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寂静的春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漫画 | 世卫组织放出一只“魔鬼”,却是为了拯救生命
热度 5 sheldon42 2018-6-8 09:40
(这是Sheldon的第86篇漫画,所有图片大约4MB。) 如果一种化合物很常用,但是对环境、对人体的危害特别大,我们就应该把它封杀掉。可是你知道么,有一种物质由于危害太大,已经被几十个国家封杀很多年了。然而,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却突然发了一声明说: 要不,咱们再把它放出来试试看吧? 这种物质叫作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它的英文缩写你肯定很耳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 DDT ,中文名叫 滴滴涕 。 世卫组织这么做也是情非得已。因为很多地方蚊子闹得厉害,到处传染疟疾,每年杀死几十万人。并且,很多蚊子已经对其他杀虫剂耐药了,在疟疾疯狂传播的情况下,大家暂时也找不到比 把 DDT放出来试试 更好的办法了。 DDT刚亮相时就跟以上漫画场景类似。20世纪40年代初,二战正打得难解难分。蚊子、虱子和跳蚤趁机在城市和战场上大肆传播疟疾和斑疹伤寒。当时如果没有DDT帮忙,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和兵娃子们就要被传染病害死了。 人们互相往领口里倒DDT粉末 幸好,DDT成功地阻止了瘟疫的蔓延,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发现它杀虫效果的瑞士化学家 保罗•穆勒 还在1948年时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战结束后,紧张的气氛随之消失,但DDT的人气反而越来越旺了。这是因为DDT是人工合成的,价格便宜,杀虫效果好,效果持续时间长。并且,当时的人们认为,DDT对人畜毒性比较低,可以放心使用。于是,无论大人小孩各行各业都超爱用它。 (有点像今天有些人对花露水的热爱,有事没事都往身上喷一点。)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DDT曾经是人类的“守护天使”。从1958年开始,仅仅在联合国的一项消灭蚊子的全球计划中,DDT就至少保护了 两千多万人 的生命安全。 可是,随着DDT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的“魔鬼”一面也渐渐露出来了。 例如,同样在1958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的一位女士,向自然历史博物馆写信说: 以前俺们村的鸟可多了。 自从最近几年给榆树喷DDT, 现在鸟都不见了… (美编:上图两个单词都不认识的,请自觉到文末点赞!!!) 刚才不是说DDT毒性低吗?它怎么会把鸟害死呢?其实,DDT刚发明不久时,就有科学家指出了问题:虽然DDT毒性低,但它很难降解。在食物链中累积起来以后,它的浓度就会越来越高,这叫作 富集作用 。借助这种作用,就算是毒性低的DDT,也一样能残害很多动物。 虽然当时的科学家曾经站出来批评过DDT的危害,但他们不是某博“大V”,就算喊破嗓子也上不了热搜。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一位畅销书大V,同时也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海洋生物学家 雷切尔•卡森 ,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 卡森整整花了4年时间,终于在1962年,将DDT的问题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 《寂静的春天》 。 《寂静的春天》汇总了DDT 大量的黑暗面。例如,实验证明DDT会影响鸟类吸收钙。许多富集了DDT的鸟,比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由于身体缺钙,生下的蛋壳会变得很脆,还没孵化就碎了。于是,很多鸟类的数量越来越少。 (此处请大家自动脑补蛋碎了一地的场景。) 更糟糕的是,高浓度的DDT对人的害处也很大。 实验显示,DDT会损害肝脏,还会影响内分泌。 在人体脂肪里累积起来之后,它甚至还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 科学家估计,DDT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长达8年。所以,使用过DDT的国家,不管大人小孩,体内都积累了难以排出的DDT。 (美编看到这里突然感到背后开始一阵阵发凉,,,) 总而言之,《寂静的春天》里指出,过量使用DDT,会杀死大量对不相关的动物,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还可能毒害人类的健康。 大V一出手,立刻上热搜。这下人们都炸开锅了!既然DDT危害这么大,还不赶快封杀掉这个魔鬼?于是,美国总统出手了,农业部,环保部,卫生部,科学家,律师们全都出手了。他们有的发起调查,有的召开听证,有的提起诉讼,有的推动立法。 从70年代开始,匈牙利,挪威,瑞典,西德,美国,英国,中国等几十个国家陆续限制或禁止使用DDT。在2004年生效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DDT被定义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公约呼吁人们立刻限制使用DDT,并争取在2020年时全面禁用DDT。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DDT危害这么大,大部分国家都把它封杀了,为啥世卫组织又想把它放出来呢? 其实,斯德哥尔摩公约和许多国家并没有全盘否定DDT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也不是想为DDT翻案。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DDT虽然不能在室外当农药用,但我们可以在疟疾肆虐地区(如非洲)的室内稍微用上一点儿,让它杀杀蚊子,帮我们抵挡疟疾。将来,如果有人发明了比它更安全的杀虫剂,到时候再将它全面封杀也不迟。 (美编:总感觉有些备胎的味道。) 所以,虽然DDT从牢里放出来了,但是它不能自由活动,只能老老实实在家看门。 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让DDT遭到封杀,世卫组织又允许我们把DDT拿出来有限度地使用,这是不是说明卡森这个大V的水平不行,看问题的角度太偏激呢?在卡森生前,就有大公司和政府机构这样指责她,说她“反科学”“反技术”。 然而,这些指责都是错误的!作为一名科学家,卡森从来没有反对过杀虫剂,更没有“反科学”“反技术”。她所反对的,是滥用杀虫剂。你想想看,世卫组织之所以把DDT拿出来用,不就是因为有些国家滥用其他杀虫剂,导致蚊子产生了抗药性吗? 所以,不管是DDT,还是其他科学技术的产物,并不是只有“无条件滥用”和“全面禁用”这两种选择。在这两者之间,我们还有很多合理使用的空间。这需要我们保持理性,既不要因为它有好的一面就狂热追捧,也不要因为它有坏的一面就盲目恐惧。 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打造一条锁链,把这些科学技术的产物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边让它发挥作用,一边防止它产生危害。 脚本:Sheldon,红色皇后 科学顾问:DNA 对白、美指:牛猫   绘制:赏鉴、黄呆   排版:胡豆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自媒体、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本账号授权! 还有更多有趣的文章,确定不看一下吗? 漫画 | 他在同事身上做了不堪入目的事,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职业 注: 虽然DDT在很多地方已经禁用了,但是它的危害并没有完全消除。由于当年的用量实在太多,加上它非常难降解,现在在世界各地的土水空气之中基本上还是能检测到DDT的残留。并且,在各种野生生物(甚至北极熊)和人类体内也能检测到DDT。即使在DDT被禁用了几十年的国家中,现在刚出生的人类婴儿体内还是能检测到DDT!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禁用或限用多年以后,DDT在环境和人体内的残留量正在逐年下降。虽然DDT带来的健康风险与影响是长久的,但也许再过几十年或者一百多年,这些危害会随着DDT的缓慢降解逐渐消失。
11828 次阅读|5 个评论
《海陆起源》100年、《寂静的春天》40年、2012年值得关注的一年
lishuangshuang 2012-2-27 15:12
《海陆起源》100年、《寂静的春天》40年、2012年值得关注的一年
天是灰蒙蒙的,但是今天的心情还是不错的,用了近两周的时间,为一条“S”型曲线,披星戴月,忙忙碌碌,现在总算有些眉目。这周需要关注三件事情,搜集三方面的资料: 1)《海陆起源》——魏格纳; 2)《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 3)《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丁一汇、任国玉 ▷ 2012年《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100年; 《海陆的起源》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 在中国,最早的中译本是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绍良译本大陆移动论,其中疏误较多1963年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旭旦的译本海陆的起源。 “最简单最明显的证据,便是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魏格纳将诸大陆的外形轮廓线进行比较,发现各海岸线能很好地拼合起来,于是他推测在古生代末期,所有大陆曾是一个统一的联合古陆。从中生代开始,这个联合古陆逐渐分裂、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想在平静的湖水中投了一块巨石,立即引起空前轰动。人们心目中稳如磐石的大陆,居然能漂移,实在不可思议!这一猜想如此富予浪漫色彩,直至今日仍有称其为“一个大诗人的梦”。 PS: 这是一个开创性、标志性的事件,这是一个在争议声中闪烁起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事实一再证明坚持的力量,“一个大诗人的梦”,这是一个可以梦想的时代。 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2012、100年……可以随想百年、可以做出新世纪的梦想……这也是一个需要大诗人的时代……就像我们沙漠中渴望一丝甘泉…… ▷ 2012年《寂静的春天》——环境问题40年;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你若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 确实,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蕾切尔·卡逊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 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一个狰狞的幽灵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袭来,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打击豆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 ” “ 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数城镇的春天之声沉寂下来了呢?这本书想尝试着给予解答。 ” (PS:这是书中序言最后一句话,我们是否可想象一下,我们的春天是否已经异常沉寂了,是的,我们现在周围没有鸟鸣、原先学校树林中还有些许野鸡、小兔子,现在已经不见踪影,现在走在路上见到最多只有麻雀,麻雀确实是一种顽强的鸟类,还有就是到处建设扬起的尘土,还有万科建的不是一座楼,建的是一个城的口号。有时关注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其实就是为了一个“可持续”,这或许就是我们学科的终极目的吧。) ▷ 2012年全球极端天气日益频发,未来变暖、变冷备受关注,如何科学看待气候变化? 这是周五课上讨论要讨论的话题。 用来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式可靠吗?(PS: 真是说不清呀! ) “由于目前对气候系统的认识有限,气候变化预测结果给出的只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趋势和方向,还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其中降水预测的不确定性比气温要大。” —— 《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1)我们关注气候变化趋势是暖、还是冷有意义吗? 2)人类面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吗? 3)近50年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4)上世纪70年我们对小冰期的争论和2012年的年初的争论具有相似性吗? 5)“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最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是否是危言耸听或是杞人忧天? 6)气候,怎么会改变呢?(PS:一两句很难解释的复杂命题) 气候变化似乎是大家一个基本的共识,怎么变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但是搜集资料时发现这种情况,就有点非议所思了,哈哈,娱乐一下,可能是笔误。( 请看短期冷事件,不足以推倒气候变化说)气候变化可以推倒吗?
4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