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免疫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免疫学

相关日志

[转载]免疫学发展史略述
fqng1008 2020-7-28 07:50
资料来源:胡燕青,曹治涵,陈方平 . 免疫学发展史略述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 , 3 ( 4 ): 95-98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器官 、 细胞及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异常与疾病关系的科学 。 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疾病预防 、 诊断和治疗开拓了全新的局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 免疫学与神经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并列成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的三大支柱学科 。 综观免疫学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1 、 免疫学科的开创时期 免疫学的发展史是从微生物学的研究起始的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疾病,病原体 ——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诸传染因子,侵入宿主机体后引起疾病的传染过程,同时它又是抗原物质,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 。 人们在探讨机体抵抗力与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力之间的抗衡中,开始了抗感染免疫功能的研究 。 18 世纪,英国医生 Jenner 观察到挤奶女工在患牛痘后不易得天花的事实后,发明了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开创了人工免疫,这可视为免疫学科的建立 。 2 、 经典免疫学时期( 19 ~ 20 世纪初) 本时期免疫学各分支学科大体建立健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 其中较大的成果有: ( 1 )法国免疫学家 Pasteur 和德国细菌学家 Koch ,在方法学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细菌的分离培养,获得了纯种细菌,为人工菌苗的制备创造了条件 。 ( 2 )发明了减毒疫苗,创建了人工主动免疫方法 。 1881 年 Pasteur 应用高温培养法获得炭疽菌的减毒株,从而制备了炭疽菌苗 。 其后他又将狂犬病毒在兔体经连续传代获得了减毒株,狂犬疫苗巴氏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 。 ( 3 )发现了抗毒素,创立了人工被动免疫方法 。 这种被动免疫方法很快应用于临床治疗 。 Behring 于 1891 年引用来自动物的免疫血清成功地治愈一个白喉患者,这是第一个被动免疫治疗的病例,为此他于 1902 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 ( 4 )人体免疫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 如比利时 Bordet 发现了血清补体成分,俄国 Mech-nikov 发现了巨噬细胞清除异物的功能 。 ( 5 )形成了抗原抗体概念,建立起血清学检测方法 。 这为病原菌的鉴定和血清抗体的检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大大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并为以后其他免疫学技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而动物免疫血清的制备又开创了被动血清疗法 。 ( 6 )抗原抗体理化性质的研究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研究 。 20 世纪初,奥地利 Land-steiner 进行对血型抗原的研究,为人类输血术开创了新局面 。 Tiselius 和 Kabat 1938 年建立了分离纯化抗体球蛋白的方法为抗体理化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础 。 ( 7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学说的提出 。 19 世纪初,德国 Ehrlich 和俄国 Mechnikov 分别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及细胞免疫学说 。 前者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以抗体为主,而后者则认为以细胞免疫为主 。 这两个学说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但在抗传染免疫领域,长期以来仍以体液免疫学说占主导地位,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 ( 8 )对免疫效应双重性的认识 。 免疫效应可以是生理性的,表现为抗感染免疫, 即对传染性病原体的抵抗力;也可是病理性的,表现为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 自身免疫病 、 同种免疫病等 。 故 “免疫” 不仅可能对机体有利,也可能对机体有害 。 3 、 近代免疫学时期 ( 20 世纪初 ~ 20 世纪 50 年代) 本时期随着实践的发展,显示出更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形成一定结构和层次的学科系列,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与实验参证相互促进使得免疫学向纵深发展 。 1942 年, Chase 等人深入研究 Koch 现象,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而是由致敏细胞引起,证明了机体免疫是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形式的 。 1945 年, Owen 发现异卵双生的两个小牛个体内有两种血型红细胞共存,这种不同血型细胞在彼此体内不引起免疫反应的现象,称之为天然耐受,为什么在胚胎期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不引起免疫反应而形成免疫耐受 ? 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bet 提出了自身耐受形成的假说:认为在免疫功能成熟之前,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将导致其成体对该抗原的免疫耐受 。 1953 年, Bellinggham , Medawar 在小鼠体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耐受实验,给予 Burbet 学说以有力支持 。 同年, Grubar 等人建立的免疫电泳技术促进了对蛋白质抗原性的免疫化学分析,从而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但抗体的纯化遇到了困难 。 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 。 随着免疫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有了本质的了解,改进了研究材料,才使抗体分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 1958 年, Burbet 提出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为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免疫学从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中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生物机体对 “自己”和“非己”的识别,籍以维持机体稳定性的新生物学概念,使现代免疫学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研究内容,免疫系统是机体极其多样的免疫现象的物质基础;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 。 4 、 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 ~ 21 世纪初) 20 世纪 60 年代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生活与思维方式 。 在一系列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基础上,免疫学的发展成为一个更专业化的学科 。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发现并确认了胸腺和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 免疫系统的研究有如下重要发现: ① 胸腺是中枢性免疫器官,是 T 细胞分化 、 成熟的场所,可产生胸腺激素; ② 小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可转化为母细胞,进而分裂增殖,且有短寿命与长寿命两类; ③ 骨髓中具有多能干细胞, 可分化为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 ④ 小淋巴细胞可再循环,从而广泛接触各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⑤ 免疫细胞是不均一的群体,可分为多种类型和亚型,免疫细胞还可产生多种免疫分子 。 联系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揭示出在器官 、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机体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系统,即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 。 此后,免疫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1971 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免疫学研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形成免疫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是阐明了免疫细胞及其相互作用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 Pernis 等用免疫荧光法证明淋巴细胞膜 Ig 受体存在是 B 细胞的特征; Feldman 等用半抗原载体效应证明了 T 、 B 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 Mitchison 等证明了辅助性 T 细胞的存在; Gershon 等证明了抑制性 T 细胞的存在,表明在动物和人周围血循环内存在有功能相异的 T 细胞亚类,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Unanue 等证明了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它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第三类细胞 。 80 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免疫学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日本学者利根川进运用现代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证明并克隆出编码抗体 Ig 分子 V 区和 C 区基因,同时应用克隆 cDNA 片段为探针证明了 B 细胞在分化发育中编码 Ig 基因结构,阐明了免疫球蛋白 V 区基因的重排及突变,形成 V 区基因结构组合的无限可能性,解释了抗体多样性的起源,以及遗传和体细胞突变在抗体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为此,利根川进获得了 1987 年诺贝尔医学奖 。 1983 年, Meur 和 Reinherz 应用抗 T 细胞克隆型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化学技术,证明了 T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基因是由 VDJ 片段重排形成的 V 区和 C 区基因组成的,是与抗体 Ig 基因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基因 。 T 细胞受体分子是由异二聚体肽链组成的单一受体,能同时识别异种抗原分子和自己的 MHC 分子 。 有关 T 细胞群的研究表明在维持机体对自身抗原耐受性方面,承担了几乎全部责任,自身耐受的破坏或失调则标志着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抗原呈递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与带有相应 T 细胞受体( TCR )的 T 细胞形成三分子复合体( MHC/ 抗原 /TCR ),在其他辅助刺激信号下,导致 T 细胞活化和继之发生的免疫和炎性反应,包括对 B 细胞的活化和抗体产生,造成针对自身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与体液免疫反应 。 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小分子的多态类因子, 它们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这些因子统称为细胞因子 。 在这一研究时期,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 Ⅱ 、 干扰素 IFN 、 集落刺激因子 CSF 、 肿瘤坏死因子 TNF 、转化生长因子 TGF-β 等,它们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介导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和调节细胞的活化 、 增殖 、 分化和效应功能;在异常情况下可导致病理反应,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在可能性 。 90 年代以后,免疫学处于发展史上第三个高潮 。 在这个阶段,免疫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分子,并将其功能综合为一体 。 应用 “基因敲除”技术,我们可以认识某一特定基因或分子在体内的生理功能;通过抗原受体以及其他细胞膜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过程的研究,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导致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发生,这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前沿领域 。 这实际上是把生命活动还原为分子的化学反应,再从整体上综合这些不同分子的功能于一体,重返生物学本源 。 免疫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是经典免疫学基础上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成就, 更应归功于这一时期大批新技术,新方法的发明与应用 。 尤其是电子显微镜的普及,免疫荧光技术和单克隆技术的应用,使科学家能在更新的层次上认识疾病, 阐明机理 。 近年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显示 T 细胞,巨噬细胞, B 细胞及其它细胞活化后,产生众多细胞因子 。 这些细胞因子具有自分泌(自己刺激自己),旁分泌(刺激在旁的其他细胞)和内分泌(刺激远处细胞)的生物作用,形成复杂的免疫调节系统,其中每一个环节如抗原, MHC , T 细胞受体, T 细胞亚群及每一个细胞因子,都给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园地和开展治疗的远景 。 不同的生物治疗,如 T 细胞免疫, T 细胞受体多肽免疫,口服抗原产生耐受性,不同单克隆抗体,个别细胞因子如 γ 干扰素等等,都在研究或尝试中 。 基因治疗为免疫学带来了新的曙光 。 参考文献 贺达仁,王学彦.自然辩证法概论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 龙振洲.医学免疫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王延讲,粟永萍,吴延瑞.人是怎样与世界统一的——一个关于细胞信息跨膜传递特异性的假说 .医学与哲学,1998,19(1):6-11. 谢蜀生,童道玉.加强免疫耐受的研究 .生命科学,1997,9(4):174-177. 王伟铭,周同,李晓.粘附分子与信号传导 .生命科学,1997,9(5):214-217. 董海东,陈静,陈蔚峰.胸腺细胞的选择与程序性细胞死亡 .生命科学,1997,9(1):12-15.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免疫学发展简史
fqng1008 2020-7-20 17:44
与其他学科一样,免疫学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免疫学的发展可分为原始、传统和现代三个时期。 1.原始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起源于中国。我国古代医师在医治天花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康复后的天花患者及 护理 者,或穿过沾染患者痘痂的衣服的人不再患天花,于是就大胆创用了将天花痂粉吹入正常人鼻孔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疫苗。据考证,这种人痘苗在唐代开元年间(公元 713~741年)就已出现,至10世纪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渐传播到国外。 在约在 15世纪,人痘苗法传到中东。当地人把鼻孔吹入法改良为皮内接种法,免疫效果更加显著。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MaryMontagu把这种接种法传入英国,并且很快遍及欧洲。但是这种经验性的人痘苗虽然有一定免疫效果,却不十分可靠,而且还有人工感染的危险,所以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 到了 18世纪末,英格兰 乡村医生 E.Jenner从挤奶女工多患牛痘(一种轻型的局部痘疹)、但不患天花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经过一系列实验后,于1798年成功地创制出牛痘苗,并公开推行牛痘苗接种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疫苗,为人类最终战胜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当时 微生物学 尚未发展起来,人们尚不认识天花和牛痘的病原体,所以这种孤立的成功并未得到理论上的升华。此后一个世纪内,免疫学一直停留在这种原始的经验状态。 2.传统免疫学时期 19世纪后期,微生物学的发展为免疫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8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L.Pasteur偶然发现接种陈旧的鸡霍乱杆菌培养物可使鸡免受毒性株的感染,转而成功地创制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并开始了免疫机制的研究。1883年,俄国动物学家E.Metchnikoff发现了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并提出了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学说。1890年,德国医师E.von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发现了白喉抗毒素。1894年比利时血清学家J.Bordet发现了补体。这此发现支持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学说。两种学派曾一度论战不休,直到20世纪初英国医师A.Wright发现了调理素,德国学者P.Ehrlich提出侧链学说,才将两种学说统一起来。1901年,“免疫学”一词首先出现在《IndexMedicus》中,1916年《JournalofImmunology》创刊。作为一门学科,免疫学至此才正式为人们所承认。 于此同时,研究抗原体反应的学问血清学( serology)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1896年H.Durham等人发现了凝集反应,1897年R.Kraus发现了沉淀反应,1900年K.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ABO血型,J.Bordet发现了补体结合反应。这些实验逐渐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应用。此后的几十年中,血清学研究代表了免疫学发展的主流。 3.现代免疫学时期 20世纪中期以后,免疫学众多新发现频频向传统免疫学观念挑战。1945年R.Owen发现同卵双生的两只小牛的不同血型可以互相耐受,1948年C.Snell发现了组织相容性抗原,1953年R.Billingham等人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耐受试验,1956年Witebsky等人建立了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这些免疫生物学现象迫使人们必须跳出抗感染的圈子,甚至站在医学领域之外去看待免疫学。 于是一个免疫学的新理论 ——克隆选择学说(cloneselectiontheory)于1958年由澳大利亚学者F.Burnet提出。该学说认为:体内存在识别各种抗原的免疫细胞克隆;抗原通过细胞受体选择相应的克隆重并使之活化和增殖,变成抗体产生细胞和免疫记忆细胞;胚胎时期与抗原接触的免疫细胞可被破坏或抑制,称为禁忌细胞株(forbiddenclone);部分免疫细胞可因突变而与自身抗原起反应。这个理论虽不十分完善,但解释了大部分免疫现象,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并被后来的实验所证明,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免疫学理论。 嗣后,细胞免疫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再度兴起。 1956年B.Glick发现了腔上囊的作用,1961年J.Miller发现了胸腺的功能,1966年H.Claman等人区分出B细胞与T细胞,并且发现了它们的免疫协同作用,以后又相继发现了T细胞中不同的亚群及其鉴定方法,以及免疫细胞间朴素作用的机制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 同时,体液免疫继续向纵深发展。自 40年代初确认抗体是血清丙种球蛋白之后,1950年R.Porter用蛋白酶水解获得了抗体的片段,G.Edelman用化学断裂法得到了抗体的多肽链,共同证明了抗体的分子结构;60年代统一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名称;1957年G.Kǒhler和C.Milstein等人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单克隆抗体;1978年S.Tonegawa发现了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 80年代以来,众多的细胞因子相继被发现。对它们的受体、基因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促进了分子免疫学的蓬勃发展,有人称之为“分子免疫学时期”,但从理论上并未突破克隆重选择学说,只是从技术手段上把免疫学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被疫苗改变的人类历史
fqng1008 2020-7-20 16:49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寻求摆脱瘟疫和疾病的方法,但通过接种疫苗来抵抗疾病的历史其实很短暂 ——从爱德华·詹纳医生给人群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以来,只不过两百多年。 瘟疫横行曾是日常 瘟疫横行,这是人类社会在没有疫苗之前的状态。 14世纪,欧洲的上空笼罩着一层阴霾,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烈性传染病。在丹麦的年鉴里,用“黑色的”来形容它。这是因为,得了这种病之后,病人的皮肤会因为皮下出血而变黑,同时“黑色”也非常恰当地描述了这场瘟疫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阴影。 在《鼠疫》这本书中,法国作者加缪,细致地描述了病人的濒死状态:昏睡、衰竭、腹股沟肿大、体内有撕裂感 ……脉搏变得细弱,身子稍微一动就突然断了气。 为了证明炭疽疫苗的作用,巴斯德在 1881年作了一次公开实验。对象是50只健康的羊,2天以后,一群人聚在草原观看实验结果:因为提前注射了较弱的炭疽病菌,有一半的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只羊死了。巴斯德发明了预防注射的方法,成功打败炭疽病。 这其实是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只不过,原本这种细菌只会引起腹泻等轻微的肠道问题,可后来它发生了突变,变得非常强悍,以至于引起了这场可怕的瘟疫。 它就是 “黑死病”,起源于卡法(位于现在的乌克兰境内,属于东欧地区),却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席卷了整个欧洲。据统计,当时欧洲有30%-60%的人都死于黑死病。 除了欧洲这场可怕的瘟疫,在人類史上,其实还有一种病,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伤害绝不亚于它。这种病有一个挺吓人的名字 ——“斑点怪兽”,原因是感染这种病之后,人的全身会长满水疱,水疱接着会破裂、结痂,最后脱落,在皮肤上留下一个深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麻子”。 这种病也非常容易传染, 20世纪就有3亿到5亿人死于这种病。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病,直到这种病出现了几个世纪以后,才有了一个名字——天花,意思是皮肤上的印记。 其实,除了细菌之外,病毒、寄生虫都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传染病。 比如,中国人肯定对 2003年的那场SARS疫情记忆深刻,此外,还有艾滋病,还有流感、埃博拉、西尼罗河病毒感染,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瘟疫。 这些瘟疫臭名昭著,它们传染性很强,非常容易在人群中传播,也正因如此,一旦瘟疫发生之后,它们的波及范围非常广,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因此,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可以预防瘟疫的方法。 第一支疫苗的 “诞生” 人们受尽了天花的折磨,在跟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似乎不一定都会死,一旦他们侥幸活了下来,他们就再也不会感染天花了;还有护理过天花病人的人似乎也对天花有着抵抗力。 人们这种现象的启发下,开创了用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第一个想到这种方法的人,他当时的想法可能是:既然得过天花就不会再感染了,那么是不是身体里产生了某种东西,说不定这种东西就在那些痘痘里面。他把沾有疤浆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痴皮研磨成细粉,经鼻使正常儿童吸入。 种了这种人痘之后,天花的感染率显著地下降。但由于接种人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大概 2%-3%左右的感染率,所以此法未能广泛应用,但其发明对启发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止是天花,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也展现出了类似的智慧。早在公元 4世纪初,我国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猁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意思就是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他们一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这种“疫苗”虽然可能发生全身性副作用,存在散毒和造成新疫源的危险,但是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到 1749年,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诞生了一个婴儿,他读书时就对自然和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做了一名医生。再后来,他在一个小男孩儿身上做了一个实验。然后,他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天才般的发现也被载入了史册。 这个人就是爱德华 ·詹纳(Edward Jenner)。有关詹纳的故事,很多人可能很熟悉。18世纪的欧洲,天花盛行,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詹纳曾接诊一位发热、背痛和呕吐的挤奶女工,他发现挤奶工人似乎从来都不会得天花,并迅速意识到接种牛痘或许可以预防天花。 为了证实这一设想,就有了那个经典的实验。 1796年5月14日,詹纳用一把柳叶刀划破了一个8岁小男孩的胳膊,将新鲜的牛痘的浆液接种到小男孩的伤口上。后来,小男孩出现了轻微的发烧现象,并很快康复。7月,詹纳又给小男孩接种了天花病毒,结果小男孩没有发生感染。这说明,接种牛痘使小男孩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 这种方法被詹纳称为 “预防接种”,我们现在也延续了这种说法。 科学发现并不只是偶然,之前的细心观察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在詹纳的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亦不知接种牛痘使机体获得针对天花免疫力的机制。但他在实践中观察,经实验证实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既安全又有效。 詹纳使用的牛痘浆液就相当于一种疫苗,而疫苗这个词也正是从詹纳的牛痘中演化来的。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此诞生! 战胜天花是人类预防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曾使欧洲3亿人丧生,在全球残害着无数生灵,就连位尊万民之上的国王、号称“真龙天子”的皇帝们也未能幸免的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 从 1.0到4.0 路易 ·巴斯德是疫苗发展史上又一位科学巨匠,通过对狂犬病、霍乱、炭疽等多种疾病的研究以及巴氏消毒法的发明等杰出工作,巴斯德建立了一整套的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同时也标志着疫苗、免疫学发展过程的里程碑。 巴斯消毒法使得接种物(牛淋巴液等)其他疾病感染风险大大降低,该方法沿用至今天,如牛奶消毒。巴斯德对鸡霍乱的研究,也证实了可以通过同种疾病的病原体来制备疫苗(天花是用牛痘来防止天花,属于异种疾病的病原体)。 在炭疽疫苗、鸡霍乱疫苗获得成功后,巴斯德又开始对狂犬病疫苗进行研究。虽然狂犬病毒不能像细菌那样分离培养,但已确证引起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脊髓或脑组织中。因此,巴斯德选择兔脑传代,以获得减毒株,然后再制成活疫苗,并曾用这种疫苗在 1885年成功地抢救了被狂犬病狗咬伤的杰库·麦斯特(Jacob Meister)的生命。 疫苗的下一个重要进展发生在美国, 1880年代,Daniel Elmer Salmon和Theobald Smith使用热处理的微生物悬液免疫鸽子预防疾病,这种疫苗实际是一种细菌疫苗,针对霍乱样沙门菌。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其创新的研究成果对十几年后人类疾病防治起到重大作用。 根据巴斯德制备疫苗原理, 1891年霍乱弧菌在空气中39℃的条件下连续培养,可制成减毒活疫苗。其后,印度的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霍乱活疫苗具有保护作用。柯利(Kolle)等人于1896年将霍乱弧菌加热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此疫苗于1902年在日本霍乱流行区大规模使用,后又分别在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进行了临床试验,结论显示具有很好的短期保护作用。 在巴斯德光辉成就的启发下, 1908年卡麦特(Calmette)和古林(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3年213代,终于在1921年获得减毒的卡介苗(BCG)。最初卡介苗为口服,20世纪20年代末改为皮内注射,卡介苗在新生儿抵御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自1928年至今,卡介苗仍在全世界广泛地被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已有40多亿人接种过卡介苗。 这样, 20世纪初,人类已经拥有5种人用疫苗:詹纳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都是活疫苗)、伤寒、鼠疫、霍乱三种细菌疫苗(都是灭活疫苗)。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孙关龙:人痘术,消灭天花的医学源头
fqng1008 2020-7-20 12:57
1977年10月26日,全球最后一名天花患者,索马里炊事员阿里·马奥·马丁被治愈。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危害人类数千年的天花已经被根除。正是由于由中国人首先发明了人痘术,使得天花成为人类目前为止能够消灭的唯一传染病。 清顺治皇帝死于天花 天花是烈性传染病、流行病,曾为儿科四大病症 (痘、痧、惊、疳)之一。它由天花病毒感染而致,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全世界流行,对人类危害极大。人类历史上约有5亿人死于该病,幸存者也会终生留下痘痕(麻面)。 天花早期症状是全身中毒、突然寒战、发高烧 (39℃—41℃)、头痛、全身酸痛、呕吐等,继而是依次身体上成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脓疱,病情险恶,死亡率高。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天花流行,十不救五。小儿之殒于是者,日以百计”。清代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帝即患天花而卒,时年仅23岁。 清代,天花是紫禁城中谈虎色变的头号瘟疫。因为相对于较为封闭的关外满族人,中原汉族人对天花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清初入关的满族人畏惧天花远远超过了畏惧明朝军队和农民起义军。 顺治元年,清朝军队准备入关,领兵的肃亲王豪格对另一位将军说: “我还没出过痘,这次出征,令我同往,难道是想让我去送死吗?”六年后豪格十五弟、名将多铎死于天花,年方36岁。 清初户籍管理上有一种特殊的分类方式,居民分为 “熟身”与“生身”。“熟身”是指出过天花或经历过天花的人;“生身”就是没有出过天花或被怀疑有可能携带病源的人。政府规定:一旦发生疫情预报,“生身”皆不准留在城中。 顺治十七年底,顺治皇帝染上了天花,他的儿子玄烨即后来的 康熙 皇帝因害怕传染,不敢去看望病中的父亲。为了祈祝皇上度过大难,宫中供奉了痘神娘娘,为过春节所挂的春联、门神、彩灯全被撤下,同时谕令全国 “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诏大赦天下。但顺治皇帝还是被天花夺去了生命。 据文献记载,天花病毒是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在位时 (公元25—57年)由战争中的俘虏传入我国的,称为“虏疮”。以后,在流传过程中,它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天行发斑疮”、“登豆疮”、“豌豆疮”、“豆疮”、“斑豆疮”、“麸豆疮”、“天行豆疮”、“斑疮”、“天痘”、“天行痘”、“疫疠疱疮”等,至清代在《天花精言》一书中才正式出现“天花”的病名。 中国百姓和医生在与这种烈性传染病的长期抗争中,不断探索总结各种预防天花和减轻病情的方法,后来终于发明了人痘术。据记载,早在唐代开元年间 (713—741年)即唐明皇李隆基在位前期,已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的记载。北宋著名丞相、今山东莘县人王旦,其子都死于天花,后又生子王素(“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请来神医为王素种痘,“至七日发烧,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王素从此才活了下来。宋代出现第一部天花、麻疹方面专著——董汲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明清关于天花的医著众多。明代已形成经人体精加工选炼而成的毒性较小的“太平疫苗”,因出于宁国府太平县而命名,太平县位于安徽南部、 黄山 北麓,今为黄山市黄山区。 明末清初,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概括起来主要有 4种方法:痘衣法,用正患天花的儿童的衬衣或用痘浆染衣,给被接种的人穿上,使他感染,以发轻症;痘浆法,用棉花蘸染痘的疮浆,塞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中,使他感染,亦发轻症;旱苗法,把痘痂阴干,然后研碎研细,用银管吹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中,以预防天花;水苗法,把痘痂阴干研碎研细后,用水调匀,用棉花蘸染后塞到被接种人的鼻孔中,以预防天花。 这 4种方法,痘衣法、痘浆法较为原始,效果也仅是减轻病况。旱苗法、水苗法较为先进,两法把痘痂作为疫苗,在方法上大大地改进,不但便于推广,而且效果也好。其中,水苗法比旱苗法更为先进,更为方便宜用,且预防效果也更好。 自发明旱苗法、水苗法后,人们对痘痂的选报和贮藏便十分讲究,要求选取光润红圆的上乘痘痂为疫苗;痘痂脱落后,要用乌金纸包扎,紧封在干净的瓷瓶中。开始时,旱、水苗法用的疫苗是 “时苗”,即用刚患天花的痂,其实质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危险性较大;以后旱、水苗法用的疫苗则是“熟苗”,即用多次接种的痂,其毒性已大减,接种后安全性大大提高。诚如清代朱奕梁在《种痘心法》一书中精辟地指出:“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这种对人痘疫苗的“火毒汰尽,精气独存”的选种培育方法,与现代疫苗的培育原理完全一致,而我国早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已具有这种免疫技术的方法。据清初著名的痘医张琰著作《种痘新书》所记,“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即成功率达99.6%以上,可见当时的人痘法成功率之高。 人痘术传入西方 人痘术的发明,大幅度地减少了中国人天花病的患病率,也大大降低了天花病的死亡率,逐渐传到国外之后,为世界各国减少和降低天花患病率和死亡率作出了杰出贡献。 17世纪,俄罗斯知悉中国的人痘法后,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专门派出医师到北京学痘医,并“在京城肆业”。 尔后,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入中亚再至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公使的夫人蒙塔菇在君士坦丁堡亲眼目睹当地人为孩子种人痘预防天花,效果很好。由于她的弟弟亡于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天花,所以在 1717年她毫不犹豫地给她的孩子接种人痘,并于此年把人痘术传入英国。此时,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都流行天花,据统计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病的达6000万人。在英国国王的支持下,大力推广人痘术,建立了不少种痘医院,英国很快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人痘接种中心,欧美各国都派人到英国学习人痘接种技术,人痘术传至法国及欧洲大陆各国,传至印度,并于1721年传入美国。当年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因为采取人痘术给军队战士接种,成功地防止因天花流行导致战斗力减弱,保证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源于人痘术的牛痘术  英伦三岛的医生那时普遍采用人痘术预防天花,鉴于人痘术实质上是人为地造成一次轻发的天花感染,故仍有一定的风险,因而不少医生仍在寻找更为简便、更为有效安全的技术。 有一位英国乡村医师琴纳(曾译为詹纳、贞纳),原是一位种人痘的医师,在种人痘实践中感到其局限性,一心想寻找更好的预防方法。 1780年,他发现牛乳头所生的不同疱疹能传染给人,其中有一种疱疹的脓浆可以预防天花,他把牛疱疹物质称为病毒(virus)。1796年,他跨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次在一名8岁的孩子身上试种牛痘,并取得成功。第二年,他把试验结果写成书面报告交给英国皇家学会,遭到拒收。1798年,他撰写出《牛痘接种原因与效果研究》一书,并自费出版。 牛痘术比人痘术更为简便、安全、有效,很快在世界各国推广。 1805年牛痘术经澳门传入我国,并很快替代人痘术在大众中广为流行,也正因如此,西医在中国民间站稳了脚,并快速地发展起来。牛痘术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成功推广,感动了牛痘术的发明人琴纳,他说中国人似乎比他家乡的英国人更信赖牛痘术。由于牛痘术的成功推广,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宣告,全世界正式消灭天花病,这是人类唯一消灭的传染病。《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牛痘源于人痘这一史实表明,中医人痘接种这一杰出的科学发明,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西方医学又在中国人痘术的基础上萌生出了西方医学的免疫学理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指出:中国发明的人痘术是世界“免疫学的源头”。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预防乳胶手套对手掌损害的知识共享
fmjzjn 2020-7-2 18:25
预防乳胶手套对手掌损害的知识共享 预防工作中肢体损害,手、足常见的损害就是封闭环境下的各种皮肤表征症状,医生、实验人员、化工操作人员需要带乳胶手套,习以为常的手部,在封闭环境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此文,可以有效地保障透气和换气。 此方法的1.0版本奉献给各位,2.0版本增加功能,我们也将作为共享知识,恩泽与人!!。 2.0版本的足部预防方法设计图无偿贡献,知识共享,恩泽与人!!!全套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将在2020年8月1日之前公开!!! 乳胶手套透气架及方法;透气架由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手腕气囊环组成,透气方法为:支撑架在乳胶手套内,随手指关节活动吸、排气;彻底改变了一次性乳胶手套和胶皮手套不能透气使手掌受到闷湿伤害的弊端,解决了长时间佩戴乳胶手套手掌透气的问题,本发明实现的乳胶手套透气架,组装简单易行,佩戴方便可靠,使用寿命长,制造工艺简单,可以工业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制造,可广泛应用在医药、生物、化工等需要佩戴乳胶手套和橡胶手套的场合。 技术领域 一种乳胶手套透气架及方法;透气架由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手腕气囊环组成,透气方法为:支撑架在乳胶手套内,随手指关节活动吸、排气,属于医疗器械和预防医学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的乳胶手套,一次性和胶皮手套都是没有透气装置,长时间佩戴,手掌受到闷湿伤害。 本发明实现的乳胶手套透气架,彻底改变了佩戴乳胶手套不能透气的弊端,组装简单易行,佩戴方便可靠,使用寿命长,制造工艺简。 发明内容 一种乳胶手套透气架及方法;透气架由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手腕气囊环组成,透气方法为:支撑架在乳胶手套内,随手指关节活动吸、排气。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 1. 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与皮肤接触面为粗糙面;与乳胶手套接触面为光滑面。 手腕气囊环与皮肤接触面和乳胶手套接触面都为粗糙面,并分为整环和开口卡环。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乳胶手套透气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乳胶手套透气架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1的1是手指尖套的端套,2是手指尖套分气室,3是手指尖套分气室的孔眼,4是手指气管,5手指气管的孔眼,6是手背连通器的与皮肤接触面,7是手背连通器的与乳胶手套接触面,8是手背连通器的孔眼,9是手腕气囊环,10是手腕气囊环安装单向进气阀的孔眼,11是手腕气囊环与手背连通器的连接端,12是手背连通器与手指气管的连接端,13手指气管与手指尖套连接端。 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手腕气囊环之间插接或螺旋连接组成乳胶手套透气架。 附图2的14是乳胶手套,15是装配成型的透气架。 将 成型的乳胶手套透气架戴在手上,再套上乳胶手套。 实施方法 材料的选择:采用一次性使用胃管或输氧管使用的硅胶或软聚氯乙烯塑料,或者其他材质柔软,有韧性的医用材料。 部件的加工方法:采用乳胶暖水袋制造方法制造手腕气囊环、手背连通器和手指尖套;采用胃管或输氧管的方制造方法制造手指气管。 手指尖套实施注意事项:手指尖套分气室的孔眼在靠近手指尖端,制造时,在13手指气管与手指尖套连接端位置,根据手指气管系列型号加工预留锥度柱,锥度柱长度应大于手指气管内经2倍以上。 手指气管实施注意事项:分为侧面孔眼、皮肤接触面孔眼、手套面孔眼或三种组合四种形式,根据不同使用环境,例如:医学手术使用场合,宜使用侧面孔眼管;化工使用场合,宜使用皮肤接触面孔眼管;食品使用场合,宜使用手套面孔眼管;高温环境下使用则宜使用组合孔眼管。 手背连通器实施注意事项:制造时,在12手背连通器与手指气管的连接端和11手腕气囊环与手背连通器的连接端位置,根据手指气管和手腕气囊环系列型号加工预留锥度柱,与手指气管连接的五个锥度柱长度应大于手指气管内经2倍以上;与手腕气囊环连接的锥度柱长度应大于手腕气囊环厚度或插入手腕气囊至空心腔中心位置。 手腕气囊环实施注意事项:预留安装单向进气阀的孔眼和在手腕气囊环与皮肤接触面指向手掌心的位置流出气孔。 使用实施注意事项:本说明书的部件之间以锥度柱和孔眼管连接方式进行描述,本发明包含采用螺旋连接方式,直接模压或者注塑方式一体化加工,在使用时,注意连接的气密性和接插件安全可靠,配合每次使用乳胶手套,支撑架应进行消毒和清洗,并应保持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 系列化 加工原则:根据男女骨骼,制造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大、中、小三个系列;手术专用、家庭专用、工业专用三种型号。 设计和制造必须注意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与皮肤接触面为粗糙面,采用手指长度方向的横纹筋肋或斜纹筋肋;与乳胶手套接触面为光滑面,采用泥鳅背方式或小弧度方式,防止与乳胶手套接触后不能归附原位置。 设计和制造必须注意手腕气囊环与皮肤接触面和乳胶手套接触面都为粗糙面,并分为整环和开口卡环,开口卡环采用妇女发卡、腕卡制造方式复合安装单向进气阀的空心气囊。
个人分类: 专利技术|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植物驯化
热度 2 fmjzjn 2020-6-30 10:57
关于植物驯化 1、对土壤生长的植物,精准定量靶向施加微量元素、其他植物生源源液态精准定量根系吸收滴定、采用定量滴灌世界提高植物免疫力的元素、散射光照土壤种植的植物,驯化植物。 2、将驯化方法验收合格的第一代驯化植物的根须,整体拔出,进行第二代驯化: 将一代土壤种植的植物连根拔出,从根茎上部处掐断植物茎叶,留下的根茎和根须,采用紫外线外照射、甲类液体浸泡、乙类液体浸泡、失重处理、植物生长液压力浸泡、冷藏休眠处理过程,处理后的植物根茎和根须,作为二代避光水培的植物种棒; 3、精准设定湿度、压力环境,温变驯化植物生长,缩短植物生长周期、改良植物口感、口味;提高植物吸收靶向元素的含量、提高植物抗病毒、抑菌能力;提高有利于人体吸收的成分,采用 第二代驯化方法生长的植物 茎叶,生鲜食用、烹调加工后食用,可以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工业化生产口感、口味产品,原产地可溯源、精准成分含量、靶向贴敷人体表皮病灶,再利用植物根茎根须。
个人分类: 植物驯化|48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糖尿病的对策共享
fmjzjn 2020-6-19 09:21
关于糖尿病的对策共享 关于糖尿病的对策共享 我的观点: 1、糖尿病是人体组织,对摄入食物加工过程的反应、以血 糖 升高为基本特征,人们应当控制输入,适应过程需求,遏制过程反应; 2、人体控制摄入的食物种类,满足人体的需求且避免过程反应,可以遏制和控制 血 糖 升高为基本特征 ,因人而异,培养摄入禁忌意识,形成条件反射,消除过程反应; 3、 特征人体的过程反映,可以 通过建立其输入食物异常反应表,降低和避免过程反应,可以控制血糖等参数表征,减少药物摄入,消除胰岛素依赖心理障碍,通过输入食物,保证过程参数; 4、 输入食物异常反应表 的建立应当是每个 特征人体 从医学总表中认定。 我认同世界卫生组织 关于糖尿病规划: 世卫组织糖尿病规划 世卫组织糖尿病规划的宗旨是在可能之时和可能之处预防糖尿病,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并且尽可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的核心职能是设立规范和标准,促进监测,鼓励预防,提高认识并加强预防和控制。 关于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 儿童患糖尿病有哪些风险? 世界范围糖尿病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儿童罹患此病的危险越来越高。儿童罹患此病的危险越来越高。 老年医学、免疫学、医学定义的差异 世界卫生组的信息应当广泛传播 针对减少糖尿病的全球承诺 “许多糖尿病病例是可以预防的, 存在检测和管理身体状况的措施,可增加糖尿病患者长久和健康生活的可能性,”世卫组织主管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的助理总干事Oleg Chestnov博士说。“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做更多事情,包括履行应对糖尿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球承诺。” 这些包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指标3.4,即要求到2030年,将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减少30%。各国政府还保证实现在2014年联合国大会《关于非传染性疾病问题的成果文件》中载明的四项有时限的承诺,落实世卫组织《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中载明的九项全球指标,其中包括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增加。 “在发现胰岛素激素大约100年后,《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国家通常能获得治疗糖尿病的基本药物和技术,包括胰岛素,”世卫组织非传染性疾病、残疾、暴力和伤害预防管理司司长Etienne Krug博士说。“获得胰岛素对许多糖尿病患者来说生死攸关。整体上改善胰岛素和非传染性疾病药物的获取应成为一个当务之急。” 正在进行全球努力,使药物——包括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的药物更加便于获得和可以负担。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承诺,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承诺;2011年联合国《非传染性疾病问题政治宣言》;2014年联合国大会《关于非传染性疾病的成果文件》,以及联合国秘书长获得基本药物问题高级别小组的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增进糖尿病患者所获得药物的可负担性和可得性。
个人分类: 糖尿病|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疫学简史
fqng1008 2019-3-20 17:22
“免疫(I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原意是免除赋税和差役。传统的免疫学起源于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抵御能力,在研究早期多集中在抗体的抗感染能力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逐渐突破了抗感染研究的局限,而对各种抗原、微生物的作用进行研究,并且发展了基础的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检测、医学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因此现代免疫学将“免疫”定义为:机体对“自己”和“异己”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在人体存在一个负责免疫功能的完整的解剖系统——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他有着自身的运行机制并和其他的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过程的生理平衡。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的研究进展,免疫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有力的推动了医学和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发展。人们对免疫的本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目前,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带头学科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等,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抗原和抗体。 一、免疫学开创阶段 早在我国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时,我国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免疫学的开端。至17世纪时,不 但在我国已普遍实行以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邻近国家的注意,人痘法已传入朝鲜、日本及俄国,并由俄国传入士耳其,后经中东再传入欧洲。1721 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Montagu将人痘法传入英国,在英国曾进行了人体实验;把接种人痘者移居至天花流行区,结果发现接种者均获得免疫力。 二、免疫学的兴建阶段 继人痘苗以后,免疫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Jenner首创的牛痘苗。他观察到挤牛奶女工得过牛痘以后,就不再得天花的事实,通过长期的研究,证实牛痘苗 可以预防天花。牛痘给人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对人的毒力并不增加。因牛痘苗对于人体无害,以后它就完全代替了人痘苗。 自Jenner发明牛痘苗后,免疫学的发展停滞了将近一个世纪。到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地发现了许多病原微生物,免疫学也随之迅速发展。 其中Pasteur受到人痘和牛痘苗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找到用理化和生物学方法,使微生物的毒力减低,以减毒株制备菌苗或疫苗,如炭疽菌苗、狂犬病疫 苗等。Pasteur减毒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Behring 和北里用白喉脱毒外毒素注射动物,在血清中发现有一种能中和白喉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此种中和毒素的的能力并能被动地转移给正常动 物,使后者获得抗白喉毒素的免疫力。抗毒素可用于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以后很多人从免疫动物或传染病病人血清中发现有多种能和微生物或其产物发生结合反应 的物质,通称为抗体,而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和抗体因能发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为诊断传染病建立了血清学诊断方法。 随着研究的进展,免疫现象所涉及的本质问题就必然要被提出来。19世纪末对于抗体免疫机理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Ehrlich 提出免疫反应必须具有其化学反应基础,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即体液免疫学说。1904年Arrheniius在研究抗原一 抗体反应时提出免疫化学概念。免疫化学研究首先从Landsteiner用偶氮蛋白人工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问题开始。Haurowitz、 Breinl及Marrack等在此领域内丰富了研究的成果。Mitchnikoff所提出的细胞免疫学说认为免疫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学说两种理论在当时曾有着不同程度的争论,然而它们只是说明了复杂免疫机理的一面,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三、现代免疫学 20 世纪的60年代,免疫学有了迅速进展,最大的突破是对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Glick发现早期摘除鸡的腔上囊可影响抗体的产生。Miller在新生期小鼠中进行胸腺摘除实验,发现此种动物不能排除同种异体植皮,证明了胸腺在多数淋巴样组织的发生以及维持免疫应答的完整性上是必需的。Claman,Miller,Mitchel1,Davies等提出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概念。Good等对临床上免疫缺陷症病人进行观察,从先天性无胸腺的Di-George综合征和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病人中也证实了胸腺的免疫功能和存在两类淋巴细胞。由于这些研究成果,使视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为单纯化学反应的片面看法得到了纠正,并转向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免疫学。使人们逐渐考虑到免疫应答是机体对“自身” 和“异己”的识别与反应的生物学现象。在理论上起着主导作用并导致免疫学能进一步发展的学说,应归之于Burnet所提出的细胞克隆选择学说 (c1onal se1ection theory) 。这一学说认为体内事先就存有能识别各种抗原的细胞克隆(clone),每一细胞表面均有对特定抗原的受体,能与相应抗原结合而识别它们。抗原的作用在于 选择与其相应的细胞克隆与其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此学说对免疫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识别有了比较满意的解释,对免疫学中的其他重要问题,诸如免疫记忆、免疫耐受性、 自身免疫 性等现象也能作出恰当的说明,故己被多数免疫学家所接受。 2017年4月26-27日,由中国免疫学会和FIMSA联合主办,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免疫学会第六届免疫学新进展研讨会暨2017 FIMSA新进展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胜利召开。 会议主题涵盖了肿瘤免疫,NK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调节机制和功能,自身免疫以及免疫药理学等。 2018年12月1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有人总结了免疫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1. Nature:科学家们在先天性免疫研究领域获重大发现 解析NLRP3蛋白的新型作用机制 DOI:10.1038/s41586-018-0761-3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660.html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先天性免疫研究领域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知道名为NLRP3的蛋白质是如何促进机体产生炎症来响应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刺激的。 研究者陈志坚教授表示,此前研究中我们鉴别出了一种名为cGAS的特殊DNA感知酶类(循环GMP-AMP合酶),其能够发出警报来开启细胞内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种涉及NLRP3蛋白的免疫系统途径,NLRP3对于细胞中炎性小体的组装非常重要,当对包括毒素及胆固醇结晶体等一系列有毒物质产生反应后,炎性小体就会诱发炎性细胞死亡的通路,同时炎性小体还会增加机体产生免疫系统特殊物质,比如白细胞介素等,其会帮助产生机体的免疫反应。 研究者指出,NLRP3炎性小体能被一系列刺激所诱发表达。研究者还发现,NLRP3炎性小体并不会直接识别有毒的物质,但能够检测多种不同因子所引发的细胞结构改变。 2. EJI:科学家鉴别出新型T细胞,有望帮助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DOI:10.1002/eji.201847717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1021.html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的T细胞—磷脂活性T细胞(phospholipid-reactive T cell),其能有效识别磷脂分子,磷脂分子能帮助形成细胞外膜结构。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磷脂分子还能与另外一种形成细胞外膜结构的糖脂类分子相互竞争,从而有效抑制糖脂类分子直接到达细胞表面。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糖脂分子构成,在细胞内部,这些分子能与名为CD1d的分子结合从而将其运输到细胞表面;一旦到达细胞表面后,磷脂分子就会刺激磷脂活性T细胞,而糖脂分子则会刺激另外一种名为iNKTs的T细胞。 相比糖脂分子而言,磷脂分子更容易与CD1d分子结合,这或许就能够有效维持两种T细胞的平衡,并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自我平衡。 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对磷脂活性T细胞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便理解其在多种疾病患者机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酒精性肝炎、血脂异常、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果后期研究人员能够阐明这些脂质分子的行为影响疾病发生的机制,那么科学家们或许有望通过刺激或抑制磷脂活性T细胞的方式来治疗多种人类疾病。 3. PNAS:活性氮中和试剂有望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效果 DOI:10.1073/pnas.1800695115. http://ctxy.bioon.com/xy/article_pc.html?id=673100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诺特丹大学生物科学助理教授Xin Lu及其团队在前列腺癌模型中发现一种氨基酸的硝化作用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从而抑制T细胞杀死癌细胞的能力。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 这些研究人员解释了由髓样抑制细胞产生的称为“活性氮”的高活性分子导致淋巴细胞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LCK)中的一种氨基酸——Tyr394,发生硝化作用,其中蛋白LCK在T细胞活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硝化作用是将硝基基团添加到蛋白中的酪氨酸上。在这种修饰之后,LCK可能改变它的整体结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鉴于MDSC在许多类型的实体瘤中大量存在,这些研究人员表示,可以认为在前列腺癌模型中发现的这种现象很可能适用于其他类型癌症中的实体瘤。 4. Sci Rep:新型免疫疗法或能将人类细胞转化成为微型的抗肿瘤药物工厂 DOI:10.1038/s41598-018-35968-2 http://ctxy.bioon.com/xy/article_pc.html?id=6730900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将B细胞转化成了一种特殊的“工厂”,其能帮助组装并且分泌含有microRNAs的囊泡或囊袋结构,一旦癌细胞陷入其中,microRNA就会抑制促肿瘤生长基因的表达;利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患乳腺癌的小鼠或许就能让肿瘤发生明显的萎缩。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名为miR-335的microRNA来进行研究,miR-335能够特异性地抑制SOX4的表达,SOX4是一种能促进肿瘤生长的转录因子。 在实验室中,研究者将miR-355前体加入到B细胞中,一旦进入B细胞,细胞就会将miR-355前体转化成为一种成熟、活性的miR-355,并将包裹入囊泡中。 为了检测这种新型系统,研究人员利用含有miR-355的囊泡结构来治疗人类乳腺癌细胞,随后再将癌细胞转移到小鼠机体中;60天后,在模拟治疗的小鼠中,100%的小鼠机体中的肿瘤都发生了明显增长,相比而言,利用miR-355囊泡结构治疗的小鼠中仅有44%的小鼠机体中出现了肿瘤组织。 相比对照模拟治疗的小鼠而言,利用miR-355囊泡结构治疗的小鼠机体中肿瘤要比前者小260多倍。 研究者表示,目前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开发新刑法来确保B细胞或囊泡结构能够尽量接近肿瘤患处,这在某些类型的肿瘤中或许非常容易,即通过注射的方法就能到达肿瘤组织中,但现实中往往有很多癌症组织难以抵达,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改善这种运输系统,他们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运输的效率,并减轻患者机体中的副作用。 5. Nat Commun:剖腹产手术或会改变机体微生物组,从而影响婴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DOI:10.1038/s41467-018-07631-x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815.html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卢森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孕妇顺产过程中,来自母亲肠道中的特定菌群会传递到婴儿机体中,并刺激婴儿机体的免疫反应。 然而在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中,这一过程或许受到了影响,这或许就能从流行病学角度解释,为何剖腹产出生的孩子比顺产的孩子更容易患多种慢性及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Paul Wilmes及其同事通过对剖腹产出生的婴儿进行一系列研究,首次发现,剖腹产出生或许会影响婴儿的后期健康,研究人员在顺产出生的婴儿机体中发现了能刺激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特殊细菌物质。 相比而言,在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中,这种免疫刺激作用水平就低得多,因为细菌刺激的水平不足或其它细菌物质阻碍了婴儿机体中先天性免疫反应的发生。 研究者Paul Wilmes说道,细菌定植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联或许能够帮助解释为何从统计学上来讲,剖腹产出生的婴儿更容易患上多种疾病,比如过敏症、慢性炎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而且剖腹产出生的婴儿机体的免疫系统从出生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下一步,研究人员想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调查细菌定植和婴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之间的关联,并且寻找新方法来改善剖腹产出生婴儿机体中缺少的母源性菌群,比如通过加入益生菌等方式。 6. Lancet:免疫疗法有助于治疗头颈癌 DOI:10.1016/S0140-6736(18)31999-8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732.html 一项重要的新临床试验报告称,一项新的免疫疗法可以大大延长一部分患有晚期头颈癌的人的生命,其中一些患者可以活三年或更长时间。相关结果最近发表在《The Lancet》杂志上。 总体而言,药物pembrolizumab对患者有显着益处,其中37%的患者存活一年或更长时间,而标准治疗仅为26.5%。 此外,对pembrolizumab有反应的人群的试验结果特别令人振奋—中位反应时间达到了18.4个月,而标准治疗的反应时间为5个月。 Pembrolizumab通过消除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能力起作用,并已被批准用于肺癌,皮肤癌和淋巴瘤的某些人。 作者称:“头颈部癌症一旦复发或传播就极难治疗,一旦其他疗法停止工作,患者的前景非常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治疗pembrolizumab可以延长患有晚期头颈癌的患者的生命,并且在一组患者中具有非常显着的益处。它也比目前批准的治疗方法更有效。” 7. Sci Immunol:揭示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发生的新型分子机制 DOI:10.1126/sciimmunol.aat1435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654.html 随着肿瘤不断发展,其会在遗传上不断进化,那么当面对肿瘤细胞时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发挥作用呢?其如何对遗传多样性的癌细胞施加压力呢?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作者们利用活体视频技术和细胞特异性染色技术观察了免疫细胞对癌细胞增殖所产生的反应。 文章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机体对肿瘤产生的自发性免疫反应如何影响肿瘤的异质性,研究者发现,免疫系统能利用一种特殊机制来明显降低肿瘤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遗传上均一性肿瘤细胞的产生。 研究者利用一种独特的颜色对小鼠模型中每一种癌细胞进行标记,这样就能清楚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追踪肿瘤异质性的进化过程,同时研究者还观察了T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了某些肿瘤细胞是如何被破坏的,相关研究结果阐明了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通过减少异质性来对肿瘤细胞产生巨大影响的。 此外,研究者还能在免疫疗法中观察到对肿瘤细胞异质性相同的影响,因为免疫疗法能够释放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深入阐明了免疫疗法和肿瘤异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为后期开发最佳的癌症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免疫学简史 1881-1885: Pasteur制出抵御霍乱、炭疽病、狂犬病的疫苗; 1882: Mechnikov发现了巨噬细胞的噬菌性; 1890: Behring尝试使用被动免疫疗法治疗破伤风; 1900: 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 红十字会建立; 1901:丹麦人贝林发明白喉抗毒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1905:德国人科赫发明结核菌素; 1906: Pirquet发现了过敏症; 1910: Dale发现了组胺并建立了抗组胺剂工业; 1922: Fleming发现了溶菌酶和青霉素; 1944: Medawar尝试皮肤移植(但排斥反应剧烈); 1947: Owen发现了孪生子间相互不产生排斥; 1951:南非籍瑞士人塞勒发明黄热病疫苗; 1954:美国人恩德斯、韦勒和罗宾斯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 1957: Isaacs和Lindemann发现了干扰素; 1959: Gowans发现了淋巴循环; 1960: 淋巴细胞修饰; 1961: 发现了免疫反应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 1966: 发现了T-B细胞关联反应; 1971: 发现了T细胞抑制效应; 1974: Jerne推断出免疫控制的整套理论构架; 1975: Milstein及Kohler制出单克隆抗体; 1980: 官方宣布天花灭绝, 但是……; 1981: 天花绝了,艾滋来了; 1984: 发现T细胞受体结构; 1987: 发现I型MHC结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自己发现的免疫细胞与自身癌症抗争的人
热度 2 jhsbj 2018-8-15 09:48
夜色将临的曼哈顿(洪波摄) 纽约东河(洪波摄) 粼漓的东河由南向北切开纽约城区,潺潺河水一泻数里注入大海不再复还。东河西岸就是高楼巨厦此起彼伏的曼哈顿。中城曼哈顿紧邻东河的约克大道和68街相交的一片区域是纽约医学和生命科学有名的地段之一。也有人称这里是“金三角”。大约是因为在这里街区上呈三角鼎立,坐落着三所知名的院校。长春藤盟校之一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医学院和它的附属医院纽约医院矗立在约克大道旁边,街的斜对过是美国肿瘤医院排名第一的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纽约医院南面座落的就是以分子生物学著称的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东河岸边的曼哈顿中城和跨河而过的纽约皇后区大桥(Queensboro Bridge) (洪波摄) 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的老门诊楼 (洪波摄) 康奈尔大学医学中心,经常看见楼前立着施工的脚手架,不知在维修什么?(洪波摄)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做研究(Research Fellow) 时, 做的是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学领域的工作,一晃六年多的光阴就过去了。癌症中心建立于1884年,前身是纽约癌症医院,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古老的癌症医院。肿瘤免疫治疗的先驱者William Coley就是当时这家癌症医院的外科主治医师。记得这三家院所在学术方面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癌症中心的许多科主任和研究人员也兼任那两所大学里的教授。有些博士研究生也是由三个单位合招的,好像称为三单位博士系统(Tri-Institute M.D.,Ph.D.Program) 。那时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有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来这里做学术报告和讲座,因此,也常常过街去那两所大学里参加学术活动,或是去看看同事和朋友。当时的那种学术氛围,离开Sloan以后实在是再也没有见到过了。 康乃尔医学院图书馆,那时经常在这里读书学习(洪波摄) 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科研教学楼可能是这两位老夫妇捐献的吧?(洪波摄) 我工作的实验室在当时的凯特琳Building里,楼已很古老了,实验室也很陈旧,但是,每年研究小组都有不少论文发表。实验室里固定工作人员有4人,Nancy是个Ph.D.出身的实验室主管,实际上只是负责骨髓移植物去除T细胞等的处理,为异基因骨髓移植服务,其中大部分实际工作是由老技术员Sharon完成的,当任务量大的时候,Nancy搭把手。骨髓处理实验室是个不大的空间,有个间壁与普通实验室隔开,连个门都没有,一个大超净工作台摆在里边,即不是GMP, 也不是层流间,但是每年成百的骨髓移植物在这里处理,工作完成的井然有序。我们做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就在斜对过,一间不大的房间里边,摆了2台Hood,即不是GMP,也不是层流间。操作小心认真,也不会出现污染。Hood公司有专人定期检查和更换滤膜,这一点做的是很到位的。看来,国内现在格外强调的GMP,百级,千级,万级洁净间,并不是防止细胞培养污染的必然保证。另外两个老技术员,Lorna是个非裔美国人,负责Run PCR,检查微小残留肿瘤细胞,监测有无移植后的早期复发;Cathy做FISH检测,主要负责确定移植后骨髓重建的嵌合体状态。三个老技术员都是未婚的老姑娘,都有不同的个性,这在纽约是很常见的。 癌症中心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藏书没法和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相比。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过街去康奈尔医学院的图书馆看书学习。穿过医学院的后边长廊就是东河河畔,休息和闲暇时常常来到东河边,靠在廊杆上遥望着河里的驳船,拖轮,帆船和快艇,蓝天白云,翱翔的海鸥,令人心旷神怡。在河边经常见到一位白人中年女士忙前忙后在那里钓鱼,鱼钩甩的很远,动作熟练麻利,只是从没见她钓过一条鱼上来,也许她就是在锻炼身体吧?有没有鱼上钩并不重要。 洛克菲勒大学的前门(洪波摄) 洛克菲勒大学的音乐厅(洪波摄) 从癌症中心斜过街不远就是洛克菲勒大学。学校有个不太起眼的大门,门上挂的学校名牌就更不起眼了,和天朝大学常见的巨型花岗岩名牌比起来,不免有些寒酸。然而,洛克菲勒大学作为以生物医学领域为重点科研教学中心,是美国最古老的生物医学研究所。截至2018年,这所由80多名教职员组成的大学中,共有37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7名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截至2017年,共有36名诺贝尔奖得主隶属于洛克菲勒大学。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从喧闹的纽约街头,一进入学校院里,就感到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校园里绿草成荫,寂静清新。院里有一个球顶状的音乐厅,每隔几周或一段时间,学校会邀请纽约或各地的著名音乐家,钢琴家,提琴家,歌唱家和舞蹈家来这里演出,对这3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常常是免费观看的。所以洛克菲勒大学是一个有特殊文化底蕴的学校。观看的许多演出都记不太清楚了,唯有印象还在的,是一场韩国艺术家演出的鲜族古调,咿咿呀呀的曲调和现代音乐比起来十分不同,所以就还没忘记。 洛克菲勒大学偏重基础科学研究。2011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又由这所大学的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 教授与其他两位学者分享了。不同凡响的是,迄今为止斯坦曼教授是以自己所发现的免疫细胞而获得的诺贝尔奖,又是唯一用自己发现的免疫细胞去与自己体内的癌细胞进行抗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斯坦曼博士对免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他加入洛克菲勒大学柯恩(Zanvil Cohn)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当时柯恩的研究小组正在研究一种能吞蚀病原体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那时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巨噬细胞在特定病原体的存在下,能激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进而产生针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1973年柯恩和斯坦曼发现了另一类型的免疫细胞,这种细胞的形态像树枝一样,故此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细胞)。DC细胞是能够有效的向T淋巴细胞传递病原体抗原的抗原提呈细胞。柯恩和斯坦曼证明DC细胞激活T细胞的作用比巨噬细胞要重要得多。起初,由于DC细胞是少量的不起眼的细胞,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和承认这种免疫细胞,有人形容说DC细胞和巨噬细胞有点像同时存在着的两个教皇。此后斯坦曼继续顽强研究收集数据,最终赢得了对DC细胞的认可。 在年轻的斯坦曼和柯恩共同发现了新型免疫细胞之后,斯坦曼花了多年时间的努力和奋斗,去证明DC细胞对于机体抵御病原体的重要性和进一步阐明如何用DC细胞与疾病做斗争。到了九十年代,斯坦曼成为洛克菲勒大学的Henry G. Kunkel荣誉教授和免疫学和免疫疾病中心主任。此间,斯坦曼博士把眼光转向了用DC细胞作为一类疫苗去预防诸如:HIV病毒和结核病等的慢性感染,以及癌症的治疗。不幸的是,在发现DC细胞34年之后的2007年3月,斯坦曼博士被诊断为晚期胰腺癌。一切非常自然,斯坦曼把希望放到了他用毕生精力所研究的免疫细胞之上。他和他的同事们一道为自己设计了,以自己DC细胞为基础的癌症疫苗,针对自己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癌症致命的原因之一,是癌细胞能想方设法防止和逃避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攻击。所以斯坦曼的治疗设计分别包括了三种疫苗,而且所有这些癌症疫苗都是以DC细胞为基础制备的。第一种是GVAX疫苗,采用来自斯坦曼的癌细胞,经射线照射后,制备成为具有刺激作用的癌细胞抗原,吸引和激活DC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触发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第二种疫苗使用从斯坦曼肿瘤中提取的RNA加载到斯坦曼DC细胞上,使其能呈递癌症特异性抗原,当注射回体内,将指导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去寻找和摧毁癌症细胞。第三种疫苗是在斯坦曼DC细胞上加载癌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肽,一旦注射入体内,这些细胞将会识别和协调对癌细胞的攻击。 负责治疗的主治医生说,斯坦曼活得比最初预测的时间要长几年。患有这种类型胰腺癌的病人通常只有数周或数月的存活时间。这些免疫疗法中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起到延长斯坦曼存活期的作用,但是,没有可能确切的知道是哪些起了治疗作用。治疗中使用了Gemcitabine(吉西他滨)的常规化疗,对斯坦曼有一定疗效,而大多数患者使用这种药物一或两个治疗周期后,就会产生耐药。也监测到斯坦曼体内有可测定的免疫反应,有8%的杀伤性T细胞能攻击他的胰腺癌细胞。但现有的检查方法不能区分这些杀伤作用,是来自DC细胞疫苗的作用,还是来自体内的其他天然免疫体系。目前也没有人能知道这些免疫反应是否有助于使癌症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由于只有斯坦曼一个病人接受了这种治疗方案,所以结果在统计学上也无意义。 斯坦曼博士因发现了DC细胞的工作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201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但他从来没有听到这个消息。在与胰腺癌抗争了4年半时间之后,2011年9月30日他悄然离世,享年68岁。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天,2011年10月3日,诺贝尔基金委员会公布斯坦曼博士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 斯坦曼教授的DC细胞和胰腺癌细胞战斗了4年半的时间,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能战胜这些顽强的癌细胞。也许除了DC细胞和已经知道的免疫细胞之外,还有其他细胞和因子也是机体抗拒肿瘤的重要参与者?也许人体肿瘤免疫的真实全貌还尚未被人们所知?也许癌细胞也在千变万化得以逃脱免疫细胞的追杀?也许这7-8年来的肿瘤免疫学的快速进展,诸如:PD-1和T疗法能帮助斯坦曼教授战胜胰腺癌? 这些疑问,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或者无法预计的时光去探索,追寻。也许另一个诺贝尔奖,在历史长河的某一刻,静静地等待着某个像斯坦曼博士一样继往开来的探索者的到来。
个人分类: 肿瘤治疗|1594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