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不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不该】签名抵制烟草技术获奖
热度 12 outcrop 2012-4-10 13:29
我反对吸烟,但更反对这么签名抵制烟草技术获奖;这是文章的基调,懒得读博文的朋友请看清这一句再交流;也请对事不对人的探讨。 引子:烟草之害与烟草技术 烟草之害,在科学网这里就不必说了,都明白。烟草技术,只是申报参评;申报奖不等于能评上奖,能否评上自有评奖原则管着 ……在这个阶段,大戏上台了。 签名抵制的荒谬之处:师出无名 这是最严重的问题,一件事情,一旦名分上讲不过去,就彻底否定了整件事的意义。同样,在名分上讲不过去的情况下,还签名要求结果的,就是暴力——纵观科学网,没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就是我要认真批评的地方。 科学网编辑部该出面吗?不该! 这件事开始就错在这里,为整个签名行动定性了。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撤不撤申报和获不获奖,都该由科学共同体去号召或决定,媒体可以强烈推荐并提供平台,但不是编辑部亲身去干;这么做了,是外行干涉内行,是一次把媒体监督搞成越位干涉科学的玩法;讽刺的是,科学家们多数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里签名,就是对自己、对科学的不负责。媒体就是媒体,不是法官、更不是审计等权力部门。 烟草技术研究违法吗?没判决! 签名声明中声称烟草技术研究违法了,仅仅是科学家们的声称,没问题,他们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到底有没有违法?显然是没定论。所以这次签名就失去了法律基础,到这里,决定了这次大签名的必然失败——科技部在法律上是完胜——当然社会影响是可能有的,但负面的多;后面讲。 签名能解决科学问题吗?不能! 这不仅是针对《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申请,也针对其他例如学术不端行为,集体签名方式,原因是签名人之间相互情况和看法并不了解,集体签名不是一个有效施压的方式,有着强烈诉求的人完全可以采取个人表达意见的方式。此外,就我可人而言,22年多前一次众所周知的风潮中,我本人吃够了集体签名的苦头,牢记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宁可自己单独发表意见,也不参与任何集体签名,除非是学术评议会的评议委员会签名。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评定只能通过健康学术评估和讨论的方式,不宜通过运动的方式、集体签名表态的方式来进行,那样容易把复杂的学术问题简单化(黄安年)。 参评有法可依吗?有! 有游客留言 提到,烟草技术研究,根据某些法规,还真可能参评,关键字是“贡献”。http://www.nosta.gov.cn/web/detail1.aspx?menuID=90contentID=419 这次签名是学术讨论吗?显然不是! 有人希望把这件事定位为学术讨论,我不赞同;学术讨论首先不是靠签名投票来完成。 这次签名是政治运动吗? 我是外行,不能定论;但有过文革经历的前辈,看到签名行动就有不愉快的联想,所以我认为这种行为就值得认真反思。希望是我过于敏感。 烟草行业的研究者们有罪吗?没有! 他们的研究工作和其他科学家一样,都是在法律许可的范畴内申请项目、研究课题的。我们可以反对相关规则和立法,促使其完善、改进;但不该打击合法的科研工作者以及他们的研究工作。 主流声音:乌合之众的轰鸣 中国的读书人可真够幽默,常常能把举着塑料小喇叭登高一呼的事玩得煞有介事甚而壮观,时间不长,签名游戏已经玩了好几回,先是44教授玩呼吁改教师节为孔诞,接着十博士要求抵制圣诞,估计是对舞台效果不太满意,后来增加人数,索性来个百名学者吁请北京奥运着汉服。这回打算来个多少人签名反烟草技术获奖呢? 我一直纳闷这并不好看的pose怎么总有人摆,有朋友一语道破实质: 这低成本无成本高回报的事不做白不做!原因原来在此,这塑料喇叭成本低,可又毕竟是喇叭,吹不成个曲,至少能整出个声 。 参加签名的理由很多,归根结底无外乎烟草有害这个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下意识的去抵制,去黑纸白字的签名。 你说他们善良吗?我认为善良;你说他们智慧吗?我认为不够,起码是懒得思考,甚至是没有能力思考。 【善良的蠢人】,一样害人,甚至害人更甚! 拜托,这里是科学网,参加签名的很多都是学者,都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还这么不思考的瞎起哄! 也许咪咪狗 anonymity 理解的透彻:科学网主要是理工科的专家,在社会问题的思考上,并没比普通人受到更多的训练,所以,本来也不应该一定比普通人见识高。这都看个人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蒋科学提倡的防着点儿科学家,是有道理的。现在的中国的科学家,只是有一技之长的专家,不是旧式文人,不是过去说的“知识分子”。不一样的。 在廉价的签名之前,不妨严肃的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们凭什么反对烟草技术研究获奖? 烟草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如果今天我们能签名干掉烟草,那么明天别人会不会签名干掉我们自己的合法研究? 院士等权威的话,为什么值得我们不去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签名? 不好意思大声说话的大量烟民们的想法会怎么样? 签名结果:于事无益,徒造负面影响 首先是于事无益。 科技部一句话,顶回去了任何呼声;事实上科技部也是按程序办事,没违法。伦理道德可以促进、改善立法,但斗不过法律,签名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此时我想起了“道德是蟑螂”。 改善了对禁烟的认识吗?几乎没有! 不信你去看门户网站的评论,徒增了负面影响…… 对科技部的负面影响。 如果说这个签名意在改善大众对禁烟的认识的话,那么基本可以宣告失败。因为这个签名引起来的主要是对科技部的仇视——这一点从评论和留言中对科技部的质疑谩骂可以看出,特别是门户网站的评论;我关注过,更多是谩骂科技部。对于参与签名的学者们来说,这么搞也可能让他们觉得科技部进一步丧失了公信力,虽然事实未必如此。 出路:学术大辩论,而不是运动大签名 支持禁烟,展开学术大辩论,但反对以大签名等运动的形式来抵制。 要反对烟草获奖,就该从反对相关程序做起,而不是反对烟草研究者们——他们是守法的研究——这么签名抵制,如同一群人打着道德的大旗,暴力围殴一个守法的人。 但我不觉得严肃学术辩论的时候,会有几个签名者能耐心参与,这话我就说这里放在这里了。 结束语 成文仓促,有些地方引用的观点可能缺乏标注;最后附上部分反对签名的意见。 延伸阅读 部分不赞同签名抵制烟草技术获奖的声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20 次阅读|53 个评论
科学网不该搞大签名反对烟草技术获奖
热度 38 outcrop 2012-4-8 19:10
特别是不该由科学网官方发文来搞反对获奖大签名。 首先,媒体不该充当法官 ;科学网可以报道讨论此事,也可以为反对的学者提供签名平台,但愚以为科学网不该以媒体媒体官方的身份参与此事——同样也需要给赞同这个项目获奖的人提供对等的话语空间。 其次,反对获奖签名的理由很牵强 ;既然有法可依,那么论断是不是违法,起码不该由科学家来断定。既然在规则下完,那就请尊重规则,目前该课题只能算 涉嫌 违反了某某法规——不然就是诬陷。 最后,科学不是政治运动 ;我对没深入了解此事,就随意签名的科学家们表示谨慎的质疑: 凭什么反对这个项目获奖?因为禁烟? 作为个人,我不抽烟,也认为抽烟不好;但不赞同这种反对获奖的做法。虽然我能理解科学网方面采取这种行动的动机和压力;但我还是要表示反对。 另外,关于烟草这个问题本身,我认为很多人想得太简单了;看到签名和留言的热烈反应,我表示担忧。 欢迎探讨。 延伸阅读: 我反对“中式卷烟”获科技奖 我不支持集体签名方式 再谈为何我不支持集体签名方式 本博暂停更新三天以表对科学网征集签名行为的担忧 文革的噩梦让我始终心惊肉跳,绝不能再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39 次阅读|141 个评论
公立院校不该自主招生
热度 14 outcrop 2012-2-27 15:40
看到新闻《 郑州大学自主招生获批准 文史类考生只需面试 》,心想,又多了一个自主招生的。我反感公立学校的自主招生,出发点很简单:花着国家(纳税人)的钱,不该总想着自己玩全套; 谁来监督? 中国很多政策上可能的好事,都是因为缺乏监督给玩成了坏事。 我想,肯定有类似想法的人,于是搜索了一下,果然找到两篇博文;感觉比我写出来的要好,大部分我也认同,就直接转载过来。 转载博文一:《中国公立大学不适合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不是北大首创,除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近些年各个名牌大学到各地以诸方面的优惠条件跟学生提前签约,与其他形式的约定,都是自主招生的不同表现方式。北大自主招生近日又起波澜,争议的焦点是共同的,就是腐败和防止腐败的问题,而且这个焦点一点都不新鲜。一个问题一旦以反复的面孔出现,本身就说明它的顽固性和客观性,同时证明其正是事物信誉的的薄弱点。但是,北大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引入,而且制度化,就有了新的意义。 大学为取得优秀生员不择手段的潜规则被合法化,则以往所有围绕这一问题的暗箱操作,都将合法化和肆无忌惮;将中学校长也抬举到这个举足轻重的平台上,牵涉面就更大了。 自主招生本身绝对值得肯定,但当下公立大学引进西方这种招生方式,颇像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学和中学主要领导是官员,教育经费和项目的多少与官方有密切关系,招生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自主。 公立大学靠国帑养活,公平性和公正性必须提到比较高的位置予以重视。北大吸收部分中学校长参与自主招生的推荐工作,这类学校和校长的遴选过程和标准如何界定?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何保证?是不是只有这些中学才有可能出现够得上自主招生标准的优等生?目前看来,这些技术性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北大提出的自主招生监督没有新内容,现有的老套监督方式早已被不断涌现的高考腐败案所否定,而行政权力操作正是这些腐败的根源所在。校长的私德,根本不可能成为公平公正的保证;恰恰相反,却成为人治和专权的更好台阶。连胡适那样德高望重的教育家,都将自己不成器的儿子胡思杜百般袒护,何况当今的校长?再征诸文革高校推荐的历史,哪个上了大学的,不是美轮美奂的颂词?可那里曾经存在过公正公平吗?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尽管应试教育百病缠身,但依然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 就上述观点与笔者昨日发表的博文《北大招生搞笑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今晚十点半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电话采访,合作伙伴为主持人玉昆和央视著名时评人郑根岭。欢迎各位博友和听众批评指正。 郑根岭博客:http://622006592.qzone.qq.com/ 转载博文二:《公立大学为什么不适合自主招生?(2009年旧作)》 作者:陈祝平 http://chenzhuping.blogchina.com/1160183.htm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名校自主招生热。今年非但未见教育部官方(包括公立大学校官)对过去几年自主招生存在的诸种问题进行回应和反思,反倒还增加了“几校联考”和“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等新花样。可惜北大自主招生推出“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后,立即引来了一片质疑声和反对声,其中包括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和教育部前新闻官王旭明的声音。北京的网博写手卫金桂博士更直截了当地说:“中国公立大学不适合自主招生”。此言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笔者早就反对公立大学尤其中国的公立名校在统一高考招生的同时进行所谓的“自主招生”加分(但赞成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自主招生),并曾经从公共产品、交易费用、利益和风险的对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角度提出了反对的理由。笔者总的观点是:自主招生本身是件好事,它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高等教育相当程度上的私人产品属性,比如因材施教、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精英教育等,但自主招生本质上适合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并不适合公立大学,即使公立名校也不例外。 一、公有产权者不适合提供私人产品 统一高考招生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大学自主招生是一种私人产品,它具有私人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在统一高考招生中,你只要上了某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该大学就不能把你排除在录取名单外,这叫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在自主招生中,你光通过某一大学的笔试分数线,还不能保证被录取,该大学还可能有其他理由把你排除在录取名单外,比如你的面试成绩、你的推荐信、你的获奖甚至你所在中学的名气等,这叫私人产品的排他性。 在统一高考招生中,你只要上了某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你的被录取就不会影响上分数线的其他考生的被录取,这叫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在自主招生中,通过某一大学笔试分数线的考生之间存在竞争性,因为最终招生名额总是少于甚至远少于通过笔试的人数,这叫私人产品的竞争性。 另外,我们知道,公共产品的充要条件是交易费用为零(袁义才,2007),也就是说,私人产品的充要条件是交易费用大于零。据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由于统一高考招生的信息对称和资产通用性以及对舞弊(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管,统一高考招生的交易费用很小,接近于零,而由于自主招生的信息不对称和资产专用性以及由此伴随的机会主义,自主招生的交易费用很大,远大于零,因此,自主招生肯定不是公共产品,而是地地道道的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适合私人产权者来提供,而不适合公有产权者来提供。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国退民进”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国退民进”的领域正是私人产品领域,因此适合“民进”,即适合私人产权者来经营,而不适合公有产权者即政府或国有企业来经营,政府或国企应退出私人产品领域,如绝大多数消费品领域。如上所述,既然大学的自主招生是一种地道的私人产品,它就应该遵从市场经济改革“国退民进”的道理,即由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来提供,而不是由政府及政府所办的公立大学来提供,即使公立名校也不能例外。 公立大学提供私人产品,或者说,在高教私人产品领域不愿意“国退民进”,就产生产品性质与产权性质相悖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花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即,“化公为私”,也就是实质上把公立大学“私有化”,但表面上仍扛着“公立大学”的牌子不放,是“挂羊头,卖狗肉”。例如,北大作为中国公立大学第一块牌子,这次居然完全不听广大公众的意见而贸然地推出自主招生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实在与“公立大学”的牌子太不相符。更让人不解的是教育部居然也不听听公众的意见而很快地批准了北大的这个“私人产品”。这不禁使笔者想起教育部一直宣传的“高等教育公共产品论”。试问:既是“公共产品”,那为什么不听一听公众的意见再做决定呢?现在许多公共产品领域都有听证会制度,不听证于公众,就不做重大决策。为什么同样是“公共产品”的公立大学就这么“牛”——就可以不顾公众的反应而“私自”决策呢?可见公立大学的“化公为私”及其对广大公众的“危害”有多严重!也可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公共产品论”的悖论性有多么明显。 笔者并不反对而且极力赞成像北大这样的名校提供高精尖的私人产品,包括自主招生,舍此,钱学森希望的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无从谈起。但公立名校提供私人产品的前提是产权改革即转制——由“公”转为“私”、由“国”转为“民”,也就是使得中国大学的产权与产品性质达到一致,实现“挂羊头,卖羊肉”。如果说以北大为首的名校是中国人民一笔巨大财富的话,那最好“藏富于民”,而不要“藏富于政”,不要老是挂在教育部的财富册上。中国的教育部应该主要管理义务教育和少量的公立高中和公立大学。教育部所管的少量的公立大学,应该以提供公益性和普及性的大学教育为主,不应该办成以提供高精尖私人产品为主的名校。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公立大学应该逐步地减免学费,而提供高精尖私人产品的民办大学应该逐步地按市场供求决定学费的高低。只要中国高等教育的产权逐步地为民所有,逐步地实现“国退民进”,中国高精尖名牌大学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像自主招生之类的私人产品的提供就不在话下了。 二、官本位体制不适合民主办学 大学自主招生是一种分散的民主的办学方式。“自主”者,民主也。自主招生,就是大学甚至大学教师拥有招生方面的民主权利。比如,一位学有所长的大学教师看中了某位考生,就可以通过大学的民主渠道向大学管理层提出建议,获得批准和通过自主考试后,就可以招入,而这位大学教师自然要负责指导这位特殊的新生。相信这样的民主招生和专门指导对培养创新人才是有利的。这里,关键词是“民主”二字。教育民主是自主招生的核心和实质。民主的教育体制是自主招生的根本保证。没有教育民主,就没有真正的自主招生。 而现在中国的公立大学恰恰是缺乏教育民主的,原因是中国的公立大学是 “官立”大学,是官本位的办学体制。官本位,就是官作主,而官作主与民作主通常是矛盾的,除非官是真正为民作主的公仆。因此,在官本位的办学体制下,很难有教育民主,其中包括很难真正地做到自主招生。 比如,假定上述这位学有所长的大学教师参加一所官本位大学的“自主招生”。可是他的专长不是他上级——一位官员教师的兴趣,因此,他在“自主招生”中看中的考生,很可能在上级手里被“淘汰”,因为在官本位大学里是权力说了算,而不是学有所长的学者说了算。这里,不民主的体制造成不民主的招生,而不民主的招生何谈自主招生? 进一步看,官员教师虽然有作主权,但作主权有大有小。权小的官员教师比之权大的官员,等于没有作主权或民主权。在官本位的大学“自主招生”决策过程中,系主任的影响力肯定不如院长,而院长的影响力肯定不如校长。也就是说,越是基层的比较了解学生和教学实际的人,反倒越是缺乏自主权或民主权。可见,官本位大学的“自主招生”决策很可能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而不体现教育本身的客观需要。 由此,官本位大学的“自主招生”很可能成为寻租者的一个重要目标。权力腐败和招生舞弊很可能在官本位大学“自主招生”的关关节节中产生。毋庸讳言,中国公立大学包括公立名校的经济腐败和学术腐败已经相当严重了,与之相比,公立大学“自主招生”的腐败可能是“小菜一碟”了,就是说,可能根本引不起监管部门的兴趣。难怪教育部对北大自主招生的新方案批得那么快,可能压根儿也不会把“招生腐败”的问题放在眼里。否则,教育部会慎重考虑,不可能批得那么快。令人深思的是:民众反倒比教育部官员对“招生腐败”的警惕性高得多。如据网上统计,78%的网民忧心北大此招为腐败提供了机会。 可见,中国公立大学腐败的症结就在于官本位的办学体制。只要官本位的体制不倒,中国公立大学的腐败就难以避免,其中包括招生腐败。因此,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必先改革官本位的办学体制,必先实行“公”转“民”的转制,必先进行“国退民进”。可以说,在此以前,一切所谓的“改革”都带有虚假的成分。正如一位考生家长对北大自主招生“校长实名制推荐”改革评价的那样,“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是啊!笔者早就说过“中国目前名校的自主招生实质上是名校的‘生源战’”,是把“生源战”打扮成“自主招生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15359850,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64 次阅读|3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