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免疫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免疫学

相关日志

[转载]曹雪涛:领跑世界免疫学研究的“迷你团队”
ericmapes 2017-5-29 19:56
曹雪涛:领跑世界免疫学研究的“迷你团队” 作者:黄辛朱泰来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5/299:52:58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727.shtm 本报记者黄辛见习记者朱泰来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实验室是我国规模最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编人员仅30人。正是这个“迷你团队”却做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免疫学科研成果。25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带领下,这个实验室从1990年成立时一穷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学界普遍认可、屡受赞誉,成为我国免疫学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领头羊”,引领中国的免疫学术水平由过去的国际排名第19位进入世界前列。 从跟跑走向领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曹雪涛已经在肿瘤基因治疗等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8岁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能不能让我们的研究也成为国际同仁追踪的目标?”曹雪涛和他的团队都不满足于做“跟跑者”。 一类在当时少人问津的细胞——树突状细胞,闯入了曹雪涛的视野。该细胞早在1868年就被发现,但医学界只知其形,不知其用。曹雪涛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它们在体内数量较少,但具有最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中心枢纽的作用。1994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大胆地“转移阵地”,集中科研火力寻求突破。 曹雪涛团队通过系统性研究,创新性地发现树突状细胞在某些环境下可以不死,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免疫学观点。2004年,国际知名科学期刊《自然-免疫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实验室主任曹雪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由中国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敢为人先”的精神让曹雪涛和他的团队一路向前:军队院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300篇国际学杂志的科学论文,2011年度国家十大科学进展,4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2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多位获国家优秀青年学者…… 曹雪涛还多次受邀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撰写综述,并成为一流杂志如Cell的编委,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担任国际免疫学会联盟学术大会主席。 从论文走向临床 “论文发表了,我们的工作却并没有结束。”曹雪涛和他的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走上了一条更艰辛却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细胞治疗转化医学。 据悉,该团队利用成果转化经费建成了生物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在国内最早开展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肿瘤患者的研究。而且这一治疗机理,适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 如今,这一原创性成果正从论文走向临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0多家医院正进行着原国家I类生物制品“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的Ⅲ期临床试验,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免疫细胞治疗制品。根据Ⅰ、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该药物针对大肠癌的单化疗有效率在25%以上(有效率指让肿瘤细胞缩小50%以上的概率),采用该生物制品联合化疗的复合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可达45%。 同时,该研究团队还发现了2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分子并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统一命名。 科学家需要“家国情怀” 上海东北角一条不知名的小路上,一幢普通的砖红色小楼并不起眼,曹雪涛团队的实验室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 每周六上午,这里会举行一场内部报告会,20年来从未间断。“我们实验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世界一流杂志刊登著名学者论文后,大家就会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讨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提出充分证据进行质疑,最后提出新的设想。”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益芝教授说,曹雪涛对学术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对新增长点的敏锐洞察,保证着整个团队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快速发展。 如今,这个团队已是大咖云集:陈涛涌获得过“青年长江学者”殊荣;刘秋燕、郭振红曾去哈佛进修学成归来;侯晋和课题组成员发现的“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的新靶标”课题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立足本土培养创新型国际化青年人才模式——《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思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专家评委认为“对其他实验室具有示范作用”,获得2014年国家首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唯一特等奖。而被誉为“最牛博导”的曹雪涛也因此被《自然》杂志评为“杰出导师奖”。 年轻人的翅膀硬了,没有飞走,反而学会了互相扶持。年轻的女教授李楠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前面的战友总会伸出手,把我拉上来。” 这个实验室是靠什么培养和凝聚人才呢?在曹雪涛看来,要“以思为先,以行为本。”团队里的导师,每一位都是集教育者、管理者、示范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他坦言,科学家需要有“家国情怀”,要注重用传统文化和光荣历史来感召年轻人。 说起过往的成绩,曹雪涛表示,除了个人的努力,更得力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在免疫医学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争先者。“荣誉也是压力,唯有把我们的事业深扎在祖国创新的土壤里,才能有动力勇攀新的科研高峰。”曹雪涛和他的同事们异口同声的说。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免疫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
ericmapes 2017-5-19 09:36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免疫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 科学出版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55817.html 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维持自我稳定的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和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学科。宏观而言,免疫系统通过准确地区分非我、排除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体而言,免疫系统识别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和记忆性,从而使同一疾病不会再患,或使接种疫苗后获得免疫。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a针对传染性微生物、移植物等进行免疫防御;b清除衰老及损伤的自身细胞以维持自身稳定;c监视和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以杜绝肿瘤。免疫受损及紊乱直接导致了人类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 一、免疫学科优先资助领域 生命学科诸多学科中,免疫学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和相对领先态势,其部分归功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在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等辅助下的进展,同时与干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等学科交互促进发展。为了加深对生命体系统免疫学规律认识、拓展免疫学新领域、加强免疫成果的医学转化;需要战略性地加强免疫学与多生命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及逻辑体系推动免疫学高层次发展,升华免疫学成果应用转化。通过学科间的密切交叉融合开创新的前沿领域,提升生命学科创新研究整体水平。 1 免疫器官、亚群和分子的再认识和新发现 系统免疫学的发展目标是将各个免疫组织、器官、细胞与分子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免疫的组成与发育,生理稳态和疾病状态下免疫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不同免疫组织及细胞间的交流规律、免疫分子网络整体格局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和调控规律等。基于传统生化细胞手段、单点、单线的研究不能揭示免疫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全局与本质,急需整合生命学科内部的多学科相关技术,充分运用电镜示踪、磁微粒标记、多荧光材料及纳米光学材料等新技术,重点研发高分辨率多荧光成像技术,实现机体和细胞层面的免疫实时监控,将使系统免疫学实时研究迈上新台阶。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器官与细胞发育及区域免疫功能。a重新研究和认识肝脏、肠道、皮肤、肺脏等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b在各免疫器官中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Th、ILCs、TILs、Mφ)分化发育表型及区域免疫功能;c新型免疫器官(如肝脏、肠道、皮肤)基本免疫特征及免疫细胞亚群功能的鉴定,深入研究各免疫器官内免疫细胞。 (2)免疫细胞新亚群的表型特征和生理病理功能。深入剖析CD4+Th、DC、巨噬细胞、ILCs、TIL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等重要免疫细胞的新亚群,其表型特征、分化发育及生理和病理功能。 (3)免疫新分子的发现和鉴定。调控免疫细胞重要功能和信号传导的各膜分子、分泌蛋白、转录因子、受体、信号分子、接头蛋白分子等的组学鉴定和谱系描绘。 (4)免疫细胞与分子的系统网络调控机制。利用在体实时荧光成像技术,描绘和分析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全程中,组织器官中多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程序与规律、胞内外多种免疫分子解离与作用的程序与规律。描绘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与分子作用网络图谱。 2 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规律与机制 尽管目前对抗感染免疫识别、应答与免疫调节规律的认识有长足进展,然而在对肿瘤、自身抗原、糖脂类抗原、非感染性危险信号(DAMPs,包括应激压力、代谢产物等)等的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规律的认识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恶性肿瘤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与严重性已逐渐超越感染性疾病。免疫记忆的维持机制是疫苗开发的前提,也尚未完全阐明。需要在明确抗原的基础上,就免疫应答与调节的基础免疫学机制研究做深入探索。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特异性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补充TCR/BCR对核酸等的特异性识别规律,重点拓展固有免疫细胞(DC、巨噬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的识别配体及识别规律。 (2)自身抗原和肿瘤抗原的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全局性、系统性阐明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对自身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识别与效应机制,诱导部位和病理部位免疫应答与效应的差异,上述过程中重要的调控。 (3)免疫记忆的形成与维持:深入阐明T细胞、B细胞特异性免疫记忆机制;探索固有免疫细胞的“记忆”机制。 (4)免疫系统的表观遗传调控:拓展DNA/组蛋白化学修饰、非编码RNA和其他表观遗传调控介质对免疫基因转录表达、免疫细胞分化、增殖、效应的调控机制。 (5)高通量数据归纳的疾病相关化学表观修饰规律及干预策略。 3 区域免疫学与黏膜免疫学 近年已确定肝脏、肠道、脂肪、脑等为区域免疫器官,其免疫细胞亚群、表达谱系及功能不同于传统淋巴器官而显现“局部”特征,同时上述器官也是重要疾病高发器官,其局部免疫状态与应答特征与传统的全身免疫显示了显著不同和相互影响的特征。在肠道和皮肤,免疫-益生菌群-代谢三者呈交叉联系、协同作用,三者的平衡紊乱显著影响疾病病理发生。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区域免疫器官及组织的基本组成与生理功能:系统描绘肝脏、肠道、皮肤、肺脏、脑、胎盘等区域免疫器官的基本免疫特征与免疫细胞亚群性状与功能。 (2)微生态黏膜免疫:深入研究肠道和皮肤微生态与黏膜免疫的互为调节机制,探索黏膜免疫对于全身免疫及免疫保护的影响及在重要器官疾病中的作用。 4 免疫系统的代谢规律与分子调控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系统与炎症反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在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环境系统阐明触发、激活、放大免疫炎症的PAMPs和危险信号,阐明炎症信号维持与反馈的分子机制,阐明免疫炎症与疾病发生发展、抗感染及抗肿瘤免疫结局的相关关系与调节。探索关键调控分子作为炎症靶向治疗分子的策略。 (2)免疫系统与机体代谢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入探索宿主能量、糖、脂、血流与压力代谢对于免疫细胞功能的调控;阐明免疫细胞自身代谢的关键调控信号通路及对功能的影响;探索治疗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神经退行性病变等代谢疾病的免疫治疗分子靶点与策略。 5 肿瘤免疫 免疫系统监视肿瘤发生发展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之一。而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及其识别与免疫应答机制、肿瘤免疫抑制(如MDSCs)的时空特性及调控、肿瘤干细胞维持机制等仍不明确。已上市的2个肿瘤疫苗和近期的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免疫治疗实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系统对TSA的识别机制及肿瘤免疫生物标志物的鉴定:急需发掘肿瘤特异性抗原及肿瘤发展阶段免疫标志物,在肿瘤特异诊断和免疫治疗实现突破。 (2)肿瘤微环境免疫格局及放化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分群格局、表型与功能、迁移规律,肿瘤外循环免疫细胞与肿瘤内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放化疗程序对于全身和区域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对不同免疫细胞亚群的优势调控特征规律,以此设计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6 移植免疫 我国器官移植的高需求与成功移植器官的有效性等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在移植器官方面,除角膜、肝脏和肾脏移植的5年存活率突破70%,其余重要器官在移植排斥机制及免疫防治仍存在较多问题。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主要为细胞、组织与器官慢性移植排斥机制:a在人体组织研究器官移植后长期过程的细胞、组织与器官的慢性移植排斥机制;b明确T细胞和抗体的作用与相互调节;c移植物的长期维持机制。 7 转化免疫学 免疫学的战略意义之一即免疫学在医学防治应用的重大作用及潜力,目前治疗用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受到广泛重视,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的研发也初现曙光。人类重大传染病预防疫苗的研制与更新始终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免疫转化研究任务。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拟人化及疾病动物模型:推动和完善关于慢性乙肝、艾滋病、自身免疫病等转基因小鼠模型、拟人化小鼠乃至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 (2)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制:在多种新型小分子筛选平台体系,针对调控免疫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关键转录因子或信号分子,高通量筛选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行改构和增效,作为新型免疫制剂候选。 (3)新型疫苗设计策略、新型纳米递送体系与佐剂研究:针对艾滋病、结核、慢性乙肝、禽流感、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乳腺癌及肺癌、Ⅰ性超敏疾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疾病,优化抗原,利用新型载体与佐剂,设计新型疫苗及免疫策略。 8 模式生物与低等生物的系统免疫学 模式生物对于研究生命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规律、免疫系统发育与调控机制非常重要。同时,深入研究植物体系的免疫系统与应答规律、低等动物及畜牧动物的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应鼓励重要模式生物(线虫等)及发展新型模式生物、并以模式植物和低等动物为研究体系,针对重要科学问题,展开原创性、系统性研究,实现免疫学理论体系的创新。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为模式生物与低等动植物的系统免疫学:研究模式生物、低等动物与植物的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基本性状、免疫应答基本规律。 9 糖免疫学 多糖作为特殊化学结构广泛参与各种生物生命活动和生理过程。病原体、肿瘤细胞的高丰度糖修饰与感染、侵袭转移相关;对于多糖的免疫识别及固有免疫炎症及调节功能被逐渐认识;发现糖抗体在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a多糖的免疫识别与应答机制;b解析病原及肿瘤抗原的多糖修饰的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c探索免疫疾病进程的多糖分子标志物。 二、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 免疫细胞分子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免疫行为,也是分子间化学物理作用的结果,阐明免疫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与物理学基本特性,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特异作用的本质;并据此设计亲和力增强或构效增强的免疫活性分子,是免疫学科实现转化的重要前提。免疫学研究除了重要的自身的科学问题,在大规模免疫组学数据的处理、归纳、分析及挖掘方面需要与数学及信息学科的紧密合作,开发适合于免疫学数据分析与算法的软件与模建工具。同时,在当前集成和大规模研究的形势下,我国应重点解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实时集成分析的免疫学大型研究装置,实现对于免疫现象的全局和单细胞层面解析。 1 结构免疫学与生物力免疫学 在物质的基本结构与物质反应的化学物理本质层面,免疫都与化学、物理学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免疫分子特异结合的本质是化学结构的空间嵌合,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具有典型的亲和与解离曲线;近期发现微重力与内外环境的应力变化对免疫组织与细胞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重点支持方向为: 外界应力与化学构象对免疫应答的调节:阐明外界应力变化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激活、信号通路与效应;深入阐明高效中和抗体产生的表位结构学;免疫调节活性小分子的构效关系与改构。 2 免疫学组学与信息学研究 大样本和组学检测技术已提供了免疫学研究的大数据,为抗原表位预测、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图谱、免疫标志物模建与预测、多组学层面系统研究免疫分子功能提供了平台。然而多层次数据的复杂性与各区域免疫器官组学的差异性,需要生物信息统计与归纳体系对繁复免疫数据的正确解析,使免疫学研究转换为科学系统的、可预测数字化分析研究。我国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与软件,将成为免疫组学研究面临的最突出矛盾。 重点支持方向为免疫组学和信息学在重大人类疾病诊断预后的应用:利用高通量工具与技术平台,对我国重大免疫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人体标本进行大规模免疫组学数据的采集与归纳,发展基于免疫细胞生理与病理参数(表观遗传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的免疫组学,重点支持肺结核、慢性乙肝和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疗效评估。 3 免疫学研究大型仪器设备 随大规模组学研究的开展和单细胞免疫研究的新兴,应充分联合我国生命科学学科、化学、物理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优势,集中攻坚,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高通量、实时、可视化、组学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一体的免疫学集成研究的大型仪器。 重点支持方向为可视化免疫学与免疫大型装置:可视化免疫仪器与制剂、研发具有特殊免疫学应用的大型三维成像仪器及在体荧光成像仪器。 【往期相关推送】 “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动物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心理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植物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优先资助领域 本文摘编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内容略有删节。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11所高校进入ESI免疫学全球前1%(2017年1月)
wanyuehua 2017-2-27 08:08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2017 年 1 月 15 日 ESI 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0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 5361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其中免疫学学科共有 672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1 所高校进入 ESI 免疫学全球前 1% 。 中国11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免疫学全球前1% 说明 :Top 论文是包括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Top 论文篇数 1 347 上海交通大学 724 10639 14.69 10 2 368 复旦大学 929 9972 10.73 2 3 370 浙江大学 721 9932 13.78 6 4 383 中山大学 710 9467 13.33 4 5 396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780 8932 11.45 5 6 398 北京大学 780 8932 11.45 5 7 456 第二军医大学 415 7440 17.93 6 8 533 华中科技大学 505 5835 11.55 1 9 543 首都医科大学 595 5579 9.38 0 10 667 第三军医大学 392 4085 10.42 1 11 561 山东大学 558 5235 9.38 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8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戴志飞课题组招聘肿瘤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助理
chenmin168cool 2016-9-1 12:36
研究方向: 肿瘤生物学、免疫学 招收条件: 1. 以第一作者发表过 2 篇以上 SCI 论文; 2.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学习和接受新技术、新思想。 申请流程: 请将简历发送到 zhifei.dai@163.com 戴志飞简介: 北大教授,博导,国家杰青,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 973 )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癌症微创介入治疗、纳米医学和分子影像方面的研究。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超声装备协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常务委员、中国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以及【 Bioconjugate Chem 】、【 Theranostics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和《功能材料》等期刊编委。
个人分类: 招聘|2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Refs/Doc.-SJR,IF呈现负相关
热度 5 zhpd55 2016-6-14 10:01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Refs/Doc.-SJR, IF 呈现负相关 诸平 美国 Annual Reviews, Inc. 出版的 《免疫学年评》(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 ISSN 0732-0582, E-ISSN 1545-3278 ),近十余年来SJR一直居于前茅(前5名之内),SCI的历年影响因子(IF)见图1所示。 SJR值的变化见图2所示。但是,平均参考文献数与IF和SJR之间呈现出负相关,而且相关性很弱(见图3和图4)。 图1 2001-2015年IF变化趋势 图2 1999-2015年SJR值的变化趋势。 图3 2000-2015年Refs/Doc.与 SJR和IF之间的相关性 图4 散布矩阵图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6893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10所高校进入ESI免疫学全球前1%
热度 1 wanyuehua 2016-6-7 18:43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5 月 26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2 月 29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 免疫学 共有 633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0 所高校进入 ESI 免疫学 全球前 1% 。 中国 10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免疫学全球前 1%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高被引论文篇数 热点论文篇数 1 344 上海交通大学 648 9,105 14.05 8 1 2 370 复旦大学 835 8,450 10.12 2 0 3 375 浙江大学 632 8,254 13.06 3 0 4 387 中山大学 645 7,856 12.18 2 0 5 4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668 7,060 10.57 3 0 6 445 北京大学 569 6,580 11.56 4 1 7 453 第二军医大学 379 6,388 16.85 3 0 8 528 华中科技大学 466 5,034 10.80 0 0 9 571 山东大学 494 4,376 8.86 0 0 10 559 首都医科大学 522 4,534 8.69 0 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6425 次阅读|1 个评论
1901-2011那些高寿的“诺贝尔奖”--医学免疫学家
immunology 2015-12-31 21:14
1901-2011那些高寿的“诺贝尔奖”--医学免疫学家 1901-2011 那些高寿的“医学或生理诺贝尔奖”医学免疫学家 ( 1 ) 1901-2011 医学免疫学专业共获得 17 次医学或生理诺贝尔奖 ( 2 )共有 30 个医学免疫学家分享 17 次医学或生理诺贝尔奖 ( 3 )至 2015 年,在世的共 7 人,平均年龄 76 岁( 58 岁, 71 岁, 74 岁, 75 岁, 76 岁, 89 岁, 91 岁) ( 4 )至 2015 年,去世的共 23 人,平均年龄 80 岁( 90 岁以上 7 人, 80-90 岁 5 人, 70-80 岁 5 人, 60-70 岁 6 人) 注: 1996年开始学医学免疫学时第1次整理,2015-12-31日第2次整理。 1901 for his work on serum therapy, especially its application against diphtheria, bywhich he has opened a new road in the domain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here byplaced in the hands of the physician a victorious weapon against illness anddeaths Emil Adolf von Behring GermanyMarburg University Marburg, Germany b.1854 d.1917 63 岁 1905 for his investiga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relation to tuberculosis Robert Koch GermanyInstitute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Berlin, Germany b.1843 d.1910 67 岁 1908 “Inrecognition of their work on immunity” Ilya Ilyich Mechnikov RussiaInstitute Pasteur Paris, France b.1845 d. 1916 71 岁 Paul Ehrlich GermanyGoettingen University Goettingen, Royal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Therapy Frankfurt-on-the-Main, Germany b.1854 d.1915 61 岁 1913 inrecognition of his work on anaphylaxis Charles Robert Richet FranceSorbonne University Paris, France b.1850 d. 1935 85 岁 1919 “for his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immunity Jules Bordet BelgiumBrussels University Brussels, Belgium b.1870 d. 1961 91 岁 1930 for his discovery of human blood groups Karl Landsteiner AustriaRockefell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New York, NY, USA b. 1868 d. 1943 75 岁 1951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yellow fever and how to combat it Max Theiler Unionof South Africa Laboratories of the Division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Rockefeller Foundation,New York, NY, USA b.1899 d. 1972 73 岁 1957 for his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synthetic compounds that inhibit the action ofcertain body substances, and especially their action on the vascular system andthe skeletal muscles Daniel Bovet ItalyIstituto Superiore di Sanità (Chief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Rome, Italy b.1907 d.1992 85 岁 1960 for discovery of acquired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Australia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Melbourne, Australia b.1899 d.1985 86 岁 Peter Brian Medawar UnitedKingd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b.1915 d.1987 72 岁 1972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bodies Gerald M. Edelman USA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b.1929 d.2014 85 岁 Rodney R. Porter UnitedKingdom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United Kingdom b.1917 d. 1985 68 岁 1977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peptide hormone production of the brain” Roger Guillemin USAThe Salk Institute San Diego, CA, USA b. 1924 d. Andrew V. Schally USA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 New Orleans, LA, USA b. 1926 d. Rosalyn Yalow USA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 Bronx, NY, USA b.1921 d.2011 90 岁 1980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genetically determined structures on the cell surface that regulateimmunological reactions Baruj Benacerraf Harvard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USA b.1920 d.2011 91 岁 Jean Dausset Universitéde Paris, Laboratoire Immuno-Hématologie Paris, France b.1916 d.2009 93 岁 George D. Snell JacksonLaboratory Bar Harbor, ME, USA b.1903 d. 1996 93 岁 1984 for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specificity in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the immune system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rinciple for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Niels K. Jerne Denmark BaselInstitute for Immunology Basel, Switzerland b.1911 d. 1994 83 岁 Georges J.F. Köhler FederalRepublic of Germany Basel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 Basel, Switzerland b.1927 d. 1995 68 岁 César Milstein Argentinaand United Kingdom MRC Laboratory of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b.1927 d. 2002 75 岁 1987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genetic principle for generation of antibody diversity Susumu Tonegawa Japa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Cambridge, MA, USA b. 1939 d. 1990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organ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human disease Joseph E. Murray USA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oston, MA, USA b.1919 d.2012 93 岁 E. Donnall Thomas USA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Seattle, WA, USA b.1920 d.2012 92 岁 1996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pecificity of the cell mediated immunedefence Peter C. Doherty Australia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Memphis, TN, USA b. 1940 d. Rolf M. Zinkernagel SwitzerlandUniversity of Zurich,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b. 1944 d. 2011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ity” Bruce A. Beutler University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 Dallas, TX, USA, The ScrippsResearch Institute, La Jolla, CA, USA b.1957 d. Jules A. Hoffmann Universityof Strasbourg, Strasbourg, France b.1941 d.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endritic cell andits role in adaptive immunity” Ralph M. Steinman Affiliation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b.1944 d.2011 67 岁
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课件)--遵义医学院--姚新生
immunology 2015-11-26 09:19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课件)--遵义医学院--姚新生 http://user.qzone.qq.com/377120750/blog/1447379691
个人分类: 师者|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疾病干预”相关论文精选--庆祝2015欧洲免疫学大会
热度 1 WileyChina 2015-10-22 11:00
2015 年欧洲免疫学大会 ( European Congress of Immunology (ECI) 2015 ) 于 九 月 6 日到 9 日在维也纳召开。为庆祝今年最重大的免疫活动, 我们从 Wiley 免疫学期刊中挑选了一些与 “ 疾病干预 ”( Disease Intervention )这一会议主题相关的文章。 下文中的文章截至本年末可免费在线可见 。 Clinical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Novel therapies for memory cell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P. Bhargava and P. A. Calabresi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with immunoglobulin G for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ar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 Jolles, J. S. Orange, A. Gardulf, M. R. Stein, R. Shapiro, M. Borte and M. Berger Immunology Natural killer T cells in multiple sclerosis and its animal model,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Luc Van Kaer, Lan Wu and Vrajesh V. Parekh Extra-thymically induced T regulatory cell subsets: the optimal target for anti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Johan Verhagen, Anja Wegner and David C. Wraith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 exhibit defective cross-presentation of tumor antigens, but is reversed by chemotherapy Alison M. McDonnell, Willem Joost Lesterhuis, Andrea Khong, Anna K. Nowak, Richard A. Lake, Andrew J. Currie and Bruce W. S. Robinson Broad requirement for terminal sialic acid residues and FcγRIIB for th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in vivo Inessa Schwab, Sidonia Mihai, Michaela Seeling, Michael Kasperkiewicz, Ralf J. Ludwig and Falk Nimmerjahn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inflammation, carcinogenesis, and cancer therapy Amiran Dzutsev, Romina S. Goldszmid, Sophie Viaud, Laurence Zitvogel and Giorgio Trinchieri ECI Review Series Immunological Reviews What can immunology contribute to the control of the world's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rom bacterial infection? Carl Nathan Engineering T cells for cancer: our synthetic future Robert H. Vonderheide and Carl H. Jun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Targets for Ibrutinib Beyond B Cell Malignancies A. Berglöf, A. Hamasy, S. Meinke, M. Palma, A. Krstic, R. Månsson, E. Kimby, A. Österborg and C. I. E. Smith Antidrug Antibodies: B Cell Immunity Against Therapy A. Fogdell-Hahn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 TNF and regulatory T cells are critical for sepsis-induced suppression of T cells David Stieglitz, Tobias Schmid, Nirav F. Chhabra, Bernd Echtenacher, Daniela N. Männel and Sven Mostböck Hyperoxia promotes polariz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in ovalbumin-induced airway inflammation, leading to a TH17 cell phenotype Akinori C. Nagato, Frank S. Bezerra, André Talvani, Beatriz J. Aarestrup and Fernando M. Aarestrup Current Protocols Immunology Mouse Model for Pre-Clinical Study of Human Cancer Immunotherapy Zhiya Ya, Yared Hailemichael, Willem Overwijk and Nicholas P. Restifo Identification of B Cell and T Cell Epitopes Using Synthetic Peptide Combinatorial Libraries Clemencia Pinilla, Jon R. Appel, Valeria Judkowski and Richard A. Houghten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1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免疫学角度看临床研究
WileyChina 2015-9-1 10:02
临床研究系列之免疫学研究 该 临床类相关系列丛书 由权威专家撰写完成,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了特定的临床疾病、治疗手段及临床应用中的免疫学机制。 该系列丛书已委托由 Mark Peakman ( Editor in Chief )和临床与实验免疫学期刊( Clinical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编辑发表。每篇评述文章都 关注在特定领域,并突出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下文列出了该系列 2015 年刚发表的 4 篇文章。 欢迎点击查看更多 The T cell antigen receptor: the Swiss army knife of the immune system M. Attaf, M. Legut, C. K. Cole and A. K. Sewell T 淋巴细胞 在免疫监视功能及对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的定期清除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表达的T 细胞抗原受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T 淋巴细胞亚群。本文概述了 MHC 限制性T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和MHC 非限制性T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产生机理 ,研究了各类“常规”和“非常规”T 淋巴细胞亚群的识别机制。 Immunology of IgG4-related disease E. Della-Torre, M. Lanzillotta and C. Doglioni 本文研究了 IgG4 相关性疾病 的免疫学机理,该疾病的复发- 缓解性炎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探讨了IgG4 相关性疾病诊断和治疗阶段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IgG4 相关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病理模型,现阶段学术界对此疾病的发病机制还知之甚少。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Toll-like receptors and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us diseases C. Skevaki, M. Pararas, K. Kostelidou, A. Tsakris, and J. G. Routsias Toll 样受体(TLRs) 在抵御病原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触发抗微生物和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Toll 样受体蛋白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是容易引起感染变化的结构单元特性 。本文研究了Toll 样受体(TLRs) 及先天免疫系统中Toll 样受体(TLRs) 的配体的功能特性,同时本文指出 TLR 蛋白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与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关联 。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Vδ2 cell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D. W. Fowler and M. D. Bodman-Smithi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Vδ2 细胞 在抵抗感染和肿瘤形成上发挥着免疫监视的作用。本文讨论了 Vδ2 细胞的作用机理 ,并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该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高目前治疗策略的方法。 更多内容欢迎点击查看: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365-2249/homepage/immunology_in_the_clinic_review_series.htm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癌症/免疫学或者微流控制系统研究
jiangxinduyin 2015-6-25 21:03
Postdoctoral position or Research Assistant in Cancer/Immunology or Microfluidics : Albany, NY, United States We are seeking a highly motivated postdoctoral fellow or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area of Biomedical Science or Bioengineering for systems medicine, starting immediately in the Multiplex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The potential postdoc will work on research projects related to biomedical microdevice and single-cell systems biology for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 exploring bioengineering and computational solutions for emerging problems in cancer biology, immunotherapy, infectious disease,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The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with Bioengineering, Biomedical Science/Engineering, Systems Biology, Biochemistry backgrounds are preferred, who should have demonstrated ingenuity, productivity, and ability to work in a diverse, high energy environment. Prior research experience for this position is required. The candidates must show research rich experiences in DNA detection and cancer or immunology studies. Other experiences in microfluidics and nanotechnology will be a plus but not required. Salary is commensurate with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ability. We expect the candidate can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our multidisciplinary team. For the RA position, a master degree is required, while prior research experience is not required.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send a letter describing your interest in the position, CV, and names of three references to Email: jwang34@albany.edu. Evaluation of candidates will begin immediately and will continue until these positions are filled. For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Dr. Jun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SUNYAlbany. Websit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multiplexbiotechlab/home The University at Albany is an EO/AA/IRCA/ADA Employer Apply Here: http://www.Click2Apply.net/24fz4sr PI90899150 more position: http://www.zx360zp.com/show/shownewslist/3/1
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陆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排名——免疫学
wanyuehua 2015-6-24 08:28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5 年 5 月 7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5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2 月 28 日在 Web 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免疫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免疫学领域共有 591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论文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中国大陆共有 11 所科研机构(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免疫学领域,论文数超过千篇的只有中国科学院 1,058 篇。 中国大陆共有 11 个科研机构进入 ESI 免疫学领域全球前 1% 序号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ESI 免疫学全球排名 (按总被引频次) 1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1,058 14,986 14.16 194/591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CHINESE CTR DIS CONTROL PREVENT ) 641 7,915 12.35 347/591 3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587 7,314 12.46 368/591 4 复旦大学( FUDAN UNIV ) 718 6,949 9.68 381/591 5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530 6,447 12.16 401/591 6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CHINESE ACAD MED SCI PEKING UNION MED COLL ) 656 6,407 9.77 403/591 7 中山大学( SUN YAT SEN UNIV ) 552 6,254 11.33 409/591 8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486 5,282 10.87 465/591 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SHANGHAI INST BIOL SCI ) 300 5,413 18.04 461/591 10 第二军医大学( SECOND MIL MED UNIV ) 349 5,079 14.55 477/591 11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 397 4,070 10.25 533/591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5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免疫学杂志》论文发表及同行评审流程Wiley在线讲座!
WileyChina 2015-1-4 09:57
Wiley邀您 免费参与 论文写作与投稿在线讲座三十七期: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论文发表及同行评审流程 主讲人:Karen Chu,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编辑 Karen Chu曾从事生物致病机制研究,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并分别在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获得T细胞免疫学博士后学位。2011年,Karen Chu以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 mmunology (EJI )期刊编辑的身份加入Wiley, 开始致力于把前沿研究带入科学界。 讲座内容: 《欧洲免疫学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是免疫学领域的国际高品质期刊,2013年影响因子4.518,处于SCI免疫学期刊的Q 1区。本次讲座旨在把这本期刊介绍给更多的中国作者,为其文章发表提供帮助。 1. EJI的研究范围及收录文章的标准 2. EJI公平透明的同行评审流程 同行评审的价值和类型 EJI对审稿人的要求及论文评审标准 EJI编辑的角色和作用 作者的选择 3. 作者如何答复审稿人的意见 4. 问答环节 时间:2015年1月8日,19:30-20:30 注册地址: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1353490 相关免费文章推荐,欢迎阅读!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mmunology Review Series 访问 Wiley在线课堂 及 Wiley中国博客 ,了解更多讲座信息!
个人分类: workshop|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Year in Immunology 2014》30天免费获取
WileyChina 2014-7-29 16:48
本期年鉴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囊括了近期关于免疫学的髓细胞以及炎症研究的学术评论。话题包含了:巨噬细胞的起源以及髓细胞从骨髓到巨噬细胞纤维的过程;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硬化中的情况;淋巴结窦巨噬细胞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髓细胞产生的抑制细胞在人类癌症中的异质性;嗜中性粒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以及炎性体激活中 NLRP3的机制。 马上免 费获取! 特色精选文章: The role of lymph node sinusmacrophages in host defense Mirela Kuka and Matteo Iannacone The journey from stem cell to macrophage Mikael J. Pittet, Matthias Nahrendorf and Filip K. Swirski 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by neutrophils Jing Wang and Hisashi Arase Mechanism of NLRP3 inflammasomeactivation Fayyaz S. Sutterwala, Stefanie Haasken and Suzanne L.Cassel 点击查看完整目录 点击查看更多Annual Review Series期刊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的蝙蝠能携带狂犬病毒吗?(系列之二)
热度 7 yanjx45 2013-11-28 11:07
蝙蝠狂犬病毒的维持、传播和演化 (系列之二) (The maintenance,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of  lyssaviruses in Bats) 二、 蝙蝠的免疫生物学和病毒携带状态假说 (Bat immunobiology and the carrier state hypothesis) 蝙蝠的基本免疫生物学状态,特别是其与狂犬病毒传播的关联,目前还知之甚少。随着最近在蝙蝠中发现多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现在有相当多的研究正集中在蝙蝠生态学及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在这种新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领域,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蝙蝠基因组学研究,希望从中找到免疫调节因子的指征,并与其他已有充分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中所获得的明确结果进行比较。 在多年前就已提出 在蝙蝠中可能存在狂犬病毒的携带状态 这个概念。这个假说认为,蝙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支持狂犬病毒在其体内某个尚未确定的组织中增殖,但仍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并能感染同一栖息地内的同一种蝙蝠。但是, 几乎没有实验证据能支持这一假说 。而且,相当肯定的是,在免疫功能降低期间, 蝙蝠可能最终死于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潜伏期相当长,可能说明狂犬病毒与其他典型的急性RNA病毒感染相比,其免疫状态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更多样化的表现。 显然,目前对蝙蝠的基本免疫学特性及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仍知之甚少。多种蝙蝠的生命周期都与众多的生态因子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因子决定蝙蝠生物学的关键阶段,如休眠和/或迟钝状态、迁移的需要、交配及随后的后代出生时间。环境的作用,包括温度、湿度、食物供应、寄生虫负荷,以及其他蝙蝠病原体的感染,都可能影响暴露于狂犬病毒后的结果。例如,通过实验证明了迟钝状态的影响,迟钝状态本身的持续时间会延长狂犬病的平均潜伏期。蝙蝠物种内的生物多样性意味着这些因素和要求在不同的蝙蝠物种间差别更大;如此说来, 有理由推断经历了一个潜伏阶段后,可能存在病毒的携带状态和/或病毒再激活的可能,但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这种说法。 然而,对大量此类因素的影响力的知识都还很欠缺,所以 病毒在健康蝙蝠内维持的机制仍属未知 。一个有趣的假设是: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蝙蝠对病毒的抵抗力、传播,甚至可以通过溢出事件而感染其他哺乳动物群体。在终端宿主(如人群)中发现有更长的潜伏期。也有实例表明,抓获的蝙蝠当时看起来健康,在囚禁过程中发病,偶尔会表现出较长的潜伏期。这可能反映了潜伏期是可变动的,也可能是宿主-病原体关系的反映,其中免疫状态可能是对抗病毒主动复制必不可少的;但是, 这些结果也可能与暴露的途径、所接受的病毒剂量、复制的起始位点,以及其他未知因素有关。 因此,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独特的哺乳动物宿主与病原体的关系,继续研究蝙蝠的基础免疫生物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C. Jackson: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research advances in rabies, Elsevier, 2011.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65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好的选题,成就人生 (一)
热度 2 jzhou65 2013-11-22 14:14
中国有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做事情,想要成功是要有所凭借的。 对初入实验室的新生来说,从事科研刚刚起步,又野心勃勃,有劲头,有干劲;但如何保持这种势头就非常不容易。我身边的一些同学一路走来痛苦不堪,牢骚满腹,实验难以继续,毕业困难,整个人被打垮了。我个人认为这是选题的问题,至少没有认识到这样的结果,不然也不会如此沮丧。 其实科研和做其它事情是一个道理,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想做到“立”这个效果,是很不容易的。我有一位师兄,实验进展不错,要发高水平的文章,雄心勃勃;越是高水平文章,就越对实验数据等要求的很严格,听了他的汇报工作和老师的点评以后,我就意识到他恐怕要脱掉一层皮了。因为精品和非精品的用心是天壤之别的。我们院有一名非常厉害的老师,能在cell子刊连续发免疫学文章,这个成绩的取得,我相信老师的水平,可是反过来想一下学生吧;他的学生因为这么优秀的老师就很轻松了,就自然而然的发高水平文章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学生很苦,有的时候为了得到一个精美的western blot的显影照片,竟这样自责道,“我要再认真一些就好了,我要做冷血动物,心无杂念”。从此方面可以看出,有优秀的老师做导师,做实验上学生还要靠自己,只是一种科研的精神潜移默化的烙到了自己的心里,并通过实践践行了。我也想说,这其中告诉我,科研不是仅仅有好奇心、兴趣就能胜任的,需要的是做事的一种态度和坚持的执着精神;另外,做事要动手,动手需要体力和勤奋。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曾经说过,在科研上,没有笨蛋,只要勤奋就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态度决定一切。武汉大学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并鼓励研究生艰苦奋斗。在武大工作40年研究红莲型杂交稻,最终取的现今的成绩,很不容易。而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一届届学生,成了实验室的工作精髓。任何时候离不开艰苦奋斗,怨天尤人是绝对错误的,心态极坏。从朱英国院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科研的条件差,他全凭借艰苦奋斗,对自己狠些。 我是这样评价成功人士的,但凡成功人士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狠。越是优秀的导师,越是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学生狠,因为他们知道,要想做事做的漂亮,没有汗水是不可能的;一门绝技轻易学会,那就不是绝技。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顶天立地做校长,是一种气场! 今天说好的选题,我先做个铺垫吧!好的选题要做好,也需要气场!谢谢您的关注!
383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