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四学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四学生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所讲内容
ZELONGHE 2014-7-31 08:21
大四学生就业交流座谈会 在这大四同学即将毕业离校,大三同学也即将迈入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年头之际,我们找来10位优秀毕业生,组织了此次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我相信此次座谈会能够增强我院大三同学的职业意识,提高同学就业竞争力,解决同学心中对求职面试存在的疑难,明确未来奋斗的方向。 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好处:1,增加同一专业之间的联系;2,了解专业的方向;3,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给予,而是引路。引路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大爱,愿在10位大四优秀毕业生的引领下,大三同学能够借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重要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使我们大三同学在未来的求职中能够少走弯路,最终都能够找到好的工作。 最后,祝同学们在未来几年内都能够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你们的成功就是我们专业创办的成功。
3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校“散养”大四生 面对“空巢”无作为?
lxj6309 2013-12-20 14:36
2013年12月20日 08:43:08 来源:工人日报  “你上课了吗?”12月17日,在重庆大学的草坪上,两名女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向对方打招呼。记者好奇地上前搭讪:“同学,这不是上课时间吗,干嘛这样问?”两名同学警惕地盯了记者几秒钟,在确认没有敌意后,哈哈大笑起来。据这两名大学生称,这个问题在众多高校 大四学生 中的使用频率,几乎可以和中国人见面常问的“你吃了吗”相媲美。   对于大四的课堂、宿舍,现在有种说法叫“大四皆空”。到了大四,学生们忙于实习与求职,很多大学宿舍的学生都跑光了,教室也没有多少人上课。对于这种“空巢”现象,有人感慨大学四年级已经“名存实亡”。很多高校为了就业而“放养”大四学生,特别是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一般从大四第一学期甚至是大三就开始找工作,有些学生应单位的要求,还没毕业就提前进入试用期。写简历、忙面试,这在高校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切为了就业”,提前进入试用期的大四学生经常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   四年本科“缩水”成只学三年   小冉是西南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大四的学生,今年大四上学期,他几乎没怎么上过课。他告诉记者,在大三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将毕业所需要的学分修完了,到了大四必修的课程最多一周两次课,并且学校对大四的出勤管理也不是很严,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自己支配。他说:“我们专业由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是大三就开始联系实习单位,到了大四就直接工作,很少有时间在学校。”   重庆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小蒋,现在就离开学校,回到了老家綦江进行实习。小蒋还告诉记者,他们班上许多人都已经到各个地方实习了,还有十几个人在班里复习考研。   来自西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小胡告诉记者,他们班上的同学基本上都在实习,很少上课。她说:“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找个好工作很不容易。现在多积累点经验,以后可以找个好点的工作,并且很多东西在学校里面学不到,只有在社会上才能了解到。”   而大学生口中所谓的“实习”,说穿了就是“准就业”。找实习单位基本上都是奔着就业而去的。   在采访中,有教授向记者感叹,每个人都在为明天忧虑,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紧急状态。四年大学时光,也换不来一日读书的从容。从大学变成考研基地,毕业班出现空巢现象,论文成为豆腐渣工程……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高年级学生无心向学,四年本科“缩水”成三年,教育质量为此大打折扣。不少人质疑:“一些大学的本科真的要和专科划等号了吗?”   就业压力首当其冲   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发现,其实“大四空巢”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据一份针对全国36所重点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四在读生有46.7%逃课超过课时量一半。其中67.5%的人认为大四的课程没必要,只有8.3%的人认为大四的课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   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四空巢”现象?高校又为什么对这个现象制止不力呢?显然,就业压力首当其冲。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为了毕业后有好的归宿,提早进入 求职阶段 ,正常的学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人敢以牺牲就业率为代价来要求大四学生安心学习,因此,对“大四空巢”现象采取默许或回避的态度,也就不得已而为之了。   重庆工商大学段庸生教授表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中,大学生不得不提前找工作,提前“占位”,往往在大学的第三、第四学年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找工作上,一旦“占位”成功,释放了就业压力,也释放了生存压力。   事实上,各大高校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是闻招聘会而动,置学校课程于不顾,奔赴各地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四处投简历,只为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另一部分学生则是踏上了考研、考公务员之路,哪还有时间去课堂上听老师讲跟考试无关的知识呢?   面对大四课程形同虚设的问题,不少大学生不以为然。“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自学能力,去不去上课影响不大,而且大家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就业、考研什么的,真正呆在学校的也没心思上课了。再说上大学不也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吗?”重庆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郭琳琳这样对记者说。   不少大学生还向记者表示,这种现象也与高校管理制度松懈和用人单位过于急功近利不无关系。因为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学校对毕业生旷课出去找工作或是复习考研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松了对教学的管理。在学校的基本态度影响下,授课教师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逐步放宽,出卷时勾勾重点,监考不严,无论上不上课学生基本都能考试过关,如此也助长了大家的旷课之风。更要命的是,应届生本就没有多少工作经验,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增加他们的经验值而要求签了协议的学生们提前去上班,最后只给出一定的时间回来进行毕业答辩。有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胡乱拼凑了事,因为此时论文对于他们的意义已然不大。   学校不应该缺位   面对学子们的淡然,不少专家忧心忡忡:长此下去,整体本科生的教育水平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少了最后一学年的专业学习,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总体把握,毕业论文及设计的质量也无法提高,直接导致了本科生素质的下降。另一方面,毕业班教师上课也毫无积极性可言,认真备课却无人听讲,致使讲课没有激情,敷衍了事。而没有精心准备的教学又会使学生丧失听课的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段庸生教授坦言,大四学生提前就业不利于高等教育人才质量,也不利于中国科技创新。他说:“看似第四学年课程量少一些,然而专业选修更具针对性,学位论文是对大学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这正是大学生涯的‘点石成金’阶段,犹如匠人铸剑,出炉淬火乃是最要紧的关键。而提前就业,都是以牺牲大学的第四学年的学习及校园生涯为前提,恰恰丢失出炉淬火这一关键步骤。一些高校,为了适应大学生的提前就业,也不得不一切‘往前赶’,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缩水,也导致大学教育缩水,大学四年挤压为大学三年甚至更短。基础理论学习不到位,大学观念未能培育,体面说辞是提前就业,不过是通过手段‘剖腹’而出的一个个早产儿,没有免疫力。”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周谊教授认为,对大四空巢不应停留于简单粗放式的管理,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帮助克服焦虑。学校应该 以学生为本 ,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研究如何提供针对大四的课程服务,对学生求职就业、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学校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大四的价值。 链接: 一个大学生就业率统计为何如此大动肝火? 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大家都来讨论一下大学逃课的事 关于大学专业教育中几个关系的认识
个人分类: 教育|1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只因想证明自己不窝囊,江苏科技大学大四学生狂捅副院长
JYH64J98Y99H 2013-3-1 00:01
江苏大四男生书中藏刀狂捅副院长被判死缓 2013年2月28日现代快报封6版   2012年6月1日早晨7点多,原江苏科技大学能动学院副院长路诗奎早早来到办公室上班,没多久,就有学生发现他出事了,路诗奎背面朝上,倒在血泊中。制造这起凶案的,是一个和他仅有几面之缘的该校大四男生吕存孝。案发3小时后,吕存孝向警方自首。后来,司法鉴定其患偏执性人格障碍,但仍具有完全刑事行为能力。镇江市中院后判决吕存孝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限制减刑。吕存孝不服上诉。   现代快报记者最新获悉,今年2月18日,省高院作出了维持原判的刑事裁定。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吕存孝作出如此过激的行为?(记者刘旌)    血案回放   时间:2012年6月1日7点多;地点:江苏科技大学京口校区综合楼B楼二楼   行凶者:大四男生吕存孝   被害人:江科大能动学院副院长路诗奎    惨烈现场:连捅13刀 刀尖都弯了   消沉许久,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吕存孝还是决定要在毕业前,让人们知道他的“威力”。   2012年6月1日清晨5点,他醒了。一把10厘米左右的水果刀被他放进《材料科学基础》里,书又放进了电脑包中。他就像往常去图书馆时的装扮,背包出了门。   7点多,江科大京口校区综合楼B楼二楼,路诗奎办公室,吕存孝先去厕所洗了一把脸,稳定好情绪后敲门进去。他走近路诗奎,从包中拿出那本书,说要给路诗奎看些东西。书刚拿出来翻了几页,刀就露了出来,他迅速拿出刀向路捅去。路诗奎不断反抗,他就捅得更厉害,直到对方躺在地上,他才仓皇离开。   刀尖弯了,《材料科学基础》书的第一页还写着他的名字,这些,都被他留在了案发现场。   案发不久,办公室内的惨状被其他学生发现。警方随即赶来,救护人员确认,路诗奎被捅13刀,多为贯通伤,已经死亡。案发时间3小时后,吕存孝自首归案。    动机·他的自述    宿舍的事很烦 影响了考研   吕存孝和路诗奎究竟有什么过节,要采取这么残暴的手段呢?   事情还得从大三上学期说起。当时,吕存孝因和原来舍友关系处不好,搬去和能动学院学生住,刚住了一年,矛盾再次产生。2011年中秋节前后,他找路诗奎沟通宿舍的事,但他始终认为对方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宿舍的事弄得我很烦,甚至影响了我考研。”后来,舍友搬走了,他过起了独居生活。   “考研那几天,楼上总有人发出声音,我没睡好。”他一打听,那几个同学是路诗奎的学生,他猜测,他们是帮路诗奎出头,故意影响他。“有些事情,都是他猜测的。”李晓霞是吕存孝的二审辩护律师,对方的偏执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快报记者回忆说,“凡事,他都喜欢找外因,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这,可能也正是吕存孝走上这条路的主要原因。 想证明自己 不是窝囊的人       2012年年初,由于考研成绩很不理想,吕存孝一度很消极。不过,当时已有人发现他存在心理问题,专门安排老师给他做心理辅导。吕存孝的情绪好了很多。   可惜这种好心态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宿舍的事,我心绪不宁,考研也失败了,我觉得这都是路诗奎造成的。”随着毕业的临近,仇恨也在他心中不断加剧。   案发前一个月,他买了一把水果刀,效仿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情节,在《材料科学基础》书里挖了一个刀槽,准备等时机找路诗奎“算账”。5月31日下午,同学找他在毕业生离校登记表上签字,他顿时感到万念俱灰。同学走后,他将自己最值钱的东西——一台7000多元的电脑砸了,决定第二天就去找路诗奎“报仇”。   “我感觉过得生不如死,我要证明我不是个窝囊的人。”   吕存孝的老家位于山西省山区。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打零工,他只喜欢和母亲说话。他不是独子,还有个大他4岁的姐姐吕艳(化名),如今已嫁了人。   除了母亲外,吕存孝很少和其他家人聊天。不过,性格的缺陷从没引起家人的注意,他依然是全家的骄傲。   吕艳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弟弟初中毕业后考上晋城市一所重点高中,高二时,一个钉子戳进脚心引发了骨髓炎。吕存孝因此辍学了两年,家里也花了不少钱,甚至举家迁来晋城看病。两年后,病好了,但吕再也干不了重活。回到学校后,复读了一年才考入江科大。   “这孩子孝顺,在学校也经常给妈妈打电话。”吕艳说,每年寒暑假,弟弟回家时都会带回来一些特产。“他说是南方的糕点,我们这里吃不到。”学校离家很远,吕存孝偶尔也会在电话里和母亲说起大学生活。   “他刚到学校时,什么都不懂,感觉低人一等。”还有一次,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把桶装饮用水从1楼搬到6楼,一个舍友竟然用来洗脸,他很难受。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年,但家人依然不愿相信。他们一直记得:在吕存孝还只有六七岁的时候,和一个女孩打架,对方妈妈竟打了他,吕存孝就站在那被打,完全不还手。这件事过后的20多天里,吕存孝一直都会尿裤子。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家人: 他内向胆小,被人打了都不敢还手   大学前两年,彭晨(化名)和吕存孝住在同一个宿舍。“我讲话比较随便,但他经常会不高兴。”   “他不怎么爱洗澡,身上味道很大。”好几次,舍友都让他去洗澡,但吕存孝没去。“有次我洗澡回来,就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说,你是不是不敢让人看。”当时,吕存孝的脸就板了下来。   或许正因此,吕存孝在大学期间的朋友不多。“我们挺怕他的。”同班同学陈俊(化名)说,班长有次在群里通知考试,恰巧吕存孝没看到,竟扬言要杀了班长。   虽然大多数同学对吕存孝了解不多,可他偶尔还是会让他们刮目相看一番。“他很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陈俊记得,在一门专业课上,老师让分析一个数理问题,吕存孝竟从这个问题一直讲到人生哲学,“所有人都惊呆了。” 同学:他性格有点“怪” 经常不高兴   不过,彭晨觉得这未必表明自信。“我们都知道他家境不好,但在大二时,他突然买了一台7000多元的电脑,这在我们宿舍是最贵的。”彭晨觉得,这是自卑的表现。   大四时,吕存孝决定考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为此还建了一个考研讨论群。“他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跑,非要我们所有人都加进去。”彭晨说,在很多场合,吕存孝要么不说话,只要说话就会有一种“领导的感觉”。   大三上学期后,吕存孝就搬出原来的宿舍,和外院的学生一起住,彭晨和他此后很少能见面。“案发前两天,他下楼的时候正好经过我们宿舍门口,我们向他问好,但他什么都没说就走开了。” 一声叹息·被害人    路老师对学生的事很上心   路诗奎,生前曾是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在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方面颇有建树。   江科大能动学院2008级的学生王征(化名)说,“他(吕存孝)是数理学院的学生,大三才搬来和我们班的同学住。”对于这个外院学生,王征没有太多的印象,但他不止一次听人说,吕的脾气很怪。   “他找路老师反映宿舍问题,路老师也找了我们班的同学去谈话,还劝他们要多让着吕一点。”吕存孝的舍友曾向同学抱怨,只要吕存孝一上床睡觉,其他人必须停止一切活动,就连床头灯也不许开。其他人稍微发出一点声音,哪怕是深夜,吕存孝也会立刻打电话给路院长。   “能有多少深仇大恨,要对路老师下手这么狠呢?”王征记得,有一次他没来得及选课,找了一圈老师都没人管,最后还是路老师帮忙跑教务处,才帮他搞定。还有一次,一个同学生病了,路老师炖了鸡汤送去了医院。   “只要是学生的事,路老师都很重视。”王征说,路老师的孩子已经在读初中了,他每天早晨都会送孩子上学,然后就来学校处理工作。“听说他被害的消息后,我们都哭了。”至今,王征的网络头像仍然是一个用蜡烛摆出来的“路”字。    最终判决    有偏执性人格障碍 终审裁定死缓   案发几天后,警方委托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给吕做精神鉴定。根据鉴定报告,吕存孝虽有偏执性人格障碍,但具有完全刑事行为能力。   镇江市中院认为,由于吕存孝不能正确对待、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迁怒于路诗奎,导致对方死亡,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考虑其有自首情节,可不立即执行,但应限制减刑。   去年11月,镇江市中院判处吕存孝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不过,对于这一判决结果,吕存孝却拒绝签字,并于今年初上诉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近日,江苏省高院作出了刑事裁定书,认为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清楚,定罪准确,量刑适当。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心理专家 : 当初要是多关注些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费俊峰表示,一般来说,心理问题被分为三个等级:心理问题、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所谓人格障碍,指的是明显偏离正常的行为方式,但并不达到精神病的标准。而偏执性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也是社会损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如受到质疑时会争论,甚至会采取攻击行为。   “和舍友无法相处、不爱说话、容易发火……他(吕)在此之前的生活中,很多细节正是人格障碍的特点。”费俊峰介绍,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很难跟他人交流,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觉察能力。   不过,有老师已经对他做了心理疏导,这几次交流对吕存孝多少是有帮助的。“假如这种关注能够再多几次,或者他身边的人能多给他一些鼓励,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费俊峰坦言,由于人格障碍不宜药物治疗,“话聊”仍是首选,想根治这种心理疾病很难。   此外,费俊峰还表示,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江苏大多数高校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方面工作。以南大为例,他们会对新生做心理普查,然后把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重点关注、适当关注、无需关注。对于前两类,尤其是第一类学生,他们会特别跟相应班级的老师打招呼,让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关注。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4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盘点2012年中国九大虚假新闻(7)
pxc417 2013-1-30 17:25
http://www.topnews9.com/arc/20130108/16388_7.html 盘点2012年中国九大虚假新闻(7) 案例7:90后男孩破解世界数学难题 【刊播媒体】《南方日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31日 【"新闻"】10月31日,《南方日报》刊登报道《论证国际数学猜想的90后男孩 王骁威:想做敢追梦的"中国高斯"》。报道称,10月15日广东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的一篇关于数论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数论期刊上发表,论证了国际数论学界一个尚未破解的数论猜想,并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数学大师丘成桐就此与其进行了邮件交流,并对王骁威表示了肯定。11月6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60年未解的世界数学难题 "90后"的他破解了》,详细记述了王骁威与数学结缘的成长历程。11月16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破解世界级数论猜想大学生:中国缺少静心做学问的人》,继续渲染王骁威的成就。 【真相】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深度报道《媒体制造的"数学天才"神话》,指出《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中存在诸多失实之处。首先,王骁威解决的"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算不上什么世界数学难题,只是《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比较初等。其次,"王骁威成功论证了猜想"这个说法也有误,他并没有证明,只是用计算机找到了反例。事实上,类似反例前人已找到1000个,王骁威的结果和他们比可以忽略不计。第三,丘成桐与王骁威进行邮件交流也不是事实,王骁威承认自己把丘成桐和其弟弟丘成栋搞错了。第四,有学者认为刊登其论文的《数论杂志》只是一本很普通的数学期刊。最后,在南方某媒体网络论坛搜索到了与王骁威QQ号相绑定的一个用户发的爆料信息,也就是说,这个新闻是王骁威自己主动向媒体爆料的。
3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上课全身心考研的同学
热度 7 沈海军 2012-11-22 09:42
我《飞机结构设计》课程的班上,有两位同学经常不来上课。 两位同学都是大四学生,于是专门和他们进行了一次私下的长谈。 谈话中,得知他们在全身心考研。此外,还知道他们本学期几乎所有和考研无关的课程都不去上。 当问及如果这些课程不能通过怎么办?答曰,他们会在寒假学习,准备来年补考。 由于有其他事,我终止了和他们的谈话....... 这样的“全身心考研”,有意义吗?
3899 次阅读|8 个评论
丘成桐先生回复:大四学生破解世界数学难题的最新报道
热度 18 pxc417 2012-11-16 22:44
尊敬的丘先生:您好! 冒昧打扰。想向您证实一下媒体对您的这段报道是否属实?我是怕某些媒体以您的名义乱写。 前几天,南方的几家媒体大肆报道:大四学生破解 60 年未解数学难题。 我写了篇博文:《谈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 “ 仅用 1 表示数 ”( 绝对让人吃惊的真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9f03301018q0j.html ,希望澄清两点: 是不是世界难题,是不是 60 年未解的?因为这个用 1 表示数的这个问题早几年前就被人解决了。网上有多篇这方面的论文。 今天广州日报又发文《大四生破解数学难题 丘成桐问是否想去清华深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1765.shtm 其中有一段话提到您对王骁威的评价: “ 更巧的是,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的一篇论文与王骁威的论文在该期刊同期刊登,他在与王骁威的邮件交流中表示,非常高兴王骁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亲切询问他以后是想去清华还是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深造。 ” 祝好! 晚学 彭翕成 敬上 ---------------------------------- I do not know this person and have neither met him nor communicated with him 。 The fact that newspaper report such A statement without asking me is totally irresponsible.I regret this happens often , especially in those newspapers in south china. I will ask my secretary to clarify it Yau Sent from my iPhone
11596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转载:谈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仅用1表示数”(绝对让人吃惊的真
jonney 2012-11-16 16:48
声明是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9f03301018q0j.html 相关链接: Unsolved Problems in Number Theory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1AP2CEGxTkgCredir_esc=yhl=zh-CNsourceid=cndr 大四男生破解国际数论 因学校二本未获保研 http://edu.163.com/12/1106/17/8FL3P81300293NU2_2.html 俄罗斯数学家的论坛讨论 http://dxdy.ru/topic11665.html CD_Eater, могу вас поздравить еще раз. Вы будете упомянуты в новой редакции книги Ричарда Гая "Unsolved Problems in Number Theory" в связи с прогрессом в решении одной из проблем раздела F26. А именно, ваш контр-пример послужил толчком к нахождению контр-п римера к тождеству $a_p = a_{p-1} + 1$ для всех простых $p$ (именно эту проблему я планировал эту выставить как третью часть, но не успел :lol: ). Контр-пример $p=353942783$ был недавно найден Мартином Фуллером (понятно, что это же число является контр-при мером ко второй части). Ричард попросил меня узнать ваше настоящее имя. Поэтому прошу сообщить мне ваше имя в ЛС в английской транскрипции (если, конечно, вам это интересно). А заодно, может быть, все-таки расскажете как именно вы нашли свой контр-пример (лучше прямо в этом топике), потому что ничего внятного на этот счет я Ричарду сообщить не могу. Google 译文 CD_Eater ,我再次向你表示祝贺。您将上市的 理查德·盖伊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数论中” 解决的问题 “ 一节 F26 的进展,在新的版本。也就是说,您的计数器,例如提供了动力,以寻找反例的身份 $ a_p= A_{P-1}+1 美元对每一个素数 $ p $ (准确的问题,我是打算到把此作为第三部分,但没有:大声笑 :) 。反 $ P=353942783 美元最近被发现的马丁·福勒(当然,相同数量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反例。 ) 理查德问我找到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请告诉我你的名字在英语转录的药物(当然,如果你有兴趣)。 此外,也许,还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找到你的反例(在这个主题更好地在这里),在这方面,因为没有什么不同,我不能告诉理查德。 真相就是: 重复发表本来也不算什么。很正常的事情。但俄罗斯人随手发在网上的东西,中国人却在媒体上大肆宣扬,号称破解“世界难题”。 2011 年 4 月 20 日 http://oeis.org/A189125 也记载了这一反例 此处有王骁威论文《 A counterexample to the prime conjecture of expressing numbers using just ones 》下载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314X12002491# 补充一些这方面的文献: NUMBERS WITH INTEGER COMPLEXITY CLOSE TO THE LOWER BOUND http://www-personal.umich.edu/~haltman/onegendraft.pdf Integer Complexity: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Results http://arxiv.org/pdf/1203.6462.pdf 1. Guy, R.K.: F26 Expressing numbers with just ones. In: Unsolved Problems in Number Theory.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Inc. (2004) 2. Sloane, N.J.A.: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A005245 Complexity of n : number of 1's required to build n using + and _ . 3. Arias de Reyna, J.: Complejidad de los n_umeros naturales. Gaceta de la Real Sociedad Matem_atica Espa~nola (2000) 4. Voss, J.: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A091333 Number of 1's required to build n using +, 􀀀 , _ and parentheses. 5. N. J. A. Sloane, David W.Wilson: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A025280 Complexity of n : number of 1's required to build n using +, _ and " . 6. Voss, J.: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A091334 Number of 1's required to build n using +, 􀀀 , _ , " and parentheses. 7. Rawsthorne, D.A.: How many 1's are needed? Fibonacci Quarterly (1989) 8. Sloane, N.J.A.: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A000792 a ( n ) = max ( n 􀀀 i ) a ( i ) : i n ; a (0) = 1. 9. Sloane, N.J.A.: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A005520 Smallest number of complexity n : smallest number requiring n 1's to build using + and _ . 10. Guy, R.K.: Some suspiciously simple sequences.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986) 11. Srinivas Vivek V., Shankar B. R.: Integer complexity: Breaking the _ ( n 2 ) barrier.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8) 12. Sloane, N.J.A.: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A001414 Integer log of n : sum of primes dividing n (with repetition). 13. Caldwell, C.K.: Cunningham chain. http://primes.utm.edu/glossary/xpage/ CunninghamChain.html 14. Fuller, M.N.: Program to calculate A005245, A005520, A005421. http://oeis. org/A005245/a005245.c.txt 15. Bennet, T.W.: Prime Generator Algorithm. http://sandbox.mc.edu/~bennet/ cs220/codeex/pgenintro.html 16. Dickson, L.E.: A New Extension of Dirichlet's Theorem on Prime Numbers. Messenger Math (1904) C 程序 见 http://oeis.org/A005245/a005245.c.txt 作者: martin_n_fuller@btinternet.com, 01 Feb 2008 其中一段 Conjectures to check for counterexamples: David Wilson : MIN {A005245(x)+A005245(y) : x+y = n} = A005245(n-1)+1 (Counterexample n = 21080618 was suggested by CD_Eater at Russian forum lib.mexmat.ru and verified by Max Alekseyev. This program confirms it is the smallest.) David Wilson : A005245(n) = MIN {A005245(n-1)+1} u {A005245(x)+A005245(y) : x*y = n} (This program finds smallest counterexamples n = 353942783 and n = 516743639) UPINT section F26: A005245(p) = A005245(p-1)+1 for p prime. (Smallest counterexample to is also prime, so p = 353942783 is counterexample) 有网友问起:你说的是真相,那么假相是什么? 我想请你搜索下面标题。如果偷懒,看看标题就知道了,是不是世界数学难题,是不是 60 年未解的? “90 后 ” 男孩破解 60 年未解的世界数学难题 _ 新浪教育 _ 新浪网 90 后大四学生 “ 破解 ”60 年未解世界数学难题 科学网 — 向破世界数学难题的 王骁威 表示祝贺!! - 李国敬的博文 王骁威 :想做敢追梦的“中国高斯” ( 组图 ) 我是支持这位同学的,希望有高校接收他,让有志于研究的人作研究。 这是我的根本观点。我揭露这件事并不是想打击谁。 我在文中也提到我的老师张景中先生读大学时也重复发表,华罗庚先生托人给他建议。重复发表很正常,有时也难以避免。 我只是看不惯某些媒体啥都不懂,瞎嚷嚷。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写这篇文章,因为可能会影响一个年轻人的前途。但最后我决定还是要写,数学就是要追求世界的真相。
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的娱乐性过强?
热度 1 outcrop 2012-11-12 16:12
【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这个新闻最近很流行,记得科学网也有博主写过相关的博文;我一直没太关注,直到今天看到一篇博文《 谈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仅用1表示数”(绝对让人吃惊的真相) 》。 博主彭翕成老师只给了一个链接,点进去才发现【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相关新闻的一些夸张之处。 彭翕成老师的科学网注册资料是华中师大,研究领域是数学;因此觉得彭老师的博文应该有分量。 如果彭老师的博文成立的话,那么【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相关新闻和论点也许就需要重新审视了。 觉得这个话题比较有意义,就特别提一下,彭老师博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0280-631782.html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仅用1表示数”(绝对让人吃惊的真相)
热度 2 pxc417 2012-11-12 14:02
谈大四学生破解世界难题“仅用 1 表示数” ( 绝对让人吃惊的真相) 彭翕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9f03301018q0j.html
3696 次阅读|4 个评论
6小时从武昌走到蔡甸 大四学生“暴走”减压
毛宁波 2012-11-1 11:38
2012年11月01日07:45 汉网-长江日报 从武昌火车站步行到蔡甸长江大学,花了6个多小时,这种行为是不是很疯狂? 近日,长江大学大四学生符勤祖为缓解压力,从武昌火车站暴走六小时,到达位于蔡甸姚家岭村的学校。他的疯狂行为令同学十分惊讶。 符勤祖是广西人,在长江大学读石油工程,上周末,他从湖南游玩回来后抵达武昌火车站,突发奇想决定不坐公交,步行回校。走过阅马场、长江大桥、汉阳钟家村、王家湾,最后抵达蔡甸姚家岭,符勤祖共用了6个多小时,累了就把背包往地上一扔,席地而坐休息片刻。 原来,符勤祖暴走只是为了减压。“大四正在找工作,有点不顺心,需要发泄一下,暴走这种方式挺有效,走在宽阔的路上感觉自由自在。”据他介绍,自己高考前,在家乡也曾暴走五个多小时。有些同学笑他“头脑发热”,他只说:“年轻人嘛,不疯狂一下就没有机会了。” 从武昌火车站步行到蔡甸长江大学,花了6个多小时,这种行为是不是很疯狂? 近日,长江大学大四学生符勤祖为缓解压力,从武昌火车站暴走六小时,到达位于蔡甸姚家岭村的学校。他的疯狂行为令同学十分惊讶。 符勤祖是广西人,在长江大学读石油工程,上周末,他从湖南游玩回来后抵达武昌火车站,突发奇想决定不坐公交,步行回校。走过阅马场、长江大桥、汉阳钟家村、王家湾,最后抵达蔡甸姚家岭,符勤祖共用了6个多小时,累了就把背包往地上一扔,席地而坐休息片刻。 原来,符勤祖暴走只是为了减压。“大四正在找工作,有点不顺心,需要发泄一下,暴走这种方式挺有效,走在宽阔的路上感觉自由自在。”据他介绍,自己高考前,在家乡也曾暴走五个多小时。有些同学笑他“头脑发热”,他只说:“年轻人嘛,不疯狂一下就没有机会了。” http://hb.qq.com/a/20121101/000365.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飞机为什么搞后掠翼?航空专业大四学生不知道
热度 3 沈海军 2011-12-8 10:49
今天给航空专业大四的学生讲飞机结构设计,提到飞机为什要搞后掠翼,鲜有人知道;前略翼就更不用说了。 很快就要毕业离校了,就这样连基本概念都稀里糊涂地走上工作岗位,想着都让人担忧。 后掠翼与前略翼飞机
3780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老学生学习、生活心得交流!
唐金山 2011-11-22 20:58
大学班主任,虽然不像初中、高中班主任那么辛劳,但总感觉到一种责任和压力。责任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充实地度过宝贵而美好的大学时光,让他们少一份遗憾,多一份怀念;少一点虚度光阴,多一点收获;压力在于希望他们每天生活的更阳光,而不是抑郁、甚至迷失自我。 一下子从填鸭式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解脱出来,多数同学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感觉到丝丝的迷茫,学习的动力何在?再加上大学生活充满着无限的诱惑,近期被大家所诟病的团委、学生会仍然是新生向往的组织,再加上社联,以至于班级同学身兼数职,日理万机,大会小会不断,有时甚至加班到深夜。 毕竟70后和90后的代沟还是蛮大的,同时本人脱离大学生活已经7年多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特意邀请优秀的大四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内容不限。卓同学果然不负众望,紧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脱稿演讲1个小时有余,演讲内容从大学生活(包括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逃课的心理等)、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包括学习方法、应付考试)等各方面面面俱到;互动环节更是畅所欲言,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 对于新生(包括研究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责备,总会是好的! 相信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是大家的起点不同,人生旅途,希望大家走的更远!
2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竞争基金课题答一“大四学生”
黄安年 2010-12-2 11:44
就竞争基金课题答一大四学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 日发布 笔者的一篇《一个体制外学者看科研基金分配制度改革之必要》的短文引起一位在读大四学生的长篇议论。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评论的中心意思是竞争基金课题关系年轻科研人员养家糊口的生存权 , 老年学者和年轻科研人员抢饭碗 , 无疑让他们生存难上加难。(文见下) 笔者这里不来专谈科研基金课题项目负责人的选择 , 是否需要将项目研究人员尤其是年轻的研究人员的生活改善列为选拔条件。在笔者看来科研基金不是用来作为科研人员的生活津贴的,这与科研人员的生活是否改善和提高并不是一回事。 笔者这里也不专论,今天的研究环境和条件。记得 1954-1958 年我在上大学时即 62-66 年前 , 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四年内 ,1955 年遭遇肃反运动和批评胡风运动 ,1956 年则是短暂的向科学进军的好时光, 1957 年反右派运动兴起 ,1958 年是大跃进运动 , 那是一个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要集中精力学习和研究是很好难很不容易的 , 更不用说物质生活和科研硬件条件远不如现在了。不过那时我们的精神状态老实说比现在的年轻人来 , 总的说要好些 , 有些地方要好得多 . 不要问国家和政府对你做了什么 , 而要问自己为国家和政府奉献什么 , 这种精神状况基本上是当时的主流 . 记得 1958 年毕业时大学生提出的豪迈口号 : 到边疆去 , 到农村去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不是出于作秀 , 而多数出于真心。有没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是很不一样的 , 那时我们讲的是奉献 , 而不是待遇和名利。今天我们并不要求年轻人像当年那样地无私 , 而是要明白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道理,没有钱是不行的 , 但是钱不是万能的。 笔者这里不涉及我本人作为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学术老人想要和年轻科研人员争夺什么基金课题,笔者的短文已经说明 , 笔者退休以来出版的全部著作和论文,笔者办的学术交流网和基金课题毫无关系,就是说没有拿科研基金一份钱,根本不存在什么如果您等老前辈和他们一起去竞争基金课题,他们还有几分胜算?您等老前辈搞出来成果了他们还怎么活?退休老专家学者在健康和学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继续奉献科学研究对于科研和学术事业是件大好的事情,不存在挤压在职人员研究的问题。 这位大学生所说您等老前辈和年轻人竞争的,确有其是 , 这您等那不是我 , 似乎评论说的暗指目前在职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院士等,他们的年龄基本上都属老一辈,而且许多人年龄还不一定有我大 , 仅就北师大的文科八位资深教授来说 , 我都认识且年龄和我相仿,不同在于他们在职,有职、有权、有影响 , 你们岂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依笔者之见在课题竞争面前,人人平等,有名有权者拿道竞选课题和能否出色完成课题,并不能划等号。在公平竞争面前,靠的是令人信服的论证,是评委们的公正评论 , 何况课题不是首席专家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 , 首席专家 , 项目负责人可以而且应该和课题参与者包括年轻参与者共赢,而非零和游戏,变成老专家一旦领衔,使年轻研究人员没发活了。 把在职老专家学者和年轻科研人员(恕我直言,大四学生还不是研究生)的研究创新对立起来。如果这些专家确有真才实学,而年轻人尚待锻炼成长,何苦让老家伙提前回家退休养老呢 , 老中青三结合传帮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我们的倡导 , 不怕真正有才的冒不了尖,不过我们还是不要把争取科研基金当作生活津贴为好。 顺便需要指出我主持的学术网站是学术交流网而非学术批评网。 ************************* 发表评论人: 一高校学生 ip:125.34.16.* 回复 老先生您好!我是一个正在准备考研的大四学生,平常就非常喜欢上您的学术批评网,受益颇多。非常希望能够在考上研后在学术上得到您的一些提携和指教!下面,想就您说的科研经费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众所周知的,现在高校的年轻讲师的日子大多是很难过的。基本工资低,没有住房,博士毕业 30 岁左右又面临十分现实的娶妻生子问题。(我有一表哥即是这样一个例子)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他们基本上成了科研工蚁,每天忙着上课赚课时费,炮制学术垃圾并交纳不菲的版面费以求发表所谓 CSSCI ,核心期刊,将博士论文稍作删改,争取获得资助出版。前几年博士毕业 2 年评副教授还比较容易,现在博士满地走,不少人 5 年熬够了也评不了(就算评上副教授比讲师也多不了多少钱)。但是人也得生存,只有做课题想法从里面报报账。如果是理工科的年轻教师还稍微好点,课题费多,但文科经费相对理工科而言实在太少(尽管出成果的艰难程度不比理工科低)。无数青年讲师们,为了一个教育部规划项目( 5 万左右),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7 万左右),绞尽脑汁,日思夜想,厚黑跑关系为个项目乃是家常便饭(说不定有时花的钱都可以再做个项目了)。好不容易课题到手又得完成那规定的核心期刊,专著要求。试问这样出来的成果能算什么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东西?其实好多东西外国人早就做过(特别是世界史方面的),中国人充其量不过是炒冷饭而已。 老先生已经退休,现在在家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更兼又办学术批评网,以正学术风气,真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也!您对学术的追求我等晚辈十分佩服!但是,您有退休工资,还有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女儿。而年轻讲师们,特别是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年轻讲师们,上有老,下还要养小,自身还要求发展,日子相当难熬。试想如果您等老前辈和他们一起去竞争基金课题,他们还有几分胜算?您等老前辈搞出来成果了他们还怎么活? 当然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教育部加大对人文社科研究的整体投入,其中包括每年拿出专项基金给您等老前辈作为基本科研业务费,以资买书查资料所涉及的费用。然而,在实用主义当道,人文式微的今日,那些学术官僚们会这样做吗?不光吾国如此,观西洋诸国,大学的日益公司化使得人文与基础社科地位下降,大有被扫荡进臭水沟之趋势(如康奈尔教育系之倒掉)。对于不能创造生产力的文史哲等学科,是否就不应开历史的倒车,在这里浪费人财物力?难道真是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的时候?呜呼! 小子无知妄言,望先生恕罪! ************************** 一个体制外学者看科研基金分配制度改革之必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12 日发布 笔者已经退休 11 年,是个名副其实被边缘化的退休教授、科研基金体制外学者、或者说非量化体制研究的自由学术研究者。在笔者较为冷静和客观的角度看来 , 在目前情况下 , 现行科研基金体制是一个能够提升科研水平、意图推进科研创新的、尚无其他替代方式的体制 , 也是存在严重分配不公、易于滋生弊端甚至腐败现象的体制 , 是个少数人满意得益而多数人不满甚至受排斥的急需改革的体制。 我的三篇博文涉及到这个问题 : 《也谈科研创新和经费分配改革 ---- 从失实事件谈起》(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1925 );《科研基金分配机制需严格遵循科学民主决策》(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1941 );《谈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人际关系和权钱学交易》(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263 ) 我著编译出版的为数不少 , 《美国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和《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两本书 , 是获得中华美国学会著作出版补贴基金资助的,并非政府部门启动的基金资助。这两书的出版自然也和学校统计的项目基金没有什么关系。 我的《美国纪行 ---- 一个中国眼中的美国生活》(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版)、《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州传播出版社, 2006 年中文版和英文版、《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年版)、《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白山出版社, 2010 年版)《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黄安年、任东来、杨玉圣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和基金没有任何关系,没有资金赞助,也没有个人交纳出版费用,完全得益于出版社负责人的明智决断。 在当前的学术和研究体制下 , 基金是和学校的业绩、教学职称、学术头衔、工资待遇、各类基地项目评审、形形色色的排行榜紧密挂钩的,因为获得基金与否和数量不仅和学者个人而且学校研究单位的声誉利益紧密挂钩,形成为谋取基金的利益链或曰基金利益集团。笔者的编著虽然有其一定的阅读或研究价值并受学界重视,但和利益链或曰基金利益集团不挂钩和没关系,并不被认为是对学校和单位有利益影响的学术成果,没有计算在量化指标之内。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没有基金赞助、不花国家一分钱 , 出版的学术著作的单位得不到认可和赞扬,唯有获得基金赞助的才被认定是成果 , 才和各种利益挂钩,难道这样一种基金分配机制没有弊端和缺陷吗?我们还看到一种现象,有了基金也就有了出版资源 , 现在许多出版著作是出版社在获得基金补贴后出版的 , 说的明白一点是有偿出版,有了钱就能出版 , 其学术的高质量能够切实保障吗? 科研基金好比一分蛋糕具有排他性 , 越切越少,科研基金毫无疑问以在职为主 , 但是它应该面向全体学书研究者,学术研究无止境、不分年龄高低,如果不是处于学术为公 , 那么就可能出现为了挣抢基金而把更应获得基金的学者排除的排他心态,面对基金分配理应不分在职还是退休 , 年轻还是年迈,在学术面前鼓励年轻学者,坚持人人平等,这些基金管理部门和学校院所的领导们认真想到了吗?我国现有退休学者已经和在职学人几乎人数持平,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领域,还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退休人员为数不少,他们没有因退休而降低学术水准,他们应当热情支持和赞颂年轻学者后来居上,但是也应享有继续从事理所当然的研究的资金保障。所有这些和争项目基金并无关系 , 我只是觉得如果提供适当的资金分配赞助,也许会做得更好 , 对于这些退休散户 , 我们的某些好大喜功目中无人的基金项目管理者,大概现在还没有注意这个被边缘化的群体。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922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给大四学生上课?
热度 1 polylili 2009-1-3 23:29
怎样给大四学生上课? 我有五年没有给大四的学生上课,大四学生的上课状态我有早有耳闻,但真正给大四学生上课,看到教室中寥寥无几无精打采的学生,心中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我上课的班级应是30几人,上课只有一半,在来的这一半当中又有一半在看英语或数学,上课只是混出勤。学生讲我上课的出勤率是高的,因为看着我还比较认真。 学生在大三和大四之前的状态完全不同,大三学生得到课率很高,你经常可以看到如饥似渴、刻苦认真的学生。课下经常有学生来和你探讨问题,有些问题我当时回答不了,我会说我去查查资料或考虑一下,于是回去便恶补一番,努力要回答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保住老师的面子。学生和老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不断教与答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得到提升,我很喜欢这样,更感谢那些刻苦的学生,他们会促进你更努力工作,使你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让你觉得如果不认真会有愧于他们,虽然评职称对教学不重视,但我依然对教学投入很大的精力,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根本。 大四上课率很低,可能在很多大学都有,有时全班40多个学生上课有时只有3-4名,大四的学生不上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正当的理由: 1.考研 2.找工作 我们国家考研的时间定在一月初,是大四上学期期末这段时间,考研和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冲突,要考研的学生便放弃专业课,因为考研的课大三之前已经学完。这几年各大学考研的课专业课的比重在下降,只考一门或两门,与考研无关的课程,学生上课率很低。 找工作。现在学生就业压力很大,请假找工作,老师必须准假。只是我很疑惑有的学生上课一次未到,原因是找工作,我不知道找工作要找半年?私下问学生,学生讲爱学习的都考研了,不爱学习的他们不来上课,很多是在宿舍网游,反正四年级专业老师也不抓不及格。 看来问题出在两个方面:1.老师;2.学生 教师的不能改变考研的时间,只能大家都认真起来,提高上课质量,抓出勤,虽然很多人说,教师上课点名是没有本事的表现,但我认为至少可以对奖勤罚懒。我这学期抓了3个不及格,不是我想抓实在卷面太差,想提也上不去,况且一次课未到,我在等着挨骂。 现在真不知怎样给大四学生上课?不知大家有何好的主意?期待大家讨论!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10246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