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数学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数学题

相关日志

经典趣味数学题“九方集”
like54 2020-5-8 10:55
全文旨在介绍极具趣味性的经典数学难题“九方集”,详见下图: 简介下载链接: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3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必须要明白的一道数学题
sfwxxx 2016-8-30 03:41
态度决定命运,乐观积极的态度使人生获得巨大成功,悲观消极的态度使人生趋于失败。这是有着数学计算依据的,乐观积极的人做事的准则与存款人的行为有相似之处,而悲观消极的人做事的准则与贷款人的行为有着相似之处,在这里,指数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乐观积极的人做事准则是:遇到任何问题困难都会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做任何事情都会能快则快,现在能做的事情马上去做,今天能做的事情绝不推后到明天。总能挤出时间进行思考、学习、总结。长期积累就会获得巨大成功。 悲观消极的人做事准则是: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总是逃避和等待,凡事能拖则拖,能等则等,能推则推。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等到最后一刻去完成。这种人总是无法挤出时间进行思考、学习和总结,长期积累就会产生巨大失败的风险。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用一道数学题来作说,用存款类比做事乐观积极人的行为,用1表示每天 应该做的事情,用2.5%表示年利息(每天挤出来进行思考,学习,总结对今后做事产生的额外收益),我们以30年为一个时间段,那么,乐观积极态度做事的人30年获得的额外收益是(1+2.5%)的29次方,是基数的2.05倍,而实际上,乐观积极的人,保守的估计每一个月的额外收益可能大于2.5%,这样算来,30年的额外收益就是(1+2.5%)的12*29次方,是基数的5394倍。这如同一个人在银行存了1万元的存款,月息2.5%,30年的利息就是5394万元,收益之巨,让人无法想象。 我们用贷款来类别比悲观消极态度做事的人的行为,用1表示每天 应该做的事情,用2.5%表示年支付的利息(由于每一天的等待,推脱,最后一分钟做事的方式使其无法挤出时间进行思考,学习,总结而对今后做事产生的额外代价),我们也以30年为一个时间段,那么,悲观消极态度做事的人30年付出的额外代价是(1+2.5%)的29次方,是基数的2.05倍,而实际上,悲观消极的人,保守的估计每一个月支付的额外代价同样可能大于2.5%,这样算来,30年支付的额外代价就是(1+2.5%)的12*29次方,是基数的5394倍。如同一个人在银行贷款1万元钱,月息2.5%,30年后支付的利息是5394万元是同样道理。 上述的计算表明,仅仅是一种做事态度的不同,对人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乐观积极态度做事的人,每一个月比他人多做2.5%的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30年的日积月累,在指数效应的作用下,就会使得他的人生账本收获5394倍的额外收益。而悲观消极态度做事的人,每月只比他人少做2.5%的事情,看似也是微不足道,同样30年的日积月累,在指数效应的作用下,就会使得他的人生账本产生5394倍的亏损。差距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这道数学题给人们一个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怨天尤人,而更应该关注自己做事的态度和做事方式的细微差距,要关注指数效应和日积月累,细微的差距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生差别,往往是自己做事态度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个人分类: 哲学|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好,没有给博士丢脸!
热度 5 zywsict 2015-5-25 21:50
网传“越南小学三年级题目难倒教师和博士”,题目如下: 据悉题目来自越南保禄小学三年班,学生需要由上至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填入1至9的数字,可重复填写,并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完成整条算式。 花了三分钟做出了这道题,答案如下: 1 + 13 * 6 /2 + 2 +12 * 4 - 9 - 11 + 6 * 1 / 1- 10 = 6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越南小学数学题难倒博士到底难在哪儿?
热度 19 zhangjiechina 2015-5-25 14:16
题目是这样的: 2015 年5月24日讯,越南数学题难倒博士,据外国媒体报道,近日网络上竟然出现一道神题,据称这是给越南三年级、8岁小学生做的数学难题,不过却是难道了下至家长上至博士,到底这道题的难度在哪? 据悉题目来自越南保禄小学三年班,学生需要由上至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填入1至9的数字,可重复填写,并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完成整条算式。 求解方法: 我通过穷举法编程求解发现该道题一共有442232种答案,所有组合有9的9次方种,随便写一种答案答对的概率为0.11%。命题小老头真可爱,几十万种答案,居然参考答案只有几种。你怎么不问小学生有多少种答案,或者问如果1到9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又有多少种答案。 其实这个题要得出几种答案并不是很难,只需要将乘除连接的地方尝试法调整,最后一个数一定要在1到9之间,然后可转化为几个数的和为66,便可以得出答案。 所有答案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dDwCGxF 通过编程求解,程序如下: clc ; clear ; close all ; ans= ; ans= ; end end end end end end end end end end 所有答案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dDwCGxF 通过程序求解1-9只能用一次。 clc clear close all load aa.mat b=a; cc= ; end end 1-9只能用一次,被细心的人给发现了,一共有128组,见表1。 表1 1-9只能用一次 1 2 6 4 7 8 3 5 9 1 2 6 4 7 8 5 3 9 1 3 2 4 5 8 7 9 6 1 3 2 4 5 8 9 7 6 1 3 2 9 5 6 4 7 8 1 3 2 9 5 6 7 4 8 1 3 4 7 6 5 2 9 8 1 3 4 7 6 5 9 2 8 1 3 6 2 7 9 4 5 8 1 3 6 2 7 9 5 4 8 1 3 9 4 7 8 2 5 6 1 3 9 4 7 8 5 2 6 1 4 8 2 7 9 3 5 6 1 4 8 2 7 9 5 3 6 1 5 2 3 4 8 7 9 6 1 5 2 3 4 8 9 7 6 1 5 2 8 4 7 3 9 6 1 5 2 8 4 7 9 3 6 1 5 3 9 4 2 7 8 6 1 5 3 9 4 2 8 7 6 1 9 6 4 5 8 3 7 2 1 9 6 4 5 8 7 3 2 1 9 6 7 5 2 3 4 8 1 9 6 7 5 2 4 3 8 2 1 4 3 7 9 5 6 8 2 1 4 3 7 9 6 5 8 2 3 6 1 7 9 4 5 8 2 3 6 1 7 9 5 4 8 2 4 8 1 7 9 3 5 6 2 4 8 1 7 9 5 3 6 2 8 6 9 4 1 5 7 3 2 8 6 9 4 1 7 5 3 2 9 6 3 5 1 4 7 8 2 9 6 3 5 1 7 4 8 3 1 4 2 7 9 5 6 8 3 1 4 2 7 9 6 5 8 3 2 1 5 4 7 8 9 6 3 2 1 5 4 7 9 8 6 3 2 4 8 5 1 7 9 6 3 2 4 8 5 1 9 7 6 3 2 8 6 5 1 7 9 4 3 2 8 6 5 1 9 7 4 3 5 2 1 4 8 7 9 6 3 5 2 1 4 8 9 7 6 3 6 4 9 5 8 1 7 2 3 6 4 9 5 8 7 1 2 3 9 2 8 1 5 6 7 4 3 9 2 8 1 5 7 6 4 3 9 6 2 5 1 4 7 8 3 9 6 2 5 1 7 4 8 4 2 6 1 7 8 3 5 9 4 2 6 1 7 8 5 3 9 4 3 2 1 5 8 7 9 6 4 3 2 1 5 8 9 7 6 4 3 9 1 7 8 2 5 6 4 3 9 1 7 8 5 2 6 4 9 6 1 5 8 3 7 2 4 9 6 1 5 8 7 3 2 5 1 2 9 6 7 3 4 8 5 1 2 9 6 7 4 3 8 5 2 1 3 4 7 8 9 6 5 2 1 3 4 7 9 8 6 5 3 1 7 2 6 8 9 4 5 3 1 7 2 6 9 8 4 5 4 1 9 2 7 3 8 6 5 4 1 9 2 7 8 3 6 5 4 8 9 6 7 1 3 2 5 4 8 9 6 7 3 1 2 5 7 2 8 3 9 1 6 4 5 7 2 8 3 9 6 1 4 5 9 3 6 2 1 7 8 4 5 9 3 6 2 1 8 7 4 6 2 8 3 5 1 7 9 4 6 2 8 3 5 1 9 7 4 6 3 1 9 2 5 7 8 4 6 3 1 9 2 5 8 7 4 6 9 3 5 2 1 7 8 4 6 9 3 5 2 1 8 7 4 7 1 4 9 6 5 2 3 8 7 1 4 9 6 5 3 2 8 7 2 8 9 6 5 1 3 4 7 2 8 9 6 5 3 1 4 7 3 1 5 2 6 8 9 4 7 3 1 5 2 6 9 8 4 7 3 2 8 5 9 1 6 4 7 3 2 8 5 9 6 1 4 7 3 4 1 6 5 2 9 8 7 3 4 1 6 5 9 2 8 7 5 2 8 4 9 1 3 6 7 5 2 8 4 9 3 1 6 7 6 4 8 5 9 1 3 2 7 6 4 8 5 9 3 1 2 7 9 6 1 5 2 3 4 8 7 9 6 1 5 2 4 3 8 8 2 4 3 5 1 7 9 6 8 2 4 3 5 1 9 7 6 8 3 2 7 5 9 1 6 4 8 3 2 7 5 9 6 1 4 8 5 2 1 4 7 3 9 6 8 5 2 1 4 7 9 3 6 8 5 2 7 4 9 1 3 6 8 5 2 7 4 9 3 1 6 8 6 4 7 5 9 1 3 2 8 6 4 7 5 9 3 1 2 8 7 2 5 3 9 1 6 4 8 7 2 5 3 9 6 1 4 8 9 2 3 1 5 6 7 4 8 9 2 3 1 5 7 6 4 9 1 2 5 6 7 3 4 8 9 1 2 5 6 7 4 3 8 9 1 4 7 6 5 2 3 8 9 1 4 7 6 5 3 2 8 9 2 8 7 6 5 1 3 4 9 2 8 7 6 5 3 1 4 9 3 1 6 2 5 7 8 4 9 3 1 6 2 5 8 7 4 9 3 2 1 5 6 4 7 8 9 3 2 1 5 6 7 4 8 9 4 1 5 2 7 3 8 6 9 4 1 5 2 7 8 3 6 9 4 8 5 6 7 1 3 2 9 4 8 5 6 7 3 1 2 9 5 3 1 4 2 7 8 6 9 5 3 1 4 2 8 7 6 9 6 4 3 5 8 1 7 2 9 6 4 3 5 8 7 1 2 9 8 6 2 4 1 5 7 3 9 8 6 2 4 1 7 5 3
20458 次阅读|54 个评论
给各位高校教授们出一道数学题,看看答对的多吗?
热度 3 active007 2014-4-12 21:53
高中数学题1:有四十支完全不同的花,有二十个相同的瓶子,每瓶插两支花,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插法? 高中数学题2:有四十支完全不同的花,有二十个不同的瓶子A,B,C,D,E,F......,每瓶插两支花,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插法? 您试试?
个人分类: 感想|28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追求什么呢?
热度 5 active007 2014-4-12 21:14
我不是谈理想,不是谈主义,而是谈道德,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 最近看到一篇较早的新闻,说某组织召集社会人士做中学奥林匹克数学题,结果其中的大学数学教授最高分为51分,这些教授于是总结了,奥林匹克不适合中学生。我想,这其中的逻辑大家很清楚。我只是觉得,一些本来属于您研究范围内的,经典著作中的练习题您都没弄明白呢,您说您不会做,不是很正常吗? 反正最近我通过辅导高中生高考数学和竞赛数学,发现我再看经典数学著作时真的开窍了很多,理解更深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我惊奇的发现,中学数学真的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给发挥到一定程度了,系统程度也让我吃惊。真的很好! 我想作为现代的年轻教师,我们的大学教授们在这十几年里真是太浮躁了,我们应该有我们的追求,弄懂每一个细节!掌握本专业的每一种思想!深刻理解本专业的每一个问题!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我们不能再随波逐流了,这才应当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符号!!!
个人分类: 感想|4492 次阅读|7 个评论
两道初二数学题,教授博士有压力
热度 40 outcrop 2013-12-25 08: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752407.html 曹大侠发的他上初二的儿子的两道数学题 。 博文后面不少科学网的老师同学尝试解答,这里面至少有副教授以上的博友,博士更是有几个;从留言可以看出,解答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快速算对的一题,用的还是高等数学的方法。 后来好事发到工科博士QQ群,也有博士表示算起来有压力甚至算不出来。 说明什么呢?可能: 1、教授以及博士们的解题能力退化。 2、初一数学题过于难了,学习这些高难度的数学题在以后的科研中用不上。 3、新生代初中数学要求高,人们越来越聪明了。 好像是个不错的新闻素材。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13629 次阅读|143 个评论
高级数学题:什么叫通货膨胀
zjzhang 2013-4-28 22:32
高级数学题:什么叫通货膨胀? 求证:1元=1分 证明: 1元=100分 =10分×10分 =1角 ×1角 =0.1元×0.1元 =0.01元 =1分 证明完毕
个人分类: 文学|2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方法论--老鼠、毒药、信息论、称球
热度 11 tianrong1945 2013-3-8 09:37
我在上一篇帖子“ 大将军数学题 2- 答案中 ”,出了一道有关用老鼠检测毒药瓶的附加题: 有 100 只一模一样的瓶子,编号 1-100 。其中 99 瓶是水,一瓶是看起来像水的毒药。只要老鼠喝下一小口毒药,一天后则死亡。现在,你有 7 只老鼠和一天的时间,如何检验出哪个号码瓶子里是毒药? 这儿把它叫做‘ 问题 1 ’,解决此题的方法可谓二进制应用的经典: 首先,将瓶子的 10 进制编号数改成 7 位的 2 进制码。然后,让第 1 只老鼠喝所有 2 进制码第 1 位是 1 的瓶子中的水;让第 2 只老鼠喝所有 2 进制码第 2 位是 1 的瓶子中的水;以此类推下去。这样,每个老鼠第二天的死活情况就决定了毒水瓶子二进制码这一位的数字:老鼠死,对应 1 ,反之为 0 。换言之,将 7 只老鼠死活情况排成一排。比如说结果是“死活死死活活死”的话,毒水瓶子的二进制标签就是: 1011001 ,转换成 10 进制,得到 89 。 这道题可以有很多种在各个参数方向的扩张和一般化。最“通 - 通 - 通 - 通”的解够你研究好一阵子。比如,如果我们把题目稍加变化( 问题 2 ): 有 100 只一模一样的瓶子,编号 1-100 。其中 99 瓶是水,一瓶是看起来像水的毒药。只要老鼠喝下一小口毒药,一天后则死亡。现在,给你 2 天的时间,请你告诉我,你至少需要多少只老鼠,才能检验出哪个号码瓶子里是毒药? 比较原来的题目,这个题目有两个变化:一是给你的时间多了一天。因为老鼠喝毒药 1 天之后死去, 2 天意味着你可以做两次实验,这给了你一个时间方向(实验次数)的空间,有可能让你用更少数目的老鼠,达到同样的目的。 第二个改变是提问的方式。这次的问题是: 你‘至少’需要多少只老鼠?回答这类问题,是只要估计一个下限,对你来说,做实验的小白鼠多多益善,但你的老板要花钱买它们,他得考虑经济效益。当你还没有完全把方案想清楚之前,你好歹给老板一个交代呀。这种时候,信息论能派得上一点用场。 刚才我说‘信息论’,实际上,我们完全用不上什么信息论的任何高深理论,用的只不过是由香农定义的计算信息量的一个公式而已。牛刀杀鸡虽然太大,但用它锋利的小尖给开个小口也未尝不可。 不仅仅是这道题,还有几星期前科学网讨论热烈的“称球问题”,都是能用此‘牛刀’而有所受益的。实际上,我认为,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能和这‘牛刀’沾上边。如果从‘信息’的角度来分析某些问题,可以使你更登高望远,对问题能有更深层的理解,更容易融合各学科的间隙,达到借他山之石而攻玉的效果。 科学(不仅限于数学)上的大多数研究,说穿了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摈弃无用的信息,想办法得到有用而正确的信息,用以消除原来课题中的不确定性,得到更为确定的科学规律。 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信息?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代的问题,也是一个迄今为止仍然总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所认可的广义信息的层面上。 你要是问:“什么是信息?”,人人都能列出一大串他称之为‘信息’的东西:新闻、消息、音乐、图片……。然而如果问:“信息是什么?”那就难以回答了。因为你可以说:“音乐是信息”,但你不能说:“信息是音乐”;你可以说:“照片是信息”,但你不能说:“信息是照片”。要给信息下个定义是不容易的。‘信息’的定义需要从许多具体信息表现形式中抽象出它们的共性来。 中国古人理解的信息其实很简单,正如李清照的名句中所述:“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看来这只是通俗意义上的‘音讯’或‘消息’而已。 现代人比较考究,注重科学。因此而成天琢磨:信息到底是什么?信息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昨天北京发大水,你将这个消息,用电话告知你南京的两个朋友,可是, A 说他早知此事, B 原来不知晓,因此,这条消息对 A 来说,没有增加任何信息,对 B 来说就增加了信息。 B 抱着的小狗好像也听见了电话中的声音,但它不懂人的语言,这对它来说也不是信息。 信息是模糊的还是精确的? 你走到树林里,艳阳高照、和风习习、桃红李白、燕飞鸟鸣,大自然传递给我们许多信息,这些算是没有精确度量过的、模糊的信息。 信息和‘知识’是一码事吗?也应该不是。众所周知,我们的信息化社会虽然充满了信息,但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以至于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整天沉迷于网上,许多人抱怨:“信息虽发达,知识却贫乏”。所以,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 文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各家各派都对‘信息’ 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这其中,物理学家们,是如何理解和定义信息的呢? 物理学家们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即物质和能量。在他们看来,信息是什么呢?是否能归类进这两个他们所熟悉的概念呢? 信息显然不是物质,它应该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听起来和能量有些类似,但它显然也不是能量。物理学中的能量早就有其精确的、可度量的定义,它衡量的是物体(物质)做功的本领。信息与这种‘功’似乎无直接关联。当然,我们又知道,信息是很有用的,个人和社会都可以利用信息来产生价值,这不又有点类似于‘做功’了吗?对此,物理学家仍然摇头:不一样啊,你说的好像是精神上的价值。 信息属于精神范畴吗?那也不对啊,从科学家们的眼中看来,信息,仍然应该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的主观精神世界、客观存在的东西。因此,到了最后,有人便宣称说: “组成我们的客观世界,有三大基本要素:除了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有信息。” 美国学者、哈佛大学的欧廷格( A . G . Oettinger )对这三大基本要素作了精辟的诠释: “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什么都没有意义。” 尽管对“信息是什么?”的问题难有定论,但通过与物理学中定义的物质和能量相类比,科学家们恍然大悟:信息的概念如此混乱,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它一个定量的描述。科学理论需要物理量的量化,量化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果我们能将‘信息’量化,问题可能就会好办多了! 于是,在二十世纪 40 年代后期,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后来被人誉为信息和数字通讯之父的香农,登上了科学技术的历史舞台。 香农的两大贡献:一是信息理论、信息熵的概念;另一是符号逻辑和开关理论。香农的信息论为明确什么是信息量概念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感谢香农,在定量研究的科学领域中,他将原来模模糊糊的信息概念,天才地给以了量化,使我们大家在解数学问题时也能‘牛刀小试’。 其实香农并不是给信息量化的第一人,巨人也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1928 年,哈特利( R.V. H. Harley )就曾建议用 N log D 这个量表示信息量。 1949 年,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将度量信息的概念引向热力学。 1948 年,香农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并把哈特利的公式扩大到概率 pi 不同的情况,得到信息量的公式:    H= ∑ -pi log pi 如果计算中的对数 log 是以 2 为底的,那么计算出来的信息就以比特( bit )为单位。 根据香农的信息概念,信息能消除不确定性,而我们在解决数学题的时候,也是要消除不确定性,得到确定的答案。并不仅仅是老鼠问题和称球问题如此,我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多少是一个‘消除不确定性’ 的过程。因此,我们为何不借用香农的工具,研究研究我们的问题有多少不确定性呢?也就是说,需要多少信息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根据题目所限制的手段,最多能够得到多少信息量?有无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具体到老鼠和毒药的问题。 100 瓶液体中 1 瓶有毒,每 1 瓶发生有毒的概率是 1/100 ,这时候要确定毒药瓶所需的信息量 H = -(p1logp1+p2logp2+….+p100logp100) 。 因为所有瓶子完全相同,这是一个等概率问题, p1 = p2 =…=p100 = 1/100 。 得到 H=-log ( 1/100 )。 下面计算从老鼠能得到的信息量。 首先考虑问题 1 ,即给定时间为 1 天的情况。一天后,每只老鼠或死或活,因此,能够提供 1 比特的信息。 7 只老鼠则能提供 7 比特的信息。 再看看刚才列出的确定毒药瓶所需的信息量 H 的公式: H=-log ( 1/100 ) -log ( 1/128 ) = 7 比特。 因此,问题 1 应该可以解决。这个可能性是信息论提供给我们的。实际上,应该不仅仅是可能性,这种计算信息量比特数的方法能启发我们的思维。在解题时,学习别人解题的方法固然重要,而探讨别人是如何想到这种方法的,可能更为重要。在《大将军数学题 2 》的讨论中,就有博友说,如果提到 2 进制,此题就容易了。的确如此,如果不想到 2 进制,对此题往往好像有点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 我们再来讨论问题 2 。 所需要的信息量 H 的计算是和问题 1 一样的。然而,从每只老鼠能得到的信息量的计算,却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儿我用了‘可能’两个字,是因为我们还丝毫未曾谈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 问题 2 和问题 1 的差别是在于老鼠可以参加接连两次实验。问题 1 中,只能做一次实验时,老鼠有两种状态:死或活。因此它可利用的信息量是 1 比特。如果能做两次实验,两次实验中都有生死的可能性,仅就逻辑而言,老鼠有四种可能情况:生生、生死、死生、死死。但其中的第三种情形:死生,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第一天的实验中死了的老鼠,不可能在第二次实验后又活过来。所以我们要将第一天实验中死了的老鼠,排除在第二次实验之外。所以,对问题 2 ,老鼠有 3 种状态,每种状态的概率为 1/3 ,因此,从一只老鼠得到的信息量 S=- ( 1/3log ( 1/3 ) + 1/3log ( 1/3 ) + 1/3log ( 1/3 )) = log ( 3 )。 如果将这儿的对数取以 3 为底的话,可以说成,每只老鼠能得到的信息量是一个 3 进制位( trit )。 多少只老鼠才能使总信息量大于 log ( 100 )呢? 解方程: n*log(3)log(100) = 3**n100 ,可得到 n=5 。 因此,至少要 5 只老鼠,这便是问题 2 的解。 (未完待续) 链接到: 大将军数学题1 链接到: 大将军数学题2
880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几道有趣的数学题
热度 3 roameryoyoi 2013-3-4 11:36
前几天看了张天蓉老师的博文“大将军的数学题”(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7221do=blogid=666636 ),我绞尽脑汁,也没答上几道来。感慨数学确实博大精深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维确实也该发散一下,万不能困在思维定式的圈子里! 闲暇之余,我也收集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题,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权当工作之余的放松吧! (1). 有 3 个人去投宿 , 一晚 30 元 。 三个人每人掏了 10 元凑够 30 元交给了老板 . 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 25 元就够了 , 拿出 5 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 。 服务生偷偷藏起了 2 元 , 然后 , 把剩下的 3 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 , 每人分到 1 元 。 这样 , 一开始每人掏了 10 元 , 现在又退回 1 元 , 也就是 10-1=9, 每人只花了 9 元钱 ,3 个人每人 9 元 ,3 X 9 = 27 元 + 服务生藏起的 2 元 =29 元, 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2). 有个人去买葱, 问葱多少钱一斤。 卖葱的人说 1 块钱 1 斤,这是 100 斤,要完 100 元。 买葱的人又问,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 卖葱的人说:卖!葱白 7 毛,葱绿 3 毛。 买葱的人都买下了。 称了称葱白 50 斤,葱绿 50 斤。 最后一算葱白 50*7 等于 35 元, 葱绿 50*3 等于 15 元。 35+15 等于 50 元。 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 50 元就走了。 而卖葱的人却纳闷了, 为什么明明要卖 100 元的葱, 而那个买葱的人为什么 50 元就买走了呢? 你说这是为什么? (3). 有口井, 7 米深 有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 白天爬 3 米 晚上往下坠 2 米 问蜗牛几天能从井里爬出来? ( 4 ) . 一毛钱一个桃 三个桃胡换一个桃 你拿 1 块钱最多能吃几个桃? ( 5 )有十二个乒乓球形状、大小相同,其中只有一个重量与其它十一个不同,现在要求用一部没有砝码的天秤称三次,将那个重量异常的球找出来,并且知道它比其它十一个球较重还是较轻。 ( 6 )一个商人骑一头驴要穿越 1000 公里长的沙漠,去卖 3000 根胡萝卜。已知驴一次性可驮 1000 根胡萝卜,但每走 1 公里又要吃掉 1 根胡萝卜。问:商人最多可卖出多少胡萝卜? ( 7 )说一个屋里有多个桌子,有多个人? 如果 3 个人一桌,多 2 个人。 如果 5 个人一桌,多 4 个人。 如果 7 个人一桌,多 6 个人。 如果 9 个人一桌,多 8 个人。 如果 11 个人一桌,正好。 请问这屋里多少人 ( 8 )有人想买几套餐具,到餐具店看了后,发现自己带的钱可以买 21 把叉子和 21 把勺子,或者 28 把小刀。如果他买的叉子,勺子,小刀数量不统一,就无法配成套,所以他必须买同样多的叉子,勺子,小刀,并且正好将身上的钱用完。如果你是这个人,你该怎么办? (9) 四人乘船过河,A需1分钟,B需2分钟,C需5分钟,D需10分钟,只有一条船,每次只能2人过河,在17分钟内他们如何过河?
21286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大将军数学题1”到量子密码
热度 9 tianrong1945 2013-3-4 09:49
从“大将军数学题1”到量子密码
从“大将军数学题 1 ”到量子密码 在 “ 大将军数学题 ”中,第一题便是有关互联网保密性的。此文想将那道芝麻小题变成个大西瓜,补充到《走近量子》系列科普中。也兼回答博友在讨论中提出的有关那道题答案的几个相关问题。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源于佛家用以告诫修行者的俗语,可以恰当地用来比喻加密技术与窃听技术之间不停升级的智力战争。保密概念自古有之,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代中国。保密概念也人人有之,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不愿告人的秘密和隐私。保密通信技术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普遍现象。每个国家、历任政府,都有大量的机密,特别在战争时期,情报的泄漏会影响战争的胜负,有关千万人的性命。在当今这个网络通信突飞猛进的时代,通信及资料信息的安全性问题更是成为了连广大普通民众都非常关注的焦点。正因为保密和破译是如此地重要,才有了密码学。一部密码学的发展历史,充满了加密者和窃密者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 古希腊有一种简单易懂的密码:传递方将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缠在一个圆筒上,然后沿着圆筒的轴线方向一行一行地在布带上写满文字(图 1a )。打开后的带子上(图 1b )只见杂乱无章的字母。接受方收到带子以及知道了与传递方约定好了的圆筒直径 d 之后,将带子缠到一个同样直径的圆筒上,便能达到解码的目的。 图( 1 )古希腊密码 当然,图( 1 )的密码安全性很差,是很容易破解的。古代西方常用的另一种密码,是将一句话中的每个字母,根据字母表移动一个(或数个)位置而产生的。这种密码也不难破解,最多只需要试验 26 次就一定能得到原文。 中国明朝的 著名军事 家 戚继光发明了一种反切码,并编了两首类似于“密码本”的诗歌。这种密码使用汉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将汉字发音中的‘声母’,‘韵母’、以及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等等概念结合在一起,再遵循两首诗歌中的约定,进行编码和解码。据说其原理等效于现代密电码的设计原理,但却比现代密码还更难破译。 尽管在几千年之前的古代社会,就开始有了‘密码’的雏形,但‘密码学’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发展起来,应该是从 1948 年左右,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Claude Elwood Shannon ), 发表了《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和 《噪声下的通信》这两篇论文 算起。 克劳德·香农是著名的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数字通信之父,可说是一个影响了整个数字通信时代的伟大人物。香农于 1916 年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一个小镇,小时候的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童年时最崇拜的人物是爱迪生,之后香农才吃惊地发现,原来这位大发明家还是他的一位远房亲戚。 在香农 85 年的生涯中,最具创造力的年富力强时候都在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及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度过。他的一位同事 D.Slepian 曾经描述当时在贝尔实验室的生活: “我们大家都带着午饭来上班,饭后在黑板上玩玩数学游戏,但克劳德(香农)很少过来。他总是关起门来工作。但是,如果你要找他,他会非常耐心地帮助你。他能立刻抓住问题的本质。他真是一位天才,在我认识的人中,我只对他一人使用这个词。” 也正是在贝尔实验室,香农邂逅了他的妻子,数据分析员玛丽。结婚之后,香农也几乎每天晚上仍骑着他的独轮车到贝尔实验室工作。 在贝尔实验室的漫长岁月里,香农奠定了信息论及数字保密通信的基础,使密码学由艺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科学。在通信领域,香农的名字和成果几乎无处不在,他不但追求数学的完美,也重视理论的实践应用。他将‘信息’的概念量化为数学表达式,还创造了‘比特’这个名词。更为有趣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时,香农自己也是一位著名的密码破译者。在德国火箭对英国进行闪电战时,由于香农所在贝尔实验室破译团队的工作,使得盟军能够一次又一次成功地追踪德国飞机和火箭,直到最后胜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协助破译德军密码的,还有英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之父图灵。 图灵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数学才能, 16 岁阅读爱因斯坦著作时,就能独立推导出其中的重要定理, 23 岁时因为一篇有关中心极限定理的论文,而当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剑桥,正逢二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密码机叫“谜( Enigma )”。这个名词实际上是二战中被德军大量使用的几种类型机械密码机的统称。其工作原理奠定了当今计算机加密的基础。“谜”最后被波兰的三位数学家破解。图灵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破解密码的过程引发了图灵对计算机模型的思考,创造了‘图灵机’ - 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不幸的是,我们的计算机之父,在 42 岁时,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遭受迫害而自杀身亡。图灵死后,人们在他的桌子上,发现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含有氰化物的苹果。 闲话少说,回归密码学的正题。我们首先简单介绍几个常用的术语。在密码学中,将需要保密传递的文字叫做‘明文’,将明文用某种方法加密后的文字叫做‘密文’或‘密码’。因此,将明文变成密文的过程就叫‘加密’,反过程则被称为‘解密’。在现代通信中,这个加密时(或者解密时)使用的‘某种方法’一般是一种计算机‘算法’,使用算法进行一个特定的计算时,需要输入一个参数,一般把这个参数叫做‘密钥’。 如果用通俗的比喻来诠释以上说法,就可以回到“大将军数学题”中的“送花瓶”一题了。上段文字中的通信过程可作如下通俗解释:张三要邮寄一个箱子给李四,箱子中有贵重物品(花瓶)。张三可以使用的方法是:将箱子用某种锁锁上,又将钥匙用一个可靠的方法带给李四。李四然后用钥匙打开锁,拿到物品。这个过程中,锁的种类、制造的方法就类似于‘算法’,开锁的钥匙就是‘密钥’。 从以上例子看出,‘算法’和传递‘密钥’的方式是影响保密程度的关键。如果‘算法’不好,就等于是张三使用的那把锁不好,很容易被第三者打开。但即使用了他人无法破解的‘锁’,如果传递钥匙的方式不够秘密的话,第三者仍然可以中途拦截,然后,仿制一把钥匙来打开锁,达到盗窃的目的。 既然安全性取决于制锁的工艺和传钥匙的方法,人们就不停地朝这两个方向努力。在“送花瓶”的故事中,也许制锁工艺已经达到了顶尖,能制造出没有钥匙绝对打不开的那种锁(或者说,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打开,比如互联网所用的基于大素数分解的 RSA 加密算法,就相当于无法破解的锁)。但是,传递钥匙的方法却很落后,传递的钥匙必定被土匪没收。那么,是不是有某种办法,可以只加上锁,不用传递钥匙,而达到安全送货的目的呢?“送花瓶”一题的答案,就提供了这种办法。 保密和窃密不停止的斗争,加上近年来计算机及网络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密码学的不断进展。现代常用的密码技术中,密钥分为两种:对称密钥与非对称密钥。如果加密与解密使用同样的密钥,称之为对称密钥。否则则为非对称密钥。由于对称密钥无法实现数字签名等保密功能,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开密钥(非对称密钥)体制,即运用单向函数的数学原理,以实现加、解密密钥的分离。加密密钥是公开的,解密密钥是保密的。 1977 年由 MIT 三位科学家开发的 RSA 算法是目前常用的加密算法。 RSA 的取名来自他们三人的名字。 RSA 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加密算法,它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数论事实:将两个大素数相乘十分容易,因此,可将素数相乘的算法公开作为加密公钥。但反过来,想要对其乘积进行因式分解还原出原来的素数却极其困难,因此,这个还原算法就可作为私钥。任何窃密者收到密文后,也许想要利用计算机试图解密。但是,如果他不知道私钥的话,这个过程对现有的经典计算机来说,理论上将花费非常长的计算时间,因此,在实用上,这种窃密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这场保密和窃听的斗争中,量子力学能扮演哪些角色呢?这可以从保密者和窃听者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窃听者一方来看,量子现象中由于叠加态和纠缠态的存在(对此请读“量子纠缠”系列博文),为计算提供了经典计算机无法比拟的量子平行处理的超强能力。因而便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素数分解的运算,从而破解刚才提到的诸如 RSA 之类的,经典计算技术无法破解的加密算法。换言之,如果窃听者有了量子计算技术,就可以很快地打开箱子上的“经典锁”,得到“送花瓶”故事中的花瓶。 从编码者的角度来看,量子力学将彻底地改变密码学,改变甚至终止保密和窃听之间原来看起来永无休止的游戏,因为根据量子力学的规则,量子密码是不可窃听,不可破解的!量子理论似乎是提供了一种绝对安全的密码系统。 具体地说,窃听者如果要窃听量子密码,必须进行相应的测量,而根据测不准原理和量子态不可复制定理,他的测量必定对量子系统造成影响,会以某种形式改变量子系统的状态。这样就使得通信的双方能立即觉察到窃听者的存在而终止通信。 量子密码学的核心是量子密钥分发。其目的是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起无条件的安全密钥。它的最原始思想可追溯到 1970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 wiesner 写了一篇名为“共轭密码”的论文,指出结合量子力学,可以完成两项经典密码学无法完成之事。一是量子支票,二是两条经典信息合成一条量子信息发送,接受者可选择接受一条,但不能同时提取两条信息。这两项都包含了量子密码的思想。但在当听起来太匪夷所思,不被人重视。 Wiesner 的论文直到 1983 年才被接受发表。 1984 年, bennett 等了解到 wiesner 的想法后,将其与通信中的私钥密码技术结合,制定了 BB84 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正式标志量子密码通信的开始。 图( 2 )量子密钥分发 -BB84 协议示意图 在进行量子密钥分发时,传送方和接受方之间有两个通道:量子通道和经典通道。用经典通道邮寄锁着的花瓶箱子,用量子通道寄钥匙。 图( 2 )是使用 BB84 协议进行量子密钥分发的示意图。采用通讯技术中的惯例,在图中我们用 Alice 来表示传送者, Bob 表示接受者, Eve 表示窃听者。 根据 BB84 协议,在量子通道中, 发送者利用光子的偏振态来传输信息,光子可以经过光纤或其他介质从 Alice 处发射到 Bob 处。经典通道则为无线电或因特网等公共通道。一般来说,我们假设 Eve 具备窃听这两个通道信息的能力。 如图中所示, Alice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制备偏振态的光子(或者说制备量子比特):一种方式叫直线基 + ,另一种叫对角基 × 。 直线基中,用 水平偏振( 0 °)和垂直偏振( 90 °)来表示 0 和 1 。在对角 基中,则分别用 ( 45 °)偏振和( 135 °)偏振来表示 0 和 1 。 这就好比是有两种产生和测试 量子比特 0 和 1 的机器,一种机器叫 + (直线机),一种叫 × (对角机)。发射者 Alice 可以随机地选择用某一种机器产生她的某一个量子比特,并将她所用的机器顺序记录下来,存放在隐秘处,而只把生成的 0 和 1 序列串由量子通道发送出去。相应的,接收者 Bob 和偷窃者 Eve ,都拥有测试这两种 量子比特 的机器:直线机 + 和对角机 × 。 图( 3 )量子通道窃听者 BB84 协议利用了被传输的偏振光量子的两个特性:一是量子比特的不可克隆性。第二个性质是基于光量子偏振的特点,我们由两种机器(两种偏振基底)生成的量子比特的不可区分性。由于第一个特性,一个量子比特一旦被测量而确定是 0 或 1 ,它的状态便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原来被测量的数值。第二个特性的意思是说,被传输的量子比特上,并没有贴上产生它的机器的标签,因此,在测量的时候,只能将它随机地放入两种机器中的一个,如果刚好放对了,那么测得的结果百分之百准确,如果放错了,那么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是正确的。因为是随机放的,所以,测得的结果的准确率应该是放对了的 50% ,再加上放错了的一半中仍有一半的概率正确( 25% ),最后得到 75% 。 有了上述的对量子通道发送的量子比特的基本认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 Alice 发送了 0 和 1 组成的信息串之后, Bob 这方接受的情况。 Bob 收到一串由量子比特构成的信息,将每一个量子比特随机地放进两种测量机中的一个,并将记录下来的测量结果和机器顺序,都从经典通道发回给 Alice 。如果量子通道的这个信息串半路中没有被拦截的话,根据上一段的分析,它的正确率应该是 75% 。这时, Alice 可以通过比较 Bob 接受到的,和她自己发送时的数据,而算出 Bob 测量结果的正确率。如果这个数值大约是 75% ,说明信息没有被窃听,这样,遵循约定, Alice 就将原来数据中 Bob 用对了机器的那些量子比特挑选出来,作为双方通信的密钥。 然而,如果量子比特在传输中途被 Eve 拦截了的话,因为这个量子比特已经被 Eve 测量过了,不再是原来的数值。所以,因为窃听者的存在将给 Bob 得到的最后结果引入额外的 50% 的误差。解释得更详细一点, Eve 窃听过的量子比特,有 50% 的可能性没变( Alice 原来的),有 50% 的可能性改变了。如果 Bob 测量的这个量子比特,是被 Eve 窃听过但没改变的,正确率便等于 75%*50%=37.5% ,如果 Bob 测量的这个被 Eve 窃听过但改变了的量子比特,正确率便等于 50%*50%=25% 。因此,总的正确率等于 37.5%+25%=62.5% ,小于原来的 75% 。这样, Alice 比对了自己与 Bob 的数据之后,如果发现正确率为 62.5% 左右,就知道有窃听者存在,便丢弃这次传输的数据不用而采取其它相应的措施。比如,她可以立即换用另外一个量子通道,再次试图得到密钥。 参考资料: 【1】 香农: http://baike.baidu.com/view/63224.htm 【2】 BB84 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C. H. Bennett and G. Brassard, “ Quantum Cryptography: Public key distribution and cointossing ” ,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er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Bangalore, p. 175(1984) 【3】 Bennett : http://en.wikipedia.org/wiki/Quantum_key_distribution 系列科普目录 狄拉克的数学美 大将军数学题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321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大将军的数学题
热度 21 tianrong1945 2013-3-2 08:53
大将军的数学题
大将军的数学题 见科学网的朋友们挺爱动脑筋、解数学题的。突然想起一年多之前的老同学论坛中有位‘靖西’大将军,忙碌之余,出了几个很好的练脑题给我们。遗憾的是,此大将军征东征西,百战沙场,尚未来得及在科学网开博客。所以,我借花献佛,将大将军的数学题登载于此,供大家讨论玩赏。 1. ==== 送花瓶 ===== 古时候有一位商人要让伙计将一个精致的花瓶送到买主的手里。买主住在很远的地方,路途中间要经过土匪出没的地方。土匪要是见到花瓶就会抢走。但土匪不会打开锁着的东西,只要把花瓶锁在箱子里就可以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这土匪看起来还很文明)。所以商人准备了一个大箱子,在箱子上装了个很大很结实的的锁扣,足以挂几把锁。商人还准备了一把精致的铁锁将花瓶锁在箱子里。这把铁锁的钥匙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这把钥匙,按照当时的技术箱子是绝对打不开的。但问题来了,土匪只要见到钥匙就会没收。钥匙都是没法安全地送到买主的手里的。买主也不能把自己的锁送给卖主用。在几经周折后,买主终于得到了他心爱的花瓶。请问这花瓶是如何送到买主的手里的? 这是一个故事,但故事里的技术是实在的,也确实运用到了如今的高科技中。在互联网中怎样将信息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而不被黑客在中途截获,也是成功地运用了类似的方法。你知道故事的答案吗? 2. ==== 扑克牌 ===== 一付 54 张扑克牌,其中有十张是翻过来的。现在把你的眼睛蒙上(绝对没有偷看的可能),让你把扑克牌分成两叠(两叠的多少可以不一样)。要求在两叠中翻过来的扑克牌 是相等的。请问该怎么做? 除了扑克牌的数目,其它因数(扑克牌大小,重量,颜色,表面触摸的感觉,等等)不参与题目之中。扑克牌可以任意次重新排序、翻转。 10 张翻过来的扑克牌是随机分布在扑克牌中。 3. ==== 切蛋糕 ==== 有一个长方形的蛋糕,中间已被挖去了一个长方形的坑。这长方形的坑不在蛋糕的中央,也不与蛋糕的周边平行。两位小朋友想平分这个蛋糕,请问如何一刀将但蛋糕分成两个体积相等的部分?条件:只能切直的一刀,而且不能拦腰将蛋糕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因为蛋糕上面有好吃的糖果)。 4. ====== 分金条 ===== 有个商人雇用了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了为他做一个精致产品,工作一星期七天的代价是一条金条。商人手头上有一条金条,刚好有可以付工匠一星期的工钱。但工匠要求工钱要按每天来付。虽然他并不急着用钱,每天有钱进账,老人心里总是踏实一些。但商人家中有个规矩,金条每星期只能切二刀。后来商人想出以了个切割金条的办法,满足了工匠的要求。你知道商人是怎么切割金条才能满足工匠的吗? 5. ==== iPhone 4 位数密码 ==== 一个朋友打开了他的 iPhone ,我一把把它抓过来说: ‘ 嗯, 9 、 6 、 0 ,和 1 ,对吧? ’ 。因为有浓重的手指印在这四个数字上面,我正确地推定这与他的密码相关。他吓了一跳,因为如果我是一个贼,我可以很容易解开他的电话。因为所有的四个数字在四位数字代码中只有一次出现(据我所知,这只有 4 x 3 x 2 x 1 = 24 种可能)。因而,取四个不同数字作代码不是非常安全的。 所以,当我设定密码时,我选择了重复的数字(如 1-2-3-1 )。这样一来,如果有人会看我的手机,即使他们能够探测到我的手指印,他们要么在猜想第四个数字(不存在),或者,他们如果弄清楚我只用三个独立数字,他们将不得不尝试在一个四位数代码中,列出这三个不同数字所有可能的排列。 问题是: 1 .在一个四位数的代码中,只使用三个数字对安全是否确实有帮助? 2 .如果只重复使用两个独立的数字会不会更好呢? 6. ==== 左轮枪 ======= 这也是个概率问题,是某公司招聘员工面试时提的问题: “ 让我们来玩个游戏 ” ,招聘人开始了。 “ 你现在被牢牢地绑在椅子上不能动。这是一把枪,一把六星左轮抢,六个弹槽都空着。现在,我把两颗子弹装入弹槽。看到我把子弹装入两个相邻的弹槽了吗?我把轮子合上,然后用手拨动让轮子转动几圈。我把枪对着你的头,扣动了扳机, … ,叭。你真幸运! 第一枪撞针没打中子弹 。然后,我要再扣一次扳机。” 招聘人接着说:“我可以直接扣动扳机,或旋转轮子一下再扣扳机,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请问,你选哪一种方法呢? ” 庆幸的是这只是一把想象中的枪。招聘人只是用手势做出旋转轮子和扣动扳机的样子。但不幸的是你的前程却掌握在挥舞着 ‘ 手枪 ’ 的家伙的手里。 当然,这两种方法都不是你要的,但其中一种方法的生存的机会会大一些。你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呢? 请点击此处到答案。
13773 次阅读|44 个评论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可以有多种方法
热度 1 gxswmwys 2013-1-31 15:06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方法可以有多种!就象做数学题, 解法是多样的!只要有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就行! 在 做中药指纹图谱评价时,就是在自己出题自己解! 自己找答案,没什么难的!看电视和开会时,随时 想一下数学模型,比坐到那冥思苦想要好很多!随 手 拿笔记录下来就成!都很简单!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4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谢谢文克玲教授夸奖俺的科学素养
热度 8 zhanghuatian 2013-1-29 08:11
被一位学理科的教授夸奖“科学素养”高,这可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但被夸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小学数学题算对了,这多少有些让人失望,看来有些人的“科学素养”的含金量不是很高啊,笑。 文克玲教授从科学素养扯到了“乌有之乡”,这就有些让人费解了,难道美国农业部也是“乌有之乡”开的? 其实文教授可以直接说明:“我就是不相信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这样就痛快多了,不用什么“汉奸”“洋奴”的,很没意思。 我不过是想说明蒋高明的算术没有任何问题,把他的数据来源列出来而已,这实在扯不上“科学素养”的问题,仅仅是阅读的比较认真罢了。文教授急于拍蒋高明的砖,把小学问题弄错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文教授说的“油料”“粮食”什么的这个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相信文教授的说法也不值得一看,因为文教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即使不是专家我们也应该清楚,大豆对中国人是很重要的,豆制品、各种豆类,豆油等等都是中国人离不开的,当然有些人可能连饮食习惯都和国际接轨了,那就不再考虑之列了。 至于中国数据的水分问题,我就不想多谈了,就像所谓的“九连增”等等,我认为直言了、蒋高明等引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是很客观的,至于有些满嘴科学的人不相信,那就没有对话的前提了。 文教授所谓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是要我相信您的说法吗?这个值得我再往初中生的层面上思考一下。
370 次阅读|9 个评论
戏说《相对论---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
热度 10 BaoHaifei 2013-1-23 12:41
戏说《相对论 --- 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 鲍海飞 2013-1-23 传说中,武林秘籍《 相对论 --- 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 横空出世,不久推出又一城 《相对论 --- 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的补记》 ,一时间,关于一道小学数学题的解法讨论就开始了,科网上下男女老少沸沸扬扬,本来就是 《小题大做 --- 三十年后才解的一道题》 而已,谁知又衍生出一则又一则的案例,破费周折与思量,真是小题大作。人言,若得之,什么小升初、初升高、高升本,皆无往而不胜。话说回来,虽说这是一道小猫小狗的行程问题,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更惹得一个又一个大师煞费苦心寻经问典,列举了从‘传统经典’解法、到所谓‘相对论’的速度解法,再到博主张木诚老师的丈量‘几何比例法’,可谓步步为营,步步紧逼,本来以为讨论到此也就结束了。不想,一山高,却有山比此山更高。稍后,这道小学数学题又引来了众多英雄豪杰前仆后继、献身献艺。 时,一代漂流名侠鲍得海师正在海外叱咤风云,不时隔岸观火,刚饮得糊涂仙几杯,正酣畅淋漓,又一趟醉拳过后,东风得意,隧起笔题言,虽酒后醉语,却字字珠玑,但却泄露了天机。那日,酒楼的墙壁上,留下了他的蛛丝马迹,但见: 鲍得海 2013-1-8 04:02 更一般的解是:【一列队伍长 M 米,向前行驶,队伍中最后一个人,以较快的速度沿着同样的方向前进,当这个人走到队伍的最前头的时候,返回身来再往回走,一直走到队伍的最后,这时,整列队伍恰好向前行走了 N 米。提问:单独的这个人走了多少距离?】 --- 答案: M+N+M = 2M+N 这本来是酒言醉语,无人当真,不想却有人碰巧路过于此。你道是谁,原来正是京城一代宗师程代展程巡捕,得海遗墨恰被他逮个正着,代展先生察言观色,见其所题不久,墨汁尚未干透,仔细嗅嗅,还透着一股酒气,于是看出了其中的破绽。隧呼风唤雨,一时间风声鹊起,摇旗呐喊,召集了不少天下贤人雅士围观,霎时华山上下,雾霭顿起,刀光剑影,引得百家讲坛喧闹不已。杯酒论剑间,群雄风骚尽展,有使刀的,有耍剑的,还有变魔术的,好不热闹。 但见程师,轻描淡写间,使出了看家本领,先是一招白鹤亮翅,跟着又是一招手挥琵琶。立时,携太行、王屋二山,将鲍得海问题和关晴骁问题一并纳入囊中,统一了河山。程师来个收势,依旧面不改色,气不长出。原来巡捕所使用的乃是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之上乘武功 --- 《也谈“相对速度”》 ,实际上乃是刚柔并济之太极拳。 一时间,英雄满座,酒香肉好,齐庆统一场论,祝贺之声此起彼伏。但见风流雅士衣襟飘飘,但闻高山流水之音不绝于耳。酒楼上喧哗之声引得市井上众多人士驻足观看。恰一挑担者 --- 卖菜大妈正于其间。少顷, 《卖菜大妈》 冷笑之。此河南!此何难?唯手熟尔,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劳诸位大仙费力费神,看小仙的!但见卖菜大妈,草帽一摘,释担而立,当街而唱: “小学生嘛,没学过代数,这就该用算术直观地算一下,得个数,不就是这个要求?我想起小时候看到卖菜大妈的法子,用在这也合适,先看大妈怎么算。 乡下大妈在集市上卖豆子,一斤一毛四,有人要买两毛钱的豆。掏出纸来算这除法,我在后边背心算口诀折算,这 1.42857 还没出口。大妈已经称完豆子包起来,叫他走人。那人傻傻的还没算完,大妈说,这一斤一毛四,半斤七分钱,合起来两毛一,我称了一斤半,扒拉下一点,不是正好,你还愣啥呢?“ 、、、、、、 那歌声起初很大,但不久却越来越小,众人欲再细细闻之,却已不闻。众人呆坐,良久,众人急忙奔到窗前,使劲伸出头来,往楼下观看,那歌者乃是一挑担卖菜的大妈。众人见后,不禁大惊失色,原来这‘倚天屠龙’之秘怎么就这样被一个挑担的‘卖菜大妈’给破了。待众人欲下楼寻那歌者时,却见那歌者挑着担子,在红尘中,左右摇摆,翩翩而去。众人惊叹: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人道是:此乃神医应行仁变化在此。却正是:卖菜大妈心有数,行程巧解何费愁。(摇摆试错法) 此又是: 科学探索需专研,求同存异在心间;阳春白雪天上有,卖菜大妈瞧解难。 攻城破垒要心坚,小题大做百家言;学思路上好风景,坦诚热情炼金丹。 百家争鸣百花放,集思广益众擎天;结论可下需谨慎,放下包袱勇上前。
个人分类: 随想|542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答鲍教授小学数学题——卖菜大妈解
热度 15 xying 2013-1-19 06:58
前几天看到程代展的 《也谈“相对速度”》 ,从那儿追踪到鲍海飞的 《相对论——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 及 《相对论——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的补记 ,跟帖里讨论激烈,甚至还有不同答案。鲍教授在补记里贴了招贤榜,鼓励百花齐放,破除思维定势。我当时就疑惑,这人家明明说了,是小学生题,怎么这些大教授全用代数做了,还嫌题目出得不像小学?这就算是属于聪明儿童高端题,用来考大人,答题也该限用小学的知识来求解呀!有人说这解里有个根号 2 ,证明超出小学范围了。我那时正忙,没答那茬,现在腾出手来,也来玩一下这道题。 一列队伍长一百米,向前行驶,队伍中最后一个人(二者均为匀速),以较快的速度沿着同样的方向前进,当这个人走到队伍的最前头的时候,返回身来再往回走,一直走到队伍的最后,这时,整列队伍恰好向前行走了 100 米。提问:单独的这个人走了多少路程? 我想,小学生嘛,没学过代数,这就该用算术直观地算一下,得个数,不就是这个要求?我想起小时候看到卖菜大妈的法子,用在这也合适,先看大妈怎么算。 乡下大妈在集市上卖豆子,一斤一毛四,有人要买两毛钱的豆。掏出纸来算这除法,我在后边背心算口诀折算,这 1.42857 还没出口。大妈已经称完豆子包起来,叫他走人。那人傻傻的还没算完,大妈说,这一斤一毛四,半斤七分钱,合起来两毛一,我称了一斤半,扒拉下一点,不是正好,你还愣啥呢? 这是小学程度的大妈,应用在实践上的算术。用这个试算调整法,做这道题也不难。 这人从队尾往前走,到队头就往回走,再和队尾碰头。队伍也往前走,往前走那程肯定比往回走费时间,所以他快步走到队头的时候,队尾应该走到 50 米和那碰头 100 米之间的某个点。队伍长 100 米和碰头处的 100 米是一样,所以他回头就是走回这队头超过的路。 先蒙一下这地点,比如说队伍走了 70 米,那人追上了队头。这时他走了 170 米,那这个人的速度是队伍的 170/70 ~ =2.43 倍。这人这时超出了碰头点 70 米,那么这人往回走了 70 米时去碰队尾,队伍会再走 70/2.43 ~ =28.8 米。这队伍走的两段路程加起来 70+28.8=98.8 米,队尾还没到点。看来队伍得走得快一点,把这 1 米多的差距补上。重来。大慨齐用 0.6 把这 1.2 米差距折一下 补上去 ,这回试算 70.7 米,那人速度是队伍的 170.7/70.7 ~ =2.41 倍,这人往回走 70.7 米,队伍会走 70.7/2.41 ~ =29.3 米, 70.7+29.3=100 米。碰,胡了!这人一共走了 170.7+70.7=241 米。 有人问:“这叫什么解?” 小学生算术计算呀! “这不科学!” 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吗?这比代数算的既快又简单,一下就得出差不离的数,还不易被绕晕了出错,按照奥什么姆的剃胡子刀,应该这更科学嘛。 “我说你第一次 70 是蒙的。” 不难看出这一点在 50 和 100 之间吧?你要是直觉不好,就取中间值 75 ,那也是再试一次就能算出的数。 你说,我这学卖菜大妈算术方法的答案,是不是最符合题意? 小学怎么不教这大妈每天都在用的算法?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分饼时,你掰大块了,我再掰一点回来,你又掰一丁点就算清了。看来,学了很多数学的人,怕是落入应试考试的思维定势,非要做到符合精确解的标准答案才算数。 ^_^ ^_^ ^_^ ^_^ ^_^ 【注】 教授们对小学生没办法,小学生算数只要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好用就行。我在科学网贴帖子,大家一定说,你要有科学根据,最好整一个递推公式,证明是收敛的呀。 好了,其实也没那么玄。把那人追上队头时,队伍走过的路记为 X ,按照大妈解法的思路,这也就是个代数方程: 100 – X – X^2/ ( 100 + X ) = 0 的数值解。这左边函数一眼就看出 X 正值时单调,随便用什么求根的数值方法,都能收敛求解。不费脑筋的用 Bisection 就行了。大妈用的是简化的牛顿法,那差距折算因子粗估个数都行。例子上用了 0.6 是在零点处那函数的导数值 1.66 的倒数,收敛得快一点。 【续】 鲍教授等原帖后,就有人不同意那答案,说那人该走 300 。我不知道那 300 是怎么算的,但小学老师告诉我们,做应用题要验算。 让我们验算一下 300 的解。那人来回走了 300 ,队伍走了 100 ,那他的速度是队伍的 3 倍。不难算出当他走到队头时,他走了 150 米,队伍走了 50 米。好了,他往回走,走这 300 米剩下的 150 米,这下回到原地了。队尾在哪里,在错过的 100 米处。这显然不对了。 那你那个 241 也验算一下。好的,队伍走了 100 米,他来回走了 241 米,那人的速度是队伍的 2.41 倍。这就对上了,解题时已经算过这速度和那几个距离。 如果说那队伍是行驶的列车,那人走在列车上,那 300 米也不对。他就是用他的腿走了 200 米。如果说这“走了”是指他到车尾时,离开出发地多远,那也是 100 米,和他溜腿无关。
个人分类: 智力|14128 次阅读|35 个评论
与闺女的对话
热度 7 Furaibo 2013-1-14 10:35
一见面,闺女就说,马上就要考试了,学习压力很大,担心英语单词记不住,难度高的数学题做不出,恐怕在级部考不进前60名。我对闺女说,爸爸不在乎你考多少分,也不在乎你排第几名,供你上学的目的是让你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就满意、高兴。闺女听了情绪好了一点,高兴地说,爸爸我们吃饭吧! 吃完饭,闺女要上厕所,并且说得争分夺秒地学习,让我快走。我点上了一棵烟。闺女说学校里不准抽烟。我说那我们找个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让爸爸抽完这棵烟,咱爷儿俩再说几句话。闺女又说压力巨大。我说,宝贝,本来爸爸今天给你买水果的时候想买点鸭梨,但考虑到你可能已经压力山大,就买了橘子,猕猴桃。孩子扑嗤一笑。我又说,你为什么不要有压力呢?爸爸当年好好学习,从小县城考到济南来学习,工作,现在日子过得不错,也为下一代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你现在的条件已经比你的父辈好很多,你一定能上高中,上大学,如果学得好,将来去北京,去上海,甚至出国,爸爸供你;如果学得一般,你也拥有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要受过了正常的教育,具备了基本的素质,长大了在济南,在爸爸身边工作、生活,也很不错。所以你不要有什么压力,努力去学、去做了,就很好了。 闺女听了这些话,眉头舒展了,说,爸爸我懂了,但我还是要争分夺秒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欣慰地说,宝贝,你长大了!
个人分类: 朝青的歌唱|3624 次阅读|13 个评论
相对速度,群速度相速度,快慢光,超光速,光孤子,飞秒阿秒
热度 7 laserdai 2013-1-13 02:08
一不小心,一道小学生的数学题在科学网上引发一场众人关注的血案(小红花) 先是一篇鲍博主的《 相对论---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 》,本来就是一个‘相对速度’的问题,被望文生意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于是引来一批人围观,指指点点,岂不知,大多数人的指点都是错误的,因为思维上没有转弯,还不如队伍中的最后那位,跑到最前头就180度的急转弯。 然后来了一篇《 补记 》,的确,这个和这类问题不应该送给小学生去考虑,至少它用到了根号问题。合适的问题可以是一位博友说的,一位在行进的火车上跑前跑后的问题。 我开始注意到的时候,也就已经血流遍地了,就是程博主的《 也谈“相对速度” 》。 这个问题的原本就是那头无头的苍蝇来回飞的问题,地地道道的数学上的无穷级数问题: 程博主博文引用为: (2)关晴骁问题(见首篇 ) 两辆自行车 A ,B 间隔 100 米相向而行,两车都是每秒走一米,他们出发那一刻,一苍蝇每秒 2 米的速度从 A 车直线往 B 车飞,飞到 B 车后转头又往 A 车飞,问两车相遇时,苍蝇飞了多少米 ? 据说别人问哪个诺依曼来着,诺依曼立刻回答 100 米,然后那人很赞叹的说 “我本还以为你会用无穷级数来算”,诺依曼说“我就是用那个算的”。。。好像出自《读者》? 这个无穷级数问题的超级简化,只取第一项,就是鲍博主提到的,继续引用如下, 鲍得海问题(见首篇 ):一列队伍长 M 米,向前行驶,队伍中最后一个人,以较快的速度沿着同样的方向前进,当这个人走到队伍的最前头的时候,返回身来再往回走,一直走到队伍的最后,这时,整列队伍恰好向前行走了 N 米。提问:单独的这个人走了多少距离? 最后演化成为难倒小学生,大学生到一帮博主的问题, 一列队伍长一百米,向前行驶,队伍中最后一个人(二者均为匀速),以较快的速度沿着同样的方向前进,当这个人走到队伍的最前头的时候,返回身来再往回走,一直走到队伍的最后,这时,整列队伍恰好向前行走了100米。提问:单独的这个人走了多少路程? 这些问题的答案上面三篇博文中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但是,我觉得血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大刀阔斧地往下砍,骨头需要劈开,看清楚里面的骨髓脑髓,自道是那白的红的一道露出来了。 关键核心问题是, 一列队伍长 M 米,向前行驶,如果 队伍中每一个人,以不同的速度沿着同样的方向前进,结果会怎样? 找到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是,物理学中光学学科的群速度,相速度和相关的超光速,慢光速问题。 对于这个行进中的队伍,就是一个光脉冲,其中包括了很多光的频率,怎样一起向前传播的问题。这里每一个 光的频率是v i ,对应一个波长 λ i 。 相速度 :是对个人来说的,队伍中每一个人的行进速度不同;就是说光脉冲中每个光频率(v i )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每个光波的频率不相同),每个频率都有一个自己的相速度。 群速度 :就是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光脉冲中许多不同频率的光波合成在一起在介质中传播的整体速度。不同频率波的振幅和相位不同,在介质中,相速度因此不同,故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的合成信号形状会发生变化。群速度是一个代表整体能量的传播速度。 关键一点是,队伍中每个成员的体力和身体素质不同,导致相速度不同,行进中会产成 队伍的次序重组现象 ,有的开始靠前,过一段时间/距离以后就变得靠后,反之亦然,开始时刻靠后的,后来会变得靠前,也有可能更靠后,这样队伍会被缩短,或者拉长,特殊情况也就是理想状况下,各个成员身体素质和体力相同,则队伍形状不变。 相对应,光脉冲 向前传播中的过程完全类似,因为介质(真空除外)都有一定的折射率n,对每个光波长( λ i , 频率 v i ) )不同,称为 n i ,导致不同 光频率(v i )的传播速度(相速度)也不同。所以,光脉冲会被介质拉长,这是最普遍情况,甚至缩短,这是极少情况,甚至在特定情况下相对速度不变,叫做光孤子。 缩短情况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缩到最短之后再继续向前传播就是拉长了,这就相当于,开始的队伍前头落到了最后头,体力跟不上了,把队伍拉长了,甚至最后掉队了。 这里顺便把 快光速 (也叫 超光速 )和 慢光速 问题也就说明了,这两个术语就是指的是光的 相速度 相对于 群速度 问题。还可以比喻说,一列队伍缓慢进行,有队员脚步跳得很快但是实际上没有向前跑很快,极端情况是原地踏步走。也有队伍行进快,但是队员迈步较慢但是步伐很大的情况(完全跟得上队伍),这就是慢光速了,极端的例子是光速为零,这个领域 每隔几年 媒体就会热炒 ,外行吃惊,内行则不以为然。 现在的光速大概是每秒30万公里,托爱因斯坦他老人家引入的这个假设的福,这个极限我不相信在 宇宙中 我们所处的这一块领地能够被打破。 至于 2011年的意大利的中微子 超光速 一说,这里的 超光速 是指群速度而不是相速度,刚出现的时候真正内行人中大家的直觉就是乌龙,事后证明的确是 ,因为他们的那一套 实验 虽然复杂但是原理根本不靠谱。 回到光波的队伍传播话题上来。光纤通讯中这就有一个很现实很重要的关键问题:光脉冲在光纤中传播的时候不管拉长还是缩短,最终结果是拉长,都会造成失真,导致接受到的光脉冲信号和发出去的光脉冲信号混淆乃至分不清,从而达不到传输信号的作用。现在使用的妥协办法就是,让前后发出的光脉冲队伍间隔时间加长,这个就算每个光脉冲拉长了,到达终点的时候还能分得开,没有跟后面的队伍混淆一起。所以,现在的光纤通讯都要有中继站,一则补充传输中信号强度的损失,二者重新注入新的光脉冲,这相当于恢复光脉冲队伍的原有形状。比如,北京到广州的火车(或者上海到拉萨)虽有直达特快, 但是中途仍然需要停靠以补充用水食品等, 高铁通了,这样的折腾减少了,这就是高技术的进步。但是,北京到广州的光纤通讯,还需要很多中继站,好像是让光脉冲的火车停靠以加水加食品,实际上是换了光脉冲的火车而已,信息需要从一列光火车换乘到另一列。如果我们的光纤通讯技术能做到,光脉冲从北京进去直达广州再出来,中间不停靠不换光火车,那就是特别高的高技术了。 这就需要发展光纤通讯的高铁技术——光孤子通讯技术了。所谓的光孤子通信技术,就是发展出特定的光脉冲,在特定的光纤里面传播特别长一段距离,光脉冲的队伍依然很整齐(参见下图左)。这跟高铁跑在专用轨道上一个道理。这里是高技术,也包含了深刻了科学前沿领域。 更深刻更科学前沿一点,就再多说一点点本博主的老本行,飞秒激光 (femto-second laser) 。飞秒激光就是一种非常短的光脉冲,这个光的队伍特别长,就是说对应的 光波长( λ i )很多,越多光波长加进去这个队伍,这个光脉冲时间就很有可能更短(量子测不准原理决定的)。现在同行都知道,把整个可见光都包括进去都已经很容易了,看起来就是白光, 跟太阳光谱非常接近, 也就是说,很容易展示出一个飞秒光脉冲,用牛顿的三角棱镜散开以后看到从深蓝到深红都有,技术上这一点都不麻烦(见上图右)。关键问题是,如果管理好这个光频率队伍前进中的整齐度问题,因为这个队伍太容易被拉长而变形得不像样,也就是说保持飞秒的传播很困难,顺便,光孤子通讯技术也在这个领域。顺便多说一句,日常照明的荧光灯的那个白光不是真正的白光,里面包含了太阳白光的几个很窄的波段,用以骗过人的眼睛而已。 那么,能不能包含更多更多的 光波长( λ i )进来,从而把这个光脉冲的时间变得比飞秒还短?答案是肯定的,absolutely true! 这个新术语就是阿秒(atto-second)。但是,可见光范围内的 光波长( λ i )还是太长,实现起来特别困难,人们就移到X-射线领域,那里频率非常高就是波长非常短,相对而言可以得到很长的光波队伍,才可能够容易地得到阿秒激光。这个领域是高技术最前沿,也是科学的一大前沿。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个课题组宣称得到了阿秒(某西方国家),很多人表示基本认可,但是需要其它课题组重复出来,也就是实验验证。整个世界的主要国家都在努力进行,第二个和后来的结果也许证明第一个结果是对的,那么前两家有可能得到诺奖!如果后来证明第一家的是错误的,那就还需要推倒重来,重新争做世界上第一个阿秒王/阿秒帝。anyway,这个领域需要诺奖,不言而喻! 不好意思,从一个小学生的简单数学问题,扯到了如此的科学和技术前沿,实质就是一个队伍向前行进中的队形问题。 你也可以倒过来说,科学和高技术的前沿,其实也是小学生级别的问题,这样看,大家都是小学生了,难道不是吗?
个人分类: 科普|19073 次阅读|25 个评论
《相对论---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的补记
热度 12 BaoHaifei 2013-1-11 12:02
《相对论---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的补记
《相对论 --- 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的补记 鲍海飞 2013-1-7 在 《相对论 --- 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中 ,众多博友给了留言和算法及讨论,在此表示非常感谢。针对留言及提出的问题,有一些感想和体会及一些网友的真知灼见,列于下。其一,是该数学问题的本身,是否适合小学生来做;其二,是在问题论述中有一些概念似乎描述的不清楚;其三,是思维定势问题;其四,是否有简单的算法来解这道题目。这道题的原题我也没有去寻找,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必要。现就上述几个问题谈谈一点感想或感受,及该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至于问题一,是否适合小学生来做?当然这涉及到整个教育问题了。很难一句、两句话说得清楚。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思考一下:教育本身是揠苗助长还是循序渐进?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是填鸭式还是启发式?是全民的普通教育还是全民的奥数教育?听过一个报告,就说到奥数。做报告的老师讲解得很有趣,大致意思是说,做奥数的那些同学,一看到题目的答案,就一拍脑袋,‘哎,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真笨”。当又继续下一道题的时候,再一看答案,然后,又一拍脑袋,‘哎,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真笨”。原来,奥数就是让人觉得’我是个真笨的人’。大意如此。 至于问题二,涉及到问题论述中概念的严密性问题。这到真是个问题,比如,距离,里程和位移。在物理学中,位移是个矢量,有方向和大小;距离,则与此相近,但一般描述为两个点之间的长度;而里程,也与距离相关。相对来说,里程与距离是两个略微模糊的量。因此,这三个概念看似相近,但在具体环境中一定要描述清楚;混淆了,就容易导致不同的结果,造成误解和错解。科学的术语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因此,在表述中能准确的就一定要准确,能精确的就一定要精确。 另外一个就是要给出问题的假定和前提,如果没有条件约束,那么一切就都是空谈,比如是否是匀速运动,是否同时出发等严格条件的限制。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尚且如此,那么当对待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其逻辑和论述的难度就更容易显见。 至于问题三,涉及到思维定势的问题,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尤其涉及到思维的固定模式的问题。针对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只局限于一个很狭小的思维框架内去思考。想起以前有个有趣的问题,是说一个老师在给学生讲完了高度与大气密度的关系后,留了道作业题,让学生去计算一幢大楼的高度。很明显老师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气体压强和高度的变化关系去求解。结果,当老师把学生的答案收集上来一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到楼上扔下一块石头,测量落地时间,然后利用 s=1*g*t*t/2 ( s 是高度, t 是时间, g 是重力加速度)来计算 ; 有人说带根绳子到楼上,然后放下绳子就知道结果了;还有人说测量一下我上楼的速度,然后再测量一下我走到楼上的时间,就知道答案了。因此,有一些人偏偏‘不走正路’,就不用这个现成的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公式来计算 (p=d*g*h,p 为压强, d 为空气密度, h 为高度, p 为一定高度的气体压强 ) 。因此,针对同一个问题,我们看到‘它山之石是可以攻玉’的。 至于第四点,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更简洁、更方便、更直观的算法来解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者在思考上有什么突破口,这一点与观点三相类似。 再简单回顾这道题目,其大意是:一列队伍长一百米,以匀速度向前行驶。在队伍最后,有另外一个人,以较快的匀速度沿着同样的方向前进,当这个人走到队伍的最前头的时候,返回身来再往回走,再走到队伍的最后,这时,整列队伍恰好向前行走了 100 米。提问:单独的这个人往返一共走了多少路程? 在上文中给出了解法 (1)--- 经典解法: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方程,以及解法二 --- 相对论的解法:利用相对速度变化的方程。之后,博主张木诚老师给出了更为直接的解法,我称此法为:几何比例法。张木诚老师的描述大致如下:‘ 设这人回头时队伍走了 x 米,则他走了 100+2x 米,并有方程: (100+x)/x=(100+2x)/100, 由此可得 100/x=2x/100=x/50, 解这个方程即可。因为是匀速运动,路程之比是常数,这人走了 100+x 米时队伍走了 x 米,他走了 100+2x 米时队伍走了 100 米,所以有上面的方程。 ’ 针对此结果,我的同事又从美学的角度给出了另外一个恒等式 : (100+x)/x=x/(100-x) 至此,对此问题的解决来说,已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了,但依然期待更多的答案。 学术上的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富有启发!
个人分类: 科普|9273 次阅读|33 个评论
相对论---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
热度 43 BaoHaifei 2013-1-7 12:44
相对论---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
相对论 --- 破解一道小学数学题 鲍海飞 2013-1-7 昨天中午吃饭,同事说要考考我,就给我出一道小学数学题,并且说,有一个小学生将这道老师给出的题目带回了家,让父母做,父母都是大学生,结果父母二人惊得发呆。二人无奈将题目带到单位,请单位的三十几位大学生帮助解题,结果,无数英雄竟折腰,估计这就是网络流传,戏言而已。这道题目大意是:一列队伍长一百米,向前行驶,队伍中最后一个人(二者均为匀速),以较快的速度沿着同样的方向前进,当这个人走到队伍的最前头的时候,返回身来再往回走,一直走到队伍的最后,这时,整列队伍恰好向前行走了 100 米。提问:单独的这个人走了多少路程? 解法 (1)- 经典解法 我首先规规矩矩地画出了行程示意图,如下所示。 然后按照图示列出时间为衡量的两个方程式: 其中, O 代表起点,终点是 E 。 S0 是队伍的长度, S0=100 米; Va 是队伍行进的速度, V0 是单独这个个人行进的速度;经过 t 时间后,这个个人和队伍同时到达 M 点,此时,队伍行进距离为 Sa ,而个人行进的距离是 S0+Sa 。在 M 点处,这个个人回头行进,而队伍继续前进,于是可以列出两个方程式。 (S0+Sa)/V0=Sa/Va (1) 第一段为同方向行进的时间,方程左侧是个人用时间;右侧是队伍行进的时间; (S0-Sa)/Va=Sa/V0 (2) 第二段为个人反方向行进的时间,方程左侧是队伍继续前进的时间,右侧为个人返回行走的时间; 将 (2) 中解出 Va, Va=(S0-Sa)V0/Sa, 并将其代入 (1), 得到: (S0+Sa)/V0=Sa*Sa/ 化简,于是得到: S0*S0=2Sa*Sa, 代入数据: Sa/S0=100/ √ 2 (根号下 2 ) 即这个人走的距离是 S=S0+2Sa=100(1+ √ 2) 。 或者可以直接列出个人与队伍行进走的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S0+2Sa)/V0=S0/Va (3) 但是也需要 (2) 式来代入解决。 解法( 2 ) - 高级解法 后来,我的同事给出的另一个算法,很牛,用上了相对论。 S0/Va=S0/(V0+Va)+S0/(V0-Va) (4) 在队伍前进距离 S0 的时间为: t=S0/Va 。 当个人与队伍同方向行进时需要的时间是右端第一项,而第二项是相对行进时花费的时间。 由于二者都是匀速运动,而且个人的速度要快,所以假定: V0=nVa (5) n 是二者的速度比。 然后将 (5) 代入 (4) 就可以解一个二阶方程, n*n-2*n-1=0 (6) 解得: n=1+ √ 2 负的根舍弃掉。 即: V0= ( 1+ √ 2 ) Va 最后: S=V0*S0/Va=100* ( 1+ √ 2 ) 据说,有人问出题的老师,为什么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学生不会做怎么办?老师说,没关系,让他们锻炼一下思维也是好的,大意如此。 前一段时间,有人建议,让小学生学习一些什么量子论、相对论,看样子,这个主意不赖。我看再提前学习一下什么一元、二元无理、有理方程,现在看来也是太有必要了。
个人分类: 科普|12857 次阅读|121 个评论
[转载]精彩励志故事
fameszhang 2012-10-25 18:13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写得很好,确实很有教育意义,我从十个故事中选了几个,希望可以对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有所启发。 高斯破解数学难题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 内顺利地完成了。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了一道题。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也没有多想, 就做了起来。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 感到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没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 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 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的声音都颤抖了,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 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做出来。”   导师让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这道题。青年很快就解开了这道题。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 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牛顿也没有解出来,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 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后来,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这件事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 题,我可能就无法解开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点评:孩子大都少有循规蹈矩思想,少有畏惧心理。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孩子往往能够做得更好。其实,畏难情绪害怕的不是困难,而是害怕 自身,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眼光把畏难情绪也灌输给孩子;应该鼓励孩子敢想敢做,建立自信。 留心孩子的特长   有一个落魄的青年流浪到了巴黎,他期望父亲的朋友查尔斯叔叔能帮助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数学精通吗?“查尔斯问。青年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么 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的摇头。”那法律怎么样?“青年窘困地垂下头。查尔斯接连的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没有任何长处,连丝毫的优点 也找不到。”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查尔斯最后说。青年羞涩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住址,转身要走,却被查尔斯一把拉住了:”你 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能把 字写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写得好看……受到鼓励的青年,一点点地放大着自己的优点,他的脚步立刻轻松起来。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这个 年轻人就是家喻户晓的18世纪法国着名作家大仲马。   点评: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给予鼓励和自我激励。发掘一项优势潜能,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拥有一 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点,但家长却常常忽略了。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特长“,就要留心孩子有哪些爱好,有哪些长处可以发展为”特长“,然后在 这方面刻意增强孩子的兴趣。 小约翰拼地图   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 上,说道:”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这样自己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但 是,没过10分钟,儿子就敲开了他的房门,手中拿着那份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牧师对约翰如此之快地就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 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 的,那么,这个世界地图也就是正确的。“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 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点评:解决同一问题有多种途径、方法。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富于联想,他们能想出很多成人想不出的东西。所以,家长要善于把握孩子的这个特点,注意孩子思维的宽阔、灵活,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并引导他不断向前发展。 Read more: 教育孩子的10个精彩励志故事,助你家孩子从优秀到卓越! - 子女教育 - 贝壳村
个人分类: 教育|1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5岁女童不会算题30分钟被扇70记耳光[视频链接]
热度 14 wangxh 2012-10-23 15:33
【点击连接看视频】 太原5岁女童因不会算术题 十分钟被扇10余耳光 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同坐的一位女同学,由于算错一道数学题被老师责骂。这时女同学被骂懵了,反而更不会了,在老师的淫威下(用这个词已经很客气了),怎么回答都是错的。当时,“气坏”了老师,急坏了同坐的俺,吓坏班上许多的女同学......老师一边暴跳如雷地问(唾沫星子四溅,都喷到俺脸上了),一边用拳头捶打女同学的左右肩膀,一共 11下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所以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包括那个同学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其他所以小学同坐的名字)】 实际上这名女同学学习很好,排名应该一直是前5名吧。记得有一阵子俺病了,她作为同坐经常去俺家里辅导,所以那个学期“ 她 ”的成绩名列 第一 和 第二名 。 记得去年假期与同学小聚,曾经听说其好友的儿子的老师,经常一手揪住学生的耳朵,一手扇耳光的。 40年过去了,中国的教师仍然使用这种低劣的教育手法,实在是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一顿毒打,可能会使学生暂时做对几道数学题,但是教师却毁掉了许许多多学生的创造性——恐惧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可估量的!
个人分类: 教之道|4267 次阅读|21 个评论
做中学数学题的价值
热度 1 whm669 2012-9-28 23:24
9 月 27 日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下午司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鼓励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书本、图书馆、校园文化超越原来的自我;要求我们态度要端正,认准自己是学生角色,落脚点是自主学习,一定要勤奋好学,不要想着仅仅混个学位,要力求发展变化,有一个自己的研究体系;建议我们搞一个沙龙,定期召开。 晚上的师生见面会非常热闹,我们看到了教授们上课外的一面:健谈、幽默、见多识广、多才多艺。陈老师的笑话仿佛就在嘴边 挂着 ,张嘴就来,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郝老师的陕北民歌清唱,可以灌成唱片发行销售、一定抢手。 9 月 28 日 做中学数学题的价值 经常有学生问,“我们做这么多数学题有什么用啊?”“我们毕业后可能一辈子也不需要再做这样的题。”“做数学题有什么价值?” 我是这么回答的: “数学题的作用很多,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有形的能看得见的价值,还有无形的看不见的价值。做数学题可以锻炼人的大脑,使人的思维变得条理清晰,反应迅速,逻辑性强,有创造力,自由开阔。因此,聪明的学生感觉学数学很容易,反过来,努力学数学会使你的脑筋转得快,变得更聪明。” “毕业后很可能一辈子不再做中学的数学题,但是做数学题对你的影响是终生相伴的。数学题一般情况下就是给你一些已知条件,然后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你利用这些条件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总有一些条件,物质条件或人际关系条件,我们也总是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身边的条件,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捷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这不还是在做生活中的数学题吗?” “做数学题给人很多启发,例如选择题,四个选项选择其中一个正确答案。人生一直都面临着选择,一直都在做选择题,当你面前有正确和错误两类答案时,千万尽力去选择正确的,不要选错误的。但是总有人不认真分析,马马虎虎地选一个,结果呢,一步走错,百步难回,人生是不可逆转的,所有的选择永远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果面临着多种正确选择,一定选择最佳答案。就像线性规划中一题多解,必有最优解。” 做数学题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价值,锻炼人的耐心和意志,使人变得乐观又坚强。这么艰涩繁琐的难题都能解决,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应对呢?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种感受会让我们活得更轻松,更加热爱生活,从容面对任何意想不到的麻烦。
2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华罗庚给物理学家出的一道数学题》
daizhancheng 2012-7-16 19:12
上回写了个“继貂《华罗庚给物理学家出的一道数学题》”,却没把继貂的狗尾巴露出来。现解释如下: (1) 关于 k 种颜色的情况:以搬动如下三色棋子为例,由归纳法,通解显然。 (B-M stands for Dr. Bao’s method.) Original: BBBBGGGGRRRR Using B-M: BBBB_ _ RGRGRGRG Ignore empty: BBBBRGRGRGRG RG:=S: BBBBSSSS Using B-M: SBSBSBSB * * 这一步每次需移动 3 个棋子。 这样,总共移动 (k-1)N 次即可。 (2) 关于 k=2 s 的情况: Original: A k A k … A k A k-1 A k-1 … A k-1 …… A 2 A 2 … A 2 A 1 A 1 … A 1 Using B-M to A 2 A 1 first, then A 3 A 4, and so on. Then consider B 1 = A 1 A 2 , B 2 = A 3 A 4 and so on. 这时,没有空格出现。因重排 A 1 A 2 时右移两格正好被重排 A 3 A 4 所占,等;重排 B 1 B 2 时右移四格正好被重排 B 3 B 4 所占;等等。 有趣的是:这时的总移动次数为 2 s-1 N+2 s-2 N+ … +N=(2 s - 1)N=(k-1)N. (3) 基于上述结果,我猜 (k-1)N 次是必要的。具体一写发现原来的证明不对。如果用逆序方法判断,只得到: 1+2(x-1 ) ≧ kN-1 。这样可得: x ≧ kN/2 。当 k2 时,这比 (k-1)N 少。因此, (k-1)N 次是否必要还不知道。 (4) 这个问题很容易推广到平面甚至立体的情况 ( 甚至 n 维欧氏空间 ) 。例如:平面上有四种不同颜色的棋子各 n 2 个,摆成正方形 A B C D 这里小正方形 A 由 n 2 个 a 组成, B 由 n 2 个 b 组成,等等。允许每次移动 2 × 2 的方块,证明经 2 n 2 次移动可将其摆成全部由 a,b,c,d 组成的 2 × 2 的方块拼成的正方形。 (5) 这个问题如果能用动态演化的方式来描述应当会更有意思。它或许对生物体的演化有关。上周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 ( 他是 IEEE Fellow, 南非科学院院士 ) ,提出一个有趣的想法。我现在尚未想明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帮我一起想一想。 ( 信附后 ) 代展: 你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587039.html 中 “ 二傻 ” 关于 “ 移棋换位 ” 的问题可以用我们在下文中的 Delta Modulation 建摸描述。至少在 k=2 时可以。 k=2 时还可以推广: 有 2 种颜色棋子各 N 枚,任意排成一行。若允许每次移动相邻的 2 枚棋,试证,经少于 N 次移动,可将其排成以 2 种颜色为周期的一行。 我想对一般情况( any k and r) ,方法上也是可行的。没有细想。 R. Gai, X. Xia and G. Chen, Complex dynamics of systems under Delta-modulated feedback,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51, no. 12, 1888-1902, December 2006. 小华(路过 BJ)
个人分类: 其他|6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继貂《华罗庚给物理学家出的一道数学题》
热度 4 daizhancheng 2012-6-29 09:57
偶读年轻聪惠的“二傻”关于 “ 移棋换位 ” 的这篇博文 , 不禁为其完美严谨的证明拍案叫绝 . 读毕 , 心血来潮 , 狗尾继貂 , 将其推广如下 : 有 k 种颜色棋子各 N 枚 , 同色相邻排成一行 . 若充许每次移动相邻的 r 枚棋 (k ≥ r ≥ 2), 试证 , 经 (k-1)N 次移动 , 可将其排成以 k 种颜色为周期的一行 . 注一 : k = 2, 即为原问题. 注二 : 假设空格 ( 记作“ _ ” ) 不计 , 即如 RGB 与 RG_B 等价 . 因此如有 RG_B 或 R_ _G_B, 则均可移入连续三个空格 “ _ _ _” 中去 . 注三 : 作为例子 , 设有 BBBBGGGGRRRR, 即 k = 3, N = 4. 证明经 (k – 1)N = 8 次移动 , 可将其排成如 RGBRGBRGBRGB 的一行 . 注四 : 上例排法称反序排法 , 因每个周期中颜色顺序为 RGB, 这与原始顺序相反 . 在反序排法下容易证明 : (k – 1)N 次移动也是必要的 . 但一般情况是否必要我不知道 .
个人分类: 其他|7232 次阅读|7 个评论
你还会做小学数学题吗?
热度 19 gfcao 2012-4-27 21:45
你还会做小学数学题吗?
最近俺可没少做小学数学题。 儿子从小一到小五一直不太用功,别人家的孩子晚上六七点之前作业全部做完,这小子经常不玩到十来点钟不做作业,到了十点以后,知道马上要睡觉了,作业草草了事,所以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等。最近要小升初了,狠狠练了他半年多。别说,这小子进步挺快,似乎慢慢找到了感觉,与那些经过多年各种培训班熏陶的尖子生相比,应试的水平接近了很多。我托朋友给他找了一堆参考资料,逼着他做练习,偶尔也陪着他练。发现题目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那些奥数题,绝大多数超出了小学生的正常知识范围。最近教育硕士面试时,我出于好奇,便拿其中的一道题考了考几位考生,另一位老师又问学生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正确解答,不能不说有点遗憾。令我意外的是,这位老师反过来问我:“你会不会证明勾股定理?”我看了看他,笑曰:“我不会,几何没学好。” 什么样的题目算是有水平的?来看看下面几道题,难度是逐步递增的,你判断一下是否算得上适合小学生的有水准的题目。第一题是基本题,第二题有点难度,第三题就要动点脑筋了。 1 、从 100 里减去 25 ,加上 22 ,再减去 25 ,加上 22 ,这样连续进行,当得数是 0 时,减去了 ________ 个 25 ,加上了 ________ 个 22 。 2 、直角三角形 ABC 的三条边分别是 5cm, 3cm 和 4cm ,将它的直角边 AC 对折到斜边 AB 上,使 AC 与 AD 重合,如下图,则图中阴影部分 ( 未重叠部分 )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如图所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都是正三角形,每三个相邻的小三角形构成一个梯形,称为 3- 梯形,能不能用 1 至 9 这九个自然数填入这些小三角形中使得任意两个 3- 梯形中三个数之和都不相同?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请给出一种填法。 解答每道题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七分钟,你能在多长时间内做完这三道题? 我觉得高水平题有两个基本的标准: 1 、没有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 2 、内含陷阱,但不至于太多,一两个坎足够,可以测试出孩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然,如果是竞赛类试题,难度可以大一些,上面的第三道题就是竞赛题。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题是最没水平的臭题,现在的奥数题很多都是臭题,奥数本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提升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远不是这么回事,相当多的小学奥数题考的是初中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参加过培训班,绝对抓瞎。
个人分类: 考考你|9512 次阅读|49 个评论
美国教师出“暴力”数学题被辞退
热度 2 zhenghaoran 2012-3-4 09:46
美国教师出“暴力”数学题被辞退 2012年03月04日 08:07:22 来源: 新京报 新华微博 美国一名小学教师给3年级学生布置的数学题含“暴力和非法场景”因素,遭学校开除。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的9频道新闻台报道,事实上,那些题目是这名老师从一家家庭学校网站免费下载。   报道说,该网站所提供的数学题目内容对儿童构成“毒害”。   给3年级学生的一道题目是,“一天晚上,我在睡觉。一个饥饿的吸血鬼吸食我3652升血,吸食我弟弟1865升。这名吸血鬼那晚共吸食多少升血?”   另一题中,“约翰的父亲给他1359颗弹珠。他吞下585颗后死亡。9个朋友来参加葬礼,约翰的父亲把剩余弹珠均分给他们,每人得到多少颗?”   法律禁止青少年吸烟,而一道题目却为“约翰、杰克和吉姆晚饭后点起烟斗,开始吐烟圈。最终,他们共吐出6437个烟圈。如果约翰吐52个,杰克吐3896个,那么吉姆吐了多少个?”   (新华社专电)
2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热度 1 plywood2010 2012-2-14 20:48
请铭记这道题,这不是巧合 如果令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分别等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那么 一、 Hard work (努力工作)    H+A+R+D+W+O+R+K = 8+1+18+4+23+15+18+11=98% 二、 Knowledge (知识)    K+N+O+W+L+E+D+G+E = 11+14+15+23+12+5+4+7+5=96% 三、 Love (爱情)    L+O+V+E = 12+15+22+5=54% 四、 Luck (好运)    L+U+C+K = 12+21+3+11=47% 看出来没?这些我们通常认为重要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 那么,什么可以生活得圆满? 五、是 Money (金钱)吗 ? … 不 ! M+O+N+E+Y=13+15+14+5+25=72% 六、是 Leadership (领导能力)吗 ? … 不 ! L+E+A+D+E+R+S+H+I+P=12+5+1+4+5+18+19+9+16=89% 金钱,权力都不能使圆满,什么能使我们的生活变成 100% 的圆满呢? 每个问题都有其解决之道,只要你把目光放得远一点! 其实,真正能使我们生活圆满的东西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七、 ATTITUDE (心态) A+T+T+I+T+U+D+E = 1+20+20+9+20+21+4+5=100% 我们对待工作、学习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 100% 的圆满! 你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世界,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世界!
20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初中的数学题真难
热度 2 沈海军 2012-1-29 13:44
这两天在家里给初三的女儿辅导数学。每份数学中考模拟试卷最后都有一道“压轴题”。我尝试着做了几道,应该说绝大部分都做不出来,或者做得不完整。 孩子们真是辛苦了,这些题一绕两绕的,真难!
301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青春无限好,只怕乱燃烧
nianxiang 2011-12-2 20:15
青春无限好,只怕乱燃烧 时光回到十年前,当大多数的你跟我一样,坐在宽敞却拥挤的教室角落,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学题像是一个个战场上的尸体一样摊在黑板上,脑海中是否会碰撞出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呢? 我的答案是,当然不会。 今天的物质如此丰富到人手一手机而不是寻呼机的日子我是完全没有想到,然而更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这样的生活:日子会过得如此重复而波澜不惊,这般现实而缺乏诗意。梦想犹如那彼岸之花,遥而相望,却难以触及,唯有用苍白的文字和偶尔的叹息去追忆那就快消逝的青春尾巴。 最近听到这么一个说法,说一个人如果心怀坚定,激情不逝,那么青春就永远不会有尾巴 ——这位兄台的意思很显然,就是说 40 岁的时候可以去考研, 50 岁也可以去踢球, 60 岁还能攀个珠峰,只要内心激情不灭,青春就会常驻于心。 不可否认,这是对青春的另一种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但本文真正想跟大家探讨的是犬儒思想和现实主义,如果非要跟前者想拉上关系的话,大概需要些黑色幽默了。 众所周知,青春这个词充满着无限的美好,与之对应的是梦想、希望、追求、激情、荷尔蒙和肾上腺素随时飙升,放在漂亮姑娘身上还能组合出一个让男人恣意遐想的画面。 与此同时,我们又从各种媒体中看到跟青春对应的另一些关键词:援交、自拍视频、捐精卵、富士康、裸模,放在有钱人儿子的身上还能组合出一组让老百姓畏惧的画面。 所以,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教科书上找不到的问题,当然更找不到答案。青春到底是敢想敢做,还是恣意妄行?青春是不拘一格,还是道德沦丧?青春是加班到凌晨十二点电话一响又冲去城市某酒吧蹦迪劈酒第二天一大早用水抹一把脸又赶去上班?还是一年打两次胎半年换三男友两礼拜发生四回一夜情呢?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青春无限好,只怕乱燃烧。 说到燃烧,环顾周围,有的朋友把青春燃烧在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中,有的朋友则献给在千山万水的游吟旅途里,还有的朋友燃烧在柴米油盐的斤斤计较间,更有的朋友奉献给了爱恨情愁的缠绵悱恻处…… 不可否认,这些燃烧的青春有些是自己的选择,有些是随波而动的抉择,然而不管来源怎样,总会在时间的烈火熄灭之后浮现出或幸福或追悔或狂笑或叹息的轮廓。 我有个女性朋友,芳龄自称 33 ,高级白领,有房有车,单身也算是多年了,或者说横贯了其青春的大部分时光,偶尔交个男友也是像是减肥的姑娘用手指吃点心一样浅尝辄止。前几天听她说,活得实在没劲!我问为啥。她说是这样的,上周出差回来,到家已经快凌晨 2 点了,冲凉冲到一半时由于太累一不小心滑到在浴室里,脚腕立马脱臼了,当时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一种“过去忙碌失去意义未来人生一片黑暗”的感觉如同醍醐般灌顶而过……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忙碌是一种祸害,真正想说的是, 爱和被爱的权利也是青春时期最应该书写的东西,如果因为其他事儿给耽搁而且耽搁得太过厉害,那倒是年老之后祭奠青春的最好点心 ——而且这一点,也算是男女平等吧。 韩寒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青春》。这不是小说,而是一本杂文集,其中有一篇杂文讲的是两个朋友为了生存无奈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结局却让人叹息。他们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缩影。这个窗口和缩影是非常苍白的,没有色彩,引不起大众的视觉撞击,只因其实大多数的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这么一个窗口和缩影。 古语有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如果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如果生活总会在恰当的时候恶作剧,我相信,即便可以名垂千史,亦没有一个人是愿意做冯唐或李广的。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刻坐在电脑前阅读本文的大多数朋友都是青春在手的——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在你们这么一个黄金时代,面对着如此横流的物欲,真正应该抓住的是什么呢? 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说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还是知道自己的梦想,比方说到底是想做宇航员还是快递员?抑或是拥有一份不世俗利益的纯粹爱情,到底是想跟 ta 还是跟 ta 的钱财或美色白头偕老?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有耐心把文章看到尾声的朋友,即便心里没有答案,亦会掩卷不语,静而思之。 十年之后,当我们坐在某个花园的冬日暖阳下,回忆起如今这青春葱茏的岁月,脑海中是否会碰撞出些许的欣慰呢?那爬满皱纹的嘴角是否会不经意地露出比头顶的暖日更灿烂的微笑呢? 亲爱的朋友,你的答案是? 文 / 沈万九
2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搞阶级斗争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20 09:29
共和党人反对任何增税计划,并炮轰奥巴马的这项增税计划是在搞“阶级斗争”。奥巴马在当天的讲话中回应称,这并不是在搞“阶级斗争”,而不过是一道“数学题”。   “我拒绝那种所谓要求对冲基金经理支付与管道工或教师相同的税率是‘阶级斗争’的说法。”奥巴马说:“我认为这不过是在做正确的事。” 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宣布了新的赤字削减方案,其中包括在未来10年增加1.5万亿美元税收、削减国防开支、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中的5个问题!
热度 4 zhangxw 2011-6-13 16:23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中的5个问题 张学文, 2011-6-13 Y=sinx ,这个函数中学生都知道。其函数的形状也清楚。现在的问题是让变量 x 在 0-2 π(即 0-360 度)之间任取 1 万个值(即均匀取值),问在x取这1万个值时,其函数 y 为不同值的出现 次数 (6.18修订)(概率)是多少? 1 欢迎给出实验答案。 2 欢迎给出理论答案。 3. 欢迎给出比较有意义的实例。 4. 讨论此类问题有意义吗? 5.您感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意料之中,还是出乎意料? 欢迎讨论! 2011.6.14补充说明: 本帖贴出后,收到了一些题意不清楚的质疑。 现在补充说明于下: 1.在0-2π之间任意(等价于均匀采样)取1万的数,作为x的10000个值。 2.1万个x值代入sinx函数,自然获得1万个y的值。1万个y值显然介于-1到+1之间。 3.问y出现于不同区间,如-1到-0.9,..,0.1到0.2..,0.5到0.6的个数有多少,或者说y为不同值的出现机会、概率是多少 6.18日补充:把问题中的概率2字改为 次数
个人分类: 统计、概率、熵、信息、复杂性.2.|4695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技汉语语法的改革建议
gzchengzhi 2011-4-29 11:23
  曹广福老师的博文“ 小学数学题有多难?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道题目倒不难,但经过博友们的讨论以后,焦点逐渐集中于该题目的表述方式是否存在歧义的问题上。当然这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同英语相比,科技汉语存在的问题所在。   很简单的对比,就是如果采用英语来表述该道题目,就不会存在这么大的争论了。   中文原题为:“甲、乙两人沿铁路线相向而行,速度相同.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6秒,4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5秒,那么从火车遇到乙开始,再过多少分甲、乙两人相遇?”   这里存在争议的地方在于该火车是开过甲的身边以后,再经过4分钟到达乙的身边?还是火车到达甲处在经过4分钟后到达乙处。   当然经过我从语法和逻辑上来分析,我认为其含义应该是前者。但既然在科学网上这么多专业人士中引起了争议,至少说明对于一个汉语句子,不同的人是存在不同的理解的。   翻译成英文以后,其句子就变成了这样:   Two persons A and B are mov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 at same velocity. A train takes 6 seconds to pass A completely, and then it takes 5 seconds to pass B completely after 4 minutes. How long will A and B met after the train met B?   从英文的翻译句子来看,在英文中,句子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就是火车先花了6秒钟时间经过A,然后,再花4分钟的时间到达B,并且花了5秒钟的时间经过B。之所以能够这么明确,在于其中and then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用法,则这将成为两个句子。如果再配合英语的时态等用法,则可以更加严密地表述这一问题。   而中文中加不加“然后”一词,都可以成为一个句子,也没有时态区别。这就是引起歧义的根源。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这里提出建议,应该按照英文的语法重新对中文科技语法进行规范。   第一,一个句子应该从语法上明确如何才算完整。比如“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6秒,4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5秒”这样的表述方式就应该算错误。正确的表述应该为:“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6秒,然后4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5秒”。这样虽然是罗嗦了一些,缺少了汉语精炼的要求,但考虑到在科技汉语中,不需要追求文字的优美,这种用法应该允许存在。如果不加“然后”一词,则可将其分成两句话,即:“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6秒。4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5秒”。   第二,由于汉语词汇没有时态变化,可以通过添加:过去、现在、已经、将来这样的词语进行界定。比如“自从1997年以来,我就住在北京了”,这样的用法在科技汉语中应该界定为不符合语法要求,必须将其改正为:“自从1997年以来,我就已经住在北京了”。又如错误用法:“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钓鱼”,正确用法应该是:“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将去钓鱼”。因为“就去钓鱼”的含义不明确,不一定表示将来时,也可以表示一般现在时。比如可以说“我们现在就去钓鱼”。   第三,取消量词这种多余的用法。比如“一个人”和“一辆车”在科学上没有多少区别。你可以说“一人”,“一车”,这完全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另外滥用量词不利于创新。比如新的技术出现了,比如ipad,究竟应该是称之为一台ipad,还是应该称之为一片ipad,或一块ipad,这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因此即使因为习惯愿意保留已有的量词,至少以后的量词使用应该统一。比如统一为“个”。这样ipad出现以后,我们只需要称之为“一个ipad”就可以了。   第四,建议增加词语分割符号,比如用“|”来进行分割。这样可以解决不同“断词”方法引起的歧义。    由于这么多的要求很多人一下子难以适应,可以开发的相应科技论文校对软件,在完成论文以后,专门检查这些语法要求。
4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学数学题有多难?
热度 50 gfcao 2011-4-28 13:56
儿子参加奥数学习,本意让他见识一下数学的奥妙,开拓一下眼界。他偶尔问我一些问题,感觉大多数题倒也适合他这个年纪的孩子作为兴趣题做,而且很多问题与生活联系紧密,对提高孩子的数学应用能力或许不无帮助。 与俺小学时代相比,现在的小学数学真的有难度,记得77年江苏省的高考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题是一大一小两个球沿圆周相向运动,发生碰撞后大球继续向前,小球反弹回去与大球同向运动,求路程问题。具体的细节记不清楚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如果有参加77年江苏省高考的朋友还记得这道题的话不妨告知。当时参加高考的一个老三届考生用这道题考我,他说他没答上来,如今这位考生早已退休了。记忆中我思考了半天才找出了该题的解答,如果现场考试,估计时间上来不及。 现在小学生的某些考题与这类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这样的小学数学题很多,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类问题的解答恐怕有相当的难度,除非这些孩子平时做过类似的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不搞题海战术、不猜题,指望孩子得高分基本上不可能。 下面这道题就是小学生做的,谁能把正确解答写出来? 甲、乙两人沿铁路线相向而行,速度相同.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 6 秒, 4 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 5 秒,那么从火车遇到乙开始,再过多少分甲、乙两人相遇? 我用了15分钟左右做完这道题,谁能做得更快?
个人分类: 数学常识|13685 次阅读|150 个评论
[转载]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
zlhua 2011-4-7 10:33
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 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 由於讲不清数学题, 不到一周被学生轰下台。 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 满肚子的东西, 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 没必要为这个伤心, 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后来,她又随本村的夥伴一起外出打工, 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 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时候, 手脚太慢了,品质也过不了关。 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麼快得了呢?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 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 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回来时, 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有抱怨。 三十岁时,女儿凭著一点语言天赋, 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 到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 用品连锁店,她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 万资产的老板了。 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 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 是什麼原因让母亲对她那麼有信心呢? 有一天, 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 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 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 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 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於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 她明白了,实际上, 母亲恒久而不绝的信念和爱, 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 就是这粒种子执著而生长出的奇迹。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气预报和数学
lysyxcs 2011-3-25 21:56
每天市民都已习惯了从电视、报纸、网络上获取天气信息,来安排出行计划。天气的变化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有很多市民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天气预报不准的情况?  日照市气象台于怀征台长说,不要小看每天天气预报简短的几句话,目前常用的气象资料采集主要通过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以及天气雷达,它所需要的数据是世界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集体工作的结果。“气象资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共享。”于台长说。   有许多市民质疑,为啥有时天气预报不准,明明播报的是晴朗天气,突然却下起了大雪。针对这一问题,于台长说,天气预报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准确,因为大气系统是非线性的,根据混沌理论,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地面气象观测站有限,且分布不均,往往造成中小尺度天气(如雷雨、暴雨、龙卷风、冰雹等)经常成为漏网之鱼。   “天气预测值也像平时咱们做的数学题一样。”于台长说,数值天气预报把大气的演变规律近似地表示为一组数学方程式,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对未来的天气或气候状况的预报,计算误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所以数值预报的准确率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呈现增多的趋势,这就需要预报专家去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新的天气特点和气候变化规律,不断发现、总结、补充新的预报经验。
3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生命与原则面前,你如何选择?--求教
热度 8 gfcao 2011-3-7 17:38
教育真不是件简单的事,远远不像做数学题那样一是一,二是二,有时是与非也很难评说,就说这学生自杀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你不得不在生命与原则面前做出选择。 现在,大学生自杀现象司空见惯,每年都会听说某某学校有学生自杀了,自杀的原因千奇百怪,有些甚至不可思议,有时为了一句话,有时为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绝大多数情况下,自杀只在发生之后才被人们发现,但有些自杀可能预先是有征兆的,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也有些属于威胁性质的,但威胁也可能酿成残酷的现实,如何处理这类威胁的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其中谈到了一个初中生在教室里与女生当众拥抱接吻被老师批评了,男生跑到校办公楼顶声称如果老师不当众向他下跪认错,他就跳楼,校长只好命老师下跪,老师也怕闹出人命,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在办公楼前含着泪当众对着学生下跪认错,这位同学得意洋洋地跑到教室宣布,老师向他下跪了。的确,自杀事件是避免了,可老师的尊严伴随着那屈辱的一跪彻底丧失了。 我们且来分析一下上面的事件,校长该不该命老师向学生下跪?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老师该不该服从校长的命令向学生下跪?校长命老师下跪的确避免了自杀的发生,但这样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种为了避免出事不顾原则,无视教师尊严的做法是否合适?我以为,这样做的后果不仅让老师丧失了尊严,达不到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弊大于利。这位老师以后还如何教育他的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不顾尊严、不讲原则的处理方法值不值得提倡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的问题,毕竟是个鲜活的生命,如果由于处理不当真的闹出了人命,学校不仅会遭到社会舆论与家长的谴责,当事的老师内心也会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但我觉得,校长的做法未必是最好的,也许还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如果校长先以好言稳住学生(凭校长的智慧应该不难做到,否则还做什么校长),拖个十几二十分钟也许不是件难事,同时立刻让人联系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这样或许不会发生后面让老师屈辱的一幕。如果我是那老师,只要我扪心自问没做错什么,我宁死也不会下跪,我会对那学生说:“也许我批评你的确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可以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是非,如果的确是老师做错了,老师可以当众向你承认错误,但你这种威胁的手段太不光明磊落,男子汉大丈夫死也要死得明明白白,在是非还没搞清楚之前你死了不是白死吗?如果你认为你的父母做错了什么事,你会以死相威胁要求他们向你下跪吗?我比你多活了几年,即使我们一起死,我也比你划得来,既然你这么想死,那你等等我,我上去与你一起跳楼,陪你一起死,这样公平合理。”如果还不奏效,那也没办法,你死则死耳,我最多上街要饭去。 以死相威胁以达到某种目的毕竟是少之又少的特例,大多数自杀是无声无息的,最多留下一纸遗书,如何发现并关注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是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件重要的学生思想工作。遗憾的是,自杀事件年年发生,真的有人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探究过自杀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了吗?对于尚未走向社会的学生而言,自杀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而且一旦发现学生有自杀倾向,也比较容易做通工作,关键是老师与家长是不是真正用心去做了,每学年的后半年是自杀敏感时期,毕业、就业等问题纠缠着不少的学生,心理脆弱者一旦在毕业、就业问题上遭受挫折,完全有可能因一时想不开而走极端。这与原则有关吗?很有关系,例如,学生某些课程挂科了,不能毕业,就可能因此而酿成大祸。你也许会说,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才不会自杀呢,自杀的都是那些很用功、成绩比较好的乖学生。未见得,有这样的学生,平时给人的感觉比较用功,也不调皮,可就是考试屡屡不理想甚至挂科。如果发现了一些比较异常的迹象,你怎么办?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你觉得,又不是我逼学生死,学生自己想死,我有什么办法?的确,学生之死,与学校、老师本质上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学校与老师都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甚至很多情况下不必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可如果我们多点人文情怀,也许会少些令人惋惜的事情发生。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4828 次阅读|19 个评论
博客的改革
热度 2 flly 2011-3-2 20:51
几天没有上科学网了。今天上来看看。看了几位博主的大作以后,想在下面回复两句。结果,要算一道数学题,还要填几个字母,那几句话才能发表。 这个方式,明显限制了人的交流,我想,这种限制的本意可以是避免机器人(自动发帖的程序)的骚扰,可是这样麻烦的话,肯定想留言的人也会变少,不利于博客的交流。这也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吧。 希望能有所改变,还是像以前那种区分博主和游客的限制方法就很好了。 (我晕,自己发文章也要填这些) !!!
个人分类: 杂感|257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道象棋的逻辑思维题
cutefay 2009-1-7 08:59
下面的图片是小学奥数里的一道题,还是有些难度的,不仅需要有分析能力,还需要懂得如何下象棋。平时我挺喜欢做一些有趣的数学题,我觉得这不仅仅能够对自己思维能力锻炼,并且还很有乐趣。 早晨起来想起这道题,就发上来了。这道题对于乙有一种必胜的策略,也就是乙走出一步之后,无论甲再怎么走,乙只要不犯低级错误,就肯定能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怎么样才能找到必胜策略。 这道题这样分析,这棋盘能走的子只能是兵(卒)向前移动一个,中炮向前移动4步,底炮只能向前移动八步,其他的不能动,谁动其他的谁就死了。所以就看谁能把这几步走到最后,逼着对方无路可走。把1,4,8换算成二进制,是1,100,1000,列成竖式,让每个位数上的数字合起来看是偶数(不含进位),只有1000变为二进制的111时才可以实现,111对应的十进制数字是5.也就是乙向前走3步,然后无论甲怎么走,乙只要走的棋是让各个位数数字之和恢复偶数就行。乙就必赢。 这道题是我最初也解答不出来的小学奥数题。原因一是不懂象棋,二是没有想到用二进制的思维来解。后来好好分析了一下,越来越觉得这道题有意思。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879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挑战智力极限----一道尚未找到标准答案的“十分简单”数学题(已由李亚辉终结)
famingkuang 2009-1-2 03:28
挑战智力极限 ----一道尚未找到标准答案的十分简单的数学题 题记:听说这是某一位博导每年都要拿出来考他的学生的必考题,但谁都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因为老师从来都没有公布过他的答案,只听说他们中的某位学长(老师没有点明)的答案还算过得去。那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题目: 一个口袋里装有 3 个黑球和 7 个白球,已知第二次和第三次摸出的都是黑球,请问:第一次也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摸出后不再放回) 注:这是一道看似非常简单的数学题,但是只到今天都还没有找到标准答案 (发发也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多位教授,可他们的答案并不统一) 。那么这个标准答案是什么呢 ?会不会就在今天由您给出呢?请大家热烈讨论 ! 果然两派势均力敌 ,谁也说服不了谁。发发现在把题目改一下,看对大家理解原题是否有些许的益处: 改1: 一个口袋里装有 3 个黑球和 7 个白球,已知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摸出的都是黑球,请问:第一次也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摸出后不再放回) 观点 1 :当然还是 3/10 。不管你怎么摸,第一次都不会受到后面的影响,概率是可能事件,当然第一次不一定摸到是就是黑球。 观点 2 :知道后面三次摸到的都是黑球,所以第一次摸到的肯定是 7 个白球中的某一个了,所以是: 0/7=0 。 朋友们,您以为谁更对些呢? 发发没不知道自己学没学过贝叶斯公式,发发是这样想的: 题1。口袋里装有一黑一白两个球,甲乙先后去摸,已知乙摸到的是黑球,请问:甲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如果这个题还不太明白,那我们先做后面的题。 题2。口袋里装有一黑一白两个球,甲乙先后去摸,已知乙摸到的是黑球,请问:甲摸到黑球还是白球? 你一定会说: 这还是问题?连白痴都知道甲摸到的是白球!。对之极也,甲不可能摸到黑球,也就是说,甲摸到黑球的概率是0。这也就回答了题1了。看懂了这两道题,我们再来做下面的题。 题3。一个口袋里装有3个黑球和7个白球,已知第二次和第三次,第四次摸出的都是黑球,请问:第一次摸到黑球还是白球?(摸出后不再放回)。。。答案肯定是白球 题4。一个口袋里装有3个黑球和7个白球,已知第二次和第三次,第四次摸出的都是黑球,请问:第一次也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摸出后不再放回)。。。由第三题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概率肯定是0。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做原题了,这种题千万不能把它简单的等同于纯粹的概率题来做,也不同于一般的条件概率题,这个题的的已知条件实际上已经把第一次变成了最后一次了,也可以说是等同于最后一次了,所以原题的答案只能是:1/8。 朋友们来一点质量上乘的砖头吧。呵呵 快回来朋友们,这个问题病毒变种了: 变种1: 一个口袋里装有 3 个黑球和 7 个白球,已知第二次和第三次摸出的都是白球,请问:第一次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摸出后不再放回)
个人分类: 挑战智力极限|2508 次阅读|5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