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洛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硅谷简史:半导体工业之父罗伯特·诺伊斯 (二)
LaoQian09 2019-7-5 22:00
发明、推广集成电路 诺伊斯在仙童最大的技术贡献是发明集成电路。当时,基尔比在德州仪器用锗晶片研制成了第一块集成电路,诺伊斯把眼光盯在硅晶片上,因为硅的导热性和其他性能远胜锗。诺伊斯后来说,基尔比的方法“用的是蛮力,它把一块半导体做成某种形状,让它产生不同的元件区,然后用电线将它们连起来,需要大量手工操作”。 1959年2月,诺伊斯为他的“微型电路”申请了专利,但没有为他用平面工艺制造的集成电路申请专利,直到7月才补全这一手续。此前,德州仪器宣布了生产集成电路的工艺,基尔比拥有了第一个集成电路专利,尽管他的设计并不实际。诺伊斯的专利,与基尔比相比,他的独到之处是创造性地在氧化膜上用平面工艺制作出铝膜连线,使电子元件和导线合成一体,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和量产奠定了基础。今天,所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都在使用这一生产工艺。诺伊斯发明集成电路工艺的地点已经被加州政府列为历史遗产。 60年代,仙童是半导体工业的摇篮,硅谷半导体行业所有重要人物都来自仙童,这些人被称为仙童的孩子。这一时期的仙童历史是硅谷最具神话色彩的历史。 集成电路的发明使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分立元件电路相比,集成电路通过特殊工艺,将电路中的晶体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及布线制作在一小块半导体晶片上,然后封装在小盒子里,成为具有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集成电路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可靠性高。今天,集成电路是一个巨型产业,从卫星到微波炉、从火箭到手机,集成电路无处不在,它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巴丁称集成电路为轮子之后的最重要发明。 1999年,《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评选出了“本世纪经济领域5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并列第一的是肖克利、诺伊斯和基尔比。汽车工业奠基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已故总统罗斯福(FDR)和动画王国创办者沃尔特·迪斯尼(Walter Disney)排在第二至四位。 诺伊斯的集成电路专利 2000年,集成电路发明后42年,诺贝尔奖颁给了集成电路发明人。诺伊斯于10年前去世,基尔比独得这一物理学最高奖项。获奖感言中,基尔比说:“要是诺伊斯活着的话,他应该与我分享这一荣誉”,“我的工作引入了处理电路元件的新角度,此后集成电路的绝大多数成果和我的工作没有直接联系。” 1961年春天,第一个集成电路产品——芯片出现了,售价120美元。到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内尔·阿姆斯特郎(Neil Armstrong)登上月球时,阿波罗登月计划(Apollo Program)购买了一百万个芯片,阿波罗计划是早期芯片最大使用者。1964年,市场上出现了第一个用于助听器的芯片。此前,政府是芯片的惟一买家。 很快,公司的问题就出来了。总经理鲍德温跳槽去了瑞姆公司 (Rheem)。 他带走了八位资深员工和半导体制造技术。诺伊斯这次无法推掉鲍德温空出来的位置了。诺伊斯正式由技术负责人转为行政领导人。诺伊斯担任公司总经理后,克尽职守,他把肖克利当成反面教材,努力营造一种没有等级差异的公司文化,一种随意的工作氛围,团队成员之间充分信任,允许争论。他淡化了管理层与下属的等级差别,不以命令方式管理公司,激励员工主动工作。 集成电路诞生地的纪念铭牌 诺伊斯任总经理后对仙童最重要的贡献是推广芯片。当时,芯片成本在 100美元以上,用分立元件组装相同功能的电路,成本不到十美元。汤姆·贝和摩尔反对把预算用于芯片开发。他们对芯片的市场前景持怀疑态度。这是裁减拉斯特小组经费的原因。但诺伊斯看好芯片。拉斯特辞职后,诺伊斯说服了摩尔与汤姆·贝,加大了芯片研发力度。 随着投入增加,仙童的芯片很快就领先于竞争对手了。但因技术太超前,反倒没有市场。当时晶体管刚出现,销售人员刚说服用户放弃真空管,改用晶体管,现在为了推销芯片,又让客户放弃晶体管。况且芯片太贵,用户自己用晶体管组装电路比芯片便宜得多。但这难不倒诺伊斯,他是对技术和市场极具前瞻性的经理人。诺伊斯大幅调低芯片售价,甚至将价格降至成本之下。诺伊斯知道,芯片取代分立元件电路是大势所趋,只在晶体管市场中发展,迟早会被淘汰。 1964年,诺伊斯与霍奇森说服了仙童集团董事会,在香港开设了仙童的离岸工厂。1968年,仙童的海外员工达四千人,厂房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低价促销与低成本,使诺伊斯成功地推动了芯片市场。芯片价格持续下降,需求飞速增长,市场越做越大。摩尔后来评论到:“诺伊斯以低价刺激需求,继而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的策略对于芯片产业发展而言,其重要性堪比芯片的发明。” 作为总经理的诺伊斯,他是反肖克利的。诺伊斯正直、公平,信任尊重属下。诺伊斯具有领袖气质,是天生的领导人,但他不是很好的经理人员。他从不反对下属的意见,在公司危机时也不解雇员工或将人降职。这和他曾经拒绝一位冰箱销售员的销售有关,一次他曾回绝过一位上门推销冰箱的销售员的推销,一周后他在报上读到该销售员自杀了,他对此一生耿耿于怀。为此,他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也不愿解雇员工或将人降职。 八人帮相继离开仙童,成立自己的公司。 1968年初,八人帮只剩下诺伊斯和摩尔了,仙童员工已达3万2千多人,年营业额达1亿3千万美元。1959年时,第一个芯片只含有一组电路,此时仙童的产品已含1000组电路了。要想数清芯片中的晶体管数目,就象要数清陆地上的沙子一样。摩尔说,世界上每年出产的芯片中的晶体管数目是加州每年下的雨滴数目的66倍。 创立仙童时,诺伊斯是研发部主任,后来是公司副总裁和总经理。他崇尚简单和效率,他没有豪华的个人办公室,没有司机,没有专门停车处。 尽管仙童半导体所创造的利润已成为仙童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包括诺伊斯在内,没有一位创始人能对公司总体预算、利润分配、员工是否享有优先配股权等重大问题说得上话。不仅如此,仙童集团还把仙童半导体的利润转移到东岸去弥补其它部门的亏损,而不是用于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用于半导体发展。员工们怨声载道,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血汗钱流向东岸。 斯波克离开后的半年内,有 35人随他投奔到国家半导体公司,包括仙童的销售主管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 ),日后,他成了硅谷四大风险投资巨头之一、红杉资本(Sequoial Capital)创始人。 仙童于 1979年,被法国石油巨头斯伦伯格公司(Schlumberger)以4.25亿美元买下。几经周折后,仙童半导体于1999年重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尽管其招牌还在,但仙童的神话早已终结。目前仙童半导体仍在生产和销售半导体元器件,但已没人将它与曾在北加州创造过奇迹的仙童半导体联系在一起了。 仙童总经理诺伊斯和摩尔 诺伊斯离开仙童后,仙童时代随之而去,但硅谷从未忘记这家传奇公司。是仙童,将肖克利带到北加州的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后人铭记仙童,不仅是它的硅管和集成电路;更重要的是它吸引和磨练了无数富有梦想、激情、创造力的“仙童”们。他们离开母体后,将创业精神和种子撒遍了北加州,新公司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北加州的果园一片片地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厂房、办公楼、和住宅。这些驾着名贵跑车的“仙童”们,和当地的农夫们在怀念着昔日田园生活的同时,也兴奋地谈论着一夜暴富的故事。北加州从美国最有名的水果产地,变成了美国及全世界最为密集的电子科技产业区——硅谷。
个人分类: 硅谷简史|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硅谷简史:半导体工业之父罗伯特·诺伊斯 (一)
LaoQian09 2019-6-28 23:03
“不要让历史减慢你的步伐,走出去,去创造一个神奇的新世界。” — 罗伯特·诺伊斯 (Robert Noyce) 从十九世纪开始,科学开始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十九世纪是机械普及的时代,机械动力的标志是蒸汽机。蒸汽机起初用于推动车轮, 1825年,出现了第一列大众搭乘的火车,标志着蒸汽动力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而变小。蒸汽动力的应用没有停止在火车上,人们曾用它来制造可思维的机器。1833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制造出了一台蒸汽动力计算机。尽管其运算速度为每秒一次,只能存储50个十进制的数字。但这是近代以来,计算机制造的最初尝试。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分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二战后,计算机理论已完全成熟。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真空管问题很多,但是,它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 1950年代,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巴丁(John Bardeen)、布莱顿(Walter Brattain)在贝尔试验室(Bell Lab)发明了晶体三极管(Transistor),由此产生了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现代计算机的技术问题才真正得以解决。这些技术进步发生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其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肖克利、诺伊斯(Robert Noyce)、和基尔比(Jack Kilby)。诺伊斯发明的集成电路工艺是制造现代计算机的关键技术,诺伊斯因为发明这项技术,成了美国半导体工业的代言人,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财富、威望和成就。诺伊斯的一生就是一个现代美国传奇。 西部顽童 1927年12月12日,诺伊斯出生于衣阿华(Iowa)州的柏林顿(Burlington)。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三。父亲是基督教公理会(Congregational Church )牧师,他的外祖父、祖父也是公理会牧师。老诺伊斯整天奔忙于各个教区,他们家跟着四处迁移。诺伊斯的童年,有几年是在衣阿华州大西洋(Atlantic)镇度过的。 少年诺伊斯深受美国中西部小镇的独立精神影响,对大自然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少年诺伊斯把大量时间花在他地下室的工作间里,整天在那里做实验,再把结果给父母看。 1940年夏,12岁的诺伊斯和14岁的哥哥盖洛德(Gaylord Brewster Noyce)作了一架滑翔机。这架滑翔机在格林纳尔(Grinnell)人心中有着传奇色彩,有人称他们曾亲眼看到诺伊斯兄弟中的一人驾驶滑翔机从格林纳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的楼顶平稳滑下,从学院体育场的看台上飞下去,从诺伊斯家三楼宽大的窗户中飞出来。传说中最富戏剧性的是两兄弟说服了七岁的弟弟爬上滑翔机,然后两人驾驶汽车以最高时速牵引滑翔机起飞。 事实是诺伊斯和盖洛德一起参照《知识全书》 (Book of Knowledge)的图解设计了滑翔机。然后,兄弟俩拿出了全部积蓄53美元购买材料做了这架滑翔机。他们得到了邻居小朋友们的帮助。一位小朋友的父亲家具店中多余的竹竿被用来搭支架。17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将被单缝到一起做机翼。完工时,它有4英尺高,翼展16英尺。滑翔机大部分是由2英尺长1英尺宽的松木板做的,没轮子没刹车。滑翔机中间有个驾驶座。起飞时要用两手抓紧框架,以最快的速度飞跑。“我们先助跑,然后跳上去体验飞行的感觉,”盖洛德回忆说,“我们从四五英尺高的土堆上往下飞,感觉真棒。”但诺伊斯还不够。他和盖洛德认为,能将滑翔机钩在邻居汽车的保险杠上,让他在街上将汽车加速至足够的速度,使滑翔机起飞。但他们不该让年仅七岁的弟弟加入进来。 后来,诺伊斯想从谷仓顶上飞下去。消息很快传遍了小镇,《格林纳尔信报》 (Grinell Herald)派来了一名摄影记者。诺伊斯爬上谷仓的屋顶,其他人将25磅重的滑翔机递给他。他深吸一口气,从谷仓屋顶一跃而下。诺伊斯在空中飞翔了三秒钟落回地面。这一消息上了报。 诺伊斯曾将洗衣机引擎卸下来焊在雪橇的后部,做了一辆摩托化雪橇。格林纳尔冬天很冷,诺伊斯每天在格林纳尔的街道上送报。他给汽车前灯配了一块电池,然后提着灯给自己照明。早起的人会看到他走在每天送报的路上,肩背报纸,手里提着有些暖意的汽车前灯,十磅重的电池放在篮子里。 不久,诺伊斯进入了高中,毕业时成绩全校第一,考入了格林纳尔学院。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多才多艺的诺伊斯如鱼得水。他主修物理、数学两门专业,并以最小的努力获得了最好的成绩。学校里的所有活动都有诺伊斯的份,他是校跳水明星, 1947年获中西部运动会跳水冠军。他还演奏双簧管,在当地电台中的广播连续剧中担任角色。 诺伊斯非常幸运,他的老师物理系主任盖尔 (Grant Gale)是晶体管发明人巴丁的同学,在大众还没有听说过晶体管的时候,盖尔教授就向巴丁要来了两只晶体管和诺伊斯研究了起来。诺伊斯是最早用晶体管做实验的人之一。诺伊斯终生感谢盖尔教授,后来他把他公司生产的每件半导体产品都收集起来,寄给盖尔教授做教学之用。 诺伊斯在大学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不是他的学习和运动成绩,而是一次偷窃行为。一次寝室同学们要开一个南太平洋风味的宴会。菜单中缺一只烤全猪。由于囊中羞涩,诺伊斯和一名学生被委以重任:到邻近农场偷猪。两人不负重望,搞出一只 25磅的乳猪,宴会大获成功。第二天早晨,酒醒之后,两人被带到警察局。没有想到,他们偷的是格林纳尔市长家的猪。 衣阿华是农业州,偷猪和盗马,在 50年前判的是绞刑。在盖尔教授和学校的担保下,诺伊斯被免于刑事责任,但市长要求两人停学一年,以示处罚。诺伊斯经一位教授的推荐去了纽约市的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做了一年的统计工作。这让他成了格林纳尔市最精通人寿保险的人。 1949年初,诺伊斯从纽约回到格林纳尔,秋天拿到了学士学位。毕业后,酷爱飞行的诺伊斯想当一名空军飞行员,结果体检时发现有色弱,无法如愿。于是他揣着奖学金,去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物理。 物理系是麻省理工的金字招牌,此时的物理系比当年特曼 (Frederick Terman)、惠烈(William Hewlett)、肖克利就读时,有了长足的进步。二战期间,因原副校长布什(Vannevar Bush)的关照,麻省理工从OSRD(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获得了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巨额政府合同,物理系是最大得益者。物理系主任约翰·斯莱特(John Slater)引进了一流的师资及设施,使得物理教学和研究水平大幅提升。 来到 MIT一个月后,诺伊斯参加了一次摸底考试,结果相当糟,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羞于把考试成绩告诉父母。他知道在MIT,不能和在格林纳尔学院一样,靠小聪明就能轻松完成学业了。诺伊斯终于认认真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他师从著名实验物理学家韦恩·诺丁汉(Wayne Nottingham)学到了大量固体电子(Solid State Electronics)知识,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1953年,诺伊斯取得了博士学位和结婚证,论文是《绝缘体表面光电现象的研究》。一次音乐会上,参加演出的诺伊斯与化妆师伊丽莎白·贝蒂(Elizabeth Bottomley)一见钟情,一毕业,诺伊斯就与伊丽莎白结了婚。 生逢其时 诺伊斯毕业后,想做实际开发,而不是纯研究。诺伊斯转向了工业界。当时各电子公司都从物理系招学生,诺伊斯收到了贝尔实验室、 IBM、RCA和飞歌(Philco)公司的邀请。他去了较小的飞歌公司。 位于费城的飞歌公司,刚成立了半导体研发部门,诺伊斯觉得那里工作的前程最好。他在飞歌晶体管研发部门干了三年。三年后,飞歌的晶体管还未能走出实验室,诺伊斯在飞歌取得了首个专利,但这算不了什么。随着飞歌的经营渐入困境,诺伊斯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了。这时,诺伊斯接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电话,他后来回忆到:“接到那个电话的感觉,就像是接到上帝打来的电话一样。”电话是晶体管之父肖克利打来的。 1955年10月,在匹兹堡(Pittsburgh)的晶体管技术会议上,肖克利被诺伊斯的研究报告打动。三个月后,肖克利给诺伊斯打来电话,请他到西海岸加入肖克利刚成立的晶体管公司。诺伊斯的哥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执教,常听他谈起北加州的阳光和气候。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威望,使诺伊斯毫不犹豫,还没面试就在公司附近买下了房子。从此,诺伊斯在北加州扎下了根。 1956年初,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成立,生产晶体管。公司总部设在圣安东尼奥街(San Antonio Road)391号。此时的肖克利万事俱备,只缺人才。肖克利极为识人,当年在贝尔实验室就是。这次也是,他先想到的是贝尔实验室的同事,但他们深知肖克利的为人,都不来。肖克利转向了名牌大学毕业生。肖克利最初的雇员中除诺伊斯之外,还有摩尔(Gordon Moore)和其他一些顶尖的半导体人才。这些人都是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但肖克利还是让他们都去做了心理测试。诺伊斯在纽约做了一天的心理和智商测验,结果说诺伊斯是壁画式的人物,毫无领导才干。肖克利对摩尔进行了用秒表计时的一对一口试。这一切在诺伊斯和摩尔眼里不但完全没有必要,而且是根本不该做。这也是离肖克利的公司几个街区外的惠普绝对不会做的事。好在肖克利没把测试结果当真。诺伊斯和摩尔顺利加盟肖克利的公司。 诺伊斯是除肖克利以外唯一制造过晶体管的人,加上他天生的领导才干和亲和力,很快就成了公司的技术权威和领头人了。诺伊斯风度翩翩,热情四溢,是老练为人与迷人魅力的完美结合,是人们乐于追随、信任的领导。诺伊斯灿烂的笑容,有力的握手,丰富的知识,是最适合出头露面的人。 诺伊斯预言晶体管将改变传统电子业市场。他说:如果电子设备由廉价的可随意装卸的元件组成的话,当电子设备老化或用坏后,人们会把它一扔了事。没人会修理或重装收音机这样的电子产品。 1956年底,肖克利与巴丁、布莱顿一起荣获诺了贝尔物理奖。得到这一消息的那天肖克利和公司全体员工一起举行了香槟早餐会。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工作,并不容易。诺贝尔奖使肖克利极度膨胀。唯我独尊、傲慢专横的他容得半点不同意见。 一次,肖克利与公司投资人贝克曼开会研究如何控制科研成本时,肖克利大发脾气说,如果贝克曼不喜欢自己的管理方式,就一拍两散。他可以带着这些年轻人轻易找到投资人。事实上,这些年轻人没一个愿意跟他走。其中 7位技术骨干:戈登·摩尔、金·霍尼、朱利亚斯·布兰克、尤金·克莱纳、杰·拉斯特、 谢尔顿·罗伯茨和维克多·格林尼许开始酝酿离开了。他们很快就说服了诺伊斯加入这七位年轻人之列,他们是硅谷早期最有名的创业团队“叛逆八人帮”。很快他们就在硅谷风险投资业的鼻祖阿瑟·洛克的帮助下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1957年9月18日,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十天之一。 仙童半导体成立 6个月后,就盈利了。一年后销售额达到50万美元,仙童半导体成功地生产出了晶体三极管。二年后,仙童集团行使期权,回购了全部股份。八人帮每人得到25万美元。在当时的美国,这是一笔巨款。“像我这样的人本以为这辈子只是上班挣工资的命,突然间,竟得到了一家新公司的股份,”诺伊斯日后说。诺伊斯从没想过除了薪水外,有机会组建一家公司。在传教士家庭长大的诺伊斯说过:“我唯一的梦想是能买两双新鞋,因为我是穿着哥哥的旧鞋子长大的。” 菲尔柴尔德说,他同意为八人帮投资,是受了诺伊斯的影响。他信任这位 32岁的年轻人,深信他描述的晶体管开发前景将成为现实,所以62岁的他才甘冒风险。 这是半导体工业的拓荒期。也是群雄混战的时期,很快仙童公司凭借新技术,成为半导体工业初期的第二大公司。德州仪器公司 (Texas Instruments)从贝尔实验室购得晶体管生产许可证,率先推出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同时,德州仪器生产出了第一个硅晶体管,成为半导体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霍奇森一开始就要诺伊斯任总经理,诺伊斯推辞了,他只想当研发部经理。霍奇森委派刚从休斯公司挖过来的埃德·鲍德温 (Ed Baldwin)当仙童半导体总经理,同时霍奇森把他的得力干将,仙童摄影器材的销售经理汤姆·贝(Tom Bay)派过来负责销售。汤姆·贝当过物理老师,但对晶体管一无所知。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优秀的销售员。刚一上任,他就找到了机会。 双扩散硅管的成功使仙童后来居上,但使仙童成为行业巨头的,不是硅管,而是 20世纪工业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集成电路。仙童的晶体管量产流程是这样的:先将硅晶块切割成硅片,打磨处理后,通过扩散、照相、蚀刻等一系列复杂工艺,在一块硅片上制造出上百个硅管。最后,由数百个女工坐在显微镜前,小心翼翼地切割硅片上的组件,然后用细小的镊子连接导线,封装成独立元件。再将它和其它元件连接起来,制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电路板。 半导体产业在不断进步,但肖克利的事业很快衰败了。因为美苏的太空竞争,急于将设备小型化的制造商们很快从真空管转向了晶体管。晶体管是固态电子装置,尺寸能持续地做小,其质量因小尺寸也更好了。但很快一个难题出现了:电路中器件和连线越来越多,电脉冲走得越来越远,但不能快过光速,于是,加快电路速度的最好方法就是缩小电路尺寸。 1958年,霍尼发明了平面工艺,解决了晶体管的绝缘和连线问题。1959年初,诺伊斯开始思考单晶片电路问题。就是把不同元件制作在一块晶片上,然后用霍尼的平面工艺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在一块硅片上做出一个具有完整逻辑功能的电路了。 1959年1月23日,诺伊斯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个想法。他在实验笔记上写到:“把多种元件放在单一硅片上,同时用平面工艺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可以大幅降低电路的尺寸、功耗及成本。”这是诺伊斯关于集成电路的最初设想。
个人分类: 硅谷简史|8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概念的来源——哲学笔记1
热度 1 mayaoji 2017-7-30 21:52
概念从哪里来 冰雪融化。 太阳东升西落。 要理解命题,必须先理解命题中的概念。比如上面两个命题,要先理解冰雪、融化、太阳、东、西、升、落这些概念。 那么概念来自哪里呢?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概念是先天的,即认为有些概念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显然,有的概念不可能人天生就具有,比如红色这个概念,但有的概念,比如上帝,我们都没有见过,它来自哪里呢,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心中本来就有上帝这概念。 另一种观点主张所有的概念都来源于经验。 第一种观点称为概念唯理论,第二种称为概念经验论。 (通常所说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与这里所说的不同,它们讨论的是命题的来源而不是概念的来源。另外,哲学上所说的经验和我们日常的理解不同,它更接近于体验这个词。) 概念唯理论和心理学不符,现在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什么概念是先天的。这里只讨论概念经验论。 休谟:没有印象就没有观念 英国的哲学家休谟主张概念经验论。 他把概念形成的过程总结为:印象→观念。 印象和观念这两个词的意义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不一样。我对他的印象不错,人类进步的观念只是个幻觉,这是我们通常的用法。休谟是18世纪的哲学家,那时讨论的不是概念,而是观念这个词,两者之间的意义接近。 按休谟的看法。你看到一棵树,就得到一个印象。闭上眼睛,头脑里还有树的形状,绿色等残留的印象,这就是观念。因此观念也可以说是弱印象。 印象分为外部印象和内部印象。红色、圆形等是外部印象,生气、痛苦、内疚、兴奋等是内印象。 休谟认为, 没有印象就没有观念 。没有见过红色,就不会有红色这个观念,没经历过恐惧,也不会真正理解恐惧这个观念。你看到别人被狮子追杀,惊恐万分,这和你自己经历这个恐惧过程是不一样的。 洛克:简单观念和复合观念 没有印象就没有观念?但你见过黑玫瑰吗,见过美人鱼吗,没有它们的印象,但为什么又有这些观念呢? 洛克也是英国的哲学家,他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合观念,复合观念由简单观念组成,就像分子由原子构成一样。 我们没见过黑玫瑰,但我们见过黑色,见过玫瑰,有黑色和玫瑰的观念,然后这两个观念就组合成黑玫瑰这个观念。同样,美人鱼是由美人和鱼这两个观念组成的。 简单观念在组成复合观念时,简单观念有时会发生夸大,缩小,比如上帝这观念,是由仁慈、有能力等观念组成的,只是我们把这些观念夸大推向极致。 洛克的理论看起来简洁有力,但仔细推敲会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 什么是简单观念呢?很显然,电话、桌子、飞马这些都不是简单观念。洛克认为只能用直指方式定义的是简单概念,而可以通过描述进行定义的是复合概念。比如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红色,你指着红色的东西告诉大家,这种颜色就是红色,否则你怎么说,别人还是难以明白红色是什么颜色。 但红色真的是简单观念吗?红色有很多种深浅不同的红色。我们是否需要见过某一种具体的红色才能想象出来?调色盘中排列着从深到浅各种不同的红色,缺了其中一种,而这种你从来没见过,你是否能想出来?或者现在把那种深度的红色颜料拿给你看,你能识别出正是缺失了的那种吗? 因此,红色是复合观念而不是简单观念?某种具体的红色 = 普遍的红 + 深度?这个普遍的红又是什么? 观念就是弱印象? 按休谟理解,通过印象形成观念,观念就是弱印象。看到一朵花,花的印象在你大脑里,就形成了观念。这样的观念只适用于图像,这里的图像不限于视觉图像,也包括声音图像,听觉图像,味觉图像。 但有的概念不属于图像类的,比如紫外线,我们看不到。我们没有它的印象,按休谟的理论,我们就没有紫外线的观念,但我们事实上具有紫外线这个概念,并且我们无法想象紫外线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或者观念和概念两者是不同的,或者观念就是弱印象这观点不对。 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色盲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彩色,理论上他也能成为色彩科学家。他谈论的色彩,他理解成电磁波的不同波长。他也有红色这个概念,尽管他没有红色的印象。(这时他理解的红色和正常人理解的红色是同一个概念吗?) 概念与经验的关系并非像休谟说的那样直接,从印象直接到观念,或是在这基础上对简单观念组合成复合观念。我们的大脑需要对经验进行抽象,加工处理,才能形成概念。 所有概念都来源于经验吗 奴役这个概念对应着什么经验呢?看到奴役这个词,我们可能会联想到非洲黑人奴隶被皮鞭赶着干活,但奴役并不等于这个场面。这只是奴役这个词引起的联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如果用休谟的话说,这场面不是奴役这个词的印象。 但无疑,奴役这个词是从诸如此类的经验总结抽象出来的。自由这个词呢,它是从什么经验抽象出来的呢?在一个极权国家下,人民永远处于恐惧之下,他们能产生自由这个概念吗? 考虑数学。三这个数字,是来源于什么经验呢?我们看到的是三个苹果,三个香蕉,三只乌鸦,但我们永远不可能直接从它们看到三这个数字。但在这些经验里我们能抽象出三这个概念。其实的数学概念,比如无穷、虚数等,和经验的直接联系就更少了,更难说出它们来源于哪些经验。 考虑更困难的例子。 这是一朵花。 他聪明并且勤奋。 他聪明但不勤奋。 上面语句中的“是”“并且”“但”这些词,是从什么经验中得来的? 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学习说话时,学会了这些词的含义。但不能说这些概念就是从学习语言的经验中来的。因为有人发明了,我们才能学习啊。发明者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如果他不接触这个世界,没有经验的来源,他也发明不了这些概念。那么发明这些概念,需要怎样的经验呢? 总之,概念是来源于经验,但从经验到概念的过程比休谟和洛克所说的复杂得多。
个人分类: 哲学|46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硅谷简史(5.3):硅的到来 (三)
热度 2 LaoQian09 2017-7-8 22:13
失意的晚年 肖克利在斯坦福如果继续他的物理学研究,他再得一次诺贝尔奖也不奇怪。即便什么都不干,肖克利也会过的快乐、富足、受人尊敬。 1970年代,不甘寂寞的肖克利开始了他那臭名昭著的优生学研究。肖克利利用他在部队服役时的人脉,得到了美军的新兵测试资料,经过认真的统计分析,他得出结论:由于遗传的因素,白人的智力比黑人优秀,而且这种差异是改善教育环境也改变不了的。肖克利对这一研究结果很满意,并四处宣讲他的理论。他呼吁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人种间智力差异的研究,以避免因遗传而导致美国整体人口素质的下降。更惊人的是他发表论文,称黑人的智商比白人低20%。肖克利的言论在种族矛盾严重的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哈佛和耶鲁等大学公开拒绝他去演讲。即使有人请他演讲,他也会被抗议和嘘声打断。斯坦福的黑人学生在校内多次举行大规模游行,焚烧他的画像。 肖克利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的遗传学知识非常肤浅。斯坦福著名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萨 (LuigiCavalli-Sforza)说:“肖克利连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都没有”。 1980年,肖克利起诉《亚特兰大宪章》(AtlantaConstitution)报发表的他对种族和智力观点的文章,要求125万美元的赔偿。他控告报社把他的观点与二战中纳粹的人种实验相提并论。诉讼的审理过程中,被告请了遗传统计学家作为专家证人,指出肖克利错误地将相关性混同于因果性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陪审团仍判肖克利胜诉,并获得了一美元的象征性损失赔偿。尽管胜诉了,但这场官司给肖克利带来的只是屈辱。 1982年6月,肖克利宣布竞选加州共和党的联邦参议员席位。他只有一个警惕基因遗传退化的议题。最后,他得8064票,名落孙山。 极度自恋的肖克利认为自己属于优等民族中的优秀人群,他第一个给“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捐精,是唯一一个公开承认为该精子库捐精的人。肖克利还郑重声明,他捐献的精子只提供给门撒国际 (MensaInternational)的女会员。门撒国际是世界性的高智商俱乐部。肖克利关于白人的遗传素质高于黑人的观点给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打消了其他一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捐精念头。1999年,该精子库关闭。关闭时,共有几百个妇女接受了精子,产生了218名小孩。后来,英国记者对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小孩进行了采访,发现他们和普通孩子毫无二致。 肖克利向美国政府提出了荒唐的“自愿绝育奖励计划” (Voluntarysterilizationbonusplan),建议智商低于一百的人自愿绝育,为此政府应给予一千美元的奖励。该计划与当年纳粹德国对“劣等民族”施行的绝育措施如出一辙,一经提出便招致强烈抗议。从此,肖克利声名狼藉。1989年,79岁的肖克利在一片争议声中,因前列腺癌孤独地去世。 肖克利一生获得过 90多项发明专利。41岁时,他就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肖克利对创造力和研究方法有他的独特见解,他说“通过思考得到的关于思考的重要结论是,创造性与失败相辅相成。创造出新颖而有条理的思想的头脑常常要经历毫无意义的曲折并忍受挫折。然而导致这些挫折的行动也是创造的一部分。这样的行动是能动的头脑觉察出构成眼前混乱情形的关键。该方法使用的是一套思维搜索工具,即使先前的努力失败了,但它们能使探寻者察觉问题的本质。因此,对思维的思考能够增加人们对自身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局限性的忍耐力,并让他们认识到,失败通常是在新情况下增强智力可资利用的材料,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具创造力。” 无法否认,肖克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物理及现实世界中应用数学的能力非同一般。这一切让他利用近代物理学原理,发明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的最关键的电子器件。以此奠定了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正像摩尔在谈论 60年代美国的那些各种不同的改革思潮时说的,是肖克利、诺伊斯、基尔比、摩尔等硅谷的创始人为这个时代带来了真正的革命。 晶体管的演进 特曼教授这样评价肖克利:“他是真正的天才,在同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很难和他相处合作。” 诺伊斯说:“肖克利聪明过人,一眼就能看到问题的本质,靠直觉就能解决问题。他不被表象迷惑,能轻易地用数学解决问题,而不被计算复杂性迷惑。他还善于出谋划策。” 今天,所有从事高科技的人,尤其是硅谷人都应感谢肖克利。硅谷之父是特曼教授,硅谷的创业之源是惠普,而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则把硅和晶体管带进了硅谷。肖克利的创业失败也同样重要,正是因为这一失败,造就了“叛逆八人帮”,让现代固体电子技术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几年后,诺伊斯和“叛逆八人帮”因此发明了集成电路,这些人经手创建了上百家半导体公司,改变了整个世界。早期的硅谷公司,几乎全都来自他们创建的仙童公司。肖克利不但把硅带进了硅谷,还把高科技的创业种子带进了硅谷,这正是特曼的理想。尽管肖克利创业失败。但对诺伊斯和叛逆八人帮而言,肖克利是对他们影响至深的老师。他们在肖克利身上不仅学到了半导体专业知识,同样也从反面学到了肖克利企业管理的失败教训。没有肖克利,就不会有仙童,就不会有英特尔。成就了他人的肖克利却因为他那不可思议的性格饱尝了失败的辛酸。肖克利发明了晶体三极管,创办了首家晶体三极管生产企业,肖克利以自己惨痛的失败成全了硅谷的繁荣,成就了一笔笔人类史上最大的合法财富,尽管肖克利未能得到与他的发明对应的那部分财富,但他不仅为硅谷带来了硅,也为硅谷带来了智慧,肖克利为硅谷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高科技是科学、工程、金融、和工业组织联合起来创造的新技术,硅谷的公司和产业是它的代表。一个世纪前,没人能预见高科技给今天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高科技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私人和公共机构、经济体制、通讯网络、政治结构、国际事务,现今社会的所有的社会组织都受其影响。这些影响源于肖克利、巴丁、和布莱顿的晶体管,他们用晶体管点燃了高科技之火,使之燃着了硅谷,燃遍了世界。他们三人中少了哪一个都不可能发明晶体管,他们也少不了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是科技史上的奇迹,它集中了二战后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最先进的科研设备、最完备的技术设施、和最智慧的科研领导。肖克利他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当肖克利的简单的点接触方案行不通的时候,巴丁想到可能是晶体的表面状态阻止了电子进入晶体,布莱顿按此思路,以他精湛的实验技巧找出了解决方案。肖克利后来提出的结型晶体管的完整理论及实验探索,不但对理解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还制造出了更为实用的晶体管。贝尔实验室的主管对晶体提纯技术的重视和发明晶体管本身一样重要,而贝尔实验室研发的扩散技术则使制造结型晶体管成为可能。其实,制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主要技术都是由贝尔实验室研发的。由战后的电讯业垄断集团 ATT建立的贝尔实验室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科技的发端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贡献。尽管半导体技术的物理原理早在三十年代之前,就被欧洲的物理学家发现了。但是,要用这些理论创造出一个新工业,还要等美国来完成,也就是要由贝尔实验室来完成。没有人对半导体技术的前景像肖克利那么清楚。肖克利知道,半导体工业是未来的工业,谁主导了半导体工业,谁就主导了未来。主导了半导体工业的人就是主导航运业的范德比尔特、主导冶金工业的卡内基、主导石油业的洛克菲勒、主导汽车业的福特。等到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叛逆八人帮”离开肖克利成立了仙童半导体的时候,他们就是由半导体工业成就的第一批硅谷亿万富翁。时至今日,无论是比尔·盖茨、史提夫·乔布斯、以及那些由互联网成就的亿万富翁,他们都是贝尔实验室、肖克利、和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传人。
个人分类: 硅谷简史|5384 次阅读|4 个评论
硅谷简史(5.2):硅的到来 (二)
热度 2 LaoQian09 2017-7-1 10:52
硅谷创业 1954年圣诞节,晶体管收音机问世。晶体管收音机体积小,用电池就行了。这台收音机售价为$49.95美元。第一年,这台收音机就买了10万多台。不久,一家叫Tokyo Tsushin Kogyo的公司,用晶体管技术称霸了电视机和收音机市场,它就是索尼公司的前身。这一切仅仅是开始。晶体管最后成为数码时代的技术基础,它是构成所有电子产品的细胞,现代最复杂的计算机芯片上有上亿个晶体管。晶体管的发明促成了苹果电脑、英特尔、微软、谷歌的诞生。没有晶体管就没有今天的高科技,也不会有硅谷。 真空管放大器发明人佛瑞斯特 (Lee de Forest)在展示会上见到了晶体管,佛瑞斯特充分了解,真空三极管在经过42年的辉煌岁月后,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了。 1950年代中期,高纯硅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肖克利很清楚,真空管很快会被淘汰,未来属于晶体管。肖克利决心离开贝尔实验室,回加州创业。1955年,肖克利给将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女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很明显,我比其他人更聪明、更热心工作,也比大部分人了解人类。”这三件事中,他只说对了两件。 听说肖克利要回加州创业,斯坦福工学院院长特曼坐不住了,特曼立马写信给肖克利,向他介绍圣克拉拉的好处,还告诉他斯坦福已经把肖克利的半导体理论写进了教材,开始向学生们讲授这方面的课程了,这是肖克利以后公司的人才来源。特曼甚至找到了北加州最好的房地产经纪人,让他给肖克利推荐当地的房地产。肖克利年迈母亲也住在帕洛阿托,父亲在他十五岁那年去世后,母亲一人支撑着这个家,才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但最重要的是北加州以斯坦福为中心的圣克拉拉地区,在电子工业方面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渊源。以真空管的诞生为标志的电子时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一切,让肖克利选择了北加州作为他创业基地。 真空管为广播、通讯、电视、计算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真空管缺点很多:体积大、功耗大、寿命短、效率低等,这些缺点制约了电子技术的进步。工业界急需真空管的替代品。发明了晶体管的肖克利知道,晶体管是真空管的终结者,肖克利相信他本人就是那个终结真空管时代的人。肖克利决心在真空管的诞生地,终结真空管时代。此时的肖克利踌躇满志,未来一片光明,他有知识、有能力,有决心,就是没钱。肖克利花了一个夏天,去游说德州仪器、洛克菲勒、雷神等公司投资 50万美元给他建厂生产晶体管,但这些公司要么打算自己生产,要么就不愿冒险。最后,肖克利在加州理工读书时的好友,化学教授阿尔诺德·贝克曼(Arnold Beckman),决定为肖克利投资。 早期的晶体管半导体收音机 1935年,贝克曼教授创立了贝克曼仪器公司,生产PH测定仪。肖克利找上门时,公司营业额达2100多万美元,员工2000多人。贝克曼很看好晶体管的前景,他出了30万美元作首期投入,由肖克利全权负责,建立晶体管研发部。作为晶体管研发部总裁,肖克利的年薪为3万美元,还拥有4000股贝克曼公司的股权。贝克曼想把新公司设在公司总部附近的洛杉矶地区,肖克利则要设在圣克拉拉。僵持之际,特曼教授出面了。特曼的热诚及影响力,打动了贝克曼、坚定了肖克利。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 of Beckman Instruments)最终落户圣克拉拉,位于帕洛·阿托与山景市的接壤处,离斯坦福五英里。肖克利的到来,不但把硅带进了硅谷,也标志着电子产业新时代的到来。北美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国本土最晚迎来朝阳的地方,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朝阳却在此冉冉升起。 1956年初,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成立,生产晶体管。公司总部设在圣安东尼奥街(San Antonio)391号。肖克利万事俱备,只缺人才。肖克利极为识人,当年在贝尔实验室就是。这次也不例外,他先想到的是贝尔实验室的同事,但他们深知肖克利的为人,都不愿意来。肖克利的眼光转向了名牌大学毕业生。 肖克利将招聘广告以代码形式登在学术期刊上,一般人看不懂。面试前,他要求应聘者测试智商及创造力,还要做心理评估,不过关的话,就不面试。他对参加半导体专业会议的发言人和论文作者都很在意,以便了解半导体业界的优秀人才。肖克利的做法很过分,但他挑选出的人,无论是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都是行业精英。肖克利称他要建一条博士生产线,他做到了。 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北加州,是因为肖克利的名望。他们相信跟着“晶体管之父”,就会干出一番事业。但事与愿违,公司初创时,肖克利作出了两个英明决定:研发硅管,而不是锗管;二是用扩散法掺杂,生长出 P型区和N型区。当时的晶体管中,大多是耐热性及稳定性较差的锗管,只有德州仪器推出了硅管,但很不成熟。肖克利认为他们会很快超过德州仪器,只要能推出成熟、稳定的硅管,就能占先机,拿下市场。扩散法掺杂工艺比当时其它工艺生产的晶体管速度更快、性能更稳定。要是他们能做到这两件事的话,公司就能在产品的速度上和质量上优于对手。但正当公司上下一心朝这两个方向努力时,肖克利别出心裁地认为价格才是取胜的关键,他要求公司研制成本五美分以下的晶体管,来占领市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一直到1980年代,晶体管的价格才降到这个水平。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很快就流产了。肖克利没有回到过去的那两个可行的目标,而是不再理会硅管了,他要研制一款里程碑式的新产品——4层半导体材料构成的肖克利二极管。这次肖克利不依靠其他人,要自己动手。公司里没有人知道他在干什么,也没人知道公司要干什么。经营目标一变再变,决策优柔寡断,以个人喜好而不是经营产品的角度去开展业务,公司成立一年多后,拿不出一件产品。员工们对肖克利失望了。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所在地的铭牌 肖克利从不认为问题在他身上。 1956年底,肖克利获知他与巴丁、布莱顿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奖。这一天肖克利和公司的全体员工一起举行了一个香槟早餐会。掌声与鲜花使肖克利极度膨胀。唯我独尊、傲慢专横的他容得半点不同意见。肖克利与贝克曼开会研究如何控制日益增长的科研成本时,他大发脾气说,如果贝克曼不喜欢自己的管理方式,就一拍两散。偏执多疑的肖克利经常小题大作。一次,一位女秘书在实验室里划破了手,肖克利认定有人在蓄意破坏,为此对全体员工用测谎仪进行了测谎。有名的“叛逆八人帮”中的尤金·克莱纳(Eugene Kleiner)说:“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件事,我们希望诺贝尔奖能够表示肖克利还没变疯。” 更严重的是,当肖克利在贝尔实验室时,公司里有长期计划和人力资源来支持研究计划,但在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这些工作完全处于真空状态。 大多数硅谷公司在创业初期都得益于合伙人之间的精诚合作,象惠普的普克 (David Packard)和惠烈(William Hewlett)、微软(Microsoft)的盖茨(Bill Gates)和艾伦(Paul Allan)、苹果的乔布斯(Steve Jobs)与乌兹尼克(StephenG Wozniak)、英特尔(Intel)的诺伊斯(Robert Noyce)、摩尔(Gordon Moore)和葛鲁夫(Andy Grove)等。公司初创阶段,没有参与决策的董事会,没有职业经理人,没有提供专业意见的律师、财务顾问,合伙人的专长互补、民主决策、共同进退极为重要。肖克利对员工极不信任。他公开称,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精神病,因此公司里至少有两个精神病人。他对员工越来越不信任,甚至要求他们去接受心理测试和测谎,只要提出不同意见,就被他认为是精神有问题。如果说肖克利公司里有精神病的话,第一个被怀疑的就应该是他自己。尽管他是物理天才,但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白痴,他曾想把所有员工的工资都公开,这件事让工资高的工资低的人全都不满。当工程师把成功的结果给他看的时候,肖克利让他们站在边上,自己当着他们的面给贝尔实验室的打电话求证结果的正确性。他的这种行为,是几个街口外的惠普公司绝对不会做的。肖克利在处理其他事务的能力也很差,惠普CEO普克说过:“真不敢相信,肖克利有一次会问我如何雇一个秘书,和买文具的事。” 肖克利和同事们在诺贝尔奖庆功酒会上 关门大吉 公司成立两年后,只推出了一种具有整流作用的晶体二极管,而不是有放大作用的晶体三极管。于是, 8个技术骨干: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戈登·摩尔、金·霍尼(Jean Hoerni)、朱利亚斯·布兰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莱纳、杰·拉斯特(Jay Last)、谢尔顿·罗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维克多·格林尼许(Victor Grinnich)离开了公司,与来自纽约的银行家阿瑟·洛克(Arthur Rock)一起准备自建公司,生产硅晶体管。 1957年9月18日,由这些年轻人组建的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公司成立,这个日子后来被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评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10天之1。八个年轻人向肖克利辞职。肖克利大怒,称他们为“叛逆八人帮”(traitorous eight),在肖克利眼里,他们不只是辞职,也是学生背叛老师。加入公司前,除了诺伊斯有晶体管研发经验,其他人都是在他的指导下,才有今天。他们竟要自立公司,与自己对着干,这是地地道道的忘恩负义。以肖克利的性格是不会去想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的。 肖克利创造的“叛逆八人帮”一词,很快成了一个硅谷传奇、一个高科技传奇、一个美国传奇。这种叛逆精神成了硅谷的一种全新的创业精神,影响了几代硅谷人。 叛逆八人帮辞职一年后,仙童半导体成功地生产出了晶体三极管,这使肖克利很难受。肖克利此时才 47岁,他检讨了公司管理上的问题。但结果是,雇佣一名专职监察员,密切监视员工的举动。为了防止员工窃取研究成果,他亲自审查员工的工作记录。他不让员工单独发表论文或申报专利,所有论文和专利上都要署上他的名字。这就把大多数员工逼到了仙童半导体。此后,肖克利的博士生产线上的人一批一批地来又一批一批地走,随着仙童半导体的成功,肖克利的公司越来越没落。贝克曼对它进行了多次改组,始终无法使其盈利。1960年,公司终于被贝克曼卖给了克莱维特实验室,1965年又被卖给了ATT,1968年,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永久地关闭了。今天,原来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旧址上有加州政府立的一块铭牌,上面写到这里是硅谷第一家半导体公司曾经的所在地。尽管,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历史很短,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对半导体工业的影响巨大,由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衍生出的半导体公司超过了400家。这些公司奠定了整个半导体工业的基础。 只有短短 5年时间,肖克利的晶体管之父和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就退去了。肖克利的梦想破灭了。这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把硅带进了硅谷,但自己已经不再属于硅谷了。但斯坦福的特曼教授没有忘记他。特曼知道北加州的硅谷之火是肖克利点燃的,但没想到,肖克利这么快就出局了。特曼教授深知肖克利的知识和能力不会因此而减,于是他把肖克利请到了斯坦福任教。1963年,肖克利成了斯坦福教授。1965年,贝尔实验室又请肖克利出任实验室的顾问,直到1975年2月,同年9月,肖克利从斯坦福退休。
个人分类: 硅谷简史|4432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植物学家洛克眼里的民国
热度 2 ecoliugy 2014-5-12 16:27
洛克穿着藏服骑着马,多了一分西方探险者的霸气 四月份刚刚看完一本传记 《苦行孤旅》,讲述了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 (Joseph Rock) 在民国时期采集植物标本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触。作为植物爱好者,在感叹洛克伟大一生的同时,也被洛克所描述的民国社会而感到吃惊,每一个故事都深深触动着人的心弦。 洛克出生于意大利,自小丧父母后移居美国。他聪慧过人,自学成长为植物学家,成为夏威夷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并出版多部植物学专著。洛克擅于和人打交道,作为美国上流社会 “ 宠爱 ” 的探险家,洛克在筹备中国之旅上游刃有余,往往能调动说服各方力量,为他所用。洛克懂汉语、摄影技术不错、外交手腕圆滑、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会根据中国人的性格和爱好灵活应答。作为科学家,洛克对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更为突出。在选中滇西北作为他的科考大本营后,洛克在其独孤终老的一生中,曾多次往返于欧美与丽江,直至 49 年国门封锁,方才停歇下来,遗憾终老于夏威夷。孤独的洛克一生为逃脱西方社会的 ” 庸俗与坠落 “ ,极为钟情于丽江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对丽江的热爱,至死不渝。 洛克有太多的光芒,有太多值得中国人和云南人称赞和铭记的地方。作为植物学家,他无畏的探索,精细的标本记录收藏,对植物学做出了贡献,应该滇西北地区是第一位记录下大量标本和图片的植物学家;作为摄影师,他沿途拍摄的几百风景人物照片,是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是后人了解当时云南社会、人文、民族、建筑和风俗的宝贵材料。作为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洛克是纳西语言学的鼻祖,是他让纳西族名闻天下,他破解了纳西族象形文字一样的语言,他编撰了纳西语第一本词典,为研究汉语和纳西文字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旅行者,他在美国国家地理发表大量文章,将滇西北介绍给全世界,最终缔造了现世的旅游胜地 ---- 丽江。然而,洛克还不止于此。《苦行孤旅》一书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游走于在民国社会中的洛克。 1922年大理古城。时隔近一个世纪,大理古城基本保存了原样 1925年兰州城。洛克途径兰州前往黄河源头的阿尼玛卿山 洛克作为西方知识分子,不仅有直接的西方生活的经验,而且对西方的科技、人文和社会有深入的了解和反思;另外他有极丰富游学经历,参观游玩过世界各大洲的主要文明国家。洛克还有相当好的人脉,他与美国地理学会、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以及欧洲一些大学的科学家均很熟悉。在中国期间,洛克行走西部大多地区,一是从泰国沿着茶马古道到达滇西、甘肃境内,二是沿着从大理上昆明,进成都到青海;三是沿长江顺水而下,到达上海,抵香港。旅途见闻颇广。此外,洛克在中国接触到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从最底层最边缘的云南少数民族,到民国高层领导,洛克均有打交到的经历。十个丽江纳西族男子陪伴服伺了洛克将近大半生,而民国时期的其他重要人物如云南政府首脑(如龙云)、滇西北各土司(纳西、木里、丽江等)、以及美国大使馆人员,美国驻昆明空军司令唐纳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等等均与洛克交好。深厚的学术背景,行程过万里的旅行。洛克的所见所闻所感无疑充满了民国味道,他的日记和传记简直就是一部民国评论书。一部以西方学者的眼观,观察和评论民国社会、政治、人性和文化的好书。 特别是在现今,社会转折极为关键的时期。洛克的思考虽为管中窥豹,但也确实可见民国一斑。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怀念老蒋,念念不忘的唠叨民国范儿, 想借此 拼命抨击老毛,以此攻击政府;另外一群人则是所谓的毛粉,不分青红皂白,终日神话老毛,容不得任何民主与自由的西方“邪恶势力”,开历史倒车。眼看两军整天在网上,日爹操娘,大有拔刀火拼之势。其实作为国家领导,蒋和毛都是不合格的。毛领导时期,整天叫嚣,胡乱吹牛逼,搞政治运动。很多农村领导大字不识一个,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在他领导之下,饿死国人不计其数。我的爷爷当时就被打成右派,母亲生生饿死,其惨状,听听就够受了。毛罪孽之深重,史料丰富,不必多说。然而,洛克告诉我们,老蒋也不是啥好鸟。洛克眼里的民国,军匪一家,你争我打,军阀大多无国家概念,只顾自己发财,土匪们到处抢劫。云贵川山区2/3田地里种的都是鸦片,国人萎靡不振,国家粮食短缺,通货膨胀严重,社会缺医少药,人民日子苦不堪言。面对日本轻掠和官匪欺压,人们目光呆滞,麻木不仁,很多地方犹如地狱一般。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问题来具体说说,洛克对民国诸多民国生活与社会的看法。 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偏见或高见,我大致挑选几个故事来。如洛克眼里的民国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洛克如何看待中国人,洛克如何看待民国政府,洛克经历的回藏汉民族各土司间的斗争,以及洛克眼中的云南等等。 民国人(85岁的守山人、带枪的藏民和纳西人) 民国人 洛克热爱滇西北的山水、人文与自然,但对中国人的态度比较微妙。洛克对官匪横行的民国曾一度绝望,对官员不关心人民,不执行法律,官员的贪腐,以及中国人逆来顺受的处世态度极为不满。他觉得,中国的农民缺乏最起码的公共意识和社区观念,所有人都只为自己的小家庭而活着。即便是邻居遭劫,他们也只是想着,谢天谢地,还好自家没被抢。中国男人最高的奋斗目标就是走仕途当官,一旦谋到一官半职,便有了欺压老百姓的资本,极为腐败。洛克认为,把中国称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的说法简直是睁眼说瞎话。现代中国人生活在两千年的荣耀里,没有任何现代文明。除了北平,中国其他地方充满了奴役、腐败、盗窃、无能和欺诈,仍旧是猪圈式的混乱和落后生活。人们麻木不仁,因循守旧,逆来顺受,什么事都认为“没办法”往往以“礼”的古老观念来回避事实。 中国社会所有的灾难都归结于诚信缺乏的官员和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归结于诚信缺乏和无知。中国需要一个像样的政府,普及教育和西方医学,需要引进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引导人民过一种健康的日常生活,降低高的可怕的死亡率。除了这些基本问题外,其它所有的问题,中国人自己都能解决。中国一定会比任何一个高度文明、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更有生命力,和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想比,中华文明更有生命力。 玉龙雪山与盛开的罂粟。洛克一生钟爱丽江,对北上广的西化花坠落有些反感 洛克眼里的北上广、昆明与丽江 在洛克的眼里,上海是现代中国坠落和糜烂的代名词。在上海期间,由于斯诺(哪位著名的记者)带他去找小妞,洛克十分鬼火,逐与斯诺绝交。洛克觉得上海只是表面上学会了西方社会那些坠落的东西,上海只是把中国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中最糟糕的的东西部分揉和到一起。酒吧、妓院和庸俗的重商风气盛行,他说上海是中国的罪恶之都。 洛克认为北平(北京)是一座充满尊贵之气和传统魅力的城市。北平外观优雅,知性有魅力,北平有图书馆、博物馆和综合性大学,具有中西兼容的品味,还有中国传统的学者和超脱名利、言行谈吐优雅得无懈可击的绅士研读古典文献;年轻人也积极参与政治辩论,物价不高等等。北平很吸引人。 洛克曾几次路过广州,但并未有何评价。在洛克的眼里,沿海城市重商,特色不鲜明。洛克在昆明住了很长时间,对昆明笔墨不多,他觉得昆明人对外人充满了敌意。一到昆明,便向往丽江跑。不过昆明物价低,开销不高,适合养病。 洛克一生钟爱丽江,钟爱哪里的山水、自然与民族。洛克说,丽江的生活根本不受时钟的摆布,而只受天体运转规律的支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洛克再也没机会再踏上中国的土地。在其孤独、寂寥的后半生,洛克一直思念着丽江。他说:“我宁愿死在丽江美丽的群山之间,也不想躺在美国冰冷的病床上孤独地老去。” 甘肃省长陆洪涛和他的护卫。在那个动乱的社会,做人难,做官恐更难。 洛克眼里的回、藏、汉相争 书中有一章节记录洛克经四川-甘肃,去阿尼玛卿山区(青海果洛州境内,黄河源头)采集植物的所见所闻。因清代与汉族的仇恨,甘肃境内回民实际上是自治。人口不多的藏民,不情愿地屈服于马知府(回族)手下军队。马知府猛烈榨取藏民,收受藏族寺院银钱。甚至把拉扑楞寺的活佛都逼走了,使得这座藏区大寺成了死城。由于回民强行收取果洛藏民的水草税,使得彪悍的果洛藏族也极为不满。汉人则在一旁旁观,乃或“煽风点火”,准备收取回民控制的地盘。而在洛克的眼里,甘肃民族间斗争极为搞笑。它们内斗的同时,完全不知中国沿海发生的事件,而它们对中日之间的战争也丝毫不关心。 洛克对藏族的行为也颇为不解,藏民甚至不愿杀死一只动物,对杀狗杀虫感到惊恐万分,然而却剖开抓到回民的胸膛,常常割断行人的喉咙。回民马知府也不甘示弱,一个藏民的人头给赏3 块 大洋。大家相互烧杀抢掠,你杀我我杀你,把为数不多的钱用来买俄国人的枪支(每支240块大洋)。汉人督军也不管不问,逼得藏人请英国人出兵帮忙。民族部落间仇杀,彻底荒废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秀美的泸沽湖畔,总管为了远离税收,刻意保持落后 永宁总管眉清的儿子和女儿(中间小儿子被选为佛活,依然存世) 边疆民族刻意保持落后之缘故 洛克认为,永宁(现在的宁蒗地区,泸沽湖畔)是云南治理得最好的一个地方。只因为永宁远在汉人的管辖区之外。永宁没有布尔什维克,讲人道,安生立命。永宁总管保护农民不受袭击,关心他们的疾苦。洛克对永宁充满了桃花源般的感情,并在永宁住了很长时间。 与永宁土司阿云山的谈话中,洛克记录了一段十分有意义的谈话,道出了永宁少数民族宁愿保持落后,也不发展的“惊人”景象。永宁土司说,“永宁本可以种植大米,但是如果真那样做的话,汉人知道后,就会纷至沓来,收掉土地,征收税务,那么我们就过不上好日子了。所以,往往对外人说,哎呀,这里天气太冷了,没法种大米。”永宁尽量拒绝汉人迁入从事农耕,也不愿意发展村庄里的行业,不改善经济,以免被汉人占据。诸多社会现状,反应了永宁人有意维持落后现状的心态。 洛克还记录了摩梭族走婚所带来的性病肆虐,导致人口素质底下的原因。虽然阿云山管理下的永宁,可以避免种植水稻,种植罂粟,保持落后,以免被盯上,但最当1942年洛克再次回到永宁的时候,永宁田地里罂粟长得正盛,能不卑不亢与洛克平心交流的阿云山连墓碑都找不着了。 读完此故事,永宁刻意保持落后的故事,与桃花源记中如出一辙,相得益彰。把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存、避世躲难的心态描绘得栩栩如生。陶渊明、阿云山与洛克,在此相遇。两千多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读罢之后,五味杂陈,诸君不知是何滋味。 龙云主政下的云南处于半自治状态,大理也是盗匪横行 龙云主政下的云南 洛克几乎跑遍了云南的大多数地区,途经之地,皆鸦片泛滥,遍地都是罂粟。洛克估算,云南大约有1/3的土地都种植了罂粟,抽大烟者不计其数。虽然蒋介石掀起了禁烟运动,但由于害怕失去龙云的支持,实际上依然纵然龙云种植贩卖鸦片。由于军匪混乱,云南治安很差,路上土匪众多,往往需要十几个士兵保护才能成行。洛克认为,民国的云南军匪一体,谁凶狠谁就是将军,谁就是政府,政治形势极为畸形。民国时期的云南基本处于半独立状态,政府存在的意义就是收税。 洛克还特地描述了昭通人们的疾苦。由于昭通正在闹饥荒,饿殍遍野。政府对百姓的疾苦,完全置之度外。从洛克的细微的笔记描述,以及众多留存后世的照片看,感觉洛克所言应该是真实的。在政治混乱的年代,由于复杂的社会关系,或许龙云也是不得已,破罐子破摔,只求自保。然而,颇为后世静静乐道的是,龙云由地处西南边疆,自己对中央也颇为微词和不满,因此给南迁的西南联大学的知识分子们足够自由的批评空间,让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学术界意外之中火了一把。也算是龙云的一些贡献吧。) 洛克的植物标本整齐而大方,特别漂亮(马醉木) 植物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作为植物园的后生以及云南人,我是带着满满的敬意去阅读洛克的传记的。穷孩子洛克漫游了欧洲很多地方之后,17岁便到达夏威夷。那时的他既没钱,也没学位。洛克临时抱佛脚,找了一份教授自然课的工作,然后自学动植物学、地理学知识,逐渐喜欢上了植物学。偶然的机遇,颇具眼观的出版商兼自然爱好者福特相中了他(在中国似乎没这事哈),请他帮忙去开展植物调查和收集工作。就是这样的一个巧合,佛特让洛克走上了植物学之路。之后,同样是半路出家的哈佛大学植物学家萨金特,聘请他到亚洲收集植物。洛克变这样从业余植物学者改行成了专职的植物学家。 由于自己对植物的爱好,洛克总是带着一股无法抑制的热情,持有一颗搜寻失踪者的恒心来从事实地研究。洛克喜欢夜晚研究,瞧不起完全的室内研究。在夏威夷期间,他除了做系统的学术研究,还在业余时间编写了夏威夷植物的当地俗名,介绍土著民是如何使用这些植物的,介绍这些植物的功能等等。洛克还利用自己在国外旅行的便利,引进好多具有经济效应的物种,尤其是具有重大林业价值的树种。此外,他还引进了很多漂亮的观赏植物,使夏威夷大学檀香山校区增色不少。 读罢此书,我想我心中的植物学家大抵就是洛克这个样子的吧。 (图片均来自网络,更多珍惜图片可欣赏图集 一 和 二 )
309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朱伟:傅惟慈先生
Ilikelife 2014-3-26 20:10
我对傅先生的记忆,已经相隔很遥远了。那时候北京没有那么多车,也没有那么多形色匆匆的人,天空中还荡澈着清脆悠闲的鸽哨声。我骑着那辆凤凰牌自行车,到西城找四根柏胡同。记得那胡同是套在里面要经过曲儿拐弯的,而先生家的院门则是虚掩着的,他从不关门。推门进去是不大的院落,先生的嗓音总是洪亮而中气十足的。从胡同里走出来,马路边有柳泉居饭庄,北京八大居之一,鲁菜,我们在那里有过聚会。   是《月亮和六便士》带我走进这条胡同的。在《月亮和六便士》之前,傅先生其实已经翻译过大部头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翻译过格林的《问题的核心》,但《月亮和六便士》是真正让我们争相传诵的。现在回头看,吸引我们的还不是其艺术性,而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传奇人物。在那个我们的心灵还未完全敞开的时代,思特里克兰德那种追求心灵自由的态度,像是一道强光,耀亮了我们还难分清自我意识为何物的内心。表面看,思特里克兰德是以艺术为生命的,为艺术可以抛弃一切,或者说把一切作为通向艺术所需的工具。再细想,艺术是其精神支柱,那么一切都又是为了自我的陶醉与满足了,一切都是自我的工具,比如女人。女人只是他情欲的需要,所以只是作为工具的使用,而爱情是付出,所以他就认为是一种疾病了。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可怕的,但以艺术为前提,却有了一种令人崇拜的崇高。   这本书出版是1981年,可想而知它的意识在当时对我们的冲击力。   我喜欢傅先生的译文,是他所组织的叙述干净、不需修饰,每一句子都是那样平实,却又是那样严谨,挑不出一个多余的字。这样不注入自己喜好,不卖弄自己学识的译者,在译界其实是不多的。   与傅先生聊天,翻译则似乎是他不喜好的话题,或许因为这就是他的工作,或许因为翻译本身也有太多的艰辛,他因此宁愿说一些轻松的话题。他说过,要找到这个作家的一种语感,尽量准确地把原作的氛围准确地重现过来,经常需要反复斟酌。所以他似乎更喜欢聊音乐,甚至他院里的花草。八十年代初,组合式音响就是奢侈的拥有了。傅先生的音响是吸引我们之处,当时谭甫成是经常的听众。傅先生其实并没有多少原版磁带,他的磁带都是他当时在国外的儿子帮着翻录的。傅先生帮我翻录了整整十盘90分钟的TDK磁带,这十盘磁带曾成为我最早的珍藏。都是什么内容?当时不可能有版本的意识,现在记得清楚,最喜欢的是录在一盘上的斯梅塔那的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和德沃夏克的《第十二号四重奏》,贝多芬的第十二号与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录在一盘上,勃拉姆斯的第一与第四交响曲也录在一盘了,贝多芬与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好像都是没有的,巴赫也是没有的。   我在八十年代初开始迷上西方古典音乐,实在因为两个人的影响。一个就是傅先生,另一个是退休的曾驻日内瓦的俞大使。俞大使家里有满满一抽屉当时曾令我垂涎欲滴的原版磁带的。当时有一抽屉原声磁带就是多么了不起啊!   傅先生当时对我们这些求知的年轻人是关怀有加的,因为他极其平和,到了吃饭时就招呼大家一起吃,家里有好吃的都拿出来,他的家就成了我们可以随意进出的一个乐园。八十年代初,多少前辈都是这样的平易可亲,哺育了一个相对最好的时代呵。   相比毛姆,傅先生明显是更喜欢格林的,而格林的好处,我是后来才意识到的。八十年代初时,还没有清晰的属于自己的判断力。   傅先生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就是他的随意平和,他们这一代人,都有过太多的坎坷,但傅先生似乎是最不把一切都放在心上的人,他因此而洒脱。他与我们在一起,一点都没有辈份的意识。现在感到后悔的是,九十年代后,似乎是走进另一个空间了,就再没去过四根柏胡同了,于是记忆也就变成那样的遥远。但傅先生仍然是八十年代很硬朗微笑着站在面前的样子,他也是会永远在那儿,在我一生里,都磨灭不掉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40325103012.html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幻】【船长哈洛克 キャプテンハーロック (2013)】【日本】
lcj2212916 2014-1-16 22:52
导演 : 荒牧伸志 Shinji Aramaki 编剧 : 福井晴敏 主演 : 小栗旬 / 三浦春马 / 苍井优 / 古田新太 / 福田彩乃 类型: 科幻 / 动画 官方网站: harlock-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3-09-07(日本) 又名: 宇宙海盗夏罗古(港) / 宇宙海贼哈洛克剧场版 / Space Pirate Captain Harlock IMDb链接: tt2668134 《船长哈洛克》讲述了主人公哈洛克告别陈腐的地球,乘上宇宙战舰“阿尔卡迪亚号”进行战斗的故事。影片营造了一个黑暗世界,影射出现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保证展现原作魅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对哈洛克角色本身阴暗面的进行描绘。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4551119
2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洛克《教育漫话》分享
热度 2 xxxy2011 2012-12-15 10:55
By Yatao 【 作者简介 】 洛克( John Locke , 1632 — 1704 )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出身于律师家庭。幼年时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后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古典学科教师。他对医学、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精深的造诣,不仅被牛津大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还被英国皇家学会接纳为会员。这一切对洛克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665 年,洛克离开了牛津大学。第二年,他结识了当时英国有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沙夫茨伯里伯爵,此后,先后担任伯爵的秘书、医生、家庭教师。对洛克的政治观有很大影响。 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观和哲学观是密切联系的。 【 写作背景 】 《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 · 克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洛克曾先后担任过沙夫茨别利伯爵和爱德华 · 葛拉克的家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为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与爱德华 · 葛拉克有过长达数年的书信往来。 1688 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培养绅士,洛克应朋友要求将这些信札加以整理,于 1693 年公开出版了《教育漫话》一书。《教育漫话》的主题是“绅士教育” 。提倡切合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在体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 【 内容简介 】 《教育漫话》全书共 217 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身体保健(第 1-30 节)第二部分、德育教育(第 31-146 节)第三部分、智育(第 147-216 节) 第 217 节为结论 一、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体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儿童具有强壮的体格,其标准是能吃苦耐劳。 怎样才算是 “强健的身体”?“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忍受劳苦,而不是身高体重,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中国也有这样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为的就是能够吃苦耐劳,其背后的潜台词显然是,任何成功都是要经过奋斗的。 可见,这里的健康,并不仅仅是身体条件上的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健康,前者只是必要条件,但是吃苦是充分条件。因此,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 洛克讨论孩子的健康问题不是从“医生对于有病的或者体质衰弱的儿童应该怎样救治”,而是父母对于原本健康的儿女,怎样在不借助药物的情况下去维护和改进它,他从以下几方面给父母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避免娇生惯养、脚的锻炼与冷水浴、游泳与户外运动、衣着、饮食与用餐、睡眠与卧床 、排便、用药、身体保健的规则 。由于洛克在医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又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比较熟悉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这些体育思想虽有失当之处,但总的说来是正确的,有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 二、 德育 德育是《教育漫话》的核心部分,也是洛克论述的重点。 德行构成了绅士思想品质的核心,“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1 、德育的内容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勇敢和坚忍、节制等品德。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礼仪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勇敢、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在洛克看来,坚忍需要勇气,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 。节制是德行的一种基本原则,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2 、德育的方法 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洛克主张不管对儿童施以什么样的教育,都必须了解儿童,教育要适合儿童的自然天性和才能。“自然自己的作为远比我们指导它去做的好得多,精确的多”。因此,对于儿童天真的傻事、游戏以及稚气的行为,父母和教师可以完全任其自由,不必干涉,但它认为,在遵循自然原则的同时,不要过于溺爱、放纵儿童,要注重理智的规范作用。 及早实践与宽严结合。洛克认为人在婴幼儿期 ,心智未开,可塑性强,在儿时及早实践,教育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事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 奖惩结合。给儿童奖励,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以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说理教育。洛克认为对待孩子的最好态度是进行温和的说理。“儿童一到使用语言之日,就是明白道理之时。” 榜样教育。“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父母与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你不愿他去效法之事,你自己便不可当着他的面去做”。家长要为儿童选择好的伴侣,并聘请一位具有良好教养、通晓礼仪又具有智慧的教师来指导他们,积极为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 三、智育 智育是洛克绅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这种“辅助”作用表现在学问和知识有助于发展理性,增长处理事务的能力,使儿童的聪明、智慧和才干本领都得到发展。所以,洛克坚决主张,智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借以发展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智育必须同实用性相结合,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1 、智育内容 洛克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包括:阅读、书写 ( 写字 ) 、绘画、外语 ( 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 ) 、作文 ( 写作 ) 、神学、算术、几何、地理、天文、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学、年代学、自然哲学、速记等等。此外,儿童还可以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各种手工技艺 ( 画图、园艺、木工活、薰香、油漆、雕刻、铁铜银工、刻字、抛光、镶嵌宝石或者打磨光学玻璃等 ) 、商业计算,最后是出国旅行。 2 、智育方法 不能强迫儿童学习,反对教师用斥责和惩罚的方法迫使学生注意。 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 教师不仅应向学生讲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应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从而使儿童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光荣而又荣誉的事情,使儿童对读书饶有兴趣,产生轻快感和愉快感。另外,教材也应尽可能地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将学习寓于兴趣之中,使他们“自己去要求学习”,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 教育孩子“要从明白简单的地方开始”,一次不要学的太多,同时也要善于激发儿童的努力。 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愿望,有了好奇心,儿童自然会渴望知识,主动去寻求真理,因此,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应予以引导鼓励。 培养动手能力,如引导儿童自己制作玩具,学习一种手艺或园艺等。 【 感想 】 这是教育学上的经典著作,虽然过去了几百年,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体育这一部分,给我很大的启发。对中国现代教育中出现的“小胖墩”现象指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还有培养好奇心、培养习惯要从小做起、培养自己动手制作工艺等观点对今天仍有进步的指导意义。 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该著作中有些观点难免有失偏颇: 1 、洛克从头到尾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太过专注于新贵族,整本书是针对于贵族子弟的教育。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受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人民。 2 、功利性太强,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活动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活跃者,服务于政治。无论从体育德育还是智育的角度,洛克都积极描述了一个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培养方法。 3 、对于孩子大量都是灌输与强制要求。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缺了点人情味。
52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约翰•洛克《政府论》
热度 1 xxxy2011 2012-11-30 09:45
by Xiaojun 一、作者 约翰·洛克( 1632-1704 ),英国哲学家。他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哲学家, 他的政治理念深远地影响了美国、法国、英国以及其它的西方国家。《政府论》汇集了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它不仅使洛克成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于后世的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概述 17 世纪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革命。通过 1688 年的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相互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最终走向资本主义。 1689 年,洛克开始撰写《政府论》 , 1690 年出版,旨在为 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正当性辩护。该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 当时的英国社会,伴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激烈斗争的是,思想理论界长久的分歧,以及各派代表人物针锋相对的论战,而《政府论》几乎就是这一论战的缩影。 《政府论》 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论证了生命、自由、财产等人的天赋权利,特别是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国家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契约,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以及法律之下,立法权至上原理等。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针对 “ 君权神授论 ” 的论战,带有很强的针砭时弊之意味,可归之为 “ 破 ” 。下篇的重点是 “ 立 ” ,阐释了他主要的政治思想。 洛克的思想即主要集中于下篇:具体阐述了自然法理论、天赋权利和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和有限政府学说。 提出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 三、《政府论 · 下篇》主要内容 (一)自然法理论和天赋权利 首先洛克给了我们两个概念,自然状态和自然法。自然状态是充满自由、平等、和平、善意、互助、互爱和安全的状态,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敌对、恶意、暴力、甚至毁灭的战争状态。就是说,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可以按照个人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个人的行为和处理个人的财产和人身,在此过程中,无需得到他人的许可和意志的认同,但同时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这是一种自由状态,但不是一种放任状态,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也没有一个人可以享有决定他人自由、处理他人财产的权力,人和人在自然法的面前是一种平等的状态。” 洛克还认为:“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每个人都是平等和独立的,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生命 / 健康 / 自由和财产。”当人们抓住一个罪犯时,人们只能根据冷静的理性和良心的指示去比照他所犯下的罪行、对他实行相应的处罚,同时受到损害的一方有权利要求得到赔偿。同时,对这种可能的犯罪行为进行避免,惩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警戒后人,保证其他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从上篇的阐述中,洛克已经表明了这样一个前提:当今世界上统治者们不要妄想从“一切权力来源于亚当的个人统治权和父权”这个说法中得到什么实惠,也不要指望从中取得任何权威。洛克所谓自然权利,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自然状态。在他看来,个人权利是一切权利的渊源。先有个人的权利,再有国家或政府的权力,即政治权力。而政治权力的来源是个人所让渡的部分权利。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依据自然法享有自然权利,不存在国家权力,人们只遵循理性而生活,只有在进入政治社会后,政治权力才从个人权利中分化出来。 其中,论财产权是《政府论 下篇》中的精华部分,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并且把个人财产权看作是由于人的劳动导致拥有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经过劳动获得的这种权利。依据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对财产权的保护就是对人的劳动的保护,既然人的劳动由人的自由和其劳动器官所决定,并且拥有对于劳动产品的使用权,那即是说,这是对人的最根本的保护! 财产权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在社会物资丰富,消费者很少的条件下,自然物的某些部分成为人的私有财产并不需要经过全体世人的明确协议。但是,现实中始终存在着资源稀缺、消费高于产出、需求远多于供应的情况,这样使就存在了生产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实现“以自然法为依据”的理论,财产的严重不平等、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这必然引起人与人自己之间的冲突。 2. 使自然共有物转化为私人财产的因素是劳动,由劳动建立起来的私人产权,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人类的共同积累。在当时存在仆人的条件下,洛克所认为“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也成为我的财产”偷换了“通过仆人获得的财产和通过自身劳动所获得的财产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即使是主人付给仆人以工资,但是从主人要求获得更多财产的角度来说,他所付给仆人的工资和仆人通过劳动为他创造的财富是不对等的,中间必然存在利润并被主人无偿占有,这个利润的获得源于主人拥有仆人没有的土地或资本等等。这是洛克财产学中一个局限性。 3. 对于私有财产的限制。洛克认为劳动者对其自身的财产权必须以生活需要为限制,但是该理论一旦涉及到货币就变得不现实了,货币的出现使“生活需要”变为一个无底洞,货币可以被储存起来,所以只要储存货币就可以保证这些财产都是正当的,这样财产的所有者不需要通过亲身劳动,只要通过他人劳动就可以获得新的财产。 (二)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解释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理论。在财产论的基础上,洛克认为国家和政府的唯一目的就是在社会契约的条件下,保护人的财产安全,同时保证全体人们可以得到福利。 洛克认为人一出生就享有生存的权利,并拥有在自然法状态下的自由、不受约束,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的自由状态”; 人们订立契约时转让的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力,生命、自由、财产等自然权利是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而非让渡了个人的全部权利;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当事人,应受契约内容和宗旨的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权力。 社会契约思想的核心就是国家起源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于人民的“普遍同意”。他指出,“任何人如放弃了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一个共同体,以谋求他们彼此间舒适、安全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她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的任何人的侵犯。” (三)分权学说和有限政府说 近代分权学说是洛克首创。分权学说是一种权力相互制衡的理论,他从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自然权利出发,提出了分权主张。他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在三权关系上,洛克认为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执行权和对外权处于从属的地位,“立法权,不论属于一个人或较多的人,不论经常或定期存在,是每一个国家中的最高权力”。在这里,立法权虽然是最高权力,但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专断的,而是一种受限制的权力,三权必须相互制衡,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洛克所说的对外权是执行权的一部分,所以三权分立在本质上变为了两权分立,如此来说,这套理论是不完整的。尽管如此,洛克的三权分立也成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来源,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的进步。 (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和法院有司法权,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国王暴政。 “ 三权 ” 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 洛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限政府的学说,人们把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授予人们“普遍同意”下成立的、拥有最高权力的政府,政府得到文明社会的自然权利,所以保护和尊重这种权利是政府的责任,因为政府的强而有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政府是有限的:政府必须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威以保证人的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为目标,政府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如果政府没有能力服务于这个目标,那么人们根据契约可以废除政府拥有的权利。 《政府论》成书于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制度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洛克的思想代表了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其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但是不能否认,洛克的财产论、三权分立和有限政府等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和引导,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进步,被誉为“看懂政府本质的第一本书”,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5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