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瞎折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时间都去哪儿了
热度 1 zywsict 2018-6-4 18:35
时间都去哪儿了?现在终于找到答案,时间都被“瞎折腾完了”,各种无用的重复工作,各种瞎折腾,比如做一个PPT,修改了五遍,每遍都提不同要求,为什么就不能一次提完?问题是改了这么多还不是自己用,真正体会了一把什么是“屁股决定脑袋”,把别人的时间不当时间。呜呼哀哉,还得继续被折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develop一词的真正含义和翻译
热度 6 laserdai 2014-2-9 08:26
这恐怕是最少10年前我就说过的,刚看到 武夷山博主的博文 ,突然想起来了,赶快记下来。 develop,瞎折腾 一个国家/地区需要 develop,就是说要瞎折腾一场了。 developed,瞎折腾过的 西方国家是 developed国家:西方国家是瞎折腾过的国家。 developing,正在瞎折腾中的 东方某国是个 developing 国家:东方某国是个正在瞎折腾中的国家。 比如,马路修好不到一个月就开挖,铺光缆,铺水管等等,不到一年就又坑坑洼洼,回到了从前。 再比如,科技发展,只知道跟风舔眼和山寨,不知道原创,其实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才是原创。所以,新药方面把人家的药物增加个甲基基团,铁基超导搞元素替换。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087 次阅读|25 个评论
“瞎折腾读书会”正式成立
热度 2 WeiYang81 2013-12-18 15:06
“瞎折腾读书会”于2013年12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暂时只招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 读书会的目的:服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将好书推荐给他们。读书会的初衷是为摘掉“中国人不爱读书“的帽子贡献微薄力量。具体见新华网新闻“中国人不爱读书尤甚 图书阅读量不及泰国”。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10/12/c_125519224.htm 读书会的活动:将以沙龙的形式呈现,每次沙龙将有至少 5-6 位会员以报告演讲的方式分别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活动是无偿的。 读书会会员要求:爱读书,爱分享!只要愿意每个季度以报告演讲的方式为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均可以加入。 读书会联系人:韩非, QQ : 350991867 会员们虽然没有经济上的收益,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 1 )节省阅读时间。书是看不完的,我们需要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读好书,朋友推荐是最好的方式。 ( 2 )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为了给大家推荐书,我们一定会有意识的读好书,而且会精读、细读,以便给大家讲好。 ( 3 )培养分享精神,提高分享能力。把学习到的知识,以精彩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只能通过一次次分享锻炼出来。
个人分类: 读书会|25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天下太平唱紅歌,心中無事品烏龍!
热度 19 jiangjinsong 2011-6-3 20:39
1,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幫忙常常會變成添亂。 2,別人的矛盾你別瞎摻和。 搞不好人家有矛盾的雙方還在親切交談,結果你想幫忙調和的反而 交手, 免責說明:給本博文推薦純屬隨便活動手指,檢測鼠標功能,表達人間充滿愛的人道情懷,表示支持言論自由,表示願意看熱 ,不需要負任何法律責任,不用承擔任何後果,仇家來用西瓜刀報復也與你們無關,文章寫得再爛你們的品味也不會受到影響,我就是破口謾駡,你們仍然是謙謙君子。 點吧!還等什麼? 所有推薦的朋友,我感謝你八輩子祖宗,將來做牛做馬要報答你的恩情,你的所有博文,再爛再狗屎,我一定推薦。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4583 次阅读|47 个评论
【高校管理的“瞎折腾”何时停矣?】
热度 2 zhumengjin 2011-1-2 12:22
【在去行政化还不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教育部应加强对高校管理的正常监督作用,而不是完全放任自流。在现阶段,国内高校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处于高校管理最顶层的教育部宜对高校管理的无序性、任意性进行适当的规范】 高校管理应当遵循教育、科研自身的客观规律,但是国内很多高校的内部管理政策和措施都经不起推敲,很多甚至明显违背教育、科研规律。究其根源,官本位思维是导致高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中国文化传统里的官,实际上等于没有外部监督的地位与特权。 在科研、教育机构中,一旦按照官的思维来做事,如果没有监督和约束,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对于国内高校的行政人员,除了内部自上而下的约束之外,还没建立来自外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处长、副处长、甚至科长对教授的优越感在很多高校都能感觉到。 从数十个教授去竞争一个副处长职位的新闻可以看出官本位思维在高校的泛滥。 在去行政化还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下,依靠自律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从上而下的约束力量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 中国高校管理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那就是来自顶层的约束力量还不强,甚至根本就没有。在现行机制下,处于高校管理最顶层的教育部要对国内高校管理的高度无序、任意、混乱的现状负责。教育部虽然不需要对高校管理事事躬亲,但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应尽可能地避免高校管理的瞎折腾。国内高校管理有哪些瞎折腾?坐在办公室里挖空心事地想点子,再盖上大红章,今天一政策、明天一文件,瞎折腾的事情多去了。 1. 人员引进 本来,人员引进是在应聘者中评价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对优劣。但国内很多高校的人员引进却另辟蹊径,先是非211高校毕业的不要,然后是非985高校毕业的不要,现在又来了个非洋学校毕业的不要。先是看研究生阶段的学校,现在又更上一层楼,倒查祖宗三代(博士、硕士、本科),要看本科生阶段的学校。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倒查祖宗四代(博士、硕士、本科、中学),要看中学阶段的学校,非省重点中学毕业的不要? 先不说划分211、985的做法是否合理,评价人才是该看个人本身还是看他(她)毕业的学校? 引进人员不就是看他(她)的学术和教学潜力吗? 干吗非要沿用以前文革时查祖宗三代的荒唐做法,搞一个出身的限制? 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发过6.0、甚至10.0以上文章,难道不比只发过1.0左右、甚至连SCI文章都没发过的211、985博士更强一些?纯土鳖和海龟相比,如果土鳖在科研环境更差的环境中取得的科研成绩优于海龟,难道这个土鳖的学术能力不比海龟更强一些?如果您的学术能力真的优越,还需要依靠出身的优势才能PK过人家? 2. 职称、岗位聘任 和人才引进一样,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实质也是在申报、应聘的人员中评价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对优越性。 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就是在指标范围内比个人成果(如文章IF和数量、奖励等级和数量、专利推广、教学、课题等),干吗非要弄一些讲究出身(如博士学位、进修经历、留学经历等)的条条框框,而且多是一些不直接显示学术能力高低的条条框框。 即使要通过门槛提高晋升、聘任人员的质量,也应直接针对学术成果本身的质量和数量而设置门槛。 如果人家硕士、纯土鳖拿出来的成果比博士后、海龟更强一些,不反而说明人家更优秀、更值得晋升和聘任吗? 一个好的人才政策一定要给所有的人都留有希望,特别是那些很可能被框框排除在外的特殊人才,不管是新引进的还是现任职的。 如果说人员引进由行政人员把关,如果不依靠条条框框可能不好判断其学术能力,但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都基本上是由单位里面知名教授组成的评选委员会来把关,而且在日益追求量化考评的今天,难道教授们也不能客观判断学术优劣么?往大处说,这是不放手行政权力,事事都要横插一杠,让教授们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往小处说,这是在侮辱委员会中全体名教授的智商。 3. 其他管理 高校管理的无序、混乱、荒唐基本上是随处可见,本文已超过1,300字,限于篇幅,在科技奖励、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懒得说了。 反正,对于高校管理的瞎折腾,是到了该适当规范化的时候了,或许教育部应该做点事情了。 【后记:本文提到的人才引进政策,博友赵明的 置顶博文 有更生动的阐述】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1234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大学生下乡是瞎折腾吗?
热度 1 蒋高明 2009-7-16 07:52
肖智华 蒋高明 最近,在北京各高校校园里,大学生三下乡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学生们饱含热情和激情,编辑资料,收集图书,设计问卷,准备到艰苦的农村去送知识、送温暖,为农民做些实事,用知识为新农村建设助一臂之力。 1997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号召全国大中专学生,利用暑期到农村开展科技、教育、卫生社会实践活动(简称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戏剧,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十几年来,近千万名青年学子,数十万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山乡、村寨、医院、学校,成为青年学生暑期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然而,针对大学生下乡活动,另外一些声音也不断地传出。不久前,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报告厅召开的各高校学生干部三下乡交流会上,就有人尖锐地指出,其实大学生懂的没有农民多,三下乡起不到半点效果,对农民根本没有帮助;花了那么多钱,又没有办法指导农民,简直是折腾。一些三下乡返校的学生在总结时,也反应三下乡的的确确指导不了农民,是浪费钱,浪费精力,同时给农民添麻烦。   大学生三下乡真的一无是处吗?大学生下乡非得指导农民才算成功吗? 下面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谈谈大学生下乡的真实作用。      首先,大学生下乡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加深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对于城里长大的大学生,下乡可能都是头一回,原本不了解农村的有了亲自接触农村的机会;即使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小时候学习成绩好,家长一般不让他们干农活,对农村了解也是很片面的。大学生们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可能一下子不能来指导农民,但可从农民那里学到许多他们不懂的实践知识。      第二,三下乡让大学生们从实践中理解农民。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们如将三下乡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就能在农民与大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大学生尤其农业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可在实践中交流经验,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农民那里学来的东西,可令大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明确目标,极大地提高学习乐趣。      第三,大学生下乡有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中国三农问题,最终还得靠我们自己解决。但要解决问题,必须亲自到一线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带领农民解决问题。现在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在全国各地举行,一些村官可能就是经历三下乡后坚定了做村官信念的。我们熟悉的六名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两位同学参与过三下乡活动,其余则是第一次深入农村。从目前他们的表现看,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明显优于没有参与相关活动的同学。   第四,农民从大学生那里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从下乡的大学生那里,农民们感觉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所送来的知识对于他们发展生产,销售产品非常有用;信息的传播缩短了他们与外界的距离。最让农民受益的是他们的孩子,那些在小学、中学读书的农家子弟通过近距离接触优秀大学生,会坚定学习信心,这比老师在课堂上讲多少遍学习重要性都有用得多。      毛泽东主席说得好: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大学生如要指导农民,就得先向农民学习。在大学生那里,三下乡为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向农民学习的机会,也为今后指导农民打下了深厚基础;在农民那里,他们可以看到自己文化知识不足的一面。农民的实践知识与大学生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会起到更好的作用,非常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无论是指导论派,还是 无用论派,其实是一类人,只不过下乡前后的态度不同而已。有些同学下乡前,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为新农村做出贡献;往往下过乡后,发现根本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去指导农民,就产生了悲观情绪,不自信起来。这同时表明,光有为农民做实事的激情是不够的,更要有打好持久战的韧性。大学生们要真正地指导农民,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再去实地考察学习,熟练掌握科学知识后才能指导农民。这样踏踏实实的指导,产生的效益将是巨大而深远的,不是那些形象工程可以比拟的。      综上所述,尽管大学生三下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正面作用是巨大的。该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指导农业生产打好基础;是一个先受教育,然后长才干,最后做贡献的过程。从这几层意义上看,大学生们要多下乡,常下乡。 (肖智华为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4786 次阅读|3 个评论
折腾或不折腾
heyujian 2009-1-3 01:03
最近民间词语"不折腾"身价百倍, 缘于胡主席用了它. 一时间有许多媒体和机构或个人争相解读. 我也来凑一下热闹. 用民间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政治观点,邓小平同志是一个高手和实践者,如他的"不管黑猫白猫,逮得到耗子就是好猫"理论就用来形象地说明姓资姓社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否解决问题. 这在当年将中国从浓厚地强调意识形态的务虚状态中引导到经济建设的务实道路上起了重要作用. 另邓公还有"摸着石头过河",等等著名通俗思想. 在 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大会上, 在表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移决心时,胡锦涛连续用了三个 “ 不 ” : “ 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读完以后, 总觉得' 不折腾'在这里应是"不瞎折腾"或"不乱折腾"之意. "折腾", 是北方生活用话,感觉其属中性偏贬之意. 对我等普通大众, 平平安平不折腾就能过日子当然是好福气. 但要想有进步,有发展,可能还得到外面的世界去折腾折腾吧? 大家都不折腾在家守株待兔,生活如何提高? 社会经济和文化如何进步?...当然哟,肯定不能瞎折腾. 对于政府或政党,她应"不折腾"人,但"折腾"事,否则就是无为了...总之,一定却要"不瞎折腾"人和事...! 从胡主席的讲话语境中理解, 这里的"不折腾"乃应是"不(瞎)折腾"之意...,不瞎折腾也即实事求是地客观执政, 这是好政府的最高境界和标志之一. 宾语的不同, 同一个动词, 天壤之别.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 呵呵, 放假在家,折腾啥呢,无事折腾,敲下上面关于"折腾"的随想...算"瞎折腾"吧?!
个人分类: 随思随想|263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