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量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的量子,我的梦
热度 4 gaoshan1900 2010-1-1 20:25
六年前,当我的第一本科普书《 量子 》出版后,我创建了一个量子研究的网站。六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我的第二本中文科普书《 上帝真的掷骰子 》已经问世。由于博客技术的发展,我不再需要为它建一个新的网站。科学网的博客就很好,于是我就在这里为我的量子安了家。但愿这个家能让它感到温暖,能为它带来快乐,直到永远。 我与量子的第一次偶遇要追溯到 20 多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 16 岁的中学生,它最初带给我的是朦胧的困惑。 大学时代,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量子的神秘,并为它深邃的美所深深吸引,从此再也未曾与它分离。我从《量子力学的哲学》一书中了解到,即使 20 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玻尔也未能揭示出量子的真实含义,他们还为此进行了一场“关于物理学灵魂”的论战。那么,量子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存在量子呢?那时我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揭开量子的神秘面纱,理解它,并让它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在以后的岁月里,这成为了我最大的梦想,并因此塑造了我的“另类”人生。 “ 我只是想知道一个天真问题的答案,我只是不停地思考。但那探究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它决定了我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将我引向作为终极实在的上帝。正如 Trinity 在电影 《黑客帝国》中所说,‘正是问题将你引向这里……答案就在那,尼奥,它在寻找你,如果你想让它这么做它将会找到你。’”(引自 《上帝真的掷骰子》 ) 夜深了,推开窗,仰望外面璀璨的星空。啊,在这茫茫宇宙间,我只不过是一只小虫,但却是一只思想的小虫。上帝给了我精神,我因此可以理解它的思想。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高山, 2010 年元旦之夜,于悉尼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7942 次阅读|6 个评论
量子多体理论书籍推荐
zuozw 2009-12-14 21:48
学习量子多体理论要掌握关于相互作用粒子系统的多体行为的有关课题和理论处理方法,掌握费曼图用于统计物理的格林函数方法,掌握该理论应用于凝聚态物理,低温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核物理等方面的方法和技巧。 1、中文书籍 卫崇德,章立源,刘福绥著《固体物理中的格林函数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蔡建华,龚昌德等,《量子统计的格林函数理论》,科学出版社,1982. (俄罗斯)栗弗席兹 统计物理学(Ⅱ凝聚态理论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王怀玉著《凝聚态物理的格林函数理论》, 科学出版社,2008. 王顺金著,《高等量子论与量子多体理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 A. L.费特和J.D.瓦立克,陈俊文等译,《多粒子系统的量子理论》,科学出版社,1984. A. A. 阿布里科索夫等,郝柏林译,《统计物理学中的量子场论方法》,科学出版社,1963. 杨先敏著《固体物理学中格林函数法简介》,兵器工业出版社,1989. 文小刚著,胡滨译;《量子多体理论:从声子的起源到光子和电子的起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英文书籍 Gerald D. Mahan, 《Many Particle Physics》,Springer,2000. Alexander L. Fetter and John Dirk Walecka,《Quantum Theory of Many-Particle Systems》, Dover Publications , 2003. Xiao-Gang Wen(文小刚)《Quantum Field Theory of Many-body Syst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W Nolting, 《Fundamentals of Many-body Physics》,Springer,2009. JW Negele and H Orland,《Quantum many-particle systems》,Westview Press,1998. E Lipparini,《 Modern many-particle physics: atomic gases, quantum dots and quantum fluids》,World Scientific,2003. M A Continentino, 《Quantum scaling in many-body systems》,World Scientific,2001. S. Doniach and E. H. Sondheimer, 《Green's Functions for Solid State Physicists》,Imperial College Press, 1998. E N Economou, 《Green's functions in quantum physics》,Springer-Verlag,1979.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9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赋:天创(Creating Heaven)
warlong 2009-11-10 09:37
天 创 ( Creating Heaven) 题记:从混沌无“物”到宇宙奇点、时空膨胀,到地球演化、生命诞生,到先秦历史---宇宙进化史诗。每段以“空空如来,如来空空”结尾。“空论”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nwgk.html 瞢瞢太易,冥冥太空。 无阴无阳,无界无穷。 无时无空,无弦无音。 无光无信,无为无知。 无道无理,无乾无坤。 无机无生,无败无胜。 无神无帝,无法无人。 无无无无,无极其中。 混沌未凿,时空未破。 质能未明,阴阳未醒。 上下未判,往来未呈。 波粒未镜,虚实未分。 左右未旋,象数未运。 太易未化,四大皆空。 其本无名,纯在天真。 太和无统,四力归根。 且无螺线,谁奏弦琴? 甚无奇点,安衍几何? 更无体面,焉凿目孔? 空空如来,如来空空。 岂非真空,焉有内容? 有物混成,似为先生。 纯和大同,孕育道罡。 无常无化,无数无相。 无波无粒,无负无正。 无场无力,无色无米。 无情无欲,无仁无义。 无善无恶,无思无闻。 孰制超弦,何以断绷? 孰创神曲,音律安成? 孰赋诗篇,稿孕瞬然? 孰绘浮图,星汉璀璨? 孰搅冥渊,均漾微澜? 孰作晨炊,混炖美餐? 孰吹火球,漫舞飞红? 孰织引纶,扭曲如风? 空空如来,如来空空。 浩浩空间,悠悠时间。 何以有间,量子微观。 质能有量,自旋有速。 兴灭刹那,正道涅槃。 无为无争,万类孕焉。 有数有律,秩序井然。 空时三在,何本何演? 宇宙十维,孰能检验? 四维延展,余维何卷? 一气大统,四力何缠? 费米玻色,谁为其母? 夸克色闭,谁尝其味? 奇点不裸,天衣何缀? 曲率无穷,算符何诡? 薛猫测死,波包安缩? 黑洞吞光,何以辐射? 熵增视面,全息何表? 太极何寿,生子几毛? 自由自在,随机随梦。 空空如来,如来空空。 太易本动,三合未离。 质能抱一,无点无奇。 玄之又玄,瞢然未醒。 超膜未崩,元气未凝。 空时未构,宇宙未名。 超弦未裂,色粒未生。 杳冥无光,混沌无力。 因果纠缠,安有逻辑? 所谓物理,代为上帝。 灵宪未行,何以循之? 万法未立,何以判之? 所谓真空,泡沫未蒸。 虚实涣兮,谁守贷能? 易汰渊兮,谁煮沸腾? 相变元气,膜宇安成? 所谓膨胀,气凝蛛网。 星花旋舞,随之飞扬。 量子引力,交织鸿裳。 太极一统,孰握乾纲? 天马群驰,谁牧长缰? 太初涨落,今何平直? 引斥互耦,设何玄机? 孰择人存,赞其伟妙? 焉有天外,宇宙并行? 恍兮惚兮,大象执中。 惚兮恍兮,小子分封。 空空如来,如来空空。 零温不达,自在永动。 能量守恒,遂有对称。 大道之行,数运系综。 破缺分歧,演径不同。 熵增如矢,竞趋为时。 自由成势,用之不竭。 万变求导,几率幺正。 量子诡谲,涡旋渊深。 波函无界,宇宙构形。 缘起 因果,弦织 基元。 微不可测,机不可泄。 化不可逆,道不可驭。 浩浩汤汤,沸沸扬扬。 玄玄幻幻,冥冥煌煌。 无限为限,无量为量。 无法为法,无名为名。 常数不常,定律不定。 流形相流,分形自分。 妙出红尘,秘入禅宗。 万念归一,色净思通。 空空如来,如来空空。 无为何用?纯在何化? 暗能何来?宇宙何存? 奇点爆炸,岂非谬论? 太一耦断,引纶丝连。 空场冻裂,色粒飞旋。 十方珠宝, 华藏连城。 云流香波,莲绽光明。 胚孕天宫,星溅瑶池。 吸饮几时,飞碟不见? 增生几度,谁来撞犯? 转轴斜倾,椭率何变? 熔浆深洋,如何分凝? 原壳初生,谁施薄层? 重力分异,焉生相变? 三能互换,如何耗散? 圈层耦合,如何异旋? 内核何椭?南北何振? 电机焉发?热柱焉起? 炼狱几重?涡流几层? 深部储库,谁曾验之? 元素指纹,何以辨之? 核幔流体,谁曾悉之? 俯冲脱气,何烹油盆? 幔肠吞壳,如何消化? 地胃反刍,如何打嗝? 氢氦逸兮,氮氧增兮。 平衡远兮,负熵流兮。 蛋白核酸,孰先造之? 风火雷电,日霸苍穹。 碳水硫磷,密码试用。 空空如来,如来空空。 汤汤冥古,烁烁苍黄。 玄武溢流,烛龙耀光。 地球膨缩,何以致之? 海底扩张,何以驱之? 孰聚超陆?谁翻地层? 板内岩省,如何形成? 碰撞增厚,如何拆沉? 幔流活跃,群生兴乎? 内热散却,脉搏衰乎? 年月递减,磁带记乎? 板块分合,气候变乎? 四圈互耦,劫波谁知? 遍览沙界,仙音何觅? 有机分子,谁载天舟? 真核细胞,其孕何久? 大千世界,岂若沙里? 莲开香海,多少乐土? 焉有文明 , 信未通乎? 物竞天择,人道恒乎? 河有周期,地有回旋。 日有岁差,月有缺圆。 江流春芳,露白秋风。 昌以盛夏,申以严冬。 空空如来,如来空空。 人猿揖别,何以立之? 走出非洲,何迳至东? 发肤语言,何以异之? 基因血缘,何以汇融? 图画巫符,何时造字? 部落分化,姓氏何衍? 蒙昧幽远,神话流传。 孰实孰虚,道溯本源。 入主中原,轩辕何来? 蚩尤利器,炎黄安胜? 绝地通天,颛顼何威? 大禹治水, 万邦安盟? 三五已逝,太古何考? 易经琐杂,何以质事? 周数八百,何以先知? 穆王西游,王母何邦? 西秦郊天,岂为应梦? 郑庄偏射,出何玄机? 五霸迭起,诸侯何勤? 春秋不乱,何来兵法? 胡戎杂入,何种何色? 华夏血脉,何源何流? 七雄对峙,谁掌纵横? 地缘棋局,何兴角边? 战国烽烟,学术何盛? 强秦 焚史,惧之何甚? 甘石星经,何以测之? 山海奇闻,何以考之? 几何逻辑,墨学何微? 离骚远游,屈子何悲? 泪也清清,笑也声声。 后推前背,无始无终。 空空如来,如来空空。 ...... 郑 中——2009.11.6于川西雪山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械波(行波)的能量量子化
wliming 2009-10-16 20:37
首先我声明,不要以为这是民科爆料,我这可是一本正经的物理学。 驻波的量子行为大家都不陌生:驻波的波长是量子化的。我们吹的笛子,拉的琴,都是这种波长量子化的产物。但是,机械波(行波)的能量量子化,可能很少人注意到。 一般的光学教材都推导过机械行波的能量密度,比如张三慧《波动与光学》,结果是 画出图来就是下图: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能量密度是分段的,是所谓一堆一堆的。随着行波的连续传播(红色线),能量不是连续传播的(蓝色线)!这正是机械行波的能量量子化现象。 如果你对这个结果还不感到惊讶,我还有更雷人的:把这一堆一堆的能量,对空间积分,你会发现,每一堆的能量跟频率成正比,正如光子一样! 其中S 是行波的截面积,c是行波的传播速度,但这里的h 不一定是普朗克常数。我为这个现象创造一个词汇:机械波量子。 这个现象表明,光子的能量量子化很可能是有经典起源的。
个人分类: 物理学|3847 次阅读|3 个评论
彻底崩溃人类思维的实验---双缝衍射和EPR (转载)
热度 1 sheep021 2009-10-2 19:03
双缝试验设备并不复杂,两条缝,一个光源,一个屏幕,一些测量光感设备。无数科学家已经让很多物体穿过这两条缝,包括机枪子弹,水波纹,电子,光子等。最后,子弹的行为没有什么离奇的,但是光子和电子这样的微小粒子,却表现出诡异的行为!一会儿描述。 这些科学家还不干,爱因斯坦和他的同事,设计出了一个更加离奇的试验,被称为EPR,即正反粒子之间的相关性。后来贝尔和法国物理学家Aspect,又把这一实验推向人类思维和逻辑的极度危机。因为,无论如何,被分开的两个粒子出现了遥感现象。实验装置又是很简单,用照相调光用的偏振片。最后,所有的结论来了!---- 1, 一个光子在同一时间走两条路!这样的解释在宏观世界是不可能的。物理学家惠勒曾用一幅漫画表示光子这种怪异的行为,一个滑雪者经过一棵树,他滑过的轨迹在经过树时一分为二,左脚从树的左边经过,右脚从树的右边经过。 2, 光子可以预知自己面前将会是双缝还是单缝。但是,问题是怎么知道前面是单缝还是双缝。爱因斯坦认为,一个光子不可能既能只走一条路线,又能同时走两条路线。这表明量子论是自相矛盾的。但波尔对此有争论。 3, 假设,一个单个的光子在其从类星体到地球的数十亿年的旅程中,光子已经上路十亿年了,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测量的行为,不仅把光子自身历史的性质展现给我们,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光子的历史。宇宙过去的历史并不比我们通过现在的测量指定给它的历史具有更多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我们对光子的观察,改变了光子10亿年的历史! 4, 惠勒提出参与的宇宙(participatory universe)的观念,把整体论从空间延伸到时间,宇宙的时间空间其实是一个整体。 5, 从常规思维来讲,一个人不可能否同时出现在许多互不关联的场所,按我们的逻辑,这是疯话。但是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这在亚原子粒子的情况下是可能的,人是粒子的集合体,只要亚原子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场合,那么,人当然也可以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的场合,也就是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时空中,那么,我的另一个我,或另几个我在哪儿呢? 6, 如果我们不观测一个现象,我们根本无法确定知道它被观察前是什么。 7, 量子力学允许有多重现实世界的存在,这不困惑吗?既然观测创造现实---我心即宇宙。那么,宇宙中必定有难以计数的人间,只是它们没有被我们观测而已。 8, 量子力学似乎允许删除人的过去,严格地讲,尽管看起来删除了过去,人依然知道自己的过去,依然复制出自己的未来,这一点让人困惑的是:如果没有我们的父母,我们依然能够降生到这个地球上来,我们可以阻止自己的父母相遇,但无法阻止自己的诞生。 9, 光子孪生兄弟也是一大困惑,并且,无论这两个孪生兄弟相处多么遥远,他们之间是心灵瞬时相互感应的,这个感应似乎是超越时空没有速度的,或者说,他们相互之间联系的速度是绝对远远超越了光速的,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速度?美国鹦鹉螺号潜艇实验已经证实了人的心灵感应。 以上的这些足以使我们崩溃。人类最终极的探索,将是集所有的科学,哲学和宗教合而为一。 引自爱因斯坦的话: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爱因斯坦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38c90100082w.html 。 本博评论: 个人预感,不是实验结果让人崩溃,而是理论前提错了。 真的有光子存在吗? 我怀疑。一怀疑,我就能理解这些实验结果了。 不过,我不是物理学家,呵呵。
个人分类: 生命之光|1418 次阅读|6 个评论
[德]布勃拉特《宇宙的秘密》
sheep021 2009-9-30 14:11
作者: 布勃拉特 译者: 王世英 出版社: 河北大学 出版日期: 2003年1月 页数: 231 装帧: 开本: 16 版次: 商品编号: 1246206 ISBN: 781028903 定价: 25 元 时间是什么 ? 我们的宇宙是怎样构造的 ? 在我们的微观宇宙中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 ?20 世纪的物理学 , 尤其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使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 但可以解释一切的世界公式却还没能找到。 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的图景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开辟了几乎难以想念的前景。因为还有什么东西比作时间旅行、远程迁移、从虚无中产生出物质或陷入某个黑洞这类事的可能性更能激发人类的想像力呢 ? 著名的德国电视二台作者约阿希姆 布勃拉特博士独一无二地能够将复杂的自然科学关系加以说明 , 并叙述得连外行都能理解。 前言 1 时间是幻想 看来时间我们的时间概念不是宇宙中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基本物理量,而是一种化学进程的产物。因为我们的地球是以24小时的节律沐浴在阳光中的,生命的进化又是在这个地球上进行的,所以我们才有了这样的时间感,而没有其他的时间感。P10 2 时间为什么如此重要 ? 大自然的周而复始构成了我们时间概念的基础。为了能描述自然的过程,他们需要精确测定的时间间隔,时间久这样被分成了小段。P15 人们开始用时间丈量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过程。P19 3 开始令人捉摸不定 时间的确定开辟了计算天空中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性,它因此成了发展中的自然科学的基柱。P21 通过最小时间间隔精确度认识的提高,人类对宇宙认识程度也同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时间的测量在自然科学认识宇宙的革命中占有决定性的份额。P29 4 对瞬间的怀疑 光速是一个尺度 作为现在的过去 被迷惑的人类 5 绝对时间丧失 6 时间机器的世界 7 两个世界的融合 E=mc^2 能相当于一个质量,质量也相当于一个能,,质量可以变成能的其他形式。P71 质量也变成了用来计量一个系统所含能量的尺度。P79 8 宇宙的新图景 通过广义相对论,我们的宇宙观再一次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空间时间在这幅图景中不再是一个僵死的框架,它是可以变形和扭曲的它是动态变化了的。P87 9 日食的功绩 光作为辐射也具有质量的性质。P89 10 时间的停止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时间进程对万有引力有依赖作用。P97 时间本身在万有引力的影响变小时会走得更快。P98 11 光的二象性 理论,也就是思维模式,并不都是能无条件地说出:世界就像这些理论所描述的那样。P113 光的性质似乎取决也于我们用什么手段进行观察。这样一来,最小物质的理论,即量子论,似乎也将观察者的作用牵扯了进去,这对我们整个物理学的世界图景都有影响。P117 由于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许多东西消失在了不肯定的云雾之中。P118 12 预言的终结 ? 不确定性决定世界 薛定谔方程式挽救者 物理学的现实由人来创造 物理学家们的目标是对自然界中的进程作出预言。P119 现在,出乎意料的事情来了:在微观条宇宙中确定初始条件确定一个例子在同一时刻的位置和动量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P120 这是对自然科学家们传统世界图景(注:图景似乎翻译成模式更合适)的一个严重挑战。他们的信念一直是,只有必须知道能决定自然进程的一切规律时,才能做出整个宇宙如何发挥作用的语言。讲世界想像作可以计算的时钟,这是自然科学思想的一个基础。P123 混沌论则使宏观宇宙中物理学的世界图景也发生了动摇。这种动摇完全是以另外的方式将测不准关系引入到运动方程对进程作数学的描述。P125 在量子力学中人们只能用一定的概率来预言进程和事件。与经典力学不同,人们描述的不是单个粒子,而是描述粒子的整体。P127 根据量子力学的世界图景与经典的观念不同,某个系统中的物理量并不能改包括可以想象到的所有数据,显示出来的物理系统中的性质是跳跃式的量子式的。P129 13 可想像性的丧失 远程迁移 虚无中出来的能 量子真空中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量子论中人们却得出了一个难以令人相信的认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对象,如光子、电子等,人们在观察到他们之前却无法说出她们属于哪一种物理现实。P133 究竟是波还是粒子,是由测量过程所决定的!通过我们的观察才决定了基本现象的哪种性质被显现出来!p134 根据经典的概念,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把世界分成各个子范围。当在某个地方放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与此相联系的变化如场、能、冲量或一般信号,最高会以光速进行传播,并在另一个子范围内相应地影响到娜丽的条件。但量子论所提供的对于宇宙的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看法:宇宙的不可分性。用光子对进行的实验表明,这对光子的两个粒子在它们形成以后,哪怕这两个粒子相距很远,在它们之间也会存在着相互一寸的关系。尽管在一起形成以后,第二个光子与第一个光子由于在空间上相距很远而应该是变得完全相互独立了,但是第一个光子仍然会立即影响到第二个光子。按照经典的观念,这是无法解释的。P135 一个光子发生什么变化,第二个光子会对此作出反应,而且是在瞬间、不考虑光速限制的情况下发生的。用耦合光子所做的这个实验是对物理学们思维模式的一次巨大挑战。P135 在从一个粒子到另一个粒子的这种瞬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光速c被超越了,并与相对论发生了冲突。但这些粒子是同时产生的,并且从一开始就保持着联系。P137 也有理由说,在创造宇宙的原始大爆炸发生时,所有粒子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我们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以这种量子力学的方式相互关联着的。那样一来,恐怕便没有任何东西是可分的了。P140141 在量子物理学的微小范围内这个能量守恒定律由于测不准关系对于极短的时间来说已经不能再经受得住检验了。P142 根据量子论的原理,在什么也没有的空间中,即在真空中,会形成能量和物质。P144 通过量子的波动,是有可能突然间在真空中出现一个能量包的。出现得时间越短这种现象的能量便越大同时,我们也便找到了物质也可以突然从虚无中通过量子的波动出现的根据,因为能量和物质是等价的。这里的观念是,真空室一个由短时间产生并有消失掉的能量包组成的、冒着泡的大海。人们将其称作虚粒子,因为(它们的寿命太短)人们无法直接对其进行测量。它们是在测不准关系中消失的。根据这一观念,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已经在真空中虚存在过。当在点上产生很高能量时,现实的粒子可以通过阶层对子来产生。在这个神气的过程中,物质和反物质起着作用。但它们相遇时,它们会在瞬间湮灭掉。真空在量子论中意味着,这个空间虽然是空的即没有现实的粒子但却充满着虚粒子。P145 所以,原子在最低温度时在绝对零度时也不是静止的。P146 量子论,一方面超过了世界可以由一些可以抓住的小球、轨道、位置所组成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超过了作为世界模式的抽象数学的限制。P147 (后面待续) 14 宇宙的形成 15 怀疑原始大爆炸吗 ? 16 寻找世界公式 17 人们至今为止已经做到了什么 ? 18 很多理论支持原始大爆炸吗 ? 19 霍金的黑洞世界 20 世界图景的界限 --------------------------------------------------------------- 祝您节日愉快,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生命之光|1034 次阅读|3 个评论
【图】路径积分与龟兔赛跑:时间离散化合适吗?
gwailee 2009-7-1 21:22
路径积分与龟兔赛跑:时间离散化合适吗? 李貴 2009-7-1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重要的矛盾之一在于量子非定域性的存在,爱因斯坦于 1927 年最早注意到了量子的这一神秘特性,并指出了它与相对论的不相容性,然而爱因斯坦却嘲讽地称之为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跃迁是不需要时间的,同样,玻尔也利用互补性来避开它的真实存在,但有实验证明了量子非定域性的客观存在;也正是这种非连续运动导致了量子以太 特殊惯性参照系的存在,从而导致相对论必须被修正或者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争论,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 。 在本文中,我们暂且不去争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而关心在量子场论中发生了什么。 在量子场论中,为了简化计算,我们有时无意的引进了时间离散假设。这可能已经引进了超距的假设。这如同芝诺悖论一样,可能导致光速(兔子)永远追不上量子跃迁(乌龟)的速度(如图 1 )。下面我们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1 芝诺悖论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 Zeno of Elea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 。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 支持他 老师巴门尼德关于 存在 不动、是一的学说。这些悖论中最著名之一是 阿喀琉斯跑不过乌龟 : 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亚里士多德 , 物理学 VI:9, 239b15 如柏拉图描述,芝诺说这样的悖论,是兴之所至的小玩笑。首先,巴门尼德编出这个悖论,用来嘲笑 数学派 所代表的毕达哥拉斯的 10.999..., 1-0.999...0 思想。然后,他又用这个悖论,嘲笑他的学生芝诺的 1=0.999..., 但 1-0.999...0 思想。最后,芝诺用这个悖论,反过来嘲笑巴门尼德的 1-0.999...=0, 或 1-0.999...0 思想。 现代版的芝诺悖论就演变成龟兔赛跑 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如图 1 所示。 【问题】开始时乌龟在兔子前 100m 处,若兔子以 10m /s 的速度匀速向前,乌龟以 1m /s 的速度匀速向前(即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 10 倍)。兔子第 1 次追赶:当兔子跑完这 100m 时,它花的时间是 10s ,在这 10s 里乌龟已经向前走了 10m 了;兔子第 2 次追赶:当兔子跑完这 10m 时,它花的时间是 1s ,在这 1s 里乌龟已经向前走了 1m 了;兔子第 3 次追赶:当兔子跑完这 1m 时,它花的时间是 1/10s ,在这 1/10s 里乌龟已经向前走了 1/10m 了; 兔子第 n 次追赶:当兔子跑完乌龟走的 (1/10) (n-3) m 时,它花的时间是 (1/10) (n-2) s ,在这段时间里乌龟已经向前走了 (1/10) (n-2) m ; ...... 这么一直下去,兔子貌似永远也追不到乌龟了。中国古代语: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按照这个意思,兔子跟乌龟这么下去总是相差那么丁点的距离。可怜的兔子啊。 可是我们常识知道,这个兔子肯定是能追上这个乌龟的。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呢? 【解释】我们知道,这个兔子肯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追上这个兔子,而且我们也能够具体计算出来兔子与乌龟相遇的时间和位置。那芝诺的这个解释问题出在哪儿呢? 兔子追上乌龟所走的路程 s = 100 + 10 + 1/10+ +(1/10) n + 记: Sn = 100 + 10 + 1/10+ + (1/10) n ; 则可计算得 Sn = 1000/9 ,故 s=limSn (n- 无穷 ) =1000/9 。 我们知道,兔子肯定能走完 1000/9m 。这是一个有限的距离,芝诺想在这段有限的距离之内标出无限个位置,说兔子经过这无数个位置就达不到这有限的距离,这不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吗? 至此,这个悖论到这儿已经水落石出了。出现这个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用离散的时间代替了连续的时间(时间乘以速度即为距离)。我们说兔子追不上这个乌龟,是说兔子在追赶乌龟的过程中走了无穷远。而事实上,它用连续的时间跑了有限的距离。下面我们这一个悖论来讨论有限温度量子场论的跃迁问题。 图1 龟兔赛跑悖论( http://kusology.com/category/art ) 2 有限温度量子场论的跃迁理论 我们以跃迁振幅的泛函表示来计算中性标量场为例,探讨时间离散化可能导致物理问题。经典的量子场论处理方法 是 将时间 t 分成 N 等份, 利用场算符本征态和正则动量本征态的完备性关系,然后 将求和变积分,积分变路径积分, 最后得到量子跃迁的路径积分公式 。下面我们做定性的讨论。 我们注意到,整个推导过程中引进了离散化时间的假设 将时间 t 分成 N 等份 ,并且极限要求 的情况下, 取了一级近似。换言之,将 t-0换成了t-e的小数 。这样的处理是否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呢?下面分别讨论之。 (1)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这也许是爱因斯坦所担心的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由于时间的离散性假设的引进,使得跃迁成为不可测量,或者说不存在这样的一个跃迁时间,使得在量子场的两个态或者多个态的跃迁需要考虑延时 当然,现在的观察手段似乎证明了这种效应的实在性 至少在量子力学中如此,从而与相对论矛盾。尽管如此,基于以上讨论,如果不作时间离散假设,能否得到与相对论一致性的结果呢? (2) 测不准 由于时间离散作用,就如同龟兔赛跑一样,态跃迁是超距的。因此,我们不知道到底跃迁了多少次,也不能确定什么时候,态处在设么位置,总之 测不准 了。我们希望如果把时间离散假设去掉,是否能得到 确定论 所看到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态的确切位置,知道所有的路径,而不是概率。 (3) 非平衡态疑难 平衡态实质要求态跃迁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时间。时间离散化的结果呢?如上讨论,态超距了,它不可能记得历史,因为历史需要不同的时间去记录。因此时间离散化可能只能处理平衡态的量子场问题。对于非平衡态需要引进修正方法,或者引进其他假设。 (4) 发散困难 历史争论的量子场论发散困难是这样的:在用量子电动力学计算任何物理过程时,尽管用微扰论最低级近似计算的结果和实验是近似符合的,但进一步计算高次修正时却都得到无穷大的结果。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的相对论性量子场论中,这就是量子场论中著名的发散困难。它的根源在于:在现在的相对论性量子场论中,微观粒子实际上被看作一个点。即使在经典场论中,如果把电子看作一个点,由电子产生的电磁场对本身的作用而引起的电磁质量也是无穷大的。在量子场论中发散有更多的形式,它们都起源于粒子产生的场对本身的自作用。发散困难的存在表示现在的量子场论不能应用到很小的距离 。 在时间处理上也可能存在这样的困难,由于时间 而不处于 0 ,从而导致跃迁多态时,时间或者次数叠加发散虽然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该解释也就是对时间采用了一级近似的错误结果。 3 总结 以上的讨论也许是颠覆性的,但我们不希望实际结果如此,只要能够因此引起我们在处理量子场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足够了 至少在对时间的处理上。引进了时间的离散假设可能会对有限温度的量子场论产生一定的问题,可能包括处理:跃迁超距、测不准以及非平衡态疑难、时间发散等问题。也许这不仅仅是量子场论本身的问题所在,如同芝诺悖论,所有处理时间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是否小心引进时间离散化的假设。 以上的探讨是初步的,更直接与可靠的证据需要做定量计算,并能给出若干个预测结果,这正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陈蜀乔 . 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存在共同的出发点吗 , 发明与创新 , 2004 年 第 8 期 . 倪光炯 . 关于狭义相对论本质的十个论据 , 物理学进展 , 2003 年 第 4 期 . 维基百科.芝诺悖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 何宝鹏,熊钰庆.量子场论导论,广州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 丁亦兵 . 费因曼和量子场论 , 物理 1990 年 第 3 期 . 于熙龄 . 关于量子电动力学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1 ) 基本理论 ,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第 3 期 . 百度百科.量子场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63595.htm
个人分类: 水煮科學|18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图】爱情物理学简史
gwailee 2009-7-1 20:18
本文转贴自 BBS 曙光站,原文由 space (排骨教主)发表,有少量改动。 无极=无聊2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一) 伟大的 Bohr 对 girl 心事的不可预测性给出了量子化描述 . 他指出 , 女孩的心事是阶跃的 , 不是连续的 . 这些心事的不连续台阶叫作量子态 . 究竟处于哪个态 , 那必须作统计描述 . 云云 . Bohr 指出了这一物理本质后 , 作了大量的唯象研究 . 他发现 ,girl 的这种心理复杂现象 , 其实是自然界一个普遍现象 , 有微观机理 . 比如他发现 , 氢原子的光谱 , 竟然可以用同样一套量子化规则来说明 . 最后 Bohr 因此获了 Nobel 奖 . Bohr 的工作 , 大大的得罪了一个同样是女孩心理学方面的大权威 ---Einstein.Einstein 在女孩心理学学方面的成就 , 是指出女孩心理的虚伪性 --- 噢 , 失言了 , 是相对性 . 本世纪初期 , 他在一个小破专利局当工人的时候 , 相信考虑了这样一个问题 ---- 为什么女同志对恋爱的投入程度会那样高 , 以至于寻死觅活 ? 又为什么一旦女同志陷入一段新爱情时 , 又会如此决断抛弃旧情 , 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 他得出结论 --- 一定有深刻的理论原因在背后 .1905 年他生小孩后 , 突然开悟 , 发表了无理学史上的里程碑论文 : 狭义相对论 . 这狭义相对论 ( 以后简单称 SPR) 里面只有两个基本原理 : 1. 所有同年纪女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 ; 2. 爱情对所有同年纪的女人的诱惑以及程度 , 速度都是一样的 . 并且不依赖于爱情的来源 ; 同样 , 最后他发现女孩心理的这种相对性原理竟然暗和宇宙的道理 , 立刻解决了电磁学的困难 , 还发现许多别的新用处 . 可惜由于纳粹的捣乱 , 他没有 Bohr 的运气好 , 没有因此得 Nobel 奖 . 他很不服气 , 继续研究 . 后来他发现 , 其实相对论条件 1. 可以改为 : 3. 所有女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 ; 这就是广义相对论了 . 这个理论再次被证明同样是关于宇宙的正确描述 . 如今的宇宙学就建立在这上面说 . 由于他的这些大大的贡献 , 后来获得 Nobel 奖 , 用他一个小工作的名义给的 . 量子力学 , 相对论的成功表明 , 宇宙的奥秘 , 就是女人的奥秘 . 所以研究物理学 , 可以另辟蹊径 , 多多和 mm 来往就行 . 如此便可得到物理规律 , 同时又可以避免传统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枯燥无味 , 何乐而不为呢 ? 那么 , 为什么 Bohr 的量子无理学会气坏了老爱的相对论无理学呢 ? 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两个童年经历不一样 , 道德观念不一样 , 以及对未来的乐关程度不一样导致的 . 这个爱因斯坦 , 从小比较坎坷 , 老师都说他笨 . 在苏黎寺上大学的时候 , 他的本科老师叫责慢 , 还是个 Nobel 奖获得者 , 就说老爱是不行的 . 老爱毕业了 , 老师都不给些推荐信 , 只好去专利局当工人 . 幸好这样 , 他才有机会研究无理学 , 从而最终解决物理学问题 . 可惜这样的生世是他这个人很保守 ---- 他心中希望女孩能够被看透 , 这样就好研究一些 . 而且作为男人来说 , 信心也会足一些 . 他不能想象 , 一个女孩心事本质上不可琢磨的世界 , 是多么的一团乱麻啊 .... (二) 量子力学无理学主要历史和结论简介 但是抛开这两大爱情无理学理论祖师爷的哲学观点不谈 , 近百年的人类实践表明 , 它们都正确描述了女孩爱情规律的两大不同方面 : 量子无理学 : 心事是小脾气不可预测 , 大方向可以把握 ; 相对论 : 女孩心理规律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 不管她们的生长环境 , 教育程度 , 还有外部表现有多么的不同 . 本讲座之第一讲 , 现谈量子无理学 浅析 female 心理现象 . 继大思想家 Bohr 发现 Female 心理不连续台阶取的重大成功之后 , 有一个严肃的物理学家 , 许丁格 , 受到触动 . 他认为 ,Bohr 的发现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刻基本的东西 . 他不禁要问 : 就算你知道女孩的心理是不连续的台阶 , 那你怎么判断一个女孩究竟她的心理在特定时刻 , 特定环境下面处在什么状态 ? 她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会高兴 ? 什么时候又会生气 ? 在许丁格发问之下 , 很多实验爱情无理学家就纠集了一大批相同年龄 , 相同环境的 female 分成小组作实验 . 实验结果令人惊讶 : 1. 同一个小组内的 female 心理状态并不相同 , 有一个概率分布 ; 2. 这概率分布随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还有不同 ; 有这些数据之后 , 许丁格就开始考虑下述研究的可能性 : * 有没有办法研究一个特定环境下的 female 的心理状态随时间演化的规律 ? 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1885-1962)。玻尔提出的量子无理学对girl的追求动力的使用有着深远意义。这一理论应用到氢光谱得到解释,为化学和无理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爱因斯坦使用girl心里的跳跃性解释了光电现象,并进一步提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与波尔分别于1921年和1922年获得诺贝尔无理学奖。 (三) 经过极其艰难 , 曲折 , 天才的思考 , 许丁格熬白了头发 , 终于写出来一个方程 : O Y(x,t;P)=0 (1) 这个方程 , 就是著名的许丁格方程 . 其中 : O 代表一个依赖于环境影响 P 的偏微分算子 ;x 代表 female 的心理状态 ;t 是时间 ; Y(x,t) 就代表处于环境影响 P 下的一个 female 在时刻 t 处在心理状态 x 的概率 ! 那环境 P 就代表 . 比如 , 她的老师好不好压 , 她的朋友是不是坏蛋拉 , 她的相貌如何压 , 是否双亲具在啊 , 小时候经历文革没有啊 , 是不是四环素中过毒 , 等等 . 呵呵 ... 复杂吧 ? 可怕吧 ? 服气吧 ? 从此以后 , 你只要告诉我一个相同 group 里面女孩们的初始心理状态分布 , 根据许方程 , 偶就能计算出未来任何时刻这个 group 里面女孩们的心理状态分布 ! (四) 上节讲到许丁格方程 : O Y(x,t;P)=0 其实里面的 x 只是 mm 可能有的很多状态中其中一个的标志 . 别的所有状态都可以计算出 来 . 这节专门讲 mm 的 能量 问题 , 顺便解释 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现象 . mm 的能量是什么呢 ? 简单说 , 就是 mm 的心情状态 . 这能量越高 , 就表示越高兴 . 低 , 就表示情绪不好 . 所以了解这个理论很重要 --- 你去找 mm, 就可以对症下药 , 在不用到 dreamer 版去抱怨 : 怎么约她出来看电影 , 她会拒绝呢 ? 等等 . 厚积薄发的许丁格 蛮正经的底拉客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许丁格(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和英国无理学家底拉客(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1902-1984),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无理原子理论的新式。 许丁格在一次婚外恋期间 , 灵感大发 : 他发现他的方程的解 , 时间和空间可以分开 . 而空间部分有另外一个算字 Oe 确定 : Oe Y(x;P,E)=0 (2) 这个方程里面的 E, 就是 mm 心情指标 . 对特定的心情 E, 方程 (2) 就被叫做定态许丁格方程 . * 白马王子问题 . 许丁格作的第一个研究就是白马王子问题 . 理想的白马王子 , 在女孩心中 , 那是高高在上 , 遥不可及的 . 数学理想抽象的情况下 , 就假设任何一个女孩 , 绝对没有希望嫁给一个白马王子的 , 于是这就变成一个俗称的 无穷深势井 问题 , 表示女孩深深的处于绝望之中 . 这情形下 , 方程 (2) 的解会有什么特征呢 ? 许发现 , 满足 (2) 任何解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 : 心情指标是分离的 , 不连续的 : {E1, E2, ...,En,...} (3) O2 测量值比如是 结婚成功 , 你就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当你是朋友 . 这就是为什么包办婚姻的很多家庭最后要解体的原因 , 因为他们最后也没交上朋友 ; 现代社会 , 自由恋爱 , 就是 O1-O2. 比如 O1 成功 , 你有了 gf; 可是你就不知道人家当时心里是不是考虑以后嫁给你 ---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恋爱 7,8 年 ,gf 还要跟别人跑去结婚的原因 . 真是左右为难啊 . 这样的结果 , 我们虽然不高兴 . 但这是理论的结果 , 描述的是 female 天性 , 只好接受 . 今后碰到打击 , 就不要太难受 --- 只要想到这原来是无理规律 , 不是你的错误 , 就不要自责 , 自卑了 ,hehe.. 满神用离心力解释为何人能变风筝,是牛顿girl无理学的应用 ( 七 )-- 库仑场中的老婆 前面的结论对光光们固然很有好处 . 但是 , 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实是家庭 . 家庭的稳定性和社会稳定性密切相关 . 而家庭稳定性问题 , 主要就是夫妻关系稳定性问题 . 所以我们这节专门讨论夫妻关系问题 . 发呆中的库仑 丈夫对老婆的吸引力 , 百年前有个情圣 , 叫做库仑 , 他就测量出来了 , 现叫库仑定律: F=(z*qh)*qw/r^2 其中 , qh 是丈夫天生气质魅力 . 但是生活的奔波劳累 , 使得这鬼力受到了一些影响 . z 就是这个影响 ,z 属于 这个区间 . z=1 表示先天鬼力全发出来 ;z=0 表示这男人已经被生活压垮 , 没有鬼力了 . 我们无理学上 , 把 z 的突变 z-z-n 叫做贝塔衰变 ---- 这是很常见的 . 有些男人昨天还意气风发 , 今天就要死不活 , 就是贝塔衰变 . qw 是女人的鬼力值 . 由于女人们很会享受 , 欣赏生活 , 所以她们是不存在贝塔衰变的 . 在我们这个问题中 , 由于男人质量比较大 , 所以女人就是一个生活在丈夫鬼力值笼罩之下的小鸟 . 如果丈夫的鬼力降的太多 , 小鸟就会飞走的 . 在数学上我们无理学家说这就是一个库仑场中的妻子问题 . 前面讲了库仑场中妻子运动的问题的一般概貌 . 这节就要具体解许丁格方程看看会有什么更细致的结论 . 经过特别复杂的数学物理运算 , 前辈情圣得到下述理论结论 : 库仑场中妻子的一切心理指标可以被一个底拉客 ( 本世纪著名英国情圣 ) 矢量确定 : |n,l,m 其中 n 叫做主要量子数 , 代表老婆主流心情 E(n). 结论是发现 , 主体上老婆心情和白马王子条件下的女孩一样 , 都比较沮丧不高兴 ! 这个看起来骇人听闻的结论其实是对的 . 同志们好好想想 , 为什么你老婆常常给你莫名其妙的气受 ? 为什么你老婆经常不明原因的对着墙壁流眼泪 ? 为什么她经常看琼瑶小说 ? 前几天还有一个傻乎乎的受害者 , 说他老婆迷上了肋昂那多他很烦恼 . 这一切的背後 , 就是我们库仑场下妻子理论的自然结论 . 其实想想也很好理解嘛 -- 你想 , 她跟你结婚了 , 就没有机会跟别人好了 . 在物理上 , 等于所有别的男人都变的遥不可及 --- 以前的癞蛤蟆现在就等价为一个白马王子 . 这就是为什么库仑场中妻子主要心情指标和白马王子条件下的小女孩这样相似的原因 . 但是 , 与少女不同的地方是 , 作为妻子 , 她们的心理结构更加复杂细致 , 所以还有另外两个量子数来确定 . 其中 l 这个量子数代表她愿意待在家里操劳的愿意程度 , 无理学中叫作脚动量指标 . 如果 l 很小,说明你的老婆很懒 ;l 很大 , 说明她勤快 . 但是本工作的一个巨大发现就是 ,l 是有上界的 --- 这说明你不要指望找到一个无穷勤快的老婆 ! 对给定的心情好坏量子数 n, 妻子的勤快量子数是如下可能值 : 0,1,2,...,n-1 所以 , 趋势就是 , 如果她很不高兴 , 她就很不勤快 ; 她很高兴 (n 很大 ), 她还是可能不勤快 , 当然也很可能勤快 . 具体究竟勤快不勤快 , 什么时候勤快 ,who knows? 所以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啊 . 到现在还没有完 . 请注意,我们还有一个量子数 m. 这个 m 是什么呢 ? 它在无理学中叫做 刺 量子数 , 可以说明老婆莫名其妙给人气受这种常见现象 . 这个 m 越大 , 老婆刺就越多 , 你就越可能被欺负冤枉 . 幸好这个刺量子数也是有上界的 , 否则大家就不要活了 . 它的规律是 , 对给定的脚动量指标 l,m 可以取值 : -l,-(l-1),-(l-2),..,0,1,2,...,l 共 2l+1 个可能状态 . 负号代表 负刺 状态 , 就是反过来要你欺负她 --- 这可能和精神病中的受虐狂有关 ; 正号代表她要欺负你 , 这时是施虐倾向 . 而且大家可以看出 , 叫动量越大 , 妻子这个 刺 量子数就可能越高 ---- 这很好理解 : 谁作了那么多家务事 , 脾气都不会好 . 如果脚动量很小 , 我们的公式表明 , 她一般不会刺你的 . 这点很有指导意义 --- 要想不被刺 , 抢着作家务 ! ( 八 )-- 诱惑导致老婆之相变现象 (a) 跃迁 上节对家庭问题的研究 , 大家已经看到女人心理的复杂精细结构 . 在一夫一妻制度的情况下 , 妇女在特定心情量子数 n 下 , 还有 n 中可能的勤快量子数 l, 在特定勤快状态下 , 她又还有 2l+1 种可能的发脾气量子数 . 这个发脾气 , 既可能是要欺负你 , 也可能是要你去欺负他 . 所以在给定心情下 , 女人还有 n^2 种细微心理状态 , 我们无理学中叫做 : 家庭妇女的心理精细结构 . 但是无论如何 , 我们这些品质优秀的男人 , 在大的苦也能吃 , 再多的气也可以受 , 只要她高兴就谢天谢地 . 所以对优秀不精精计较的男人来说 , 还是主心情量子数 n 最重要 . 然而 , 爱妻的心情 , 有如芝加哥的天气 , 说变就变 , 毫无预兆 , 这可就急坏了象排骨这样的优秀男同志 . 幸好排骨乃是无理学方向之一大宗师 , 近来在这方面已经有所成就 . 这里就是要把其中若干理论结果公布出来 , 解放白色恐怖之下的男同胞们 . 以后请偶喝酒就可以乐 . 理论框架是这样的 : 无论如何 , 女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变心情的 . 肯定有外界影响 ; 我们把女人心情的操作算子叫做 H, 把外界的影响叫做 H1. 既然我们常误以为老婆心情是无缘无故变化的 , 就表明 H1 相比 H 是很小的 . 实际上 ,H 就集中体现了丈夫之鬼力 , 而 H1 就是外界的诱惑 . 于是就有下面三个自然结论 : 1. H1H: 铁定要和你分手 . 你就不要做梦留人家下来了 . 不乐哈:1951年诺贝尔无理学奖授予 不乐哈 (Felix Bloch ,1905-1983)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坎伯利基哈佛大学的珀塞尔(Edward Purcell ,1912-1997),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及由此所作的发现。 不得不提的是 , 有个变态情圣 , 叫不乐哈 , 他曾经研究过这么一类女人 -- 对她们来说 , 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没有差别 . 这种女人的运动被不乐哈解许丁格方程研究出来 : 她们会随机的暂时与某个男人形成紧束缚状态 ; 又随机的翩然而去 , 如此往复不绝 . 后来他把这个思想用到金属之中 , 发现在那里 , 原子核就是男人 , 电子就是女人 . 那些金属中的男人就规则的排列在三维空间 , 等待随机游动的女人 . 真是手猪待兔啊 . 不乐哈发现 , 在金属男人这种极端被动条件下 , 金属女人呈现完全自由之运动 , 叫做不乐哈波 . 不乐哈也因此获得 Nobel 奖励 . 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男人 , 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千万不要当金属男人 . 我在下节只专门对情况 1. 解方程 , 看看弱外界诱惑条件下 , 老婆的心情活动是怎么样的 . 如此大家就可以对症下药 , 调理让你心烦意乱的老婆了 . 牛顿的苹果没有的事!!!看过《数学丑事》的人都晓得 排骨无理学补 -- 牛顿无理学的错误 这个牛顿无理学 , 建立于 300 年前 , 曾经具有很大革命意义 , 可惜其中错误多多 . 可叹众生当他是经典 , 死报不放 , 指导自己恋爱问题 . 这里就要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与危害 , 为众光光做点贡献 . 牛顿第一定律说 : * 如果没人对美眉施加压力 , 美眉就会在那等着 . 这是大错的 ! 因为现代 mm 会反过来追 ggdd. 很可能追的不是你 . 所以必须主动出击才有收获 . 不知道已有多少英雄吃了这大亏 . 牛顿第二定律说 : * 如果 ggdd 们对某 mm 施加的压力越大 , 她变化越快 . 这也是错的 . 历史经验表明 , 如果大批 ggdd 同时追一个 mm, 她通常有被宠坏的现象发生 , 形成超稳结构 , 谁也追不到 . 所以大家追 mm, 一定要在下面商量分配好作战方案 . 牛顿第三定律说 : * 如果你喜欢一个 mm, 她就一定同样喜欢你 . 牛顿真是发疯 , 居然有这样愚蠢的想法 . 我就不多加说明了这里 . 牛顿的另外一个贡献 , 就是万有引力公式 , 正确描述了男女相互作用强度 . 但是他居然没有在公式中分清性别 , 同样公式也可以用于男 - 男 , 或者女 - 女相互作用作用 . 这就表明他是个同性恋宽容主义者 . 后来正确的公式由库仑提出 , 弥补了这个缺陷 .
个人分类: 水煮科學|1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寻不同量子干涉现象中的共性规律
热度 1 yunping 2009-4-18 19:48
苹果下落和天体运行在常人看来是完全无关的两件事情,但几百年前的牛顿偏偏从这两件不搭界的现象中找出了它们共有的规律。我在上篇博文中提到的德波罗意和爱因斯坦也是因为认识到光子和其他普通粒子中所具有的本质共性,分别预言了普通粒子的波动性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他们二位在没有现成的关于普通粒子直接观测现象的情况下,能够作出如此富于想象力的推断,真的太了不起了。当然前面的牛顿更了不起,因为当时不管是苹果下落还是天体运行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牛顿完全是从无到有给出了统一的解释。而从已经熟知的现象中总结共性规律,则要简单容易得多。我们可以先列出同一类中所有现象已知的性质,找出它们共同存在的性质,那么这些共性大概就是这类现象中本质的特征性质了。 现在已经有很多形形色色的量子干涉现象(文中图片摘自网络),如: ( 1)光子的杨氏干涉; ( 2)光子的Mach-Zehnder干涉; ( 3)真空中自由电子的AB效应; ( 4)介观环中电子的AB效应; ( 5)电子的静电AB效应; ( 6)有磁矩粒子的AC效应; ( 7)超导量子干涉; ( 8)动量纠缠的EPR双光子干涉; ( 9)不纠缠的Hong-Ou-Mandel双光子干涉(参见我的拙文《 奇妙的量子效应之一:孪生子结伴而行 》; ( 10)不同效应之间的量子干涉,如:单光子吸收和三光子吸收之间的干涉; ( 11)各种真实自旋和假想自旋在自旋取向( , )的二维空间中运动所导致的Berry相移引起的干涉。 量子干涉现象实在太多,这样列举也肯定是挂一漏万,但受我自己的知识所限,也只能如此了。 在杨氏干涉中,我们知道要有双缝,要有屏幕,光子要来自同一光源,光子走不同路径的光程差要小于光子的相干长度。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屏幕上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花样(或称干涉条纹)。杨氏干涉是这样,那么其他干涉是不是也这样呢? 在我贴出拙文《 奇妙的量子效应之一:孪生子结伴而行 》后,沈阳金属所的张志东研究员就敏锐地感觉到,这种非常奇妙的双光子干涉是不是也应该有它的干涉花样。他在第十个跟贴中问了一句 这种干涉有花样吗? 。这确实是一个优秀科学家应该考虑的问题。他的问题很有启发性,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经过仔细思考后,我对这个问题作了如下答复: 正象志东考虑的那样,不同体系中的干涉现象一定是存在共性的。水波干涉有花样,杨氏双缝也有干涉条纹。那这个干涉现象里对应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杨氏干涉是连续的图案,而这个干涉是分立的图案。杨氏干涉在屏幕上显示随一维坐标 x连续变化的空间强弱调制,而这个干涉也是有强弱调制的,只不过它相应的x坐标只是c态、d态、ab态等三个点而已。 另外杨氏干涉中,可以通过改变两个狭缝出口处子波的相对相位,可以使得屏幕上的干涉条纹明变暗,暗变明。在这个双光子干涉中也可以找到其对应的东西,只是这完全是思想实验了。我们知道玻色子有交换对称性,就是波色子之间两两交换,总的波函数不变,即交换后没有相位变化;费米子交换后,总的波函数变负,即交换后相位变 ;任意子(有的话)交换后,总的波函数改变 0-2 之间的一个相位。如果我们用一个可以随意改变交换相位的任意子做这样的实验,我们将看到通过连续改变交换相位,可以连续地改变干涉条纹的明暗。 对于所有量子干涉现象,实际上我们都应该问: 干涉条纹是什么?双缝是什么?什么是明条纹?什么是暗条纹?什么是屏幕上的位置?什么是相干长度? 我觉得是挺有意思的问题,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研究量子干涉,最理想的对象就是光子,因为光子之间在真空中是没有相互作用的,实验比较简单,解释也比较容易。用电子做研究对象,情况就复杂得多,电子之间总是存在着电磁相互作用。这些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破坏粒子的相干性能的,就是说不利于干涉图样的形成。但是,幸运的是,从所有已有的干涉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仅仅只有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干涉图样的干涉周期,明暗交替规律都是不改变的,它只使得干涉条纹的调制程度降低,即明暗对比度下降。所以 只要观察到显著的干涉条纹,就可以认为相互作用不重要或可重整化 。 介观环中电子的 AB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电子在环中运动,肯定是受到其他电子的作用,并且受到各种散射,但是只有温度足够低(相干长度超过环的尺寸)就可以观察到AB效应,并且其在磁场中的干涉周期就是正好为h/e,相强相销位置也跟没相互作用情况下的单电子AB效应完全一样(在误差范围内)。这一点清楚的说明,只要我们观察到干涉,就不用过多计较相互作用的大小。 超导问题是多体问题,但光说它是多体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要如何简化,如何给出清晰的物理图象。超导量子干涉实验发现,干涉图样跟没有相互作用的电荷为 2e的粒子所形成的干涉条纹一模一样,说明在超导干涉实验中,我们完全可以把Cooper对当称单粒子来处理而没有问题。实际上,现在流行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把Cooper对当称单粒子来处理的。只是他们处理得有问题而已。 综上所述,无论参与干涉的是单电子、 Cooper对,还是更多电子组成的粒子团,有一点是肯定的, 通过测量干涉图样的相强相销位置,只能得到这些参与干涉的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信息,不能得到它们个体内部相互作用或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唯一的贡献就是破坏干涉,使得干涉条纹不清晰,它无法改变干涉条纹的明暗位置和间距 。 个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对干涉来说完全是个黑箱,它不仅不能改变干涉条纹的明暗位置,而且也不改变干涉条纹的对比度。 这就象经典力学中一个复杂系统,无论其内部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运动,只要它不跟外界作用,那么它的质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无论一个人有多大力气,他是不可能把自己提起来的。 另外,超导量子干涉和介观环中电子的 AB效应都是由环中的磁通引起。两者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前者是电荷为2e的粒子的干涉,后者是就是电荷为e的粒子的干涉。这两者本质上都可以看成是带电粒子的AB效应。理解介观环中电子的AB效应肯定对理解超导量子干涉有好处。 科学研究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抓着具有简单、共性规律的主要矛盾,而把琐碎、具体的问题先放在一边。毛主席有过纲举目张的语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附:我们论证高温超导波函数理论存在逻辑悖论和违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文章 http://cn.arxiv.org/abs/cond-mat/0210285
个人分类: 量子物理|31370 次阅读|67 个评论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商榷
热度 1 wangyong77 2009-3-16 18:23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商榷 1982年,Wootters和Zurek在英国著名的杂志Nature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目为单个量子不可能被克隆。后来称这一性质为量子不可克隆定理(quantum no-cloning theorem)。这一篇论文在发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量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量子不可能被克隆这一性质得到很大的青睐,它被用来进行保密通信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因为通过其它方式存储和传输的信息很容易被复制和读取,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及量子的不确定性却能避免这些弊端。同时,它也为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和量子信息的读取设置了一道障碍,当然这一障碍是可以逾越的。虽然量子不可定理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正确与否有着重大的意义、量子力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未知领域的存在,本文班门弄斧地提出肤浅的质疑,旨在抛砖引玉地引导大家进行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证明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是根据量子态的叠加原理推导出的。Wootters和Zurek的论证简述如下:设二态体系的态空间的两个正交归一基矢记为|0〉和|1〉。采用 Panli表象, |0〉 = , |1〉= 按照量子态叠加原理,这个体系的任何一态|〉都可以表示成|0〉和|1〉的线性叠加,即 |〉= a |0〉 + b |1〉 , | a | 2 +| b | 2 =1 设复制(放大)装置的初态为|A〉。量子态的完全精确复制过程可以表达如下: | A 〉|〉| A 〉|〉|〉 |A 〉是复制后复制装置所处的状态,它可以依赖于,也可以不依赖于被复制的量子态 | 〉。设 |0〉以及与它正交的|1〉可以被这个装置完全精确复制,即 | A 〉|0〉| A 0 〉|0〉|0〉 | A 〉|1〉| A 1 〉|1〉|1〉 对体系的任何一个状态|〉能否被这个装置完全精确复制呢?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如下:由 | 〉= a |0〉 + b |1〉,有| A 〉|〉= a | A 〉|0〉 + b | A 〉|1〉 按| A 〉|0〉| A 0 〉|0〉|0〉及| A 〉|1〉| A 1 〉|1〉|1〉有 | A 〉|〉a| A 0 〉|0〉|0〉 + b| A 1 〉|1〉|1〉 设|A 0 〉 | A 1 〉,则上式所示复制出来的体系处于混合态,绝不可能是要复制的纯态 | 〉|〉(不计及归一化问题),因为 |〉|〉= ( a |0 + b |1)( a |0 + b |1)= a 2 |0〉|0〉 +2 ab |0〉|1〉 + b 2 |1〉|1〉 如|A 0 〉=|A 1 〉,则|A〉|〉|A 0 〉|0〉|0〉 + b | A 1 〉|1〉|1〉所示复制出来的体系处于下列纯态|0〉|0〉 + | 1〉|1〉,是一个纠缠态,它也决不可能是 a 2 |0〉|0〉 +2 ab |0〉|1〉 + b 2 |1〉|1〉所表示的状态。因此,如果一个量子复制机能精确复制态|0〉和|1〉,则它不可能复制两态的叠加态|〉= a |0〉 + b |1〉,由此得出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 3.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在应用中的利弊 由于量子态不可克隆的性质,以量子态来表示信息的量子计算机不得不采用特别的方法进行信息读取,也需要采用特别的方法进行纠错。给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带来了困难。在不远的将来,量子计算机将会从现在的实验阶段走向应用。量子计算机的最重要优点体现在量子并行计算上,特别突出的是经典计算机只能进行指数算法的问题,量子计算机有可能用多项式算法来完成。由于量子算法揉进量子力学的许多特性,如相干叠加性、并行性、纠缠性、测量坍缩等等,它们为计算效率的提高带来极大的帮助。1994年Shor等人提出了一种大数因子分解的量子多项式算法 。Shor量子算法的核心是利用数论中的一些定理,将大数因子分解转化为求某个函数的周期。在量子计算机中Shor算法的每一步骤都是可以通过多项式算法来完成。所以,在量子计算机中Shor算法是有效的算法。Grover量子算法是解决一类遍历搜索问题的量子算法。它可以用来破解通用的56位的数据加密标准(DES),只需2 28 2.6810 8 步,而经典算法约需2 55 3.610 16 步。即使假定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都具有每秒计算十亿次的速度,经典计算需11年,而Grover算法只需3秒钟。如果量子计算机能实现,世界上许多密码体制将受到严重威胁。与量子计算机对密码体制的威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这一性质可以用来进行信息的保密传输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不仅在量子信息技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还对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有深远的影响。 4.对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质疑 在文献 中,对于量子是否可以克隆,以及是否可以利用量子克隆进行超光速通信的问题产生了争论。从理论上而言,当一个特定频率的光子在通过所有不同的(纵轴)方向的激光器(无数个激光器串联)时,无论它的偏振方向如何,总会在相应方向的激光器中产生受激辐射,从而被复制。虽然实际情况下,由于自发辐射产生的噪声干扰而导致克隆不准确,但是这并不能完全保证这一不成功的克隆的量子与被克隆的量子态之间是完全无关的,这种相关性如果用来进行超光速通信,虽然不能进行成功的通信,从而明显地颠倒因果,但是会导致因果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则可能说明具有相关性的因果可能被颠倒。可见想通过噪声干扰而说明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不对立并不具有很强说服力。鉴于量子力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在理论实践中的重大意义,在此本人以门缝之见提出几点质疑。⑴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简单证明未必能排除一切克隆的可能性。众所周知,证明一个定理错误很容易,只需举一个反例足够;证明一个定理正确却困难,需要考虑到一切可能的情况,必须将每一种情况充分讨论到,不可能的情况也要有排除理由的说明,特别是在量子力学存在未知的领域以及它本身非常复杂难于理解的情况下。⑵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证明中,许多地方没有详细论证。如为什么不能复制2 ab |0〉|1〉这一部分(这正是一个纠缠态)?为什么克隆过程不能是一种综合的过程?为什么|0〉|0〉和|1〉|1〉这两部分要分别克隆?虽然乍一看似乎是这样,但科学发展史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告诉我们,许多曾经被认为正确理论似是而非,如相对论之前的时空观,定域性的观点,我们必须在正确坚固的基础上构筑科学的大厦。科学的大厦往往建立在一定的未被证明而且也难于证明但是却很容易为世人承认的基础之上,如公理、公设、假定等等。以人的克隆为例子(虽然人的克隆并非达到量子态的完全一致)来说明问题,在对人的生物结构未明了之前,我们很难相信,克隆人是可能的。因为如果解剖人体来测定人体的组成,在一部分未完全测定时,其它部分就已经因为人的死亡而变化(这与不确定性关系非常相似),即使将人的每一个细胞或每一个器官都复制好,我们仍然无法将它们进行恰如其分的组合使之变成一个完整、有生命活力的人(这与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证明也很相似)。但是当初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用一个人的单个细胞,就可以克隆人。并且对被克隆的人没有很大的伤害(只需一个细胞)。⑶我们没有完全了解量子(光子、电子等等)产生的原理,量子是否存在更加微观的属性和结构?是否量子也存在象基因一样的组成成分?如果存在,可能会利用这些进行克隆。⑷受激辐射的条件之一是激励光子必须具有与介质相应的频率,这恰好使激励光子的频率与激发产生光子的频率一致。类似这种受激辐射中的强迫振动选择性的选择方式是否也会体现在其它粒子的复制过程中即激励粒子自动选择相应的条件产生相同量子态的粒子,但是不改变自己的量子态从而实现量子态的克隆。激励粒子也可能会在对自身不改变或改变可以忽略的情况下,创造产生具有相同的量子态的粒子的条件。⑸光子(电磁波)通过偏振片时,以cos 2 几率通过,并且偏振方向随偏振片设置方向发生改变,是否在其它粒子的复制过程中存在类似的筛选机制,使不同量子态的粒子的量子态坍塌到与被克隆粒子相同的量子态,抑或使复制机自动调整到以被复制量子态为本征态(| )= a |0)+ b |1)中 a =0或 b = 0 的情形)的状态然后进行复制,而被克隆粒子自身不改变或改变可以忽略。其实通过偏振片的过程中,光子怎样改变偏振态,现今的量子力学还无法回答 ,所以我们很难排除其它类似筛选、从动或同化机制的存在性。常言道,屋脊上的葫芦两边滚。假如一个物体在光滑的球体的顶上,刚好平衡,在理想情况下,只要有任意一个方向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微扰,也会使它进入一种相应的运动状态。比如,另一个物体从它旁边飞过,也会使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⑹量子测量理论中存在很多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包括什么样的物理过程只能算是相互作用?什么样的物理过程才算是量子测量 ?而且测量中的状态的坍缩过程是一个及其深邃的、未被了解的过程。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证明中并没有排除所有利用不改变量子态的相互作用进行间接测量或者更加微观的测量(且不造成量子态的测量坍缩)的可能性。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从最初被认为是对微观客体的观测,必然给它带来不可控制的动量、能量干扰 ,到现在被认为的被观测物与仪器的纠缠作用,都认为是测量的干扰。但是人类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的,比如对粒子的认识了解,粒子是否可以继续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什么是最基本的粒子,我们的认识中最基本的粒子是从分子到原子到中子(质子)到夸克。当有更加微观的认识后,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动量、能量干扰可能不会改变量子态,只要在对量子态不改变的情况下能进行量子态的测量,就可以克隆。⑻在受激辐射中,只有特定偏振方向、特定频率的入射光子才能产生使介质产生受激辐射,产生相同频率、偏振方向、相位、传播方向的光子,而对于其它的光子不会产生受激辐射。不考虑自发辐射,从理论上而言,当一个特定频率的光子在通过所有不同的(纵轴)方向的激光器(无数个激光器串联)时,无论它的偏振方向如何,总会在相应方向的激光器中产生受激辐射,从而被复制。实际情况下,由于自发辐射产生的噪声干扰而不可行 ,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在对更加微观的性质了解后,有排开自发辐射的光子或者抑制自发辐射的可能性。受激辐射的这种选择性也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在不改变自身量子态的情况下量子有可能对外界产生一定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恰恰反映了量子态,而这一性质有可能用来成功测量量子态。 当然,本文并没有证明量子态的可克隆性,仅仅是提出肤浅的质疑。希望专家和学者共同来完善和探讨该定量的证明。让我们以约瑟夫朱伯特的名言来共勉:争论一个问题而没能解决它,比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没有争论它要好! 5.结束语 量子态能否克隆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果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正确,它将在经受质疑的考验之后更加受到青睐,大展异能。事物往往有难思难解的相似之处,并且也深深体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方面面。人有基因,微观粒子难道没有基因吗?生活中存在同化和从动效应,经典物理学中也有同频共振现象。量子世界中难道就没有类似的现象吗?至少我们没有理由否定这一点。并非笔者要牵强、武断地采用比较的方式来提出基因等等假定,而是在与经典物理学和其它现象相违背的同时,量子力学中的许多现象包括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关系以及它们附带的方方面面的细节性的问题似乎又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异常绝妙的相似,这一点笔者将在《喻解量子力学》中进一步说明,并提出新的假说。同时尼尔斯波尔的互补原理可以表述为:量子系统具有同样真实、但相互排斥的性质 。这一点也说明我们不能采用一种思路、孤立的观点来说明一切问题,特别是在量子力学中。当然也不能排除笔者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愿大家就此畅所欲言地探讨。对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质疑将会引来更深的问题,再度引发量子力学、相对论与哲学等等领域的争执。但是,争执最终是好事,许多相关的理论本来存在疑点。笔者今后将会进一步讨论。无论量子态是否可以克隆,都利于加速理论的完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即使量子不可克隆定理错误,也决不意味着量子密码学要进入密码学的历史博物馆,因为还有一类基于纠缠态的量子密码学实现方案。以不可克隆定理和不确定性关系为基础的量子密码学实现方案也可以进行改进后从新获得安全。并且只要克隆量子态的方法还没有实现,运用量子密码学进行保密通信都是安全的,不会存在时效的问题。如果量子态能成功克隆将给信息技术带来许多方面的进步,甚至可以利用单个量子态传输许多位比特的信息,同时会对物理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为一时的理论认识止住研究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永德.量子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John R.Gribbin著. SchrodingerKittens and the Search for RealityIn the Search of SchrodingerCat: The Starting-World of Quantum Physics Explained ,ArtsLicensing International,Inc 1998 3. P. W. Shor. Polynomial-time algorithms for prime factorization and discrete logarithms on a quantum computer. SIAM J. Comput., 26:1484-1509, 1997. 4. Justin Mullins.Making Unbreakable Code . IEEE Spectrum. May 2002,40-45 5. W. K. Wootters and W. H. Zurek.Nature 299 (1982) 802. 6.赵凯华,罗蔚茵著.量子物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Asher Peres. How the No-Cloning Theorem Got its Name ,quant- ph/ 0205076 , 2002 8.曾谨言著.量子力学(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050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红猪]世界是一张全息图
eloa 2009-3-5 12:58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3-05 3:00 原文 刊载《新科学家》2009年1月15日 译者:王某人,自号刚刚_开着花儿。现游学于湖湘南蛮之地,有折腾瓶瓶罐罐之癖好,看见液体就想搅拌搅拌,看见固体就想敲开看看;继承炼丹师之遗愿:誓为世界和谐贡献个人健康。 性情外弱内刚,外冷内热。我本男儿身,却被朋友玩笑为女儿郎;相思无寐夜夜晚晚,无奈踏上爱情路实在太难。 整一俗人,好谈笑风声,喜游山玩水,望周游列国,乐游戏人间,易附庸风雅,实乃遗笑大方。 我们所处的三维世界有可能是宇宙的终极幻象吗?Marcus Chown称一台德国探测器捕捉信息的分析结果暗示:人类的存在都只不过是投影。 驾驶在德国汉诺威巿南部的乡村,容易错过的景点莫过于引力波探测计划GEO600所在地。 它的外貌并不起眼:角落里建着一栋配套的方形临时建筑,两条覆盖着波纹钢的沟渠以适当的角度向外延长,沟渠里则安装着长达600米的探测器。 在过去的7年间,这项德国计划一直在寻找引力波,一种由像中子星和黑洞这样超密度天体的引起时空波动。虽然目前为止还未有发现任何引力波,但它可能已在无意中获得了半世纪以来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发现。 几个月来,GEO600的研究人员一直对这个巨型探测器中挥之不去的噪音困扰不已,直到某天,一位研究员灵光闪现,才对噪音的存在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事实上,在这位研究人员在知道他们测得噪音之前就已经预测了它的存在。而根据一位工作在伊利诺斯州巴达维亚的费米实验室粒子物理分部的物理学家Craig Hogan的推测,其实GEO600的研究人员已经无意中发现时空的极限,处于这一极限的时间和空间的行为更像粒子,而非爱因斯坦所描述的处于平滑的连续状态,好比一幅报纸图片放大到一定倍数时你就会发现它是由像素点组成。看起来好像探测器正遭受微观量子振动的袭击Hogan解释道。 如果这都让你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已被任命为费米实验中心粒子天体物理学主任的Hogan的这句话应该会让你大吃一惊:假如GEO600得到的结果和我的推测吻合,那么可以判断,我们都生活在一幅巨大的宇宙全息图中。 这一观点听起来荒谬,但却是我们对某些事物理解的自然延伸,这些事物中包括黑洞以及拥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事件。同时,这一观点也给物理学家努力研究宇宙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的运动状态时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帮助。 信用卡和纸币上的全息图印刻在平面的塑胶膜上,当光线从全息图上反射时便会产生立体图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物理学家Leonard Susskind和诺贝尔奖获得者Gerard t Hooft共同提出:全息原理或许能应用于整个宇宙,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可能就是一幅来自遥远地区二维平面反射的全息投影图。 GEO600 的激光是否已经证明时空的基本模糊性? 全息原理让人难以接受。难以想象的是宇宙的另一边正发生的事情控制着你起床、刷牙和阅读这篇文章等等行为。虽然理论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很多方面全息原理的存在是真实可信的,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人类生活在全息图中这一假设到底意味着什么。 Susskind和Hooft这一非凡观点的灵感来源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Jacob Bekenstein和剑桥大学 的Stephen Hawking,后两者对黑洞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七十年代中期,Hawking证明黑洞并非完全黑不见底,而是缓慢地释放出辐射,如此导致的结果是黑洞最终蒸发消失。然而,谜题随之出现:称之为霍金辐射的热辐射本身并不携带黑洞内部的任何信息,当黑洞消失之后,坍塌为黑洞的恒星的全部信息也随之消失,如此推导的结果与信息永不消失这一被广泛接受的原理相悖。对于解决这个黑洞信息悖论,Bekenstein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他发现黑洞熵值,也就是黑洞的信息容量,正比于其视界表面积,视界是黑洞在理论上的外表面,它笼罩着洞口,标出了界限,任何逾越这道界限的物质和光都无法从中逃脱。 理论家由此证明微观量子在视界的波动会编码黑洞内部的信息,故当黑洞蒸发消失时信息并没有离奇失踪。 重要的是,此结论深化了对物理学的理解:坍塌为黑洞的恒星的三维信息能够完整地被编码在黑洞的二维视界上,这与将物体的立体图像编码在二维的全息图上并无不同。Susskind和Hooft进一步解释到: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同样有其视界,来自视界另一面的光线在宇宙137亿年的寿命期间内是无法到达地球的。 另外,多个弦论学家,尤其是来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Juan Maldacena的工作已经证明,以上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并证明了物理规律在设想的形似普林格薯片的五维宇宙中与在四维空间中毫无二致。 根据Hogan的推断,我们对时空的认识会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理论物理学家长期以来都认为量子效应会在最小的尺度上引起时空的严重扭曲,在这个倍率上,时空的基本结构趋向粒子,并且是由类似像素、但是比质子还小一千亿亿倍的微小单元构成的。这个单元的长度称作普郎克长度,为110 -35 米,如此微小的长度在任何实验条件下都无法实现,以至于没人可以想象能够亲眼看到组成时空的粒子。 看似量子的剧烈运动会衍生横向的振动,难以置信的是实验捕获了由这些振动引起的噪音。 直到Hogan意识到全息原理会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他才确认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如果时间和空间都是由粒子构成的全息图,那么你可以把宇宙想成一个球体,它的外表面覆盖着普朗克长度见方的正方形,每一片正方形都包含一比特的信息。根据全息原理,宇宙外表面包含的信息数量必须与宇宙内部所容纳的比特数相符。 然而考虑到球形宇宙的体积大大地大于它的外表面,要实现这一点可能吗?Hogan意识到要实现宇宙内外比特数一致,则组成宇宙内部物质的粒子直径必须较普朗克长度长,Hogan用另一种说法解释到:一个全息的宇宙是一个模糊的宇宙。 对于任何致力于证明时空最小单元的人这都是个利好消息。虽然与设想的情况相反,但它使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观测量子的微小结构成为可能。如果你生活在全息图中,你就能通过测量宇宙的模糊程度来得知这一点。Hogan如是说。所以既然普朗克长度小到无法实验测量,那么就测量其大到近10 -16 米的全息投影。 当Hogan初次意识到这一点时,他还在犹豫是否存在这样的实验能够探测到时空的全息模糊性,然后GEO600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类似于GEO600这样的引力波探测器从本质上讲都是非常灵敏的标尺。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引力波通过GEO600时,它就会引起空间在一个方向伸展和另一个方向收缩的交替运动,为检测空间运动的存在,GEO600会发射单一的激光束并使之透过称为分束器的半镀银镜,此后激光被分为两束,分别进入装置中600米长的互相垂直的两臂,激光经多次反射后回到分束器并生成干涉图,干涉图上亮区表示光波相互叠,暗区表示光波相互抵消,亮区和暗区的任何移动则表明两臂的长度已经发生了改变。 实验的关键在于,标尺对远小于质子直径长度的变化非常灵敏。Hogan说。 那么引力波探测器有可能探测到粒子状时空全息投影吗? Hogan认为全世界五个引力波探测器中,英德合作的GEO600应该是最能满足他的要求。他预测到,如果实验的分束器受到时空量子波动的冲击,那么检测的结果就会显示出来(《物理评论D》,vol 77, p 104031)。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噪音会混合在激光信号中。 Hogan曾在六月份将自己的预测发送给GEO600的研究团队。不可思议,我发现实验装置那时检测到莫名的噪音。Hogan说。工作在德国波茨坦市马克斯.普郎克重力物理学研究院和汉诺威大学的GEO600项目负责人Karsten Danzmann承认,额外噪音的频率在300到1500赫兹之间,已经困扰了项目团队有好长一段时间。 Karsten Danzmann回复了Hogan的来信,并给他发送了一幅噪音的波谱图。跟我的预测如出一辙,就好像是分束器在作额外的振动。Hogan说。 然而,即便是Hogan也不能断定GEO600已经发现证据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息的宇宙,现在还为时尚早。Hogan认为:噪音源可能平凡无奇。 引力波探测器极其灵敏,所以操作人员必须倍加细致才能排除噪音的干扰。他们必须考虑到头顶云层的流动、远处车辆的往来、地壳的震动和其它各式各样可能遮蔽真正信号的干扰源。日常的灵敏度改进操作往往不可避免地产生噪音,我们的工作还包括鉴别噪音来源、消除其影响,然后继续跟踪另一噪音源。Danzmann说。由于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噪音源能解释GEO600的噪音,故Danzmann还谈到:我认为当前情况并不乐观,但不是真正令人担忧。 GEO600团队曾一度以为Hogan在意的噪音是由于分束器上的温度波动,然而计算结果表明温度波动产生的噪音顶多占三分之一。 Danzmann提到会对GEO600进行若干项有计划的升级以提高其灵敏度,并消除几种可能的噪音源,他说如果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情况仍得不到改善,那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了。对于引力波研究者来说,如果GEO600确实发现了源于时空量子波动的全息噪音,那么不得不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噪音会阻碍团队对引力波的探测,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一项更加重大的发现。 如此情形并非史无前例。研究者们曾为寻找质子衰变时放出的辐射建造巨型探测器,结果探测器却没有找到这样的辐射。,但它们发现了中微子会在不同形态之间相互转换,应该说此发现尤为重要些,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宇宙为何是由物质而非反物质组成( 《新科学家》, 2008年4月12日, p 26 )。 如果一台设备是建来探测天体物理学中引力波源那样大的事物,但一个不留神却发现小的不能再小的时空粒子,那可真是适得其反。身为一名基础物理学家,在我看来,发现全息噪音要有趣得多。 神奇魔法眼 三维图像使用说明 将图像置于鼻子上方正放,在你看来它应该是模糊不清的,然后凝视画面想象自己能把它看穿,再缓慢将图像远离面部直到你看出深度,现在稳住你的手,尽量不要眨眼,隐藏的图像就会神奇般地出现在眼前,而且你注视的越久图像越清晰。 微小的代价 尽管Hogan的判断正确,而且全息噪音的确会影响GEO600对引力波检测的灵敏度,但Danzmann还是乐观的,他说:即便是噪音限制了GEO600在某些频率段的灵敏度,但相对于能够首次发现时空的粒子性,这只是微小的代价。我们应当高兴,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会是极其重要的发现之一。 然而Danzmann对Hogan的想法依然持谨慎态度,并认为相关理论工作有待跟进,他说:这顶多只是个新鲜有趣的想法,还构不上真正的理论。Danzmann和很多人都认为现在做出确切的说明还为时尚早,至少早了一年,让我们走着瞧。Danzmann说。 谜题存在的时间越久,人们的建造专属设备详细调查全息噪音的动机就越强烈。来自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John Cramer认为,Hogan的预测能跟GEO600项目实验联系起来是一件侥幸事件,他说:事情再清楚不过了,如果他们有意识地专注于全息噪音的测绘、特征性质的研究和相关的实验现象,那么实验结果会好得多。 根据Hogan所说,有一种可能是利用一种叫原子干涉仪的设备来探测全息噪音,其原理与激光探测器相同,但使用的光束由超冷原子制成,而非激光。因为原子波波长远小于光波波长,所以比起引力波探测器,原子干涉仪的体积明显缩小,价格也更便宜。 那么如果全息噪音确实被发现了又意味着什么?Cramer把它比喻成1964年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天线接收的未知噪音,此噪音结果被证明是大爆炸后的馀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他说:这一发现不仅使Arno Penzias 和Robert Wilson获得诺贝尔奖,而且证实了大爆炸的存在,从此开辟了一片新的宇宙学领域。 Hogan说得更具体:忘记《微量情愫》(Quantum of Solace,即007量子危机)吧,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时间量子,也就是可能的最小时间间隔,其定义为一颗光子以光速行进过普朗克长度的距离所花的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全息原理的确立对尝试统一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帮助。现在研究量子引力学最流行的方向是弦理论,研究者希望通过弦理论来描述宇宙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的事件。不仅如此,Cramer还说到:全息时空可被应用于与弦理论有密切联系的重力量子化过程中,结果是,量子引力学里某些理论被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另一些理论则得到加强。 Hogan认为全息原理一旦得以确认,就会排除所有与全息原理相悖的研究量子引力的方向,反过来说,对于那些与之相容的方向,包括一些基于弦理论的方向和名为矩阵理论的方向,这也是一个催进。最终,我们会从量子理论中揭开时空的真空面目。随着研究的继续,我们再难有更惊人的发现了。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丑陋的“波粒二象性”
llllaa 2009-2-19 19:53
好象听有人说过美妙的波粒二象性,这种说法本人严重不同意。 波粒二象性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丑陋的怪胎,先说说光的波粒二象性,一些实验中光看起来象个粒子,而一些实验中光象波,这种光的波粒之争在物理学界持续了几百年,爱因斯坦最有才,既然争不出个所以然,干脆来个光既是波又是粒子,说它是波就是波,说它是粒子就是粒子,还给起了个新名字二象性,如果那些为此苦恼了几百年的学者听到这个说法,一定会目瞪口呆。 再说说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估计不是个省油的灯,平时没有多少心思用到研究上,但是为了混博士毕业,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干脆整个惊世骇俗的,爱老师能够让光想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就推广一下,让实物粒子也想是什么就是什么,很快写成几页纸,还有人进行了实验验证,哈,这下蒙着了。 量子力学费尽心思去诠释二象性,但是很少有人对二象性本身怀疑,因为那么多的实验,那么多的重复,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电子衍射等等一系列实验,可以说铁证如山,不容你不信,不信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此博文只是调侃,内中情由说来话长啊,在此恕不细说,任凭想象,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物理|4444 次阅读|4 个评论
奇妙的量子效应之一:孪生子结伴而行
热度 1 yunping 2009-2-6 00:49
我们知道,当一个光子入射到一块半透半反镜上时,会有一半几率透过去,一半几率被反射。当两个光子分别从半透半反镜的两边入射时,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会等几率地出现下列四种情况:(a)两个光子都透过;(b)两个光子都被反射;(c)上边的光子被反射,下边的透射,结果都到上边来;(d)上边的光子透射,下边的被反射,结果都到下边去。 但是,事实上要等几率出现这四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光子在能量上可区分(频率不同)或时间上可区分时才成立。当相同频率的两个光子分别从两边同时入射到半透半反镜时,上述四种情况中,只有两个光子走在一起的(c)(d)会发生,两个光子分开走的(a)(b)不会发生。两个光子在到达半透半反镜后,好像粘在一起似的,总是结伴而行。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双光子干涉效应。
个人分类: 量子物理|13618 次阅读|19 个评论
关于量子干涉的几个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热度 1 yunping 2009-1-5 09:01
(1)量子干涉可以是粒子跟自己干涉,跟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无关。 关于这一条有一个著名的单光子干涉实验,在光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把光子通量调到很低,使得光子在其相干时间内,最多只可能有一个光子通过双缝。这种情况下虽然单个光子只可能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但不同时刻(在时间上不相干)通过双缝的很多光子却可以在屏幕上形成双缝干涉图象。 (2)量子干涉必须在存在路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当关于路径确定的信息原则上有可能被人获知时,干涉就会消失。 著名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 )就是关于这一条的事例。 更精彩的实验是1991年在美国留学的两个中国学生在他们导师的带领下,完成的一个双光子干涉实验【PRL67, 318 (1991)】。实验表明,双光子干涉中也遵循这一原理。该实验后来在《科学美国人》上有详细报道。 (3)从量子干涉实验中,人们可以得到粒子跟环境相互作用的某些信息,但永远不可能得到粒子内部状态方面的信息。 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实验事实违反这一条。 当今国际超导物理界对超导量子干涉的理解违背了上述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在这种理解基础上构想出的超导波函数自然也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参见我们的论文 http://cn.arxiv.org/abs/cond-mat/0210285 )。 附: 因为和湖南大学刘全慧教授的讨论中受到启发,于2009年4月21日修改过第一条。
个人分类: 量子物理|27330 次阅读|28 个评论
量子波函数与概率-网交笔记(1)
iwesun 2008-12-24 12:12
量子波函数与概率-网交笔记(1)   昨天,头脑发热,冒了一个泡泡,要把概率搞成虚数,引发了一些网交, 甚好 。   老马说的不对,馒头造得再大,共产主义还是实现不了。 网络(信息技术)才是社会(结构)第一推动力。   首先,真心感谢 刘全慧 老师给我科普了一下量子波函数和概率的关系,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关心的问题。   不扯远了,还说量子概率,学物理的人,谁都说, 量子很神奇,量子概率和经典(古典)概率是两回事儿。   概率是一个纯数学模型,纯数学概率基本概念,如果不能适用于量子,要么是概率模型有问题,要么是量子有问题,要么是两者都问题。    量子会有啥神奇的,出鬼了?   凡搞量子的,讲到波函数的时候,必须反复强调一点,波函数的几率振幅不是概率,是可以有相干性的,几率振幅的平方才是概率,千万千万别搞混淆。   至此,量子概率被神化,神化到现在的量子信息学和量子计算机,量子成鬼影了,四处骗钱。崇拜量子的根源就在于此。    引入概率,有几点必须坚持, 概率事件只能由概率事件来合成,确定性事件绝对不能合成概率事件。   几率振幅的平方才是概率,几率振幅不是?哪几率振幅到底是啥?    不二法门: 不是概率事件,就是确定性事件,无他。    概率事件的合成: 与或非,数字逻辑电路,无他。   几率振幅也一定是概率,或者说包含概率,那这个概率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人把他挖出来。    刘全慧 老师:    不恰当的比喻:人类的精子和卵子分开,各自是人乎?但是一结合就有了生命啊!   在量子力学中:A或B波函数本身即概率幅不是概率,而且,A*和A等价。   我以为你要建立一个虚数概率的理论体系,这很好!但是现在发现你要讨论量子力学。我觉得科学网不是讨论很专门问题的场所。   答曰:   你可能不了解我要做什么事。   我要做的就是统一精子,卵子和人,用一个东东作表达,这个表达就是信息(系统),信息的基础是随机,没有随机就没有信息,随机就是概率,只有信息系统的层次和边界差别,没有其他任何差别,和其他任何的别的表达。   基于上述方法,我就有必要回答这个A和B单独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没别的路,还就得是信息,还就得是概率。   这个问题在实在论里不需要回答,A是质子,B是中子,合起来是原子核,一句话,不是一回事儿。   但我要回答,而且还是问题的关键。   我的目标是大统一,包括物质和时空的表达,全部都要统一在一个表达上。   波恩的概率解释,一开始没有平方,是后来发现不对,才加上的。   好了,人们的概率模型是保住了,但出现了怪东东,概率幅不是概率,那是什么东东?   习惯了,大家不去管它到底是个什么鬼东东。    虚数的本质是什么?虚数无非是把无穷大映射倒一个点上,把发散搞收敛了,把开放搞闭合了, 其实这样的映射方法很多,只不过引入虚数,比较简单而已,本质都是一样的。用二维向量,其实和虚数一样。   前几天,发发还在说,0=,其实搞计算机的人会很清醒,这个 =是 赋值 ,不是等于,记住了, 赋值是个动词,赋值的结果,会抹掉历史记忆,无限制的记忆体系是不现实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人类的认知,就是需要把0=,是个有限记忆系统,才能够认知。   概率的本质仍然是无记忆信息系统,对于有限记忆信息系统,是可以通过无记忆信息系统近似构造的,只要你别说爱(记)你到永远,到永远只能是可空,到时候谁是谁,你都记不住,还怎么谈爱?    爱可以永恒,但谁是谁,永恒不了。   概率的本质不是1:1(1/2), 几分之几,其实是信仰,随便定义, 不满足你的信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它打开,看到一个构造。   对于纯无记忆系统,讨论概率问题,也是毫无意义的,纯无记忆系统,只能讨论当下(此时此刻),历史是不可知的,根本就记不住。   你做抛硬币的统计实验,如果你连个纸和笔都没有,你还统计个什么概率?看到啥就是啥,正面就是正面,反面就是反面,以前是啥,你根本不知道,混日子就行。    概率的物理操作,必须涉及到赋值操作,也就是对有限记忆的破坏,用改写历史的方法,来记忆历史。    量子的纸和笔就是时空,撇开时空谈概率,就出鬼了。    这就会导致,未来和过去的混淆,你把它当过去了,实际上是未来,你把它当未来了,实际上是过去。    但是,按造人类知的构架,一个同步的认知模型,概率就是一个鬼影了,出现负概率,和虚数概率,是很正常的事儿。    一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一个人死了,他仍然活着。    哪有哪有?!其实,哪有人活着,哪有人死去,哪有什么人那!    概率,你板起面孔扮演上帝,其实也是鬼扯,任何人都扮演不了上帝,上帝也只能混日子。   上帝都混日子去了,这世界肯定是鬼魅横行,没鬼怎么能行呢?所以还得搞个鬼影概率学,来抓鬼。   上帝都在混日子,人还想当上帝,心中有鬼,万物皆成幻影。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1535 次阅读|16 个评论
虚数概率
iwesun 2008-12-23 13:38
虚数概率   突然冒出来个想法,记录一下。   概率是否可以为虚数?时间都可以被闽可夫斯基搞得虚头巴脑,在量子波函数的实质,就是虚数概率。   虚数概率的数学引入,应该是没啥问题,但物理含义,可能还会涉及的虚数时间。   虚数的本质,还是循环,引入虚数以后,发散的东东,也会有周期, 定义了一个实际的圆, e 定义了一个虚拟的圆,两者都是为了表现周期性。   虚数在关系代数中也不神秘,一种关系运算而已,最彻底的还是符号运算的规律。   周期性的本质还是确定性,虚数的本质,就是在发散的东东中分离出周期性,只要这个发散是确定的。   轮回,虚轮回,人只能认知到此了。   既然时间被认为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因为记忆有限,最后到底是谁射的箭,根本不可能追究了,哪就得用虚数才能平衡。   虚数更能表达,一切原因都是你虚拟的,万事万物根本没原因,是你搞出的虚幻的像。   哈哈,科学原来也在瞎搞,但不瞎搞能行么?不瞎搞就没科学了。   引入虚概率,波函数的平方,就应该有解。   虚数概率会吓死人么?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1480 次阅读|35 个评论
我所理解的“量子曲率解释”
iwesun 2008-12-21 22:11
我所理解的量子曲率解释   今天有幸和 赵国求 老师见上一面,当然还少不了几位大仙,这还要 感谢杨玲这位才子佳人,魅力无限,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以前,看过赵老的文章,一直不理解,曲率的含义, 字面上曲率是弯曲程度 ,怎么和量子的几率扯上关系,以前一直以为是 广相的曲率 。   今天和赵老一见,略微有点感触,不知道对不对,请赵老斧正,感谢赵国求老师赠书,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只写提纲:   1.量子的波函数,经典(这个经典的含义大家不要搞错)认为是几率波;   2.波长和一个物理量关联,把波长变换后看作直径也可;   3.直径对应一个物理量,就是曲率;   4.曲率是个内禀属性,决定量子的基本行为;   5.曲率这个内禀属性,可以演化出波动和粒子两个特性,演化的具体行为和几率有关;   6.曲率大的,半径小,实在性强,几率大,粒子性强;曲率小的,半径大,几率小,波动性强。   以电子为例,电子的几率波的实质,是电子的曲率波,也就是电子的内禀半径的波,电子的运动,可以理解成电子一会变大,一会变小。变大的时候,你是空间上测不准的,但时间上测得比较准,就体现出波动性;变小的时候,你是空间上测得比较准的,但时间上测不准,就体现出粒子性。   俺自作多情,把赵老的 曲率 ,翻译成了一个比较庸俗的词- 半径 ,但这个翻译以后,我是能够理解了。是不是曲解了赵老的意思,我不知道。   关于实在论,按赵老的思想,我有一下结论:    1量子仍然是实在的本体 ,电子的半径(抱歉,我不用曲率,用半径,我自己好理解)的波动,是实在的,就是你不观测的时候,它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并不是什么随机现象。    2对电子的观测到的随机性,是由观测时刻引入的。 电子的半径,决定观测时刻的样本空间,就会引入曲率。   俺突然发现这和 甘永超 大侠的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 很类似,甘大侠也是这个观点,量子的波动和粒子在时空上是错开的,粒子一会躲到空间里,一会躲到时间里,确实有点像, 建议赵老和甘大侠,握握手,好像都在武汉,应该加深联系。   看来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此言不虚!   到今天,我才自己感觉有点明白赵老的曲率解释,不知道对不对。   但有以下问题:    1虚数时间   量子的时空特性,确实可以理解,从电子的半径出发,引入波动性的曲率解释,也是可以的,但我感觉这方面, 甘大侠 可能更前进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    爱因斯坦 的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可以从光速不变,用初等实变函数直接推导出来,但 闵可夫斯基 的四维时空的解释更完美, 引入虚数时间后,平动变换为转动,不变量的含义更直观。   就比如说,电子半径变小了,那么体积变小了?会有人问,体积为什么变小了?这部分到哪儿去了?用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解释,会更好,时空体积并没有改变,空间变小了,是因为跑到时间上去了。    引入虚数会更完美,比如傅立叶变换到拉普拉斯变换,比如狭义相对论和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    2确定性的问题   赵老引入曲率以后,把实在本体论塞进了量子,不观测,量子是没有随机性的,观测的时候,半径引起的体积变化,就会导致样本空间的变化。   这一点,俺不认可,或者说,没有必要,固定样本空间的几率变化,和固定的原始几率,样本空间变和,其实是等效的,并不代表没有随机性。   我还反对 不观测,量子是没有随机性的 ,如果这样, 主观能动性是分离的,也就是说,没有人观测的世界将是机械的。 如果这样,人是(或者说包含)个特殊的东东,人自身的随机性,也就是灵魂这个东东,从哪儿来的呢?   或者,赵老会说, 没有人观测,还有其他东东在观测 ,比如,质子对电子的观测,这样就不机械了。    但如果这样, 这个确定性的纯电子模型,是毫无意义呀!讨论宇宙中仅存一个电子的特性,有意义么?这就变成了信仰了,不是科学了。   宇宙之剩一个电子,你说它存在就存在,你说它不存在就不存在,这还吵吵闹闹,就没啥意思了。    我感觉在这方面,赵老有点越界了,画蛇添足了, 也就是说蛇是有脚的,就是这个脚,我们看不见,可以构造一套理论,这样有脚的蛇,表现出全部的无脚蛇的特性。    既然蛇的脚,我们看不见,我们只能看到几率,就没必要引入蛇脚了。    当然,如果引入蛇脚,能够得到一些无脚蛇没有的新特征, 是有必要引入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哲学完美,就没必要了。    也就是说,蛇脚并不是真随机,才能被你抓住,(是不是真随机的含义是历史相关,也就是有记忆,否则蛇脚是无记忆的,你假设它存在,没啥意义,因为他记不住。) 人们以前就是这么做的,从太阳系,一直找到量子, 我不觉得人类能够无限延续这个游戏。    到量子了,蛇脚的引入,毫无必要。    3量子的含义    物理上的量子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整数化(离散化),一个是随机化。   和老鲍讨论量子,他说很奇怪,一开始按照经典的理论建模,啪啪啪,把几个参数量子化(整数化),氢原子光谱就出来了,如果经典是错误的,一开始建模就是错误的,怎么经过重整化,就对了?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有些物理量,并非是整数化的, 普朗克常数说,能量和时间的乘积是整数化的,并没有说能量和时间本身是整数化的。    量子为什么是内积?我以前说过,以后还需要证明。   非整数化的物理量,经典和量子都是适用的,所以并不妨碍,经典的模型对量子的延伸。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非整数,其实这些物理量是非基本的,质量、能量、时间、空间都是非基本的,是被构造出来的,旋转操作,导致了这些连续的物理量。    4物质和空间的关系    我一直不理解甘大侠到底反对什么? 他的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 是有一定新意的,但他说, 量子力学包含全部的经典电磁理论,竟然没有一个实验基础。 , 逻辑上有问题 ,量子力学包含全部的经典电磁理论, 这话是归纳出来的。你和归纳的东东较劲,你举反例即可,交人家举什么例子?    我做了试验1,被量子力学涵盖,作试验2,还是被量子力学涵盖......作试验n,还是被量子力学涵盖,最后我下了个结论,量子力学包含全部的经典电磁理论,你要反对我,你只要找一个量子力学不能涵盖的实验,你怎么能够指责我下这个结论,没被实验验证呢,这是归纳, 试验验证本身就是归纳, 你的意思说, 实验没到无穷大,就不能下结论?!    谁能作无穷多实验,你能阻止大家瞎说么?   我真搞不懂 甘大侠 到底反对啥?直接说他有个实验,量子力学解释不,他能解释,不就完了?别说这么多骇人听闻的结论,几十年奉为至高无无上的科学理论,竟然没有一个实验证据!,更有甚者,他的实验好像也没做,据说他的实验,一二十万就够了,这不是小case么?打打牙祭也不只这些,怎么这么难呢?要不科学网发起个捐款活动,俺肯定积极参加。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几何解释,我以前也搞过,从我的经历看,这样的解释会很多很多,也许可以解释的很好,但不可能有任何新东东。    为什么不会有新东东?就是空间一直被分离了,把物理空间等同于数学空间了, 这个就是我要解决的重点。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马赫问题才是根儿,马赫问题直接导致了波粒二象性,和伽利略的二球一样,根本不需要什么精妙的几何结构。从物理学建立第一天起,这个鬼混一直伴随着,大家倒也习惯,视而不见。讨论宇宙只有一个电子的行为,有点越扯越远,最后还会遇到马赫的鬼魂。    波粒二象性,如果不从物质和时空统一入手, 怎么搞都是烂账。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1369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关于量子和宏观现象的进一步思考
zhangxp 2008-3-6 01:32
1. 世界是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存在的事物。(怎么有点象维特?) 2.量子和信息 U和R。在量子信息里,将没有测量时波函数的线性过程称为U过程,测量时的坍缩称为R过程。 2.1 当把测量仪器和被测物作为一个整体时,R过程就没有了,只有U过程。 2.2 如果只有U过程而没有R过程,信息永远提取不出来。 2.3 读出信息必然导致退相干,见双缝实验中本质上不可能的测量。U过程是时间可逆的,R过程是事件发生,就不可逆了,这个不可逆应该和第二定律的不可逆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2.4 波函数的结构信息没有信息,退一万步即使你说有那也是不可知的,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结构信息无一例外是来自于以前测量得到的交换信息。所以只要是信息都由测量得到,没有其他来源。 2.5 信息最终要落实到认识主体,即我。 2.6 如果说整个宇宙,那显然包含测量主体在内,那就只有U过程,不会有R。 3. 关于猫 3.1 不能说猫是一半死一半活的,而是我们没有关于猫死和活的信息,除了信息之外,并没有脱离信息的客观实体,我们之所以难以理解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有错误的本体观,信息之下的客观实体假设是因为惯性和因果性,而这都是复合信息因统计导致的大概律事件,所以本体观没有大错,可以在经验中使用,但追究到尽头则是没有的。因为猫是复合态,它的生死有多种其他原因可造成,他的生死状态也有多种测量方法可以采取,正是这种宏观物体的复合态淹没了单态导致人的客观实体观念,这样可以说人是被骗了,如果只取少量的信息则宏观物体和量子没什么不同。 3.2 关于魏格纳的朋友,也没有不好解释的,在里面的朋友知道了猫的生死,不代表在外面的魏格纳知道,魏格纳只有从朋友处获得信息或从其他途径获得信息才会知道,我并不直接感知其他人的意识,意识最终要落实到自我意识上,当然是我的自我意识而不是你的,但是对于你来说,就是你的自我意识了。李样说:我为什么不是你? 3.3 说只有人有意识而猫没有意识是荒谬的,只要有相互作用就有意识。 4、时间 坍缩为何发生?不知道。坍缩在何处发生?不知道。坍缩在何时发生?这个知道,在现在发生,现是显现的现,在是存在的在,当存在显现的时候,我们叫它现在,时间不是一个通道,我们不能在其间游来游去,那只是动力学的看法,时间概念的形成是因为记忆,而记忆也是大量信息基于统计产生的惯性。 4. 空间,存在和感知 4.1 波函数内秉属性是粒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现实的空间则由测量构建,这样空间概念就有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或许波函数的内秉空间属性还是由之前的现象空间决定的。(未知) 4.2 如果没有波函数的坍缩,世界啥事也没有,没有空间、时间、事件、意识,当然也就没有存在,这就是传说中不生不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极吧?然而只要生命一息尚在,坍缩就在现在发生,现象、存在、变化、因果性都从无中生有了。 4.3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定一个事实:即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我的意识。睁开眼睛看到世界----这不是我的意识么?存在就是被感知----还有比这更明显的事实么?我可不想鼓吹唯我论,但至少自在之物不等于现象的存在,而自在是如何成为现象的,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必须要有一个物理解释,并且现在的物理已经被逼着走到了这个问题跟前,绕不过去了。 4.4 究竟是由现象来解释本质还是由本质来解释现象?这不重要,关键是逻辑上无矛盾,即自恰,还要就是要符合经验事实。 5. 因果性 5.1 因果性是指两件发生的事情在时间上呈前后继起的必然性。这在哲学上早就被休谟喀擦掉了。因果性的因是一次测量,果是另一次测量,两次真随机的事件之间是没有因果性的,只有复合态的物体才因量子统计的大概率效应显现出现象上的因果性,波函数的坍缩不属因果性范畴(因为只是一次测量),不能超出因果性的概念定义而在坍缩过程中去找因果性,这属于语法错误。 5.2 如果因果性的概率=1,那就没有偶然性了,也就没有变化了,解释不了事物随时都在变化的事实。 5.3 所以因果性是经验的,只是基于大概率,并不可靠。 6. 宏观事件 6.1 月亮在没看它的时候作为月球仍然存在,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忽略了变化,任何东西在两次测量间都有变化,变化中的真随机不可预测,此刻看月亮存在不能保证下一刻看月亮还存在,这只是个大概率事件,量子颤栗有很小的概率可以颤栗出大动作。 6.2 宏观现象不但不和量子力学相违背,正好相反,没有量子力学,宏观现象就无法解释,比如你有一个朋友,一年来没有任何消息,你就不知道他是死的还是活的,直到你什么时候因为测量而得到了这个信息,什么时候呢?在你得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就是现在了。 7.分析哲学 鉴于信息的这种主客观混合的复杂性,现代的专业基础哲学走向语言分析就是必然且合理的,要不犯了语法错误还不知道,以为在研究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8. 唯信息论 所谓物质性(规律性)是由于信息系统的层次,信息系统可以有多个层次,信息本身是真随机,是没有物质性的,信息系统的下一层支撑对上一层就会呈现出物质性,但是信息系统的层次并非绝对,下层支撑上层,很可能上层又是下层的支撑,就这样循环支撑,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状态,所以物质性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两个人拳击,他们的拳头呈现物质性,但他们不会认为双方的博弈意识也呈物质性,这就是信息系统的层次,当你去分析拳头的物质性,也要到下层去找,而这种层次可能构成循环,而导致结论是只有定义没有物质,物质性只是在信息系统的局部才有意义,反过来在信息系统的局部必然有物质性。我并不是要否定物质性,而是要找出物质性更基本的解释,否则我们就会迷信物质。 9. 物理 动力学采用的是神目观,默认信息是全知的,相当于没考虑信息问题。所以物理学的统一少了统计力学就不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三者要统一,而不只是后两者。
个人分类: 物理|26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量子与个体
zhangxw 2008-3-1 22:45
确实,我过去的工作领域是气象,就量子谈认识是班门弄斧。好在这里气氛还好,我就求教和参加议论了。下面是我在李亚辉一篇大论后面的一个发言以及他的评论 量子与个体 下面是我在李亚辉一篇大论后面的一个发言以及他的认识 量子是什么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我目前的倾向认识是:量子是个抽象概念,它提示我们看待物质、能量、信息 ... 时应当采取离散的,一个,一个的观点。而研究对象是连续的观点只是对本质离散的现象的近似。 原子概念是物质量子化的体现,光量子的能量离散化的体现,信息以比特为最小单位也是 量子 ,信息论方面的量子。而文字是语言的量子。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当提炼一个通俗的概念,说穿了它非常普通基础,它就是我提倡的 个体 2 字。个体就是半物质化的量子。把量子改称为个体,我们的科学语言就顺当了很多。 个体也是个相对概念。宇宙是最大的个体。 原子是小的个体,光量子是能量个体,字是语言的个体,比特是信息的个体。 1 是数的个体。 1 小时是时间的相对个体, 1 公里是长度的相对个体。 下面是李亚辉的评论 博主(李亚辉 20080301 )回复:张学文老师,从事气象学研究,对动力学的局限和离散的本源都认识的很清醒,很多观点都是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创见性,收益非浅。 量子就是个体,确实,量子的离散化的本源,就是由于个体性引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和,这是具有绝对性的。 量子还具有一定的物理含义,如果人们对物理学的质量、长度、时间,全部都是整数化的变量,世界就简单多了。 质量、长度、时间,在实际运用中,不是整数化的,存在分数和连续的倾向,说明这些物理量都不是基本的,是被构造出来的。 了解这个构造,还原到整数的物理量港才是解释起源的本质规律。 学过卷积核信号分析的人知道,普朗克常数的本质,说的是刺激(冲击)的量化现象,刺激(冲击)的表现就是信号传递的统一性(能量和时间的乘积,是传递函数输入唯一接受的相应,乘积相同,相应就相同),量子化说的就是信息传递的最小单位,也就是 bit 。 bit 是量子化的最根本原因。 质量、长度、时间,这些量纲都不是基本的,都是 bit 的坐标分解的投影,是人为创造的概念。 再注:我关于个体的认识,欢迎参考另外 2 文: ( 1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298 ( 2 ): http://www.qiji.cn/forum/ftopic2477.html ,已经被浏览了 21475 次。
个人分类: 个体通论|4673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测量概念入手解开量子力学之谜
zhangxp 2008-2-27 23:33
量子力学发展至今,哥本哈根解释虽然在实验上一再是得到支持的,但物理实在论者还是对它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存在迷惑甚至怀疑。在我看来,导致迷惑的焦点最终都聚在测量上,而迄今为止人们对于测量的概念还考察得不够,以至于明显地疏忽了测量的一些特性。要找到揭开量子力学迷惑的钥匙,当从分析测量概念入手。 一、测量的初步定义及特性 我这里将测量初步定义为:所谓测量是指测量主体从被测物体获取信息的过程。 既然要获取信息,测量主体必须从被测物体获取能量,否则主体不会有任何改变,没有改变则不可能增加信息。 观点1:测量需要从被测物吸收能量,所以也必然影响被测物。 推论2: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观点,能量并非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所以能量的交换当以量子为基本单位。 推论3:如果要对一个光子(光量子)进行测量,因为光子的能量已不可再分,所以必须一次将单个光子的能量全部吸收,不可能吸收部分光子。 二、根据测量的特性对量子力学的各疑问的解答 1、光的双缝干涉 双缝以A、B命名,除此不多介绍实验的具体情况。 这个实验表明单个光子同时通过A、B双缝,所以才产生干涉现象。人们对此的疑问是单个光子是如何同时穿过双缝的?是分成两半各自通过的吗?还是有其它的方式?我们能探测到光子是如何通过双缝的吗? 根据前面的推论3,如果想探测其中一条缝比如B缝,那么在B缝安装的探测仪器必须在该缝将单个光子完全吸收,那就相当于堵上了这条缝,于是双缝变成了单缝,干涉现象消失。 所以不存在这种可能性:既不影响光子从两个缝通过又能够测量到光子是从哪个缝通过。这种测量是从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 ,不是没有发现更好的测量方法,也不是没有发明更好的测量工具,也不是因为测量误差问题,而是光子本身的物理特性,所以光子的位置在本质上是不可知的。 不可知这个词是很暧昧的,它的直接意思是不可能被我们知道,但是人们在用这个词的时候,往往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它事实上可能是某个样子,只是我们不能知道而已。因此,鉴于人类的这种好奇心,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光子是不是事实上可能是某个样子。 在双缝实验中,因为有干涉现象,所以单个光子必须同时通过A、B两个缝,又因为单个光子的能量不可能分成两半分别通过两缝,所以必然的结论就是:对于光子来说,A、B两缝是不分开的,是同一个地方。两个不同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这意味着什么?这只能意味着A、B两点的空间概念对于光子来说没有意义,虽然在我们看来光子同时通过两个缝,但实际上它就没有分开过,我们可以说光子既在A又在B,或者说光子既不在A又不在B,或者胡说些别的什么,但是都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是用了空间的概念去描述没有空间概念的东西,怎么说都是错的。波粒二象性中的粒子性,其意义只是能量的粒子性,不可以理解为空间的粒子性,实际上迄今为止物理学没有任何信息告诉我们粒子具有空间粒子性。 但是空间概念怎么会对光子没有意义呢?难道空间概念本身有问题,或者我们对空间的认识还有很基本的错误?在上述分析中每个环节都没有问题,问题只能出在空间概念上。那么我们与其以空间概念去思维光子而百思不得其解,不如回过头来仔细分析空间的由来,我们有必要考察如下问题:空间概念是怎么来的?有什么适用范围?适用于不被观察的事物吗? ...(此处省略500字),所以,正是因为测量才产生了空间,未被测量之物没有空间概念。说光子的位置不可知也是不对的,而是我们本就不该以空间概念去衡量它。 2、薛定鄂猫 这一假想实验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法将微观的量子事件引发出宏观的经典事件,以至于对于容器外的人来说这只猫居然是处于一半死一半活的态矢量叠加态(人们对此不能接受),这种叠加态会一直持续到打开盒子看到猫的时候才坍缩。 这个实验的条件是假设了容器是一个封闭的容器,没有任何信息能通过容器壁,那么,对容器外的人来说观察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容器外的人不打开容器就不可能知道猫的死活,这也是一个本质上不可知的事件,对于一个本质上不可知的事件我们凭什么去揣度它的客观状态呢?猫事实上就是处于半死半活的线性叠加态,没有观察就没有事实,窥视是不可能的,而关键正是人们总在想着窥视这回事,所以对这个实验结果不能理解。 所谓的物理实在论,仔细地进行层层分析就能发现:它的本质就是认为客观事物与观察无关,即认为一个事物它没被观察和被观察的时候是同样的,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属性,所以实在论必然的另一个意思是:观察对事物是零影响的。 因为零影响的观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实在论内部有逻辑错误。 薛定鄂猫实验中并没有悖论,导致悖论的是人的实在论观念,量子力学同样适用于宏观事物。 为什么人们会在潜意识里假定了一种不需要能量交换的测量?那是因为在日常经验和宏观物理中,测量所需要的能量和被测物体的能量相比非常小,以至于对被测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们形成了这种错误认识,比如眼前的桌子,我们会认为当我们看到它和没看到它的时候它都是一样的。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只有在被测物本身的能量小到和测量所需要的能量具有可比性时才会明显地暴露出来。 我将人们假定的这种不需要能量交换的测量称为神秘的第三只眼,当我们不进行观测而又要想象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就是在潜意识里假定了那只虚无而又神秘的第三只眼。 *这里要加点只取很少量信息这样的内容,否则不清楚。 3、EPR悖论 EPR悖论的错误在于对于信息的传递缺少明确的定义。如前面对双缝干涉的分析一样,一对处于纠缠态的粒子,空间概念对于它们是没有意义的,无论在我们看来它们分开有多远但它们实际上就没有分开过,在量子态坍缩的时候并没有信息或能量在两点之间传递,所以不存在超光速,也就不违反相对论的局域性假设。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经典环境下的EPR事件以便更直观地理解: 假设这样一个事件,我将黑白两个球放入一个盒子里,然后由别人搅拌后再分别装入两个木盒子分开,此时我完全不知道哪个盒子装的是白球还是黑球,然后别人将一个盒子拿走送到很远的地方比如是月球,还有一个盒子留下来放在我的桌子上,此时我将桌上的盒子打开,如果发现是白球,那么同时我就确切知道月球上的那个是黑球,在这个事件中只有一次测量,并没有信息从月球传到地球。 这个实验逻辑上等同于EPR实验,两个球的黑白属性处于纠缠态,在我打开盒子的一瞬间波函数坍缩,按照EPR悖论的责难,则有信息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瞬间传递,我们知道月球和地球相距38万公里,显然这个信息的传递超过光速。 我不知道信息传递的物理定义应该是怎样的,但我初步认为信息传递至少要有两次测量。假设有一个物体带着信息从空间的A点运动到B点,我们必须在A点测量确认该物的存在然后再在B点测量确认该物的存在,这样信息才可能从A点传至B点。在EPR实验中,测量只发生了一次,所以没有信息传递。 三、一些结论 1、对量子理论完备性的指责没有根据,量子力学自恰,和狭义相对论没有冲突,也适用于宏观世界; 2、测不准原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测量方法或测量仪器有问题; 3、哥本哈根解释是合理的,只是在物理实在论方面结论不明确; 4、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如果数学形式上没有不同怎么解释都可以,比如多世界、多历史,如果有数学上的不同则不能成立,比如隐变量,因为必然会推翻能量的量子化这个基本前提。
个人分类: 物理|3549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