总和生育率指标由目前的1.1增加至2.1所谓世代交替水平,需要各年龄段 ASBR指标翻翻, 那么年新生儿数量将突破3000万,这个结果是匪夷所思的。 以生育活动最为活跃的20-35年龄阶段的妇女数和每年实际出生的孩子数衡量,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还在1.5的水平上上,当然者有所高估我国的生育水平,因为在【20,35】的区间外还是有一些高龄和少女妈妈的 以近10年中国年均的结婚人数与新生儿数量衡量,目前一对夫妇大体是生育1.5个孩子,与政策生育率大体吻合。 即使一直维持在现有的生育水平,3-4代人以后,中国总人口还是有7-9亿。但是我们为什么不会认为随着政策放松,实际生育率会随政策生育率同步回升呢?因为现在的实际生育率基本和政策生育率一致。 因为95+女孩比他们的母辈相比年均至少少500万,近几年我国育龄妇女总数就会开始走到峰值,此后要以每年500万人的规模下降,因此总和生育率计算时候的分母会减少,因此即使分子不变甚至减少,分数值也会增加,这势必会造成放开单独人口生育水平反弹的假象,这实际上不利于易先生的主张。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72116.html 推测与现实情况不一致的时候一定是推测错了,而不可能是现实情况错了。按六普数据,目前处于生育活跃期(1981-1990)的女性数量是6340+5018=11348万,年化后是1135万,按照那些忧国忧民的“反计人士”的逻辑“只有不到75%的生孩子,一个女性一辈子只生不到1.1个孩子”,那现在每年的出生人口只有930多万,是每年超过1600万的人口出生数据错了,还是易富贤们错了。用1600万除以1100万,还会得出我国的实际生育水平在每个女性一生生育1.5个孩子(考虑了独身不育等因素),基本等于15年以前的政策生育率。 反计人士一贯处心积虑的论证中国人快绝种了,真不知道能得到有什么好处?多生孩子对父母、对小孩、对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真的很好吗? 我为什么反对现在就全面二胎,第一,现在生育数量仍然处于爬坡的阶段,现在全面放开二胎就是在汽车加速下坡的阶段踩油门;第二,80+当中,很多都是有兄弟姐妹的,来自多子女家庭,他们的父辈根本就没怎么好好执行过计划生育政策,更不用说一胎化,给他们(当然也是我们,我也不是独子)开闸,就是老市民给农民工腾地方,因为80年代的独生子女都已经可以生育二胎。 实际上中国从来没有过全面的一胎化政策,而且整个80年代,农村的计划生育就没有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否则现在总人口可能不会突破13亿,而且已经停止增长了。1995年以前农村超生一直很严重,实际上目前很多农村二孩仍然占多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18079.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03371.html 上一篇: 从六普数据看我国未来各民族和各省市人口 下一篇: 未来人口规模与结构问题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3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大概可能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威胁美国,那就是墨西哥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6-5-28 11:42
美国奉行“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实用主义外交原则, 但未免不会养虎遗患,因为利益诉求总会是多方面的。中东地区的反美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遏制苏联战略而做大的。 TPP 中除美国外,日本、墨西哥、越南三个上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和美国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 仁者无敌、君子和而不同,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没有主动选择和美国成为敌人。遥远的太平洋使中美之间不大可能有大的地缘利益冲突。 但墨西哥不同,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国家可能对美利坚合众国构成威胁,那就是墨西哥合众国。北布拉沃河(格兰德河)以外 2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墨西哥民族心中永远的疼。如果美国处于遏制中国的目地,扶植墨西哥,一个强大的墨西哥最终会构成威胁。 墨西哥的总人口会达到 2 亿,而且美国境内的墨西哥人(西班牙语裔的美国人)也在不断增加,未来可能超过黑人,成为美国第二大民族。本世纪内,墨西哥人可能超过核心美利坚人,成为北美第一大民族,墨西哥妇女的子宫正在收复失地。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2769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中医药对现代医疗的贡献 下一篇: 祝贺国际水土保持青年论坛在南昌工程学院召开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345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人口危机实属危言耸听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3-11 20:17
中国 未来 最大的老龄潮就来自于八十年代的超生人口。当然 80 年代的婴儿潮也是当前人口红利的根源,正是因为 95 年以后人口出生规模下降到世代交替水平以下,所以现在人口结构呈现出 罕见 的纺锤形,和超高的劳动人口(纳税人口)比例 。 但是 超过 2/3 的劳动人口比例是不正常的, 5 个劳动力养活一个退休者的局面 也是无法维持的 , 因为这是人口红利,只有控制生育才可能有人口红利 。 我们 实际上 没有必要为将来劳动人口比例下降而忧心如焚,因为那才是正常的 , 没有任何措施可以阻碍这种趋势 。如果一个国家人口 年龄结构是均衡的 (世代交替水平),人均预期寿命是 80 岁, 0-65 岁的劳动力(纳税者)大约占总人口的 56.25% , 在许多多子化严重的国家,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 1/3 ,甚至更少。 目前中国 5 个就业人口养活一个退休人口的局面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但是中国老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只是回归常态而已,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或杞人忧天 。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经历过超过30年的婴儿潮,年出生规模在2300万左右,如果在这一水平下实现人口世代交替,未来人口一定会突破18亿。如果生育水平为 1.5 (相当于 2015 年以前的政策和实际出生水平), 到 2049 年建国 100 周年的时候,中国人口还会有 13 亿以上,即使 2100 年的时候总人口仍然会有 8-9 亿, 也就是坚持 100 年不放开二胎,中国人口只不过是回到了 控制 生育 政策 开始的时候, 老龄化水平会在 25%-27% 的峰值,但 二十岁以下的儿童与学 生占总人口的比重 会逐步下降到 18%-20% 的水平, 是劳动力还要占到总人口的 5 0 % 以上 。 如果从 2016 年起妇女总和生育率恢复到 2.0 的水平,那么我国总人口将长期稳定在 14-15 亿的高位,虽然老龄化率降低到 20% 左右,但 二十岁以下的儿童与学 生占总人口的比重 会保持在 26%-27% 以上,总的社会抚养比并没有什么变化。 即使最极端的一孩化方案,建国 100 周年的时候总人口还在 11.7 亿左右,随后迅速下降, 2100 年的时候,大概全国只剩下 4 亿人,老龄化深度达到 33% 以上,但学生与儿童抚养比只有 11% ,因此劳动力仍占社会总人口的 50%-55% 。 以上说明,未来的近 100 年中,总人口对妇女生育胎次非常敏感,但社会抚养比对出生胎次并不敏感。通过增加出生来延缓劳动力比重相对下滑的趋势,保持人口红利,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出生率增加首先增加的是消费者,在二十岁之前可能一直是消费者,由于人类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人类的婴幼儿和学生学期非常长,养育一个孩子投入的人力可能并不照顾一个老人小。多生孩子必然会影响个人及上一辈人的福利,这也是现代人生育意愿不断降低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建立了公共养老金, 如果人们相信政府的养老金,多生孩子对个人而言就是划不来的事情 。 因为养老金代际转移支付体制,意味着老吾老以之人之老,也意味着年轻人不仅要给自己的爹妈养老,也要养别人的父母。既然养老已经成为了大锅饭,所以多生孩子对个人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要让人们多生孩子,就是要废除养老的大锅饭,也就是废除政府养老金。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释,拿政府养老金的职员生育意愿比农民下降的更早、更快 。 如果人们不再相信养老金保障自然会养儿防老 。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4270 次阅读|6 个评论
低于世代替水平的生育率,也不意味着人口减少,因为那是暂时的
jiangming800403 2015-11-3 18:19
@王中宇 先生 yunpeng3 2015-11-1 20:25 即使现在放开对生育二胎的限制,30年后中国的人口也在12亿左右,而中国的适宜人口为6-7亿------------------------------------------------------------------------------------------------------------------------ jiangming800403 2015-11-2 12:29: 就是维持1.5的出生水平,建国100周年的时候人口也要在12亿以上,现在放开二胎,人口估计永远回不到12亿了。 博主回复(2015-11-3 16:05):总和生育率=2.1%,种群能维持其规模。小于它种群将萎缩。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还没发现那个国家的综合生育率低于它后,还能回升的先例。 博主回复(2015-11-3 15:48):统计年鉴公布的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1998 1.56% 1999 1.46% 2000 1.40% 2001 1.34% 2002 1.29% 2003 1.24% 2004 1.23% 2005 1.24% 2006 1.21% 2007 1.21% 2008 1.21% 2009 1.20% 2010 1.19% 2011 1.19% 2012 1.21% 2013 1.21% ------------------------------------------------------------------------------------------ 赵建民 2015-11-3 18:11 一对老夫妻,生子5人,每子又生子3人,则老人尚健在,已有子孙二十人,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这样的家族模式并不少见。 即使孙辈严格的一胎话,重孙仍会有10人,等于祖辈人数,远多于曾祖辈人数。总和生育率即使低于2也并不意味着人口会减少,只意味着人口出生数量的减少。 因为历史形成的人口结构是金字塔形的,父辈人口高于祖辈人口更高于曾祖辈人口,而子辈的人口数量不可能替代父辈,只可能是替代祖辈和曾祖辈。虽然子代的人口数量低于父母代,但是比祖辈和曾祖辈还是要多很多。除非低于时代交替水平的出生率持续60年两代人,人口才可能实质性下降,而且即使1.5的生育水平再持续100年,中国在22世纪初仍然会有7亿人,4亿劳动力。除了中印(如果印度一直是一个国家的话),世界上其他国家未见得能达到7亿人口 1.18 后 1.04 的总和生育率指标是怎么得来的? 总和生育率( TFR )是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最重要指标,它的内涵是反映平均一个妇女一生生育多少孩子。其计算方法是(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区别): 1. 把育龄妇女( 15 岁到 49 岁)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统计,每个年龄段覆盖五年,即,划分成 15-19 岁、 20-24 岁、直到 44-49 岁等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的妇女人数,以及普查之前一年内每一年龄段妇女生育的子女总数。这样就得到每一年龄段的妇女的出生率(注意, 出生率都是以每年每千人为单位)。这个出生率叫做分年龄出生率( Age-specific birth rate ,简写是 ASBR )。 2. 将各个年龄段的 ASBR 累加,再乘以 5 年,就得到总和生育率(公式见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 ... p=rep1type=pdf )。注意这时是以每千名妇女为单位。中国所采用的总和生育率是以每名妇女为单位,所以应该再除以 1000 。   按照最新发布的 “ 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 ” ,查表 6-3“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 2009.11.1-2010.10.31 ) ” ,可以计算出总和生育率: ( 5.93 + 69.47+ 84.08 + 45.84 + 18.71 + 7.51 + 4.68 ) × 5 / 1000 = 1.18 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 1.18 并没有问题,但这个公式只是它统计了普查前一年内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于 15 至 19 岁,育龄妇女的 ASBR 值为 5.93 , 25 至 29 岁为 84.08 , 45 至 49 岁为 4.68 ,差异非常大,这非常好解释,是因为 15 至 19 岁生孩子太早, 45 至 49 岁生孩子太晚,这两个年龄段生孩子的数量肯定少,而 25 至 29 岁为生育活跃期,很多妇女在这个年龄段当了妈妈,因此,这样的数字进行求和及平均,可以很好的反映过去一年育龄妇女的生育活跃程度,却不能反映妇女终身生育的子女数量, 45 至 49 岁妇女以前生过孩子吗? 15 至 19 岁少女以后还会再生孩子吗?在这个公式里体现不出来,除非每个年龄段妇女的生育行为完全一致,否则 1.18 只能反映过去一年内育龄妇女生育活跃程度,而与我们关心的妇女终身生育多少个孩子无关。 TFR 这个指标名义上是指一个妇女在其生命周期中所生的孩子的总数,应当表征的是整个社会的生育行为特征。妇女的生育行为特征,和她所处的年代紧密相关。但是实际进行统计计算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一代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汇总。那样的数据,可以等到一代人彻底失去生育能力以后,比较精确地算出来,但是那样的数据,只有历史意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将育龄期妇女“当前的”行为特征进行平均汇总得出的。而且,从低到高各年龄段妇女的权重,与其人口规模也是一致的。 但问题是,只有当所有年龄段妇女生育行为特征完全一致,而且各年龄段女性人口权重相同时理论值才是成立的,但是 20 多岁的女孩,和 40 多岁的中年妇女(实际上已经是两代人)的生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09 年, 20-24 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 69.47*5/1000=0.34735 ,而 25-29 岁大约是 0.42 , 30 岁 -34 岁为 0.23 ,但问题是 20 多岁的女孩子当她们 30 多岁的时候,生育的可能性还会是 0.23 吗,过去十年随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妇女平均的除婚育年龄提高了不下 5 岁。现在 30 多岁的女性,她们 20-24 岁和 25-29 岁的生育可能性也不一定是 0.35 和 0.42 。而 40-49 岁的大姐和阿姨,她们年轻时候的生育可能性肯定不可能是 0.35 和 0.42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总和生育率指标指反映了过去一年中实际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 15 至 49 岁)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与一位妇女一生中实际生育的孩子数量毫无关系。由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婴儿潮的累加我国育龄妇女总数一直处于高位。 如果以现有的育龄妇女为基数,硬性让总和生育率指标由目前的1.1增加至2.1所谓世代交替水平,那么年新生儿数量将突破3000万,这个结果是匪夷所思的。 以生育活动最为活跃的20-35年龄阶段的妇女数和每年实际出生的孩子数衡量,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还在1.5的水平上上,当然者有所高估我国的生育水平,因为在【20,35】的区间外还是有一些高龄和少女妈妈的 以近10年中国年均的结婚人数与新生儿数量衡量,目前一对夫妇大体是生育1.5个孩子,与政策生育率大体吻合。 即使一直维持在现有的生育水平,3-4代人以后,中国总人口还是有7-9亿。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会认为随着政策放松,实际生育率会随政策生育率同步回升呢?因为现在的实际生育率基本和政策生育率一致。 因为95+女孩比他们的母辈相比年均要少500万,近几年我国育龄妇女总数就会开始走到峰值,此后要以每年500万人的规模下降,因此总和生育率计算时候的分母会减少,因此即使分子不变甚至减少,分数值也会增加,即使不放开二胎限制,2020年“七普”的时候也会出现生育水平反弹的假象。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72116.html 即使现在每年1000万对人工流产大部分是自愿的,但是非自愿的计划生育手术每年仍然有几百万例。再加上迫于政策压力想生而没有生的,潜在生育意愿仍然在每年2000万以上。 让新婴儿潮更猛烈一些吧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尽管严格的计生政策,中国的出生率还是高于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10-7 19:20
赵建民 2015-10-7 19:13 尽管采取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生率比中国低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overeign_states_and_dependent_territories_by_birth_rate 在225个国家地区中,中国大陆出生率1.225%, 第162名;美国1.366%, 列147名;在出生率高于中国的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属于非洲以及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有七八十个。除去高生育率的非洲及伊斯兰世界的16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的生育水平处于中游。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18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正的人口危机——淮北地区和新疆西南部
jiangming800403 2015-7-22 22:57
唱衰东北和东北人口的背后是有目的的。 淮北(几乎是纯汉族地区)很多县的 人口 出生率还在2%左右,六普数据比五普数据还有所升高,而已目前的预期寿命计算,只有1.2-1.3%的出生率才可能维持人口 规模 均衡,或者说未来淮北人口还可能增加50%,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700人,而且淮北地区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也令人崩溃, 高人口密度、低收入、高出生率、高出生人口性比 ,这 三高一低,的确是灾难性的 。 新疆西南部绿洲实际人口密度已经超过每平方千米500人,已经接近当地水土资源所能承受的极限。但当地人口可能还要增加1/2。和田地区的人均GDP长期处于全国末位。贫困、落后和封闭的绿洲环境是极端思想传播,恐暴活动难以根绝的重要压力。 西南大石山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很大。 黄淮现在就是重要的人口输出区,淮北地区某些县人口外流的数量要到10%-20%,但是与东北回流的人口相比,中原淮北地区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层次相对要差一些。东北回流人口做苦力的不多。虽然东北人控制了很多城市的黑出租市场,但在北京开三轮的主要是河南人。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5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中国的人口问题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4-11 15:32
新中国的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增长迅猛,但大起大落 , 1949 年以来,中国共经历了三次婴儿潮,两次人口出生低谷以及一次小波谷。 第一次婴儿潮: 1950-1957 年(出生率高,绝对数量少)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城乡基本没有推广节育措施,人民开始安居乐业,生育活动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状态,生育率在 35‰ 以上,而死亡率大幅下降,从建国前的 20‰ 以上下降到 1957 年的不足 12‰ ,婴幼儿死亡率下降更为显著,一个家庭养大五个以上孩子很正常,人口增长率超过 25‰ 。由于当时中国总人口只有 5-6 亿,基数小,此次婴儿潮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不大,人口年均增长在 1300 万左右。 第二次婴儿潮: 1963-1976 年(主力婴儿潮) 1963 年以后国民经济情况逐渐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人口出生率在 30‰~40‰ 之间,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 1965 年,一直持续至 70 年代中期,但由于在城镇职工以及部分农村推广节育技术, 70 年代后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到 25‰ 以下,家庭平均 3-4 个孩子, 10 几年时间内全国共出生近 3 亿人,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主力婴儿潮。由于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 10‰ 以下的低水平,人口增加迅速,总人口连续突破 7 亿、 8 亿、 9 亿三个整数关口。 第三次婴儿潮: 1981~1995 年(回声婴儿潮) . 1962-1976 年出生的人口逐步成家立业,进入婚育年龄,加之与第一次婴儿潮的生育高峰重叠,产生了第三次婴儿潮,称作回声婴儿潮。这一轮婴儿潮自 1983 年启动, 1985 年得到确认,一直持续到 1995 年左右,其中 1990 年是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降低到 20‰ 以下,妇女总合生育率降低到世代交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基数逐渐, 15 年时间内总出生人口仍然达到 3.5 亿,总人口相继突破 11 、 12 亿两个整数关口。 两次人口出生低谷一次是 1959-1961 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另一次是 2000 年前后。 1958 年到 1962 年的“大跃进”和困难时期 ,由于社会生活的军事化与营养不良造成的夫妻生活减少和不孕率增加,五年平均的出生率只有 25.98‰ ,较 1950-1957 超过 35‰ 的平均水平减少差不多 10 个千分点(当然 1962 年生育率已经反弹),因此 五年少出生的人口大约 3000 万,这也是 59 年到 62 年我国人口增长失速的主要原因 。如果按照 1950-1957 年的人口态势外推, 1961 年、 1962 年实际人口数量比预测值要少 3700 到 3800 万,其影响一直持续到 1966/67 年。但问题是任何模型都不是准确的,历史也不能假设和重复,我们也不能重现如果没有大跃进 1958-1962 年的人口增加情况。 “所谓饿死 3000 多万人”也是根据这样的推理模型得到的,但按照这样的理论我们也可以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和黑风暴时期,超过 800 万人非正常死亡,但后一条据说是假新闻,是苏联弥留时期,一位歇斯底里的党的理论家编造的。几年前,后一条消息曾经出现在国内网站上,最后以开除当事编辑告终。 第二次人口出生低谷是在 2000 年前后, 1995 年以后,我国新生儿规模减少到每年 1500 万左右,并在 2000 年前后触底到 1200-13000 万,但 2002 年以后,新生儿规模趋于反弹,特别是 2008 年以后年结婚人数突破 1000 万对,人口出生规模也维持在 1500-1600 万,人口出生率在 12‰ 左右,实际妇女总和生育率大约在 1.5 左右,接近政策生育率,技术与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人口增长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稳定模式。 从 1977 年到 1980 年我国人口经历一段每年 2000 万以下的小的生育波谷,这个波谷复制了 2000 年左右的生育低潮。 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早于出生率的下降,这是新中国前三十年人口高速增加的根本原因。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中国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直接死于抗日战争和国内冲突的人口不下三千万人,但人口增加了 1 亿到 1.5 亿,即大约 20%~25% ,自然增长率在 4‰ 左右,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出生率在 35‰ ,因此,死亡率应该在 30‰ 以上。 1949 年,我国人口死亡率大约是 20‰ ,短短几年后就降低到 15‰ 以下,大体相当于目前非洲水平,预期寿命也增加到五十岁以上,也相当于非洲当前的水平;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前期,除 59 到 61 年 15‰~25‰ 的反复外,一直保持在 10‰~12‰ 的水平;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死亡率降低到 10‰ 以下,文革结束后直到今天则一直保持在 5‰~6‰ 。 1 958 年到 1962 年,即大跃进和随后的困难时期,大约有五千万人死去,当时确实存在饥荒,所以在“饥荒中有五年万人死去”至少在英语中说“ died in hunger ”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死人,当时 正常的死亡率水平大约是 10‰~12‰ ,也就是每年要死去 700-800 万,五年时间也要接近 4000 万 。 新中国前三十年(毛泽东时代)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福利和预期寿命增加带来的 。实际上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大多数居民,虽然生活条件还不够好,但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免于冻馁的衣食之需了,实际即使解放前的中小地主其生活条件也未必可以达到 70 年代后期普通农民的水平。 1949-1979 年三十年的时间内,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基础上,人均预期寿命也增加了一倍,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50-200 金本位美元),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史上并不多见。 中国即将迎来第四次婴儿潮: 2015-2022 年 ( 新婴儿潮 ) 。新一波婴儿潮既有在第三次婴儿潮结婚生子的自然循环,目前人口众多的 “80 后 ” 一代也已长大,陆续成家立业,即使 95 年的女生也已经达到法定婚龄加之“二胎政”策放开,几千万独生子女都允许生育二胎,出生率回升在 2013 年即有所体现,在 2015 年预计表现更加明显,由于当今人口婚育年龄差异较大,这一轮婴儿潮的时间长度有望维持到 2022 年,甚至 2025 年。如果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微调,中国新生儿数量有望从当前的每年 1600 万上升到 1800-1900 万左右的水平。但峰值不大可能突破 2000 万,但是较 2000 年左右的低潮期出生规模大约增加了 1/3 ,这也是我国最后一次婴儿潮了,因为 95 年以后的小朋友每年只有 1500 万人左右,到 2025 年, 95+ 都三十了,也就可以完全放开生育限制了。 90+ 到 00+ 的一代人,替换的显然不可能是 60+ 和 70+ 的父辈,而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到 50 年代的祖辈,他们的数量仍然高于他们的祖辈,因此如果以后人口出生一直保持在世代交替水平,未来人口肯定会高于他们出生的时候。中国人口死亡规模大约要在 2025 年以后才会超过每年 1500 万的规模,因此中国人口大约会在 2025-2030 年之间停止增长,总人口峰值大约在 14 亿与 14.5 亿之间,加上港澳台与海外华人总计在 15 亿左右,随后中国人口将持续下降 50 年,直到 1950-1995 年婴儿潮的出生人口全部被替换,本世纪末中国总人口大约在 11-12 亿。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题报告精简版
yanghualei 2014-11-2 09:35
问题提出( 5 分钟) 1 2004 年后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 2 2013 年后,人口红利开始消失,人口负担加重 3 长期计划生育引致的出生率下降和人们寿命的延长,如今老龄化严重 这些将使得中国未来经济进入一个低速增长的常态,但是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是中等收入国家 如果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中国很有可能出现未富显老,无法迈入发达国家,以及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究其原因,人口结构出现问题,而引致人口结构的原因是人们寿命的延迟、生育意愿的降低(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人口数量压力,进而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然。 解决上述人口结构问题的办法,其一,不管不问,社会自己解决,婴儿潮一代死去就好了;其二,放开生育政策,但是放开生育政策又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 降低当期产出(劳动参与率) 2 降低下一期储蓄 3 提高当前社会抚养比 4 给当期低速的经济雪上加霜,给当前和未来产业结构转型背上人口的负担 引出一个关键的问题,要不要放开生育政策? 文献回顾( 5 分钟) 1 放开有利 未来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社会负担过重,人口红利消失,即计划生育会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提前消失,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经济增速提前降缓,使得中国很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出现未富先老(人口结构问题) 2 不能放开 过大的人口基数,人口数量问题依然很严峻,生态、资源以及环境压力依然很大;人口素质、要素配置、制度以及技术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真正源泉;中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方式转变,这样会引起人口过剩 3 看情况而定 不同的人力资本阶段,选择不同的家庭规模和人力资本投资;不同的资本积累阶段,选择不一样的生育政策,资本多时,要放开,资本少的时候,要限制;从当前看,要限制,从未来来,要放开;从劳动力数量看要放开,从劳动力素质看要限制。 4 影响有限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技术、要素配置以及制度,人口因素的贡献将不断下降;人口必须和其他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才对经济有大的影响,单一的人口政策作用不大。 上述文献存在不足: 放开,忽视人口素质等;不放开,忽视了社会负担等;看情况,仅从一个视角等;无影响,缺乏定量。 研究的内容( 5 分钟) 其一,在不同的养老制度下,考察不同的生育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在市场局部均衡处,对生产部门的产出、人均产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的人口政策,根据政策目标,进而甄选出最优的人口政策。 其二,在不同的养老制度下,考察不同的生育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在市场局部均衡处,对家庭部门效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的人口政策,根据政策目标,进而甄选出最优的人口政策。 其三,把家庭部门、生产部门纳入一个框架,在一般均衡的意义上,构建社会福利考察,在不同的养老制度下,考察不同的生育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的人口政策,进而甄别出最优的人口政策。(看流程图) 关键的科学问题: 不同的生育政策,在不同的养老制度下,分别在短期和长期内,在稳定的均衡点附近,对生产部门的产出、人均产出,对家庭部门的效用,以及家庭部门和生产部门总和的社会福利产出何种影响;并在不同的社会目标和政策目标下,如何甄别出最优或次优的人口政策。 研究方法: 1 DSGE 模型是建立在一连串的跨期一般均衡的微观基础之上,以宏观变量最大化为基础, 如本文生育政策对长期产出最大化时候,涉及到跨期最大化,又因为在均衡处探讨,和考察外生的生育政策冲击,故需要用到 DSGE 2 OLG 模型,涉及到多代的优化,是一个生命周期,探讨在一生之中如何规划自己各期的消费、储蓄,进而达到一生之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本文研究的家庭部门问题,正是此模型的推广。 技术路线:(看图) 文章的创新: 其一,从多角度,多期(短期和长期)以及综合作用(替代)回答,在不同的养老制度下,在均衡处,在什么条件下,该执行何种人口政策 其二,在不同的养老制度下进行分析,采用 DSGG 分析中国的人口政策。
0 个评论
省际劳动力迁移最会促动哪儿产业发展
yanghualei 2014-8-15 06:35
关注老年女性的精神状况,因为老年中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老龄化实际上是女性的老龄化 出生率持续下降,死亡率很低===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老年抚养比轻微上述,总抚养比持续下降===城镇化速度很高的阶段,即城镇化在30%-50%之间===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是主流==农村存在很大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拐点还没有到来==城乡差距扩大的时候去,库茨捏造拐点还没到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劳动丰富时期==劳动力密集产业==吸纳就业较多的中端制造业===实现经济发展,就是实现充分就业 影响一个省份迁出到各省的概率值 虚拟变量:是否毗邻 虚拟变量:是否同属一种文化或者一种气候类型 虚拟变量:有没有直达的火车 变量:迁入地与迁出地的人均收入差距 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一般最近几十年不变,省际迁移过来的农业劳动力不会从事农业,同时工业已经饱和,就是沿海和沿边的工业无论是迁移的人口的人置换当地的劳动力,还是迁移过来的劳动力从事,都会保持当地的工业产值保持不变,而真正人口迁移,会促使沿海和沿边第三产业的发育,故观察沿海和沿边第三产业历年的规模和增加值,或者速率;或者观察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和增量。人口迁移过来一般或促使产业链的发育,即发育第三产业。 而中西部的城镇化,也会促使中西部产业的发育,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育,此时中西部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速应该比较快。农业在城镇化和省际人口迁移中都不会起作用,发生变化的产业链的顶端。 为什么在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必须发展劳力密集的产业,这源于 其一,在经济开始腾飞时候,此时出生率持续下降期,死亡率很低时期(前期出生率很高,死亡率次序下降,使得20年后劳动力很多)前期超高的人口自然增大,使得此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很多 其二,在经济腾飞时候,资本缺乏,即资本缺乏积累,劳动力却相对丰富,因为劳动力没有社会保障,劳动力使用成本低,很容易选择劳动力代替资本,同时此时的经济发展目标更多是实现就业。 其二,此时城镇化率很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同时这些劳动力在城里没有什么保障,成本会很低,所以为实现城镇,也必须发展劳动力密集。 其四,政策目标,增长和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目标优先,就是只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但到经济发展后期,如日本,产业转型后,不实现就业也能实现经济发展。 以后死亡率很低,出生率很低,人口抚养比很高,老龄化加速,城镇化高,劳动、力意识的觉悟,此时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型,必须转向不能依靠劳动密集,相反转型即使很少人就业,但是经济还能发展。如果政府还是以实现就业为主要目标,就会出现产业升级很慢,经济增长将陷入停顿,此时更多要讲究效率,即经济目标,而不是社会的就业目标。 城镇化:从农村千万城镇 省际人口迁移:城镇化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红利 人力资本:健康和卫生 收入差距
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本能与原始医学
热度 29 何裕民 2014-6-4 16:39
“食、色、性也。”包括生殖和繁衍后代在内的“性”与求食一样,亦是人类最重要的本能。本世纪初的弗洛伊德,被后代西方学者标为与马克思、尼采齐名的近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则创立了他的泛性主义理论,视性本能为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性,作为人类生活中既神秘而又重要的本能活动,是古人思想深刻激动的源泉。在人类医学之始,以它神奇的力量影响着医学意识的形成。 古人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最早的认识对象之一,是自己身体中最有魅力、最富创造性的器官――生殖器。除去性交的快感、生儿育女的功利,生殖崇拜的基因便是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赞美。西方古代神庙墙下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为人类提出了亘古不衰而又时刻保持新鲜活力的研究课题。由单纯的本能渲泄,发展成生殖崇拜意识,体现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原始社会中人的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因此,只能以增加出生率来求得人口数量的增长。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导致原始人类产生了炽烈的生殖崇拜意识,东西方的原始人概莫能外。人们已在许多地方发现了远古生殖崇拜的遗迹。 出土于西安半坡村的著名新石器时期文物“双面人鱼”陶盆,代表了生殖崇拜的观念:其中鱼纹象征女阴;双鱼中的人面,代表双鱼相交产生的新的生命,是生命之神的象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阴阳鱼”、“八卦鱼”、“龙传人”、“二龙戏珠”等。都来源于这个原型。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以阴阳五行学说与医学结合为标志。“阴阳”这对基本的哲学范畴,来自对许多具体可感事物的特征── “象”的抽绎。不少学者认为阴阳的符号就是男女生殖器的符号,郭沫若曾指出《易经》中表现阴阳概念的“阳爻”(-)和“阴爻”(--)是两性生殖器的高度抽象。也有人认为阴阳文化是生殖文化的直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易学的精髓“阴阳二元论”、“太极一元论”,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而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从发生学角度看,都是生殖文化的衍生物。由阴阳范畴派生出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造就了具备中国传统特色的,以类比、推理、辩证为特征的思维方式。这些都与生殖崇拜有革种源流关系。因此,我们说中医学术植根于传统文化,在它身上,流动着生殖文化的血液。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取源于儒、道二家,其中,儒家对生殖活动的认识,强烈地表现出社会道德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重视子嗣之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在它的影响下,中医学尤其强调“性”对子嗣的作用。宋代以后的医书凡涉及性问题的,都是冠以“求嗣”之名。子嗣问题的客观效果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中医学作为一门实用的技术,为此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温肾壮阳为基本内容的男性医学,以调经养血为基本内容的妇科医学,自古至今都高明有效。 道家则对性、生殖抱着十分直率的态度。道学鼻祖老子说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含义是:女性是人欲产生的源泉;女性生殖器是世间万物的根本;若想精神永存,长生久视,则性交必须有节制。后世多将“玄牝之门”喻为“道”之变化无穷,这是从哲学角度释《老子》。但老子既然用女性生殖器比喻天地之始,并象征性地表述他所鼓吹的“道”,却再公开、坦率不过地表露出他对生殖文化的态度,而《老子》中“好气养精,贵接而不施”的论述,简直就是中医学性保健的理论准则。到了“独尊儒术”之后,这种重人欲的认识对中医学的影响就变得非常潜在,但它在中医学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发挥巨大的作用,影响也十分深远。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房中术,可以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中医生理学结合的产物。 概言之,中国理性医学的确立是以阴阳五行思想与经验医学相结合为标志的,而阴阳文化脱胎于生殖文化,因此生殖文化也应视作中医理论的基因之一。由于生殖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二元的立场来审视世界,所以中医学千百年来一直讲究中和平衡,却没有陷入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这或许可以说是得力于生殖文化二元论所赋予人们的独特的认识方法。 古代的西方也有着极为丰富而生动的生殖文化,给后代留下了不少美丽的传说和神话。例如:古希腊传说中的爱神(或性交之神)名叫阿弗洛狄特(Aphrodite),这是后来催情剂(激发性欲的药物或食物,aphrodisiac)的词源:阿弗洛狄特与荷米兹神所生的儿子梅弗罗第托斯(Hermaphrodtos ),是一位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生殖器的人,因此成为两性人(hermaphroditism)的词源;这个半阴阳之神却与酒神奥尼索斯生下了一个阴茎永远勃起的神普里阿普斯(Priapus),成了阴茎异常勃起(priapism)的词源。在《旧约﹒创世纪》里,犹大(Judah)死去的长子没有后代,犹大对另一个儿子欧男(Onan)说:与你的嫂子结婚,为哥哥育种。欧男却将“种子”(精液)撒到了地上。上帝因此杀死了欧男。于是欧男的名字成了“性交中断法”(onanism)的来源。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819 次阅读|29 个评论
the baby boom the baby bust and the housing market
yanghualei 2014-2-27 13:34
1 先陈述每年出生率下的婴儿潮 2 看 2005 年和 2010 年人口的年龄分布,佐证婴儿潮对如今年龄结构的影响 3 看如今的年龄分布还原成其出生那一年的年份,看那一年出生的如今还存在的人数和那一年出生的人数是否重合, 4 看每年年龄分布和每年住房需求间的联系(这个部分会比较困难) 5 在住房供给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看下房屋价格和和住房需求是不是高度相关(可以是统计,也可以是理论上探讨) 看每年 20-32 40-52 岁 人口的比例 基于一个现象,就是以前房价较为平稳,为什么 2003 年之后,房价开始大幅度开始攀升 需求方面: 1 一种解释是城镇化,但是 2002-2003 ,以及 2003 年之后,城镇化并没有大幅度的攀升,甚至每年 1% 的速度在增加,所以平稳的不足解释突变的。 2 货币方面, 1998-2010 年货币环比 1.35 左右,较为平稳,不足以解释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同样货币类似水。 供给方面: 1 土地制度因为, 2003 年以来的房价持续迅速攀升期间,政府垄断供地制度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用一种不变的变量解释迅速变化的变量,这显然不是一种完备的研究思路 . 2 每年住房施工面积都以 20% 左右的速度增长,供给历年变化不大,不足以解释房价的突然上涨。 预期、投资性需求以及制度不考虑。 制度方面: 1 1998-2003 停止福利分房,对住房市场改革, 2003 年之后住宅房屋完全市场化,把住房推向市场,可以解释房屋价格在 2003 年时候的大幅度上涨。 2 年龄结构,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婴儿潮,一个是 60 后,一个是 80 后,并且后者是前者的第一代子女,两代人的积蓄共同买房, 80 后 20 年后,根据女性婚配年龄是 20 岁,也就是从 2003 年后 80 后开始进入婚配年龄,住房需求增加。 年龄对房屋消费性需求的 证据: 其一,看 2010 年和 2005 年中国的年龄结构,就是处在不同年龄上人的人数 其二, 2003 年后全国以及城镇户籍家庭出现大幅度增加。 2003 年以后的十年,注册登记结婚的人数增加 其三, 81-92 年,根据女性法定结婚年龄, 2003 年之后将陆续进入结婚年龄,住房需求开始增加。 其四, 1981-1992 年间出生率和出生数波动与 2003 年后房价波动趋势较为相似。 货币因素,同样中国还处在城镇化初期,城镇化因素大于货币,还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货币发行,基本上环保每年增加 1.35% 左右。 土地的供给方,从某种程度每年住宅施工面积,同样增长平稳,甚至 2003 年以前的平均每年施工面积增速小于 2004 后,平均每年 20% 左右。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0 个评论
不生孩子,中国将破产
jiangming800403 2013-11-17 10:29
资本家特别是房地产商不会愿意看到人口出生规模的下降,因为人口下降,消费需求必然下降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人一千年后将“灭绝”,中国该咋办?
热度 4 limingyang 2012-5-13 18:34
  ■日本儿童人数正以大约每100秒1人的速度减少   日本人口现有大约1.28亿。今年1月官方预测数据显示,2060年人口总数将下降至8674万,减少大约30%。    东北大学经济学教授吉田浩说:“按这种速度,我们在 3011年5月5日将剩下一名儿童 ,仍能庆祝儿童节。但在那以后100秒,日本将没有儿童。 日本人口正走向灭绝 ,这是1975年出生率跌入(每名育龄妇女)两个孩子之内以来的整体趋势。” 按照人口学理论,生育率2.1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即育龄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子女才能在其长大后替代父母数量,维持既有人口数量不变。 低于2.1和2.0以下被称为低生育率,1.5以下则是超低生育率 。 英国1.8-1.9, 美国1.9-2.0, 日本1.3 。 中国: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采用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3.39亿的人口总数和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调整后的年龄结构,对2000年以来我国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估计,我国总和生育率,2000年 为 1.39-1.49、2001年 为1.20-1.45、2002年为 1.31-1.46、2003年 为 1.30—1.44、2004 年 为1.34-1.46,2005年为 1.42-1.52、2006年为1.36-1.46、2007年为1.38-1.48、2008年 为 1.38-1.50、2009年 为1.34-1.48、 2010年为1.34-1.47 。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说:“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 中国出生率已接近日本,要警惕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个人分类: 观点|293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女性年龄会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数量
xuxiaxx 2012-3-2 20:57
2012年1月12日, The Lancet 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在不考虑年龄的情况下,在体外受精(IVF)过程中双胚胎移植可比单胚胎移植获得更高的活胎出生率。 本研究对超过100,000名进入IVF周期的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相比40岁以下的女性,年龄大于40岁的女性在接受双胚胎移植时围产期并发症风险较低。然而在上述2个年龄组的女性中,三胚胎或多胚胎移植均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且未提高活胎出生率。 孕妇年龄应作为胚胎移植数目的决定因素 先前的随机对照研究主要聚焦于年龄小于40岁的女性,而本研究具有前瞻性,并评估了活胎出生率或围产期不良结果与胚胎移植数目之间的相关性是否受孕妇年龄的影响。 研究者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之间参加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数据进行了分析,所有资料取自英国人工受精与胚胎管理局。该数据库包含124,148名进入IVF周期的女性,活胎分娩为33,514例。研究者在年龄为40岁及其上下的女性中分别比较了活胎出生率、多胎生育率、低出生体重率( 2.5 kg)、早产率( 37周妊娠)和严重早产率( 33周妊娠)。 在双胚胎移植的体外受精(IVF)过程中,与年龄小于40岁女性相比,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的活胎生产比值比较高(前者为2.33 ,交互作用P值为0.0006,后者为3.12 )。 在双胚胎移植(ET)过程中,与低龄女性相比,高龄者的活胎生产绝对风险差值较小(40岁以上者为0.090,95% CI,0.080-0.099;40岁以下者为0.156,95% CI,0.148-0.163,P 0.0001);且高龄女性中多胎分娩、低出生体重和早产等围产期并发症的绝对风险和比值较低。 三胚胎移植时,低龄女性组活胎出生率降低(三胚胎与单胚胎移植比值为0.120,95% CI,0.100-0.140);高龄女性组活胎出生率也并未增加。同时,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均升高。 本文作者为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Debbie Lawlor博士和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医院部的Scott Nelson博士。作者表示:“根据某些机构的推荐意见,胚胎移植数目应当受到限制。但在美国和欧洲分别有40%和21% IVF女性接受了至少三个胚胎移植。在IVF治疗过程中,20%-30%女性为双胎或多胎妊娠。”作者调整了母亲年龄、不孕时间、产科或不孕治疗史、不孕原因、激素刺激、治疗周期数目、以及是否应用胞浆内精子注射等因素后进行了多变量分析。 作者称本研究的分析对象为IVF周期、而并非个体患者资料,并表示对患者隐私的保密原则影响了研究结果。 作者在文中写到:“我们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对40岁以上女性进行双胚胎转移方案,因为与低龄女性相比,高龄女性的胎儿早产或低体重的风险较低,且双胚胎移植与活胎出生率最优相关。”考虑到三胚胎转移可增加围产期并发症的风险,作者补充到:“我们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不应对任何年龄的女性进行三胚胎移植。” 建议任何年龄的女性胚胎移植数不应超过2个 来自特隆赫姆市圣奥拉夫大学医院和挪威科技大学Liv Bente Romunstad博士在其撰写的同期社论中表示:“本文具有重要意义,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于任何年龄的女性而言,在每个治疗周期内的胚胎转移的数目不应超过两个。” Romunstad博士认为缺乏个体患者的数目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但本研究阐明了对IVF治疗周期中胚胎转移数目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母亲年龄对胚胎转移的影响。 他在结论中写到:“某些患者因内科或产科原因而具有双胎妊娠禁忌症,故不应接受超过单个的胚胎移植。但这些患者在IVF过程中到底应接受单胚胎还是双胚胎移植,其最终决策还应由胚胎科医师和临床医师协作制定。” 来源: 生物谷
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出生率低 日本大阪未来30年人口或将减少162万
xuxiaxx 2011-10-26 09:04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大阪府近期做出的估算显示,府内人口今后30年将减少162万。   其主要原因是出生人口减少和居民纷纷迁往首都圈。由于人口减少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大阪府政府将继续研究应对办法。   据人口普查初步数据显示,去年大阪府的人口为886万,创历史新高。大阪府估计今后人口可能会由增转减,到2040年将降至724万。   据负责部门称,人口减少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减少及住房需求下降,而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率的上升,护理和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来源:中新网
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台上半年结婚、出生率双升 同比增10%
xuxiaxx 2011-10-26 09:00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地区2011年上半年出生率止跌回升。台内政部门统计,2011年1至6月出生婴儿数为9.1万余人,较2010年同期增加将近9000人,增加率超过10%;而上半年结婚率也比2010年同期增加约12%。   据统计,2010年台湾人口自然增加率下降至千分之零点九,创历史新低,不但比2009年少一点二个千分点,还不及13年前的十分之一。内政部门分析指出,2010年逢虎年,导致出生婴儿数减少,仅有16.6万余人,比2009年减少2.4万余人,于十年前相比,更少了将近一半。   不过,2011年辛亥百年果然“百年好合”,不仅刺激结婚率,出生率也上升。台“户政司长”谢爱龄指出,2009年是“孤鸾年”,结婚对数少,而夫妻头胎多在隔年出生,所以连带冲击2010年出生率,创历史新低。   她说,2010年起景气回升,结婚率开始增加,2011年又逢辛亥百年,结婚率更高;加上2012年是龙年,因此可以乐观预估,下半年至2012年的出生率将大幅增加。 来源:中国新闻网
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我国政府统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出生率
liuxiaod 2009-10-11 07:48
从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就是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了三千万人口,最近这个数字被提高到三千八百万,这种定论对中国政府很不利,而我国政府也不予以澄清,结果成为各种反华势力的口实,特别是现在日本和德国的右翼势力很疯狂,在西方学术界有很大的蛊惑性,我建议政府或者民间学术团体认真地研究一下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出生率,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这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讲一下这个三千万数据是怎么来的,我国在1958年和1964年进行过两次人口普查,都在六亿五千万左右,有一个美国教授估算了一下,比正常情况下少了三千万,于是认为这三千万人饿死了。显然,这个数据很粗糙,现在西方国家用这个数据给中国抹黑,我们就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是什么原因少了三千万。 中国在1958年和1964年的国情不同,在1958年,正是大跃进,很多项目上马,很多农民进城工作,流动人口多,造成在工作地和祖籍地重复计算,到1964年,户口制度严格,大部分农民回乡务农,流动人口极少,于是后者的统计数据显然要少于前者。 另一个原因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饿肚子确实不假,这个时候出生率自然下降,大部分人不是饿死了,而是根本没出生,这就需要查一下各个县,乡,地区的医院的婴儿出生率,跟往年比较,就知道少了多少。我们知道当时中国的平均寿命也就是在55岁到60岁之间,大约每年的死亡率在1.8%左右,也就是说出生率高于1.8%才能保持人口增长,低于这个数,人口就下降,人们在困难时期不愿意生孩子,造成人口总数下降,我们可以拿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在大萧条时期的出生率数据做比较,比如俄罗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出生率就很低,人口总数就下降,现在经济好了,人口就上来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从1958年到1964年的育龄青年恰好出生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时期孩子的出生率低,死亡率高,造成中国在60年代初育龄人口少,这个本来应该算在日本人头上的账,却被算到了我国政府的头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俄罗斯在60年代的出生率估算出相应减少了多少。 总之,这个问题很重要,现在不研究清楚,将来要背很大的黑锅,10年以后,这个数据会被提高到5000万甚至更多,那时候想翻身就不可能了。鉴于西方媒体普遍对中国政府抱有偏见,这个研究也可以由民间学术机构或者大学独立完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邋遢道人:毛泽东才是人口学大师
huangwd99 2008-12-31 22:19
毛泽东才是人口学大师   贫道给清凉油讲了讲人口问题,这本就是贫道以前批判错批一个人,增加几亿人荒唐说法的帖子里摘下来的一段,没想到清凉油又把这个材料那出来显摆。不注明这不是原创首发还不说,还把这些烂脏东西不挑不拣地端了上来,真不知道右派的学问都是怎么做的!     摘文中说:在1953年上半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同年11月1日得出了普查结果:截止1953年6月1日午夜,我国人口为6亿。仅仅4年时间,全国就增加了1亿多人口。     这样的材料可信吗?拿出来就用?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网资料,1949年年末中国人口是54167万人,1953年年末人口是58796人。4年增加了4629万人。清凉油说了两个错误,第一,1953年年末人口不是六亿多,其次,并没有什么仅仅四年时间,全国就增加了一亿多人口。     而且清凉油就不会自己算算账吗?说1953年年末是六亿多,就算60100万,那么1949年就是50000万。4年增加10100万。年均增加多少呢?年均增加4.7%。知道那几年出生率是多少吗?是3.7%,3.78%,3.7%,3.7%。每年出生率是3.7%,人口增长4.7%。且不说死亡人数了,这1%究竟是从哪里变出来的,清凉油和这篇资料都没交代。如果考虑实际死亡率,修正出生率,那么这些年平均出生率应该达到7.1%。育龄妇女大约占人口23%,也就是这4年15岁到45岁的妇女,每个人平均生了1.23个孩子。你见过这样生孩子是事情吗?还是回家问问再来说话。     其实,这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1.9%、2.0%、2.0%、2.4%。     清凉油以后抄材料,自己先想想可信不可信。     然后再说说这个马寅初究竟能干什么。马寅初无非是按人口年增长2%算了笔帐,他并不懂人口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变化的条件。那最近几年的数字推算一下,简单得很嘛。就这也叫学问?     贫道在上一个帖子中已经简单告诉清凉油先生人口增长的关联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马寅初的人口论里有没有?没有,因为这些说法都是70年代后西方人口学家研究出来的。     1949年到1953年为什么人口增长快?简单的很:出生率保持在3.7%,而死亡率从1949年的2.0%,逐年下降为1.8%、1.7%、1.7%、1.4%。也就是说,死亡率降低了,增长率就高了。     降低死亡率显然是共产党要干的事情,可死亡率越来越低,出生率不降,人口增长率不会越来越高吗?马寅初想过没有呢?显然也没有,他还是按2%增长率算的。     但是毛泽东知道(他也学没说,但是他是这样做的),降低人口出生率无非两个思路。一个是宣传加强制,一个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农村青年妇女教育水平。     宣传好办,但效果一定很差。宣传再多,说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但生两个只有1个是男婴机会。而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是30%,也就是就从概率说,一家要保持传宗接代,起码生2.6个才保险。而谁信概率呢?而且战争刚结束,就算长成的男子,难道一家一个就保险?那叫独子。老人们想起来就发慌的。在30%婴幼儿死亡率情况下,不生到5个基本不保险。一家一户单干的农民,听听广播他们就信了?而且广播还没普及呢。     强制?靠什么?给每个妇女发个带锁的铁裤头?钥匙村长拿着?要知道,当时连避孕套都不会生产,能做县级医院还不会做人流。当时最有可能性的强制措施,就是把生下的小孩在尿盆里揿死!     马寅初就是个旧社会来的老头,没啥现代知识。如果有,他就不会这么算!     剩下的就是提高HDI了。毛泽东为什么说用革命加生产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因为他英明!专家们十几年后才研究出来的理论,他心里门清!     首先是抓革命。清凉油和马寅初都会觉得,计划生育与抓革命有什么关系?不是胡闹吗?这你们就不懂了。所谓抓革命,就是在农村建立新型社会体制集体经济。政府根本没有财力把整个农村的初等教育包下来,也没有财力让这么大农村医疗卫生都搞上去。必须在农村创造出一个有财力办教育,办卫生的组织,这就是人民公社。这不抓革命,不搞社会主义改造行吗?于是,毛泽东当时就想,你马寅初不行,书呆子一个,我也不说什么,看我怎么做就行了。于是他马上推行合作化,接着搞了人民公社。于是中国初中升学率迅速从解放初期的10%到60年代就提高到70%。而同期印度只有35%。没有大队办小学和初中,公社办初中和高中,怎么会这么快让农村青年妇女都受初中教育?     抓革命还包括铲除剥削阶级。生产力提高不是一会儿就办到的,总要几十年时间。但是,如果贫富分化严重,那么大量穷人一定多生。只有消除贫富分化,才能在同样人均收入情况下,穷人收入多一些。     抓生产也很重要,这一方面是迅速提高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一方面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县医院和公社卫生院。于是,中国婴幼儿死亡率很快降到60年代的5%左右。     毛泽东没发表什么《新人口论》这类应景著作,毛泽东做了件实在事情。     下面是毛泽东时期人口死亡率:     1949:2.00%     1954:1.32%     1959:1.46%(自然灾害期)     1964:1.15%     1969:0.80%     1974:0.73%     1978:0.63%     由于婴幼儿死亡率从30%下降到5%,因此25%本来必死无疑的孩子都活了下来,这造成从解放初到1970年始终保持在3.3-3.6%之间。当60年代婴幼儿死亡率长期保持比较低情况下,以及农村妇女初中升学率持续高涨情况下,终于在1970年出现转折。以下是出生率:     (前面是出生率,后面是增长率)     1964:3.91% 、、2.76%     1966:3.51% 、、2.62%     1968:3.56% 、、2.74%     1970:3.34% 、、2.58%     1972:2.98% 、、2.22%     1974:2.48% 、、1.75%     1976:1.99% 、、1.27%     1978:1.83% 、、1.16%     也就是说,中国终于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出生率下降了一半多,人口增长率下降一半多。要知道,城市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在1979年。早在此之前,毛泽东已经把事情解决了,做完了,剩下你们就享福吧。就这么简单道理,这么明白的事实,马寅初能想出来吗?还写什么烂脏书,丢人现眼嘛。     估计多数人都以为是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人口增长下降了,看完以上数据,你就知道不是那么简单。无非是把毛泽东的功劳窃为己有。贫道也奇怪,毛泽东从来也没给谁挣过什么人口学大师的称号,他认为自己能当个教师就行了,干嘛还把人家的成果说成自己的以后,回头再腌臜人家?不地道嘛,很不地道嘛!     计划生育政策能起作用?人口学家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强制性或者诱导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实际生育率有影响,无论是降低还是提高,都没作用。看看中国计划生育情况。     首先,改革开放后人口死亡率从来没有达到过改革前水平,都是在上升。其次,妇女生育率没有保持下降趋势,而是上升趋势。第三,如果按照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趋势,本来人口增长率应该更低。     (前面为出生率,后面为增长率)     1979:1.78%、、、1.16%     1981:2.09%、、、1.46%     1983:2.02%、、、1.33%     1985:2.10%、、、1.43%     1987:2.33%、、、1.66%     1989:2.16%、、、1.50%     1991:1.97%、、、1.30%     1993:1.81%、、、1.15%     1995:1.72%、、、1.06%     也就是说,就是胡耀邦在骂毛泽东,表扬马寅初的时候,中国出生率比毛泽东创造的最好指标高出25-30%。没保住毛泽东的成果就算了,干嘛还骂人家?骂也就骂了,干嘛把成绩归于自己?一直到十几年后的90年代初,才恢复到毛泽东时期的水平。而且还是靠死亡率比当年高出7%实现的。要是比死人,恐怕也不算水平!     贫道本不想再说了,因为头一个帖子都说清楚了,但清凉油非要贫道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没办法,只有说了。贫道数字来自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研究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中国人口信息网。如果有兴趣,可查: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3885
个人分类: 转载|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