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为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题记大师问
Ecosinic 2011-2-11 07:58
世事纷纷河汉星 大师一问动乾坤 仲尼千载方成圣 怀沙到老是明星 治学无他凭积累 为师有道靠传承 共和今日齐百载 只栽小树不封林
个人分类: 诗词|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师之道与为人之道
wanghongcai 2009-1-3 00:49
突然间,我想谈谈我的为师心得和为人心得。为什么呢?因为昨天一个年轻朋友给我聊起了怎么开始当老师的,这一聊激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想讲讲我的故事。 说真话,我最初是没打算当老师的。为什么呀?因为我家当老师的太多了,父亲是老师,哥哥是老师,有两个伯父是老师,还有一个堂兄也是老师。大家一谈论就是当老师的待遇如何如何低,如何如何被人看不起,怎样怎样求人。当然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事情。但这给了我很深的很不好印象,似乎当老师就很没出息,所以我可不能去当老师。 可是命运捉弄,我上大学最后偏偏学的是教育。这个专业当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而是被分进去的。因为八十年代之初上个大学也不容易,所以就既来之,即安之。我的大学专业课程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深,我感觉没有教给我做师为教的深刻道理来,还不如我的中学老师那样投入地教学给留下的印象深。最可怕的是,每到暑假和寒假父亲总要让我替他代课,我不知父亲的用意何在,我推想他主要是认为家里的农活太累,不愿意我去田地里,怕我受不了,也怕慢待了我,因为我当时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后来又是全乡第一个研究生。我想他是没有要让进行教学实习的意思,因为我实在不喜欢这些淘气包,他们太调皮了,有点欺生,而我又不愿意对他们用强。说实在的我很烦他们,我对自己说我要教学我最起码要教大学生,绝对不会给你们这些淘气包打交道,这得浪费我多少精力和感情呀! 我是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当老师,当时是八十年代初期,教育类专业人才还少,所以我极有可能是去教育学院当老师。我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当老师的准备,所以最终选择了考研究生的道路。真的我没有考虑万一考不上还得当老师的话该怎么办的问题。 确实命运还是比较眷顾的,我如愿地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因为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必须当老师的话,我就只到大学里当老师,教一些懂事的,可以说理的学生,如果那样也会象孟夫子那样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研究生毕业,选择工作,是去大学还是去机关或是去研究部门?我去机关试过,我发现我真的不喜欢机关的那种颐令指使的氛围;我去大学看过,大学那时还是比较萧条的,因为我毕业的时候正是穷教授、傻博士的时候,我看了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那里的办公条件实在令我不能恭维。虽然他们当时有意要我,但并没有非常爽利地答应我,所以当天下午我去了一个地方新成立的研究部门看了看,对方说非常欢迎,就这样我就决定了。就这么简单,没有过多的考虑。而且也无意中应了我导师的一句话,他认为我是比较适合搞科研的。其实我是非常反感的这句话,我不希望别人对我的命运下结论。看来很多时候命运就是命运,也无法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就这样在这个研究部门一干就是十几年。之后那所以前曾想要我的著名大学聘请我去兼研究生导师并授课,我非常乐意去了,因为我觉得这符合我的原来的想法:大学里给研究生上课!接着又去另一家大学兼本科课程。这是一所不太有名的高校,也聘请了我做研究生指导教师,他们为了改善师资结构,聘请大量的外援来为本科生上课。我非常欣赏他们校长的思路,所以也非常乐意做一点贡献。说实在的,本科生课就不如研究生课那么顺心了。不过我仍然坚持上了两个学期。后来又有一所大学让为研究生开始一门新课,我也非常乐意答应了。真的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对老师的尊敬程度比本科生强多了。也只是在与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才找到了做老师的感觉。 后来工作调动,真的完完全全地到大学当老师了,此时才感觉当老师真的责任是非常大的,因为你面对的都是非常鲜活的生命,他们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你,这不由得你不努力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本人对科研是有相当偏好的,但现在我宁愿把更多的时间分给学生,而且也是在与他们的答问中,我对教育本身的理解更精细了,我发觉我过去关注的都是一些宏观的大问题,现在开始真正关注一些微观层面的问题,这对我的专业知识更进非常有好处,这也让我看到更多的现状,思考更多的问题,使我真的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味。所以我已经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调整为教学第一科研第二的位置。我认为我不仅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学生们负责,因为这么多的学生都在期待着你,你辜负他们的期望会感觉良心的不安的。而且,我感觉我的科研并没有因此而受损,相反却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的动力,也促进了我的科研。由此,我体会到当教师之乐。 现在只要我不外出,每周除上课外都有固定的沙龙时间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对时事发表一些感叹,在其中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在我课堂上,我在努力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我非常注重同学们的独立思考,我认为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部分。我为他们开设研究方法课,我告诉他们做研究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方法,因为方法就是规范,就是学术界的共识,就是你获得真正知识的钥匙。而且我也发觉,越是年长的学生越能够认同我,年轻的学生则好象有一点不以为然的样子。我告诉他们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要去做,去实践,做才能掌握真学问,不去实践的话知识永远都是别人的。所有这些,有灌输,有启发,但是仍然不能改变许多同学想一日就成功或无所谓的心理。而且我也渐渐地发现,现在的研究生与当年的大学生的程度差不了多少。有的时候也颇为令你有点气馁。当然这些情绪都是短暂的,因为我知道当教师的责任,即使有时你的努力是无效的,但你也仍然必须努力地做,我也经常告诫自己,同时也是这样教导同学:做教育工作是需要理想的,但是你不能做什么事情都太理想化了,你必须得做艰苦努力的准备。 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理解我的用心,但也个别同学私下半开玩笑地给我说,王老师,就你要求最严格。我知道他说的一半是事实,另一半是希望我不要要求那么严格了。我对他说,每个教师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不要期望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教师,正如老师也不会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样,因为个性不同,如果强求一致,就是一种压迫,甚至是专制,这是我们大学教育所不能培养的,我觉得,在大学就要学会包容,学会对话,学会参与民主生活。这些话虽然有一点说教的意味,但这少部分同学或许能够听明白一些。 我也知道绝大多数同学是喜欢我的课的。有一个在开始上课时故意给我做对的学生到中间阶段的时候突然对她的同学们说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王老师的课了!真的,我听到这个反馈消息的时候我是非常感动的。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没有完全不能教的学生,只是看你用心如何,你是否能够坚持,如果真的坚持了,你就能够成功。在征求意见时,同学们都给我说,王老师,关于知识方面我们不敢说学到多少,但是你的精神非常令我们感动。我说这就是师道。我说你只要有了这份精神,你的知识会长上去的。如果没有这个精神,你的所谓的知识也是假的。 毕业后的同学对我非常好。他们如果有回来的机会的话都会来看看我,有时还带来家乡的土产来,我都心疼他们这么老远的怎么带这些东西呀。也许我对学生比较宽容,许多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已经不叫我老师改用昵称叫我X哥,就是把我名字中的一个字嵌在里头。我心里说最好还是用中国的方式来表达叫我老师好,我还不习惯西方的表达方式。但是我也不能对他们的表达方式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来,毕竟我理解他们的心情。 我想,我跟他们的关系也可以叫半师半友吧。我也告诉他们,在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关系,在课下我们是朋友关系。所以当他们用朋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我又是不能反对的。 我也感觉,许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是可以用朋友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对许多从学校到学校的同学还必须用老师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否则他们就不懂一些基本的规则,我认为如果不教他们一些基本规则的话他们在走到社会上是要吃亏的。确实还有一些真的不懂事学生,对这些学生你必须象家长一样有耐心去教导他们,而不能置之不理。 所以我感觉,做教师首先要象管理者一样教他们一些规矩,要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要他们认识到进入任何一个社会场域都是有规则的,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乱来,必须学会克制,学会遵守规则;其次在教他们知识的时候要象先生一样,要先自己进行示范,让他们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再次要象朋友那样不断地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再其次,你还得象家长一样严格要求,不能太放任他们,该批评的时候还得批评,尽可能地让他们少碰一些钉子。最后,你得象老师,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个别对待他们,个别施教,不能做同样的要求,因为那样确实是非常残忍的。当然,当你实在没办法帮助他们,而且他们也实在不能明白你的用意的时候也只能让他们去实践中学习了。 同学们对我的评价一般都是非常中肯的,他们说我是性情中人,说我具有强烈的平民情结,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说我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这些评价不一而足。我想各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自然结论也不同,我对自己的评价是:随性、随和、随缘。所谓随性,就是我不强迫我自己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大概也是性情中人的评价根由吧。随和,就是我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大家都应该平等相待,谁不能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优越,所以我最反对那些自命不凡的人;随缘,就是一切都凭机会机遇,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一切顺其自然。 这就是我的一点为师为人心得,愿意与大家分享,也愿意倾听大家的批评。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403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